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2024-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上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六上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

知识与能力:

1.会写八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学习作者展开联想进行表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自主发现,合作探究。

2.以读贯穿,由读悟写,读写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体会这一过程中他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贝多芬的感情产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1.以“读”贯穿整节课的教学。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目的的“读”梳理内容,潜心体会,表达感受,积累语言。

2.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中解决问题,成为课堂中学习活动的主人。

3.从课文的关键处、学生的关注处入手,以生为本,变序教学,凸显课文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体现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4.关注表达,由读悟写,读写结合,迁移提升。

四、教学过程

(一)漫谈导入

导语:这节课,我们将走近一位著名的德国音乐家,了解关于一首著名钢琴曲的创作传说。这位音乐家是谁?这首钢琴曲又是什么呢?

随学生发言出示课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直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扫除文字障碍,整体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写法,标注不理解的词语。

2.在交流中学习生字新词。

(1)哪些生字特别需要提示同学们注意?(结合学生发言总结易错字,提示注意点)

(2)哪些词语不太理解?(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结合学生发言进行引导、归纳,理清文线:贝多芬两次为盲姑娘演奏乐曲,其中第二首即兴创作的乐曲就是《月光曲》。

【设计意图】在自主交流中解决字词学习的问题,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三)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1.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这首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怎样的呢?请你浏览课文,找一找从课文的哪部分内容能够找到答案。

(1)学生找到第九自然段,指名读相关语句。

(2)小结归纳:这些语句写的都是皮鞋匠兄妹俩倾听《月光曲》时联想到的景象。

【设计意图】从课文题目入手,抓住“《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这一学生的未知问题引导学习,符合学生的兴趣点,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2.默读写联想内容的语句,思考:能够从中感受到什么,或是发现什么。

(1)学生自己默读思考。

(2)个人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景色发生变化。

随学生发言小结归纳并出示课件: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卷起巨浪。

朗读句子,读出景色的变化。

其二:听乐曲的人联想到的景色发生变化,是因为音乐的节奏、旋律发生了变化。

随学生发言小结归纳并出示课件:

舒缓柔和──渐快渐强──激越高昂。

(1)聆听《月光曲》片段,感受音乐节奏、旋律发生的变化,同时想象一下皮鞋匠眼前所浮现出的画面。

(2)把我们通过文字感受到的乐曲节奏、旋律的变化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通过指名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其三:乐曲的节奏、旋律发生了变化,是因为贝多芬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随学生发言小结归纳:

平和(平静)──激动(心潮澎湃)。

【设计意图】在研讨交流、自主发现中引导学生理清联想到的景象、乐曲旋律、节奏的变化和人物内心情感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根据以往教学情况,预设学生问题:贝多芬的心情为什么会从开始的平和、平静,变得逐渐激动、心潮澎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问题从学生中来,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从已知探究未知的兴趣,深入体会人物感情。

5.默读二至八自然段,思考:贝多芬的心情为什么会从平静平和,变得非常激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了解、把握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语言文字,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细致揣摩人物情感,体现对于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的尊重,凸显课文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体现高年级阅读教学特点。

6.全班交流。

(1)平静平和。

关键点: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如清幽的月光;秋日的傍晚、幽静的小路;徐徐而来的晚风等都会使人的心情平和、愉悦。

关键点:兄妹俩相濡以沫的亲情让人感到温暖、美好,充满感动──重点品味兄妹之间的对话。

(2)逐渐激动。

关键点:喜遇知音──品味盲姑娘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以联系《伯牙绝弦》感受遇到知音的激动之情)

关键点:同情兄妹,慨叹不公,愤愤不平──联系兄妹俩所处的环境等。

适时追问:如果你就是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话语,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角色换位,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7.小组分角色朗读二至八自然段。

8.小结:兄妹俩的联想源于音乐的变化,音乐的变化源于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而情感源于现实。正是这一晚的所见所闻,在贝多芬的内心掀起了情感的波澜,使他的心境由平静平和变为激情澎湃,因而即兴演奏了节奏旋律富于变化的《月光曲》。皮鞋匠兄妹用心地倾听,完全沉醉在音乐之中,因而被深深地打动,产生了美好的联想。是音乐使伟大的音乐家和贫穷的兄妹俩产生了心灵共鸣,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四)感悟课文写法,学习语言表达

1.体会第十自然段的语言,思考并交流。

如果把课文中写联想的语句去掉行不行?

