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共13篇)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和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教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3)、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对实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2)、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 师:

1、盛放在敞口容器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温度越高减少越快,这是为什么?

2、湿衣服经太阳晒为什么会变干?

3、糖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师:这些现象的解释离不开微观粒子,这些微观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实验】(3——2)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的品红,静置,观察繁盛的现象。【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但较长时间后才扩散均匀。师: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 生:组成品红的微粒向水中运动。【投影】图3-6和3-7

说明苯分子和硅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师:分子我们能用肉眼看见吗? 生:不能,要用隧道扫描显微镜。师:它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分子的性质。

师:分子这么小,有没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呢?

生:由预习可知: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 ㎏,一滴水中约有1.67×10 个水分子,这说明分子不仅质量小而且体积小。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

【板书】

1、分子质量小,体积小。【活动与探究】(用投影仪将探究内容和步骤投出来)【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呢?说明了什么?

生1:水中滴入酚酞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生2:酚酞中滴入浓氨水,变红,说明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

生3:烧杯A中的酚酞变红,而烧杯B中酚酞不变红,是因为氨分子从烧杯C运动到烧杯A中,而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这说明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通过品红的扩散、氨分子的扩散说明分子是不断的运动的。【板书】

2、分子是不断的运动的。

师: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这就是为什么湿衣服在太阳底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的原因。师:大家都知道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下面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请同学们分别取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观察溶液的体积是否等于200ml?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学生讨论】

师:混合后溶液的体积等于200ml?这又是为什么?

生: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200ml,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挤占了对方的间隙,所以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200ml。

师:回答得很准确,分子间不仅有间隔,而且分子间隔还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所以物质才有热胀冷缩现象。

【板书】

3、分子间有间隔。【布置作业】习题3 【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课是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问题为中心,重点强调学生的学,组织学生大胆尝试,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有如下几个特点: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日常生活实例的紧密联系,展开想象力,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师角色

一谈起数学, 大部分人的第一感受就是枯燥无味。尤其是初中的数学具有抽象性, 与小学数学的生活性相比, 更显得索然无味。加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又有些叛逆的、强烈的自尊心特质。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此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加强自己的教学设计, 认真仔细地分析授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地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

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谈到他对教师的角色定位, 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种思想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影响了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认为教师就是教书匠, 是孩子王, 是搬运工, 是知识的储存器。教师的职责就是教,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

现在教学双主体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者、活动组织者、合作学习者和共同进步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比如, 在初中一节“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数学课, 教师不是直接地把求和公式呈献给学生, 而是循循诱导, 从最简单的三角形、四边形探索, 以三四个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 逐步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教师只负责巡视, 对有困难的学生点拨。

二、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学设计前的必要程序, 倘若课前准备得不充分, 即使教师完全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的课堂教学, 也像是没有灵魂的木偶在演戏。既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看来, 课前准备很重要。

首先, 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 研究本节课讲授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与之前学过的内容有何衔接关系。其次, 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对这此前学过的相关内容了解多少, 在这节课中能否与之前的知识有效地结合。最后要列举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在什么地方需要精讲, 在什么地方需要着重提醒, 在什么地方需要放手让学生试一试。

三、创设学习情境, 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一提起数学课, 就感觉很无聊, 学习的精神就会萎靡, 学习的兴趣也是大打折扣。容易混淆的公式, 一连串的数字符号, 还有一些看着就很晕头的图形……因此, 教师应该创设一些比较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比如, 在讲有理数加减运算时, 会涉及正负数的加减法。课本上常用的就是向东走, 向西走的方式, 开始学生还是能够跟上教师步调的, 若是多次反复, 就容易出错。而有教学特色的教师就改用输赢比赛计分的办法导入。相比较东正西负的导入, 青春期的学生更愿意接受后者。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在《学记》上就有这样的论述, 亲其师而信其道, 就是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仅是班级管理上的手段, 也是上好每一堂数学课的绝密武器。在一堂数学课上, 倘若教师能够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 还能用通俗的语言讲一些相关的数学故事, 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 那么, 学生就会觉得数学也不是那么枯燥了。

在课堂上, 教师要是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一个证明题进行例证的话, 学生私下里就会觉得这个教师好厉害, 因而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课上愿意和教师探讨数学问题, 课下也愿意和教师交流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敬而远之, 不敢和教师亲近, 不敢主动找教师交流数学习题, 在和教师有不同意见时, 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数学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课堂辅导

初中数学课尤其是几何课, 表现出很大的抽象性, 需要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 花些时间构建解题答案。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 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共性的问题, 比如, 教学中的难点, 可以采取普遍指导的方法。对于个别学生遇到的难题, 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解答。对于优秀学生, 可以适量地给出一些有挑战性的, 属于跳一跳才够得着的题目, 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大胆探索。

着重要提的是对差生的辅导, 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 对待差生要一视同仁, 挖苦、讽刺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尤其是课堂上公开的、负面的批评词汇, 极有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其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部分学生因此逃课、厌学, 甚至记恨教师。

