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旅游开发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酒文化旅游开发(精选8篇)

酒文化旅游开发 篇1

摘要: 四川泸州、宜宾和贵州遵义所在的川黔地区,被誉为中国“白酒金三角”。该区域在打造千亿元白酒产业带的同时,其深厚而富有特色的酒文化,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在分析该区域酒文化旅游开发优势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从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游客的需求出发,结合该区域的实际,提出了该区域酒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白酒金三角;酒文化;旅游;策略

中国“白酒金三角”,是2007年沿海与中西部县市区联席会议上首度提出的,具体指向泸州、宜宾及遵义3座毗邻的著名酒城,方圆约5万平方公里的三角地带。因拥有独特的水源、土壤、空气、微生物及原粮、窖池、技艺、洞藏等优势资源,被联合国教科文及粮农组织专家誉为“在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地区”,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美酒聚集地。孕育了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中国名酒,称为中国“白酒金三角”。2010年1月20日,中国“白酒金三角”启动仪式在四川泸州举行,标志着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千亿元产业带工程正式启动,也为该区域酒文化旅游的开发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1中国“白酒金三角”酒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1.1举世闻名的白酒产区

该区域,虽地处西南内陆,但却因其白酒的生产而享誉世界。遵义仁怀的茅台酒,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是酱香型的鼻祖,是中国三代伟人的厚爱,享有中国“国酒”的美誉。宜宾的五粮液在1915年和1995年两度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泸州老窖特曲(大曲),被誉为“浓香鼻祖”,获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其国窖1573是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和钓鱼台国宾馆特供酒。这些响当当的品牌,无论对旅游开发商和旅游者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吸引力。

1.2深厚而神奇的酒文化

这里的酒,历史悠久,身份显赫。在 2000 多年前,茅台镇的酒就得 本文是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震后四川休闲旅游目的地重构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Y09-47

作者简介: 吴晓东(1963-), 男, 四川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旅游管理 到汉武帝“甘美之”的赞誉。[1]泸州老窖则拥有我国建造最早(始建于公元1573年)、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1573国宝窖池群,列入“世

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其“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行业唯一拥有“双国宝”的企业。[2]

在这里,酒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茅台酒被周恩来定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在日内瓦和谈、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历史性事件中,茅台酒都成为融化历史坚冰的特殊媒介。[1]

在这里,制酒工艺更是各具特色,巧夺天工。如:五粮液的“五粮配方,小麦制曲,人工培窖,双轮低温发酵,量质摘酒,按质拼坛,分级储存,精心勾兑”;[3]泸州老窖的“回马上甑、续糟混蒸、分层蒸馏、加回减糠、低温入窖、尝评勾调„„”。[2]

这里还有大量与酒有关的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诗词歌赋和传奇故事。如:茅台酒的夺冠传奇。1915年,北洋政府以“茅台公司”名义,将土瓦罐包装的茅台酒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外国人对之不屑一顾。一名中国官员情急之中将瓦罐掷碎于地,顿时,酒香扑鼻,惊倒四座,一举夺冠。

悠久的历史,显赫的身份,巧夺天工的绝技,富有传奇的故事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酒文化丰富的内涵,成为酒文化旅游开发的魂。

1.3丰富多彩的配套旅游资源 这里是白酒金三角,也是生态金三角。是这里独特而无法复制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无与伦比的中国白酒品牌。这里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植被繁茂,物种丰富,生态环境极佳。如: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川蜀南竹海、石海洞乡、贵州赤水;有国家森林公园贵州赤水森林竹海、四川福宝;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赤水杪椤、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还有世界地质公园四川兴文石林,国家地质公园贵州绥阳双河溶洞。

在此召开的遵义会议和发生的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成为品位极高的红色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此地的蜀南竹海的竹文化,宜宾珙县僰人悬棺的僰人文化等也很有特色。

1.4潜在的巨大市场

从宏观上看,中国的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迅猛。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入境游客数将居世界首位。中国的国内旅游,在最困难的2008年也达17.12亿人次, ①人均出游超一次,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从微观看:这里既是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等构成的生态金三角,又是以酒文化、红色文化、竹文化、僰人文化等构成的文化金三角,两者相互辉映,良性互动,市场前景广阔。

从旅游发展的趋势看,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如:到五粮液酒厂参观的外宾和外国政要越来越多。法国驻成都总领事杜满希先生到五粮液参观后,极力建议五粮液借鉴“波尔多模式”发展酒文化旅游。[4]

1.5难逢的开发机遇

“白酒金三角” 地处川黔交界处,资金和交通一直是其开发的瓶颈。随着打造“白酒金三角”千亿元白酒产业带工程的启动,和该区域交通网的建设,该区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郎酒故乡二郎镇就计划投资20亿元,打造集旅游、参观、品酒为一体的白酒小镇;[4]到2012年,宜泸、乐自、成都-自贡-泸州-赤水、仁怀-赤水等高速公路将建成通车,区域旅游快速通道将基本形成。

2中国“白酒金三角”酒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

2.1酒文化旅游品牌还未树立

这个区域的五粮液、泸州老窖和茅台酒集团都相继开展了酒文化旅游活动。但是,这些旅游主要是以参观工厂为主的工业旅游,更多的体现为企业行为,未纳入到整个区域的旅游产品体系,是它们所在区域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附属品。如:参观五粮液酒厂,一般作为到宜宾蜀南竹海、兴文石林旅游的一个顺道参观点,而非旅游目的地。从全国范围看,更有来自其他地区的激烈竞争。如1992年山东烟台建成中国第一家葡萄酒专业博物馆---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2009年计划总投资约6亿元的轩辕黄帝酒文化旅游产业园在黄陵隆重开工。[6]

2.2酒文化旅游产品体系还未建立

该区域目前开发的酒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是白酒生产企业依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发的,以参观为主,旅游产品单一。由于行业的局限,使酒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难以跳出工厂的大门,难以和当地其他丰富的资源结合,在更高的起点、更大的规模、更远的纵深上开发酒文化旅游产品。使一个点线面结合,融观光、参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酒文化旅游产品体系难以形成。

2.3酒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这个区域地处川黔交界处,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相对落后。这是该区旅游资源丰富,但迟迟得不到开发,旅游一直处于温冷状态的重要原因。到2012年,一系列高速通道的建成,这一瓶颈有望打破。但其他旅游基础设施,即:吃、住、行、游、购、娱等一揽子设施还需大力建设。

2.4酒文化旅游的区域合作还有待加强

该区域涉及两省、三市,必须加强合作,整体开发。但从目前状况看,合作还不够。不仅有过去四川宜宾与贵州仁怀的“中国酒都”之争,也有现在“白酒金三角”谁是主角之争。川黔两省长期以来酒业的合作止步于技术层面,各酒类企业之间在资源整合、品牌推广、文化内涵、科技创新上,依然有保守的一面。

[7]在酒文化旅游方面更未形成统一的产品和线路体系。

3中国“白酒金三角”酒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3.1打破壁垒,创新机制,打造世界一流的酒文化旅游区

要建成世界一流的酒文化旅游区,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创新机制,打破行政、行业和体制的壁垒,以政府引导,企业为龙头,居民参与的模式进行。

首先是行政壁垒,这是最难的。该区域由两省三市组成,怎样才能避免各自为政,做到政出一门,政令畅通。为此,四川省人大代表陈林提出,科学合理地选择四川宜宾、泸州、贵州遵义沿长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的相关县乡,成立一个跨区域的特别行政区管委会,对“金三角”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如果跨省协调难度太大,四川省可以先行建立跨宜宾、泸州两市的行政管理机构。[4]

其次是行业壁垒。过去的酒文化旅游,主要是酒的生产企业所为。酒文化旅游产品规模小、品质低、影响小。酒文化旅游,要依托酒的生产企业,但我们必须跳出酒的生产企业,在更广的范围,动员社会各界,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来打造。

第三是体制壁垒。该区域的酒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众多,形式多样,分布甚广。既有以保存酿酒遗迹、酿酒工艺等为主的酒类生产企业,又有积淀于民间的、丰富多彩的酒俗,还有孕育了这些琼浆玉液的山水。因此,对其开发利用牵涉到企业、政府、当地居民,协调他们的利益,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3.2整体规划,突出特色,开发富有吸引力的酒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首先,将该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在超越行政边界的层面上,做出高层次、高规格、高水平的整体规划,统一协调和指导该区域的开发建设。

其次,三地要做大各自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的竞合态势。如茅台,应发挥“国酒”优势,以“国酒”为主题,结合长征文化和优美独特的自然环境来打造酒文化旅游产品;泸州则围绕“窖池和传统酿制技艺” 双国宝资源开发酒文化旅游产品;宜宾则以“酒都”为主题,结合三江文化开发酒文化旅游产品。

第三,建立独特的酒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由 “酒都” “酒城”“酒镇”“酒村”“酒厂”等为重要节点,串联成线,再融入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注入

深厚的酒文化,加以浓郁的民俗风情。形成富有参与性、体验性、和文化内涵的,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酒文化旅游产品。

3.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酒文化旅游条件

该区域要成为世界一流的酒文化旅游区,其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需要加大投入。主要包括:酒城、酒都的宾馆饭店;酒镇、酒乡的客栈、农家旅社;酒乡漂流、徒步游、摄影游等时尚旅游的配套设施;大型的休闲娱乐场所等。要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玩得好,出得去。

