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经济发展社会实践(精选7篇)
高校不仅是科技培养的聚集地,也是国家人才的后备军。为此,中国矿业大学成教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就“关注家乡发展,描绘家乡未来”为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2年7月14日暑期实践邢台小分队来到邢台煤矿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小分队九点到达煤矿大门口。由于提前做过沟通,矿领导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的队员,小分队的队长详细的向领导讲解了实践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十点钟我们召开了“关注家乡发展,描绘家乡未来”为主题的座谈会。座谈会由我们实践队员和掘一矿工一起召开,在会中实践队员发言说道:我们作为煤矿的委培学生,自己的家乡有一个好的经济发展,不单单带来的是生活水平的的提高。带动将是家乡的教育发展、工业科技、农业发展、旅游开发、服务发展等等,提高的将是人们的人文素质等。
人才的份量,在我们的发展意识中已经有些淡漠了。崇拜资本,依赖土地,损害大地、空气和水,这种发展模式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目前整个国内的经济发展和以前相比确实有很大的改观和进步,但是很多的偏远地区发展步伐较慢,这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做出更多的努力。
柳州高级中学是一所具有107年办学历史的中学, 是广西首批重点中学之一和首批自治区示范性高中之一。自建校以来, 学校一直与当地社会同呼吸、共命运, 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地方社会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柳州高级中学建校之初, 学校提出了“废除科举, 兴学救国”的办学思想;20世纪30年代, 学校的育人目标是“自主、自立、自卫”;新中国成立后, 学校整顿秩序, 强化学风和校风建设, 提出“全面发展、勤奋学习、严格要求、实事求是”的“全”“勤”“严”“实”四字校训;20世纪90年代, 学校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 提出了“五个一流”的奋斗目标;21世纪初, 学校提出了“让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做人格健全、自主发展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近年来, 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趋势, 又提出了“人格健全, 自主发展, 家乡情怀, 世界眼光”的育人目标。这些理念的不断提出与升华, 体现了柳高人与时俱进、继承发展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为当地社会文化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一、育人目标核心思想的分析
(一) 人格健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 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由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只有人格的结构在各方面平衡、彼此和谐一致时, 人才能具备健康的人格, 即人格健全。人格健全特征的人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和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 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根据多年的实践, 我们认为, 人格健全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有崇高的理想和精神追求, 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学习, 有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挑战的创新意识;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有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 心态积极向上。
总而言之, 人格健全就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所必备的条件。因此, 人格健全的培养, 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 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以达到人格发展的和谐状态, 使人性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和展现。高中阶段是人的性格与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 是人格健全培养的关键时期, 学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 必须承担起塑造人格健全的重任。
(二) 自主发展
“自主”即自己做主, 不受别人支配。它发自个体的主观意识, 包含着自觉、主动、积极等内涵。“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变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变化。人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即身心发展, 发展的内因来源于社会需要引起的个体与自身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在发展水平上, 人的身心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和充分的发展是量的发展, 而自由的发展是质的发展, 因而促进学生身心自由的发展是学校应当追求的本质的东西。学生的自主发展, 是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自觉主动地追求人生的意义, 主动地超越自我, 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学校应该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精神, 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让自主发展成为学生立身处世的行为习惯, 化为他们创造美好生活、服务社会建设的精神元素。
一个自主发展的人, 也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自主发展与健全人格相辅相成。“人格健全, 自主发展”是普通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 也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未来社会充满竞争, 适应新的生活, 创造新的世界, 需要健全的人格作为底气, 也需要自主发展的意识作为动力。以健全人格为基础, 以自主发展为阶梯, 取得成功就是必然的事了。
(三) 家乡情怀
家乡情怀是一种对家乡的归属感、自豪感以及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即引导学生了解家乡, 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一方面, 培养我们的学生具备建设家乡的本领, 使他们学有所成以后愿意根植家乡并且充满自信地建设家乡;另一方面, 让走出家乡的学子也心系家乡, 愿为家乡做出应有的贡献。走出故乡, 故乡是家乡;走出国门, 祖国是家乡。
(四) 世界眼光
世界眼光是指具有开放的意识、国际的视野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一方面,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能面向世界、包容世界、走向世界;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使学有所成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学子能具有先进的理念、世界的眼光以及跨越家乡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 必须在视野、知识、心态和行为等方面进行具体的锤炼, 可通过加强国际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世界各国前沿的文化和先进的成就, 开阔视野, 逐渐形成世界意识, 为学生具备世界行为能力奠定基础。
二、育人目标核心思想的实践
学校以育人目标为核心, 以推进“六大建设”为支柱, 全力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有效地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一) 立德, 构建校本特色德育
第一, 明确德育思想。学校在构建校本特色的德育过程中, 坚持五项要求:一是既要符合国家要求, 又要具有本校特色;二是既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又要有世界文明的观念;三是既要善于吸收地方文化的优秀传统, 又要有开明开放、面向世界、包容世界的现代意识;四是既要能让学生张扬个性, 又能够坚守道德良知;五是既要能在日常生活学习相处、活动交往及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细微小事中体现良好的人品和能力, 又要能在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和关心世界的大事中提升人格和智慧。
第二, 构建核心素养图谱。围绕育人目标, 努力构建包括学生公民素养、优秀高中生能力素养、卓越创新人才素养三级培养要求的柳州高级中学学生核心素质, 建立“主体式、渐进式、生活化”的德育机制。根据高中三年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 设置“一个中心, 三个板块, 六大系列”二十个专题为主要内容的德育课程体系。完善学校与社会环境良好互动的保障机制, 使学校德育有序有效地开展, 学校现在已正式出版了《柳州高中校本德育课程》。
