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精选7篇)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 篇1

[导入课文]

师:从一些书中或影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或看到很多豪华的、规模宏大的坟墓,如古埃及国王的金字塔、中国秦始皇的秦王陵等等,我想,有的同学可能已经到过西安参观过秦王陵。今天,我们将随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俄国去拜谒“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墓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感知课文]

师:下面我们一边听示范朗读录音,一边看书,请同学们将描写坟墓的句子画上线。

(放磁带)

师:(扫视全班)好,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板书“坟墓”)

生:“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生:还有“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一节。

师:好的,刚才两位同学所读的文字体现了托尔斯泰墓怎样的特点呢?

生:普通、不华丽、宁静。

生:简朴、不奢侈。

生:自然、不求名声、无意让人凭吊。

(板书“自然、简朴、不求名声”)

师:很好。作者以其质朴的语言,突出了伟人墓冢的朴素,而这种朴素,在作者的心目中是最美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

生:(齐答)自然美、朴素美。(板书“朴素美”)

师: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生:“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生:(补充)“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师:下面请一位男生朗读这四句,读出重音,体会感情。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哪些词读了重音?

生:(齐答)“再没有”“更宏伟”“更感人”“最美的”“最深刻的”“最感人”“再也没有”“更打动人心”“庄严肃穆”“深藏着”。

师:如此普通的坟墓,在作者的心目中它是世间“最美的”,你能体会到吗?

[探究分析]

师:下面,我给大家朗读“他的外孙女跟我讲”到本段末尾这段文字,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师读)

生:我感受到晚年的托尔斯泰在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的幸福。

师:你能给同学们讲具体些吗?

生:他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手种树,多么天真无邪,多么富有童趣。而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晚年回想起这些往事,突然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

师:说得很精彩。(边说边鼓掌,学生也跟着鼓掌)

师:其实,他给我们诠释了哪句话的含义?

生:(齐答)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师:要理解这段话其实并不很难,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些语言信息,比如:“远离尘嚣”“饱经忧患”等,再结合我们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了解。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夏天、冬天墓地的景物描写,你可以想象出两幅怎样的画面,你能说出这两幅画面的意境吗?

生:宁静、轻柔、和谐、静穆、温煦。

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生:“风儿”“俯临”“和暖”“嬉戏”“温柔”。

师:这些词语多么温情,让人感到这位伟人安睡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幸福,享受到了一种宁静、自然、和谐的幸福。

师:哪位女生给大家读读这段文字?用自己有声的语言来表现这种意境,传达其中的感情。

(一女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由此,作者想到了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冢,并进行了比较,你能说说作者的用意吗?

生:从这些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更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生:这三个人与托尔斯泰一样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

师:从以上同学的分析中,不仅让我感到托尔斯泰墓外形的朴素美,更能让我感到墓中人的人格美。

(板书“人格美”“外”“内”)

师:以上三位伟人的墓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这是一种什么美?

生:是一种豪华的美、华丽的美。

师: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伟人死后,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

师:你认为托尔斯泰墓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这又是哪一种美呢?

生:是朴素美。

师:这种“美”与他淡泊名利的品格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作者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板书“最美”)

师:作者在文中的结尾处直接抒发了这种赞美、崇敬之情,前文中有两处是具体描写。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

师:好,让我们默默地向托尔斯泰墓告别吧。

[再造活动]

[再造活动1]

师:下面我要求你们以一个导游者的身份,向前来瞻仰的游客作介绍。请看课本前的插图。(学生们读课文,看插图)

师:谁来当导游?

