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孔子孟子(推荐7篇)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孔子的姓氏是孔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主要成就: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⑴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⑵ 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 „3‟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孔子的局限性:孔子轻视实际生产劳动,鼓吹求学为做官。影响:孔子的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汉族,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主要成就: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的局限性。孟子的思想,存在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的仁政学说就常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全球各社会、各个文化道德中永恒的主题,不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稳定。而孝,正是调节家庭关系的一剂良药。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效忠国家的人。从孝出发,才能家和万事兴,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同学们,让我们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只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只是一顿粗茶淡饭。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一枚含着体温的硬币„„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孝,是稍纵即失的眷恋,是无法重视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苦恨的往事......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让我们永远记住孝心的存在,记住孝心是无价的。中国的孝道文化,影响了中国代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孝做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加强孝道的教育,对于维系一个社会的稳定,强化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意义。父母养育了我们,我有责任孝敬他们,让他们安度幸福的晚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责任就是社会责任,分担了家庭责任也就承担了社会责任。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几千年来,人们把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我祝同学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来爱父母,敬师长,完善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境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担当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
一、性善论:仁的人性基础
性善论是孟子独创的一个学说理念。孔子没有具体解释人性究竟是什么, 以及每个人为何可以施行仁爱。《论语》中很难找到孔子关于人性的看法。相关的只有“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论语·公冶长》[1]) 。这也只能够说明孔子主张有共同的人性存在, 并且后天的学习与环境很重要而已。孟子自称私淑于孔子, 他的学说承继孔子而来, 与孔子同样重视成人之道, 但是他自成人之道的背后发掘出内在于人的基础存在, 即人性本善。“天下之言性也, 则故而已”, (《孟子·离娄下》) 孟子认为性善论解决了仁道能够推行于大众的疑问, 性善就是能在所有人中普遍施行仁爱的重要原因。“性善”的内容意义, 是孟子对于人必须反求诸己、不假外求且不容己的作生命反省的阐述。
孟子曰:“乃若其情, 则可以为善矣, 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 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 不能尽其才也。” (《孟子·告子上》) 这是公都子疑惑于“性无善无不善”、“性可善可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等当时流传的人性理论, 孟子为此特别将性善论做了具体论述。这段话是说, 依人性而言, 人人都有实现善的能力, 这便是我所说的性善之义。至于有些人不善, 并不是他本身没有善的资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属仁, 羞恶之心属义, 恭敬之心属礼, 是非之心属智。仁义礼智并不是从外在强加于我的, 而是我自己本来就有的, 只是一般人不曾切己反思而已。所以说, 你如果追求它, 就可以得到;你如果放弃它, 就会失掉。人和人之间所以会相差一倍以至于数倍, 就是因为不能充分发挥他们本有的善质之故。
由上述引文, 我们可知:第一, 孟子所说的“性”, 是一种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肯定, 不仅是自然之质, 而且有道德含义。这种理解, 确立了“即心言性”, 旨在说明人与禽兽迥异的道德经验与价值生活。第二, 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 为本心所固有, 不需借任何外力或条件直接内化在人的心中;又说四端之心的表现即是说“性善”的主要依据, 所以“仁义本心”就是“性”的内涵, 性善论至此得以证明。第三, 孟子主张“性善”, 是就人性中本来具有的为善的能力来肯定的, 并非将“善”推向外, 外于人性而向外求, “善”是人性之所是。第四, “心、性、情、才”虽用名有别, 虽然侧重各有不同, 但四者所言本一, 只是就仁义的不同向度来说。因“性”内在于我们的生命, 我们必须自主决定, 无可逃于为善的性之要求。而向善的意念, 纵然只是乍现于心, 就已经是善, 并不必然要表现出完美的善行或做多少善事才算是善, 这个本心、善意就是绝对的内在首先性。反过来说, 一个具备良好天资的人若不能够反省自觉, 虽然有四端之善性, 但也可能出现行为上的偏差, 趋向于恶。
所以, 孟子所主张的性善是指人本身自有成善的潜质, 而不善者是因为自己没有把握本有善质所造成。孟子以四端之心来证心善, 可知心善即性善。另外, 孟子从亲情、同然与不忍这三个方面论证了性善。[2]人所为的善行, 并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或自身的利益而来, 它纯粹是一种发自内心不容于己的行动。
孟子认为人依其本性都是有实现善以及成善的可能, 并将人性界定在超越面而非自然面的高度上, 而此超越的人性是天所赋予的。所以人有大体小体两部分, 孟子以为大体的良知良能部分正是人与禽兽的差别所在, 于是以它来定义人性;至于小体仅是口腹之欲, 乃人与禽兽所共有, 并非人之为人的所在。孟子将人的自然生命追求与道德生命追求区分开, 所以, 他所说的人性, 实际上就是天赋予人且唯有人才具有, 并呈现为超越的内在追求。孟子将道德本原归于天的同时, 也认为就道德的实践而言,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 亦即在天命的笼罩之下, 道德主体拥有意志自由, 有主动完成良善本性的能力, 而道德主体的自由与天命也是和谐存在的, 在尽己与天命各自独立之下, 人若能修身尽道, 不论遇上任何逆境也都能处之泰然。
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论证, 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并且, 他还将仁的根据直指人心。“仁, 人心也, 义, 人路也。……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这个心, 并不是经验世界中物理性质的心, 而是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价值意识之道德心。在良知本心中必有善的法则存在, 使良知本心可以为道德的判准和依据;只是人们容易放失此良知本心, 因此产生出恶的情况, 但也正因此, 人们才更有找回本心实践本真之我的目标与使命。
二、仁政论:仁的政治实践
