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选11篇)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

“有效课堂”是指在课堂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会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在新课改理念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改变,那么教师学会有效地教学,学生学会有效地学习,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说一个学生只有亲近这个老师,在心里接受这个老师了,才能跟老师学习所传授的知识。所以,教师和学生间必须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教师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学生才会亲近你,喜欢你,听从你的教诲,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学习成绩肯定会明显高于其它学科,本学科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就会排斥你,无论你课前准备多么充分,教学设计多么完美,学生根本不听你的这一套,那么你付出的一切都是徒劳,你的劳动完全得不到体现,根本谈不上有效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你千万不要用语言暴力讽刺、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热爱,关心、尊重、赞赏、激励、帮助每一位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所以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素。

二、激发兴趣

做好化学实验是激发化学兴趣的手段。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有人说,即使讲千遍,也不如做实验。在第一堂化学课学习中,我设计了几个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我事先将一白纱布蘸上酒精,然后在拿到火焰上烧,只见熊熊烈火,而纱布却不燃烧,直至火焰熄灭,纱布完好无损;接着再向一无色溶液中滴加另一无色溶液,混合溶液立刻变成玫红,使学生眼前一亮,然后又蹙起眉头,为什么呢?再找一学生让他向一瓶无色溶液中吹气,无色溶液就变成了“牛奶”;利用这些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学生上课集中了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习沉淀物时,可告诉学生菠菜含有丰富的草酸、草酸钠,而豆腐中含有较多的钙盐,如硫酸钙等成分,二者放在一起炖着吃,就会生成草酸钙沉淀物,常吃会在人体形成结石,而且破坏了两者的营养成分。学习醋酸时可补充做常见菜的烹调作用与杀菌消毒的作用。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感觉学习化学很有用,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

余文森教授说,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能自己阅读教材和独立思考时,就让学生自己先去预习,自己先去学,然后教师再讲课。这样课堂学习效果会更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预习,教师可设计一张预习用的问题导读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单上的要求来预习。阅读教材时,要采取“六字诀”方法,即“查、划、记、思、练、写”。查――以前学的知识忘了,一定要动手查一查,把新旧知识衔接上。划――划出化学中的概念、定律,反复理解推敲。如预习““氧化物”时,注意“两种元素”和“氧元素”是这个概念的关键所在。在预习“催化剂”概念时,“本身质量”、“化学性质”、“前后没变化”是关键词语。记――记下自己不懂的疑点难点。思――思考导读单上设计的问题。练――完成导读单上的反馈练习题。写――写感想,自己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然后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有的放矢,不仅可大大节省时间,学生也轻松接受所学新知,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教师重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在学习铁生锈的性质时,我不再平铺直叙地向学生讲授,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提前一周给同学们布置任务,让他们准备三支铁钉,把铁钉分别放在干燥的一个小瓶里、装点水的小瓶里、装满水的小瓶里,让他们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然后教师也提前一周做这个实验。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先让学生叙述三根铁钉生锈情况,接着再和教师做的这个实验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明白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成铁锈,接着让学生思考:一根铁钉哪一部分最易生锈呢?水面上,还是水面下,还是接触水面的部位?我们得到哪些启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防止铁生锈?学生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生活的能力,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实现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要求由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学生不能再当学习的容器了,而是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来改变学习过程。在化学教材中,能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我就让学生去做,把前后桌分成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前,给同学们讲清实验应注意的事项、做好这个实验的要领。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来操作实验,他们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实验做完了,就得出了结论,实验单也很快就填完了。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将取得不同的学习效应值。学生亲自参与学习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不知比听来的知识要深刻多少倍。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通过兵教兵,逐步缩小了学生学习差异,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例如,视觉与听觉同时感知的信息要比单用视觉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有利于保持。初中化学教材中,在学习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知识的时候,这样的内容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枯躁、抽象,如果用讲授法就不能形象地展示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微粒运动的3D动画,模拟微粒结合和分开的过程的话,画面形象逼真,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易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实现了文字、图形、三维动画、声音、动静态图像等综合效果,实现了多重感官刺激教学,而且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节省了时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少不了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就需要教师合理分组,每个小组要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最起码能做到兵教兵。其次,需要教师指导小组学会合作学习,给小组定时间,定任务,每人定分工。否则,小组合作学习生成问题质量低,讨论内容简单化,学生不会讨论交流,学习效能就会低下。再次,要使学生对小组学习能够长期保持热情,还要教师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要有合作学习公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基本技能等。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思考一个化学问题从哪里入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无论是化学现象的描述还是有关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都要有一定的顺序。在探究化学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及近的方式进行思考。通过教师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化学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化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就会大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还要努力丰富专业知识。灵活把握教材内容,精心备课,备教学目标、备教学内容、备教学方法、备学生。教学设计要最优化,哪个环节需要多少分钟,都需要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课堂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做出最有学习效率的事情。教师的这种驾驭把握课堂的能力,需要通过教师平常不断学习、反思来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2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和指挥者,要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1]. 这不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 所以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改进课堂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传统的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指导者,成为耐心倾听学生心声的合作者,经常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真正喜欢教师,从而喜欢化学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言一句三冬暖”. 教师要经常给予学生语言上的鼓励和赞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关注,促使学生主动接近教师,与教师交流自己的困惑.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是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学科的时期,这时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和幻想能力,对新生事情有天然的接受能力,此时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师应注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并逐渐把这种兴趣培养为乐趣、志趣,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保持自始至终的探求欲望.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新课改的实践操作,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 利用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