2.4整体营销,借势营销,大力开拓酒文化旅游市场

应该说中国的酒文化旅游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还不发育,呈现散、小、弱的局面。为此,“白酒金三角”地区应该整体营销,整体策划、整体包装,两省、三市共同塑造“中国白酒金三角酒文化旅游区”的形象,使之成为世界一流的酒文化旅游品牌。

虽然该区的酒文化旅游还不够响亮,但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名气很大。可以借其产业的名声,为酒文化旅游扬名。如每年这里举办的各种酒类推介会,就是宣传该区域酒文化旅游的良机和很好的平台。

同时,我们还要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展现该区域酒文化旅游的魅力。尤其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拍摄专题片;搞博览会、推介会;举办酒会、酒节;进行品酒、饮酒、酒文化创作(如:关于酒的诗歌)、酒歌、专题摄影等大赛。全方位、立体展现酒文化,将酒文化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茅台酒

[2] 百度百科.泸州老窖

[3] 百度百科.五粮液

[4] 邓宇.整合川黔名酒 打造“白酒金三角”.华西都市报,2010年1月19日

[5] 鄂平玲.探访张裕酒文化(工业旅游).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6月20日

[6] 春梅慧民邓晋.轩辕黄帝酒文化旅游产业园开工.陕西日报,2009-06-02

[7] 祁西峰.“白酒金三角”谁是主角?华夏酒报.2010年3月19 日

参考数据

酒文化旅游开发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节假日的增多, 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酒文化旅游由于其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越来越受到游客们的青睐。这也使酒文化旅游具有极大的开拓空间和发展前景。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并且独具特色, 同时也给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酒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旅游资源, 具有丰富的旅游内涵, 积极开发酒文化旅游资源, 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传统酒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酒文化是指自然科学从高科技方面对酒的研究和社会科学从“酒文化”方面对酒的研究。而狭义上的酒文化一般是指酒在具体的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 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 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我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酒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是从工业旅游开始的, 2004年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103家) 中有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公司、泸州老窖集团、青岛啤酒厂、烟台张裕集团、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啤酒厂等17家酒厂进入名单。2005-2007年公布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名单中, 贵州茅台酒厂、宜宾五粮液工业园区、烟台中粮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秦皇岛朗格斯酒庄、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宿迁洋河酒厂工业园纷纷入榜。2006年国内首家综合性酒文化博物馆在大连开馆, 由大连长兴酒庄投资兴建的大连长兴酒文化博物馆, 设有赏酒厅、酒艺厅、酒史厅、酒器厅、地下酒窖、老酒作坊、仙酒烧锅、葡萄酒坊、葡萄园、礼仪酒自酿酒屋, 系统演绎了中华酒史、大连酒史、酒仙传说, 集中展示与酒文化相关的宫中遗物、贵族用品和民间艺术品, 成为目前国内馆藏展品最多、展示面积最大的综合性酒文化博物馆, 成为大连工业旅游的特色景点。2007年以酒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还是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2008年至今酒文化旅游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我国的名酒原产地也都已经成为名酒主题文化体验区, 如贵州茅台镇建成了酒文化展示体验区, 泸州建成酒文化体验第一城, 河南打造华夏酒文化核心传承区, 秦皇岛建设葡萄酒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带, 被称为东方的波尔多。甘肃酒泉投资6亿建成酒文化博览园, 成功举办了中国酒泉酒文化博览会, 推动了当地酒文化旅游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各地节事活动规模不断扩大, 著名的青岛啤酒节在2012年达到了396万人次, 啤酒销量达到1180吨, 如今, 青岛啤酒节成功跻身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啤酒盛会之列, 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啤酒盛会, 青岛啤酒节对当地城市的旅游、食宿、购物、交通、会展等行业产生强劲的拉动作用。酒文化旅游在我国虽然发展较晚, 与德国、法国等国家相比还处在落后阶段, 但酒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并为广大游客所喜爱, 已经走向蓬勃发展之路。

二、酒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我国酒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蕴涵丰富、完整而系统的酒文化体系。在酿酒制作方面, 不断改进和提高酿酒技术和工艺, 在酿酒历史悠久天然状况良好的地方生产出名酒。在地域民族风情方面,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酒礼酒俗。在诗词歌赋方面, 关于酒的诗文词曲、名人典故至今广为流传。考古方面, 发掘出有着研究及收藏价值的各时期酒器以及古酿酒作坊。这些都已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酒文化旅游资源。

(一) 地方名酒

地方名酒都有其突出的独特风格, 我国白酒最为著名的产自山西、四川及贵州等地。一地之所以生产出名酒, 一般都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 同时还要有优质的原料、水质和环境, 在名酒产地“喝酒喝出健康来”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现代意识”, 美酒的飘香, 酒的文化吸引游客前往, 如贵州茅台, 四川宜宾的五粮液“闻酒”而来的人在逐渐大幅度上升, 充分体现了地方名酒在知名度、品牌效应等方面强大的旅游功能。地方名酒成为重要的酒文化旅游资源。地方名酒对于带动地方产业和经济起到巨大作用, 也极大地影响着旅游业。

(二) 酒礼与酒俗

酒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交等方面, 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饮食文化。酒又是丰富多采的文化载体。历史延续下来的酒礼酒俗, 构成了酒文化。酒礼酒俗也可以归为民情风俗旅游资源类 (所谓民情风俗旅游资源, 是指那些突出表现了每个民族的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要素, 包括了显而易见的建筑、服饰、饮食、礼仪、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文体娱乐、乡土工艺、以及要细心观察、深入体会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趣味等。它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 而且能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产生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 可以为旅游开发所充分利用, 并作为民俗中独特的一项单独出来和其他酒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酒礼与酒俗划分为古代酒礼与酒俗和现代酒礼与酒俗:

1. 古代酒礼与酒俗。

古代酒礼有祭祀之礼、宴饮之礼和做客之礼。祭祀在古代中国是一项重要的仪式, 天地鬼神、日月山川、列祖列宗都要祭祀, 凡祭礼必有酒, 酒在整个祭祀活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从秦始皇开始的泰山封禅大典, 仪式庄严隆重, 其中祭祀用的三牲和酒是最重要的, 都有严格的讲究。中国人好客常设宴款待客人, 在宴饮活动中产生了许多相应的礼节。比如宴饮一定要论资排辈以别尊卑长幼, 宴饮正式开始时主人一定要恭敬肃立向客人敬酒。做客之礼更是繁琐, 从在宴饮前的精心准备直到宴饮结束, 做客之人都要遵守一定之规, 否则失礼被人看成缺少教养之人。古代酒俗有婚嫁、诞生、祝寿丧事等酒俗。洞房花烛夜是人一生中的一大喜事, 亲朋好友要喝喜酒祝贺。婴儿诞生满月要喝满月酒庆贺, 高寿老人街坊邻里、亲朋好友都会来拜贺。我国很多的民俗活动在社会发展中, 其内容和形式、活动情节都会发生变化, 只有民俗活动中使用酒一直延续下来, 形成很特定的酒。如交杯酒、回门酒、满月酒、梳头酒、月米酒、上梁酒等。

2. 现代酒礼与酒俗。

酒会成为人们交际的场所, 安排及参加酒会都要遵照一定的礼节。在酒会上的祝酒要紧紧围绕中心话题, 倒酒要注意程序及倒酒的量, 劝酒有文敬、武敬和罚敬,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之无酒不成礼, 无酒不成俗, 离开了酒, 民俗活动就无所依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形成不同的饮食规则和食物习俗, 在众多的食物中, 酒的饮用规则和饮用习俗又是最复杂、最具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饮酒的礼俗更是新奇。如羌族遇到喜庆日子或招待宾客时大家围坐在一个大坛子周围, 用竹管或芦管吮酒汁, 称作饮砸酒。彝族有饮转转酒和杆杆酒的习俗。少数民族的种种具有特色的饮酒习俗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希望参与其中, 增进了解。

(三) 酒器

有了酒, 才有了盛酒的用具。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制作技术的提高, 酒器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种类越来越多, 造型越来越繁杂, 实用功能及装饰效果以及科学、收藏价值等都位居世界前列。酒器作为酒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 对人们全面了解酒文化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酒器的制作技术、材料、酒器的外型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故产生了种类繁多, 令人目不暇接的酒器。按酒器的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酒器 (木、竹制品、兽角、海螺、葫菇) , 陶制酒器 (彝族五嘴救护酒壶) , 青铜制酒器, 漆制酒器, 瓷制酒器, 玉器酒器, 水晶制品 (唐代玉方形杯、玉合杯、玉竹筒形杯) , 金银酒器 (唐代金杯、唐代银杯、明代金壶、宋代银壶) , 锡制酒器, 景泰蓝酒器, 玻璃酒器, 铝制罐, 不锈钢饮酒器, 袋装塑料软包装, 纸包装容器等。所以, 酒器成为一种旅游资源, 是酒文化博物馆重要的展品, 游客通过参观游览了解我国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酒器, 满足游客对过去时代文化的了解的心理。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的醉仙居是公司酒文化名园, 内有一座酒器博物馆, 是目前为止收集藏品最全的一家专业酒器博物馆。收集上至三代下至民国的酒器、酒具1000余件, 这些器皿基本上都是以杏花村为圆心, 方圆百里以内收集到的饮酒器或盛酒器, 这些器皿是杏花村酿酒史源远流长的物证。

