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精选8篇)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 篇1

企业预算管理编制与控制重要意义

一、企业预算管理的内涵与特征(一)预算管理的内涵。预算管理是企业利用价值和价值形式在科学的市场预测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内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规划、控制与协调。预算本身属于计划的范畴,但预算管理不等于计划管理;预算管理不单纯是财务会计或某个特定职能部门的管理,而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是在市场背景下企业内部的管理.是计划与市场两种机制在企业层面上结合的体系。(二)预算管理的特征。预算管理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第一,综合性。在西方,一些管理上较为先进的企业已经在削弱企业内部职能的界限,使之能相互融合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综合协调,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第二,战略性。战略问题要分析动态环境,包括国际、国内环境,政治、经济、金融、法律、自然环境等,预算管理也要将市场和企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预算不仅仅是某个时点的预算,而是一个滚动式的概念,是持续不断的。预算必须考虑企业的生命周期,不同时期的预算管理各不相同,特别是对目前国内企业资产重组、合并、兼并、股份制等改革实践,在做预算时必须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否则,预算必然失真,缺乏可行性。第三,机制性。预算本身是个机制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程序,需要立项、编制、审批、执行、监督、考评等,机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预算风险。从预算本身的管理角度看,它是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一种机制。第四,市场性。预算本身是模仿市场的,因此预算管理以效益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

二、企业推行预算管理的意义(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产权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分散的多元化投资者群体,企业也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企业投资者不仅关注企业当前的经营成果,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企业当前实现的利润.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小仅关注企业的利润总额,而且关注企业利润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要,经营者对企业的规划控制,当然也要从经营结果(利润)预算扩大到经营过程(业务和资金)预算,并进而延伸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和现金流量)预算。因此,推行预算管理是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产权制度变革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二)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预算、业务预算、资本预算、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 篇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产学研合作大量涌现, 并已经逐渐成为了推动世界各国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了企业、地区与国家竞争力的源泉。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以开放创新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 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层出不群, 开放与合作成为了新时期企业成长与壮大的必由之路。另外, 随着科技创新强度的增加, 企业与大学功能的交叉与融合也进一步激发了两者合作的需求与欲望。

产学战略联盟是一种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当前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是产学研合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产学战略联盟是新形势下企业与大学共同发展的内在需求。

企业与大学合作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是整合科技、教育和产业资源的有效机制。20世纪中叶以来,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促进产学合作提升到国家创新的战略高度, 强调企业与大学的合作可以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 带动产业的成长以及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以美国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科学城、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充分验证了产学合作的重要性。

1 企业与大学合作是一项双赢的战略

随着企业与大学合作意愿的大幅提升, 出资与大学合作研发其内部没有的专业技术, 不仅可扩大企业研发的规模与范围, 还可以分摊企业开发的风险。因此, 产学合作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战略之一。面对产业环境的转变, 企业只有不断研究创新, 开发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才能在市场中保有竞争优势。大体而言, 企业的研究人力素质优劣, 攸关着企业的未来发展, 但在研究组织与训练等方面, 中小企业无法像大企业那样具有制度化和前瞻性。因此, 从事新产品创新开发及研究组织的建立, 便急需外界协助;面对此一困境, 大学则可以协助企业从事研究创新, 开发新产品及储备研发创新的能量。而最重要的是, 大学的研究可以借着产学合作的机会扩展其研究领域, 同时提升大学研究人员和学生对产业的关心, 使大学成为一个具有挑战精神与竞争力的地方。企业与大学的合作, 若是基于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原则, 则可以建立产业界与学术界合作的多元渠道, 除了使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之外, 也可帮助大学的教育发展以及使其专业水准更具竞争力。因此, 产学合作是一项双赢的战略。

对于大学来说, 产学合作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在企业获得实务经验后, 及时将产业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除了能够改进教学品质外, 更能够确保学生们未来适应职场上的技能需求、符合专业能力标准。所以, 产学合作能加强教师与学生对产业现状及专业需求的了解, 更加有助于学生在未来顺利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2 全球化竞争促使企业必须与大学开展紧密的合作