直接写出《月光曲》节奏、旋律的变化行不行?

小结归纳:以上两种方法都不影响课文的完整性,但削弱了表达的魅力,影响了文字之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注作者的表达,体会到在写实的过程中恰当地进行联想,会使文章内容更加富有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

2.导语:伴着优美的乐曲,用充满感情的朗读来再现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借助音乐和文字,实现和音乐家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

配乐齐读、练习背诵第九自然段的内容。

3.一起看“资料袋”的内容,更好地了解贝多芬。

4.教师补充资料介绍贝多芬与疾病抗争的资料并导语激情。

当贝多芬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他放弃参加所有的音乐会。但是后来,出于对音乐无比的热爱,贝多芬又拿起了笔,凭着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才华,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命运》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首。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命运》这首乐曲的片段,感受贝多芬表达的情感,也来做一次音乐家的知音吧。

5.播放《命运》片段,边听边想象:听着这段乐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6.练笔:仿照第九自然段的方法写一写以上联想的内容。

【设计意图】落实现实与联想相结合这一表达方法的学习,为学生创造条件,尝试从积累到运用的迁移,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7.反馈学生练笔,点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六上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2

一、关注词语的规范、准确使用, 更注重词语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在这节课开始, 张老师让学生复述《月光曲》的课文大意时, 学生说贝多芬听到“磕磕巴巴”的曲子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 张老师立即说用这个词形容曲子不恰当, 请用书中的词语来回答, 一位学生准确地帮他换成了“断断续续”。一位女生读成入场券“juàn”, 张老师立即让其他学生帮她纠正, 读成入场券“quàn”, 很好地防止了中段学生乱用、错用词语以及字词读音不准确的现象。另外, 通过张老师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或者以前学过的词语来准确概括等, 可以看出张老师平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感悟, 最后达到恰当运用的效果。

二、注意捕捉从课文中生成的词语, 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意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 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那有多好啊!”张老师问:“我们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仔细想想。”我们知道书中兄妹对音乐的热爱是点明的, 那么热爱是感情非常炽热而深厚的意思, 四年级学生不一定理解那么深刻, 这时张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到了生成词语“渴望”, 为热爱搭建了台阶, 张老师立即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批注, 让学生感受到盲姑娘由喜爱到渴望, 最终达到对音乐的热爱。并且张老师进一步抓住这个词, 让学生把“渴望”的感情带进文中读出来。这样, 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文字, 有层次地体会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通过评词, 从而达到评句, 使学生深深地读懂了贫穷而又热爱音乐的兄妹俩。

三、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盲姑娘没有看见贝多芬, 没有听见过贝多芬的演奏, 但盲姑娘为什么认定他是贝多芬, 通过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在张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一口说出了“纯熟”, 张老师立即追问“纯熟”什么意思 , 让学生快查查字典, 学生查完字典后说:“就是很熟练的意思。”张老师接着调动学生的积累, 联系上下文, 使学生知道贝多芬钢琴弹得很熟练, 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张老师又问“大音乐家, 琴技高不算什么, 盲姑娘还通过哪些词认定他是贝多芬?”学生答:“感情多深哪!中的‘多深’”。使学生一下子了解了盲姑娘为什么知道是贝多芬的原因。这时, 盲姑娘和贝多芬的相互理解, 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想到可用“知音”一个词概括。

