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禁毒康复工作总结(推荐8篇)
开展情况
一、XX镇禁毒工作概况
经初步排查,我镇在册吸毒人员1500人,死亡20人,实际在册人数是1480人,是徐闻吸毒人数最多的乡镇。根据禁毒工作规定,目前禁毒办的目前的主要工作一是做好宣传教育帮扶和打击整治工作,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在册吸毒人员的建档。打击整治工作主要是依靠派出所,宣传教育主要靠镇政府来推动,目前我镇禁毒宣传这一块工作开展得很不错,但是我们社区戒毒(康复)和在册吸毒人员报告工作非常落后。XX镇做为今综治挂牌整治单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册吸毒人数较大,所以禁毒工作开展的好坏对综治摘牌,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吸毒人员报告率是硬指标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禁毒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镇符合社区戒毒的对象有人,其中只有XX个对象前来社区报告进行社区戒毒。整个社区戒毒执行率不足百分七,但是根据上级禁毒委的工作要求,社区戒毒执行率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整个禁毒工作考核结果的好坏,可以讲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和在册吸毒人员来报告建档的人数是硬指标。
三、禁毒政策
最近广东省公安厅和禁毒委颁发了《关于加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
处置执行工作的通知》,对社区戒毒工作做了进一步要求和规范,其中有一条对符合社区戒毒对象非常关键。即是2017年1月1日后,没来镇禁毒办报告的,镇禁毒做出未报告证明,然后派出所将这个情况录入管控系统。那么这个社区戒毒对象不论在哪里工作,也无论他本人是否再吸毒,都会被当成继续吸毒人员进行强制隔离戒毒。
四、工作进展慢的原因分析
1、禁毒工作开展是摸石头过河。
禁毒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刚刚开展,县禁毒办给以的指导非常有限,造成下面对相关政策吃不透,工作是摸石头过河,再加上迟迟不配备专职人员,所以工作开展缓慢成效不大。
2、村委会畏难、动员力度不大。
从九月份起,镇禁毒办就已经多次将在册的吸毒人员和符合社区戒毒的名单发给各个村委会,要求各村必须大力动员这些对象前来办理报告和签订协议,同时也将社区戒毒对象到禁毒办报告的通告张贴到各自然村,但是各个村委会对这项工作的推动力度不够,除了XX村有对象来报告外,其他村委会都没有一个来报告。这些村委会不向禁毒办反馈吸毒对象不报告的具体原因,只是讲其他工作多,忙不过来,要么就是说吸毒人员他们叫不动。
3、驻点干部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
禁毒工作刚刚转入由禁毒办指导,很多驻点干部对这项工作不了解也不重视,也没有协助村委会落实好这项工作。
四、工作计划
1、完善禁毒人员网格化管理责任制
按照上级的禁毒人员网格化管理要求,在全镇范围设立XX个中网格(村委会),XX个小网格(自然村),将驻点领导、干部、村委会干部、派出所民警、村长、挂点帮扶单位纳入网格化管理系统,对全镇在册吸毒人员进行网格化管理。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底干部考核中,由工作组和村委会对各自片区的禁毒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哪个村委会自然村工作落后,将追究该网格管理人员的相关责任。这项工作需要镇领导的大力支持,确保网格化管理责任制能到落到实处,发挥出作用。
2、加大动员力度,不留余力地推动这项工作。
现在距离考核的时间并不长,留给这些对象报告的时间也不多,所以各个村委会、驻点干部必须抓紧时间将政策、到社区报告的好处和逾期不报告的处罚讲清楚给社区戒毒对象。对于在家的,要采取方法让他们来报告,对于长期在外的,也要直接联系其本人,由干部亲自和他沟通想办法让他们赶着月底回来报告,逾期不报告的对他们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还继续吸毒的对象,至少要动员其家属来禁毒办讲明情况。在吸毒,家庭又没有人联系得上的对象,由其亲属签字、村委会做出失联证明,加盖村委会公章,交到禁毒办。对每一个吸毒对象的情况,村委会要主动及时做好反馈。
3、禁毒专职干部加大对吸毒人员的跟踪力度。
对于村一级无法跟踪的吸毒对象,村委会提供对象本人及家属的联系方式,由镇专职干部进行跟踪动员,做到不漏一人,从而想方设法提高报告率和执行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方法
根据上海市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测评问卷及满意度调查表, 对康健社区所有的“送康复服务上门”签约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共入户调查154人, 调查有效率为100%。调查员由4名本中心的康复医师担任。
1.2 调查内容
残疾人的基本情况、“送康复服务上门”的工作内容、效果评价、对社区医师康复服务评价、满意度等项目。
1.3 统计学分析
调查问卷由专人负责审核后输入计算机, 应用专业方法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到残疾人154人, 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层次以40岁以上居多;文化程度初中所占比例最高, 高中以上占21.75%;在职 (包括退休) 居多, 占65.27% (表1) 。
2.2“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价
2.2.1“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内容开展情况
基本保健 (测血压、听心肺、触诊肝脾等) 最多为96.76%, 康复知识咨询为57.26%, 康复知识宣传为52.80%, 防病知识宣传为38.89%, 营养卫生指导为36.38%, 心理咨询为29.19%, 针对您需要的康复训练最少, 为27.50%。
2.2.2“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效果评价
对自身健康状况更加了解占78.12%, 认为心情更为舒畅的为73.18%, 对药物使用更加了解有57.00%, 对疾病防治知识更加了解有57.87%, 生活自理能力有所加强有54.66%, 对饮食营养、日常卫生知识更加了解有51.78%, 对自身残疾的康复方法和预防知识更加了解的有48.90%。
2.2.3“送康复服务上门”开展满意度评价
满意的有88.11%, 基本满意的有11.89%, 不满意的为0%, 满意度 (满意+基本满意) 为100%。
2.3 社区医师服务评价
2.3.1 医师能否按时上门服务
85.10%的人选择能够按时上门, 12.90%的人选择基本按时, 2%的人选择不按时。
2.3.2 医师的服务态度
141人认为医师服务态度认真, 占91.66%, 13人认为医师的态度比较认真, 占8.33%, 没有人认为医师服务态度不认真。
2.3.3 医师的服务内容
8 3.8 7%的调查对象认为医师基本掌握了服务所必须的技能, 16.13%的人认为医师部分掌握了服务所必须的内容。