例如,在一次课堂上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欧洲有一个山洞,曾经有许多探险者来此探险. 有一次,有一位探险者带了几条猎犬一起进洞探险,但随着探险的深入,几条猎犬分别抽搐而死,但是这位探险者最终平安的返回. 于是,人们将这个洞称为“魔洞”,传说这个洞中有一个魔鬼,只会杀狗,但却从不害人. 后来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探测,最终利用化学知识解开了这个谜团,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吗?同学们听完故事立即来了兴趣,惊奇于化学本身的魅力,从而自发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进行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2.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常常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导致化学课堂索然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低下. 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屏幕演示,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转化为内心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从而展开针对性的讨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全面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化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原理,初步学会研究化学本质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从化学家对社会的贡献、化学小故事、图片、科学史实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适时播放给学生观看,不但可以丰富课堂表达方式,而且可以帮助教师从繁琐复杂的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巧妙利用一题多变,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化学计算问题在化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较差,导致在考试中失分较多. 作为化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计算题的迷宫中走出来,但不要采用题海战术,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厌倦心理. 所以教师要找出解题的窍门,窍门利用一题多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在复习“化学方程式”和“溶液计算”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找到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差异,并学会如何处理这些差异.

例1在盛有100 g碳酸钙的烧杯中加入100 g稀盐酸,两者恰好发生完全反应,求出以下问题: ( 1) 反应所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 2) 100 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 3) 两者反应之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这一问题的化学反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容易入手解答,重点是要让学生明白: 在计算化学方程式时,能够直接使用的一定是纯净物; 提高学生熟练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的能力,通过分析重点,可以促使学生顺利解决问题.

例2在盛有12. 5 g不纯石灰石的烧杯中加入100 g稀盐酸,两者恰好发生完全反应,经过称重得出,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是108. 1 g,这些杂质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求出以下问题: ( 1) 反应后生成的CO2的质量; ( 2)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3) 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 4) 反应之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例一和例2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是将纯净物10 g碳酸钙换成了含有杂质的12. 5 g石灰石; 二是增加了反应后所得物质的质量; 三是引导学生明确以上三个数据都是混合物,不能直接用于计算,但是可以采用质量守恒定律,需要先求出CO2的质量( 根据反应前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差进行计算) . 当求出CO2的质量后,其他问题就可以仿照例一进行计算. 例1和例2的差异性在于,引入了含有杂质的计算方法,增加了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质量守恒定律.

例3在盛有12. 5 g不纯石灰石样品中加入100 g稀盐酸,两者恰好发生完全反应,经过滤后称得溶液质量为105. 6 g,求出以下问题: ( 1) 反应所生成的CO2的质量; ( 2)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3)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 4) 要想配制200 g这样的稀盐酸,需要浓度为36. 5% 、密度为1. 19 g/cm3的浓盐酸多少毫升? 水多少毫升? 由此可见,例3的难度要大于例2,若继续采用例2的解题方法来求CO2的质量显然是错误的,因为105. 6 g是反应之后溶液的质量,但是不包含杂质质量,所以CO2与杂质的质量和应该是6. 9 g. 经过教师的分析与提示,可以使学生明白: 设石灰石中的杂质质量为x,那么CO2的质量就是6. 9 g - x,通过质量比可以求出石灰石中杂质的含量,进而得出CO2的质量. 在求出CO2的质量后,就可以根据例2来计算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了. 在解答第四个问题时,要抓住稀释前后溶质不变的原则,先求出水的体积.