第三, 促进道德内化。通过各种社团活动, 使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 热爱家乡的文化, 形成保护家乡的环境与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成立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 培养学生“自我展示, 自我发展,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健全班级自主管理机制, 实现班主任工作从“保姆型”向“指导服务型”的转变, 释放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创设学生处理人际交往的真实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 建立学生发展评价系统。学校探讨以“热爱读书、勤奋钻研、积极研讨、热心公益、卓有成效”为核心的德育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的方式, 实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过程与阶段结果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建设开发柳州高级中学学生发展评价系统, 引导学生进行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 让学生围绕成长目标自我规划, 自我记录。记录自己点点滴滴的成长经历, 让三年发展阶段定格为他们美好的成长记忆, 同时作为学校评价和高等学校选拔的重要依据。借助德育评价的杠杆, 打造学生自信、诚实、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
(二) 重课, 构建具有理念支撑的校本课程体系
第一, 拓展课程视野。学校在构建具有理念支撑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思考中,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促进学生素质充分发展;坚持落实国家课程与开发地方、校本课程相结合;坚持掌握基本知识与充分发展智力、开发能力并重;坚持改变育人方式, 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关注个性差异, 创造条件让各类学生充分发展。既要重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又要重视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方式对中学的影响, 还要重视国际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既要让学生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取得的成绩, 又要让学生看到国家东部、西部的差距, 激发学生服务地方、发展地方的追求。此外, 特别重视开发学校校友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对学生的影响。
第二, 构建三级课程。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围绕学生核心素养, 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初步构建基础性、拓展性、发展性等三级课程体系。例如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 开设有70多门基础性选修课;为有学科潜质的学生开设学科竞赛课程、大学选修课程、美国高中课程、托福和雅思课程, 引进哈佛大学等一流国外大学的精品课程,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和充分发展的机会。
第三, 改进教学方式。倡导“导讲导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 合理利用网络、社会资源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学校总结提炼出以“自学、互动、生成、高效”为主要特征的“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认为“翻转课堂”“微视频”等教学方式既能发展传统教学方式又能实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是学校“自主课堂”的有效实现。我们加入了全国“翻转课堂”实验学校联盟, 深入开展学习研究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4年, 学校教师以新理念、新方法去参加全国各学科教学展示比赛, 有20位教师获得了一等奖。学校在确保课堂成为构建学生良好心态、培养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主阵地的前提下, 加大校本课程建设的力度, 拓宽学生求知的空间, 形成了以落实国家课程为基础, 以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为载体, 文理并举, 课内外、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相结合的特色校本课程。
(三) 强师, 建设德能统一、自主发展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 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引领教师不断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和心理定势, 关注社会发展, 关心教育改革动态, 形成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
第一, 倡导读书风气。读书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设书香校园, 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开办年轻教师读书班, 让教师挑选图书, 加大图书馆建设力度, 开辟教师读书空间, 通过读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师德水平。教育学生爱国、爱家乡, 教师首先要有家国情怀。把热爱家乡、热爱教育事业作为师德之首要, 把爱生、教生作为师德之魂, 把激励、鼓舞、鞭策作为爱生的评价机制, 把自主发展、与时俱进作为教师的素质要求, 让教师“学为人师, 行为人范”, 以优秀的人格感染学生, 以严谨的学风和教风影响学生, 以先进的思想引领学生, 成为学生求知和道德的楷模。
第二, 健全培训机制。建立起“入职—在职—离职”全过程的教师培养机制。坚持入职标准和程序, 选择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构建“师徒制—读书班—中年教师发展工程—名师成长工程”系列培训机制, 让教师有自主发展的动力, 使教师发展充满活力。目前, 学校已建立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机制。
第三, 强化全员育人机制。对学校员工提出四项素质要求: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者, 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垂范者, 做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者, 做学校优质管理的实践者。通过培训、压担子来夯实专业基础, 拓宽知识视野, 从而成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团队。
第四,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建立教职工月考核、半年考核、年度考核制度, 并且与评先评优晋级以及奖励性绩效工资结合起来。
(四) 科研, 以研究提升教师育人思想和教学水平
科研是学校后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鼓励教师学习国内、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以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用科学的态度解决教学中的矛盾和困难。借助科研的前瞻特征, 推进教师参与课程改革, 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研究激励机制, 鼓动教师在教育科研中脱颖而出。
(五) 建制, 为核心思想的实践提供制度保障
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厚德、自强、科学、卓越”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 “公平、公正、奉献、自律”是学校文化的操作原则, “严而不死, 宽而不乱, 张弛有度, 文明公开”成为学校文化的评价尺度。
坚持育人为本, 法治校园。学校在健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修订了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起发展性的学校管理和评价制度。
优化管理, 注重效率。结合学校规模扩大, 师生大幅增多的实际情况, 实行“扁平化”管理, 学校统领、年级负责、各方保障的管理制度, 用心用情, 力求精致, 进一步调动全员积极性, 提高管理职能。
(六) 辐射, 回报社会, 带动友邦近邻
第一, 帮助兄弟学校共同进步。作为柳州市高中校长协会理事长单位, 经常与兄弟学校交流学校改革发展以及高考备考的做法和想法。对口帮助多所兄弟学校共同进步。第二, 通过校领导和教师形成示范和辐射。多次在全国区教育改革发展会上交流。每年都有一批教师参与“城乡联动, 送教下乡”活动, 他们在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第三, 做支教的排头兵。每年派出教师到柳州县域中学支教, 他们对提升教育教学思想,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实践成效
(一) 理念先行, 实现提升办学思想与影响地方文化的统一
