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语文综合实践成长足迹课教学设计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六语文综合实践成长足迹课教学设计(精选8篇)

小六语文综合实践成长足迹课教学设计 篇1

综合实践:成长足迹

课型

综合课

第几课时

一——四

课时 教学 目标(三维)

1、知识目标:

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

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情感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书写叙写,使学生回忆美好的过去,真正认识自己的成长历程,对未来树立自信心。

3、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类筛选评语、给相片加小标题、个性化作文,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通过对活动过程的阶段性回顾、个性化汇报展示,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成就感,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分类筛选评语、给相片加小标题、个性化作文,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指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充分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在小组内整理资料,报告交流,合作探究。争取人人发言,人人有所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使用 教材 的 构想

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活动为主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批注: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你们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你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你们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让我们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吧。

二、自主式导读

1、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指导阅读学习建议,明确: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三、互助式解疑

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2.(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四、探究式点拨

1.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2.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即“成长足迹”要做的是(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

五、强化式拓展 思考:

1、自己将怎样出色的完成这次综合性活动。

2、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寻找成长的足迹,做好交流汇报的准备。第二课时

阅读《难忘的启蒙》和《教师领进门》 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导入)诗歌如下: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你的情;永远记住您的话。永远记住您的爱;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从这首诗歌中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式导读

1、自由朗读《难忘的启蒙》和《教师领进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思考:这两篇文章各是围绕什么写的?文章中体现了哪些情感?你是如何理解的?联系自身实际想想:你的启蒙老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三、互助式解疑

(一)《教师领进门》

1、小组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二)《难忘的启蒙》 交流同上

着重点:什么叫启蒙?“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难忘呢?他在文中写下了哪几件令他难忘的事情呢?体会“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在课文中“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作者的启蒙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四、探究式点拨

你如何理解“严格”?

你这样看待“严师出高徒”?

结合课文理解进行指导,着重重点句子的品析。

五、强化式拓展

交流:你的启蒙老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现在有了什么样的自主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未来!第三课时

学习《新来的王老师》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自主式导读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你知道了那些内容?还有哪些内容需要帮助?文中的王老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哪些词字打动了你? 细细地读,细细地品味。

三、互助式解疑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思考你佩服这位老师吗?为什么?

3、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回忆老师帮助、鼓励你进步的点滴往事。

四、探究式点拨

1、指导读信封上的内容。你怎样看待?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建立学习信念。

2、比较三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根据学生所说进行归纳:

(1)同样是回忆老师的文章,表现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赞扬老师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严谨的教学风格(《难忘的启蒙》),有的是回忆老师的才华横溢和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老师领进门》)有的是难忘当年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新来的王老师》。(2)都写了具体事例,有的写一件事,有的写多件事。

五、强化式拓展

1、积累更多有关赞美教师的名言。

2、试写《我的启蒙老师》。第四课时

学习《忘不了的笑声》和《作文上的红双圈》

一、导入新课: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启蒙老师的教诲使我们终身难忘,然而六年来小学同学富有个性的特点相信也深深印在每个同学的脑海中,让我们一同走进《忘不了的笑声》。板题

二、自主式导读

自由朗读,提出学习方法。

说说两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你获得了那些启示?积累文中新词。

三、互助式解疑

1、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交流个人认识:你从文中都知道了什么?说说你的观点。

如: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说说自己班上同学的笑声特点。从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你想到了什么? 文章标的中心是什么?

四、探究式点拨

1、联系自身实际,你有没有文中的类似经历?你今后会怎么去做?

2、说说你对老师还有什么期望!

五、强化式拓展

1、收集描写笑的词语书上的和课外的歌5个。

2、自习观察本班的同学写写他们的特点或用“难忘——”来回忆小学生活。为下面活动作准备。

倾听入境 明确主题 回忆方法

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走进课本P123和135页。阅读学习建议。学生共同评议。

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学生汇报活动内容 有感情朗读诗歌 品位诗歌中的词句

根据导读要求进行自主朗读。品词味意。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根据自己的阅读进行交流。结合实际进行理解探讨 自由的交流

回忆《难忘的启蒙》和《教师领进门》的主要内容及自己的学习感悟。根据提纲学习,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寻找答案。角色朗读

组内展开交流,点滴都可以说。细读细品

回忆课文进行归纳。

明确写法,获得习作指导。齐读课题 按要求读文

小组交流,学会概括。

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第二篇略。

组内探讨学习。

在教师引导下,正确认识自己的现实,从赞美与批评中受益。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难忘的启蒙

组织演讲——爱国

启蒙老师老师的批评(两次)——正直诚实勤勉难忘对日语课的宽容——爱国 老师领进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师恩难忘 新来的王老师

——“差生档案 忘不了的笑声

难忘 笑声不一样 快乐小队(总 分

总)作文上的红双圈

征文——展出——发表——成为作家——感谢

作业设计

1、读记次活动中出现的新词。

2、为自己的老师写一首赞美诗。

3、写写难忘的老师或同学,或是难忘的一节课、一次活动,记写成长的经历。

4、选做:

根据自己的成长历程,出一期手抄报。

小六语文综合实践成长足迹课教学设计 篇2

一、可行的目标

每一节课都要有科学、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也不例外, 并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不该是概括的、内隐的, 而应是具体的、外显的, 可操作性要强, 学生根据目标就能知道做什么, 如何去做, 做到什么程度。另外, 综合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如环保与能源可能会涉猎化学和物理知识;焦点问题可能会涉及政治和历史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应当以语文知识为主, 其他学科只是语文学科的辅助, 要侧重体现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如综合实践活动“呼唤碧水蓝天—关于水和空气污染的报道”的教学目标就可定为:利用一周的时间调查你所住的村水与空气污染情况:1.有多少个涨水井?2.涨水井与饮水井距离有多远?合乎要求吗?3.村民的饮水井一般有多深?水质合格吗?4.我们当地有水污染吗?5.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吗?6.我们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你满意吗?7.你能否提出合理化建议?8.你今后打算怎么做?9.写一份调查报告。这样, 学生就知道怎么做, 一周的时间是能完成的, 学生课后就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 查找资料, 抽取样本进行数据统计等, 最后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由于我们地处偏远农村, 没有水质污染, 但我们的饮用水不安全, 一是有的涨水井和饮用水井太近。二是饮用水井的深度不够, 一般在20-40米之间属于地表水, 含氟量大, 大多数人牙黄。三是村民节水意识不强, 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严重。另外, 牧民大量放牧, 啃食草原现象严重, 已超过草原的承载量, 造成土地沙化严重, 风沙大, 空气质量不好。学生提出的建议也是不错的:打深水井, 植树造林, 畜牧圈养, 绿化草原, 尤其是在我们学校及社会中提倡节约用水, 并且付诸于实际的行动上, 达到了知识与情感与行动教育的统一, 活动效果非常好。