(四) 历史遗迹

我国白酒酿造古遗址五处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泸州大曲窖池群, 水井街酒坊遗址, 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 刘伶醉烧锅遗址,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刘伶醉古烧锅遗址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酿酒遗址。李渡烧酒作坊是我国年代最早, 遗迹最多、遗物最多、跨度时间最长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型古代白酒作坊遗址。“古井贡酒酿造遗址”是一处全面展现传统酿酒工艺流程的手工业设施遗址。1996年泸州大曲老窖池群作为我国传统白酒的首个代表, 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水井坊遗址成为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白酒第一坊。古人类遗址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古老的景观形态表现, 对游人会产生奇妙、神秘的吸引力, 通过已经发现挖掘出的古代酒作坊遗址, 进行科学的研究, 加以保护及利用。这些酿酒遗址的发现, 为人们再现了一套具备完整生产要素的古法酿酒工艺流程, 包括酒窖、粮仓、蒸馏设施、炉灶、瓷质酒具, 以及墙基、路基、房屋等和作坊有关的建筑遗迹, 是展示我国酿酒传统工艺流程的生动课堂。这些是我国酒业的国宝, 酒文化的重要代表, 同时也成为旅游爱好者开展酒文化旅游的重要地方。这些发现, 对研究我国传统白酒的酿造工艺、传统手工业布局与分布情形, 探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一类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五) 酒与名人、名作

我国历代的文人墨客与酒都有着不解之缘, 演绎着一出出佳酒名人的趣闻逸事, 诗仙李白与朋友开怀畅饮时,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杜甫因此评价“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从而看出他豪放不羁和倜傥不群的性格。苏东坡是著名的文学家, 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从诗中看出他嗜酒如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酒因人而出名的比比皆事, 从“何以解优, 惟有杜康”再到“喝孔俯宴酒, 作天下文章”。晋朝“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饮酒后完全沉醉于美酒之中, 竟大醉三载。刘伶醉酒成为了历史佳话。所以酒文化也因有了名人的参与而更加丰富。这些与酒有关的文学作品和趣闻逸事都可以成为酒文化旅游很好的资源, 可以满足游客增长知识, 尤其是各地方将古代名人写的文学作品和当地名酒联系起来, 更具有吸引力。

(六) 酿酒工艺

传统的手工酿造工艺和现代化的酿造工艺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眼球。让游客了解酿酒的整个工艺流程, 例如在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酒文化博物馆参观, 游人可以在参观中了解到酿酒的整个工艺流程和汾酒文化的发展历史的同时, 也可以亲自过把酿酒隐。这样可以提高游客的参与性, 满足游客猎奇心理, 提高游客兴趣。

三、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目前, 对酒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是一些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的企业依托行业背景开发出来的, 也有当地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开发和打造的酒文化旅游资源。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 在其开发方法方面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找到一个最有效、最符合实际的方法, 还需要一个不断摸索和长期学习的过程。纵观国内酒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在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能效等因素, 在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 突出酒文化特色, 树立品牌意识

任何一种新开发的旅游资源要想吸引游客的眼球, 引起社会关注, 首先是要具有特色。要突出人文旅游和自然旅游资源, 通过创意、整合、配置、包装等必要的手段和方式, 使旅游资源中的特质能够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 并为旅游者所喜欢。要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要找出自身特点, 必须善于寻找出自己的特质资源或资源特质, 使特质成为品牌的核心要素。如杏花村汾酒集团将酒文化特色与旅游特色相结合, 在打造全新的“诗酒文化第一村”国家级旅游基地过程中, 把酒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整合融为一体, 突显基地特色, 成为诗酒文化圈传播胜地。四川宜宾突出加强五粮液十里酒城全国旅游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强力推进五粮液特色文化街区建设, 建设中国酒都酒文化主题酒店群, 打造中国酒都四千年老作坊长廊, 建设中国酒文化博物馆聚落, 建设红楼梦生态、旅游度假基地, 建设中国酒都美酒美食文化广场, 打造中国酒都文化经典综艺晚会。把宜宾打造成为世界顶级白酒生产基地、中国酒类产品展示和交易的最大平台、中国最具特色的酒文化主题形象城市、中国白酒文化体验和酒文化旅游的最佳目的地。所以在开发酒文化旅游资源时一定要彰显特色, 树立品牌意识。

(二) 加强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

在体验经济时代, 人们渐渐不满足于那种走马观花似的简单的观光型旅游产品, 而是希望在旅游产品中增加文化内涵、提高游客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酒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体验游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更要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设法要让旅游者参与其中, 在一些民俗主题公园常见的表演者邀请旅游者共同参与表演的环节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杏花村在遗址和老作坊旧址建设中, 再现明清杏花村72家酒家的胜景。建成一条复古生产线, 重现“人推磨”、“大木锹”、“柏木甄桶”、“柳条酒篓”、“百年酒缸”, 并让游客参与其中, 亲身感受做酒的乐趣。张裕酒文化博物馆里一年四季活动不断, 酒庄体验之旅、葡萄酒公主秀、金秋游客现场DIY自酿酒、酒庄鸡尾酒会、市民品酒及赏酒节等特色活动。国内一些大型葡萄酒庄在组织酒庄游时, 除了品酒、介绍葡萄酒知识外, 还会邀请有兴趣的游客和工作人员一起参与葡萄采摘、分拣、清洗、榨汁等酿酒过程, 游客通过这种亲身参与对葡萄酒文化会有更深层的体验。因此, 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强化游客参与性环节提升酒文化旅游品质。

(三) 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与发展

在开发酒文化旅游资源时应注重文化休闲方面的功能与特色, 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是发展旅游的载体, 旅游企业间的竞争其实也是文化的竞争。所以在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利用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将旅游业和酿酒业结合起来。如泸州在打造泸州旅游业时推出美酒文化主题专项旅游产品。一是以深度休闲情景体验区的模式, 促进国宝窖池和郎酒为主的名酒文化旅游项目的深化;二是增添新的酒文化主题旅游项目, 着重打造城区高档酒吧一条街;三是将泸州城区建设为酒文化主题城市, 在目前麒麟温酒器雕塑标志物等酒文化城市符号的基础上, 进一步在建筑物或构筑物文化符号、街头小品等城市建设的细节上, 设置酒文化元素;四是延长酒文化链条, 从生产能喝的酒, 衍生创造出能看、能吃、能玩、能综合体验的美酒衍生物, 如酒景观、酒食品、酒休闲娱乐、酒文化创意等产品;五是开发酒主题的文化产品, 结合科普活动, 开展一些展示类的酿酒、品酒体验项目;六是落实“中国白酒金三角”区域发展战略, 整合泸州与宜宾五粮液、贵州茅台等名酒文化资源, 利用原粮、老窖、技艺、洞藏等酒文化优势, 促进跨区域的旅游节点串联, 打造顶级美酒主体产品。

(四) 注重节事活动的带动作用

通过举办各种啤酒节、葡萄酒节、白酒节等节事活动, 如1991年始创的青岛国际啤酒节, 2004年中国国酒茅台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茅台酒节。这些节事活动扩大影响从而提高当地知名度, 同时吸引大量的游客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是典型的节日带动型, 每年九月末至十月初为期两周的慕尼黑啤酒节也让德国的啤酒旅游闻名世界。在2012年吸引了640万游客, 使德国慕尼黑的各大景区赚得钵满盆满, 同时带动了其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慕尼黑啤酒节之所以闻名, 不仅因为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民间狂欢节之一, 而且也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巴伐利亚的民间风采和习俗。人们用华丽的马车运送啤酒, 在巨大的啤酒帐篷开怀畅饮, 欣赏巴伐利亚铜管乐队演奏的民歌乐曲和令人陶醉的情歌雅调。人们在啤酒节上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 还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如赛马、射击、杂耍、各种游艺活动及戏剧演出、民族音乐会等。人们在为节日增添喜庆欢乐气氛的同时, 也充分表现出自己民族热情、豪放、充满活力的性格。所以在开发酒文化旅游资源时注重节事活动的带动作用。

(五) 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酒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由于起步较晚, 与国外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开发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突破, 国外凡是对酒文化这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得较为成功的地方, 都值得我国进行借鉴和利用, 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多出成效。在开发酒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 政府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模式, 由产地政府牵头, 成立开发协调机构, 制定酒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规划, 进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的资源开发。另外欧洲葡萄酒旅游成熟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出现专业的接待人员, 这些人员拥有葡萄酒酿造技术, 将专业的葡萄酒旅游与酿酒专业知识相结合介绍给游客, 游客由专业接待人员作为专业导游, 了解葡萄酒基础知识, 增加了对葡萄酒的兴趣以及消费习惯。

所以在酒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制定发展的战略规划, 培训所需要的专业接待人员, 使我国的酒文化旅游能持续快速地发展。

摘要:我国的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 包括地方名酒、酒礼与酒俗、酒器、历史遗迹、酒与名人名作、酿酒工艺等内容。酒文化旅游资源在其开发方法方面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开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能效等因素, 突出酒文化特色, 树立品牌意识;加强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与发展;注重节事活动的带动作用;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关键词: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李瑞, 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

[2]徐少华.中国酒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3]王小刚“.话说酒令”[J].甘肃教育, 2006 (5)

[4]康明官.酒文化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96

[5]樊星.当代文学与酒[J].长江大学学报, 2006 (1)

