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期中总结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期中总结(精选10篇)

化学期中总结 篇1

蒿中 李晓玲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但考试成绩有助于学生准确定位,也有助于教师诊断前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为下阶段的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对于这次考试我做了以下三点总结:

一、考试试题分析

我认为这次考试试题质量比较高,试题多考查中考常见基础知识,灵活性较强,能充分考察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当然我们的学生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二、考情分析

本次考试中,我所教的九年级一班及格30人,二班及格22人,与月考整体水平相当。在这次考试中,学生们暴露的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对记忆性知识丢分、化学用语的表达含义不能准确理解;如16、21、22题。

2.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等能力较差,对化学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如24题。

3.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12题、26题6、7小题。

4.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如23、26题。

三、对策与办法

1.增强质量意识

要抓住期中考试这一契机,认真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全面、客观地分析前段教学中的得与失,尤其要找出自身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对策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针对答卷中的典型问题,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在做好补救工作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

2.抓基础、重应用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对重要的化学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和基本的化学思想方法要加强理解,对记忆性的概念和原理等要在理解和实际运用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要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课堂教学要实在、有效。要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化学问题。

3.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理念

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表达,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品质。通过前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我觉得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4.注意规范答题的训练

答卷中反映出学生不会审题、字迹潦草、写错别字、化学式书写错误、隐含条件及给出的信息不会应用、语言表达不规范等,这说明在规范答题训练方面有缺陷,要在平时的作业训练及测试评讲中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注意科学性和规范化,以减少答题的失误,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化学期中总结 篇2

1 中风病与痰邪密切相关

杨泽华教授认为痰是一种黏稠状的病理产物, 又是一种有形的致病因素。以下情况均可致痰液内生:年老或体弱之人素体脾胃虚弱, 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而聚而为痰;嗜食肥甘厚味或辛辣之物或饮酒过度, 致脾虚运化无力而水湿不化、痰湿内生;年老素体肾阳虚衰, 温煦失职, 气化失司, 水液代谢功能失条, 水湿停滞, 气水互结为痰;或肾阴虚生热, 炼液为痰;或肝肾阴虚, 阴不制阳, 肝阳横逆犯胃而致脾胃虚弱, 痰湿内生;七情内伤, 肝失疏泄, 气不行水, 水湿停聚成痰。杨泽华教授认为中风病急性期痰瘀互阻于脑, 致血脉不畅, 气机逆乱, 出现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症, 日久形成恶性循环。瘀可致水, 水能滞血。痰湿日久导致新的瘀血形成, 瘀血日久又导致新的痰湿形成, 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加重, 脑脉受损。故曰:“百病皆由痰作祟”。中风病的发生是由于内脏功能的失调, 虚 (阴虚、血虚) 、风 (肝风、外风) 、火 (肝火、心火) 、痰 (风痰、湿痰) 、瘀 (血瘀) 、气 (气逆、气滞) 等六端的存在, 又进一步加剧痰浊的产生。因此, “痰湿”贯穿于中风病急性期的整个病程。

2 治疗上化痰祛瘀法是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的重要法则

杨泽华教授认为治疗急性期中风病应以化痰活血、行气祛瘀为主。《血证论》强调“凡调血, 必先治水, 治水即以治血。”中医理论认为津血同源。所以, 祛痰法可以通过利水直接或间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故杨泽华教授认为, 对缺血性中风患者, 用涤痰汤加减治疗效果甚佳。涤痰汤燥湿化痰之力大于二陈汤, 并长于祛痰行气, 涤痰开窍, 在此基础上合用作用温和的养血活血通络之品, 如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牛膝等以增强祛痰活血之效, 达到“祛瘀生新”之功。中风病急性期多兼有意识障碍, 故治痰注重涤痰开窍。中风急性期之嗜睡、卒然昏仆、半身不遂等症, 多系风痰或痰火阻络蔽窍所致或者痰湿蒙蔽清窍所致。若长期精神紧张, 烦劳过度;或情绪剧烈波动;或素体阴虚, 或素体阳亢, 复因情志所伤, 以致肝阴虚, 甚则阴虚阳亢致肝阳暴张, 炼液成痰, 肝风夹痰火上蒙清窍而猝然发嗜睡、口舌歪斜, 语言不利, 口角流涎, 甚则出现猝然昏倒、半身不遂等症状。故其治疗总宜清心泻肝、化痰降浊、祛瘀通络。

3 小结

杨泽华教授认为, 中风病与痰邪密切相关, 瘀可致水, 水能滞血。急性期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是“血虚有痰”。治痰之法有化痰活血通络法、涤痰开窍法、化痰通腑法、温通化浊法、清热涤痰法。中风病急性期治疗采用化痰祛瘀、开窍醒神为主要方法, 常配合熄风、清热、补气等法协同治疗, 效果甚佳。

摘要:中风病病理形成主要是在“正气亏虚”的基础上, “痰”、“瘀”并阻而发病。杨泽华教授认为急性期中风病与痰邪密切相关;在治疗上, 化痰祛瘀法是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的重要法则。本文对杨泽华教授从痰论治急性期中风病的临床经验给予总结。

谈期中总结 篇3

期中考试日益临近,考前复习要求我们对所学知识加以梳理和消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复习过程中,你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了吗?

