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国梦扶贫新篇章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谱写中国梦扶贫新篇章(精选7篇)

谱写中国梦扶贫新篇章 篇1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刘永富

——新年寄语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告别不平凡的2013年,中国扶贫开发事业阔步跨入新的一年。

2013年,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的一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考察扶贫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并通过会议、文件等多种形式高位推动扶贫工作,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这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打攻坚战成为岁末重要的话题。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了对扶贫开发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思路和要求,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一年,围绕创新机制、精准扶贫的新要求,扶贫开发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工作力度普遍加大,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扶贫开发全面推进,取得新的显著成绩。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农村扶贫对象持续减少,重点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继续超过全国农民人均增长水平。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是中国梦绚丽的一幕。诚然,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扶贫从来都是攻坚克难。数十年扶贫开发,一路闯关夺隘。面对新的任务和更高要求,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上,放眼过去扶贫开发的丰硕成果,我们理当精神振奋;面对未来扶贫攻坚的艰巨任务,我们尤需乘势而上。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扎实做好重点工作,稳步实施片区规划。同时,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广泛动员,巩固完善大扶贫格局,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更大合力。

我们要结合贯彻落实《意见》,重学习增强能力,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激发工作的活力和创造力;抓重点推进落实,跳出扶贫抓扶贫,实施精准扶贫,确保扶真贫、真扶贫;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使扶贫工作让贫困群众得实惠,防止浮在面上,搞形式主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扶贫队伍的执行能力;加强宣传工作,凝聚正能量,为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深藏于中国人心中的民族复兴之梦,而今正如地平线上跳动的朝阳,喷薄而出。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共同富裕,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我们扶贫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谱写中国梦扶贫新篇章 篇2

一、中央高度重视, 已将扶贫搬迁工作提升到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央对扶贫搬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一是认识程度达到新高度。中央领导,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扶贫搬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2012 年视察河北省阜平县时指出:有的地方实在是穷山恶水, 可以整体搬迁, 也可以分散移民, 但一定要选好搬迁和移民的地点;在2014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指出:不少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不得不实行搬迁, 但要做好工作;在2015 年年初视察云南时再次强调, 要做好扶贫搬迁工作, 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 安置好一方群众, 实现一方人脱贫。扶贫搬迁是一项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但是, 由于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要搬得出, 还要稳得住, 能致富。移民不仅要安居, 还要有产业, 有就业, 要帮助移民尽快实现经济社会适应, 尽快从文化、心理实现与新居地的融合, 真正脱贫致富, 这样才能既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 又为迁入地的城镇化做出了贡献;在2015 年年中视察贵州时进一步强调, 要因地制宜地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攻坚行动计划。要实施易地搬迁, 将这部分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 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这样做还有利于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目前, 初步估算, 全国有大约有1000 万贫困群众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等生态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 以及生态环境脆弱、不宜开发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就地采取扶贫措施, 不仅成本高, 而且很容易返贫, 难以取得持久效果。移民搬迁扶贫, 近些年已在一些地方开始实施, 现在需要加大力度。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这1000 万人的移民搬迁规划, 统筹搬迁地点、搬迁资金、进度安排, 争取每年至少解决50 万户, 有条件的力度还可更大一些, 到2020年全部完成。此外, 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 都特别强调要做好扶贫搬迁工作, 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

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汪洋副总理对扶贫搬迁工作都作过多次讲话和批示, 指出这是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项重要创举, 在推动脱贫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中央发出脱贫攻坚战总动员后的第一场大仗, 是在“补短板中的短板”。多位领导对同一项工作高位推动, 足以说明做好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性非同寻常。

二是政策框架设计达到新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 “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贫困人口实施扶贫搬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把易地搬迁脱贫作为精准扶贫方略之一进行了部署。在这个文件里, 对扶贫搬迁的方式、规划、资金来源与渠道、政策支持、移民的后续扶持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的通知》, 出台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方案的创新性很强, 含金量很高。可以说, 这个文件的出台, 是新时期我国扶贫搬迁工作的最新政策制度框架顶层设计, 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扶贫搬迁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三是组织落实程度达到了新高度。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刚刚闭幕的第5 天, 国务院就召开了全国易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这也是我国开展这项工作以来最高规格的会议, 首次打响了脱贫攻坚的“揭幕战”。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推动《“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的全面落实, 力求解决两大问题:搬迁资金的问题, 1000万人的搬迁规模, 6000 亿的资金保障;政策保障问题, 要求财政和投资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保障到位。

二、多年的实践, 我省已探索了扶贫搬迁的好经验

自2003 年我省开展扶贫搬迁工作以来, 全省已搬迁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80 多万人。其中, “十二五”时期投入中央、省财政搬迁扶贫资金14.6 亿元, 全省各级投入各类资金共计300 多亿元, 建设集中安置点2974 个, 其中县城安置点58 个, 乡镇安置点701个; 建设1000 人以上的安置点72个, 实现了34.6 万贫困移民的安居梦。

2013 年, 我省调整了扶贫搬迁工作思路, 创新了搬迁安置路径, 实行扶贫搬迁进城进园安置为主, 乡镇和中心村安置为辅的梯度安置基本模式, 逐步实现由乡村安置向城镇安置转变, 从有土安置向无土安置转变。当年确定了修水、于都、龙南、遂川等9 个县为扶贫搬迁进城进园试点县, 全省搬迁安置6 万人。2014 年, 又确定武宁、 上犹等18 个县为扶贫搬迁进城进园试点县, 全省搬迁安置8 万人。2015 年全省共搬迁安置10.6 万人, 建设安置点257 个。在修水、武宁、遂川县以及赣州的12 个县 ( 市、区) 建设的集中安置点规模都在千人以上。

梳理一下我省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第一, 党政领导的高位推动, 是做好扶贫搬迁工作的关健点。在省级层面, 省委省政府对扶贫搬迁工作高度重视, 特别是对进城进园安置的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省委书记强卫指出, 把居住在不适宜居住的山区人口搬迁出来, 对统筹城乡发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鹿心社省长对这项工作多次进行专门批示, 要求省扶贫和移民办牵头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尹建业副省长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的第2 天就召集发改、财政、扶贫和移民办的负责同志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和建立投融资主体事项, 研究政策整合问题。2014 年6月, 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贫困群众扶贫搬迁工程意见的通知》, 进一步明确了搬迁的工程组织、政策保障和组织领导。此外, 省政府每年都把扶贫搬迁工作列入民生工程, 明确计划任务, 实行目标考核。在县级实施层面, 各搬迁县都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的扶贫搬迁领导小组。修水县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成立了一办十组, 即综合办公室、搬迁安置组、县域规划组、安置房建设组、土地整理组、山林土地流转组、社会保障组、户籍管理组、资金整合组、社区管理组、宣传组。这些组的工作人员都是由县直各单位抽调, 集中办公, 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 以县城为龙头, 实施县乡村三级梯度安置, 是彰显扶贫搬迁“江西模式”的创新点。我省近年来实施的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和乡镇、中心村三级梯度安置模式, 既顺应了广大贫困地区移民群众进城安置的现实需求, 同时也通过工作实践表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扶贫搬迁新途径。

