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二年级音乐教案

2025-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学期二年级音乐教案(精选8篇)

第一学期二年级音乐教案 篇1

1.通过学唱歌颂妈妈、老师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音乐表现力。

2.通过音乐活动,逐步培养听辨声音高低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师生之情。

4.通过欣赏歌曲和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想像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述妈妈、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

2.在音乐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感受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注意歌曲的分句和声音强弱力度的控制。

4.在歌唱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情带声,注意气息的控制、力度的对比。

5.通过演唱、欣赏教学,使学生增强对妈妈、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

第一课时

音的高低

听一听,学一学

(音乐律动)

1.师:小朋友,生活中除了美妙的音乐还有很多更加好听的声音,你们听(播放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汽车、轮船、敲大鼓、敲三角铁、鸟叫、牛叫等,请 学生说一说是什么声音。)

2.出示图片,请学生模仿它们的声音,讨论一下谁的音高,谁的音低,相互交流。

3.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奇妙的声音,你能说说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

请你模仿给大家听。

高音 低音

拍手— ——— 跺脚

雨声———— 雷声

猫叫———— 虎叫

马蹄声——— 象的脚步声

高跟鞋声— —平底鞋声

老爷爷说话——小朋友说话

小结:大家说的都对,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的变化,我们的世界才更美好。

4.活动延伸:鼓励学生回家后继续寻找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声音,和家人朋友一起讨论

二、创编小故事

(根据教科书插图让学生自由创设音乐故事,模仿各种人物、动物声音的高低)

1.让学生观察图画,四人小组自由讨论、创编故事。

2.分组展示

三、我编你唱

1.师生同读童谣

2.让学生自己读

3.找出规律

4.全班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师生问好

二、播放《鲜花爱雨露》音乐,师生律动。

三、尊师小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爱师情绪。

1.师讲故事

2.小结: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答略)

3.老师还有个好主意,把我们这节课学的歌曲作为礼物送给你喜欢的老师,你愿意吗?

四、初步感受歌曲《鲜花爱雨露》

1.初听,感受歌曲旋律。

2.再次听,可以随音乐最简单动作

3.揭题,简介歌曲

五、学读歌词

1.师生一起读

2.四人小组学习读

3.全班齐读

4.师让学生解释花儿像谁,雨露像谁

花儿——学生 雨露——老师

5.全班再次有感情朗读

六、学唱歌曲旋律

1.听伴奏,轻声用lu哼唱歌曲旋律。

2.默唱歌曲

3.轻声哼唱歌曲

4.同桌互相学习。

5.有感情演唱。

七、歌表演

八、小结: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有妈妈和爸爸的爱心呵护。回家把这首歌带给妈妈爸爸。让他们也和你们一起快乐,好吗?

第三课时

一、复习音的长短 师:同学们,这节音乐课上来了两位小客人,猜猜它们是谁?(师边拿动物手偶边模仿动物叫声)

喵喵︱喵喵

哞——︱哞——

是谁啊?

生:小猫和小牛

师:他们叫声长短一样吗?(不一样)对了!这就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音的长短。来!下面我们请小猫和小牛来做好朋友,把他们的叫声做个配合。

一、二组小朋友来扮演小猫,三、四组小朋友来扮演小牛,请注意,小猫这样叫:喵喵喵喵︱喵喵喵喵来请一、二组小朋友来试试;小牛是这样叫的:哞哞︱哞哞,也请三、四组的小朋友来学一学。好!下面就把他们这两个小动物的叫声配合起来: 2/4 喵喵喵喵︱喵喵喵喵

2/4哞 哞︱哞 哞

(要求和谐、统一)

二、导入新课:

师:真棒!孩子们刚才他们的叫声当中除了声音的长短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生:还有声音的高、低也不同。师:对了!声音有高有低,才能让我们感到这个音响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小牛的叫声浑厚、低沉,小猫的叫声细而尖锐,所以让我们听起来就有了高、低的区别。那么在我们的音乐世界里也有这样的区别,你们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生:大鼓和小鼓发出的声音,大鼓的声音低沉,小鼓的声音清脆。

生:还有大提琴和小提琴。

(生答略)

师:大家都开动了小脑筋,说得真好!可是,我有个疑问了,是不是声音越大就

代表声音越高呢?比如(师做示范)

生:不是!

师:是的,声音的音量的大小并不代表声音的高低。

三、练习读儿歌

1.大钟和小钟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多热闹啊。

(师示范读、学生感受特点)

2.学生跟读

3.师指导,尤其是叮、当的音高、低。

4.完整读

5.师配乐,生读。

四、做练习,填高、低。

五、小结

第四课时

小乌鸦爱妈妈

一、组织教学:

1.生列队在活泼欢快、富有节奏的《嘀哩嘀哩》音乐带的伴奏下,双手插腰跑跳步进教室至座位前站好,师生共同律动。

2.师生用音乐语言问好:

(师)亲切地:同学们好!

(生)友好地:您好!您好!于老师好!

二、导入:

师:讲故事(大屏幕放映自制动画,随着《小乌鸦爱妈妈》的音乐)一天,一只小乌鸦从远处飞来,落在开满野花的路边,它既不吵闹,也不玩耍,它要干什么呢?只见它叼起一只大虫子,急急忙忙向来的方向飞去。

原来,小乌鸦的妈妈年纪大了,躺在屋里飞不动了,再也不能为小乌鸦寻找食物了,小乌鸦叼来了虫子,是给年迈的妈妈。

就这样,小乌鸦飞来又飞去,它自己又累又饿,但它却把找来的虫子一口一口地喂给了妈妈。

七年级第二学期音乐教案集 篇2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竖 笛 学习基 础(1)

教学内容: 1.结合竖笛练习正确的姿势, 2.学习吹奏sol、la、xi 教学目标: 通过竖笛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重 难 点:吹奏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模仿、练习、教 具:竖笛、卡片、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探究学习

1.教师拿出竖笛,提问:谁会吹?(学生举手)2.请学生到前面来展示 3.分小组讨论、练习吹奏的方法

问题:什么样的声音最好听?怎样能吹奏出好听的声音? 4.分小组展示他们讨论的结果 5.学生评议

三、学习竖笛 1.提问:怎样呼气?

学生讲:轻、嘴不要用劲、轻轻渐缓的吹,速度放慢。2.每人拿出一张纸条,练习用这种方法呼气。3.吹竖笛的口形什么样?

学生讲:笛头含在嘴中,不要鼓腮。

教师补充:吹奏时嘴唇两角如微笑状,一般是下唇含笛头上端部分的三分之二处。上唇含笛头上端部分的三分之一处。4.吹竖笛的姿势是什么样的? 学生讲:站直了、或坐直了。

教师补充:站立或坐着演奏时,要象平常一样,肌肉不要紧张,胸部自然挺起,使呼吸控制自如,两眼正视前方,不要过分低头或仰头。身体与乐器保持45度俯角为宜。手持竖笛左高右低。5.练习吹奏sol la si 6.学习sol、la、xi指法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7.练习sol、la、xi的吹奏,教师辅导。4/4 5 — — — |6 — — — |7 — — — | 7 — — — |6 — — — |5 — — — ||

四、课堂小结

作业:练习三个音的吹奏

板书设计: 竖

奏图 4/4 5 — — — |6 — — — |7 — — — | 7 — — — |6 — — — |5 — —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学习竖笛吹奏的第一节课时,在这节课中,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体验自己吹奏过程中的感受和聆听别人吹奏出的声音,使学生了解到竖笛吹奏出的声音应该是柔和的,不刺耳的,继而使学生去探索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吹奏出这样的声音,让学生自己寻找吹奏的呼气方法,使他们认识到吹奏时呼气要轻,慢慢地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竖笛吹奏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另外在学生探究学习之后,采用吹纸条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吹奏气息,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音乐初一教案(1单元)

