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县粮食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
xx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xx县把发展壮大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切实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实现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种植业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增加,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到了一定的贡献。
一、xx县农业概况
xx县辖10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境内有三个大型国营农场和森工系统8个林场,县域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是42万人,其中县域人口32万人,县属农业人口21.5万人,农户5.7万户,县属耕地面积238.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是11亩,xx县处于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之间,年平均气温3.3℃,10℃以上有效积温2000-2700℃年降水量550mm左右,无霜期130-150天,全年日照2513小时。农业气侯:春季偏旱、少雨多风、蒸发量大;夏季温热、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秋季短促、降温快切气候多变;冬季漫长而严寒。
二、粮食生产情况
xx县是全省重点商品粮生产县份之一,近年来,xx县始终遵循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总产这一宗旨和原则,特别是近三年来xx县的粮食生产在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前提下,粮食作物面积逐年增加,粮食总产稳中有升。2006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6万亩,总产53.4万吨;2007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9.6万亩,总产58.4万吨;2008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9万亩,总产72.8万吨。2002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8年粮食总产居全市之首。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建基地,扩规模,切实增加粮食总量
xx县紧紧依托地域优势,自然条件和农民的种植经验,不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增加粮食总量,促进了粮食产业发展。近年来,已建立了万金山乡、青原镇、xx镇、朝阳乡水稻,七星泡镇、朝阳乡、夹信子镇玉米,尖山子乡、七星河乡、青原镇、七星泡镇、xx镇大豆,小城子镇、龙头镇杂粮杂豆四条优质粮食生产产业带,粮食生产基地面积200万亩以上,2008年,全县共落实粮食生产基地209万亩,其中水稻基地26.8万亩,总产14.4万吨,玉米基地63.3万亩,总产39.5万吨,大豆基地108万亩,总产16.3万吨,杂粮基地11.2万,总产2.6万吨。
(二)、抓宣传,落政策,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
xx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粮食工作领导小组,从全县抽调100名机关干部进驻乡镇、村屯开展粮食生产的宣传和政策贯彻落实工作。县直机关干部带着全县统一印制的宣传资料到村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进行宣传,同时,到农户家中走访宣传,重点向农民讲解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大意义和国家关于种粮补贴政策,教育和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近年来,累计已举办粮食生产专题电视讲座21期,通过会议、科技大集、走访向农民发放宣传单12万份,印发宣传资料汇编1.5万册,印发直补政策宣传单5.6万份,张贴宣传标语3,500幅。在粮食生产政策落实上,三年来,累计落实粮食直补面积715.5万亩(2006年237万亩的,2007年240.1万亩,2008年238.4万亩),水稻良种补贴面积74.24万亩(2006年21.5万亩,2007年25.97万亩,2008年26.77万亩),大豆良种补贴面积80万亩(2006年10万亩,2007年10万亩,2008年60万亩),玉米良种补贴20万亩(2008年20的万亩)。此外,xx县还根据全县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谋划了发展粮食生产工作总体思路,制定了具体工作目标,强化了各项措施,已经形成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工程,xx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百万吨粮食生产县的工作目标,并计划到2011年实现这一目标。
(三)、提质量,增效益,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
围绕提高粮食质量,增加种粮经济效益,xx县采取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育标准化示范户等方式,狠抓了农业投入标准,农时标准、整地标准、播种标准等关键环节。为提高技术到位率,县农技推广中心编写了《xx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标准》,并印发到乡镇、村屯,发放到农户手中。同时,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屯、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对农民实行面对面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青原镇新城村2008年建立的大豆高产创建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257公斤,超过全县完成创建指标。近年来,全县共建的粮食作物标准化示范园区85个(2006年20个,2007年25个,2008年40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10个,市级25个,县级44个,示范区农户平均增收1,500元。为了提高粮食品质,三年来,全县共建立粮食作物种子繁育基地30万亩,其中大豆27万亩,水稻3万亩,保证了粮食生产良种需要。在粮食作物种子的应用上,大豆主推恳丰
16、黑农
37、黑农
41、黑农44;玉米主推绥玉
7、东农248、龙单13;水稻主推空育131、绥粳
4、绥粳的12。粮食作物主推及专用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00%,良种应用率达到100%。
(四)、强农艺、兴科技、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
xx县在发展粮食生产上,始终坚持科技兴粮战略,坚持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相结合,大力推广模式化栽培,发展科技生产增效作用。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全县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都在350期以上,培训农民在6万人次以上,投入科技培训经费三年累计达到200万元。通过培训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每户都有一个种田明白人,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推广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近年来全县在发展粮食生产上重点推广的大豆垄三栽培、大垄密植、小垄密植、深窄密,玉米通透性栽培,水稻机插深施肥、神鱼生态除草、三超栽培,小麦模式化栽培,农业技术到位率达到100%。三是积极应用粮食增产技术。重点是应用秋季深松整地和水稻大棚育秧技术。每年整地面积都在90万亩左右,深松面积在50万亩以上,通过整地不但改善了土壤结构,而且产量显著增加,增产幅度在15%左右。2007年通过对朝阳乡曙光村的一块1500亩大豆亩产百斤左右的地块实施深松整地,2008年,大豆产量经过实测,亩产达到165公斤,增产幅度达到60%以上。水稻育秧上重点推广大棚育苗,每年新增大棚面积都在20万平方米左右,2008年秋季新增育秧大棚92万平方米。2007年在青原镇兴旺村建了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的育秧小区,并建立了一个3,000亩的水稻高产栽培示范区,2008年,水稻亩产平均达到650公斤,个别地块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水稻大棚育秧拉动全县水稻单产平均达到600公斤以上。四是努力提高粮食品质,在优良品种的选用上坚持按照适宜区种植,避免了越区种植,加快了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步伐,实现了xx县区域内品种的统一化、专用化和优良化。
(五)增投入,打基础,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xx县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制定了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秋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粮食生产扶持资金950万元,其中2006年150万元(深松整地10万亩,亩补贴5元,合计补贴50万元,秋季水利工程补贴60万方,每方补贴1元,合计补贴60万元,水稻育秧大棚补贴8万平方米,每平方米补贴5元,合计40万元)。2007年280万元(深松整地12万亩,每亩补贴10元,合计补贴120万元,秋季水利工程补贴70万方,每方1元,合计补贴70万元,水稻育秧大棚补贴1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补贴9元,合计补贴90万元)。2008年520万元(深松整地补贴12万亩,每亩补贴10元,合计补贴120万元,秋季水利工程补贴80万方,每方补贴1元,合计补贴80万元,水稻育秧大棚补贴32万平方米,每平方米补贴10元,合计补贴320万元)。三年累计完成秋整地260万亩,实现了三三轮耕目标,完成水利工程300万方,新建水稻育秧170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六)抗灾害,夺高产,确保大灾之年粮食总产不减
近年来,xx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春季低温干旱,夏旱和秋旱,特别是2007年的夏旱最为严重,全县受灾面积192.6万亩,其中严重干旱面积104.2亩,濒临绝产面积13.4万亩。灾情发生后,xx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了“全县人民总动员,众志成城抗夏旱”的号召,并确定了“保粮食作物、保水田、保种子田、保科技示范园区”的工作思路,通过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抗旱资金投入、组织科技人员下村指导、抢修灌溉工程、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集中全县力量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在抗旱期间,全县3,038眼抗旱机电井全部启动,每天出动抗旱人员平均达1.8万人次,车辆1.2万余辆,浇灌总面积达到145万亩。在资金投入上,共投入1,605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10万元,农民自筹890万元,县内龙头企业帮扶50万元,全县职工干部捐款55万元,县直部门帮扶100万元。利用抗旱资金全县共维修抗旱机电井1,500眼,新打抗旱水源井915眼,购买人工增雨火箭弹和防雹弹1,050枚,下摆抗旱柴油500吨。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xx县的抗旱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粮食总产达到58.4万吨,比2006年增加了5.4%,从而实现了受灾不减产的工作目标,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四、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制约粮食生产发展。近年来,由于村集体和农民投入能力严重不足,搞水利工程建设筹资难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导致水利工程欠帐较多,遇有灾害农民损失惨重。