仁政学说的根据, 就是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经由道德本心实现良知良能的善, 扩而充之表现为仁义道德, 即是彰显人之所异于禽兽之价值与尊严。而从自我内省修养到对万物的关怀, 这一己之德向外扩展而至国家大事, 此即是孔孟所言的“仁”的道德生命。只有仁, 只有性善, 才能推己及人,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因为性善, 所以要求让人们以发挥出他应有的道德价值为人生目的;因为性善, 使得君王能够禀赋此天性而施行仁政来帮助所有人唤醒其潜藏于内的道德价值。
孔子认为, 要算得上一个君子, 得做到“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更进一步, 则是“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 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君子是力行仁道的人, 仁是君子言行内在的本质规定。“由于‘君子’的本质是‘仁’, 故‘君子之道’事实上即是‘仁道’。”[3]安人、安百姓体现了孔子以仁道治国的理想。这既是对君子的要求, 也是对当权的君王的要求。
“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推崇尧舜, 认为二者是以仁治天下的圣人。孟子不辞劳苦, 屡屡规劝诸侯应当发政施仁, 如此则可以王天下。君王施行仁政, 使得本具良知良能的百姓感受圣贤的风尚, 进而能够扩充一己的善性而成圣成德, 最终使得君臣百姓都和谐而有秩序地生活在一个温情敦睦的美好社会里。这就是孟子治国平天下的仁政理想。“君仁, 莫不仁;君义, 莫不义;君正, 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离娄上》) 君王做到了仁义, 则天下便都有仁且义了。所以仁政简而言之便是要君王本着亲民爱民之心, 行亲民爱民之政。
孟子的政治思想, 要求君、臣、百姓一致, 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态度, 为着和谐美好的价值目标, 进行的伦理道德化的尝试与互动。君王能够是应天命的仁人, 持有“先觉觉后觉”的精神, 在物质上使百姓富庶, 民众“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在精神上使百姓能够觉醒并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君王既要照顾人民自然生命, 还要帮助他们实现道德生命。“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 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君、臣各尽其职, 尽己之道德责任, 五伦间的关系不以外在的利益维持, 而是以内在的仁义为根本, 建立人伦秩序。他的仁政思想, 迥异于战国当时的霸道主义, 直指人心之良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而发展出的不忍人之政的理想。孟子认为, 人是不同于禽兽的存在, 因为人本有天赋之善, 于是能够摆脱自然状态的限制, 进而达到超越有限及于无限的境界, 这才是人之为人的存在。因此, 既然人禽有别, 君王应将个人超越的一面展现并扩充, 表现在政治上, 就是以仁道原则为基础的仁政措施。但是君王的四端之心也容易被声色、权势所诱, 为佞臣小人所惑, 而失去其本有的仁心善性, 国家百姓也因此蒙受其害, 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孟子强调君王之贤。孟子论“仁”, 大部分都是希冀占统治地位的君王以“仁”之心来施政, 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说, 孟子的仁政论是对孔子“仁”说之继承与深化。
由于仁政思想是以人性本善为前提, 因此它也被赋予促成人完成其本善之性的目的。于是, 仁政思想本身有着强烈的伦理政治色彩:政治不过是为了帮助人成其所以为人的目的, 仅只是辅助道德教化的工具而已。由于人人都具有善的天赋, 所以政治也当以人人得以成善为目的。君王施行仁政, 使人人皆行仁, 天下可定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这也正是孟子为何在见梁惠王时, 反复言说“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的想法正是当时时代的价值观念, 孟子一语道破国家兴盛之道, 唯有仁义而已。因为凡事说利, 上下必定会交相争夺, 因此, 主政者不能以利为其考量。孟子立身于当代独排众议, 试图扭转当时的社会风气, 希望借由仁义的提倡, 仁政的施行, 把当时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导向仁义的价值体系中。“不行仁政云尔, 苟行仁政, 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 欲以为君。” (《孟子·滕文公下》) 是此, 为政者仁或不仁是作为得天下或失天下的基准, 主政者若是能将国家的施政方向导向与民同好恶, 一切以民意为依归, 国家自可富强康乐。从孟子仁政思想中, 我们不仅能找到对人完整生命的关怀, 并且也发现人对于社会天下的安身立命之处, 其学术价值是亘古不灭的。
综上所述, 孟子以性善论, 给孔子的“仁”学以人性论基础;同时又提出仁政论, 把仁推向天下:这是孟子对“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对孔子“仁”学的深化。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127-133.
前几天开会讨论《互联网周刊》读者定位为“关注互联网的各行各业的CEO”,价值观为“面向未来的社会责任”等等,围绕CEO、社会责任这些关键词,姜主编在讨论中突发灵感地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他说孔子、孟子亦似记者,《论语》和《孟子》亦似提问、对话等的记录,想表达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向亦似我们的读者(关注和使用互联网时代新理念、新工具的各行各业的cEO们)所关心的。这和我们目前想共同推动的商业社会的和谐、诚信、创新的探讨方向亦似,与目前所谈的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从报道对象到文字之外的崇尚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取向亦似。我也举双手赞同:今后《互联网周刊》所有记者把《论语》和《孟子》当成必读、精读的两本书并被价值观考核、被激励,不仅是网上又新流行起来的其他什么什么的。
关于社会责任,以下是本刊一个记者被采访对孔子认识、学习的抄录:
第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对时代的描述,往往被用来形容一个时代的巨变过程,好与坏,美与丑,都展露无疑。但是实际上,我们看中的往往是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其实,厚古薄今几乎是中国人的通病,在我们看来淳朴至真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也是“复兴周公之道”、“克己复礼”,以一种颇郁闷的“人世”心态来渴望“出世”。这一点对媒体的启示是什么呢?不能过分厚古薄今,不能太纠结于过去或者现今的状况,那样是缺乏创造力和“偷懒”的。要更具责任感和预测能力,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认为的:书写“正在进行的未来”。
第二,即使在获取信息极为便利的现代社会,媒体也不应该放弃筚路蓝缕、追求新闻真实的职业操守。以孔子为例,周游列国,直言进谏,而到七十二门生,韦编三绝。——可以说,这践行了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孔子就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大记者。以前人们的印象中,新闻的获得往往经过了许多一线记者灰头土脸的艰辛报道;而现在,流传于网上的未确认信息则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这种求证过程。这也是互联网作为媒体在可信度上的软肋。而作为与互联网相关的媒体,我们要做的,便是继续追寻资金背后的企业,企业背后的人,人背后的商业真实。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个具有持久公信力的优秀媒体。
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2、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3、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不学诗,无以言。
