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说课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1

一、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及这篇课文的特点,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文中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上,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

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知识迁移法

2、以读代讲法

五、说学法

有句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本课教学中我加强对学生学法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迁移法;

2、读悟法;

3、比较法;

六、说设计思路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我准备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

1、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1、2题。

第二课时:l、学习课文2、3自然段,完成课后第3、4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指导背诵。

第三课时:l、学习课文4—6自然段;

2、归纳文章中心;

3、学习生字。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出示题目,质疑:

“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2、了解时代背景,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3、学生交流:我了解的抗美援朝

八年来志愿军战士为了让人民过上宁静的生活,他们甚至付出了可贵的生命。请看数据。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来认识他们吧。有用身体堵住炮火的黄继光,有不顾生命保住军事资料的毛岸英,有为了战斗胜利在大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还有勇救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罗盛教。

设计意图:在雄壮的歌声中,感受志愿军誓死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决心,为理解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奠定感情基础。

过渡: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课文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

(二)初读感知,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2、指名说,教师板书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齐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2、全班交流。指名读句子、说体会。

3、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4、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

5、指导改写反问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对比读。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去体会大娘与志愿军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深情。在对比读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反问句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四)小结方法,试着背诵

1、小组合作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习方法。

2、指名说,教师归纳。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再读文

3、小结: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八、说教学板书:

从设计上体现课文内容结构,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14、再见了,亲人

大娘

洗衣服 几夜无眠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子

小金花: 和妈妈救老王 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腿

伟大友谊 ——————鲜血凝成

九、说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说课 篇2

《再见了, 亲人》字字珠玑, 感人至深, 但文章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 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甚少。因此, 教学要紧紧抓住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感情主线, 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体验、想象, 落实听、说、读、写训练,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 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下面, 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导入——观察画面情初动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 这两幅图描绘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 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 含着泪, 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 亲人!”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再读课题。)

(设计理念:“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第一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老师借助图画, 深情述说, 导入进一步的阅读。)

二、品味———潜心会文情真切

1.默读课文, 认真品味语言, 想一想文中的谁深深感动了你?画出相关词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教学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读、圈画、批注等多种自主学习方式, 独立体会课文的重点内容, 特别是对描写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无私付出的句子有进一步的感悟, 为下文的集体交流做了铺垫。)

2.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 进行弹性设计, 作以下预设。)

第一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大娘的事迹所感动”时———

(1) 围绕“大娘, 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 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呀?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怀?不, 永远不会”这一语段, 品味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的内涵, 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大娘母子般的深情。

(2) 理解重点句子:“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顶着打糕, 冒着炮火, 穿过硝烟, 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在您的帮助下, 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可是您在回去的途中, 就累得晕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 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 敌机来了, 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 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 房子被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你从句中哪些字词感受到了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无私的伟大品格?抓住“冒着”、“穿过”、“丢下”、“唯一”等词语深入品味。

(3) 引读:是啊, 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 却胜似我们的母亲。因此, 在离别的一刻, 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 (生接读) “您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怎么能忘怀?”

过渡:大娘, 您就是我们的“亲人”, 就是我们的母亲!文中还有谁也同样深深打动了你?

第二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小金花的事迹所感动”时———

(1) 默读句子:“小金花, 不要哭了, 擦干眼泪, 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 唱不起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从中感悟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之间父女般的真情, 体味亲人生死离别的悲伤。

(2)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 你却把脚一跺, 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 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 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抓矛盾之处引导深入体会:小金花在什么情况下没哭?在什么情况下却哭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好好读一读, 相信你一定有许多问题要问小金花。你会问什么?小金花又会如何回答呢? (通过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自动质疑、自主解答, 体会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 对志愿军的情是多么真切, 对比是多么的强烈!