(二)农机装备落后,缺少大型农机具,耕作水平较低。目前农民使用的农用拖拉机大部分是在30马力以下,在整地上缺少大机械,现有大机械马力不足,达不到标准化深松整地要求,影响到整地效果。
(三)农民种粮收入减少,投入相对不足,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农资价格的上涨和粮食价格的下调,形成了投入和收入剪刀差,使农民种粮效益逐年下滑,农民种粮积极性严重受挫。
(四)农民素质差,种田水平低,先进技术没有实施到位。部分农民仍然沿袭陈旧的耕作方式,虽然县、乡多次举办培训班、电视技术讲座。但是有些农民就是不接受,有些应用了但是因为到位率较低,没有发挥出先进技术增产增收的作用。在推广水稻大棚育秧和深松整地上,有些农民就有抵触情绪,不接受。
(五)龙头企业小,带动能力差,市场拉动力弱。在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起伏大的情况下,龙头企业的作用尤为重要,县内的龙头企业加工规模小,除了水稻外,其它粮食品种只能原字号出售,并且除市场价,没有价格保障。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1、加强农机化建设。以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服务公司。通过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加快现代农业作业区建设,抓好北岗现代化农业试点工作,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2009年农机合作社要发展到10个,农机作业率达到95%以上,完成秋耕整地90万亩,其中深松整地60万亩。同时,扎实推进水稻育秧大棚建设,增加育秧总量,扩大机插面积,提高耕作水平。
(二)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增加县级财政投入,重点在水源建设、改造中低产田、节水灌溉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上加大力度,建设一批控制性水源工程,增强水资源控制能力,完善农业生产条件。2009年,全县新增水田2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5万亩,新增农田灌溉机电井1,000眼,新增农村人饮安全深水井10眼,完成水利农民自筹1,500万元。
(三)加强土地肥力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多积、多造、多施农家肥,加大秸秆根茬还田力度,实施保护性栽培。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范围,提高施肥水平。2009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扩大到100万亩。
二、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实施全省千亿斤粮食产量工程和xx县百万吨粮食生产县规划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要围绕建设安全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突出抓好粮食产业。一是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按照增加玉米、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大豆种植面积的“两增一稳”工作思路,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在提高单产和品质上下功夫,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2009年,全县优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要达到210万亩,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发展专品种生产。依托宏达生物、北大荒米业、七星米业、天龙米业、罗麦生物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优质玉米、水稻、大豆等品种生产,全县粮食作物专品种生产面积要达到100%。三是建立标准化粮食生产基地。重点要在良种应用、深松整地、精量点播等方面下功夫,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标准化组织粮食生产,全县粮食作物标准化率要达到100%。四是加大防灾减灾力度。以抓好防汛抗旱和主要病虫害防治为重点,加强预报预测,及早谋划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向减灾要产量、要效益。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一要抓基地建设。依托现有的宏达、北大荒、罗麦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构筑“大豆、玉米、水稻、杂粮等粮食产业链,加快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二要抓龙头企业。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市场开发的扶持力度,促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大力引进新上一批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努力完成群龙共舞的粮食产业化格局。三要抓利益连结。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采取签订购销合同和保护价收购等各种形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结机制,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同时,引导企业、农民组建粮食生产协会,发挥协会和农村经纪人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签订订单、保障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2009年,粮食作物订单面积要达到播种面积的90%以上,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60个。四要抓品牌。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优势品牌,组建企业集团,使我县知名品牌借龙头做大做强,基地和企业借品牌增量增效。全县重点培育和打响“益香禾”大米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拉动产业发展。
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一)创新农业科技体系。抓好与黑龙江农业职业学院的院县合作共建工作,构建我县与高等院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及时将院校的人才、技术和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和吸收,增加我县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我县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
(二)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力法,真正建立起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大力推广大豆大垄密植、小垄密植、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水稻钵体育苗栽培等先进技术。抓好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步伐。
(三)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快粮食作物良种的选育、引进、繁育和推广工作,加快粮食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挖掘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2009年,全县落实粮食种子繁育基地面积8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四)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抓好标准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全面普及粮食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农民按标准进行生产。抓好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县、乡、村都要有粮食标准化示范区、高产创建示范田,村屯要有示范户,通过示范带动把先进科技成果、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应用到粮食的生产实践中,发挥示范区的辅射带动作用。2009年,全县粮食作物标准化实施面积占总播种面积100%以上。
(五)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专业培训机构,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全面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提高农民实施标准化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全县计划培训农民6.5万人次。
关键词:粮食生产,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是现阶段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利契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形势、粮食生产核心区持续增产的任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既关系到流转农户及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也事关粮食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及发展。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大课题。
1 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科技支撑,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成效显著,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全省农业农村处于转折、转型的关键时期,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给“三农”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为主线,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农村土地有序健康流转,为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奠定了基础,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到2013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 216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3%,比2012年底增加23%。其中,转包1 312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0.1%;出租900万亩,占28%;互换786万亩,占24.4%。在流转的农村土地中,用于粮食生产的2 093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5.1%。
商丘市把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并在虞城县召开现场会,积极推进“小块并大块,多块并一块”工作,已互换并地869万亩,有127个乡(镇)4057个行政村实现了“互换并地”,参与土地流转互换农户165.4万户;通过农村土地“小并大”,促进规模流转面积170多万亩。濮阳市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实现农村发展第二次飞跃的重要路径,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意见》,截至2013年底,该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85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23.8%,流转面积比2012年增长56.5%。