一、理解课本中的基本概念,注重它们的实际运用

这个要求看上去是老生常谈,实际做好却非常不易,原因是,很多同学只知道概念的表象,却忽略了概念的内涵,还有些同学片面地认为新课标淡化了概念.实际上,课标中更多地渗透了某一知识概念形成的过程,更突出了对概念的理解.因此,你在复习期间,必须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剖析,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它的实际应用.

下面以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具体说明对基本概念的复习.

1.找出课本(本章)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点(也可以按线索去找):①不等式;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③不等式的解集;④一元一次不等式;⑤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⑥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解集的表示方法;⑦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2.理解各个知识点,确定各知识点中的关键字和词,分解剖析,反复推敲,重在与前面所学知识类比,切忌死记硬背.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定义,把握住“元、次、不等式”这几个关键词.此时,再用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方法,就会很自然地理解这一基本概念,并且找出它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3.针对此概念,从课本或教辅书上找出与此内容相关的习题进行练习,即可达到运用的目的.

二、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与交叉,领会常规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在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它与其他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这是提升层次的一个关键.

怎样找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呢?更多地是用回忆的方法将知识相互联系.例如,学习分解因式时,可以想象与此知识点有联系的知识有哪些,它们的联系方式有哪些,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形式等.你很快就能归纳出:①与分式联系在一起,可以进行分式的约分,也可进行通分.②与化简求值联系在一起,可以进行整体代入.③与图形联系在一起,可得到分解因式的公式.例如图1,由一个边长为a的小正方形与两个长、宽分别为a、b的小矩形组成矩形ABCD,则整个图形可表达出一些有关分解因式的等式.

三、学会概括和提炼,制作自己的知识网络图

以章节为单位,根据课本上的相关线索或自己确定的线索,制作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图.这样,你就可以把单一的知识转化为你所用的知识工具了.

现在课本和教辅书上有许多知识网络图,那是别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人的知识产权.你看过后,印象不会太深.而你浏览课本后,尝试着按自己的思路、思维方式编写出来知识网络图,即使不全面,但对自己能力的提升会更有意义.

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我是按这样的线索把它们连接的.

第一線索 由实际背景建立不等式,从而探索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明确了解不等式的方法和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第二线索 不等式的特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掌握它们的解法、解集及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第三线索 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实际应用(应详细).

绘制出知识网络图.

同学们不妨尝试按自己的思路编制出分解因式和分式的网络图.

四、借助课本中的经典例题和习题这个平台,促使这些题目不断升华,不断精彩

现在,有些同学不喜欢在复习时看课本的例题和习题,认为太简单,都会做.还有些同学会认为,部分题只要老师指点一下,就会做了.其实,老师的指点就是直接或间接地告诉你了思维模式,若没有这个暗示,你自己将怎样寻找题目的切入点呢?这就需要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学们都听说过“一题三见面”吧.第一次见面,要求会做;第二次见面,要分析出此题与哪些知识有关,与哪类题相仿或由哪类题的数学模型演变或拓展而来的;第三次见面,则要求更高了,在此题基础上,你能根据它内在的知识结构,组织或改编出一道与此相关的题.

最后,别忘了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细节问题.数学使人精细.它是一门追求“完美”的科学.不能因为一个细节、一个符号或一个数字的错误,影响了你的成绩,那才是得不偿失呢!

高中化学期中考试总结 篇4

本次期中考试出题的标准是按照学校的出题思想即知识尽量的来源于课本,以学什么出什么的出题原则,再结合会考标准的基础上来出得,整体试题难度为稍偏难,但还是以基础为主,总体平均分比第一次月考偏低。

二、 试题分析

本次期中考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能力,主要考察的物质的量及其计算,如4、5、6、14、15、31、32、33、36、38题,化学方程式即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如8、34、35题,氧化还原反应,如3、27、28、29、30、37题,胶体及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如7、9题,同位素,如18、19题,氯气的相关知识,如21、22、23、24题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如10、11、12题,总体上都是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紧扣会考大纲要求。

三、 考试结果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效果是不大理想,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是学生基础薄弱,入学两个月以来我们从学生的作业和学生的课堂上的反应上来看今年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就算是重点班的学生他们有很多连氯化钠都写错的,化学方程式更不用说了,本次两道化学方程的得分也不高,写元素化合价和所带电荷等跟加一塌糊涂,这些都是初中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但是现在却完全忘记了。

第二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没转变。现在学生虽然人来到高中,但是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还是和初中一样,以为高中的学习和初中一样只要勤奋背一下就可以考得好成绩,上课缺乏主动性,所有知识要点都要老师板书才做笔记,老师不板书就整本书空白,老师不叫学生思考就只听不想,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第三是老师的知识点没有落实到实处,这点我们尽量的去做,特别市普高班,必须逐一落实,因为我们现在开始就要左眼与会考,不至于后面很累。。

第四答卷不规范,部分学生(特别是部分男生)答卷不规范,字迹潦草,模糊不清,造成了一些非智力失分。如35题

第五计算能力薄弱,通过这次考试,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计算能力不过关,这主要是现在的学生平时过分的依赖计算器。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

1.继续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打好学生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各教师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加强二次备课,备班级备学生;

(2)做好选题工作:课堂例题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课堂练习要具有巩固性,课后练习要具有层次性和适量性;

