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节教学法之我见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环节教学法之我见(精选11篇)

四环节教学法之我见 篇1

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是近年来阅读教学不断改革的成果,旨在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把握教学四个环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高效。在实施四环节以来,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地实践,现在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四环节教学法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创设情景,质疑自探”。本环节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起点,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一环节的实施中强调:情景的创设要精,要激趣,要与课紧密相连。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注意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要做到问题能够提出来,并且会归纳梳理,然后找出问题主干,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为有效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四环节教学法的第二步是分组学习,合作交流。本环节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点,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和讨论,解决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如何营造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进行有效合作学习,四环节教学法强调两点:

1、自我认知,合作交流。在教学中,通过第一环节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认知,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方式,可以是同桌交流,两人一组,一人听,一人讲,实现最大限度的交流合作;也可以是多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共同讨论,取长补短,形成共识,还可以师生共同研究交流,让问题达到圆满解决。

2、学生展示,诠释内涵。学生当堂展示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学生展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运用语言表述的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运用做题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书面材料进行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展示时要做到:落落大方,语言准确。在学生展示的同时,教师要起到引领、点评的作用,对小组展示出现的问题,如:知识遗漏、解答不全等进行补漏纠正;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准备。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四环节教学法的第三步是精讲点拨、巩固训练。教师要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启发、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解决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用精选出的习题,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本环节的重点是教师的讲解点拨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教材中的疑难点,使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

化和思维升华的过程。设计习题时要针对学习目标进行综合考察,习题难易程度要有坡度,既有基础性习题,还要有拔高性习题。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练习的效果,对完成习题情况进行评价、纠错。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四环节教学法之我见 篇2

关键词:四环三步,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永威中学的“堂堂清”、杜郎口模式先后对我校的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梳理、整合, 立足于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和特色, 我校创立了“四环三步”课堂教学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 我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话题Section C为例解读我校的“四环三步”教学模式。

一、情景设置——起始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性的提问、电子白板等各种课堂教学手段来创设新、趣、奇、疑的课堂教学情趣,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和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本课中我以一则英语故事导入:“It was snowy and dark on a new year…你们知道它是哪个故事的情景吗?这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吧!”通过这样的故事导入, 让学生重新感知英语版优秀作品。

二、目标解读课堂——必备环节

“学习目标”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指南针。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是每一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学习目标制定要具有层次性;要参照学生的双基和学情, 同时要掌握“三维目标”简明扼要;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操作性。解读目标时, 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会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等。

在本节课中我根据课本内容的安排和预设目标这样解读:本节课通过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猫和老鼠》的两个小故事, 首先要让学生记住文中重点的词组和句子, 能辨别个别词的用法。例如, get together/was afaid to do sth/wake sb up/die及lie的不同形式, 进一步学习过去进行时的用法。同时, 我把情感目标作为本课解读的重点, 让学生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 想想如何去奠基自己的幸福人生。

三、导学达标——中心环节

(一)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并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 让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等方法来完成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阅读发现。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获取价值信息或提出本质性的问题。二是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导学提纲的引领下独立解决问题。

本课依据三个学习目标, 我设计了三个导学提纲: (1) 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 (1) 疏通文意, 圈出难理解的句子; (2) 找出文中重点句子并画出来, 分析句子的结构; (3) 找出文中的重点词, 试着指出它们的用法。 (2) 针对《猫和老鼠》重点复习过去进行时的用法, 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讲解。 (1) 根据课文自己试写出答案; (2) 小组合作, 展示成果; (3) 学生质疑, 解疑。 (3) 情景剧表演。学生表演《卖火柴的小女孩》, 由于学生在课下做了道具制作、故事情节处理、演员的动作及表情、解说词等的充足准备, 所以表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两种, 其中生生合作又表现为对学、群学两种形式。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合作学习形式:首先让各组学生对学, 找词汇、重点句子及词语的用法, 然后把疑难问题放在组内解决 (每小组6—7人) , 组内经过讨论、合作, 小组成员发表各自的见解, 接着把剩余的问题归纳整理以备组间合作讨论 (全班7—8小组) , 最后剩下的疑难问题则由师生共同解决。整个步骤由易到难、由点到面, 效果十分理想。

(三) 展示提升

展示是将自己或小组学习的成果用简洁、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按学习过程可分为自主学习中的展示、合作学习中的展示以及最终的提升展示;按方法可分为口头展示、黑板展示、竞赛展示、游戏展示等。对于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重点、核心问题, 则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挖掘和拓展训练, 对疑难问题及时给予点拨。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在组内展示, 经过书上的勾、圈、画进行对比、补充, 然后抽出每组3号和4号 (中等学生) 两人上台展示本组的重难点和疑难问题, 最后全体学生共同整合、共同解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归纳测评——终结环节