四、运用对比, 领悟词语表达的画面

张老师问“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 有两个乐章, 第一个是怎样的海面, 用书中一个词概括是什么?”学生答:“微波粼粼”。张老师又问:“谁来告诉大家, 第一个画面用什么语气来读, 第二个画面用什么语气来读”。学生代表说:“第一个是舒缓, 第二个是激昂”。接着张老师让学生扣住这两个词语表达的语气, 进行多种形式的对比朗读, 学生眼前仿佛展现出大风、巨浪的海面和微波粼粼的海面。

五、引导学生进入词语营造的意境, 探寻人物的心理

张老师问“我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听到了幽静, 那么幽静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幽雅安静。”“贝多芬在这样幽雅安静的环境中, 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他的心情?”学生代表说出了“悠闲”“愉快”。张老师又追问:“还有哪些词用得比较好?”学生代表回答:“驻足倾听、断断续续。”在此基础上, 学生深深地理解了贝多芬当时的心理, 也为下文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奠定了基础。

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张老师问学生:“贝多芬在窗外从兄妹俩的对话中听出了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贫穷。”张老师立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贫穷,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从外部环境来说 , 例如低矮的茅屋, 一架旧钢琴;有的同学从兄妹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话“入场券太贵了”来理解贫穷。在此基础上, 张老师再让学生通过朗读, 读出了兄妹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之下他们之间的体贴, 兄妹对音乐的热爱。学生也知道了这对穷兄妹不仅有高雅的情趣, 还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也为下文贝多芬为他们创作《月光曲》打下了情感基础, 也使学生由一个词扩展到一句话、一段话, 直至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 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体现了课标里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抓住文中关键词语, 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了解了课文主旨

这节课一开始, 教师就在黑板上写下“听”“弹”“又弹”“记”字词, 一下子很好地回顾了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抓住“轻松”“贫穷”“体贴”“热爱”“同情”“知音”“打动”这些词语, 一下子扣住了课文的关键,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月光曲》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3

【教学实录】

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我看了半天,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呀,这《月光曲》在哪呢?

生1:课文第9自然段就是。

师:那是写大海和月光的变化,并没有写《月光曲》。

生2:我觉得文章是通过写兄妹俩的联想来写贝多芬的曲子弹得很好的!

师:那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并分小组讨论,然后有条理地告诉老师。

(生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的问题)

师:谁来说说?

生3:我觉得“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的曲子一定很缓慢,给人宁静的感觉。

师: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缓,对吗?

生4: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得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我也觉得此时的曲子是很舒缓柔和的。那你可以把这感觉读出来吗?

生5(有感情地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撒遍了银光。”

师:谁愿接着读?

生6:“月亮越升越高……”

生7:我觉得除了节奏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

生8: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

【教学反思】

生命是知情的统一体。知识的掌握、认知的发展需要情感的催化,情感本身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是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关爱鼓励于一体的言语对话过程。通过两者之间对话时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只有把学生的问题、兴趣、困惑作为触摸文本的“脚手架”,把学生的见解、经验、感受等作为教学新的生长点,通过交际对话唤醒、启发、激励、展示,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月光曲》 篇4

教学课例与反思

一、课题说明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案例教学中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居高临下抓住文章重点。从而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的人格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

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四)、感情朗读。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三、教学反思

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老师由“教”,转变为“导”,学生由过去的“听”,转变为自主“学”,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在“读中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篇教学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读中入境,自读感悟

六上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5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6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贝多芬

走近(弹)

曲子

(激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预习《小音乐家扬科》。

板书设计

6月光曲

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弹奏

想听

感动

再弹

入神

动情

记录本

陶醉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说课稿 篇6

在这个环节,首先会为同学们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这是一首什么样子的曲子,并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课题《月光曲》。

说出文章题目后,会对学生说,看到题目后,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与问题呢?

