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篇1

【专题复习导航】

◎考情分析: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比重不如政治、经济史主题,2009年山东、海南、广东、宁夏等地高考对思想文化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集中考查了儒家主流思想和书法、文学等主干知识。但“一定的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在当今政治、经济两大板块频繁考查之际,文化史的内容也应引起重视。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可能会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考查基本思想主张、抓住思想主张的特征加以对比分析、古今中外相关知识的联系比较,及书法、绘画、文学等主干知识,选择题仍为主要方式。

◎考纲诠释:(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3)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4)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专题复习建议】

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应当注意思想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应当有基本的了解。同学们可以读一些古代思想家的经典名篇,在阅读时应当注重真正理解原文。现在刊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2.认识中国古代思想的特征,应当看到各家思想在不同的时代,都曾经发生过相应的历史变化。要考察思想史的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3.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总结,比如简要说明孔子思想的要点,简要说明老子思想的要点等。4.在有关古代文学艺术内容的学习方法方面,重视浏览课外读物,增加感性认识,将课外阅读收获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相结合,进行较深层次的思索。

5.将对艺术的品味和欣赏与对艺术史的总结和分析结合起来,感受古代艺术的文化内涵,也是值得肯定的学习方法。

【新知自主探究】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墨、道、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诸子百家针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见解。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①创始人——老子: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②庄子:提出“齐物”的观点和“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应顺从自然;在文学、美学方面建树颇多。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用”等,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

(4)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成了哲学思想大发展。(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3)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1.儒家思想的形成(1)创始人——孔子

①“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谐人际关系。②“礼”:即“克己复礼”按周礼矫正等级名分以求贵贱有序(保守的一面)。③“为政以德”以“礼”治国,要求爱惜民力,包含了民本思想。

④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⑤教育方面贡献巨大,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孔子也被尊崇为“圣人”。

(2)奠基人——孟子

①提出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道德观上,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的人格精神。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

(3)集大成者——荀子

①继承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教治国,但又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②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教育。

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及其新儒学 ①地位: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糅合了阴阳家、法家、黄老之学对孔孟儒学加以改造而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②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大一统”思想。

(2)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集权,因此汉武帝接受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纳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由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儒学也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宋明理学 ⑴理学的兴起: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宋代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使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辨化,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2)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②主张:“理”是世界本原,表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表现在人身上是人性,即要“存天理,灭人欲”;认识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③地位:明成祖时确立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3)陆王心学

①指以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

②主张: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求理的方法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主张克服私欲回复良知以求理。

(4)影响

①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②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现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1)李贽及其思想: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基本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存在的理论基础。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要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主要科技成就

(1)天文: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唐代僧一行在世界首次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元代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2)数学:春秋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发明了度量衡,出现了算筹计数法;东汉《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方法,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年。

(3)农学: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载了各种生产工具的改革;明代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

(4)医学:《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东汉华佗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代表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2.四大发明及对世界的贡献

(1)造纸术:西汉已发明,东汉蔡伦改进,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

(3)火药:唐代发明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时产生了巨大作用。

(4)指南针:战国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北宋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欧洲,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四、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汉字和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

(1)汉字: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发展演变,由繁到简。

(2)书法:篆书和隶书具有书法的美感,但仍为实用性汉字;魏晋南北朝时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唐代楷书步入盛世,以“颜筋柳骨”闻名,草书有张旭、怀素等;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2.绘画艺术

(1)发展脉络:①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彩陶画等,自然、质朴又不失浪漫。②战国至汉代的帛画,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③魏晋时期形成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以顾恺之为代表,注重“以形写神”。④唐代以吴道子为代表,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⑤宋代: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画家更加注重意境;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亮点,以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最著名。⑥明清:流派纷呈,文人画、宫廷画、表现民间风情的年画、木刻版画、剪纸画、布贴画等各具特色。

(2)基本特点:①写实与写意两大风格。②文人画主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③不求形似,注重抒发个人主观性情,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3.文学成就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其中国风是精华部分。《诗经》以四言体为主,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基本创作方法。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吸收南方民歌精华,创作出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又称“骚体”,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较为活泼自由。代表作《离骚》。

(3)汉赋:是吸收了《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一种带韵散文,表现手法夸张,词藻华丽。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等。

(4)唐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极为丰富。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5)宋词:又称“长短句”,可更加灵活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宋代最为流行,且流派甚多,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岳飞等。

(6)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是在俚曲俗谣的基础上经文人加工而形成的新诗体。表达了元代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的愁闷情怀。

(7)明清小说:唐代就有小说,叫“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已渐趋成熟;“话本”是宋元小说的形式;明清通俗文学大发展,小说创作进入繁盛期,出现了四大名著、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4.戏曲艺术

(1)南戏:两宋之际,在商品经济较为繁荣的闽浙一带流行的一种戏剧。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文人创作,贴近百姓生活,主要流行于民间。