(一) 归纳

归纳是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和知识体系,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知识、学习方法总结, 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了更为完整的知识体验, 有效巩固了所学内容。

(二) 测评

首先, 测评题的设置要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其次, 测评要有层次性, 要有基础性和拓展性测评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再次, 要有学生的反馈和对错误的矫正方法。例如, 课下向教师或向其他学生请教等。本课测试我出了五道单选题、五道词汇题, 且都是围绕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四环三步”教学模式是我校课堂教学的特色, 它汲取了教学的精华,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 通过合作学习、展示等环节来挖掘学生的内涵, 最终完成制定的学习目标。我在充分运用此教学模式的实践中, 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同年级同学科的历次考试中一直名列前茅,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借此文与同行分享我的心得, 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浅谈“四环节”阅读教学法 篇3

一、课前预习是基础

通过指导预习,让学生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查找资料,收集信息,找出疑难点,对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提出了“不动笔墨不读书,我的预习我做主”的预习口号,制订了不同年段的预习内容,通过“感知课文读三遍,圈出生字我会认,画出好词佳句记一记,提出问题作批注,完成练习做一做”等形式,为课堂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制订了如何进行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口语交际的预习规则,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精彩的教学活动从预习开始。我们可称之为“五步预习法”。

二、课堂展示是重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老师搭台,学生唱戏。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参与听、说、读、写,进而让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思维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课堂要让学生快乐发展,自信发展。

比如说,初读质疑。可以说:“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如果在读课文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学字词,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课文提出疑问,老师和学生可围绕教学目标,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有必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还有品读升华这个环节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上,老师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课文,范读、个别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分角色读、齐读,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将文章的思想内涵升华,在读中感,在读中悟,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悟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学生能够参与课堂,大胆展示,有精彩的生成,一堂课自然魅力四射。

三、合作探究是途径

出示重点问题,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最好是默读),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课文中画出重点词句,或标出疑难困惑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也可以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找到答案,而老师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抓住重点句段研读,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精华之处深读领悟。一般的方式为:出示句子(或配相关的图画)—合作探究,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可配乐)。合作探究就是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当堂练习是关键

这一环节主要是基础训练、拓展练习,如阅读精彩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谈感受、小练笔等,起到巩固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要从实效性与层次性两方面精选练习题,难易适度,循序渐进。还应注重将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向能力迁移,课内向课外延伸。当堂练习,就是要趁热打铁,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以上是我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的一点感受。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好好去琢磨,细心去研究,精心去设计,大胆去创新,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区黄冈理想学校)

四环节教学法5 篇4

(何华桂

2012-4-10)一

我对“教知识”的理解。

在“知识中心”的教学大格局下,阅读教学课程常态是“教知识”,即教教课文的状况。

教知识的课堂模式是:介绍背景----指导字词----逐段讲读----提炼中心思想----拓展练习。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以讲、问和“做”(示范、演示、操作等)为主要方式,学生以听、看、答和“做”(被动性的操作等)为主要方式。

在教师的主导下,阅读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学会了字词,理解了一篇篇课文。

我对“传能力”的理解。

在“能力中心”的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以课文为学习的载体练习“能力”。

课堂模式是:预习、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品读课文----总结反思----巩固练习。实质性的不同主要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些环节;学生个体或小组自主学习后,要在全班与大家一起“展练”——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并形成同学间的互动,在强化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积累语言。三

我变“教知识”为“传能力”的尝试。

怎样才能实现学生自主练能,教师尽可能地“放手”甚至“退隐”呢?

为了这种自主“练能”课堂状态的早日实现,在上课时,我尝试在教学行为上有一个重大改变:由教知识(教课文)变为教方法,让全班学生尽快获得将“练能”课堂自主推进的一套方法。

这样就好比说,我们在一篇课文上去用力,是老师和孩子们很费力地一同打一条鱼,即(一篇课文),现在将精力集中用在训练学生早点学会打“鱼”的方法,让他和他的同伴们一起自主打“鱼”。我们教师,站在旁边组织、欣赏、评价。

所以,我尝试在“练能”课堂各个环节展开时,嵌入进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学会把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甚至生活之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学习能力。接着,运用已有的学习能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1、课前预习的方法。