2.4 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将残疾人的人口学特征和残疾类别、康复内容需求、医师上门服务时间、医师的服务态度、服务是否提前预约、是否每月按时上门、是否提供所需康复服务等为自变量, 不同情况的满意度为因变量,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送康复服务上门”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康复项目, 一个单纯的服务形式, 是发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最有效的形式。康健社区开展“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3年多, 覆盖率达到持证残疾人总人数的1/3, 影响之大, 覆盖之广, 社会效益之显著, 在残疾人康复工作各种康复项目中是首屈一指。通过送康复服务上门, 残疾人的康复意识得到了增强, 开始了解自身的康复需求;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残疾人能够率先享受到医师上门服务, 体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爱, 这是一种被尊重, 被关心的感觉;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 上门服务可以帮助社区卫生机构完善“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也是符合卫生改革发展方向。
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使残疾人感到温暖, 认为社会没有忘记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 从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给予的关爱;残疾人迫切希望得到康复服务;认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比较灵活和经济实用;同时使残疾人和其家属得到了满足和尊重。此项工作效果得到了残疾人一致的认可, 满意度达到了100%。
送康复服务上门要求社区医师运用康复知识技能开展康复训练指导、心理疏导、咨询服务、健康教育等方式, 满足了残疾人康复的基本需求;就近就便解决一些困难, 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但目前社区医师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残障康复服务不够, 大部分局限于量血压、测心率等医疗常规检查。能提供比较专业的康复知识的只占60.12%, 提供相关心理咨询的只有32.18%, 残疾人掌握对自身残疾的康复方法和预防知识只有47.15%。现在基层医务工作者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 针对家庭康复的培训更少, 适当增加针对家庭康复及相关心理知识的培训, 对提高医师的服务质量、满足服务对象的康复需求有较大的帮助。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为残疾人“送康复上门”工作落实到各个全科团队, 各团队再把康复服务对象具体落实到每位社区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力度, 形成较为规范的工作方法、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在工作时, 社区医师从154名残疾人中挑选出20人组成“助残员志愿者”队伍, 他们在医师与残疾人之间组成桥梁, 残疾人如有难言之隐, 可通过志愿者间接告诉社区医师, 医师再主动提供贴切残疾人的服务方式, 接受服务的残疾人员有了深切的体会和理解, 也能自觉地配合社区医师, 康复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 通过“助残员”的协助, 残疾人能更具体, 生动, 形象地了解相关的情况和政策, 要求也更趋于合理, 社区医师, 助残员和残疾人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所有调查对象对医师的服务表示满意。在多数情况下, 医师都能够按时上门服务, 服务态度也很认真、热情。针对个别评分较低的康复医师要进一步加强工作质量考核制度, 并且定期召开康复工作联席会, 及时发现问题。根据残疾人的具体情况, 进一步实施分类康复, 按需服务。适度增加康复服务项目, 特别是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生活比较孤单的残疾人增加送药上门、心理康复等方面的服务内容。
对残疾人而言, 社区康复方便、便捷, 而且低廉, 并有利于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 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最主要的载体。残疾人康复是助残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康复也是每位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社区康复将坚持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所提及的“以社区康复为平台, 继续开展残疾人受益面大、经济实惠、公平可及的康复服务工作”, 坚持以街道残联为主体, 以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目标, 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社区资源, 不断拓宽服务的领域, 进一步完善和推进残疾康复服务工作, 努力提高残疾人员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进行的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效果全面评估, 对社区康复进行评价, 了解其满意程度。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 对康健社区2007年154例送康复上门残疾人对象入户进行调查。结果“送康复服务上门”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为27.50%, 使残疾人对自身残疾的康复方法和预防知识更加了解的有47.15%。所有调查对象对此工作和医师的服务表示满意。结论社区康复应增加针对家庭康复的培训, 提高医师的服务质量、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同康复需求。
关键词:精神性疾病 社区康复 社会工作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078-01
一、社区精神康复的产生与发展
社区康复思想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的《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对社区康复做出定义:“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计划中的一项康复策略,其目的是使所有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的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目前人们所说的社区康复,主要指残疾人在社区中的康复。其概念是:在城乡社区积极调动和协调有关部门和人员,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在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方面为残疾人及其他康复对象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
现有的精神康复工作的研究基本上是医学和心理学取向的,没有涉及社区资源与精神康复的结合,从社区干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由于专业社会工作在内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国内地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去研究精神健康的研究还很少,更缺乏社会工作视野下的介入模式研究。