全球化竞争已日趋激烈, 各国产业的形态从劳力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 随着知识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 企业为求得生存, 必须持续的投入创新研发的经费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来提升产品的服务创新能力和附加价值, 提高企业本身的核心能力, 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这样才可以在以知识为导向的时代中生存并获取利润。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下, 知识技术的快速革新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已经改变原有的竞争环境。企业无法再像以往一样可以采取被动的方式, 而是必须要主动积极的提升企业本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为了追求更长久的存活与兴盛, 必须持续更新知识与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是一个产业发展核心的过程, 但是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又往往拥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同时, 一个有竞争力的研发团队需要有优秀的人力资源和高阶的设备仪器, 所以, 厂商往往因为这两点转而寻求外界援助。对于大学来讲, 由于科研资金短缺而转往外界寻求资金赞助也越来越多。基于上述观点, 各国政府开始认知到产学合作对一国知识创新与新技术研发的重大作用。

3 大学创业职能的兴起也进一步推动了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需求

随着大学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主体地位的突出, 大学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创业服务 (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 即发生了第二次学术革命, 这标志着创业型大学的诞生。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产业化”成为大学新的使命。大学需要提升自己知识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 这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大学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 而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将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

大学创业职能的出现强调大学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 , 通过发展高科技、催生新产业等途径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大学创业职能还强调与政府、企业建立紧密的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各重要的是大学创业职能强调大学内部组织的变革, 即从学科型组织向创业型组织的转型。创业型大学具有企业的某些特征, 强调大学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联合人才培养、广泛开展技术转移活动、联合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开办衍生企业等。这些都表明了大学创业职能的出现为企业与大学的合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4 创新型国家建设强调必须以产学战略联盟为突破口

从20世纪80年代起, 我国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已经开始着手开展合作, 有关的主管部门也推出了多项产学研合作的试点工程, 这些试点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且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是还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要求。从1992年国家两委一院提出“产学研联合开发合作工程”, 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在这期间, 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政府的引导下, 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积极的运作、实施, 通过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发、共办大学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的产学联合, 有力推动了经济、科技与教育体制的改革, 并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2006年, 在全国科技大会上, 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重要突破口, 全面推进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标志着我国产学研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国产学研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主要表现为:企业的主体地位显著提升, 产学研合作日益紧密;加强统筹协调, 产学研合作模式各具特色;条件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产学研合作环境不断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产学研合作提升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攻坚战的高度, 这是新时期产学研合作的战略定位。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完美结合, 从而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在过去三十多年中, 我国推行了多项改革制度和措施, 对我国的科技系统运行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制度和措施, 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科技系统内部, 还有很多的突出问题没有解决, 主要有:很多重点骨干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创新主体分散独立、创新项目重复建设、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大学和科研院所尚未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直接的主导作用, 还没有为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文件中看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顺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课堂中除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当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迅速的适应、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与理念。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顺应了高职院校开放办学的形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一)由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决定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也大多由中职院校升格而来,在办学经费方面,往往来源于地方财政的支持,企业、民间资本以及生源的学费贡献,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对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同样实行校企结合,吸收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优秀企业文化,再通过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把这种能力和文化展现出来,辐射到社会,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二)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企业选拔员工时,不仅看重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更看重他们的个人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高度重视操作技能、技术能力、专业技术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素养、劳动观念的养成教育。因此,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校企文化对接”,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学习和领悟优秀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同时,校企文化的对接,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其培养目标,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服务。

(三)是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也即是以直接就业(上岗)为主要教育目标而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将决定高职院校甚至整个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健康发展。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初次就业率较高,但毕业生跳槽频繁的显现,这也反映出高职毕业生缺乏适应企业管理氛围的能力和素质,无法准确定位自己在企业的位置。因此,要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适应、认同和接受优秀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除了让学生在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零距离”,更需要学生在价值理念方面的“零距离”,才能使毕业生快速的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从而实现真正的“零距离”就业。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职学生成人、成才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人人格的塑造各有其特点。校园文化是以“学做人”为主线的教育文化,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一种精神文化;企业文化是以“做好事”为主线的价值文化,强调绩效,讲究实际利益,是一种经济文化。两者的对接,能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竞争与协助、自由与监督、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等关系,促进高职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纠正认知偏差,帮助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同时,通过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极大作用,充分体会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从而自觉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自觉性。

