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教案(共10篇)
学习目的:
1、生活中的数字化产品,了解它的功能。
2、能初步识别并抵制盗版和冒牌商品。
3、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
4、了解计算机病毒及黑客活动的危害性。
5、能正确使用病毒防治软件。
6、知道保护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学习重点:
1、各阶段知识产权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
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学习过程:
一、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列举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用品?
2、描述未来的数字化生活、实现这个目标涉及到哪些技术和设备,对人员有什么要求?
3、信息技术如何据推动经济发展?
二、知识产权
1、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规定的人们对于自己创造或拥有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各种权利的总称,包括相应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2、传统的知识产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称工业产权,包括以专利权、商标专用权为主要内容的与工业产业有关的权利,包括发明、商标、服务标记、工业品外观设计、厂商名称、货源标记、原产地名称方面的相关权利的保护,以制止不正当竞争。另一部分称为版权(著作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音乐、戏曲、绘画、雕塑、摄影、电影等方面的作品,以及由这些作品所演绎形成的新作品。
3、保护知识产权
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可以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以鼓励大家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就信息技术领域而言,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是指对知识产权权利人在 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等硬件的设计制造以及软件的原创成果的保护。开发者设计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在开发完成之日起就受到法律的保护。......
作为软件的使用者,应树立法制观念,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自觉使用正版软件,抵制盗版及未经授权的软件。未经软件版权人的允许,不得对其软件进行复制、修改、传播等非法操作,更不能进行商业性转让、销售等侵权活动。
三、病毒的特征和防治
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原来是一些喜欢在网络上搞恶作剧的人(电脑黑客,hacker)编制的一些能够通过修改程序,尽可能地把自身复制进去,进而去传染给其他程序的具有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机程序。.....
2、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1)寄生性(2)传染性(3)潜伏性(4)爆发性(5)破坏性
3、计算机病毒的症状
(1)装入程序的时间比平时长,运行异常;
(2)磁盘可用空间突然变小,或系统不能识别磁盘设备;(3)有异常动作,如突然死机又自动启动等;(4)访问设备时有异常现象,如显示器显示乱字符,打印机乱动作或打印乱字符;(5)程序或数据无缘无故的丢失,找不到文件等;
(6)可执行文件、覆盖文件或一些数据文件长度发生变化;(7)发现来历不明的隐含文件;
(8)访问设备的时间比平时长,如长时间访问磁盘等现象;(9)上网的计算机发生不能控制的自动操作现象;(10)机器发出怪声。
4、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预防,检查,消毒。可以采用一些专用的计算机病毒软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计算机系统和所有软件进行检查和消毒。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发展,所以,对计算机病毒必须以预防为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预防措施:
(1)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环境无病毒,最好用硬盘启动计算机系统。(2)对重要的数据要定期进行备份。(3)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盘或光盘。(4)不要非法复制别人的软件。
(5)安装具有智能分析功能的反病毒软件。
(6)对从网络下载的各种免费和共享软件,要先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杀毒后再安装使用。(7)要谨慎处理收到的电子邮件,一般不要运行电子邮件附件中的程序,也不要打开电子邮件中的任何文件,如果必须打开,则最好在打开之前要求对方确认。常用的杀毒软件有:金山毒霸,KV3000,瑞星,诺顿等
四、信息安全
按照国际上的标准定义,信息安全是信息系统或者信息安全产品的安全策略、安全功能的管理、开发、维护、检测、恢复和评测的总称。
信息安全应包括:鉴别、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抗抵赖等五类安全服务,以及能够对这五类安全服务提供支持的八类安全机制和普遍安全机制,如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数据交换控制、业务流填充、路由控制、数字认证等。
五、青少年上网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六、练习题
1、计算机预防病毒感染有效的措施是()。
A、用酒精擦拭U盘后才使用 B、定期对计算机重新安装系统
C、不准往计算机中拷贝软件 D、给计算机安装上查杀病毒的软件
2、计算机病毒是指()
A、带细菌的磁盘
B、已损坏的磁盘 C、具有破坏性的特制程序 D、被破坏了的程序
3、使计算机病毒传播范围最广的媒介是()
A、硬磁盘 B、软磁盘 C、内部存储器 D、互联网 4 对存有重要数据的软盘,防止计算机病毒感染的方法是
A、保持软盘清洁
B 通过使用写保护防止病毒侵入
C、定期格式化
D不要与有病毒的软盘放在一起
5、计算机黑客是()
A、一种病毒 B、一种游戏软件 C、一种不健康的网站所有批处理文件 D、指利用不正当手段窃取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口令和密码的人
6、计算机病毒指的是()
A可使计算机生病的病菌
B 可使人生病的病菌
C已感染病毒的计算机磁盘
D 特殊的计算机程序
7、为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染,应该做到不要()
A 使用软盘
B 对硬盘上的文件经常备份
C 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
D 使用来历不明软盘上的程序
8、下列关于软件版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盗版软件是一种免费软件
B 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是侵权行为 C 使用盗版软件是一种违法行为
D 计算机软件是享有著作保护权的作品
9、下列不属于计算机病毒特征的是()