第一单元 中学时代(第1课)教学内容:

1、曲《新世纪的新一代》

2、乐诗朗诵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三角铁.小铃鼓.教学目标:

学会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并有感情的演唱,能够用三角铁.小铃鼓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能够选择适当的音乐为诗朗诵配乐,并勇敢地即兴表演.重点与难点:

1、学重点:学唱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感受歌曲的演唱情绪,能够有感情的演唱.2、学难点:节奏x xx 0(xxxx)演唱与间奏的衔接要准确.教学过程:

3、放《新世纪的新一代》的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热烈,充满活力的情绪,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4、学生讨论:对刚刚听到的歌曲进行初步的分析,如:歌曲的情绪是什麽样的?歌曲的速度为什麽用“中速稍快”而不用慢速、很慢来表现?歌曲演唱有神魔特点?等等.5、第二边播放歌曲录音,结合讨论的问题再次聆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粒度速度演唱情绪.6、学生听录音学唱《新世纪的新一代》,边唱边体会歌曲的意境.注意轻声哼唱.7、请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如:第一乐段四句节奏完全相同;歌词与旋律结合紧密,一字一音;旋律的2、4、6、8小节第三拍处标有拍击节奏的记号和“小过门”;第二乐段1---12小节的第一拍和13、14小节的一、三拍都标有“三角铁”记号。让学生知道和理解歌曲第一、第二乐段的节奏有神魔变化和特点,这些手段都是为表达歌曲意境情感服务的。

8、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进一步练唱歌曲,直至熟练演唱.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9、按照教材要求,在拍手处击拍节奏,在”三角铁”处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自信的演唱1-2遍。

10、将学生分成两组,比一比那个组演唱的声音洪亮,情绪饱满,音高、节奏准确。

11、学生讨论:这首歌曲还可以采取哪些演唱形式?(独唱、领唱等)

12、教师可以按照学生讨论的意见,采用多种方法和演唱形式练唱,边唱边拍手打节奏.还可由学生自主设计其它方式进行表演。

13、下方法供参考:(1)在拍手处可以边拍手边喊“嗨、嗨”,烘托气氛。

(2)可以根据歌词的提示做表演,如:走秧歌步,精神饱满地和着音乐踏步。(3)教师为本课教学准备一些渲染气氛的道具:锣、鼓、镲、彩绸等,便于学生边歌边舞.14、学生转入下一内容的学习---配乐诗朗诵.(1)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上的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2)播放《中学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曲录音,学生安静地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

(3)教师再为学生播放几首音乐,由学生自主选择乐曲给诗歌配乐。(4)教师宣布:小小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5)学生自荐、自愿为老师和同学表演诗朗诵。(6)教学评价:生生互评、师生共评。教学反思: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教师的范唱调动了学生学唱的积极性,用美声唱法指导学生发声,解决了高音视唱难的问题,获得良好效果。打击乐器的加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进一步鼓励学生走上“舞台”大胆表现自我。

第一单元(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吹竖笛。

2、欣赏《飞来的花掰》、《校园的早晨》。教学目标:

1、能够用竖笛独奏一首乐曲,并学会与他人合奏。

2、认真聆听两首欣赏歌曲,比较两首歌曲在演唱力度、速度、情绪、意境等方面的异同。教学过程:

1、教师手持竖笛向学生展示简介竖笛知识。

2、教师亲自为学生演奏一段轻松、活泼、有美、抒情的小乐曲,也可以播放竖笛演奏的录像,激发学生对学习竖笛的兴趣。

3、学习吹竖笛,从5、6、7、1四个音学起,先练习吹长音:5―――、6―――、7――-1―――反复练习。

4、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对着书上的曲谱,练习吹奏。

5、分组练习,教师指导,互相学习,切磋技艺。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6、清学生为大家吹奏小乐曲《回忆》,其他同学可以随着旋律作指法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7、师生合作演奏《颂祖国》教师弹钢琴,学生吹奏竖笛,培养学生的听辩能力和合作意识。

8、欣赏〈〈飞来的花瓣〉〉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教师节是哪一天吗?为什么要为教师规定一个节日?教师节这一天你们准备做点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一个你身边的老师最另你感动的故事吗?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2)学生活动:与同学一起讨论,互相启发、提示,发表见解。(3)播放录音:《飞来的花瓣》(合唱),认真聆听,感受作品的意境。(4)教师引导:“你从这首歌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5)学生活动: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谈一谈欣赏后的体会。

(6)师生互动:老师要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向学生讲一个自己当老师的故事、或自己老师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7)生活动:再次听录音,认真聆听,进一步思考并感受作品的力度、速度、情绪情感的对比变化。学生可轻声哼唱,熟悉旋律,感受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演唱形式美、风格美。

(8)生活动:展示才艺,为老师唱一首心中的歌,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与祝福。(9)师生互动:老师为学生弹唱《校园的早晨》,请同学认真欣赏,然后将听到的歌词记写在书上相应的乐谱下面。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始学习吹奏竖笛,各班都由部分学生接受较慢,教师还要多关心他们,帮助这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些学生树立信心,因此,可以增加一课时

音乐初一教案(2单元)

第二单元 祖国颂(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歌唱祖国》。教学目标:

学会歌曲《歌唱祖国》;感知音乐结构;掌握歌曲演唱风格,复习乐谱知识。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在课堂上学唱这首歌曲达到会背的目的。

2、难点:在学唱这首歌时,要有唱谱练习。的一,用首调唱名法,了解D大调的音位;第二,掌握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从理论上理解时值关系,从感觉上体会节奏。教学过程:

1、学生伴着歌曲的录音走进教室,体验歌曲的进行节奏和雄壮的风格。2、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曲。(1-2遍)

3、教师进行乐谱分析(如果学生音乐基础好,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分析),并做练习。

(1)调式、调性(D大调)和唱名;

(2)节拍及其特点(四二拍子、弱起小节、附点音符);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3)典型节奏型;(4)旋律进行特点;

(5)音乐结构,越短和乐句;(6)词曲关系。

4、教师引导学生唱歌谱,然后边听录音(或跟琴)边唱乐谱,直到唱熟(4)5、再听一遍录音,在课堂上讨论歌曲的演唱风格,包括力度、速度、节拍、节奏,旋律线等。同时,说出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三段体,以及它们所造成的“陈述——对比——再现”的艺术效果。

6、按照讨论出的音乐演唱风格,以自然、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并背唱。小结:

今天我们再次学唱了《歌唱祖国》这首颂歌,进一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热情带入学习等各方面中。课后记:

学生对此歌比较熟悉,能主动学唱,并能参与小组的集体齐唱。教师参与指挥,学生的演唱激情高涨,效果好。

(第2课时)教学内容

歌曲《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祖国歌》。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教学目标:

欣赏《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祖国歌》,体验出每一首歌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情感时的不同方式;掌握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体会不同的节拍、节奏与歌曲音乐的关系;认识旋律线;了解民间曲调和前辈的歌。重点难点:

1.重点:辨别不同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感受不同歌曲的风格、音乐效果;感知歌曲的力度变化、旋律起伏的音高变化。

2.难点:(1)本科音乐材料比较多,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 任务。

(2)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各项任务:画旋律线,填写表格,制作小插图。教学过程:

1.教师用语言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欣赏4首颂祖国的歌曲,或复习各取《歌唱祖国》。“热爱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心声,在这一课,我们能欣赏到不同的歌颂祖国的歌曲,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感情。” 2.请听第一首歌《祖国颂》。简单介绍作曲家刘炽、词作曲家乔羽。