然后问学生文章的作者是谁,让学生自己介绍作者,教师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指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地方。

播放月光曲是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二、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文章的字词,指导学生读准词语。

因为上一环节、提出看到题目后有什么感想的基础,因此在这个环节首先会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读课文,然后教学生读字,学会本节课的生字,并会组词。学会生字后,我会找学生起来读课文,在读完课文后,指出刚才学生读错或不准的字和字词,引导学生读准这些字词,并理解个别字词。

字词教学是阅读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三、再次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在学生掌握字词后,通读文章,并让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文章的大意。

通过上面对贝多芬的介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文章大意的了解,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分角色朗读文章,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让学生再次带着看到题目后的问题继续读课文,然后通过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一曲为引子,进入文章,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分析课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并着重分析《月光曲》的三幅画面,来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这个学习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完成。

在读课文时,我会伴着音乐,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中,感悟音乐的意境,使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体会《月光曲》的在幅画面,感悟其画面的美景,并充分兼顾学生实际,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文章脉络。

五、配乐、分角色朗读第九自然段,达到会背诵的目的。

通过多次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体会文章的思想,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分角色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思路,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能完成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难点,让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难的习惯和解决问题能力。

文章多处运用“读”来贯穿全文,是以读为本,驾驭文本,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六、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对肖邦《夜曲》的描写。

要求:

1)运用“实写”与“联想”的写作方法;

2)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写。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茵蜡陌盲

键粼霎录

三幅画面:月亮升起――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渐速、有力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1.朗读课文的第9 自然段。2.分辨什么是联想, 什么是实在的事物。

3.初步了解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和相反联想。

4. 课内外联系, 读与写结合。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在读写结合训练中, 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曲》这篇课文, 让我们再次来聆听这美妙的乐曲吧。

1.听音乐。

2.同学们, 听完了乐曲, 再联系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你能完成这道填空题吗? (指名填空)

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 时而____, 时而____, 真是_____!

二、通过朗读, 学习联想的写作手法

1. 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乐曲跌宕起伏的旋律吗? (出示第9 自然段)

(1) 先自由练读。

(2) 请学生读第9自然段。

(3) 全班齐读。

2.同学们, 皮鞋匠真的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光粼粼的大海了吗?那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师总结:是的, 这是皮鞋匠听到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 (板书“联想”。)

3.请大家默读第9自然段, 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句子, 横线画出描写实在事物的句子。

(1) 学生默读第9自然段, 边读边画。

(2) 指名读画出的联想部分的句子。

4.比较句子。

(1) 出示句子, 指名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 月光正照在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

(2) 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后, 你觉得这段话的表达效果怎样?

(3) 那加上联想的句子呢?

生回答。师相机板书:内容更充实, 情感更丰富。

(4) 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 那么《月光曲》那跌宕起伏的旋律就不会如此地打动我们。通过对比, 我们明白了, 写文章的时候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 再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 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 表达的情感就会更丰富。

三、了解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和相反联想

在《月光曲》一文中, 皮鞋匠由月光曲的旋律联想到相关的事物———月光、大海, 这种联想叫相关联想。其实, 除了相关联想, 还有相似联想和相反联想。 (学生齐读名称) 那么谁知道什么叫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呢?

1.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 看资料袋, 快速浏览, 了解这三种联想的含义。

2. 通过刚才的浏览, 你知道了什么?

3.生回答。师点评:你们能够把资料袋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真好, 学习就应该这样。

4.比喻、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属于什么联想呢?

5.老师这里有选自课文《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落花生》中的三段话, 你们看看, 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联想呢? (出示三个语段。学生思考, 交流。)

6.总结。

四、拓展运用

1.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练习:由“绿”分别进行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 看看你能联想到什么。

(1) 四人小组讨论。

(2) 指名交流。

(3) 师出示答案, 总结。

绿———小草、树木、环境保护 (相似联想) 。

绿———生命、希望、和平、青春 (相关联想) 。

绿———雾霾、环境污染、乱砍乱伐 (相反联想) 。

2.实践运用。

同学们, 我这里还有一篇短文《水之畅想》, 大家可以抓住相关、相似或者相反之处,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展开联想, 为这篇文章润润色。