强调以县城为龙头, 是因为这种安置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县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资源优势, 可以解决居住在偏远山区群众的行路、上学、就医等多种困难, 可以快速有效地减少贫困人口, 可以阻断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 也可以比就地扶贫有效地节省财力物力。昨天上午发言的几个县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已成为扶贫搬迁工作的亮点。除这几个县外, 还有上犹县、宁都县、瑞金市、寻乌县、石城县、信丰县、全南县、崇义县、会昌县、万安县、广丰县等县正在实施进城进园的安置模式, 有的已初见成效, 相信这些安置点也将成为我省扶贫搬迁工作的新亮点。万载县、乐安县、大余县即将开展这项工作。

实施三级梯度安置, 既是充分尊重移民意愿, 又是考虑移民群众的各种现实条件, 进县城进园区安置的主要是贫困群众中有劳动能力, 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尤其是已有家庭成员在县城或工业园区务工的贫困移民; 到乡镇安置的是一部分条件稍差或要求留在乡镇的贫困移民; 在中心村安置的是没有离乡意愿和自身条件差的特困移民。满足不同层次移民群众的需求, 既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

第三, 整合政策资源、整合资金, 是我省扶贫搬迁工作的大看点。实践证明, 政策和资金整合的好, 整合到位的项目县, 工作成效就大;不敢整合, 不会整合的项目县, 工作难度就大。尤其是进城进园的项目, 不进行政策和资金的整合, 就无法有效地实施。昨天我们听了和看了修水县和武宁县两县的进城进园项目, 他们整合政策和资金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修水县良瑞梦想家园小区, 安置移民1920 户8013 人。房屋均价1350 元/ 平方米, 购房移民群众享受移民搬迁政策人均4000元, 危房改造政策1.2 万元/ 户, 拆除旧房政策4.8 万元/ 户, 小户型 (80 ㎡及以下) 奖励政策2 万元/ 户, 户均政策叠加8.47 万元, 人均2.03 万元。也就是说, 购买60平方米的住房, 搬迁移民基本不用出钱。武宁县武安锦城移民安置小区项目总投资11 亿元, 其中整合各种政策资金5.35 亿元, 包括公租房补助及基础设施配套资金3.8 亿元, 国家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资金1.15亿元等。搬迁移民购房, 每人补助6000 元, 原住房占地300 平方米以下的补3 万元/ 户, 300 平方米以上的补3.5 万元/ 户, 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补1.5 万元/ 户。移民购房价仅为1200 元/ 平方米。

第四, 实施整体性搬迁, 是我省开展扶贫搬迁工作的着重点。自2013 年以来, 我省在开展扶贫搬迁工作时, 特别注重实行整体性扶贫搬迁, 以“整个居住点、整组或整村”为单位, 将所有群众搬迁出来, 实施集中安置, 解决了搬“富”不搬“穷”的问题; 解决了土地的有效利用问题, 为土地的增减挂, 盘活生产性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解决了国家对原居住地村庄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复投入问题, 避免国家的资源浪费。同时也解决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集约化、均等化问题, 提升了公共财政的社会效应, 有利于贫困移民在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后“能脱贫、快致富”。修水县在整体搬迁方面做得极为出色, 是全国的典范。自2013 年以来, 修水县共完成5 个乡镇的14 个行政村、2 个乡镇的5 个片区村和其他18 个乡镇的256 个自然村的整体搬迁。在整体搬迁的地方, 修水县坚决做到不再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再进行危旧房改造、不再审批非农建设用地手续;坚决做到居住人口全部搬迁、农房全部拆除、宅基地全部复垦。

三、用足用好新政策, 打造扶贫搬迁“新样板”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 解读《“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省政府即将出台《江西省“十三五”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如何精准地解读新政策, 把握新政策, 我就操作层面讲13 个方面的问题:

1. 关于搬迁对象。要按照文件规定的范围确定搬迁对象, 中央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对象由省里给予支持。搬迁的贫困人口必须与国扶办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相衔接。即, 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必须录入国扶办建档立卡系统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块中, 且基本信息要一致。在建档立卡系统中已脱贫的贫困人口, 按照摘帽不摘政策的规定, 仍可以享受这项政策。

这里强调两点:一是摸准对象。各地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条件, 进村入户组织开展对“十三五”有搬迁需求贫困村 ( 组) 和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摸底, 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 不搞“运动式”搬迁。符合条件而意愿不强的, 要分析原因, 积极开展政策宣讲, 让群众全方位地知晓政策。二是明确重点。“十三五”我省要完成50 万人的搬迁任务, 其中在2018 年前主要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要按此时间节点和分类占比, 在2018 年底前, 对贫困村要优先整体搬迁, 其中非贫困户同步搬迁; 对非贫困村要优先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 要“拔罗卜”。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人数要控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数的1.5 倍范围之内。超出此范围的非建档立卡人数在县扶贫资金的总盘子中自行安排。

2. 关于建立投融资平台。全省要在省、县二级建立扶贫搬迁融资平台, 目前省级投融资平台已经明确, 为省行政事业资产集团有限公司。有搬迁任务的项目县要尽快建立县级投融资实施主体。委托代建购买服务模式进行运作, 由政府与承贷主体签订《委托代建购买服务协议》, 以承接专项建设基金、专项政府债和政策性金融长期低息贷款。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目前建立的是投融资平台, 主要业务就是扶贫搬迁, 没有承接其他扶贫开发业务, 因此投融资主体的中心工作就是扶贫搬迁。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下, 是否还要拓展其他扶贫开发项目, 待国家有新的政策出台后, 再另行部署。

3. 关于补助标准。明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助标准不低于2 万元/ 人, 其中, 省级层面安排0.8 万元/ 人, 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对象的补助标准为0.8 万元/ 人。在县级层面, 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5万元的信贷资金, 是中央与省里算帐的一个参考, 这里面包括补给贫困户的资金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 不是补给每个搬迁贫困户的额度。各县要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的补助政策, 其中信贷资金补助贫困人口的标准不低于1.2万元/ 人。需要说明的, 省级不再按搬迁对象人均标准, 对集中安置点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资金补助, 同时也取消了市、县对这块需安排配套资金的要求。

要注意补助标准的上下衔接。各地在省级标准基础上, 可结合县级财力和移民需求, 尽可能增加同步搬迁人口的补助, 以期减少同是扶贫搬迁中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同是贫困户但前后年度搬迁的移民之间、都是移民但属不同搬迁类型的移民之间, 因补助性质不同、标准差距较大, 而可能引发的攀比、不满等矛盾。要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 确保扶贫搬迁工程顺利实施、安置点社会和谐稳定。

