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诗
由此可见,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自有别的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位置和重要作用。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既不能讲多,又不能讲少。如何引导学生去品析、研读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我根据教学实践,就诗歌教学的方法谈些见解。
一、美读:诵读晓义,感受诗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学诗歌的关键,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着。叶老主张诗歌最好用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通过对诗歌的反复吟咏,可以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美,以及人性中所蕴含的各种美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高中课本选入的是历代杰出诗人的优秀作品,反映的是不同社会背景下流淌在诗人内心的情感。指导学生用心地去诵读,就能感受到诗歌的美,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以读出一份恬静从容;读李商隐的《锦瑟》,可以读出一份凄婉迷惘;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读出一种大气磅礴;读柳永的《雨霖铃》,可以读出一份难舍难分;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可以读出一种孤独凄凉……
二、美看: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教古典诗词,我们可以利用声音和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典诗词的文学美。
我在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借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些优美的乡村风景图片:有田宅草屋,有昏暗山村,有袅袅炊烟,有狗吠鸡鸣……再配上柔美轻快的乡村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那静穆、恬美、自由的诗情画意的乡村意境中来。学生连续发出了“太美了”的感叹声,神情非常专注,可以感受到学生已进入那优美的意境中。赏析诗歌时,学生就能很快理解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乡村生活的原因,也能体会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的自由自在和愉悦恬淡的心境。
可见,课件的使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美唱:借助歌曲,感悟内涵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道出诗歌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古典诗词在学生的心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沟壑,可是学生喜欢音乐,我们可以借助歌曲,帮助学生搭建一座通向古典诗词的桥梁。现在的许多歌曲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成的,如邓丽君的《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蒹葭》),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徐小凤的《别亦难》(李商隐的《无题》),童丽的《月满西楼》(李清照的《一剪梅》),费玉清的《几多愁》(李煜的《虞美人》)……教学时,我们可先教学生学会唱,再赏析诗歌。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典诗词,感受着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在歌声中感悟诗歌的内涵,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美写:改写诗歌,丰富想象
古典诗歌一向以言简意赅著称,篇幅不长却常常蕴涵着极丰厚的内蕴。因为语言高度凝练,所以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经过丰富的想象,才能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成一篇好的文章。
我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在赏析完诗歌后,设计了一个改写诗歌的环节,目的是通过对诗歌的改写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象,让学生再次走进诗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略诗歌的深邃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课后所写的文章来看,学生注意到了文中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尤其是诗人和恋人分别时的神情、语言描写非常精彩,“今宵酒醒何处”后的心理刻画得很细腻,把诗人别离后见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那种凄凉孤独的情感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通过改写,学生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丰富了想象,提高了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加深了文化底蕴,提升了人文精神。
中国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诗人们将山水之秀蕴于毫端,用令人口角噙香的文字,为我们描绘着一个个的空中楼阁,让我们干涸的心灵可以“诗意的栖居”于九洲华夏。从《诗经》到《楚辞》,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我希望通过自己在诗歌阅读鉴赏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能够让花季雨季的中学生们,一起来爱诗、读诗、写诗,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厚壤上驰骋,希望自己和学生可以一起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如何去品析、研读、讲授, 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为此, 作者由教学实践出发, 探索出“美读、美看、美唱、美写”的教学模式。
古人避暑,首选临水的亭台桥畔。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暮热游荷池上》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把盛夏的炎热与乘凉的快意写得栩栩如生。宋代陆游的《桥南纳凉》诗云:“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所写的也是水边纳凉的情景:“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夏季的山林,树茂林密,风清气爽,自然也是古人纳凉的好去处。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蔷薇飘香,周身清凉,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宋代梅尧臣也喜欢到寺院去寻幽,其《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佳茗入口,凉自心生,诗人自然是乐不思蜀。唐代诗人王维在陕西终南山下建有竹里馆,并作诗咏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读了《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我发现自己懂得了许多道理。每当读到古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时,眼前就浮现出小朋友在食堂吃饭的情景:有的小朋友就像漏了下巴,饭桌上洒满了米粒;有的`小朋友一口菜都不尝就倒掉了。我多么希望这些小朋友也来读读背背《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这样他们也会知道我们吃的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来得很不容易,要珍惜才对。
指导老师:徐银素
评语: 你说得有道理!老师相信那些小朋友听了也会和你一样懂得爱惜粮食的!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重难点,关键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o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1个偏旁。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家里把学到的古诗讲给奶奶听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
2.边说边书写两个生字。
3.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出示挂图)图上有什么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小结: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
2.学习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的名字和他所说的话之间必须用冒号隔开。(板书:冒号:)齐读“冒号”两遍。请你找一找,文章中说话的人是谁?她说话内容是什么?
