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风俗与禁忌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少数民族风俗与禁忌

少数民族风俗与禁忌 篇1

一、浙江省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浙江省少数民族以畲族人口为多数,农村人口为主体,具有大分散和小聚居结合的特点,分布状况:温州市(28.63%)、丽水市(19.42%)、杭州市(11.37%)、金华市(9.26%)、宁波市(8.53%)。其他6个市合计仅占22.79%。设有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地方——景宁畲族自治县,并设有18个畲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占30%的行政村有400多个。

18个畲族乡(镇)是:丽水市老竹畲族镇、丽新畲族乡,云和县雾溪畲族乡、安溪畲族乡,遂昌县三仁畲族乡,龙泉市竹垟畲族乡,松阳县板桥畲族乡,苍南县凤阳畲族乡、岱岭畲族乡,泰顺县司前畲族镇、竹里畲族乡,文成县西坑畲族镇、周山畲族乡,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兰溪市水亭畲族乡,龙游县沐尘畲族乡,桐庐县莪山畲族乡。18个畲族乡(镇)总人口为162568人,其中畲族36368人。景宁畲族自治县和18个畲族乡(镇)的少数民族人口共5.23万人,只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浙江省少数民族达53个(仅缺德昂族和保安族),人口数在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7个:畲族(170993人)、土家族(55310人)、苗族(53418人)、布依族(21457人)、回族(19609人)、壮族(18998人)、侗族(17960人)

苍南县是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有畲、回等33个少数民族,有2个民族乡和30个民族村,总人口3.1万人。1999年苍南县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老龄化程度也低于全省总水平,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全省现有少数民族干部5900多人,占干部总数的0.5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族际交流日益增多,少数民族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呈快速上升趋势,城市民族工作已成为浙江省民族工作新的重点。

二、浙江省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

由于浙江省内的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所以这里主要介绍畲族的风俗习惯。畲家风俗,以民风古朴,注重礼仪、敬祖敬神最具特色。其中又以婚、丧、祭祀习俗最为突出。

1.婚俗 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礼别具情趣,届期新郎由岳家亲迎,岳家款以饭就餐时,餐桌上不陈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司厨也要以歌相和,其物应声而出,席毕新郎还需把餐桌上的东西一件件唱回去。

嫁女。相传古代是由新郎去接新娘的,后来改为由赤郎去迎亲。全权处理迎亲事宜者叫大赤郎,也有的地方叫亲家伯,抬嫁妆者叫小赤郎。

嫁男。即男到女方落户。婚礼仪式同嫁女,只是嫁妆会少一些,女方要付一定财礼给男方。按族规,招来的儿子要改姓女方姓,以后子女也跟女方姓。由于讨媳妇较难,故有不少畲家把女儿留在家,而把儿子嫁出去。有些汉族男子也到畲家“当儿”。招来的儿子视为亲生,不受村坊歧视。

两头嫁。双方为独生子女,要赡养双方父母。举行婚礼时不用迎亲队伍,不讲财礼,也不办嫁妆,双方各备酒席,各铺新房,客人同样贺礼。先男到女方拜堂宴客,第二天再双方到男方拜堂宴客。以后同种两家的田。这种嫁娶方式,现在越来越多。

子媳完亲。过去童养媳(或童养夫)到婚龄时,举办婚礼。客人同样来贺礼,只是不用迎亲队伍,不讲财(彩)礼、嫁妆了。最穷的人家,趁过年有点吃的,杀只鸡办桌酒席,请邻居来证婚一下,把小两口推作一房就是了。还有姑换嫂的陋俗。新中国成立后已废除。