二、多样的形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应是多样的, 只要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得以运用, 能力得以提高, 形式是可以不拘一格的, 不一定要到社会中去实践, 在校内、在课堂也可以进行。如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爱我家”就让学生探究一个专题:“妈妈为什么总爱唠叨”, 我就请本校一位已经做了妈妈的女教师来到班里, 由学生采访。通过学生的采访和交流, 他们终于明白妈妈唠叨的真正原因, 就是对子女深深的爱。唠叨中饱含着对子女的牵肠挂肚、担心, 而在你取得成绩, 高兴的时候, 你就不觉得妈妈在唠叨了, 反而觉得妈妈的唠叨是动听的、美妙的, 妈妈对你的一切关爱基本上都通过语言体现出来, 父爱无言, 母爱有声, 这也是母亲特有的本性。通过对这位“妈妈”的采访与交流, 不少学生都学会了倾听, 眼神始终注视着对方, 不住的点头……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 倾听是一门学问, 在倾听的过程中, 通过眼神的交流, 达到一种信息的沟通, 一种心与心的碰撞, 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此外, 让学生自己组织办墙报、画廊、板报等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总之, 只要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重要, 语文对人生成长的作用, 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三、注重实效性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每个学期一般只有两三次综合实践活动课, 虽然少, 但比较重要,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收到实效。一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围剿错别字——汉字规范活动”, 就能够纠正学生平时易写错的汉字, 同时也纠正了社会上一些广告用语易写错的字, 例如, “装暖气”写成“装暧气”,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生与生活中能够注意使用规范的汉字。之后, 学生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出了一期“围剿错别字的板报”, 将常见的错别字找出来, 使大家引以为鉴, 增长了学生的语文知识。二是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保卫绿色和平——世界环境日活动”, 学生通过阅读或查找资料了解到从1974年到2012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都是什么, 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及教育意义。学生在阅读中增加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深刻体会到了环境保护对人们生存的重要, 体验到了环境恶化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以及触目惊心的震撼, 体会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 又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的教育。三是学会做人。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操, 还锻炼了学生的品质, 使他们懂得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品德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知道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做“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注重实效性, 要收到实效, 哪怕是一点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知识的运用, 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德的培养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切记不可偏废。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 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才能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个称号。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亮点, 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能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然而,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许多教师忽视了,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意在提醒语文教师应当加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 使学生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六语文综合实践成长足迹课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教学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教材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叶老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书籍,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对学生的听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3)营造氛围,拓宽领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氛围是一种语言,是传递信息的独特交往形式,它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蕴涵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

二、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它的成功与否牵动着整个语文教学。学生有兴趣读写,就会冲出课堂去博览群书、致力于写作,给语文教学带来预想不到的惊喜。

(1)重视阅读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讀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2)写作源泉来源于生活实践。学生的实际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这就要求学生的脑子里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储存各种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然而,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局限,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于是,我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看似平淡却富含深刻的道理,所以只要注意观察生活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篇章。

(3)加强写作方法指导。加强写作方法指导,要做到写作前具体指导、写作后及时点评,注重对学生的立意、构思、结构、表达、个性创新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分专题练习新课标要求习作的作文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批改办法并及时加以点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口语交际教学

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人们日常交往的必备能力,其重要性越显突出。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需着力培养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中,听、说的能力尤为重要。

(1)激发“说”的兴趣。①开展课前3分钟说话活动。按学号顺序,每课一人,轮流进行,登台作即席讲话,要做到内容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②进行课堂内叙述、说明等实践。可介绍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人和事。③结合课文中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不同语言特点,开展故事会、诗朗诵、演剧、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一种浓厚的语言氛围中紧张活泼、快乐有趣地训练口头表达技能技巧。

(2)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新课标”注重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锻炼说话能力,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去“说”、去“议”,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口语交际课中的口语交际。教师在口语交际课堂上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在明确口语交际目标的前提下,找准每次训练的重点、难点,合理选择训练方法,安排训练步骤,每次训练前都必须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学生精心策划,把具体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并且注意口语交际方法的指导。

语文综合实践课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和名著对话,对中学生来说就是一次次灵魂的洗涤。针对目前学生对待读书的态度,我认真学习新课标,觉得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读名著的兴趣,积极挖掘教学资源,所以设计了这节综合实践课。我避免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讲解理论等脱离实际的倾向,选拔有表演才能的学生精心表演,使学生感受情境,从而在活动中增长才智,净化心灵,提升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及道德修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解读名著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②、引导学生选择知识性强的书籍,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③、通过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情境演示法、讨论法、问卷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名著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①、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解读名著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②、引导学生选择知识性强的书籍,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选择知识性强的书籍,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用具:多媒体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约2分钟)

几名学生穿报纸服,站在前面扮演书橱(背对观众。第一排蹲坐;第二排坐;第三排站立)

师:每当站在书架前,面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鼓舞了几代人的小说,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保尔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情景,眼前就会清晰的现出他的人生轨迹,心中仍能强烈的感受到他的痛苦与欢乐……。有没有这样的书使你有过这种体验?

这样的书,人们称之为名著,打开这样的书,就是和名著对话。听,有人正和名著对话呢!

二、演授新课:(和名著对话,学生表演)(约16分钟)

师:同学们表演的非常好,这么好的书,上哪儿去读呢?

三、指导读书:(多媒体演示)(约9分钟)

1、介绍中国图书馆(配音介绍)

2、读书的目的:增长才智,净化心灵。

误区:猎奇、炫耀。

3、读书的原则:“绝不滥读”。

4、如何选择:知识性强,切合自己水平的有益书籍。

摒弃:国家明令查禁的书刊;低级无聊、庸俗的书刊;思想平庸、水平低下的书刊。

5、名人谈读书:师列举高尔基、孙中山、歌德、陆游等人对读书的言论,引导学生交流补充。

四、研讨探究:(交流读书体会)(约10分钟)

请请几位同学向大家介绍读过的名著的主要内容,并就自己的体会谈一点认识,或背诵一段精彩片段,或谈一谈读书方法。

师:既然和名著对话有这么多的好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我们以后还要不要和名著对话呢!你想不想和名著交朋友呢!

五、拓展创新:(和好书交朋友)(约8分钟)

㈠、问卷调查:(收上问卷)

1、你家有几个书柜或书架?共有多少册书?可分几类?学习辅导类有多少?课外读物类有多少?摆放的顺序怎样?

