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市区小学一览表(精选5篇)
1.1、小学生对乒乓球业余活动的兴趣
在乒乓球业余活动中,乒乓球业余活动效果的好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对乒乓球业余活动所喜欢的程度。本文走访了7所小学,随机挑选了7个班共计300个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得出以下结果:非常喜欢和喜欢的总人数285人,占总数的95%。一般和不太喜欢的总人数15人,占总数的5%。
1.2、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参加乒乓球业余活动的态度
任课老师和家长对小学生参加业余乒乓球活动的态度也是影响学生参加乒乓球业余活动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老师非常支持学生参加乒乓球业余活动,他们认为少儿参加乒乓球业余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第一小学、实验小学和第五中学学生家长多数支持学生参加乒乓球业余活动。第四小学、第六小学和梁材中学有部分家长不支持学生参加乒乓球活动,他们认为参加乒乓球业余活动的时间会和学习文化课时间有冲突,会影响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他们更认同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数学英语培训班。
1.3、业余乒乓球活动的师资力量的调查
通过走访调查7所小学内的杰英乒乓球俱乐部,调查显示我市区业余乒乓球训练情况来看,只有第一小学的杰英俱乐部内有2名专业乒乓球教师,实验小学有1名专业乒乓球教师,其他学校的杰英俱乐部则没有专业的乒乓球教师,教练员是从高校聘请的学生。
2、乒乓球场地、器材和乒乓球业余活动的教学现状
2.1、乒乓球场地、器材现状
体育馆、场地器材的配备是学校开展乒乓球活动重要物质条件。乒乓球业余活动所需场地、器材是开展乒乓球业余活动学习和练习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在调查中获悉,滨州市滨城区七所中小学都有乒乓球室内馆,室外的乒乓球台较多,第一小学和第五中学的乒乓球台最多,第四小学和梁材中学的乒乓球台较少,还有部分乒乓球台已经破损,由于参加乒乓球业余活动的人数较多,平均每个乒乓球台容纳的人较多。
2.2、乒乓球业余活动的教学现状
走访了7所学校中的7个班级了解到,7所学校都专门开设了乒乓球课,第一小学、实验小学和第四小学三所学校一周上2节乒乓球课,第六小学、清怡小学、梁材中学和第五中学每周开设1节乒乓球课。学校在上活动课时少儿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乒乓球活动和参加其他项目,如舞蹈、唱歌、书法等,第一小学、实验小学和第五中学参加乒乓球活动的少儿人数占参加活动的总人数的42%;第四小学、第六小学和清怡中学参加乒乓球的少儿人数占参加活动的总人数的30%,总体来说参加乒乓球活动的人数的最多。7所学校内都开设了乒乓球俱乐部。在课间活动时间有28%的同学选择参与到乒乓球活动中。
3、乒乓球业余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3.1、学校开展乒乓球俱乐部
滨州市滨城区部分小学中开设了乒乓球俱乐部,为学生业余乒乓球活动的开展做了重要贡献。经调查,滨州市滨城区的第一小学、实验小学、第四小学、第六小学、梁材中学、滨州市第五中学、清怡中学七所学校都开设了乒乓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开展良好,学生通常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参加乒乓球俱乐部。第一小学和第五中学参加乒乓球俱乐部的学生最多,实验小学和第六中学参加俱乐部的少学生最少。滨州市滨城区现在有冰点乒乓球俱乐部、杰英乒乓球俱乐部绿荫乒乓球俱乐部、渤海中学乒乓球俱乐部等多家乒乓球俱乐部,为学生乒乓球业余活动做了巨大贡献。
3.2、学校、滨州市组织比赛
学校内或学校与学校之间会组织乒乓球比赛。如滨州市滨城区杰英俱乐部每年都会组织滨州市部分学校开展乒乓球比赛,学校从参加乒乓球俱乐部的学生中选拔乒乓球打的较好的三名学生参加比赛,2011年度乒乓球比赛的冠军是第五中学。据调查学校中参加过比较正规的校级、区级、市级的乒乓球比赛的学生人数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参加过乒乓球培训班接受过专业乒乓球训练的学生并只有很少的少儿了解乒乓球比赛规则。
4、结论
基本上没接触过乒乓球的学生占5%,经常接触乒乓球的学生占60%,偶然有接触乒乓球的学生占35%。95%的学生能在乒乓球运动中获得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快乐。学生非常喜欢乒乓球球业余活动,但对乒乓球运动不是很了解。乒乓球专业教师较少,分布也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乒乓球活动的开展。滨州市滨城区乒乓球场地、器材还不能满足参与业余乒乓球活动者。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大部分支持学生参与乒乓球业余活动,有个别家长不认同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乒乓球活动,更倾向学生参加数学、英语辅导班。各学校不同程度的存在乒乓球业余活动时间不足的问题。学校开展的乒乓球俱乐部成为了组织业余乒乓球活动的中坚力量。学校中参加过乒乓球比赛的学生很少,只有参加俱乐部的学生参加过学校或滨州市组织的比赛。
摘要:本文对滨州市滨城区的第一小学、实验小学、第四小学、第六小学、滨城区梁才第一中学小学部、滨州市第五中学小学部、清怡中学小学部7所小学进行实地调查访问,从业余乒乓球活动参与者、场地和器材及组织三个方面分析滨州市市区开展业余乒乓球活动的现状及问题。
关键词:滨州市,小学,乒乓球,业余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书彦,孙晓婷.普通中学体育政策执行力影响因素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
发表时间 : 2008-3-25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