例4在烧杯中放入12. 5 g含有杂质的石灰石样品,再加入7. 3% 的稀盐酸,当两者恰好发生完全反应时,经过滤后所得溶液质量比反应之前物质的总质量减少了6. 9 g,求出以下问题: ( 1) 反应生成的CO2的质量; ( 2)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3) 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 4) 反应之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例3和例4的差异,让学生明白这一差异在于说法有所改变,其意思都是生成的CO2质量与杂质质量之和为6. 9 g,找到这一突破口之后,其他问题稍加点拨就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顺利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利用同一问题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要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高效的教学途径,打造高品质的化学课堂,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本文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对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兴趣 互动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进行有效教学,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所谓有效性教学即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不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或教课的认真程度,而是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多少、能力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求知欲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具体说来,我认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化学学习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人们才能产生主动探索的意愿,才能取得成功。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的成功事迹都充分说明了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因此,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化学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我注重将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化学教学找准切入点,这样学生会感觉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并且在老师的诱导与启发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与科学方法的养成,为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探究铁生锈条件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铁,学生会发现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在空气中会生锈,但涂了油漆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猜想,并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推论正确与否,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得出: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逐渐爱上了化学,将化学学习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往的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教师严格控制着教学活動的进程,学生只是作为听众来参与课堂教学,整节课下来,看似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好,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知识点,其实教学效果甚微,学生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而且知识的获取与掌握需要学生经过动脑才能真正理解并灵活运用,这样的直接灌输学生没有消化的时间,是无法真正掌握的。现代教育理念提倡要转变师生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彻底变革。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和解惑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指导者与合作者,是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进行铺路搭桥。首先教师要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只有对学生倾注爱心,在学习上、生活上真诚地关心爱护他们,才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其次,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平等对待。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因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学生区别对待,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了良好的情感沟通与心灵对话,课堂教学气氛才能轻松活跃,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互动教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即在互动中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优化教与学,实现教学相长。互动是一种主体间进行的真诚沟通与有效交往的过程,这个主体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

1.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不是独角戏,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成为师生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观念,通过教师的教来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如在教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这样在师生良性互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整节课洋溢着互动的气息,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生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可以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创新的火花,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拓宽视野,在互动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见解。如在教学“塑料的利与弊”这一内容时,将全班同学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在课下收集相关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定时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异常高涨,通过课本、课外书、上网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并在组内展开交流,不断完善自身观点。这其中既有知识的内化与延伸,又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以说是一堂相当成功的教学。

四、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为初中化学教学助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微观为宏观,化枯燥为生动,可以突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的障碍,从而有效化解重点,突出难点,增强了课堂活力,优化了教学过程,是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的认知活动以感知为主,是从大量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发现规律,形成正确的概念。化学中的微观概念,如分子、原子等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学生理解起来也颇有难度,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把这些微观粒子变成实体,进行宏观模拟,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并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素材。如“物质的微观构成”中关于氯化钠的微观解释,我课前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微观粒子变成实体,进行宏观模拟与再现,本来抽象难懂的知识点瞬间化解,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动画中掌握并理解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理解更充分,运用更灵活,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取得的。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也是推进化学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我们为之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就是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明.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素质教育·教师教育版,2011(1).

[2] 龚秋晨.浅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学文摘,2010(11).

[3] 关余耿.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的策略.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

[4] 石庭荣.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学习兴趣.课外阅读·中旬刊,2010(8).

