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英语课教学(共8篇)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培养初步的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英语学习中,书面表达是学生运用语言的主要能力之一,也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它是用来检测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高中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的学习积累和应用,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语基础知识是写作表达的前提和基础,是写作能力水平的基本表现。
在英语书面表达中,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平时积累的词汇量少,又没掌握好基本句式结构和应用,在习作中常出现词汇缺乏(即使刚学过的新词汇或短语也不会用上),错用词汇现象多,句式、句型单一,句子语法不通、时态乱用,结果难以写出好文章。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对于一些重点的词汇、短语、句子、句型,特别是我们写作中一些常用的句式、句型,要让学生做到灵活应用。在日常学习中遇到优秀的句子、段落或篇章,提示学生注意欣赏作者的表达法,把它们作为范例,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模仿和运用。对文章中优美、经典的句子或段落的背诵来督促学生掌握句子的结构和用法,从而为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巧妙运用教材中课文的范例作用,积极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材中一些文章是学生们用来仿照写作的典范,灵活使用教材能让学生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在对教材文章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从对文章的整体结构的把握中,掌握自己在写作时对文章整体的布局和设计;在通过对段落的学习,掌握文章段落的过渡和对细节内容的把握;在词汇短语和句式结构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把一些词汇、短语和句型先从文章中画出来,之后让学生仿照其句式或表达法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来达到巩固和应用的目的。另外,根据教材中模块结构,进行合理的整合设计来进行写作训练,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依据课程安排,把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必修第一册)中每模块的第二部分reading and vocabulary部分与最后一部分task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设计在一起(跳过中间grammar、listening、pronunciation等部分),及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范例作用,来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还可以变换课文中的人物、时态、语态或体裁等改写课文,或让学生们写课文复述材料或写心得体会来进行写作训练。这样也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这种巧妙运用教材范例作用的课堂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住词汇、短语和句型,增加了写作积累,又进行了写作训练,提升了学生对整体、细节写作的把握,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更加会激发学生们对写作表达练习的积极性。
3.注重英语书面表达中语言的正确使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思维习惯
英语的书面表达本应是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但由于学生未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又深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在写作中常出现一个汉语转译的过程;又因平时英语语言材料的积累不够,而且又受表达方式的限制,于是在写作中只求字面意思的对应,把写作当成了机械的翻译,使写作缺乏衔接,结构松散,写出的文章会出现chinglish(汉式英语),写作水平难以提高。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注意英语书面表达中对语言的正确使用,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掌握关键词和句型的用法。区分同义词、反义词、推敲词和句子的感情色彩,注意掌握多种结构的句子,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的衔接。在遇到英汉表达方式不同之处,提示学生注意英语的正确表达,切忌汉式英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写作模式、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切忌一点到底错误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来进行,即使使用也要加强分析对比,注意对词句的反复训练,坚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表达,以达到语言的正确使用来提高写作能力。
4.及时做好批阅点评工作,多下积极鼓励性评语
及时的批阅和讲评是调动学生积极写作的有效手段,体现了过程的落实。能及时捕捉学生写作中反馈的信息,准确掌握学生对这一写作内容完成的好坏情况,较好地摸清学生的写作强弱之处,为这一写作目标任务的培养提供了有价值的诊断性信息材料。在批阅和讲评中,随时标出学生错误之处,把学生的错误加以归类总结,也可以让学生集体改错。在讲评中提醒学生注意避免错误的表达,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地规范、正确。另外也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对于精彩的句子、思想上的亮点等或好的作文,在课堂、板报或专栏中进行优秀展示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有效的评语能启迪学生思考和增强学生的写作动机,也是学生写作的动力之一。因此,在对学生的写作中,评语要多下正面的热情的言语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的写作信念。即使对于较差的作文,也要看到学生所取得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当然评语也不能文过饰非、夸大亮点,要在中肯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鼓励。
总之,对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要做好及时的批阅和点评。在做这项工作中,要做到鼓励优秀,耐心帮助差生,不放弃或歧视学生,要经常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给予学生写作动力,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练习,来提高写作能力。
5.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多进行写作训练
写是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展现,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非一日之功所成。高考的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对学生分层次、分档次做了明确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阶梯训练。用学过的词、短语或句式,模仿文中的表达法造句,或写作训练或以写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加强写作。它需要进行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通过持之以恒的长期训练的过程,才能得到提高。
一、激趣式学习法——培养兴趣
1. 编顺口溜。
初中学生已初步具有形象思维能力, 而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如果教师巧妙地把抽象的语法知识转化为形象思维, 主动简化知识, 将枯燥难懂的语法知识形象而生动地采用顺口溜的方式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降低学习难度, 让语法教学生动起来, 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学习被动语态时编顺口溜:被动语态牢记一点, be加动词过去分词;分析句中主和谓, 承受者作主语即被动;短语动词不可忘介、副词;另有不及物动词, 只有主动无被动;还要注意其时态, 与主动语态全相同。