按语文预习五步法,指导学生去做,并一定落到实处。

2、学习字词的方法。

(1)借助拼音,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区别音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等,从而掌握字音。

(2)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意。

3、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用段落归并法,分段,写段意,把段意连缀成主要内容。(2)教给学生快速抓住每一类课文主要内容的思维方法。如:写人文章——写的是谁,通过什么事件表现这个人物的特点。

4、品读课文的方法。

(1)熟读、美读、背诵、复述、表演、拓展课外阅读。(2)抓住关键词或句进行品读,批注,勾画,想象。(3)查阅资料,在阅读背景下理解文段。

5、课外阅读的方法。

读课外书,并做读书笔记,写下内容摘要,摘抄好词好句及段落,写出阅读心得。

6、作文的方法。

用心观察生活,积累题材;积累好词好句;积累优秀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尝试创新。

我想用一篇课文说说我的尝试和体会。例1:阅读名著、初步欣赏名著的能力的培养。

五年级下册第21课《猴王出世》。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

本课课前提示的学习要求是: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西游记》。

针对同样的这一篇文章,教知识的做法是:认识课后列出的8个生字,读通课文,反复读懂本文的内容,能回答出课前的问题。一,即知道了石猴是由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同时也知道了问题二,即石猴变成了美猴王,是因为他敢于第一个跳进了水帘洞,为大家寻得了一个好住处。三,通过再读课文,了解了美猴王的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人物形象。

学到这里,可以说,学生已经对这篇课文学习的很透彻了,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完全读懂了《西游记》的第一回。可是,学生的能力形成了哪些呢?等到课后,他拿起一本《西游记》的时候,却仍然感受不到经典著作的精美和精彩所在。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只是教了一篇课文,而不是利用这篇课文教了一种初步阅读和欣赏名著的能力。

所以,我想是这样教:

课前预习中,学生用自己的预习方法,基本学会了字词,读通了课文,思考了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预习结果逐项展示出来,其他同学补充、纠正、评价,老师适时点拨,评价、总结。十五分钟左右。

课堂剩下的时间还有一大半,着重用于读课文,感受文中语言的精美,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从而领略经典的魅力,形成一种欣赏经典的感悟能力。用这种能力不仅读懂了本文,并能在课外用更多的时间,饶有兴趣的去读《西游记》整本书。通过广泛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如精彩句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些句子不仅写出了石猴的活泼可爱,更能让人感受文字的优美。三个字三个字的跳跃感,“伴、群、友、亲”的多变和不重复使用词语技巧,“夜宿、朝游”的对仗工整。

其实,像文中这样泛着珍珠般光彩的词句还有很多,又如:“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一句话,写出了石猴的勇敢。只要把“我进去”改为“我进去吧”,让学生反复读和揣摩,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趁机点拨经典就是蕴含在每一个字中。当学到这里,学生逐渐会有了一些欣赏的方法和能力。

这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欣赏能力,去品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读给大家听。每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勤四环节教学汇报 篇5

小河一中自成为“三勤四环节”实验学校以后,学校积极努力,广泛发动教师和学生,以“科学、严谨、实效”为目标,认真参与实验当中去。学校现在所有科目已经全部加入到实验中,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三勤四环节”实验正在顺利开展中。先将前期工作情况进行简要汇报。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加强领导。

我校成为第二批“三勤四环节”实验学校后,学校多次召开校委会进行研究部署“三勤四环节”实验开展工作。成立了以侯本山校长为组长的“三勤四环节”实验领导小组,对组员进行了细致而明确的分工,制定了“三勤四环节”实验教师管理制度和考评办法,并讨论通过了对实验优秀教师的奖励办法,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确保实验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取得较好的实验成果。

二、认真组织学习,确保实验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我校通过印制有关“三勤四环节”实验的具体环节和操作理论知识、组织优秀教师进行观摩课研讨、集体进行学案编写等方法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学习,使教师尽快熟悉“三勤四环节”实验方法和步骤,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和运用。

定期召开实验工作开展反馈总结会(每两周一次),会议做到定人员,定时间、定问题,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集思广益,加快教师实验成长。

认真组织听评课活动,实验领导小组深入到课堂,配合教研组

长带领组员找差距、寻不足,追进步、求创新。通过相互听评课活动,促进教师实验能力的提高。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为了让教师尽快熟悉“三勤四环节”实验的方法步骤,我们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和集体办公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三勤四环节”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参加实验教师撰写的论文。以减少实验的盲目性和失误,用理论指导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通过结对子,引领实验顺利开展