2.丧俗。学过师的人要做功德,一般三天三夜,至少一天一夜,未学师者可做可不做,做则只一天一夜。不论做不做功德都要在灵堂围棺唱哀歌,现在还盛行。哀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内容多为对死者的赞扬,对孝顺子孙的赞扬,对不孝者的斥责。有独唱也有对唱。卯时出丧。曾在很长的时期内盛行火葬。各村有一个自然形成的火葬场,叫“亡人台”。棺木叠于柴堆上,“法师”做“法”后,点燃焚尽。骨灰分装七个小陶罐(叫“分三魂四魄”)葬于七处,不垒坟,定居后一般迁徙不带走骨灰,只带走家中祖先香炉。到清末学习了汉族的土葬,每年清明节去扫墓。近年来在公路边的村庄推行电气化火化,以骨灰盒入坟安葬。3.其他风俗

宗教信仰:畲族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即。槃瓠。畲族的后裔尊奉槃瓠为始祖,绘其头像(狗头)古代传承,引以为荣。

家庭习俗:闽东畲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父母为核心,由父母与子女组成家庭,家庭人口以3--5口人居多。服装习俗,历史上畲族男女服装多用苎布和棉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男装式样和汉族大致相同,女装却与汉族区别较大,但其款式在区内各县大同小异。1949年后,随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时服装的款式、选用布质和汉族无大差别,只在婚礼和节日喜庆活动场合仍穿用传统服装。

发式习俗:畲族男子发式与汉族无异,女子传统发式不同于汉族妇女。畲族已婚妇女发式样 霞浦为古典“盘龙髻”式(又称凤凰髻),式样复杂,夹以大量假发扎成。畲族未婚少女发式 福安畲族少女过16岁,头发亦梳成截筒高帽形状,但顶部不压以银簪而以一束红绒线缠在右额前。其他:畲族妇女发际所系黑色、蓝色、红色绒线环束,标志老、中、青不同年龄的身份,丧偶的妇女还用绿色的绒线圈头。另外还有居住习俗、帽鞋习俗、岁时习俗等。

三、畲族的禁忌主要有五大禁忌

1.岁时禁忌。农历正月初一忌挑粪;初一至初四不扫地;初五早上“送年”,即扫地后,将垃圾在路口烧掉。除夕日至正月初三,以及正月十五日禁骂人,不能引火、点灯,忌借邻家用具。正月十五不可晒衣,否则养的鸡会被鹰叼走。正月二十日禁农事,有“正月廿作田工,不够补天川”的俗谚。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忌挑粪,忌做污秽事。立春后第五个卯日为春分,是日禁用牛,禁挑粪,禁到河里洗衣、晒衣。三月三日不下田,否则田断水路。“封龙节”不动铁器,否则有水灾。清明节,八月初一忌锄田,忌挑尿桶,否则大旱。立秋日不动土,不用牛等。

2.婚姻禁忌。妇有“18难”,即十八岁禁出阁,则会不育、克夫。男有“二十难”,即20岁不可娶亲。新娘出嫁途中绝对不可回头张望,否则意味着将会重嫁,途中忌遇孕妇,怕孕妇的血灾之火会冲了新娘的喜,并将邪魔附其身上带到郎家。婚日,点在“香火堂”上的一对花烛,忌熄灭,否则不吉;是日,公婆不见媳妇。婚后回娘家忌住单日,要住双日。

3.产忌。孕妇忌吃田螺、兔、牛肉,忌吃野兽肉;忌去婚、丧家,以免相冲;忌看戏,以免引起胎动;忌跨越牵牛绳、犁耙、扁担,否则难产。产后40天内,忌沾冷水,忌食青菜、肥猪肉,忌多吃盐。坐月时,产妇、婴儿的衣裤忌见阳光;婴儿忌见生人。