3.我们现在再读课文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我们已经看懂了对话的形式了。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小节号和生字词。
4.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①自己读读词语。
②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英”、“静”、“层”:是读后鼻音,不读前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shi,要读准翘舌音。
“思”:是整体认读音节si,要读准平舌音。
“首”、“照”:是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
“层”:是平舌音,不能读成翘舌音。
“背”:是个多音字,用这两个字音分别造句。
③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④去掉拼音后,齐读生字词。
⑤给生字找朋友。(即给生字组词)
(2)(出示二类词语即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词)
①自读,齐读。
②去掉拼音后再次齐读词语。
6.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带人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自读,同座位互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指导、纠正。
7.同学们既然喜欢读,下面两人自由组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两人互相读。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两个大组对读。
四、初步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英英和奶奶共有几次对话呢?
3.小结:英英和奶奶有问有答,话说得多么清楚!以后我们说话也要这样。
五、指导写字
1.书读得好,字也能写得好。
2.出示打乱顺序的词。指读,齐读。
3.看笔顺表里的生字,自学后描红。
4.反馈检查。
5.有什么字觉得比较难写?教师指导。
静:左边是青字旁,跟读两遍。
“月”字的撇要改为竖。整个宇要写得左窄右宽。
教:左右同宽,左部件上大下小,右部件上紧下松。
意:上中下紧凑,“立”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中间扁日横落在竖中线上。
诗:右部分的三横间隔距离相等,中间横最长,两笔竖不在同一条竖线上,竖钩偏右。
6.学生描红、仿写、临写,教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指导用“思念”说一句话。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静夜”是什么意思?(静静的夜晚)
“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过渡:诗人会思念什么?
2.(出示挂图)图上画的是谁?
(1)从课前的预习中,你对李白有什么了解?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2)此时他正在干什么呢?
(李白正在静静的夜里思念家乡的亲人)
3.学诗句。
(1)指名读诗句。
(2)诗共有几句呢?下面我们通过英英的话来理解诗句。
第一句:
①自己读读英英的话,想一想这一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②“疑”是什么意思?(好像、如同、就像)
看,这里的想像是多么奇特!独特的想像就是李白诗句特有的风格。
③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诗句。
第二句:
①还是自己来读读英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句的意思。
②(指着图)此时,李白看见的就是这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 样圆圆的,亮亮的。
③在中秋节里,你们是怎样度过的呢?
④是啊,中秋夜正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可是假如你此时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样呢?(伤心、难过)
⑤是啊,(教师指着图)此时此刻,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孤单单一个人,想想,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⑥同学们说得真好,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勾起了远在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⑦现在,谁愿意来当李白,有感情朗读第二句诗句呢?
(3)同学们可以看图,来当诗人边表演边吟诵诗句。
自读,指名读诗句。
(4)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光”、“霜”、“乡”读时要清晰些,停顿时间长一些。
(5)指名上来演吟诵诗句。
(6)指导背诵。
二、巩固诗意
1.谁愿意来当一回英荚、奶奶,把她们之间的对话演一遍呢?
要把诗句解释清楚哦!自由组合表演。
2.分角色表演课文。
三、指导用“思念”造句
1.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谁呢?
2.就连小动物之间也可以用“思念”呢
3.指名造句,师生共同纠正。
四、小结课文
1.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你们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古诗《静夜思》。
2.再学几首有关思乡的古诗,并能用书上对话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诵《静夜思》.
2.谁能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呢?