4. 关于建设标准。最近,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严格控制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面积的通知》, 省发改委和省办转发了此文件。国家和省里的文件都规定住房建设是“保障基本”的原则, 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 平方米, 以砖混结构的小户型为主。要强化建设规划和安置区建设方案的约束力, 不得变相扩大住房建设面积, 不得脱离实际提高建设标准。对于按照一户一宅方式安置的, 可以采取在分配的宅基地预留续建空间等办法, 由搬迁对象今后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改善状况和实际能力自主决定是否扩建。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搬迁户, 在未稳定脱贫前, 不得自主举债扩建。对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 各地结合地方财力和农户自筹能力, 确定住房控制面积标准, 但要坚决防止盲目扩大住房面积。汪洋副总理特别强调, 贫困户搬迁, 是脱贫的搬迁, 不是小康的搬迁, 建新房的标准不能过高, 面积不能过大。不能建成别墅区, 大大超出脱贫标准。底线是不能让贫困人口因搬迁负债、因搬迁影响脱贫。这个问题要引起各地高度重视, 不能一边叫穷建不起房, 一边又建“高大上”的房子, 把几代人的住房都考虑进去, 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5. 关于信贷资金的规模和使用范围。信贷资金由省农发行、省国开行按照我省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 分别向其总行申请专项资金支持解决。各县要根据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规模, 及时与当地农发行、国开行分支机构对接, 按不超过5 万元/ 人的标准, 办理好扶贫搬迁项目信贷, 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享受这项政策。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 信贷资金的用途问题。用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的补助, 另一个是统筹用于安置点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按政策规定, 信贷资金不得用于原居搬迁对象住地的土地复垦、整理, 搬迁过程中发生的搬迁补偿、临时过渡等费用。第二, 信贷资金由投融资主体统借统还, 不涉及到搬迁对象的还贷问题。

6. 关于特困对象的兜底安置。省政府即将出台的扶贫搬迁的文件, 对特困对象的搬迁作了明确的政策, 这是我省搬迁安置方式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政策规定:需搬迁的五保贫困移民对象, 符合入院供养规定的, 全部纳入敬老院集中供养安置。对搬不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身患精神病、传染病等不符合入院集中安置的五保对象, 在由户主申请, 村委会初审、乡镇审核、县级审批, 公示后并与乡 ( 镇) 政府签订保障房安置协议的, 按其家庭人口数制定不同住房面积标准, 由县统筹安排, 在乡、村建设保障性安置住房, 实施交钥匙工程。安置房产权公有, 周转使用。同时, 在组织实施中, 要明确集中供养、保障性住房和分散安置的对象申请程序和确认手续, 以及补助资金发放、拆除旧房、住房产权等操作办法与具体政策, 确保今后无纠纷、无争议, 具有法律效力。

这个条款, 是省政府瞄准建不起房的贫困户及特困户, 进行兜底安置的制度性安排, 是打好安居扶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举措, 必将对我省实施安居扶贫攻坚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各地要用好用足这条含金量很高的政策。

事实上, 各地在做好特困群众的住房安置问题上, 通过实践已总结了不少好办法, 如龙南县2015 年采取“整合资源、乡镇代建、全面兜底”的方式, 整合扶贫搬迁、危旧土坯房改造等政策, 县财政再每户补助1 万元建设资金, 在乡镇专门建设726 套保障房, 免费安置特困群众。其中南亨乡三星塘保障房建设还争取到帮扶单位省机场集团的445 万元扶持资金。

7. 关于回购小户型商品房安置。省政府的搬迁文件规定, 各地可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探索回购空置商品房和其他空置房等多种形式的集中安置方式, 优化搬迁安置的投资性价比。这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扶贫搬迁的安置方式。这种安置方式不涉及征地、拆迁、补偿等事项, 具有时间短, 速度快, 难度低, 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同时又为房地产“去库存”找到了路径。这样既解决了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难题, 又盘活了当前房地产市场, 可谓一举两得。石城县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采取“团购成本价商品房”集中安置“进城进园”移民对象, 一次性团购安置房355 套, 以每平方米2850 元的价格进行整体打包。搬迁户中的贫困户按1800 元/ ㎡房价购买, 不足部分通过整合交通、水利、农工部、扶贫和移民办等部门的资金、以及安置房上交税收全额返还、财政存量资金等方式进行化解。搬迁户中的贫困户享受5000元/ 人的补助政策;享受危旧房改造1.5 万元/ 户补助政策, 低保对象享受2 万元/ 户。同时, 进入移民集中安置小区的移民户可申请金融扶贫产品“金福通”个人贷款, 贷款限额5 万元, 期限1-3 年。这种安置方式要注意两点:其一, 要选择小户型商品房, 住房面积要控制;其二, 要通过整合资金和政策, 控制房价, 原则上房价控制在2000元/ 平方米以内。其三, 要有扶贫功能, 搬迁的是贫困户和同步搬迁户, 且贫困户要占较大的比例。

8. 关于政策和资金的整合。扶贫搬迁是一个系统工程, 加强各项政策和资金的整合尤为重要。各地要加强协调, 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单位沟通, 协调好住建部门农村危旧房改造政策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补助政策;协调好国土部门落实安置点用地审批的绿色通道;协调好供电公司对安置点用电设施建设给予优惠, 对移民安置房用电开户费给予减免;协调好科教文卫、民政等部门优先安排安置点学校、幼儿园、卫生所、文化室、城乡社区等配套项目建设; 协调好水利部门的安置点饮用水与河道整治工程建设资金;协调好林业部门对迁出地不适合复垦山地的安排生态林建设资金;协调好农业部门重点支持迁出地和安置点农业产业化建设资金等, 通过整合各类政策资金和社会公益组织力量, 共同推进扶贫搬迁工作。有些政策在市县级层面就可以协调好, 市县要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不要等。

9. 关于后续扶持。各地要坚持以搬迁促发展、以发展巩固搬迁, 实行改善条件与发展经济并重, 增加收入和提高素质并重, 积极探索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新措施新办法: 一是按照“人走权不走、人移利不移”的原则, 引导移民盘活生产性资源, 将原承包经营的土地、山林等资源以租赁、转包、入股等形式进行流转。二是加强就业创业扶持。结合“雨露计划”, 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技术培训, 鼓励企业优先招用搬迁群众, 帮助移民群众建立产业合作社, 利用国家和省里的金融扶贫政策, 积极发展产业, 提升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和自主创业能力。