[6]许金根.酒品与饮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63

[7]何明, 吴明泽.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酒文化旅游开发 篇3

一、依托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

1、 民族民间艺术异彩纷呈,民俗本土文化独具特色

(1)以农民画、壁画、泥塑、堆绣、雕刻、藏毯、镶丝、银铜器8种民间传统工艺为内容的湟中“八瓣莲花”民间艺术在我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广大的从业人员队伍,在群众中已有深远广泛的影响力。据统计,全县从业人员有2万人,产值每年达2.5亿元。自2008年县委县政府打造“八瓣莲花”民间艺术文化品牌以来,已投资资金180万元,建成“八瓣莲花”民间艺术展示中心1个,有文化产业龙头企业11家,“八瓣莲花”民间艺术已逐步成为我县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2) 以“二月二”、“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为主的农村传统民俗节日期间,全县部分乡镇、村自发举办民俗文化活动也较有影响,主要开展戏曲演唱、灯影戏演唱、“花儿”大赛、举办各种庙会祭祀活动、体育竞技游艺比赛等,给广大群众在农忙之余带来精神愉悦。以上活动因纯属当地民间群众世代相传且自发组织,风格纯朴、自然,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原真性和重要的传承、保护价值。

(3)以地方民族餐饮,藏刀、牛羊角工艺品,民族刺绣和饰物,宗教用品,牛肉干、冬虫夏草、藏红花、雪莲等土特产等为主的旅游特产商品在我县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

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湟中地区河谷纵横交汇,早在新时期时代已有人类繁衍活动于该地区。他们从事开荒、伐木、打猎等生产活动,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古代文明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产。卡约文化遗址是青海三大古文化遗址之一,全县有卡约文化墓地和遗址50余处,出土大量陶器、铜制品,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开发价值。卡约文化的发掘,为研究和认识中国古代(尤其是青海地方史)提供了一份极为丰厚、宝贵的历史资料。依托李家山卡约文化遗址、马家窑古文化等为重点开发旅游资源潜力。

3、宗教文化内涵丰富

湟中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有藏、回、土、蒙古族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1.8万人,占全县人口的25%。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俱全,有信教群众13万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座。我县多民族、多宗教、多寺观教堂和多信徒的现状,决定了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和宗教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其突现在宗教建筑、民族人文风俗等方面。佛教在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我县自唐代开始就有藏僧活动,尤其是自明代塔尔寺修建后,佛教在湟中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藏传佛教活动中心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塔尔寺为主的藏传佛教宗教文化旅游发展迅速。塔尔寺已成为我县最具民族宗教特色、最具地域特点、国内外很响亮的文化名片。结合塔尔寺旅游可将“跳欠”等宗教文化活动纳入游客参观项目,以加大对宗教文化的宣传力度。道教在湟中的历史也很悠久,道教圣地南朔山道观始建于明万历17年,以后几经扩建,成为著名道观,道教信徒全县有500余人,也可将道教文化融入文化旅游范围。另外,青海最大的宗教展示场馆——青海藏文化馆也是我县重要的宗教文化旅游地。

4、特色餐饮娱乐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湟中餐饮业发展速度较快,它通过营造独特的田园风光氛围,挖掘传统的民间乡土餐饮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休闲观光,满足都市市民回归自然、缓解精神压力的需求。在发展“农家乐”餐饮休闲旅游业的过程中,做到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强调特色品牌意识,充分利用我县自然风景区来扩大休闲旅游发展规模。

二、广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拓宽文化旅游市场

以湟中灯韵、曲韵、歌韵、舞韵、鼓韵、武韵、墨韵、学韵为内容的“湟中八韵”文化活动在全县广泛开展,影响力已名扬省内外。

1、灯韵 湟中县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举办塔尔寺灯节文化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在全省有着较大的影响。每年灯节期间,全县以县城为中心在各乡镇、村广泛开展以农村社火节目为主,曲韵、歌韵、舞韵、鼓韵、武韵、墨韵等活动异彩纷呈的群众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活动。全县267支乡村社火春节期间集中展演社火5000余场次,观众达120万人次。每年吸引省内外游客30万人次,已成为全省文化活动的品牌。全县有6个文化艺术之乡,鲁沙尔镇被文化部授予“高跷文化艺术之乡”。千户营高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文国录、范明周、李富先3人被命名为此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人。塔尔寺灯节是每年群众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全县性群众文化活动,也是全县经济市场最繁荣、文化最活跃的传统节日活动,具有较大潜力的文化旅游资源。

2、曲韵 组织成立湟中县戏曲协会,全县有曲艺队237个,业余秦腔、眉户剧团及皮影戏班43个,演员1000余人,每年义务为群众演出7000余场次,观众达40多万人次。田家寨和李家山镇分别被文化部授予“秦腔文化艺术之乡”、“河湟曲艺之乡”。河湟越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民间艺人李德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 歌韵 每年农历“四月八”、“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全县举办“花儿”演唱会和“花儿”演唱大赛80余场次,观众达6万余人次,全县有知名“花儿”歌手120余名。涌现出华松兰、雷有顺、向国秀、马全等著名歌手。南佛山“花儿”会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华松兰被命名为南佛山“花儿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4、舞韵 民族歌蹈表演是我县民族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上新庄镇静房等村和群加藏族乡的藏族舞蹈、西堡镇葛家寨村“出僧官”表演、塔尔寺“跳欠”为主的宗教舞蹈已形成一定规模,参与人数达4万人次。另外,我县2011年3月成立湟中县音乐家协会、湟中县舞蹈家协会,是全县有力、权威、正规的组织,以便更好地组织歌舞演出活动。

5、 鼓韵 全县组建锣鼓队150余支,演员近1万人,每年演出500余场次。多巴镇百人女子威风锣鼓队、新墩村原始太平鼓队、黑嘴村安塞腰鼓队、国寺营村、鲁沙尔镇、上新庄镇加牙村威风锣鼓队远近闻名。多巴镇被文化部授予“锣鼓文化艺术之乡”。

6、 武韵 传统民间武术、赛马、摔跤、踢毽子、太极拳、太极剑、蹬棍等20余项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全县农民健身的重要活动形式。全县有业余武术队10支,赛马队20余支,农村业余篮球队234个。海子沟乡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和共和镇新庄村却西德哇古老游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郭祖成及赵洪彪分别被命名为却西德哇和大有山武术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7、 墨韵 受历史书画名家的影响,全县从事书法、美术创作活动作者众多,书画氛围浓郁。2010年8月组织成立了湟中县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文学作家协会、农民画协会等。现有中国书协、美协会员4名;省、市书、美协会员34名;县书、美协会员200余名。尤其是湟中农民画以汉、藏文化为主,独具艺术风格而蜚声海内外,湟中县于198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旦正、孟鳌奎、党明汉3人被命名为湟中农民画项目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宝洲被命名为湟中壁画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8、学韵 大力开展农民文化技能培训活动,年培训农民15万人次,其中,培训民间艺人2万余人,约有1万多人从事文化产业。少儿艺术培训活跃,自2005年起全县每年培训学生4000人次,截止目前共培训学生2万人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学习性社会步伐加快,农民学习了解党的政策和有关法律知识的愿望更加强烈,各级学生更加勤奋好学,全县高考上线率连续四年列全省区县第一,职校生在校人数居全省第一,湟中已成为职教大县。

三、 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传承保护力度,从而培育文化旅游市场

我县自2005年青海省开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申报工作以来,湟中县科技文化体育局将非遗申报、保护工作纳入文化馆工作考核计划,文化馆将非遗项目的普查、申报、保护工作放在工作之首,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组织全馆人员在全县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挖掘、保护工作,整理出我县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可申报项目20余个,按计划逐年推荐申报。截至2010年,我县共申报非遗项目14个,国家级名录项目有塔尔寺酥油花、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千户营高台、湟中堆绣4项;省级名录项目有湟中农民画、却西德哇古老游戏、河湟皮影制作、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湟中壁画、湟中泥塑、南佛山“花儿会”、塔尔寺佛教音乐、陈家滩民间传统木雕、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10项。

为打造湟中民间艺术“八瓣莲花”文化品牌,县委县政府自2006年来共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对5家重点文化产业企业进行扶持,搭建展示平台,组织举办大型“八瓣莲花”工艺美术作品展览2次,10余次赴外地展销,8次参加全国及省非遗精品展览,组织举办“阳光工程”(农民画、壁画、木雕、皮影、镶丝)培训班,培训学员500人次。通过以上参展活动、学习培训,加大了对非遗项目的宣传、保护力度,提高了民间艺人的制作积极性,为湟中非遗的推广、普及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为挖掘我县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化旅游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大力开发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丰富文化旅游产品

近年来,湟中县将“八瓣莲花”民间手工艺品产业发展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抓,积极探索“八瓣莲花”民间手工艺品产业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断挖掘市场潜力,促进旅游商品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互动发展。

1、加强领导,加大投资

近两年,湟中县委、县政府一直都把开发民间手工艺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发展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管县长亲自管理,社会发展局领导专门负责,制订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推进,做到认识、责任、人员、经费、措施、工作“六到位”,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负责“八瓣莲花”民间手工艺品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抓好旅游商品的研发和宣传推介,以及技艺培训等工作。近两年,县政府先后投资180万元发展“八瓣莲花”民间手工艺品,大力扶持、促进支柱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将我县有特点、有代表的民间手工艺品归为八大类,进行开发、保护、扶持,使其文化产业逐步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而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2、加强宣传,扩大品牌