二、社区精神康复中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支持网络
精神疾病患者在患病之后,自身要遭受疾病的困扰,这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的正常生活,也给他们的家人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使他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精神病患者的生活。除了患者的家人之外,社区内管理残疾人的社工也会在经济上给与精神病患者家庭帮助,同时还会寻找一些其他有效的帮助方法。精神病患者服务对象与周围其他人形成了一个人际关系网络,服务对象遇到了问题之后,他的关系网络中的人就会给与服务对象一些帮助。这就是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①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为精神病患者服务时,不仅要关注服务对象自身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也要注重服务对象的人际关系网络,观察和分析服务对象有哪些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利用。
(二)重要帮助者
当精神病患者遇到困难时,他周围的人都会给予一定的帮助,只是每个人所给予的帮助是不一样的,在这当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帮助者,他们成为服务对象发生改变的极其重要的支持者。比如服务对象的父母亲、配偶、子女以及好友等,都有可能成为服务对象的重要帮助者。②这些重要帮助者是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关键人物,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在规划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时,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重要帮助者,也就是充分利用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保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扎根于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拥有的资源。
三、社区精神康复的介入模式
(一)专业服务与非专业服务相结合
在精神病患者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服务:一种服务是由专业的服务机构所提供,这种服务具有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另一种服务是由服务对象身边的重要他人提供的,这种服务不同于专业的服务,但是却在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照顾服务对象的日常起居,监督服务对象服用药物等,这些照顾都融入于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影响的时间也是持续的。社会工作者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务,应该整合专业服务和非专业服务,把专业服务融入到非专业服务当中。
(二)不同专业之间服务相结合
精神病患者在面临问题和困扰时,需要不同的专业服务,不仅涉及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还涉及其他专业服务,例如医院的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治疗等。在精神病的治疗中,服务对象的问题越严重,他所需要的专业服务就越复杂,所需要的服务的种类也越多。而且,服务对象往往需要先接受其他专业的服务,等服务对象的生理机能恢复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专业介入才会更加有效。社会工作者的作用是协助服务对象恢复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只是多种专业服务中的一种,它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社会工作者能否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有效的专业服务,而且取决于社会工作者能否将服务对象所需要的不同的专业服务整合起来,让不同的专业服务相互促进。③
(三)社会工作不同专业服务方法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不同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根据服务对象的发展需求规划专业服务方法,将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整合起来运用与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在为精神病服务对象规划、设计服务方案时,首先不是去考虑运用什么样的专业方法,而是要先去了解服务对象有什么样的发展需求,然后再考虑用什么样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能够促进服务对象发生改变。也就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的运用需要围绕着一个服务焦点:快速有效地促进精神病服务对象的改变。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专业社会工作在内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成熟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康复的模式和方法还尚未建立起来。社会工作者要从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出发,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康复时,应当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将专业服务和非专业服务相结合,为服务对象提供综合的专业服务;二是要将同专业的服务相结合,为服务对象提供间接的专业服务;三是要将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相结合,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专业服务。
注释:
[1]Adams,R.(1996).Social Work and Empowerment. London: Macmillan Press, p.28.
[2]Clicken, M.D. (2004).Using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 Positive Approach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Boston: Allyn and Bacon, p.6.
[3]Macmillan, R. &Townsend, A. (2006).Landscapes of Volunteerism: New Spaces of Health, Welfare and Governance (pp.15-32).UK,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p.18.