(2)元杂剧:元代在北方兴起的融诗词、歌唱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一种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等“四大家”。

(3)京剧: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局面;徽剧、汉剧相互融合,兼收昆曲等唱腔,形成了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出现了第一个繁盛期,涌现了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京剧成为国粹。

【重难核心突破】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思想解放、人才辈出的局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罕见的现象。这段时期也是我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发展时期。究其原因:

(1)归根结底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时新旧社会制度交替变革是思想界动荡活跃的根本原因。面对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学说,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剧变及战争动荡的局面,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来钳制思想争鸣,这是百家争鸣出现的一个重要条件。

(3)战国时代“士”阶层空前活跃,各国统治者对士的重视及对学术思想活动的赞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列国纷争的政治局面客观上有利于百家并存。

(4)教育的兴起和学术中心的形成是百家争鸣中社会变革、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阶级关系变动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1)形成背景:经过了六七十年的修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增强,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土地兼并、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于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2)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

(3)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4)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5)影响:①对当时:对维护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②对后世: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支持,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同:程朱理学和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2)异:对“理”的具体认识不同,求理的途径也不同: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有哪些?早期启蒙思想为什么不完善?

(1)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严苛;一方面封建体制日益腐败,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2)明清之际产生的民主思想还处于启蒙状态,与西方相比还有一定缺陷。原因有:①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间程度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挣扎,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健全。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5.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障。(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各朝代都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修道路、开运河、设驿站不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而且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续不断,使科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土壤。(4)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5)在明清之前的大部分时间内,统治者对外政策开明,对外交流广泛,也推动了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

(6)中国古代科学家刻苦、奉献的精神有利于科技发展。

6.魏晋、隋唐、两宋、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对绘画的影响

(1)魏晋以来的社会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碰壁,却不愿与流俗为伍,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唐代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3)宋代,“重文轻武”成为朝廷的国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又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这种时代特点也影响到绘画作品中,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北宋的文人山水画构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豪放,体现了国家统一后的开阔心态。南宋偏安,画家绘画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构图不讲究对称。他们的绘画被称为“残山剩水”;另外,这时不仅出现了许多文人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百姓自己的绘画艺术也发展起来,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4)明清时期,由于政治思想上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不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和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伴随着明清小说的发展,为小说作插图的木版画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百姓自己创作的富有实用性的绘画艺术形式出现。如年画、寺庙中的壁画、布贴画和剪贴画等。

【高考真题体验】

1.(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此届书博会的主题为“齐鲁文脉,华夏书香”,与这一主题相一致的应是②④;①是激人奋进的警语,而③体现的是孔子“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答案:D 2.(2009海南单科,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解析:A、C、D三项仅是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提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学习礼义,通过法治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而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故二者存有相通之处。

答案:B 3.(2009海南单科,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解析: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由此可以推断,他的思想基础应源自《春秋》。

答案:A 4.(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

答案:C 5.(2009江苏单科,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6.(2009广东理基,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解析: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学说。

答案:A

7.(2009山东基能,4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列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解析: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毕升发明的,用于印刷的活字字模应是反字。据此分析题目图片,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8.(2009广东单科,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解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答案:D 9.(2009四川文综,14)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故应排除。

答案:A 10.(2009广东文基,19)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A B C D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秦朝官方文献”。秦朝官方统一文字为小篆,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故D项为小篆;A项为甲骨文; B项为草书;C项为楷书。

答案:D 11.(2009浙江文综,12)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解析: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故A项正确。李斯写《秦始皇廿六年诏铭》用的是小篆,B项错误。C项指的是草书。正书是指楷书,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2.(2009安徽文综高考,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古代绘画的杰出代表人物,图中第一个高峰应为唐朝时期,顾恺之是魏晋时期,吴道子是唐朝,张择端是北宋,郑板桥则是清朝,故B项正确。

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篇2

【考情分析】

1.考情分析

综合分析近年来各地高考试题, 我们发现高考命题在本专题上呈现以下规律:

(1) 从考查的力度来看,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对本专题内容均有考查, 特别是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考查的热点内容,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考查相对较少, 但命题空间较大。

(2)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 特别注重对近代思想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考查较多, 在备考中应特别关注。

(3) 高考命题以选择题为主, 非选择题也时常出现, 主要通过设置新材料、新情景, 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能力。

2.备考策略

根据近三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规律, 复习本专题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复习本专题时, 把握这样几个重点:近代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方案的历程、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

(2) 在备考时注意, 理清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三个层次:器物、制度、思想文化。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了解世界形势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历程与相应的政治上民主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明确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线索。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要注意归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方谈话、十四大、十五大等内容,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掌握其内涵即可。关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艺术, 近年高考涉及的题目不多, 复习时, 要结合当今社会热点进行把握。