(3)继续做好作业和练习的讲评工作:做到有做必改,有做必评;

(4)做好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努力克服非智力因素造成教学效率低的现象:

(1)加强对学生规范性训练;

(2)加强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3)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

3.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做好分层教学

(1)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要以鼓励为主;

(2)对中等生要关注他们,努力提高他们的层次;

高三期中化学答案 篇5

1-5

CAABA

6-10

CBDBB

11-15

CAABD

16-20

DADDD

21-25

CDABD

26-30

BACDD

31.(8分)

(1)①Fe、Cu(2分)

②GaO2-+3e-+2H2O═Ga+4OH-(2分)

(2)①2Ga(s)+2NH3(g)═2GaN(s)+3H2(g)

ΔH=-30.8

kJ/mol(2分)

②AC(2分)

32.(12分)

Ⅰ.(1)D→B→C→B→E(2分)

(2)用小试管在装置E的水槽中收集气体并验纯(1分)

Ⅱ.(3)4LiH+AlCl3═LiAlH4+3LiCl(2分)

Ⅲ.(4)向量气管中加水至左右出现液面差,静置,若液面差保持稳定,则装置气密性良好(2分)

倾斜Y形管,将蒸馏水(掺入四氢呋喃)全部注入a

g产品中(1分)

(5)(2分)

偏高(2分)

33.(10分)

(1)①第四周期第ⅤA族(1分)

②2H3AsO3+3S2-+6H+═As2S3↓+6H2O(2分)

(2)4H2O+2CN-+O2═2HCO3-+2NH3(2分)

(3)①2H2O-4e-═4H++O2↑(1分)

②阳极H2O放电,c(H+)增大,H+从阳极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浓缩室,A-从阴极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浓缩室,H++A-═HA,乳酸浓度增大(2分)

③6.72(2分)

34.(8分)

(1)16

g(2分)

(2)NaSO4·10H2O(1分)

(3)HNO3(1分)

(4)4PbSO4+6NaOH3PbO·PbSO4·H2O↓+3Na2SO4+2H2O(2分)

(5)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和盐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

沉淀未洗涤完全,若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沉淀已洗涤完全(2分)

35.(12分)

(1)AX3(l)+X2(g)AX5(s)

ΔH=-123.8

kJ/mol(2分)

(2)①0.00017(或1.7×10-4

mol·L-1·min-1)(2分)

②bca(2分)

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但平衡没有改变(2分)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或反应容器的容积和起始物质的量未改变,但起始总压强增大)(2分)

生物化学期中论文 篇6

论酶在生命体研究中的作用

作者

摘要

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神经传导等生命活动都与酶的催化过程紧密相关,可以说,没有酶的参与,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进行。因此从酶作用的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正文

近几十年来酶学研究得到很大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理念和新概念。一方面在酶的分子水平上揭示酶和生命活动的关系,阐明酶在细胞代谢调节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酶生物合成的遗传机制,酶的起源和酶的催化机制等方面取得进展。另一方面酶的应用研究得到迅速发展,酶工程已成为当代生物工程的重要支柱。如今,酶已普片用于食品、发酵、制革、纺织、日用化学及医药保健等部门,当然酶还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有待继续研究。

一、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酶是细胞所产生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酶在发生反应时,本身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在可逆反应中,酶对正逆反应按同一倍数加速。酶的催化本质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而正因为酶由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所以酶受多种因素调节控制。从而体现出几个重要特点。

1、酶易失活

当受到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都能使酶失去催化活性,因此酶所催化的反应往往都是在比较温和的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酸

碱条件下进行。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而温度在37℃左右,正适宜酶催化。

2、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

生物体内的大多数反应,在没有酶的情况下,几乎是不能进行的。据报道,如果在人的消化道中没有各种酶类参与催化作用,那么,在体温37℃的情况下,要消化一餐简单午饭,大约需要50年。经过实验分析,动物吃下的肉食,在消化道内只要几小时就可完全消化分解,再如将唾液淀粉酶稀释100万倍后,仍具有催化能力。由此可见,酶的催化效率是极高的。

3、酶具有高度转移性

一种酶往往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作用于一种或一类物质。而一般催化剂没有这样严格的选择性。如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糖苷键的水解,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肽键的水解,脂肪酶只能催化脂肪酯键的水解,而对其他物质没有催化作用。

4、酶活性受到调节和控制

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表现了它内部化学反应历程的有序性,这种有序性是受多方面因素调节控制的,一旦破坏了这种有序性,就会导致代谢紊乱,产生疾病,甚至死亡。酶活力受到调节和控制是区别于一般催化剂的重要特征。

二、酶的分类

1、氧化还原酶类

氧化还原酶类是一类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酶,可分为氧化酶和脱氢酶两类。

(1)氧化酶类,如葡糖氧化酶的每个酶分子中含有两分子FAD作为氢受体,催化葡萄糖氧化生成葡糖酸,并产生H2O2,以血红素为辅基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催化底物脱氢,并氧化生成水。

(2)脱氢酶类,如乳酸脱氢酶以NAD+为辅酶将乳酸氧化成丙酮酸

2、转移酶类

转移酶类催化化合物某些基团的转移,即将一种分子上的某一基团转移到另一种分子上的反应。如谷并转氨酶属于转移酶类中的转氨基酸。该酶需要磷酸吡哆醛为辅基,使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到丙酮酸上,使之成为丙氨酸,而谷氨酸成为α-酮戊二酸。这一大类中还有转移碳基、醛或酮基、酰基、糖苷基、磷酸基和含硫基的酶。