A 隐蔽性
B潜伏性
C寄生性 D 免疫性
10、计算机病毒是一种()。
A生物体
B特殊程序
C幻觉
D 化学物
11、关于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操作方法不当 B 人为制造
C 频繁关机
D 操作人员不讲卫生
12、未染毒的软盘加上写保护后,在染毒的计算机上使用,该软盘()感染病毒
A不会 B 可能会 C 一定会
D 其它三项都不对
13、如果发现某张软盘上的文件已染上病毒,恰当的处理方法是()
A用消毒液消毒
D 将软盘上的文件复制到别处的软盘上使用 C用反病毒软件清除软盘上的病毒 B 停止使用,使其慢慢消失
14、下列不违反《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行为是()
A未经允许贩卖他人软件
B 未经允许复制他人软件
C从因特网上下载共享软件 D 未经允许复制并贩卖他人软件
15、关于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过光盘传播
B 通过电源传播
C通过网上传播
D 通过软盘传播
16、下面有关计算机病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种特殊程序 B像人类的感冒病毒一样,也是可以传播的 C像人类的某些决疾病一样,也是可以潜伏的
D像人类的疾病一样,两台计算机互相靠近就能感染
17、下列能正确防止计算机病毒传染的方法是()
A不让生病的人操作
B 提高上网速度
C不使用来路不明的软件
D提高计算机电源稳定性
18、设一张软盘已染上病毒,能清除病毒的措施是()
A、删除该软盘上的所有文件
B、格式化该软盘
C、删除该软盘上的所有可执行文件 D、删除该软盘上的所有批处理文件
19、下列行为不违背信息道德的是()
A.小王自恃计算机水平很“高”,通过网络强行控制别人的计算机,随意删除修改别人的文件; B.小丽是A通信公司老总的秘书,于是趁工作之便将公司核心技术文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老对手B通信公司老总,并获5万元红包;
C.吴某是编程高手,经过3天的攻关,把某公司辛苦3年开发的程序破解了,并以每套1000元的价格(低于该公司销售价格5000元)卖给了几个公司; D.网友小木是个摄影高手,他登陆某论坛贴图社区,上传若干风景图片,并希望网友对他的作品提出意见。
20、下列行为违反计算机使用道德的是()
A、不随意删除他人的计算机信息 B、随意使用盗版软件 C、维护网络安全,抵制网络破坏
D、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随意约会网友
21、《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保护的是软件的()权
A、使用 B、复制 C、著作 D、发行
AI-RCJ虚拟足球机器人做为一种好的游戏工具、好的教育载体、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 通过我们不断的实践研究, 发现它有着独特的魅力, 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 学生可以从虚拟实践中获得创新思维, 在思维创新中涵养综合素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AI-RCJ虚拟足球机器人 (如图1) 是AI-CODE游戏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一个以虚拟足球机器人为控制对象进行程序设计和比赛竞技的教育系统, 它综合运用了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学生可以运用机器人快车, 通过流程图式的图形化编程方式编写程序, 赋予足球机器人进攻和防守的能力后, 再在虚拟平台AIRobot上进行对弈赛。
整个智能足球机器人教学体系包括五部分, 其中, 《初识机器人》和《足球机器人动起来》是基础类, 《进攻机器人》、《守门员》、《我的球队》三个模块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在这三个模块中渗透给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分支结构;让学生了解数学平面坐标、体会不同质量的物体碰撞带来的不同效果和状态。
《单向进攻机器人》是《进攻机器人》模块中的一课。在《进攻机器人》的模块教学中, 我们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设计成《单向进攻》和《双向进攻》 (如图2) , 入门由浅入深, 将课堂教学成梯度呈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 可以将教学难点分散, 学生能够理解也容易实现,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气氛中进入更深层的思考。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在此之前学习了《初识机器人》和《足球机器人动起来》两个教学模块, 对AI-RCJ智能足球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图形化编程环境有所了解, 对足球机器人充满好奇, 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条件循环”和“将球踢入某点”图标。
(2) 理解球场坐标, 能简单计算球门点坐标。
(3) 会编写单方进攻足球机器人程序。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分析机器人的动作, 大胆运用图标指令, 通过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并大胆尝试, 通过反复试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3. 情感态度
愿意和小组同学交流思想,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通过比赛竞技, 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 提高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球场坐标, 会编写单方进攻足球机器人程序。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机器人的动作, 大胆运用图标指令, 通过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并大胆尝试, 通过反复试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一)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直观演示法、尝试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整合教师的启发教学和学生探究法的优势, 并加入多媒体直观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教学过程
五、教学环境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需要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教学环境。计算机操作系统为Win2000/XP, 计算机需要安装AI-ARJ虚拟足球机器人软件。
六、教学反思
《单向进攻机器人》点燃了学生研究足球机器人的热情, 许多学生在课后都将AI-RCJ软件拷回家中使用, 还利用课余时间研究, 兴趣浓厚。现在许多学生都喜欢网络游戏, 作为教师怎么抓住这一契机转移学生的兴趣点, 引领学生, 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的发展, 笔者认为这种竞技类游戏软件无疑是一种好的途径。
随着学习的深入及难度的增大, 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从游戏的表象真正走进理性的思考, 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 将专业术语转换成生活化语言