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7、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3、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6、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7、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8、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9、礼之用,和为贵。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2、有教无类。
23、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24、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2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5、放于利而行,多怨。
36、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7、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38、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39、听其言而观其行。
4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4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7、刚毅木讷近仁。
4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9、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50、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51、不学礼,无以立。
5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5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5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5、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56、巧言令色,鲜矣仁。
57、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5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5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6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1、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6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64、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6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孟子和孔子的读书名言,欢迎参考阅读。
6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6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69、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1、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7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73、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5、(“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6、过,则匆惮改。
7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7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0、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8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82、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8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8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8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8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8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8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91、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9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9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5、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96、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97、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98、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9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
求学道路漫长而艰辛,许多人一起学习,一起寻求心中的目标。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择人之长补己之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求学本来就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如不端正态度,那又怎能效仿古人不畏劳苦的求学精神?对于一种学问,不但要懂它,而且要喜好它,重要的是从中感到快乐。否则,人生就会黯淡。也许,我们这样做了,也不会成为孔夫子那样博学多才的圣人,但起码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掉思想中的污垢,行为上的瑕疵,让自己的人格多一些圆润与光泽。集他人智慧于一身,虽然不是圣人,但也绝不是庸人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生如战场,不是胜就是败。而决定胜败的主要因素是能否得人心。孟子的仁政如是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聚人心,共奋战,团结就是力量。一家公司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面临倒闭,也许因为经营不善,也许因为天灾人祸,但如果老总能以德服人,得人心,那么公司肯定会起死回生。胜败乃兵家常事,而想减少失败的几率,必须要深得人心,以德服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成功非易事。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次磨练造就一个全新的你,而只要你愈挫愈勇,还怕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吗?可是成功后你便堕落,你以前的努力又有何用?现在安逸的生活不是自己创造的,终有一天,它不会再属于你,只有在忧患中不断磨练自己,才能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中考训练题】班级拟组织“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语文实践活动。
1、请你拟写几条标语张贴在校园橱窗。①走进孔孟世界,探究儒家思想。②探究儒家思想精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③圣贤功德垂青史,古人经典流后世。④儒学经典传五洲,孔孟思想溢襄樊。
2、请你设计多种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①建立孔孟档案; ②举办孔孟故事会; ③编写孔孟手抄报; ④编辑孔孟小词典; ⑤召开探究儒家思想交流会。
3、《孔子》《孟子》记载了孔孟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以及他们的在修身、交友、学习方面的见解。请你用他们的主张来说明之。