六、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传统上只以成绩高低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 早就为人们所诟病, 因此, 必须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学生成绩时, 既要注重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结果, 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上的进步之处。在教学目标评价上, 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 表现为考试成绩形式, 又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情况。

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 在肯定他们优秀成绩的同时, 劝告他们还得谦虚谨慎, 不能因此沾沾自喜、骄傲不前。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 要表扬他们正面的进步的地方,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使他们重新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到指导者转变, 让学生从我不太想学变得我想学、我会学、我愿意学, 让教学课堂从师讲生听到师生合作探究的转变, 评价学生的标准也从单一的成绩评定转向多元评价。相信学生的能力, 配合学生的青春气质, 使得数学课是一门有趣的课堂, 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小歆.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3

【关键词】教学惯习;初中数学;案例分析;现象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39-02

【作者简介】张怀明,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科室(江苏海安,226600)教科员。

在初中数学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学习惯与教师的行动如影随形,经过时间积淀的教学行为常被教师视为一种合理化存在。这些固化的教学行为,可以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说法,称之为“教学惯习”。审视初中数学教学中种种貌似合理的教学惯习,会发现其中存在低效、肤浅甚至错误的成分,严重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结合几则教学案例进行剖析。

一、需警惕常用的教学流程可能教学效率低下

【案例呈现】师:我们刚学了全等三角形及其判定方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全等三角形?

生:三个角和三条边都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师:全等三角形有哪几种判定方法?

生:SSS、SAS、ASA、AAS。

师: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将研究一种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反思】这是在随堂听课时一位教师复习引入的教学片段。以概念、法则、定理等陈述性知识作为复习内容,提问后引入新课的教学方式,在部分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在他们的教学观念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以能否说出来为标志的。但是,学生能够记住数学中的陈述性知识,并不表明他们真正理解和学会运用了。事实上,如果改变一下复习引入的方式,教学效果可能就要好得多,如以这样一组填空题来进行复习。填空:在△ABC和△DEF中,①已知AB=DE,AC=DF,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使△ABC≌△DEF;②已知∠A=∠D,∠B=∠E,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使△ABC≌△DEF。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新方案既需要学生对陈述性知识进行回忆和提取,又需要对全等的判定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虽不高明,但显然要更科学,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都会有一定的提升。

考察其它教学环节,如:新授、巩固、总结等阶段,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影响教学效率的教学惯习的影子。由于缺少反思与调整,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按照既往的经验进行惯性运作,使得教学流程变得越来越呆板,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日常课经常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二、需警惕固化的角色定位导致思维替代现象

【案例呈现】例题:已知:x+y=-8,xy=4,求:x■+y■的值。

师:从条件“x+y=-8,xy=4”我们应该知道x和y 是两个什么数呢?

生:x和y是两个负数。

师:很好!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生:两个数的和为负,积为正,这两个数一定是两个负数。

师:下面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有两个方法。一是将分母变为平方式后开出来;二是将根号前的字母移到根号内,解题时一定要注意x和y都是负数。

【反思】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将解题的难点和易错点通过师生一问一答和预警式提醒“一一化解”,貌似引导,实质灌输。部分教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存在着“怕学生出错!”“怕学生不会!”的想法,教学中总想把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或总想通过自己的引导“顺利”解决问题,让课堂教学更加流畅。

教师将自己不知不觉地定位为知识的讲授者,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仍然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课堂教学执着于讲授,迷信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就会得到多”;客观上,由于初中数学课堂容量大、知识难度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在学生的候答、观察、思考与操作等环节压缩时间,形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局面。这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势凸显,而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不到提高,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数学活动经验得不到积累。

三、需警惕熟悉的教学情境中存在肤浅的经验

【案例呈现】师:如图,表示某人从家出发的时间t(分钟)与离家的距离S(米)之间的函数关系,大家能根据图象讲述一段话吗?

生1:李明明从家出发,步行15分钟后到达600米外的赵雨洋家,在赵雨洋家他们一起看书20分钟,然后跑步回家,又用去了10分钟时间。

生2:张阿姨步行15钟后,到达离家600米远的超市,在超市购物花去了20分钟时间,然后往回走,10分钟后到家。

……(学生根据图象,讲述着类似的生活情境,这时有个学生在座位上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生3:中间这条水平线段一定表示停下来吗?

师:这位同学实际上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图像中出现了“水平线段”,就表示停下来了,如出现“购物、看书、吃饭”等情况。

【反思】这是一位教师在“变量与函数”的教学时的一个片段,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对变量之间关系的认识。例题编得较为成功,具有开放性、新颖性的特点。不过这种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水平线段”只是表示时间变化时距离不变,并不一定表示“停止”,如果一个人以家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在图象上也应显示为一条“水平线段”。

若在上面的课堂中,教师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也许就会出现“晚饭后,李大爷步行15钟到达离家600米远的地方锻炼身体,在一个以家为圆心,以600米为半径的圆形场地上运动了20分钟,再回家用去了10分钟”这样出乎意料的答案,会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知识建构。

一些熟悉的教学情境出现时,教师往往显得得心应手,因为经验中已经“预存”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答案。而这些认识存在这片面、狭隘等问题,从而忽视自己经验中一些肤浅乃至错误的成分。

四、惯常的合作学习方式,需警惕可能存在的走过场现象

【案例呈现】一位教师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要求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好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

师:请同学们将纸片对折,让两个顶角重合,你发现了什么?