2 农村土地流转的初步效果
通过正确处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等措施,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的初步成效。
2.1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统筹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农作物结构,促进涉农资源、资金和技术的合理配置,挖掘了土地潜能,提高农业生产率,让经营主体利用有限的土地获得较大的收益。商丘市农村通过“互换并地”的土地流转方式,重新整合了农村土地资源,减少了地界、沟渠、生产道路占地,并对一些废弃地进行改造,整合了土地资源,全市多出近50多万亩土地。梁园区谢集镇冯庄村统一将2 800亩土地集中流转给乡恋“三农”服务社,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
2.2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通过土地流转使有限的土地集中到种植能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解决了小规模生产经营条件下难以实现的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规模效益。据濮阳市农业局测算,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后,平均亩产比分散经营至少提高20%,亩成本降低5%,每亩增产收益约130元。整体来看,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亩均成本比普通户少278元,低22.3%,亩均收益比普通户多145元,高13.8%,规模种粮生产收益明显高于散户。
2.3 形成了农民增收的多元格局
通过土地流转,农民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流转收入,而且可以通过从事其他生产经营,如外出务工、就近务工、经商和创办企业等,获得可观的工资性、经营性收入,拓宽了收入渠道,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目的。留乡农民在本地务工或从事多种经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如柘城县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的土地每年给流转户600公斤小麦的租金,同时对土地流转的农户优先聘用为长期固定工,男工工资1 050元/月,女工工资900元/月,并在县劳动局办理养老保险手续;愿在合作社打零工者,每天发工资35元。
2.4 增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
逐年增加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安心外出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必农忙时节回乡务农,解决了“一心挂两头”的矛盾,逐步改变着“候鸟”式的外出务工情况,增强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地的稳定性,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也为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增加了人力资源。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河南省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2 600万,其中省内占51.4%,省外占48.6%。
3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主要问题
由于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时间较短,县乡土地投入产出能力及思想认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当前土地流转中有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民思想有疑虑。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河南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农业大国的缩影,人多地少。土地对于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农民来说具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土地在农民眼里弥足珍贵。有些上年纪的农民怕生活没有保障,总感觉自己种地心里踏实;有些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农民,把土地作为今后生活的“退路”,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二是流转机制不健全。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和服务平台不健全,县乡虽然依托农业部门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但是存在人员编制、业务经费不到位的现象。耕地、林地和河滩荒地涉及农业、林业、国土、水利等部门,业务协调机制滞后。三是流转秩序不规范。在基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信息、评估等服务工作跟不上、监管不到位,个别地方流转秩序不规范,农户意愿体现不够,合同内容、标的不完善,为农村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经营纠纷埋下了隐患。有的租用土地的时间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时间,有的合同未经县乡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
4 有序流转农村土地的政策措施
土地问题是农村的根本问题,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关联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大事情。既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又与整个“三农”工作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有序推进农村特别是粮食生产核心区土地有序规范流转,需要把握以下政策措施。
4.1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确保粮食持续增产
健全的法规政策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是调节土地关系的根本依据。土地流转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要树立政策观念,依法办事。河南省土地流转尚处于起步阶段,完善法规制度势在必行。省人大、政协及涉农部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规政策已做许多前期工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决策部署,结合粮食生产核心区实际,适时研究出台规范土地流转、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意见,明确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措施,以保证粮食生产的规模和比例,确保粮食安全。改善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建立形式多样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方式,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进程,使之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鼓励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对土地流转大户的信贷支持,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并开展农业机械设备、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允许经营主体以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完善农业保险,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将粮食生产核心区产量大户、合作社等纳入强制性保险范畴,财政给予一定的保险补贴,探索建立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防控及化解机制。
4.2 建立评估信息组织,改进土地流转服务
在农户分工、分业、分化尚未完成的现阶段,服务体系状况事关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和效果。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性、专业性强,需要一支懂政策、素质高、业务强的工作队伍,来承担流转信息、租价评估、政策咨询、合同签订、承包合同和纠纷调处等具体工作。应加快充实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建立合理的土地估价指标系统,确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最低保护价制度。实现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全覆盖,形成乡镇有中心、县市有网络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为土地流转提供法规政策宣传、信息咨询、价格评估等服务工作,降低流转交易成本。加大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引导流转土地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方向种植农作物。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指导和科普宣传教育,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入户步伐,整合农技、土肥、植保和病虫预报等科教力量,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所需要的各项服务打包供给,尝试建立公益性与营利性有机融合的农业科教服务新机制。
4.3 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土地流转形式对于流转进程和效果具有直接影响。河南省山区、丘陵、平原土地类型不同,自然条件各异,人均土地面积不等,还有48个沙化土地县,因地制宜、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有其客观必要性。土地流转的前提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要及时对粮食生产核心区家庭承包土地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在此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强化承包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托管、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土地银行等不同形式,不断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也是实现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或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培育形成新型规模经营主体。
4.4 加强土地流转监管,防止非农化非粮化
关键词 甘蔗 ;苗情 ;品种结构 ;种植面积 ;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2.024