笔者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 将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转换成生活化的语言。如:将程序设计中的变量, 比喻成“小匣子”, 循环, 介绍说为“反复做”。这些生活化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接受, 并且容易理解它们的作用。课堂上将生活化的语言和专业术语有机结合, 学生好理解, 并较快地接受了专业化名称。
(二) 课堂教学设计要有梯度, 入门要由浅入深
在整个智能足球机器人教学体系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 注重观察学生的表现, 每节课设计的内容应呈现梯度, 入门课由浅入深。
如:本节课的《单向进攻机器人》就是《进攻机器人》模块的第一个梯度, 将机器人简化为单方进攻, 将球踢入球门的位置简化成具体的坐标点。这样学生只需要使用三个指令、设计一个参数, 就可以实现一个进攻机器人的设计。等学生能够理解这样的设计思路后, 再进入第二个梯度, 将单项进攻改成双向进攻。这样的课堂设计, 循序渐进, 学生能够理解也容易实现, 看到自己设计的机器人能够进球, 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在欣喜的同时有了持续学习研究的动力。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气氛中进入更深层的思考。
(三) 小组合作, 重在学生去探究发现, 重发展性评价
针对学生之间的差距我们采用小组相互合作的方式教学, 通过相互带动弥补了学生之间的差距。教学中, 应注重学生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发展。课堂上提倡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关注孩子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以过程评价为主。
总之, 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机程序的几个概念和编程思想, 还学会了一种分析-推理-实践的科学的方法, 获得合作探究的体验过程。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技术性和工具性学科, 只要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找到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 信息技术教学就会向更高层次, 向培养学生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方向不断发展。
摘要:机器人教学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机器人教学, 该文以教案的形式向我们阐释了关于机器人教学的一般方法、步骤。
教师备课备学生这是备课的基本要求,而备学生的过程与结果,有些信息是形成在过程记在大脑中的,也有信息是需要呈现在教案中的。如:关于教学对象的基本信息,学生的年级、班级、人数等。不要小看这些基本的信息,现如今教案既是教师自己教学参考的资料,也是教师之间不可或缺的交流材料之一。教案只有呈现年级、班级、人数这些授课的基本信息,他人才能判断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目标预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合理性与否,才能显示教师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怎样。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上课年级与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是有关联的,上课班级的差异也与教案的产生发生着关系,班级学生数量直接关系到备课的设计,大班额怎样教,小班额又怎样上,这些基本的信息既是备课需要关注的信息,也是教案需要呈现的基本信息。
二、需要呈现教学内容的信息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组成元素,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呈现教学内容的授课信息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是课程的问题,落实到教案中,首先应该具体到教材,并且要明确,如:是学习跨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还是学习完整技术,一定要表述清楚,切忌不明确,如:学习内容是“武术或民族体育”。武术和民族体育内容博大精深,具体学习什么,很不清楚;其次是要落实到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即:呈现教学重难点的授课信息。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只有明确了重难点,教学才不至于偏离方向,落实才有目标,教学才有效果。如果将教学重难点都搞不清楚,那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航船就不知驶向何方,更不能谈什么教学效果了。
三、需要呈现教学目标的信息
教学目标在教案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结果。教学目标需要在教案中呈现并得到大家认可,但是很多情况下教案呈现的效果并不理想:表述没有体现具体性,主体不明确,行为动词使用混乱,学习的程度、达成的条件模糊,失去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更有甚者目标的主次不分,呈现的信息该有的没有,把教学目标搞得不知道究竟课堂在干什么。呈现教学目标授课信息,要明确具体地指明学生学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学,学到什么程度,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我多次投篮练习,能够独立完成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这样呈现教学目标信息就具有可操作性。
四、需要呈现教学过程的信息
教学过程是体育与健康教案需要呈现的重要信息,如果教学目标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呈现的是学习结果,那么教学过程呈现的就是课堂运行的过程,即:课的顺序和每一个环节大体上需要的时间、具体的学习内容、步骤、教法与学法、练习次数、教学的组织形式、安全提示与活动要求等。体育与健康课的结构是由学科性质、学生生理机能变化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等所决定的。在呈现教学过程的信息中,呈现课堂结构信息,既是整体教学设计的需要,也是突出学习活动完整性、合理性、针对性、系统性的需要。无论课的结构是准备、基本、结束三部结构,还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部结构,都要呈现清楚,并且要根据每一环节的活动内容,预设所需的时间,这也是教学严谨性和有效性的需要。在课的顺序提示下每一个环节具体要教学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要干什么,要呈现什么。如:开始环节常规教学的具体内容、准备环节热身活动的内容、主体环节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结束环节放松调整与师生交流小结的内容。