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课程总结

2025-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课程总结(精选8篇)

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课程总结 篇1

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

目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课程总结

江亮亮 张鹏飞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1401 0801140129

新校区B座319

2015年1月 11日

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课程总结

红树林 白芦苇/云深鸥鸟飞/高原蓝 草场绿/湾浅鱼虾肥 海之源 江之尾/风清山叠翠/天地人 分不开/相逢酒一杯 相伴年年岁岁/杨柳含烟绿风吹/水润万物生辉 万点波光妩媚/香深处不思归/最美上善若水

海之源 江之尾/风清山叠翠天地人/分不开相逢酒一杯 我家依水而居/相伴年年岁岁/杨柳含烟绿风/吹水润万物生辉 万点波光妩媚/荷香深处不思归/最美上善若水 杨柳含烟绿风吹/水润万物生辉

万点波光妩媚/荷香深处不思归/最美上善若水

山美水美生态美,曲美词美音乐美

很高兴能够选到张老师的课,让我有幸聆听这么美的一首歌曲并同时领略一番美丽的生态环境。老师第一次播放视频时我就被那引人入胜的生态环境给深深地吸引住了,每次节目结束美妙的音乐《水美图》想起时,我还沉浸在美丽的生态中无法自拔,脑海中满满的都是清秀、宁静、美丽的湿地。

在学习期间,我不仅对生态环境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明白了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保护生态的必要性,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对自然的感恩。

我明白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演化而发展的。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将环境视为被征服的对象,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寻求征服自然的方法。到了18世纪,以蒸汽机、纺织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胜利完成。同时,一些环境问题开始初露端倪。到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到了电气时代。在人类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植被、住房、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大量的公害污染事件和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使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与人类社会生存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发达国家普遍开始了对环境的初步关注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我知道了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1、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它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现今生物总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000多倍。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2、地球环境还有很多的优越性:地球环境丰富多样,适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在着大气、陆地和海洋;距地面15--40km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着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侵袭;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使地表保持适中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地表上覆盖着一层或厚或薄的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和生长的基地;地壳的厚度也很适中而这些优越性正是生命能够在地球上诞生的前提。

3、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地球表层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是靠生命活动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捕获、转移和储存太阳能,则来自太阳能的辐射将会散失。生命活动在太阳能的捕获与储存和地球表层物质的迁移转化方面的巨大作用,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因此,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我还明白了地球各圈层的发育:

地球在大约46亿年前形成的时候,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还没有圈层的分化。地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主要由氢气、甲烷和水

蒸汽等组成,是一个还原性的大气圈。我们今天看见的地球各圈层,是经历了亿万年的发育才形成的。水的出现是地球发育史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大约在38亿年以前,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地球上出现了水。水分的蒸发和降雨,降低了地表的温度,产生了河流、湖泊和海洋,为地球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地球史上第二个重大事件是生命的出现,尽管对生命起源的机制也有种种不同看法,但一般都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早期细菌通过发酵作用取得能量,并在生命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逐渐改变了原始大气的组成。到大约20亿年前,出现了更为进化的细菌和蓝藻等生物。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命过程---光合作用,大气圈中首次出现了氧气。此后,生物进化过程加速。12亿年前出现最早的真核细胞。5亿年前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4.5亿年以前,在温暖湿润的河口地带,一种叫做顶囊蕨的植物开始登陆。哺乳类动物出现在2亿年前。今天,大约有500万至5000万种生物组成了五彩缤纷的生物界,构成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圈。

从地球各个圈层发育的过程中,我们又一次看到生物的能动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地球今天的面貌是生物创造的。爱护和保护生物圈,就是爱护和保护地球的现在和未来。

我明白了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在地心引力作用下,50%集中在距地表5km以下,75%在10km以下,90%在30km以下。大气的主要成分的N和O2,还有氩氦氪氢氙(音:先)甲烷、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水气、一些固态和液态杂质。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保持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极其精细的平衡。如目前,下层大气中氧的浓度为21%,就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

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2.人类与水圈。海洋和陆地上的固态水和液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深、浅层的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冰川上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个要素。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都离不开水。水对人类和生态的特殊意义。水是无色透明的。使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光可以达到水面以下一定深度,对生物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可被阻挡在外。水对生命进化有意义,它是一种很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基本媒介。水具有高比热和高蒸发热的特性,因此能够调节地球气候和温度。书在40C时密度最大,这个特性可控制水体温度分布和垂直循环。

3.人类与土壤圈。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由土壤存在。即使在岩石出漏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4.人类与岩石圈。岩石圈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众所周知,地球内部也分成几个圈层。从地心向外,分别是固态内核、液态外核、地幔和地壳。

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燃料。总之,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

5.人类与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生物圈的发育经历了大约30亿年的历程。从30亿年前出现原始细菌开始,20亿年前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固氮生物,释放出氧气,并在约16亿年前形成了含氧气的大气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一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循环。而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大自然的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感恩:

地球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源,为此,我们应当感恩地球,并且尽自己的全力去爱护地球。

然而,当代,我们的经济发展起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大到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如臭氧空洞,全球气

温变高,温室效应,森林破坏,资源过量开采,水土流失,冰川溶解,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小到我们身边的工业废气污染,各种污水得不到处理等。记得小时候,家乡山清水秀,而现在,公路旁边建满了工厂,水被污染了,大气中也含有大量的灰尘。

面对这些,我们必须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如节约用纸,节约用水。同时,学了这门课程,我们应该呼吁社会更多的人树立环保意识,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认为,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素质提高了,自然大家就有了环保的意识,共创一个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课程总结 篇2

我们把学校发展定位为“公民素质实验校、感恩礼仪实践校、生活教育示范校、艺术教育实验校、校园足球示范校”, 着力于发挥特长教师的专业优势, 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会拒绝与远离不良诱惑, 学会珍爱生命, 学做“刚健自强的东方绅士、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把思源学生的育人目标定位为五个层级梯度:1.学做有乡土情怀、视野开阔的海岛人;2.学做有礼仪素养、刚健自强的思源人;3.学做有沟通能力、快乐合作的文明人;4.学做有实践能力、乐于担当的文化人;5.学做有核心价值、追求卓越的中国人。

