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学习提纲
设计人:杨振厚
一、学习目标:
1、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理解古文的意思;
3、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二、学习提纲:
1.朗读课文,根据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
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你是否也有妙答?和同学交流。
3.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
三、故事链接:《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二00九——二0一0 学年第二学期
五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学习提纲
设计人:杨振厚
一、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晏子语言的机智巧妙。
2、能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3、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二、学习提纲
1.晏子是怎样应对楚王的侮辱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
2.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一说。
3.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并在课下演一演这个故事。
三、故事小析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语言的艺术,主要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严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和语言艺术。当然,晏子的成功本质在于他反击了楚王的无礼
和无理,义正辞严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巧辩成为诡辩而黯然失色。这里晏子性格的本质所在。
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学习提纲
设计人:杨振厚
一、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体会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学习提纲
1、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
特别的地方吗?
2、剧本中讲的是件什么事?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由。
3、小组合作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演一演吧!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4、学了本课后,你对剧本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也试着写一个剧本,表现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五年级语文《打电话》学习提纲
设计人:杨振厚
一、学习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二、学习提纲:
1、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
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4、读了本课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相声艺术的了解、对说话啰嗦看法)
三、知识点:什么是相声?
(1).以一人之口同时作出各种声音的技艺。今称口技。
(2).曲艺的一种。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引人发笑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有单口(一人)、对口(二人)、群口(三人以上)相声三种。
我国的相声艺术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
“俳优”多在宫廷里演出,用诙谐的说话,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大笑捧腹”而娱人的目的。在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
据一些民间的老艺人说,在相声中有两段基本技巧练习的段子,一段叫“学四相”,即指学大姑娘、老太太、哑巴和聋子四种人的动作;另一段叫“学四声”,也就是学山东、山西、北京城里、城外四种地方话的声音。“相声”二字就是由“学四相”和“学四声”的尾字合成的。
如今,相声已成为一种遍及全国各地,独具风格、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生:我发现这八个词都是成语故事。
师:都是成语故事吗?
生:都是童话故事。
生:我觉得这些词语都告诉了人们一些道理。
师:也就是说, 有的是寓言故事。不管怎么说, 我发现你们说的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都是故事。有的是成语故事, 有的是寓言故事, 但是这里没有童话。这八个故事你了解几个?全都知道的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 还有不知道的吗?知道七个的举手?你告诉我, 你哪个不知道?
生:我不知道“夸父追日”是什么意思。
师:你不知道“夸父追日”这个故事吗?我们三年级没学过?
生:学过。
师:谁帮助他回忆回忆?
生:从前有一个叫夸父的人, 他想太阳从东方升起, 晚上落在西方……最后夸父倒下了, 化成了一片桃林。
师:夸父因为什么倒下的?
生:因为他特别渴。
生:因为夸父追太阳追得特别远, 已经筋疲力尽了, 所以他特别渴, 湖里的水不够喝, 最后渴死了。
师:这回故事就完整了。还有不知道的吗?没有了。也就是说, 这些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师:今天我们重读一下这些故事当中的一两个, 下面把故事传下去, 每个同学都能读到其中的两则。自己先读一读, 看看能不能读得懂, 再合作读一读, 看能不能读通顺。
(生自由读故事)
师:我想听听你们读得怎么样。这一行的同学读的是一样的, 你们读的是哪两则故事?
生:《龟兔竞走》和《称象》。
师:其他同学先放下自己的, 听他们来读。 (课件出示故事)
生 (齐读) :《龟兔竞走》。龟与兔竞走, 兔行速, 中道而眠。龟行迟, 努力不息。及兔醒, 则龟已先至矣。 (学生停顿准确, 有人将“矣”字读成二声。)
师:这个字应读“y佾”。再读最后一句。
生:及兔醒, 则龟已先至矣。
师:我觉得你们非常了不起, 这一段文字读得一点毛病也没有。但是我要考考你们, “龟兔竞走”, 这里的“竞走”该怎样理解?
生:我觉得应该是“赛跑”的意思。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呢?