(3) 引读:刚强的小金花, 在失去妈妈的一刻, 她没有哭, 但在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 她却哭了, 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 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 深情地说—— (生接读) “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

过渡:刚强的小金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其实, 大婶也同样打动了每一个同学的心。

第三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大嫂的事迹所感动”时———

(1) 默读反问句:“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 难道不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深入体会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 大嫂的爱是付出的爱, 无悔的爱。

(2) 出示句子:“那是1952年的春天, 金达莱开满山野的时候,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 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 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 您倒在血泊里……”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读到这里, 你仿佛看到了——

(1) 那是一个晨光熹微的早晨, 大嫂……

(2)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 大嫂……

(3) 那是一个月上山冈的夜晚, 大嫂……

借助想象,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不惜身处险地、无私奉献的品质。

(设计理念:新课改强调“以学定教”。此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 这样既有巧妙的预设, 又不会错过精彩的生成, 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此外, 三个板块的教学在方法上各有侧重, “大娘”这一板块主要以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为主;“小金花”这一板块通过抓矛盾之处, 引导学生与人物进行对话, 加深理解;“大嫂”这一板块则紧扣一个“挖光”, 引导学生分时段进行想象。教学方式的不同, 可以避免单调,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有兴趣。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情感体验不断升华。)

三、倾诉———角色互换情更浓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太多太多, 那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呢?你能从文中或自己收集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吗?

2. (出示下列句子: (1) 五次战役的时候, 由于敌机封锁, 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 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2)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 被敌人抓住了, 关在一所小房子里, 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3) 1952年的春天, 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 我们缺少野菜……) 交流: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是啊, 1950年10月25日, 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 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生死与共, 有14万志愿军战士常眠于朝鲜土地上, 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 还有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朝鲜人民的家园, 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4.此时此刻, 分别就在眼前, 大娘、小金花或大嫂她们又会说些什么?请拿起你的笔, 任选一个写一写。

(设计理念:将“写”挤进语文课堂, 一个“挤”字, 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中写的不易, 但只有真正将“写”挤进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 才能实现“减负”的目标。课文以志愿军的身份来写, 对朝鲜人民的语言描写较少, 此处对朝鲜人民语言的“补白”, 可以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从而更深地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内涵。)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绵延

1.师:从同学们深情的阅读和文字表达中, 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因此, 在分手的时候, 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了, 他们挥着手说……已经上火车了, 战士们还从窗户里探出身子说……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时, 他们还在心里深情地呼唤…… (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

2.全文总结:亲人的概念穿越时空, 跨越国界, 世代相传,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处处是真情, 处处是亲人。

3.引向生活:2000年10月, 为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 一批志愿军老战士再次来到了朝鲜, 他们的见面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 (学生交流。)

《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3

师:让我们慢慢地走进课文的第一部分。请你用心去读,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是“亲人”。读书,勾画,批注,体会。

(生默读,师巡视。)

师:找到相关的句子先勾画下来,再多读几遍。

师:你这个批注很不错,句子很长可以用几个词语做点提示。

师:你勾画得不错,想想还可以写点儿什么呢?

师:这几个词和你勾画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吗?请再考虑一下。

师:很好啊,你勾画的这个内容我觉得很有价值,注意和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答案了。

师:哦,你的速度真快,要是前面有批注就好了。

师:好,现在咱们停下手中的笔,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好不好。先看第1自然段当中,有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生:第1小节的第5行有“慈母般的温暖”这句话,我想一般人不会给别人慈母般的温暖,只有自己的母亲,亲生母亲,才能给自己这样慈母般的温暖。而课文中既然把朝鲜人民给志愿军战士们的爱称为了慈母般的温暖,也就是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得好,战士们已经把朝鲜人民当成了亲人一样。

师:我觉得你的逻辑关系理得很清楚,抓住了一个重点词“慈母般的”,然后讲清楚了为什么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同学们就要像他这样来读,很好!还有哪些地方?

生:可以从“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看出来,朝鲜人民这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给志愿军战士吃。

师:是这段话吗?(屏幕显示课文有关内容。)来同学们,咱们读一读这段话。

(生自由朗读。)

师:从这一段话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是亲人,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像一般的人是没有勇气穿过硝烟,来到阵地上给战士们送吃的的,因为这样做是要流血牺牲的,这就说明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师:你是说有勇气,有感情,是这个意思吧?体会得真好!还有谁继续来说?

生:前面课文说了“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但这些妇女们能穿过硝烟,冒着猛烈的炮火,来给战士们送吃的,说明他们之间的情谊是非常深厚的,是一种生死情谊。

师:他联系上文知道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同学们,你们看,来送打糕的都是谁呀?

生:是一位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

师:大娘,被称为大娘的,应该是——

生:年纪大的人,大概有五六十岁了吧。

师:联系这个称呼,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出这个老大娘年纪已经大了,她还冒着敌人炮火的危险给志愿军送吃的。

师:说明她对志愿军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有一种亲人般的爱。

师:是呀,这就是一种“亲人般的爱”!除了大娘还有谁呢?