3、水解酶类

水解酶类大都属于细胞外酶,在生物体内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包括水解酯键、糖苷键、醚键、肽键、酸酐键及其他C-N键共11个亚类,常见的有蛋白酶、淀粉酶、核酸酶和脂肪酶等。例如磷酸二酯酶催化磷酸酯键水解。

4、聚合酶类

聚合酶类催化从底物移去一个基团而形成双键的反应或其逆反应,这类酶包括最常见的C-C、C-O、C-N、C-S裂解酶亚类。

5、异构酶类

异构酶类催化各种同化异构体之间的相互转变,即分子内部基团的重新排列。这类酶包括消旋酶、差向异构酶、顺反异构酶、分子内氧化还原酶、分子内转移酶和分子内裂解酶等亚类。

6、连接酶类

连接酶类催化有腺苷三磷酸参加的合成反应,即由两种物质合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这类酶包括生成C=O,C-S,C-N,C-C和磷酸酯键的5个亚类。

三、两种特殊的酶

1、核酶

含有RNA的一类酶,可以分为自我剪接核酶和自我剪切核酶两类。自我剪切与自我剪接不同,后者包含剪切与连接两个步骤。剪切是转录后加工方式之一,是基因复制和表达所必需的。具有催化功能RNA的重大发现,表明RNA是一种既能携带遗传信息又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分子。因此很可能RNA早于蛋白质和DNA,是生命起源中首先出现的生物大分子,而一些有酶活性的内含子可能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残余的分子“化石”。酶活性RNA的发现,提出了生物大分子和生命起源的新概念,无疑将促进对生物进化和生命起源的研究。

2、抗体酶

本质是免疫球蛋白,但是在易变区被赋予了酶的属性。近年来,有关抗体酶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在有些情况下,抗体酶催化反应速率达到非催化速率的107倍。在医学上这种抗体酶将有可能用来专一的破坏病毒蛋白质及专一的清除心血管病人血管壁上的血液凝块。预计在接下来几年里,这种抗体酶在医学上的运用会越来越广。

四、酶在生命代谢中的作用

酶对人体的新陈代谢至关重要,在人体的代谢工程中,进行着许多很复杂的化学反应,人每天都要吸进氧气,喝水,吃含有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食物,从肺部排出二氧化碳,从汗腺排出水分,以及排出尿、各种不能消化的东西和细菌,这些过程都伴随各式各样的化学反应。

化学家研究人体内的代谢反应时从研究酵母怎么把糖转变成乙醇开始的,他们发现是酵母中的酶使糖变成乙醇。动物细胞中的酶使糖代谢的过程与酵母略有不同,糖不是转化为乙醇,而是转化为乳酸。在糖变成乳酸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能量,细胞就可利用这些能量。乳酸进一步分解,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在这一反应中需要消耗氧气,但反应产生的能量比葡糖糖转化为乳酸的反应要多得多。

在糖的代谢工程中,还形成了某些磷酸的化合物,磷酸的化合物和其他部分连结起来的化学键里,储存这很大的能量,这种高能量的磷酸键被交给了细胞中的能量载体,例如三磷酸腺苷。当人体需要能量时,必须使磷酸键发生水解反应,并放出能量,这些能量就会转换成化学能,即用来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或者将这种能量转换成电能,用来传导神经的冲动,或者将这种能量转换成动能,用来使肌肉收缩。

脂肪的代谢作用是通过辅酶A的催化作用进行的。蛋白质的分解虽然比糖和脂肪复杂一些,但是,它也是通过某些氨基酸酶,把氨基酸分子裂解,最后产生尿素分子。

五、酶工程

酶工程是在1971年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上才得到命名的一项新技术。酶工程主要研究酶的生产、纯化、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结构的修饰和改造以及在工农业、医药卫生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现已被发现和鉴定的酶有数千种,但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用和研究用的商品酶的种类也仅有数百种。

酶工程是将酶学原理和化学工程技术及基因重组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型应用技术,是生物工程的支柱。根据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同将酶工程分为生物酶工程和化学酶工程。对于化学酶工程,也可称为初级酶工程,是指天然酶、化学修饰酶、固定化酶及人工模拟酶的研究和应用。生物酶工程是酶学和以DNA重组技术为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对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归纳和总结 篇7

1. 夯实基础,突出知识梳理和学科内综合。

首先,抓好学科第一阶段的基础复习,抓好“双基”落实,打好学科基础。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的有关内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第一阶段复习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次,在基础复习过关后进行学科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以能力带双基,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主。可按照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计算六大块设置专题,同时还要针对高考重点、热点,以及学生在复习中的薄弱环节设置专题练习,这是查漏补缺、深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2. 优化设计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复习效率得以提高的关键在教师。化学复习教学要认真研究各类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在学习基础、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做到最优化设计,体现教学的差异性,增强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1 优化目标设计

我们要研究《考试大纲大纲》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各知识点要求的层次,把握好重点,避免因偏离教学目标而浪费精力和时间;同时,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多元化,体现层次性,即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