生:因为有一个故事和这个故事非常像, 那个故事叫《龟兔赛跑》。
师:所以你通过那个故事猜它是赛跑的意思。你很了不起。
生:我认为“竞”是比赛的意思, “走”是跑的意思。
师:你猜得对。“龟兔赛跑”和“龟兔竞走”是一个意思。那么这个故事中“兔行速”“龟行迟”, 你们感觉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兔子跑得很快, 乌龟跑得很慢。
师:从哪里看出快和慢?
生:“速”就是快, “迟”就是慢。
师:太了不得了, 我以为你们不懂呢!还有一个故事, 读一读。
生: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 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 告操曰:“置象于船上, 刻其水痕所至。去象, 将他物积载船中, 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 则象重可知矣。”
师:老师不得不说, 也是一点都不错, 不论是停顿还是感觉。考考你们, “操之幼子名冲, 告操曰”中的“曰”是什么意思?
生:“说”的意思。
师:原来知道这个字吗?
生:从《论语》中知道的。
师:这个字读“曰”, 是一个会意字, (板书:曰) 在写的时候, 要跟另外一个经常写的字区别开来———日。“曰”写得比较扁。请你们写一个。
师:刚才我们读了好多这样的小故事, 还有哪个故事中有“曰”字?
生:《孔融让梨》。
师:哪些同学读的是这个故事?一起读一读。
生:孔融四岁, 与诸兄同食梨, 融独择小者, 父问故, 融曰:“儿年幼, 当取小者。”
师:谁敢自己读一遍?
(一生读)
师:融指谁?这个“曰”是什么意思?融说了什么?
生:融指孔融, “曰”是“说”的意思。孔融说:“儿子年纪小, 应当拿小的。”
师:还有哪个故事里面有“曰”?
生:《揠苗助长》。
师:手里有《揠苗助长》的同学读。
生: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茫茫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
师: (范读第一句) “闵”是怜悯, “揠”是拔, 再读一遍。
生: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茫茫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
师:猜猜“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今天苗好像病了一样, 我帮助它们长了长”。
生:今天苗病了, 我帮助它长了一点。
师:回顾一下之前读的故事, 他回家对儿子说———
生:今天可把我累坏啦, 我帮助苗长高了一大截。
师:对, “今日病矣”是说我今天累坏了。
师:咱们再读一读《夸父逐日》。刚才我们写的是“夸父追日”。它们是一个故事吗?“逐”的意思是什么?
生:追逐。
师:好, 一起来读一读。
生: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 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
师:那么我想问一问, 这里有两句话, 你理解哪句话, 或者都理解?———“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
生:还没有追到太阳, 夸父就渴死了, 他的手杖变成了树林。
师:什么树林?
生:桃林。
师:我们刚才读了这么多故事, 你原来也没有读过, 是怎么读懂的呢?
生:结合以前看过的故事。
师:结合我们以前读过的故事读懂或猜出来的, 当然还有图和题目帮助我们。
师:刚才我们读了几个小故事。请告诉我, 今天读的这些故事, 和之前读的故事比, 你觉得它们之间有没有不一样?
生:它们字面上不同。比如故事中“说”用“曰”字。
生:字用得非常少, 很简短, 但是意思一样。
师:你们的感觉很对。今天我们读的这些故事, 是用文言写的, 也叫文言文, 古代的人写文章就是用这样的语言来写的。现在我们已经不习惯用文言文来写作了, 我们用白话文。 (板书:文言文, 白话文) 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能读懂文言文呢?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用白话文写的文章。
师:凭借着对白话文故事的熟悉, 我们大概能读懂文言文故事。这是一个好办法。
师:现在我们读一个不熟悉的文言文, 有自信读懂吗?
生:有!
师: (板书:杨氏之子) 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生:杨家的儿子。
师:对, “氏”指的是姓氏。读单元导语, 猜一猜可能写什么。
生: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 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 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 能愉悦我们的身心, 活跃我们的生活。阅读本组课文, 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生:可能会跟语言有关。
生:可能会跟语言艺术有关系。
师:现在读读这个故事, 看看猜得对不对。直到读通顺了, 听不出毛病了, 读到自己理解了, 再停下来。还可以看看书上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读懂的提示。
(生读课文)
师:觉得读好了吗?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 有一处断句明显不对:孔指/以示/儿曰。)
师:大多句子读得好, “孔指以示儿曰”这一句应该怎么读?