(3) 复习是注意贯通知识线索, 形成知识网络, 构建专题知识框架, 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善于运用比较法区分知识间的异同, 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3年福建文综卷第18题)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 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 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材料说的是英国媒体对张之洞的《劝学篇》英译本的评价, 张之洞属于洋务派, 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对传统文化全面否定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故排除B项。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 不代表先进生产力, 故排除C项。洋务派并不主张彻底抛弃儒家思想, 故排除D项。

变式练习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 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 贡有额, 朝有期。西洋诸国, 贡无定额, 无定期。”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经产生“开眼看世界”的思想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仍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

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答案:C

示例2 (2013年天津文综卷第5题) “不识国民之原理, 不通世界之大势, 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 ……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答案:D

解题技巧:题干中“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这句话表明了此派的观点是认为对方只知道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而不知道西方强大的根本在于政治制度, 这说明了此派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 要学习西方, 这应出自维新派的主张,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变式练习“一般来说, 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 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 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 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答案:C

例题3 (2013年安徽文综卷第13题)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 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 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 以唤起国民之议论, 振刷国民之精神, 使厚蓄其力, 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材料说变法寄希望于朝廷, 是很困难的事, 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发起, 所以变法要从民众倡导, 唤起国民精神, 故选A项。因为借鉴各国经验所以才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 所以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发起的, 排除C项。D项史实错误, 排除。

变式练习1864年, 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 远方毕至, 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 此古今之创事, 天地之变局, 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答案:D

【重点突破】

一、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传播西学,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2.维新派提倡西学, 兴民权, 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3.激发了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它号召人们奋起救国, 谋求国家独立富强, 给社会注入新活力;顺应了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潮流, 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造成巨大冲击, 从而鼓舞与启迪了后人。

二、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3.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 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4.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1.三民主义。

(1) 三民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2)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 制定并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张三权分立、主权在民, 具有反封建专制的重大意义,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继续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不懈斗争,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 使复辟帝制的活动以失败告终。

2.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使革命的力量空前地团结壮大起来,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等反动势力。

四、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1.相同点: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

2.不同点: (1) 民主主义: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内容。 (2) 民权主义:旧三民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立宪政体为目标, 只有“自由、平等”等空洞的口号;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 (3) 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 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也赢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五、全面认识毛泽东思想

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历史地位、历史特点、历史影响几个方面归纳。

1.历史条件: (1) 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2) 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 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4)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 (5) 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后, 苏俄对中国革命的积极影响。

2.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柱。

3.历史特点:

(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2)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总结, 它是一个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体系, 不包括毛泽东个人的一些错误思想。

(3)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4.历史影响:

(1) 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 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六、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精髓: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意义:

(1) 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深刻揭露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的水平。

(2)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3)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异同

1.三者具有的共同特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三者具有的不同特点:

(1) 三者分别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不同: (1) 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问题; (2)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 三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起的作用不同:

(1) 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2) 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并取得重大成就, 中国国力得到极大增强。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了党的建设, 在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八、建国以来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和不利于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

1.取得成就的原因:

(1)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 20世纪中期, 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

(3) 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

(4) 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5)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2.建国后不利于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

(1) 主要在于“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2) 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3) 比较直接的是中国革命胜利后, 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相当一段时间闭关自守, 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交流。

九、全面认识“双百”方针

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1) 提出的依据: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历史任务的理解;对知识分子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评价的变化。

(2) 必要性:经济建设的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需要。

2.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1) “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 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 “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

(3) 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实践中曾经偏离“双百”方针的历史教训。

(1) 科学、艺术工作与政治的关系应处理好。

(2) 科学、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应高度重视。

(3) 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应理顺。

十、对新中国教育的全面认识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发展。

(1) 我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3) 全日制、半工半读和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教育蓬勃发展。

(1) “文革”结束, 迎来教育的春天。

(2)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 坚持“三个面向”, 深化教育改革。

(4) 新时期以教育改革为先导, 教育事业得以发展。

3.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 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

(2) 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3)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要优先发展教育。

(4) 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 但在当时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 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 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 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 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1) 分析书籍的内容 (2)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3) 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 (4) 书籍的知识缺陷

2.“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 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由此, 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

3.下列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救亡图存B.发展资本主义

C.政治民主化D.反封建统治

4.“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点。下列材料可以体现“中体西用”这一进步思想的是

A.公理未明, 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 即以革命去之

B.科学之兴, 其功不在人权说下, 若舟车之有两轮

C.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D.法者天下之公器, 变者天下之公理

5.19世纪末20世纪初, 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 次保大清”、“主保大清, 次保中国”、“只保中国, 不保大清”, 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B.维新派 顽固派 革命派

C.保皇派 革命派 维新派

D.洋务派 革命派 保皇派

6.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 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主张

A.“立国之道, 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 在人心不在技艺”

