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关怀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爸爸的关怀(通用14篇)

爸爸的关怀 篇1

在温馨的家里,我的到过许许多多的爱。有爸爸妈妈的、爷爷奶奶的、公公婆婆的.、哥哥的……这些爱数不胜数,可最使我难忘的还是爸爸的爱!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因为练跆拳道回来时我没带伞,淋成了落汤鸡,回来时觉得有些不舒服,一开始以为只是轻微的感冒,就吃了一些普通的感冒药,可后来头又晕又痛,肚子也疼痛起来,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爸爸,爸爸用手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刚碰到就像被马蜂蛰了似的把手立即缩了回去,我顺势摸了摸,果然有些发烫。我连忙把体温表拿出来一量,41.3度!我有些不相信,又量了一遍,竟然是41.5度!爸爸一边招呼妈妈,一边背起我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小马路上拦了一辆的士,坐上车就向医院疾驰。可老天爷像偏要和我作对似的,每到一个路口,绿灯就变红灯了,好不容易我们才到达医院。来到急诊窗口挂号,然后抽血化验,等了半个钟头才取到结果。医生手持化验单对爸爸说:“根据化验单结果看,你的孩子需住院观察几天,赶紧去办手续吧!”爸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飞奔着向急诊室跑去。爸爸办完手续把我送进病房,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还不时地安慰着我、抚摸着我。我们一家三口那晚都没合眼,我因高烧折腾了一晚,爸爸妈妈因着急担心整晚没睡,一直忙上忙下,爸爸一会儿拿毛巾给我敷敷额头,一会儿帮我擦擦手心脚板心,一会儿摸着我打吊瓶的手关切地问道:“乖崽,疼吗?”一会儿安慰道:“勇敢点,很快就会好的!”不知不觉,一阵困意袭来,慢慢地我就睡着了。醒来后已经10点多了,爸爸问我早餐想吃点什么,我说:“爸爸,您一晚没合眼,您睡一下吧!”爸爸微笑着说:“没事!我不困。我上夜班习惯了!”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过了几天,我的病好了,可爸爸一到家就呼呼大睡,原来爸爸为了照顾我,已是三天两晚没睡觉!那一刻我才深深地体会到爸爸的爱是博大无私的!爸爸的爱是意味深长的!

爸爸的关怀 篇2

1. 对关怀概念的理解

关怀是一种全心投入有所分担的精神状态, 是对某人某事负有保护维持的责任。诺丁斯认为, 关怀是一种“投注或全身心的投入状态”, 即在精神上抱有某种责任感和牵挂感。这种关怀不是接受, 而是和他人一起去感受。诺丁斯认为, “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关心自己, 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 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 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 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 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

2. 对关怀动机的理解

关怀动机可分为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自然关怀的生理基础是移情脑区:“移情在人脑中有专门的区域, 即大脑的边缘系统。伦理关怀的直接动机是被关怀的记忆, 这种被关怀的记忆起源于消除本能恐惧的自然关怀行为。伦理关怀的另一个动机在于个人的道德理想, 道德理想是伦理关怀的高级形态, 尤其是需要作出较大努力的关怀行为。不管是自然关怀还是伦理关怀, 都离不开对生活中被关怀的体验和记忆, 正如马克思所说:“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3. 对关怀环节的理解

诺丁斯认为关怀有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接受对方, 第二个环节是动机移置。接受对方, 不是将自己投射到对方身上, 而是在发生关怀行为时, 要考虑情境性和被关怀者的具体性, 不能仅诉诸于逻辑思维和简单概括。接受不是强加于人, 而是与之交流, 共同努力。动机移置, 是指关怀者的动机能量流向他人, 但不一定是满足被关怀者的目的。如果被关怀者的目的不正确, 关怀者应给予理性的关怀, 帮助他调整到正确的目的上来。

二、诺丁斯关怀理论指导下的教师关怀教育

1. 在成长中树立关怀意识

关怀意识源于被关怀的体验。教师能够成为一个关怀者, 前提条件是教师有一种关怀意识, 能够为关怀行为的发生做好心理准备。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的最重要责任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接受关心。每个人关心他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 存在高低之分, 这种差别主要取决于自己曾经是否有过被关心的体验和经历以及所经受的频度和深刻程度。如果教师拥有关怀意识, 时刻关怀学生, 就会使学生从被关怀中感受幸福, 积累有关关怀的情感体验, 进而成为一个能够关怀他人的人。

2. 改变教师的道德关怀思维

中国的“师道尊严”思想自古以来就已根深蒂固,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教师的德育实践往往缺乏合理性的关怀。他们只是把他人的经历简单地拿到自己的生活世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人。诺丁斯认为这种关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怀, 她所主张的关怀应该是与被关怀者一同观察、感受被关怀者的一切, 关怀者在关怀过程中要成为一个二位一体的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需求盲目地作出反应, 而是在接受前提下给予对方正确的引导, 成为学生发展道路上的风向标。

3. 培养一种倾听的心态

倾听是一种艺术, 心态是一种修养。如果说接受是形成关怀关系的关键因素, 那么倾听是实现接受的必然途径。专注是关怀者全身心的投入和接受, 是关怀者对被关怀者需求作出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全面开放和无条件接受的心理状态和反应。教师与学生建立关怀关系时, 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包括学生的不同需要, 也包括学生的不同社会生活背景。当这种倾听、专注成为一种习惯时, 它会自然融入教师的生命价值体系当中, 此时的关怀已不仅仅是外在的约束, 而成为教师生命个体的价值追求, 这也是我们所倡导的关怀型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

4. 善于运用关怀教育的方法

首先重视榜样的作用。榜样是指不是告诉学生要关怀, 而是要创建关怀环境让学生从中学会关怀。学生在关怀关系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体验, 自然会化成一股力量去关怀身边的人和物。其次实践是培养学生关怀能力的途径。关怀不会自然发生, 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关心和服务的机会, 学生在这些服务活动中, 学着去关心自身、关心他人、关心动植物和生活环境等。再次, 认可是关怀关系的前提条件。认可过程是双方试图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 是进一步加强双方之间关心关系的过程。认可是指对被关心者的认同, 但教师在认可学生时, 并不只是表扬学生, 而是要认真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 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美]内尔.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关怀理论视野下的有效关怀 篇3

一、关怀与有效关怀

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普通但典型的案例开始讨论“关怀”和“有效关怀”这两个概念——

案例一:

小静来电:我现在上高二,最近我发现老师一点也不关注我了。之前老师会经常关心我的学习成绩,考试完总是问我哪些题不会,是不是弄明白了,最近老师似乎对我的学习不再那么关心了。我很着急,总觉得自己是不是让老师失望了,或者老师对我有什么意见。现在一点也学不进去,总是胡思乱想。您能帮我分析一下吗?