2、电视和书籍对你的帮助有什么不同?你认为电视可以代替书籍吗?

3、你读过的名著有哪些?还计划读哪些?

4、4、你知道哪些图书网站,请推荐给同学们。

师小结、推荐优秀篇目、推荐读书网站。

小六语文s版下册教学反思 篇5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简单的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

思考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还要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透过神话传说表面,深层次理解古代先民们有着怎样的需求,又是怎样努力实现的,神话传说寄托了人们哪些美好的愿望。

(神话是古代人民驰骋他们奇特想像和幻想所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样化的特色。表面看起来很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体会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讲解时,多进行正面引导,努力消除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影视剧中关于神话的描写,部分情节对学生的成长、思想,起不到积极作用,甚至是误导。教学时,不妨借机会给学生打打“预防针”,理解那些故事的娱乐功能,切不可痴迷其中。

二、社会上的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学生很容易将之与神话传说混为一谈,对课文内容的原本意图,进行歪曲理解,贬低故事的内涵。

对课文的延伸,我主要在相关故事上下了功夫。“大禹化熊开山”,体现了古代先民对力量的崇拜,也从侧面折射出大禹带领人民治水水的辛苦。

“三过家门而不入”,从三个人情味极其浓厚的亲情场景中,表现了大禹“舍小家顾大家”那种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

讲解中,我发现学生对当时古人的劳动条件、所遇到的困难理解不够。比如讲“开凿龙门山”那一段,学生认为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就提醒学生,那时候别说没有现代工程所必须的装载机、挖掘机、开山的炸药,就连工具,也都是质地较软的青铜,而且都极为简陋,全靠人们的血肉之躯,一寸一寸前进,还要防备野兽的袭击、饥饿寒冷甚至疾病的考验。这么看来,就不难理解古人那顽强、执着的毅力了。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述说的是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使老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境优雅,情节动人。在教学中我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始终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说、去发挥,进而走进文本,最终实现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抓住人物特点,品读感悟文字

本文描写了三个人物:力大无比、为民造福的后羿,奸诈贪婪的逢蒙、美丽善良、机智勇敢、为民造福的嫦娥,人物性格鲜明,形象迥异。在教学时,我以这三个主要人物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词语并圈画下来,品读感悟,最后进行交流。如:在体会后羿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力大无比”这个词语,并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抓住“登上”、“运足”、“拉满”、“射下”等词语感悟他的力大神勇,以及受到乡亲们敬重的原因。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二、引导想象,体验人物内心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嫦娥奔月时的内心活动。我设计了“嫦娥就这样飞走了,此时的她回望着人间,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留念,她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呢?请你来描述一下嫦娥此刻的心情。” 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使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中,让学生体会到:她可以让乡亲们少受到伤害,救了乡亲,感到很欣慰;不能再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了,她感到很遗憾;她很留恋人间美好的生活,舍不得离开他心爱的丈夫„„

三、抓住主要环节,感受人物品质

“嫦娥如何机智地和逢蒙周旋”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周旋”一词时,虽然课前预习学生已查过词典,但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周旋”这个词语的意思,我设计了一个师生对话表演,引学生“上路子”了,才放手让他们自己发挥。学生参与比较积极,也在趣味表演中理解了“周旋”,并体会了嫦娥的机智勇敢。

回顾整堂课,我觉得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堂后半截内容安排不够紧凑,教学语言缺乏渲染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不够娴熟等。我想,作为语文老师今后还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品位,多去钻研学术类的著作,还要注意对课本的挖掘,综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并围绕课题“追日”质疑,以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再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为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铺设了台阶,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化难为易。

在研读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读自悟,边读边悟,让学生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讲讲你读懂了什么?进行简单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感受夸父的形象。

在最后“考考你”这一环节,联系最早写夸父追日故事的《山海经》,请学生读读古文,结合课文所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其含义,旨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上一个台阶,学会阅读古文,同时亦是对所学内容的又一次升华。

说实在的,在上这节课之前看了很多资料的。但上下来自我感觉并不怎么理想。所以在此作个深刻的反思,有两种观点一直我在思考:

观点一:夸父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夸父心中的宏愿“希望太阳永远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至死也未能如愿。读后让人有一种淡淡的酸楚,深深的遗憾。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这不禁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荆轲可谓英雄也!项羽自刎乌江,壮志未酬,然他仍是一代枭雄。真是成亦英雄,败也英雄。

观点二: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应该是课文的精髓。阅读的兴趣点应该在故事的神奇之处。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上得了天,入得了地,下得进海,令人非常羡慕;女娲用泥土捏出个泥人,仙气一吹便成了真人,这是神奇。课文《夸父追日》也是一个这么神奇的神话故事。学生的兴趣点会在何处呢?应该不会在于夸父是否是英雄?而在于故事的神奇在哪里?

在这两者之间我很难取舍,不知道重点该放在那里? 当用第一种观点的时候,似乎和本单元的设计有点相违背。

当第二种观点的时候,感觉让学生体会夸父的精神也很重要。有点放不下。所以想来想去,两者都能把他放进去。但上了之后问题就出现了,当学生说出夸父那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后。

我再让学生体会神话的“神”时,出现了重复的现象。刚刚出现过的句子又出现了。这样一来课堂的思路就很混乱了,倒来倒去。真是想“熊掌和鱼不可兼得”。

在整个过程中还有些细节问题没处理好。比如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和引导,需要不断的加强。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学反思

《天上偷来的火种》一文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习惯。我在《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教学中,最大程度地体现这一理念,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可能。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自学为手段,重视学力的培养。

整堂课始终体现以学生为本,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静心地倾听,仔细地研读,认真地思考、大胆地交流,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课堂上教师立足解决三个问题:“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为人类偷取火种?怎么偷取火种?结果怎么样?”在学生找到关键的语段后,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师生共读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要求不同、形式多样、循序渐进的读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进一步感受文本所要揭示的思想内涵,体现了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营造出了充满深情有略带感伤的教学氛围,也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

二、以阅读为抓手,重视语言的学习。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词语抓句子,通过句子抓文章中心,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语言积累:

(1)在解决问题:普罗米修斯怎么偷取火种时,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结合盗火的经过,抓住几个关键的动词进行点拨,如:飞快地跑、悄悄地偷、小心翼翼地藏,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机智勇敢。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还积累了语言文字。

(2)教师让学生找出在普罗米修斯所受的可怕刑罚内容中,哪些场面最能震撼你的心灵?请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以情感为线索,重视感悟和体验。

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从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人文素养。在课件中我安排了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的画面。画面的真实可感,给学生视觉上很大的冲击,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机智、坚强无畏。这样有效、适时地使用媒体,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四、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相结合。