2.2 优化内容设计

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精心组织与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不能一味追求新、奇、难;要控制好复习的深浅度,有效落实基本点,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角度,要从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高三化学教与学的价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去探索,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2.坡度,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层次性,由简单到复杂;在能力要求上也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适应不同学习水平的同学,让不同的同学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发展。

2.3 优化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基础、学习内容和条件,将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学习方式的最优化,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保证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做到分层施教,分类指导,引导他们从基础知识、方法与学科思想等维度进行梳理与创新应用,帮助与指导他们开展力所能及的小专题研究,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潜能;改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尤其是化学实验,真正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提供最优服务。

3. 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应用能力,是对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关键是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实质在于对学科知识点的选择和应用,因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是基础。不要过早地使用学科间和学科内综合的训练材料,因为这很容易误导学生忽视知识的积累。总的原则是高三第一阶段复习好学科基础知识,适当注意在复习中联系相关的知识。高考题不一定考得多深,但考查的面很宽。因此,平时复习要把教材和复习材料中大量的案例、典型事例根据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知识线索,便于选择知识点和方法,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系统构建,分块串联,点点突破,是第一轮复习的基本特点。系统复习不是对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敢于打破教材体系,重新组织复习体系。在教学中,可将整个学科知识分解为若干模块进行分块复习。分块复习便于学生在对比、统一的基础上,掌握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科能力。

4. 去繁取简,掌握解题技巧。

高三复习课中除了重视“双基”落实, 还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化学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和深化, 是理论教学的复习和巩固。由于总复习阶段时间紧, 任务重, 我们要精选例题, 选择有普遍指导意义典型的习题进行示范讲解。在讲解习题中, 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题目, 形成解题思路, 找出简捷的解题方法。其中我觉得更要突出因“题”制宜, 抓“特”巧解的训练。许多习题有多种解法, 例如:甲乙两种化合物都只含X、Y两元素, 甲、乙中X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别为30.4%和25.9%, 若已知甲的分子式是XY2, 则乙的分子式是 () 。A.XY;B.X2Y;C.X2Y3;D.X2Y5。此题如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会显得很繁, 而将选项转换为∵Y元素在乙中百分含量大于Y元素在甲中的百分含量, 而甲分子中Y为2个, ∴乙分子式中Y原子数必大于2个, 从而就可推断出选D项。

5.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5.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复习,即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之巩固。高考复习是以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为主要目标的。如果说学生第一遍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的话,那也只是零散性的原部件知识或半成品知识,这种松散的知识是原料,是知识资本的堆积,是有待提升的初级阶段。为此,教师应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复习知识。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记忆:常见的记忆方法如题型式记忆、比较式记忆、纲要式记忆、总结式记忆等。通过记忆把相关考点的知识内容串联起来。(2)练习:通过各种练习模式如题型练习、模拟练习、错题纠正练习、典型漏误点练习等,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5.2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建立在已经学过一遍的基础上的再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的实际,可以在复习中自主完成查漏、找缺、分析错误、提炼知识、类化知识。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可定位为“深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自学能力,产生创新思维”。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但不宽松,紧张而有序的自主学习氛围。学生会的尽量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作点拨性的引导。在点拨时,对学生已想到的知识网络不点拨,对学生没有想到的知识关联点进行由浅入深的点拨,即浅点拨不通,再进一步点拨,层层推进,而不能一语道破。充分在时间、空间、知识技术上,给学生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采取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如合作讨论、互教互学等。

5.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情感交流是复习课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师生互动交流包括语言互动交流、思维互动交流、情感互动交流和实践互动交流等几个方面,是师生间心与心的互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个赞赏的眼神就能让学生获得无穷的力量,同学间的羡慕、佩服的欢呼、由衷的掌声都能使学生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敏勇.浅谈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

[2]张健宁.新课程下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九年级化学期中考试反思 篇8

期中考试后,通过对所教班级成绩的分析及对试卷的分析,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得不到位

1班和2班相比,1班的尖子生比较多,每次考试高分几乎都出现在1班,但是,这次最高分得主竟是2班的吴栋锋同学,考取了49分,漏填一个空,失去一分。该同学学习非常认真,态度端正,学习过程中从不放过任何可疑之点,总爱问个明白。而1班的同学却非这样,自以为学得不错了,上课时听课不够认真,教学中我也读这样优秀的学生过高估计,对其烦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对于一些态度比较浮躁的同学也没有及时了解情况,并做好思想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多深入学生中了解思想的变化,做好思想工作,强调态度决定一切。

二、进一步强调认真审题,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

试题15题的第2问,让写出能与LiOH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式,有一部分学生因写了LiOH与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而失分;19题的1问,向盛有少量CaCI2溶液的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无明显变化,结论“CaCI2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这样说不错,但在这一题中是不恰当的,因为此题是探究石灰水中的Ca2+、OH-、H2O;是哪种微粒使酚酞试液变红。回答不符合题意而失分。其实,平常的考试中这样的情况也时而出现,关键是学生定势思维,总想按以前做类似题的思路去解题,而不是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等,按照出题人的要求,出题人的意思去做题,当下发试卷时,看到错了,或根据老师的提示才恍然大悟,为之失分而叹息,而后悔。现在试题好多考查到了学生的细心程度、灵活程度。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加强认证身体,灵活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努力保证学生不会因此而失冤枉分。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抓得不到位