生: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没有学生举手回答)

师:请前后两桌的4位同学开展小组讨论。

【反思】“合作交流”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开展“小组讨论”也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存在着问题。最典型的是,教师会利用小组讨论化解“冷场”。而在有些课堂,虽然对小组讨论做了课前预设,但还是存在着组织形式不符合要求、学习要求不明确、探究内容价值不大等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经常外表很热闹,而实际教学效果有限。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讲究规范。首先,要做到合理分组。学习小组一般由3至5人组成,小组间要做到“组间同质”,小组内要做到“组内异质”。其次,要求要明确。组织、记录、归纳等职责分工明确;倾听、展示、质疑等合作学习的要求明确。最后,内容要值得探究。一般要求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能力”,值得和需要通过集体的智慧去解决。如果小组讨论不符合合作学习的一些基本要求,运用时“邯郸学步”,未领会其精髓,走过场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教学惯习是在教学经验不断内化与积淀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反应方式,它对人的行动有时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要让不合理的教学惯习对教学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教学反思,不断对教学实践进行调整和改革。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4

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一节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编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

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大洲、大洋的名称可通过读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并记忆。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地球。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呢?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教学内容:称为地球的原因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我们通常叫地球习惯,但是就有人偏诊认为叫“水球”才合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颜色,思考并交流、讨论,小组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海洋。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教学内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玩游戏

课前准备1个画有海陆轮廓的地球仪。学生任意抛出地球仪,接住是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并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做游戏、统计、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面积比是7﹕3。指导学生看海陆面积比较图(饼状图)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据图总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教学活动:教学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这两个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地球,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内容:海陆相关知识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及海峡等概念。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地图上

设计意图:借助文、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5、教学内容:学习七大洲

教学活动:借助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在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引导学生勾画大洲轮廓图。

学生活动: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讨论交流各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并试勾画大洲的轮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大洲有完整的认识

6、教学内容:学习四大洋

教学活动: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学生活动: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三)、板书设计:

1、地球、地球 2、3、4、5、海陆面积比: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海峡

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分布、轮廓

“统计”教学实录与反思教案篇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把收集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学实录:

一、激趣引入、自主探索

1.创设情境,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师:老师今天很高兴,带了点礼物想送给大家,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礼物?(出示动物卡片)

生:是一些小动物。师: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能告诉老师喜欢哪种动物吗?

生1:我最喜欢猴子。

生2:我最喜欢熊猫。

生3:我也最喜欢熊猫。

生4:我最喜欢马。

生5:我最喜欢鸭子。

……师:那你们能说说我们班上喜欢什么动物的人最多?

生1:我认为是喜欢猴子的人数量最多。

生2:我觉得是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

生3:我猜测应该是喜欢马的人数最多。

师:有的同学说喜欢猴子的人数最多,有的同学说喜欢熊猫的人数更多,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能种动物的人数最多呢?

生1:我建议喜欢熊猫的同学站一排,喜欢猴子的同学站一排,喜欢马的同学站一排,喜欢鸭子的同学站一排。

生2:我认为这种办法很麻烦,我们可以在纸上写出这四种动物,然后用画正字的方法去统计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

师:你们觉得这种办法怎么样?

生:很好。

师:这个同学聪明,提出这么好的一个办法,那我们就以画正字的方式去记录本班同学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

①小组长统计各喜欢动物的人数。

②老师收集数据,老师报学生以画正字的形式记录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2.小组合作,自主搜索,完成统计图。(1格表示工作单位)

①学生报统计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喜欢的动物人数猴子12熊猫14马8鸭子4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生1:可以知道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喜欢猴子的有12人,喜欢熊猫的有14人,喜欢马的有8人,喜欢鸭子的有4人。

生2:我还知道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喜欢鸭子的人数最少。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所收集的数据除了在统计表中表示出来,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来?

生1:用统计图表示。

生2:用涂格子的方法表示。师:你们能教教老师怎样涂吗?(出示统计图)猴子 熊猫 马 鸭子

生: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喜欢猴子的有12人就要涂12格;喜欢熊猫的有14人,就涂14个格子;喜欢鸭子的有4人,就涂4个格子;喜欢马的有8人,就涂8个格子。(教师在黑板上涂,涂到第7格。)

师:现在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呢?小组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小组交流)

②学生合作交流尝试多种方法。

组1:我们组认为在马旁边的格子再涂5个格子,合起来刚好是12个格子。

组2:我们组认为现在格子不够了,就在上面再画5个格子合起来刚好是12个格子。

组3:我们组认为在图的下面画5个格子,这样合起来也是12个格子。组4:我们组觉得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不够,就用1个格子表示2个人,涂6个格子就是12人,这样更方便一些。

师:你们觉得哪种办法好?