生:(出发前)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想必大家早有耳闻,他的著名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在座的也一定有人拜读过,然而,他最后的安息地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有幸带大家到那里去缅怀这位“19世纪俄国的巨人”。

(行进中)托尔斯泰原是一个贵族青年,由于受过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从一个进步的贵族青年转变成为一个具有宗法制农民思想的代表,他热爱人民,同情人民,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里均有体现,其中《复活》是他跟贵族地主阶级彻底决裂的代表作,也是他创作的最高峰,列宁曾高度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的灵寝会是怎样的呢?(到达目的地)这儿就是这位世界伟人的安息地,大家不必惊讶它的普通。这完全是按他老人家的意愿办的: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曾听过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说是亲手种树的地方会成为幸福所在,他便和他的哥哥在自己的庄园里种下了几棵树苗,到了晚年,他突然想起了这桩与幸福有关的儿时往事,饱经忧患的他若有所思,当即表示将来愿意埋骨于此处。后事完全照这样办了。你们看,这些高大的白桦树日夜守护着这位老人,树上的鸟儿还在为他歌唱呢!这是大自然赐给老人的幸福,难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把它誉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好,让我们默哀三分钟,来缅怀这位老人吧!

师:说得很好!(全班热烈鼓掌)

[再造活动2]

师:托尔斯泰墓如此的普通、简朴,作者说它是“最美”的,请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学生情绪激昂,很踊跃)

生:黄山的奇峰陡峭、松柏参天,黄河的咆哮,这都是美的,是一种壮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也是美的,这是一种秀美。

生:你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一位妙龄女郎,面目清秀,穿着入时,可谓美矣,当她与你擦肩而过,不经意将手伸入你的腰包,你再回头看她,还会认为她美吗?

生:晨曦中,那为城市美容的环卫工人的身影,我认为是美的。

生:什么是美?美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顽皮天真的小孩,在他们眼里,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都那么美。血气方刚的棒小伙,有崇高的理想与抱负,在他们眼里,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是美的。事业有成的中年人,身强体壮,在他们眼里,拼搏与创造是美的。年逾花甲的老人,身心已有了一丝疲惫,需要夕阳红时的那片宁静与安详,他们认为宁静就是美。

[教学小结]

师:很好,以上这些同学从多种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谈到了什么是美,比如有自然美、行为美、心灵美,还谈到了对美的认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的事物,关键是要我们能去用心发现它、认识它,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曾说:“艺术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茨威格有这样的一双“眼睛”,但愿我们班的每位同学也能有这样的一双“眼睛”。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 篇2

以上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为纪念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而撰写的,其德育价值就在于阐释一种“朴素”的理念。所以在分析完文章之后,教师一般都会抛出这样的问题:“托尔斯泰的坟墓这么朴素,为什么作者却认为是‘最美的’呢?”

几乎每个学生也都能回答出类似于这样的答案:“托尔斯泰有那么杰出的文学成就,而他的坟墓却这么简单朴素,可见他的人格很美。”

课堂进行到这里,情感与态度的教育目标仿佛已经达成了,笔者也曾经止步于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学生虽然口称“朴素很美”,但从他们的眼神中明显可以看出并不认同,显然,他们所讲的并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配合教师,给出教师所期待的答案而已。试想,学生在教师的暗示和引导下,谁会说朴素不美呢?但至于为什么朴素是美的,似乎成了一个不需要解释的问题。

然而,正因为这种贴标签、简单化处理的学科德育才会看似热闹,而德育内涵和文本解读却干瘪生硬,使学科德育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不仅起不到“春风化雨”的作用,还可能令学生心生厌倦。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内容也显得不够丰盈,缺少自身应有的厚度和外延。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教学与育人的双赢呢?围绕本课教学,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打开心结,寻找认同

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寻找学生问题的症结,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前提,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和细心观察。

在这篇课文中还提到其他几位名人的坟墓,当笔者用PPT展示这些名人墓的外观造型时,学生的热情远远胜过了对课文中托尔斯泰墓插图的兴趣。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来讲,这一环节主要起到引导学生理解对比的作用,即以其他名人墓之奢华与托尔斯泰墓之朴素形成鲜明对比。但正是从这里开始,学生脸上显出一种和老师“貌合神离”的神情。毕竟从外观来看,那些用来衬托托尔斯泰墓的名人墓更具有视觉美感,这时,如果教师还一味地强调它们只是为了对比反衬,学生心中难免会产生一种被老师强加以某种观点的感觉。