坚持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发展。近年来, 学校的育人目标已成为柳州高级中学响亮的“名片”。从地方报刊到全国核心报刊, 都曾多次刊登柳州高级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实践经验。2007年, 全国首届“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在柳州高级中学举行, 围绕“人格健全, 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共同探讨大学、中学如何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市民也从质疑到认同并称赞柳州高级中学的办学思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原委员长吴邦国、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杜青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市领导到学校视察指导, 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柳州高级中学也先后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成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批校长实名推荐优秀学生的资质学校。学校提出的核心育人思想也正逐步深入人心, 对地方社会文化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二) 特色立校, 实现促进学生发展与服务地方发展的统一
学校坚持以先进的办学思想发展学校, 以育人目标为核心理念, 构建起学校课程体系, 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程, 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和体育校本课程, 学生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等, 建立了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 面向全体与培养拔尖创新型学生并重, 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方式, 形成了具有柳州高级中学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依托学科竞赛优势, 把学校办成了“全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柳州市国际学科竞赛训练基地”, 积极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为同类学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基础上, 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品质的优秀人才, 学生在全国各项学科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近几年, 每年都有超过1000人考上一本线, 20多人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5位学生分别摘取全国中学生信息学金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金牌、全国化学竞赛金牌, 是广西多年以来参加相关竞赛取得的最好成绩。学生在体育、艺术展示中表现突出, 学生社团活动活跃, 学校现有24个学生社团和6个兴趣小组。学生自办的《古榕报》报纸和《古榕》杂志在全国中学校园同类报刊的评比中分别获得了特等奖和一等奖。
学生关注家乡建设, 关注地方发展。高一学生帮助企业策划企业文化, 并得到好评;高二学生向柳州市委书记反映校园附近休闲区建设的意见, 得到市委书记的高度重视, 并亲自回信答复, 受到媒体及社会的赞誉;高三学生围绕当地社会发展, 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 每年都有一批学生的研究作品获市、省 (区) 、全国奖励。2014年, 学生科技创新作品《ATM机用户安全装置》《智能废物收集装置》分别荣获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金奖和银奖, 并同时获得国际创意金奖。学生运用信息化方式挖掘整理广西山歌的创新研究《广西柳江山歌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传承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研究》获得第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学生获得高考加分资格。学生的发展已跳出过去单一的升学考试的模式, 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 国际合作, 实现服务地方与面向世界的统一
学校承担了柳州市与美国辛辛那提市共同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学生、教师英语夏令营, 共有30名美方职业教师担任教学工作, 近150个学生家庭参与了接待交流工作。2005年起至今, 每年学校与美国弗吉尼亚州虎德高中 (全美高中排名前30位) 等多所国外高中的交流互访和入住家庭接待是我们文化交流活动的亮点。2008年学校学生艺术团访问美国虎德高中和辛辛那提市演出获得成功, 获得了俄亥俄州友好协会颁发的“杰出的青年外交使团”荣誉证书。2012年起, 学校举办中美国际课程班, 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选修国外课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做到国际教育柳州高级中学化, 柳州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及东盟多国的教育机构都曾到过柳州高级中学交流访问。国际合作交流办学使学生和部分家庭有机会接触异域文化, 体验、比较中外文化, 了解异国教育体制, 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四) 示范辐射, 实现学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
多年来, 学校在提升办学思想和促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中, 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赢得了学校发展的大好机会。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 以创新的方式建起了现代化的新校园。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 保持了办学质量并且得到不断提升, 保持了十年来名列广西前茅的可喜成绩。同时学校对上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一直心存感激, 努力创造机会, 回报社会, 辐射友邦近邻,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兴趣 情感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03-01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往往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在美术活动中,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线条清楚、结构饱满的画面。充满浓烈乡土气息的“新桥农民画”,因其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色彩艳丽、形象夸张、画面饱满,与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十分吻合,成为了我们园本课程的绝好资源。
如何让幼儿从小接受乡土艺术的熏陶,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现以大班主题活动《我爱家乡的农民画》为例,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从组织观看作品入手,激发幼儿对农民画的兴趣
新桥农民画,是当地农民在劳动闲暇之余用画笔表达自己体验和情趣的一种形式,主题鲜明、风格独特、乡土味浓、感染力强,是平常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针对这一特征,我从组织幼儿观看农民画作品入手,激发幼儿对农民画的兴趣。
首先,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容易让幼儿接受的一些农民画,将其布置幼儿必经的楼道中,让幼儿在上下楼梯时,时常会看到农民画,让农民画走进幼儿的生活空间,使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不定期更换作品,慢慢扩大选择范围、加深程度。接着,过了大约一周的时候,我组织幼儿参观“三乡文化街”的农民画廊,让幼儿置身满是农民画的环境中,感受各种不同题材的农民画。
我发现,无论在楼道还是在画廊,常常会看到他们在一些画作前流连,也时时能听到他们涛涛不绝的声音:“这幅画真好看!”“这幅画画的是农民伯伯在晒香菇,我回新桥奶奶家时就有看到叔叔、婶婶就是这样晒香菇的。”“这幅画画的是在捕鱼,抓到好多的鱼呀,他们就要拿去卖喽!”“你看,舞龙,舞龙,这条龙好长哟!”“我回新桥过年,元宵节就舞龙,有好多的人都去看,可好看啦!”“我们看到的画有很多是用红色的。”“也有用黄色。”“这些色彩搭配的很好看,看上去很让人开心”……听到孩子们的话语,我知道:孩子们对农民画已经从最初赏心悦目的感受,发展到了想了解的兴趣。可以开始着手指导如何看懂农民画的内容了。
二、以指导看懂内容为先,提高幼儿对农民画的理解
新桥农民画的题材大多是农民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既有当地生活的风情习俗,也有生产劳动的特定场面,同时新的生活变化也渐渐出现在他们的画面中。在幼儿对农民画产生了一定兴趣后,我开始指导他们看懂画面的内容。
首先,我根据农民画所表现的内容,寻找相似的图片或者拍下真实的场景,制作成课件并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接着,利用课件把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对现实生活或场景有一个大略印象;然后引导他们说说,你想把它画下来吗?你想怎么画?最后才展示农民画作品,让他们说说作品画了些什么?