2. 唱歌谣或歌曲。
把英语歌谣、歌曲与学习英语语法巧妙地结合起来, 可以使复杂的语法知识简单化, 使枯燥的语法知识生动化。在语法教学中, 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 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的英语歌谣或歌曲。让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 感悟、理解相关语法知识。例如学生对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耳熟能详, 学习过去进行时态时模仿其音调, 把过去进行时的句子编入其中吟唱:“what were you doing this time last week?We were having a party, we were singing and dancing.We were happy, we were happy.”伴随着欢快的乐曲, 学生巩固了语法知识。在学习if引导的非真实条件从句时, 学唱歌曲Sunshine on my shoulders, 其中“If I had a wish that I could wish for you, I’d make a wish for sunshine all the while…”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虚拟语气。
3. 赏谚语、名言。
谚语和至理名言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语义、语言知识的载体。一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另一方面又含有丰富的语法知识。在语法教学中精选、引用谚语和名言作例子, 引导学生赏析佳句妙语, 可使枯燥的、抽象的语法知识变得具体、生动而有趣。例如学习比较等级时, 引用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事实胜于雄辩) ;学习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时, 可引用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言: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已至, 春天还会远吗?) 等等。
4. 做游戏。
游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形式, 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在活动上。在游戏中学生增强了对语法规则的感悟能力, 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能力。
5. 讲故事。
在故事法教学中, 教师把语言形式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学习者为中心, 让学生参与语法教学的全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 并使他们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习得语法结构和功能, 充分体现语法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例如, 在教学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时, 就Liugang’s Day话题, 利用图片向学生提供下列动词或动词短语:get up, brush one’steeth, wash, read books, have breakfast, go to school, begin classes, play basketball, get home, help mother do some cooking, watch TV, do one’s homework, go to bed等。教师说出故事开头, 强调动词时态, 要求学生运用所给动词的正确形式编故事。通过类似的教学活动, 学生可以在实践运用中体会、掌握所学内容, 并且印象深刻, 教学效果好。
二、情景式学习法——激活思维
语法教学情景化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情景来感知和运用语法知识。情景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理解信息, 触景生情, 激活思维。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 我们可以设置多样化、多功能的语法情景式学习方式。
1. 在真实的环境或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语法教学。
在讲授新的语言现象时, 教师可以尽量利用实物图片、真实的语境、体态语言以及多媒体等手段设置情景, 再依次将新的语言材料展现出来, 引导学生从中领会新的语法规则, 然后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口、笔头练习, 如对话、表演等。在充分的语言实践后, 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有关的语言规律和语法规则。
这样学生就会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句型、会话, 在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进行时态的构成及用法, 使学生能从成功中获得喜悦。
2. 在背景语篇中感知语法含义。
这种教学方法是把语法的结构融入到生活中的对话和短文等不同题材的话语和篇章中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超越句子的层面上感知并进一步认知语法。
三、交互式学习法——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习语法, 倡导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实现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交互式的探究学习,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学生在交流中沟通了思想, 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提高了语法学习的效率。
四、任务式学习法——内化提升
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进行大量的讲解、分析、举例、翻译, 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新课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通过设计贴近实际生活的学生活动, 分配给学生任务和一些相关信息, 鼓励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从而内化语法知识,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法教学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去设计一些任务, 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 在运用中学习掌握语言形式、语言规则, 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如在学习祈使句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 教师可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回家询问父母, 了解父母对子女在学校的要求, 之后分组讨论, 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要求学生在此任务中使用间接引语。例如:Parents told us to work hard.Parentstold us to be friendly to classmates.Parents told us not to be late for school…。
总之, 通过采用激趣式学习法、情景式学习法、交互式学习法和任务式学习法等教学策略, 改变了传统的、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法教学的关键是不断探索语法教学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只有这样, 语法课才能真正“活”起来, “亮”起来, 效果“好”起来。
参考文献
[1].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 改革 标准 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46-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英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来,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的思考。