找到学生的这个心结,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那些进行比较的句子,如,“更能打动人心”“更扣人心弦”等。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反复用‘更’这一词呢?”学生经过思考可以体会到作者并非完全否定其他名人墓之美,而是肯定其他名人墓的视觉美和建筑价值,肯定这些坟墓建筑烘托出了墓主的高贵身份、丰功伟绩以及表达了后人对他们的敬意。取得这一共识之后,再来思考作者为什么认为看上去如此朴素的托尔斯泰墓却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时学生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托尔斯泰坟墓虽然朴素,不具备建筑价值,但朴素的坟墓与其卓越成就的反差,体现了托尔斯泰的道德情怀。

二、细腻咀嚼,披文入情

为什么朴素是最美的?笔者相信,除了上文的理由之外,言简义丰的课文中还蕴藏着更为丰富的答案。如果能深入品读课本,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挖掘出更为丰厚的德育内涵,这正是语文学科德育所追求的最佳效果。

基于这种理解,笔者启发学生思考:成就与坟墓的反差,确实体现了托尔斯泰的人格美,但是就文本来看,托尔斯泰自己为什么要留下这样的遗愿?提出这一问题后,笔者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咀嚼和细读。

在经过讨论之后,学生会发现课文第二段中“这个比任何人更感到受声名所累的人”这句话已经透露出托尔斯泰生前的想法——他要无声无息地离去,不愿再被盛名所累;他不愿被名利包围,愿做一个平凡的人,就如同课文中提到的“流浪汉”“士兵”不留姓名、不立墓碑、也没有十字架。这是作者之所以盛赞托尔斯泰的另一个原因:朴素的坟墓还反映了托尔斯泰对名利的摒弃,对自然朴素之美的追求。这时再请学生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出身贵族的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反省自己的贵族生活方式,并致力于填平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鸿沟。读到这里,学生对“最美”的理解又更深了一步,文本的德育内涵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三、深入思考,丰富内涵

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挖掘出更多的德育内涵呢?答案必须要经过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笔者也期望借此让“朴素是美”的结论在学生中形成真正的共识。

因此,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课文第一段为什么要用相对较多的笔墨细细补叙托尔斯泰墓旁那几棵树的由来?”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童年的美好传说——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托尔斯泰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童年时相信这个传说,是因为孩子的天真和单纯,而作为一个饱经沧桑又卓有成就的老人,在晚年为什么还会相信种树之处会带来幸福呢?这其实就是一个幸福观的问题。或许托尔斯泰认为,回到童年种下的树下,回到泥土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就是幸福。”让学生领悟到这种幸福观正是托尔斯泰内在素养的外部呈现,这种幸福观表现出托尔斯泰的品位和格调。

至此,朴素为什么是美的?便有了三个层次不断递进加深的答案。除了对课文的解读更加充分之外,德育的内涵也远远突破了追求朴素这个浅表层面,升华到对名利态度、对幸福观的理解,最重要的是,笔者终于在学生的脸上看到了一种自然流露的神情——敬意。

世间最美的坟墓 篇3

(配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列夫·托尔斯泰》)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他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一、把握本文作者的思想脉络,认识本文的主旨。

二、认识本文写景状物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三、懂得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所寄托的情意。

四、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一、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二、感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昭示的哲理。

三、文章中对墓地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四、体会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

五、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应用。

教学设想:

一、利用多媒体,感知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二、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对优美散文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

2-3课时讲读,1课时练习

教学步骤:

(一)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一幅风光旖旎秀丽如画的山水而流连忘返时,当我们面对一座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的雕像时,或者当我们读到一本绝妙的好书而爱不释手时,我们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呢?