二、拓展知识,积累古诗
1.这首古诗写得非常生动,非常细致地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思乡的深情,其实我国不少诗人都写过思乡、思念亲人的诗呢,你知道吗?念给大家听一听,2.老师这儿也有两首思乡的古诗。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九月九曰忆山东兄
(唐)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教师范读诗。
(2)学生熟读古诗。
(3)教师简介两首古诗的背景及诗意。
(4)有感情练读古诗。
三、实践活动
1.你可以选一首你喜欢的古诗,找一个同学合作,仿照本课对话形式,把这首古诗意思、作者说出来。
2.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3.指名表演。
4.评选最佳。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读。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
简介僧人志南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男生读,女生想象诗意。齐读。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一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一、读,指朗读诗歌,并对诗歌质疑、思考、解疑
这个过程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初读、自由读、默读等。笔者建议教师一定要首先范读。因为教师的范读,既可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节奏,又可以让学生在初次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动,初步领悟诗文的情感,也会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也许,有些同行不认同这个建议,因为多媒体的普及,完全可以代劳我们教师的一些工作,比如这个范读,网络上随便可以下载几个不同风格的诗朗诵,但学生在听教师的范读和下载的录音感受肯定不同。对教师的崇拜没有了,学生的表现会是怎样?我想“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我们都会懂得。在范读时,笔者一般要求学生跟着小声读,初步把字音读正确,读准节奏,能力高的学生可以在感情上做做功课。让学生自由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搞清楚诗歌的重点字词、诗句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疑问要做个标记,为下面的质疑作准备。接着让学生把理解的诗句加以解释,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对于大家都不会或解释不好的地方教师要做一点补充说明。
例如,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教师范读一遍,学生即可读准字音、节奏,再次自由读文时让学生搞清楚诗词意思。重点在“次、客路、海日、残夜、乡书、归雁”上,尤其是“次”的意思要重点记住,“雁”的意象要记住,它是“鸿雁”,而不是春天的燕子。这个意象和“信件、思乡”关系密切。在这个环节,学生有疑问教师要记在黑板上,以备下一个环节自主讨论。
二、议,主要是讨论、自主探究,生生、师生互动
在这个环节,教师把初读时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加以整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一些,师生把它们放在一起分组讨论。要注意的是,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能没有独立思考就马上分组讨论,这不符合自主讨论的原则。因为没有自己深刻思考的东西,直接就参加讨论,势必使讨论的结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大家凑在一起,不是人云亦云,就是闲着无聊做起其他事来。时间长了,这对训练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有害而无一利,尤其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成了“陪太子(优生)读书”了。我们不能让自主讨论全部变为优生的“T台”,这对全体学生不公平。在学生深思后,再分组进行讨论探究。教师不能无事可做,要走到学生中间,看看学生讨论的结果如何。看看学生有没有困难,讨论有没有跑偏,有没有学生开小差的等等。
例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首先出示问题:1概括每联的意思,并说说“春行”的游踪。2诗人写了哪些意象?概括景物的特点?并说说是哪个季节?3为何是“几处”“谁家”,能换成“处处”和“家家”吗?为什么?4尾联用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五至十分钟,然后再分小组展开讨论探究,教师巡视并指导。最后由学生分组展示讨论成果。
三、讲,就是讲授、讲解、讲析