蔗糖业是广西的传统支柱产业,广西是全国糖料生产最具优势的区域,是中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约80多万hm2,产糖约600万t,占全国总产糖量的65%左右,对中国食糖产业有着重大影响[1]。为全面地了解2016年广西甘蔗苗期生产情况,预测和评估广西蔗区整体形势,广西糖业发展办公室组织广西糖业协会、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和广西大学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调研小组,赴广西蔗区几个甘蔗主产市对甘蔗苗情、品种结构、种植面积及植期等进行调研和评估。
1 调查地点与方法
调查地点包括南宁、河池、柳州、崇左、百色、来宾6个甘蔗主产市。共调查了6市17县(区)361个样本区,其中新植蔗184个,宿根蔗177个。调查于2016年5月26~31日进行,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实地调查内容包括各蔗区甘蔗每公顷苗数、株高、黑穗病株率、螟害率等指标,数据收集包括统计各蔗区甘蔗种植面积、不同品种种植面积、不同品种的生长情况等。本文中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的统计数据由各相关市、县糖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提供。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产情况
2.1.1 甘蔗种植面积及植期
从各市初步统计结果(见表1),6市2016年种植面积为69.07万hm2,比2015年增加0.74万hm2,增幅为1.08%。其中崇左、南宁、来宾、河池4个市种植面积比上年度增加,增幅为1.80%~17.17%,柳州、百色种植面积减少,减幅分别为5.04%、30.47%。
从甘蔗植期结构上看,本次调查的各县(市、区)新植蔗种植面积比例(表2)有所回升,这与2015~2016年榨季蔗价回升以及部分企业提早出台2016~2017年榨季原料蔗保底价有一定的关系。此外,各县(市、区)和制糖企业加大推进自治区甘蔗“双高”基地建设项目力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如崇左市、南宁糖业。值得欣慰的是调查县(区)2016年新植蔗种植面积比例已基本恢复到正常年景的水平,占总面积的38.84%,南宁市、来宾市蔗区表现最好,占比分别为48.26%、45.37%;蔗区中多年宿根蔗地所占比例明显减少。
2.1.2 甘蔗品种结构
据糖业部门反映,蔗区主栽品种新台糖22号种植面积进一步缩减,新品种如桂糖42、桂柳05136、桂糖29号等面积在逐渐上升,新品种种植面积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双高”基地建设,因为“双高”基地种植的大部分为优良新品种,“双高”基地建设在蔗区品种改良、结构调整确实发挥了较大的作用[3]。
从各市看,崇左市新台糖22号约占85%,比上年度下降了5%,桂糖42号、桂糖29号、桂柳05136、桂糖31号等新品种面积在逐渐加大;来宾市新台糖22号约占80%,桂糖42号、桂柳05136、桂糖32号、粤糖93/159、粤糖00/236 等新品种占15%~17%;南宁市新台糖系列占70%左右,其它优良品种约占25%,其中桂柳05136和桂糖42号增幅较大,粤糖93-159、粤糖00-236和粤糖60号逐渐萎缩,宿根性强但蔗糖分较低的粤糖94-128有抬头的趋势。柳州市新台糖22号约占50%,桂柳05136约占30%,其它品种还有桂糖42号、柳城2号、桂辐98/296等。百色市新台糖22号约占80%,粤糖94/128占7.5%,其它新品种主要为桂糖42号、桂糖31号、粤糖00/236、桂柳05136。河池市桂糖21号、台优、ROC16等的种植面积进一步萎缩;甘蔗新品种桂糖42号、桂柳05136发展势头良好;桂糖29号在宜州市已成为当家品种,但由于桂糖29号的丰产性和抗倒伏能力不如桂糖42號和桂柳05136,2016年桂糖29号的种植面积已开始下降。
2.2 总体苗情
对6个市的蔗区调查结果(表3)表明,宿根蔗平均发株数比上年减少了0.19万株/hm2,新植蔗平均苗数比上年增加了0.31万株/hm2。宿根蔗发株最好的是百色市为13.28万株/hm2,其次是河池市,为11.93万株/hm2;较差的是来宾和崇左市,分别为8.07万和8.92万株/hm2。新植蔗出苗最好的是百色市,平均每公顷苗数为11.70万株,其次河池市,为10.94万株;柳州、来宾出苗较差。
株高方面,宿根蔗和新植蔗平均株高分别比去年同期矮8.4和5.2 cm,除百色市和南宁市的宿根蔗外,其他各蔗区宿根蔗和新植蔗株高均比去年同期矮。宿根蔗株高最高的是崇左市为48.5 cm,其次是南宁市和百色市,分别为46.8和45.9 cm。新植蔗株高较高的是南宁市和来宾市,分别为33.6和32.6 cm;其次是百色市和崇左市,平均株高分别为30.1和29.0 cm;株高最矮的是柳州市,平均株高只有23.9 cm。宿根蔗平均株高比新植蔗高11.9 cm。
从数据可以分析,2016年度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苗情略优于2015年,而来宾、南宁、崇左市则比2015年略差,由于来宾、南宁、崇左市种植面积占比百色、河池、柳州市高。因此2016年全区总体苗情比去年略差,出苗数与去年相当,但株高比去年矮。
nlc202309090429
病虫害方面,全区甘蔗枯心苗率发病率低于去年,新植黑穗病发病率与去年相当,宿根黑穗病发病率高于去年。全区宿根蔗枯心苗率比新植蔗高,来宾市宿根枯心苗率最高,达到8.99%。2016年黑穗病率宿根同比增加0.63%,新植蔗与去年相当,减少0.04%;崇左市宿根蔗的黑穗病株率最高,达到9.77%。从各调查点最高螟害枯心率来看,仍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部分蔗农的管理仍不到位。2013年以来河池蔗区的黑穗病感染率逐渐下降,并且感染率很低,但2016年则略有反弹。这与个别蔗区原有抗黑穗病较差的桂糖21号所占比例仍较大(如金城江的白土乡)以及近年来新推广的抗黑穗病较强品种桂糖29号、桂糖32号等品种的比例下降有关。
3 讨论与结论
3.1 甘蔗种植面积连续3年下滑的局面得到控制
由于2012~2013至2014~2015榨季的原料蔗收购价格连续下跌后,普通蔗农的种蔗收益下降,甘蔗种植大户全线亏损,加上前2个榨季部分制糖企业不能按时兑现蔗款,甘蔗种植面积连年下滑,至2015年降至最低点。2015~2016年蔗价恢复到440元/t以后,蔗农对蔗价虽然还不十分满意,但农民种植甘蔗意愿已有回升,部分蔗农愿意扩大新植面积,甘蔗种植面积连年下降的局面基本得到控制。从调查的6个主产市初步统计,2016年种植面积为69.07万hm2,比2015年增加0.74万hm2,增幅为1.08%。此外,新植蔗种植面积比例已基本恢复到正常年景的水平,占总面积的38.84%,蔗区中多年宿根蔗地所占比例明显减少。
3.2 整体苗情比上年略差
受前期低温冰冻阴雨寡照天气的影响,2016年全区总体苗情比去年略差,出苗数与去年相当,但株高比去年矮。各蔗区宿根平均发株同比减少了0.19万株/hm2,新植平均苗数比上年增加了0.31万株/hm2。宿根蔗和新植蔗株高分别比上年同期矮8.4和5.2 cm。
虽然2016年总体苗情比不上2015年,但每公顷苗数总体上是够的,并且蔗农管理的意愿比2015年积极,如果中、后期风调雨顺,并加强管理,单产有望与2015/2016年榨季持平或略高。
3.3 螟害枯心率整体低于2015年
除来宾、南宁蔗区宿根蔗的螟害枯心率高于2015年外,其他蔗区甘蔗螟害枯心率均低于2015年。除了因前期低温阴雨冰冻天气影响螟虫的产卵、幼虫孵化及生长发育外,近年推广的螟虫化学结合生物防治也起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如南宁市和河池市2个蔗区的制糖企业通过手机信息平台,发布螟害发生时间和防治适期,指导蔗农选用适用农药防治螟虫,部分蔗区推广蔗田释放性诱剂、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螟害等综合措施初见成效,蔗区螟害率逐年下降[4-6]。
3.4 黑穗病发生率高于2015年,并有加重趋势
2016年黑穗病率新植与去年相当,但宿根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77%,这主要是受到蔗区主栽品种的影响。以崇左市蔗区为例,崇左蔗区的当家品种仍然是高感黑穗病的新台糖22号,占总面积85%,2016年宿根蔗黑穗病株率为各蔗区中最高,达9.77%[7-8]。
3.5 蔗农管护甘蔗的积极性提高,但扩种甘蔗的意愿仍然不高
本次调查中发现,除了百色部分蔗区外大多数蔗区的蔗农管护甘蔗的积极性比2014和2015年高,最明显的表现是今年虽然雨水多,但蔗地杂草防除工作比前2年到位,往年出现的“草比甘蔗高”的蔗地今年极少发现;崇左蔗区部分蔗田蔗农主动拔除黑穗病株,南宁市蔗区蔗农施肥费用比去年增加100~200元,且宿根蔗普遍已经施肥管理,部分种植较早的新植蔗已经施肥培土;河池蔗区甘蔗管护工作也比前2年做得好。通过交流发现,部分蔗农对2015~2016年榨季的原料蔗收购价还不十分满意,对2016~2017年榨季的蔗价能否再上升持怀疑态度,如甘蔗收购价回升到蔗农认为合理的程度,将扩种甘蔗,否则将改种或出租土地给别人。
3.6 “双高”基地建设在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及品种改良中发挥积极作用
2014年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启动以来,在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及新品种推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各蔗区“双高”基地基本种植优良新品种,因此极大的促进了甘蔗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及蔗区的品种更新换代,如扶绥县新台糖22号2014年以前面积占95%以上,通过2年多的“双高”基地建设,目前新台糖22号种植面积已下降到75%以下,一些新品种如桂糖42号、桂糖29号、桂柳05136开始得到大面積推广。在本次的苗情调查中,大多数“双高”基地的甘蔗生长情况优于周边的普通农户,“双高”基地建设成果值得肯定。
4 建议
4.1 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加快广西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
目前广西自育品种桂糖42号、桂糖29号、桂糖32号、桂糖31号、桂糖46号、桂柳05136等一批新品种已得到糖厂、蔗农的广泛认可,要充分利用“双高”基地建设的契机,通过示范现场会、观摩会、推介会及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新品种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使蔗农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发挥优良新品种的增产增收作用,加快促进广西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
4.2 加强甘蔗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建设,确保充足而优质的种源
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自治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为蔗区提供更多优良新品种。特别一些蔗区有秋植蔗的种植计划,有关部门应提前做好优良新品种的供应和调配计划,确保有充足的种源,进一步稳定甘蔗种植面积,促进甘蔗产业的稳定发展。
4.3 加强现阶段的甘蔗田间管理
4.3.1 加强对蔗农防除杂草的技术指导
蔗地化学除草是一项省时、省工、省力,节约成本的一项栽培技术,近年来已经被蔗农接受,但要达到理想的除草效果,必须根据杂草的种类选择适合的除草剂,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9-10]。因此,加强对蔗农防除杂草的技术指导是当前甘蔗田间管理的重点任务。
nlc202309090429
4.3.2 加快甘蔗施肥和大培土
当前是甘蔗施攻茎肥的关键时期,各地应利用雨前或雨后土壤水分适宜的时机,加快甘蔗施肥和大培土,重施攻茎肥,确保甘蔗有充足的养分供应,争取有较大的单茎重。建议新植蔗的攻茎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每公顷施用尿素375~450 kg,氯化钾15~20 kg;如果至今未施肥的宿根蔗每公顷施氮磷钾总含量45%以上的复合肥750~1 125 kg+尿素300~450 kg。施肥后即时进行大培土,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4.3.3 做好螟蟲和绵蚜虫的防治
6月下旬至7月初第三代螟虫将发生,尤其第三代条螟,将引起大量刚拔节不久的蔗株枯心造成枯梢,各地应根据糖厂的虫情预测预报,做好喷药防治工作,确保不受螟虫为害,以提高有效茎数,增加产量和蔗糖分[11-13]。6月下旬至7月初和9月是绵蚜虫重点防治时期,建议在6月下旬每公顷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40~225 g,或5%吡虫啉乳油300~450 mL,或用50%辟蚜雾水剂750~900 mL,兑水675~900 kg喷雾防治。9月如果仍发现有绵蚜虫危害的蔗田,用上述药剂再次喷雾防治,以确保甘蔗正常成熟,提高甘蔗蔗糖分和蔗汁品质。
参考文献
[1] 李杨瑞,杨丽涛,谭宏伟,等. 广西甘蔗栽培技术的发展进步[J]. 南方农业学报,2014,45(10):1 770-1 775.