呈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应尽量具体些,如:准备环节(1)定位徒手操:伸展运动4×8,扩胸运动4×8……(2)跑的专门性练习:原地摆臂练习,小步跑练习,高抬腿练习等。而在主体环节呈现的学习内容,如:学习快速跑,既要说清楚是学习哪个具体的技术阶段,还是全程技术,同时还要简单陈述所学内容动作方法。如果有游戏既要呈现游戏的名称,还要简明扼要地呈现游戏活动的方法与规则,切忌只呈现学习内容总的名称,如:准备环节“定位徒手操”,徒手操具体是什么没有呈现。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在每一个环节中,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顺序要呈现清楚,这就是教学的步骤。如果课堂教学前与后顺序不清,甚至不合理,那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就失去了章法,就会降低教学效果。针对每一环节具体学习内容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方法要呈现清楚。呈现教与学信息,要依据不同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资源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性的、互动性的、趣味性的教与学方法。切忌不虑教材,不结合师生特点和资源情况,公式化的、口号性的呈现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纠正错误动作法等教法,以及观察、模仿、自主、合作、探究等学法。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组织,直接影响教与学效果、每一环节、每一步练习都采取怎样的活动组织形式,要结合练习场地,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呈现教学组织信息时,要考虑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场地与器械情况、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与安全,做到收放结合,灵活多样。活动的要求(包括安全提示)要呈现出来。呈现活动要求包括练习顺序、课堂纪律、学习配合、精神面貌、动作质量、安全提示等。只有课前将学生练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想得周密,要求提得恰当合理,才能保证课堂运行安全、有序、高效。运动技能是在反复练习中掌握的,教师根据学生运动基础,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活动目的,要客观实际地呈现每个练习活动的次数。这样既强化了运动技能学习,也明确了学生练习的归属。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教材,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也要呈现在教学过程的信息中。
五、需要呈现课程资源的信息
课程资源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对于丰富练习手段,改变练习方法,调动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要积极地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这些在本节课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课程资源,是需要呈现在教案中的。如:教学所用的器械名称及数量,教学挂图的名称及数量,录音机,双杠练习的保护袋数量,练习投篮用的活动篮筐数量,自制的保龄球练习器数量等。
六、需要呈现预设的运动负荷和课后反思的信息
课题:网络安全(学科:信息技术,年级:五年级下册,教学理论依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及产生这些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了解病毒防治、防火墙等安全技术。)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
2、了解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
3、了解防范安全隐患的常用措施。
4、了解常用的安全技术:病毒防治及防火墙。
5、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认清网上信息的精华和糟粕,做遵守网络道德的网民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隐患及其产生的原因、防范安全隐患的常用措施。
教学难点:对病毒防治和防火墙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信息安全是当前阻碍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入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最大的阻力,由于网络的不安全性,使得人们对网络的应用有所顾忌和保留,达不到理想的交流效果。请同学根据自己的体验,谈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和学习的存在哪些安全问题,以及有何解决的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提出相关问题,“QQ是我和朋友联系,和同事探讨问题的好工具。可今天却怎么也登入不上去了,并提示密码错误,可我输入的密码肯定是对的,很着急,请大家替我想想办法。”经过对问题的具体分析,即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安全问题。
(二)用语言感化学生。
1.设问:同学们,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很容易受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生病甚至一命乌呼,其实计算机网络在安全上也是很脆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机网络脆弱的原因吗?
学生活动:学生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各说其词。
教师活动:首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然后完整阐述造成计算机网络脆弱性的两大因素:计算机本身问题和计算机网络问题。计算机本身的问:(1)软硬件系统的复杂性(2)测试的不完整(3)安全漏洞存在的必然性。计算机网络问题:(1)自然的损坏(2)人为的破坏。
2.设问]请同学们归纳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分析产生隐患的原因?
教师活动:查看学生归纳情况,观察学生活动,并参与探讨,最后列出产生安全隐患的原因:
(1)系统自身原因(2)自然环境影响(3)人为原因 3.设问:同学们,你们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碰到过这类事情呀?如果碰到过,那么你们又是怎么来解决的?
学生活动:学生说说自己的情况,请学生代表说说碰到的一些典型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自我推荐的方式讲述自己的解决之道。
教师活动:认真倾听,归纳小结,适当加以表扬。
最后老师分别从计算机系统、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等三个方面系统介绍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的一般措施,并强调学生在以后的计算机网络建构时要注意这几方面的因素。
4.设问:通过以上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呢?