“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讨论探究为主,少讲多练,精讲多练。但少讲并不代表不讲,学生会的问题要坚决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也不要讲,要讲就讲学生似懂非懂、但又遇到了困难需要教师加以指点的。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学生讨论不得要领,但又急需知道的知识,教师要通过讲解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学习杜甫的《望岳》一诗,这首诗的重难点在最后一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上。这两句话既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也富有哲理。所以仅仅靠字面上的理解,学生很难把握它的深意,这就要靠教师把作者的写作背景具体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全面地领悟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以及个人雄伟的气概。由此启发学生来思考蕴含了什么人生哲理,学生会想到与“欲穷千里目”两句和“世上无难事”两句蕴含着相似的哲理,同样也可以结合诗人的背景看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的壮志。
四、练,主要是学生练习、课堂延伸训练
这个过程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诗歌一般都短小精悍,在课堂上就很有必要做一下拓展延伸训练。检查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一下鉴赏同类型诗歌的方法,举一反三,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例如,学习杜甫的《望岳》一诗,这是一首登高诗。在拓展部分可以用一首登高诗来考察学生对此类诗歌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一下此类诗歌的特点以及鉴赏方法。以期学生学会登高诗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水平以及对登高诗的感受能力。
当然,这个训练也可以是对诗歌中某些意象意义的总结,增加学生对意象的积累,提高对诗歌的领悟能力。如学习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其中“杨花”“子规”“明月”这三个意象的涵义丰富,非常重要,要好好梳理记住。像“杨花”,它有“暮春、轻薄风流、情操高洁、闲愁、漂泊、随波逐流”的含义;“子规”是“杜鹃、杜宇、布谷鸟”的别称,它有“凄凉哀伤、思念家乡、环境凄凉荒僻、比喻忠贞、忧国忧民”的含义;“明月”有“思乡、孤寂、离愁别绪、情操高洁、象征美人、爱情”的含义。类似这样的意象平时上课就要让学生好好积累。
古代诗歌朗朗上口,对它的学习要靠吟诵,只有在朗诵中才能领会诗歌的意境、意蕴,只有朗诵才能在心灵上和诗人达到共鸣。所以以“读”为主的“读议讲练”四步学诗法重点要做好“读”的工作,以“读”为依托,以“议”为手段,辅以“讲”“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摘要:古典诗歌学习的四步内容:谈、议、讲、练。其中诵读最为重要。通过诵读,感悟诗歌的意境。
让孩子在快乐的儿歌中学习古诗,在优美的旋律中亲近经典,这是谷建芬晚年最大的愿望。近年来,她把《春晓》《静夜思》《三字经》《千字文》等二十余首古诗名篇,谱成了少儿歌曲,得到中央7部委的大力支持,并由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新学堂歌——谷建芬古诗文少儿歌曲演唱会”,近期的“新学堂歌”DVD也将正式出版发售。
现在的父母大多是唱着谷建芬的《歌声与微笑》《妈妈的吻》长大的,而他们的孩子又可以在谷奶奶的“新学堂歌”中成长,学习古诗词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正如有的家长说:“让孩子通过歌声了解经典诗文,我也有种重返童年的感觉。”教育专家认为:“新学堂歌不仅能帮助学习,流畅的音律容易让孩子心情愉悦,歌曲本身也会给孩子平静轻快的感染”。
网站上,通过谷建芬的博客详尽介绍了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网站还分享了许多家长的感悟心得。
《英英学古诗》教学心得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是“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讲解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而是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爱读古诗,因为读古诗能丰富语言,让自己也像个小诗人。双休日,姑妈带我去雁荡山游玩,看到美丽的瀑布从天而降,我不禁脱口吟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姑妈听了高兴地说:“琦琦真是古诗迷,连旅游都不忘古诗,有学问了,不简单了。”听了姑妈的夸奖,我脸红了,但心里乐滋滋的,比吃了蜜还甜。从此,我说话时经常能恰到好处地冒出一些诗句来,引得小朋友许多羡慕的.眼神。我想:学古诗真好,我也是小诗人了。
指导老师:徐银素
评语: 现在的小诗人,说不准将来成大诗人哦!