参考文献:
[1]童敏.精神病人社区康复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和方法探索[N].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4月第21卷第2期
[2]香港浸会大学课题组.精神病康复者对续顾服务意见的初探[R].香港浸会大学,2003年
会议通报了一年以来社区禁毒宣传教育、帮教对象转化以及节日走访慰问等工作情况,并听取了大家对做好社区禁毒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
会议强调: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和新型毒品的不断变化,社区禁毒形势严峻,社区禁毒工作要积极创新,找出强有力的工作抓手,进一步靠实“六位一体”的帮教监控体系,全面落实禁毒责任制。
会议要求广大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努力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辨别毒品的能力,切实在社区禁毒帮教和禁毒宣传中发挥好积极作用。
会上,参会人员一起学习了最新毒品知识及禁毒法规,通过学习进一步认清毒品的危害和禁毒工作的重要性,为下一步有效开展社区禁毒宣传教育提供了帮助。
——金山路街道第二社区居委会
自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以来,第二社区居委会按照上级部署在街道综治办的指导下,坚持以贯彻落实(禁毒法)为主线,以完善社区帮教为核心,以健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机制为重点,以构建无毒社区为目标,全面推进社区禁毒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一、基本情况
金山路街道第二社区位于独山子区石化炼油厂以东,占地面积0.86平方公里,绿地面积19.2万平方米,居民总户数2608户,总人数6330人,流动户938户,流动人口2960人,出租房屋454户,1178人。2012年在册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19人,签订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书19人。截止目前已经有4人在社区的帮助下顺利解除协议,回归社会。
二、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第二社区首先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居委会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为副组长和社区禁毒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时还组建了以民警、社区、家庭、单位或志愿者为一体的“四位一体”帮教小组,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指导、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制度,制订了社区禁毒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社区“禁毒”工作目标和任务,做到了分工明确,落实到位,增强了社区禁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了社区禁毒工作有序开展。
三、强化禁毒宣传 营造工作氛围
为了确保禁毒工作落到实处,做好《禁毒法》的学习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对《禁毒法》的学习宣传为重点,扩大社区居民群众对《禁毒法》的知晓率,切实把《禁毒法》的具体规定落实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1、增强社区干部对戒毒工作的责任意识,党支部书记组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学习《禁毒法》,经常性开展了社区戒毒岗位培训,专题培训,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对政策法规的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法律程序的能力,为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
2、第二社区居委会积极创新宣传载体,深入开展宣传活动,以观看文字图片展板、发放宣传资料以及现场咨询、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了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其中,悬挂横幅1条、展出展板10余块、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受教育人数达到2000余人。使社区居民们更进一步的认清了毒品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进一步增强了远离毒品、拒绝毒品的意识,提高了大家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巩固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3、加强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教育,组织辖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教育广大居民自觉远离毒品,提高社区居民禁毒、防毒、反毒意识。家属参加了“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座谈会。组织社区戒毒对象、家属6人参加了由金山路街道和西域戒毒所联合举办“ 6.26”禁毒工作宣传教育活动。给社区戒毒对象和家属上了一堂活生生教育课,给所有到场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很好的警示教育,为以后社区禁毒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结合“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辖区居民的识毒、拒毒意识。第二社区党支部组织社区在职党员,在辖区开展了以“全球行动共建无毒安全社区”为主题入户走访宣传教育活动。入户走访居民100余户,商业网点25户,定期走访社区戒毒人员。
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人人关注,积极参与,支持社区禁毒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落实帮教措施 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社区以帮教为重点,严格落实“四位一体”的帮控措施,紧紧围绕“四位一体”帮教工作重点开展帮教工作,以人性化将服务和重点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真正把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在帮教工作中,并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1、首先,第二社区居委会在辖区开展了社区戒毒康复对象的就业状况摸底调查,掌握了社区戒毒康复对象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动态,为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
2、其次,为进一步做好社区戒毒人员帮扶工作,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入户走访了本辖区戒毒人员,进行了帮教回访。走访中,走访组人员与戒毒对象及家人面对面进行了沟通交流,了解其目前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康复,提升自我防范能力,尽早融入社会,努力构建和谐家庭。
