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教学论文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文教学论文(精选8篇)

诗文教学论文 篇1

活动目的:

1. 积累大量的古诗名句。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运用能力以及其他语文能力。

3. 初步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以及一些经典名句的创作背景。

4. 初步感受古诗文的语言美及韵律美,培养诵读古诗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背古诗名句。

2. 制作课件,准备古筝曲及有关图片。

3. 学唱《虞美人》,排练相声,三句半等。

活动过程:

一.第一版块:妙语连珠赛名句

齐背惜时名句

女:同学们背得真好听,“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也想大显身手。你来干什么?

男:和你一样,主持活动呗。

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甲)诵千古诗文,(乙)做少年才子 诗文活动现在开始。

女: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参加我们的诗文活动,我高兴的简直是“漫卷诗书喜欲狂。”

男:可不是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此刻,我们会情不自禁的吟唱“相见时

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齐诵)

女:”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同学们引经据典,出口不凡。

男:这都得益于古诗文嘛。因为古诗文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

女:是啊,我校自从 开展诗文素养活动以来,所到之处都是诗的美妙世界。不信,请看“妙语连珠赛名句”

春天是“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季节。听(一人领背,女生齐背)

男:夏天的景色也不错,“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听我们男生怎么背?

女:“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不信,你听

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些赞美冬天的诗句更是妙不可言。

女:男生真是不甘示弱,我们女生还想考考你们。

男:男女平等,我们也要考考你们。

二.第二版块:畅所欲言话出处

女: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名句都是千古绝唱,可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话出处

(风起云飞 不拘一格 柳暗花明 )

男:是啊, 古代诗人做诗非常感人,有的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像贾岛”二句三年得 , 一吟双泪流(齐背);有的自幼好学,像骆宾王,七岁时便脱口而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齐背)

还有的人在七步之内能做出诗来,让我们看看《七步诗》得创作过程吧!

三.第三版块:穿越时空会诗人

女:古诗文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诗人那宽容豪放的胸怀,高风亮节的品质深深

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会诗人”

(介绍 杜甫 陆游 苏轼 白居易 )

李白:边走边背《静夜思》

女: 同学们看,谁来了?

李白:我正在家里饮酒,听到你们背诗,非常激动,也想来参加你们的活动。你们认识 我吗? (学生介绍李白)

女:李大诗人,你的诗写的那么好,能给我们讲讲吗?

李白: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男:是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因为他们刻苦读书,才会有“李杜诗篇万古传”的美名。

四.第四版块:学以致用展才能

女;“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男: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班也有不少人才,现在就请同学们

“学以致用展才能”。

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从开展诗文素养活动以来,同学们在实践生活中的用诗水平也不断提高。(学生用名句说话)

男:同学们不仅会用诗,还会改写古诗呢。

(游园不值 清明 黄鹤楼送梦浩然之广陵 )

女:不简单呢。 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男:从同学的发言中,我们体会到古诗文如春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真是“润物细

无声”呢

女:其实在生活中处处有诗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些画面,你会想到哪些诗句?

( 出示山水图 , 月夜图 , 送别图 )

男:这些名山大川往往让诗人触景生情,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中争奇斗艳 的花也深受诗人的青睐,请在下面诗句中填入恰当的花名。

谁还能背出有关花的其他诗句?

女:鸟是人类的朋友,请在诗句中填入鸟名。

谁还能写鸟的其他诗句?

男: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不是诗人,胜似诗人。

女:那是因为天天背,常常用。请听相声《诗不离口》

男:同学们真了不起,不愧为龙的传人。

女:说到龙,不如进行诗句接龙怎么样?谁先来

男:一条好威风的龙呀,我们龙的传人怎能忘记祖**亲?儿女怎能报答母亲的恩情? 梦郊一首《游子吟》家喻户晓,感人至深。请欣赏诗文表演。

五.第五版块:悠悠诗情漾我心

女:同学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都得益古诗文这一人文资源的熏陶。

男:让我们再次徜徉在五彩缤纷的诗歌奇葩中,体验“悠悠诗情漾我心”。

女:我国人杰地灵,山河壮丽,描写大自然神奇美丽的诗篇真是妙不可言。听

《望庐山瀑布》 《登鹳鹊搂》 《敕勒歌》后三句齐背

男:诗为心声,陆游那“但悲不见九州同”,文天祥那“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拳拳爱国之心令人钦佩,叫人感动。请欣赏几首爱国诗。

《过零丁洋》 《从军行》 《凉州词》《满江红》师生共背

女:古诗文之所以有着独特的魅力,就在于诗人将人间真情浓缩于字里行间中,听一听 这几首反映真情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别董大》 《赠汪伦》

男:诵读古诗犹如与高尚的人谈话,让我们懂得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 请欣赏几首劝学诗。

《惜阴》 《劝学》 《明日歌》小组表演诵

女:古代诗人常常跋山涉水,背井离乡,每每这时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听听他们的心声。 《天净沙 秋思》 《月夜忆舍弟》 《枫桥夜泊》

男:同学们背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做做拍手游戏。

女:同学们满怀激情,如痴如醉。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男:当然,这都受益于诗文活动。请听三句半《诗文活动就是好》