2.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 )花残。(李商隐《无题》)
3. 离离原上草,( )岁( )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 烽火连( )月,家书抵( )金。(杜甫《春望》)
5. ( )男邺城戍,( )男附书至,( )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6. 黄沙( )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7. 欲穷( )里目,更上( )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8. 春种( )粒粟,秋收( )颗子。( )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惯用语是汉语中一个十分有特色的部分。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它把人们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或者现象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写作和交流。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例: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1. 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
2. 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 )
3. 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 )
4. 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 )
5. 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
6. 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
一、继承传统教学, 诵读感知诗意
古诗词的本质是抒情。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诗意, 体会诗情。且不用说“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等道理, 就语文教学的语感培养这一要求, 就显现出读的重要性。教学中, 除要继承传统教学的做法, 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背景后, 采用不同方式, 指导学生诵读让他们感知诗意。要采用范读、齐读、分读、仿读、对白读、首尾读、背诵等方法, 反复诵读, 才对诗的大意有了初步感知, 对所表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印象, 再进行其它教学才有良好的基础。不同感情基调的诗词需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 经过教师的指导, 调动学生情绪, 才会读出诗词的艺术格调。朱熹曾言: “观书必须熟读, 使其方皆若出吾之口。”强调的还是读的重要性。毫无疑问, “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二、实现学科互补, 艺术解读诗境
诗词是以艺术形象来表情达意的, 而诗词的画面又是深深隐藏在它跳跃的字里行间, 虽题材有别, 但其艺术性是相通的。为了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诗词内容, 理解意境, 在教学法中要针对一些篇目的特点, 除了发挥插图功能外, 还应渗透艺术课, 用美术和音乐让学生理解诗词。首先, 老师吟唱作画, 引导学生动脑动手, 或吟唱或作画, 亲身体验理解诗境。教师更可利用多媒体技术, 为学生营造诗词的直观意境。吟诵或观看媒体资源时, 再配以格调相符的音乐, 启迪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甚至烘托出情感体验。如学习《钱塘湖春行》后, 可引导学生绘出诗意画。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 配以类似内容的电影截图或二胡曲《二泉吟》, 诗意诗情理解就容易多了。因此, 以音乐图画助读诗词, 事半功倍, 寓教于乐, 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就会自然显现。
三、引导自主学习, 对比品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课外篇目的增加, 给学生提出了自主学习的要求。因此, 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 课内外引导他们自己找资料, 自主学习, 特别在教学中应注重与其他诗词的对比学习。因为只有对比学习, 才能明确不同诗词的特色。学生活动前, 预习案中创设问题要具体精准, 引导要巧, 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这样, 有利于培养学习中互相关联对比思考的能力。课外古诗教学中, 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 可分诵读理解、分类对比、查找资料、分组品评四阶段, 分组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只要在不同阶段定期检查, 达到交流的目的即可。学生对比学习时, 根据内容、年代、风格情感等的不同, 可作抒情之比、借物之比、意境之比、主题之比、风格之比, 选择一两个角度, 品评诗意诗情。内容丰富了, 学习也有了深度。
四、拓展教材内容, 合作赏诗
新课改给教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中, 教师要组建“团队”, 创设条件, 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合作之中互相促进, 取长补短, 才能“会学”。对教材中课外诗词的教学, 教师应更重视这种探究性学习。首先, 合理组建小组。将学生分层次合理搭配组合, 建立“团队”。其次,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第一, 搜集与诗词相关的鉴赏和评论性文章, 交流学习, 或在阅读课上交流, 或课余自主完成, 老师要适时参与, 加以鼓励增强信心。第二, 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要集全组成员智慧, 让每小组也写出一篇赏析评论性短文, 更可装订成册, 全班交流, 强化学生的体会和理解。第三, 采用续写、改写等方法拓展学法。写景抒情诗词可改为散文, 有叙事性诗词可改为小说或剧本, 如《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可改为小说或剧本, 古诗学习就有趣味性了。第四, 鼓励写诗。虽中学生对诗词的写作知识了解不多, 但我们追求的是提高学习品味、增强学习兴趣, 更何况新时期学生的创新能力强, 优秀作品会有所闪现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习语文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语文教学中, 诗词当作重要的教学部分去对待。所以, 如此开展古诗教学, 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可以得到充分训练提高, 更能充分陶冶情操, 语文素养和审美修养都会得到提高。应该说, 今后的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缩影,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再深入研究, 为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摘要:新教材中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 应继承传统教学方法, 让学生以诵读感知诗意, 要创造性的多学科渗透, 让学生艺术地解读诗境, 更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比中品评诗, 小组合作查寻资料, 拓展教材内容, 合作赏析诗。灵活教学, 自主学习, 学生才有新的收获。