在此过程中,你会发现幼儿对作者实际劳动、生活的场景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展现的作品也时常流露出惊讶表情。但更多的是他们面对一幅幅农民画,常常会有不同的发现。如在指导孩子们欣赏《养鸭专业》这幅画,孩子们会说:这幅画里画着一位爷爷坐在竹排上,嘴里叨着烟,竹排的两边是一群鸭子在找吃的。鸭子吃饱了,开心地玩水,老爷爷也就非常悠然坐在竹排上嘴叨着烟,开心地看着天天长大的鸭子。从孩子们说的话中,我知道:孩子们看懂了作品的内容,也初步理解了这位农民作者画这幅画的意图。
三、以鼓励自由作画为主,挖掘幼儿创作农民画的潜力
新桥农民画的作者大多是没有受过专门美术训练的普通农民,采用的技法主要是勾线平涂手法,不受专业和时空限制,有的显得拙劣粗糙,有的显得稚嫩可笑。这与幼儿作画的构图和技法非常相似,也使幼儿容易模仿。在指导孩子们看了一系列农民画作品后,我就以鼓励自由作画为主,诱导他们模仿作画。
首先,让他们知道:农民画画的都是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场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受任何限制。其次,让他们知道:这些农民画的作者原来也没学过画画,所以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作画。
在孩子们作画过程中,我发现农民画的许多特点也在孩子们的画作中得到体现。如农民画《结婚志喜》色彩鲜艳、明亮;孩子们的画作就有许多用了大红大紫等颜色,使画面看起来特别鲜艳、漂亮;再如农民画《竹马灯》用了很多花、树叶和线条来装饰画面,使整幅图画看起来很饱满;孩子们也用了很多的装饰物填满整个画面。又如农民画《家乡的板凳龙》的人物画得很夸张、有趣;孩子们画作上的人物也显得变形可笑。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活教育应极注意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在教学中注意启发诱导,放手让幼儿去探索,就会培养成他们的创造力。
依旧瘦小的身材,笔挺整洁的藏青色中山装,黑色的布鞋。只是,岁月结晶的霜雪深深地浸入他的头发,沧桑尽现。
徐表爷的右手手腕上掉着一个小型的收音机,播放的正是某个新闻频道。待他走近,我即向他打招呼:表爷,在转路么?
他扭头,注视大半天才反应过来:阿飞!你啥时候回来的?他快步走到院子里来,不用人迎请,自己拖过凳子坐下,问我些情况。
他说:如今的乡下,很少见到年轻面孔。你们小小年纪就外出学习,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一年到头只在春节可能回来住两天,来去匆匆。因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不好,没有城里好耍,有的年轻人即使有机会有时间,也不一定愿意回来,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倒有些水土不服。反认他乡是故乡,简直是乡村的悲哀和耻辱!你看看这湾里,原先有几家人,现在还剩几家人,还有几个劳动力?
我扫一眼并不很大的徐家湾,心中默默排查,算得上劳动力的,竟然只有陈大娘的丈夫陈大叔一人而已。其实,他并不年轻,不过是一如既往地吃苦劳作,让人感觉他仍然是实力过硬的壮力派。
我点点头,不知如何作答。
表爷似乎不在意我回答与否、回答什么,继续说:乡下这些老年人,越来越有钱,越来越有闲,闲得没事,除了串门拉家常,便是站在自家院子里,目不转睛地盯着湾口上的马路,一看自己的孩子会不会突然出现在眼前,二是看那些路过的陌生人,从这头到那头,简直跟目送一个样。连哪天有一个穿什么颜色衣服的人走进哪一家的门,都了如指掌。
我更加说不出话。他说的应该是眼下一种真实的状态,那一双双快要望穿的秋水里,自然包括我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然而,也许他们几百次的眺望里,会有一次能够有幸迎回我的身影。另外的每一次,他们会失落么?我不知道。我没想过。我体会不到。
表爷又说: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我能真切地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心情。可我非常担心,你们这些年轻的孩子还记不记得老家的这份牵挂?城市里风物繁华,精彩纷呈,你们的注意力全部用在灯红酒绿上面。小子你记住,有空还是多回来看看,眼下长辈尚在,你和家乡的纽带还没有断裂,如果他们都不在,你和这片土地的关系完全脱离咯!那时候,你几乎找不到很好的理由回来一趟,这长满野草的院子里再没有人期待、等候你归来。总之,看一眼少一眼。
徐表爷说得未免悲观一些,但事实的确如此。我想,自己是要常回来的,现在不是回来了么?以后的以后,我仍要回来养老。
表爷,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在城市化进程中拥挤进城的人会选择回到乡下创业或者生活。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不是遗忘家乡,而是迫于生存的压力,暂时性的留在大城市里打拼而已。
表爷笑起来:你倒很乐观,但愿如你所言。