二、校本课程内容框架

1.课程体系理念与目标指向。

坚持标准, 有效衔接;

五级建构, 快乐成长;

珍爱生命, 追求卓越;

热爱生活, 追求雅趣。

(1) 坚持国家课程的基础标准;

(2) 坚持地方课程的补充标准;

(3) 坚持校本课程的特色标准;

(4) 坚持社区课程的服务标准;

(5) 坚持社会实践的课程标准。

其中, 校本课程要突出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研修课程引领作用, 突出学校引领家长课程的主导作用, 彰显学生自选课程的主体作用, 使之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2.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指向。

(1) 坚持以“立德培根、以礼育人、学会感恩、担当责任” 的生活德育教学理念为指导, 既坚持发挥班会、团队课、国旗下讲话等主渠道的传统优势作用, 又坚持德育活动的校本载体“体育艺术节”;既发挥政教处、班主任、生活老师、校警、学科老师的主体作用, 又发挥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主导作用;既坚持思想品德课, 历史课、地理课、语文课等学科的德育优势, 又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尤其是“英语文化活动周”的开展,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中国公民” 意识, 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文明交往的礼仪素养, 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的道德基因与文化素养。

(2) 坚持以“先学后教、共享探究、目标达成、和谐发展” 学科教学理念为指导, 将“有效目标式、问题探究式、快乐合作式、体验成功式”的和谐教学模式, 转化为师生的教学行动, 转化为“三合讲学稿”的教学研究。

(3) 坚持以“以德育体、幸福成长、强身健心、善学自强” 的体育教学理念为指导, 建构以“贤远足球文化”为亮点、夯实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素养为目标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4) 坚持以“学会发现、创造美丽, 学会创新、塑造美好” 的美育教学理念为指导, 培育中小学生学会鉴赏学会创作的艺术素养, 建构以“贤国书画”书画为亮点, 建构高雅生活情趣、远离低俗诱惑的校园艺术氛围。

(5) 坚持以“求真严谨、合作创意、求新尚美、和谐向善” 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 着力于培养思源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会“小制作、小设计”, 学会快速阅读与流畅表达, 懂得合作与沟通。

(6) 坚持以“立家树人、为国育才、身教言传、家风方正” 的家教理念为指导, 传承勤俭诚信、敬业爱国、自尊自强的中华美德, 学做孝亲敬长、向上友善的好子女, 学做爱国敬业、 守法自律的好公民, 学做乐学会学、阳光自立的好学生。定期开好家长会, 发挥校讯通的沟通平台作用, 家校及时沟通、良性互动, 共育新人。

(7) 坚持以“感恩于心、外化于行、自护阳光、自强大气” 的心育教学理念为指导, 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认知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学会友好共处、友善合作、快乐实践。

(8) 坚持以“培根向上、和谐向善、立德尚美、刚健自强、 智慧创富、合作创新”的校园文化理念为指导, 构建以“饮水思源、感恩言爱”为校训、知己达理、天天向上为德育工作总目标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感恩知礼、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尚美自强”的行为价值取向有文化滋养的土壤。

(9) 坚持“以仁育礼、以理求真、以爱育人、以诚立信”的礼育理念, 引导师生学用礼仪操等系列课程内容, 学会文明交往、礼貌待人、友善待人, 让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气质典雅、心灵美雅的思源学生形象有浸染的文化生态。

3.公民素养课程体系与实施内容。

(1) 建构以促进思源学生身心健康、艺术尚美、阳光自强、感恩有礼、向上向善、实践创新为课程育人目标的公民素养体系, 坚持以建立健全以身心健康素养为核心、审美艺术素养为内核、思想品德素养为先导、政治法纪素养为保障、自然科学素养为基础、人文社会素养为取向、语言文字素养为工具, 信息技术素养为平台、实践创新素养为动力的校本课程素养目标体系。

(2) 坚持国家基础课程校本化、精品化, 让师生有共同实施的教学载体“三合讲学稿”;坚持地方补充课程特色化、本土化, 让《生态文明》课程、《海南地理》、《海南历史》等课程走进课堂, 让定安历史文化名人王弘诲、张岳崧、王映斗等文化故事走进课堂;坚持校本特色课程常态化, 教师自主研修课程有教育新时空、新平台, 课题研究有方向、有目标;家长研修课程有内容、有效果、有引导;学生自选课程有兴趣、有动力、有实效。其中《感恩礼仪》系列活动课程已纳入学校学生常规评价与管理, 《贤远足球》课程已成为学校发展特色, 《贤国书画》课程已成为校园文化亮点, 学生读写绘课程已成为学生学习常态, 小制作、小设计已成为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 书画情趣已成为特长生的生活雅趣。坚持共青团与少先队为主导的社区服务课程, 学会发现身边的科学与生活之美;坚持学校主导的社会实践课程, 参观定安历史名胜“文笔峰”、 “见龙塔”、“明代县衙”, 考察定安塔岭开发区新貌、热带飞禽世界奇观、龙梅村王弘诲故居、春内村王映斗父子进士故居、 高林村张岳崧故居等社会实践项目。

三、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价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以教研室主导、学科教研组为主体、教务处保障服务的运行机制, 让学生学会使用讲学稿, 保障有学习实效、教学实效, 使高效讲、有效学、快乐做得到落实。

2.地方课程本土化实施:坚持发挥地理教师、历史教师、 生物教师和语文教师的专业优势, 发挥本土资源的德育文化功能, 使师生走进历史殿堂, 走进时代发展平台, 见证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精彩华章, 为培育家乡情怀与世界眼光累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元素。

3.坚持校本课程实施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 将其常态化管理纳入师生常规评价与考核。