我校与市兰苑中学早在2007年冬就有了良好的交流学习的关系,在我校成为“三勤四环节”实验学校后,我校加强了和市兰苑中学的交流学习联系,邀请他们选派优秀教师到我校对实验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我们也选派积极分子到市兰苑中学进行学习观摩,有效的加快了我校实验工作的进行。

现在我校“三勤四环节”实验正在扎扎实实的进行,教师思想观念发生了可喜的改变,学生学习精神面貌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三勤四环节”实验正在我校生根发芽,成为教学实验的主旋律。

2009年12月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实验开展情况汇报

小河一中

四环节教学心得体会 篇6

四环节教学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让我们的课堂在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高效的预期效果。我们的的课堂变成了大容量、快节奏的。我们上课时常用的组织课堂的语言,例如“请你站起来”、“请坐”等等,无形中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养成好的习惯,许多学生同时站起来也不用老师协调,自然有学生谦让地做下去。教学环节的过渡大多也不用老师引导,因为学生都已经知道下面该做什么了。老师一拍巴掌,再乱的课堂学生也会马上静下来。

“学案导学”阶段的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类似于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 “合作交流”阶段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让他们“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点拨解惑”阶段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检测巩固”阶段相当于永威中学的“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在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的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分组合作环节,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在展现提升环节,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在穿插巩固环节,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在达标测评环节,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不同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会有不同的操作方式,灵活 掌握。

在学案导学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编制预习学案。教师要编制出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案。永威的教改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变教案为学案。

合作交流阶段:问题要设计得既让学生有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收获,对于教师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所以,公开课有时非常精彩,有时却一塌糊涂。设置的问题有四个原则:⑴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⑵有利于学生掌握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窍门;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案编制方式是:创设情境,编制错例,有易到难,由简到繁。要注意⑴每个组的展示形式;⑵预见困难;⑶备追问的问题。

点拨解惑阶段:学生都会的不展示,要展示出错大的、一题多解的,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要重点点拨。用不同方法的反馈,点评。老师做什么?追问,点评,拓展,提升规律,评价。点拨解惑要体现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注意:追问的问题 、点评语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检测巩固阶段: 它是一个课堂环节。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深化,另一方面便于教师获得反馈信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谈谈中专英语的“四环节”教学 篇7

一、看

这一环节的要点是:预习阅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不能越俎代庖,但必须给予具体指导,不能放任自流。例如财经英语第三册第四课,我提示学生阅读时要掌握以下几点:

1. 重点词组及短语:

①instant food②be responsible③on the run④avoid having…⑤as well as⑥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food value⑦link…with…⑧diet–related diseases⑨number one health problem⑩be free of

2. 重点语法:(1)分词的应用如:

作定语:eating habit

processed foods

作表语等:…is disappointed

(2)现在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

freezing foods

frozen foods

(3)动名词:

the styles in living

responsible for deciding which…

(4)定语从句,宾语从句小结。在“看”这一环节中,强调学生以课文为中心兼顾其它,只有这样那些语言点才是有血有肉的。这样的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过程,要求学生做到既动脑,又动手。即通过老师的提示,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记下有关难点,并把本课语法现象进行罗列、归类、系统化。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的理解和语言点的掌握,预习的目的落到了实处。

二、讲

1. 朗读课文,由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

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听觉和视觉对语文进一步感知,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概念。

2. 回答问题,将该课文用各种问题串起来,用多媒体放出来,一问、一答,这样课文内容及各类语言点又得以在新的形式下重现,使得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加深。

3. 解释代换,对课文的某些生词、词组尽量用英语进行解释,引新联旧。对某些难点、难句用代换、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

4. 听写还原,对本课的常用词、词组、句型等通过听、写与还原翻译,落实到笔头上。

5. 归纳小结:

对本课重要的语言点如分词的应用;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教师应帮助学生小结。如分词前作定语、表语、宾补、状语、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现在分词表主动,而过去分词则表被动,现在分词表示动作还在进行,而过去分词表动作已经完成。

三、练

进行了“看”、“讲”两个环节以后,安排练这一过程既符合学习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这种“练”要达到两个要求,即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练的基本原则是:(1)首先让学生根据每课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书中编排的练习。(2)在完成书上练习的前提下,教者再根据本课所涉及的重点和学生的难点,适当编选相关习题,尽量体现多练的原则。(3)要求学生按课文情节、内容缩写或改写课文,每节课前用3-5分钟,请两个学生上讲台,对自己所写的短文(不带文稿)进行演讲,老师和部分同学对演讲者,按其演讲的诸因素来评分。