学生润色, 朗读习作;师生评议;师总结。

五、总结全文

六上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8

月光曲是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创作的名曲。关于它有怎样的传说?贝多芬到底是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是学生先睹文章为快的动力所在。

难点

对音乐知之甚少或缺乏兴趣的学生会感到文章的联想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师思考

本课景美情深,通过描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教学时,可运用多种方法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助学,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深情。

重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感悟,培养想象能力。

设计特色

以读代讲,以读助学。

信息资料。

《月光曲》录音磁带;贝多芬生平介绍及其他相关音像资料。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培养想象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题目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清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二、直奔中心

1,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画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2。请大家自由读句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会是怎样的。师出示几种曲调供大家选择,并说明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3.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让学生集中全力解决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1)学生练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

(4)学生背诵。

(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第2课时

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进行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教学流程

一、主体尝试想象

师: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你自己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

生自由发言……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二、读写结合1.出示屏幕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

引导学生把这段话与原文对比。

(通过比较,让学生在读懂了课文之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对高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投影出示,要求学生加以补充润色,使文章更美

荷花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4.生读,互评,帅计,修改。

(本环节意在调动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确有所得。)

三、交流介绍贝多芬生平,进一步了解贝多芬的伟大人格。练习

用一两句话表达对贝多芬的敬仰之情。

四、师生共同闭目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进行想象练习。

(在扩展想象的同时,也扩展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手段与方式。)

五、课堂练习

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

你还知道其他类似的词语吗?

———————————————————————

六、实践活动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

月光曲

听对话

贝多芬--受感动--即兴创作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说的主要内容;

2.知道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以及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3.反复朗读第九自然段,想象描写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并运用。

课前听贝多芬的音乐,舒缓的一首,激昂的一首,分别让学生说感受。

这两首曲子都是贝多芬创作的,你们对贝多芬了解哪些?

一、导入

课件出示:介绍贝多芬,音乐家,生平关键事件人物命运(第1张)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贝多芬的资料,提取重要信息,说说你对贝多芬的了解。

课件出示提取信息方法的思维导图(第2张)

师总结:

预设1:学生能找到的情况下,你看我们刚才就是用这样归纳概括的方法提取信息的。

预设2:学生找不到的情况下。同学们,我们可以用这样归纳概括的方法提取信息。

二、初读感知

板块一:

师:播放音乐,出示课题(第3张)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贝多芬的《月光曲》走进第22课《月光曲》。看老师板书课题,读题(关音乐)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请大家打开课本101页,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这个传说讲了个怎样的故事?(第4张)

学生交流汇报,师根据情况拎出线索

走近(听)(第一步)---

走进(弹)(第二步)---

又弹一曲

(第三步)(第5张)

板块二:

师:课件出示: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了一曲又弹一曲呢?请大家默读第2-8自然段,请勾画关键语句(第6张)

师: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弹琴给盲姑娘听?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第7张)

学生汇报

师:谁来做这个小姑娘?我来给你找个哥哥。同学们认真听,思考你听出了这是一对怎样的兄妹?

预设1:学生能说出来相机评价

预设2:学生说不出来,再读。

师:你读懂了,贝多芬也懂了,他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第8张)就是这样一对贫穷热爱音乐又相互体谅的兄妹感动了贝多芬,于是走进茅屋,弹奏了一曲。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

预设1:

课件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第9张)

指导学生朗读:

师:什么是“纯熟”。(贴板书纯熟)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1:贝多芬技艺高超。

师:贝多芬的技艺如此高超,盲姑娘激动地说——

师: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竟然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琴,他们心灵相通,这不就是(引导学生说出知音)贝多芬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他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三、感受优美的乐曲

板块三:

师: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第9自然段,思考兄妹俩听着贝多芬的音乐仿佛看到了什么?用波浪线画出来(第10张)