一、看拼音,写词语。
ān jìnɡ ɡù xiānɡ yuè lianɡ jiào shī
ɡù shi yì si yì cénɡ dī tóu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我爸爸是一位教(jiāo jiào)师。
老师手把手教(jiāo jiào)我写字。
2、这篇课文我背(bēi bèi)出来了。
早晨,我背(bēi bèi)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
3、王小宁是个好(hǎo hào)学上进的好(hǎo hào)孩子。
三、按要求写词。
1、近义词
明亮——( ) 思念——( ) 故乡——( )
2、反义词
夜晚——( ) 明亮——( ) 举头——( )
四、选词填空。
1、首 手
一( )古诗 一( )字
2、望 往
一( )无前 一( )无边
3、思 丝
雨( ) ( )想
五、默写古诗并填空。
静夜思
床 , 疑 霜。
,低头 。
这首诗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写的.。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明亮的__________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上一层________。远离________的人望着那天上的_________,不由得思念起_______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六、你还读过李白写的其他古诗吗?请选一首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本插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课本插图,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 一首 故乡 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
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注意互相对应,把话说清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诗题。
“静夜”意思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说“静夜思”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习。
第一句
(1)指名读。
(2)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3)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读。
(2)“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3)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想念故乡时,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朗读指导。
(1)用“/”画出句中的停顿。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教师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学生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四、板书设计
英英
学古诗
背内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讲意思
说作者
唐代诗人
王作良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教学、唐宋诗词研究等。大学时代攻读英语专业, 研究生以后转而专攻唐宋诗词, 具有一般对外汉语教学者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知识基础。《诵古诗学汉语》正是作者坚实的双语基础的良好体现。翻览该书, 制作精美, 古典雅致, 契合古典与现代交相融通的学科特点。书中的插图漫画, 别出心裁, 饶有趣味, 为该书锦上添花。全书的核心内容, 更值得读者慢下步来细细品味。
全书知识性、系统性、趣味性强。全书从叹为观止的唐诗宋词中选入八十篇作为经典, 分成十六组, 逐一加以译介。书中的内容涉及面广, 有对一年四季之首———春的咏叹, 有对一天中最美的时节———黄昏的歌唱, 也有登高望远, 思亲怀友的佳作, 更有悯人悲天, 抚今追昔的爱恨交织, 伴随着跌宕起伏的旋律, 在字里行间跳跃、歌咏。
在每一组诗词篇章中, 体系完整清晰, 共由九大部分构成:作品、生词、注释、今译、英译、赏析、诗人的故事、文化背景知识、扩展阅读。作品篇幅都不长, 但却有一定的代表性。生词是从作品中挑出若干个较为不易懂的字词作以注音, 译介。注释部分是对个别字词再作重点解释, 以求初学者掌握得更清晰。今译是将作品用现代文翻译出来, 而后再译成英文。赏析部分是对作家生平的简单介绍和课文大意的讲解, 特别是名句的讲解 (《编写说明》) 。诗人故事则多选介诗人生活的奇谈轶事。文化背景知识则是介绍诗歌体裁、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山水名胜等多方面知识。扩展阅读是一组相关题材的诗词, 主要供自主阅读。
全书难易得当, 布局合理。全书九大部分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适合不同层次的汉语学习者的需要。一般初学者仅需掌握作品、生词、注释、今译、英译这五个部分就够了, 中级者可以深入了解其赏析、诗人的故事两部分, 至于后两部分一般可供高级者所选用。这样的编排, 对于一部教材来说, 是非常适用的。作者在书的“编写说明”开篇即指出:“《诵古诗学汉语》是专为中国文化教学而编写的教材, 使用对象为来华或海外汉语学习者, 既可作为中、高级汉语选修课教材, 也可供汉语语言短期培训、选修、课外阅读或汉语学习者自学使用。”可见作者对教材体系的安排, 着实下了一番仔细的研究与思考, 绝不是随心所欲、想当然的结果。这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智慧结晶。
《诵古诗学汉语》一书作为对外汉语教材, 内容丰富, 通俗易懂, 可读性强。它将唐诗宋词中许多优秀的篇章, 不少的名人轶事, 用最通俗的语言译介给学习汉语的人。如作为诗词的译介来说, 书中仅用了四句英文:
The sun fades away along the mountain,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
If you climb one more storey higher,
You are sure to appreciate a grander sight.
