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谈学习方法)(精选6篇)
——谈谈学习方法
曾婷婷
其实我觉得学习就是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学会了没?就是要对自己会了多少心里有数。然后结合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考出好的成绩那就是理所应当的事了。那么作为一名文科生,要用怎样的学习方法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学习方法。
1、教材的阅读。阅读是“学习之母”。它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首先除了看课文以外多看看目录,试着在看目录的时候回忆一下那一课的主要内容和考试要点。其次对于练习册上的一些考纲要求更要重视,你可以照着上面写的进行复习或预习,这样可以节省一些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再来对于老师一再强调的重点一定要多花时间去阅读掌握。
2、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是高效地学习新课的基础,对教材的预习是忽视的,其后果是听课时心中无数甚至于是不得要领,只得忙于生吞活剥教师讲授的东西。那样上课又何来效率呢?预习主要是纵览章节、了解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方向最后是把不懂的地方确定下来,做好了这一切,上课时就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了。平时复习的话就是抓住重点或主干知识结合一些课后练习,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归类也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可以画一画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梳理,这样知识点就一目了然了。
3、认真听课,这是最基本的。首先不能认为课乏味或是挑剔讲课老师而不认真听、其次要专注地听课,尤其是专注于①学习目标;②预习中未解决的的部分;③老师强调的知识和重点分析的知识,再来就是要做好课堂笔记,这样对于之后的复习有很大帮助。
4、高效率的学习。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可以制定一张学习时间表,它可以阻止你避开不喜欢做的事,确保你有计划地、有序地学习与生活;当然,它也有助于你合理地安排好各科的复习。学习时间表的安排则需要保证你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充足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当的课外活动时间。还要注意的是提高记忆力,结合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与归类,在此基础上再分层次识记和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你的学习效率。
5、考后的总结这很重要。一是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二是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可能你失败的原因只是马虎大意,也可能是不完全理解知识点,更可能是你完全不懂。然后制订具体整改措施,进行改进。
一、创设真实情境,开展词句教学
在词句教学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利用实物、图片或动作引入单词,然后进行操练。新授、练习抑或是复习时都用同样的图片,其实稍作改变,效果会更好。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词句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源于生活的各类图片、原汁原味的英文绘本、歌曲、歌谣和视频动画都是非常好的视听资源。
例如,六年级上册Unit 3 Winter in Canada,学生需要掌握四季的单词,在呈现新知时教师可以采用丰富多彩、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四季,并用英语进行描述。蔬菜、水果、交通工具等都可以在利用实物资源的基础上再借助大量的网络资源来呈现,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利用网络图片或视频资料时要避免重复使用,这样新颖有趣而且效果更好。
再如五年级下册Unit 3 Writing Home主要介绍了三种与家人联系的方式:letter,postcard和email在教学时,先通过实物引入,看图片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letter,postcard和email学生在看、说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的信件、明信片和电子邮件,感受文化的差异。课下再让学生去邮局买明信片,课堂上学习写明信片,再到邮局去寄明信片,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乐此不疲。而在教学电子邮件时,我先让学生注册邮箱,给教师发送email,同学互发,向亲朋好友发送email,表达自己的问候和意愿。学生在买、写、寄的过程的真实情境中习得语言,运用了语言,效果较好。
总之,在词汇教学时,尤其是在单词呈现时要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实物,低年级尤为如此,讲水果就带水果,讲玩具就带玩具,讲衣物就带衣物,讲家庭成员就带家庭成员的照片或全家福,而且要发动学生来带。这样能创设一个更为真实的情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就是在运用语言做事情,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就是生活。
二、引入阅读策略,开展语篇教学
在语篇教学方面,小学英语低年级教学内容相对简单,词汇有限,大多图文结合,以对话,歌谣和歌曲的形式呈现。小学高年级语篇篇幅增大,语言信息量增大,语言结构更为复杂多样。故在不同的在低年级宜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而当前主流的阅读模式有三种:自下而上(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top—down model)和交互模式。中低年级多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先学单词,到短语,再过度到句子和对话;高年级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和篇幅的加长,学生感觉年级越高,生词越多,难度越大,兴趣就越低。而自上而下的模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语篇,在语境来理解生词的含义,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五年级下册Lesson 11 Shopping in Beijing可以让学生就标题进行提问,预测课文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大多能抓住主题,如:Who go shopping in Beijing?Danny hurts his tail at the Palace Museum,does he go shopping today?Where do they go shopping in Beijing?What do they buy?When do they go shopping?How do they go there?Are they happy?