生:孔指以/示儿/曰。
生:孔指/以示儿/曰。
生:孔/指以/示儿/曰。
师:到底谁读得对呢?我们先不评价, 一起来看这个故事。虽然没读过, 也可以凭感觉猜一猜, 还可以寻求谁的帮助?
生:下面的注释。
师:对, 好主意。先来说说你们读懂哪句话了?
生:我读懂第一句了:梁国杨家的儿子九岁, 他非常聪明。
师:第二句有懂的吗?
生: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 父亲不在, 儿子出来招呼客人。
师:从哪里看出拜访的意思? (生:诣。) 后边“乃呼儿出”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于是就把他的儿子叫出来了”。
师:理解得对。哪个字是“于是”的意思?
生:乃。
师:谁懂了第三句?
生:为客人端来水果, 水果中有杨梅。
师:谁?谁为客人端来水果?
生:杨家的孩子。
师:你怎么知道是这个孩子?
生:因为前面提到了孩子。
师:嗯, 读书就要这样联系上下文。下面最长的两句, 是自己猜还是和同桌商量商量?
生:商量商量。
师:哪一桌同学先汇报一下?
生:孔君平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你家的家禽。”
师:如果按他们说的这样, 有几个字就可以去掉了:孔君平对孩子说———“孔曰”就好了, 可是这之间还有四个字“指以示儿”, 什么意思呢?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
生:指着杨梅给孩子看。
师:也就是说, “指以示儿”是孔君平的动作, 能分开吗?应该怎么读?
生:孔/指以示儿/曰
师:齐读两遍。“家禽”现在常用, 你能不能举出几种家禽?
生:鸭子、鹅、麻雀、鸡……
师:麻雀是吗?
生:不是。
师:家禽指的是家里养的禽类, 但在这个句子里是“家禽”的意思吗?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板书, 对比读)
此/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禽是生字, 看怎么写, 写一遍。把这两句话抄写一遍, 边抄边读。
师:通过看注释, 通过猜测, 通过对某些字的理解, 我发现同学们大致懂了, 懂了就要读好。练习把懂了的意思读出来。
(生读)
师:之前有猜测, 会写人物的语言。猜得对吗?
生:猜得对。
师:这个小故事当中, 都写了谁的语言?
生:孔君平、杨氏之子。
师:评价一下他们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
生:我从“未闻”体会到, 杨氏之子说的话用词很恰当。
生:杨氏之子的话说得非常好, 非常恰当, 还击了孔君平。
师:“还击”这个词太严重了。他们是敌我关系吗?什么关系?
生:主客关系。
生: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爸爸很熟。
师:也就是说他们是熟人的关系。从哪儿知道他们认识?
生: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可以知道。
师:理由很笼统, 说服不了我。
生:我从“父不在, 乃呼儿出”看出他们很熟。
师:按常理, 父不在, 孔君平应该“乃———去”。这里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你能想到什么呢?
生:孔君平对孩子非常了解。
生:孔家和杨家关系好, 常来常往。
生:孔家和杨家是非常好的朋友, 经常互相帮助。
师:“乃呼儿出”, 怎么不是“呼”别人呢?
生:孔君平很赏识这个孩子。
生:孔君平可能知道杨家的儿子很聪明, 他想考考这个孩子。
师:都有道理。那么你觉得他们的对话是严肃认真的, 还是轻松愉快的?是玩笑, 还是别的情形?
生:开玩笑。
师:什么玩笑?你觉得这个玩笑好玩吗?
生:孔君平说了, 这是你们家的水果。杨氏之子的意思是:既然孔雀不是孔家的鸟, 那水果也不是我们家的。
师:指什么水果? (生:杨梅。) 我们发现他们这个玩笑当中, 有个很巧妙的地方, 在哪呢?
生:杨氏之子姓杨, 所以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水果;但是孔君平姓孔, 杨氏之子却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家的鸟。
师:你看, 他们都在什么上做了文章?