随后,闲聊一阵。他站起来说:我出去转一圈,你慢慢看书,有时间到我那儿去坐坐。
于是,那一阵广播之声,渐行渐远。远得像很多人与家乡的距离。
社会实践报告家乡变化 1
201*年 1 月底,我在自己的县里--**区,进行了一次关于本市的社会实践。对于一直在外上学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中北部,是古时兵家必争之地。我印象中的**,固然有“晋北锁钥”之称,可是发展却极其落后,单从破旧的街道与脏乱的秩序上就可见一斑,就说“晋北锁钥”这个牌子的悬挂地--北城门楼吧,虽然我很少从这里路过,可印象中店商小贩横七竖八,本就街狭路窄的小巷更显拥堵不堪,垃圾遍地污水横行,简直如入鲍鱼之肆;可是这次回来,街上的情形却大有改观,翻天覆地来说亦不为过。
首先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区从前年起就下大力整治老城区建设,包括北城楼在内的几个老城区皆修缮一新,街道被扩宽,沿街的商铺民宅皆以滴水飞檐修葺,道路两旁装上古色古香的路灯,走在街上还真有点“梦回唐汉”的感觉,三年未见,我竟还真有点不认识了,关键是与之毗邻的地标性建筑北城门楼广场也修建起来,水池喷泉有模有样,亭台座椅一应俱全,广场正前方还置放了一块二人摔跤的石像雕塑--忻州自古就有摔跤之乡的美誉,石像两侧的空地上,几位建筑工人正紧张有序的扎花绑灯--春节快要到了,看来这城楼还要热闹一番呢。
其次便是忻州的重头戏,也是近几年忻州变化最为显著的地方--忻州市 7451重点工程了。2012 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忻州市中心城区“七路、四桥、五馆、一院”重点工程建设,简称“7451”工程。“七路”即中心城区规划区域新
建七条主干道,形成四横、三纵干道网。四横:云中河北路(云北街)、云中河南路(云南街)、北环街、城北街;三纵:芦芽山路、傅山路、云中山北路,另外还有和平街西拓及元遗山路北拓;“四桥”,即在新修的路上架设四座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桥,包括芦芽山路桥,傅山路桥,云中山路桥、七一路桥;“五馆一院”,则是为了全面提高城市文化魅力而打造的“艺术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和歌舞剧院”。
走在新修的大路上,双向十车道,放眼过去,也觉天高地阔,心情舒朗--当然,道路两旁还是推平的黄土,不过这就更显现代化的雄壮与气魄。从雁门大道(也即云中山路)一路往北,就来到了雁门桥(也即云中山路桥),雁门桥将雁门关古城墙的记忆与符号融入此桥的设计,桥头堡以雁门关长城峰火台为原型,栏杆设计上也沿袭了城墙的造型。主墩处设有便于洪水通过的拱洞,形同古城墙上的拱门,忻州悠久的历史就仿佛飘荡在桥的四周;沿傅山路一路向西,就看到傅山路桥,它以“鲲鹏展翅、忻州腾飞” 为设计构思,现代风格的拱桥,拱肋如振翅腾飞的.羽翼。交错的圆弧优雅大气,富有动感。外倾的主拱和内倾的副拱,丰富了桥面空间,空间变化的拱肋动感十足,简洁大气,表现出极强的现代气息,无论从何角度看去都似展翅的鲲鹏,大概寓意着忻州在发展的道路上越飞越高吧;芦芽山路桥的设计理念则是忻城古韵,仿佛是唐代古建,将精美繁复的木构件应用到桥梁上,在桥上形成亭台与楼阁,突出了忻州悠远的文化传承。
借鉴忻州特有的古建形式来表现忻州悠久的历史,融合山西古建元素,建筑感强,与周围人文环境协调,突出了其古典气质。
第三便是通过对南云中河的景观重塑了。云中河景观带设计了康体湿地段、行政中心段、宜居滨水段等三大功能区,依托场地本身及周边的自然山水及景观资源,借“山”、理“水”、荣“城”、育“林”,因地制宜,架构起“山、水、城、林、”的点线面有机整体、实现城市与滨水区的综合衔接。从打造芦芽山路桥、傅山路桥、七一路桥和云中山路桥四大地标性桥头景观,分别体现了植物景观游赏、城市形象展示及观演集会、文体休闲三大功能特征,真不愧是展现生态保育、创造区域生态价值的康体湿地段,树立城市门户、塑造城市形象的行政中心段,体现文体休闲、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宜居滨水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我们军校学员来说,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在校的观念得到更新,眼界得到了开阔,吸收了新的思想与知识。小半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军校学员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忻州在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一步步走向了繁荣、走向了富强,以小见大,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国家也一定能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更加富强、更加文明、更加民主、更加和谐!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我将不懈奋斗,投身到伟大的强军实践中去,矢志强军梦想,争做红色传人!