——山东商报《为什么老师不关注我?》

案例二:

今天傍晚,我刚刚吃完晚饭,忽然接到了丁孜煜妈妈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她今天回家后问孩子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上课有没有举手。可孩子却说了一句让她非常意外的话:老师不喜欢他。听了这话,我也觉得非常疑惑,努力回忆着这几天来丁孜煜表现的点点滴滴,感觉自己并没有做让他感到我不喜欢他的举动呀。说实在话,我也的确没有过这种想法呀!于是,我就让他妈妈问问原因,结果孩子说:老师总是表扬杨丹妮、陶炀几个小朋友,却不表扬他。哦,原来是这么回事!知道了原因,我向他妈妈表达了歉意,并真诚地表示:以后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表现,也会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我还会与孩子交流,使孩子消除对老师的误解,感受到老师对每个孩子都是喜欢的。同时,我也对丁孜煜妈妈能及时与我交流孩子的感受表示了感谢。

——妈咪爱婴网《老师不喜欢我》

(一)什么是关怀

关怀是什么?

案例一中,小静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就是老师考试完问她哪里不会、是不是弄明白了的时候。而一旦老师不再如此时,她当然就觉得关怀不在了。由此可见,关怀本身就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一方给予关怀,而另一方感受关怀,在此种情况下,关怀即得以成立。对此,关怀理论的创始人内尔·诺丁斯说,“我着重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1]

如果将关怀视为一种关系,便将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被视为关系的关怀更能体现出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过程,而不是单方面关怀而另一方却无动于衷甚至毫无感应。虽然在单方面的情况下坚持不休地关怀他人不失为美德,但就关怀本身而言,这显然是一种不健康的、不利于长期发展的关怀存在形式。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怀学生,并要努力使学生感觉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另一方面,只有在互相关怀、换位思考的过程中,才能突破自我的界限,在与他人交往的同时,既寻找到自身存在的独特性也避免自我的封闭使利我与利他的界限模糊化。

以关系为本质的关怀不仅具有两大不可分割的要素——关怀者与被关怀者,而且对于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双方也都有相应的关怀品质的要求。首先,好的关怀者要实现有效关怀必须经过两个步骤:首先要进行自我移开,全神贯注于被关怀者,进行动机置换;然后在对方表现出接受的态度后,用对话或者行动持续地注意被关怀者的需求,给予不同的回应。[2]其次,被关怀方也需要一种对于关怀的敏感性,需要对关怀方的行动予以承认与主动的反应。在良性的关怀关系中,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位置甚至可以互换。教师关心学生,学生也会反过来关心教师。

总而言之,从关怀理论角度看,健康或正常的关怀总是建立在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关怀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在关系基础上的关怀本来就应该是有效关怀。

(二)有效关怀的衡量标准

当关怀理论中的关怀与教育场域中的有效关怀划上等号,关怀理论的相关描述也将有助于我们识别有效关怀的具体衡量指标。

1.以本质衡量的有效关怀

若将关怀视为一种良性互动关系,那么有效关怀的首要要求便是形成双向互动。一方给予关怀,而另一方必须有所感受并回应,案例二中的关怀无效便是来源于学生的感受性缺失。而在具体的衡量指标上,在关怀者方面,一是“全神贯注”,这种全神贯注在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一种持续性的专注。譬如在小静的案例中,教师对她的后期关注消失的时候,小静马上陷入了极大的恐慌。此种带有随意性与偶然性的关怀,以关怀者主观意愿为主,而并非真正关怀他人、为他人着想。二是“动机移置”,与被关怀者达到一种“共情”的效果。共情不是同情,而是真正的设身处地、为其着想。被关怀者主要通过其对关怀的感受与回应程度来评价是否进行了有效关怀,这种评价方式又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于关怀结果的评价。

2.以过程衡量的有效关怀

如果将关怀视为一种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平等的吗?诺丁斯认为并不尽然。即使是关怀,也存在平等关系与不平等关系,而师生关系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不平等关系”。在这种不平等关系内,总有一方长期依赖另一方,尽管有时也有角色互换发生,但这种关系基本是稳定不变的。

以过程衡量的有效关怀便是注意到了师生关系的特殊性所在,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必须时刻记得他们与学生是不平等的,肩负着责任,且具有更高的洞察能力,要求教师更加宽容,不苛责学生以同等程度来理解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应该能够对教师的努力有所回应,并对教师给予信任,充分地与教师交流,认识到自身的反馈对教师的影响力。[3]

3.以结果衡量的有效关怀

诺丁斯发问,如果将关心主题作为教育的中心,那么如何检验我们的实践呢?她设置了一系列标志来衡量关怀者的关怀是否真正到位。这些标志包括:“快乐健康的孩子、体贴合作的行为、开朗的个性、愿与别人分享的心灵、探讨存在问题的兴趣,以及建立和维系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4]看来,感受到关怀的孩子一般将表现出以上特征,作为对关怀的回应形式之一。作为一种评价性指标,在教育中,它们有助于教师即时甄别被关怀者是否感应到我们的关怀,关怀关系是否得以建立,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不一定如案例二中靠家长反馈来提醒。当然,有效关怀的结果有当下和最终两个类型,如果某一关怀结果只是得到学生一般程度的回应也是正常的,教师不需要为此过分焦虑。

nlc202309041836

如果我们认可有效关怀的上述解释,我们就可以较为轻松地反观无效关怀何以发生。

二、关怀无效的原因分析

十多年前,某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热爱您的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转而对他们所教的学生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5]造成这种巨大落差的原因何在?以关怀理论视角来看,如上文所述,首先关怀是一种双方联结的关系,对于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双方都有相应的要求。以此类推,关怀无效的原因多与此有关。

(一)关怀立场错误

在有效的关怀关系中,关怀者应该始终以关怀为基本立场。而关怀的本质是一种关系,是建立在双方互动之上的联系。仅仅考虑单方而不考虑其联系,无论是关怀者还是被关怀者,都将走向错误的极端,从而引起关怀关系的断裂。例如近期媒体报道衡水二中为防学生跳楼而设置密封铁栏杆,尽管校方可能有“关怀学生”的善意,但学校的“关怀”仍未深入到关怀的本质,认识到关怀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之中,而并非仅仅只是单方面、军事化的制度监管。栏杆现象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关怀”很难真正发挥效用。理想的关怀关系应该是联结的,而非断裂的;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民主的,而非专制的。

(二)关怀方式失当

大部分的关怀失效都可以归因于关怀方式失当。一方面,若非基于长期的观察与总结,关怀者难以在一定程度上洞悉被关怀者的生长背景、思维方式等。另一方面,囿于关怀者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关怀者难以准确了解被关怀者的内在需求与思维方式等,难以按照被关怀者所能接受的形式予以呈现。从师生关系的特殊性而言,关怀失效的另一原因在于教师作为这种不平等关系中的主导者,难以平衡教师引导与学生自由之间的尺度与分寸。

反过来,有效关怀需要作为关怀者的教师非常敬业地工作,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作为关怀实践的最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三)“真空”中的被关怀者