生:姓氏。
师:这个玩笑是事先准备好的吗? (生:不是。) 你觉得这两个人给你什么感觉?
生:孔君平很聪惠。小孩刚端上来水果, 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就开起了玩笑。
师:脑筋转得多快。但是孩子脑筋转得慢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儿应声答曰”, 应声, 马上就答了。
师:两个人都很聪惠, 但是从作者的叙述当中, 我们明显感觉到, 作者更加赏识谁呢?
生:杨氏之子。
师:同样的聪惠, 同样的反应机敏, 为什么更赏识这个孩子呢?
生:小孩才九岁。
师:当然, 孔君平太有才了, 是孔子的后人, 最后当到吴郡太守, 他说出什么都不足为奇。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小孩, 才九岁, 就这样对答如流。这个故事好玩吗?好玩就好好读读, 读出好玩来。
师:默读这个故事, 想想哪一句话足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生:第二句话, “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 乃呼儿出。”
师:你觉得这句话足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吗?
生:第一句话, “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
师:同意吗?为什么同意?
生:因为这篇课文主要写杨氏之子特别聪明。
师:对, 第一句话概括了故事内容, 下面这四句话具体写杨氏之子如何聪明。这样的写法, 我们说是“先总写, 后分述”。这种结构不难, 好多文章也是这样写的。下面按照总写和分述的方法来读一读。这边同学读第一句话, 其他同学读后四句话。
(生读)
师:现在我们可以想着这种结构, 试着把《杨氏之子》背诵下来:第一句话总起———接下来——— (引导背诵)
师:喜欢读文言文了吗?觉得难吗?
生:不难。
师:看看是不是说大话。再读一篇《徐孺子年九岁》, 思考和杨氏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一起读一遍。
生 (齐读) :徐孺子年九岁, 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 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无此必不明。”
师:这里写的是哪个小孩?
生:徐孺子。
师:这个故事跟《杨氏之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也是有人问徐孺子话, 徐孺子回答得很好。
师:问的是“若令月中无物, 当极明邪?”什么意思?
生:要是月亮里面没有东西, 是不是特别亮啊?
师:小孩怎么答的?
生:“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无此必不明。”
师:什么意思呢?
生:比如人眼睛里有瞳子, 没有瞳子眼睛就看不到东西了。
师:他是举了一个例子来回答。这个小孩跟杨氏之子有一拼吗?我们也可以评价他———
生:甚聪惠。
师:对比一下两个故事, 《杨氏之子》是先总写后分述, 这个故事也是这样写的吗?
生:不是。
师:如果请你把它改成与《杨氏之子》一样的结构, 也是先总写, 后分述, 怎么改呢?
生:徐孺子年九岁, 尝月下戏, 甚聪惠。……
师:你们觉得他把“甚聪惠”加得合适吗?
(生沉默)
师:“尝月下戏”是什么意思?说出了故事发生的什么?跟谁关系更紧密?
生:说出了时间和地点。
师:跟故事关系紧密, 还是跟对徐孺子的评价关系紧密?
生:跟故事关系紧密。
师:所以, “甚聪惠”应该写在哪里?
生:徐孺子年九岁, 甚聪惠。……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 曰 禽 诣 为 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
[设计意思: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3.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六、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总共5句话,55字。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的第四十三则故事,是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世说新语》一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巧妙对答展现了精妙幽默的语言,塑造了机智风趣的人物形象。其中“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故事的重点部分。这两句对答的话精彩之处在于,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由“杨”姓想到了杨梅;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姓想到了孔雀。更妙的是杨氏之子的对答采用了否定的形式,以“未闻”的婉转语气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体现了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另外,本课后面还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搜集熟语、短文;搜集提示语何广告词;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作品的精彩对白,并演一演。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应与课文学习有机结合,在语文课、语文活动中积极创造展示的机会。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准备
能体会对答的精妙是在各自的姓上做文章及杨氏之子对答的婉转语气。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单元导读
1.我们语文课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学习语言,学习怎样与人交流,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幻灯出示: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合理使用语言的艺术。(板书:语言的艺术)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组课文,如何学好这个单元呢?读了单元提示你就明白了。
2.读“单元导读语”后简单交流。
二、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历代许多杰出人才,他们从小就在生活学习中展露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曹植做七步诗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古代文献记载中的一个孩子的言谈机智的故事。(板书课题:杨氏之子。)这个孩子就是杨氏之子。
齐读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孩子。氏,姓氏。
引导学生说说议议,比较“×氏之子”与“×氏之女”的区别。
三、读出停顿、读通课文
《杨氏之子》是古代文献《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小故事,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言记载的,这就是文言文,跟我们平时学的白话文很不一样。同学们是不是对这样的文章很好奇啊?那就让我们都来感受一下吧!