生1:我们认为组4的方法好,这样不用涂那么多格子,可以节省时间。

生2:我也喜欢组4的方法,这样很方便。生:……

师:既然你们都喜欢组4的办法,那我们就以这种办法去完成统计图。

③学生合作,动手操作完成统计图,并选有代表性的上台展示,学生评论。

④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涂得非常好,当我们在遇到数据比较大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或者是更大的数子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统计(板书课题)

⑤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师:刚才我们把统计图完成得非常好,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你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喜欢猴子的人数比喜欢熊猫的人数少2人。

生2:我知道喜欢鸭子的人数最少。

生3.我知道喜欢猴子的和喜欢熊猫的一共有26人。

生4:我知道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

生5:我知道喜欢熊猫的比喜欢鸭子的人数少6人。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师:同学们学习得可认真啦!你们喜欢参加些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师:谁来告诉老师喜欢参加些什么体育运动?

生1:我最喜欢跑步。

生2:跳绳。

生3:我喜欢打球。

生4:我也喜欢参加跑步这项运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板书体育运动名称)

师:老师把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板书在黑板上,下面我们推举一位统计员上台以画正字形式统计我们班上喜欢各种体育运动的人数。

①学生自己报,统计员统计。

②汇报统结果。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人数跑步12跳绳16打球10

③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师:同学们画得真好,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1:我是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喜欢跑步的有12人,就涂6个格子;喜欢跳绳的有16人,就涂8个格子;喜欢打球的有10人,就涂5个格子。这样又好涂又好看。

生2:我也是按这样的方法来涂的。师:你们能说说你从统计图中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我从图中可以知道喜欢跑步的比喜欢跳绳的少4人。

生2:我从图中可以知道喜欢打球的比喜欢跳绳的少6人。

生3:我从图中可以看出喜欢跑步的和喜欢打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4:我知道喜欢跳绳的比喜欢打球的多6人。

生5:我知道喜欢跳绳的和喜欢打球的一共有26人。

生6:我从图中可以看出喜欢这三种体育运动的一共有多少人?12+16+10=38人。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统计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一种重要的数学知识,统计表和统计图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统计到的数据。通过看同时也可以依据统计出的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如果收集的数据过大,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或更大的数去制作统计图。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课后请同学们调查每个同学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把数据填写入统计表中,并把数据大小制作统计图。丢弃塑料袋个数7891011其它户 数

反思:统计在生活随处可见,本节课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切入口,激起学生统计的欲望,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课中教师就从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导入新课,从“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数最多”来切入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这节课中,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很自然地引入统计,然后学生又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当数据比较大时为了方便,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6

1.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1881-1930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探讨分析

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以求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1)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

(2)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参考: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理解人物

1、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要求:①以课后练习二和练习三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练习三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③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2、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3、师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誓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四、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7

分层教学确实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也能从中得到不错的结果, 但是我们更应理性地思考一个问题:分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事实上, 我们在进行分层教学时, 要么在教学目标上放弃了一部分学生, 要么在分层教学的同时放弃一部分教学目标, 从而使学生学不到应该学到的知识, 学不到他们应该具备的数学能力和思想方法, 甚至可以说在心理上给他们造成了一种伤害。

二、“一体式”教学的理论分析

“一体式”教学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整体 (即为同一层次的学生) , 把知识内容、形成、变化、关联、迁移、应用、思想方法、问题策略等形成一个整体传授给学生而进行的教学。强调两个一体:知识的一体化和学生的一体化。

“一体式”教学最大的一面就是保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可以从知识背景到知识应用形成一个链, 避免造成知识与思维的短链, 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今后的个体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准备与思维方法上。

“一体式”教学中的第二个一体就是学生的一体化。学生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 在排除智力障碍的前提下, 他们接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能力是相同的。学生最大的差异是在知识发散与创造能力上。因此, 课堂进行的基础教学完全可以把学生当成一个整体来进行。学生一体化的另一个理由来源于实践:实施分层教学主要是考虑到差生, 那么差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差生到底是差在哪里?如果是智力差的话, 那么我们可以考虑把知识点分层, 降低理解力的要求;如果是因为上课懒惰形成的差生, 那么我们即使降低到1+1, 他还是懒得去做。新进来的学生如果因为以前基础差造成成绩差, 那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完全可以利用课前的设计问题来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在课前完全可以加上一个“知识准备”的环节, 利用2到3分钟复习或重提以前学过的且在这节课又要用的知识, 那么知识连贯性就能体现出来, 更把“一体式”教学中的知识关联结合进去了, 而且还可以把学生断链的知识链接回去。