[2] 刘全跃,周海涛. 南糖公司、凯利公司在武鸣县实施“双加双带”新模式推动“双高”新发展的调查报告[J].广西糖业,2015(3):3-5.
[3] 周爱芳. 崇左市甘蔗“双高”基地建设问题与建议[J]. 南方园艺,2016,27(2):27-29.
[4] 雷崇华,于凤良,李廷化,等.蔗田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分析[J]. 农业研究与应用,2015(6):44-46.
[5] 何志强,岑延新,陆 驰,等. 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大田示范及效益分析[J].中国糖料,2015,37(2):61-62.
[6] 潘雪红,黄诚华. 应用性诱剂防治甘蔗螟虫[J]. 中国糖料,2012(1):63-66.
[7] 农雪萍. 甘蔗品种在崇左市江州区对比试验初报[J]. 广西糖业,2016(3):11-13.
[8] 韦昌联. 广西蔗区新台糖22号种性退化现状分析及对策措施[J].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2):2 113-2 117.
[9] 闫青云,梁元耀,方 峰,等. 4 种除草剂防除甘蔗田恶性杂草试验[J]. 西南农学报,2011,24(6):2 234-2 237.
[10] 李 贵,吴竞仑. 除草剂对作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微农业科学,2007,35(29):9 157-9 159.
[11] 潘雪红,黄诚华,魏吉利,等. 卵寄生蜂对甘蔗螟虫寄生情况的初步调查[J]. 中国糖料,2015,37(6):53-55.
[12] 李文凤,尹 炯,黄应昆,等. 甘蔗螟虫为害损失研究[J]. 植物保护,2016,42(4):205-210.
[13] 李毅杰,段维兴,王泽平,等. 2015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主要病虫害发生调查[J]. 中国植保导刊,2016(7):9-15.
根据安排,在县人大常委会的精心组织下,我们于200年9月25日至26日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情况开展了专题视察调研活动。视察调研组以城关镇为主要调研对象,实地察看了该镇龙头村、普济寺村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土地流转情况,并与镇、村负责人、产业大户和农户代表进行座谈交流,视察结束后,召开了专题视察调研座谈会,听取县政府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各位省市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对进一步推进县新农村建设及土地流转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现将视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特点
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是优化农业生产要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优质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土地流转工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针对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以土地为主的农业资源流转,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运行机制,通过试点示范,稳步推进农业资源的有序流转,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和主导产业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据调查了解,止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已达2.3万亩,占全县农用耕地总面积的5%,涉及茶叶、绞股蓝、蚕桑、中药材、畜牧业和实施退耕还林等方面,其中茶饮产业流转土地1.5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三分之二。从调查的情况看,县的土地流转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在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2.3万亩中,水田约4000亩,旱地约1.4万亩,流转坡地实施退耕还林4600亩,涉及流出2081户,流入754户。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转包型,即原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的经营权转移给其他业主,承包方与发包方原承包关系不变,这种类型占60%以上;二是互换型,为了耕种方便、发展规模经营或发展优势产业的需要,农户之间或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串换承包地;三是租赁型,即承包方将土地租赁给其他业主生产经营;四是入股型,即承包方将土地以股份的形式参与经营,实行按股分红;五是转让型,即原承包方申请并经发包方同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他人经营。
2、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前,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自发进行,以转包为主。近年来,流转主体逐步拓展,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除一般农户外,农村产业大户、外地能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个体工商业主等也都纷纷租地、包地开发农业产业,积极参与和扩大产业规模经营。
3、土地流转价格市场化。土地流转的本质是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化,农民在出租或转让土地使用权中获得收益,近年来,县坚持和完善实物地租的形式约定流转费,按国家颁布的相应粮食中准指导价折价计算兑现,有效保护了流出流入户的利益。
二、取得的成效
县是一个自然环境优越、绿色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厚实的山区农业县。随着土地流转的逐步深入,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流转的规模逐年扩大,产生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入实施,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区域特色进一步凸现。目前,长安、八仙、广佛、洛河、三阳、大贵、正阳、城关等乡镇茶叶产业彰显优势,绞股蓝产业在长安、城关、大贵、三阳初具特色,兴隆、西河、老县、三阳、女娲山、洛河等乡镇的蚕桑初成规模,八仙、正阳、广佛的中药材生产蓬勃兴起,以生猪为主导的养殖业在全县呈燎原之势。据调查统计,全县茶园面积已达到11万亩,绞股蓝种植面积2.5万亩,产茶达到2560吨(其中绞股蓝茶650吨),茶饮综合产值达到2.3亿元;全县生猪、白山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38万头、20万只、100万羽,全县养殖业收入2.5亿元;全县桑园面积9万亩,年养蚕6万张,蚕业收入(不含工业)3600万元;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值5000万元。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绿色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居重要地位。
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进。通过土地有序流转,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大户、龙头企业集聚,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基地,促进了主导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据调查显示,培育百亩以上茶饮大户74户,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226户,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500户(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的正大模式养殖示范户312户),种植50亩以上中药材大户104户。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专业村、一批新型的产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业产业主体正在形成。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土地流转的推进,促进了产业
化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资源融合培育发展了女娲茶业、女娲银峰、女娲茗茶、八仙云雾、农盛绞股蓝、五和饮品、众鑫茧丝、八仙腊肉等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特色产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引资建成了天宝制药和北医大药业生产基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9个,其中茶叶专业协会22个,养殖专业协会30个,蚕桑专业协会25个,中
药材专业协会2个。龙头骨干企业与合作组织的发展,明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开发,为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搭建了平台。土地、产业、技术、品牌、资金等要素资源逐步向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集聚,科技培训直接到大户或龙头企业主,由龙头企业和大户培训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入户的效果更加明显。如长安镇洪善存依靠科技特派员帮助修订完善了茶叶、绞股蓝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申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女娲有机茶标准综合体》和《无公害绞股蓝标准综合体》,填补了地方农业标准和陕西省有机茶、无公害茶饮品标准的空白,依靠科技特派员帮助引进采茶、制茶、修剪成套机械化设备和技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带动了全县茶业的发展和进步。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步伐有所加快。通过土地有序流转,有效解决了耕地撂荒和产业园弃管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就业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流出户农民不但从土地流转价格中得到实惠,而且部分农民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在提供劳务中获取劳动工资收入,使众多农民不出家门就找到了就业渠道。如长安镇中坝村大户凌久成流入本镇中原村茶园180亩,流转本村农户水田75亩建立高效茶园,年均收入达到150万元,每年支付租金8万元,支付农民劳务工资30万元;长安镇中坝村女能人田珍流入邻近梁桥村农户精品茶园250亩,每年收入过百万,向农户支付租金12万元,向农民支付劳务费20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从视察调研的情况看,县推行的土地流转,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土地流转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当前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一是多数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有的认为土地仍为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恋土情结浓厚结不愿流转,有的甚至撂荒也不愿流转,有的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也有的怕转出后,政策一变失去承包权,就会没有依靠和不安全;二是不少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比较严重,小富即安,投资兴业怕担风险,务工经商怕丢地权,满足于守土经营或交亲戚耕种比较放心;三是部分业主怕土地流转政策不稳定,不敢大胆投入;四是部分承包业主认为土地流转期短的多,期长的少,这种情况容易出现短期行为,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配套服务不到位。一是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不到位,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部分农民仍主要依赖土地收入解决就医看病、子女上学、养老等问题;二是土地流转工作服务不到位,虽然乡镇已成立土地流转的服务机构,但由于受交通、人员、经费等限制,不易及时有效地为农户提供土地流转的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法律政策咨询、调解合同纠纷等服务。