3、分类帮扶与重点帮扶主推社区戒毒工作顺利开展。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社区戒毒人员赛力卡孜家时,了解到他因患有癫痫、肝硬化等病症住院,社区帮教小组成员带着慰问品特意去看望了他。社区戒毒人员米吉提住院后,因为姐姐没有及时把押金送到医院,社区帮教小组立即安排两名工作人员出面协调,使米吉提顺利住进了医院并及时得到治愈。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另外,在帮教过程中,积极和帮教单位和派出所沟通,及时了解社区戒毒人员动态,和单位、家庭一起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而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大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帮扶力度。
四、立足防范,建立禁毒长效机制
目前,在社区禁毒工作领导小组的帮扶下有4名社区戒毒人员按期做了解除手续,1人按照协议书规定做了强戒申报。社区戒毒人员参与戒毒康复的意识逐步增强,从以往的被动参加到现在的主动按期参加尿检。
为了将社区禁毒工作长效化,第二社区还对辖区一些刑释解教的无业人员以及有不良倾向的居民实施重点关注,定期走访排查,做好防范工作。今后,我们将在上级部门精心指导和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完善社区禁毒工作制度,细化工作程序,规范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不断学习,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禁毒工作新机制,积极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认真学习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和做法,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巩固“无毒社区”工作成效,为全面建设和谐稳定、幸福安康独山子做贡献。
金山路街道第二社区居委会
一、统一领导,强化责任,完善组织网络。
一是组织保证。我镇成立了创建“无毒乡镇”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派出所、综治办、民政、宣传、工青妇等部门为成员部门,办公室设在综治办,配备一名专职干部,按要求配备微机和打印设备,添置了禁毒书籍,确保此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各村相应成立创建“无毒村”、创建“无毒社区”领导小组,有一名村干部分管创建工作,形成镇、村二级禁毒网络,组建了禁毒志愿队伍,建立健全工作网络。
二是强化责任。将禁毒工作成效作为各级干部业绩的一项重要依据列入考核内容,与干部的利益挂钩,第一明确禁毒责任,把“一票否决”落到人头上,强调责任追究;第二明确范围,按地域切块划分的棋盘格内的范围,各自打扫门前雪;第三明确对象,对每一个吸毒对象做好跟踪追究的记录;第四明确工作任务,就是盯牢看死,把自己管理的这块地盘盯牢,把涉毒人员看死。
二、深入宣传,细究方案,建立工作机制。
一是召开动员大会。我镇召开了全镇的政法综治工作两级干部会议,会议对上年度创建“无毒乡镇”工作进行了全面结合,安排部署今年的创建工作。会议要求各单位本着“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将创建“无毒社区”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工作中,加强教育管理和检查,把创建“无毒社区”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构建创建宣传平台。利用广播等媒介突出宣传效果,从健全宣传队伍,开辟宣传阵地入手,形成禁毒宣传的长效机制。学校分别确定一名分管禁毒宣传的专职领导,镇禁毒专管员协同宣传工作,各村配备宣传员,形成镇(学校)、村两级宣传网络。在宣传手段上,加强阵地宣传与动态宣传。妇联、共青团群众团体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承诺活动。充分运用户外广告和发放“手拉手远离毒品、心连心造福社会”邮政明信片,设禁毒宣传画廊和公益广告,开展公益宣传。同时抓重点,主要是突出对在校生、社会闲散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等易染毒群体的预防教育,法制副校长给在校生上生动的涉毒犯罪案例课和组织在学生观看纪录片,增强其对毒品的免疫力。利用“6•26”国际禁毒日,积极参与开展广场大型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禁毒氛围,提高全社会的禁毒意识,旨在推动全镇禁毒宣传活动全面、深入地开展,从而进一步普及禁毒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毒品的“认、知、拒、防”能力,提高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禁毒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民禁毒局面,为进一步搞好我镇的禁毒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建立帮教和奖惩机制。我们实行捆绑式帮教责任制,首先建立帮教工作台帐,吸毒对象逐一登记造册。其次确保帮教措施落到实处,帮教人员由民警、村干部、禁毒志愿者,及其亲属中一名最有实力和权威的人参加,组成“四位一体”帮教小组,并落实责任制,定期开展走访上门帮教。设立禁毒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制订创建“无毒乡镇”奖惩规定,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机制。
三、打防结合,齐抓共管,力求创建实效。
一是健全防控机制。领导小组召开专项专项会议,部署排摸行动方案并落实专项整治经费,要求彻底查清吸毒人员的底数,全镇实行逐村逐户逐人排摸分析的方法,排摸出本镇有吸毒或吸毒史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分别登记造册,建立帮教组织,经过强制戒毒和阶段性的跟踪帮教,上述人员情况良好,无发现复吸情况。
二是以重点单位及场所为抓手,抓好禁毒整治工作。禁毒整治必须做到四禁并举(禁吸、禁贩、禁制、禁种)、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游戏厅、网吧、旅店等场所是吸贩毒品的重点场所,公安机关定期、不定期开展禁毒专项工作。为从源头上落实禁止种植、使用毒品原植物和非法制造、使用易制毒化学品的长效管理机制,与行政村签订了《甘棠镇无毒村管理责任书》。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均寿命的延长, 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等康复对象在社会人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也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所以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自从世界卫生组织 (WHO) 于1976年提倡社区康复 (简称CBR) ,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的《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中对社区康复做了新的定义:“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计划中的一项康复策略, 其目的是使所有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的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康复事业, 尤其是社区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更加明确了到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战略目标。
1 社区康复的现状
1.1 概念