女:“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古诗问这一人文资源如涓涓细流,滋润了我

们的心田,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男:让我们继续受益于千古诗文的滋养,拥有“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小努力吧。

女:是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们齐背《今日歌》永远铭记“今日事,今日毕”的道理

合:“诵千古诗文,做少年才子”诗文活动到此结束。

课后小结: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及名句,在活动中,学生的朗读,说话,理解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尤其是大大地增强了学生背诗的积极性。以后还需继续开展这样的活动。

诗文教学论文 篇2

一.反复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 咿咿呀呀, 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 老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 如停顿、重音、语速等, 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 如停顿“/”, 重音用“.”, 延长用“-”等。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 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 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 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 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如教学《关雎》先让学生朗读成诵, 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 经过略加点拨, 就能明白本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常言道:“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 在晨读时间中, 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 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 温故知新, 效果良好。

二.注重想象

古诗词言简而义丰, 且有很强的画面感, 我常常提醒我的学生, 品析诗歌时, 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 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 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 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主人公之间的距离, 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 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古诗中有好多的篇目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意境非常之美, 如何引导学生来体味这种美呢?我惯常的做法是想象。在舒缓的音乐声中, 让学生闭目倾听, 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例如学习《钱塘湖春行》一诗, 学生这样描绘脑海中的画面:堤岸春水初平, 白云轻轻舒展, 贴近在碧蓝的湖面, 黄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 轻盈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 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 绿茵的草长得刚刚没马蹄……看, 学生描绘出了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这样, 学生的认识还会肤浅吗?

三.再现意境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若要欣赏诗歌, 必须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 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 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 以多变的形式, 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如: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 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 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 稍加讨论研究后, 学生们各抒己见, 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 他们中有人写道:“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气概, 左手牵着黄狗, 右手托着苍;戴上锦帽, 穿上貂皮袍子, 千人万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为了回报全城的人紧紧跟随, 我亲手射那老虎, 大家争着看我这个今天的孙郎。酒喝到了兴头, 胸怀肝胆正在开阔昂扬, 鬓发虽然白了一些, 可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派遣冯唐, 手持符节像到云中郡给魏尚复职一样荐我当重任?到那时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满月般, 向西北望, 对准那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难看出, 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具体的文字, 联想创造出生动的画面, 这正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四.领悟情感

趣味教学古诗文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70-01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艺术文化的完美结合,体现“礼”、“乐”的和谐统一,是一种以礼乐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文化,它追求对高尚人格的塑造,对人生理想的激励。古诗文不仅凝练、简洁,而且绝大多数具有音韵美。可以说,学习古诗文,是我们传承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现行的新教材中,许多古诗文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非常重视人自身的教化与塑造。我们应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教学古诗文时,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现在,多数学生因为古文功底薄弱,往往觉得学习古文枯燥乏味,老师也感到古文教学是一个难题,难就难在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通常只按常规的教法,单纯地释词解句,致使整个课堂缺乏活力,本来就缺少基本知识的学生们,当然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小学古文教学一定要有情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精心导入

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导入”。古文教学的导入更是十分关键,成功的导入能创造情趣、营造气氛、调动情感、引发思考,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学奕》的教学导入:

①今天老师请几名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个短剧。

这是我们低年级学过的一篇童话故事,请你在观看后说出这篇童话剧的题目并说明其中蕴含的道理(出示《小猫钓鱼》的画面)。

②这几名同学表演得活灵活现,同学们观看得津津有味,谁能说说这是哪篇童话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小猫钓鱼》有着同样道理的课文《学弈》(板书课题)。

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然后自己练习阅读,边读边大略了解课文,这样,教学就在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

有的教师用简单的谈话导入: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虽然简单,但是由于“专心致志”是熟悉的一个词,这么熟悉的词语出现在将要学的古文里,激起学生想去看看、学学的念头。古文教学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释题式、引经据典式、悬念式、小故事式等,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有情趣的基础上多读

选入课本的每一篇古诗文都是有着其特定的含义的,而且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也往往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名作,不仅在思想上具有教化与开导作用,而且在韵律方面往往都是朗朗上口。这就要求老师要教给学生读古诗文的方法,要掌握古文字句之间的音韵与节律变化,长短句之间的过渡。读的过程要有变化,读的形式多样化,比如比赛读、个人读、小组读、模拟人物读等,从而读出古文的韵味。音韵美是汉字的特色,其对偶、平仄所形成的抑扬顿挫,实为中国所独有。实践证明,多读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古诗文,并慢慢感觉到它的美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科学研究证明,学生对小学时期所背诵的古诗文多数能记忆深刻,尽管当时可能是囫囵吞枣,但当其成长后,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便会理解这些古诗文,对其人生理想信念的指引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采用猜和表演的方式

例如教学《杨氏之子》,设计问题让学生猜:是杨家的果子还是姓杨人家的孩子呢?让学生猜出兴趣,既活跃了气氛,又让学生对“之子”有了更明确的理解,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古文。又如设计:假如杨氏之子设的果是李子,那么客人该怎么说?假如客人姓燕,姓乌等,杨氏之子又该怎么说呢?通过老师设计,然后学生设计,再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