生:除了大娘还有全村的妇女。

师: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她们对志愿军也非常得关心。

师:关心,能不能换一个更准确的词?

生:关爱。

师:这是一种“亲人般的关爱”,所以她们——

生:才能冒着危险来给志愿军战士们送吃的。

……

师:读了这一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亲人般的感情。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让咱们感受到这种亲人般的感情呢?

生:作者是通过举具体实例来告诉我们的。

师: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大家得听仔细了。

生:作者是通过举具体实例来告诉我们的。

师:谁来说说看,这节中写了哪几件具体的事例?

生:大娘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生:大娘带着全村妇女,给战士们送打糕。

生: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小孙孙。

师:是的,作者就是用这些活生生的、最有说服力的事情来告诉了我们,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叙事之中,抒发感情。同学们,看着这段话想着当时的场面,你自己试着能够把它读好吗?来,自己练习一下。

(板书:“叙事”)(生朗读。)

……

总评: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叶老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平时,我们也常常听到语文老师们慨叹:我们一篇篇课文这样教下来,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究竟能有多大的提高?似乎是很难回答的,说有,提高多少说不上来,说的也没多大底气;说没有,连自己也不敢相信,也亏对了自己辛劳的付出。

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刘燕老师执教的《再见了,亲人》第一部分教学,就是把课文的第1自然段,当作了一个阅读和习作的“例子”来教的,不仅仅引领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容思想,而且关注了阅读和习作方法的习得,值得回味。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须动笔,或圈画,或批注,留下阅读的痕迹,留下思想的印记。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为古今中外许多大家所倡导。刘老师在这个教学片断伊始,就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读书要求——“请你用心去读,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是‘亲人’。读书,勾画,批注,体会。”接下来,我们看到了刘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读书,勾画,批注,体会。而此时,老师在学生间巡视,给予学生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指导——“找到相关的句子先勾画下来,再多读几遍。”“你这个批注很不错,句子很长可以用几个词语做点提示。”“你勾画得不错,想想还可以写点儿什么呢?”……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要像刘老师这样耐心细致,手把手地教会学生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

二、点评之中教方法

“我觉得你的逻辑关系理得很清楚,抓住了一个重点词‘慈母般的’,然后讲清楚了为什么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同学们就要像他这样来读,很好!”这是刘老师课堂上的一段及时点评,在准确简练的语言中,把如何读书感悟的方法融入其间。这样的点评语言,要言不烦,指向明确,既是对答问学生的肯定激励,又是对后面答问学生的一种有效引领,更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学生们沿着这样的阅读路径,越说越精彩,阅读越深刻。在师生对话之中,我们的视角不要仅仅局限在知识与能力上,也许适度地关注过程与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路径做一个清晰梳理,可以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内容关注表达

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关注内容,解读文本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但解读文本内容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阅读教学还应该有另一个“半程”,这就是关注表达,解读文本形式。而事实上,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彼此之间又是融为一体的。关注了内容,才能够更好地解读形式,而关注了表达,则能够更好地解读内容。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刘老师注重从文本内容的解读入手,但又没有止于内容的解读,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读了这一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亲人般的感情。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让咱们感受到这种亲人般的感情呢?”这样由关注内容,到关注表达,就更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

(刘 燕重庆市人民小学

再见了亲人说课定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背景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该单元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我们的任务是在阅读中了解哪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本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二)、课文内容分析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本课编写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的熏陶感染;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2)怀着中朝人民深情厚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四)、重点难点分析

因为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小学生对抗美援朝时所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存在着较大的认知障碍,而本册教材要求,必须培养学生从具体内容中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怎样表达思想的能力,并且掌握其方法。因此,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

打好了基础。但是,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上的局限,对于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用常态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都有一个支撑点,那就是不是自我显示,而是彰显学生的个性。所有的手段都指向这学生对“亲人”的深刻认识,使语文教育应该成为师生终生的精神向往,应该让师生一起在语文的课堂里幸福成长,创造生命的课堂。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朗读激情法、讲述法、引起联想法。

(1)、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2)、朗读激情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以颂激情,读中升华

让学生多层次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中朝人民难分难舍的伟大友谊,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2、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比零学生运其才智,刻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我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初感文本,把握情感基调;再让学生说说触动自己情感之弦的语句和事例;然后以读为本,自悟自得。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