学生活动:以小组形式展开,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发表自己的想法,小组共同商讨方案的可行性。
教师活动:教师了解各小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取几个典型方案进行全班分析、讨论。
5.常用的安全技术: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还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安全技术,如病毒防治、防火墙等。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机病毒是什么吗,它与生物病毒有关系吗?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来防治计算机病毒呀?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看有关病毒特性、病毒种类及、病毒防治措施方面的内容,加深对病毒的系统了解。
教师活动:
1、分析讲解计算机病毒与生物病毒的异同。不同点: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而生物病毒是一种病菌。
相同点:①具有寄生性。②具有隐藏性。③具有潜伏性。④具有传染性。⑤具有破坏性,等等。
2、病毒的防治。
要有效地防治病毒,首先应了解病毒的特性,然后采用杀毒软件等进行查杀病毒或安装相应补丁。教师可适当举例说明,如如何对疯狂作案的“冲击波”病毒进行防治?
症状分析:被感染的机器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死机与反复重启、网络速度变慢、应用程序异常、不能拷贝粘贴、IE浏览器不能打开链接等现象,而网络本身由于充斥了无数的攻击数据而变得非常拥挤,服务器和网关时有瘫痪。
原因分析:该病毒是利用微软公司Windows操作系统RPC DCOM漏洞进行传播,能够使遭受攻击的系统崩溃,并通过网络向仍有此漏洞的计算机传播。
解决方法:下载并安装微软补丁。
问题2:防火墙就是一种防火的设备吗?防火墙是如何实现的网络安全的?
学生活动:打开“天极网”相关网页,学习有关防火墙的相关知识。
教师活动:
1、教师讲解防火墙的功能。
防火墙通过控制和监测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行为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其基本功能为: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行为;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进行检测和告警。
2、讲清实现防火墙的三种技术。分组过滤技术、应用网关、代理服务。
(三)、通过讨论主题,完成德育的内化和升华:
我们青少年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思想、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而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现代青少年肩负着发展信息技术,建设安全与文明的信息社会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规则和道德,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通过终身的学习,迎接挑战,实现理想。
(四)、学生练习:
1为什么说计算机网络在安全上是脆弱的,它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联系实际,讲一讲防范安全隐患的常用措施。
3、举例说明最近影响力较大的一些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让学生掌握收藏网址和从网上下载图片、网页的方法。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在网上迅速搜集信息、保存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与人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重点是保存整个网页和保存网页上的图片。这两种操作是我们今后在网上收集资料最常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浏览网页时发现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怎么保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上呢?
2、这节课学习“网页的下载与保存”
二、保存网页。
1、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打开寓言故事"的网站。
用“baidu”搜索即可
2、这个网站,我们可以从IE浏览器的地址栏中去把它找出来。因为输入过一次的网址,会在短时间内保存在地址栏中。
3、大家可以快速的浏览这个网页。
4、你浏览到哪些信息?
5、网站上的信息还有很多,有些同学还想带回家去看,我们该怎么办呢?(把它保存下来)
6、完成任务一:保存寓言故事网站的首页。
7、学生作业展示:在我们的文件夹中保存到了一个网页和一个文件夹,这个文件夹中是什么呢?原来是刚才这个网页上所有的图片。
8、请同学打开文件夹中的网页,请你仔细观察地址栏中的地址,和刚才有什么区别?(现在的地址栏是网页存放的路径,刚才的是网站的地址)。
三、保存网页中的图片。
1、找到一张图片“baidu”的图片搜索,
2、在图片上点“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
3、选择保存位置
4、学生练习
四、大显身手
【适用年级】初二年级
【适用单元】网页制作第2节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掌握用网页编辑软件打开网站和修改网页的基本方法。
(2)学会对网页中的文字进行各种修饰。
(3)学会为网页设置背景图片。
(4)学会使用水平线美化网页。
2.技能目标
通过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美化网页的基本操作。
3.情感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对比、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3)利用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正确打开站点。
(2)难点:为网页设置背景图片。
【教学方法】对比法、任务驱动法
【课前准备】网络、对比网页
【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建立“锦绣中华”网站及它的主页,大家能打开它吗?
学生实践……
二、新授
【站点的打开】
分别找学生介绍自己的不同的打开方法……
(会出现直接打开站点文件夹现象和启动frontpage软件后“文件”—“打开站点”两种情况)初学者易出错点
这两种情况中哪一种能对网页进行修改?试试看……
(通过出错并修正错误来学习新知识)
一种是浏览方式,一种是编辑方式
【任务】大家已经知道哪一种打开站点的方法能对不满意的网页进行修改了,接下来我们要对网页进行一些美化工作了。下面大家比较一下哪一张网页比较吸引你?并说说原因?