(二)有利于高职学生就业

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与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有很大不同。学生无法通过学校的管理方法体会到企业的管理,同时,校园文化氛围与企业文化氛围也有较大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就会导致毕业生不能顺利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员工角色。因此,高职教育应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优秀成分,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高职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和认同企业文化,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他们毕业后在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磨合期。

(三)有利于高职学生开展创业工作

职业教育应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除了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其它诸如社交、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的长期熏陶才能逐渐体现。因此,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使高职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企业文化的活动中去,提升自我,更多了解社会和企业,同时也使他们真正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和信心。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与先进企业文化进行对接,吸取其先进理念,培养具有企业文化精神的人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天舒.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2]秦斯.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中国西部科技,2010.7.

[3]陈丛耘. 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现实意义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企业设备维护管理的重要意义 篇4

作者:

摘要:从设备维护管理要点着手,即从设备前期管理、润滑管理、“三级”维修保养制度、点检、巡检、计算机辅助管理、TPM管理等方面探索企业,特别是二十四小时连续生产的企业,应如何对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减少设备故障停机,提高设备使用寿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关键词:维护管理、故障停机、使用寿命

一、引言

设备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设备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二十四小时连续生产的企业,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管理之一。俗话说:要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利其器,只有通过加强设备维护管理,使其充分发挥效能,不断改善设备技术状态,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那么企业应当如何对设备进行科学地、全面地维护管理,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本文根据工作实践经验,仅对企业设备维修管理作一些必要的论述。

二、设备维护管理要点

1、重视设备前期管理,提高设备维修性能

从设备的全过程来看,设备的规划对设备一生的综合效益影响较大,一般来说,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的使用情况一般决定于设备的规划、设计与制造阶段。维修固然重要,但就维修的本质是事后的补救,而设计制造中的问题,在单纯的维修中无法解决。设备的规划和设计,决定着设备的质量、设备的生产效率、精度性能、可靠程度如何、生产是否适用、维修是否方便、使用是否安全、能源节省或浪费、对环境有无污染等,这些都决定于规划和设计。

可见设备规划、设计初期需要考虑设备的维修性,即将设备保养与维修的难易程度同时考虑,维修性好的设备可减少维修时间,降低维修成本。一般维修性好的设备应具备下列条件:设备系统设计合理,结构比较简单;零部件组合装配合理、维修时易拆、易装、易检查;零部件、配件的通用性、标准性、互换性好,易于选购; 润滑性、密封性好,润滑油品易于替代,密封元件易于置换。如果规划、设计得当,可使设备长期稳定运转,使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得到提高。

因此企业一般在考虑引进、购买或制造设备时,在规划、设计初期,不仅要看设备精度是否能够满足工艺要求,是否能够满足产品质量,同时要看设备运行是否可靠,维修是否方便。经研究统计表明,设备规划到50%时,费用的实际支出20%的费用,但已决定了85%的设备寿命周期,可见设备前期管理的重要性。

2、搞好设备润滑管理,提高设备使用寿命

设备润滑管理是设备维护工作的重要环节,设备缺油,油脂变质或设备使用的润滑材料不符合要求,必然会导致设备故障频繁出现,甚至破坏设备的精度性能。通过日常设备维修统计发现,设备故障有很多是因为润滑不良,润滑管理不规范所致。所以,做好设备润滑工作,是减少机件磨损,减少机械故障的重要手段。搞好设备润滑管理,不仅要严格按照 “五定”、“三过滤”做好设备润滑工作,而且要对设备采用一些先进、可靠的润滑设备,并适时更换变质润滑油,以提高润滑可靠性和润滑效果。