在布置作业时,我向同学们推荐了中国神话《燧人氏钻木取火》和《古希腊神话》,要求学生了解希腊神话中众神的故事,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课本只是一种媒介、一座桥梁,教师就是要通过这种媒介、这座桥梁向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世界。

总之,我认为,在课堂课的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起来才生动,才有活力,才有效果。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发挥他们的心理活动优势,才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快、更轻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对教育的要求。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力求让学生既学得好,又学得愉快。因此一开课,便以一个有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并由这个话题自然地过渡到对神话的了解,过渡到课文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问,合作探究。

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象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都争先恐后的发言,把自己扩写好的故事与大家分享,这一点我很欣慰,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口头语较多、肢体动作不自然。最重要的是对于大胆合理的想象把握、运用的不好,由于时间的关系而我又没能及时正确的进行指导,不免存有遗憾。

其次是在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在学生质疑某个环节,学生的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希望能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能有所改进与提高。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问题引路的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讲课前,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商鞅是谁?他为什么要南门立木?结果怎样?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她们感兴趣的问题去读书。

问题驱动 :根据教材,我设计了6个问题,这6个问题有易到难,分别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同时我又把这几个问题,分给不同的小组进行完成,这样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任务,达到了生生交流的目的。第一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读通课文,认会生字,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第二个问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文章的主人公有深刻的了解,同时为学习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奠定基础,第三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读完课文要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六年级选训练的重点。第四题的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对南门立木小故事要会讲述,为总结人物特点做基础。第五题的设计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概括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这也是高年级训练的重点。第六题的设计是对学生语句的训练,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时落实双基训练。

知识梳理设计

为了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是否已经掌握,所以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学生们的回顾,看看学生本节课都学会了哪些知识点。

拓展延伸设计

在学生明白商鞅靠的是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才使得变法能够顺利实施,所以让学生进项联系实际的思考,在生活中你是怎样理解“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我让学生观看一些社会上缺乏诚信的现象的图片,比如,黑心棉被、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豆腐渣工程等等,从而知道这种不讲诚信的现象给社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从而让学生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接着设计问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做一个诚信的学生,通过做习题,孩子们明白了该如何做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学生。

《狄仁杰公正变法》教学反思

《狄仁杰公正护法》是语文出版社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规则与公平,其中既有中国古代的名人轶事,又有当代作者的经历见闻。学生阅读这些作品,能深切的体会到规则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狄仁杰公正护法》讲述了狄仁杰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三个故事,故事简单易懂,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品味,容易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文就是这样,通过写唐代名相狄仁杰公正护法的故事,讴歌了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崇高精神。身为一名大法官,他明察善断、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在他公正护法的行为背后,我们体会到了他对朝廷的忠诚,对人民的关爱,体会到了他那正直而伟大的心灵。难怪他会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的大法官;难怪人们会集资立碑颂扬他的功德;难怪他能成为一代名相,深得武则天的倚重;难怪他病故后,武则天会悲声叹息,废朝三日以示哀悼。他是我们中

华民族的骄傲教学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提示要求,自主阅读,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或问题,展开对话交流,教师适当的点拨。注意引导学生用过去掌握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本课。注意语言的积累和朗读的训练。在读中悟语,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受到感染与熏陶。根据课文的特点,可采取演一演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出色的老师》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在美国南加州法律大学读书时,一只朋友送我的心爱的手表失而复得的故事,赞颂了那位黑人同学模范地坚持公共道德和遵守规则的优秀品德。

文章结构简单,语言也比较朴实,但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揭示了做人的道理,给人启迪。

上课前我在想: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引领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感悟语言,领悟主旨。深思熟虑后,我决定从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运用已经学过的阅读方法,潜心的触摸文字、走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人物品德。

一、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本堂课教学中,为了到达这一要求,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时,随文相机理解词语“拾金不昧”、“愤愤不平”、“极其困惑”、“翻然醒悟”等,把生词放到句子中,然后放到段落中去理解,体现字词学习的层次性,夯实了字词教学。再如学习“乐极生悲”这个词,先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到“乐极”的句子:“我高兴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朗读品味,体会“喜极而泣”的情景,从而掌握“喜极而泣”这个词语。“悲”又从何出生?通过对6——8自然段的反复诵读,也找了“我”悲的根源,并顺势理解了另一个成语“至理名言”的意思。整堂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法朴实、训练扎实。

二、读中感悟,形成能力

阅读教学当以读为主。崔峦先生说过:“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琅琅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读既是促进学生感悟内化的途径,又是学生感悟外化表达的载体。离开了“诵读感悟”就学不好语言,学不好语文。因为,汉语之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有指名读,默读,各种方式的感情朗读,比赛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着,想着,比较着,玩味着,体悟着,情感因子被点燃,他们逐渐走进文本,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发自内心的赞叹:“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使课堂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落到实处,有助于学生形成阅读敏感和阅读能力。

三、强化思维,落实目标

课堂上,学生的读如果没有任务的驱动、缺少层次的推进,只是读够了次数,读足了时间,这种读是无意义的,是被动的,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如果学生的读书有思维参与,读书就会具有持久的动力。当然,为了落实目标,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首席”角色是不能丢的,在学生个性解读时要鼓励,在学生认识肤浅时要引领,在学生矛盾困惑时要点拨。

这样不断地引导学生朗读,有层次,有梯度,就能够把学生的认识不断引向深入,把学生的感悟不断引向深入。让学生读的过程犹如登山一样,“转过一座峰,绕过一道岭,眼前又是一座峰”,读的过程能够充满探索,充满期望,似乎前面有无限风光在招手,从而杜绝那种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尴尬。这样,学生在读书中才会有新体验,才会有新发现,只有在这样的读书中学生才能喜欢读书,乐于品味,学会读书,才能保持读书的持久动力。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教学中,我让学生边默读边仔细体会,同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学生都能够用心思考并写下自己的不同感受。这样既复习了“做旁批”这一阅读方法,又让学生养成了边思考边记录的良好习惯。

《美丽的规则》教学反思

看到题目,你可能不禁发笑,怎么谁都可以做美人?只有女人,只有美女,才有条件成为为美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美丽的人。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接着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再着让学生结合导学提示,自读自悟,然后在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的基础上相机点拨,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题目“美丽的规则“的含义。