实行200学分制五级课程星级实施评价体系, 并将家长的学习状态、教师的研修状态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 从而有利于形成全面、动态与客观的考核学生发展状态, 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实施以学科评价为基础、活动课程为载体、侧重实践能力与素养评价, 突出活动育人、情境育人, 引导师生与家长学会用全面与发展眼光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学校分别授予五星级家长、五星级学生、五星级教师。

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课程总结 篇3

关键词:环境教育;初中化学;教育理念;原则与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5—0046—03

中图分类号:C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5.019

人类居住的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漫长的演变。在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地球环境一直不断发生着缓慢的变化。然而,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的影响作用力日益增大。当人类醉心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辉煌成果,当我们高踞于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统治者与主宰者地位时,自然环境却发生着非规律性变化,环境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

我们渴望大自然的绿色,森林却在大片地消失;我们渴望清澈的溪流和湿润的空气,但几乎所有的江河湖泊都遭受严重污染:我们渴望鸟语花香,但物种以惊人的速度灭绝……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一起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三大难题,环境教育迫在眉睫。1992年,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联合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指出:“要使广大青少年和儿童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培养一批跨世纪的环保专门人才。”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从形成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初中教育是学生一生中重要的教育阶段,在初中开展环境教育,是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关键时期。

造成环境污染的各种因素中,化学物质占了极大的比例。现代社会中。化学渗透到我们物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所以通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使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双刃剑作用,帮助他们养成环境意识,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授环境保护知识,形成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念,并且融合到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保护的知识被编写进教材之中。(见下表)

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教师的义务和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必然要求构建起相应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想。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理念

1激发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使学生获得有关生态学、环境学方面的初步知识,了解环境的复杂结构,理解环境是由物理、化学、生物、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依靠科技的进步,才能以积极的手段去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2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使学生形成对环境的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形成对环境及其相关问题的正确看法,对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环境教育的核心是尊重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睦、协调、统一的新型关系。良好的环境意识是较高道德修养的体现。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社会价值观念。

3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许多主要资源的人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地域分布也极其不均衡。加上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生产主要是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农业耕作也相对落后。这些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使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这些国情,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加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在教学中正确地应用化学学科知识来说明和解释客观世界和环境的存在,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逐步引发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根据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学内容内在的思想因素。通过各个知识点引入环境意识,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2综合性环境教育原则

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全面、发展和联系的立场,使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获得较为全面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形成综合的环境观。如第比利斯环境教育会议上所建议的,环境教育应当从主体上去认识环境,即把环境视为一个综合性的整体。联系当地的环境现状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参加调查等实践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贴近生活与社会的直观性环境教育原则

在教学中应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深刻、全面地理解知识。环境教育中。可通过选择图片、标本、录象、课件和互联网等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校外观察、微型环保实验等活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4参与性与互动式环境教育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感到环境问题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后自觉培养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环境知识,尝试解释和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以培养他们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参与与互动是环境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他们正确思考,找到解答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主动性。

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策略

1环境保护意识贯穿于教学诸环节的策略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污染环境的因素:教师演示实验中有毒气体扩散的不可控制:学生实验的实验污水与废弃物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和处理;实验准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较严重,教师在准备实验时操作往往没有课堂上标准规范,从而造成废气、废液的污染。

在教学环节中体现环保意识,注意保护化学课堂环境,既有利于师生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在备课时,不仅设计好环保意识教育的内容,也要设计好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实验准备严守操作规程,本着厉行节约、减少污染的准则,坚持保护环境从化学课堂做起。

2专题性讨论与辩论的策略

指导学生在全班或分组,针对某个具体的环境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讨论。或开展针对某个具体的、有争议的环境问题、环境观点的辩论赛。例如结合国家的限塑令,让学生进行“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讨论,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开展课外环境保护实验活动的策略

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对某些环境教育的内容来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如比较模拟酸雨和自来水使绿豆发芽长短的实验。配制几份浓度不同的模拟酸雨,然后将绿豆和吊兰分别自来水和模拟酸雨浸泡。让其绿豆发芽。吊兰生根。观察芽和根的长短,从中可以看出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如选美人蕉和一串红的花瓣,观察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使花瓣变色的情况。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实验设计都比较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化学原理也十分浅显,易于理解。

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课程总结 篇4

环境意识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感受、思维及情感等的总和,是人类思想深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2]。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3],最根本的是从教育抓起。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环境意识不仅关系着自身的环保行为,还影响着其他社会群体的环保行为[4]。目前尽管针对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也有不少研究[5],但绝大部分集中在环境保护常识的认知和环境意识与行为的通识教育,缺乏环境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本文从环境教育对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影响入手,对环境教育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探讨,从而为完善大学环境教育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基本情况和环境意识两大部分。根据多数相关研究采用的方法,把环境意识分解为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三个维度。环境意识首先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一种认知,而认知主要来源于知识,因此环境意识的第一维度是环境知识。意识也是一种心理,包括感受、思维及情感等,都可以用态度来表示,因此环境意识的第二维度是环境态度。而态度的最好反映是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显,因此很多学者把环境行为作为环境意识的第三维度[6]。本研究一方面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调查研究,另一方面考虑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反复筛选设计出具体问题。其中环境知识共9个问题;环境态度测量采用NEP量表,对五个维度自然平衡、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例外主义、生态环境危机和增长极限共设计了15个问题;环境行为则根据大学生环保活动参与情况设计了5个问题。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选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调查对象涉及独墅湖校区中所有学院(包括医学部、材料与化工学院、传媒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院、艺术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共9个学院)的全体在教育论文发表/jylwfabiao/校学生。由于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综合类大学,且涉及多个专业,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数据可信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当前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26份,有效回收率为90.56%。调查样本兼顾了高年级和低年级、男生和女生、文科和理工科的平衡。

二、调查结果分析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篇5

我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班共4期培训,其中第一期由于比赛出差未能参加。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并积极参与培训课堂。在培训老师、大家的共同帮助下,我在职业教育教学法方面学习到了一些东西。对教学法有了新的认知和新的收获。以下总结如下:

一:教学法的认知与收获。通过参加培训,我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微观互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的概念、结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培训采取上午由老师培训教学法的概念、结构、课程设计,下午老师们分成各小组实施老师所讲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有机会去体验去实施老师所讲授的教学方法,并开始尝试将教学方法应用到我们本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中,培训的下午,老师们分成各个小组进行教学法的运用,第一环节是将结合本专业进行教学设计,第一环节是展示我们的教学设计,第三个环节是教师对我们的教学设计进行点评。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使得我们能够有机会置身于教学法中,并去尝试将教学法如何应用到本专业,最后通过老师的点评发现了我们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因此,通过听讲,通过应用,通过点评提高,我已经充分掌握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微观互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的概念、结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用我所学到的教学法应用于课堂上,提高行动导向教学设计的实施能力,学会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运用病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我将应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及微观互动教学法去开发本专业的教学案例,并不断的总结,使得这些教学方法即适用于本专业的特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其他收获。培训的下午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组员之间沟通顺畅合作紧密,我们能够从其他组员中学习到他的教学中作中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够学到别的组的一些长处,气氛融洽、团结协作的学习环境下,大家在教学法中都有所收获。篇二:参加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心得体会

参加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心得体会 刘凤琼

8月9日,我与学校示范专业的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公共教研组的教研组长一道,受学校委托赴我国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的主研学校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院,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的全新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一、学习过程及内容。

8月11日,石伟平教授给我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思考》,石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讲述,1、职教专业课程开发程序(十步法)

2、如何解决职教课程改革中的最大瓶颈——师资问题

3、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4、当前中职示范校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思考。每一个问题都带给我们深深地思考,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等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我们的眼前打开了一扇扇新的窗户,让我们有一点欣赏不过来。8月12日,徐国庆博士带我们走进了项目教学的殿堂,做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专题讲座,在一天的讲座中,是我们最亲密的接触了项目教学法的,论证了项目教学法是职业的基本概念、职业思维方法,是实现从工作出发,与工作结构无缝对接的新的教学方法。8月13日是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副校长曾海霞为我们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报告,给我们传递了项目教学的优秀实践。8月14、15日两天是张永博士带领我们做课程标准开发,包括课程目标的编制、课程内容的编制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8月16、17是叶肇芳老师带领我们做项目教学方案的设计,包括项目整体设计、项目模块描述、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与教学组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方案设计。我们在叶老师的带领下认真编制自己任教学科的项目教学设计。8月18、19日徐国庆老师带领我们学习《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任务是程序性学习情境编制、解决型学习情境编制、分析判断型学习情境编制。我们按照徐教授的安排认真完成了每个人的学习任务。

二、培训带给我的几点认识。

(一)、项目教学设计的特点。

1、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自主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3、发展性: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构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

4、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的运用的特点。

5、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6、评价特点:项目型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二)、项目教学设计的价值:

1、项目教学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课本为中心转向以项目为中心;实现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实际经验为中心。

2、项目教学设计的关键。

项目教学设计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其中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创设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最终要以学生完成项目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我们更要关注过程。

(三)项目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

1、教师的知识水平要熟练,能够精选教学项目;

2、教师的实践能力要强,知道如何让学生将他们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教师的工作量大,课前、课中、课后教师的工作量远远大于传统教学。

三、培训带给我的几点思考。

(一)、项目教学解决了困扰中职学校多年的问题。

在我国出现了多年的学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原因是学校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与现实生产线有一定距离,缺少工作情景的设置,让学生到企业去后无法适应,项目教学法解决了这个困扰中职学校多年的顽疾。

(二)、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宜采用项目课程教学法。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宜采用项目课程教学法,即使有些适宜采用项目课程教学法的课程,也并不是所有章节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效果都好。从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项目课程教学法比较适宜实践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点相对集中的课程,像计算机应用操作类、机械加工、烹饪、服装设计等等。而有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或章节,像语文、数学、政治这一类的文化课,还有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如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等)就比较适合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如果生硬地套用项目课程教学法,反而不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三)、如何扬长避短正确对待和运用项目课程教学法

要想充分发挥项目课程教学法的长处而避开项目课程教学法的弱点,我们应该回过头来重新认识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采用的传统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之所以被人们长期而广泛地采用,是因为传统教学法有着自身的长处,一是对知识的阐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便于初学者迅速入门。二是各阶段的知识点相对集中,便于学生分步学习和掌握。三是对课程知识的讲述比较全面和系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脉络和重点,也有利于学生课后的总结和复习。而上述的优点恰恰是项目课程教学法所不具备的。

因此,对这两种互补性较强的教学法,我们应该取长补短,从教材到教法,以传统教学法为主,在每个章节或联系性较强的知识区域的教学告一段落后,适当增加项目式的实训,以期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记忆。在完成全部的课程理论知识教学后,再辅助以涵盖所有章节和知识点的综合实训,使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本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在实际案例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篇三:0072《职业教育教学论》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0072《职业教育教学论》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1、《职业教育教学论》是职业教育教学论是教学理论的分枝学科,主要研究职业教育现象和一般规律,并指导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体系主要由职业教育教学原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教学评价和成人职教教学构成。是理论与实际并重,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性学科。

2、考试题由两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题型一:填空题 每空一分,一般为5道题

题型二:问答题 每题15分左右,一般为3道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导言

1.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职业教育教学论是在教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包括各种具体的教学变量和教学要素。2.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职业教育教学原理

1、教学的概念和本质

·教学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途径或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师生协调活动的方法体系。

2、职业教育教学的任务 ·

(一)传授和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职业综合能力。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及职业所需的特殊的智能和体能。

(三)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定向的职业能力,以获得某种职业的初始上岗资格。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品质。

3、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

·近代职业教育教学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大工业生产破坏了旧的徒工制度,为近代学校职业教育开辟了道路,为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特点有:进入学制、建立学校、有专业教师、设备与教材、进行规范化的教学。

4、职业教学教育的功能 ·传承、培训、养成、创新

5、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1.积极性原则2.简约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6、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决策的过程。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所以,教学设计包括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及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设计所包含的教学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