对于被关怀者来说,无效关怀的主要原因之一还在于被关怀者对关怀的感受钝化。这种钝化一般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生活在缺少关怀的不幸环境中,不知关怀为何物;第二种,尽管身边不缺少关怀,但缺乏正确的引导让其认识真正的关怀,如药家鑫、李某某等层出不穷的富二代问题等等。无效关怀的另一原因在于反馈失真甚至缺失。学生不愿与教师进行真诚的、公开的沟通,未能对老师形成信任感,而这点极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关怀的方式问题。

三、关怀理论下有效关怀的实现途径

(一)关怀的持续性原则

常听去学校实习的师范生抱怨,刚跟学生培养出点感情,要摸到门路了,结果实习期就要结束了。关心的关系若要形成,从关怀者的全神贯注以及动机移置到被关怀者的感受回应,都不是一朝之功。在此过程中,诺丁斯认为,关怀教育理论运用的前提条件就是遵循持续性原则:教育目的是连续的,必须始终倡导以关心为中心,变化不定的教育目的将不利于关心关系的建立;学校场所是连续的,在同一地点持续学习会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师生关系是连续的,师生间需要一段时间培养感情,养成良性互动关系;课程设置是连续的,在不同阶段上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循序渐进,体察入微。[6]

(二)推己及人,由此及彼

诺丁斯同意休谟的主张,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类的情感,并提出道德的内在动力有二:自然关怀与伦理关怀。自然关怀如亲子间天然的联结与依恋,伦理关怀则源于对第一种感情的记忆,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怀作为一种涉及人类内心情感的存在,必须发乎于内才能形乎其外,也就注定了其圈层式的存在结构。借用费孝通先生的比喻,“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7]在诺丁斯这里,越靠近内圈的存在,良好的关怀关系便越能发挥其作用。

所以,关怀的精神若要得以成立,个体必须得先学会关心自我,包括自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职业生活以及娱乐生活。[8]一方面,我们关心的任何事物都与我们自身相联系,而且置于自我关系之中,个体的自我就不容易从它所处的各种关系中分离出去。然后,在对自身充分关怀与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动机移置,形成马丁·布伯式的“我—你”关系,以实现对他人的关怀。若这种对他人的关怀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也将大大提高,在关怀精神的引领下,各种相应的道德品质也将各得其所,学生学有所得。

(三)在幸福的环境中锻炼被关怀者的道德敏感性

关怀关系得以建立的重要条件之一,便是被关怀者对关怀的感受性。诺丁斯认为,一般情况下,孩子对教师关怀的回应是自然发生的。[9]哪怕海伦·凯勒丧失了一种感受方式,也依然能够感受到莎莉文老师对她的爱与关怀。所以,感受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对于关怀的感受并非一种能力问题,而是一种敏感性问题。

对此,诺丁斯认为,在一个促进人幸福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教导,年轻人就会经常和那些同关怀相联系的“人性反应”,如同情、动机移置、亲切、对残忍行为的愤怒和厌恶等保持联系。[10]这里实则暗藏两方面的建议,一是幸福的环境。在嗅觉迟钝的人面前,使其闻见气味的方式之一便是增加气味浓度。在一个充满关怀的环境中,学生也更能意识到关怀的存在。二是与具体的人性反应保持联系,放大关怀的关系与情境,给关怀本身贴上更为具体的标签。在教师的引导中,多次对关怀情境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感受下,也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关怀的感受性。

总的来说,有效关怀的建立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与真诚对话。而对于关怀的信念只有扎根于每一个执教者心中并贯彻始终,才能对被关怀者保持全神贯注,注意到被关怀者的每一丝变化,不失时机地搜集信息或者进行教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被关怀者的感受与反馈进行相应的强调,并明确了解在被关怀者感受性缺乏时应当处理的大致方向。

参考文献

[1][3][4][6][8][9][美]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6,118-119,138-140,96,97,139.

[2]Noddings.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M].Berkerly:University of Califoenia Press,1984.

[5]檀传宝.论教师的仁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7).

[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

[10][美]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58.

责任编辑 戴双翔

父亲的关怀作文 篇4

父亲很爱我,以前我并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在小小的心里妄自猜测:也许是我成绩好一点吧,可我并不是班上的第一名,也许是因为我比较听话一点吧,可我有时也十分淘气。一直到我长大了才知道父亲之所以这么关心我是因为我是他最亲的儿子。

我从妈妈的口中得知父亲从我未出生时一直到现在都给我深深的关怀:母亲怀我才四个月,便高卧在床,这定是父亲的命令,说是怕伤到了我,就连以前的家务活都一并让他“承包”了。父亲是一个驾驶员,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回到家便坐在沙发上,等着吃饭,可那段日子不仅要弄东西给妈妈吃,还得洗衣、拖地板。每天把他折磨得筋疲力尽,母亲要帮忙,他却不肯。父亲还经常买些小东西煮了给“我”补养身体,可惜他不太擅长厨艺,一次买了几只甲鱼要煮给妈妈吃,竟把锅儿煮烂了。这常成为妈妈笑话父亲的`“把柄”。

我五岁时,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爸爸特别宠我,每次出差都要把我这个小不点带上,可母亲不批准,说怕我不适应在外面生活,父亲没办法,只好每次出差回来带很多的东西给我,因此我也十分依赖父亲,我喜欢晚上跟爸爸一直睡,因为他身上有一股十分奇特的味,我是说不清的、道不明的,母亲身上没有,奶奶、外公等长辈身上都没有,但妈妈总不让我跟他们一起睡,我于是大哭大闹,终于“火山”就要喷发了,不过父亲救了我,他对母亲说:“就让跟我们一直睡吧。”

我现在长大了、有了男子汉的尊严,不再在父亲面前撒娇,不再同父亲一起睡觉,不再依偎在父亲膝下听他讲动人的故事。但父亲仍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会在我睡着时替我盖被子,会在我生病时守护着我,会在我伤心时默默的安慰我。

母亲的关怀作文 篇5

这些年在政府退耕还林大力推广下,云贵以种植核桃为主的经济果木遍地开花结果,核桃质优价廉,优质干核桃每斤才12元,品质不好的夹核桃听母亲说每斤才5-6元,与几年前买的生核桃每斤14-17元相比,可见竞争中核桃渐渐失去价格优势,深加工才是未来发展之路。

此次离开母亲,把自己放进尘埃里,尽量不去想面临太多人情世故,什么特产,礼盒通通省略,试图轻松上路,可就在中午母亲借故下楼买菜时,又买回来核桃,说易开米籽好,价格也便宜,几经推辞还是被悄悄地放进行囊里。

今年春节,内心有些变化,对春节没有一点喜悦之情,有几分订票逃避离开之心,离开之前却又经历苦痛挣扎,我知道此次离开又需要一些时日才能见到母亲,可人在心不在的日子又有何意义呢?话别里母亲的体谅,原本打算退票的心还是选择出发,也许留下遗憾。

最后一次检查行囊时,背包里多出了几百块钱,让我有些无地自容,我知道是母亲悄悄放进去的,这一年没有给母亲买过什么,给过什么钱,到是人情世故碍于颜面挥霍了不少。

钱是退回给母亲了,可还是说了句,老妈,我今年也没有给你的,为自己开脱应有的罪名,被金钱腐蚀下的心灵让我很为难。

这几年我们都不容易,母亲也牵连其中,除了太多愧疚,无法形容,那些逃避的日子,堕落的.日子,无奈的日子,难过的日子,统统因钱生悲剧在上演!