10.关于社会保障和社区管理。移民集中安置点是一个系统的新社区, 既具有城镇特点, 又呈现农村特色, 既是移民创业发展生产的基础, 更是和谐稳定生活的依靠。一是要落实安置地社会保障。对进县城进园区安置的扶贫搬迁, 各地要明确: 是继续新农保、农村低保还是享受城镇居民社保、低保, 应可自定互转; 是保留农村户籍、新农村合作医疗还是办理城镇居民户口、医疗保险, 应可自由选择, 确保移民在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同时, 各种原有权益待遇不变。二是要强化移民社区的管理。要做好迁出地与迁入地管理的过渡与衔接, 妥善解决易地安置“人地分离”的管理问题, 在整合原有村委会职能的基础上, 对安置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 建立联合管理机构, 将以“人”为主的事项归社区管理, 以“地”为主的事项归原村委会管理, 落实好相应的工作经费, 搞好社区服务和原迁出地村级债务的化解。三是要完善公共服务的措施。明确安置社区内环卫、保洁、绿化等政府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搬迁户, 商铺、超市、宾馆、酒店等优先向移民户拍租, 物业费以最低价格收取等, 确保移民得到更多实惠; 同时加强移民的培训教育, 帮助他们从心理、生活上尽快适应新环境, 不断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确保实现安居乐业。

11. 关于责任落实。扶贫搬迁, 涉及范围广, 政策性强, 实施难度大, 国家实施的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统筹, 主要是“管住两头”, 一头管规划, 一头管实施效果。中央各相关部委结合职能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形成推进搬迁扶贫的强大合力。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 就是要“抓好中间”, 做好组织实施。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扶贫搬迁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要明确分管领导的具体责任。为了落实中央的要求, 省政府将成立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 分管副省长任组长, 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 部门责任已分工明确。县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好扶贫搬迁的主体责任, 加强组织领导, 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 分管领导具体抓, 成立组织协调机构, 及时制定落实精准搬迁的扶持政策, 抽调专门人员组织实施好具体项目建设。

12. 关于考核评估。中央将采取主管部门考核、委托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 分年度、分阶段对各省 ( 区、市) 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搬迁成效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我省将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确保项目的实施效果。第一, 扶贫搬迁的考核是对25 个贫困县和设区市的考核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财政扶贫资金的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各地要充分认识考核指挥棒的作用。第二, 要建立完善资金运行监管机制。要牢固树立扶贫搬迁资金的“高压线”意识, 坚持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的原则, 广泛动员移民群众参与资金管理和工程项目建设监督。同时发挥审计、财政、扶贫等部门的监督作用, 杜绝挤占、挪用、截流移民资金现象的发生,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13. 关于档案管理。各市县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及时收集、系统整理、分类归档、专人管理, 建立和完善移民搬迁档案, 切实做到“一户一档、一点一本、一乡一册、一年一卷”, 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整个扶贫搬迁工作过程, 这样既便于监督和检查扶贫搬迁工作, 同时也便于服务搬迁移民。

四、紧抓当前, 尽快完成几项基础性工作

“一年之计在于春”, 2016 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 也是脱贫攻坚打响扶贫搬迁揭幕战之年。各地要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和成效基础上, 围绕扶贫搬迁的工作新目标、新任务, 扎实做好今年的扶贫搬迁工作, 为“十三五”扶贫搬迁开好局, 起好步。各地要充分领会和把握上述13 个重点问题的内涵和实质, 结合实际, 认真做好几项工作。

一是抓紧正式上报2016 年度扶贫搬迁安置计划。今年2 月, 各地上报确认了本市及所属县 ( 市、区) 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数据和2016 年度实施计划, 鉴于目前建档立卡系统的信息录入和标识工作尚在调整, 考虑到各地原上报的数据有所变动。为此, 省办于3 月7 日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 年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计划正式上报工作的通知》, 要求进一步核准搬迁计划和落实搬迁对象, 严格评审确定安置点, 认真做好申报工作。全年申报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计划在50 人以内的县, 省办不予安排搬迁指标, 由县在扶贫资金总盘子中自行解决。2016 年搬迁计划要在3 月底前, 以县政府名义报市办, 市办统一汇总后报省办。

二是抓紧再核实核准“十三五”扶贫搬迁对象。这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也是今后“十三五”扶贫搬迁工作重要基础。各地要以2 月份确按认上报数据的基础上, 照国家确定的扶贫搬迁条件, 再次对列入搬迁范围的村组情况,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同步搬迁人口进行核查, 确保范围准确, 对象精准。并以此建立迁出村组名称、总搬迁户及人口、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人口、同步搬迁户及人口等基本情况的台账, 确保搬迁工作有的放矢, 有序推进。

三是抓紧修订和编制县级“十三五”扶贫搬迁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各地要在前期编制“十三五”扶贫搬迁规划的基础上, 根据最后确认的搬迁规模, 对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要按照省里印发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和基本原则、基本政策等, 根据这次会议的新精神、新要求, 结合实际, 及时制订县级“十三五”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进一步量化、细化搬迁规模、年度安排、安置方式、补助政策、建设标准、建设规模、资金筹措、政策整合、扶持政策、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等内容, 确保方案具有政策性、操作性。规划和实施方案以县政府名义在4 月底前, 经设区市审核后, 上报省办和省发改委。

四是抓紧组织2016 年项目的实施。要以“搬迁对象、建设用地、搬迁政策”三落实为前提, 组织开展今年申报计划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安置点建设的土地平整工作, 争取项目实施的主动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面积要严格控制在每人25平方米, 对一户一宅方式建设住房的, 可采取预留续建空间的办法, 由搬迁对象今后根据自身能力自主决定是否扩建。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未稳定脱贫前, 不得自主举债扩建。要落实项目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确保项目管理到位, 项目质量有保障。

谱写青春新篇章 实现伟大中国梦 篇3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支持,经过包括青年同志在内的全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截至2013年底,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9%,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教育主要发展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教育为富民强省、推进“两个率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推进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青年始终是一支生机勃勃的重要力量。全省教育系统各级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青年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教育发展共前进,为全省教育事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教育强省的实践中,到处都活跃着青年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身影,留下了青年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足迹。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成长成才,展示了新时期全省教育系统青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昭示着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美好未来。

实践充分证明,全省教育系统青年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的一代,是充满理想、勤奋好学、勇于开拓、值得信赖的一代,不愧为推进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生力军和突击队。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根据中央部署,对加快全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1月7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改革推进会,明确了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新时期我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思路已经明晰,目标已经确立,任务已经部署,当前的重点是抓好贯彻落实,全面深入推进。全省教育系统青年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又好又快推进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一要坚定信念,志存高远。理想信念是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巨大动力,是凝聚力量、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是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当代青年要树立的共同理想信念就是坚定不移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全体青年的共同使命。全省教育系统青年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自己,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紧密结合起来,把理想抱负与实现中国梦和江苏“两个率先”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与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报效祖国,建设江苏,服务教育,造福人民,谱写更加壮丽的人生篇章。