通过省、市、县各类报刊、电台、电视,制作专题片、开设展室大力宣传“八瓣莲花”民间手工艺品;通过举办参加省、市、县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博览会、展览会,不断提高“八瓣莲花”知名度;通过制作“八瓣莲花”民间手工艺品画册,使更多的人更详细地了解湟中;通过制作网页,使“八瓣莲花”民间手工艺品经过现代高科技手段走向省外,走向国外,走向世界。通过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牙藏毯织毯技艺、湟中堆绣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农民画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使“八瓣莲花”成为宣传湟中的一张名片,成为湟中的文化品牌。

3、加强培训,壮大队伍

依托“一瓣一技能”载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将湟中农民画、堆绣、银铜器加工、雕刻、泥塑、藏毯、壁画、镶丝加工业作为“一瓣一技能”发展项目,纳入“一瓣一技能”培训内容,通过“阳光工程”、自主办班、职校代训等形式开设各类培训班,加强“八瓣莲花”民间手工艺品加工技艺培训,以此推动加工工艺的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

4、成立协会,牢固阵地

通过建立“五大基地、十个窗口”,命名“文化产业示范园”、“文化产业示范户”为“八瓣莲花”民间手工艺品搭建了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通过成立“八瓣莲花”各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帮助协会建立章程和制度,规范经营管理,提高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堆绣、银铜器加工等旅游工艺产品民间经营网络,培养产业带头人,壮大产品营销队伍,积极引导零散加工销售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促进产业向纵深发展。

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篇4

摘要:临漳位于河北最南端,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辉煌灿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上述优势,有效地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能够促进临漳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从临漳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入手,设计临漳文化旅游方案,深入分析了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案

所谓文化旅游资源, 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临漳古称邺,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七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临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必要性

临漳处于中原腹地,历史悠久,西太平仰韶文化遗址和回漳仰韶文化遗址证明了原始社会后期新石器时代临漳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古邺文化、鬼谷子文化、成语文化和乡土文化。

1.1 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1.1.1 古邺文化 在古邺沃土上,众多历史名人创下了辉煌灿烂的古邺文化。曹魏邺城建筑中轴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街道作棋盘格式,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对隋唐长安城、宋代汴梁城、明清北京城,乃至日本平城京都的建筑格局均有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都城史上的建筑典范,在中外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商时河亶甲迁都于相,即今境内孙陶一带。战国时,邺令西门豹投巫凿渠,破除迷信,发展生产,泽流后世。秦末,项后生,大破秦军。曹操“求贤纳士,唯才是举”,不惜重金从匈奴赎回才女蔡文姬,蔡文姬答谢曹操在邺城铜雀台即兴演奏自己名作“胡笳十八拍”,而流传后世;曹操聚才于邺,促进了邺城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1.2 鬼谷子文化

春秋时,著名军事家、纵横家、教育家王禅(即鬼谷子)就诞生在境内香菜营乡谷子村,他创办了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军事学校,培养出了孙膑、庞涓、毛遂、苏秦、张仪等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纵横家。

2010年5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和临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在临漳举行。大会确定:临漳为“中国鬼谷子文化之乡”,谷子村为“鬼谷子故里”,盐食村为“鬼谷子诞生地”,并在临漳建立“中国鬼谷子文化研究基地”。现存于谷子村的鬼谷子祠堂,不断有中外游人凭吊。

1.1.3 成语文化

源于古邺大地的曹冲称象、春华秋实、闭月羞花、冲锋陷阵、瓜田李下、鸡犬食禄、快刀斩乱麻、铜雀春深锁二乔等成语典故更是赋予了临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1.4 乡土文化

地名是语言文化的词汇,是历史文化的化石,是地理文化的标识,是乡土文化的象征。临漳的地名无不打上漳河、战场、都城、姓氏的烙印,构成了区域文化网络。如“临漳全县,漳河串遍”。漳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横贯临漳全境,如今临漳425个村庄,到处都有漳河的足迹。因漳河而得名的村庄46个,如回漳、章里、夹河、河图、堤上、五岔口、二分庄、漳潮等。

1.2 必要性

文化旅游资源,只有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开发,至少要具备“进得来,出的去,散得开” 的可进入性,有了基本的并同环境相协调的接待设施, 才能被旅游业所利用。特别是近年来,人们意识中的旅游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活动, 而更多包含了休闲、人文、娱乐等内容, 这就需要更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即需要更大的开发。方案

2.1 建设临漳重点旅游项目,创旅游名牌。

第一,把临漳“三台”(铜雀台、冰井台、金凤台)、磁山文化、赵王城作为重点,推广招商,加快开发临漳古邺文化的步伐。

第二,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现代旅游,在城市郊区,发展休闲旅游业和生态旅游。第三,在城建规划中,把体现改革和进取精神的“胡服骑射”、“毛遂自荐”、“将相和”等历史文化以雕塑或壁雕的形式表现出来,开发临漳的成语文化,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

位。

2.2 整合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实现点、线、面一体开发。

临漳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应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营造大区域大旅游的观念,实现临漳内部及与周边省市在文化旅游资源、资金、市场、信息、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共享与协作。因此,具体可从展开分析:

2.2.1文化旅游产品整合第一,重组旅游线路。

根据临漳境内旅游资源的特色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及与周边省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相互关系,可以推出太行风情游、古城历史文化长廊游、红色之旅、生态休闲度假游、科普游及工业旅游6条品牌旅游线路。通过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借助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的知名度来提升临漳的旅游市场地位,树立临漳整体旅游形象,利用优势文化旅游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促进临漳文化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1)建设“古邺文化旅游专线”即马义公路—鬼谷子故里—鬼谷子诞生地的旅游专线和县城—邺城遗址旅游专线。

(2)连接漳河生态科技园区—铜雀三台遗址园—三国南北朝民俗文化体验村—西门豹纪念馆—邺城遗址博物馆旅游交通公路的建设,增强各遗址点景区道路的内外通行能力,满足游客观光游览需要。

第二,开发景区景点。

临漳旅游业的发展,应在集中构建晋冀鲁豫大旅游圈联合行动的前提下,开发建设临漳所辖范围内的景区景点。因此,需要准确了解所有资源类型数量规模结构布局等,尤其是重点优势独特文化旅游资源,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对优势资源给予重点扶持优先开发,以对临漳文化旅游市场进行准确定位,树立市场形象,形成品牌。具体可以以“文化邺都、生态新城”为口号,通过建造邺城遗址博物馆、西门豹纪念馆、民俗文化体验村、鬼谷子文化产业园、酒文化生态游景区、邺城生态公园、邺都温泉宾馆、仿古商业一条街等旅游项目,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景点建设。

2.2.2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整合临漳文化旅游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尤其在各景区的可进入性方面问题更为突出因此,临漳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各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建设,使各景区之间能纵横相连路况良好,从整体上形成网状交通体系。

第一,以京珠高速在邺城遗址增设出口为契机,结合邺北城考古遗址公园和抢救性文物保护项目,着力加快景点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在铜雀三台遗址公园及邺令公园成功争创国家3A级景区基础上,启动邺城博物馆、邺都生态公园景区创A工作。

第三,以建设仿古商业一条街为依托,谋划建设集综合贸易、创意研发、策划推广、信息咨询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产业园和漳河水利风景区项目,尽快实现可听、可看、可游的目标。

最终形成以临漳县为核心,以平涉线为轴线,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坚持四个统一(统一规划管理建设和经营),三权分离(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两个主体(旅游基础设施以政府为主体,经营设施以企业为主体),一个赋予(赋予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主体企业二十至三十年经营权),整合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合作的文化旅游区。

2.3 举办“文化节”和文化旅游宣传活动

第一,可以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临漳的“文化节”,通过文化展示,、手工艺展卖、传统文化特色、游园游艺杂技玩耍、猜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现临漳古老的的文化内涵。第二,积极举办各类旅游文化活动,开展“文化邺都·魅力临漳”摄影大赛、邺都文化书画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建安文学”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旅游文化活动。第三,通过“中国·临漳邺都文化高峰论坛中国古都学会年会”、中国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等文化旅游宣传活动,将邺都文化旅游打造成全国知名、影响深远的文化品牌。3 可行性分析

3.1 经济是临漳文化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

2011年,临漳县生产总值完成589780万元,同比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71380万元,同比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30130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88270万元,同比增长15%。2011年临漳县财政收入完成11011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增长8.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506万元,比去年增长2.2%,全县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01859万元,比去年增长2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6501元,同比增长22.1%。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2 交通是临漳发展文化旅游的促进因素

临漳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京珠高速贯穿南北,紧邻京广铁路和107国道;距石家庄、郑州、济南等机场均为200公里。公路总长423公里,魏峰线、茶柳线、曹前线三条公路通过县城;茶柳线、曹前线、马义线与魏峰线、杜称线、丛峰线构筑了“三纵三横”为框架的临漳公路交通网络。便利的交通提高了可进入性,是临漳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动力。

3.3 客源是临漳发展文化旅游的先决条件

临漳县辖5镇、9乡、425个行政村。总人口594626人,东邻魏县,西接磁县,北达成安县,南连河南省安阳县,特别是与安阳的殷墟文化距离较近,易形成集群。为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并成为临漳文化旅游开发的先决条件。4 开发中注意的问题

4.1 管理人才短缺,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缺乏高层次人才。由于临漳的工资及其他待遇低于省份其他城市,其旅游管理及服务人才不断流失。中、小旅行社的导游人员只接受过短期培训,只能给游客的带路,无法提供优质的导游讲解服务。