4.丧葬禁忌。丧眷与死者忌生肖相冲。若死者为子年出生,其儿、女、媳为午年出生,后者不得为死者送葬,因“子午相冲,金木相克”。出棺殡葬时,忌棺木触碰家门的两旁。

5.称谓忌。畲民忌被称为“畲客”,尤忌“畲客仔”、“畲客婆”,认为此乃蔑称。故只可称其为“畲民”、“畲族人”或“山哈人”等。

畲族还有许多禁忌: 酒醉后忌存薯种、忌洗澡;砍竹忌用篾刀,砍杉木忌用匠斧;割稻前忌用手摸镰刀口;立秋日不下田;自家种子没落泥,忌送人;月末忌播种豆、瓜;下种时忌吃东西;四月八日、立夏、夏至、冬至忌用牛;猎物和铳忌人跨越、垫坐;忌用鞋掌打猎物;栋梁柴皮忌烧火,竖柱日忌对歌吹唢呐;锅灶门忌朝东;救火忌带东西回家;忌打出现在家中的蛇;酒桌忌见空碗,客人未离时,桌上至少要留三个碗;丧事宴席上忌碗重叠。丧后七日内,忌向人家借钱或还钱物;孕妇忌坐门槛,忌坐布袋,忌看木偶戏,忌跨越牛绳、扁担、秤杆,忌摘水果,忌酿酒。

四.浙江畲族主要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问题。众所周知解放前由于历史原因,畲族多居住在山区,自然条件差,丰富的物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经济生产发展迟缓,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几乎没有民族工业,现代科技及工业设施几乎空白,经济生产底子薄,长期以来是靠体力劳动和自然界进行交换,人民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自然界的恩赐,处于十分贫困的境地。解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汉族人民的帮助下,在畲族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努力下,畲族地区经济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畲乡经济大为改观,但与汉族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畲族有比较发达的二元结构型的农耕文化,畲族人民多住山区,在这样的生态环境里,经过长期的发展起来的游耕与狩猎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梯田水稻耕作和定耕型旱地杂粮耕作为核心的生产模式,逐渐形成二元结构型农耕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基石。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与现代生产力和社会进步要求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畲族地区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任何民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涌起的今天,畲族传统文化应尽快与社会主义市场接轨而协调发展,使之为畲族经济繁荣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畲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2.教育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水平的高低,尽管畲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本省其他地区相比有不晓得差距,在教育上的差距也很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农村教育方面

当前,农村中小学格局的特点是“散、小、低、费”,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过小,办学效益较差,教育资源相对过剩,学校运转困难,教师待遇偏低,整体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1、生源逐年减少,办学效益较差。

2、农村学校教师年龄日趋老化,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下降,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3、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增多。(2)学前教育方面

学前教育总体情况是政府投入不足,园舍设施差,专业师资缺,保育水平低,优质资源紧缺,专业幼师短缺,保育水平低。(3)职业教育方面

职业教育中专业师资缺,实训设施建设滞后,专业设置大众化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教育质量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不强,普职比例不协调等问题。当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师资缺乏,实训设施建设滞后。

2、专业设置大众化,就业情况不理想。

3、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不协调,普职招生比达不到省里1:1的要求。3.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在浙南山区,自唐宋以来,特别是明代以降,有一个少数民族不断从广东、福建迁徙而来:它就是依山而居,刀耕火种,自称“山哈”的畲族。畲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但在有相关技艺或主持民俗仪式的传人去世,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之消失,一些得利慢、利润不大的技术技艺再无人去继承,等等以及现代化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流失。主要有两个方面。

(1)民族语言。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相应的文字符号。畲族语言,自称为“山哈话”。全国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畲族民间语言相通,属汉语系畲族音,有六个音节(汉语四个音节),现已有人采集到上千个词组。展早为其进行注音的是德国学者哈·史图博。据调查,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现在畲族村寨中的青少年,许多人不愿意学习民族语言,所以掌握畲族语言的越来越少;并有年龄越低懂得民族语言越少的趋势。十岁以下儿童很多甚至听不懂畲族话,因此畲族语言存在消亡的危险。