1.出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交流: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2-3人读课文,随机重点指导读准“为(第四声)”,“曰”,“应(第四声)”。
3.大家从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古人朗读诗文时的样子吗?在古代读文章是很风雅的事,古人读文章时很注意停顿、节奏和韵律。(教师范读。)
4.边听边用笔在文中做上记号:你们听出了老师读的哪里和你们的停顿和节奏不一样? 交流:
预设一: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注意“甚”读重音。
预设二: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注意“诣∕其父”之间和“乃∕呼儿出”之间的停顿。讲解:孔君平是一个人的名字。
预设三: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注意“指以示儿∕曰”之间和“此∕是君家果”之间的停顿。“孔”指的是谁?指导书写,“曰”不能写成日。
预设四: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注意“应声答曰”之间无停顿,“未闻∕孔雀”之间和“家∕禽”之间的停顿。孔雀是鸟类,鸟类又称为(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家禽”,因此“家∕禽”之间要停顿,教读“夫子家∕禽”2-3遍。指导书写“禽”字结构要匀称笔画要正确。
交流时,逐句教读,先让学生谈停顿与节奏不一样之处,再模仿老师的读法读一读,尤其是末一句的停顿是难点。
5.学了课文的停顿和节奏,就请跟着老师读读。逐句读,再齐读。
四、读懂课文、读出智慧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你肯定对这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谁能说一说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引导学生讲解意思,不需追求完整。)
2.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思考:
预设一: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⑴你怎么知道“甚聪慧”就是讲杨氏之子很聪明?(看注释。借助注释是我们读懂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⑵谁还能用这个方法读懂哪些词语和句子?如,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预设二:为设果,果有杨梅。
⑴你是怎么知道这里是指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的?(联系上文。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文中还有哪里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读懂?如,乃呼儿出(招待孔君平)。
同学们真聪明,用文中的话说就是(甚聪慧)。当然,读懂文言文还有很多种方法呢!比如查阅工具书、利用成语典故等来理解。随着我们语文学习的深入这样的方法会更多更巧
妙的。
2.你觉得这个故事中哪里写得最有意思?(幻灯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⑴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象当时情境,他们会是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试一试。⑵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谁是杨氏之子来和老师对答一番?2-3人,对出“应声答曰”的速度。
这就是“应声答曰”,可见杨氏之子(甚聪慧)。
⑶为什么这两句话很有意思?(这两句对答的话精彩之处在于,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由“杨”姓想到了杨梅;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姓想到了孔雀。更妙的是杨氏之子的对答采用了否定的形式,以“未闻”的婉转语气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预设一:此
“此”指什么?(杨梅)怎么是君家果呢?孔雀怎么是夫子家禽呢?(在姓上做文章)板书:杨梅孔雀
预设二:夫子
“夫子”指谁?(孔君平)板书:孔君平。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夫子呢?女人?普通人?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一个注释就明白了。“夫子”指士大夫阶层之类有文化的人,是尊称。如,孔子可称为(孔夫子),孟子可称为(孟夫子)等,这样的称呼体现了一个人的(礼貌)。
还有哪个词语也体现了杨氏之子的礼貌?