然而遗憾的是,学生对 “美丽的规则”这一课题含义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课文和板书上,此时,我按预设的思路,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理解,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说出了平时学习、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则,如“比赛应 遵守比赛规则才能让比赛公平、公正,游戏应遵守游戏规则才能玩得开心,同学和老师都应遵守教学规则,才能保证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等例子进行理解,学生很快能说出只要人们有了遵守规则的自觉行为,就能拥有和谐有序的美好景观,生活、学习等任务才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认识严格遵守规则的意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最后我水到渠成地总结:“同学们,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人遵守规则,你就能发现生生活处处有美景;只要我们人人遵守规则,我们人人都能做生活中的‘美人’”时,学生们会心地笑了。几天后,我发现同学相处比以前更融洽了,学习自觉了,教室更干净了„„看,遵守规则,就是美丽。谁都可以做美人,让我们一起做个“美人”吧!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教材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是为初一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第八组导读中明确指出:“本组课文将引导你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要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一、重激发学习兴趣和学法指导

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学习文言文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则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文言文?当学生讲出对文言文的粗浅的认识后,我便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充分地肯定,同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遗产,是传承古代文明的媒介,学习文言文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还能提高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兴趣。之后我又启发他们结合现代文的学习方法,渗透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这节课中我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这样更利于合作学习。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结合学习方法循序渐进,首先把句子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释进行注,然后把句子连起来解释,还有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还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如反问句在这里的作用;“为”出现三次,为什么读法不同;“探汤”的“汤”和现在的“汤”有什么不同„„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学目标中“读懂意思”得到实现。

三、注重诵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诵读,这节课的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 通过生试读,个人练读,小组自学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

2、读懂: 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 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重点处我适时地点拨,如:两个小儿争辩时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强调他各持己见、胸有成竹的心态;有“车盖”的车古时候是给什么人坐的,在这里“车盖”象征着什么,怎么读;“盘盂”与“车盖”相比天壤之别,怎么读„„这样学生带着感受读出对比的语调,一轻一重,情到深处自然流!同时这样的训练充分达成了教学目标读出韵味。遗憾是:

1、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学法指导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谈启示”及“课本剧”表演也能得到展示。

(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两小儿和孔子的敬佩之情。)

2、教学目标设计过多,贪多,贪全

《梦圆飞天》教学反思

《梦圆飞天》这篇富有时代气息的课文报道了我国的“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的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

这篇通讯报道激情澎湃,充满喜悦与自豪。我们教师怎样点燃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呢?

一、用我的激情激发学生热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激情很重要。用你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让学生情不自禁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热情。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是着重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梦圆飞天的喜悦之情和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的爱国情怀更容易点燃。所以我让学生充分诵读描写“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句子,想象并体会当时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发射场面。读后我旨在要求课堂告别繁琐的讲读,为了体会发射前紧张气氛那一部分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什么时候也会心弦绷得紧紧的?继而引导学生此时为什么每一个人都如此的紧张?(是的,此时的我们除了激动、自豪更有一份期待、祝福)所以当“神舟”5号发射成功时,我们的心情会怎样呢?这样顺理成章地解读15小节,学生感受得更加深入了。读的时候更加动情了!

《种瓜得豆》教学反思

《种瓜得豆》是一篇儿童科普读物,说明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层次地介绍了什么是基因、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是典型的说明文体裁。全文为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课文运用了浅显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如,“种瓜得豆”“大管家”“发号施令”“搬家”等,把较为深奥的、现代高科技知识,很通俗地介绍给了读者,并且使之很容易被人接受。

对于这一课,作如下的反思:

一、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比较典型的范例。教学时,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课文的提纲。

二、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转基因技术这种高科技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这种表达方式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我不在科学名词术语上进行过多的解释,只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语言,通过朗读、感悟,说出自己在这样的表达方法中读懂了什么及这样表达的好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解转基因技术知识。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部分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三、在学习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创设“召开新闻发布会”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研读课文,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模拟情境。召开“新闻发布会”时,由教师当“主持人”,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当“新闻发言人”,结合课文内容发布“新闻”,台下的学生当“记者”,可以向“新闻发言人”提问,“发言人”要“答记者问”。这一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充分去享受和体验学习的成果,在学生生动的讲述和巧妙的应答中,不仅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感受课文的表达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学生掌握的资料过少,语言表达过于害羞,所以这一部分并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认真阅读了课文三次,对教学思路还是一片迷茫。对课文内容也只不过是个大致的了解,对课后的四项练习题,有点不知所措,咋办?这可是一篇精读课文呢?

于是,我从课件及课堂作业本下手,寻找教学灵感。果然不出所料,我找到了一个挺切合本班实际的课件,稍微调整里面的教学思路:先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说说作者童年时的发现是什么?具体是怎样的?找有关句子理解并品味,再从老师的那句话得到验证,再找相关句子品悟;第二课时主要围绕“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划出相关的句子”展开教学,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课文,读读、找找、说说,老师适当的补充提示学生忽略的地方。学生能通过“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句子自主发现——“我”是个充满幻想、刨根问底、幽默风趣的人。

整个教学环节下来,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不难懂,学生在参照注释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点拨就能粗知大义。因此不用在疏通语言上下太大功夫。

2.对诗的意境的感悟,主要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多读悟出来。因此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懂大意,诗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一要做到理解到位;二要想象画面;三要体会感情。熟读成诵,才能背下来。

《穷人》教学反思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在本文的教学上,我力求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首先,我在教学开始时采用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如,“为什么用‘穷人’作题目?”“桑娜和渔夫是真正的穷人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学生读通课文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然后,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桑娜这样做的意义,从而体桑娜的善良品质。因为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所让学生用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让学生想象: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加强学生的感情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好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因为课后小练笔是续写《穷人》。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牵动着学生的心。因为学生平时较少练习写续写,因此,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续写时要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接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因为,这个故事非常感人,学生对《穷人》这篇课文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非常关注接下来的结局将会是怎样的。于是我创造机会举行《穷人》续写交流会先让他们进行小组的交流,说说接下来的情节将会是怎样的,然后让他们继续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下一篇又一篇精彩的续写,从学生交上来的文章中,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如此丰富,他们充满爱心,给予桑娜一家非常美满、幸福的好结局。

本节课由于课堂容量大,阅读训练做的有些欠缺,给本节课留下了小小的遗憾,这是今后教学要兼顾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多读,以读悟情。学生在我为他们作以简单时代背景介绍后,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了较深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较深刻了。从而很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品质。并决心以前辈为榜样做一个高尚的人,当然通过教学,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因为练习加小标题而得到了锻炼。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在自学提示中,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将学生的情感与当时的情境想结合,让学生会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会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