——2007年10月29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上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吴晓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和赵建才市长委托,现就《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规划(草案)》编制的过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来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市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初等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发展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并已成为我市教育发展的瓶颈。根据2004年的数据分析,市区小学平均班额为每班55人,初中平均班额更是达到了每班69人。抛开人口增长的因素,当时就需要新建23所36班规模的小学,16所30班规模的初中,2所48班规模的高中,才能使我市市区中小学校的班额下降至或接近于中学每班50人、小学每班45人的国家标准。另外,更有部分热点区域存在的超规模学校,部分热点学校的大班额问题非常严重,人民群众对这一状况十分不满。
这一情况的存在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2004年底决定在市区新建22所中小学。在22所中小学的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选址难,三环以内基本上已经没有空地可以用来建设中小学校。此外,市区近年来新建的大量住宅小区,绝大部分小区耒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据初步统计,1995年1月1日至今,市内中原、金水,二七和管城四个区由开发商开发了315个住宅小区,总占地面积达2.33万亩,总建筑面积达5848万平方米,总户数达23.25万户。其中配套建设教育设施的小区只有16个,仅占5%,配套建设中小学校或幼儿园18所,其中公办学校或幼儿园有4所,不到1/4,其余14所为社会力量办学。“有规划,无地可建”,“区域学龄人口激增,相应学校无地可扩”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未来中小学建设用地问题,市政府提出了编制《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并成立了以龚立群副市长为组长,市发改委、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房管局、市公安局和市教育局等部门为成员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规划(草案)》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详细描述了到2020年我市市区中小学建设的数量、类型、位置、规模等,从而从制度上保证未来我市市区中小学建设的用地,使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规划(草案)》由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从2005年4月开始编制,在编制的过程中,编制单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对现有学校逐一进行了实地察看,落实每一个学校的具体位置,并根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对拟布点学校的位置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就《规划(草案)》的初步成果,先后3次征求市规划局、各区规划分局及区教育局的意见,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先后进行了4次修改,最终形成了规划的评审稿。
《规划(草案)》于2007年4月23日通过了由郑州市规划局组织的专家评审。通过评审后,由市规划局上报市政府审议。在2007年8月9日上午召开的市政府第85次常务会上,通过了审议,同时指示由市教育局和市规划局就市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规划新建学校的界址等问题对《规划(草案)》做进一步的修改。
会后,市教育局及编制单位与市规划局进行了反复的协商和沟通,意见取得了统一,根据协商的结果对规划又进行了修改。市政府于2007年10月19日下午召开了由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房管局、市教育局等部门参加的会议,由编制单位就规划的修改情况向穆为民副市长和龚立群副市长进行了汇报,会议就市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规划新建学校的界址及学校用地规模等问题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二、《规划(草案)》的可行性
《规划(草案)》根据新修编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区规模,按照国家及省规定的中小学建设标准及班额标准,同时结合我市的具体实际,提出了符合我市实际的市区中小学建设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不同的区域,使用不同的建设标准。将学校建设区域分为老城区、新区和未来建设区三种情况,针对不同的区域确定不同的生均用地指标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老城区学校建设生均用地指标略低于国家标准,新区学校建设生均用地指标接近国家标准,未来建设区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二)实地查看,尽可能保证学校建设位置的准确性。对于建成区的新建和扩建中小学,规划编制单位的同志跑了近300个点,对每一个地点逐一进行实地查看,摸清了拟建学校周边的环境及用地状况,并根据实际的生源分布确定学校的具体位置和规模,从而保证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规划(草案)》的落实有政策支持,有制度保障。《郑州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无疑为《规划》的落实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市政府公布的《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也对《规划》的落实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规划(草案)》的指导思想、原则与期限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规划(草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除整体控制原则外,郑州市普通中小学规划还要以城区为单位,遵循均衡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进行学校的布点和调整。