3.提问:(1)在这首歌曲中我们体会什么样的音乐形象?他们是如何表现的?启发学生用恰当的音乐表情术语描绘各段音乐。

(歌颂的、辉煌灿烂的、欢跃的、抒情的、热烈的、流畅的、气势宏伟的等等。感知歌曲割断不同的力度、音色、节奏、旋律线等音乐表现要素,及其音乐表情的关系。)

(2)在这首歌曲中我们听到了什么演唱形式?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3)在这首歌曲中我们听到了几个段落?个表现什么?启发学生感知音乐结构,说出歌曲的音乐段落;简单表述各不同段落音乐的对比与变化(包括节拍、速度、力度、调式、旋律线、音色等)。

第一段:四句,南高、女高、男声、女声领唱接合唱,表现朝阳普照大地的灿烂。第二段:合唱“啊”为背景,男声朗诵,表现祖国江山美如画和人民的豪迈。第三段:合唱,表现祖国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段:分为三段词。第1、2、3、段词分别为女高音领唱接合唱;男、女高音领唱接合唱,以抒情性和叙述性表现对祖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的歌颂和赞美。的五、六段:合唱,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烈的赞颂和祖国的光辉前景。4.再听一遍《祖国颂》,同时要求学生画出旋律线,并思考上述问题。5.课堂讨论上述问题,并填写表格。

6.请听《祝福祖国》和《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

7.提问:(1)这两首歌曲在音乐形象上与《祖国颂》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用恰当的音乐表情术语描绘各段音乐。(《祝福祖国》抒情的、叙述性的、歌唱性;《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欢快的、热情的、充满想象的。感知并简述每一首歌曲及其各不同段落音乐的对比与变化;不同段落的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线等音乐表现要素,及其与音乐表情的关系。)

(2)这两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各分为几段?(《祝福祖国》女声独唱,分为两段;《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女声独唱和混声合唱,分为两段。)(3)这两首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祝福祖国》为民族风格或民歌风,bE宫调;四四拍子;《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通俗风格,E宫调;四四拍子。二《祖国颂》为美声风格,以F大调为主,变调拍子,包括四四拍子、四二拍子、八六国颂》为美声风格,以F大调为主,变调拍子,包括四四拍子、四二拍子、八六拍子。)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4)在歌曲中是怎样歌颂祖国的?以歌词为线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为这两首歌曲制作小插图。如《祝福祖国》有民歌风格,可结合我国农村的景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可与“国庆”的主题相结合。8、再分别听一遍这两首歌曲,同时画出旋律曲线。9、请听《祖国颂》。、介绍这两首歌曲的产生背景和民间乐曲《老八板》,调式(A调式)、节拍(四二拍子)、分句。强调这是前辈们唱过的歌,前辈们在这首歌的激励下,努力学习,许多人成为国家的栋梁,我们要有前辈们的这种精神。小结:

我们已经学唱和欣赏了5首歌唱祖国的歌曲,它们各自有不同的风格、演唱形式,各具不同的艺术感染力。《祖国颂》为领唱、合唱包括朗诵等形式,气势恢宏,是一首歌颂祖国的颂歌;《祝福祖国》为女声独唱,带有民歌风格,表现出一种质朴的感情;《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为女声独唱,音乐更加富有时代感,接近青年的生活;《祖国颂》自20世纪二十年代广泛传唱于校园,这首歌曲把我们带入了另一意境,由于曲调取自民间乐曲《老八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词曲都带有时代的烙印。请同学们想一想很有哪些歌唱祖国的歌曲?

如果时间允许,可将4首歌曲联起来听一遍。课后记:

通过欣赏,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出每一首歌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情感时的不同方式;掌握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体会不同的节拍、节奏与歌曲音乐的关系;认识旋律线;了解民间曲调和前辈的歌。学生比较喜欢这些歌,有的还跟唱。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交响曲《沃尔塔瓦河》 教学目标:

掌握《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听便西洋乐器;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了解捷克和沃尔塔瓦河(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过程:

1、导入:在上一节课,欣赏了四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中国歌曲,这节课欣赏一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外国交响乐作品,体会一下器乐曲表达情感、形象的不同特点。

2、介绍捷克和沃尔塔瓦河。

在欧洲有一个过家叫捷克,捷克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是“沃尔塔瓦河”。(出示地图)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是一部著名的赞美祖国的音乐作品。(出示斯美塔那的画像,简介交响套曲和《我的祖国》)

其中的第二曲《沃尔塔瓦河》是最著名的,他的主题旋律优美、宽广,形象地描绘了沃尔塔瓦河,充满了对她的歌颂和赞美。

3、欣赏主题旋律。(摘录乐曲中的主题旋律)请同学们跟随录音,看着乐谱哼唱。

4、介绍乐曲内容,分段听赏。启发学生感知在这个作品中典型的音乐形象是什么乐器表现的?如沃尔塔瓦河的源头——小溪是以长笛和单簧管等表现的;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是以小提琴为主表现的等等。

介绍每段中的主要乐器,引导学生听辨乐器音色(教材中所例钢琴、手风琴未出现)。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1)沃尔塔瓦河的源头

1、源头2:长笛、单簧管,后弦乐器加入,大提琴音色明显。

(2)沃尔塔瓦河主题旋律:小提琴为主,还有管乐、三角铁等。(3)林中狩猎:圆号的狩猎号角节奏型,小号上行分解和弦等。(4)乡村婚礼——波尔卡舞曲:弦乐为主,乐队全奏(有三角铁)。

(5)月亮、水仙的舞蹈:长笛吹出流水的波纹(水仙主题),弦乐奏出平静的旋律(月亮的主题),竖琴间插琶音如水波。

(6)沃尔塔瓦河主题旋律。

(7)圣-约翰峡谷:木管组和长号奏出和弦长音,大管奏出长音和上行级进旋律,圆号和小号奏出连续一拍的和弦音型,弦乐组奏出各种不同音型,大鼓和定音鼓奏出长音,以较快地速度和很强的力度描绘河水波涛汹涌。

(8)沃尔塔瓦河的滔滔流水和“谢维格拉德”动机;乐队全奏。

5、听赏全曲。随音乐画出想象的图画。在听赏音乐时,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听音乐时在头脑中产生的画面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13分钟)小结:

通过今天的欣赏课,我们了解了“捷克及其境内的沃尔塔瓦河”、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交响套曲《我的祖国》及其第二首《沃尔塔瓦河》和“交响套曲”。在听辨作品的过程中,了解了各种乐器的音色,了解了《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体会作曲家融汇在作品中的对祖国的深情。课后记:

通过欣赏,同学们了解了“捷克及其境内的沃尔塔瓦河”、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交响套曲《我的祖国》及其第二首《沃尔塔瓦河》和“交响套曲”。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在听辨作品的过程中,了解了各种乐器的音色,了解了《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体会作曲家融汇在作品中的对祖国的深情。优美的音乐使人陶醉,好多同学要求有机会还要再听一次。

音乐初一教案(3单元)

第三单元 金色的秋天

(第1课时)教学内容:

欣赏:小提琴曲《金色的秋天》、协奏曲《四季——秋》; 唱歌:《西风的话》。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小提琴曲《金色的秋天》、协奏曲《四季——秋》,了解、感知音乐如何描绘秋景,体会其抒情性,在教学中感受音乐审美的愉悦。

2、学会演唱《西风的话》。重点与难点:

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西风的话》,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教学过程:

1、采用提问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说出描绘秋景、对秋天的感受及与之相关的主题词。如“金色”、“秋收”、“红叶”、“谷穗”、“旷远”、“凳高”、“赏荷”、“狩猎”、“载歌载舞”、“凋零”、“肃瑟”等。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2、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描写秋天的?