广播展示对比网页……
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文字进行了字体变大着色、居中修饰、网页的背景变颜色。
引导1:我们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也对文档进行修饰,大家能不能也对我们的网页中的文字进行修饰呢?能不能也给我们的网页换个漂亮的背景呢?大家动手试试看……
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广播展示学生网页文字修饰……
(展示的过程中提示学生:1.尽量使用黑体、楷体、宋体、仿宋体、幼圆体这5种标准字体,以便网上其他计算机能顺利显示网页是的文字;2.合理搭配网页中的文字与背景的颜色,以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引导2:在网页中还有一个细节之处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水平线)
学生回答:……
我们也试着给自己的网页中添加水平线来美化我们的网页。
学生动手实践并互相交流……
问题:能否将水平线加粗变颜色呢?(右键的属性)
学生动手发现……
【任务】:在网页中一种颜色做背景好像有点儿枯燥,能不能换一个淡雅一点的图片做背景呢?
提示:图片做背景应该还在“背景”对话框中找。
学生动手实践……
广播展示学生的发现……
注意点:1.在网页中插入的图片或动画、音乐、小电影都要及时保存,并保存在网站images文件夹中,以防止发布到网上出现链接错误;2.想看网页存完后的结果可以使用“预览”,所看即所得。
【任务延伸】:大家使用图片修饰的是一张网页背景,那么我做了多张网页的背景也用这种方法就太累人了,能不能有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让所有的网页与第一张相同呢?办法是有的,“格式”菜单下的“主题”大家试试看……
注意点:
1.使用了主题后,再使用背景是不能的,必须先删除所用的主题,方法是:“主题”对话框中使用“无主题”即可;
2.想应用所有的网页时选择“所有网页”这一项。
三、教师总结
1.【举一反三】从“文字”颜色──“网页”背景(单色)──“网页”背景(图片)──“多个网页”背景一致(主题),由浅入深,形成线与珠的关系。
2.使用右键的“快捷菜单”便利。
四、作业
打开你的素材库完成《多彩民族》的网页制作并做修饰(教师展示一张)
展示学生作业并点评……
教后记:
1.本节课在文字修饰块内容教师可以略说,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但其中就存在一个问题,若文字处理软件没有学习,此内容就会影响本节课的完成效果。
2.任务延伸这块内容可根据整体学生掌握情况加以取舍,也可对个别学习较快的做为知识的延伸内容。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的实施过程等融为一体, 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改造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学习。
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 可以增大单位课时的知识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把传统的纯文本的知识说明转换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全方位展示,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尤其是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也就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要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离不开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而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完美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可以说,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基础与前提。
在信息技术以外的学习领域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在于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与交流信息, 在此,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学习新知识的手段与工具。
只有当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完成这个任务后, 学生才能掌握“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学会创造“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才能保证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鲜活的知识, 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的现状
既然承担了如此重要的任务, 而且在信息技术支持方面又具有“先天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应该是远远地走在其他学科的前面的。然而, 其现状又如何呢?
相信许多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不少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相当长时间的学生, 其对电脑的应用也仅仅停留在浏览网页, 聊天, 打字等初级水平上, 遇到问题, 要么想不到用信息技术解决, 要么不知道用哪方面的知识解决, 尽管这些知识他可能在考试或做作业时已经相当熟练了。总之, 学生学到的只是孤立的理论知识, 没有把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而获得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导致了知识与能力的脱钩。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不说与我们教学中片面的、单向的信息技术整合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我们日常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首先, 教师制作课件, 把要讲授的知识搬到多媒体设备上, 再添加一些诸如图片、音频、视频及动画等材料。然后, 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展示多媒体材料。最后, 根据本节课讲授的知识, 留给学生一些实践练习和作业。
这种方式的整合, 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过程毫无二致, 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以训练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新知识为己任的特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像在其他课程教学上的功能一样只是提供了一个知识的载体, 所不同的只是该载体所提供的是信息技术知识。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来说, 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因为它仍旧是停留在知识的简单的单向传授上, 学生在其中仍旧只是一个被动的观众角色, 无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说, 这种缺失了学生参与的整合只是一种片面的整合。
3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
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需要改变思路, 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进行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全面整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中小学生学习的工具、研究的工具; 学生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人;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的教学应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李文琪, 解月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
基于这样的理论, 我们就应把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把运用在课程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由“老师的传授工具”转变为“学生的探索工具”, 使学生成为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中重要的一环。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中, 一般来说, 由于学生对新知识了解的缺失, 学生是不大可能太早地介入整合的过程, 他们更多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才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去验证所学的知识并尝试解决新问题。
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或者说是优越性在于,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已经通过其他途径基本掌握了的相关技术知识与技能,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放手, 让学生提前参与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 成为这一过程的主角, 而教师则由整合的主体转变为学生整合活动的组织者、创造活动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从教学媒体开发及其教学运用的研究实践逐渐转向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及利用资源进行学习的研究上” (李文琪, 解月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