四、进行趣味拓展

古诗文诵读教学 篇4

一、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时,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这种放羊式的朗读方式是无所收益的。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标。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读《兰亭集序》时,可以让学生先边读边思考:文章前后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感情?情和景是否一致?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深层思考。

二、方法要灵活、多样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接读、对读、分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一般说来,对学生不易读到位的课文,宜用范读指导。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然,不同形式的朗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其作用又各不相同。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我觉得在古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种朗读形式。

表情朗读,即所谓的“美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趣,使之专注于所学内容。它对一些情味浓厚,意境悠远的文章尤为适合,如《陈情表》、《赤壁赋》等。进行美读时,教师可选择质量较高的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诵读,即背诵。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古文朗读训练有其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有较高要求-掌握节奏,顺畅朗读,有最高要求-音韵和谐,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响亮,口齿清楚→速度适中,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教古文,不管是让学生听朗读录音,还是听老师范读,一开始都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篇5

引子:语言这棵树

三个例子:

1、周杰伦的青花瓷:

2、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

3、苏轼的《卜算子》

台湾及漂泊海外的华人,阅读杨振宁等著名华裔科学家用中文写的文章,无不语言典雅、文采斐然,令人钦佩。这些大家,也是少年留洋,主要的生命光阴同样是在异域度过,为什么他们的母语之树能保持枝繁叶茂呢?

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这些前辈在童少年时期饱读经典,汉语言的精华篇章无不烂熟于心——杨振宁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多年之后,依然能够熟练背诵700多篇古典诗文。这些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是汉语言最深层的沃土。

所以:

‚一个人,在生命的初期,母语之根扎到了最深厚最肥沃的土壤里,和母语大地有了无法分割的联系,于是,无论岁月和异域文化如何淘洗,只要哪怕一缕阳光照耀,它就能够自我呼吸,自我成长。‛

假设这个观点成立,那么接下来的追问是,为什么,经典是汉语言最纯粹、最肥沃的土壤?

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活水

1、汉语言的每个字都有来源 语言不仅是棵树,语言还是一条河。

几千年来,从源头汩汩流淌,或有分流,却从未间断。所以,现在汉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以在一脉相承的古汉语里寻找到源头。‚东西‛,这个最通俗、最常用的词,如果你上百度搜一下就会发现,它出自于东汉,是‚东京‛和‚西京‛的并称。

更不用说,我们现在语汇中还存活着大量的文言语词。看看我们会场两边的‚出口‛‚入口‛,这就是典型的文言语汇,因为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口‛已经不叫‚口‛,而叫‚嘴‛。

再比如,我们编辑常挂在嘴边的‚读者‛‚作者‛,同样也是。你绝不会改成‚读的人‛‚写的人‛。

方言里保留古汉语用法的就更多了。厦门人打招呼,‚吃了吗?‛叫‚食未?‛‚到底有没有‛叫‚到底有抑无‛,这个‚抑‛的用法是典型的文言,却出现在地道的口语中。所以,现在我们读来不易的文言恐怕就是当时的口语。

著名文化历史学家周振鹤先生曾说,‚文言本是白话‛,‚中国秦汉上古的人说话就是这样文文绉绉的,不大有所谓文言和白话的不同‛。

2、成语,更是典型的古汉语活化石,成语的运用,让我们的现代汉语高贵典雅、铿锵有力。许多成语更是出自古汉语,如论语中的成语,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朽木不可雕、巧言令色、诲人不倦等,再如专心致志、删繁就简领异标新。

3、经典古诗文中的意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表达相思: 明月代表相思.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表达孤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一种游子的孤独 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一种行将迟暮的孤独;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是一种无奈的孤独;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常人有孤独,志士仁人也有孤独。屈原被放逐,在江边徘徊,感到举世混浊,唯我独清,这是一种深刻的孤独; 贾谊在长沙,感秋风萧萧,落叶飘零,这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之兴费尽心机,他有睿智的独思时刻,这是 一种无人分担重负的孤独;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这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 李白‚长啸梁甫吟,何时 3

见阳春‛,这是一种空负壮志无法实现的孤独; 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一种缺少知音的孤独

各种意象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杨柳、长亭表达送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梧桐芭蕉表达孤寂愁苦,杜鹃猿啼表达悲愤等。菊花代表高洁,梅花代表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等。送别的情怀也是不同的:

劝慰之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慰朋友男儿分别应有一份沉重与坚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劝朋友多加保重,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什么老朋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以积极乐观的口吻,奉劝朋友,放心上路吧,以朋友的才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真诚的朋友。立意新颖,格调豪爽,语言质朴真诚,诚恳地表达劝友之情。

离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目送朋友的船只消失在天空的尽头,只见长江水依旧滚滚地流向远方。这里写的是诗人告别朋友时的一片深情。

表达美好的祝愿,对未来的希望:如《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给爱妻一个美好愿望,希望在他们团聚的时候,再叙说离别的凄苦,那样凄苦就会显得意味深长。‚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诚挚的祝福,祝愿友人人生如春,爱情如春,俏皮美丽又美好。