B.“未款之前, 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 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C.“有议院, 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 ……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D.“公理之未明, 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 即以革命去之”

7.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 (知识界) 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

A.全面吸收西方文化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D.形成尊重自然和宽容的心态

8.20世纪初, 梁启超曾特意对“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作过比较: (中国旧思想) 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 其余皆受治于法律, 一切平等。 (欧洲新思想) 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 一切平等, 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梁启超作此比较的目的是

A.批判欧洲模式为清朝统治辩护

B.借鉴欧洲先进制度维护君主专制

C.学习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

D.借鉴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民主共和

9.1865年, 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 而今之士人, 书籍非不熟读, 诗文非不精通, 使之出仕, 而于人所应晓之事, 问之辄不能答, 一旦身居民上, 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B.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10.陈独秀在1921年发表《青年的误会》一文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 他就连学行值得祟拜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 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 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 大家想想, 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昵?”陈独秀意在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11.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 封建“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 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

A.人性的解放

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

D.平等与博爱

12.梅光迪说:“吾国近年以来, 崇拜欧化, 智识精神上, 已惟欧西之马首是瞻, 甘处于被征服地位。欧化之威权魔力, 深印入国人脑中, 故凡为‘西洋货’, 不问其良否, 即可‘畅销’。然欧化之真髓, 以有文字与国情民性之隔膜, 实无能知者, 于是作伪者乃易售其术矣。国人……对于本国一切, 顿生轻忽厌恶之心, 故诋毁吾国固有一切, 乃时髦举动, 为戈名邀利之捷径。”以下事件与上述说法相符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3.下列现象与新文化运动中“赛先生”的主张基本一致的是

A.小学生不读不写不学旧体诗

B.中学生散发反对复辟的传单

C.进步青年传阅《庶民的胜利》

D.大学生爱听严复宣传进化论

14.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的推论是

A.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15.1920年11月, 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 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 这话实在错了, 即如我们住的租界, 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 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 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 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16.20世纪初期, 《时事画报》发表了一幅名为《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的漫画, 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结合所学推测, 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A.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冲击清朝统治

B.赞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

C.期望孙中山搞民生建设实现国家富强

D.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纲领

17.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过后, 人们惊奇地发现运动的参与者有:王公贵族、平民、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残障人士等等。这场政治运动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

A.社会主义B.法西斯主义

C.自由主义D.民族主义

18.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需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 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 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 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一句话, 走团结和民主的路线, 打败侵略者, 建设新中国。”这篇文章发表于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9.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是

20.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 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1) 中国革命的社会性质, 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2)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3) 一国之内, 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 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 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 (4) 敌我问题也是一种是非问题……但是这是和人民内部问题性质不同的另一类是非问题。

21.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 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基层民主

B.主要矛盾 走自己的路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

D.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

2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 它们回答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B.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C.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

D.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

23.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下列各项新中国科技成就符合“世界之最”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24.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 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25.“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

A.发展科技文化

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

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二、非选择题 (3题, 共50分)

26. (本题16分) 明清以来, 中国思想界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材料一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 则千圣万贤之善, 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焚书·答耿司寇》)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 (4分)

材料二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 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 其本在仁, 其理在公, 其法在平, ……其用在与时进化。”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2) 依据材料指出, 康有为如何认识孔子学说的地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说明其意图。 (6分)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 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 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 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 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 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 可一言以蔽之, 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 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摘编自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分析此态度形成的原因。 (6分)

27. (本题16分) 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 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作出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宣言 (《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通过后, 孙中山对宣言的宗旨作了说明。他指出:此次通过宣言, 就是“从 (重) 新担负革命的责任”, “计划彻底的革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 材料一中“从新担负革命的责任”是指什么责任?“计划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革命?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4分)

材料二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 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阶段) 。第一步 (阶段) , 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 (阶段) , 使革命向前发展, 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 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 依据材料二, 指出毛泽东在第一阶段探索出什么革命道路?结果如何?为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6分)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 依据材料三, 指出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产生什么作用? (6分)

28. (本题18分) 科技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走向富强的重要标志。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 载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位航天员的神舟七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 5年3次起飞的神舟飞船, 引领着中华民族一步步把梦想变成现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 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 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经济体制, 科技体制, 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 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 的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

材料三江泽民指出:“‘二战’后, 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 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 知识的创新, 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江泽民

材料四北京11月7日电 (记者赵承、李斌)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对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华网 (2008.11.8)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70年代, 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 (5分)

(2) 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 (6分)

(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 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新世纪, 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 (4分)

(4) 结合材料四和有关时政知识说明神七问天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3分)

参考答案

26. (1) (4分) 反对神化孔子; (1分)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主张是非标准依时代而变化。 (1分) 意义:冲击了正统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分)

(2) (6分) 儒家学说是中华文明之魂。 (2分) 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相结合 (2分) 。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2分)