7、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 ·

(一)整体性原则

(二)动态性原则

(三)效率原则

8、传媒手段的变化(更新)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影响 ·形成开放的、动态的教学体系,学校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点发生转移,教材形式将发生变化,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个性化和个别化教育将成为可能,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发展等。

9、教学目标的作用 ·指引、激励、协同

第二章 专业设置

1、行业、职业、专业

·行业是根据生产使用的原料、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相同或相近的职业所作的职业分类。·专业的意义与作用

专业反映了人才的职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基本依据。

2、国家管理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

1、保证专业设置的全局性。

2、保证专业设置的严肃性、科学性。

3、保证对专业设置的合理调控。

·专业设置的类型:

1、单一型,2、复合型,3、综合型

·构建专业的方法:

1、职业分析方法;

2、课程分析方法;

3、培训分析方法。

3、设置专业的指导思想

·

1、准确定位;

2、合理配置;总之,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做好调查研究、了解需求,权衡利弊、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做到准确定位、结构合理、专业互补、适度超前。

4、学校专业设置的原则

·

1、需求导向与全局观念相结合原则;

2、条件必备与设备兼容相结合原则;

3、稳定性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5、前瞻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原则

·构建专业的方法:

1、职业分析方法,即将社会职业按基础知识相同,基本技能相通,工作内容、社会作用及从业者所应具备的素质相近的职业群进行归类,以职业群(岗位群)设置专业。其核心是职业分析。

2、课程分析方法,即将现有相近专业所设课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相关要求,并进行归纳、整合,确定哪些专业可以分化,哪些可以归并,然后设计出新的专业。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已有专业的调整与更新。

3、培训分析方法,各类适应现实需要的培训项目或课程,能比较迅速地反映新技术、新职业的需求,对培训项目或课程进行归类分析,可能孕育着新的专业。成组培训课程可能成为新专业的生长点,是职业分析与课程分析结合的一种形式。

5、专业设置模式 ·(1)伞式结构;(2)模块组合式结构;(3)梯式结构;(4)分流式结构;(5)多元化结构

6、专业调整的方法

·内容更新、功能扩展,专业创新

第三章 课程设置

1、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内容

·课程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内容及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合。所以,课程开发与设计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达到的程度、教学的程序和进度、考核的方式与标准。

2、课程组合

·课程组合亦称课程结构。是从课程的宏观编排组织出发,确定课程的范围、地位和顺序而形成的课程结构框架。由于不同的设计思想、不同的教学目标构成不同的课程组合,形成不同的课程结构。

3、课程结构的模式·在职业教育中按课程的排列有以下几种结构:纵向板块;横向板块;纵横板块;岗位技能板块。

4、课程开发的总体趋势

课程开发的总体趋势是课程的综合性、灵活性、可选择性和更新的快速性。

5、课程模式

·模块技能组合模式mes,核心阶梯课程,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cbe,集群式模块课程,并行式课程,职业群集课程,生计群居课程,综合课程,多元板块课程。

第四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包括教法和学法。

2、教学方法的功能 ·

(一)教学方法的中介功能。

(二)教学方法的教育功能。

(三)教学方法的联结功能。

(四)教学方法的保障功能。

3、教学方法的特点 ·

(一)实践性

(二)双边性

(三)多样性

(四)整体性

(五)继承性

(六)发展性

4、教学方法的分类

以上教学方法,需要掌握其含义及如何应用这些教学方法。

5、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与自学辅导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实物分析法。

第五章 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

1、实训教学的任务 ·

(一)实现全面教学。

(二)培养和训练熟练的技能技巧

(三)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五)通过实训,熟悉职业环境,培养职业的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公共交往能力,使学生能顺利地从学校走向社会,就业或创业。

2、实训教学的基本要求 ·

(一)全面性。

(二)实用性。

(三)生产性。

(四)创造性。

(五)安全性。

3、操作技能形成的步骤

·1.技能定向2.学习模仿3.动作整合4.动作定势

4、实训类型

·1.并行课程2.单项技能训练3.综合实习

5、现代化实训手段 ·

(一)模拟实训教学

(二)仿真实训教学

(三)虚拟实训教学

第六章 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的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判断的系统和过程。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2、教学评价的功能

·1.分析和导向功能2.反馈和控制功能3.激励和优化功能4.鉴定和宣传功能。教学评价的作用是:了解学生的入学水平或实际水平;检验教学效果;诊断教学问题;为师生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和学习方向;调控教学过程。

3、教学评价的分类

水平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个体差异评价

第七章 成人职业教育教学

1、成人教育的概念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成年之后按不同时期、不同需要、以不同形式所接受的教育的总称。

2、成人学习的特点 ·

(一)社会责任感是成人学习的持久动力

(二)讲求实效是成人学习的目的(三)参与教学是成人学习的愿望

(四)正面强化是成人学习的最好方法。

3、成人职业教育教学的原则

·成人职业教育教学的原则:新、实、精、快。

4、成人职业教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1.模块式教学。2.徒工式培训。3.即时培训。4.诊断进修型培训。5.继续教育。6.实用技术培训。7.现代化教学。

三、重点习题

一、填空题

1、课程开发的总体趋势是:、。

2、操作技能形成的步骤是:、。

3、现代化实训手段有:。

4、成人职业教育教学的原则:、、5、教学的构成要素为:、、。

6、教学目标的功能:、7、。

8、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9、选择教学方法的相关因素:、10、实训的类型分为:、二、问答题

1、说明下述教学方法的应用

(1)原理性教学法、技术性教学法、操作性教学法。(2)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

2、分析传媒手段的变化(更新)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影响。

3、现代学徒培训和古代学徒培训的区别是什么?

4、学习化的要求表现在哪些方面?

5、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哪些地方?

6、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学环节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7、课程是如何进行划分的?