二要勤奋学习,提高本领。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化加快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类文化相互影响。今天的青年,是未来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主力军,更应当从现在起,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姿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练就过硬本领,争做栋梁之才。全省教育系统青年要主动适应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趋势,把学习内化为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毕生追求,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尤其要通过学习加深对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加快推广应用的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手段获取知识和信息。要主动适应我国、江苏和教育事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培养世界眼光,开拓国际视野,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要坚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王强、侯晶晶、耿高鹏等先进青年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服务教育、服务基层、服务发展中练就过硬本领,担负起建设教育强省、把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三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青年朝气蓬勃,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当代青年只有用满腔的创造活力和热情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青春才更有意义。全省教育系统青年要勇敢地走在解放思想的前列,敢于探索和突破,勇于扬弃和变革,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中发挥聪明才智,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要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的江苏时代精神,以争创一流的志气、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在本职岗位上不甘落后、永不停滞、创优争先。要把创新精神和努力学习相结合,通过学习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为创新集聚能量、打好基础;要把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紧紧围绕新时期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取得新突破;要把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相结合,敢于尝试、愿意挑战、不怕失败,争做创新的排头兵。

四要艰苦奋斗,乐于奉献。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坚忍不拔、奋斗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甘于奉献的思想品德,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我省虽然是教育大省,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与教育发展先进省市相比,很多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建设教育强省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伟大的事业都是长期耕耘、不断积累、艰苦奋斗的结果。只有经过艰辛的努力,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才能把美好的理想化为现实。我们既要抓住机遇、积极进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促进发展,又要树立长期作战、艰苦奋斗的思想。全省教育系统青年要把胸怀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统一起来,牢记使命,勤勉敬业,埋头苦干,甘于奉献,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一年,一步一个脚印,始终自强不息,任何时候都不懈怠,任何时候都不自满,任何时候都不停步,在推进我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艰苦创业,奉献青春,建立新功。

五要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青年的道德风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决定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全省教育系统青年要发扬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努力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要切实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追求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要继续弘扬社会文明新风,踊跃投身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参与扶贫助困、抢险救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志愿服务,热诚关爱他人,以实际行动推动教育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全省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把青年工作作为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倾听青年心声,关心青年疾苦,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不断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尽力为青年身心健康、事业发展、生活幸福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要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共青团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关心帮助共青团干部锻炼成长,更好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省教育系统共青团组织要适应新形势,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各项工作和自身建设,更好地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

谱写中国梦扶贫新篇章 篇4

王东明

编者按 6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题为《用勇气和行动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的署名文章,本报今日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总书记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号召。四川作为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就是要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科学分析形势、重新审视省情,进一步谋划四川未来发展战略。四川虽然全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8位,但人均水平靠后,特别是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单极支撑格局突出,成都市经济总量占全省1/3,21个市(州)中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6个;城乡发展不协调,城镇化率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1,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750万,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地区扶贫开发任务更为繁重。

针对省情,我们提出并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多点,就是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点;多极,就是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实施这一战略,就是要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局面。

提升首位城市,就是支持成都领先发展,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要支持成都树立全球视野、追求更高目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进一步提质升位,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要推动城市全面转型升级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国际化水平,成为国内外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地,在全省更好发挥带头、带动、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着力次级突破,就是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和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形成更多更强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关键在次级突破;实现次级突破,重点是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和经济区率先跨越提升。要通过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力争到2017年形成一批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的市(州)。同时,通过加快城市群和经济区发展,做大区域经济板块,除成都外再形成几个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一是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打造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居宜业宜商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努力将其培育成为成渝经济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二是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三是加快发展川东北经济区,提高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就地转化水平,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近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同时,依托区域发展重要平台,推进绵阳科技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区域发展新支撑。夯实底部基础,就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筑多点多极支撑的牢固基础。四川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54.2%,但80%的县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区县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工业经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强县。深化扩权强县试点,赋予县级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加强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力争到2017年,一半以上县(市)经济总量过100亿元,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的县(市)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四川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历届省委治蜀兴川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优化四川重大产业和城镇布局,全方位激发各地发展活力,塑造全省区域发展新版图,具有重大意义。实施这一战略,必须牢牢把握着力点,努力走具有四川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坚持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强化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产业基础。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必须以特色化、规模化的产业为依托。我们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明确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及稀土、能源电力、汽车制造等7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产业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格局。推动成都经济区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高端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引导部分产业向其他市(州)有序转移。川南经济区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培育沿江重化工产业带,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川东北经济区充分发挥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推动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攀西经济区加强钒钛、稀土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大力推进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适度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旅游、生态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我们始终强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强化城乡统筹,拓展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空间平台。城镇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的重要载体。我们坚持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着力构建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深化区域间发展联系、发展合作、发展融合。当前,尤其要把培育壮大城市群和做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重点,科学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培育壮大“四大城市群”,加快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发展和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川东北城市群协同发展和攀枝花—西昌等毗邻城市联合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县城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统筹安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特别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解决其住房、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保障条件。长期以来,全省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围绕成都布局,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放射状的交通主骨架。我们要适应产业和城镇发展需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重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保障条件。在继续突出成都主枢纽地位的同时,加强建设次级交通枢纽,重点推进出川高速公路、铁路、城际快线建设,推动出川主通道和省内干线互连互通,促进铁路干线、城市地铁、重要交通中心的无缝连接,加快建设成都第二机场,推进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同时,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强化能源保障,完善现代信息网络体系。

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国投资驱动、出口导向、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四川也进入了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求红利。科技支撑是引领创新驱动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四川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示范区等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发展之路。深化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动力之源,要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农业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扩大开放是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将其作为发展产业、培育增长点最直接的抓手,努力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上取得更大突破。特别是要加强与周边省份尤其是重庆的务实合作,扩大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交流合作,加强与台港澳合作;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握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根本目的。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共同富裕,一方面通过加快发展,让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另一方面采取特殊措施,加大力度解决一些重点民生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重点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我们坚持把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全力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着力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生态扶贫、能力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特别是抓好“彝家新寨”、“巴山新居”、“藏区新居”建设,推动贫困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谱写中国梦扶贫新篇章 篇5

篇章

2013年05月12日 10:50

来源:四川日报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重建完成的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姜家山全貌(5月9日摄)。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甘肃陇南受到重创。过去5年,中央和地方共筹集重建资金415.6亿元用于陇南市灾后重建,集中实施重建项目3905个,22.8万户农村居民、14558户城镇居民新修了住房,18.6万户农村居民的住房得到了维修加固,建成学校549所,医院275所。震后的陇南展现出新的面貌。新华社发(王耀东 摄)

5月11日,来自四川省达州市公安交警支队的“抗震救灾突击队”队员在雅安市天全县始阳镇新民村6组义务帮助受灾村民重建房屋。近日,驻扎在地震灾区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始阳镇的达州市公安交警支队“抗震救灾突击队”,组织近50名民警,走进田间地头协助震区受灾群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新华社发(邓良奎 摄)

今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5周年纪念日。震后满目疮痍的废墟,如今万象更新,欣欣向荣。

今天,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第23天。抗震救灾抢险救援已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过渡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正全力高效推进。

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缅怀在汶川特大地震和芦山强烈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牺牲的烈士!