4.2 开发性破坏现象需警惕

旅游业决不是“无污染产业”,更会因游人大量拥挤,决策者旅游开发战略不当、缺乏系统规划等导致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环境破坏。文化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甚至永远不能恢复。因此,旅游开发要慎之又慎,要进行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进行损益分析和风险评估,警惕开发性破坏。

4.3 旅游业基础设施薄弱

临漳县旅游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全行业整体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市场运作力度小。旅游业作为产业,产业化、市场化机制不够健全,旅游业建设和经营力量薄弱。各方面旅游人才短缺。全县仅一家旅行社,且为政府运作。包括新建电信宾馆在内,城区现有床位不足一千张,接待能力较弱。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仅一家,即临漳豆腐干厂,但生产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旅游交通舒适度低,也没有专业的旅游车队。建议

5.1 培养、吸引、保持旅游人才

对于旅游业的三大主要行业,旅行社、宾馆和旅游区的人才需求,临漳县应加大引进力度,用一些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如提高优秀管理人员的待遇;重视人才的安排和使用;

督促基层旅游部门的领导学习现代旅游开发和管理知识,健全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并实行相应的管理模式,使人才得到充分利用。

5.2 科学合理的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保护的关键因素是资金投入,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县政府的财政开支,但由于经济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常常使得保护的投入满足不了需要。近几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县政府都看到了文化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激起了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性,相应地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投资也日益增多。

因此,旅游开发能够在资金、人力等方面为保护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 才能够让本地居民、广大公众和社会各方面看到其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 进而产生保护文化的动力、觉悟和行动。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5.3 改善、加强重点景区的设施设备

要重点解决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问题,在旅游区的初步设计阶段要考虑游客最多时所需的道路宽度,应设计道路阻塞时的迂回道路,按照完善配套、合理布局的原则修建旅游区景点的公路,尽量使相邻的旅游区可以串联起来,要加强对临漳各景区附近的交通疏导及管理工作。

临漳建设要走现代化之路,开展市民素质工程教育。第三产业管理要打破“按时上下班”的习俗,让晚上也红火起来、亮起来、活起来。要以活动促亮、促销、促发展。另外,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协调,发展跨区域的特色旅游,加强与安阳、魏县、磁县、成安等地旅游规划、线路开发等方面的协调,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谋文化旅游业发展。参考文献

[1]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0,(3)[2]吴芙蓉.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初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3)

[3]杨振之.成都《旅游资源开发》[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5

乡村文化旅游策划开发价值 篇5

目前滕头村水系的价值远远超过生态休闲旅游策划设施开发,它一方面是滕头村得以发展的依托,从十多年前的“全球生态500强”到近期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殊荣的取得,无疑都与滕头河流水网构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具有持续改善生态、更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意义,文化是滕头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滕头精神的基本凝聚要素。滕头应重复梳理过去的发展历程以及所获得荣誉,构建滕头精神内核的“大文化”、“大生态”,生态有三个,一个叫自然生态,一个叫文化生态,还有一个叫经济生态,所谓生态是生命的状态。现在滕头注重了自然生态,没有很好的注重文化生态,同时滕头提出了精神生态没有落实到位,同时滕头生态要在文化上展示滕头作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的先进典型,应有领先技术,领先理念,领先原理,领先布局。

滕头旅游开发对过去历史要追溯,对当代新中国建设要补充,每一历史阶段要有它的存在价值,要有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滕头精神内核,滕头应该打造成为“中国的一个标杆”、“世界的一个标杆”,应设计体验传统农村文化、参观现代农村文化、探讨未来农村文化的系统化项目,打造一个“历史的村庄”、“现代的村庄”、“未来的村庄”组成的跨越时空的一个农村系列。让游客满足旅游游览功能同时,丰富文化,把整个滕头建设成为学习新时期“农村生产生活模式”、“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建筑技术模式”、“生物生态多样化开发模式”的先进典型。

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合同 篇6

甲方:

乙方:

1、合同总则

1.1 为了拓展“岛屿传说”品牌旅游商品的销售市场,甲方特推出“岛屿传说”特许专卖计划。1.2 甲方根据加盟计划,鉴于乙方申请,授予乙方专卖店或专柜特许经营权。

1.3 乙方自愿申请加入“岛屿传说”专卖店或专柜的经营,接受甲方授予的单店、单柜的特许经营权,并自愿成为“岛屿传说”商品特许专卖之成员。

1.4 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及共同拓展市场的原则,经友好协商,签订本合同(以下简称本合同或加盟合同)以由双方共同恪守。

2、加盟细则 2.1 专卖店规模

2.1.1 简约型。面积10—12平方米,装修费3000元,配货量6000—8000元(按进货结算价计算); 2.1.2 标准型。面积15—20平方米,装修费5000元,配货量10000—15000元(按进货结算价计算); 2.1.3 豪华型。面积25—35平方米,装修费8000元,配货量20000—30000元(按进货结算价计算); 2.1.4 旗舰型。面积50平方米左右,装修费15000元,配货量50000元左右(按进货结算价计算)。2.2 专卖店选址

2.2.1 乙方可根据甲方专卖店选址方略自行选定专卖店、专柜地址,并真实填写《“岛屿传说”加盟申请表》提交甲方审核,甲方根据乙方填写的《“岛屿传说”加盟申请表》进行店址实地考察。

2.2.2 乙方加盟“岛屿传说”专卖店或专柜,甲方不收取加盟费。双方认可后再进一步签订下列协议。2.3 装修及费用

2.3.1 甲方免费为乙方提供装“岛屿传说”专卖店、专柜装修方案。2.3.2 装修方式: 2.3.2.1 2.3.2.2 乙方根据甲方提供的装修方案设计要求自行进行装修的,费用由乙方支付。

甲方根据乙方申请,甲方负责进行装修的,按:标准型或简约型规模进行,费用由甲方支付。

2.3.3 装修奖励返利:凡乙方自行承担费用进行装修的,当乙方专卖店销售“岛屿传说”商品累计达到二万元时(按进货结算价计算),甲方奖励返利乙方装修费用3000元;当乙方专卖店销售“岛屿传说”商品累计达到三万元时(按进货结算价计算),甲方再奖励返利乙方装修费用2000元。

2.3.4 装修保证金及返还: 凡甲方承担费用并进行装修的,乙方需在甲方进行装修前支付与装修规模等额的装修保证金,甲方将根据乙方经营业绩,返还乙方装修保证金。

2.3.4.1 如属标准型规模装修,装修保证金5000元,当乙方专卖店销售“岛屿传说”商品累计达到二万元时(按进货结算价计算),返还装修保证金3000元,当乙方专卖店销售“岛屿传说”商品累计达到三万元时(按进货结算价计算),再返还装修保证金2000元。

2.3.4.2

如属简约型规模装修,装修保证金3000元,当乙方专卖店销售“岛屿传说”商品累计达到二万元时(按进货结算价计算),甲方一次性返还。2.3.5 本协议采纳的装修方式是:□乙方自行装修;□甲方按标准型规模装修,乙方装修保证金5000元;□甲方按简约型规模装修,乙方装修保证金3000元。(签订本协议时需进行选择,用“∨”、“╳”表示)。

2.4 商品发货

2.4.1 在本合同签订后的二月内、店铺装修完成后10天内,乙方须向甲方首次进货,按专卖店规模,首次进货量 元(按进货结算价计算),第一次进货由甲方统一配货;

2.4.2 乙方经营期间商品补充由乙方根据经营情况决定,并提前一周传达至甲方。

2.4.3 甲方每次发货必须提供发货清单,发货清单装入商品箱内,乙方凭发货清单验货,如有差异(多发或少发),应在收货两天以书面形式告知甲方,否则甲方视乙方如数收到发货清单上的商品。

2.4.4 本合同有效期内,所有进货运输费用乙方自行承担。2.5 商品退换

2.5.1 所进商品在包装完好、没有人为破损及虫蚁咬坏,并不影响第二次销售的前提下,甲方承诺100%退换(过季商品退货量另行协商)。

2.5.2 本合同有效期内,乙方收到的货物属商品质量问题的,由甲方负责全额退货(属乙方或第三方造成的人为残次商品除外)。

2.5.3 合同有效期内,乙方可向甲方提出换货要求:非过季商品和不影响第二次销售的商品,可在进货后的二月内按此商品当批进货量的30%换货。每次换货前需提供换货明细单,其运费由乙方自行承担。

2.5.4 乙方连续两个月内未进货,需向甲方书面报告说明,乙方未提出书面报告,甲方可视为乙方单方自行退出加盟,甲方有权单方面终止本合同。装修保证金不再返还,并追回乙方进货余款。

2.6 货款结算

2.6.1 货款结算方式:现金价结算、代销价结算二种方式。2.6.1.1 2.6.1.2 现金价结算:建议乙方以现金价结算方式配货,可享有更大的利润空间。乙方按专卖店规模一次性支付货款现金或汇入甲方帐户,甲方收到货款后进行商品配送。

代销价结算:如乙方第一次进货不采纳现金价结算方式,则按代销价结算(代销结算价高于现金结算价20%左右),由甲方代垫货款按乙方专卖店规模进行开业前一次性统一配货;为确保诚信、共求发展,以代销价结算方式的乙方需在甲方配货前一周预付甲方货款总额60%的货款保证金,40%的余款在第二次进货时或售后结清(第二次及以后进货时可选择继续按代销价结算或改为现金价结算,由乙方自定。)