(1).自学法(2).读悟法(3)迁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题释题

本文的题目“再见了,亲人”,是整篇文章的题眼。全文都围绕告别的主题展开描写。所以,对课题的理解非常重要。在上课开始,请学生先谈一谈对“亲人”这个词语的理解,初步理解普通意义上“亲人”的含义,为深入领悟本课中“亲人”的意义做好铺垫。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初步体会亲人分别时的感受,最后,带着这种初步的体验朗读课文题目。借助学生的情感经验,初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题,体会突出重点字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为后面情感升华后真情的诵读打基础。

(二)、整体感悟,介绍背景

学习一篇课文,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后,结合理解“志愿军”这一特殊名称,插入了对文章的背景的介绍。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片空白。文章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在上课开始,他们甚至分不清解放军和志愿军的区别。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这里我们运用一段录像资料,给学生们展示了这场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整个过程,同时也点明了“志愿军”这支特殊的军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殊意义,为学生能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三)、体会感情,交流感受

这一环节是突破教学重点的关键环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先请大家观看一小段当时的教学录像(播放录像:与大娘话别的一段朗读录像)在这一个小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出示,补充了文章描写的空白:战士与大娘相拥而泣,那份依依不舍通过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立即感染了学生,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恳求饱含深情。他们此时的感动溢于言表,接下来画面的感染和音乐的烘托,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依依不舍的离别情境,这种激情的涌动和真情的迸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情感,才使课堂上学生的朗诵激情荡漾,极好的突破了教学重点。

(四)、情感升华,激情诵读

在这一环节中,再现离别时的真实场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请大家一起回到半个世纪前,一同感受一下中朝两国人们那依依不舍的深情。

朝鲜人民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这种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不停地呼唤———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此时此刻,战士心里是多么着急啊。让我们再做这最后的道别吧———

有了前面的感情积淀,他们的诵读是情感交融后的合鸣,既真挚又感人。教学的重点又一次得到了突破。

(五)、补充资料,突破难点

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谊?课文中更多地讲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其实,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的时候,志愿军战士也为朝鲜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这一点作者并没有过多的着笔,那么学生在理解这深情厚意产生的原因时就难免会困惑及片面。

提前准备一份战后的统计资料,说说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哪些感人事迹。我相信这一串英雄的名字,这一串感人的事迹,也一定触动了大家,那么我们的孩子们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孩子们的朗读会证明一切.这样补充,不但使教师突破了难点问题,而且使学生再一次突破了教学重点,使我们的课堂达到高潮。

(六)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东西,受到了什么启发。

布置任务,读《谁是最可爱的人》,看看中朝友谊是怎样的感人心扉,从而进一步受

再见了亲人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时,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教具准备

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文字、图像等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学生字词。2.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

3.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写了他们(她们)的哪些事?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二、合作交流

(一)谈话导入

1.师: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爸爸妈妈等)结合对亲人的理解,说说在生活中亲人一般指哪些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但是有的时候有些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也称为亲人。(板书:亲人)

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是朝鲜人,他们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属吗? 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师板书)可为什么作者说“再见了,亲人”呢?(补充完整课题)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

2.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回到50多年前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中,一起回忆一下当年那感人至深的场面吧。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就有:邱少云、黄继光、毛岸英等,他们在朝鲜奋斗了八年。

经历了八年的朝夕相处,经过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战,正义赢得了胜利。在1958年10月25日,最后的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于是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齐读课题),就要上火车时说(齐读课题),就要上火车了他们说(齐读课题),已经上火车了还说(齐读课题),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齐读课题)。

是呀!他们呼喊着亲人,不同的民族,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他们却互相说是亲人。这是为什么呢?

(二)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如知道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看过的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等)

(三)学生初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了解

那么请同学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

1.通过读课文,谈谈你的收获。(生谈,如知道了“再见了,亲人”是在临分别时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描写了中朝两国人民难舍难分的场面等)

2.还有不懂的地方或疑问。(学生谈)

三、品读体验

(一)师过渡:是呀,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从课文的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又胜似亲人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找画画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并有感情地读读。可以和同桌或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二)学生自学,讨论。

(三)汇报交流。

1.哪个小故事最让你感动?(点击人物图片)为什么?你能读读吗? ⑴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画)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⑵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2.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⑴引读:是呀,在分别的时刻有许多朝鲜亲人赶来为志愿军送行,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赶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志愿军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自由轻声读这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词句。结合背景资料和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⑶交流:

①“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应该怎样理解“雪中送炭”呢?“雪中送炭”的本意是什么?在课文中是指什么?文中的“雪中”指什么?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而且是空着肚子,如果是你会怎样想?(要是有吃的„„加点水„„也好啊!)