三、“一体式”教学的课堂实践策略

在“一体式”教学中, 知识目标观是:知识的传授可以视为从知识的产生到知识的变迁为止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传授学生的知识就是知识变迁的过程, 而非以知识内容为中心展开的。它是一个针线状结构的, 整个知识传播就是在线上一点点进行, 这是点状结构。这里的学生是站在直线外面, 是辐射状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一条线没有学好, 完全可以进行另一条线的学习, 它没有层次性和阶梯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接触知识的方方面面, 既有知识内容, 也有机会接触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 这是一个完全的知识体系。现实中的差生往往只是考试成绩较差, 但不能表示他的各个方面能力都差, 他们在某一知识点上会产生障碍, 但是在另一知识面上又可能是一个强者, 因此“一体式”教学完全可以避免这些现实的发生。如在学习“统计调查”这节时,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从收集数据到描述数据的全过程。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 差生比优生更大胆地去调查, 更积极地去收集数据, 特别在制作表格中, 有时差生的思路比较敏捷, 花样奇特。采取这种方式,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 “一体式”教学的课堂实践

在“一体式”教学过程中, 对于教师来说, 课堂中主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把知识内容涉及的体系研究吃透, 特别是研究知识的体系与演绎过程, 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与研究过程中, 我们得出一串完整的知识链, 课堂教学也就在这个知识链上进行着。这个教学知识链就是:知识预备、知识背景、知识形成、知识内容、知识变化、知识关联、知识迁移、思想方法、问题策略、知识应用。在这一串链上教师要视他们都是一种基础知识, 不必要进行深挖, 但是需要查阅大量的材料, 使知识具有完整性。

第二件事是教学策略选择问题。在知识内容完整性, 即在上一方面做好的基础上, 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把分解后的教学内容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其中要做到充分的估计, 既要能估计到知识的接受程度, 也要估计到知识中的难易点, 更要能估计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寻找到一个最好的切入点或引子, 那样学生就会在一开始就能进入状态。

例如, 在学习“正数与负数”时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向学生介绍:“早在十五世纪, 人们就采用“+”和“-”这两个符号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单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 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的是德国数学家魏德曼, 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 后来就使用了, 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的教学引出, 使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 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这就是策略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体式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融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使学生、策略、内容三者融为一体。

第三件事是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引导。在每个知识内容的传授过程中, 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要传授给他们思维方法和解题策略, 因此教师在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首先要让学生能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的整体过程, 更要让学生在教师演绎变化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暴露自己的思维。特别是最后一个“知识应用”的教学环节, 就是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过程, 在实践中更能体验与模仿到思维策略。

例如:在三角形ABC中, ∠AED=60°, ∠ADE:∠EDF:∠FDC=2:3:4, 试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教师讲解一:先利用比例计算出相应的角度, 看看能否得出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讲解二:先利用比例计算出相应的角度, 利用同位角、内错角是否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来证明。

教师讲解三: (1) 能否先利用比例计算出相应的角度; (2) 根据计算结果再找出度数相等的角或互补的角, 然后观察他们的位置关系, 是否为同位角, 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3) 再提问理由是什么?

比较三种讲述方法, 第一种讲解, 线条太粗, 因为是哪两直线会平行, 目标不明确, 寻找角度是会有一定的障碍;第二种讲解方法引导是正确的, 但是它是通用型的, 针对性不强, 学生往往会比较模糊地去寻找;第三种讲解是理想型的, 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设问, 也有符合学生常规的思考方式, 这种提问策略有递进性, 且能把知识与学生比较恰当地融合起来。

(二) “一体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前阅读:对于学生来说, 上课的主动性都是欠缺的, 我们应该要教会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也就是在每一节课之前, 让他必须先行一步, 把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前期的简单阅读。因为学生的差异较大, 我们很难能够在课前要求每一位学生进行复习, 更谈不上完成课前预习的作业。因为面对的是全体的学生,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 少了一个就不是一个整体。事实证明, 这种课前阅读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对上课的目标也比较明确。

版块式学习:教师在板书中如果增加这节课的各种知识的分解面时, 学生学习上就会更轻松。板书的内容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要点, 做到心中明确, 阶段清晰。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都是板书“知识内容、知识背景、知识形成、知识变化、知识关联、知识迁移、知识应用”, 主要是摘要性的标明。其中知识关联与迁移可能涉及到没有学过的内容, 但是事实再一步证明:即使用没有学到的知识学生也能接受与理解。这样每节课做到阶段明显, 条理清晰, 学生接受上更为轻松。

四、“一体式”教学的实践反思

对于“一体化”教学, 我认为在实践后的体会就是, 它能与知识形成发展保持同方向, 同时也能面对较广层面的学生, 把教师的工作引向一个有序化发展的方向, 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一个全面发展数学的轨道上来, 在数学学习上至少对他们来说平等的, 而且他们人人都能从中学到必要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对于教师来说, 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不用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把备课的精力转化成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知识设计的分解和教学策略的思考问题上来了, 就是对学生最公平的教学。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要理性地思考教学目标, 把知识落到实处是最关键的。在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最切身的体会是:人人都能真正地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 人人都能学到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同时人人也都能从中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 那样我们的数学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罗增儒, 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次教学 实践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048-01

所谓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差异程度,将学生分为学习困难生、学习中等生、学习优等生三个层次(下文分别称为A组学生、B组学生和C组学生),并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分层教学目标,进而实施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而要求有别的教学。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和分类指导,时间安排上分层实施,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1 分层备课,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内容