2.6.2 本协议采纳的货款结算方式是:□现金价结算;□代销价结算,货款保证金 元;(签订本协议时需进行选择,用“∨”、“╳”表示)。

2.6.3 终止结算:经营合同到期后,如乙方终止“岛屿传说”旅游商品经营,在商品保存完好无缺损的前提下,剩余商品可退回甲方,甲方将乙方剩余商品货款退还乙方。

2.7 销售奖励

2.7.1 当乙方商品销售额累计达到进货量5万元时,甲方向乙方返利货款3%;当乙方商品销售额累计达到进货量8万元时,原5万元以上部分,甲方向乙方返利货款5%;当乙方商品销售额累计达到进货量10万元时,原8万元以上部分,甲方向乙方返利货款8%。

2.7.2 返利方式:价值等同的“岛屿传说”品牌货品或现金。

3、保证与要求

3.1 甲方确保根据双方确认的订货单向乙方供货,乙方保证只从甲方或甲方指定代理商处购进甲方品牌 的产品。

3.2 甲乙双方严格执行“岛屿传说”特许专卖计划,以利于“岛屿传说”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乙方保证按“岛屿传说”特许专卖统一的经营模式、服务质量标准向顾客提供服务,甲方提供“岛屿传说”产品的统一市场零售指导价格(市场零售指导价是指商品经过甲方试销后,被认定基本合理的价位),供乙方参考。

4、合同及经营期限

特许经营权许可期限与本合同期限自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起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止,有效期_______年。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除非本合同已提前终止,乙方可在合同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向甲方提出延长本合同的书面请求,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延长本合同有效期。

5、特许经营权许可的内容、范围

5.1 甲方特许乙方于合同期限内在甲方认可的专卖店、专柜使用“岛屿传说”之商标、商号,并以“岛屿传说”商品限定的经营模式经营“岛屿传说”系列产品。

5.2 乙方获得上述特许经营权许可,须按甲方要求经营,不得超越许可范围和许可期限,未经甲方 书面同意,不得将该项权利转让。

6、专卖店地址

6.1 甲方特许乙方在___________省___________市(县)___________区域内开设“岛屿传说”专卖店、专柜。乙方自开店一月内将店面装修效果图照片,及营业执照复印件交甲方存档。

6.2 因地域环境或其它原因乙方希望变更第六条第一项规定的加盟店地点时,须向甲方提出书面变更申请,双方协商后解决。

6.3 乙方需要在第六条第一项规定的店址区域以外新建“岛屿传说”专卖店或专柜,必须报经甲方同意,双方补充签订(或修改)原加盟合同。

7、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7.1 为确保专卖经营体系的统一性和产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甲方或甲方的授权代理人,有权对乙方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审查乙方履行本合同的表现及商店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7.2 乙方违反本加盟合同规定,侵犯甲方合法权益,甲方有权提出更正或单方终止本合同。7.3 甲方需向乙方提供乙方开店的授权文书、证牌、店柜装修方案。7.4 甲方提供乙方经营的指导及相关技术支持。

8、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8.1 乙方可自行在本区域内开设新店,但须申报甲方,甲方根据乙方当地市场、店面和乙方的经营状况而审批。

8.2 乙方在本合同规定的权利的责任范围内,自行投资、自负盈亏、自聘员工、自行经营和管理。8.3 本合同有效期内,乙方必须销售“岛屿传说”品牌的产品。8.4 乙方应保持甲方制定的统一装修标准和店面装修的完整性。

8.5 乙方需作有关“岛屿传说”的产品、商标、商号对外广告时,广告资料内容须经甲方审核同意。

9、商标的现有权和使用权 9.1 所有带有表示“岛屿传说”或与“岛屿传说”有关的标记均属甲方所有,在未经甲方事先书面许可,乙方不得注册甲方任何标记,亦不得将甲方标记用于本合同之外的任何活动。

9.2 乙方只可在加盟店或专柜内使用“岛屿传说”的商标、服务标志及表示这些标志的标签或招牌。9.3 乙方在甲方授权范围内使用“岛屿传说”商标及服务标志,且必须按甲方提供之原样使用,不得自行对其进行任何改变。

10、合同解除及终止

10.1 本合同期满时,乙方可提前一个月提出续约要求,双方在正常履行本合同的前提下续订该项经营合同,乙方未提出续约要求则视为本合同期满而自动终止。

10.2 本合同有效期内,双方一致同意提前终止本合同并达成一致书面协议,则本合同可依协议提前终止。

10.3 乙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甲方有权单方提前解除本合同。10.3.1 乙方仿冒,滥用“岛屿传说”商标。

10.3.2 乙方在专卖店内未经允许、自行销售“岛屿传说”产品以外的其它产品,甚至假冒伪劣产品而影响甲方声誉。

10.3.3 乙方违反本合同,侵犯甲方合法权益,破坏加盟体系。

10.4 本合同终止或解除时,乙方不得继续使用“岛屿传说”商标,拆除乙方原所有带有“岛屿传说”的商号、标识、商标、服务标志等一切含甲方标识的装饰用具、店面装修、灯箱、宣传品等。

11、不可抗力

11.1 如因非双方所能控制的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包括地震、台风、水灾、火灾等意外事件,并导致双方的任何一方无法履行合同时,遇不可抗力之一方应立即将事故情况书面告知另一方,并应在十五天内,提供事故详情及合同不能履行或者需要延期履行的书面资料,双方认可后协商终止合同或暂时延迟合同的履行。

11.2 如因第十三条第一款的原因终止合同,甲乙双方必须清算清理货物及帐款,互不追究责任,但乙方仍须在合同终止后一个月内,自行拆除所有“岛屿传说”专营店标牌箱广告等。12、13、争议的解决

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争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能解决的,则任何一方均可诉诸本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裁决。

14、保密条款

乙方同意本合同有效期内对甲方提供给乙方的商业资料进行保密。如果上述资料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被甲方公布,乙方对公开部分则不再承担保密义务。15、16、适用法律

本合同之订立、效力、解释、履行和争议的解决,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

通知

任何书面通知,按本合约中所述双方的公司地址、或图文传真送达通知人后,即视为送达。

附则 16.1 以上条款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另外议定的补充合同条款经双方签订后作为本合同的附件,被视为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6.2 甲乙双方兹承认签署本合同,并已阅读及明白本合同所列条款包含之规定,并同意受其约束。16.3

3、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 方: 公司地址: 联系电话: 传 真:

甲方代表:

乙 方: 地 址: 联系电话: 乙方代表:

酒文化旅游开发 篇7

关键词:中国文化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

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及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资源和基础,而旅游发展又为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如何平衡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以及如何使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必须认真面对的挑战。

一、“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旅游”

理查兹(1996)认为,“文化旅游”是“人们离开他们自己日常居住地,到文化吸引地(目的地)的活动,其目的是搜集新的信息及经历以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Richards, 1996a, p.24) 。1这个概念包含了文化旅游的态度、经验以及阐释维度。大多数百科全书将“文化旅游”定义为:“旅游的一个分支,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别是生活在该地理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艺术、建筑、宗教以及有助于形成其生活方式的其他因素”。

目前,对文化旅游最普遍接受的定义:旅游为了体验艺术、文化遗产以及具有独特地方的珍奇事物,包括艺术(艺术馆、画室、表演和视觉艺术)、文化活动(节日、庆典、仪式、事件)。众所周知,文化遗产是指一个族群或社会从上代继承的、目前被保持的、为了后代的利益而保留的物质器物和非物质特性的遗产。文化遗产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如:文物、建筑群、遗址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此外,当今的文化将是“明天”的文化遗产。

基于以上观点以及本文目的,“文化旅游”或“文化遗产旅游”,均可定义为:人们离开他们自己正常的居住地,到文化及/或文化遗产吸引地(目的地),完全或者部分由于受到自己对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社区、族群)的历史、艺术、科学、生活方式、文化遗产等情趣的驱动,为了搜集新的信息和经历以满足他们文化需求。因此,在本文中,“文化旅游”就是指“文化遗产旅游”。

二、中国文化遗产与旅游

首先,在地域广阔、多种多样的地貌与气候环境中,人们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域环境,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的同一个民族又享有不同的文化及遗产,因而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其次,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包容性、宽容性以及崇尚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与此同时,中华文化始终所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融合性,也使得在过去的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多种亚文化的共存并得到发展,各种优秀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因而,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多为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的复合体。此外,在中国大多数地方,人们依然可以发现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宗教的足迹及文化遗址。

再者,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传统特色鲜明,其较为原始、奇特的文化形态的构成要素没有明显缺失,与旅游相关的资源品质高,许多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因此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常有吸引力。因而,来访者在中国不但可以体验到56个民族各自多姿多彩的文化及丰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在同一地区领略不同的民族文化的魅力。

中国的文化及文化遗产是中国旅游的重要基础和资源。当今中国旅游业发展所取得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各种各样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目前,虽然中国已经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只有4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4项;自然遗产:8项),以及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根据中国文物局公开发表的资料统计,从1950年开始,各地通过文物普查,初步确定了价值并且登记的文物点有30多万处;其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8, 831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2, 325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99座,历史文化名镇(村):87个;各省和自治区还分别公布了各自的省和自治区级文化保护名城。截至2009年底, 全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共计7, 109项。

