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的教育故事:用爱诠释,以心育心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师的教育故事:用爱诠释,以心育心(精选2篇)

小学教师的教育故事:用爱诠释,以心育心 篇1

那时那刻,突然我脑海中再一次清晰地浮现出我父亲生前侍弄稻子的画面,父亲每天在自家责任田田埂上来回走动,手里总拿着一小口袋,里面装着尿素(一种化肥),看见哪几株稻穗长得矮了,就随手施一点尿素,只要一看见杂草就随手拔掉。尽管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老父亲,也不大懂得科学种田,但就是凭着对庄稼的那份爱,每年我家责任田的产量居高不下,赢得了同村人羡慕不已!后来参加工作当了一名老师以后,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想想,我们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把教育比作工业的话,那我想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是千篇 一律的,如此这样那我们的教育也会变得轻而易举!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农业,而农业的特征是多元化的,那就需要我们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待学生,需要用耐心和爱心教育学生!

我耐心、细致地给老师们做思想动员工作。一名学生,在教师这里,他就是班上学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但在孩子的父母那里,他就是他们全部的希望,他将为他的家庭的未来撑起整片天空。家长将自己的孩子放心地交给我们,这是一份多么沉甸甸的信任,一份多么凝重的托付,面对这样的信任,身为人师的我们,怎敢有丝毫的懈怠?常说教师是一种良心活儿,而我觉得,教师身上承载的更多的是使命。虽然有时我们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我们也感到累,感到烦,但强烈的责任心却时时告诫我们:你是老师,你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时,我们始终要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心态会让我们对孩子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最后终于说服了其他老师,他们一致同意了继续让小A读书。同时我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打开他的心门,不厌其烦地和他反复谈心,接近他、爱护他。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小冰山的一个小角开始慢慢地融化了,脸上有了纯真的笑容,渐渐地小A除了学习上难有起色外,他在礼仪与思想上有了明显进步。他也能扫地、拖地、擦窗台,见到老师举一下手以示问好,与同学的关系也慢慢变好起来。

教师节送花事件,不禁让我深深地思索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这样一个智力残缺的孩子身上,我深深的感受到教育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用生命中的爱唤醒爱的过程,这不正是我校潜心响应的“品质校园”文化建设下潜移默化的教育成果吗!从根本上讲,教育其实就是一份责任,一份用心托起的责任。如果当时面对小A的自闭,我们将他拒之门外;如果没有老师的用心爱护与引导,那么这个孩子会是何等命运呢?他的生命中将永远的黯淡无光,他也终将会永远地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灰色的空间里。匡同学今天的种种进步,正是责任教育下的结晶。无论面前的孩子是多么的“糟糕”,作为老师都要耐下心来去爱护、引导、教育他们,尤其是面对“问题”孩子,更要用尽所有的关爱,让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送花事件让我更深刻领悟到,教育的核心不是单独地、机械地传授知识,而是努力培养孩子拥有一份健康的人格。培养孩子拥有关爱他人,富有责任感、与人为善、乐观开朗、独立自强的好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永远要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作为教育者任重而道远,“责任”这两个字时刻提醒我们,要用心灵的双眸去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克服自卑,让所有的孩子都同放异彩。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唯有真爱才能唤醒孩子沉睡的一角,让他们的特质绽放美丽的光环。正如高尔基说的:“单单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其实想想,每一个孩子都有迷惘的时候,我们不也一样有过吗?像小A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怀和理解,给他们信心和信任,尽我们的能力去关爱他们的成长。“成就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于是我说:“因为责任,爱不再偏颇;因为责任,爱不再纵容;因为责任,爱不再冷酷;因为责任,我感到任重而道远!”我坚信,只要我们用爱诠释、用心追求,就让我们静待花开吧!

作者|钟建军

小学教师的教育故事:用爱诠释,以心育心 篇2

心育, 即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心理机能, 从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包括心理科学知识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性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及其他各种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然而,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不能切实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所以, 我校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 寻找一种适合他们的“心育游戏”, 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何为心育游戏?就是通过娱乐活动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其根本任务是以游戏为媒介, 通过活动指导学生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通过一定的心理训练,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心理机能, 维护心理健康。应该如何开发校园“心育游戏”, 实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心育游戏”的开发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因而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各不相同。如从幼儿园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 面临着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 对他们而言, 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尤其是突然而来的学习压力和各种校纪校规的约束, 构成了他们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不少学生出现焦虑、不安、抑郁等情绪障碍, 或者注意力不集中, 对学习产生厌倦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应该开发相应的“心育游戏”, 帮助学生减轻不良情绪, 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案例1】新学期伊始, 来自不同幼儿园, 甚至不同地域的学生济济一堂, 却只有三三两两相识的在小声说话, 不少性格胆小、内向的学生则一直封闭在自我世界。这时, 班主任潘老师打开音乐, 带着孩子们跳他们在幼儿园便熟悉的《找朋友》。等大家活动开了, 不像开始那么拘束时, 潘老师又拿出一个纸盒, 里面放着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纸片, 让学生依次上来摸取一张。潘老师宣布游戏规则:每个人将自己拿到的纸片贴在额头, 然后伴随音乐去寻找和自己同一颜色、形状纸片的同学, 自我介绍后坐在一起。一开始, 有些学生比较拘束, 但在那些活泼的学生的带动下, 他们渐渐放开了胆子, 慢慢地融入在一起。