(二)目标与依据
《规划》的实施要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二是普及高中段教育。到2020年,继续保持市区高中教育普及发展的势头,保证初中毕业生100%的升学率。三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图书、教学仪器设备、文化卫生设施达到规定的标准。
规划的依据主要有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郑州市城市发展战略》,《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郑州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DJ99-86),《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及国家和地方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三)《规划(草案)》的范围与期限
本次中小学规划的工作重点是郑州市中心城区的中小学校布局。按照《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至2020年郑州市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为500万人,用地规模为492.5km2。
规划期限为2006年-2020年。其中2006年-2010年为近期规划,2011年-2020年为远期规划。
四、《规划(草案)》效益分析
(一)小学
到2020年末,郑州市中心城区新建小学136所,迁址新建小学24所,扩建小学43所,通过用地置换改建小学9所,撤并小学33所,共有小学276所,拥有8106个教学班,36.5万个学位,学校总用地为637.5公顷。与2005年相比,增加5288个教学班、20.5万个学位,学校用地增加490.0公顷,平均班额由56.6人降至45人,生均用地由9.2m2,提高到17.5m2。
(二)初中
到2020年末,郑州市中心城区新建初中60所,迁址新建初中1所,扩建初中14所,通过用地置换改建初中6所,高中段外迁改建初中12所,撤并初中6所,共有初中129所,完中3所。市区初中段共有4416个教学班,22.1万个学位,学校总用地为450.6公顷。与2005年相比,新增加2870个教学班、13.9万个学位,学校用地增加296.6公顷,平均班额由53.4人降至50人,生均用地由18.6m2提高到20.4m2。
(三)高中
到2020年末,郑州市中心城区新建高中25所,迁址新建高中1所,扩建高中1所,通过用地置换改建高中8所,初中段外迁改建高中3所,共有高中50所,完中3所,市区高中段共有2520个教学班、12.6万个学位,学校总用地为330.7公顷。与2005年相比,新增加1950个教学班、9.4万个学位,学校用地增加266.8公顷,平均班额由56.1人降至50人,生均用地由20.0m2提高到26.2m2。
五、《规划(草案)》的实施步骤及实施措施
(一)实施步骤
《规划》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市人民政府将分三步实施,2006年-2010年为近期规划实施阶段,2011年-2015年为调整完善阶段,2016年-2020年为巩固发展阶段。
(二)实施措施
1.加强《规划》宣传,提高人们对中小学布局规划重要性的认识。《规划》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将正式出版,向社会公开布局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做到全民关注中小学规划,重视中小学布局,完善中小学建设。
2.拟定年度实施计划,落实中小学校建设。对拆、并的学校,应按照先增后减、先建后拆的原则,由教育部门拟定拆、并年度计划,保证学校建设按规定落实到位。对需占用农用地的学校,由教育部门拟定新建计划,再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新建计划纳入到全市农用地转用计划中,分阶段、按步骤建设实施,并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
3.建立联席审查制度,加强建设和管理的透明度。受《规划》控制的中小学用地是为居住服务的配套设施用地,不得随意减少数量、降低规模或改变性质挪为他用。若确需调整或修改的,应建立以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和市规划局等单位为主体的联席审查制度,必要时可采取听证会,向社会公示,并报市人大批准。中小学校勤工俭学、校办企业和教职工宿舍,不得占用教学用房和学生活动场地。
4.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征用学校土地或规划预留地时,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征得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做相应的调整。应当在保持校园完整性的前提下,优先就地、就近按原面积调整用地。调整后的方案应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律师申请会见犯罪嫌疑人专用)
广州市公安局总机:020-83116688
海珠区公安分局预审大队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南洲路655号(海珠区看守所里面)咨询电话:020-84177230-207
越秀区公安分局预审大队 地址:广州市东华东路367号 咨询电话:020-87612279
荔湾区公安分局预审大队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槎头西洲北路185号(荔湾区看守所里面)咨询电话:020-81985866,020-81999457 天河区公安分局预审大队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棠下上社五号大院(天河区看守所旁边)电话:020-83115147 83120939
黄埔区公安分局预审大队 地址:文元路61号(黄埔区看守所里面)电话:020-83129116 番禺区公安分局预审大队 地址:沙湾公安基地 电话:020-84736959 花都区公安分局预审大队 地址:花都区狮岭镇新杨村老虎隆(花都区看守所里面)电话:020-86993209
增城市公安分局预审大队 地址:增城市荔星大道137
号 020-82629971(准备搬家)
白云区公安分局预审大队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西洲中路171号 电话:020-83114794(批捕前在以下地址申请会见:白云大道133号,联系电话:020-86330353)