播放《金色的秋天》,请同学讨论该乐曲采用了哪种音乐形式,表达了何种情感(悲凉、热烈、抒情、昂激、愤怒等)?

3、介绍维瓦尔第与《四季——秋》。

出示三个乐章的主题片段谱例并播放乐曲,请同学伴随音乐朗读每个乐章前的附诗。启发学生讨论乐曲表现了哪些生活场景(如村民的舞蹈,酒宴,狩猎,枪声,犬吠,野兽的恐惧、奔逃、死亡等)。

4、请同学思考并举出其他描绘大自然和生活场景的音乐作品的例子,调动学生个人的音乐经验,引发其对音乐具有描绘性功能的认识和兴趣。

5、介绍黄自和《西风的话》。

(1)黄自的这首儿童抒情歌曲创作与20世纪30年代,当时在青少年中广为传唱。歌曲表现了作者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和对光明的憧憬。

(2)G大调:四四拍;引与为d1——e2。

(3)歌曲为大调式,一段体,有四个规整的乐句沟成。-------

6、教唱《西风的话》,教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这首抒情歌曲。

设计提问:该曲给予了作曲家对青少年怎样的殷切期望?该曲的音乐风格、节奏特点、力度记号的表情作用是怎样的?

经过讨论总结,再次有表情地演唱,可分为男女声轮唱,着重要求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小结: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小提琴曲《金色的秋天》、协奏曲《四季——秋》,了解、感知音乐如何描绘秋景,体会其抒情性,在教学中感受音乐审美的愉悦。课后记: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使学生了解、感知音乐如何描绘秋景,体会其抒情性,在教学中感受音乐审美的愉悦。许多学生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第2课时)

1、采用提问导入新课。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音乐作品是如何运用多种体裁形式表现人们欢庆丰收的喜悦呢?

2、播放乐曲《庆丰收》。

3、介绍讲解乐曲;再次欣赏。

分组训练:讲解八分音符;学生与教师合作进行打击乐训练。

4、介绍、欣赏《丰收锣鼓》,注意打击乐主奏乐器的演奏。

再次欣赏,做填空练习。下列乐器作为主奏乐器一次出现的顺序如下:

(3)笛子(1)堂鼓(2)唢呐(5)云锣(4)二胡(见教材中的练习。)

5、介绍、欣赏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

讨论乐曲中反复运用典型节奏模拟、象征什么?(送粮车队的马蹄声)。乐曲表达了何种音乐情绪?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律动动作,扮演角色(如赶车人、送粮人等),全班分组,一组用打击乐模仿马蹄声节奏,为乐曲伴奏;另一组随音乐作律动。积极调动学生以热烈欢快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小结:

以上各作品,运用多种体裁形式表现了人们欢庆丰收的喜悦。在各小组活动中,好多同学表现非常好,应该表扬。课后记:

通过欣赏,同学们基本上能辩听出主奏乐器的演奏顺序。纪律好,欣赏效果好。

(第3课时)

(一)配乐诗朗诵《秋》

1、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秋的喁语》,引导学生默读抒情散文《秋》,体会音乐与文学作品的意境。

2、以提问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二者在表现秋天主题时的共性与特点。如艺术范畴:听觉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区别; 艺术形式:钢琴与乐队;散文。表现特征: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抒情散文具有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为主的特点,要求作者把浓郁的思想感情融入生活画面中,创造出深邃优美的意境,唱 17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运用比喻、象征等技巧,在含蓄蕴藉中启迪读者,引入深思,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音乐]以有组织的声音表现事物和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通常认为,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旋律、节奏、和省、复调、曲式、配器等,由此奠定了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品格和审美特征。

3、播放背景音乐《秋的喁语》,组织集体表演配乐诗朗诵。

4、请有表演基础的学生表演配乐诗朗诵,并组织其他同学观赏中国画《深秋》。

(二)欣赏中国画《深秋》

1、介绍傅抱石简况。

2、组织讨论:

观赏《深秋》后的感受(作品表现内容、情绪、形象、色彩等)。美术作品的特征: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具有造型性、空间性、构成性特征的表现手段,创造出直观形象的艺术。绘画借助于线条、明暗、解剖、透视等造型手段,创造反映事物审美属性的图像,表现其内容和社会意义。中国绘画的特征是融绘画、书法、篆刻、诗词为一体,强调意境的表现。

3、请同学讨论、为本单元的个音乐作品构思画面、造型形象、色彩等。

4、讨论完成教材中的表格。

5、请全班同学以组为单位,写一首咏秋的小诗或散文;画一幅秋景图;选一段背景音乐,在下节课上展示。(亦可自选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小结: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这节课,通过观赏、欣赏和朗诵,同学们进一步明白了听觉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区别、艺术形式及表现特征。望大家平日要多欣赏一些不同类别的作品。教学反思:

表格填写比较好,说明同学们对这些知识已基本掌握。

音乐初一教案(4单元)

第四单元 辽阔的草原

设计意图:

本节课力求突出草原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文化特色。其中,选取了蒙古族民歌《牧歌》及 根据它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曲、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供竖笛演奏的民歌旋律《蒙古小夜曲;哈萨克族民歌《我们的心毡房》。力图做到所有材料(音乐、配画、地理等)顺序展开,从宏观到具体。最初呈现的是天高地旷、绿草白羊的草原环境,进而呈现牧民居住的毡房,最后呈现载歌载舞、弹琴歌唱的生活、愉悦场景。通过音响及画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立体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加深对我国草原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本单元的难点是音乐材料比较多,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1课时)教学内容: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1、唱歌教学——《牧歌》(民歌)

2、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3、学吹竖笛——《蒙古小夜曲》 教学目标:

1、学会唱《牧歌》。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学会用竖笛吹奏《蒙古小夜曲》。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教学过程:

(一)唱歌

1、导入: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欣赏乐曲《万马奔腾》。提示:

1、乐曲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2、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3、向学生介绍: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为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之为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色比较独特。马头琴的演奏也比较有特点,虽然它与二胡一样是两根弦,演奏时琴弓像大提琴。

3、播放(VCD影片),了解蒙古族的地理环境。(讨论:你看到了什么?)

4、听赏歌曲《牧歌》。

(请学生从歌词中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提示学生讨论这些美好的视觉形象是如何通过音乐来展现的。)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5、采用哼唱、教师教唱、随琴教唱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唱《牧歌》。

5、组织学生演唱。可以采用全班齐唱、小组、上下句接唱等方式进行。

6、跟随录音或钢琴伴奏放声高歌。

(二)欣赏

1、无伴奏合唱《牧歌》。(《牧歌》已被改变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1)播放录音。

(2)提出问题: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的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3)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无伴奏合唱的有关常识:无伴奏合唱曾经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它是由人声不同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比如我们所听到的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艺术价值、表现意境上与原民歌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的力度和表现幅度上较原民歌的单一声部要丰富。(请学生谈谈欣赏这首作品的感受。)(4)欣赏哈萨克民歌《我们的心毡房》(请学生注意这首民歌的特点)。

(三)音乐表现——吹竖笛

1、了解这首小曲的节奏特点。

2、自己练习5分钟,看谁先练会,看谁吹的好。

3、以不同的方式抽查。

4、齐奏。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四)小结:草原音乐

蒙古族: 蒙古族民歌分“长调”、“短调”。长调为散板或节奏自由; 短调为块板,节奏整 齐。伴奏乐器:马头琴。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民歌中带有附点、切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形态。旋律节奏自 由,音乐情绪活泼、奔放,具有较强的动感。伴奏乐器:冬不拉。