老师的关怀作文 篇6

考场上,我一心只想着答题,无心留意他事。可能是因为紧张过度,我忽然想上洗手间。但这里是考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考试时上厕所是不可能的。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只好痛苦的煎熬着。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不紧不慢地转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题更是一道也无心琢磨,身上一阵阵地冒出冷汗,恐怕怎么等也等不到下课了,尿了裤子可不是小事,多丢人呀,我简直要崩溃了!

直到一个课间,黄继业突然起身向老师走去,同学们的眼光都注视着他,看他和老师说了几句话后,他便一阵风的跑出去。豁出去了,顾不了那么多了,宁可不要这次考试成绩,宁愿挨老师一顿狠批,我紧跟在黄继业后面一起冲了出去。随后,我若无其事的走进了教室,忽然感到同学们都用惊讶和不解的眼光注视着我,我心领神会,忙向老师看去。透过眼镜只见老师的眼里,掠过少许愤怒,神情庄重的看着我,说道:“倪昊,放学后找我。”我连忙点点头,然后失魂落魄地走回了座位。

放学后,我更加忐忑不安,等同学们都渐渐得走光了,我便迈着沉重的脚步,缓缓地向办公室走去。老师正在办公室等我,我低着头,战战兢兢地问道:“老师,您……您找我?”老师转过脸来,那布满皱纹的脸露出了慈祥的笑容。老师心平气和、关怀备至地对我说:“孩子,刚才没憋着吧……”这声温暖的问候,像热流一样传遍了我的全身。本来心里等待的是老师的暴风骤雨般的批评,没想到老师这么善解人意。“以后要注意,课间不能贪玩,要想着上厕所。如有特殊情况,也不能硬憋着,跟老师说一声就行。”

教育的“生命”关怀 篇7

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 其理念是把生命作为教育之核心, 教育就是点化和润泽生命, 为生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创造条件。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开阔了人的生活范围, 不仅给整个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便利和生命的成就感,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命质量, 使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的生命也因此而物化, 失去本质的自然属性。所有这些折射出生命意义的缺失, 已成为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折磨。而对生命的困惑和对生命的错误理解, 往往导致心理深层的危机产生。

面对现代教育中对生命的漠视, 教育的生命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这样定义教育, 这其中的“教育”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使教育与生命彼此孕育其中, 将教育生命化是当今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 生命化教育也被称作“回归生命的教育”。凝练生命化教育内涵的核心命题——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揭示了“知识”“智慧”和“生命”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命化教育以生命为基点, 将生命的本质、特征、需要寓于教育之中。就今天的教育而言, 应开展一个生命的视野并予以必要的关照。现今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教育, 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也间接地预设了教育应是关注生命的, 教育理应传递生命的气息, 教育中充满的应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传递的应是生命良知、情感意蕴与行为品德的精髓。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生命的, 因此承接生命的要义、教育的追求, 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观念的蜕变:直面生命

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对接与交融, 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 也是一本用生命打开的书。教育需要对人的生命予以真切的关怀与无穷的热爱, 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在于使人类获得属人的生命, 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资格, 最终使人成其为人。在道德意义上, 教育也应有生命的内涵, 教育应纳入一个生命视域予以必要的关注。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与价值感唤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要直面教育的对象——“人”。以往的教育过于刻板地将重点困于知识和分数的枷锁中, 它蒙蔽了教育者的双眼, 看不到孩子的懵懂、稚嫩与灵动, 只是把教育对象当做填塞知识的机器, 曲解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因此促进人的生命发展就成为了教育的根本使命。而现代教育却偏离了生命的根本, 为复杂的社会和功利思想主宰, 教育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偏离了行进的航道。人的生命不仅仅是自然的, 更是精神的、社会的。自然生命的发展必须依托精神生命的发展, 因此就要获得文化、智慧、道德、人格等。而这些非遗传能获得的因素, 显然通过教育获得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所以, 生命得以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实现。

教育要回归自然、回归真实, 必须从观念着手蜕变, 从社会的工具转变为生命及其发展的需要。生命化教育, 教育回归生命, 重新找准它的对象——生命。

二、思维模式的转变:尊重生命

生命化教育要使每一个人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体悟生命的要义。认识生命, 不仅是让学生获得关于生命的知识, 理性地认识生命, 更是要体验生命的特点, 体验生命的美好。要使学生明白, 生命是有限的、脆弱的, 生命的得与失往往就在不经意的一瞬间。对于世界上的任何生物来说, 生命都只有一次。正因为生命对我们来说只有一次, 是不可重复的, 因此, 我们要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最初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也是针对青少年自杀而提出的。所以生命化教育, 教会每一个人热爱生命, 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苦难, 学会思考人生, 懂得生命的珍贵与美好。体会生命的美好, 才能从容面对生命中的困苦, 拥有绚丽多姿的人生。

以往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工业流程中被教育成有标准衡量的产品, 在被动的接受之后还要无奈地接受社会的评判。这样的教育, 生命不在其中, 完全是无生命的教育, 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鲜活的生命力。教育改革的推动下, 教育思维模式首先要从表面化走向具体, 使学生在教育中真实地感受到教育中所蕴藏的生命情感与生命成就感,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乐于寻找生命的美好。其次, 教育是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未来培养人才, 所以教育应立足现实, 放眼未来, 具有前瞻性,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报告中写道:一个人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胆量与气度。所以, 教育思维转变第三点就是要从封闭转为开放。以生命价值为关注点, 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 更自在地感受生命的自由气息, 放飞、舒展心情, 让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 展翅翱翔, 凸显生命的价值。

三、生命氛围的营建:享受美好生命

生命化教育不仅是对僵死教育的一种摒弃, 更是教育思维转变后对生命的重新关注与审视, 生命的成长氛围需要生命情感的注入, 有情感才是灵动的生命。为了享受美好生命, 拥有幸福人生, 教育要努力为生命营造一个有情感的成长氛围。谈及梦想、抱负之前, 对每个人而言, 有生命的存活于世才是根本, 是凸显生命价值、实现人生梦想的基本前提。虽然死亡是必然的, 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有意义, 那他的精神则永存于世。如果我们的教育能为每一个学生营建这样的生命成长氛围, 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生命以其得到解脱吗?面对这样的现状, 我们反思教育, 改革教育, 让生命与教育融于一体, 为的就是能正确引导学生, 让教育做生命的灯塔, 指引生命成长的方向。

享受美好生命, 拥有幸福人生, 每个人都希望如此。而人区别于其他生物, 在于人有思想, 有智慧, 所以能用智慧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充实并且幸福。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使得智慧与人的情感有了交集, 人的情感突显智慧的价值时是客观存在的, 智慧与情感的融合就成为生命的智慧。现代教育中, 机械地将生命作为承载知识的载体、被动学习的对象, 失去生命本真的美好与灵动, 使之死板僵化, 缺失了生命教育的意义。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教育应营建理性的生命氛围, 注入引人兴奋、乐观、充满朝气的生命情感, 成为享受幸福人生的源泉。

综上所述, 教育只有将观念蜕变、思维转变、营建生命的氛围并注入生命真情实感, 做到真正的通过教育点化和润泽生命, 才能回归发展生命的本质使命, 才是完整的生命化教育, 用生命的真实诠释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张文质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内尔·诺丁斯 (著) , 于天龙 (译)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冯建军.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6 (5) .