社会实践报告家乡变化 2
实践时间:20**年 1 月 20 日至 20**年 2 月 20 日 共 30 天
社会调查报告正文:
一、社会调查目的:
1)对自己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以便让自己更
加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家乡;
2)认识自己家乡在镇、县、市、省的一个发展格局及自己家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寻求改善的良策,积极配合周边的兄弟地区共同协调发展;
3)了解人民生活状况、幸福指数,了解国家政策在推动“三农”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是否切实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
4)调查人民群众对政府、基础组织的满意指数,并了解政府、乡镇基层组织是否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5)了解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及医疗保险的落实情况,是否还存在上学难、看病贵等现象,了解乡镇医疗卫生状况、硬件设施、人员力量的安排状况及教育设施的建设状况;
7)了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条件的改善,交通方面发生的巨大改变以及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发展经验;
8)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分配、协调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方面有哪些作用、影响及对当地“三农”的改革与发展产生哪些深刻影响;
二、社会调查的内容:
1)时间:20**年 1 月 20 日至 20**年 2 月 20 日 共 30 天;
2)地点:我的家乡———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
3)内容:通过实践了解家乡近些年来的宏观(如: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其三者发展变化背后的多方面因素)和微观变化;
4)实践的流程:
a 收集一定量介绍家乡状况的文稿材料
b 整理文稿材料,并作分析
c 动笔写作
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受某些因素的的影响,导致未能获取全面、综合的信息,通过了解、探究自己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增强了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三、实践的结果和体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党和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纲要时,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为此奋斗。我的家乡位于滇东北的一个坝子里,它是云南最大的坝子,是滇东粮仓具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它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四季如春)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水、矿产),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对于这样一个地方,地理位置相对重要,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相继在这里开通,改善了这里的交通状况。然而这样的改变并没有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给这里带来巨大改变,反而,从全国百强县的行列中被淘汰出来了,昔日那些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岗位的工厂陆续“下课”……从此便留下并滋生了一些污染、浪费型的企业。在我的家乡历来以烟草、蚕桑等为重要产业,并且每年能为全县人民带来大量的收入,但由于工业惯性、科技落后、设备老旧等原因,使得与这些相关的产业得不到深化更新,未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的发展结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人们生活水平得不到巨大改善。面的这样的状况,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来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调整。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人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经济作物(烟草、蚕桑)得到大面积种植,人们收入也随之提高,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成了一种时尚;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给我们身边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污染、浪费比比皆是,并在人群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人和事,让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颜面为之蒙受损失,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不会太高,身心健康也受到威胁。
因此,再好的教育也难抚平这样“伤口”,看教育办得如何就看受教育的范围有多广、深度有多深。在我的家乡,教育设施相对完善,但在完善的教育设施也不如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为好的环境的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只能治疗精神上的伤口,身体上的伤还得靠医生。说到这,顺便谈一下人们看病的问题,随着医疗保险的实施,国家、人民各出一部分,给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医疗保险,大大解决了人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了健康水平,节约了农民的血汗钱,也在人民心中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意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并且现阶段我国的粮食供应始终处于一个基本平衡且偏紧状态,自 20**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每年对农民发放种粮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国家做出这样的决策的确高瞻远瞩。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虽说有所发展但跟工业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相对滞后,发展缓慢,有关农业的一些水利建设不够完善,并且我国农业每年都要受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如:干旱、洪涝)。如今,国家制定了促进“三农”有效健康的发展政策,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支持农业的发展。修建基础设施,改建电网,家电三下乡,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三农”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山的雄伟构筑起地形的骨架,水的温柔孕育了万千生命,土的敦厚养育了一方子民,火的刚烈开启了灿烂的文明之路,最后我希望我的家乡---陆良坝子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美!
社会实践报告家乡变化 3
序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国家的改革政策,家乡的变化也越 来越大了。我的家乡是浙江建德,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是建德的一个小镇的一个普通小村--汪家村,建德是草莓之乡,农民占了**%,大部分的家庭是以种草莓为主要经济来源,草莓种植户从一开始在自己村里到扩展到外省。村里的**%以上的村名的生活水平也挺高了,带动了村里的发展。
主体:
我根据我的调查,从经济水平、住房、道路交通、教育、娱乐设施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汪家村这十年来的变化。
经济水平:
十年前:经济比较落后,大部分的村名靠在自己村种草莓来获取一定的收入,但是,由于当时的草莓市场不是很景气,只是靠种草莓,收入还是微薄的,家中通常还有人在外地打工赚钱。并根据一年四季,种相应的作物,来获取收入。
十年间:随着草莓市场的扩大,大部分的种植户了解了外省比如海南、广东、福建等靠南德省份草莓的销售量大,且这些地方供不应求的局面。于是,开始有几乎村民出去种草莓,一、二年下来,收入不少,远远比在村里种草莓的收入高。于是,接下来,村里的种植户知道了在外省能赚到更多的钱,大家都相继离开村子出去种草莓了。在外地种草莓的人大部分赚到了钱,也尝到了甜头,就持续在外地承包土地种好几亩的草莓。现在,很多在外省种植草莓的村民回来了。生活水平、经济水平提高了不少,大部分村名富裕了起来。