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带来了质的变化。但自身仍存在不足之处,所以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让学生学的快乐。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死后不能全尸而葬,是对父母的大不敬,是为不孝之子。这种观念在外国人心中也很牢固,上帝造人,怎么能把上帝造的人肢解?所以,古今中外,捐献器官的事匪夷所思,即使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器官移植手术已经很成熟的今天,捐献器官的事业在许多地方仍然举步维艰。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器官捐献仅限于一个词语,他们能理解琳达一家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无法体会到器官捐献的真正意义。要想让孩子充分的理解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之前,我先引入了孩子们喜欢的著名歌手姚贝娜无偿捐献角膜的事迹。让他们对器官捐献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其次,我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以读带讲,让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充分体会人物心情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朗读形式,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人物的感情,想法,心情。充分让学生反复朗读重要语句,深入体会人物无私奉献的品质。

在这节课上,虽然学生学生们读得比较多,但是指导得不到位,没用用动情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课前应该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学生知道的多了,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是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一、抓住主线、透彻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内,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么长的课文学透呢?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抓住“三道命令”、“三个场景”、“一个中心”去学习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品析对话,抓住细节

在教学中,我抓住船长面对人们的慌乱,两次下命令的段落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感悟到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崇高品质,在危及时刻更能体现船长考虑周到、沉着镇定、保护弱者,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展开进行了一系列的指挥,可见这就是船长的职责,这就是船长崇高的品质。在整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

三、创设情境,激情品味。

在教学最后两个自然段时,我为孩子们设计了情境对话。当孩子们已经体会到那“伟大的灵魂”是哈尔威船长卓越的精神时,我顺势动情地说道:“当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时,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时,孩子们,“玛丽”号巨轮上得救的人们可能都会焦急地呼唤着什么?船长哈尔威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的内心又可能在想些什么?”我分别请几名同学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补白。伴随着动人的旋律,通过学生的思考,一对一的交流,既训练了学生写话、说话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大无畏精神。

《故宫》教学反思

《故宫》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

预习课上,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个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十五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这这示意图。基于以上这种情况,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思路。在内容理解上,我通过设置问题,逐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这样随时注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这节课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本节课前面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花费时间较多,以致于后面内容有些快,前松后紧。而我原本还想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特别从课文第5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6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7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而实际上因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引导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学校,仿照课文的顺序,详略得当,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

《故宫》教学反思

《故宫》是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要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精神。

本篇文章篇幅较长,描写的宫殿也很多。我们学校六年级的学生好多空间感也较差,也没有去过故宫的。要学生能够真正读懂课文,能达到真正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在学生学会课文的生字词语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把课文当成一名导游,自己是游客,跟随着导游去游故宫的每一座宫殿,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学自悟,在每一座宫殿旁边做上旁批。学习任务一布置下去,同学们都安静的默读、自学、体会、做旁批。约莫20分钟,感觉大部分学生做好了。我就抽学生起来汇报自己学习的结果,汇报他们做的旁批,在全班进行交流。结果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学生都说的很好。比如有学生说到太和殿的时候,发表感叹到太和殿真大啊,如果在里面藏迷藏肯定很过瘾。说到金銮殿的时候,好多同学说皇帝的龙椅真漂亮,如果能穿上皇帝的龙袍坐在上面去拍张照片那该有多神气呀!说到御花园的时候,孩子们感叹到御花园真美,有那么多的奇花异草,风景该有多好,空气该有多么清新,如果能居住在那里生活该是多么享受啊。。。最后,在汇报交流完后我再要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全文,通过学生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学生们真正领悟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他们真伟大。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完成了课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青花》教学反思

《青花》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赞美了青花艺瓷人的执着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上课伊始,我以欣赏周杰伦《青花瓷》导入,这首歌很现代也很中国味,配合精致的图片,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青花的兴致。学习课文时,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如:在学习“儿子”艰难寻找青花创作配方的语段时,我结合媒体演示,欣赏青花舞蹈和青花旗袍,由艺术、服装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升到对人生也需要创新的理解。同时,展示丰富的青花瓷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初步感知“青花”,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在品读父亲交给儿子残缺青花瓷瓶这一语段时,让学生从中感悟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企盼的良苦用心。引导学生分析“儿子”艰难寻找青花的语段内容时,结合内容运用媒体同步播放表现迷惘情感的轻音乐,带领学生入情入景,体会“儿子”寻找青花的艰辛。从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悠然而生。

《青花》告诉我们:因为有了这些不断追求、不断进行创新、追求完美的艺术大师,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行创新,中华文化才有辉煌的明天!

陆羽与《茶经》教学反思

陆羽与《茶经》是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畅达,过渡自然;文题鲜明,照应精心。

在本课教学中,我牢牢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动脑、动口,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引导,整合拓展课程资源。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说“陆羽不愧为茶圣”,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我充分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应用和表达能力训练,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感情诵读,使学生深入感受陆羽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所展示的顽强的毅力。

当然备课不等于上课,这节课我上完之后,发现了一些不足:就是后半部分的容量太大,导致一节课处理不完,勉强上完后,发现学生学的很紧张,不是很轻松。这就说明我们的备课要更多的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

在讲解课文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小树立保护历史文物的观念。

《敦煌壁画》教学反思

我先让学生在课下多了解有关壁画的相关知识,知道其一般的绘画方法及一般内容、主题,对本课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

讲课时,让学生看看几幅插图,体会敦煌壁画的精致、优美,从而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讲课中,多让学生自己总结敦煌壁画的特点,并以关键字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和补充,最终总结出高水平的答案。

敦煌壁画的特点涉及3各方面,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自己先进行口头表达,可以先不分条进行,随感而出。在小组交流时,发表自己的想法,最后进行系统的归纳,然后对照课文中的答案,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的到提高。

24课《编钟》教学反思

多数学生对考古感兴趣,而曾侯乙墓的发掘,更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在课前,我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考古资料,并侧重于墓中发掘出的编钟,记录在本子上,以备上课时使用。

本课的学习,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我以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结合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对课文进行系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解答。

学生对编钟的兴趣,是引导本课学习的动力。我把握住这一点,积极引导,充分利用学生自己找的资料,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挖掘,在兴趣中掌握目标中的知识点。

、作文写作:《学海拾贝——回忆小学生活》

按照上节课的布置及课后自己准备的草稿,在作文课上进行小组修改、评议,将修改好的稿子工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

1、写自己在小学的学习生活,回忆其中令你难忘的几件事,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伤心的„„;

2、分别以以“喜、怒、哀、乐”为小标题,选择四件有意义的事,精心构思

3、按小组说“说作文”,认真评价每个组员的草稿;

4、再次阅读草稿,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相结合;

5、抄誊在作文本上。不足之处:

A、课文的内容过长,段落层次较为复杂,学生在学习中对老师的依赖性强,独立学习能力差,小组学习形式不成熟;

