没有“发小”的一代(精选2篇)
我越来越觉得如今的孩子——尤其大城市孩子,正面临一个危险:失去“家”、“故乡”这些精神地点,
有位朋友,儿子6岁时搬了次家,10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单,又购置了更大的房子。我问,儿子还记不记得从前的家?带之回去过吗?他主动要求过吗?没有,朋友摇头,他就像住宾馆一样,哪儿都行,既不恋旧,也不喜新……我明白了,在“家”的转移上,孩子无动于衷,感情上没有缠绵,无须仪式和交接。
想不想从前的小朋友?我问。不想,哪儿都有小朋友,哪儿的小朋友都一样。或许儿子眼里,小朋友是种“现象”,一种“配套设施”,一种日光下随你移动的影子,不记名的影子,而不是一个谁、又一个谁……朋友尴尬地说。
我无语了。这是没有“发小”的一代,没有老街生活的一代,没有街坊和故园的一代。他们会不停地搬,但不是“搬家”。“搬家”意味着记忆和情感地点的移动,意味着朋友的告别和人群的刷新,而他们,只是随父母财富的变化,从一个物理空间转到另一物理空间,
资料
城市是个巨大的商品,住宅也是个商品,都是物,只是物,孩子只是骑在这头物上飞来飞去。
我问过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她说,现在的作文题很少再涉及“故乡”,因为孩子会茫然,不知所措。
是啊,你能把偌大的北京当故乡吗?你能把朝阳、海淀或某个商品房小区当故乡吗?你会发现根本不熟悉它,从未在这个地点发生过深刻的感情和行为,也从未和该地点的人有过重要的精神联系。
是啊,故乡不是一个地址,不是写在信封和邮件上的那种。故乡是一部生活史,一部留有体温、指纹、足迹——由旧物、细节、各种难忘的`人和事构成的生活档案。
还是上面那位朋友,我曾提议:为何不搞个聚会,让儿子和从前同院的伙伴们重逢一次,合个影什么的?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能让一个孩子从变化了的对方身上觉察到自己的成长……朋友怔了怔,羞涩地笑笑:其实儿子只熟悉隔壁的孩子,同楼的都认不全,偶尔,他会想起某只丢失或弄坏的玩具,很少和人有关,他的快乐是游戏机、动画片、成堆的玩具们给的。该我自嘲了,一个多么不恰当的浪漫!
我的发小叫李柯,我们从小在一个大院里长大,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班同学,但真正成为朋友,还是由书而结缘。
我和小柯上小学时,经常在一起写作业,今天去她家,明天去我家,记着第一次去她家写作业,当我刚迈进她家的大门时,我就闻到了一股书的清香味,走进一看,好大的一面书柜啊!快占了一面墙了,里面摆满书籍,我一下被吸引住了,手不断地抚摸着这些书籍,如饥似渴,最后央求小柯借我一本,从此,我就特别愿意去她家写作业,并且我还看了她家的很多旧照片,这时才知道,她是大作家李准的侄女,要不她家那么多书呢!通过这一借一还的过程,从此我们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文学。
长大后,我们各自上了班,那时我比她结婚早一年,当时看到她还没有对象,我很着急,我就将我的一个同事介绍给她,尽然成功了!多大的缘分啊!从那以后,我们就各自过着幸福美满的小日子,
我们虽然有了各自的家庭,但我们的友谊没有断,经常还在一起聚会聊天,逛商场。各自诉说着生活当中的一些喜怒哀乐,很多时候都是我向她倒情感上的垃圾,她从来没有烦过我,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大点事啊!”每次她都是把大事化成小事,小事化成没有,她就是我的“灭火器”
小柯的妈妈是一个大夫,她也学习过两年中医,也可能是家庭的`熏染吧,她经常给自己开药方,我有个头疼脑热的,也经常向她讨要小药方,有时还是挺管用的,但有一次闹了一个笑话:有一段时间我嗓子疼,又不愿意吃消炎药,我就向她讨要秘方,她告诉我:将蒜捣碎,用胶布将蒜末糊到脚掌心的涌泉穴上,引火下行。我可能没有掌握好时间,第二天醒来,脚心烧出两个大泡,走路都费劲,疼了好几天,我就向他讨要说法,她说:你贴的时间太长了,应该贴三个小时,我就调侃她是“兽医。”
我从小就胃口不好,有一段时间,频繁的闹胃疼,我有些害怕,想做个胃镜,当时爱人工作忙,没时间陪我,我就求助于李珂,让她陪我去,她二话没说,放下手里的活就陪我去了医院,我当时特别紧张,就先做了一个无痛的,打完麻药后,不一会,我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了,当醒来后,小柯说没做成,唉!白挨了一针,紧接着又做有痛的,当时做的时候很难受,她就在旁边不断的安慰我,鼓励我,最后顺利的完成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