预测课文内容既可以激发学生视听的欲望,又能鼓励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整个的学习过程也是真实的交流过程。而且在后续学习语篇的过程中,既使有生词学生也能通过上下文或语篇的整体情境来预测生词的含义。
三、激发学习动机,开展学生活动
在教学中,学生受制于师生身份,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说得多,话语比较强势,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即使是参与,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意愿说出句。怎样改善这种状况呢?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如,复习时在单词处理方面,可以把学生分成A、B、C、D、E几个组,各组分别写不同类的单词,如clothes,vegetables,family members,jobs,subjects等,亦或是写含有th,sh,ch,ay,ey组合的词。也可以开展猜谜语,编谜语等。这远比读单词,分类再听写单词效果好。
此外,使用教具开展活动也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如四年级上册教学有关衣服类的单词和句型时,我制作了一个小册子,把每张纸分为三部分,上部为头部,包括boy,girl,man,woman,baby;中部为上衣,包括sweater,coat,dress,shirt,blouse,T-shirt;下部为裤子和各种颜色的鞋子,包括jeans,shorts,skirt,trousers,shoes。在翻动小册子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人物的不同穿着,可能是男孩穿着裙子,也许是男人戴着围巾,女人上身穿大衣,下身穿短裤,脚蹬长靴。教师相机使用以下句子来描述人物的穿着:What is the girl wearing?The girl is wearing a sweater,shorts and a pair of red shoes..What about this man?学生感觉新奇有趣,争先恐后想要描述图片。操练之后,我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描述对方的穿着,描述教师的衣着,让学生穿上教师之前准备好的衣服,再让学生描述。
简言之,我尝试突破传统词句教学模式,引入网络资源,创设真实情境来开展词句教学;采用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来开展语篇教学;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灵学活用。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本文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从词句情境教学、语篇阅读教学和开展学生活动三方面来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多媒体网络教学以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等优势使语文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发现、获取、重整、分析、利用和创造信息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了当务之急。
一、听说教学
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体现在文字的可以记载和流传,更体现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但传统教学中“听”和“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新课程标准对于听有“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①等要求;对于说话,有“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不离话题”②、“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③等6条要求。网络资源的广泛和丰富让语文的听说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1.教学时空:从有限到无限听说教学有必要传授有关知识方法、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模仿和锻炼实践的机会。模仿,教师要起到好示范作用。实践,我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演讲,初一时重视讲故事,如自我介绍,介绍家庭、亲戚、朋友、爱好、兴趣或讲述童话、幻想故事等;初二介绍一些说明事理性的文章,如向他人推荐一本好书,介绍科普知识等;适当开展辩论会,围绕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如“排名次好不好”、“做班干部好不好”等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过去由于条件有限,可供学生模仿、借鉴的听说材料不多,但现在网络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介绍听说的有关知识时,鼓励学生参考“说网”(http:///)“秋雁南回”(http:///gdwenxue/)等。作文的评改方式可以借助网络,可以让学生直接把写好的文章通过邮箱发给老师,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写好就交。老师修改后马上返回,老师可以集中较好的文章,展现给全体学生,以供交流。同时鼓励学会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到网络上,让其他同学、老师,甚至一些文学爱好者加以评论,很有裨益。陈钟樑认为“网络能有效的搞好作文,因为它让学生觉得作文不再有受逼迫的感觉”。⑤网络有助于作文平等交流。我利用学校的网络建立一个可供交流的板块,老师和学生一起建设,一起进步。小到生活起居、语言行为,大到科学创新,模仿比比皆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恩斯特·卡西尔在《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一书中对模仿的价值有精彩论述。他说:“语言发生于对声音的模仿,艺术则源于对外在事物的模仿。模仿是人性的一个根本本能,一个不可约去的事实。亚里士多德说:‘从孩提时起,模仿对人而言就是自然的,和较低等的动物相较,他所具有的一个利益在此,他是世界上最善模仿的动物,并且最初是通过模仿而学习。’而且同时模仿也是一种不可穷尽的欢愉之源……”问题在于模仿什么,怎样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要具有什么样的心态。