B、课外知识与课本中的要点融合不够好,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纠正措施:

C、学生的自学,必须做好引导工作,避免盲目、散乱;

D、重视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简单的基础知识,学会即可;要把辅导重点放在分析、概括、总结的技能训练上,让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讲课规律,自主探究学习。

《窃读记》教学反思

《窃读记》是人教版新课标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作者一方面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起阅读的兴趣,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首先在课前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享受。接着,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学生交流时,我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另一方面,重视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仔细品味这样写的好处感悟作者对读书的酷爱。《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指出:阅读本篇课文,可以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帮助思考。我一直认同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被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

为了使教学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如下几个方面: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以《理想的风筝》为例,教给学生——给自己提问,自学课文的读书方法,因此,我率先详细示范了如何根据句子提问思考;接着以阅读提示为例,让学生明白如何根据段落提问;最后启发学生如何根据篇章体温

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开篇就让学生大声朗读,做到读准确读流畅。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提问边思考,一节课,光是朗读课文便占了五分之二的时间。

其次,对于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这节课开书朗读,我下位巡视检查,发现很多同学读过一遍课文之后,却并不认识“贮”这个字,针对这种读书走过场的现象,我并未因为这是一堂教研课而姑息,而是当即指出问题,并要求同学们回过头借助工具书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严肃指出这样读书的危害。

另外,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一种新的读书方法。那么学生方法掌握如何?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最重要、也是我个人认为最成功的教学环节:师生、生生间的相互提问。

这其中有个人提问个人答;有个人提问好友答;有小组提问小组答;有老师提问学生答等。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有如下好处:

一可及时了解同学们对课文了解情况;

二可学生是否学会提问学习;

三可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发表个人见解的优秀品质;

四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

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园交响诗》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散文诗。课文以“校园交响诗”为题,描绘了校园中多姿多彩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学生对培育自己的学校的深厚感情。

“交响诗”是指只有一个乐章的交响曲,常取材于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是标题音乐的一种。课题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点出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富有诗意、令人回味的。

全文是以小标题的形式从五个方面来写的。文中五个小标题“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抒发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曾经哺育自己成长的学校、老师及所有的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让学生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二是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以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感受,努力提供自主学习和自由交流的平台,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文精神。通过对阅读文本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欣赏散文诗的方法,感受散文诗的基本表达方式,激励学生在课文留白处大胆想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通过日积月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校园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第二个家,它是我们沐浴知识的海洋,它是我我快乐玩耍的场所,它是我们结交伙伴的好地方„„

《校园交响诗》这篇文章运用了我们的视角与童心去体察、感受校园里们好的一切。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的把教室比喻成蜂巢、把操场比喻成鸟岛、把学生来信比喻成花瓣、把老爷爷比作喷泉、把传授我们知识的老师比喻成辛勤抚育大树的树根,这五个比喻就像五段抒情的乐章,令人浮想联翩,情思荡漾。

除此之外,本文还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许多绮丽华美的文字凸显出校园生活绚丽夺目的光彩!

“晶莹的水喷洒变幻,袅袅婷婷,像轻盈多姿的水上芭蕾。”、“望着喷泉,听着哗哗的水声,似乎欢乐的歌伴着婀娜的舞。”这些优美的语句让读者们身临其境,仿佛真的置身在这美丽阳光的校园中一样。

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文章中各式各样的修辞手法,让人深深喜欢上了这如诗如画的美丽校园!

《我们上路了》教学反思

上完了《我们上路了》一课,我有这么几点想法:

1、要想上好一堂课除研究课本外,必须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激发学生兴趣非常重要,而要想激发学生兴趣,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多和学生交流,看看现在的学生们关心什么,想要什么,反感什么,“有的”才能“放矢”。

3、语文教学,贵在读。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老师们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去读课文,也许一开始是强迫的,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会有

不少学生喜欢上阅读的。而只要学生能爱上阅读,学好语文就不在话下了。

4、教师必须充分熟知文章,能从各个角度分析文章,并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小六语文综合实践成长足迹课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中的位置及作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每逢佳节倍思亲”选自于人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编者设计这个活动是为了让中职的学生进一步了 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和来历、故事传说等相关知识。

2、通过感受过节的快乐和喜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

(三)教材的再处理及创新

本教材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介绍的较为简略,只详细的介绍了清明节的由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节日,我又适当的增加了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教材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分析的较多,而中职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对节日的感性认识,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学生分析

处在中职阶段的学生的学生总体来说思维较活跃,具有个性。为了让每一位学生从自身找到闪光点和可取之处,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有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强,我会让他们讲故事;有些学生表演能力强,我就让他们演节目。

三、教法和学法

在课堂活动中我采用了阅读、讲述、讨论、合作探究、游戏等教学方法。这些既是这课的教学方法又是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活动准备

(一)材料准备:让学生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诗句等材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和动手能力。

(二)心理准备: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沟通,发现学生的弱 点,及时补救,给予热心帮助,以让学生能够专心学习,提高效率。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都有浓厚的感情,对教育教学具有强烈的推动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

五、活动程序

1、第一环节:导入 以歌曲《欢乐中国年》为切入点导入本课,让学生体验节日的氛围,激发活动兴趣。

2、第二环节:展示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任务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和来历、故事传说等相关知识。(2)通过感受 过节的欢快和喜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

3、第三环节说一说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以上节日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来,除此以外还要向学生补充其他一些传 统节日:中元节、七夕节、冬至节。这是本活动进行的基础。

4、第四环节:朗学生读有关节日的诗句,让同学们猜是哪个节日。让节日和语文结合的更加紧密。

5、第五个环节:讲一讲节日故事。(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6、第六个环节:演一演节日的活动。

7、第七个环节:想一想节日的意义。

8、第八个环节:说一说怎样保护传统节日文化。

六、活动评价

1、首先重视过程评价。

本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而非知识和技能。所以评价时,不应该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困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一般不采用等级评分的方法,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 新的氛围。

2、然后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本课程的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其中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由于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同时,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风气的熏陶和教育。

3、最后评价具有开放性。

本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

七、最后是活动反思

1、学生的活动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活动中扩大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能力。