8、成人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答题技巧:考察的是基本知识点,都比较简单,只要仔细审题,就没有太大问题。需要注重一些细小知识点的复习,像一些有意义的时间,关键人物及其理论,以及有些重要概念的内容等。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以不同的形式出题,这就要求复习时对关键概念和人物的理论著作等灵活掌握。

1、综合性、灵活性、可选择性和更新的快速性

2、技能定向、学习模仿、动作整合、动作定势

3、模拟实训教学,仿真实训教学,虚拟实训教学。

4、新、实、精、快。

5、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6、指引作用、激励作用、协同作用。

7、教育原则、逻辑原则、心理原则、中立原则。

8、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效率原则。

9、社会背景、学校教学氛围、教师的业务专长和个性特征。

10、并行课程、单项技能训练、综合实习。

二、问答题

答题技巧:问答题主要考核对本课程基本理论、方法、原理的熟悉程度,在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表达简洁明了。另外还要根据每道题要点的多少灵活把握问答题的繁简度,需要稍加说明的应该适当分析。

在这里,参考答案给出要点,大家可以适当补充。

1、简要解释每种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他们的应用。

2、形成开放的、动态的教学体系,学校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点发生转移,教材形式将发生变化,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个性化和个别化教育将成为可能,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发展等。

3、(一)必须在一定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

(二)在实践训练的同时必须学习相应的 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

(三)在师徒合同中必须充分保障学徒工的权益;

(四)师傅应具有国家认定的教育资格;

(五)学徒工与企业或师傅没有依附关系,出徙后可以在本企业工作,也可以另寻职业。

(六)正规的学徒工培训,如双元制培训,是国家教育制度中的组成部分可以是学历教育,也可以是非学历的教育;

(七)现代企业内培训多为师徒培训的形式,学徒工培训也是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培训,个人收徙在现代仅存在于某些特殊行业,不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普遍形式。

4、(一)要使学生把个人的进步当成自己的责任;

(二)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有回报的、愉快的活动;

(三)个人的能力和共同的价值观、团队活动与学习知识一样重要;

(四)学习是一种合作关系;学习被当做是一种终身的一种连续不断的活动;

(五)学习是外向的、开放的,对别人的文化、传统、种族信仰都能理解、容忍、尊重和接受等。

5、(1).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2).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学生在学习上应机会均等,要使学生有均等的学习环境,使之能达到教学要求,不可厚此薄彼。同时,要使学生获得以后继续学习的能力。(3).尊重学生的选择,认同差异,行行都能出状元,人人都可以成材。(4).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学会感恩教育总结 篇6

401班

在当今社会,新时代下中国不停的发展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溺爱有加。而孩子自己也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趋势,孩子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以为父母的养育和教诲都是理所当然。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学生现在都是家庭的中心,平时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学生要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通过“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体会父母的辛劳,培养学生一棵感恩父母的心。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去感谢父母。

通过“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环境,学生做一名好学生好公民。通过“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只是母亲还有很多人。父亲、老师、朋友、同学、亲友、陌生人等等。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的爱心,学生的世界才变得如此温馨和美丽。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就是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我们要求孩子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最让孩子们受益的是,通过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他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做孩子的榜样,孝敬长辈,心存博爱,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等。

感恩是一种情怀。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快快乐乐的感受学习,体验生活;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感受到父母对你的感情、老师对你的恩情、朋友对你的友情;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对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抱着感激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会使你消除怨气。怎样使学生体验

这种情怀,形成这样一种品德呢?本学期我利用几个节日活动为基点,通过展开全校性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恩、实践感恩。

论大学生感恩教育课程化 篇7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自学考试,课程体系

所谓感恩教育课程化,即是开设一门感恩教育课,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感恩,向谁感恩,怎样感恩,成为一名“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教育应该成为一门课程”——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论坛暨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交流会上,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毕诚在主报告中这样明确地提出来。与其他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途径一样,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是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感恩教育是否应该成为一门课的争论反映人们对感恩教育方式的重视

对于那些实践性特别高的价值观类的教育问题,是不是要通过系统的课程教育来完成,历来是有激烈争论的。感恩教育就是这样。

“感恩教育应该成为一门课程。”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毕诚此言一出,随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议论纷纷。人民网、凤凰网、网易等知名网站以“北大博导建议学校开设感恩教育课程”为题进行报道,其他报纸、网络也进行了广泛报道和评论。将“感恩教育应成为一门课程”这句话百度一下,惊人地发现“找到相关网页约160 000篇”。足见人们对于感恩教育是否应该成为一门课程这个话题十分的关心。这种关心反映了人们对于当前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加强感恩教育的高度重视。

分析其中的观点,对于感恩教育是否应该成为一门课程,无非两派:一则赞成,一则反对。首倡者毕诚老师认为,中国德育教育是一种索取的教育,学生只会索取不会付出,不知感激和珍惜;感恩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感恩也要教,建议开课程。附议者认为,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忽视了感恩教育;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而是一种责任,感恩教育是人性教育,因此“每一所学校都应普及感恩教育这一课”。反对者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发来否定学校开设感恩课的必要性,认为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指出“感恩课”不是灵丹妙药,喊出了“别将感恩教育异化成应试怪胎”的口号。

以上是部分观点的罗列。笔者站在正方的立场上,反对“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说法,因为“不是灵丹妙药”就全盘否定感恩教育课程化的必要性的做法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正如世人不可能等到生产出了“灵丹妙药”才去打针吃药一样。我们已经发现了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讨论是必要的,试图通过课程化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尝试更是难能可贵。诚然,我们习惯于应试教育,只要进入课堂立马就变了味,这是要高度警惕的,但它不应该成为课程化教育尝试的绊脚石,“怪胎论”不过是个教育方法问题。总之,不能说食物有毒就什么也不吃。对于学生教育来说,课程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二、感恩教育从课堂中缺失产生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中的种种“忘恩”现象,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就教育的主战场——学校来说,这些不良现象与学校教育不够落实,尤其是长期忽视感恩教育不无关系。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如何“点拨”的呢?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传统感恩教育并非完全没有,从小我们就能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真正系统的感恩教育却罕见得很,更不用说开设感恩课。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过多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较少对学生情感和人文的教育,教育成了应试怪胎,学生成了应试机器。学生没有接受到足够的感恩教育,未能形成强烈的感恩情感,是不会产生感恩行动的。丢了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我们的教育就只能是“半截子”的教育,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为教育与引导的不足,许多学生对于“什么是感恩”认识不清,从而对于“如何感恩”就更不明白了。2008年对中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4%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找一份好工作”;46%的学生认为感恩是“今后考上好大学”、“参加工作挣大钱”;60%的学生认为感恩是“参加工作后往家里寄钱”;有高达78%的学生认为“感恩是未来的事情”——他们就是带着这些糊涂的认识来到大学校园的!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们认识到,大学的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