藏 族: 藏族民歌节奏舒展、自由,旋律起伏较大。课后记:

本节课,通过音响及画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立体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加深对我国草原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教学——《我们的新毡房》《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冬不拉弹唱《金色的阿勒泰》。

2、学吹竖笛——《北京的金山上》。3、集体表演《北京的金山上》。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哈萨克族、藏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冬不拉乐器的音色。

2、学会用竖笛吹奏《北京的金山上》。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3、通过排练、表演《北京的金山上》,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以及表现音乐的热情和能力。

4、结合中国地图上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区域已基本单元涉及到的几个少数民族(蒙、哈、藏)风土人情方面的文字材料和照片,让学生讨论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欣赏

1、《我们的新毡房》

(1)让学生结合乐谱,分析这首歌曲的结构。

(2)根据学生分析,总结:这首歌曲旋律节奏自由,音乐情绪活泼、奔放,具有较强的动感。结构为带再现的二段体。

2、《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1)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雪域高原的图片。

(2)让学生讨论:这首歌曲在演唱风格上有什么特点(高抗、料量、装饰音多)?这首歌曲后三句旋律上有什么异同?

(3)让学生说说以前还听过那些藏族歌曲?《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等)这些歌曲与雪域高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3、冬不拉弹唱《金色的阿勒泰》。

(1)让学生画出这首歌的旋律线,看看是否呈延绵起伏的山峦形状。

(2)提问分组讨论:看课本上的图,哈萨克族少年边弹冬不拉边唱赞美家乡的歌,对你们有什么触动?你们想去那里旅游吗?如果去那里,需要做哪些准备?你们会有哪些收获?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二)吹奏《北京的金山上》

(1)学生介绍:教科书上为我们提供了三行谱,其中第一行为旋律声部,第二、第三行为竖笛吹奏的声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你要吹奏的声部,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2)师弹琴,请学生跟随主旋律吹奏。

(3)师弹不带旋律的伴奏,让学生吹的二、三行简化旋律。吹奏好的同学可以吹的一行谱。

(4)据学生情况随即分出部分女同学参照教科书上的舞蹈动作图编排动作。

(三)表演《北京的金山上》

(1)请学生参照教科书上的提示自己组织排练。教师提供简易打击乐器。(2)全班集体表演。教师做好协调工作。小

结:

同学们的表演都很精彩,个小组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通过这个小小的舞台,及展示了大家的才华,也增强了每个同学的自信心。课后记:

师生共同参与,气氛热烈,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1)——亚洲之声

总要求:

通过学习本单元,了解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洲音乐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以及亚洲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等。具体要求:

1、了解日本音乐和朝鲜音乐的主要形式与特征。背唱日本著名民歌《樱花》,并体会其独具特色的五声音阶的音调特征。

2、解印度尼西亚音乐的主要形式与特征,学唱《划船曲》。了解印度音乐的主要特征。

1、解亚洲不同地区和国家音乐的主要特色,并能以歌唱和语言形式作不同的表达。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室的有关装置等。

2、投影仪、幻灯机等,以便把地图、图片等投放到屏幕上。意图:

1、过本章图文、曲谱、音乐相结合的形式学习,形成生动直观的亚洲主要国家的音乐教材内容;

2、以知识讲授、唱歌、欣赏结合的形式学习,了解亚洲音乐;

3、每个主要亚洲国家或选一首歌、或选一支乐曲、或选一至二幅图;以不同的表达形式的教学内容、一点给棉的叙述和联系方式,表现有关国家乃至东亚、东南亚、南亚的音乐。重点与难点: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1、各国音乐特征。

2、印度音乐。

(第1课时)

(一)合本单元开头的图片,见数额亚洲和亚洲音乐。导入本课的方法,可以教师说,也可以师生共同参与。

(二)东亚:

朝鲜半岛、日本半岛音乐与中国有着悠久的联系。日本的雅乐、朝鲜的乡乐都受到中国唐代以来音乐的许多影响。中国的琵琶、、筝、三弦及其它 音乐作品传往东亚成为对日本、朝鲜传统音乐有重大影响的部类。

1、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的有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太平洋岛国,一亿多人口。主要音乐有雅乐、能乐;一种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结合的艺术,筝乐尺八乐、三味线音乐等。

2、介绍《樱花》

(1)由歌名——花名——名花——日本国花;春日赏樱的民俗,民间名歌、国之名歌;歌词内容与风格。对樱花的喜爱与赞颂、赏花的欢乐。

(2)旋律特色。都节调式的特色:五声、二个半音,三种级进:L大二度67(760;小二度34(43),71(17);大三度64(46),31(13)。音与音连接的特色:乐句内各音级进的连接;乐句之间连接要么级进式连接,要么大跳连接。C大调,4拍子。(3)字对一音为主。朴素的语言与简单的词曲结合、从容不迫的节奏。

3、学唱《樱花》

(1)教师播放《樱花》的录音或VCD,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介绍或想象春日赏樱的户外活动。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2)学生可边打拍子边听唱,注意句末长音的长度。

(3)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的朗诵诗歌,启发想象,注意情景;而后注意诗歌与旋律对应的长度、念读。

(4)可先由女声唱旋律或唱歌,清澈的女声与这首歌的情景更吻合。然后,全体同学合唱。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先后歌唱组合。(5)欣赏《春之海》

4、朝鲜半岛音乐包括:雅乐(管弦合奏音乐与管乐合奏音乐、吹打、歌乐)、民俗音乐(包括唱乐、农乐、杂歌、民谣等)。主要乐器为弦琴、伽倻琴等。伽倻琴在女性中广泛流传。无半音的五声音阶:la、do、re、mi、sol、la为常用的。(1)欣赏朝鲜半岛音乐。

听歌曲《清津浦船歌》。注意这首歌的6/8拍特色,采用这种节拍起到描写行船、渔业劳动的具体形象的作用。歌曲中的衬词模仿罗鼓乐的声响,使歌曲增添了民间生活的情趣,反映了渔人的快乐的劳动生活与乐观精神。组织学生配合歌曲打出其中的罗鼓乐节奏。让学生听倻琴音乐片段。(2)小结朝鲜音乐。

以“小竞赛”内容做练习,看谁做得更快、更准确。课后记:

本节课,通过知识讲授、唱歌、欣赏结合的形式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朝音乐及各个国家的传统乐器的音色。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第2课时)

(一)介印尼与印尼音乐。听印尼民歌《划船曲》,体会海上行船的情景,并作相应的舞蹈、表演动作。

(二)听甘美兰音乐。

(三)欣赏泰国民间乐曲竹板琴合奏。

(四)欣赏孟加拉民歌《祖**亲让我上前线》,从中体会优美的歌乐声与上前线的情境之间的联系。

(五)印度与印度音乐。

看图听音乐。听西塔尔琴音乐、印度鼓乐。谈印度音乐特点、独特的律制、异常丰富的旋律、即兴演奏在表演中的重要性、弹弦乐器在乐器与器乐中的突出地位。

(六)小结南亚音乐、亚洲音乐的特点。

(七)组织学生进行“小竞赛”活动,从竞赛中增强对亚洲音乐的进一步了解与记忆。知识介绍:(1)东南亚 ①泰国

大陆地区的泰国五千多万人口中泰族占40℅,为主要民族。泰国在民族方面与中国有密切联系,佛教为其国教。泰国音乐与中国、印度、印尼、柬埔寨音乐有着众多联系,如锣群艺术、中国广东音乐都对泰国仅存音乐有一定影响。泰国音乐常用七等分音阶,二拍子。