一、英语教学要着眼于全面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每位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不要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
就尊重学生而言,我们也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Dr. Howard Gardner)在他的《心智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他将人的智力分为8种类型: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种智力结构分类,对于我们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很有帮助。实际上,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女生长于记忆单词、规则,男生长于阅读思考;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有的学生擅长书面表达。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
二、英语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推出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
三、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IT技术
IT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近年来,IT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极大变革。利用IT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效果一定会更好。学生各种感官受到刺激,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2.培养学生迅速、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的学生,如果不及时掌握IT技术,绝对适应不了未来的时代。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IT技术,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让学生掌握运用IT技术的能力,特别是运用IT技术迅速有效地从网络探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以便能在地球村中游刃有余。
四、英语教学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多年来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主要是笔试。我们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評价。我们往往都是由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而忽视了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多元性。它包括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工具多元。其中,评价主体多元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总是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者,而他们的评价对象也仅是学生。实际上,教学的管理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教学管理者)、英语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是评价的参与者。
我们要实施科学的英语评价体系,一定要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什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以前我们把评价与考试,特别是与高考、中考等同起来。结果,学生从开始学英语就不得不进入残酷的分数竞争。“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便是此情景的真实写照。在新课标下,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教学。以往我们的教学评价是为了选择最好的学生。现在我们教学评价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教学内容:Story time
教学目标:
1. 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isn’t、that’s、pen pencil pencil case
2. 能听懂、会说、会读日常用语This isn’t my pencil. Is this /that your pencil? Yes, it is. No, it isn’t.
3. 能正确地理解并朗读对话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尝试表演课文内容。
4. 树立团结友爱、帮助同学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 句型:Is this /that your pencil?以及回答Yes, it is. No, it isn’t.
2. 词汇:isn’t、that’s、pen pencil pencil case
教学难点:
1. 能在情景下正确运用句型Is this /that your …?的用法和区别。
2. 词汇:No,it isn’t的发音。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 2. 准备道具:丢失物品
教学过程:
Step1 Warm-up
Say a rhyme: open the window
Game: Listen, point and say
T: 1. window door blackboard 学生边指物体边说a…同时教师说完整的句子,This is…/ That is…
2.rubber T:rubber 学生学过指着rubber T: This is my rubber, where’s your rubber?(中文)
引导学生用This is my…的句型。
3.pen T:pen 部分学生应该知道。T:Look, this is a pen.然后老师说show us your pen .
Step2 Presentation
1.Learn: pencil No,it isn’t.
T:Is this a pen? S:No,it isn’t. 学生不会的话,老师提示:yes or no?Teach:No,it isn’t.(中文) 反复问学生,操练No,it isn’t.
T:It’s a pencil. I have a pencil , this is my pencil. Do you have a pencil?Show it to your classmate。让学生互相展示一下自己的铅笔。
2、learn:pencil case
T:Look,this is a pen,this is a pencil. I can put them in a pencil case.
读四个文具,然后做游戏。
3. Play a game
T: Look, here’s a bo_,(今天早上我在地上捡了个文具,放在了里面,文具是事先从一些学生那里拿的)
a:Try to guess!
Learn:Is this a ….
S:Is this a rubber? T: No, it isn’t. 多玩一会游戏 让学生感知 No,it isn’t的意思,再开始跟读。
Learn: No,it isn’t. isn’t=is not
b:Let’s open it,OK?
2.teach :Yes,it is.
S:Is this a pen ? T: Yes, T: Yes,it is.
3,Learn: Is this your..?
T: Hello,__. Is this your pen ? S: No ,it isn’t.(多问几个学生?)
T: Who can help me find the owner? (让学生帮助找到失主。)
4. teach “Is that your …?” “That’s my ….”
T: Is that your pencil?
S: Yes, it is.
T-S
T: There are many things here, rubber, …, we can find their owner after class.
Step3 Storytime.
1. Show Mike,
T: Look, who’s he? Ss: Mike
T: He has a nice pencil, too, T:Is this Mike’s pencil ? Let’s ask mike. 先让学生个别问 再说麦克听不清,全班问。引出This isn’t my pen. Ti听-读-模仿
2. Watch and answer
a: What is Mike looking for?
b:What colour is Mike’s pencil?