当然, 要让学生参与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兴趣与特长是不同的, 我们应遵循由易至难, 循序渐进的规律逐步进行。同时, 由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 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 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 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 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强弱搭配分组, 让他们互助合作,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这样, 学生在全程参与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不但获得了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体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过程, 通过实战锻炼了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新知识、处理新知识与交流新知识的能力, 学会了使用和打造“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 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提高了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整合我称之为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全面整合, 它不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工作与活动, 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的、互动的探讨与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被融合在学生的自主的整合活动中, 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 当技术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时,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也就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摘要: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整合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从论述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地位入手, 分析了当前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的问题之所在, 并尝试着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片面整合,全面整合
参考文献
[1]马宁,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2]李文琪, 解月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试行) 》
[4]万辉.《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信息加工的含义与重要性,了解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过程与方法】
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归纳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能选择适当的信息加工方法及工具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信息加工的重要性及过程 【难点】
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学校近期举行关于“孝心”的主题文化,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演讲者,如何规划设计撰写演讲稿呢?(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1.头脑风暴
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并且填写表格。课件展示学生讨论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师生互动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
最后归纳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选择软件—录入信息-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存储。2.实践操作
结合刚才讨论的过程,利用WORD或者PPT制作演讲稿。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上台演示。(三)巩固提高
给出校运会的原始数据,要求学生统计本班的今天所得总分,及累计,全班排名,并以喜报的形式公布在本班大本营前面,电子版发送到老师的邮箱中。
(四)小结与作业(1)小结:同学们有什么收获?(2)作业:体验信息的人工加工和计算机加工的各自特点以及适用范围。
四、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
2、掌握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讲授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请大家翻开教材的封面——“信息技术”,在我们的印象中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电脑课,那么今天我们首先来弄清楚,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请大家自己阅读教材了解下面几个方面:(10分钟)
1、什么是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例如:马拉松比赛的起源
“马拉松”比赛起源于一个希腊历史故事。马拉松是希腊的一个地名,公元前希腊与波斯两国在马拉松村附近进行了一次会战。希腊军队以少胜多,打败了强大的波斯侵略军,取得了胜利。当时的传令兵为将胜利消息尽快告诉雅典居民,他顾不得路途遥远,一口气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已累得精疲力竭,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闭上了双眼。
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中的爱国战士,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增设一项以“马拉松”命名的长跑赛。教师活动:这是一则古代信息传递的故事,同学们,现在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手段传递这一则消息呢? 学生答:用电话、网络、E-mail等;
教师活动:大家想到了这么多好的方法,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要比故事中的古老的方法快捷得多,其实这些方法都是利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现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发展已非常迅速,可说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学生思考得出)日新月异,本节课我们就和同学一起共同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二、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那么请大家分析一下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电脑课)的区别(生答略)
要点:信息技术课是让我们掌握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信息的技能和方法,最终提高信息素养,而电脑计算机只是我们信息技术的一种工具。
三、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请学生阐述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人类最初只能通过手势、表情、肢体动作、嗓音来表达和传递信息,因此只能在人的听觉和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传递信息。)
是信息表达和交流手段的一次关键性革命,产生信息获取、信息传递技术(但是受时空的限制)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可以长期存储信息,跨时间、跨地域地传递和交流信息,产生了信息存储技术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把信息的记录、存储、传递和使用扩大到更广阔的空间,使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有了可靠的保证,是人类信息存储与传播手段的一次重要革命。产生了更为先进的信息获取、存储技术和传递技术。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1837年莫尔发明了电报,使信息可以实时传送,40年后,贝尔发明了电话,可以直接对话,信息传递技术有了更大的自由,广播、电视的出现与发展打破了交流信息的时空界限,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是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又一次重要革命。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次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通信技术将趋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信息的数字转换处理技术将进一步走向成熟;网络技术将向高速快捷、多网合一、安全保密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将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计算机硬件将更加微型化,并具有超强性能;软件将向自动化、构件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成倍地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功能,以帮助人们突破信息交流屏障,实现即时的虚拟现实,为全球化虚拟制造、服务、流通、研究与发展、终身学习和娱乐提供新的平台。
五、巩固练习
1.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普遍性(B)科学性(C)依附性(D)共享性