四、评

评讲练习是激发学生兴趣,深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不能把评讲过程单纯看作是对答案、定优劣的过程。评讲时不能面面俱到而要重点突出;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揭示规律。此外,评讲时要注意研究学生所犯错误时的心理状况,尤其在对学生的演讲进行评讲时应格外注意这一点。

通过对练习的批阅和学生的交谈,笔者对学生在口、笔头练习中犯错误的各种根源和心理状况作了初步了解。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基础较差,束手无策;粗枝大叶,望文生义;只知其一,不能全面考虑问题;口头表达过于谨慎,胆小,难以正常发挥;受汉语影响频频出现汉语式英语等。在财经英语第三册,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by the friendship store,I saw some foreign visitors.

A.Passed B.Have passed C.Be Passing D.Passing

正确答案为D,而不少学生却选了A,问其原因,说是其谓语动词“saw”是过去时,为了保持时态的一致故选了A。由此看出,这些学生对分词作为非谓语动词的用法没真正理解,考虑问题不全面……

在评讲中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了解得越全面,对他们犯错误的根源挖得越具体,对导致他们做错题,说错句的思想活动分析得越贴切,评讲的针对性就越强,就越有利于将错误转变成财富。

上述四个环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其中“看”“讲”侧重于“以本为本”,打好基础;“练”、“评”侧重于“激发动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这四个环节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四个环节使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既学习知识,又训练技能的过程中得到了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四个环节,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有利于他们学得扎实,学得灵活,提高教学效益。

摘要:本文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看、讲、练、评”四个环节进行了阐述,提出这四个环节互为补充,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整体,它对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谈谈中专英语的“四环节”教学 篇8

【关键词】中专英语 四环节教学

如何深化中专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我们英语教师共同关心和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到一套通过“看、讲、练、评”四个环节来进行中专英语教学的方法。这对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看

这一环节的要点是:预习阅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不能越俎代庖,但必须给予具体指导,不能放任自流。例如财经英语第三册第四课,我提示学生阅读时要掌握以下几点:

1.重点词组及短语:①instant food ②be responsible ③on the run ④avoid having…⑤as well as ⑥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food value ⑦link … with … ⑧diet – related diseases ⑨number one health problem ⑩be free of

2.重点语法:(1)分词的应用如:

作定语:eating habit

processed foods

作表语等:… is disappointed

(2)现在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

freezing foods

frozen foods

(3)动名词:

the styles in living

responsible for deciding which…

(4)定语从句,宾语从句小结。在“看”这一环节中,强调学生以课文为中心兼顾其它,只有这样那些语言点才是有血有肉的。这样的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过程,要求学生做到既动脑,又动手。即通过老师的提示,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记下有关难点,并把本课语法现象进行罗列、归类、系统化。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的理解和语言点的掌握,预习的目的落到了实处。

二、讲

1.朗读课文,由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听觉和视觉对语文进一步感知,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概念。

2.回答问题,将该课文用各种问题串起来,用多媒体放出来,一问、一答,这样课文内容及各类语言点又得以在新的形式下重现,使得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加深。

3.解释代换,对课文的某些生词、词组尽量用英语进行解释,引新联旧。对某些难点、难句用代换、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

4.听写还原,对本课的常用词、词组、句型等通过听、写与还原翻译,落实到笔头上。

5.归纳小结:对本课重要的语言点如分词的应用;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教师应帮助学生小结。如分词前作定语、表语、宾补、状语、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现在分词表主动,而过去分词则表被动,现在分词表示动作还在进行,而过去分词表动作已经完成。

三、练

进行了“看”、“讲”两个环节以后,安排练这一过程既符合学习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这种“练”要达到两个要求,即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练的基本原则是:(1)首先让学生根据每课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书中编排的练习。(2)在完成书上练习的前提下,教者再根据本课所涉及的重点和学生的难点,适当编选相关习题,尽量体现多练的原则。(3)要求学生按课文情节、内容缩写或改写课文,每节课前用3-5分钟,请两个学生上讲台,对自己所写的短文(不带文稿)进行演讲,老师和部分同学对演讲者,按其演讲的诸因素来评分。

四、评

评讲练习是激发学生兴趣,深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不能把评讲过程单纯看作是对答案、定优劣的过程。评讲时不能面面俱到而要重点突出;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揭示规律。此外,评讲时要注意研究学生所犯错误时的心理状况,尤其在对学生的演讲进行评讲时应格外注意这一点。

通过对练习的批阅和学生的交谈,笔者对学生在口、笔头练习中犯错误的各种根源和心理状况作了初步了解。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基础较差,束手无策;粗枝大叶,望文生义;只知其一,不能全面考虑问题;口头表达过于谨慎,胆小,难以正常发挥;受汉语影响频频出现汉语式英语等。在财经英语第三册,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by the friendship store, I saw some foreign visitors.