化学方程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用语,根据一个化学方程式可以获得好多信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是中招考试经常考查的内容。上一学期每节课的前几分钟,我都要提问学生一些概念或板演一些化学方程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学期对学生也是这样要求的,但是,因为急着复习赶课,没有坚持,只是学生对20小题失分较高。当然,此题也考查到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答案不唯一,这也是中招试题考查的一个趋向,这也是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中之重。我们常说,坚持就是胜利,亡羊补牢犹未晚,在后半学期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坚持抓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工作。

四、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性的题仍是失分的重点

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对于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体,除杂提,求纯度的题等,仍有好多同学要求讲,其实这些常考查的经典性的题不知讲了多少遍了,包括解题的基本思路和解题的技巧等,学生仍出错,不会方法。我感觉到自己一遍一遍的讲解是无效的,学生的听讲也是无效的,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最有效呢?才能面向一切学生呢?我努力在教学中探索。我想在教学中多听一些不懂的,没听会的同学的困惑或他们的讲解应该好一些吧。

五、对中等学生的学习抓得不到位

九年级化学期中考试反思二 篇9

一、本次期中考试注重综合能力考查,注重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化学的学科素养的考查;但这份题个别题目难度偏大致使学生得分不高,下面就试卷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一总结: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化学式的意义表述不清;对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对物质的分类混淆不清,如3题;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如27题;不会书写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如25题第3问等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不会组合正确的实验装置和排列合适的实验操作顺序等。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化学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如23题。

4.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22题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反应现象,或对反应现象叙述不清;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如28题。

6.计算能力薄弱。表现在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和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

二、对于一班和二班比较一班的三率均比二班差很多,在下一步的教学中需引起重视,加强一班的学法指导、练习跟踪、作业辅导、在精力跟时间上对一班有所倾斜。努力提高一班的成绩。关注临界生和后进生的发展,多沟通鼓励、激励学生学习,使其更上一层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不放过不漏掉一个学生。

三、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努力改进自己的课堂,积极学习新课改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表达,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 ]的多种能力和品质。

化学期中总结 篇10

水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如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1]。检验水质能否用于拌制混凝土,是保证混凝土质量,使其满足建设工程要求的措施之一。合格的拌合水不应产生以下有害作用:1、影响混凝土和易性及凝结;2、有损于混凝土强度发展;3、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加快钢筋腐蚀及导致预应力钢筋脆断;4、污染混凝土表面。水中有害物质,特别是化学物质对影响混凝土的性质尤其显著。常见的水的化学物质有:pH值、不溶物、可溶物、氯化物、硫酸盐碱含量等。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中对各有害物质限量均做了要求,各检测参数的检测方法也有相应的检测标准做了详细的说明。本文旨在归纳拌合用水化学分析的检测技术,并对日常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

2 混凝土拌合用水化学物质的检测

2.1 pH值的测定

混凝土拌和用水pH值的测定方法采用GB 6920-86《水质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进行。除有特殊规定外,水的pH值的测定应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用酸度计进行测定。用酸度计进行pH值测定的原理是由测量电池的电动势而得的,即在25℃时,溶液中每变化1个pH值单位,电位差改变为59.16mV,据此在仪器上直接以pH的读数表示。酸度计应定期检定,使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要求。

应该注意的是,仪器校正用的标准缓冲溶液应使用标准物质进行配制,不同温度时标准缓冲溶液的pH值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测定pH值时要特别注意环境温度的变化。标准溶液以存放于4℃冰箱内且不超过2个月为宜,当发现有浑浊、发霉或沉淀现象时,标准溶液不能继续使用,应重新进行配制。

测定pH值时,应严格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并注意下列事项及检测技巧:

(1)测定前,应根据不同的水质选择二种pH值相差约3个单位的标准缓冲溶液,使待测混凝土拌合用水的pH值介于二者之间。

(2)采用与待测混凝土拌合用水pH值较接近的一种标准缓冲溶液对仪器进行校正,使仪器示值符合规定要求。

(3)待仪器定位后,用第二种标准缓冲溶液对仪器示值进行校对,误差应不大于±0.02pH单位。若大于此偏差,应小心调节斜率,使仪器示值与第二种标准缓冲溶液的数值相符。

(4)更换标准缓冲溶液前,应用蒸馏水充分洗涤电极,并将水洗尽。

(5)在测定高pH值的待测水时,应注意碱误差的问题,必要时选用适当的玻璃电极进行测定。

(6)在进行弱缓冲液的pH值测定,要先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缓冲溶液校正仪器后对待测水进行pH值测定,再用硼砂标准缓冲溶液校正仪器,再对待测水进行pH值的测定;二次pH值的读书相差不应超过0.1,取两次读书的平均值为其pH值。

2.2 氯离子的测定

氯离子入侵是引起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重要原因,往往决定了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准确的检测出混凝土拌合用水中氯离子的含量显得尤其重要。混凝土拌合用水中氯化物的检验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水质氯化物的测定硝酸银滴定法》GB/T 11896进行。其原理是以铬酸钾为指示剂,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一定量的水样。当达到等当点,微过量的硝酸银与铬酸钾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即为终点。此法操作比较简单,但是在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上,可能不是太好。毕竟是以铬酸钾为指示剂的,铬酸银的产生给测定结果带来了误差。所以终点的判断对最终结果的取值就显得非常重要。