这些文化遗产记载着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勇于创造的聪明才智,是中国最优秀的科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旅游的主要基础资源。中国的旅游业就是依靠这些文化遗产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来访者。而旅游业在满足来访者需求的同时,也改变着相关旅游目的地的命运。例如,兵马俑发现使该地区一夜间成为了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对于这些国外旅游者,最受欢迎的旅游活动包括参观历史古迹、博物馆、艺术馆以及观察和体验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尽管来华旅游者目的各异。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旅游都涉及到旅游目的的文化及文化遗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旅游就是文化及文化遗产旅游。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证明:文化遗产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无疑也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文化旅游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和挑战

(一)旅游发展提升了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自己习以为常的文化与“过去”祖先的文化遗产对自己生活及社会的意义、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因而增强了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

(二)旅游发展促进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特别是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工作的开展。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一度濒危的民俗活动、民间歌舞、传统工艺等均因旅游开发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使原来鲜为人知的、甚至该文化的所有者习以为常的活动,通过旅游被全世界人们所熟知,并在相关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下得以保护、传承与发展。

(三)旅游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能和资金支持

文化不仅引导了旅游消费的方向,提高了相关文化遗址的知名度,促进了文化遗产展示水平的提高。

(四)旅游发展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意识

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改善了他们的经济状况,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五)旅游促进了旅游者对自己文化、其他文化及遗产的了解与尊重

使他们在体验他人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文化,对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在与文化遗产的“传统拥有者”之间的沟通中,加深了他们对他人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六)旅游发挥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旅游作为一种媒介,使来访者了解到文化遗产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使人们对其他文化更加宽容,更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在实际上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不和谐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不但影响着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文化遗产的保护。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文化遗产的主要拥有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具有双重角色,即:旅游与文化遗产政策的制定者,旅游产品及文化遗产的管理者。在我国,国家拥有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绝大部分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发展方面,政府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守护者/管理者,公共部门也对管理博物馆、旅游者中心、公园及文化遗址,以及对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旅游事业负有责任。

首先,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应帮助建立一个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平衡发展的社会及商业环境,并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具有突出的公共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永久性整体保护的有效制度。

再者,政府既要制定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还应实施一系列具体的实用性措施。例如:应该制定一个“旅游经营者、文化遗产管理者及相关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指南”。该指南应该适用于旅游管理者、文化遗产管理者、社区以及其他需要了解旅游与文化遗产地之间关系相关问题的那些人。该指南包括对旅游与文化遗产部门中现有的、或准备参与的那些希望提供更佳服务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经营者的建议,同时保护那些具有自然、原住民及历史意义的场所的未来。

(二)增强所有参与者的责任

考古、旅游以及教育界专家学者应该参与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包括文化遗产价值的识别与鉴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市场营销、规划方针的制定以及公众教育。在旅游与文化遗产运营与管理、对经营管理者的培训以及旅游者的教育等方面,对他们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需求日益强烈。经营管理者和旅游者均需要了解如何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合作者与贡献者。这些人的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三)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

1. 认识遗产地的重要性。

旅游活动大多依靠具有自然、文化及历史意义的遗产地;这些文化遗址是旅游产品赖以开发的重要资产。认识、描述、理解和传达其意义是遗产地遗产保护及负责任的旅游业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理解其意义会为旅游业创造良好的商业意识,这些意义是旅游产品的主要卖点之一,需要认真规划。此外,要尊重遗产地的文化意义,体谅那些对遗产地有特殊兴趣的文化团体。

2. 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地。

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保留遗产地的自然和文化意义。每个遗产地或地区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和保护要求。规划遗产地旅游活动的人们有责任采取一切合理的步骤防止对遗产地的自然和文化意义造成负面影响。

3. 发展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

在旅游经营者、遗产管理者、其他商业及地方社区之间需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联合及开放的沟通渠道是构建可持续的旅游业经营的最好方法。与当地管理、展示及经营旅游活动的当地人一起合作,会培养他们的拥有感和相互之间的理解,会提升对游客吸引力,并对当地社区会产生积极的成果。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与少数民族的伙伴关系,就展示少数民族遗产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

4. 遗产保护与商业经营规划相结合。

良好的商业规划是成功的遗产旅游经营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好的商业规划会明确地确定经营的性质与目的,以及如何实现商业经营与遗产保护双重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评估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在必要时调整计划。此外,应该对遗产地意义和游客市场进行不断的研究,以改进产品的目标市场、市场营销及产品的保护措施,并为商业计划的评估提供信息。

5. 加大对遗产地的投入。

涉及遗产地的旅游业应为文化遗产资产的保护和当地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做出贡献。应该制定有利于遗产地、有关人员和当地及区域性社区之互利性策略,包括:保护倡议、技术援助、培训和教育项目、改造游客设施,以增进游客对遗产地意义的理解。

6. 负责任地营销和促销产品。

遗产地的意义可以是市场营销与促销的产品定义的根据。遗产地的市场营销和促销需要尊重当地社区的愿望,不给游客造成不切实际的期望。需要搞好满足旅游需求、满足遗产需求和满足游客需求三者之间的平衡。旅游需求涉及市场营销与促销及产品定位;遗产需求包括遗产地未来利用与形象适当利用的规划;游客需求是获得精确的信息。

7. 提供高质量的游客体验。

为游客提供令人愉快的、丰富的经历,旅游经营者和遗产管理者需要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动机,这是提供高质量游客体验的基础。在活动规划、人员培训、遗产阐释、设施与服务等方面,对细节的关注和高质量的承诺对企业和遗产地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8. 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和义务。

少数民族有权利和义务保护他们自己的特殊文化遗址,是其遗址意义的主要信息来源。旅游开发前,应该与相关的少数民族社区广泛地讨论旅游的发展目标及经营准则,并达成一致意见。在景点的进入、敏感信息的公布,以及在使用其设计图案、照片、表演和器物方面,都要尊重其文化习俗及对知识产权。此外,人们还需要了解这样的事实,即少数民族在生活方式方面通常与非少数民族有许多不同。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应该让少数民族参与旅游产品的内容和阐释的确定,认为合适的方式展示其传统习惯与当代价值,维护并准确地阐释其文化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对其他合作者进行跨文化意识的训练,与相关社区分享旅游发展的利益,遵守少数民族社区的乡规民约、传统的“部落”土地和分界,与部落长辈咨询和讨论有关文化遗产意义问题,必要时还需采用少数民族决策程序,慎重处理少数民族法律、习惯、信仰及文化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旅游业可以抓住文化遗产的经济特性,并通过提供资金、教育公众以及政策扶持的方式利用这些特性到达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而且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所有相关方面的必要参与合作,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Richards, G: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M], Wallingford, Oxon, U.K.:CAB International (1996a) p.24.

[2]Bob McKercher, Hilary du Cros:Cultural Tourism:The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management[M], The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 Binghamton, NY, 2001, p.4

[3]Graeme Aplin, Heritage:Identification, Conservation, andManagemen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2, p.143-150.

[4]ICOMOS: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Charter (Managing Tourism at Places of Heritage Significance, 1999) [C], Adopted by ICOMOS at the 12th GeneralAssembly in Mexico, October 1999.

[5]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TourismHighlights[C], 2012 Edition.

[6]The Australian Heritage Commission (AHC) and theDepartment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Resources:SuccessfulTourism at Heritage Places:A guide for tourism operators, heritage managers and communities[M], 2005.

[7]UNESCO: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 Paris, 17 October 2003.

佛教文化与旅游开发三法则 篇8

佛教文化在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发展以后,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旅游吸引力,无论是虔诚的佛教徒,还是普通的非佛教徒都可能成为佛教旅游者,与佛教有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产生了强大的旅游功能和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佛教资源具有了可开发性。因此,围绕佛教文化的活动圣地、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就成了现代社会重要的旅游资源,称为佛教旅游资源。

A公司正是利用当地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方式成功打造出了国家5A级景区,著名的佛教旅游胜地。随着名声和旅游收入的不断扩大,A公司在今年从单一国企成功转型为一家集团公司,并已筹备成立新的项目公司来继续开发以宗教为主题的旅游胜地。

若要长期保持和发挥佛教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和价值,从A客户的成功经验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指开发佛教旅游资源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大视野,大胆地开发、利用佛教旅游资源,广泛吸引国内外游客,宏观设计、开发佛教旅游线路。首先,轉变观念、开放思维,促使佛教与旅游协调发展。其次,开拓视野、放眼世界,广泛地吸引国内外游客。再次,创新思维、寻求区域内外的开放式合作,推出佛教旅游的精品线路。

(二)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指开发佛教旅游资源要坚持走生态旅游的道路。佛教生态旅游,以佛教生态观为基础,通过旅游活动使游客感受佛教的生态底蕴,使旅游资源不受到任何损害的“回归大自然”式的绿色旅游,是一种保护型、可持续发展型的旅游。

(三)特色性原则

特色性原则指开发佛教旅游资源一定要体现出佛教文化的特征,挖掘佛教旅游资源的特异性,吸引客源,为游客提供一种特有的旅游体验和感受。“特色就是生命”,开发任何一项旅游资源都要最集中地反映其特色,开发佛教旅游资源更是如此。

在开发项目上,要紧紧围绕佛教文化的主题,根据佛教景点的不同特点,开发一些有别于其它旅游活动的特色性旅游项目,如:佛教与茶道、佛教与武术、佛教与气功、佛教与医药、佛教与音乐、佛教与书法、佛教与民俗、佛教与传统节日文化等,创造出浓郁的佛教旅游氛围,在良好的佛教旅游环境中,使香客、游人得到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上一篇:班组家文化建设方案下一篇:2021建党100周年手抄报模板大图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