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差感恩之心,差的只是报恩技巧之“临门一脚”,这种“技巧”也是需要教的。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学生,他们对恩人心存感激,但是由于不懂得如何表达,或者是“羞于表达”,从而被我们误解为不感恩,这种情况是常有的。有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对老师的感情越来越淡,越来越不懂得尊重老师、感谢老师。其实,这里边有老师们的错怪因素。有不少学生,他们对老师的付出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也深知“知恩不报非君子”,可是由于缺乏感恩“技巧”,不知道怎样来合理表达自己的感恩,用什么方法来报恩;另有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实现老师所期望的理想而感到心中有愧,无言面对老师,不敢看望、问候和当面感谢老师。这些情况导致的不感恩,不是思想问题,而是技巧问题,是差“临门一脚”的工夫,需要教育和指导。2005年《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就有一则题为“大学生不会写感谢信”的报道:南京一位大学生不慎将手机丢在公交车上,认领失物后想表示谢意,随同失主来的同学建议应该写一封感谢信送给车队。本是区区小事,失主却难为情地说:“我已经忘了感谢信的格式。”于是求助其同学代写,不料,给出建议的这位同学也不知所措,说“我也不会”。工作人员称没有必要写感谢信,两人才红着脸走了。简单的感谢信,本属于小学五年级就能手到勤拿的基本功,大学生却不会写!这种“传统文化技能缺失现象”告诉我们,感恩技巧的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的问题只有靠教育来解决。因此有人呼吁:“高校应该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不无道理。感恩教育不应从课堂缺失。

三、感恩教育课程化对加强感恩教育的独特作用。

首先,课程教育专门化的优势,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教育是在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地点、由专业的教师指导,采用专门编写的教材(讲义)。这“四专”,是课程教育明显的优势。将感恩教育变成一门课程,每周(或者每期)有专门的时间上课(讲授或讲座),有相对稳定的场地(教室或者其他活动场所),再加上专业的教师指导,甚至还有专门为这门课程编写的感恩教育教材。这样的教育总比随随便便、偶尔一次感恩教育活动,效果要好得多吧?

其次,课程教育系统性、规范化的特点,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课程教育是由老师在“四专”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教育,并且有规范的课程考评体系,规范的学籍管理和严格的纪律保障,从而保证了学习效果最佳。系统性和规范化的教育对学生良好感恩道德的形成非常重要。在长期的课程熏陶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感恩认知,形成感恩情感,产生感恩行动。学生的绝大多数知识和能力都是通过系统的课程教育方式获得的,谁说它就单单不适合于感恩教育呢?

再次,通过讲课和活动,不仅可以传授学生感恩的知识,还可以教会学生感恩的正确方法。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和感恩行动的付出,不仅需要有关于感恩的正确认识,而且还必须懂得正确的感恩报恩的方法技巧,否则,纵使有天大的感恩愿望也不会变成真正的感恩行动。如果感谢信都不会写怎么办?或者出现“跳楼尽孝”式的“古典尽孝”现代版的悲剧又当如何?课程化感恩教育,不仅教给学生系统的感恩知识,使其形成良好的感恩情感,而且还教给学生感恩报恩的正确方法,从而使学生不仅知恩识恩,而且能够以最恰当的方式感恩报恩。

最后,感恩教育课程化有利于逐步探索感恩教育的操作策略。目前进行的学校感恩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的感恩教育操作策略,有些甚至是形式主义地搞搞活动,这样的行为不会有多大的效果。通过长期一贯的、专门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课程教育,可以逐步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学生感恩教育的操作方法和成功策略,为成功的感恩教育积累实践经验。这样的尝试和探索是值得的。

四、“感恩课”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扬弃

(一)感恩教育的养成性特点决定了“感恩课”对传统课程设计的扬弃

“感恩课”不能一学期上完课了事。作为一门养成教育课,应将“感恩课”分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放置于整个大学四年来养成。具体讲,就是要构建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化”感恩教育模式:大学一年级:树立感恩认知。这时学生刚进大学,思想比较单纯,可以通过讲感恩故事、算读书帐,对一些感恩和不感恩的大学生的正、反事例进行比较分析等开展感恩认知教育,做到知恩识恩;大学二、三年级:培养感恩情感。结合学校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等进行,比如设立“大学生感恩节”、评选“大学生孝星”,以及开展专门的感恩实践、体验活动等,营造感恩氛围,培养感恩情感。同时还应该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开展感恩实践和体验;大学四年级:塑造感恩人格。可以通过毕业生系列离校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情怀。比如开展“感谢母校,回报社会”、“文明离校·爱心捐赠”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接受大学教育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毕业后应该努力回报国家和社会。这时,学生的感恩情感达到高潮,感恩人格基本完善,作为大学阶段的感恩教育才算完成了。

(二)感恩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感恩课”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扬弃