(1)孔子宣扬:①修身刚正的人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②与人交往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所具有谦虚的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①宣扬民本思想:体现民心向背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宣扬仁义道德:其“性善说”在《鱼我所欲也》中明确体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母三迁”故事:
(一般了解)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5、“孟母断织”故事(一般了解)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6、孔子周游列国之“不饮盗泉之水”故事:
(一般了解)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在离开卫国的途中,师徒口渴,忽然听到水声潺潺,于是循声前往,发现有一流泉清澈见底,弟子们正欲争相掬饮,不料孔子在旁喝阻道:“这种流泉喝不得。”弟子们很诧异的王者孔子,孔子指着山上刻字说:“石上刻为‘盗泉’不是吾等所当饮。”原来这盗泉是当年有位盗拓的盗匪,他洗劫卫国边境,并且杀人无数,卫将军率兵捉拿,盗拓逃藏在这山中,口渴得快要死了,后来发现了这泓泉水而得以解渴,因此在石上刻上“盗泉”二字,永留纪念。
7、孟子之“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故事。(略)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3、<<论语>><<孟子>>何时被列入四书?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最佳答案 宋朝 朱熹将《论语》《“孟子》列入四书的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 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 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 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 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孟子思想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 成语
君子远庖厨 明察秋毫 挟泰山以超北海 缘木求鱼 寡不敌众 与民同乐 舍生取义 名言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养心莫善于寡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事
孟母三迁 一暴十寒 五十步笑百步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孔子哲理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语:(1)至圣先师(2)有教无类(3)见贤思齐(4)慎终追远(5)举一反三(6)温故知新(7)见义勇为(8)怨天尤人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论语》中的成语精选:
欲速不达《子路》 温故知新《为政》 尽善尽美《八佾》 不耻下问《公冶长》
举一反三《述而》 废寝忘食《述而》 任重道远《泰伯》 杀身成仁《卫灵公》
察言观色《颜渊》 各得其所《子罕》 分崩离析《季氏》 道听途说《阳货》 巧言令色《学而》 见贤思齐《里仁》 文质彬彬《雍也》
怨天尤人《宪问》
《孟子》中的成语精选: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长 出类拔萃《公孙丑章句上》
为富不仁 一傅众咻《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弃
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离娄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声玉振 《万章句下》
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告子章句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告子章句下》
言近指远 同流合污《尽心章句下》
出尔反尔《梁惠王章句下》
绰绰有余《公孙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万章句上》 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 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一、填空题(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被尊奉为“亚圣”。
(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其中
《论语》被列于首位。元明清六百年间,“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5)孔子的教育观--
1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熟知学生,因材施教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
二、读名言悟至理 获启发 利于行
(一)孔子名言
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A.善于向别人学习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B.做人要有忧患意识
3、三人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更不应强加于人
4、必有我师焉 D.准备充分才能做事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E.对人要守诚信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F.为人要光明磊落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G.要管好别人首先要管好自己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H.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推动力
(二)孟子名言
1.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A.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仁爱的人所向无敌
3.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C.不要对书本知识不加分析 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D.每个人都有同情心 5.仁者无敌 E.做人要有忧患意识
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F.爱别人、尊敬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爱与敬
7.爱人者,人恒爱之; G.凡事要有规则约束
敬人者,人恒敬之
8.养心莫善于寡欲 H.不将责任推给别人
三、2007年9越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诞辰2558年纪念日。世界各地举行了空前的2007全球联合祭孔活动。群殴吗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一定感受到这位圣人不朽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根据你的了解,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与孔子相关的一个故事:苟政猛于虎(2)写出与孔子言行论著链接的一个成语:(3)下面是纪念孔子诞辰活动的一副对联,请为它对出下联。