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是备课,备课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备课。在熟练掌握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对每个学生学习的目标。

对于学习困难生(A组生),要求掌握课堂中最基础的内容;而对于学习优秀生(C组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要提供给更多的思考机会,激发求知欲,达到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容易的问题尽可能让A组回答,体验成功的快乐;较难的问题让C组回答,开动思维,鼓励思考,品尝经过努力而成功的愉悦。有难有易,难易结合,避免课题上出现这样现象:一些学生因为知识过于简单,感觉学不到东西;一些学生认为知识太难,超出了自己理解范围,长期听不懂而放弃听讲。

2 分层提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参与机会

提问是上课过程中重要的环节,通过提问,可以回顾以前知识,可以导出新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每一个问题都要指向具体层次的学生,才能实现提问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一问多式”的方法,设置层层衔接、逐步递进的问题,既针对相应层次的学生,又使前后问题形成铺垫延伸,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解决一些基础性、变式性问题,也尝试解决一些综合性、发散性问题。在问题的呈现方式上,教师应先呈现A层问题,在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回答时再呈现B层问题,增加难度,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巡视,再对C层学生抛出更高难度问题,启发辅助思考。

3 分层练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果收获

练习环节是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在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中,练习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有弹性的。比如在对应用题一题多解的练习中,A组学生给予分步启发,必要时可以降低题目的难度,掌握一种解法即可;B组学生要求独立进行解答,在正确解答之后,启发学生合作交流,寻找多种解法;C组学生在独立完成基础上,独立寻找更多的解法,更优的解法。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也要涉及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个层次,让学生更具自己能力自主选择,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获得提高。

4 分层激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发展

激励,是教育中的重要技巧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分层教学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A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于B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找出自身的不足并指出努力的方向,指引他们向前发展;C组学生,运用竞争性评价方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比如回答问题的时候,对A组学生可以说:“你回答的非常好,最近进步了不少,要继续坚持哦!”对于B组学生可以说:“你答对了,但是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对于C组学生可以说:“这个问题比较难,你答对了,了不起,可是不能骄傲哦!”这样,每组的学生都能在自信的状态下学习,自尊心得到满足,同时也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老师不同的评价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自己的进步,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反馈。

5 结语

新课程理念要求“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要有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根据不同學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也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实施分层教学,给每一个学生制定相应的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充满希望。分层教学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差异,熟知教材的结构,了解教学的目标,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分层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作为一线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分层教学的方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分层教学得以践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华荣.数学分层教学法浅谈[J].今日中国教研,2007(11).

[2]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2002(1):38.

[3]杜玉祥,马晓燕,等.数学差生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凡卡》优秀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9

1、通过课前有效预习,能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找出课文中体现凡卡学徒生活悲惨的重点句段,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感受,有感情朗读,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同情心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3、体会小说中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和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领悟把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动手标记,理清文章条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描写他的神态、联想的段落,了解他的内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精读,学习文章表达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教学难点:理解凡卡写信过程中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五、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着眼细节,精读细嚼,深入体味,从而较深刻地理解,受到思想感染。

教学媒体: 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了解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他一生创作3470多篇小说,被世人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就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曾经感动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短篇小说《凡卡》。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直奔主题,感受悲惨

1、板书课题。

2、说到小说,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来感动人的心灵。(出示课件)看,这就是本课出现的几个主要人物,你能说出在课文中他们的角色吗?(指生说)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进入人物角色体验。)

3、在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能用上这几个人的名字说一下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4、凡卡给爷爷写信,在信中,凡卡向爷爷诉说了什么?好,谁来说。(板书:学徒生活)

5、同学们,凡卡在鞋匠家的学徒生活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选择什么?(痛苦、悲惨、猪狗不如、艰苦——)(随机板书:悲惨)

6、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看在凡卡的信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可以拿起手中的笔,勾划相关语句,或者写下你的理解,批注在书上空白处。(师随机巡视,个别交流。)

(预设评语:同学们的读书习惯很好,有的同学划下了相关的句子,写下自己的理解,有的同学还划下了重点词语,结合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4、交流。出示幻灯片“昨天夜里……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

自己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在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句子感受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内心对凡卡产生深深地同情。)

5、学生交流。(“揪”“直戳”“随手捞起”等词语。为什么到院子里?“家伙”可能是什么家伙?感受到什么?)

6、面对老板的凶狠残暴,九岁的凡卡痛苦无助,带着这种理解,谁来读?

(设计意图:以情促读,走入凡卡内心。)

7、同学们,从老板、老板娘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老板的凶狠和无情,体会到了凡卡的悲惨和无助,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就是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一字、一词却传递着文字背后丰厚的意义。

8、凡卡除了挨打,还有哪里看出凡卡生活的悲惨?

(生读挨饿、挨冻)

吃的是一点点,吃不饱。睡在过道里。同学们,知道莫斯科在寒冷的冬季气温最低到多少吗?零下40多度,我们这里最低也就 是零下20多度,那就是寒冷的冬季了,寒风刺骨呀。而九岁的凡卡却睡在了过道里。

(设计意图:通过温度对比感受凡卡住的环境很差。)

7、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凡卡?