拥有超越意识的同时进行模仿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模仿的人多而创造的人却很少呢?我以为就是多数人在模仿中缺少一种超越的意识,将模仿当成目的,以为模仿得越逼真越好,只要模仿的逼真了就满足了。正是这种观念束缚了我们的创造。
为什么有许多人一旦走进模仿的范式就再也走不出来了?为什么许多人在模仿的角落里徘徊一生而无法进入创造的殿堂?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莫大的关系。周作人先生19在《北京大学日刊》所发表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一文中就明确了这一观点,在当时对中国文学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应。周作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他认为中国小说不发达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不肯模仿”,因此就创造不出有价值的小说供国人享用。在他看来,日本近三十年来小说发达的原因就是因为善于模仿。
周作人只是理论上有所认识,而真正通过自己的作品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恰恰是他的兄长鲁迅。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明显地模仿了果戈理和安特莱夫的某些篇章。鲁迅是直接实现了从模仿到创造的作家。所以严家炎说,现代中国小说,从鲁迅那里开始,也从鲁迅那里成熟。
人机相互模仿创造出人类信息化时代
人类恰恰因为会模仿而获得了许多认识的捷径。人类因为模仿鱼类而发明了轮船和潜水艇,因为模仿鸟类而发明了飞机和各种飞行器。冯特因为模仿了自然科学方法,具体说是模仿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而创立了心理学。斯金纳因为模仿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研究而创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正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立及应用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人工智能不就是模仿了现代电子计算机么?而计算机又反过来模仿人脑,如神经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的研究等。现在已经进入到人机相互模仿的时代。正是这种人机的相互模仿创造出人类的信息化时代。
问题在于怎样对待模仿。我们认为模仿是创造的起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创造始于模仿。再有,模仿者不能将模仿看成目的,而应当做手段。如果将模仿当成目的,模仿就会成为创造的障碍;如果将模仿仅仅作为手段,时刻怀有一种超越的心态,那迟早都会走上独立创造之路。模仿是走上创造之路的拐杖。模仿的目的是超越模仿。怎样才能从模仿较快地走上创造之路呢?
不断对模仿对象进行缺点列举或反思
首先是选择什么样的模仿对象。选择什么样的模仿对象才有利于较快达到创造的境界呢?要选择那些有模仿价值或有创造价值的范型进行模仿。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尽可能选择人类最先进、最前沿的思想成果和科技成果或方法进行模仿,因为这样的模仿可以使模仿者迅速站到科学的前沿,迅速站到巨人的肩膀上,获得超越前人的基础,少走弯路。
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论是哪一门科学产生了一个标志性成果或方法,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争相模仿借鉴。心理学家赫尔模仿几何学的方法创立了心理学的假设——演绎体系;心理学统计方法中的结构方程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就是在纯粹的数学领域也是比较前沿的,可是一旦产生,心理学家们就迅速将其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来了。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模仿的范型距离研究的学科越远其创造程度可能越高。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这个道理。世界上的很多创造常常是模仿似乎毫不相干的学科或领域实现的。所以在模仿中要尽量突破知识或学科壁垒,到其他领域去寻找灵感是一条从模仿到创造的捷径。再有模仿可以使模仿者迅速接近被模仿者的水平,学到被模仿者的思维方式,特别是那些具有划时代的创造成果或作品,其中往往蕴涵着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模仿,迅速与原创者的生命展开对话与沟通,从而迅速拉近与原创者的心理距离,缩短与原创者的思维差距,学会原创者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获得必然为模仿者的独立创造提供帮助。
其次是在模仿的过程中要不断对模仿对象进行缺点列举或反思,以便发现被模仿范型缺点和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突破点,走上创造的道路。为什么熟能生巧?因为一旦对某个范型熟悉了就会发现问题或缺点所在,从而提出改进措施。所以在模仿的过程中一定要伴有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问题的敏感性。
再次一定要有超越意识,模仿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占有给定信息,尤其在于超越给定信息。创造的实质就是对给定信息的超越。
模仿是占有信息手段,超越占有的信息才是目的,只要超越了给定的信息就进入了创造的境界。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燕良轼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四岁姐姐训两岁弟弟萌翻:此刻是在模仿谁?