对友人情义的赞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以桃花潭水为喻,写出友情之深。让人心旌摇荡,突出对友人情义的赞美。

表达高洁的品格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诗人仕途非常不顺利,多次贬官,但朋友的关心又让他百感交集,不知如何表达。诗人采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种比喻的形式表达,形象、直观、意蕴内涵丰富,很好地表达了自己高贵洁白的品德。

历史大浪淘沙,让很多古文化古文字消失殆尽。唯独古汉语绵延千载,直到今天,它是一条母亲河,承载汉民族的智慧之源、文化之源,成为今天的我们赖以支撑的精神家园。

正如当代哲学家王德锋所说:‚一个普照大地的太阳落山了,西方人是比较坚硬的,因为他们有基督教的信仰。中国人没有上帝,那么靠什么有我们的精神家园?靠伟大的人文典籍。‛

经典是汉语言的言语典范

其一,质朴有力,简洁文雅。

文言质朴之中充满力量,简洁却不失温文尔雅。今天很多经典被翻译成白话,但却很难还原那样一种高贵的气质,优雅的风貌。

让我们来看人教版教材《晏子使楚》里的一段话: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

短短一句话,用了两组关联词,‚这是……不是……‛‚只有……才……‛,拖泥带水,唠唠叨叨,哪里像个使节在讲话,到像个迂腐的老学究。这样的语言,无论怎么指导学生朗读,都无法读出一国使节面对侮辱不卑不亢的形象。

原文则大不同: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寥寥18个字,字字有力,句句铿锵,极简洁,极质朴,极庄严。仿佛晏婴就在你的面前,那庄重的神情,平静果决的话语,不怒自威,凛然不可侵犯。

再说《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如果请你用三十几个字说清楚清曹冲如何称象,能做得到吗?(大部分听众摇头)。文言就能做到。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臵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这是字数多的一个文言版本,还有更简洁的:冲曰:‚臵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虽然极简,却不失文雅,这是如今被欧化的现代汉语无法企及的。有人说,翻译陷汉语于不义,也许说的有点过火,但不能否认,是加上主语,加上冗长的定语,再加上那些完全没有必要的关联词,汉语的简洁之美被破坏殆尽。

其二,节奏鲜明,旋律优美。

文言单音节词多,且用法灵活,更易于编排语句的节奏。古人也非常讲究节奏,有时候为了声音和韵味的整齐或充沛,要在句中尤其是句末加个不表示意义的语气词。因此读起来大多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苏东坡《前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一起读。(示范打着节拍诵读)发现吗?诵读的节奏类似四四拍的歌曲。文言中有大量的四字句,这是文言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使得文言节奏鲜明,也更易诵记。

这一连串的四字句结构算一种方正性乐句的话,那么还有的是长短相间的节奏: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古人读文,大多是朗声高诵,而非默读。因为,节奏的把握其实就是断句,所谓‚句读‛。只有把节奏(句读)弄清爽了,文意才能真正理解。因此,文言文特别讲究节奏的规律,尤其到隋唐之后,文风多骈散结合,读起来极具节奏美感。

汉语不仅节奏鲜明,而且旋律优美。因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有像旋律一般的四声声调。所以,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说话天生像唱歌。

中国古代文人都是通晓音律的。诵诗吟文时必抚琴,弦动而辞发。我们可以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句中,感受到古人吟咏诗文之情状。近年来的吟诵:听吟诵

一句话,谙熟了汉语的音律,你无论说话文章,都生动得多,优雅得多。

蝉 狐(江苏)李晨

一蝉栖树而鸣,有狐于树下,欲烹其蝉,乃心生一计,对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此歌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吾特来此,8

欲见先生之仙喉,还望成全。‛ 蝉觉其中有诈,掷一叶下,狐误为蝉,喜不自胜,遂扑之。蝉曰:‚汝错矣!自观汝之粪内掺吾同类之翅,吾已疑之。‛ 遂飞之。智者,能于他人之难中悟其道也。谚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即此之谓也。

小学生吟诵古诗文经典使得词汇迅速增容,出现极富创造力的构词;语言风貌明显改观,四字词、长短句连用,简洁明快,且有下意识的对仗,同时改变中学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中学的文言教学把母语教学变成外国语教学;把文言文教学变成古汉语教学。我们的孩子们,一到中学读文言文,满脑子都是‚翻译‛‚通假字‛‚倒装句‛,和学外语没有区别。字词句的串讲,没有了对文章整体的观照,一篇文言文读下来,孩子们满脑子是散乱的字词句,读文的兴趣荡然无存。这是其一。

再有,我们在观念上存在误区。什么误区?我们首先假设了‚文言文比现代文难读‛。但开蒙就读文言的苏州大学中文系陈国安教授,却认为,读现代文和读文言文,在孩子哪里,起点是相同的。

最后我想说三句话,第一句——

汉语言的音律是汉语言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比音乐的乐感,非得在幼年时培养不可。