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润滑设备研制成功,不仅可以对润滑油流量大小进行调整,而且具有润滑堵塞和不打油等自报警功能。实践证明,对一些关键、重要设备或陈旧设备使用先进、可靠的润滑设备进行改造后,润滑效果得到了保障,设备故障停机明显降低,设备使用寿命得到了提高,少量的投资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3、切实履行设备“三级”维修保养制度,搞好设备保养工作 设备“三级”维护保养是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实施设备“三级”维护保养制度,对设备进行例行保养和针对性保养,安排专人负责和监督检查,按单台设备进行抽查验收,以保证每次保养的质量,减缓设备的技术性能的劣化程度,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我公司建立了每天进行日常维护保养、每周进行周保养和按月计划进行一、二级保养的工作制度。日常维护保养要求操作者主要搞好设备的清洁、清扫、擦拭、润滑工作,提高设备运行环境。周保养对设备较系统、全面进行保养,对设备的各个机构进行检查、调整、擦拭,减缓设备劣化程度,同时维修人员利用周保养停机时间,对存在隐患故障问题的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减少了设备突发停机故障。每月的一、二级保养计划有针对性考虑关键设备和精度丧失的设备,对设备的各机构进行检查、修理、调整,恢复设备的精度。为保证设备保养质量,设备专职管理人员和兼职设备员对设备日常维护保养进行抽查,组织人员对设备周保养质量全面覆盖检查,安排专人负责设备一、二级保养实施、检查、记录,防止设备保养走过场、走形势。

4、搞好设备点检工作,消除设备事故隐患

设备点检是为了维护设备所规定的机能,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通过直接观察或检测工具,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一些关键部位的外观、性能、状态与精度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测。通过点检,能及时发现设备事故隐患,针对存在问题,采取措施,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从而减少停机损失,同时,有目的地做好修前准备工作,以压缩修理时间和提高修理质量。特别要指出的是设备负责人应认识到设备点检的准确性、及时性对设备事故的避免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设备点检最简单的办法是通过人的感官功能,采取看、听、摸、嗅等方法,凭经验来判断设备的操作灵敏程度,传动机构是否正常,温升、声响等有无异常。因这种点检方法与点检人员的水平、熟悉程度有关,准确性受到一定限制,应尽可能配备各种检测仪器和计量工具,来测定设备的技术性能,预知设备发生事故的部位和时间,以便研究相应对策。通过传统感官与仪器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设备点检的准确性,减少差错,消除设备事故隐患。

我公司现在通过操作人员实施日常点检,维修技术人员对设备关键部位进行点检,设备科专业人员对精密设备进行定期点检,使各个点检层次的人员相互配合、协调,纵横交错,形成三位一体、完善有效的设备点检体系后,现在设备事故、故障停机少有发生。

5、建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推行设备巡检机制

为了降低设备的故障停机,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我公司形成建立预防为主的设备维修管理理念,将设备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化,采用“工艺跟踪”工作方法,建立了设备巡检机制,制定了重点设备、重要部位的巡检表、点检卡,改传统的事后维修为预知维修。在巡检责任区域划分上,将设备划分到具体责任维修人员,明确落实到责任人。对设备的重要关键部位更有针对性地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做到巡检与专检相结合。为避免备检查走过场、走形势,除维修人员进行检查,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巡查,各部门第一负责人还进行抽查,做到环环相扣的检查机制,使设备巡检发挥应有的作用。

针对设备巡检存在的问题,根据生产进度要求,在设备间隙时间对设备按计划进行维修保养、检修。我公司产品生产受市场时期影响较大,特别是生产旺季,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减少设备故障停机,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利用放假休息期间组织人员对设备薄弱环节,对设备隐患故障及时进行检修。通过此项工作,解决了生产过程中设备停机影响生产问题,为生产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6、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减少设备突发故障停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设备管理与计算机应用已紧密相连,而且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实行计算机信息管理对设备故障管理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大大加快信息的传递,减轻管理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将历年来设维修记录输入设备维修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会按设备台帐、故障原因、维修时间自动分类。技术人员可查阅已登录设备维修故障,系统会自动提取设备故障的基本信息,并输出设备故障原因和维修方案。根据设备故障类型、故障发生频次,从而找出故障频发设备的时间、故障类型,提前进行预防性维修,减少设备突发性故障停机。

7、推广TPM-全员生产维护,实现管理人人参与

TPM将维修变成了企业中必不可少和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修和时间也成了工作目标计划表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项,而维修也不再是一项没有效益的作业。在某些情况下可将维修视为整个制造过程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地在流水线出现故障后进行,其目的是将应急和计划外的维修最小化。TPM将设备的操作人员当作设备维修中的一项要素,这是TPM的一种创新。那种我只负责操作的观念在这里不再适用,而例行的日常维护检查,少量的调整作业,润滑以及个别部件的更换工作都成了操作人员的责任。