对,是美。正是因为美,使我们有了种种美妙的感觉。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种美妙的感觉,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绝妙的美文——《世间最美的坟墓》。

可能有的同学一听就迷惑了:坟墓?一听就使人恐怖,哪里还能产生美感呢?这似乎有些不可议。那好,现在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看看它到底美在何处。

二、作者简介(幻灯显示)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焦躁的心》。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以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正音

尘嚣 xiāo 荫庇 yìn bì .墓冢 zhǒng 灵寝 qǐn ..穹隆 qióng .(二)听录音朗读,简要回答问题:

1、作者说“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特殊的日子”指的是什么日子? 明确:列夫·托尔斯泰诞生100周年

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各段的主要内容。(1)谈瞻仰感受,介绍坟墓的由来。

(2)具体描写托墓,进一步开掘主题,表达情感。

四、课文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篇5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揣摩语句提炼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领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我所看到的美

二、导入课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的标准多种多样,美的种类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十九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关于美的标准是什么呢?他要展示给我们的美的事物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

三、出示图片: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伧的托尔斯泰墓。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四、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为什么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五、分析课文: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朴素)

2.“朴素”的外在具体表现在哪里?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3、托尔斯泰墓是如此的平凡普通,但他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一位世界“重量级”作家。[介绍托斯泰生平

(一):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从事创作60多年,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提出的社会问题之重大以及艺术成就之高,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品的思想力量仍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这么一位伟人,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找原句回答)“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含义?(联系生平理解)

托尔斯泰生平

(二):1828年出生在俄国一古老的贵族家庭。他在从事创作的同时还广泛研究哲学、宗教、道德和伦理问题,更加认清了沙皇专制的黑暗和剥削阶级的腐朽,促使他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式农民转变。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把土地上所得收益和作品版税全部放弃。晚年,他深感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几度想离家出走,实现过平民生活的理想。1910年10月27日晚上出走,只有一个医生和他一道坐上去南方的火车,着凉得肺炎,在一车站下车,死在这个小站上。这位伟大的老人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真理,非常地爱真理。”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要合乎规矩,符合身份,稍不留神就会遭到非议。托尔斯泰是名人中的名人,但却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为声名所累”的感受比谁都深。

3)“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

4.作者认为他获得了安宁、幸福吗?(获得了)从哪里体现的?(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1)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

2)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

5.人们参观此墓时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

“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因为人们尊敬、敬仰这位伟人。

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不是,因为他生前具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即人格美(不重名声,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精神崇高)

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9.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

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墓的外形:朴素美}最美

墓的实质:人格美

11、文章对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作了四次描写,这四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从课文中找出这四次描写)。

文中四次用平淡朴素的文字描写朴素的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语义上层层拓展,步步加深。

六、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讨论:学完本文后,同学们对美有什么新的认识?

1)平凡朴素也是一种美; 2)人格美是永恒的伟大的美。

八、总结: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人羡慕那些花枝招展、风流倜傥然而心灵扭曲、沾满铜锈的人,而鄙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满身灰土的环卫工人。有些同学抛弃纯朴、纯真美,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刻意讲究穿着打扮。其实,只要我们高举文中关于“美”的两面大旗,那么在我们的眼里、心中,《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永远是“潇洒的俊男”,而夏朝的桀、商朝的纣虽仪表堂堂,却永远是“人渣”、是“暴君”。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人们永远记住他。”让我们以之共勉吧。

世间最美的坟墓散文赏析 篇6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精致优美的抒情散文,它结构短小精悍,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感情浓烈真挚。作者用朴素无华的语言和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了一个追求朴素,淡泊声名,不愿劳顿世人,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威望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不朽灵魂。

文章在作者写到在知晓这一“墓主”是世界大作家之一,俄罗斯的列夫·托尔斯泰,“这个谁都感到被自己名声所累的伟人”,确是一位理想的.人选。因而渴望着一见坟墓,当我们“顺着羊肠小径,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前”。这就是“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原以为金碧辉煌,气象万千,好像人间皇宫一样。却不料只是“一个长方形土堆而已”,这反差实在太大了。使人们普遍难以接受,但这是不容置疑的现实。因为,大多数人的常规思想认为,所谓“世间最美的坟墓”一似上述:应该雕栏玉砌,金栋银梁。而这里竟然“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坟墓一样”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世间最美的礼物 篇7