● 欣赏《竹板琴合奏》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②印度尼西亚

岛屿地区的印度尼西亚,由13700多个岛屿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人口约一点八亿人。其音乐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既有受中国、欧洲影响的音乐,也有像甘美兰那样独具本土特色的音乐。●欣赏《划船曲》 ●学唱《划船曲》 ●欣赏《甘美兰》 ③介绍西塔尔

西塔尔和维那都是印度著名的弹弦乐器。印度音乐家崇尚即兴演奏。作为音乐作品构成基础的旋律性和节拍、节奏十分丰富。●欣赏《曼德》(西塔尔独奏)●欣赏《印度鼓乐》 小竞赛:

下面的演出图分别代表了那个国家(泰国、印度、日本、朝鲜)的表演形式? 课后记:

本节课,通过知识讲授、唱歌、欣赏结合的形式学习,使学生了解泰国、印度音乐及各个国家的传统乐器的音色。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第六单元 旋转舞台

总目标:

1、通过艺术实践展示学习成果。

2、检验和评价学习效果。具体目标:

1、通过《新星擂台》和《新年音乐会》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锻炼和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群体合作意识。

3、引进评价机制,采用“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师生与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本学期的音乐课学习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做信息反馈和自我评估。教学准备:

1、创设“擂台赛”和“艺术表演”舞台及其道具。

2、有关影视、音响、CD唱片、计算机、大屏幕、照相机等。教学内容:

《新星擂台》、《新年音乐会》。教学目标:

1、检测与评价本学期学生学习音乐的实际效果。

2、反馈与评估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作为调控和改进教学的依据。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3、为学生展示其艺术才能,参与音乐艺术实践,创设空间和舞台,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组织才能。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1课时《新星擂台》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教师向学生说明举办“擂台赛”的目的、意义和参赛办法。组织和指导有关举办及参赛的工作。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为此项活动做好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出节目主持人和评委。(3)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参赛小组,每小组由若干人组成。(4)全班学生分工合作,布置好“擂台赛”的各种设施。

2、赛前提示:

(1)教师参与并指导赛前各项动作。(2)节目主持人宣告竞赛规则和具体要求。(3)各参赛队按序号就座。

(4)评委及有关人员按指定地点就做。

(5)会场要求做到秩序严明、井然有序、生动活泼。3、竞赛开始: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1)演唱

① 教师参与组织、观察和评价活动。②节目主持人提示演唱的要求(必答)。

③各参赛队自旋规定曲目一首歌曲,做到完整、有表情地背唱。

④待各参赛队演唱结束后,由评委进行评价,学生也可参评。在宣告各队得分。⑤评价以激励为主、各队得分不得低于80分,满分为100分。(2)听音乐写曲目:

①节目主持人提示竞赛内容和要求(抢答)。②教师负责播放本册课本中的五首欣赏曲的音响。③其他参照“教材内容分析”(2)进行活动。(3)听辨演奏乐器的名称和序号

①节目主持人提示竞赛内容和要求(抢答)。

②各参赛队选派一人抢答和填写序号及相应乐器的名称。

③教师负责不按课本安排的顺序,任意播放五首其乐曲中的一首音响,请学生抢答。

④其他参照“教材内容分析”(3)。(4)听辨歌曲及演唱形式

①节目主持人提示庭辩的项目和答案的具体要求。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②各参赛队选派1人,分别到主持人处选择前五首歌曲的序号,序号为:①②③④⑤(只能选一个序号),待听歌曲的音响后立即写出答案。③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序号,逐一播放音响。

④另几首歌曲序号为:⑥⑦⑧,待教师分别播放音响后,由各参赛队抢答。⑤评委宣告①–⑤号答案的得分各为20分;⑥‐⑧号抢答题得分每题为10分。(5)看剧照答表演形式

①教师将课本中的八幅剧照及其序号①②③④⑤(余三幅无序号),制作成电脑软件或活动时图片。

②节目主持人提示抢答的项目和要求。③各参赛队选派一人到主持人处抽签。

④主持人根据各抽签的题号,体诗写上显示出相应的剧照,要求参赛者立即说出答案。

⑤主持人宣告分别出示另三幅无序号的剧照,有参赛队抢答。⑥评委宣告各队得分(每题10分,满分为80分)。⑦其他参照“教材内容分析”(5)。

4、点评总结:

△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和总结活动。

△ 在点评和总结中肯定成绩,鼓励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同时也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教师通过竞赛活动,实际上也是对自身教学的反馈和自我评估,以利于改进教学。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课后记:

形式新颖,学生积极性高,效果好。

第2课时《新年音乐会》

1、课前准备:

①教师向学生说明举办“新年音乐会”的目的、意义,以及组织办法。主持有关选举活动。

②学生选举产生“节目主持人”、“组委会”和“评委”,要求做到分工合作。③组委会负责收节目报告表、节目单编排、排练的组织,以及有关乐器、音响和印像设备、服装、道具、舞美设计、摄影等工作。④节目主持人负责报幕,以及撰写报幕词。⑤评委负责制定评分标准、写出评语及等级。⑥学生分别排练节目。

⑦组委会向家长发出邀请函。(根据情况执行)

2、《新年音乐会》开始

①组委会、评委、演员、(家长)各按指定位置就座。②节目主持人报幕后,学生按节目单顺序依次登场演出。③摄影师拍摄演出剧照和会场的各种场面镜头。

中学音乐教案

苏 少 版

初一年级

④评委为每个节目进行书面或口头评价,并按“很好”、“良好”两个等级给与评定。可采用“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和”师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⑤“音乐会”要求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演出实践活动,展示每个学生的艺术表演才能和组织才能。

⑥节目内容与形式,不拘泥于课本范围,可发挥每个学生的艺术特长,学生可自选体现其特长的内容和形式。⑦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采访

i.节目主持人面向全体学生采访部分演员,采访的内容以课本“问卷调查”为主,也可选参加音乐会的感受。

ii.采访教师,请教师(含音乐教师和班主任),谈音乐会的成果,表扬优秀演员和优秀工作者,并对此次活动进行小结。

iii.组委会发“选举优秀演员”和“优秀工作者”推荐表,由全体学生、教师填写,为表彰先进做好准备。

4、音乐会结束:全体齐唱“新年好”。课后记:

因准备工作做得好,音乐会开得比较成功。其中初

一年级第一学期音乐教案第三单元 篇3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用亲切活泼的情绪唱歌,并让学生懂得种子成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

2.通过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表现能力。教学准备:头饰、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候

二、学习新课

1.师导:你们知道下雨是什么声音吗?谁最喜欢雨露? 2.揭题听范唱 3.朗读歌词

(请学生说说对歌词的理解)

种子生长过程:喝水——发芽——出土——长大 4.学生学唱歌曲

分句学唱——听琴跟唱——整体连唱——随录音演唱

(唱小雨时要亲切自然,唱种子时要活泼可爱)

三、小组活动

① 学生分配角色 ② 自创节奏伴奏 ③ 自编动作表演 ④ 小组练习⑤ 小组表演 ⑥

师生共评

四、结束

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教学内容:小组歌表演《小雨沙沙》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打击乐,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学习新课

1、听音乐拍手

2、复习歌曲《小雨沙沙》

3、同桌分角色唱

4、学生自选打击乐

问:哪些乐器合适这首歌?