A. Passed B. Have passed C. Be Passing D. Passing

正确答案为D,而不少学生却选了A,问其原因,说是其谓语动词“saw”是过去时,为了保持时态的一致故选了A。由此看出,这些学生对分词作为非谓语动词的用法没真正理解,考虑问题不全面……

在评讲中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了解得越全面,对他们犯错误的根源挖得越具体,对导致他们做错题,说错句的思想活动分析得越贴切,评讲的针对性就越强,就越有利于将错误转变成财富。

小学语文四环节教学法教学反思 篇9

徐家桥小学 王文静

走进了龙安区践行“四环节”课堂教学改革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自主探究意识,质疑意识感人深思。我在“四环节”中耳濡目染。在龙安区教研室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龙安见识认真的践行着“四环节”,并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龙安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践行“四环节”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四环节”课堂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教无定法。教育能有模式吗?”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质疑的课堂”。

1、尊重“需要”,注重“激趣与质疑”。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

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挨一个。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2、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

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四)、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五),注重总结,拓展延伸。

1,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在“四环节”教学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

“四环节教学”课改先进单位材料 篇10

“四环节”教学法在我校已经开展了四个学期,经过两年的大力推广,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现在的课堂同过去相比,使学生获得了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更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在推广“四环节”教学法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强化领导和管理,注重制度建设

为使“四环节”教学法在我校得以迅速推广,我校成立了推广“四环节”教学法领导机构,校长为组长,亲自负责教学法在我校的实施。

此外,我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和方案,如:《百尺集小学推广“四环节”教育教学法实施方案》、《百尺集小学推进“四环节”教育教学法时间表》、《百尺集小学开展“四环节”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活动安排》《百尺集小学“四环节”教育教学校本研训制度》、《百尺集小学“四环节”教学教案编写制度》、《百尺集小学“四环节”课堂教学教师评估方案》。通过制度和方案的落实,明确了责任,确保了“四环节”教学法在我校的顺利开展。

2、切实抓好广大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

要顺利开展“四环节”教学法,转变、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是关键。为此,我们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组织教师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为教师在思想上奠定创新与改革的基础。二是多次组织老师到外校和外地参观学习,引导教师认清当前教育形势,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三是学校为教师打印“四环节”教学法学习材料,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开拓教师视野,有意地让他们关注教育,关注课堂改革,接受新的课堂改革理念,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创造主观和客观的条件。四是组织教师学习“四环节”课堂教学改革理论,更新老师的思想和意识,每周进行理论学习,组织观看“四环节”课堂教学实录。五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四环节”教改新课堂,让学生体验新教改;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新教改的反应;开主题班会,教师介绍宣传新教改;向学生学长和社会发放宣传材料,使家长和社会认识“四环节”教学法,支持和配合学生迅速适应并积极投入到新教改活动中来。

3、狠抓教师和学生的“双自主四环节”教育教学法培训

“四环节”教学模式是一场颠覆性的课堂革命,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因此,抓好培训工作非常重要。

在老师培训方面,我们首先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由专人负责对教师开展培训。第二,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中心学校“四环节”教学法培训。第三,组织开展“优秀导学案评比”、“过关课”、“优质课”、“观摩课”等多种活动,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新教改学习中来,使全体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本教育教学法的实质与内涵,并能更好的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在学生培训方面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召开全校动员大会;学校集中培训小组长,班主任培训本班学生、科任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科学习方法、操作步骤;召开主题班会;同年级相互观摩学习等等。

4、规范教学行为,以多种形式营造新教改的文化氛围

为切实落实新教改在我校的迅速开展,体现“四环节”教学法的优越性,提升我校教学质量,我们出台了相关的规范和细则,如:《百尺集小学“四环节”教学编写要求》、《百尺集小学推行“四环节”教育教学法课堂改革堂改革的几点说明》、《百尺集小学推行“四环节“教育教学法学生分组要求》、《“四环节”教学课堂评价细则》等规范,使全体师生都有据可依,迅速的高标准的实施新教改。