(责编 闫祥)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4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作者:周红卫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课堂教学无效主要表现在无效的讲解、无效的活动、无效的训练等等,从而导致“教师教学累,学生学习苦,”课堂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因而,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材设计的改变也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出现多样化。然而,来自教研部门的大量调研证明:在一些中学,无效的化学课堂教学现象也普遍存在。有些课堂时间有效利用率只有40%,其余时间都在不知不觉之中浪费掉了。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浅谈对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1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教学的有效性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体察教学内容差异,把握师生个性风格,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有用的,有效的才是最佳的。总之,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1教学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性地学习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帮助、指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内容。如果一个教师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成本过高,需要靠“补课”来完成教学目标,那么教学就是低效的。因此,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应当成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考量。

1.2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变化

教师通过教学应能够使学生发生积极的变化,帮助他们获得进步或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是否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学了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么样。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所产生的影响,更需要关注隐含在学业成绩中的智慧发展状况;不仅着眼于知识、理解、技能,而且着眼于动机、兴趣、态度之类的情意侧面,还着眼于思考力、判断力之类的高级的综合性能力的侧面。[1]

2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2.1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应该是初中化学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2]。

(1)上好绪言课,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会大大增加。为此笔者通过在课堂放飞氢气球,“清水”变“牛奶”,“隐身小猫”等“魔术”,向学生介绍奇妙的化学世界,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的神奇,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2)加强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的。化学实验在培养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促进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更是突出了实验的地位,教学的主线应该围绕实验探究展开。虽然做实验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占用了一些课时,但笔者始终认为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其功效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没有实验,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教师进行实验时,为了增强实验的可视化效果,可以请后排的学生到讲台观看或者来回巡视。为了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可以让一两个同学上台配合老师完成实验。有些简单的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带回家完成。(3)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不仅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也是一门实际生活再现的课程,化学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师可以把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化学,这些做法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利用“煮汤加盐”这一生活情景,引出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利用“树下闻花香”引出分子的概念。学完酸的性质后,引出厨房中的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烹调手法——煮鱼、炖排骨时放些醋的原理。讲完“几种常见的金属”内容,联系到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缺铁会导致贫血、缺钙会得软骨病,吸收过量的钠会得高血压等生活常识。再如蒸馒头时为什么要加苏打?胃酸过多时应该服用什么药物?农户地里种葱为何加草木灰?这些走出课本、走入生活的化学知识就发生在学生的周围,直观、普遍而又贴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之中处处存在化学,感悟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验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2用情景导入新课,设计有效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学习

新课的导入虽然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成功的课堂开头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所以讲好每节课的开场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

用了提问导入、直观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联想导入等方法,把抽象乏味的化学概念用形象有趣的比喻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例如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化学式新课导入——直观导入法(多媒体展示个人身份证)【导入新课】中国人口有十几亿,但是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从身份证上能读出代表个人的一些信息。而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物质的种类很多,已经发现的就有3000多万种,那么每种物质是不是也有各自的“身份证”呢,以便我们进行研究。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化学科学家,终于人们统一了认识,“化学式”就是物质的“身份证”,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的组成。

2.3进行分层教学,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面对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法,很难顾及不同水平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使得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农村学校,这种差异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使差生不差,优生更优,从而大面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过程体念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电子部顾群英

摘要:《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如何提高中职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借鉴其他同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与实践了这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中职化学教学方式------“过程体念式教学”,阐述了“过程体念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过程体念式教学”的策略与案例。关键词:化学教学有效性过程体念式

《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三维教学目标”,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获取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尝试,在借鉴其他同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与实践了这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中职化学教学方式------“过程体念式教学”。

一、“过程体念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联系和区别: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大体注重具体的知识结论、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不是创造,即所谓的“填鸭式教学”。而“过程体念式教学”则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具体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或数据等进行质疑,并通过分析讨论来解决之,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化学“过程体念式教学”的策略与案例:

策略

(一):通过开放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放式训练是指将一个静态的、封闭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出发变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举一反三,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变条件、变结论、变形式、变图形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

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苯、芳香烃》中介绍了二甲苯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邻、间、对)。对这一知识点,如果仅仅局限于要求学生能写出着三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很快地掌握。但如果通过如下的一系列开放式训练,则能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向深入,举一反三,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锻炼和升华:

1、分子式为C8H10的苯的同系物有哪几种同分异构体?

2、如果二甲苯上两个CH3—改成一个CH3--、一个C2H5--,则其同分异构体有哪

几种?

3、如果苯环上的氢原子被Cl取代,则有哪几种同分异构体?