我公司设备数量众多、型号规格复杂,分散在铸造车间、机加工车间、装配车间、金工车间和各职能部门,单纯依靠设备管理部门是难以管好的。因此,要把与设备有关的部门、人员组织起来参加设备管理,使设备管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设备的全过程管理,这是设备管理横向序列的协调,目的是充分调动各环节职能部门,主要是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正确处理由于分工不同所形成的要求、利益的矛盾,依靠各类专业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进行知识富集,系统地解决使用现代化设备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把纵向各个层次,即各级领导人员直至广大生产工人组织到设备管理的行列中来。这是设备管理的纵向序列的协调,目的是充分依靠各级领导人员的经营决策才能,以及操作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有效地解决设备管理面临的各类问题。这就形成了横向序列与纵向序列、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主体的设备管理网络,是管好现代化设备的客观需要。

8、搞好备件准备工作,为维修提供可靠保障

备件是设备维修工作的保障,维修过程中备件供应不及时,会导致维修完成时间的不必要延长,造成企业经济损失。但多数企业在设备备件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如引进、外购、自制设备同时存在,设备种类多,技术状况参差不齐,所需备件的种类数量多,图纸资料严重不全,随机备件少,库存备件不够,给设备维修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生产。

我公司为了搞好备件供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精心做好备品备件计划准备工作。公司设备科牵头,各部门负责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和检修情况,做好备件月计划工作,由设备科组织人员对备件进行评审,积极组织供应,组织协调备件的生产、购买工作。保证了备件准备的合理性、准确性,合理使用备件资金,加速备件库存资金周转。

2)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做好每台设备的《设备备品备件台帐》。每台设备建立专用件、通用件、电器备件等几大《设备备品配件台帐》,详细注明备件的名称、图号、型号规格、主要技术参数、实际库存量等备件信息,并不断完善、修改,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备件管理技术资料,便于动力科及部门进行管理、使用。

3)做好备件技术管理工作。做好备件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和国产化工作;积极进行备件研制,对无图纸或图纸不清楚、不详细的备件,利用日常检查或其它修理时间进行测绘,制造备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备件的寿命。

当然,设备备件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光靠这几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需从设备规划投产图纸、备件管理开始,到设备维修改造过程图纸、备件,依靠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甚至操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备件管理工作做实、做细。

9、加强职工技术培训,提高职工业务技能

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应积极开展智力投资,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公司人才素质,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宣传贯彻设备管理制度,普及设备现代管理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维修技术,努力提高设备管理人员、设备使用人员、设备维修人员的业务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适应现代化科技,适应现代化设备管理的飞速发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10、建立健全设备维修管理制度,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把建立健全设备维修管理制度作为设备维修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有了制度,才能明确设备管理工作职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层层把关的设备管理新局面,使设备管理工作,从组织上得以落实,从机构上得以精简,从效率上得以提高。

三、总结

企业要搞好设备维护管理,不仅要从以上几方面做好工作,同时还需要企业各级领导重视,各部门的配合,使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使机械设备管理进入市场竞争。采取经济和行政手段,提高机械设备装备水平,使机械设备维护管理水平走向良性循环轨道。通过不断的运行实践,推进设备维护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浅析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建立 篇5

李旭龙

内容提要:

据一项对世界500强的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 ,这些企业之所以出类拔萃 ,关键是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和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企业文化的终极作用在于持续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和标准的企业文化,只有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 意义 功能 建立

一、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据一项对世界500强的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 ,这些企业之所以出类拔萃 ,关键是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那么,何为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处事风格、环境习俗、思维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精神境界的总和。

企业文化既是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和方式,也是现代社会文化的缩影,是袖珍式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各种实践活动的投射、凝结和反映,其内容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体系。这些内容的文化层次由高向低逐渐拓展,性质由