劳动力转移空间小。县城镇化、工业化相对滞后,农业产业规模较小,流出户的农民就业环境仍不宽松,能人大户、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民进城还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不少农民文化素质低,转移就业能力较差,从事其他行业打工不易取得比经营土地更好的效益,一些农民仍然是一边务农,一边到社会打零工维持生计,因而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差仍是制约我县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强势能人大户、龙头企业形成难。由于原始积累普遍不足,现有的产业大户进一步聚集大规模农业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新的产业大户形成较为困难。一是受山区自然条件所限,县农村坡地自然分布较为分散,无形中加大了承包者的投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土地流转;二是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经济实力不强,有能力大规模经营土地的能人大户还只是极少数;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从事农业开发和经营的投资者仍偏少,土地规模经营缺乏有效载体;四是农业比较效益整体(来源:好范文 http:///)偏低,农业开发又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双重风险的影响,外来业主对投资开发农业极为慎重,真正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业主参与农业资源流转、实施规模经营的比较少。
资金扶持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一是财政资金十分有限,扶持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力不从心;二是从事高效农业开发需要较大额度的资金投入,而承包业主在流转初期一般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从金融信贷部门贷款往往必备条件不足,资金受限,使其规模难扩大,效益难提高;三是农业项目偏少,比较效益低,风险相对大,致使招商引资难,项目实施难。
四、建议和意见
代表们通过视察调研,经过分析思考,对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提高农村土地流转质量和效益,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农民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的优越性,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引导农民增强流转土地的自觉性。要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中央省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要求,引导农民知晓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则和政策,做到依法、自愿、有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通过典型示范,使广大农民和承包业主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实际效益,从而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土地流转。
提供优质服务,为土地流转营造良好的环境。这种服务应当是实实在在的、优质高效的服务,一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继续切实把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县、乡两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综合协调、统一领导当地的土地流转工作。二要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作用,使土地流转进入市场,依靠市场调节完善流转机制,推动土地流转的健康运行。三要认真解决土地纠纷这一土地流转后易产生的遗留问题,如果解决不到位,势必影响整个土地流转工作。针对农村土地纠纷的实际,县、乡两级应考虑建立强有力的专门仲裁机构,着力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排除隐患。四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大病保险、子女教育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长期以来农民主要依靠土地作为唯一社会保障的现象逐步引向依靠社会保险和保障功能上来,真正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土地流转的重要拉动力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必须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使其获得稳固的非农产业收入,保持土地流转制度的稳定。各级各相关部门应当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措施来抓。一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开拓农民就业门路,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机会。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和就业能力。三要加快发展小城镇,增强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四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序输出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五是对没有输出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也要扶持引导其就地发展二、三产业,稳定增加收入。
加快培育和发展大户龙头,为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建立可靠支点。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颇具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农业能人大户、龙头企业。一是巩固并发展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瞄准市场,立足区域农业资源优势,突出发展茶桑畜药等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基地,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打好基础,努力扩大特色产业规模。二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搞好技术创新,通过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完善户企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将零星的、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向龙头企业流转,使土地在交易市场中发挥最大的价值,使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确保生产经营的稳定和发展。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xx的会员“爽爽”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我市粮食经纪人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要求,我委于11月底至12月在全市范围内围绕粮食经纪人在粮食购销领域的地位、作用、存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应对和治理措施等有关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经纪人的概念
粮食经纪人,是指活跃在农村市场,以盈利为目的,用自有资金和工具直接从种粮农民、其他粮食生产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对象手中收购粮食,转手销售给粮食收储、加工、转化等各类用粮企业,通过收低卖高获取购销差价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其人员构成的主要来源有:一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存在的所谓“粮贩子”和粮食购销专业户;二是有一定经营经验,头脑灵活,平时务农,粮食收获后走村串户收粮卖粮的农民或种粮大户,多由夫妻、父子、兄弟或亲朋好友搭伙而成;三是原国有粮食企业下岗职工,他们熟悉粮食工作,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有从事粮食经营的经验和人脉资源;四是具备一定收储条件和资金实力,能设点收购的个体粮商。
二、我市粮食经纪人的基本概况及发展趋势
2021年,本市粮食经纪人总数大约在1950个(户)左右,年购销总量在20万吨上下,已经成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粮食收购的主要渠道,其中在市中心城区的中央储备粮郴州直属库和湖南郴州国家粮食储备库90%以上的粮源来自于粮食经纪人,各县市区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50-60%左右粮源来源于粮食经纪人,其余部分为种粮农民、种粮大户等直接送售。
从粮食购销总量来看,桂阳县安国水稻专业合作社每年在3万吨左右、安仁县阳慧军每年在2万吨左右,是本市粮食经纪人队伍中购销规模较大的少数部分,大部分粮食经纪人每年购销总量为1000-3000吨左右,还有少部分粮食经纪人购销总量较少,从几吨到几百吨不等。
从经纪人分布情况看,桂阳、安仁、永兴和资兴等产粮大县(市)经纪人较多,其中桂阳县约650个,安仁县约520个(户)、永兴、资兴、苏仙、嘉禾约为200个(户),其他各地因粮食产量不高、收储需求不大,粮食经纪人只有1-10个左右,北湖区、汝城和桂东县等地粮食产量较低,农民仍然保留直接送售习惯,本地很少见到粮食经纪人。
从经纪人群体变化趋势看,从2004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至2019年,粮食经纪人群体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特别是在2013年-2018年期间,由于连续启动最低价预案,收低卖高有利可图,经纪人队伍迅速扩大,本市较为活跃的经纪人超过400人。从2019年至今,随着国有粮食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逐步规范入库必检、严格把关重金属质量指标、分级定价等收购流程,相当一部分没有质量检测设备和检测能力的中小型经纪人顶不住购销风险,逐步退出市场,经纪人队伍迅速缩减,以湖南郴州国家粮食储备库为例,2019年以前与该库有购销业务往来的经纪人多达60余人,至2021年只剩5-6人左右。预计未来几年,经纪人队伍还将进一步缩减,具备粮食产后服务能力、质量检测能力和粮食仓储能力的烘干场、合作社和少数经纪人将成为经纪人主体,小散户将被淘汰。
三、粮食经纪人在粮食购销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政府鼓励多元主体进入粮食购销市场,粮食经纪人在促进粮食市场有序流通过程中,成为种粮农民和收粮企业中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一是为农民售粮提供了便利。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减少,年龄偏大,要把余粮整晒、打包、运输和售卖到粮食收储企业和加工企业,费时费力,多有不便,而粮食经纪人大部分都是本地人,与当地农民关系融洽,他们直接在田间地头完成粮食收购,大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愿意便宜一点将粮食在家门口卖给粮食经纪人,双方各得其利。因此,粮食经纪人的出现,有效化解了农民售粮难题,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二是减轻了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压力。
粮食经纪人走村串户将分散的粮食集中运到粮库交售,缓解了企业人手不够、网点不足的矛盾,减少了收购费用,加快了收购进度,使企业能够掌握较充足的粮源,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提高收购效率,完成收购任务。随着近几年各县市区建成中心库、减少乡镇收购网点,更需要依托经纪人完成粮源快速集聚。三是促进了政策信息传递和粮食产业引导。