4、分子式为C8H9Cl有哪几种同分异构体?

策略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实验教学是中职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改进、移植、整合演示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等各种方法,开展实验“过程教学”,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究能力。

案例

1、改进演示实验:

《乙酸》这一章酯化反应演示实验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课本没有提及,学生百思不解。笔者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改进:反应开始前,先向Na2CO3中滴加几

滴酚酞(红色)→制取收集乙酸乙酯→观色、闻味(下层红色、刺激性气味)→振荡→再观色闻味(下层红色变浅、香味),同时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

(1)加酚酞后,Na2CO3溶液为什么变红?(2)产物和Na2CO3溶液分层体现了它的哪些性质?(3)振荡后下层红色变浅说明了什么?(4)振荡前为什么闻不到香味?

通过上述处理,学生很快在观察和讨论中自己得出结论:本实验中的饱和Na2CO3主要是为了除去混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和乙醇。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设计,激发了探索兴趣,训练了探索、创造能力。

策略

(三):通过“设疑—分析讨论—验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传统的教学不鼓励独立思考,教师所谓的提问与启发,多是“结果启发”:通过问答,使学生最终说出教师预期的结果。老师的目的是明确的,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预计好的。久而久之,教师的提问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学生只会回答,不会提问,更不会质疑。而设计成“过程启发”:提问的指向是方法、是过程而不仅是结果,甚至有些问题可以不在乎答案。学生回答后,老师要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如“这个因素可能只有少数人能考虑到。” “你是怎么想到运用这种方法的?”等等。当他们在自主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提高了化学素养,也就达到了化学教学的最高目标。

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后,给学生出了一道联糸实际的问题:老年人为什么会痛风?痛风是以关节炎反复发作及产生肾结石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关节炎的原因是在关节滑液中形成了尿酸钠晶体:Ur-(aq)+Na+ →NaUr(s),其中Ur-表示尿酸根离子,经一次关节炎发作大都有在脚趾或手指的关节处,这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为什么?给学生思考一会儿后,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在乱猜。此时笔者没有直接给出结果,而是要求同学们在课后讨论,同时提示学生人体不同部位体温是不同的。课后有些学生咨询了生物老师,有些同学查阅了资料,正确结论就由学生间产生了,何乐而不为呢?此后笔者继续追问:倘若你是一位医生,你怎样为痛风病人开个处方?由于设计的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活动十分踊跃,似乎自己真成了医生,在探究过程中,以平衡移动为起点,各种富于创意的思维纷至沓来,例如多喝水,少饮酒、多运动、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低钠盐)、少吃动物肝脏、海鲜等;服用尿酸排泄药(嘌呤醇)等等。这不仅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和主要工作

(一)自从课题申报立项成功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终身学习等能力。

(二)其次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标:

1、通过在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以探究性学习的思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促进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知识观、评价观的转变,推进探究性学习。

3、构建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的途径与措施

4、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

5、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之学生的探索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的整合。

(三)是重审课题研究的意义:义务教育的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首先做为教师本人转变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而传统实验教学往往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几种仪器,以教师讲授和单独演示为主,学生没有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这严重挫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第一:教学思想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把教学当作师生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过程,让学生不仅动口、动脑,还要亲自动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找知识生长点和知识的延伸点,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基本前提。

第二:教师角色的转变----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开放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认知,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后天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提出探索性问题,科

学引导思维发展,并对学生的分析、解答从鼓励的原则上做出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科学性原则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好的开端。

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新颖别致,又要富有启发性、挑战性、诱惑力,还要具有广泛的讨论空间,创设一种情景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抓住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明确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中来,并带着问题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并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例如,我们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

(一)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二)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三)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四)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

(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让五名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从而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2)适时发散,开拓思维

如何使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思维,是尤其重要的。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千方百计启动非智力因素,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处理,通过变换问题结构、已知条件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全面性,再及时引导进行收敛,突出主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升华。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我们把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

(一)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在初学时,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二)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可见度校尽管操作较简单,但如果由教师在前面做,学生们在下面观察,效果就会很不好。而把它改成边讲边实验,效果就很显著,由不受学生欢迎到很受学生欢迎。

(三)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二、具体实验研究的主要措施:

1、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有关方件及有关教育理论书籍和材料,并不定期的组织交流学习。