就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一首名诗的风采展现出来。而对于诗词的赏析, 最见作者的博士功力。所选的十六篇诗词赏析中, 几乎篇篇精彩, 各具特色, 将诗词的神韵、内在文化意蕴传达出来。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三四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对这历来的名句, 书中赏析道:“三四两句, 用比喻手法写西湖之美。诗人之所以选取西施来和西湖相比, 是因为西施和西湖很有渊源:一是传说中西施的家乡离西湖不远, 同属古越 (今浙江绍兴一带) 之地;二是西施、西湖, 开头都有‘西’字, 叫起来也很自然。”清晰地将难以解说的句子, 通俗地阐释出来。
中国古代诗词作家的故事, 素有浩如烟海之称。择取哪些, 淘汰哪些, 都折射出选者的眼光与学识。《诵古诗学汉语》作为一部对外汉语教材, 可谓是做得很好的。在书的第十组, 选入了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唐诗中的名篇, “人面桃花”的故事也很有名, 流传甚广。书中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 引人入胜, 充满离奇的色彩。特别是说姑娘“自从前一年……病也好了。”令人读后掩卷沉思, 流连忘返。读着《诵古诗学汉语》, 仿佛遨游在情感的海洋中, 与古代的作家共仰鼻息。一起为王昌龄的无辜遇害而悲, 为李煜的悲苦人生而泣, 为崔护再遇桃花姑娘而喜, 为孟郊春风得意, 却落得辞官穷迫而不平, 为李商隐与柳枝姑娘的失之交臂而惋惜, 欣欣向往于王勃借酒酣睡而打腹稿的神思, 沉醉于苏轼兄妹的才情调侃中, 沉醉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这样用精心独到的眼光挑选出来的唐诗宋词精品和悲欢离合的作家人生, 自然会引发汉语学习者的极大热忱与兴趣。
《诵古诗学汉语》一书融通古今, 中西兼顾, 具体实际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如何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现代文明, 推介给西方读者的问题。书中对精读的十六篇诗词都作了现代汉语译文, 同时配上英译, 形成中英文对照的诗词文本及其鉴赏与诗人故事, 巧妙地融古今、中西为一体。选入的数十篇作品, 虽然为古典诗词, 但无论其内容形式还是艺术技巧, 抑或是人生启迪, 都仍然具有现代价值与意义。它们经过作者的编选, 成为学汉语的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便捷窗口。此外, 对于爱好古典诗词英译的中国读者来说, 它也不失为一部既可了解古典诗词又能学习英语的双宝典。
作为一部专为中国文化教学而编撰的教材, 《诵古诗学汉语》一书有意识地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全书的每一个地方。由于作者十数年来的古典诗词素养的积累, 这些文化知识便自然地贯穿在行文之中, 并且在语言的深浅处理上把握得非常恰当。
该书既要照顾汉语初学者, 又要给高级汉语学习者及汉语自学者提供一定的扩展空间, 因而对难易、深浅的文化知识的处理, 作者了然于胸中。例如, 该书第十二课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了中国诗词意象中常常提到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 这是两个难以掌握的词语, 适宜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学习者。但是作者却用了浅近的通俗语言叙述了四个故事, 分别阐述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者的来历, 以及它们与中国四大美女之间的关系。这样行文, 难易适中, 深浅相宜, 适合不同层次的汉语学习者的需要。
又如介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作者有意选取了他的“铁杵磨成针”故事。李白事迹一般人初学汉语者都能了解一些, 也或许听说过“铁杵磨成针”的成语, 但难以知道它讲述的就是李白少年时期的故事。因而, 对于整部书, 整个作家, 该怎么写, 写什么, 上哪些材料, 都体现出一部教材的质量高下。《诵古诗学汉语》一书显然很好地把握住了编写的初衷, 所以在教学或学生自学过程中, 都能达到预定目的。
还有如“旗亭画壁”的故事。如果单说“旗亭画壁”, 很多人肯定不大知道。但作者却把它和王之涣的《凉州词》联系起来。《凉州词》是很多人都熟悉的, 这样二者结合起来, 自然加深了记忆与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 也很容易掌握, 自然加强了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人无完人, 书亦无完书。《诵古诗学汉语》一书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瑕疵。一是选编的内容类型有一定重复。该书分为十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有一组诗词, 严格上来说, 在这十六个单元中, 内容类型不宜重复为佳。但第四单元与第七单元, 都为赠别友人诗;第六单元与第十一单元, 都为思念故乡亲友诗, 造成重复。二是个别语言表达还欠于规范, 使用了方言口语。这对于其他力作来说, 可能无伤大雅, 但对于一部对外汉语的规范教材, 还是稍微注意一些较好。如书中第102页说:“苏小妹长得蛮漂亮的。”“这话说得确实有点儿损。”其中的“蛮”、“损”为方言、口语词, 似不宜出现在这样的教科书中。三是个别诗句的解说还欠于到位。例如第102页引苏小妹语说:“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还未流到腮。”书中对此解释说:“苏轼是个大长脸, 苏小妹挖苦他, 说苏轼去年流下的一滴泪, 过了一年才流到了脸的中间。”“至今还未流到腮”, 书中解释为“才流到了脸的中间”, 未免穿凿。“脸的中间”与“未流到腮”意思还是不能对等的。可见要做好诗词的翻译, 的确是一件很苦的差事。又如第103页, 书中解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时, 将“闭月”典故的解说置于“落雁”之前了, 但无论从词语的顺序, 还是从典故中人物出现的时代顺序来说, 都应是“落雁”先于“闭月”。