少数民族风俗与禁忌 篇2

饮食偏好和禁忌中折射出的不同区域经济的差异, 值得学界的关注和深思;本文将就此问题加以论述和研究, 以供广大学者参考。

二、汉人谷物偏好与牛肉禁忌的经济原因

自古以来, 汉族人以谷物为主食, 很少吃肉类, 特别是牛肉, 在许多朝代都在禁忌之列, 这一切, 还要从汉族人的居住地的经济状况来分析。

汉族人的聚居地以平原和丘陵地区为主, 因此自古以来农耕是其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 这种经济形态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它较容易养活人口;自秦汉之后, 中国只要上百年没有战争和自然灾害, 人口就会迅速激增, 最终达到土地生产力不能负荷的程度, 此时土地就会被极度开发和利用, 其结果是“开山开到顶, 杀人血满井”, 人口所需的粮食超出了土地生产的供养程度, 就会出现饥荒。

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曾提出两个级数的理论: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 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 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 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而在历史上, 中国经济几乎始终跳不出此陷阱, 在此限制之下, 汉人只好通过精耕细作来提高单位耕田的卡路里产量, 因此若以此方式种稻再搭配以江南地区一年两熟的气候, 每亩地所产生的卡路里一定高于以同面积的土地种植牧草来畜养牛羊所产出的肉类的卡路里数量, 显然, 种谷物比养牛羊省地且高产, 因此, 汉人自古以食谷物为主。

另外, 作为耕田的主要工具, 是不能够屠宰的, 否则粮食产量将会严重下降, 因此, 汉文化里通常以感恩的道德标准来约束人们以做到牛肉禁忌。

三、印度人牛肉禁忌的经济原因

与古代汉人一样, 印度人也有强烈的牛肉禁忌;首先, 自古印度人口众多, 也是一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印度大部分地区位于印度半岛, 处于东亚季风区之内, 夏季季风强烈而稳定, 有大量的对流活动, 因此有固定的雨季, 在雨季期间有急骤暴雨, 这非常有利于农业耕作, 但雨季过后降雨量将会锐减, 因此, 如果平日吃牛肉的话, 雨季来临时将无法耕田, 这样, 旱季时会饿死更多的人。

虽然对于中国古代和印度地窄人稠的农耕社会而言, 禁食牛肉是养活更多人口的必要条件, 这是二者的相同点;而两者不同点在于:印度从宗教的领域把牛神圣化, 这与中国汉人的道德约束法相比更加直接和彻底, 从动机上消除了人们对牛肉的需求。

四、穆斯林牛羊肉偏好与猪肉禁忌的经济原因

世界上的穆斯林大多聚居在中东的沙漠地区, 以阿拉伯人为例, 历史上他们以游牧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

游牧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由牧民、草场、牲畜、车马等生产工具组成;在这个游牧圈里, 太阳能、土壤、植物、牲畜是互相影响的良性循环;畜产品能够满足游牧民所需的衣食住行的一般需要和部分生产需要, 而且畜群还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角色;当畜群开始变为特殊财产的时候, 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交换便越来越占优势, 终于成为交换的唯一形式, 不过, 游牧部落用来同他们的邻人交换的主要物品是牲畜;牲畜变成了一切商品都用它来估价并且到处乐于同它交换的商品, 即牲畜获得了货币的职能, 因此牲畜是当时牧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和财产, 扩大畜牧量是他们的生存需求;况且游牧民族有逐水草迁徙的特点, 相对于两脚的禽类而言, 四脚的畜类更易长途跋涉;而在四脚畜类中, 牛羊喜群居都易管理, 而猪合群性低, 不易管理;所以牛羊肉自然成为穆斯林的饮食偏好;另外, 猪肉细菌含量大于牛羊肉, 必须煮熟使用, 否则就会使人生病;我们由平日西餐厅里的牛排可以分三分、五分和七分熟, 而猪排只有全熟的这个现象可见一斑;然而, 对于沙漠游牧民族而言, 水和燃料是稀缺资源, 显然吃牛羊肉比吃猪肉更省燃料。