每年粮食收购期间,虽然各级政府和粮食企业都会宣传粮食收购政策,公布收购价格、质价标准等,但仍然有较多农民对政策关注不够、理解不透,而粮食经纪人在收粮过程中,以口口相传的直白解释,可以更好地帮助农民理解政策、了解市场变化,告诉农民种什么粮能挣钱,引导他们形成优粮优价概念,促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四是提供了部分就业岗位。
粮食经纪人职业的出现,一方面缓解了农忙期间农户人手不够的矛盾,同时也为农民和粮食企业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四、粮食经纪人参与购销活动存在的风险和隐患
粮食经纪人因利而生,活动范围广泛难以监管,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现有粮食经纪人绝大多数本身就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50%只有初中以下文化,只有很少一部分经纪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一些经纪人除了购销价差概念外,既不熟悉国家政策,也不具备粮食专业知识,不了解水分、出糙、重金属等指标,凭经验收购;相当一部分经纪人只有手持式水分测量仪,没有配备必要的检化验设备,无法把好粮食收购质量第一关。二是缺乏诚信职业道德。
部分粮食经纪人在收购活动中唯利是图、不讲诚信,利用自身信息优势散布粮食虚假信息,使用没有经过检定的计量器具,在收购活动中有压级压价、短斤少两、弄虚作假、骗买骗卖现象,损害了农民利益。三是缺乏公平竞争观念。
粮食经纪人未形成行业组织,未建立行业规范,存在无序竞争情况,为争夺粮源而哄抬价格、降低粮食收购质量等现象时有发生。四是监管执法难度较大。
粮食经纪人主要活跃在农村,四处游走流动收购,数量小,无固定场所,直接给予处罚难度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开展行政执法受到经费、车辆、人员等制约,难以落实有效监管。五是为滋生购销腐败提供了土壤。
部分经纪人长期与国有粮食企业接触,与企业的检斤、验质、保管等关键岗位人员十分熟悉,容易形成内外勾结,出现隐蔽的利益输送,损害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五、加强粮食经纪人队伍监管的措施建议
一是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建议在省级层面出台《粮食经纪人管理办法》,将粮食经纪人纳入粮食行政管理对象,实行备案管理,提高准入门槛,规范行为约束,更好地发挥粮食经纪人在活跃粮食流通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引导促进自律。
依托规模较大的经纪人,以县为区域组建粮食经纪人行业协会,建立协会章程,引导形成摆正买卖关系,坚持合法守信经营的良好风气,促进有序竞争和公平竞争。三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组织辖区内经纪人集中培训,加强政策法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粮食经纪人依法从业意识和粮食收购业务技能。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可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等同而视,我自己也有5亩责任田,每年都还会做做农活。我所在村庄是丰城市张巷镇邹坊村委会,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耕地约2000亩,人口1500户,属于中小型村庄,是属于赣抚平原地带,主要耕种水稻。几十年来,本村耕地经历了“由衰到盛再到衰”的阶段,50年前,由于耕作技术制约,尽管耕地面积广阔,但没有高效化肥及现代化的耕作机械的帮助,收成不是太好,农民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天气的风调雨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10年后机械化耕作普及到我所在的村庄,收割机、犁地机、播种机„„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雨后春笋般投入了使用,农忙时节不再有全家动员的忙碌场面,也不再有数日的辛苦劳动,然而粮食产量却有了极大改善,由50年前的亩产量300斤到了现在的1000斤,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变化离不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开明政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把稳定发展粮食
生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高科技技术应用推广到农业生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来抓。6年来,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和“四补贴”资金逐年增加,今年良种补贴等“四补贴”资金由2003年的3亿元增加到1230亿元,尤其是中央财政3月初就提前预拨了“四补贴”资金1116亿元。水利部加大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和抗旱水源调度力度。中国气象局认真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各地也纷纷出台扶持粮食生产的配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报道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粮食播种面积,1980年为117234千公顷(17.59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1,1990年为113466千公顷(17.02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5,10年间面积减少3768千公顷(5600多万亩),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2000年为108463千公顷(16.27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3,10年间面积又减少5000千公顷(7500万亩),比重下降7.2个百分点。
然而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方面没能够被足够重视,当前面临许多困难,产生了许多问题。、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较明显,属于有机污染类型,空气污染继续加重,尘类颗粒物是本地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农业设施相对落后。有些偏远山区仍然采用手拉肩扛的运输
方式,使用镰、辘轳等古老的生产方式进行作业,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比远远落后,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耕地面积占用。随着城市化脚步加快,城市面积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成为市区,耕地变为城市,面积逐渐减少。
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涝灾害一直是困扰南方的一大问题,今年东北的特大旱灾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其他诸如冰雹、沙尘,寒流等,都使农业生产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
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要使这个问题获得全面、持久的解决,就需要整个国家的人民做出共同努力。
控制人口的增长。能控制人口,又能提高粮食产量,粮食供应就会得到保障,人民的营养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依靠科学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开展新的绿色革命,提高农业生产率;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及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为了不断增产粮食,保证人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一方面要为农业生产开拓新路,大力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产量;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中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耕地面积还在不断缩小。因此,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就必须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
积产量。
尽量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把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同支持和援助贫困国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确保国家和家庭粮食安全置于国家发展政策的首要地位,使社会的所有部门、各行各业都能保护和促进农业增产。
一、粮食直接补贴的成效
甘肃省共辖1 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 其中包括4个县级市、5 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 7个市辖区。截止2009年底, 农村人口为1973.71万人, 农村户数为474.06万户, 2009年底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110万亩、粮食产量906万吨。甘肃省享受粮食直接补贴县 (区) 的共有84个 (由于兰州市安宁区的近郊农户无耕地, 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全部耕地在2007年已退耕还林, 故兰州市安宁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不享受粮食直接补贴) 。
(一) 粮食直接补贴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从减免农业各税到享受粮食直接补贴, 这种看得见的实惠, 对农民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 尤其是在政策实施的初期, 这种激励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 把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 农民受益明显。另外, 粮食直接补贴还向农民传递了中央更加重视和关心农业的信息, 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 粮食直接补贴促进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提高
自2005年至2009年以来, 甘肃省为鼓励农民多种粮, 积极制定和完善了各种支农惠农政策。五年落实粮食直补资金和农资综合补贴合计47.31亿元, 用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热情, 使得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持续稳步增长。
根据表1数据, 在连续实施粮食直接补贴的情况下, 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908万亩, 比2005年增加229万亩, 增长5.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趋于稳定;粮食产量906.2万吨, 比2005年增加69.31万吨, 增长8.28%。由此可见, 五年来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 基本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目标。
(三) 粮食直接补贴促进农民增收
依照表2数据,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甘肃省农民收入呈持续增长态势。2009年,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980.10元, 比2005年增长50.51%。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994.94元, 比2005年增长69.51%, 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8%, 连续多年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推动因素和增收亮点。