从汶川到芦山,短短5年间,四川遭受两次大地震袭击,给人民带来巨大伤痛、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从汶川到芦山,同样的山河破碎、生命殆危,同样的自强坚韧、万众一心。四川人民穿越灾难,砥砺前行。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不被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正奋力夺取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全面展示坚强四川、奋进四川、安全四川、繁荣四川、美丽四川的良好形象,奋力谱写伟大“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从汶川到芦山,历经磨难的四川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支撑、推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抗震救灾的旗帜,是激励人民崛起危难、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千磨万击还坚韧,此时此刻,我们怀着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充满穿越灾难、共克时艰、共筑梦想的必胜信心。

从汶川到芦山,历经磨难的四川人民,最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此时此刻,我们怀着感恩之心,诚挚地向所有在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干警,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支援和参与我省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兄弟省区市、各族各界,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一)从汶川到芦山,5年极不寻常的历程,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给予我们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必胜信心

5年间两次抗御巨灾,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党中央带领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和执行力充分彰显。多难兴邦,多难砺党。从中南海到龙门山麓、青衣江畔,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科学高效的统一指挥、周密有序的统一部署,引领抗震救灾有力有序高效推进,引领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全面胜利。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铸就应对巨灾的中流砥柱。抗震救灾的生动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高超领导水平和强大执政能力的先进政党,始终是人民的主心骨、顶梁柱。

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员力和凝聚力充分彰显。疾风劲草,烈火真金。从中央到四川,从震中到后方,全国一盘棋,人力、物力、财力、智力、领导力等各种资源在大范围内快速集结、有效调配。子弟兵筑起钢铁长城,医务人员点亮生命之光,对口援建助力重生步伐,社会各界架起援助桥梁……抗震救灾的生动实践雄辩地证明,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就了规模空前的社会动员、力量集结、精神凝聚,为夺取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汶川到芦山,中国再一次彰显了应对巨灾的中国力量,中华民族再一次迸发出应对巨灾的中国精神。“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人民军队好”的心声响彻灾区、激荡巴蜀。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我们充满必胜信心。

(二)从汶川到芦山,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党的执政能力经受住重大考验并不断提升,四川穿越灾难、昂首前行

灾难是特殊大考,检验发展理念,检验执政能力。

从汶川到芦山,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强化,体现为决不放弃、永不放弃的执着与行动,落实为快速的反应机制、高效的组织体系、有序的资源配置、有力的统筹推进。

当前,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已经进入过渡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地震灾区的特殊环境,使恢复重建的任务异常艰巨、困难更加明显。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迎难而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重建家园,责任如山。

受灾不是放慢发展的理由,灾区要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无论是灾区科学重建、发展振兴,还是全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都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不动摇。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救灾,生命重于一切;重建,民生高于一切;发展,一切为了人民。要深入访民声、探民意、解民困、问民计、保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科学重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解决灾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带领灾区群众共建共享,重建美好家园。

我们要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化危为机、跨越提升。灾后恢复重建紧扣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政府与市场,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与“两化”互动、“四化”同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走出科学重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之路。要统筹兼顾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两手抓”,实现“双胜利”。

灾难从来阻挡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艰险也阻挡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汶川灾区已经脱胎换骨实现涅槃,芦山灾区也必将穿越灾难走向新生!

(三)从汶川到芦山,四川人民在空前的精神洗礼中,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增添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

灾难砥砺品格,灾难浇筑风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既是我们战胜灾难、重整河山、重建家园的过程,也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升华道德情操、提振精神力量的过程。这一历程,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大真大善大美,也折射出四川人民坚强坚韧坚定的优秀品格和崛起危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从汶川到芦山,1800多个日日夜夜,经受两次大地震的严峻考验,经历冰雪灾害、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多重叠加,坚强不屈的四川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惊天动地的艰辛奋斗,在四川发展史上写下风云激荡、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倾力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新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与生动展示。这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与四川人民的精神气质血脉相通。世人从中看到了思想觉悟、观念视野、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提升的四川人,看到了由精神文明的提升所托举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家园。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四川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蕴含四川人民迎难而上、负重自强的基调,彰显四川人民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风尚,体现四川人民化危为机、奋发有为的魄力,刻画四川人民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品格,展示四川人民感恩奋进、苦干实干的情怀。

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铸就的一座崇高的精神丰碑,必须倍加珍惜,大力弘扬。当前,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英雄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服务人民、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必将成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强大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四)从汶川到芦山,波澜壮阔的实践赋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一切为了人民,紧紧团结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凝聚起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中国力量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建家园”……从“5·12”到“4·20”,从汶川到芦山,灾区人民发自肺腑打出的标语,彰显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倒下的是废墟,站起来的是坚强不屈、大写的人。回望与灾区人民风雨同行的日日夜夜,无论是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还是灾后恢复重建,党委政府始终与灾区人民心连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方能拧成一往无前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从汶川到芦山,推进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过程;就是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发挥出来的过程;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过程。

这种力量,来自最广泛的团结。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喊响万众一心、共渡难关,团结就是力量。5年间,四川先后经历的两次大地震,给灾区带来了巨大伤痛和重大损失。同时,我们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复杂、突出,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还存在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高效推进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的同时,更加积极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妥善地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如是,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才有最深厚的民心、民意、民智、民力基础,才能一路攻关夺隘、无往不胜。

(五)从汶川到芦山,在极其特殊、极其严峻的考验中,我们穿越灾难,共克时艰,共筑梦想,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从战胜“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到抗击“4·20”芦山强烈地震首战告捷,四川经受了极其特殊、极其严峻的考验。但是,四川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四川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推动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削弱,而且不断增强。我们要把“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统一到四川历经两次重大灾难,更需团结一致、砥砺奋进的思想认识上来;统一到欠发达是四川基本省情,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上来;统一到四川发展不平衡,需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部署上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也是9000万四川人民的共同期盼。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四川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新起点,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新课题,也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当前,四川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英雄的四川人民有着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巨大胜利的经历。今天,四川人民也一定能够战胜“4·20”芦山强烈地震带来的挑战,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努力实现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奋力谱写威武雄壮的“中国梦”四川篇章。只要全省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汇聚成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强大正能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四川,继往开来再出发。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携手同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加倍努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四川而不懈奋斗!