2、精选实验班级与执教教师,以保证实验研究顺利进行。

3、建立课题研究交流学习制度,每学期组织一到两次教学观摩活动,每个实验教师每学期初必须制订研究计划,期未写出阶段性小结。

4、建立资料信息收集制度与实验研究过程记载制度,保证实验过程资料的完整性。

5、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借鉴学习他人经验,建立本课题专用网页,组织课题组到课改实验区考察学习。

三、课题进展

根据课题计划,我们采取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目前已经进行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

(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完成了课题方案的设计;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申报、确定了课题;利用网络、非网络收集了各种实验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工作。

(二)实施阶段:在此阶段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论,开展各项课题培训工作;调查探索阶段:开题、启动课题实验,设定试验班或实验个体,操作变量、跟踪观察、调查、收集阶段实验报告,撰写相关论文。做好个案分析,进行阶段论证,撰写阶段实验报告,形成化学教学探究模式的雏形。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探究性学习教育不是阶段性的,不可能立马见效,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借此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刺激,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不同形式的思维活动,来刺激学生发现新问题,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奥秘,进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需挖掘实验教学潜能,特别是实验复习课,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实验的观察,更不能是新课的重复,而应创造性设计实验----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而又侧重知识综合应用,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问题具有一定挑战性从而积极思考,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和再创造,以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新方法,若长期坚持对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就会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持久的、稳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

五、下一步研究计划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一、结合学生和学科特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教师要想方设法, 让学生对初中化学的知识感到好奇、产生兴趣。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对于一些新奇的事情总是充满了好奇, 充满了一探究竟的学习冲动。这种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冲动, 正是教师的教学所需要的。

如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内容的时候, 我首先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化学教学内容, 进行兴趣方面的分析。从中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并借助互联网和学生的生活经验, 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力求这些素材既贴近学生的生活, 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 我在教学的导入阶段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在我们农村的很多地方, 居民家里都有菜窖, 一次一个小男孩把西瓜放入很长时间没有开启的菜窖, 结果不幸的是孩子再没有能够上来, 家人意识到情况不妙后, 纷纷下菜窖寻找, 结果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无一幸免。那么, 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发生事故的具体原因, 并给予合理的建议。这样的教学情境的引入, 既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又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 很好地实现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求, 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见,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完美结合, 能够创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进而吸引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开展探究式教学, 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想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效果, 就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让学生亲自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 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如在学习“性质活泼的氧气”的时候, 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我重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更改, 把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 我在教学中把原来由教师完成的演示实验, 比如碳、硫、铁、蜡烛等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转变为让学生自主设计和操作的实验。一开始这样的设置, 可能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可是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通过一个由慢到快的发展过程, 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和思维都会极大地得到提高, 一定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在这样的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 有效地吸引了学生们关注的目光, 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 发展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逐步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可见,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要勇敢地相信学生, 发动学生, 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 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参与、自主完成,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优化实验设计, 加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和化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乎整个化学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通过优化设计,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时候, 我对实验的有效性进行了思考, 认识到只有学生充分参与的化学实验, 才是有效的实验。有效的化学实验, 必须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研究。所以, 我对这堂课的实验教学, 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从提出问题到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 再发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分析数据整理, 再到小组之间的实验交流评价, 整个过程, 我都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一个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放开手脚让学生亲自经历化学实验的整个过程。在这样的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也难免经历一定程度的反复。一开始, 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实验过程, 有些不适应, 表现得不知所措, 我通过耐心的引导和启发, 逐渐地让学生熟悉教学的过程。虽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反复, 可是慢慢地学生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了实验的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 就会惊奇的发现, 学生无论是学习的意愿, 还是学习的积极性, 都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不仅如此, 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化学思维、实验操作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比于一开始一点教学时间上的“浪费”, 我们教学改革最终实现的结果, 还是非常值得的。