影响混凝土氯离子测定精度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测定过程中,达到滴定终点时的变色反应是硝酸银标准溶液与水中的氯离子完全反应达到等当点后,过量的银离子与指示剂中的铬酸根结合生成砖红色沉淀物。因此,终点时硝酸银标准溶液的实际耗量V比真正的等当点时的耗量V1高出V2,即V=V1+V2。V2受人为因素及实验过程中实验室光线影响较大。但是此项影响可通过空白试验消除。因此,在测定水中氯离子的试验中,空白试验的进行显得很有必要。

(2)水样pH值的影响。氯化银沉淀与铬酸银沉淀,只有pH值在6.5-10.5时,即在中性范围较稳定。如果pH值过小,铬酸银的溶解度增加,就难以形成较稳定的砖红色沉淀。如果pH值过大,银离子与OH-会形成AgOH沉淀,随即又析出黑色的Ag2O沉淀。这都会影响测定的精确度,因此在进行水样的测定前,应把水样的pH值调整在7左右。

(3)铬酸钾指示剂的浓度与用量会影响滴定终点出现的迟与早。用量过多,滴定终点会过早出现,使测定结果偏低;用量过少,则滴定终点出现过迟,使测定结果偏高。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铬酸钾浓度,使得在刚好达到氯化银沉淀的等当点时,会立即出现砖红色的铬酸银沉淀,从而起到指示剂的作用。

(4)有些水样,受工业污染及其他因素影响,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物而带有颜色,直接影响等当点的变色指示,因此必须做脱色处理。一般的脱色处理可采用茂福灰化法进行[2]。

(5)水中的硫酸根和硫化物含量的存在会是终点变色不明显。因此在试验进行前宜用30%的H2O2进行预处理。

2.3 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测定水中硫酸盐含量的方法有很多[3]。如重量法(如硫酸钡灼烧法)、浊度法(如硫酸钡比浊法)、滴定法(如钡离子滴定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光度法(如铬酸钡比色发)、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交换色谱法等。采用重量法测定硫酸根含量是既简便可行、又科学严谨的做法,因此通常被用作仲裁法进行[4]。其原理是在盐酸溶液中,硫酸盐与加入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沉淀反应在接近沸腾的温度下进行,并在陈化一段时间后过滤,用水洗到无氯离子,烘干或灼烧沉淀,并称取硫酸钡的重量。

在进行水中硫酸根离子测定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到是:

(1)样品中包含悬浮物、硝酸盐、亚硫酸盐和二氧化硅可使结果偏高。碱金属硫酸盐,特别是碱金属硫酸氢盐常常会使结果偏低、铁和铬等能影响硫酸盐的完全沉淀,使检测结果偏低。因此,实验前要特别注意水样的预处理,排除这些干扰因素。

(2)硫酸钡的溶解度很小,在酸性介质中进行沉淀,虽然可以防止碳酸钡和磷酸钡沉淀,但是酸度较大时也会使硫酸钡沉淀溶解度增大。因此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溶液的pH值,使其达到合适的范围。

(3)滴加氯化钡溶液时要缓慢,以获得纯净的硫酸钡沉淀。采用长颈漏斗过滤前应使漏斗颈充满水,做成水柱,以加快过滤速度。

(4)硫酸钡的沉淀过程比较耗时,最好采用过夜以陈化沉淀,这样生成的硫酸钡晶体比较稳定,饱满。

(5)用少量的无灰滤纸的纸浆与硫酸钡混合,能改善过滤效果并防止沉淀产生蠕升现象。

(6)洗涤后的溶液要用硝酸银溶液进行检验,以此判断溶液中是否还有氯离子存在。

(7)高温炉的温度要严格控制,使得灼烧试验在800℃的温度下进行。

2.4 可溶物含量的测定

可溶物含量及溶解性总固体含量是水质分析中常规项目,测定方法包括电导法、离子交换法、化学分析计算法称量法等。目前,称量法已在国内外广泛采用。其原理是:水样经过过滤后,在一定温度下烘干,所得的固体残渣为溶解性总固体即为可溶物含量,包括不易挥发的可溶性盐类、有机物及能通过过滤的不溶性微粒等。该法测定原理虽然简单,但是影响因素很多。经过多年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体会:

(1)采集水样不能用非耐蚀性的玻璃瓶,因碱性水样能侵蚀玻璃瓶引起水样中矿物质含量增加,使得结果偏高,应该用聚乙烯瓶保存并尽快测定。

(2)蒸发皿的大小选择能全部盛装即可,不宜过大,否则误差较大。

(3)空皿的恒重过程一定要严格按2个30min进行操作,即先在烘箱中干燥30min,后放在干燥器内冷却30min。之后的水样的蒸发皿的操作同理。

(4)取样不能使用量筒,应使用无分度移液管。

(5)称量时应带手套进行。

(6)水浴锅设定的温度稍高于100度,这样可以加速水的蒸发。

2.5 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不溶物含量是指水样通过一定的过滤器残留在滤器上并于103-10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的固体物质。不溶物是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混凝土拌合用水化学分析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综合反映水体的水质特征和水体化学元素迁移、转化、归宿的特征和规律。因此,不溶物的测定在水质处理中具有特定意义[5]。