/ 7

软向硬逐次增强,因而其功能和作用也各不相同。而这一切的集中体现,即企业的主导文化,是以人的素质为中心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企业文化的终极作用在于持续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在我国,海尔集团在这几年所取得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海尔集团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海尔还在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南斯拉夫等国家设厂,正在向国际化大集团的目标迈进。哈佛从中国企业中寻找成功运用企业文化的案例,海尔是中选的第一家。海尔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

在日本,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把美国货打得稀里哗啦,美国人不得不放下架子,研究和学习日本的经营管理的结果是:差距不在于技术设备,而在于管理;不在于管理的硬件,而在于管理的软件,在于企业管理文化的局限性。有人称之为“文化因素”,日本企业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职工对企业有高度的亲和力和认同感。

在美国,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通过对从美国22个行业中挑选出来的207家公司的调研,得出两个结论:

/ 7

第一: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具有重大作用; 第二:企业文化在下一个十年内很可能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性因素。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

1、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 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导向功能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念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是首要的。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3、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

/ 7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起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

4、约束能力

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是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辐射功能

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三、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没有文化,这个企业就没有了凝聚力,从而也会丧失了持久的竞争力”。这句话是现在已成为公商界人士最近几年的共识。企业文化的建立决不能生搬硬抄,也不能信手拈来。他是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的。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是创造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每个企业都在自己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风格,它就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同认同和遵守的、带有企业特点的活动精神

/ 7

和宗旨,以及在其间形成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一个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能造就一个好的企业形象,更能推动企业更快更进步的发展。

我认为,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和标准的企业文化,只有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目前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面对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需要不断的来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而想要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效进行,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达到共生与双向互动。作为企业管理者,对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从企业自身状况出发,找出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并且正确处理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精神,都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而企业管理制度本身能体现出企业文化。

其实企业管理制度化过程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一个企业把自己倡导的理念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持之以恒,积淀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但要使这种文化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企业文化,还必须把它制度化,使企业的企业精神、5 / 7

管理理念及员工的价值观等都充分地体现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而如何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文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部分。体现企业核心理念的企业制度可以强化企业文化,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与完善,成为员工共同认可的思想。企业文化有着促进企业制度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创新的作用。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从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更有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达到企业文化的终极作用,即持续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参考文献

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 刘莹莹、《大众标准化》 2001年10期 《浅谈企业文化的功能》;

谢春、《继续教育》2000年第04期、《企业文化竞争——现代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

/ 7

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篇6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应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企业文化建设。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烟草行业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推进行业企业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着眼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以人为本,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着眼于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时期,烟草行业不仅要为经济建设增砖添瓦,也要为弘扬先进文化作出贡献,这是历史赋予烟草行业新时期、新阶段的重任。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中国烟草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发展其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对外可以树立良好形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做好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内容、形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纽带,融思想教育、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于一体,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生产经营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建设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帮助和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有利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财务分析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篇7

1.1 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

主要是分析企业利润的实现情况。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直接动因, 企业实现利润的多少最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效。因此, 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是现代企业财务分析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要揭示企业利润的构成情况, 影响利润发生增减的因素及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等。

1.2 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

偿债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高低, 是企业各方面利害关系人最关心的财务能力之一。

1.3 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等约束, 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大小。

1.4 企业筹资和投资能力分析

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需要合理筹资, 实现企业经营的不断扩大需要选择科学的投资方向, 在一定意义上讲, 筹资和投资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而筹资和投资的合理程度, 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短期经营效果, 而且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经营, 因此, 现代企业经常分析筹资和投资的合理性, 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1.5 企业扩张能力分析

企业扩张能力是指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速度。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 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等。

2 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财务分析是现代企业管理决策所不能缺少的。财务分析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利用其独有的职能支持着企业各项决策。随着现代企业已发展到战略管理阶段, 财务分析已成为企业决策程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愈来愈重要。

2.1 财务分析可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突破口

财务分析是利用财务数据、运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阶段性的经营成果和各项财务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 财务分析就好比是企业的透视镜, 其目的是检查企业经营运作状况的现象是否正常:如资产配置是资本性预算支出, 若投资项目过多, 就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结构、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 此时的财务就必须提请公司高层严加控制投资规模, 因此, 只有通过财务分析, 才能把反映企业过去财务状况的数据变成预计未来的有用信息, 才能使企业内部的资源达成有效的配制, 才能发挥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2.2 财务分析在支持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中居于核心地位