一杯水的关怀 篇8

一天,我笑着和老总开玩笑说:“你每天都这样,是在检查我们谁又迟到了吗?”

老总微笑着说:“不全是,我还可以从每位员工的脸上看出他(她)的家庭幸不幸福,最近过得好不好!所以,就能把握他(她)今天的工作状态怎么样!”

“是吗?真有这么神?”我好奇地问。

“比如说吧,公关部的王大姐,三十多岁的人了,除了每天上班都换一套衣服外,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微笑,丝毫没有烦乱的情绪和睡眠不足的疲倦,她和她老公的关系一定很好,不信你去问问她!”他自信地说。

我半信半疑。

有一次,恰巧我有机会和她同聚在一个饭局,酒后的她脸色绯红,更显得风韵诱人。我打趣地对她说:“王姐,这酒场上有权有势有才有貌的好男人可多了,你就不怕哪天被别人拐跑了吗?”

“不可能,我过得很幸福!”她回答说。

“很幸福?怎么个幸福法?”我接着问。

“我老公对我很好!”她说。

“具体怎么个好法?”我又追问。

“比如,每天起床先给我倒杯水!”

“就一杯水吗?”我不解地问。

“当然还有很多,不过这就够了!”说完,她再次绯红着脸冲我笑了笑,仿佛向考官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突然醒悟了,其实男人并不懂女人的心,总以为大把的给钱就能搞定一切,岂不知有时候一个举手之劳,一个小小的关怀,就能令她心生感动,就能让她如此地满足,如此地幸福!

比如每天起床后先给她倒一杯水。

相信这杯水在滋润了她容颜的同时,也同样美丽了她的心灵!

初中关怀的作文 篇9

那夜,寂静的小径上突然传来阵阵嘈杂的声音,远远看见一名小男孩在门外哭泣,我疾步上前,将他扶起,月光下的他如一朵即将凋谢的昙花一般凄凉,如一只断了翅膀的鸟儿一般悲伤,又如一只迷失了方向的大雁一般恐慌。我拿着随身携带的手帕帮他将泪抹去,但始终抹不去打内心的孤寂与感伤。

那夜,我陪着它静静呆了许久,见他以开始不再如此苍白,如此虚弱。我小心翼翼的探索着它内心的世界,防止他查略到任何的不安,偶然发现他内心有许多道不尽的伤,诉不尽的苦。我竭力想让他将封闭的内心释放出来,好让它内心充满光明与希望。

那夜,我将他的无奈悄悄引出,她苍白的脸色才有一丝微微的红润,我知道。一只断了翅膀的鸟儿是永远也无法再次飞翔,但是,一名内心昏暗的小男孩是可以变得开朗。它内心的苦如一条永不断流的江河一般长,如一片枯黄的叶子一般沉。

那夜,我将我能给予的毫无保留的给予了他;我将我所拥有的爱与温暖都献给了他;我将所有的关怀都默默的充满着他空洞的灵魂;我已经尽到了作为旁人的我该尽的责任。

那夜,我学会了如何去使感到绝望的人看到一丝希望;我懂得了如何去让别人昏暗的内心再次感到光明。也许,他会忘去此时此刻我对他的好。但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给别人一些关怀,让他感到陌生的世界不陌生,冰冷的夜晚不冰冷,孤独的内心不孤独。

老师的关怀作文 篇10

对于小学的事,我还记忆犹新,那是一个下大雨的日子。

我和同学正在上最后的一节课的`时候,天已经变得阴沉沉了,没过多久,天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心里暗想,爸爸妈妈不在家,我该怎么回去呢?我期待着铃声能够延迟,让雨变得小点,可是铃声却很快的响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呀,那刺耳的铃声,刺得我的耳朵阵阵发痛,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

我们大家在学校大门口等着,眼看同学们都被自己的爸爸妈妈接走,而我却没有,我很伤心,我垂下了头,就在这时,一只手搭上了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看,是拿着雨伞的老师,我嘴里立刻喜笑颜开,“

给自己的关怀 篇11

想起自己作为旅者,在意大利行走,第一次感受到托斯卡纳。经典的黄金分割比例、原石原色的质感、罗马式穹顶、哥特式花式窗棂、玲珑别致的花园……丰厚的人文艺术特质及绝美的田园景色凝结了所有可其称为美的元素。正如勃朗宁夫人曾有过的评价,“这里的空气似乎能穿透你的心扉”。而我也就在那一刻,开始慢慢体会到美国女作家弗朗西丝·梅斯在作品中所要描述的一切,她在托斯卡纳买了幢房子,宛如当年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细细品味大地的丰厚、时间的包容。如此“慢活”,让常年失眠的她“每晚都睡得跟死人一样,做着又香又甜的美梦”。而透过纯净的空气,我终于触到了《托斯卡纳的天空》,也听到了波切利(Bocelli)声音背后那份深厚情感的归宿。

2001年,在完成了纪念意大利歌剧作曲家Verdi逝世100周年而推出的《Verdi》之后,同年年底,著名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推出了他的全新跨界专辑《托斯卡纳的天空》(Cieli Di Toscana)。其中,富有民歌特色的主打歌曲《Melodramma》更是成为他音乐生涯中的又一经典。而由著名乐团U2乐队参与的单曲《L’Incontro》中,乐队主音歌手波诺(Bono)深情朗诵的由波切利亲自创作的诗句,更为专辑增色不少。整张专辑充满着浓郁的意大利风情,配器则结合了电子合唱器与小型管弦乐团。显然,与高难度的纯正歌剧作品相比,听众更喜欢这类跨界作品的演绎,他用优美的声音、宽广的音域将歌剧唱腔融入流行歌曲中、铸造出超越流行和古典之巅的独特流派。于是,又一张销量超过百万的专辑就这样诞生了。它还同时获得了欧洲白金唱片奖,但不得不说,这张专辑的成功绝对有赖于作品背后的“天时、地利与人和”。托斯卡纳田园的绿和暖黄不仅孕育了画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诗人但丁、科学家伽利略、政治家马基雅维利、音乐家普契尼等历史上无数文化名人,同样也孕育了今天的波切利。

不禁自问,托斯卡纳到底是什么?文艺复兴的最初摇篮?意大利的静谧空间?也许现在,托斯卡纳不仅代表着现代城市新富阶层的乌托邦,也是人们在忙过、累过之后,孜孜以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向往。而对每一个怀抱梦想、向往风情的人来说,托斯卡纳都是美妙的梦境,作为一个范例,它不仅浓缩为一处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将反璞归真的“慢城主义”演义地淋漓尽致。这种自然原享中,聚集着真正“生活的富翁”,而它所体现的,恰恰是人类给予自己的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