当时敌机封锁,可能吗?(不可能)这事被大娘知道了,大娘送来了打糕,这打糕是怎样送来的?(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是什么?(不仅仅是打糕,而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的是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这就是——雪中送炭!志愿军心里充满了对大娘的什么情感?(感激)这样写表达了什么?你能用“雪中送炭”说句话吗?(生说,评价)读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②“救助伤员,失去小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唯一”怎么理解?)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地读。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大娘多么爱自己的小孙孙呀!)可她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孙,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娘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亲人。

③“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强烈啊!)

师: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指名读)⑷总结学习方法:读文画出自己感动的地方,抓住重点词语来品味,有感情地朗读。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生说)

3.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抓住文中感染人的词句来体会。(学生自学)

⑴交流: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老王愿意付出生命。抓“噩耗”“同归于尽”“ 跺脚”“抽动“表现了什么?(对敌人的恨,对志愿军的爱)读出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炮弹炸伤双腿。“这样高的代价”在文中指什么?把“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在比较中体会强烈的思想感情)。

⑵师: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因此在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读课题),就要上火车时说(读课题),就要上火车了他们说(读课题),已经上火车了还说(读课题)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读课题)。为了志愿军,大娘(生补充);为了志愿军,小金花(生补充);为了志愿军,大嫂(生补充)。

难道就他们三个人吗?那么我们再变成这样再说 :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生补充);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生补充);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生补充))。通过同学们说的说明他们就是亲人,所以他们在分别的时候大声的呼喊(读课题)。其实大家刚才讲的只是战争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八年的战争中有多少这样的故事我们真是讲上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所以火车就要走了,我们的千言万语只好化成我们心中的送别。

(四)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师引读:在火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见,此时,他们心中在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3.抓住“请慢一点开”“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以及最后一自然段来体会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一家、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4.志愿军战士们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风驰电掣向前驶去,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再说上几句惜别的话,相距已远,只能在心头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师:把“土地”改为 “战士”,把“朝鲜的”改为“中国的”,把“让我们” 改为 “请你们”再来读。体会到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情景,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结合课文插图,分角色读(中国志愿军战士

朝鲜人民)

四、巩固延伸

1.师:再见了,亲人!这不仅仅是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还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用鲜血凝成为大的友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使中朝人民心心相连,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深情地道出他们的心声(齐读课题)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送别场面,你想说什么呢?(学生交流)3.师向生推荐作者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下读读。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

几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孙孙

小金花

救老王

妈妈牺牲

大嫂

挖野菜

身受重伤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悟写法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想象一下: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会说些什么呢?(小组内交流,模拟表演)2.小组交流汇报。(及时评价)

3.让学生思考:是不是朝鲜人民中就只有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学生交流)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如写活动、写景都可用)

4.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内的同学,然后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公布“新发现”。(学生读书思考)

5.学生汇报交流:(能说一点说一点,师要引导归纳总结)重点指导体会课文的前3个自然段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每段都是以请求的语句开头,以反问的语句结尾,中间一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也就是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指名读前3个自然段的开头的一句话,(指名读前3个自然段的结尾的一句话,换成陈述句,来体会这样开头和结尾的写法的好处。指名读中间的叙事部分也饱含浓浓的情感,催人泪下,事迹感人。6.齐读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体会作者直接抒发内心情感的写法。

二、大胆想象,学习表达

1.师:整篇课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在依依惜别之时,在志愿军战士追述往事的时候,朝鲜人民一定也会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讲述起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还海还深的情意。请同学们大胆想象,然后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气描写送别的场面。2.学生试写。(小练笔)3.学生交流。

⑴在小组内读读自己写的。

⑵把自己写的内容穿插在课文中,与相关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还可以与课文组合起来,分角色读读。⑶学生赏评。(及时鼓励学生)

4.师: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最后的3个自然段吧!(齐读)

师引读:志愿军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齐读第4自然段)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志愿军战士们多想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齐读第5自然段)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志愿军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齐读第6自然段)

5.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哪!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三、背诵摘抄,积累语言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摘抄自己受感动的词句。3.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请求 开头

叙事 中间

再见了亲人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运用反问句表达强烈感情的写法;会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划分段落,重点讲读第一段。第二教时学生自学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读准生字,运用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2.想想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亲人,哪些事例?