Watch again
Who helps Mike? b:What does Liu Tao say? 模范句子 注意语音语调。
c: What does Yang Ling say?
A: Does Mike find it?
By the way: What does he say?
4 Follow the cartoon
5 Showtime
Step4 Production
每个丢失物品的背后都有一个着急寻找的身影,相信你捡到了也很乐意帮忙吧!
情景:你跟你的小伙伴在走廊上玩耍的时候看到了一支很漂亮的铅笔,于是你们捡起来,开心的找到了它的主人。
You can use:
Hello,__
Is this/that your pencil/…?
What’s this/that?
Yes,it is./No,it isn’t.
Here you are. Thank you.
板书: Unit2 Is this your pencil?
rubber Is this/that your pencil?
Pen Yes, it is. / No, it isn’t.
pencil
pencil case
教学反思:本节课上的内容是Story time,整节课上下来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对教材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第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了解清楚,教惯了高年级,对低年级了解不够。第三铺垫的过多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自身的语音语调,以及评价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因此,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习的过程和任务适应学习者。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就要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上走下来,走到学生身边,走到学生中间。
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要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把传递或展示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
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是教师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目前的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验,有效教学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教学要适应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的▴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特点; ▴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经验中学习; 差异; ▴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要多样化。这些原则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进行有机融合。
一、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以促成有效学习为目标的课堂,关键是要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要对学生的发展机制有全面的认识。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相去甚远。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过程由以下事件构成:
□目标:预设目标与课堂生成目标。后者更重要,即过程性目标,新课标中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最重要的是过程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有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和情感态度。
□参与:学生参与、投入; □互动:师生双方互动;
□经验: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 □资源: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反馈: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创新:由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促进保持和迁移。2.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支持: 我们可以讨论一个问题:“在哪些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这对于我们在课堂中支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即落实新课标中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将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在下列情况下,学生有可能学得最好: ▵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问题: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自主: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价值: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 ▵意义: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期待: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状态: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采用如下策略,将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二、现代教学设计:设计最优化的教与学的方式。
(一)现代设计理念:有效教学设计。了解、研究学生,进行教学准备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教学设计(书面),或者说教学方案。
1、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体实际需要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显著增大,进度统一、任务相同的课堂必然会让位给类似于复式教学的课堂。不同组别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完成不同的作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许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而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是应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安排的活动。
当然,在统一的学习安排更多地被因人施教所代替,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互动生成为课堂的常态时,一定意义的统一安排还会有存在的必要。这不仅是因为国家、社会为了实现文明的传承总要为学校教育规定任务,而且也是因为在相同条件下成长的人必然会有相似的特点。因此在强调教学从统一走向多样时,还要认识到这种变化会有一个过程,认识到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式也应该经过培养。从小学到中学,教师应该逐渐减少教学中的统一要求,逐渐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强指导、提供帮助,从而在统一计划与自主学习的结合中实现学习者有差异的主动发展,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在教学活动时,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如讨论、实验、观察等等,是必要的,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发展。
然而,还要注意区别对待,注意不要把统一听讲变成统一操练,也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同样的时间内达到同样的认识、接受同样的结论。要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即使不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因人施教,至少也应该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的教学安排,让那些没上课已能完成作业的学生或上了课却完全听不懂、看不明白新课内容的学生也有事可做,也能在课堂上学到新的东西。越是高年级,越不应追求过于统一的进度,越应该主动考虑不同水平与不同追求的学生,会
有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当然,在存在统一考试的条件下,学生的这种多样发展是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的,教师不必再去增添对他们的限制,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差异性发展。
2、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
著名物理学大师狄拉克有一次去作学术报告,报告之后有人提问说,他不明白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到公式5。狄拉克不回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狄拉克的这一著名回答,揭示了问题这一概念的本质。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因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那位提问者并没有讲出自己对“公式2”的理解及其与“公式5”的矛盾所在,狄拉克当然就无法为他作出解释说明。
所以,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因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在分析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并设计教学过程中,人们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步骤,等等。这当然是很好的,也是必要的,确实是提高学习者主动性、自主性的重要方法。