5、布置小组任务:

(1)分角色

(2)唱、奏、舞综合练习(3)要有静止与流动

6、小组表演

7、上台表演

8、学生评析

三、结束 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教学名称:音的长短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听听、敲敲、唱唱、画画中感受因的长短。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自然音响中音的长短。

教学准备:音乐、打击乐、一张带有圆孔的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学习新课

1、在生活中分辨

长—短(寻找、讨论)

2、在教室中寻找音响(长——短)——用乐器演示(长——短)

3、小组探讨

——不同乐器表现长短 ——生活中的音响

4、听《公鸡和小鸡》 ——模仿公鸡和小鸡的叫声 ——听辨乐曲描写的形象

5、听《大钟和小钟》小乐曲 ——感受声音长、短。

——听乐曲,用画笔表现音的长短 ——听音乐表演

6、自由寻找生活中的音响并即兴模仿他们的声音。

三、游戏

准备一张带有圆孔的纸,全般学生的声音能从圆孔中穿过,教师随时剪声音,学生要反应灵敏,声音立即断。(要求学生的声音位置稍高一些,并尽量整齐)

五、结束 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教学名称:风和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钢琴小曲《风和雨》,辨别乐曲中“风”和“雨”不同的音乐形象。

2、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做起踵步的律动,培养学生的韵律感。

教学准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学习新课

1、欣赏《风和雨》 ——故事导入 ——听(静静地聆听)

——想(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哪一段表现风、哪一段表现雨?)

——听(学生用动作表现)——学生可以组合表演

2、学习起踵步

——学习起踵步(听口令)

——学生叉腰在音乐的伴奏下练习——全体手拉手练习

——两人一对,面对面手拉手练习——集体变换队形做动作

三、结束 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教学名称:小芽快快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小芽快快长》,感受乐曲优美、活泼的情绪。

2、学生跟随音乐即兴表现小芽出土后欢快成长的情景。教学准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学习新课 听赏《小芽快快长》 ——听乐曲的开头

——学生想象音乐形象(听到了什么?)——学生听全曲 ——想象小芽是怎样张大的?如果你是一个小芽,随着音乐你会怎样长大?

——随着音乐表演小芽的成长。

三、创新表演

学生自选角色表演“春姑娘”“小鸟”“种子”“雨露”等。学生组合表演(动作与音乐符合)

四、结束 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教学名称:小树快长高

教学目标:学生能用亲切、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小树快长高》,并能用跳跃富有弹性的演唱方法轻快而活泼唱出祝愿小树长高的快乐心情。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学生再次听赏并表演《小芽快快长》

二、学习新课

1、学生听范唱

2、学生说歌词(找出两段的相同之处)

3、再听歌曲(辨出两种唱法:连音和跳音)

4、学生学唱

6、背唱

7、歌曲处理:第一、三句表现对小树的喜爱

第二、四句表现对小树的祝愿

三、创新表演 ——学生即兴表演 ——学生分角色表演

四、结束 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教学名称:四分音符

教学目标:

1、认识四分音符的形状和感受它的时值。

2、学会用儿歌及拍手跺脚的动作表现四分音符。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走步,学生跟着教师的脚步拍手。

2、学生随教师脚步走路,感受四分音符的时值。

3、学生学习节奏儿歌:“小 鸡 小 鸡 ji ji ji ji”(在朗诵中注意匀速)

4、学生想象创编儿歌

5、拍手跺脚、儿歌同时进行。

三、游戏《说话接龙》

要求学生运用一拍节奏来说话。(任意两个字的词语)学生在接龙的过程中不可以越说越快或慢,不可以停顿。

第一学期二年级音乐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探索打击乐器的过程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进行模仿演奏。2.能够用打击乐器和其他音源模仿自然界的风声,雨声和雷声。

3.在表现风雨雷电股市的创编活动中,能与同学合作表演,并从中体验到创编的乐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人声,打击乐器和其他音源模仿风声,雨声和雷声。教学难点:

指导和协助学生合作表演风雨雷电的故事的四个场景。教具准备: CAI课件、打击乐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CAI呈现各种打击乐器和自制乐器)

1.在教室里摆放各种打击乐器和自制乐器,让学生在走进教室后即开始自由的摆弄乐器。2.这些摆在你面前的乐器中你最喜欢哪个?你觉得他的声音象什么?

二、感受探索

1.听辨风声,雨声和雷声(CAI放出风声,雨声和雷声)2.找声响

(1)刚才我们听到的风声,雨声和雷声,也看到了风雨雪的现象。你能从这些乐器中找到像风声,雨声和雷声的声响吗?

(2)学生个别演奏,全班倾听,集体模仿,教师及时的指导演奏方法。

三、探索表现 1.情景铺垫

看CAI演示有“狂风呼呼”“小雨沙沙”“雷声隆隆”“大雨哗哗”四个场景的动画短片。2.用乐器为动画短片配音。

四、表演 1.为音乐故事取名

1(1)学生自由想象

(2)学生说出自己为音乐故事的取名(3)看CAI演示“风雨雷电的故事” 2.欣赏表演(CAI演示)(1)情景铺垫

清晨,蓝蓝的天空上万里无云,太阳公公今天的心情真是不错,你看,他在云里笑的多开心啊,这可是个郊游的好天气,让我出发吧!

(2)“狂风呼呼”“小雨沙沙”“雷声隆隆”“大雨哗哗”,学生根据刚才的创编进行表演。(3)尾声。

第一学期二年级音乐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一)唱唱《小孩不小歌》

(二)听听《变妈妈》(童声独唱)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用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孩不小歌》,努力表现出年纪小志气高的精神风貌。

(二)指导学生用心听赏歌曲《变妈妈》,通过欣赏歌曲,增进学生对妈妈的感情,理解妈妈的辛劳。教学分析:

(一)本课时要让学生正确地学会演唱歌曲《小孩不小歌》。

(二)欣赏童声独唱《变妈妈》时要让学生对妈妈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让他们更加尊敬、热爱自己的妈妈,并乐意帮助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体现自己也能“当家”的理想。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地学习演唱歌曲《小孩不小歌》,并把握好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欣赏《变妈妈》时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妈妈的辛苦,让学生学会体谅妈妈。教学过程: 1.分享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还是小孩子,但小孩子也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今天,妈妈不在家,想象一下我们一个人在家能干些什么事呢?

生答:(自由回答: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自己做饭„„)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老师要是生了这么乖巧的孩子一定会很开心的!为了你们这么乖孩子,现在我要奖励大家听首歌!(放歌曲《竹马》的VCD碟片)。生:听赏。

师:这首歌曲神气吧?(生答)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来学一首神气、有精神的新歌,歌名就叫《小孩不小歌》(板书,揭题)2.学习新歌《小孩不小歌》

多媒体课件播放劳动画面,配以《小孩不小歌》的录音; 学习朗读歌词(按节奏朗读):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嗨!你若小看小孩小,就比小孩子还要小。

a.老师有表情地范读歌词; b.学生模仿朗读。

教师跟伴奏音乐范唱歌曲,边唱边做表演;

运用听唱法教学生演唱歌词;

请学生跟范唱CD完整演唱两遍歌曲,边演唱可以加上动作表演。3.小小演唱擂台赛

师:同学们用很短的时间学会了这首歌曲,不过老师想听听个别小朋友的演唱,是不是每个人都唱得很好了?!现在进入“小小演唱擂台赛”时间,请各小组推选1~2名小朋友上前来表演唱卡拉OK,请音乐组长为他们分别打分,老师作参谋。学生按要求竞争上前表演。

师生配合公布擂台赛的结果(以激励为主)。

教师点评,纠正演唱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或少到位的乐句。4.师生一同背唱歌曲《小孩不小歌》,可配以动作表演。5.谈话导入欣赏童声独唱《变妈妈》。

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不知小朋友知道不知道每年的三月八号是什么节日?(生:妇女节)