据统计2005年至2009年, 国家对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也有大幅度提高, 2005年全省粮食直接补贴人均标准为7.25元, 2009年标准增加到88.09元, 增长超过10倍;同时, 粮食直接补贴占农民纯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0.37%增长到2009年的2.96%。
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 粮食直接补贴是种粮农民增收的因素之一。2009年农民平均每人享受粮食直接补贴88元。农民普遍反映, 自国家实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 以及农业税减免等政策, 开创了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新阶段。据统计, 2009年甘肃农业各税减免和粮食直接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共24.08亿元 (其中:粮食直补2.55亿元、农资综合补贴14.83亿元、免征农业各税6.7亿元) , 按户计算, 户均增收507.95元, 其中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户均增收366.74元。按人计算, 人均增收122元, 其中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人均增收88元。
(四) 粮食直接补贴促进党群、干群关系改善
在给农民兑付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过程中, 不少农民反映, 不管国家给农民发放多少补贴, 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种粮农民的关心, 是真心实意给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乡镇工作者也深切地感受到干群关系与以前大不一样。
二、粮食直接补贴措施得力
近年来中央连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补政策, 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到积极作用。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时间急迫, 责任重大, 任务艰巨, 为把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中央政策落实好, 各级政府部门全面部署、精心组织, 认真做好资金兑付工作, 同时, 设置监督热线电话, 全面确保直补工作顺利进行。
(一) 加强领导, 切实抓好政策落实
粮食直补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 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 切实抓好落实, 迅速组织测算、拟订实施方案, 并建立分级负责制, 层层负责, 责任到人。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周密部署, 形成了市、县 (区) 、乡 (镇) 主管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做到了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农民满意。
(二) 广泛宣传, 切实做到政策家喻户晓
让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及时、全面了解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 是落实这一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 为了把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 使其深入民心, 市、县财政部门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相关政策, 同时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宣传效果, 通过派驻各乡镇的直补工作督查员和监督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向农户宣传直补政策, 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乡镇工作人员面对面地给群众宣讲政策, 解释政策;利用村务公开栏进行宣传, 公开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的补贴标准、补贴办法和相关政策规定;在资金发放时, 设立政策咨询点, 现场传达落实政策, 使农民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实惠。
(三) 坚持标准, 切实管好用好补贴资金
一是遵循“稳定补贴面积、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兑现办法”的原则。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全部用于对种粮农民的补贴, 资金分配上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二是坚持公开透明, 分配科学合理。核定补贴规模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 采用“因素法”进行补贴核定。三是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 封闭运行。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通过省、市、县财政部门的粮食风险基金专户进行封闭管理。在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中, 对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进行分账核算, 单独反映, 以便统计和监督。四是为保证资金安全, 避免截留、挪用、扣款等问题, 每年对补贴资金实行“一折统”形式一次性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做到“四到户” (即宣传到户、清册编制到户、张榜公示到户、补贴兑现到户) ;同时严格执行“六不准” (不准降低补贴标准, 不准由村组干部代领发存款折或银行卡, 不借发放存款折或银行卡之机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 不准用补贴款抵扣各种收费和债务;不准截留、挤占和挪用补贴资金, 不准拖延补贴兑现时间) 。真正做到在兑现补贴过程中“三个一” (一分钱不能少, 一天不能耽误, 一户不能落下) 。
(四) 加强督查, 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为了防止资金挪用等问题发生, 保证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省上多次组织专项督导组从严检查政策规定的执行情况。各市州政府和财政部门也组织检查组对当地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兑付情况进行自查, 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农服务热线”、“甘肃政风行风”热线等监督热线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受理群众来函、来电咨询或反映问题,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与此同时, 加强对种粮农民基本信息变化情况、村级公示表的执行情况、补贴资金的分户计算、补贴资金发放明细表的生成以及向金融部门提供分户数据等在内的各项工作的规范操作, 并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管理补贴资金, 以便中央和省上对补贴发放情况及时掌握, 及时监督、检查。
尽管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总体情况良好, 但是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一是粮食直接补贴数额较少, 水平较低, 补贴的结构还不够合理。从目前的市场价格对比看, 由于主粮与其它粮种和经济作物之间的比较收益不明显, 农民不会因为农业补贴而改变种植计划, 结果是该种什么还种什么, 农业补贴没有起到预期的引导效果。二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目前,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比, 效益依然偏低。虽然国家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提高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格,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种粮农民的收益, 但是, 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均有上涨, 农资上涨幅度高于农产品价格增长幅度, 粮价增长和补贴的效应被生产资料价格和用工费用上涨所抵消。
三、建议
为更好地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确保粮食供需安全, 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粮食直接补贴制度。在粮食直接补贴趋于稳定的情况下, 更好地发挥补贴资金效用, 切实落实好惠农政策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为进一步做好今后的粮食直接补贴工作,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逐步增加直接补贴金额
通过加大补贴资金规模体现政府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导向作用, 通过补贴激发农户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热情, 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 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真正发挥粮食补贴对于种粮农民收入的保障作用。
(二) 继续保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相对稳定性
粮食直接补贴是国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其积极作用意义深远。建议应该将这项政策长期延续下去, 政策方向如果有变动, 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很可能会产生波动, 导致产生与政策制定初衷相悖的局面。
(三) 足额配套粮食风险基金, 确保粮食直接补贴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地方政府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套地方粮食风险基金。因此, 省上要按照政策规定, 积极筹措落实配套资金, 保证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基数稳定的基础上, 有一定的增量, 应对通货膨胀及农资物价上涨对农民粮食生产的冲击。
(四) 努力寻求粮食直接补贴与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直接投入有机结合的切入点
发展粮食生产的根本是确保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建议政府发挥政策主导作用, 搭建平台、加大投入, 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为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 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甘肃财政年鉴2004 (M) .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2004.
(3) 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甘肃财政年鉴2005 (M) .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2005.
【关于某县粮食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09-19
某县医院干部下基层工作开展情况自查报告06-11
关于粮食统计数据质量检查情况的报告09-12
县粮食局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情况10-05
某县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工作汇报07-19
某县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07-19
某县行政审批工作调研报告12-18
某县教育局副局长述职述廉报告05-26
某县国税局干部作风建设调查报告12-30
关于安溪县茶叶生产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