现代企业管理所做出的任何决策, 从企业的购并、重组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市场营销决策、人才策略等, 都离不开财务管理的支持, 虽然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市场营销决策、人才决策等和企业的财务决策同为企业管理决策的一部分, 但财务决策对其它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起着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它不仅为其它决策的制定提供数量分析和决策依据;而且它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 与其它决策相配合, 并为这些决策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正是由于财务分析所具有的特有功能, 可以引导其它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协调其它决策之间的关系, 因此, 财务分析在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中具有核心地位。

2.3 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 是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效工具, 更是企业进行预测、决策, 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当财务管理实现从会计核算型向经营决策型的转变, 财务分析在经营决策过程的作用才会凸现。企业筹资的具体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在企业筹资的实际中, 这些动机有时是单一的, 有时是结合的。无论出于何种动机, 决策者应在公司现有的财务基础上进行分析, 尤其对于上市公司, 应进行财务敏感性分析和财务风险预测, 以现有的融资空间, 选择最佳的筹资渠道。随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发展战略将做出更大的调整动作。财务分析在企业重大事项决策中的作用会愈加重要。企业实施一个投资项目, 必须编制完善的投资可行性报告;企业兼并、重组必须编制一套运作方案。不论是投资可行性报告还是企业重组、购并、兼并方案, 唯有透彻的财务分析才能将财务信息的决策价值提炼出来, 增强决策过程中对未来情形的预测。

3 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市场体系的日臻健全, 对企业行为的要求也日趋规范、科学。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状况的一条重要评价途径, 评价、分析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其整体水平, 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财务分析既是已完成的财务活动的总结, 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 在财务管理的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经常深入地开展财务分析工作, 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3.1 财务分析是企业贯彻国家有关政策, 遵纪守法, 增收节支, 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残酷的。但企业必须遵纪守法,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以适应市场为前提, 以提高质量为基础, 增收节支, 改善经济管理来发展企业。财务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要分析企业的经营是否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制度、条例, 是否通过正当竞争与增收节支获取收益等等, 从而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3.2 财务分析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济业绩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进行分析, 可以了解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便于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报表使用人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并通过分析将影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区分开来, 以划清经济责任, 合理评价经营者的工作业绩, 并据此奖优罚劣, 以促使经营者不断改进工作。

3.3 财务分析是挖掘潜力、改进工作、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

企业理财的根本目标是努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周转状况, 不断挖掘企业改善财务状况、扩大财务成果的内部潜力, 充分认识未被利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寻找利用不当的部分及原因, 发现进一步提高利用效率的可能性, 以便从各方面揭露矛盾、找出差距、寻求措施, 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良性运行。

3.4 财务分析是财务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的重要前提

财务计划, 是以货币形式, 事先确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并据生产经营规模编制企业的资金需要量、劳动的耗费和劳动成果, 以及企业与财税、银行之间交拨款关系的书面方案。编制这些以货币形式反映的书面方案, 需要大量的资料, 而这些资料可以通过财务分析获取。财务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要经常检查与调整, 以便财务计划的切实执行。财务计划的检查与调整, 所采用的手段就是日常的财务分析。

3.5 财务分析是合理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 可以了解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偿债能力的强弱及营运能力的大小, 可以了解投资后的收益水平和风险程度, 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必需的信息。

随着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 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显重要, 这不仅要求企业要定期对公司的日常财务状况做出详尽分析, 了解企业的优势, 发现企业的不足, 及时改变企业的经营策略。同时对企业随着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 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显重要, 这不仅要求企业要定期对公司的日常财务状况做出详尽分析, 了解企业的优势, 发现企业的不足, 及时改变企业的经营策略。同时对企业拟发生的重大事项, 如对外投资、企业购并、重组上市等, 财务分析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管理当局的决策。因此, 财务分析正逐渐成为企业经营、持续发展过程中支持企业做出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有效发挥财务分析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摘要: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企业管理层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越来越需要及时了解和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 并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财务分析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意义,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戴永良, 孙晓勇.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1.