但这种自主发现并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他们不太能够发现自己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现象的矛盾,即使问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许都不能问到关键处,也说不明白“为什么”的来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学会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应该学会从了解到学生的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的矛盾中发现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追问,让学习者逐渐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发现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任务、新现象的不和谐之处,采用启发式等方式去帮助学习者实现认识与态度上的跨越。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也好,教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也好,其前提都是要使教学任务切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切合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
进行教学设计的工作基础是了解学生。在日常教学中,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展示了许多与新课相关的图片或实物,然后满怀激情地启发学生,问他们知道不知道或愿不愿知道其中的奥秘,而当学生们满怀兴奋地说“愿意”时,教师似乎就在旁观者的面前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了。然而,事实是上课之前,这个班内有三分之一或更多的学生其实早已掌握了新课内容,而绝大部分学生都知识(因为上节课布置过预习了)新课要讲什么,所有的“发现”与“兴奋”,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类似的假问题、假启发的现象,在中小学教学,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中并不少见。
其根本原因在于,设计者在考虑问题时,关心的并不是学生实际知道什么,也不是所涉及的学习任务与学生固有认识的实际差距,他们只是从新知识出发,从新课所要传递的概念出发,这里的问题,类似狄拉克拒绝回答的那类问题,是从概念出发的问题。
在了解学生实际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即使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不能用昨日了解的学生的问题代替对今日新学生的了解,生活在变化,学生也变化,调查研究必须不断进行。应该说明的是,中小学生许多学习中的问题,可以由他们自己从读书中、讨论中和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解决,年级越高,学生越发展,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就会越深入,数量则会越少。因此,教师所要关注的,要重点点拨、讲解或演示、指导的,是那些带有普遍性且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了解学生、调查问题将会成为教师重要的工作环节。从备教材为主到备学生为主,这一转变会有个过程,会面临许多新问题。
3、学习方式应该多样。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教师讲解,学生看教师
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学生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如此等等。这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在百年前就已描述和批评过的“静听教学”。新课程提倡“做中学”.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陈鹤琴主张“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布鲁纳提出“发现性学习”,强调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斯瓦布认为探究学习就是儿童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例如对某些事实或现象的介绍资料)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其实,“做中学”并不完全是新东西。人类的技能学习一直是做中学的,体育老师教学生游泳、打球,也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在做(练习)中学的。把“做中学”拓展到认识领域,拓展到智能学习领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极其重要的要求。除了“听中学”、“看中学”与“做中学”以外,人们还可以“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讨论中学习,又说又听又想),“体验中学”、“创造中学”等等。特别是在学生都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生可以及时上网的条件下,怎样在学习活动中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每位正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教师要格外关注的事。从这个角度看,对于一切有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教师、学生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新课”。教师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应该从解决他们在阅读学习中的障碍开始教学。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特别是在统一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因为,在学习碰到障碍时,有的学生喜欢问老师,以求快速解决问题;也有的学生情愿自己多想一会儿,或者通过查询、讨论来求得解决;还有的学生则要求暂时放松一下,让纷繁混乱的思绪稍稍平静一点以求得直觉的帮助。所以,要努力给学生自由,要让他们有机会选择方法。当然,在大班额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每个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是有限的,加上学习进度与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教师似乎难以给学生太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在设计教学时,还是应该关注这一问题,因为这是求得教学实效并节约学生精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4、教学设计实际是教学构想。
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施工蓝图要十分细致周全,不能留下任何空白死角,虽然在建设中免不了“洽商”修改的烦恼,但它毕竟要求按计划施工。教学则不然,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学生规划学习过程,主要规划发生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事情,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我们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步骤,是常有的事,而且事先设计得越具体,越周详,有可能需要改变的也就越多。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完全放弃了写详细的教案(例如特级教师孙维刚就宣称自己十多年来未写过教案)。当然,课前,他们在依据自己对学生知识、经验以及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充分的设计与构想,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当前,我们应该对教学设计有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教学构想,是以问题为核心的。
教师在设计时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关心实施步骤,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就没有多少机动的余地(机
动时间多了会无法安排),于是教学活动就会过于紧张,很难针对现场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整。因此,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向构想靠拢。教师不是工程师(他要按图纸施工),也不是电视导演(他们一般要按分镜头剧本去工作),而是节目策划,是与学生共同创造未来的人,创造是没有蓝图的,策划只抓大方向、大轮廓。说教学设计应该是构想,并不是不允许教师有些细节的设计与考虑,因为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预案,把以学生问题为中心的设想想得细一点,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一点,尤其是涉及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时,多一点事先的准备,应该说都是必要的。但是,预案就是预案,就有可能改变。这些设计或准备,应该只是准备,是备用的东西,而不是一定要实现的东西。一些教师苦恼于是否完成了教案或实现了预期目标,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作为事先的计划或构想,一成不变地按计划实现是少有的,大多要做一点调整,更何况在今天大家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条件下,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安排,在主体的影响下做些调整、变动,是理所当然的。