师:为了我们的成长,妈妈在日夜不停地忙碌着、操劳着!(放动画片《拇指姑娘》片段给学生欣赏。)师:妈妈在不停地做家务,脸上的皱纹也增加了不少。我们都是爱妈妈的孩子,那怎样让我们的妈妈不要日渐变老呢?现在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说说解决这件事情的方法看!(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我们要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给妈妈分担一些,还要少淘气一点,让妈妈少操一些心„„听听看,这个小朋友是怎样做的。(放歌曲《变妈妈》的录音,课件出示歌词)请学生齐读歌词,理解歌词意思。

复听《变妈妈》全曲,请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律动表演(老师可以适当启发)。6.一课时学习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上得很开心,学会了一首好听的歌曲——(生):《小孩不小歌》;还听了一首关于妈妈的歌曲,叫——(生):《变妈妈》。通过学习我们收获了愉快,还懂得了许多道理。下课!师生道别。学生整队听《小孩不小歌》律动出音乐室。教学反思:

1.在教学歌曲《小孩不小歌》时采用分享导入法,运用谈话、听赏《竹马》等环节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抓牢音乐的情绪特点:“神气”——自豪地。在学唱歌曲时以多媒体课件相配合,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按节奏朗读歌词在不经意间就解决了节奏方面的问题;“小小演唱擂台赛”可很好地展示学生的风采,同时也可以找到一些教学中的不足、学生演唱的不足等问题,便以及时纠正。

第一学期二年级音乐教案 篇6

第一单元

一、教材简析:

种凤仙花(第1课-5课):1、播种发芽;2、茎叶的生长;3、开花了;4、结果了;5、凤仙花的一生。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动手、动脑的习惯,科学探究自然事物的态度。

2、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

知识目标:

1、通过本学期教学使学生学会种凤仙花。

2、能认识植物的六个器官,知道各个器官的作用。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4、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5、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

6、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7、组织学生亲历了播下一粒种子长出一株植物结出多粒种子这个过程,认识一粒种子长出多粒种子,较好地理解植物“繁殖”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的能力、比较、概括等方面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动手、动脑操作能力。

三、重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难点: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

四、教学课时安排

1、播种发芽1 2、茎叶的生长1 3、开花了1 4、结果了1 5、凤仙花的一生1

自由研究1

第一课播种发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教师准备:

1、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二、观察种子

看书24页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凤仙花、黄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植物的种子。

1、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观察与描述其它种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4、分组解剖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讨论和交流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教师提供浸泡过的种子并进行指导,学生汇报时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它的种皮、两瓣子叶和芽。)

三、播种活动

1、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那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等等。

2、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播种方法播种深度种子方向浇水方式…

(每个学生选一种种植方法并做上标记。)

3、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做好标记。

4、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情况地栽或盆栽)

5、预测种子在一周内所发生的变化。

6、记录播种的日期。

四、教学反思

要抓住学生,重视学生的亲手种养。

第二课茎叶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学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

四、教学反思

学生还没有看到播种的凤仙花苗,画它的茎叶有困难。

第三课开花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1.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的生长现象。

2.学生分小组交流。

3.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4.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3.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3.开花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第四课结果了

【教学目标】

1、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2、观察研究从开花到结果实这个过程中花的各个部分的变化,从而认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的。

3、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教学重难点】:

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教学准备】:

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镊子、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4.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二、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步骤

1、晒干

2、装入瓶中

3、贴上标签

种子名称凤仙花

采集时间

制作人

制作时间

4、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时要注意哪些事情?

第五课凤仙花的一生

教学目标

第一学期二年级音乐教案 篇7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节气歌,懂得节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3、感受成语的特点,学习积累成语。学习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节气歌,懂得节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3初步理解易懂的成语,感受成语的特点。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节气歌”的学习。

1、细心的你们发现农民伯伯种田与天气有什么关系吗?他们在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翻土,你知道吗?

2、师总结:农民伯伯要种好地,还得摸准天气冷暖、雨水的变化呢!这些可都要*节气歌来帮忙的,今天这节课咱们也去认识一下由咱们古人根据天气变化规律定出的二十四个节气,学学这首节气歌!

二、初读节气歌,认读会认字,识记字形。暑(暑假)寒(寒冷)降(降落)霜(风霜)

6、交流识字方法:

(1)“霜”与雨水有关,是形声字。用顺口溜帮助记忆“霜字雨头下加相,遍地好象撒白盐,似雪非雪这是霜。”(2)引导学生思考:“惊”字为什么用竖心旁?

7、比较形近字。

(1)你发现这首节气歌里哪些字长得特别像? 说说它们为什么都用雨字头?

三、再读节气歌,初步领悟节气的作用。

1、黑板上出示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请学生读一读他们认识的词。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这些节气名称你平时在哪里听过或者见过?

3、再读读节气歌,你发现节气歌和二十四个节气名称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指导书写3个会写字。

重点指导观察“暑”和“寒”两个字的写法。

提醒学生注意“暑”字上下两个“日”字不同的写法:上面的“日”字写得较窄,下面的“日”字写得较宽。

“寒”字下面的两点写法也不同:下面的一点写得稍平一点,上面的一点写的较短。生自由交流

1、师范读,学生注意感受停顿、节奏。

2、生自由读,老师巡视,反馈生字认读情况。强调“处”字的读音为第三声。

3、师生合作读,师读前四个字,生读后面三个字;或者生读前面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4、男女生合作读,感受节奏。

5、找出自己熟悉的生字组词。

(3)用字谜记“暑”字:上也日,下也日,早也热,晚也热。组词 „„..霜 雨 雪露

学生读一读他们认识的词。

“冬雪雪冬小大寒”中这一句中第一个冬指立冬、雪指小雪和大雪、冬指冬至、小大寒分别指小寒 和大寒。

1、学生观察“寒、暑、惊”三个字的特点,书写位置。

2、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五、作业

回家问问爷爷奶奶或者查查相关的资料,想想节气歌还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识字一

第一学期二年级音乐教案 篇8

―第二学期第一次教案检查总结(201001)

为了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监督,力争从教案的检查中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 4月20日起,教务处、科研处对任课教师教案进行了较细致、全面的检查。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整体检查情况 1、 大多数教师备课态度认真,教案详尽,数量达标。 2、基本能按开学初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备课,能结合教材,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3、教学过程清楚,导入新课方法多样,精心设计提问、练习、小结和板书设计。 在本次检查中教案好的老师有: 王路:教案能充分体现德育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 秦霞:教案内容详细、对所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郭峰:教案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线,用丰富的案例讲解教学内容 雷剑:能够对教研室主任提出的建议,认真反思,每一次备课都有进步。 谢娜娜:态度认真,备课环节清晰,书写工整 二、存在的不足 1、个别教师的备课过程过于简单,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存在应付检查的现象,不利于实际教学的操作,教案质量不高。 2、教学的反思停留在形式化,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起到反思――调整――改进的作用。部分教师还存在不写教学反思的现象。 3、从备课类型上看,新授课多,极少有备练习课的教案。习题讲解不能体现知识点的落实。 三、改进措施 1、各教研室主任要加大对教案的`检查力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对个别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2、全体教师要对教案进行二次备课,对每一次授课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改进或完善,即要将反思后的思路、方法及时补上去或修改好。 3、各教研室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进行练习课、复习课教案的写作指导。 4、同科目任课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通过听课看人家的教学过程和思路,然后再看人家的教案是怎样设计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教案反映一位教师的教学态度,希望全体老师能端正态度,认真查找自己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在教案的科学性、实用性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务处、科研处 2010、5、13

上一篇:医生疫情期间工作总结下一篇:识字(二) 1 比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