(3) (6分) 态度: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纲常, 尊重和崇敬孔子。 (2分)

原因:北洋军阀利用孔教维护其专制统治; (2分)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2分)

27. (1) 反帝反封建;国民大革命;新三民主义。

(2)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经济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 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思想解放, 为深化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方向。

28. (1) 重点发展“两弹一星”, 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方针。 (2分)

原因:当时, 中美处于敌对状态, 中苏关系也在60年代初破裂, 美苏敌视中国, 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加强国防, 维护国家安全。 (3分)

(2) 方向变化: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2分)

原因:国内, 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上,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美、中、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4分)

(3) 特点:高科技发展迅速, 知识经济兴起,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全球化进程加快。战略:科教兴国。成绩:“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4分)

(4) (1) 神七问天, 太空漫步的成功, 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在太空中留下中华民族的脚印, 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2) 神七问天, 对于增强国民凝聚力有重要的意义。 (3) 神七问天, 对于提高我国的大国地位, 增强世界影响力, 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有着重要意义。 (4) 神七问天的成功, 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又一次提升。 (5) 神七问天由此衍生的“航天精神”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中有益的珍宝, 值得我们中华民族世代传承。 (3分, 任意答出3点即可)

如何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 篇3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034.tif>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 道家。①老子:世界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②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2) 儒家。①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提出“正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②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③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仁义”、“王道”。

(3) 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4)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 代表人物:董仲舒。

(2) 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3) 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4) 主要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 宋明理学

(1)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存天理,灭人欲”;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

(2) 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认为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 李贽: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否定“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 顾、王、黄: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儒学发展历程总结: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034.tif>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 四大发明

(1) 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便宜易得的原料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

(2) 印刷术:①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②北宋时,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 火药:①唐代发明了火药。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③传入欧洲加速了其封建制度的解体。

(4) 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②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西欧,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2. 天文学成就

(1)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 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3) 元代郭守敬制成了新型浑仪——“简仪”。

3. 三项数学成就

(1)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2) 三国的刘徽、南北朝的祖冲之都对圆周率的精确数值作出了贡献。

(3) 《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 四部农书

(1)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2) 北魏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

(3) 元代王祯编写了《农书》。

(4) 明代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

5. 三部医学名著

(1)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 张仲景撰写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称为“万世宝典”。

(3) 明代李时珍编写了“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034.tif>三、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 文学

(1) 先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分别开创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风格流派。

(2) 汉朝: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3) 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4) 宋代: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有李清照。

(5) 元代: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6) 明清:章回体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 汉字、书法

(1) 汉字发展脉络:图画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隶书(始于秦,流行于汉)→楷书、草书、行书。

(2) 书法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3. 绘画艺术

(1) 魏晋以前:绘画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调,画风质朴。

(2) 魏晋: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

(3) 唐代: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4) 宋代:宫廷画院最为活跃阶段;风俗画是最大亮点。

(5) 明清: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突出,最终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4. 京剧

(1) 清朝乾隆年间徽班进京。

(2) 形成: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3) 发展: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4) 走向世界:民国年间,京剧走向世界,成为国粹。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034.tif>四、 2012年高考好题选析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335.tif>例1 (2012年北京卷,第14题)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A.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 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 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013.tif>【解析】 本题以“同一世纪”这一时间限制为切入点,考查同学们对中外若干文化成就的掌握,涉及的考点较多,考的内容也很细。但由B、C、D三项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生活的年代差距较大,容易排除。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245.tif>【参考答案】 A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335.tif>例2 (2012年山东卷,第9题)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013.tif>【解析】 本题直接引用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考查同学们对解读材料并据此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点为百家争鸣,解题关键是把握这一学派观点中的几个特点:注重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和学者,符合这几个特点的学派是法家。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245.tif>【参考答案】 D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335.tif>例3 (2012年江苏卷,第1题)“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 《诗经》 B. 楚辞

C. 汉赋 D. 唐诗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013.tif>【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而且“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因此它充分体现了“民间性情之响”,符合题意。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245.tif>【参考答案】 A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335.tif>例4 (2012年浙江卷,第12题)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 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 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 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Color-11\工作\12-13-新高考历史\历史10期\013.tif>【解析】 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篇4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造纸术的改进是在()A.汉武帝时期 B.汉元帝时期 C.汉和帝时期 D.汉文帝时期 2.关于造纸术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西汉前期就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C.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D.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3.以下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印刷术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火药将欧洲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C.指南针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4.下列有关汉字书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统一了文字②知识群体的形成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③天下第一行书的作者是东晋人④张旭是草书“圣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5.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最早在()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6.被马克思称为“变成新教的工具”的一项技术发明是()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7.培根说:“(中国)有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培根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8.“神舟”七号宇宙飞船载人飞行成功,是我国宇航事业的重大成就。追溯历史,中国人最早探索航空事业,在这方面,成果历历可陈。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箭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A.汉朝 B.唐宋 C.元朝 D.明朝