穆斯林也是用宗教约束来禁食猪肉, 但是与印度人将牛“神圣化”的方式不同, 伊斯兰教干脆将猪“污秽化”, 从而消除了人们饲养与吃猪肉的动机。

五、日本人海产品偏好的经济原因

日本人自古以生食海产品为主, 这也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造成的。

日本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地震多, 地壳运动频繁而强烈, 因此其山多耕地少;除少量种植水稻之外, 历史上日本人以渔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由于岛国四面环海且耕地、燃料等资源稀缺, 选择生食海产品是最佳选择, 这样既不占耕地, 又节省燃料, 可谓一举两得。

六、结语

综上所述, 不同民族的饮食偏好和禁忌其实是由其特殊的区域经济形态决定的, 并且由此而衍生出的民族饮食文化更是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正如马克思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参考文献

[1]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人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第1版)

[2]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第2版)

[3]赖建诚.汉人与牛肉补述[OL].YLibBlog.2013.

[4]倪国华, 郑风田.西式快餐、肥胖与公共健康危机——基于行为经济学偏好理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1, (09) .

[5]舒世昌, 张野.兼顾经济与偏好的多目标分析在营养膳食决策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 2013, (28) .

苗族风俗禁忌礼仪 篇3

每年春天听到第一声雷响,在三天之内不准犁田、挖地,称为祭雷。三天之后又听到第二声,再禁忌三天;三天以后又三天,如果连着三天打雷,就算打了三次,忌三天就行了。而在丹寨县合心的塘中、杉木等苗寨还把忌雷过成了节日。到第一次打雷的那天,这些寨子里的青年男女要到丹寨和三都交界的二台坡去唱山歌。

在春天还要忌吃最早发芽的蕨菜,以为吃了瞌睡多。在鼠场天和马场天忌下种。以为下种了会招鼠虫害。苗家人称马日为虫日,所以有这种说法。水稻播种必须是卯日。不仅仅是水稻播种,苗家人无论过年(苗年)、吃新等等生活中的重大节日都要选在卯日过。这是因为苗家人认为卯日是吉祥的。吹奏芦笙的禁忌。芦笙是苗族最喜欢的乐器,但也不是一年到头都能够吹奏。在芦笙的吹奏时间上是有讲究或者说是有很大的禁忌的。一是从犁田、准备撒秧开始,到谷穗开始黄熟,吃新节前。这段时间不准吹芦笙。有故事说,吹了芦笙米魂(谷神)就被逗引去游方、跳芦笙玩乐去了,不安心农作甚至离开农田,庄稼就长不好而歉收。二是春耕、喀嘛(青蛙)叫开始,也是到谷子发黄过吃新节这段时间,禁止吹芦笙。传说谁要要这段时间吹芦笙,不但庄稼长不好,而且像青蛙鼓噪时那样要成为鼓胀的-子。三是从农历二月第一个翻鼓节、封鼓开始,到九月第二个翻鼓节后才准吹芦笙。传说苗家后生布腊,芦笙吹得又昂(昂,丹寨方言,响亮的意思)又好听,麻雀听了不想飞,姑娘听了不愿走,大人小孩都围拢来看。吹到二月间,桃花李花都开了,布谷鸟也催下种子,他还在吹,天神老人发急了传话送他:二月翻鼓节,活路渐渐忙,男人要犁田,女人要挖荒,田地种好了,有粮才不慌,九月再翻鼓,芦笙会更昂……。

风俗禁忌

1.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2.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上山砍大树不准唱山歌,不准打口哨,不准打吆喝,违反怕出事。每年栽秧要由“活路头”先栽,其他农户才能栽,禁止在“活路头”未栽之前擅自栽秧。过完苗年后,也要由“活路头”先动土才能动土。对燕子十分钟爱,不准打、不准捉。