可见, 通过有效地优化化学实验, 尊重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是实现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8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知识魅力的提升和语言艺术的正确诱导。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的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来提升知识的魅力。如利用FLASH制作精美的化学反应原理的动画、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动画,并在动画中突出显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各个知识点的相互关系等。实践证明,课堂效应比其他方法都好。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促使下,我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把现行的人教版九年制初中化学教材的课堂教学全部用FLASH制作成多媒体动画,在教学加上自己的语言技巧,并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一套较完美的教学体系。在提升化学知识魅力、激发起学生乐学兴趣起到了相当好的效果。时刻激发和唤起学生对化学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跟着老师的知识和兴趣走,有效地把学生吸引到化学学习中来。我的多媒体教学教案,可登陆我的网易博客详情参阅每一单元的每一课时的多媒体教学教案。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精讲:主要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恰到好处地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多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一定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才是我们需要的理性教学效果。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也就是要时刻别忘了“忽悠”学生,以保证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由于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知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上20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教师必须要下一番工夫。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深入准确、恰到好处地讲解和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的激發和知识密度的加大程度。做到精讲,必须使学生在短短的20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方法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形象识记能力。注重实验教学,就是最好的形象识记过程,也是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最好手段。为此,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动手试验的条件,成立化学实验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庭小实验。当然,教师也可设计某些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化学小实验让化学实验兴趣小组来完成。也可以帮助学生动脑动手设计简单的化学小实验来锻炼学生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等等,都是好的做法。虽然这些做法的开展,给老师增加了很大的教学工作量,挤占了教师很长的休息时间,耗费了教师的大量的精力,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少了,也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变成学生可触及到的现实物质及物质之间的变化的事实让学生去感受、去认知。

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化学有效课堂的保证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河北省卢龙县职教中心徐丽芳摘要: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实施化学有效教学。有效的化学教学,应具备和谐温馨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教学情境、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的思维过程及认真的课后反思等。化学的有效教学,是每一个化学老师的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 有效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专业角度说,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那么,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该如何着手?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障

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配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都会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创造一个活跃而不混乱、和谐而不喧闹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立足于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不论在教学语言上要文明得体,在教态上要和蔼可亲,而且在关注学生上要做到一视同仁,无论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习品质良好的,还是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品质不好的,都要关注到位,体现出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积极关注,对每个学生发展的关注。只有当所有学生都体验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他们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不会在思想上开小差,制造不和谐因素,影响教学进程,那么课堂教学时间有了保证,学生学习状态良好,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二、教学情境是进行化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学生是不能超越具体的情景来或得某种知识的。因此,教学情境,并不是一个无关的因素,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且已经卷入了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之中。有效地情境促进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促进乐谱晓得学习。实施化学有效教学,就必须充分重视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比如,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情境: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几年中,著名科学家居里夫妇为了从以成百吨计的沥青铀矿矿渣中提取纯镭化合物,设计了用酸处理矿渣并在数百个蒸发皿间进行重结晶操作的实验方案,历经四年夜以继日的艰苦实验,终于在1902年提取出0.1克氯化镭,从而在放射性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样的教学情境,既让学生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教育,又让学生认识了科学的试验方法对研究化学的重要作用。从教学的一开始,学生的思维就有效地进入了学习状态。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如学案导学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探究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巴班斯基)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其优势,而难以保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内容;而讲授法,尽管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却具有信息量大,系统性、逻辑性强的优点。而且很多教学内容都必须在教师的有效讲解后学生才能理解掌握。因此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比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感悟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学习丙烯加聚反应的教学中,我形象的用了一个“吊”字来比喻,告诉学生,可以将非双健部分 “吊”在双健碳原子的下边,加聚时,只将双健打开就可以了。又如:《化学平衡》中“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勒夏特列原理’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社会事例,⑴夏天天气炎热,同学们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阴凉没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而冬天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温暖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⑵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总是往没有那么拥挤的地方移动。„„。任何事物在发生变化时均遵循一定的规律性。象这样一些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

四、优化的思维过程

思维能力是诸种能力的核心,是人才结构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说,一堂有效的化学课,应是一节高质量的思维课。

从某种程度上讲,有效地化学教学,是学生有效思维展示的一种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概念、原理、规律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把握化学的思想和方法、本质和规律,最终转化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必要时,要“放慢”这些思维过程,使思维活动形成“定格”,产生“慢镜头”,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顿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学家戈登曾说过,“创造的机制主要有两条,即把陌生的东西变成熟悉的,把熟悉的变成陌生的。”无论哪种方式,我们都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以求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求思维的创新发展。