9.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下列哪一幅书法作品最有可能出自柳公权之手()

用心

爱心

11.下列关于山水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山水画顾名思义,就是以名山大川为描绘内容 B.一般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讲究布局构图D.写景是山水画的灵魂 12.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是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形式 B.在创作上强调群体表现 C.反映传统中国画注重布局的特点 D.追求抒情写意的风格 13.(2008·海南)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14.《诗经》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三部分,但不包括()A.《风》 B.《雅》 C.《颂》 D.《骚》

15.(2009·山东淄博)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为后人称颂。下列名句相对应的文学体裁是()①“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楚辞宋词唐诗汉赋 B.汉赋唐诗宋词楚辞 C.楚辞唐诗汉赋宋词 D.楚辞唐诗宋词汉赋

16.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时代,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封建经济繁荣 B.民族关系融洽 C.科举制度发展 D.宗教政策宽松 17.“诗仙”是对下列哪位诗人的美誉()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柳宗元

1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发展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19.宋词繁荣的原因有()

专心 1

①商业繁荣②市民数量的增加③长短句便于抒发感情④诗的衰落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创新题)有一种中国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下面四幅作品中,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21.两宋著名的词人中,风格相近的是()A.柳永和李清照 B.苏轼和柳永 C.辛弃疾和柳永 D.李清照和苏轼

22.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一历史名人是()

A.苏东坡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23.科举制始于唐朝,但到了明清时期,却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清前期的一部小说就此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它是()A.《红楼梦》 B.《醒世恒言》 C.《儒林外史》 D.《聊斋志异》 24.下列作品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史实的是()A.《三国演义》 B.《水浒》 C.《西游记》 D.《红楼梦》 25.与城市经济和工商业发展无关的是()

A.古代散文的发展 B.宋代话本和词的出现 C.描绘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出现 D.明清小说的繁荣

二、非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

26.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里程碑,阅读材料 材料一

用心

爱心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1863年1月28日致恩格斯的信

材料三 与中国科学技术停滞落后于世界的同时,明清时期在其他文化方面却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回答:

(1)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些杰出人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仔细观察材料中的图片,试以造纸术、印刷术说明。

(2)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并作了突出的贡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以四大发明对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作用为例说明。

(3)材料三中提到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新发展”的原因?

专心 2

27.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趋势。请回答:

(1)在绘画、文学方面各举三例说明世俗化趋势的表现。

(2)简要分析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

用心

爱心

专题测评二

13.D解析: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京剧是在融合多种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14.D解析:《诗经》包括三部分内容:《风》、《雅》、《颂》,故选D。

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体裁及代表作品的掌握,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可知分别为汉赋、唐诗、宋词、楚辞。

16.C解析:唐代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直接原因而言,应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繁荣。A项为根本原因,B、D两项为推动因素。

17.A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诗仙”是指李白。

18.B解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是与商品经济发展分不开的,其形式不断创新也反映了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文学艺术的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19.C解析:宋词的繁荣与诗的衰落没有关系,④应该排除。

2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绘画特征的了解,根据材料所述应符合文人画的特点,对应图片,符合文人画的应为D项,A、B两项为民间风情画,C项为西方绘画作品。21.A解析:柳永和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苏轼和辛弃疾属于豪放派。

专心 3

22.C解析:从材料“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句中可知是一位继苏东坡之后的豪放词人,“冀南

宋莫随鸿雁南飞”体现了其生活在南宋却对北方故土沦丧非常伤感,由此判断这一历史名人是辛弃疾。

2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小说内容的了解。24.D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清小说的掌握情况。

25.A解析:B、C、D三项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有关。

26.(1)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最早的纸,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节约了成本,促进了纸的应用和传播;唐朝开始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毕升创制了泥活字,将印刷术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提高了效率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①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开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②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③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进行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推动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开拓,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之,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3)新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西学东渐。原因:君主专制统治日趋腐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业城市繁荣与发展;市民阶层的增加。西方科技领先于中国;西方传教士以科技、教学手段进行传教。27.(1)绘画方面:《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木刻版画使小说、剧本更加有趣;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年画、剪纸画等。文学方面:北宋柳永长期混迹于市井下层,其词作体现了太平气象下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三言”“二拍”等作品对市民商人阶层作了形象、深刻的描述。

(2)原因: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文化逐渐普及。

用心

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篇5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0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1)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8分)【答案】

(2)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倡导平等、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倡导主权在民。

原因:中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政治变革;政治变革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西方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理论武器。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与卢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就是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属于比较简单的考题,仅仅考查了记忆,这就要求高考复习中不能忽视基础史实的背诵问题;第二问中西结合,分析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结合甲午战后中国的时代背景不难分析出答案。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注意重大历史时间的背景、原因等的分析,要把中外历史联系起来复习,注意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