8、凡卡在信中向爷爷这样诉说自己的生活(出示课件)

读“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饥饿、寒冷、毒打在折磨着九岁的小凡卡,读

9、此时此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什么?他想——回家。(板书:想回家)

10、出示课件“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我就要死了……”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凡卡,你在这里过着悲惨的生活,你将怎样去求爷爷接你回家?(配乐,生读。预设评价:我仿佛听到你的心在颤抖;我感受到你迫切回家的愿望)

过渡:凡卡想离开“这儿”,“这儿”指的是哪里?鞋匠的家。是的,凡卡想离开鞋匠的家,想离开莫斯科。那,同学们,在凡卡眼中,繁华、热闹的大城市莫斯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城市呢?对这里,他一点留恋也没有吗?自己读书,从书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读书之后,可以先小组交流一下。师巡视,指点)

11、在繁华、热闹的莫斯科,有很多人,有很多乡下没有的东西,但这一切对凡卡而言是冷漠的,是不属于凡卡的。在凡卡的内心,他感受不到温暖,他孤独的在莫斯科、在鞋匠家里承受着一个九岁孩子难以承受的冷漠。

12、凡卡的生活像一首凄婉的诗在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小诗。配乐。学生展示。

>>>下一页更多精彩“《凡卡》教学反思”

初中音乐教案反思 篇10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音乐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大事情,因为音乐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还是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教学时,教师应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比如师生互动,建立学习小组,或者借助多媒体模式等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学习,教师用爱去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提升自己自信心的同时愿意去学习音乐。

二、创设情境,培养音乐情感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与反思 篇11

关键词:写作教学问题语篇输入写作训练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个收集、加工、输出信息的整体系统。因此,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语言实践活动。它是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首先,写作有利于通过听和读所获得的知识的练习及巩固,从而促进新知识的内化,形成隐性知识:其次。扎实的写作功底有利于口语表达。保证口语的流畅和准确;再则,英语写作是英语学科中考的重头戏,它所占的比例较大。越来越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使之与语言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笔者就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书面表达相对滞后,没有能够做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不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师方面。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应该是成就学生写作的引路人。然而,很多教师虽然也很重视写作,但只是重视每次考试前的突击训练、猜题,平时的系统训练、指导非常少:还有一些教师对于学生平时的习作只是草草打分,不认真分析学生的习作。

2学生方面。

对学生来讲,听说读只是一个纳入和积累的过程,而写作则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反馈和输出,是一种语言能力的综合运用和提升的过程。所以,有部分学生对书面表达有一定的畏惧和排斥心理。大部分学生的习作都存在着以下问题:内容表达平淡、词汇积累匮乏、句型运用单一、行文顺序混乱。针对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实施英语写作教学,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1重视语篇的输入。阅读引领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语言学习的名句深刻地诠释了:阅读——写作的源泉。写作是提高阅读效果的最佳途径(田德新,1993)。在写作之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是写作的重要输入途径。但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比较重“句”轻“篇”,强调“语法”而非“意义”,没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篇思想的发展脉络,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及其交际目的和读者对象,也就是说。教师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写作前的语篇结构的信息输入。因此,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的依然是一个个孤立的单词和语法,没有大量的输入。也就不能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在写作时就会非常盲目,不知从何下手。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进行潜移默化的写作教学。

1.1改写法

在训练初中生写作的教学实践中。本方法常表现为改写人称、引导学生把对话改编成短文或把短文改编成对话。

1.2复述法

教师可以就阅读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有学生回答,然后加一些关联词,将答案串联成一篇小短文。教师还可以采取列举关键词、表格等形式让学生复述课文。

1.3缩写法

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阅读材料。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一定字数限制内,抓住要点,对文章进行缩写。

2定期进行写作专项训练,重视写作过程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仅有以读带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定期进行写作训练。牛津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Main Task板块,这个板块的目的就是就本单元的话题。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板块进行写作训练。在训练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2.1写作前期准备。

做好写作的前期准备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第一步。个人准备。学生就所给的写作材料进行独立思考。在此期间,学生要认真分析文章的体裁、格式、人称、时态,并列举出他所能想到跟题材有关的词汇和短语。第二步,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启发,获得写作资源,使原来小组成员的想法清晰化和条理化。并用纸、笔记录下来要点。第三步,教师总结。教师把全班学生想到的词汇和短语进行重组或归类,并把要点内容以表格、图表、网络图或文字等形式归纳在黑板上。为学生的连词成句做好准备。

2.2写作中期活动。

在经过写作前的精心准备后,学生应该已经能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教师此时要注意学生所犯的一些共性的、典型的错误。

2.3写作后期活动。

学生写完初稿后,教师应立即提供评判标准,组织学生读初稿进行评判。评判可采用自改自评、小组互改互评的方式。在学生互改互评时,教师也要抽样批改部分初稿,找出共性的错误,在全班进行纠正,强化正确的表达形式。