在营造文化氛围方面,我们做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教改文化氛围。如出版教改黑板报、悬挂标语横幅、设立和完善以学生优秀预习笔记和教师教案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橱窗等。二是建设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三是组织开展“优秀导学案评比”、“过关课”、“优质课”、“观摩课”等多种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

5、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新教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四环节”教学法的推广没有任何的经验借鉴,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困难和一些难以判断的问题和现象。如在刚开始的一两周里,学生不配合、不发言、动不起来。当时,我们的领导老师并没有过分的紧张,更没有泄气,而是沉着冷静、耐心引导。有的老师注意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地发动学生;有的老师采取多表扬多肯定学生的办法鼓励学生开口讲大胆讲,有的老师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互相讨论学习;有的老师干脆带上了自己的学生到其他班级去听课看课;一时间,在整个校园里,人人讲“四环节”教学个个学“四环节”教学。而在老师们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也信心充足了,个个跃跃欲试,课堂上发言的人多起来了。有的学生为了争取到展示的机会,课前进行了积极的准备,还渐渐使用上说、演、唱等各式各样的展示方法。这个坎就这样过了,还带来了很好的教风、学风。有效地保障了“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有序地进行。经过两年的努力,“四环节”教育教学模式已在我校得到顺利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具体如下:

1、全校教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都得到了转变。课堂设计、说课、评课等都能用“四环节教学法”思想理念作指导,尤其是课堂教学行为有了较大的转变。

2、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另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改变:学生们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想说会说,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3、课堂教学大赛和教师教学研讨,是我们为教师成长搭建的平台。在课堂教学大赛中,注重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从重视教师的讲授能力转向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从拘谨走向了开放,教师走下讲台,学生从“小绵羊”变成了“快乐猴”,我们的课堂开始回归教学本色,让学生在经历中收获,在探究中发现,在比较中提高。

百尺集小学

2012-02-13

“四环节教学”课改先进单位材料

百尺集小学

四环节教学法之我见 篇11

为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重,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生本课堂,笔者提出生本对话的“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钻研文本,准确把握——关注学情,扎实训练——真心倾听,赏识点拨——有效拓展,锦上添花。其目标就是把教师讲的时间减少,将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关注学情,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互动的生本对话课堂。

一、钻研文本,准确把握,打好对话的基础

任何课型的阅读课课前,教师都得与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准确把握文本内涵,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要钻研教法,力求把文本读厚;创意教法,力求教得轻松;研悟学法,力求使学生会学。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文章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在品味语言表达的方法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了解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三层意思。

1.钻研教材,与作者情感对话

每篇文章都包含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应是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过程。笔者在研读《钓鱼的启示》时,首先研读作者生平、代表作品、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然后把文本内容读透,感悟作者写作的目的。这样就能将文本内涵读准确、深刻,把文本读“厚”。

2.创意教法,与编者意图对话

语文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开掘、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点。

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不是零散的个体,它们都存在于单元的主题中。以什么方式将文本呈现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确定本课的目标前不仅要细读课文,更要在了解年段目标、学期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单元目标,将本单元的导语、课文泡泡中的提示语、课后思考题、资料袋、单元园地训练等语文信息整合为一体,更清晰地明确编者意图,更准确地确定课堂目标。

3.研悟学法,与学生心智对话

由于生活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各异,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式、学习能力和水平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反映在教学中。这就要求在备课时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智水平与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 :不同学段的学生价值定位不同,不同的地区目标定位不同,同一班级的学生学力不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有不同。如,《乡下人家》在农村和城市教学的着力点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对城市的孩子重点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生动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二、关注学情,扎实训练,体现对话的主体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学情是课堂教学中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该敏锐地关注学情,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学习方向,有针对地调整教学策略,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既要引导到位,又要善于放手,适时“让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1.预习感知,交流了解,掌握已知领域

课前,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语言环境进行预习。有些教学内容他们能独立解决,属于现有发展区的内容,不需要教师从零开始进行指导。因此,每学一篇文章都要先给予学生充裕的预习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利用已有的方法与能力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然后,再与学生对话,交流自学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

2.思考质疑, 以疑促思,探究未知领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生本的课堂要求问题是本原的,即由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又有必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进行逆向思维,并根据孩子的课堂反应即时调整、引导、启发与点拨。

如《桃花心木》一课,教师备课时可以预设三个有层次的问题: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启示?围绕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学习,理解、品读重点语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种树人奇怪做法的原因,使学生逐步体会其中的道理,受到启示,获得人生感悟。