04.(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答案】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清末新政·新政的举措

【名师点睛】我们往往对慈禧太后的印象都是冥顽不化,因循守旧。其实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支持中国进行改革的,但这种改革是有一定限制的。清朝末年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往往称之为清末新政。新政中涉及到了预备立宪,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制度等等。但这都是一种被迫的改变,而且为时已晚,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05.(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答案】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答此类型选择题,不可以只注意历史现象,而忽视历史本质的分析归纳,这也是此类试题的难点所在。解答本题一是需要学生能够通过题干中获取关键信息,如时间“20世纪初”,内容“一目了然”等,其次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本质意图。这就告诉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理论的复习,特别是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表明、反映类试题的解法。这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其考查的是“现象和本质”的逻辑思维,题目给出的是现象,我们找本质即可。

0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可以判断出此人是陈独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书记,故本题答案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中共一大大会,A项错误;C项是毛泽东提出的思想;D项错误,南昌起义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的,没有陈独秀。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的革命家·陈独秀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陈独秀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教材中对于陈独秀历史事件相关有: 1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南陈北李”之“南陈”,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后思想文化的反映——“诗界革命”。做此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联系教材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全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再把握材料中的感情色彩“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大凡是一个中国人在诗中都会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应该选C。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郑观应的改良思想,排除D。白话文运动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应该排除B。【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诗界革命.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本题属于比较简单的试题,契合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和甲午战争120周年的热点,以诗界革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甲午战争和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做题的关键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再利用教材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答案。这启示我们平时学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掌握,此题用排除法最容易解决。

05.(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化的几个主要阶段都有自己的理论主站点。维新派的主站点有《中外纪闻》(原名《万国公报》)、《国闻报》和《时务报》;革命派创办的报纸非常多,有六十多种,最主要的是机关报·《民报》;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就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成为整个思想领域解放的主要战地。到后来的政党政治,也有很多报纸报刊,他们宣传各自的思想主张,成为舆论宣传的主要途径。

06.(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

(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速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2)略(注: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官方答案为“略”)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特点和评价

【名师点睛】历史小论文撰写是江苏卷的独特形式,这种命题思维较高,要求学生要有较高思维能力历史小论文结构可以从以下谋篇布局:

(l)题目:要简洁、醒目,既能概括论文的中心内容,又能引人注意。为了更好地揭示论点,也常常用副题,作为对正题的补充。

(2)绪论:主要导出论点。绪论必须写得简明扼要,在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要小。(3)本论:必须根据论点,或正面立论,或批驳不同的看法,要周详地论证文中的全部论点。这一部分内容多,为求眉目清楚,可以加上小标题或用不同的序码。其中小标题可以是并列式、递进式、正驳对照式。基本要求:符合题目要求,做到史论结合,层次分明,段、文中要兼顾逻辑性(主要包括知识逻辑——历史学科的四大要素、思维逻辑),书写工整。本论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必须全力把它写好。

(4)结论: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中引出结论和思考,使读者能够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3)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2分)基本方针: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4分)

(4)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得领导。(4分)

【考点定位】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建国初期土地政策。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设置材料考查考生对近现代农民问题的认识,典型的体现了新高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从能力考查上来说,题目设置的并不太难,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考试时考生需要平心静气,细致分析。本题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加强对材料阅读和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考点四:(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是复习专题 提纲 篇6

一、青铜铸造艺术

⑴商周的雕塑艺术”(纹饰)

①商代青铜器上的平雕、浮雕工艺精湛。

②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商朝: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③西周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⑵商朝青铜铸造艺术”(造型)①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相当于商朝时期的大型青铜铸像。②人物粗眉大眼,威武肃穆,是那个时期青铜艺术的杰作。③广汉三星堆青铜人像,神气活现地立于兽面纹的方座上。

④商朝的玉雕,利用天然色彩与分层,雕出动物的不同形体和部位,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堪称玉雕艺术的杰作。

二、古代四大发明

1、造纸术:

①西汉前期: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l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造价低廉,便于书写,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③魏晋时期,造纸技术水平进步明显,纸张白度增加,表面光滑而质地细薄,并且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长安、洛阳、南方的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④造纸术的外传:朝鲜(4th)→日本(7th)→阿拉伯国家(8th)→欧洲、非洲(12th)→美洲(16th)→大洋洲(19th)

2、印刷术:

①隋唐时期已有佛经、日历、诗集等雕版印刷②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西夏在此基础上使用木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后先后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A.11世纪中期,北**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B.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C.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升晚了四个多世纪。D.用西夏木活字印刷的佛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3、指南针:

①战国时,制造了用以指示方向的司南②北宋时指南针已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13世纪时(南宋时),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为欧洲航海家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