住房:
十年前:村里的房子**%是泥瓦房,甚至还有比较陈旧的木头房,有些房子已经经受不起风吹日晒了,有些已经被废弃,面临的就是倒塌了。房里的家具也很陈旧了,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电器。
十年间:一幢幢陈旧的房子开始拆迁,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重
视物质享受,首先就是住房问题,国家的政策也很好,在要建造新房时,国家会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这也极大鼓励了村名们建房。在这十年间,一幢幢漂亮的砖瓦房建成了,有钱的人家造了两三层的楼房,紧接着,一幢幢泥瓦房被一幢幢砖瓦房取代了,村子显更加鲜活和富有生气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户人家也都配齐了,电话,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渐渐住进了每位村民的家。人们的脸上也时时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道路交通:
十年前:村与镇相连的路是水泥路,一到雨天就特别泥泞,村里的小道很窄,有的地方只能一个人可以通过,自行车都很难通过。晚上村子就陷入一片黑暗了,不用说什么路灯了。而且交通也不便利。
十年间:在政府的补贴下和村民集体的建议下,从村里到镇上的这条路变成了水泥路,走得更方便了,雨天也不会泥泞了。村里的原来的小道也渐渐地被水泥道取代,扩宽了不少,别说自行车了,现在连小轿车都能通过。村里也安装了路灯,以后晚上出去,就不会害怕看不到路了。因为路平坦了,交通也便利了。
教育:
十年前:记得我这辈和我的哥哥姐姐们上小学时在村里的小学校里,那里设备部齐全,教室很小,学校很小,而且雨天的时候还会漏水,光线也不能充分利用。
十年间:村中很多家庭的小孩都开始去镇上的学校上学,那里设备齐全了,教室大了,学习资源也更丰富了。教育水平提高了,很多学生在外面学有所成,工作方面也很不错,而且一些还为建设家乡做出了不少贡献。使家乡更好的发展起来了。
娱乐设施:
十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娱乐设施。
十年后:村里建了一个村民活动中心,里面有麻将桌,还有羽毛球乒乓球等简单的娱乐设施,村名在空闲的同时还可以在这里娱乐娱乐,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方面:村里还建了一个服装厂,一些在闲暇时候的村妇们就可以去工作,获得一定收入,很方便,也使总体经济上升了。
宝鸡,这个早在古代文化中就有着重要地位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数千华夏儿女的生命摇篮,宝鸡,古称陈仓,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与甘肃、宁夏,四川相连,是国内大陆入川的捷径要道,陇海,宝鸡铁路在此交会,因此宝鸡也成为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型十字枢纽。
我生在宝鸡,长在宝鸡。志愿填在西安将我带出了生我养我的地方。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差异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但多山并未阻碍宝鸡的发展,东西贯穿流过的渭河成为宝鸡发展的主要方向,呈 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宝鸡全面积18172平方公里。所以说家乡宝鸡仍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不断增长使得建筑面积不断扩张。宝鸡以山地为主,南倚秦岭,北部有原,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格局。
古称陈仓的宝鸡市有着悠久历史。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市内建有炎帝陵,炎帝祠等著名旅游建筑。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影响了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周礼》、《周易》,以及“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典故皆出自宝鸡,至今仍有北首岭遗址, 、,周公庙、周王陵、秦王陵群、古栈道、五丈原、法门寺、大散关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址。
家乡宝鸡十大怪
对不了解这座陕西第二大城市的人们来说,是一次接近暴击的好机会。第一怪——面条宽得象腰带。所谓的裤腰带面是关中人民最青睐的美食,手擀面做出腰带般粗细,吃在嘴里可真可谓爽口实在。第二怪是饼子大的像锅盖,小麦是宝鸡人喜欢的粮食,做出的锅盔大饼比锅还大得多,宝鸡人对吃要求不高,一碗裤腰带面就口饼,吃饱最舒服,
第三怪便是“有了辣子不吃菜”,一碗宽面浇上油泼辣子可是令人垂涎三尺,饼子夹辣子更是美味佳肴。第四怪可谓是说足了关中人民的大气——“老碗小盆分不开”,没有碗盆之分的人们,吃面一向用海碗来盛,这碗可不是普通的碗,而是碗口如盆般大小的超大号,一碗便饱的生活真是美滋滋的。第五怪,家家房子半边盖。也是为了避免季风气候的多雨。第六怪,板凳不坐蹲起来。宝鸡人民很早就喜欢蹲在板凳上,原因我却无法知晓。第七怪妇女帕帕头上戴,第八怪,秦腔大戏吼起来。说到秦腔,这可是宝鸡的重要风俗之一,没听说过戏是吼出来的,怪了就是秦腔要吼,更是体现了关中人民的粗旷与豁达。第九怪“一截粗绳当皮带”。宝鸡人民衣食无忧便在这一怪上体现,不讲究吃不讲究穿,用一根粗绳绑在裤腰带上当腰带,方便结实。最后一怪,陕西姑娘不对外,我在这就不详说了,这只是个民俗风情。
上面听说的十个民俗只有在过的生活中比较多见,如今已有很多人在新时代新社会中不那么做了,不过仍然用其来表现宝鸡这块宝地的民俗风情。如今,宝鸡经济飞速发展,以其优越的历史条件发展旅游业,又没放弃以往的工业发展,带动着宝鸡人民致富安康。
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以提升内涵、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十二五以来,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知行统一, 强化实践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坚持基本要求与多样选择相结合,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今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 信息化技术日益渗透, 日益丰富的学习资源能较好地提供给学生所需的知识,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本文以走进家乡实践教学为例, 探索高职语文教学情形:立足学生实际, 开拓创新, 自觉而积极地吸纳信息技术, 开发课程资源, 探索云空间建设。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的学习, 离不开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促使学生知能并获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1.立足学生实际, 实施个性化教学
简单死板的教学方式, 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 也不适合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 它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 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大大影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 设置个性化教学, 养成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职校学生, 从其群体的来源看, 多是城乡留守少年, 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大多是放任自流的, 在他们语文学习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科基础薄弱。此册教材的对象为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 他们刚入校, 还不太熟悉校园生活, 与身边的同学还没有真正地熟悉起来, 存在着一定的隔阂, 对家和初中的朋友比较眷恋。
然而他们形象思维活跃, 有的学生能说会道, 但是局限于他们熟悉的内容和事物;有的学生则比较内向, 偏好静思;有的则是需要有人点拨, 明确任务要求……他们千差万别, 却又构成了独特的一道课堂风景线。
因此, 课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 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把同学们分成6个组, 确定活动任务:走访、查阅资料, 理清家乡的历史沿革;找出家乡著名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标志性的建筑, 收集相关资料, 完成关于家乡的综合性简介、家乡自然景观的制作、家乡人文景观的制作、家乡历史名人的名片制作;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和归纳, 形成文字, 在全班交流汇报。走访、汇报任务需要的是相对活跃、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相对较强的学生;查阅和收集资料, 则是需要相对细致、有耐心的学生。在分组时, 教师应当兼顾各类特点的学生, 不致使得小组活动无法进行。