上联:先师功德垂青史 下联:儒学精华照五洲(4)写出你对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摘 要: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已有之,到孟子把民本思想发展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他在“民本”理念的诸多方面直接沿袭了孔子的许多思想,立足于“仁政王道”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把“民本位”的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他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消极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有前瞻性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清晰,全面,深刻的解读,认真分析潜藏在它背后的历史动因,能够挖掘内涵并赋予它合理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孟子 民本思想 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
“民本”一词,语出《尚书·七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是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儒家的一大特色。在我国的上古社会存在着朴素的人文主义传统,早期的统治者们都隐约意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国安邦的地位和作用。孟子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之一。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神权”思想开始动摇,“重民”的意识在人们尤其是部分统治者的心中越来越明显了。民本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的。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治理好国家。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由此可见,在百姓、大夫、诸侯、天子的层层结构中,天子的地位最高、最尊贵,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失去了民心,天子也就不复存在了。可见孟子“民贵君轻”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孟子说是“君为轻”自然不能与人民相提并论。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情,当然也不乏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事情。秦始皇嬴政暴戾,使得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最终才统一不久的天下,才建立的政权,就被推翻。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汉王朝,与他善于搞好人际关系,懂得如何与属下相处,从而得到了民心密不可分啊!孟子的民本思想也在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第三个方面: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孟子认为,对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
第四个方面:使百姓得到物质、政治、精神三方面的满足。经济上推行各种惠民政策,政治上爱民、宽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存在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却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并发挥了客观的历史作用。其一,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其二,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其三,加强了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1.古今民本思想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的精华是我国当前民本思想的基础,我们今天强调的民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与古代的以民为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在价值观上重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意思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和人民共享”。
当前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德治主张,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借鉴。
2.民本思想在当代的发展
民本思想千古绵延,治国之道一以贯之。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其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依靠群众智慧取得胜利,培养起群众的深厚感情,群众路线与古代的民生思想不谋而合。
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步入了“深水区”,群众的要求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跃升,与民隔绝不是办法,必须正视群众的诉求,仔细聆听民生,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环境中打捞“沉没的声音”。惟其如此,才能永远赢得群众信任,执政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
所以,新时期,党的领导人强调要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强调要“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泱泱中国如今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综合经济体,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带动人们思想的日益多元,然而对于执政者来说,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民本思想自古传承,从未过时。新时期,出于对社稷福祉的深刻考量、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群众路线依然是法宝,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神。
3.新时代的“民本”——以人为本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人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就意味着,人本身具有最高的价值,人是最高的价值主体。这一理念正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理念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立场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和廉洁意识,自觉做到秉公用权,勤政廉政,情系民生、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之中。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行“以人为本”的前提是坚持人民民主,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其次,对于古代民本思想的阶级成分应该完全剔除,这就要明确我们“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非维持阶级特权;
再次,实行“以人为本”必须走出愚民政策的误区,如实进行思想宣传; 最后,明确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是服务关系,而非统治关系,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谈谈对孔子孟子】推荐阅读:
谈谈孔子的哲学思想12-21
请你谈谈对11-20
谈谈对ngo的思考10-16
谈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11-24
谈谈对网络语言的看法11-24
谈谈对反腐倡廉的认识06-30
谈谈我对保险的认识10-25
结合实际谈谈对公司安全工作的06-24
谈谈大学生对兼职的看法07-22
谈谈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认识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