坚韧不屈的四川必将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聚集正能量 谱写新篇章 篇6

谱写新篇章

武穴中学

2013年的高考尘埃落定。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600分以上47人,达一本线370人,达二本线766人。回顾三年备考,我们认为,只有师生齐心协力,汇聚一切正能量,科学备考,才能取得高考的胜利。我们的体会是:

一、深入研究

合理规划

兵家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赢得高考,就必须研究高考,科学地规划备考。

加强考情研究

进入高三复习之前,我们要求全体老师反复研读《高中课程标准》,认真研究近三年的《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以备课组为单位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探求规律,对高考作出有价值的判断,把握高考的命题趋向。2013年新的《考试说明》一出台,就及时组织各学科认真学习,对《考试说明》中的细微变化,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哪些是新增的考点,哪些考点要求有变,试卷结构模式有何不同,各人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还注重收集和整理高考的有关信息,有计划安排高三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的备考经验。要求参加教研的教师,都应本着认真学习的态度,积极参与,活动结束,都要进行总结,对新的信息进行认真筛选、分析、提炼,并结合学校实际,内化吸收,取长补短。

制订备考计划

高二刚结束,年级组就拿出了高三年级的工作计划。根据年级的安排,各备课组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计划的制定要体现“总体计划与阶段计划相结合”,既考虑整个复习的连贯性,又注意阶段复习的灵活性。月考、联考、调考过后,针对考试的情况,年级和备课组对下一阶段的复习备考计划再作适当调整。

落实“三轮”要求

第一轮复习:要求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兼顾能力渗透。第二轮复习:要着重抓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抓综合学科考试方法、技巧的培养与提高。第三轮复习:各学科在研究高考有关信息基础上,按高考要求,重点训练各地模拟试题、信息卷,注重查漏补缺,重在培养学生的考试技能。

二、凝心聚力

和谐备考

高考备考是一曲高难度的“交响乐”,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我们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学科内部、各学科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一心,和谐备考。

明确目标责任

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年级、班级、老师、学生人人都有目标。年级根据阶段成绩、班级生源等情况,抓好“600分”、“重点线”,“二本线”目标的落实;班级根据年级要求与本班学生特点,将目标与学生挂钩,注意学生的分别提高、分类达标;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与学生状况,努力保证优秀率和有效率;学生明确自己可能达到的目标,树立信心,为之努力奋斗。建立重点学生跟踪档案,把要重点辅导的学生落实到各个老师,实行责任到人,步步跟踪,确保培优补差的实效性。年级以过程工作目标为评价依据,以“奖励”为激励手段,激励教师合作、进取,激励班级完成或超额完成2013年高考任务。

营造和谐氛围

通过各种会议,整合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备考合力。借助年级班主任会议、年级备课组长会议、年级教师大会、备课组会议、班级教师会议、班级备考动员大会、百日誓师动员大会、高考冲刺动员大会、班级班会、年级家长会等,统一思想,营造浓厚的氛围。每一次会议都用心设计,精心组织,通过交流,达成共识,通过表彰,激励先进,通过活动,鼓舞士气。

倡导团结协作

我们经常召开班级联席会,班主任随时掌握班级各科的复习情况,遇到问题,共同商量对策,及时解决问题。各班科任教师必须按照年级要求布置作业,适时适量,不准滥发练习,不准搞题海战术,不准抢占时间。加强文科综合组、理科综合组学科之间协调、协作,加大训练批改力度,大家配合默契,反馈迅速高效。学校通过召开备考调研会,保障干群之间信息渠道的畅通,以便科学决策,合理部署;通过召开备课组长工作汇报会,认真听取各组备考情况汇报,对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领导当面表态,及时解决;通过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广泛听取教师们的备考建议,及时研究对策,以便对症下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严格管理 讲求实效

高考备考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心,是一项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严”字当头,严格管理,持之以恒,才能出成效。

注重备考质效

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抓手在题目。倡导 “有效教学”,我们要求教师做到六点:起点要低;底面要宽;基础要厚;训练要实;方法要活;主体要放;能力要有。除此之外,我们还以各种类型的示范课和研讨课推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求各备课组要加强对高考题的研究,复习课要以典型题目为抓手,暴露学生的思维,达到授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要求各个备课组要抓好“三个训练”,即跟踪训练,纠错训练,模拟训练,在训练题目的选择和运用上要遵循“抓住点,串成线,结成网,突破结”的原则,保证训练质效。

加强集体备课

规范集体备课流程,加强对复习课和讲评课的研究。每次集体备课,各备课组要根据本周复习内容,先上研究课,再集体评课,通过评课,分析学情和研究教情,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狠抓教学反馈

年级对高三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和作业进行动态管理,实行周抽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推门听课,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不定期到各班听课、评课。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对各学科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进行民主测评,促使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年级不定时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及时掌握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

重视学习过程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重视平时的考试,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分数观”,诚信考试,提高考练的质效。强化规范答题的意识,发挥考试的锻炼功能。要通过考试去锻炼学生的应试心理素质,要通过考试锻炼学生解题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计算的准确性,要通过考试锻炼学生解难题的能力和“韧性”。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反思每次考试的得与失,逐步提高应试能力,尽量减少各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误。

谱写滇西人力资源开发扶贫新篇章 篇7

正值全国上下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时刻,7月3日下午,云南省教育厅召开教育部第二批滇西挂职干部座谈会, 听取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 回顾和总结挂职工作,并对挂职扶贫干部表示慰问和感谢。

“一年的缘分,一生的情谊”

一年云南行,终生云南情。继2013年教育部首批干部赴滇西挂职工作启动以来,教育部党组又于今年4月选派了56名优秀干部到滇西挂职。3个月的时间转眼而过,挂职干部在滇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积极调研,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行业优势、专业优势、人脉优势,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篇。

“一年的缘分,一生的情谊。3个月来,56位同志分赴我省10个州市,充分发挥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平台作用和教育部联系部委的职能作用,迅速进入角色,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主动开展了各项帮扶工作。”7月3日下午,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何金平出席座谈会时如是说。

滇西边境片区是一个集多种特殊性为一体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中央确定的14个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唯一不跨省区的贫困片区。这里是15个特有少数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3个特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人口较少民族、特困民族基本处于整体贫困状态。有8个州市的21个县、126个乡镇、651个行政村,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属少数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问题十分突出。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和统计部门发布的信息,2013年云南贫困人口为661万人,较上年减少了1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21.6%下降到2013年的17.7%。然而,位于滇西的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州(市)和县——怒江州、贡山县,贫困发生率仍高达43.08%、58.32%。滇西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

教育部与云南省政府共同制定了《加快滇西教育改革发展共同推进计划》,组织发动40余所高校、职教集团和各类教育基金会,在滇西地区投入3.79亿元,主导16所直属高校、10个东部职教集团开展对口帮扶。通过在滇西地区筹建应用技术大学,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与大理学院签署帮扶协议,启动滇西地区“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等,多层次、多方位加强滇西片区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力度。