[2]漆江娜, 黄元生.财务管理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企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 篇8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作为各个层面共同体的共同规范,具有强大精神感召力,这种精神和灵魂是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最基本、最核心的精神支柱,在每个民族或国家的全部生活和历史过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文化作用于企业中,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使企业通过长期的经营与实践,形成一种能将一个组织的众多成员聚集在一起,围绕一项共同的事业协同工作的力量。这一力量渗透于企业的所有部门,影响并支配着企业各种业务活动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企业的灵魂。这就是企业文化。

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普遍认同和共享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优秀的企业常常会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它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与维护,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并以其强大的文化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2.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

企业文化的威力来自它所具有的精神魅力,一种理想追求、信仰所具有的约束力、感召力和激发力内铸为企业的灵魂力。

2.1 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把企业和员工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引导并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共同为企业创造价值。

惠普的企业文化在工作方法上体现得极有特色。惠普没有时刻表,不进行员工考勤,员工可以从早上6点、7点或8点开始上班,只要工作8小时,这是为了让员工能按个人生活的需要来调整工作,表现了惠普在尊重员工同时,也高度的信任员工的自觉能力。

2.2 塑造形象的功能

提升整体企业的精神面貌和企业形象。企业展示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例如在海尔的工业园区里,员工们胸牌上写意的画着一张笑脸:我是海尔,我微笑!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而员工脸上的笑容更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这与“海尔真诚到永远”的宗旨共同树立了海尔亲和,真诚的企业形象,使海尔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工厂,成长为产品行销五洲,员工来自世界各地、享有世界声誉的企业集团。可见,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2.3 推动企业经营业绩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使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方案得到全体员工的正确认识、支持,激发员工的热情,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奋斗。正是由于企业文化的力量,使松下公司能从仅有三个人生产灯泡插座和插头起家,发展到今天拥有几十万员工,年销售额几百亿美元,产品行销全球的跨国集团,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3.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行业内不少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行业各工商企业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努力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迈出扎扎实实的步伐。

4.构建企业文化的主要途径

企业文化建设途径主要有内部途径和外部途径

4.1 内部途径

创立企业文化的主要工作要由企业自身来做,企业自我是发展企业文化的动力之源。因此,企业需要进行的内部工作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设立组织机构、改善企业人际关系、培育团体意识等。

4.1.1设立组织机构

设立企业文化组织机构时,除了重视企业新建机构的职能作用外,还要重视对企业原有文化组织机构的改造,尽快地将这类组织对企业原有文化的传播转变为对新文化的宣传教育;重视非正式小群体中的文化组织的存在,对它们进行引导、转化,为创立企业文化服务。

4.1.2改善企业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交往的内容也更加广泛。与此同时,人际关系比以前也更加丰富、复杂,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企业需要从两方面改善人际关系:

(1)根据人际关系中利益性增强的特点,注意从利益上调节好人际关系。首先要关心每一个人的物质利益,尽量满足对物质利益的合理需要。其次,要注意用合理的政策调整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纠正一些分配不公的现象。

(2)根据人们竞争意识逐步增强的特点,注意引导员工用社会主义竞争观对待竞争问题。使员工认识到,有竞争才有择优汰劣,有竞争才有发展。使广大员工树立竞争意识,正确地看待竞争结果。胜不骄,败不馁。

4.1.3培育团体意识

企业要形成强烈的团体意识,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1)要基于基本的价值追求,确定企业目标。团体意识的基本形态和主体内涵表现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这种凝聚力或向心力的聚光点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2)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逐步把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建设利益共同体培育团体意识。(3)要真正实行企业民主,使每个企业成员意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企业事务。

4.2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民族文化环境、政治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对于这些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企业要进行分析,以便利用有利的因素,摒弃或改造不利因素,为企业文化的创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4.2.1塑造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就是公众和员工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和印象,它建立在企业对社会和公众所做的贡献并为社会所认同的基础上,建立在员工是否与企业荣辱与共,关心企业经营和效益,珍视企业信誉的基础上。

5.结论

企业文化是经济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增强活力,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在被人们所认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所处的时代特征、所在国的文化传统、企业的社会功能和领导者的经营理念等。因此,要对这些方面深入进行研究,以确定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

上一篇:编辑入职申请书的下一篇:篮球培训班安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