(1) 内容:在我国, 社区康复又称为基层康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社区康复的任务繁重。然而仅仅依靠我们现有的康复专业队伍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医保政策“低水平, 广覆盖”原则下, 应卫生系统、民政系统、社会保障三家体系并驾齐驱, 方能顺利开展社区康复的任务[1]。 (2) 性质: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战略性计划, 应纳入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范畴之列。 (3) 目标:残疾人身心获得康复, 在社区内使残疾人改善身体和精神、心理的功能, 尽可能生活自理, 在家庭和社区活动能与人沟通;残疾人享有入学和就业机会;残疾人重返社会。 (4) 鉴别概念:社区医疗是医疗服务社会化的结果, 发达国家的全科医师制度就是医疗服务社会化, 两者在内涵上不一致。社区服务具有福利性、群众性、服务性、区域性的特点。把社区康复纳入社区服务工作中, 是我国社区康复管理和实施的模式之一。实践证明社区康复较专业康复机构式康复 (IBR) 具有更多的优点, 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适合[2]。
1.2 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
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贯彻全面康复的原则。 (1) 普查:普查社区内残疾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残疾种类、原因、人数及分布等需求) , 作为制定康复预防和计划的资料。 (2) 预防:开展预防接种、营养卫生、精神卫生、安全防护等卫生宣传教育, 例如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等工作。 (3) 训练:采取康复训练, 改善残疾患者的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 (4) 培训残疾人的教育、就业辅导, 并协助解决有关就业问题。 (5) 社会康复:积极组织残疾人参与群众性文化生活或残疾人自己的文体活动, 进行广泛的正确对待残疾人的宣传教育, 清除歧视心理, 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
1.3 我国社区康复模式
社区康复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事业, 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完成。目前国内外社区康复工作仍无统一的固定模式。借鉴国外模式, 结合我国社区康复试点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我国社区康复模式的基本内涵[3]: (1) 社区康复与保健保障系统结合。按WHO精神, 社区康复应纳入各国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中, 与基层社会保险密切结合起来。 (2) 工作机构协调统一利用城乡基层的卫生和民政的工作网点, 实行一网多用, 一员多能, 实行福利康复相结合, 卫生康复相结合的格局。 (3) 社区康复训练。以家庭康复训练为主, 并与社区康复站训练相结合, 同时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 (4) 社区康复的技术方法。在全面使用现代康复技术的同时, 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医学和中医药学的优势。 (5) 社区康复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对社区康复的专项经费的投入, 应将社区康复服务纳入医保的有关政策, 积极探索双向转诊及社区康复合理费用补偿机制。动员全社会、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区康复事业当中, 开展助残、募捐等公益活动。只有保证一定的财力支持才能促使社区康复稳定持续地发展。 (6) 社区康复组织管理。由各级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下设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工作管理系统, 即各级残联的康复工作部门;技术支持系统, 即各级技术资源中心和专家指导组, 三系统共同作用, 其特点以行政辖区为规划, 组织管理单位, 各级政府牵头, 有关部门参与, 各级残疾人组织负责协调, 履行日常工作的管理[4]。
2 社区康复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医学的新模式与健康的新概念未覆盖
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概念模式。健康新定义是指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 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在仍有许多社区居民习惯于有病打针、吃药的传统模式, 不知道怎样预防残疾和有了残疾怎样去康复, 以至延误了功能的恢复。WHO希望在1998年, 全世界半数国家开展社区康复;我国预计1996年全国各省基本上都开展社区康复试点工作, 这2个指标在当时还都未达到, 现已经过去近20年, 社区康复工作仍需不断促进, 目前无论是政府人员、医护工作者, 残疾人及家属等对康复的重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或偏差.甚至存在是否开展社区康复都无所谓的局面。
2.2 技术队伍问题
由于我国的社区康复大部分人员由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兼职, 普遍存在康复概念模糊, 专业水平有限, 因此目前康复的主要工作是以各级康复资源中心为核心, 特别利用综合性医院康复科的技术优势, 对社区康复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 强化社区康复管理, 形成一支社区康复队伍。否则由于社区康复技术人员短缺和层次低, 其技术梯队无法形成。所以有人提出[5]让全科医生成为社区康复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与资源的核心人物和协调者。
2.3 康复技术社区化问题
康复技术多为IBR (机构康复) 移植性技术, 技术成份高, 费用较昂贵, 有些难于移动等, 对社区适应性欠缺, 与社区康复专家强调的分散化和大众化存在差距。要尽量使现代康复技术简单和实用化, 能够使社区的康复人员、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容易理解和掌握。
2.4 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 加上残疾人家庭困难, 从而制约了社区康复的发展。社区康复发展过程中缺乏经费支持。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解决社区康复经费, 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2.5 残疾人自身康复观念淡薄, 对社区信任度不够
残疾人由于受到经济、个人意识、社会观念等种种因素的制约, 对自身康复的积极性不高, 有的认为是社会责任, 把责任推给社会, 有的是消极绝望, 自暴自弃, 不接受社区康复, 也有一部分人受多年传统医疗观念的影响, 对社区康复不信任, 认为只有医疗部门才有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使社会康复的影响面受到限制。
3 社区康复医疗的效益
社区康复医疗的效益即用货币来表现社区康复医疗服务的有用效果。有用效果是由各种使用价值构成, 是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属性。例如治愈率、好转率、发病率、死亡率、期望寿命等。在社区康复医疗服务的成本效益分析评价中, 要更多的注重社区康复医疗服务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3.1 社会效益