第二句——

诵读经典的古诗文,是培养汉语‚乐感‛的最佳路径。你会说,如此,背背诗词和韵文就足够了。不行,听我说第三句话——

诗词、韵文不能替代文言。它们不是寻常的说话,它们更适合抒怀。而文言文才是最接近寻常说话,最能充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一百多篇优秀诗文,另外还附录了80篇推荐篇目,这些古诗词大多脍炙人口,又包含了历朝历代的著名诗人,同时语言浅显,适合少年儿童。有描写孩童日常生活的篇目《小儿垂钓》、《村居》;有赞美大自然的《咏柳》、《望庐山瀑布》;有描写亲人朋友之间情谊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有同情劳动者的《蜂》、《悯农》;有抒发民族情感、要求祖国统一的《示儿》、《出塞》。这些古诗词篇幅短小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语言高度凝练,意境悠远。古诗文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文化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多数人认为古诗没有内容可教,区区几十个字没有什么嚼头,也没有什么可以挖掘的。所以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厌学、轻学情绪,或者学而不透。

(一)把古诗教学等同于诗意解释。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将教学重心放在现代文的阅读上,而认为古诗教学非常简单,带着学生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再把简单的解释抄一抄就可以了。其

实学习古诗,仅仅追求表面上的理解,就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的魅力,反而会因为枯燥简单而产生厌学、轻学的念头。如:《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小诗虽只有简简单单二十个字,但却妙趣横生,童真毕现。如果我们的教师仅仅带着学生读上几遍,抄抄背背,再写上诗意。学生是可以轻易地了解诗意,可是这样粗浅的理解有怎么能够生动地将这首古诗清新活泼的韵味表达出来呢?学生读之无味,学之无味。如果我们的教师多一些心思,多一些策略,让学生化身为村童,想象着孩子是如何悠闲自在地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歌声穿过林梢,回荡在林间?为什么突然歌声戛然而止的原因,形象时牧童的神态,感受那份天真、童稚。哪用愁学生不愿意学呢?

(二)过分重视考试,重视训练,而忽略诗境的欣赏。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我们的教师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古诗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的高分数,可现在的考试只重视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诵读。因此为了保证不丢分,课堂上大量的读、写、默、练,代替了情感的体验。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厌倦了此种教学方式,对古诗也‚敬而远之‛。

(三)教师本身古诗文素养的缺乏。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古诗文教育较少,学生时期所学的古诗也不过寥寥数首,参加工作后又苦于应付工作、生活的压力,使得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有限,拿到古诗后能够入情入境品味赏析的教师太少。教师本身能力的缺失也使得古诗词教学课堂了无神采。如教师拿到一首古诗后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解读,甚至自身不能够十分好的把握它的意蕴,教

师尚且如此,学生就更加可想而知。

(四)教学方法枯燥。古诗词篇幅精短,我们的教师拿到以后往往觉得不知该如何下手。现存传统教学基本模式:明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背诗句。不少教师往往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严重破坏古诗的整体性。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教师一再追问:‚王维在送谁啊?‛‚地点在那儿啊?‛‚他们的感情怎么样啊?‛学生一一回答,可这样的学习缺乏想象,缺乏与生活的联系,空洞苍白。

(五)古诗词本身理解的难度较高。古诗词对应环境的变化。古诗词出现在千百年前,有着特定的社会环境,而今天,我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已缺少这种土壤,这也造成了学生理解的缺失。如于谦的《石灰吟》乍看上去是一首咏物诗,可是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来看,就不难理解作者是在借石灰表达自己的志向。但这些都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学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古诗词本身具备有意境深远、含蓄蕴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这也造成教者与学者在感悟过程中的难度。古诗词韵味的传递有时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必须靠‚悟‛,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已经习惯了量化的东西,总觉得这种‚韵‛很难把握,这也造成了今天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大家心有所惧。其实归纳起来也就是教者与学者因为能力问题对古诗词的理解不能到位,教者方法过于简单,对‚教什么‛与‚怎样教‛缺乏明晰的认识。

‚如果有足够的真诚,许多语文老师就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或许真 的没有发掘出知识的魅力来,缺乏文本解读的能力,只能重复教参上的结论。而在课堂上,除了不厌其烦地作者介绍、背景分析、背诵默写零碎以及修辞分析外,究竟离文本有多远?‛‚所问肤浅,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在处理课文的方法上作秀,多媒体豪华包装,花里胡哨,目迷五色。但是,对文本内涵的分析却有时如蜻蜓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

不知‚背景‛,又怎能看透‚风景‛?课前不知学情,自身又没有文化的积淀,又怎能让学生在课中学到需求的东西?为了使学生理解学透古诗,教师应不断扩充知识储备,了解诗意,更了解背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忆江南》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五十五岁时回到了洛阳。游宦四方,回到北方后,他对江南的思念变得更加蓬勃热烈,魂牵梦萦。他的思念,念的还是春。白居易在六十七岁的暮年时光写出的《忆江南》。这就是我们都熟悉在他的记忆中的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有多好呢?一片片花团锦簇的颜色——江南的花、江南的水如此明艳,红得比火还亮,绿得比蓝还要浓,所有颜色如水彩画般晕染开来,清丽光润,照亮蓦一接触的眼神。这样的诗,就是随物赋形,到处都是蓬勃,到处都是新鲜。你了解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望洞庭》