这个案例就体现了设计提问要层层递进,有价值。特别是当学生的提问是无序、零星时,教师要善于帮助孩子梳理,即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对一些复杂的问题,适时调整,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多层设问,层层递进,让学生深入文本。

3.围绕中心,紧扣文眼,推测难知领域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实践中,有些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难以理解、体会。而这又往往是文本的重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此时,作为教师,要努力围绕文章中心,紧扣文眼,启发学生再度思考质疑。如,在教学《与象共舞》中,“假如你写《与象共舞》,你会怎么写”这个问题,能引起孩子们对全文的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在哪儿?”“作者是怎么描述的?” 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与文本进行碰撞,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真心倾听,赏识点拨,追求对话的品质

1.深层指导对话朗读,轻叩学生“心门”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每节课,每个语文教师都在做。但要真正提高语言训练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走向“低碳”,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分开展主体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1)情境化朗读,引导生本深层对话。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往往有一个倾向,就是教师直白地问学生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学生则习惯性地借助于工具书来回答。语文味的课堂则要求教师将着力点放在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语境,在情境化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语句内涵的理解,层层深入地体验作者的情感,真正实现与文本、作者的深度对话。由此,我们得到了启示——在理解环节中,我们的预设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不是简单地指向知识性答案本身。情境化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语境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基本策略。

(2)合理化评价,让师生和谐对话。假如教师注重朗读时的评价,不管是指导性的、欣赏性的,还是鼓励性的……只要是恰如其分的评价,都会使得师生的对话更加和谐、完美。在指导《秋天的雨》一课的朗读时,有位教师这样评价:

①你们读书非常投入,有的还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善于做些记号。谁能自信地站起来朗读,要求是读正确、读通顺。当然,能读出你自己的风格更好。

②你的声音轻轻的、柔柔的,带着我们走进了诗一般的秋天。

③你读得很认真,有一个多音字再来拼一拼,把它读正确。(扇哪扇哪)

④你的声音真美,让我们仿佛看到红红的枫叶在舞蹈,黄黄的梨儿在唱歌。

⑤真不错,字正腔圆,读出入秋之后小动物们的忙碌。

⑥我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秋天丰收的喜悦。

该教师给予了每位孩子及时又真挚的评价。这种评价自然地流淌,融入孩子们求知的心田,使他们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也促使他们在朗读时更认真、更专注、更投入;同时,也调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中的积极成分,调整着师生的关系,调节课堂的气氛,引领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说,适时适度的评价能叩击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2.深入揣摩精妙词句,激起情感涟漪

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儿,而这要体现在斟词酌句中。读课文要细细地品,一字一句地品。只有这样,才能品出语言背后的味道。教学中,教师要紧扣重点词句,在细微之处做文章,引导学生圈画、比较、动作演示等,让学生悉心揣摩,深入领会。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扣住“啄”字,引导学生潜心体会,揣摩其中的内涵,品出其中的滋味,从而实现了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迅速提升。这是教师的谆谆善诱的结果。这样自然巧妙地步步推进,宛若雨润心田般,贴切而舒服。

四、有效拓展,锦上添花,实现对话的价值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过程。教师在用教材教时,不仅要领着学生走进文本,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文本、超越文本,进行拓展对话,让语文教学不拘泥于一本教科书。这种拓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课外知识,又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1.立足语文,感受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综合性的学科。语文课拓展资料既要丰富多彩,又要尽可能选择语文的例子,用学习语文的方式进行拓展,使我们的拓展姓“语”。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推敲》时,课后拓展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绿”的炼字过程,把这个古代的故事作为一段佳话、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欣赏。这个过程与课堂浑然天成,与文本中心自然和谐,不突兀,更不喧宾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比较、体验诗歌的韵味以及用词的准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失语文性,让学生在语文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文本,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拓展点,进行有效的拓展。这个点可以是文本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利于针对性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是文本的空白点、延伸点,有助于深化主题,领悟中心;还可以是学生的疑难点,便于化难为易。无论选择什么点,都要依据文本,在引导学生潜心品读中真切体会文本的内涵,适时适度地引入拓展资料,以便加深理解、体验,升华文本内涵,真正实现拓展的价值 。

生本课堂,不仅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还要将目光投向学生的发展。这正像著名特级孙建峰老师说的“课堂应该是有生长气息的,学生走出与走进是不一样了,习得了新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有了自主学习语文的愿望与能力”。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以学生为本,让语文实现生长、突破和提升,还有待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继续思考、探索。

上一篇:郑州恒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下一篇: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