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教学,轻实践教学。而感恩教育却高度依赖实践教学。因为学生仅仅掌握了感恩的知识,并不代表具备了感恩的心,成为了感恩的人。只有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经常性地做出感恩的行动,才被称得上一个感恩的人。因此,在教学上,“感恩课”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知识教育十分重要,因为没有感恩的知识,就不可能有高度的感恩情怀,当然就不会产生报恩的举动。但是,传统课堂教学过分重视知识传授会将感恩教育异化成应试怪胎。感恩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实践和体验。因此,“感恩课”在时间安排上强调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全程实践,在教学方式上体现为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评价上建立“活动参与式”实践评价体系。感恩教育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操作上,就是推行诸如“菜单式学习”的做法:学校开出一个详细的要求学生活动参与的项目种类明细,活动内容要丰富全面、符合学生实际,活动要求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点选择相应数量种类的活动项目,但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要求,完成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达到了规定的学分,才算课程合格。

(三)感恩教育的体验性特点决定了“感恩课”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扬弃

高度重视体验是“感恩课”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感恩教育忌讳单纯的知识传授,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都需要通过大量的体验来获得。为此,要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感恩、把握感恩,在现实行动中把感恩意识和个人的情感、意志等具有缄默特征的东西交融在一起,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感恩教育。如开“算账”课感知父母恩,举办“我为父母洗一次脚”或者“回家给父母磕个头”等活动,举办“我要感谢的人和事”主题征文、演讲活动,毕业生“感恩母校、回报社会”活动等,还可以把学生带到艰苦地区去体验,去劳动,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浙江省德清县英溪小学总结出的“采—读—品—行”四步教学法就是很好的感恩体验教育。“采—读—品—行”实际上是体验教育的四个步骤:采,即采集感恩故事;读,即阅读感恩故事;品,即品味感恩真谛;行,即做出报恩施恩行动。通过亲自去采集感恩故事,然后交流感恩故事,摘抄感恩名句,组织感恩故事会、演讲赛等获得感恩认知,形成感恩情感,老师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感恩真谛,直至最后做出报恩施恩行动。这是行之有效的感恩体验教育过程。

(四)感恩教育的效果隐形性特点决定了“感恩课”对传统课堂教学考核方式的扬弃

感恩教育属于价值观类的教育,不适宜使用测验等传统考核方式。对于价值观类的考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的一个大难题。但方法总还是有的。笔者主张通过“感恩教育学分制”来推进考核评价。即规定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必须要参与的活动内容和项目,从教育效果上来说,多数活动和体验,只要学生参与了,都会或多或少地获得感恩体验,反映感恩情感,因此学生参与了活动就算是达到了教育效果,所以考核评价看活动参与的数量、种类和性质。为此需要制作一个“感恩活动登记卡”,真实、详细记录学生活动参与情况、体验的实际效果。记录工作主要由为学生专门配备的政治辅导员来完成,老师只是适当的指导。这些“卡”或“表”尽管可能不科学不合理,但至少做了一些尝试,而且活动量化就是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做到了,其思想还是或多或少会有所进步。因此,学分制这种“活动参与式”考核评价方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考评方式的扬弃。

参考文献

[1]专家建议学校开设感恩教育课程[N].重庆商报,2007-12-9.

[2]感恩也要教,建议开课程[EB/OL].新浪网:新闻中心,2007-12-09.http://news.sina.com.cn/o/2007-12-09/144213047142s.shtml.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探析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中;感恩教育

一、从教材中挖掘资源,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多能体现感恩意识的素材。所以,教师应善于挖掘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吸收教材中的内在精华。因此,教师可以:首先,整合教材资源,挖掘文章资源。然后,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内涵。最后,激发学生感恩意识。

例如,教师在讲到《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应深度分析、挖掘课文的深意,明确教学目标。然后从网络上下载相关的资料,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情景,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视频,渲染课堂的气氛,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的状态。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老师为什么要播放这个视频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在学生预习找到答案后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课文名字叫《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是作者为了怀念秋天吗?”,“通过预习你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出怎样的情感?”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立,为学生引出“母爱”这一话题,让学生通过文章的描述,对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涵义有所感悟。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理解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学会珍惜至真至爱的亲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从教学中渗透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初中语文感恩教育中,教师除了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注意从教学中为学生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领悟感恩的真谛,提高对感恩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渗透感恩教育时可以:一、从课文阅读中渗透感恩教育。二、从课外阅读中渗透感恩教育。

例如,教师在讲到《老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感恩的心》这首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可以为学生引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特蕾莎修女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由此看出,每个人都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创造美发现美,这样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但是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呢?今天我们就从《老王》这篇课文中学习一下。”通过课文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与人性美的感恩。另外,由于初中生的知识面不够广,理解力有限,情感经历不丰富。因此除课文阅读之外,教师还可以从课外阅读中为学生渗透感恩教育,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有关感恩的阅读资料,让学生自己随意阅读文本,引导学生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学生构建自由表达想法与观点的平台(让学生在阅读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谈论与交流中体会阅读中蕴含感恩的真谛。同时在课外阅读中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生活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初中语文感恩教育中,通过“教”使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只是初级目标。而让学生对“感恩”的运用实践才是最终落脚点。因此,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感恩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所以,教师在生活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时可以:①从写作中强化。②为学生开展“感恩”实践活动。③组织班会,在班会上为学生延伸感恩教育。④以“感恩”为话题,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例如,教师在讲完《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以此为话题布置一篇写作,在写作中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通过作文教学,可以内化语文中的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任务,如:为父母洗一次脚;跟父母说一句:“您辛苦了”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父母的尊敬与感激,增加学生的感恩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在每周组织一次班会,在班会上为学生播放一些以“感恩”为题材的电视电影、视频以及社会案例等,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起分析,然后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对自己最想感谢的人说一句感恩的话。”用多种形式与方法为学生渗透感恩教育。同时,教师可以以“感恩”为话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演讲比赛或辩论比赛,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合分析,并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自己写出演讲稿或辩论稿,并在班级发言。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并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与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感恩道德教育,有利于构建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感恩教育中可以:从教材中挖掘感恩教育资源;在教学中为学生渗透,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另外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使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参考文献

[1] 徐荣富.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No.28503:62.

[2] 徐波.探究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J].考试周刊,2015,80:24.

[3] 孙后玉.探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学[J].快乐阅读,2013,No.22930:17.

上一篇:阿凡提骑驴反思总结下一篇:内部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