刘禹锡,经历坎坷却可以用一份轻盈在清秋中欣赏美景,他的《望洞庭》写得流利清恬,天真宁静。‚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浩荡的洞庭,为什么在他眼中如此风平浪静呢?心静了,才看得见‚潭面无风镜未磨‛,像一片明镜。如此宁静的地方,远远看过去,湖面如白银盘,小小的山包,就像小小的青螺。其实,人心和世相永远是一种相对的关系,人心小了就会觉得世界纷扰庞大,压在心上不堪重负;人心大了,赏世上的山水,不过就是一个精致的小小景观而已。你这样解读过这首诗吗? 《出塞》

如果你愿意跟明月一起,那你也可以和明月一起见证古今。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今天,念起‚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七个字,那种万古长风扑面而来的呼啸之气,还能隐约感受得到。明月就在这样的轮回里,千年万载不离不弃,照见人世的坎坷、战争的起始与终结。每天晚上明月徘徊在天空时,你愿意透过城市水泥丛林的间隙,追寻一轮明月,遥想它如何静默地见证古今?月光去过的地方,于历史上或者繁华,或者冷清,在今天几乎都已经改变了容颜,只有月光不变,只有诗意还在流连。你对明月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吗?

《独坐敬亭山》

每当想起李白,脑海中总是出现情怀浪漫、想象瑰丽的词眼。《独

坐敬亭山》时却说:‚众鸟高飞绝,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个人与一座山之间深情的凝眸,彼此没有满足。这种感情就如同后来辛弃疾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和山之间,有了这样一种亲近的托付,天真的挂念,有了这样一位朋友可以言说情感,才是真正的李白吧?你见过这样的李白吗?

我们要摆脱现代人生活的浮躁情绪,放慢脚步放松心情,走进古诗把握经典,追求一种精神领域的陶冶,用诗歌来丰富精神构筑灵魂,做一个有诗性的老师。老师们如果没有静下心来潜心默读,就走不进诗的世界。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诗一天堂‛,所以教师当以古诗为切入口,做一个诗意的老师。力求让学生走进一个诗的世界,唤醒学生的诗情,引导学生品味经典,共享书香。

如何教经典的古诗文 一、一定要有趣:

‚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是我的主要目标。于永正老师对古诗文教学有一句话说得好:‚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粗知大意,一来是节省时间诵读记忆,二来,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儿童对音律天生的敏感,使得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扑面而来的节奏和音律。

1、用古诗引入:村居

2、根据时令或年龄的不同:《农历天空下的诗词》,常丽华将带着孩子们穿越二十四个节气,穿越四季:春天,我们将在杏雨柳风中欣赏梅花的高洁、桃花和杏花的娇艳,从一朵朵、一树树的花中领略古诗的美妙;夏天,我们将和荷花一起开放一起枯萎,我们的诗词也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从‚接天莲叶无穷碧‛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一个生命的轮回;秋天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我们从‚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中,领悟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冬天,我们将走进雪的世界,品味‚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思念和质朴,感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恬静和温暖,体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和豪迈。

刚入学的小朋友读: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秋季:水滨多芦花。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3、点句读游戏:《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再来一个文言文:《父子性刚》: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二、一定要读好:

五步诵读,乐在其中:

丰富多样:分角色读,模仿读,品味读,个性读,拓展读等。素读法 三、一定不串讲:

对于意义,由于儿童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而不像成人,‚一面对新事物,立即进入事物的各个部件,了解零件再加以组合。‛儿童则是‚把新知作为整体,迅速地纳入他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到它们的整体特征。‛这是一位台湾学者的观点。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先按照我们成人的思路,逐字逐句进行讲解,最后换来的,只能是学生诵读兴趣的丧失。

因此,教古诗文,开篇即读,几乎不作讲解。不要纠结在字词的理解上; 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来理解; 通过问题的设臵来理解。四、一定要有量:

积累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量从哪里来?一是时令结合。二是体制内外结合。素读中的寓教于乐。乐字的理解。

教材中就有很多出自文言的课文。曹冲称象、晏子使楚、病入膏肓、观潮,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学了课文,知晓大意后,读一读文言文。及拓展文本,又丰厚语言,这就是文白对读。是一举多得的好事。17

除了课文之外,中国古典文学中,更有大量浅近的文言文完全可以给小学生读。(展现一批清新浅近的文言小品)这些文言文蕴含着温柔敦厚的气质,充满了文雅可爱的力量。让孩子们多诵读这样的文字,对其语言,对其人格,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朱文君主持编写的‚新经典‛特色课程教材《小古文诵读一百课》即将出版,在这本书里,精选了浅近易读、富有故事性,情趣性,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言小品或片段一百篇。每篇之后,设计了活泼实用的读写活动,力求让没有文言功底的老师也能用,没有文言基础的学生也能读。

年段要求:课标就能发现课标已经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共分为三个层面。一二年级: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五六年级:诵读优秀古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低年段:吟吟唱唱生兴趣; 中年段:文白对照说古文; 高年段:仿仿写写促内化

道路:吟古文——说古文——写古文 理解:文白对读 目的:文白对写:

推而敲之(上海)刘玥彤

有一日,数学课上,师操一卷,分发至每人。曰:‚此卷多有难题,望尔等反复推敲耳。‛

吾浏览此卷,提笔而答,并无难阻,顺畅如溪流矣。及至最后一题,不觉一惊,此题之难,令吾望而止步。吾未敢懈怠,在稿纸上反复推敲,思路渐明,解法亦油然而生。后又执笔演算,解法清晰无碍,遂挥笔而就。

数日后,师将试卷发下,并对吾赞曰:‚最后一题,班中惟四五人答对,其中,刘玥彤君满分通过!‛

吾闻之,不禁喜出望外,但望卷上满分赤字,慨叹推而敲之,为学习之要务也!