五.加强课后反思是增强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

课后反思是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其实通过课后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肯定成功之处,修正和完善不足之处,并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就能更好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提高今后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总结成功的经验,将好的案例、教学方法等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并用于以后的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记录教学中的失误。先认真分析失误的原因,再进行修正,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今后出现更多的失误。

3、记录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是一节课的难点。只有找出学生困惑的原因,再选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课堂上的灵感也尽量要捕捉下来并加以修正,再用于今后的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浅谈初中化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 篇10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其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实施环节,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如同一学校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的教师,教学效果不同;几位教师讲同一课时的课,听后感觉大不相同。这的确值得思考和研究。怎样来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因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方面心得体会:

一、努力创设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对你所教的课没有兴趣,无论讲得多么精彩,也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转变过去片面单纯强调灌输化学知识的做法,而是努力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化学实验小故事、新闻报道、模型、化学问题等做法,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例如在有关“氢气的爆炸”教学中,可结合液化气爆炸,氢气球爆炸的新闻; “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等来设置学习情景,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要制定出教学方案的 “蓝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向。

3.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情景。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4.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实验药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5.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知识就是力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2.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教学过程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钝化”状态。

3.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或虎头蛇尾,不着边际。

4.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

5.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

四、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通过计算机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显示了它在教学过程中无与伦比的优势,它能把静态、枯燥、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像画面中,产生极富动感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获取知识。

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篇11

关键词:实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初中化学课堂首先要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以改善、加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课堂上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整个初中的化学课堂更加生动。其次,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明白应试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之间的本质区别,要求学生做到高分高能。最后,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勇于探究重点、难点,要求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一、以实验基础为中心,开展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学过化学的人们都知道,化学大部分的结论都是来源于实验,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目前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大前提之下,教师更要为学生呈现出实际的化学实验操作。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加强学生在化学这门学科上的独立探究与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成了整个化学课堂上的主体,学生可以自行去思考和探究整个实验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锻炼了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化学实验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巧设化学问题,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初中教材中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个实验,教师在做实验之前就要根据实验原理,事先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进行思考与探索,再对学生的思考结果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实验操作。当不同的小组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制出氧气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验的结果,分析各种氧气制作方法的优缺点,最后讓学生评出一种最好的实验操作方案。这样的初中化学教学,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从而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更多的兴趣。这样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仅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世界的美妙以及学习化学的无限乐趣,还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到有针对性地听课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学生的告知者,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上节课下课之前就要告诉学生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自觉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这样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做到有所重点地带领学生去探讨不懂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巧设问题,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听课和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能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抓住重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听课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教会学生记笔记的方法,告诉学生哪些笔记是重点,哪些要详记,哪些要略记,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专注地听教师讲课了。

三、教会学生预习化学的方法

除了要求学生要预习之外,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例如,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读课本,了解课本上的新知识、新重点,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针对学生标出来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在了解了学生的重难点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已学过的化学知识与现有的化学基础知识进行结合和对比,做到及时复习旧知识,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这有利于突破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能提高整个化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精讲多练,以提高整个化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初中的化学课堂都会与应试教育相挂钩。在目前实行的中考制度下,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应试高于能力。初中化学教学也是如此,厚厚的复习资料,大量的模拟资料,压得学生无法透气。因此,为了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教师就应该精选题目,让学生精做题目,做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好题目。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的制备原理、收集和检查等此类题目集中一起,让学生对比精做,以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五、信任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初中的化学任课教师往往会花较多的时间研究教材,研究教材中的各种各样的题目,然后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热情,还会削弱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信心。鉴于这种情况,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采取启蒙教育的方式,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放低身段,积极与学生探讨问题,了解学生在思考化学问题之时的思维方式,适当地对学生做出启发和指导。

六、引导学生,让学生做化学思维的主人

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常常会认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无法得出较为完整的答案,就会经常不放心学生。于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极容易按照自己惯有的思路,滴水不漏地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和盘托出,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打开,无法真正做自己化学思维的主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大的化学问题拆分成几个小的化学问题,用分析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这样方可从本质上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七、结语

初中的化学课堂以启蒙学生的化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主。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把化学知识、化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化学的精神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打开化学思维,进而为社会的化学进步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于志敏.初中化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

上一篇:大学生安全事故的成因、预防及其处理下一篇:论责任保险的保险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