人生无非山海

出发时激情如海

到达时淡然如山

身也曾随波逐流

但终会不动如山

久坐海边

方知心中还是山。

《诗经》中的人文关怀 篇12

具体地说, 《诗经》中的人文关怀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挖掘。

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情和关注

《诗经》中有一部分诗歌是反映阶级剥削和压迫的, 这部分诗歌在揭露统治者野蛮和残酷的剥削行为的同时, 也反映了对被奴役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如《小雅·大东》中第二章这样写到:“小东大东, 杼柚其空。纠纠葛屦, 可以履霜?佻佻公子, 行彼周行。既往既来, 使我心疚。”东方远近诸小国, 织布机上空荡荡的, 因为织的布全被周征敛一空, 小民穿着破草鞋在寒霜上走来走去, 而统治者们却满载着大车, 在路上得意洋洋地走来走去, 这种情况叫我如何不伤心。这是从人民的衣食冷暖角度着手写处于饥寒交迫的人民在瑟瑟发抖中还在为统治者织布, 而织的布却被征敛一空, 这样的揭露相当深刻, 这种对于人民的生存状态的关爱也相当深刻。

又如《唐风·鸨羽》:“肃肃鸨羽, 集于苞栩。王事靡盬, 不能艺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写的是晋国政治黑暗, 没完没了的徭役使农民终年在外疲于奔命, 根本无法乐业, 赡养父母妻子, 因而发出呼天怨地的声音。强烈抗议统治者的深重压迫, 表达对人民与亲人无法团聚的痛苦和焦灼之情。“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这三句一方面关注的是家人的衣食问题, 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处于动乱中的人民被迫骨肉分离, 连尽孝道都成为奢侈的愿望的同情和关怀。读之, 充满了世间的人情味儿。

二、对个性张扬的歌颂

传统观点认为:《诗经》时代是一个重群体轻个体的时代, 因为那时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人们只有相互依靠组成群体, 靠群体的力量才能抵御强大自然力的冲击, 所以认为《诗经》中表现个性张扬的作品不明显, 并且认为这种作为“单个人”的意识的觉醒一直到汉魏时代才有发展。其实不然, 《诗经》中表现人的个性张扬的作品是相当多的, 也是相当明显的, 这主要表现在爱情诗当中, 有些人物形象还颇有鲁迅笔下子君“我是我自己的”的风采。

以《鄘风·柏舟》为例:“泛彼柏舟, 在彼中河。髧彼两髦, 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 在彼河侧。髧彼两髦, 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是一首女子反抗父母之命, 争取婚姻自主的爱情诗。这首诗通过女主人公看到河里漂浮不定的柏木舟, 联想到对自己理想对象的怀念, 转而对母亲的无理干涉满怀忧愁悲愤, 最后诉诸于苍天, 怨天恨母等一系列内心活动和感情的波澜起伏, 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爱情专一, 真挚坦率, 开始觉醒, 反对包办婚姻的光辉妇女形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其中“之死矢靡它”、“之死矢靡慝”二句表明了女子要为爱情奋斗到底的坚定决心, 同时也表现了女子为了坚守爱情而不惜反抗母命的勇敢行为。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感深入人的心灵世界, 关注人在情感上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看到了人们除了衣食住行之外应予以关注的另一方面, 并且大胆予以表现和歌颂, 充满了人性人情。

又如《召南·行露》中这样写道:“厌浥行露,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 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 亦不女从!”这是一首女子抗婚诗。这首诗写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隐瞒真情, 又欲强娶一位女子成婚。当这位女子明白真相之后, 表示严辞拒绝, 这个强暴男子便以诉讼相威胁。女子毫不畏惧, 坚决抗争, 维护了人格和爱情的尊严。从诗歌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女性为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爱情尊严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这个女主人公是个大胆独立、勇敢坚强的形象。“虽速我狱, 室家不足!”正面表态, 斩钉截铁, 气概凛然。

这些诗所表现的人文关怀主要是对人个性成长的关注和歌颂, 是对人从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成长为一类有思想、有个性的社会中人的过程的深切关怀, 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精神成长史的伟大画卷。

三、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和关注

既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中的人, 是国家和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 人对于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忧虑和关怀, 既是对处于这一集体中个人命运的关怀, 也是对处于这一群体中所有成员的人文关怀。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政治诗和讽刺诗中。如《魏风·伐檀》, 这些诗的忧国忧民的价值取向, 是对人的关怀的最深切体现。它的深刻之处在于不仅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关怀, 同时也是对由个体的人所构成的团体——国家和社会的深沉的忧思!

如《魏风·园有桃》:“园有桃, 其实之殽。心之忧矣, 我歌且谣。不知我者, 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 其谁知之?其谁知之, 盖亦勿思!……”这是一位贤士忧时伤己的诗。朱熹《诗集传》云:“诗人忧其国小而无政, 故作诗。”诗两章的开头以园中之桃、枣尚可为人所食起兴, 反衬自己虽有才德却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 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沉忧虑。每章前半部分均直抒胸怀, 反复吟唱他未遇知音的愁苦之情和耿耿于坏的无法排遣的忧愤!最后两句则属被逼无奈而作的激愤语, 强言“勿思”, 恰恰说明其内心并不能“勿思”, 反而更见其忧思之深对国家的关怀之切。

四、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关怀

在农事诗和周人史诗中表现比较明显, 如《豳风·七月》, 全诗以季节、时令, 有层次地叙写了农奴们从春耕到秋收, 养蚕、纺织、染缯、打猎、修房、酿酒、凿冰、祭祀等一年间的劳动情况和生活情况。农奴们的这一系列活动, 无疑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吃饭和穿衣。可见, 在当时, 温饱问题并没有解决。农奴们一年四季流血流汗艰苦劳动的果实却一无所获, 过着吃野菜、住破草房、无衣无褐的悲惨生活。我们在这字里行间看到阶级对立的同时, 也应看到诗中所表现的对农奴们的初级的人文关怀。

五、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关怀

在《诗经》中的爱情诗中表现明显, 如《周南·关雎》就是一位青年炽烈地追求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 竟至彻夜不眠, “辗转反侧”并在热切想象中把她娶过来, 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召南·摽有梅》这样写道:“摽有梅, 其实七兮。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摽有梅, 其实三兮。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摽有梅, 顷筐墍之。求我庶士, 迨其谓之。”写一位妙龄姑娘恐怕青春易逝, 迫不及待地直率地向男子倾吐求爱的心情。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把一位热恋中的小伙子等待得焦急惶惑、抓头挠耳的情态凸现在读者面前。如《郑风·女曰鸡鸣》写一对夫妻在凌晨时的一次精彩对话, 将这对夫妻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和谐融洽的生活以及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的恩爱表现得惟妙惟肖, 展示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操, 十分感人。