在外劳动休息时,农具也要休息。如果是犁田,要把牛放了,犁要抽出来;如果是在挖地、掏土等,休息时锄头、钉耙都不能插在土地中;如果是在抬土,休息时簸箕不能装土,装了也要把土倒出来,体现的就是一个“要休息大家一起休息。”家里的灶不能用脚蹬。晚间灶上不能放东西,锅里没有食物时不能扣锅盖,这样做是为了“让灶休息。”在家里不准戴斗蓬。蓑衣也不准拿进屋。在芦笙堂上也不能披蓑衣戴斗蓬。姑爷和舅爷的鞋子不能交换着穿,穿了得罪舅爷。但只限姑爷本人,其兄弟不在此例。姑爷不能爬舅爷家的果树,舅家立房子时不能上楼。姑爷还不能摸舅爷家锅灶,以至与妻子同姓的人家的锅灶都不能摸。丹寨县苗族忌锅灶还有许多讲究。忌锅灶就是忌摸锅、灶和甑子。本地苗语叫做基威喜(jit weil xit)。具体来说就是苗族女子结婚后,不准再摸娘家或婆家的锅灶。苗族女子在婚姻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并不在男方家常住,只在农忙或特定的节日才会到男方家常住。住在男方家这段时间只能帮忙挑水、洗菜等事,不能摸男方家的锅、灶、甑子。就算吃饭,需要添饭也需要男方家人帮忙。或是由男方家母亲,自己的婆婆把米饭倒在一个大盆里或其他可以盛饭的器具,放在桌子上,女子才会自己去添饭。一直到女子怀孕后,在男方家常住,才会去摸男方家的锅灶。如果长期不生育,必须征得娘家同意才能选好日子在婆家做饭。到选好的那个日子,要举行做饭仪式,请族中老人聚餐。娘家(就是舅爷家)和族中老人送些米来。吃过饭后,如果舅爷家近,当天就要给舅爷家送饭去。路远的话,第二天一早去。在婆家做饭后,回到娘家就不能再摸娘家的锅灶。女子回娘家时,就像以前不常住的男方家那样,吃饭也要娘家人帮忙添饭。这就是忌锅灶的习俗。这种习俗在丹寨一带流传已久,据说在唐代,苗族的这种禁忌风俗就已经形成了,现在只是保留和继承过去的风俗。但也有的新娘在回门后,会给婆家带一包叫做“浣手饭”的糯米饭。如果娘家做“浣手饭”给新娘,就表示娘家已经同意新娘可以摸婆家的锅灶了,而不能再摸娘家的锅灶了。这种“浣手饭”是新娘的母亲悄悄地交给随新娘一起回门的新郎家的叔母的。回到新郎家后,就相约新郎的伯母、叔母们一起来吃,男人禁吃。吃完“浣手饭”后,一位叔母就悄悄地去拿一个甑盖,冷不防地擦在新娘身上,并大吼一声:“打浣了!”新娘就害羞地跑出门去,引得哄堂大笑。新娘第二天就可以在男方家做饭了。这种忌锅灶的习俗,在苗族中已成为不可更改的禁条。男女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得更改,更不能犯忌。传说一个叫娥久的女人犯了这条禁忌,引出老虎精吃掉她的儿子的大祸来。

婚丧习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江西特色美食风俗及禁忌 篇4

1、兰花根

以糯米粉、白糖、清油为原料,经配料、搓揉、擀皮、切丝、油汆、滤油等工序制成。色泽金黄油亮,大小均匀,甜而不腻,质脆酥香。

2、庐山石鸡

别以为此“鸡”是你想象中的那种家养的鸡,它其实是一种生长在庐山的阴涧岩壁洞穴中的麻皮蛙,又名赤蛙、棘脑蛙,体呈赭色,前肢小,后肢强壮,昼藏石窟,夜出觅食。它的形体与一般青蛙相似,但体大,肉肥,一般体重三四两,大的重约一斤左右。因其肉质鲜嫩,肥美如鸡而得名。深圳的江西菜馆一般都有这道菜,人家的原名叫“黄焖石鸡”。