汇报交流,课件出示:“他好像面对着大海···········”(第11张)

师总结:他们看到了什么?月亮照耀下的大海

他们是真的看到了吗?不是

他们是怎样看到的?想象

原来他们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贴板书联想

想象)看到了月亮照耀下的大海。

师:请大家再次细细品读这些文字,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并用词语概括出来。同桌讨论

预设1:我看到了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

(课件出示先文字,再词语(第12张)

月亮刚刚升起(出图片)读得舒缓一些。请你美美地读一读,第一组读

预设2:我看到了

(课件出示先文字,再词语(第13张)

月亮升高(出图片),气势逐渐增强(女生读)

预设3:我看到了

(课件出示先文字,再词语(第13张)

波涛汹涌(出图片),气势激昂(男生读)

师:聪明的你把这三幅画面联系起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三幅图(第14张)

(景物在变化的)

景物在变化说明什么?乐曲的旋律在变化说明什么?说明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这时候你又读懂了怎样的贝多芬?

预设:他是一个善良的,技艺高超的,愿意为穷人弹奏乐曲的师:这样的画面美不美?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她的美?

周老师是从微波粼粼的画面感受出来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出来的?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这么美的词语变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是哪些词语让画面动起了呢?

课件变红

师:这么美的画面咱们再来读一读。配乐朗读

师:这么美的文字我们要记在心间,能记住吗?

师:兄妹俩听到这么美妙的《月光曲》,他们好像面对着大海,当你听到这首曲子时也一定会有丰富想象,你好像面对着哪里?请大家聆听这首《月光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美妙的文字流淌在你的笔尖,拿出课文纸写下你的想象

课件出示:

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面对着——

六上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0

师:同学们, 我们先来听写词语。《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 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 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 注意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 盲、蜡、键都是生字, 注意“蜡”字, 有的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 其实是“虫字旁”。“蜡”古代的意思是动物的油。这位同学“键”字笔顺不规范, “键”是左右结构, 最后写“走字底”。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 非常朦胧的感觉。

生:清幽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 是宁静的, 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生:我觉得特别柔和, 让人觉得舒服。

师:老师课前查了一下字典, 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 (出示解释) , 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

师:是的, 清幽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 这个传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选择刚才听写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 (生自由练说。师指名说, 并作了肯定。)

师:同学们,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 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点评:《月光曲》一课从听写词语开始, 表现了老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视。本课安排的听写是具体语境中的复合型听写, 力求识记字形、规范笔顺、理解词义, 可谓一举多得。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 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听写之后, 教师提出了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这个问题没有再去重复课文的故事情节, 需要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 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个问题提纲挈领, 使得本节课教学的主体部分线索清晰, 脉络分明;这个问题从贝多芬的角度提出, 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切入口”非常重要, 这节课正是找到了一个具有阅读价值的切入口, 才能引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比较深入的对话。

二、一番对话聆听心声

语段一: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 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 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 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 你别难过,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这段对话。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 有一颗敏感的心, 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你认为他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里听出了盲姑娘渴望听到自己的曲子。

生:贝多芬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著和渴望, 听自己弹一首曲子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参加自己的音乐会是有苦衷的, 她在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你认为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家境贫寒, 买不起票, 没有机会亲自听贝多芬弹琴。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的?

生:他们家点的是蜡烛, 烛光很微弱, 住的是茅屋, 钢琴也是旧的, 说明他们家家境贫穷。

生:盲姑娘的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 咱们又太穷。”两个“太”让我感到了他们家境贫穷。

师: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 但依然热爱生活;虽然家境贫寒, 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和哥哥的对话。 (生读)

师:听到这里, 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 因为想听贝多芬弹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 但她后来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她想安慰哥哥, 她不想让哥哥为家里穷听不到贝多芬弹琴而难过。