二、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提问: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2.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课文,听录音,让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进那人头攒动,相互道别,两情依依的场景中去。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亲人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课文分别写了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的事。)

四、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接问:根据上面内容该怎样分段?为什么?(讨论后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爱志愿军的事,可以自成段落,后三个自然段抒发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这样课文可分四段;也可将前三自然段合在一起为一段。这样课文就分两段。)

(一)讲读第一段,要体现教师的“导”。

1.默读课文

按照“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具体事例写大娘爱志愿军——反问句肯定深厚情谊”的顺序,给这段话分层。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表现大娘爱志愿军的句子。

(交流后划句: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为什么?(突出关键词:多少、慈母般、心血。)接问: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上启下作用,是个过渡句。)

设问:这句话是怎样承上的呢?大家齐读第一层。读后师述: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告诉大娘,我们永远是不会忘记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这句话就是这样来承接上文的。那么,又引出下面的什么内容呢?(引出大娘是怎样爱志愿军的。)

再问:大娘爱志愿军,文章中具体写了几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学生看书划词。(从“记得”、“还记得”两个词语能判断出是写了两件事。)

3.指名读第一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归纳并板书: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2)默读,找出一个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且又高度概括的词语。(交流后划词:雪中送炭)“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课文中“雪中送炭”指什么?(交流后明确:“雪中送炭”是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情况下,大娘为他们送去了打糕。)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大娘“雪中送炭”的?(划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圈出重点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从这些词你能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说明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

(3)指导有感情地读第一件事。

4.指名读第二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回答后板书: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划出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个关键词。(背进、丢下。)

提问:为什么这两个词最能突出大娘爱志愿军?(讨论后明确:这一“丢”、一“背”,集中体现了大娘在危急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志愿军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亲人——“唯一”的小孙孙。可见大娘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的亲人。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齐读最后一句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句?谁能把它改为陈述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教师小结:

(1)这一段写志愿军与大娘在车站话别,追忆了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件事,告诉我们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

(2)我们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这一段的:先默读课文,划分层次;再找出概括句并理解句意;然后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二)学生自学第二、三段。

师述:课文的第二、三段与第一段在写法和结构上都基本相同,同学们可以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第二、三段。大家边读书,边思考,边划词句,边体会。(教师起检查、引导、归纳和总结的作用。)

1.讨论第二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扣住关键词“刚强”,理解小金花的刚强表现在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嘴角仅抽动两下。

(2)抓住重点句: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从小金花的动作、神情、语言中领会小金花的刚强性格。

(3)从小金花和妈妈救侦察员老王的事例中体会小金花爱志愿军的感情。

2.讨论第三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着重抓住过渡句“„„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友谊”,从大嫂架双拐,不顾山路崎岖送志愿军的事,理解大嫂对志愿军的情谊之深。

(2)抓住重点句:“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跟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理解大嫂为了志愿军吃上蔬菜而不顾个人安危,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三)教学第四段,着重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

1.轻读课文

看“再见了,亲人”这样的句式在文中出现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明确:反复出现三次充分体现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难分难舍之情。三次出现,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2.提问

志愿军为什么对朝鲜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讨论后明确:志愿军与朝鲜亲人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并肩战斗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热爱朝鲜的土地实际上是热爱朝鲜人民。)

3.接问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抒发了志愿军热爱朝鲜亲人的强烈感情。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4.指导朗读

速度要慢,语调要轻,“亲人”、“土地”、“在一起”要读得有力度,深沉,最后一句音调逐步降低,越来越轻,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五、总结课文,延续情感

提问: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这些事是围绕着什么中心写的?(明确课文的中心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

师: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穿越时空,这友谊行进在依依惜别的深情,行进在晨曦初露的东方!最后,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凝聚在这深情的呼唤中(生再读课题)

六、拓展

这些感人的事,这些让我们感动的人,不仅发生在战争年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故事一直在我们身边演绎着,请你回忆:你耳闻目睹过哪些这样的故事?(生答,抗击非典,汶川地震,老师,医生消防官兵。。。)

上一篇:银行贷款政策是什么下一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