这个游戏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破冰”游戏, 播放学生熟悉的《找朋友》音乐, 让学生找回幼儿园的熟悉感;而随机组队, 让彼此陌生的学生有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这个年龄的学生原本容易玩在一起, 有了这个平台, 将更容易消除他们身处陌生环境的不安, 激发他们玩的天性,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 交到新朋友。

二、“心育游戏”的开发应注重集体与个体的差异性

在进行“心育”时, 我们既要注重集体心理健康教育, 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即使面对同一心理问题, 也不能采用“一锅煮”的方式开发“心育游戏”, 而是要在尊重集体与个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的“心育游戏”。

【案例2】同一办公室的陆老师和陈老师最近都比较烦。陆老师这学期接手了个新班级, 但她发现这个班级的学生普遍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开小差的比比皆是, 学习效率很低。陈老师的烦恼和陈老师有相似之处, 也是和注意力不集中有关, 但她面对的学生不是一个班, 而是她在“暖春俱乐部”辅导的一个留守孩子张某。于是两位老师一起探讨开发怎样行之有效的“心育游戏”。经过多次讨论研究, 两位老师一致觉得针对集体与个体, 应该开发不同的游戏。在一番反复推敲后, 两个有针对性的系列游戏出炉了。陆老师的系列游戏名称叫“寻找‘专心致志’”, 由“环球旅行”、“水果拼盘”、“动植物分分家”等几个小游戏组成。打头阵的便是游戏“环球旅行”:每个学生都是环球旅行时的一个站点, 主持人在圆圈中间“始发”:环球旅行现在开始, 火车开往“张三站”;被点到名字的学生向前跨出一步接道:张三站到了, 张三站到了, 下一站开往李四站。如此类推, 没有及时站出来或喊出自己站名的学生被淘汰, 站到圈内。为了增加难度, 提高训练效果, 游戏还规定“环球旅行”不能走回头路, 站名不能重复。如此, 参与者必须从头到尾认真听每个站名, 以防自己报站名时重复。游戏后, 大家一起交流玩游戏的感受, 让学生自己发现玩好游戏的诀窍和游戏出错的原因。

陈老师的系列游戏称为“抗拒干扰”。因为游戏对象只有一个, 所以操作更为轻松随意。第一个游戏便是大家熟悉的“拼七巧”。陈老师送了张某一副七巧板, 让他坐在辅导室玩, 每次都记录完成时间。由于辅导室人来人往, 很容易干扰张某, 因此对他而言很有挑战性。然而, 二年级的张某在玩了两天“拼七巧”, 看到自己进步很大后, 便有些兴味索然。于是, 陈老师又和他玩起了互动游戏“猜一猜国王在哪”。三张扑克牌“国王”、“皇后”和“骑士”正面放在桌子上, 让张某记清它们的位置, 然后陈老师将三张扑克牌翻过来, 并快速换动它们的位置, 让张某寻找“国王”在哪。由于老师的参与, 张某兴致很高, 而几次失败, 让他摸索到了窍门:每次将注意力只放在“国王”上, 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的每一次转动, 这样就能又快又准确地锁定它的位置。之后, 陈老师又根据张某个人的实际情况, 开发和改编了一些“心育游戏”, 增加训练难度, 提高训练效果。

在研究学生心理问题差异性的基础上, 我们又追求学生心理问题的共同性的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样, 有时要解决一个心理问题仅靠一种“心育游戏”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多种游戏的综合转化。

三、“心育游戏”的开发需要长期性和跟踪性

“心育游戏”不是太上老君的灵丹妙药, 一剂见效, 而心理健康问题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仅靠单一的教育或单个的“心育游戏”是不可能达到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效果的。因此, “心育游戏”的开发要注重长期性和跟踪性。

案例2中两位老师在开发游戏时, 都意识到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最佳时期。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是这个阶段心理辅导的重点内容。所以两位老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针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设计相应的系列心育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健康成长。

上一篇:《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下一篇:09管理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