我们可以从《诗经》所写的各个方面体味出人文关怀:有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情和关注;有对人的个性张扬的赞颂;也有对社会对国家的忧虑和关怀;有对最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关怀, 有对高层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的表现和抒写。这些归根到底都是对人的境况的关怀。

摘要:《诗经》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涉及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涉及了人们生存状态的各个方面, 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境况的关怀。

伙伴的关怀优秀周记 篇13

从古至今的诗词文章,亲情似乎是永恒的主题,但是如果你细心观察,将会发现另一种情感对我们中学生同样重要,那就是伙伴之间的友情。本文向您介绍有关《伙伴的关怀》的内容友情,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我的心灵;像一颗明亮、耀眼的.星星,镶嵌在我的心中,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我的好伙伴,你还记得吗?在那个雨天,由于我不听妈妈的话,没有带雨伞,碰巧放学回家的时候下起了倾盆大雨。正当我在为如何回家而烦恼时,你带着雨伞来了。你说,你妈妈晚点会来接你。我听了,欣喜万分,接过了你的雨伞。可当我走在回家路上时,却看到了一个冒雨狂奔回家的背影,那个人就是你,谢谢你,我的好伙伴!

我的好伙伴,你还记得吗?那次考完试,我接过试卷,看到试卷上那一把把红叉,我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呆呆地坐在座位上。你发现了。笑着走到我的跟前,拍拍我的肩膀,温柔的说:“不就是一次考试没考好么,这算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没关系。不要伤心了,下次努力就好了呀!马云曾两次高考落榜,到第三次才考上一所普通的院校――杭州师范学院,但他并不泄气,创办了阿里巴巴集团,终究成为我国一大电商。”我听了,心里的忧郁一下子就消散了。因为你的劝说,我又重新展现出了往日的笑容。

还有一次朗诵比赛,我因紧张而发挥失常,得了最后一名。我一个人躲到了学校最偏僻的地方,哭了,为了我每天练习这么久而得不到回报而哭,为了我的荣誉、我的面子而哭。过了好久,你找到了我,轻轻抱住了我,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的陪着我。我没有挣脱,真希望时间就此停留。不知过了多久,我笑了,你才轻轻地对我说:“一两次失败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你对失败的态度,你不要逃避,不要过分伤心,不能被它打倒,你必须振作,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以图登山再起。”说完,她回了一个甜甜的微笑。我听了之后,觉得讲得有道理,便擦干眼泪重新站了起来。

还有许多许多,不知你记得与否。

产程中的人文关怀 篇14

1产程中人文关怀的国内外现状与思考

1. 1分娩地点改变由于过去医疗水平和条件的限制, 产妇多局限在家中分娩。但传统的家庭分娩存在高感染率、死亡率等问题。随着医疗水平提高, 医院为产妇提供更为安全的分娩保障, 故家庭分娩逐渐减少。2008年中国第4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 城市地区只有1. 2% 产妇是在家分娩的, 其余均在医院或妇幼保健机构分娩。而农村地区则还有9. 9% 产妇在家中分娩。2010年英国国家医疗保健服务机构 (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调查25000例孕产妇, 结果显示, 超过94% 产妇在医院分娩, 约4% 产妇在分娩中心或助产中心分娩[1]。但是目前医院环境及设备还相对欠缺: 1环境相对封闭, 增加产妇孤独、寂寞和恐惧感。2布局过于简单。3设备不齐全等。然而对产妇而言, 家庭分娩环境熟悉, 温馨亲切, 更能满足分娩期生理及心理需求。随着WHO产时服务新模式的提出和引进, 我国产时服务模式也逐渐与国际接轨, 医院家庭式产房被放在一个重要地位。医院家庭式产房既能满足产妇对舒适、温馨的分娩环境的需求, 又避免传统家中分娩潜在的危险, 因此构建医院家庭式产房是趋势所在。

1. 2分娩实施者及分娩模式分娩实施者在古代可为产妇自身、亲属或者“接生婆”, 发展到近现代的专业助产士或产科医生。分娩实施者与产妇的关系由古代的亲切、关怀、同喜忧、同需求, 发展到近代公事公办、短暂的供需关系。“以助产士及产科医生为主体, 轮流值班、分段管理”的分娩服务模式, 医护人员对产妇情况无整体、全面了解。产时服务新模式要求将轮流分段管理回归到全程陪护的过程中。美国目前有些孕妇妊娠期间在助产士门诊做产前检查, 整个孕期孕妇与助产士保持联络, 确定孕期无异常情况时, 选择助产士上门接生, 如此助产士熟知产妇情况, 做到全产程的监护, 同时符合家庭式产房的要求。

1. 3产房医护人员配置与技能素质水平目前, 有些医疗机构在产房医护人员配置与技能素质水平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产科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学历职称失衡等问题。2侧重医疗技术实施, 而忽略心理干预。3少部分态度“冷漠”、“僵硬”。4不重视产妇心理变化, 心理辅导技能欠缺。

1. 4孕产妇对分娩的认识在部分孕产妇中存在对分娩认识不足的情况, 如: 1分娩经验及知识缺乏。 2信息偏移, 认为剖宫产即可避免“产痛”等。3对医护人员不信任。

分娩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是不断满足产妇生理、心理、精神的需求, 体现在整个分娩过程中给予产妇情感和行为上的支持; 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同时加强产前教育, 增加孕产妇分娩相关知识, 尊重产妇的判断, 鼓励参与决策的制定。这些不仅是产时服务新模式对人文关怀的要求, 而且对切实做到人文关怀具有重大意义。

2不同产程中的人文关怀

2. 1第一产程中的人文关怀1产房的环境: 产妇易受环境影响, 可以通过营造一个温馨的分娩环境以缓解产妇紧张的情绪。2与产妇沟通、交流: 与产妇充分地沟通并让其了解产程每一个环节, 参与决策的制定; 解释护理计划和有关医疗用语, 从而缓解其焦虑不安的情绪。3重视亲属在产妇分娩时的作用, 鼓励陪伴分娩, 尊重产妇及其家属的决策及尊严。4医护人员给予产妇的支持: 帮助产妇按摩下腹部及腰骶部, 恰当地使用冷敷和热敷, 以减轻疼痛; 帮助产妇寻找合适的体位; 加强护理; 营养支持; 鼓励排尿; 注意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及胎心监护。

2. 2第二产程中的人文关怀1保护产妇隐私, 营造良好的分娩环境。2应用恰当的语言、表情及时与产妇沟通, 告知产程动态; 指导应用非药物性镇痛等。 3重视亲属尤其是丈夫的作用, 鼓励家属陪伴。2010年NHS调查显示, 84% 产妇愿意丈夫陪伴分娩, 仅有2% 产妇表示不愿意丈夫陪伴[1]。

2. 3第三产程中的人文关怀胎儿娩出后, 立即告知产妇婴儿已安全娩出, 并尽早让产妇和婴儿进行皮肤接触。2010年NHS调查发现, 有85% 产妇表示婴儿出生后有与她们进行亲密接触, 增加产妇的幸福感, 从而分散对产痛的注意力[1]。但若婴儿有异常, 应避开产妇进行处理, 以免产妇情绪激动引起产后出血等。