2.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称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三类资源。(A)物质、知识、信息(B)能量、知识、信息(C)物质、能量、知识(D)物质、能量、信息
3.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 次革命。(A)2(B)3(C)4(D)5
4.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是 提出的。(A)香农(B)维纳(C)钟义信(D)比尔·盖茨
5.最近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的应用。(A)计算机(B)电报(C)电视(D)电话
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与第 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密切联系。(A)一(B)二(C)三(D)四
7.以下对信息特征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A)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他们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就会有信息存在(B)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本身并不是信息(C)同一信息能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
(D)信息不但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8.信息技术的英文全称是,简称IT。
(A)Information Technology(B)Information Technique(C)Communication Transmit(D)Information Transmit
9.现代信息技术是以 为基础,以 为核心,以 为支柱,以 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A)计算机技术 微电子技术 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B)通信技术 微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C)微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D)信息技术 微电子技术 通信技术 计算机技术
10.“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多,家中的书多的以至于搬家时要用车来拉,因为当时的书是笨重的竹简。从而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极为不便,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应该是属于第几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前的事()A.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B.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 C.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D.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
关键词:“快餐式”信息技术,传统计算机教学,情境化,任务驱动
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统计, 截至2013年底, 全国拥有智能无线终端系统的人数已突破4亿。随着这些通讯工具的不断普及, 特别是便携式、智能化程度极高的信息工具的广泛使用, 使得“快餐式”信息技术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种技术行为。
什么是“快餐式”信息技术?其显著特点是植根在便携式智能系统与工具基础上, 如系统为IOS系统、安卓系统、Windows Mobile系统、塞班系统等, 以及承载这些系统的终端产品, 如苹果、三星、黑莓、华为手机及平板电脑等, 它们传递的信息快速, 查询便捷, 特别是信息容量巨大。但是真正容纳在海量信息中的有用部分又不是特别多, 它就像我们平时所吃的快餐一样, 虽能吃饱, 但是营养价值却不高, 也就是量大质低。
●“快餐式”信息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的对比
随着工业全球化、科研技术的不断加速, “快餐式”信息技术存在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廉价、便携的无线终端设备与信息资讯的海量快捷, 使之逐渐替代传统PC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首选。作为植根在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师, 深刻地感受到“快餐式”信息技术对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的冲击与影响。例如, 通过笔者的调查与统计, 执教的沿海地区初级中学校园里, 一个建制约50人的班级中, 拥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学生人数几乎是100%, 同时能熟练操作工具 (这里熟练操作指能为智能工具预装系统、应用软件, 能运用相应软件进行信息通讯与处理等) 的学生人数则为总人数的30%~40%。由此可见, 在没有通过传统校本教育的情况下, 因为“快餐式”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简单化, 使得学生能通过自我学习, 达到一个普及的状态。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快餐文化充斥的社会中, 作为传统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坚守好自己的一方净土, 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与这种快餐文化相结合, 走出一条符合社会潮流的当代信息技术教育新途径, 就非常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思考与研究。为此,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明确传统信息技术与“快餐式”信息技术间各自的优缺点 (如下表) , 并尝试能否取长补短。
针对传统信息技术与“快餐式”信息技术的优缺点,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简单说明。例如, 班级搞一个团队活动, 需要有信息查询、文稿撰写、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幻灯片的制作、数据表格的处理以及最终作品的投送与发布。那“快餐式”信息技术能否包办一切呢?分割来看, 信息的查询、讨论与总结、结果的投送与发布、智能化终端设备完全可以, 但是在文档的处理、幻灯片的制作、数据表格的处理, 甚至可能一些视频、音频的后期处理上, PC的操作优势就显露无疑。智能终端的输入不方便, 文档处理的不专业, 数据表格统计的高专业性要求, 都限制了便携智能终端的性能, 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代传统信息技术。因此在这样一种“快餐式”信息横扫社会的大趋势下, 作为基础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 更应该坚持传统信息技术教育不动摇、不放松的思想。
●如何做好两者的融合
如何做好对传统信息技术的技术传承, 不让学生一到计算机房就上网聊天, 打网络游戏。关键还是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 变枯燥的教学为兴趣支撑下的模拟化、任务式的教学。现在信息技术课本的编写还是以模块化、章节化的形式呈现, 一个软件一个软件的介绍, 学生在学习中都是孤立的。但实际上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就在于多任务、多窗口协同工作上见长。如果我们不把这种优势放大, 那自然不可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更谈不上对信息技术的传授。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打破书本章节限制, 将章节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 以某种情境任务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体会任务要求, 并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其学习目标与研究方式进行转变。将传统信息技术与“快餐式”信息技术相融合。我们还可以把制作班级小报作为半学期的学习任务, 进行情境创设, 在信息资料的准备上讲述互联网技术;在文字编排上讲Word软件;在数据处理上讲Excel软件;在图片处理上讲Photoshop, 等等。这里要强调的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定要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分割与控制。在初一上学期, 我们可以只要求学生会上网查找资料, 并能将资料内容复制粘贴到字处理软件中, 简单排版即可, 而关于网络的设置、文字的深度美化则不需要深入讲解。但是到了初一下学期或更高年级, 则可以将任务环境设置得更复杂些, 使学习呈现梯度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转变职业特质, 变讲授型教育为指导型帮助。由于是情境模拟、任务驱动, 因此对学生不可能做一刀切的要求, 在任务布置以后, 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去完成, 教师及时跟进。这种跟进, 教师可以用智能通讯终端打破课堂限制, 指导在平时, 总结与拔高在课堂, 从而借助当前智能终端的普及, 把有形的信息技术课变成无形的社会化课堂, 最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结语
【信息技术的教案】推荐阅读:
1.2高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技术 及其发展05-26
五年级信息技术《转动的风车》教案06-28
三上信息技术教案09-15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06-24
小学信息技术表格教案09-12
四川小学信息技术教案09-15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教案09-15
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案11-01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全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