初中英语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12

1.初中英语对话式教学的益处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始终以教师为主导,留给学生自由学习讨论的时间非常少。一方面, 源自日益增长的教学任务压力,使得教师忙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教学手段的改善及对教学质量的反思。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思想观念过于保守,责任意识较低,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方法固定单一的现状。而无论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要求,还是基于当下新技术、新改革不断涌现的环境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变势在必行,对话式教学立足新课程理念,应运而生,为原本枯燥的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被彻底改变,尤其针对初中英语这种语言类学科,通过对话式教学模式,建设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有利于师生平等地位的建立,而且能利用恰当的对话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思维能力训练与学习方法完善,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创新。所以,对话式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合理应用有很大益处。例如:在讲解牛津版初中英语Friends这节课时,教师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家人亲戚的照片,仿照课本内容,自行编写英语对话,并进行表演交流,诸如:

A:Hi,Xiao Ming,I have a friend.

B:A Boy or a girl?

A:A boy.

B:Who’s he?

A:His name is Li Jun.

B:Oh,I know him.He is my neighbour.

这样的对话交流,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当教师适时地加以启发式的提问并纠正错误时,又实现了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将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固。

2.初中英语对话式教学的实践方法

(1)创设英语情境 ,完成师生对话。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情境的创设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使英语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激发学生热情和参与积极性,而且利用真实生活化的情境,实现师生间的良好对话交流,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促进了情感交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教师对教学策略的反思与改进。例如:教师在讲解牛津版初中英语Colours这节课时,提前准备了很多丰富多彩的物品,先做出“What color isthis(that)? It’s blue...”的句型示范,然后让学生用看到的物品做练习,创设真实的shopping情境,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对话合作表演:A:“What color is that watch?”B:“Oh,it’s black.”A:“How muchis the black watch?”B: “Three hundred yuan.”A: “OK,here is themoney.”由此可见 ,师生间的对话情境交流 ,既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机会,又为学生的练习与学习做出了最好的范例。

(2)设置合理问题 ,完成导入式对话教学。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设置难易适中的英语问题,有利于纠正学生错误的认知,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教师可以紧密联系课本内容,将旧知识导入到新的课程学习当中,做到温故知新。在加深理解与掌握已有知识的同时, 为新知识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和接受新课程的学习,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有效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完成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最终获得更多学习收获。例如:在讲牛津版初中英语This s Me这节课时, 教师先复习上个单元的旧知识, 提出“What’s your name?”的问题, 让学生用“I’m.../Myname is...”的句式回答 ,并接着继续问“What’t his/her name?”引入本次课程需要重点学习的句型, 并让学生以该句型为核心,进行如下对话交流:A:Hello,Jack,who’s that? B:Hi,Peter,that’s my student.A:What’s his name? B:His name is Tom. 通过这样导入式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回忆起学过的知识,而且做到了自然过渡,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经过恰当的对话交流练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语言交流与知识理论的融合。

(3)利用任务型对话教学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无论是新课程目标的要求,还是教学任务的不断增加,都促使教师尽快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因而,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以教学内容的设计为重点,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注重任务型问题的设置等形式,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纠正,并在对话编制表演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经过反复练习与合作讨论,真正把握整篇文章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以任务型对话的教学形式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给了学生更多研究与探讨机会,最终帮助学生对整个知识点体系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总结。例如:教师在牛津版初中英语Wild Animals这节课的讲解中,先让学生通过学习新词汇,找出文中重点句型,然后总结出重点句式,并以任务形式让学生编制对话,自行交流与探讨, 可以采取如下对话形式 :A:What animal do you likebest? B:I like rabbits best.A:Why do you like them? B:Becausethey are lovely.这样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经老师点拨与指导,达到完全掌握知识的目的,让任务型对话式教学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3.初中英语对话式教学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成长的良好途径。针对初中英语对话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要不断地认真总结与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很多教师对自己职位的界定不准确,或保守或随意。前者以讲课为主,对话只起到辅助作用,缺乏新意与效果;后者则过分放任课堂约束, 使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迷失学习重点,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当然,对话式教学还存在不够深入、难以发挥实效的不足。尽管采取对话式教学,却仅仅止于表面形式,没有深刻挖掘出知识内容实质与内涵,鲜有延伸与隐性知识的出现,让教学效率面临较低的局面。因此,教师应该在反思与自我反省中找出问题的关键, 进而改进方法妥善解决。

4.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3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教学难点:

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习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2)x2-6x+9=0;(3)x2-x+1=0;(4)x2-2x-2=0.2.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 问题.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16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

两个交点

一个交点

没有交点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 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习反馈 巩固新知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x2+bx+c=0的根

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没有实数根

根的判别式Δ=b2-4ac

b2-4ac > 0 b2-4ac = 0 b2-4ac < 0 问题:(1)P97.习题 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 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 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习题21。2: 3、4. 2.(备选题)P97习题21。2:

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上一篇:《狼王梦》读书心得600字下一篇:《秘密花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