2. 4产后人文关怀护理重点是观察并及时发现产后出血、高血压等并发症, 指导母乳喂养, 帮助产妇适应角色的转变, 介绍新生儿护理知识, 解释各项指标监测的意义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3产程中人文关怀的实施

3. 1构建家庭式产房构建待产、分娩、产后康复为一体的家庭式单间产房, 营造温馨的分娩环境。产房内设施俱全, 让产妇有居家的感觉。整个分娩过程中, 产妇均在家庭成员的支持与鼓励氛围中进行, 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而使产妇和家属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产科服务质量也得到整体提升。

3. 2分娩镇痛减轻分娩疼痛是产时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部分。理想的分娩镇痛的方法是既能达到止痛的目的, 又不影响产程进展, 同时能给予产妇生理、 心理、情感上支持, 对母婴无不良影响。无论是药物性镇痛或非药物性镇痛 ( 即精神镇痛法, 包括母体体位及运动法、拉玛泽呼吸法、水中分娩、分娩球、音乐疗法等) 均能达到减轻分娩疼痛即“产痛”和焦虑, 缩短产程, 促进产程进展和产后复旧, 提高自然分娩率, 降低剖宫产率, 减少母儿并发症。

3. 3导乐分娩Doula陪伴分娩旨在整个分娩过程持续地给予产妇生理、心理、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使其顺利分娩。导乐陪伴分娩, 能够帮助产妇减轻焦虑和恐惧心理, 减轻疼痛, 降低儿茶酚胺类激素的分泌, 促进产程进展。研究发现, 导乐分娩不仅提高阴道分娩率, 缩短产程, 降低母婴并发症, 提高产妇对分娩体验的满意度[2]。此外导乐分娩成本低, 可降低因分娩所致产后相关精神疾病发生的风险, 提高母乳喂养率等优点[3]。

3. 4重视孕产妇精神心理的呵护我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专家曾在一本书中讲到: “分娩是以诞生为名义的屠宰”。可见部分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精神上经历一定程度的恐惧和痛苦, 自然分娩失败的原因正是其精神和心理未得到全面支持及呵护。研究表明, 良好的分娩经历与产妇信心是相关的, 分娩前的信心对产程有重要作用; 而恐惧和焦虑可致产程延长、分娩镇痛率及紧急剖宫产的风险增加。因此, 关注孕产妇的精神心理, 实现人文关怀, 对促进阴道分娩具有积极作用。

3. 5医护人员素质及技能水平提升产程中医护人员与产妇之间相互沟通、合作, 对产程影响巨大。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 与产妇沟通的技巧及健康宣教是实现产程中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3. 5. 1注重言行举止, 促进与产妇沟通2010年NHS的调查发现有16% 产妇无法完全了解助产人员的意思[1]。因此, 医护人员应掌握相关的沟通技巧, 学会应用通俗易懂的表情、肢体语言表达相关的医学术语, 专注而耐心地倾听、体验产妇的处境和心理, 安慰其紧张害怕的情绪。产程中及时支持产妇, 建立产妇的自信心, 鼓励其参与决策。

3. 5. 2推行分娩计划分娩计划作为入院前和临产前的产妇教育工具[4], 可促进产妇和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 增加产妇对分娩的认知, 同时使医务人员更了解产妇对分娩的期望, 进而改善产妇分娩体验、增加产妇对分娩的控制度和分娩期望的满意度[5]。国外研究显示, 使用分娩计划可降低椎管内阻滞镇痛法使用率、剖宫产率及第一、二产程的阴道撕裂发生率; 并且提高产妇分娩体验的满意度并改善分娩结局, 节约医疗资源, 提高产科质量。

4改善分娩体验,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4. 1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剖宫产Souza等[6]调查发现, 全球范围内剖宫产产妇占所有产妇的25. 7% , 其中无指征剖宫产占所有产妇的1% 。与阴道分娩相比, 包括无指征剖宫产在内的其他分娩方式可增加产妇死亡、进一步ICU治疗、紧急子宫切除以及输血的风险。有统计显示, 在2008年中仅有318万的剖宫产是必要的, 而620万的剖宫产是非必需的[7]。剖宫产的目的是减少分娩过程中的并发症, 但是剖宫产本身也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所以在无指征的情况下不应施行。当然, 要降低剖宫产率需方方面面的努力, 任务艰巨。产科医务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 1通过有效的引产方法来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2制定明确剖宫产指征, 并采取上级医生二次审核制度。3增大宣传力度, 向孕产妇及其家属宣传剖宫产和瘢痕子宫相关的风险。

4. 2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分娩期干预产时服务新模式提倡任何保健或干预措施, 应该是有益且无副反应的, 因此对产妇进行任何一种医疗干预前应该仔细考虑。1996年WHO的《正常分娩实用守则》鼓励实施的措施包括: 陪伴分娩、全面支持、自由体位、饮食、 非药物性镇痛、心理保健; 常用但不适宜的措施包括: 饮食控制、常规输液、全身镇痛、椎管内阻滞镇痛法、 胎心监护、缩宫素催产、严格控制第二产程, 常规会阴侧切、产后冲洗宫腔、家属戴口罩; 而无效的应该废除的措施有: 剔除阴毛、灌肠、强迫体位、肛查。

5小结

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特鲁多医生, 他的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流传于人间,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分娩有着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是产妇向母亲角色转变的特殊阶段。女性对分娩经历的满意度对其身心健康及母子关系有深远的影响。做好产程中的人文关怀, 需要“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的配合。 医务人员应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整个产程, 对产妇实行个体化的人文关怀, 给予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 不断提高产科质量, 促进自然分娩。

参考文献

[1]Healthcare Commission (HCC) .Women's experiences of maternity care in the NHS in England:key findings from a survey of NHS trusts carried out in 2007[R].London:HCC, 2007.

[2]Hodnett ED, Gates S, Hofmeyr GJ, et al.Continuous support for women during childbirth[EB/OL].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 Rev, 2011, (2) :CD00376.

[3]Kozhimannil KB, Attanasio LB, Hardeman RR, et al.Doula care supports near-universal breast feeding initiation among diverse, low-income women[J].J Midwifery Women's Health, 2013, 58 (4) :378-382.

[4]Munro S, Kornelsen J, Hutton E.Decision making in patient-initiated elective cesarean delivery:the influence of birth stories[J].J Midwifery Women's Health, 2009, 54 (5) :373-379.

[5]Anderson CJ, Kilpatrick C.Supporting patients'birth plans:theories, strategies&implications for nurses[J].Nurs Women's Health, 2012, 16 (3) :210-218.

[6]Souza JP, Gulmezoglu A, Lumbiganon P, et al.Caesarean section without medical indications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adverse short-term maternal outcomes:the 2004-2008 WHO Global Survey on Maternal and Perinatal Health[J].BMC Med, 2010, 8:71.

上一篇:著名的祖训范文下一篇:女性主义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