李广射虎(上海)黄子易

夜,深深的。李广带着他的部下,潜入阴森的树林,月光凄凄,寒风阵阵,不时听到野兽的怪叫声,更觉恐怖。

突然,李广发现草丛中似伏有一虎,说时迟,那时快,李广拉弓便射。‚嗖——‛箭如疾风一般飞去,那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无人 19

能比!就连草丛也被这迅猛震惊,摇晃起来。‚咚!‛只听箭猛地插进老虎之身,虎似乎没有来得及叫出声来就毙了命。

李广笑了笑,说:‚吾又擒一虎,民可安心也!‛说罢,便派手下人去查看。

‚此非虎,乃是一石也!‛手下慨叹道。

李广走近石头,仔细地端详了一番,问手下,‚那箭在何处?‛,手下立即寻找,才发觉箭已深深地插进石缝之中了!‛

只见他们奋力要将它拔出,个个脸涨得通红,可都失败了。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十分惊奇。李广见此情景,也很诧异,再拔箭来射,却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了。

李广刚才那一射,力气该有多大啊!

尽管是白话文,但你发现吗?和平时的作文还是不一样,有文言的气息,语言的‚乐感‛出来了。我们要的就是这个。孩子能不能写文言文,不重要,也不是目的。我们要的,就是把经典汉语的美带进现代汉语中。就像李振村先生所说的那样,让语言的根,伸进经典汉语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

每周一节小古文课,一学期下来,你会看到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诵读的天地,为孩子们——

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篇6

古诗文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古诗文洋溢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了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不仅语言生动凝练、音韵优美和谐,而且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情感。它博大精深,既对人的文化素养、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等产生巨大的作用,又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起着非凡的影响。因此,古诗文选入语文课本的比例越来越大,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那么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该怎样做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诗文由于距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很难自觉自愿地产生学习动机。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学效率随之大幅度提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就会越想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比如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学习古诗文的良好氛围来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设计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范读激起兴趣,可以播放配音朗读,也可以由教师范读;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编成课本剧表演来激发学习兴趣等等。

二、应鼓励学生多说多讲

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转换,深入浅出,把书面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鼓励学生能有独到的见解,标新立异,让学生个性能得到张扬。在说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因为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体会到古诗文的文字美、节奏美与韵律美,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动口、动心、动情地大声地说、大声地讲,方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古诗词的音乐美和情境美

欣赏古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古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一般来说,平声流连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主观情绪的起落和客观物象的张弛。如,在朗读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重读的音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且“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

四、领略古诗词美妙的意境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境”和“意”的统一。诗中客观的描写对象是“境”,诗人主观的感受体验是“意”。换句话说,意境就是诗人主观的情感与客观事物相契合,所创造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蕴含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展现。诗人写诗总是要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欣赏诗歌时,要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爱和恨、痛苦与欢乐、希望与追求的,要领略“意”和“境”是如何浑然一体、融情与景的。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的《无题》),一个“难”,一个“残”,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在理解了古诗词的意象,把握了古诗词的意境之后,再进行诵读,则可以进一步体会古诗词蕴含的深层情感,再一次获得情感体验,并达到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的目的。

总之,学习古诗词,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古诗词,走进古诗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古诗词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篇7