3、藜蒿炒腊肉

藜蒿是一种带有特殊香气的绿色蔬菜,一般都是吃它的茎。藜蒿入口生脆,和肉类炒在一起的时候,味道鲜美,令人唇齿生香。藜蒿炒腊肉是江西有名的特色菜。

4、石鱼炒蛋

石鱼是庐山的特产,长年生活在庐山泉水与瀑布中,这种鱼体小,长而略扁,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石鱼炒蛋这款菜肴鲜味浓厚,颜色金黄,外脆里嫩,是佐酒佳肴。

5、灵芝糯团

以灵芝草、糯米粉、白糖、豆沙为料,经配料.揉搓、包馅成型,蒸熟,淋以香油而成。青绿鲜嫩,皮薄馅实,质软清香,冷热食皆宜。

6、金线吊葫芦

精制面丝、馄饨,下沸水煮熟,配以鸡汤、葱花等调料而成。汤鲜面爽,一碗多味。

风俗

开港”是余干县一项大型的捕鱼活动,江西省只有鄱阳湖信江下游才有这种生产活动。,“鄱阳湖开港习俗”被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港时,渔船均插上统一制发的小三角红旗,以鸣枪为号,千余只渔船按指挥部所定的地点和先后次序,涌入指定地点。

中秋用稻草烧瓦罐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拦截婚车

拦截婚车和利用游龙索要财物的风俗在湖口县由来已久,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被索要财物的当事人碍于情面,只是通过各种渠道反映不满情绪,往往不愿报警。

采茶戏

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代表中国古典戏剧最高水平,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清代蒋士铨称乾隆间第一曲家。江西因盛产茶叶在清中期逐渐形成的采茶戏。

禁忌

寒露的饮食风俗及养生禁忌 篇5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大雁南飞;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古人看到海边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从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华北大地气温下降速度加快,而且昼夜温差增大,降水明显减少雨季结束。

寒露时光照充足,是全年日照率最高的节气,寒露时的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寒露饮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水果有梨、柿、香蕉等。

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寒露时,台湾苏澳沿海有适合温带的白带鱼可捕获,也适逢大闸蟹的盛产期。

寒露吃什么水果身体最好

1、葡萄

农谚说,“白露打核桃,寒露下葡萄”。寒露前后是葡萄收获的季节。常食葡萄对神经衰弱、疲劳过度大有裨益。葡萄既可帮助肺部细胞排毒,又具有祛痰作用,可缓解吸烟引起的呼吸道发炎、痒痛等症状。想保持身材健美的人们应知晓的是,葡萄是吃了不容易发胖的水果。

2、猕猴桃

盛产于秋天的猕猴桃,清热利尿、抗氧化成分丰富,可增强抵抗力、赶细菌及感冒病毒纠缠,还可增强心脑血管功能。猕猴桃中的维生素K也很丰富,它不但与凝血功能有关,还有益骨骼健康。

3、冬枣

俗话说,一日吃三枣,一生不显老。眼下,正是冬枣大量上市的季节。冬枣营养非常丰富,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C的含量尤其丰富,达352mg100g,是苹果维生素C含量的70倍,梨的100倍,金丝小枣的20倍,有“活维生素丸”之美誉。

4、柚子

秋季是吃柚子的大好时节,中医认为,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柚子属于水果,富含大量的水分。在干燥的秋冬季,人们容易缺水,吃柚子可以补充人体水分。而且柚子的热量低,不用担心长胖。

5、石榴

秋天是石榴成熟的季节,石榴的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石榴多酚和花青素等物质,具有很好的排毒和抗氧化功效。石榴还含有维生素C、亚麻油酸以及叶酸等,能够为我们的肌肤迅速补充水分。

6、梨子

秋天的果篮里,品种最多的就是梨。秋季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所以,梨特别适合在这个季节食用。患高血压、心脏病、肝炎、肝硬化的病人,经常吃些梨大有益处。