2、由于大多数学生家中没有电脑,搜集资料不多,影响了学生活动的深入开展。

3、个别学生在活动中没能放开手脚上,缩手缩尾,给其他学生造成一定的不好影响。

小六语文综合实践成长足迹课教学设计 篇7

一、语文综合实践课要具有生活特色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鲜活源头, 语文教学得其生活之源, 只有开其源, 才能活其流。例如, 七年级的语文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 我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整体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去, 鼓励他们翻阅书报杂志, 查辨村头街口用字, 区分正误, 根据已学知识编订修正表递交有关部门。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长了知识与能力, 还在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中提高了自己的交际能力。这种“正字活动”所繁衍出的内容、层面及效应, 所呈现的持续生命力, 是以往单纯的纠正错别字练习无法比拟的。因此, 语文综合实践课就是将课堂内、外知识结合,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以达到课内练功底、课外强能力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综合实践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布鲁纳认为,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发现的过程, 要求学生主动学习, 强调要独立思考和探索事物, 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 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 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活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积极参加活动, 绝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 而另一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 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 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 以调动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在组织活动时, 教师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 对学生适当分工, 适当轮换, 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 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语文综合实践课要注意实效性

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形式无疑应尽量活泼有趣, 但在活动的过程中, 绝不能因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了教学有效性。语文综合实践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教师特别要考虑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选择活动形式, 考虑活动过程必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 并能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 认真检查学习效果, 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 又富有成效, 使每个学生乐于参与, 学有所得。

四、语文综合实践课要有竞赛性

创设良好的竞赛情境, 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性格与特长, 是活动的意义所在。初中语文1~6册都编有“语文活动”, 大多数活动都有评优、展示和颁奖等程序。活动中的“评优、颁奖”, 都是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的, 透明公正。“评优”这一环节如运作适当, 对学生将会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因此, 在活动中可以适当提高“优秀”级别, 扩大奖励面, 奖励的项目可以增设一些类别, 如“进步奖”“组织奖”“积极分子奖”等, 以鼓励中间层, 促进差生的参与和进步, 达到班级整体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此外, 教师还可增加活动的开放性, 向报纸、杂志等推荐优秀作品, 邀请专家亲临指导, 与有关单位、兄弟班级“联姻”, 于竞赛中取长补短。

五、语文综合实践课要力求多样化

每次“语文活动”都应不拘一格, 广泛联系实际, 面向活跃的、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热情投入, 而且还能调动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扩大知识面, 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文的各种能力。例如, 初中第3册的“语文活动”为课本剧演出, 这个要求本身有一定难度。有的教师将此活动与影视中的“小品”形式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大胆创作:构思一段情节, 分配几个角色, 设计一套对话, 再适当加一点舞台提示, 由此便构成一幕话剧。由于现实生活广阔, 可供联想的“小品”甚多, 经过教师的适当点拨, 学生兴趣勃发, 一个个取材于实际生活或教材的剧本很快就设计出来了, 学生在排练演出中也激起了极大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 语文综合实践课不应受空间限制, 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均可成为适宜的活动环境。

六、语文综合实践课要有社会性

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课时, 除了课堂外, 还可以将其拓展到校园之外, 通过活动范围的扩大开拓学生的视野。语文的人文性甚广, 不是几十篇课文就能涵盖的, 如果能将学生带到社会中, 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和感悟, 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将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例如, 某校的一位教师把一次活动课设在学校附近的风景点展开, 课前要求学生到该风景区游玩时, 要抄下自己看得懂的一首古诗或一篇题词。活动中, 学生兴致勃勃地寻找摩崖石刻, 从所认识的熟字中去揣摩诗句, 彼此讨论、争辩。不懂之处, 便请教过往游人, 气氛非常热烈。活动结束时, 大家都抄到了满意的古诗或题词。这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风景点成了学生的课本, 旅游者成了客座教师, 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这样的活动课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虽有固定的系统教材, 但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可变因素, 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研究。

摘要: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要具有生活特色,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注意实效性, 要有竞赛性, 要力求多样化, 还要追求社会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六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杰.对新课标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

发掘地方文化丰富语文综合实践课 篇8

该语文综合实践课的课题为《扬州的巷子》,我们都知道扬州是个千年古城,它的小巷犹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东南西北,横竖曲折,密如织网。扬州小巷多而奇,每个小巷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而每一个名字后面又都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所以,教者的选题可谓来自生活,充分挖掘了地方文化的精髓。课在极富地方特色的扬州小调——《扬州小巷》中开始,“扬州城,巷子深,户挨户,门挨门,门里门外一家人……”温婉亲切的唱词再配以纵横交错,幽深古老的小巷视频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了扬州特有的宁静与安详之中,而坐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也随着音乐与画面同学生一起感受了扬州的古朴与丰厚的文化。接着老师让学生展示自己身边小巷的图片,并说说它的名字及小巷名字的由来。学生纷纷上台将图片放在实物展示台上,还在图片下方标上了小巷的名字,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注上了拼音,并有条理地讲述了有关小巷的传闻、故事,老师适时补充。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许多家乡的小巷,感受到了小巷流淌的温情,体味了生活的诗意,同时也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家乡。

这节课正如扬州的小巷一样,给人无尽的回味,让我受益匪浅。

一、从地方文化中采风,把生活引入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过“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扬州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水乡小城,漫步在扬州的大街小巷,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无不散发着迷人的气息。风景秀丽的瘦西湖、个园、在繁华中坚守的小巷,绕城而过的古运河,深藏不露间孕育了这座城市的灵秀之色,在迷人的娴静中展现了扬州的优雅之美。让学生带上相机,拍摄下小巷的照片,带上笔,去小巷中采风,在与年龄较大、阅历丰富的人交谈,搜集到更有价值的素材。学生通过走出学校,走入生活,从民间了解生活,拓展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也学会了多渠道学习,从而更好地把生活引进了课堂。

二、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凸显语文性

扬州阡陌幽深的小巷背后大多都有一段传奇的趣闻逸事,比如:状元巷、剪刀巷、探花巷、黑婆婆巷等。学生在了解了这些故事之后,在课堂上将这些故事讲出来,据学生介绍剪刀巷在过去这儿住的人都以做剪刀为生,他们制作的剪刀闻名全国,以至于有了后来的“扬州三把刀”之称,通过听、说训练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说话能力,倾听能力,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更好地凸显了综合实践课的语文性。

三、从地方文化中了解家乡,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有的小巷还与典故有关联,据传史可法抗清时,豫王多铎虽然攻破了扬州城,可进入城后人生地不熟,一走入蜿蜒小巷,就如同进入八卦阵中,在每一条小巷中都遭到了扬州军民的伏击,可谓寸步难行。几年前的作文课笔者曾让学生描写一种植物,当时就有一名学生写了扬州的市花——琼花,他不但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琼花的样子、颜色、味道、习性,还写了与琼花有关的诗词、历史故事,“花死隋宫灭,看花真无谓”的诗句写出了琼花的气节,赞美了勇敢正义的扬州人民。将扬州文化跃然纸上,爱乡之情油然而生。

上一篇:即景作文五年级下雪下一篇:美丽的雪景优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