社区康复医疗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 (1) 社区康复把医学康复与社会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紧密结合起来, 帮助残疾人接触社会, 重返社会。为残疾人能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创造必要条件, 是社会进步及生产力彻底解放的重要标志。 (2) 社区康复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领导负责, 卫生、民政、教育等多部门参加;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要宣传和动员社会团体、慈善机构、民间组织、志愿者, 积极参与社区康复服务。 (3) 社区康复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一部分。社区政府应当把社区康复纳入本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 充分利用社区内部资源, 实现资源利用一体化。 (4) 社区康复医疗遵循“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社区康复医疗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保障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 使大多数康复对象享有可及的康复服务。
3.2 经济效益
社区康复医疗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开展康复医疗有助于降低医疗费用。康复医疗投资少, 治疗手段绝大多数是非药物性和低医疗成本的适宜技术, 非常符合当前的医改理念[6]。 (2) 大量患者需要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通过为老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提供社区卫生服务, 获取明显的经济效益。 (3) 社区康复医疗有利于控制康复医疗服务成本。社区康复医疗服务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都远低于大医院的康复医疗服务。因此, 社区康复医疗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疗效好的特点[7]。 (4) 社区康复医疗的收入是社区卫生服务重要补偿渠道, 在政府拨款和社会募集的补偿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 社区医疗和社区康复的收入就成了重要的补偿渠道[8]。
4 发展社区康复的建议
社区康复工作应围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开展。 (1) 加强宣教工作:利用现代宣传手段, 强化对现代医学模式及健康新概念、康复医学、社区康复等内容的宣教, 增强各级部门及患者的认识, 主动参与、组织、支持、配合社区康复工作[9,10]。 (2) 建立完善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以社区为基础, 家庭为依托, 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现有机构的设施及人员的作用, 形成社区康复训练服务网络。 (3) 认真探索康复技术社区化:关键是医学人员与工程人员加强沟通与合作, 多开发、多研究出更适合社区康复的治疗及评估康复器材, 这是一个突破性的方向。 (4) 广开思路保证社区康复的经济性:争取政府财政性补助;发动辖区群众机构支持;社会知名人士组织资助;适当维持性的有偿康复服务;尽可能发挥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参与作用。 (5) 政策性意见:建立政府性的社区康复的示范点。另外扩大社保在康复治疗及评价项目的范围, 适当可考虑倾斜, 从政策上支持弱势群体, 促进社区康复事业发展。
5 社区康复的展望
社区康复是一个新生事物, 人们对它的认识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它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依靠政府行为推开, 通过政府和康复工作者的努力, 使之逐步正规、完善。各地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给社区康复的全面推开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应把全民健身运动和社区康复紧密结合起来, 让群众参与康复、认识康复。国家政策已明确, 通过各级政府及康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我国的社区康复必然会满足各层次的康复需求, 造福于人民。
参考文献
[1]王颖, 等.发展适合我国城市社区情况的社区康复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 18 (2) :112-113.
[2]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146-2157.
[3]胡学强.社区康复医学 (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5.
[4]何镜清.社区康复的理论与实践 (J) .中国康复, 2003, 18 (3) :199-200.
[5]吴春容, 等.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康复模式 (J) .中国社区医学, 2001, 7 (3) :30-31.
[6]凌成勇.康复医学与我国医改中的社会需求 (J) .中国康复, 2002, 17 (1) :56.
[7]陈启鸿, 姚岚, 刘华, 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及经济效益分析 (J) .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 (4) :295-296.
[8]黄宁, 闵子卿, 刘荣, 等.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是卫生改革的必然趋势 (J) .中国卫生经济, 2002, 21:36-37.
[9]叶志宜, 郑洁姣.上海市社区残疾人康复现状调研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0, 15 (6) :338-340.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16-02
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根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与康复医师等其他康复专业人员的紧密配合,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以帮助残疾者或病人达到康复或减轻残疾、预防继发性残疾为目的,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伤、残者的生活质量,并回归社会。与传统的病人被动地接受护理人员照顾的“替代护理”相比,康复护理强调的“自我护理”和“协同护理”。
社区康复护理指的是在社区的康复过程当中,护士以全面康复目标为中心,依照总的康复医疗计划,针对残、伤、病人员的整体进行社会、心理以及生理等各方面的康复指导,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坚持做康复锻炼,尽可能的使残疾对自身的影响降到最低,预防继发性的残疾,最大限度地达到康复。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類。缺血性脑中风由血管阻塞引起,占中风的68%-80%。突然发生脑梗塞,处理不当,会使患者致残甚至致死,大多数家属觉得这是意外。患上脑卒中后不易治愈,加上住院费用和其它的原因,然而患者和其家属经常因为缺少一些有关康复与护理的知识,导致了大多数患者没有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护理,从而导致了“废用综合症”和“误用综合症”。我们对“脑卒中”恢复的后期以及后遗症期的有关对象,展开了为期六个月的家庭康复护理活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本社区脑卒中恢复期与后遗症期的患者共有102例,其中缺铁性的脑卒中92例,出血性有55例;男90,女57例,平均年龄70±10岁,平均病程:10.9±5.0个月。