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就决定了课程、教材、教师以及教学设计的服务功能、服务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设计教学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改变教学设计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发展需要面前,设计不再神圣,教学计划也不再神圣,它们都可以因学生的发展实际需要而改变。从这个角度说,一位新教师,不但应该在了解、研究学生上下功夫,而且应该在提高自己现场应变能力上下功夫。在设计教学时,多想一想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可以采取的对策,是很重要的事,这种预警式的构想越多,越贴近实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就会越主动,在变化面前变会越应付自如。
(二)现代设计行为:设计最优化的教与学的方式。传统的教学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甄别出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良的学生。这种乍看起来相当公平的教学,是以假设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思想为基础的。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提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的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学生会表现出某些特别发达的智力,并倾向于用不同的智力来学习。对教师来说就得面对一个赤裸裸的选择-—要么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要么承认这些差异。
如果说教师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多半是出于无奈的话,那么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就是个性化教学的表现。因此,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师的教,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以向他人(包括自己)展现他们所学的、所理解的内容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并给予每个儿童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便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Armstrong,T.)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问题:
(三)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行为设计的原则。(1)学生优先原则。
要熟悉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习者的需求,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2)教师指导原则。
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地位。教师以辅导者、帮助者和领航员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3)互动性原则。
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设计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强调教师行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非完成教学任务本身。实现这一目的必须
注意其设计策略,以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由于教学媒体的应用形式和教学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媒体组合教学、基于局域网的教学和基于Internet的教学等。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教学方案没有明显的设计思想,反映不出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仍然是经验型的思路。
▶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教学结构流程反映不出新型教学模式的四个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作用、教学过程等)。
▶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简要介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法。
1.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媒体选择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选择低代价、高功能的教学媒体。媒体使用目标是指媒体在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中,将要完成的职能,按其职能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类。
▲事实性:媒体提供有关科学现象、形态、结构,或者是史料、文献等客观、真实的事实,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事实性材料,使于识记。
▲情景性:根据学习内容,媒体提供一些相关情节、景色,真实的现象,或模拟相近的画面(如古诗词的意境画面)。
▲示范性:媒体提供一系列标准的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或操作行为),学习者将通过模仿和练习来进行技能的学习。
▲原理性:媒体提供某一典型事物的运行、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并借助语言的描述,帮助学习者对典型事物的特性、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有所了解。
▲探究性:媒体提供某一些事物典型现象或过程,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和问题,供学生作为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
媒体内容的选择:媒体内容的选择通常包括下列成分: △画面资料; △语言的运用; △画面的组合序列 △刺激强度。△教师的活动;
2、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主题意义理解的的情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关于“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培训,我学习到了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语法教学的目标及其倡导的新理念,认识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本人学习到了在新课标下创新语法教学中,应该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的是,语法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服务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传统的语法教学的方式,我们应该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技能技巧的训练与培养融为一体,语法教学与语篇理解和语言实际运用相互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交际情境中学习语法,在活动中操练语法,在趣味中记忆语法规则。我明白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法教学一定要避免走极端,而是要注意准确把握语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坚持“优化而不淡化,重视而不死抠”的教学原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深入的领会新课标的教学改革精神,努力改善教法和学法,力争使语法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分析原因, 查找问题
高中教学内容颇多, 阅读材料篇幅较长, 课时相对减少。加之词汇量增多, 语法较为集中, 写作要求提高, 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而且, 课后自习时间不足, 没有计划, 不做合理安排就不能及时有效组织预习和复习。再者教材的不衔接, 初中用的是人教版, 高中是牛津版。这只是客观原因。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的心理上也是一个质的变化, 许多学生一反初中在课堂上主动积极、踊跃发言、主动参与的好习惯, 而变得腼腆、沉默寡言的被动接受。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养成不善交流的自闭的坏习惯。
二、转变观点
1.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认为教师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 在学校教学中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 然而,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现代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把学生作为中心, 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 学会商讨问题、解决问题。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 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所以, 教师要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的兴趣, 爱好, 喜怒哀乐和情绪的变化, 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当然, 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爱护他们的目的。这样, 师生关系才能和谐, 感情融洽, 学生才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2.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首先, 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材。对教材要进行适当的、有科学性的补充和删减, 或者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 或是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及调整教学顺序等。