从化市公安分局预审大队 地址:从城大道233号公安局大楼4楼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完善本市市区住房保障体系,保障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及新就业人员的基本住房需求,进一步规范公共租赁住房的管理,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苏发〔2008〕14号)、《省政府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08〕44号)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市区范围内公共租赁住房的规划、房源筹集、配租、准入、退出、维修和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按照合理标准筹集,限定套型面积和出租价格,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及新就业人员出租的租赁型保障住房。
第四条 市、区房产管理部门是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工作由住房保障办公室负责。
各区政府及市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总工会、税务、统计、审计、物价、监察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做好公共租赁住房的管理工作。第二章 资金筹集与使用
第五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通过投融资等方式筹集的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收购资金;
(二)经政府批准可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的住房保障资金;
(三)出租公共租赁住房及配套设施回收的资金;
(四)社会捐赠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的资金。
第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收入、拆迁补偿等纳入住房保障资金专户,按照国家财政预算支出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公共租赁住房的管理、维修资金、空置期的物业管理费用等从住房保障资金中列支。第三章 房源筹集
第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筹集渠道主要包括:
(一)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和收购的公共租赁住房;
(二)政府在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商品房开发项目中配建的公共租赁住房;
(三)廉租住房转为公共租赁住房;
(四)社会捐赠及其他渠道筹集的公共租赁住房。
第八条 根据住房保障规划,房产管理部门会同发展改革、民政、财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物价等部门,拟定市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筹集、建设用地和资金来源计划,报政府批准后实施。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市区土地利用计划和住房保障规划实施计划,在申报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保证供应。
第九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规划,应充分考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对交通、就业、就学、就医等的要求,合理安排区位布局。
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应当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安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动节能、省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住宅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十条 在开发项目中配建公共租赁住房的,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常州市市区廉租住房公共租屋配建办法》的要求,落实相关配建职责。
在开发项目中配建的公共租赁住房,按配建面积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权属登记费、工本费、交易管理费和土地登记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免征契税和印花税。
第十一条 社会捐赠住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的,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第十二条 新建公共租赁住房的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左右。非新建方式筹集的公共租赁住房,要坚持小型、适用、满足基本住房需求的原则。
第十三条 公共租赁住房工程项目的验收和保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四章 申请和审核
第一节 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申请和审核
第十四条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一)具有本市市区城市常住户口且实际居住三年以上;
(二)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
(三)无房;
(四)申请人与共同申请人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抚养或者扶养关系。
申请人已婚的,其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必须作为共同申请人。因投靠子女取得本市户籍的居民,只能作为共同申请人。
符合本条第一款
(一)、(二)、(三)项条件且达到35周岁的单身人士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第十五条 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公共租赁住房申请以家庭或者单身人士为基本申请单位。