《陶行知教育名篇》共393页,每一页上都写满了爱。爱是陶行知教育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始终铭记书中陶行知先生关于教育爱的劝诫:“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曾经有许多次,我磨破嘴皮讲的道理,学生听不进去。但如果他们生病在医务室打点滴,我前去探望,他们就会自责曾经犯下的错误;如果他们生活费丢了,我真心地安慰并解囊相助,他们就会下决心改掉自身的毛病……这种以爱为前提的教育,无形中也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回报师爱。我永远记得这样一个日子,那天是我27岁的生日,忙碌了一天想到还要上晚自习,心情便有些低落。可当我走进教室推开门的一刹那,全班48个孩子从座位上站起来,拍着手齐声唱起了《生日快乐》歌,祝福写在他们带笑的眼神里,关爱写在他们绽放的笑脸上,我的眼睛慢慢变得湿润,直到歌声停住,一声“老师,生日快乐!”我的泪水控制不住地流满了脸颊,让我感受到了真爱的无价。我再也不觉得“爱学生”是口号,是肉麻,而是深深地体会到了爱学生更是超越了亲人和朋友的人间真爱!

《陶行知教育名篇》共77篇,每一篇里都流淌着理解和鼓励。每逢教师节母亲就会接到同一个学生的问候电话,问其原因,母亲则说:“可能是因为一个馒头吧。上学时他的家境非常不好,打饭时怕他吃不饱我只是在他的饭盒上多放了一个馒头。”是啊,老师多给的一个馒头就可以让学生铭记一生。由此我也谨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班里曾有这样一个学生,他非常厌学而且经常上网、打架,在低年级的时候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顶嘴,跟父母打架,经常上课迟到,一次上课迟到被我撞见,加上他之前的不良表现,便不由分说,气愤地让他想办法弥补这个错误。可是这个学生竟然逃课了,后来经过我和学生的努力,终于在一堆废墟前找到了他,看着他坐在废墟前无助的样子,我非常后悔自己的草率,赶忙上前拉起了他,并详细询问了原因。原来从他记事起父母就在外打工,没时间关心他、照顾他,为了能经常见到父母他就在学校里犯错,这样就能够因为老师的邀请见到家长。诉说中他哭得像个孩子,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已身为母亲的我,也禁不住陪着他掉泪。之后的日子里我在生活上加倍地关心他,与他的父母沟通,让他逐渐感受到爱的存在。而他一步步的转变也一次次给我带来了惊喜,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也越来越要求进步。这事实,让我深深折服于陶老先生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教育名篇》共30万字,洋洋数万言里,强调最多的是教育的吐故纳新。正如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所言:“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在教学中,我也喜欢常“新”。课前,精心设计教案,将“情感教学”模式和“自主合作探究”有机结合,正确处理“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善于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促进情感、能力、知识三维目标的达成,达到全面发展。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感受出发,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利用实验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在分析有害物质性质的时候,不忘进行环保教育,从准确称量和分析数据的处理到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养成正确的定势和良好的习惯,以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知态度。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培养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有教育,就要有创新。而有创新的地方,就一定会诞生美丽,诞生精彩!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陶行知教育名篇》已伴我走过了三年的时光。三年来,沐浴着陶老先生思想的光芒,我单调平凡的人生,变得丰盈而富有。原本以为无趣的教育,竟像春风,总让我的内心升腾起生长的渴望。品读陶行知的教育名篇,我未必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但一定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我的关注和温情;品读陶行知的教育名篇,我未必要成为教育家,只要我能把教书匠做到尽善尽美,德艺兼备也是我的价值所在;品读陶行知的教育名篇,我未必要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但只要我和学生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我就会在追求的路上幸福的成长。

不是所有的书籍都能让人爱不释手,不是所有的礼物都能让人珍藏一生。风有刮不到的海岸,雨有飘不到的旱田,阳光有照射不到的角落,歌声有抚慰不了的伤感,可是只要有捧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的地方,就会有心灵的兰花开放,就会有情感地冰凌解冻。只要我们珍爱领悟并践行这世间最美的礼物,就一定会繁衍出教育事业更为广阔的天空!

上一篇:小学书法比赛内容下一篇:劲霸男装广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