生:这里的“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情感。 (师建议把“压抑”改为“掩饰”。)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一种难以抉择的情感, 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 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 还是选择了哥哥, 因为他家境贫寒, 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 (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 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 而且非常懂事, 我相信他被感动了, 所以他走进茅屋, 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点评:阅读课要主线清晰, 但又不能只有几根“筋”而没有血肉。好的做法是选好几个“点”, 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 深入阅读文本, 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选什么“点”大有讲究。这节课选的教学“点”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盲姑娘兄妹俩之间的对话, 另外一个是贝多芬与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这两段对话文辞简洁, 意蕴丰富。反复阅读、体会, 可以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 同时养成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阅读能力, 是两个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教育价值的语段, 做到了“以少胜多”。

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着重启发学生交流“贝多芬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 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 再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丰富的认识。教师在“对话”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点拨, 在学生的认识已经水到渠成时适当小结。“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环节的教学让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对话”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三、两次对话心灵互通

语段二: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 一曲完了,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为您弹一首吧。”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 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贝多芬已经弹了一曲, 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 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生: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时, 贝多芬为什么没有承认?

生:盲姑娘为什么会知道为她弹奏的是贝多芬?

师:同学们, 这些问题提得都非常好。我们先来思考, 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 为什么她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从她说“弹得多娴熟啊!”“感情多深啊!”我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

生:盲姑娘热爱音乐, 也是贝多芬的知音, 所以他能确定这首曲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传说, 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 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俞伯牙弹琴, 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我们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盲姑娘是第一次听贝多芬弹琴, 而且只听了一遍, 就听出贝多芬弹得很娴熟, 感情很深, 所以是他的知音。

生:我从“入了神”“激动”这些描写盲姑娘神态的词中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 是贝多芬的知音, 所以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她弹奏的, 也难怪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 (指名读)

师:盲姑娘只是听了一首曲子, 为什么如此激动呢?只有我们走进盲姑娘内心, 我们才能真正把这段话读好。

生: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弹奏, 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所以她非常激动。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觉得她难以置信, 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家, 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她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她几乎不敢相信, 所以她很激动。 (师指导第一个“您”表示猜测, 读音可以稍微拉长一些。)

师: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 内心十分的激动, 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

师:刚才有个同学还问, 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 我相信各人会有各人的理解。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 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生:我觉得贝多芬会想, 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 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 所以没有必要非得承认他就是贝多芬, 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生: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 音乐就是他的生命, 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语言来表达, 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 (鼓掌)

点评:一节课的两个“点”, 如果教法相同, 难免让人有重复之感。蒋老师因文而异, 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对这两个“点”的教学。前一“点”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 让学生细读文本, 自读自悟。后一“点”让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是有估计的, 所以能迅速把学生的问题归纳起来, 分步探究。

学生的感悟中, “知音”是一个亮点。其实, 刚学过《伯牙绝弦》, 学生不难想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教师准确地把握文本, 引导学生沿着“知音”这条线索去思考, 刚才提出的疑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学生的发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由此我们感觉到, 一堂好的课, 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充分的估计,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跳一跳, 把果子摘下来”, 才是有效的教学。

四、释放心情曲终意犹

师: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 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 有所触动, 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时候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拿出作业簿, 联系上文展开联想, 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 师巡回指导。)

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 多么痴迷于音乐的姑娘, 多么深的手足情, 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 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 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 (鼓掌)

师:三个“多么”, 一组排比句, 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

生: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 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 但是, 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 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鼓掌)

生:贝多芬想:兄妹俩如此热爱音乐, 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创作音乐, 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是为知音创作的, 真正的音乐会是为知音开的。

师:是的, 贝多芬立下誓言, 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 为知音作曲, 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贝多芬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 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 听———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 (播放《月光曲》片段, 教师配音朗读。)

师:同学们, 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段。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下节课我们围绕这段话, 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

点评:近年来,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随文练笔”。这种练笔或是对文本的“空白”做补充, 或是让学生写下阅读后的感受, 如果组织得好, 既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课文人文价值的认识, 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蒋老师安排的这个写话练习,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 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体会一位伟大音乐家博大的情怀, 同时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和提升。从现场看, 效果不错。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1