2.立足文本, 拓展课程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课程资源去演绎课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当中对家乡的描写, 体会描写性、叙事性、抒情性语言的特点, 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字里行间的感情, 结合自己的家乡, 实施乡情教育, 并适时拓展课程资源。
课前把课程的设计发放给大家, 要求学生做好家乡著名文化名人生平事迹的预习和查考, 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实践作业:一是实物搜集。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邮票、图片等实物, 并通过科学指导, 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搜集整理的基本技巧和常识, 掌握课本之外的更多知识。二是语言搜集整理。教师可要学生从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搜集优美语句语段、谚语俗语、精彩广告等与课题相关的内容。
课后作业形式要形成拓展, 从而激发思维。加强口语训练作业布置, 如演讲、汇报、辩论等口语表达的准备作业, 教师做好事前指导。或演讲与家乡有关的话题, 做好要求, 规范形式。教师负责做好作业记录, 可以采取网络上传、电子录制;或汇报家乡总体概况、具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名人等;或布置小型辩论赛。教师在空间中提前确认辩论的规则, 让学生做好准备。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确保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使学生有较强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有探究合作、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敢于探索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悟性与灵性, 释放学生潜能,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建立资源库。课前布置课题作业, 引导学生运用学校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 建立描写家乡的名篇资源库, 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老舍有《济南的冬天》, 济南是他的第二个家乡, 也有《想北平》;周作人有《故乡的野菜》, 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 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 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 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韩少功《我心归去》、柯灵《乡土情结》、曹文轩《前方》、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无一不传递出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鲁迅的《故乡》 (故乡少年闰土的形象) 、冰心《我的故乡》 (祖父的形象) 、臧克家《老哥哥》和《六机匠》 (老哥哥和六机匠是故乡热土上生活着的勤劳而又善良的农民形象。老哥哥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臧家, 是作家内心深处对故乡牵绊的一部分) ……那样多生动活泼的记忆, 全都在作家们脑海里清晰着, 沉淀着, 时间将它们酝酿成了醇醇的酒, 尽管这酒有些苦涩的味道, 但读者品来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滋味, 体会到作家对笔下人物所投注的感情、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家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源的搜索, 为这些描写家乡的作家设计名片, 在云空间中设计索引, 建立资源库。学生可以通过空间, 进行交叉阅读, 拓展了文本资源, 开阔了阅读视野。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语言韵味、写作笔法等, 让学生读有所得。
3.利用本地资源, 开展乡情教育
在“走进家乡”实践教学中, 我任教四个班级, 其中一个高职班125电商2班共36人, 扬州人22人, 连云港2人, 泰州8人, 南通3人, 安徽1人。其中扬州市区的又有8人之多。于是我将这8人分离出来, 单独为一组, 调查扬州市区的文化遗产, 设立了街南书屋、红桥、仙鹤寺、教场等遗迹调查团, 探讨了这些遗迹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反思。
这些文化遗迹, 连扬州市区的8位学生都鲜少有深入了解的。但是, 通过细致的查阅资料, 学生们纷纷感喟“并不了解扬州”:作为文化的代表, 街南书屋和红桥的实物已经基本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但是通过资料的阅读, 让学生们也感受了一次古代文化底蕴的熏陶。在宗教文化遗迹的调查中, 将仙鹤寺与普哈丁墓园进行比较, 探讨了宗教文化的传承在形式及内容上所需要的特质。通过查阅教场的资料、管窥园林的一角, 可以感受到清代扬州特有的盐商文化底蕴。
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促进学生的发展。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教师在“走进家乡”教学中, 可以利用本地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了解知识的欲望,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好奇的机会。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施云空间建设
在此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施云空间建设。职校学生形象思维突出, 对语文的学习, 需要更多的视觉、听觉的趣味刺激。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面对新一轮的挑战, 语文老师应更加积极地准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积极地思考和实践, 尝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 包括训练、辅导、考核等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走进家乡”实践教学,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校的教学平台, 建立教师个人空间、学生个人空间, 并进行关联, 可以设置互相阅读的开放性程度, 可以进行互相的点评。课前通过教师个人空间发布课题, 让学生课前了解本课题的目的、课前准备、活动目标、活动安排等。课中, 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方式参与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并通过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带领大家畅游各自的家乡。课后, 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元方式, 进行网络互评, 实现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利用空间, 师生可以实现良好的对话和交流。一方面,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疑问通过作业传递给教师。知识的, 技巧的, 也可以是本学科的其他问题都可以问。这样会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环境。另一方面, 鼓励学生勇敢地与教师对话, 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拉近师生情感, 把文字对话意识延伸到课堂面对面的对话上, 做到课内、外相互促进。
信息化教学,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希望云空间的建设使用使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尽快步入一个比较健康、比较稳定、比较完善的快车道, 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情味, 更加贴近现实, 更加生动活泼。
在语文教学中,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拓展课程资源, 多渠道地教学。教师或用道具、实物展示, 或用声音、影像, 或组织学生去郊外、工厂、集市等地做专题观察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积累, 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完成观察积累实践作业。
【家乡经济发展社会实践】推荐阅读:
家乡发展的变化11-12
家乡发展调查报告06-27
我给家乡发展提建议11-08
实践活动家乡文化建设06-09
大班社会活动《我爱家乡》12-04
从家乡变化看当代城乡发展06-25
以家乡的变化发展看改革开放11-02
《家乡的春节习俗》综合实践活动方案11-07
经济社会发展06-25
夸家乡作文:夸家乡11-2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