古诗教学是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如何立足于课本, 有效搞好初中古诗教学便成了我们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我仔细研究了初中选入的古诗篇目, 发现选入篇目涵盖了整个古诗发展体系, 从《诗经》中的《关雎》《蒹葭》 开始直至元、明、清, 每一时期都有代表作品。且选入的都是历代诗坛极富影响力的名家名篇。如果我们能以选入的篇目为依托, 发散开去, 并坚持三年, 学生就会对中国古代诗歌体系有了一个丰厚的了解。而且, 许多重要作家, 教材上不仅选用了他们的好诗词, 还有一些优秀的文言文。古诗与古文各有自己的特点:古诗语言精炼、灵动, 而文言文的语言则具体、细腻。如果能将同一作家的古诗词与文言文勾连起来, 采用了古诗文的专题教学模式, 就可以达到“诗”“文”互补, 对学生深刻理解作家作品有很好的效果。此就以“苏轼专题教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初一教材中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以下简称《记》) 一文, 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苏轼的作品。这篇文章语言平实, 但在平实的语言背后却蕴涵着作者深邃的思想情感, 要理解这种情感就必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有较细致的了解。然而就苏轼而言, 其人生几起几落, 经历比较复杂, 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如果以简历式的方式介绍未免枯燥且不透彻。并且《记》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作者一路坎坷走来, 到了晚年, 他的情感是什么?与此前的苏轼又有什么不一样?为了让学生不仅理解《记》一文的情感还要对苏轼这位北宋才子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我教学时并没有直接进行《记》的学习, 而是设计了一个专题的教学活动, 共四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对苏轼其人作专题学习, 让学生对苏轼的生平、性格、思想、精神、各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等有了初步了解。第二课时:对苏轼的重点作品进行赏析。此时, 我把初中课本中选入的苏轼的所有作品:初一的《浣溪沙》、初三的《水调歌头》以及课外的 《赤壁怀古》等都揉捏到了一起, 并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进行赏析。因为有第一课时的苏轼专题介绍, 到了这一课时, 当学生把这些诗与作品写作背景一结合, 就比较轻松的理解了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于是我进行了第三、第四课时, 即对《记》的教学。学生有了第一、第二课时的积累, 很快就挖掘出了文字背后所显露的作者的情感与心态。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把《浣溪沙》《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记》进行比较, 来看一路走来的苏轼的人生变化及心态的变化。《浣溪沙》中的苏轼是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 而到了《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记》 后, 作者因不幸遭遇, 有了不同程度的感伤、悲凉。在此基础上, 我再引导学生探究:后几篇作品同是苏轼被贬所作, 但情感和心态却有微妙差别。学生经过探究了解到《水调歌头》中, 作者寄托了被贬后对亲人的思念以及伤感, 但伤感背后还有“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乐观。可当苏轼再写《记》时, 经历了“乌台诗案”, 走过了生死边缘的他, 此时依旧有被贬的孤寂与落寞, 但心态已经悄然变得平和了许多, 没有了“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赤壁怀古》)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 的豪情。在整个《记》中, 我们读到的只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样平静的语句所折射出的作者历经生死之后的一种平和。就这样, 苏轼在远离京城的儋州渡过了自己的余生, 后来遇赦, 在返回京城的途中结束了自己66岁的生命。一颗北宋文坛的明星就这样殒落了。经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后, 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便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而且诗文结合, 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

古诗文阅读教学浅析 篇8

古诗文阅读历来是学生的一个软肋,繁琐、难记、枯燥,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这样学生学习语文就会变消极为积极,进而走向主动积极地学习。课堂教学中我们对于大的知识点可以分解一个大目标为若干小目标,把学生能够实现掌握语文知识作为前提,通过每一个小目标的掌握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信心是成功之舟”。心理学证明充足的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如果有了成功的感觉,内心就会有一种积极的暗示,会不断地鼓励自己勇敢拼搏,攀登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也可以通过奖励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至少不会降低其效率”,“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追求”,通过多种奖励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语文学习探究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古诗文学习时,多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语文教学一般遵循这样的三大模式:大量讲述;大量训练;对学生大量地、不断地否定。殊不知古诗文本身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存在着语言的距离,难以成为生活语言。传统的古诗文讲练是一把“双刃剑”,枯燥的学习一旦使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后果难以想象。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讲,坚持先学后教,学生积极参与,以学促教的方法。不能简单地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锅”,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启发性地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给学生解决部分疑难问题,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以便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敢于“忍痛割爱”,少讲,精练,考试要有质量、有效果。给学生留出充分学习的时间,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主动选择学习,才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有充分思考的空间,才能有质疑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才能避免“地毯式轰炸”的学习形式,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提高效率,教学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古诗文阅读教学应该着重强化知识点。高考语文试题与高中语文教材的关系本质是“流”与“源”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复习古诗文,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掌握高中必修课本中的古诗文,理解选修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从课文中积累古诗文的知识。在文言文的复习上,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归纳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交给学生解题的技巧,同时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通过阅读训练,一方面让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一方面让学生熟悉文言文解题的技巧,当然也要因材施教,甚至到每一个学生。文言文的考查在高考考纲中有明确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鉴赏评价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时需要关注的是,课本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在历年考题中出现的频率,复习要立足课本,抓住重点,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且认真体会,做对这类题目的难度也不会太大。

古典诗词部分的复习,《考纲》规定学生能够鉴赏古诗词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并且能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试题一般“忠实”体现《考纲》,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搞清考纲规定考什么,怎么考,以及常见的提问方式,剩下的就是加强古诗常见知识的储备了。

新课标考纲在古诗文背诵上略有变化,但是默写题重点一般是高中的,初中为次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地、有效地学习和复习,让学生从学习者变成求知者,主动去理解和欣赏古诗文。同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狠抓考试大纲要求必背的文言文,尤其是明确规定的初中50篇文章和高中14篇古诗文。

古人常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凡事应该因人而异,因教材而异。用合适的方式来指导合适的学生,才是最合适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渗透新课改这一理念,抓好双基,重视古诗文阅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去践行这一理念,因势利导,把高考命题和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扣住新课程理念。

总之,古诗文阅读的学习,必须将平时的语文教学和高考命题规律结合起来,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具体运用有机联系起来,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不仅能够愉快地学习圣贤书,而且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上一篇:新闻编辑期末试题下一篇:美术教师培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