1.2方法。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患者家属共同计划,第一个月上门指导每周3次;第二个月上门指导每周2次;第三、四、五、六个月上门每周1次护理指导。护理措施包括:①心理护理。心理活动是脑神经功能活动的具体表现。中风突然发作会在瞬间伤害患者的脑神经功能,为患者带来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压力,所以应根据患者各自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心理疏导活动。听取患者的心理感受时要有充分的耐心,平时的时候可以经常帮患者整理衣服、头发、握握患者的手等等,使患者感受到“尊重”与“关爱”,而且,还应当想办法使患者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让他们能够走出家庭,让患者能够在集体中自由地与别人适当的进行交流,进而减少他们的孤独感,这样可以使他们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②患侧肢体功能训练的护理。主要是对病患的侧肢体上关节的被动运动。在活动过程当中,应当有充足的耐心,要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必须每天坚持锻炼,一天至少要进行一小时运动,但是在训练当中首先要做到的是保护好患者的身体,坚持鼓励他们由自己去完成锻炼。如果患者实在不能改善运动功能,那就应当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加以改造,比如将门槛去掉等。③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的护理。在病情许可的范围内,要积极地鼓励患者日常生活尽量自理,适当的做一些运动,多下床走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一些生活当中的娱乐、学习、家务和其他社交活动,这些活动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积极的影响,帮助锻炼他们的身体,为以后重返社会做好准备。
1.3评价康复干预护理的效果。用SWLS、FCA表和bethel和Fugal-Meyer指数评价法,于护理干预和入组时在第1、3、6个月评价。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0.0分析软件。计量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进行护理干预以后, 家属的照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不良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负面情绪减少。患者Fuga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ethel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具体见表1。表1患者护理干预后的Fugal-Meyer、Bethel、FCA、SWLS评分
项目列数入组时1月末3月末6月末PFugal-Meyer10240.15±18.9540.35±18.3440.44±18.1640.92±18.14>0.05Bethel10248.26±10.672.01±14.7275.24±12.8476.08±12.53<0.01FCA10257.92±10.7771.69±11.7674.85±11.3275.40±11.45<0.01SWLS10211.73±5.5617.80±3.2119.31±3.4620.23±3.53<0.013讨论
我们认为在社区护理当中,护士所扮演的角色不单是照顾者,也是病人以及家属促进健康行为的管理者与实施者。医护人员参与社区护理时要先能够适应医院护理角色转变为社区护理角色的这个过程,将医护工作由医院延伸至家庭和社区。作为致残率、发病率都很高的疾病脑卒中长期以来倍受大家的关注。在本实验当中,护理人员在进行行为干预与心理干预的同时,还循序渐进的进行系统康复干预训练,可以在家庭当中开展康复治疗、训练,病人的肢体障碍康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改善日常的活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实践表明,社区护理干预这种方法用较低的成本来取得相对优质的医疗服务,使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关键在于规范的康复训练。参考文献
[1] 梁月香,严翎等.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9):49-50.
[2]殷艳玲,窦丽君,王桂香.家庭跟进服务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22(20):1873-1874.
[3]徐迎,刘杰.脑卒中后抑郁40例全方位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3):56-57.
(上接第15页)
[16] Kyriakidis AV,Karydakis P,Neofytou N,et a1.Plasmaphere—sis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severe hyperlipidemic pancreati—tis:report of 5 cases.Panereatology,2005,5:201—204
[17] Chen JH,Yeh JH,Lai HW,et a1.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in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c pancreatitis.World JGastroenterol,2004,10:2272—2274
[18] 葛政举,周国雄高.脂血症性胰腺炎[J].胰腺病学.2006. 6(4):243-245
[19]Berger Z,Quera R,Poniachik J,et a1.Heparin and insulin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caused by hypertriglyceridemia.Experience of 5 cases.Rev Med Chil,2001,129:1373—1378
[20] Henzen C,Rock M,Sehnieper C,et a1.Heparin and insulin inthe treatment of acute hypertriglyeeridemia——induced pancreati—-tis.Schweiz Med Woehensehr,1999,129:1242—1248
[21] 周亞魁,杨体雄,何跃明.高脂血症性胰腺炎[J].临床外科杂志,2002,10:52—53
[22] 毛恩强,汤耀卿,张圣道.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规范化治疗方案的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542—545.
[23] 薛平,邓力晖,张肇达.早期益活清下法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3(6):262-265
[24] 时枫,熊旭东.通腑活血方对伴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降脂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7.5(39):40-41
[15]王震宇.腹腔置管引流及灌洗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798—799
【社区禁毒康复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街道社区禁毒宣传工作总结06-07
社区禁毒整改工作情况汇报07-07
禁毒社区宣传活动05-24
社区禁毒月小结10-13
禁毒宣传进社区简讯10-27
社区开展禁毒知识讲座09-16
八卦社区残疾人社区康复站职责和工作制度10-22
医院社区康复指导计划10-24
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11-03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