①唐朝中期的书籍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②北宋在东京设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时出现了管形火器“突火枪”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③13世纪(元朝)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入传入欧洲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三、古代医学成就

1、先秦时期:商和西周已有丰富的医药知识;商代的石砭镰;战国时扁鹊被奉为“脉学之宗”提出中医理论的“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2、秦汉时期: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③东汉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比欧洲早1600多年,被称为“神医”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作体操“五禽戏”,以便使人体各部分都得到适当的运动。

④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重要经典,称为“医圣”。A.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

3、隋唐时期: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②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成果。③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4、明清时期:明末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成就,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四、古代建筑学

1、秦汉时期:长城和兵马俑。中国古代的建筑成就中国古代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长城依地形而建,绵延万里,其宏伟的建筑的规模、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绝。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原农业生产,成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保护了北方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中原民族与各北方少数民族的交往。

2、隋唐时期:①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②隋宇文恺主持修建大兴城,唐朝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长安城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③隋李春设计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明朝:营建北京,布局突出了皇权,城有三重:宫城、皇城、京城,宫城又称紫禁城。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建筑宏伟壮丽,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五、古代数学

1、秦汉时期: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魏晋时期:南朝的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比外国早近1000年,其数学专著《缀术》后来成为朝鲜和日本的教材A.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B.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C.运用岁差原理,测出一回归年的时间,与现代科学测定的数字只差50秒。D.还以十万分之一的误差计算出了“交点月”的数字。E.他发明的“千里船”,据说能日行百里。

六、古代著名科技著作

1、魏晋时期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3、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许多科技成就,被英国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沈括是“中国科学上最卓越的人物”。

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篇7

关键词:中国教师,古代思想文化,教育,智慧

近现代以来, 中国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中国现代教育大部分理论和思想都是西方国家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理论和思想的先进性和优秀性。只是当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和理论的时候, 也应该重视本国一些优秀的思想理论。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作为中国人, 一定具有中国人所特有的特色, 包括思想, 行为等等, 这些特色是西方国家所不具有的。那么中国教师同样也可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汲取现代教育的智慧。

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 它所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传道的“道”指的就是一种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并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 除了传授知识, 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天人合一”讲的是一种和谐的观念“故人者, 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篇》, 就是说“天人合一”这种和谐必须是有人主动发起的。这种天人合一不是武侠小说里面的含义, 它具有内省性和道德意义, 是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开阔, 寻求人与人, 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在中国当今教育里体现在素质教育里的道德发展和心灵发展。一个教师若是能理会这种思想进而影响学生, 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价值观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中国教师把这种思想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 可以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教育过程的和谐性

这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和谐;知识和能力的和谐;品德与才能的和谐;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内心世界与外界的和谐。

(二) 教育环境的和谐性

教育环境的和谐就是要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这三方面功能互补, 形成三位一体、整体优化的育人环境。

二、中国古代因材施教, 由博返约等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 由博返约等都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现代中国教师可以从中汲取到优秀的教学智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教师应尽自己的努力去了解学生。对于传授知识而言, 教师应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 所谓循循善诱和学思并重就是为了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同时学到知识, 而不仅仅是学到知识。然而中国的现实却与此相反, 这也是中国学生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现在中国的学生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太过注重专业化而忽略了博学。这里并不是说不用专业化, “博”和“约”应该是一种辩证关系。孔子说:“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韩愈在《进学解》中一方面强调博学, 提倡“俱收并蓄, 待用无遗”, 另一方面, 又特别重视精约, 提出“提其要”“钩其玄”的主张。那么现在不是要专业化人才吗?为什么要“博”呢?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 人是有情感的, 人是要追求幸福的, 不能把人当机器去进行教育。专业化的教育只会把人培养成有生命的机器人, 这必然导致社会的矛盾。作为教师必须明白这一点,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给学生传递全面发展的意识。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理想教育, 倡导最优化的教学, 提倡人文教育以及素质教育, 这些都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找到缩影。

三、中国古代“以身作则”的思想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其实不只是儒家, 道家﹑墨家等都有提到这一思想。如果一群学生能以一个教师为榜样, 那么这个教师一定是个了不起的教师。教师的言行无疑会影响到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造成影响。所以一个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思想境界时常会表现在人格魅力上。如果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 那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如何能做到“不令而行”, 需要教师不断去提升自己, 教师学习也应由博返约。而教师的精神修养也可以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当然这一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作为中国现代的教师, 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但是既然选择成为一名教师, 就应勇敢的担起责任, 以身作则, 提升中国教师应有的智慧, 帮助自己的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建辉.古代教育思想的现代传承[J].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2]全忠, 谷小龙, 邬淑红.古代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2 (2) .

[3]张玉霞.从《论语》探析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现代理论价值[J].管子学刊, 2007 (1) .

上一篇:成教处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专项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