预设三:未闻
师生对答比较: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有何不同?(更委婉)
⑷听了这样的对答,孔君平会怎么说?(甚聪慧)
五、美读课文,熟读成诵
1、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两人的语言精妙,如果再读出大人小孩的口气会更有滋味的。学生练读。
2、个别读两人。
3、配上古筝曲会更有韵味。齐读
4、背诵课文。
六、作业练习
1、抄写课文2遍。
2、课外搜集一两则《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
七、板书设计
语言的艺术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第二课时
一、应对导入
今天这节课老师先来考考大家应对能力。
1、对诗句。教师说前半句,学生集体对出后半句。
2、反应能力应对:
师:你们好!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真可爱!学生的应对就要符合礼节和辈分。
同学们甚聪慧啊!上节课我们也感受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这节课我们继续我们的语言艺术之旅。
二、复习旧知、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将最精彩的两句话写在作业本上。请一生到黑板上默写。
2、这就是文言文的精彩,用简短的词语和句子用最精炼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果姓“李”呢?——此是君家果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如果姓“柳”呢?——此是君家树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
让我们再有滋有味地来读读这篇课文感受一下语言的精妙吧!师生齐读。
3、《世说新语》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运用语言巧问妙答的精彩小故事呢!幻灯出示: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解:内集:家庭集会。太傅:古代官名,本文指东晋时的谢安。俄而:不久,一会儿。差:差不多。
(二)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解:尝:曾经。邪:语气词。
⑴说说能用什么方法读懂这两则小故事?
⑵读懂故事,交流大意,体会语言精妙。
精妙一:未若柳絮因风起。尤其是“未若”二字。
精妙二: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尤其是“譬如”二字。
4、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精妙地说话的例子?学生自由交流。
三、综合学习、拟写提示语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关键是要善于发现。
1、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⑴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熟语和短文,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⑵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⑶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2、拟写提示语、广告词。
⑴幻灯出示,比较“严禁践踏草坪”和“别踩我,我怕疼”两句,哪句更能打动你?⑵所以,拟写提示语和广告词最重要的就是能根据表达对象的特点写得能打动别人的心。
幻灯出示:
请为下列几种情况撰写提示语或广告词:节约粮食、节水、环境保护等的广告词;图书馆内、汽车站、火车站等处的提示语。(学生交流。)
3、按照四人小组结成合作团队,确定学习项目:其中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的小组试着排演其中一幕或一部分
四、总结
——————《杨氏之子》
一、开场白
各位专家和领导,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十课,课题是《杨氏之子》。
二、说教材
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聪惠”。而小杨修“聪惠”之表现主要有四:
1、能听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修能明白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杨梅同为杨字开玩笑。
2、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杨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来回敬他。
3、反应敏捷。“儿应声答曰„„”,“应声”即为接着人家的话,不需耽搁地做出回应,可见小杨修的反应之敏捷。
4、措辞委婉,懂礼数。“未闻”二字使语气委婉,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做到有礼有节。
另外从“为设果”、“夫子”等处也可见小杨修深谙礼数。
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像这样短小、浅显的古文,小学阶段一共有两三篇,主要的编入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吧。当然还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
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本文又被安排在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一篇。本组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因此本课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本文,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别是杨氏子的语言的精妙。在此过程中还要指导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难点是品味杨氏子的语言之精妙。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上要坚持以生为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我要站在课堂的二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
方法上还是以读为主,因为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朗读感悟法。
五、说教学流程
我为本课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流程:[==]
(一)导入,初步认识古文特点。在谈话导入揭题之后,课件出示课文,让学生说说本课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根据学生回答,点出这是文言文,并引导归纳出文言文的特点——精炼、难懂。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建立初步印象。
(二)读通,不仅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味。先让学生连读三遍,提醒其读准文中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为、应”。再标出节奏老师范读一遍,让学生感受古文朗读的韵味,然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在这个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实现了朗读的提升,也对古文的意思形成了一个笼统的模糊的印象。
(三)读懂,明确故事内容。先让学生说说大概讲了什么事,以训练学生对古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及联系上下文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我们的话来说一说,实在无法理解的标出来问老师。大概五分钟之后,让学生先提出无法理解的地方,尽量由学生自己互相讨论解答,实在不行才由老师解答。估计理解难点主要是以下几处:
1、为设果,果有杨梅。重点帮学生搞清楚谁为谁设果。
2、孔指以示儿曰„„
3、夫子。之后,逐句让学生说说意思,期间相机纠正语病,引导学生把句子讲通顺,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补充丰满。如“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另外在解释“孔指以示儿曰„„”一句时,要反复强调孔是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让学生意识到孔说这句话是别有用意,是在用杨家的姓与杨梅的杨一样开小孩的玩笑。这是为后面品味杨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铺垫。因为不明白孔的用意是很难体会杨的回答的精妙的。
(四)、品读,体会杨氏子的聪惠。全文55个字是围绕哪三个字写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甚聪惠”。板书惠字,同时指导惠字的书写。再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聪慧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两句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出杨氏子聪慧的三方面表现:
1、答得快,应声答曰;
2、答得妙,也用孔的姓回敬孔。
3、有分寸,未闻的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其中第三点有分寸较难体会,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比较有无未闻两字句子的微妙变化。也可用两种句子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加以体会。
(五)、背诵,想象拓展。先练习有感情的朗诵全文,特别是对话的句子要读出孔的逗小孩语气和杨机智委婉的语气,再试着背诵。最后让学生想象孔听了如此精妙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写下来。并做交流。
(六)总结全文,指导写字。告诉学生古文和唐宋诗词一样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多读多背。写字重点指导曰、梁。
六、说板书。
本课最后的板书是这样的„„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明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法,以及课文重点。
七、总结陈词。
1.给下面的子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乃:仍(仍然)扔(扔球)奶(奶奶)离:篱(篱笆)璃(玻璃)漓(漓江)旨:指(手指)脂(脂肪)诣(造诣)2.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读音。应划去的读音是:wéi
yīng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甚:很。
诣:拜见。
乃:就,于是。示:给„„看。4.品读课文,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判段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③(√)
(2)文中的“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
答:文中的“为设果”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3)你会用下面这些成语夸一夸杨氏之子吗?请把它们补充完整。
能说会道
出口成章
对答如流
伶牙俐齿
表示善于言辞的成语还有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
能言善辩
振振有词
头头是道
满舌生花
能言善辩 5.读一读下面这篇短文,说一说故事的大意。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故事大意是: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译文】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杨姓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巧妙应对客人的故事。摘录如下:
《杨氏之子》文章内容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义全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选编目的:
1、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理解古文的意思;
3、让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作者:佚名 日期:2011年01月13日 来源:不详 【字体:大 中 小】
我要评论(0)核心提示: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默读:
(故事1: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师:孩子们,昨天我们聊到了一个话题“语言的艺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默读:
(故事1: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师:孩子们,昨天我们聊到了一个话题“语言的艺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请大家看看。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一个小小的问题,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
生:罗斯福没有告诉他的朋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罗斯福说:“我也会保密”,说明罗斯福没有告诉朋友。
师: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齐读课题——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范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哪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
2、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自己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3、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
师:读得很不错!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先试一试。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了课文下方的注释。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
师:大家来读读第二句。
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生: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
师: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师: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这些动物,而古文中的家禽是?
师:我来帮助你,古文中“禽”的意思是“鸟”,哪“家禽”就是——
生:家里的鸟。
师:对。这句话中的夫子指对读书人的尊称,相当于“您”,现在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水果对杨家小儿说,师:孔君平到底是指着什么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
4、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生: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掌声)
师:非常棒!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生: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师:刚才我巡视了一圈,看到可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样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⑴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⑵ 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
孔雀
⑶ 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哪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讽刺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大家认为讽刺的说法恰当吗?讽刺是用在对立的双方。
生:我觉得孔君平在这里不是讽刺,因为他们之间并没有矛盾,我觉得是孔君平在考考杨家小儿是不是传说的那么聪明。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5、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6、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小结:
师:(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
1、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全班背诵。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师: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师: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大家分享。
⑴ 小组交流。
⑵ 全班交流:
生: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
师:这个“羞”字一语双关啦!
生:另一个意思是“我怕修”。
生:还有的说:“我不是碰碰车”。
(笑、掌声)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生:
„„
3、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下课,谢谢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