《诗经·小雅》里有一句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为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用来雕琢玉器。这里的“借”,便是借助了外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以达成最终的目标,这种巧取的方法既需要有合理的判断能力,也需要有承认自己不足的勇气。
王安石在登褒禅山时便写下了褒禅山上有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色撩人,而那儿偏偏又是险远之地,常人难至焉,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而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最后,“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抵达成功辉煌的高峰,自己的意志、实力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固然重要,而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便是要“有物相之”,即需要借助外物的帮助。
庄子在《逍遥游》里则是这么写的,“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鹏之所以能飞九万里,是因为风在它身下,凭借着风力才能背负青天无所阻挡,倘若聚集的风不够强大,那么连负载一双巨大的翅膀也没有力量了,又怎么能谈得上助鹏飞翔?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那么则必须汇聚更多的“风力”,并且巧借于它,顺风而起。
一、培养自主意识, 明确发展需求
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说, 学生的自主意识, 决定了他们主体发展的水平。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十分注重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主人, 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此外,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自定目标是学习的重要促动因素, 有效的学习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需要什么, 那么他就有可能主动采取步骤更好地去适合一种学习情景的要求。反之他们就不可能主动地发现学习活动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且引导学生明确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需要哪些知识, 这样, 学生就能合理运用这些知识采用相关的科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进而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开辟有效途经, 引导主动参与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了三句话:“我听见了, 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 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 便真正理解了。”可见, 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认知主义理论高度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求教学时要创设各种情景来引起学习者的反映, 并为各个反映提供适当的强化。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开辟各种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1. 利用感知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参与。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呈现的感知材料不足, 形成不了丰富的表象, 从而使学生难以抽象概括。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 充分利用教具演示、电化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 为学生创设观察、分析、思考的机会。
2. 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 是创造的开始, 手脑双全, 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之成为创造的聪明工具, 变成思维的镜子。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 是培养技能技巧, 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 创造条件, 让学生人人动手, 按要求进行操作, 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
3. 开展多向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参与。
讨论能集思广益, 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 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学习别人的长处, 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容易混淆的知识, 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或根据课堂教学实际, 随机提出不易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共同提高。
4. 引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参与。
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数学知识, 既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手段, 又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过程。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数学课本, 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做到边看书边动脑筋提出问题, 边看书边动手划出重点并做些批注, 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参与, 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此外, 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 教师还要善于创造“说”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 说操作过程的表象, 公式的推导过程, 概念的本质特征, 解决问题的思路, 等等。
三、转变学习方式, 加强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其自主发展的同时, 我们应该认识到, 学生的“主体”与“自主”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差异, 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有差异,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调节与控制更有差异。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 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能主动参与, 主动发展, 其主要途径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加强学法指导。
例如, 通过折纸来探索折痕这一规律时, 如果在活动中教师不作一定的引导, 学生将无从下手, 更不要说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导”上下工夫。彼得克莱思说:“当孩子们在帮助下自己去发现那些基础规则时, 他们学得最好。”这里的“帮助”便是方法上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契机, 给学生以“动手和动脑”的启示。
认知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创造性, 强调通过发现学习强化和调节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掌握了学法也就掌握了学习的工具, 就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从而促进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
四、注重评价体验, 促进和谐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研究表明, 激励评价, 还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 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性精神和品质进行激励评价, 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提炼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使学生对这些方法和策略有所顿悟, 以便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策略探究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谈学习方法)】推荐阅读: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07-27
用什么方法可以快速解酒09-17
肩周炎有哪些可以锻炼的方法09-14
以可以也可以造句的句子09-21
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演讲稿06-05
用可以造句06-05
我可以的日记05-26
人生随时可以开始10-13
我们不可以浮躁11-30
也许我可以作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