何金平指出,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滇西挂职将有助于大家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基本国情、云南省情和中国贫困地区现状,体验中国基层的政治生态及运作模式,了解中国的民生问题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滇西扶贫的战略意义尤其突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元的功能定位也使得传统的扶贫手段难以见效。总体上看,片区资源丰富,但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极其有限。对生产要素的组合,除当地自然资源外,还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两者结合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所以,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发相对富足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丰厚的人力资本,不断引入新观念、新思维、新资源,有利于打破既有的内部要素均衡,提高区域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连片扶贫目标。

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邹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挂职干部在滇西热土洒下的心血和汗水,所播种的文明之种,智慧之花,滇西人民不会忘记,云南的教育发展史更不会忘记。希望挂职干部不负众望,认真领会会议精神,抓好落实,为迎接今后更具挑战的基层工作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希望各职能部门,广纳贤言、集思广益,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充分挖掘挂职干部的才干和能力,奋力助推滇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美丽滇西边境山区遍布了挂职干部的足迹”

滇西挂职干部交流挂职经验

离开自己的家庭,离开长期工作的单位和同事,开始滇西挂职工作新的征程。西安交通大学赴保山市施甸县挂职的李成杰写下一篇长诗,其中写道:“思念是一种痛,更是一种力量!唯有不负此行,才能对得起我们一起的付出。”这反映了挂职干部的心路历程、责任意识和共同心声。

“热爱七彩云南,帮助云南百姓。既要接地气,又要架天线。要说云南话,帮云南说话。”这是第二批56名援滇挂职干部的共识。他们分别来自教育部机关和直属单位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等直属高校,其中有3名女同志。挂职干部分赴在保山、楚雄、大理、西双版纳等10个州市,目前已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4月14日,中央财经大学赴临沧市双江县挂职的张占顺副教授到达挂职单位时,县政府办公室还不好意思马上安排工作,张占顺同志第二天就主动请缨,参加双江首届勐库冰岛茶会开幕式、祭祀茶祖活动、冰岛茶拍卖会活动、冰岛茶论坛等,忙前忙后,没把自己当外人。

“近三个月的工作和实践是充实、忙碌和艰巨的,通过搜集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参加相关会议和实地调研等,我们已经对县情和自己分管的工作有了大致的了解,正逐渐融入当地。”来自兰州大学到石屏县挂职副县长的王勇,在深入调研后,撰写出高质量的专题调研报告,为县乡决策提供了参考和支撑。为了挂职扶贫工作,他只能把不到1岁半的双胞胎幼儿留给妻子照管。如今离家3个月了,他只回去过1次。 “‘抛家舍业也要到云南来!” 王勇说。

中国农业大学赴临沧市镇康县挂职的张浩副研究员,一踏上镇康的土地,就不把自己当专家了,而是甘当小学生,走遍乡镇、农村、企业,虚心学习,深入调研,写下《镇康县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为以后分管县农业局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盈江县5月24日5.6级和5月30日6.1级地震后,当地挂职副县长的朱茂然(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周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书记)等挂职干部,在上百次余震中坚守岗位,在地震中心、中小学校等最需要的地方吃苦在前,靠前指挥;楚雄州牟定县陈荣卓副县长(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社科所书记)、临沧市双江县副县长张占顺等同志,或奋战在森林火灾扑救的现场,或活跃在抗旱保收的田间地头。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挂职干部的良好形象,无疑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开了好头。

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张江艺(高等教育出版社党群工作部副主任)、陈志辉(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资源编辑室副主任)、张才喜(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金勇(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工会主席)、刘刚(北京外国语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等副县长的努力,已经为当地带来援助专项资金750余万元,涉及学校硬件建设、助学帮困、先心病患儿救治等方面。

临沧市临翔区副区长姚超众(华中科技大学发展改革与政策法规办公室副主任)、临沧市凤庆县副县长郑哲(中山大学监察处副处长)、普洱市景谷县副县长郑鹏(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委员),均连续两批次挂职。他们选择继续留任,饱含了对滇西各族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挂职工作的认真负责。他们工作谋划早、启动快,已进入良好的推进状态。

“形成‘点‘线‘面人力资源开发扶贫模式”

挂职干部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在人才培养、捐资助学、抗震救灾、医疗救助、资源整合、项目引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目前的工作态势,可用“点”“线”“面”三个字来概括。56位挂职干部,正在打造56个工作团队,通过牵线搭桥,扩大覆盖面、影响面、受益面,为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扶贫贡献力量。

“来云南很值!扶贫工作的关键在于:只有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了,只有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了,扶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来自浙江大学的陈肖峰挂职思茅区副区长3个月来最大的体会。他现在已经积极联系了浙江大学和杭州市教育局,牵线浙江大学附中和幼儿园等优质教育资源对口帮扶该区相关学校。

“目前,大家抓住各自挂职岗位这个‘点,把立足挂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作为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的基本途径。第二个字是‘线。大家牵线搭桥,把各自背后的大学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与所挂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不断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以此作为推进人力资源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第三个字是‘面。大家通过多种方式,不断组织开展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等活动,使更多的基层干部群众受益,作为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的有效机制。”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挂职临沧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市委改革办副主任、临沧保山挂职干部小组负责人赵竹村,用“点”“线”“面”三个字来概括目前挂职干部的工作状态。

他说,刚到挂职单位时,大家还只是挂职干部个人。经过近3个月,每一位挂职干部周围都是一个工作团队。通过自己的工作,带好一个团队,影响一批干部。将来挂职干部走了,一大批地方干部还继续在本地发挥作用,这些干部每人提高一小步,整个工作就会前进一大步。比如,东北大学挂职保山市昌宁县副县长的王刚,在到任不久就以县领导的身份带领干部组织全县乡镇负责人有关会议并部署工作,与身边工作人员、当地基层干部形成良性互动。

两个多月来,在挂职干部的积极联系和努力促成下,西安交通大学与保山连续签了几个协议;临沧市永德县的主要领导无论大会小会都把北京师范大学挂在嘴上;华中科技大学二级学院、二级单位积极参与对口帮扶;中央电教馆领导已到临沧市沧源县进行了几个批次捐助;临沧市耿马县有关中小学与北京两所优质中小学共建友谊校;中国农业大学不断深化校市合作,机关、学院、党内、党外都动员起来,学校机关、院系基层党组织与市基层单位启动红色“1+1”活动,学校统一战线与市基层单位启动“心桥工程”活动,等等。

在临沧市,各位挂职干部坚持“七校一馆兴临沧”,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第一批挂职干部促成设立了教授工作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推进 专家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的设立,以及筹办讲座、专题研讨、产业帮扶等活动,动员更多专家学者来临沧讲学、咨询或服务,努力使更广大的干部群众受益。

上一篇:2018年国考面试万能例子下一篇: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全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