7、橘子

橘子果肉和果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苹果酸、拘椽酸、柠檬酸以及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等。橘子中的多种有机酸和维生素对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等生理机能有好处,尤其对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更为相宜。

8、柿子

柿子的招牌营养素十分丰富,与苹果相比,除了锌和铜的含量苹果高于柿子外,其他成分均是柿子占优。外国俗语云“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但是,要论预防心脏血管硬化,柿子的功效远大于苹果,堪称有益心脏健康的水果王。所以“每日一苹果,不如每日一柿子”。

9、马蹄

中医认为,马蹄性寒凉,味甘,可清热生津、凉血解毒,还可舒肝明目、利气通化。在中医中,马蹄作为药材入药历史悠久,中医临床上常用马蹄配成“雪羹汤”来清热祛痰,达到降血压和治疗大便干硬。

10、甘蔗

公共关系学与民族风俗习惯 篇6

公共关系学与民族风俗习惯

社会组织开展公关策划活动,面对国内、国际公众,必须了解井尊重不同国家与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争取公众。文章从行为习俗、语言交流、馈赠礼物等方面就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按不同民族习俗开展公共关系策划的建议。

作 者:来玉英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6(3)分类号:F062.6 K892.3关键词:公共关系 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篇7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少数民族风俗作文600字 篇8

踏上傣家的土地,你就进入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一丛丛凤尾竹,一大片油综林,唯有丛林深处传来的那一两声鸡犬声,显然竹林隐藏在这苍翠的绿色之中了。竹楼是傣竹传统的建筑形式,十分别致。整个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一般种植花木果树,养殖牲口。主楼有二十至二十四根柱子支撑。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好不典雅。傣家竹楼建筑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清雅美观,在室内坐着,定会觉得微风徐徐,花果飘香。

要说美食,何不品尝一下傣家人特有的竹筒饭呢?其味独特,源远流长。青翠的竹节里,米饭酱黄,口感柔韧,更有腊肉拌在其中,青豆更添加了一分鲜味。黄的黄,红的红,青的青,不仅颜色好看,而且口味极佳,嚼一口,甘美的米饭,鲜美的腊肉,脆嫩的豆子,总就一字儿:“绝!”更有那一丝若有若无的竹清气,令人陶醉于它的美味。傣家菜的特点是清淡,开胃。既如此,就来了解下牛撒脾吧。牛撒脾的汤是绿的,菜是绿的,既有苦味又有清香,既有肉鲜,又有蔬菜的清香,喝一口,令人神清气爽。

傣族服饰最为特别,不仅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男子服饰显其英俊潇洒,女子以腰细为美,因此穿着窄袖短衫,下身套着长筒裙,紧紧裹住身子,显其修长苗条,不论走路做事,都给人一种俊俏、飘逸的感觉。

各民族风俗 篇9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附上一句,我就是这其中一员)3.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5.傣族: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20.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22.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25.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

26.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

27.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对歌一般出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28.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芦节”,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火把节”、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尝新节”。

29.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会道德风尚,在这里,曾为道家老子所极力推崇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形,却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脉的一种行为准则。刀杆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怒族的饮食相对简单,但也不乏自酿酒、“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风味独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31.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食垛生,食通过独有方法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类。

32.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33.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34.普米族有成人礼的习俗,男女长到13岁时要分别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35.佤族地区较多绘画及雕刻像,虽相对粗糙,但却充溢着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绘画见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绘,图案有动物、人物活动和山水等,画法粗犷简明,风格与在佤族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崖画相类似。雕刻物则以人像、牛头居多,放置于门头及寨桩上。

36.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37.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38.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39.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

41.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结婚选在“主麻日”。

4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

4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6.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47.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

48.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49.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

50.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

51.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52.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

53.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上一篇:对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理解下一篇:如何创作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