测定水中不溶物的方法很多,混凝土拌合用水不溶物含量的检测采用GB 11901-89《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该法测量准确,操作简单。采用的滤料为0.45μm孔径的滤膜和真空抽滤装置。因此,不溶物含量的测定受样品状态和过滤器的影响比较大,以下就对其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做简要分析:

(1)样品采集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首先,水样中的悬浮物是悬浮在水中的颗粒物质,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沉降下去,并产生分层现象。因此,采样位置的采样深度要有合理设定,以防采样时丢失大粒径不溶物或使采集的水样不均匀。其次,多数情况下,水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氢氧化物沉淀,使样品沉积在容器底部,难以摇匀或者转移出,从而使水样的测定结果不准确。因此,在测定水中不溶物含量的时候必须使用新鲜水样,采样后应尽快分析测试,避免存放时间过长。

(2)取样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GB 11901-89规定取样量为100mL,但笔者经过多次实验认为,取样量应根据水样中的不溶物含量进行确定,以此可获得较准确的监测结果。林小鸣[6]做了六组取样量分别是2000、1000、500、250、100、50mL的水样测定不溶物含量实验,每组试验重复做了3次。按取样量从2000mL到50mL顺序排列,其测定值的重复最大相对偏差分别是2.7%、5.1%、9.6%、15.4%、28.9%、45.5%。从中可以看出,取样量是造成测定精度高低的主要因素。当偶然误差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时,如果平行样的差值为2.2mg,按《水质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试行)》中要求总不溶物含量在5-100mg/L时相对偏差应≤20%,100mg/L以上时相对偏差应≤20%。通过计算可以测定不溶物含量测定试验的取样量应在不增加工作难度和较易过滤的前提下,以其中不可滤的残渣在6.2mg以上或达到10mg时,可获得较准确的测定结果。

(3)用孔径为0.45μm的滤膜过滤水样,时间较长,在过滤洗涤过程中,需注意防止灰尘污染及损失。此外,过滤洗涤要仔细,避免样品损失。洗涤水量与次数应严格控制,一般每次洗涤用蒸馏水5-10mL,洗涤2-3次。

(4)烘干温度与时间应严格控制[7]。不溶物的测定一般在103-105℃的温度下,但在该温度下,水合性强的结晶水大部分都可能被保留下来,因此经常需要延长烘干时间。但烘干时间过长,滤纸会被烤焦,滤纸成分会发生变化,引起测定结果的改变。故恒重过程过程的操作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先烘2小时,冷却至室温,称量。再烘1小时,冷却、称量直至恒重。

(5)称量应在放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后进行,整个过程应及时,快速。因为称量瓶温度过高,会改变天平内的气流,使称量结果产生变化。称量瓶若在空气中接触过久,又会吸湿,对称量结果产生影响。

2.6 碱含量的测定

JGJ63-2006中规定混凝土拌合用水碱含量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176-2008中关于氧化钾、氧化钠测定的火焰光度计法的要求。

由于混凝土拌合用水为无色透明液体,对其检测时是否需要按水泥样品的处理方法加以处理,JGJ 63-2006中并没有明确标明。因此,在样品的处理上,目前文献资料上记载着不同的做法:①在《公路工程水质分析试验操作指南》中,测定水样可以直接抽取样品进行火焰光度法分析,不需要对水样进行特别处理。②可以按GB/T176-2008中处理水泥样品的方法对水样进行硫酸—氢氟酸处理。③也有资料采用直接加盐酸或硝酸处理试样,用氨水和碳酸铵沉淀水样后,进行碱含量的测定。这样不但使操作过程简化,还可以避免接触氢氟酸等剧毒药品。这样处理得出的碱含量结果与采用硫酸—氢氟酸处理的方法所得结果完全一致[8]。④边华英等[9]参照GB/T 8077-2000外加剂总碱量的测定方法对水样进行处理,也得到了很好的检测结果。因此,采用何种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方法简便,结果准确的检测方法是应该值得推荐和采用的。

3 结语

水是混凝土拌合物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主要组分之一,因此准确有效的检测出拌合用水中的有害物质可以有效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拌合用水中各个化学分析参数的检测,虽然均有相应的方法标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不少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检测工作过程中,应善于总结经验,改进测定方法,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也会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摘要:概述了混凝土拌合用水化学物质(pH值、氯离子含量、硫酸根含量、可溶物含量、不溶物含量、碱含量)分析的检测技术,并针对各参数的检测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混凝土拌合用水,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俞赞琪.影响水中氯离子测定精度的因素分析及改进[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19(1):54-56.

[3]宋金如,刘淑娟,朱霞萍.测定水中硫酸根方法的概述[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2,25(2):154-158.

[4]陈洪,王学华.浅谈硫酸根的重量法和容量法测定[J].中国井矿盐.2005,4.

[5]乔惠敏,晁琼萧,薛永强,朱永德.过滤法测定水质悬浮物的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化工应用.2010(11).

[6]林小鸣.取样量与烘干时间对总悬浮物测定结果的影响[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4):64-65.

[7]徐衍忠.悬浮物测定应注意的温度[J].中国环境监测,1993,9(4):58-59.

[8]田耕,师正纲.水泥生产与化学分析技术(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

上一篇:鸡年年会开场主持词下一篇:姜堰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