其次, 善于以教材为基础, 积累课程资源。新教材以单元为单位, 以话题为主线, 因此, 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话题进行教学资源的积累, 甚至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经历调查资料的积累, 并进行加工, 从而为更高效地使用教材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 以教材为载体, 加强各学科整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外语最终是为了用语言吸取和处理信息。
最后, 以教材为基础, 开发教材。开发教材, 是在教师及学生的实践、反思中进行的。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新思维, 在师生互动, 共同开发教材, 为更好地利用本教材进行有益的探索。
3.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 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性, 这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高中英语教学要组织好课堂的各个环节, 要设计好各种活动, 要进行分层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 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还体现为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赞赏, 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 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4.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正确的评价观需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 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不能只责怪学生。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任务在于确定任务, 帮助他们如何学, 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合作、感受成功, 与学生共同讨论, 与学生共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热情、存在问题、学习效果, 教师都要做出有效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会与人合作, 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
英语课堂上提问学生问题, 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 不发难, 避免学生恐惧、焦虑、紧张, 怕出错误而不敢参与等消极心理。应鼓励全班学生参与, 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备课和课堂教学的用语上, 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话语, 而多使用鼓励性的话语。同时, 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要改变教师包办评价的状况, 增加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师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提供展示他们才能的机会, 正面鼓励和激励, 挖掘潜能,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互评:培养合作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学会尊重他人, 理解并欣赏他人, 学会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对自己和对待他人.
自评: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学会反思, 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 成为一个自主和自立的研究者。通过学生的自评, 教师能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对待学习成败的态度, 及时改进教法。
5. 培养正确的学习观
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是指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 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进行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的活动。首先, 我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将班内学生按其学习成绩从最高至最低排名次, 而后将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与两名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安排在一起, 组成四人学习小组, 四人分别担任主持人 (Leader) , 记录员 (Secretary) , 报告员 (Spokesman) , 检查员 (Inspector) 的角色。其次, 我经常改变他们的排列方式, 使之有利于小组合作于交流。第三, 确定对各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 我多采取个人评估和集体奖励相结合, 并以集体奖励为主的方法。第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给学生一定的协作技巧, 如怎样相互表达赞扬、同意、建议和如何进行提问和应答等。
合作学习形式可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多种变化。我在进行课文教学时: (1) 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依据课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性的表演; (2) 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通过分组讨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 并尽可能地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能开拓学生思维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总之,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充实完善自我, 以人为本,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 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摘要: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转变观念, 才能与时俱进, 提高效率
关键词:转变观点,树立,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学习观
参考文献
[1].刘小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鲁子问:“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探讨”,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版。
在日常阅读中,我很少进行单纯文字意义阅读,尤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一般只是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文字的字面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比喻意义(通常我们狭义地理解为思想教育、德育教育),在阅读中我加强培养学生自己把握“文本”(课文)的比喻意义能力。该能力与语文教学有密切的联系,我会时常与语文老师相互沟通,与语文教学结合进行。
在运用方面,我的教学主要如下:
运用(练习)形式上,我们通常的阅读练习都是意义理解性练习,大多是文字意义的理解,少数是比喻意义理解,很少运用比喻意义性练习。有时我会认真设计,合理运用比喻意义性练习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时我会编制导读材料,让学生在导读材料引导下自己阅读学习课文。然后检查学生的阅读,再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有时我还会根据对课文教学中学生容易参与的特点,将阅读课文转化为对话课文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话形式理解课文,在对话形式中如有疑难我会及时纠正,也会时不时地把课文劃分成几大块,然后进行听、说、读多板块教学。
在知识方面,我不提倡通过语法讲解知识。
课后作业方面,在课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互相有针对性地阅读,这样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即良好的预习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学效率更佳。每节课60%的课堂时间应用于学生自主阅读。其余时间听、说、讲解、练习。如一节课,学生阅读即自主阅读少60%的时间,我认为这节课是不怎么成功的。
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要坚持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兴趣,广泛阅读,积累词汇,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新课标下的英语课教学】推荐阅读:
新课标下的中职英语教学浅谈03-05
b5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10-07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随笔11-18
新课标下的美术教学反思01-12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07-07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07-19
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02-19
体会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07-13
正确把握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03-08
新课标下美术教学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