此外, 书中的个别错别字与漏译现象, 则可能是作者的无意疏忽了。错别字不举例赘述。说一例漏译的:孟浩然《春晓》诗, 作者在“今译”时无意间遗漏了诗歌的第二句“处处闻啼鸟”, 不免有遗珠之憾。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阶段正是积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间,在教学中我持续开展“读千字文,吟百家诗”的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一、在古诗诵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积月累,丰富学生的语言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除了教好课本选编的古诗文外,又从《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唐诗》《宋词》中选取了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古诗名言警句,進行补充学习,为了不让学生感觉是加重了学习负担,我安排一周一首古诗,组织学生抄写、吟诵,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教他们背诵,开展课前背诗活动,这样在一周内所有的孩子都能背会诗。一学期按18周计算,学生从一年级开始积累,六年小学生活,学生将积累数量可观的古诗,仅此一项,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为了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我在一二年级时注重口头背诵,适时开展“古诗背诵”比赛活动。小学生在不断的吟诵中自然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三四年级学生又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在学习古诗活动中,我开展“诗配画”活动,每个孩子一本漂亮的笔记本,一页一首诗,一诗一幅画,在老师的讲解中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认识不断提高,我的古诗背诵活动也不断深入,开始引导学生将自己课外背诵、自己喜欢且感受深的古诗改写成小文章,活动得到进一步开展。课前三分钟的古诗、古诗改编小文章的朗读,为学生搭建了一座展示自己的舞台,更为学生开启了另一扇习作的大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为诗配画,观画写文章,交流展示,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学生展示自我,学习的过程始终充满乐趣,学生更多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在古诗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懂这些。我在教学中借助录音范读,和学生一起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得字正腔圆,在读中掌握诗的节奏韵调。读出语调、读出韵味,在读中感悟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激起学生美美地诵读古诗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在三四年级开展的诗配画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诗与画是相通的,两者有许多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画家选作绘画的题材。不少都是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学生为自己的诗集配画时,根据诗意所画的画、色彩的搭配、构图的疏密、景物的远近都是学生不断学习探索的资源。
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精练,激情洋溢,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只有采用吟诵的手段,才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领略古典诗歌的深邃意境和典雅的格律美。诗歌的节奏是诗人的心跳,要让学生随着诗人的脉搏一起去感受跳动。我常常为学生开展配乐诗朗诵活动,配上吟诵音乐,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吟诵,这也是学生自我揣摩、自我训练的过程。抓好了诗的节奏,诗的感情也就出来了,就会使学生真正体味出诗歌的巨大魅力和灿烂多姿,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方能识器。”古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反复诵读是小学生学好古代诗歌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才会活起来,文章整体才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才会慢慢感受到诗人跳动的情感体验。
三、在古诗诵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
古诗文、名言警句大多讲的是修身、为人、治学、交友等方面的道理,学生长期扎实有效地诵读,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是自然而然的。即使现在理解不了,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给人们以启迪: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学生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必将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