刘小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自学生字新词。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学习重点:

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铺垫 1.回忆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2.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钢琴曲—《月光曲》。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吗?又叫什么名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月光曲》。

3.板书课题。

4.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二、学标展示

知识与技能:1.自学生字新词。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三.探究新知 1.文本展示: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流利。画出不认识的字词。(2)叙述文章内容。2.自学导航:

(1).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2).什么是“传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3)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想象描绘的景象。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

3.自学质疑: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4、互动探究: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

(3)盲姑娘知道为她演奏的人是贝多芬吗?(4)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演奏第二个曲子?(5)当时的环境怎么样?

5.汇报交流。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6.质疑问难:

(1)生读第9自然段,谈《月光曲》的内容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

(2)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谁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3)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4)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观点.(5)指名说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7.精讲释疑:

(1).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2).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3).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6).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8.归纳小结:

学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多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三.知识迁移

1、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课外资料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五.达标测试: 1.选词填空

恬静

安静

(1)夜深了,周围()极了,一切都再沉睡中。(2)姑娘那()的脸上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幽静

清幽

(1)春天的樱花公园,()的林中小道上不时走过三三两两的游人。

(2)这片树林远离大路,树木茂盛,显得很()。

苏醒

觉醒

(1)在巨大的教育攻势下,他终于()了,向人民政府交待自己的罪行。

(2)他刚()过来,就忙问:“那些书受损失吗?”。2.填

()的小路

()的琴声()的月光

()的烛光

()的浪花

()的脸()的海面

()的大海 3.多音字组词 六.收获回味: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轻快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2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明确: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明确: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兄妹两个说些什么?

提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13

芙小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月光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文中讲的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课堂伊始,我们通过简介贝多芬其人,引出课题,检测预习后,问学生:贝多芬一共为兄妹俩弹了几曲,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为兄妹俩弹了一曲又一曲?”让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两首曲子的初衷是有差别的。此时我利用语言,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兄妹俩的对话将学生带入情境,感受弹奏第一曲的原因。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将揣测到的贝多芬的心理披露在书中。学生通过画句子,品词语,读片段,感受到弹奏第一首曲子的原因——同情穷兄妹。

趁热打铁,我们引导学生“一曲下来,盲姑娘听得怎样?她说了什么?抓住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句子引导学生品词语,感受到第二次弹奏的原因——感激知音。“弹什么呢?曲由心生,贝多芬此时看见了什么美好的景象,他想借什么来表达他对这对兄妹俩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贝多芬的创作环境。

此时,文章进入高潮。我们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第九自然段,并思考交流:兄妹俩好像看见了什么?哪些兄妹俩听到琴声产生的是联想的句子?哪些是描写的实实在在景物的句子?从月光的变化中你感受到几个怎样的画面?感受到《月光曲》怎样的旋律?为了帮助学生感悟《月光曲》的旋律节奏,我们降低难度,给出学生音乐节奏选择。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概括出了第一个画面的小标题“月亮升起”,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另两个小标题,以锻炼学生概括小标题的能力,生补充的为“月亮升高”、“月光照耀”,我随后将其板书。引导学生读三个片段,边读边感受节奏,同时播放音乐验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将音乐表现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评价,音乐的节奏渐渐在班级上空盘旋,我们再次将朗读引入佳境。

就这样,我们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面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读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还有最后在思维拓展中听音乐写话,事先我们准备了一首《有鸟叫的轻柔纯音乐》,我们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来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就只给了提示:我静静地听着,好像看见了„„,学生在静心听完音乐后,表达的欲望很强。想象神奇,表达生动的人多,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一课一得。

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14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忙他们理解课文资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这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到达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能够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DD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DD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透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样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透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上一篇:关于缅怀过去,展望未来的国旗下的讲话下一篇:见习观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