每个申请家庭原则上以户主作为申请人,其他家庭成员作为共同申请人。
第十六条 家庭成员部分或者全部为非本市户籍的,可视其在本市居住年限、缴纳社会保险和纳税情况,逐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具体规定由市房产管理部门另行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七条 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由申请人向其户籍所在地的区房产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表;
(二)家庭成员身份证件、户口簿;
(三)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四)房屋所有权证或者使用权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申请家庭住房情况的材料;
(五)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第十八条 区房产管理部门收到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后,应当及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凭证。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受理时间从申请人补正材料的次日起计算;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十九条 区房产管理部门通过申请人户口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的社区、街道,采用查档取证、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其家庭人口、住房状况和收入状况进行走访核查,并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经初审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区房产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经初审符合申请条件的,区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在其户口所在地社区和实际居住地社区分别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为10天。公示后区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将申请材料、初审意见和公示情况等一并报送市房产管理部门审核。
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二十条 市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初审意见和公示情况进行审核。
经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市房产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市房产管理部门在《常州日报》和常州房地产信息网上公示,公示期限为7天。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审核结果生效;公示有异议且异议成立的,市房产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二节 新就业人员的申请和审核
第二十一条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新就业人员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一)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二)自毕业的次月起计算,毕业不满五年;
(三)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
(四)本人及其父母在本市市区范围内无私有房产且未租住公房。
第二十二条 新就业人员的公共租赁住房申请由新就业人员所在单位统一向市房产管理部门提出,不受理个人申请。
申请单位在申请时必须明确入住人员名单,并对入住人员以及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予以担保。
申请经批准后,由申请单位、新就业人员与市房产管理部门签订三方合同。申请单位根据被批准的入住人员名单进行组合安置,办理入住手续,缴纳租金以及相关费用并承担本单位人员的管理责任。
第二十三条 申请单位应当向市房产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常州市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申请表》、《常州市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汇总表》、对入住人员的组合租赁安置方案;
(二)入住人员身份证、户口簿(户籍证明)、学历证明、劳动(聘用)合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等(提供原件核查);
(三)申请单位出具的担保书;
(四)申请单位营业执照等复印件(提供原件核查);
(五)其他需要提供的相关材料。
第二十四条 市房产管理部门收到申请单位的申请材料后,应当及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向申请单位出具书面凭证。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受理时间从申请单位补正材料的次日起计算;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二十五条 市房产管理部门在1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作出决定。
经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市房产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经审核符合条件的,进入配租环节。第五章 配 租
第二十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配租实行分类轮候制度。
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配租,由市房产管理部门根据市区当年的配租方案,通过抽签或者摇号等方式,确定入围申请人以及其选房顺序。对连续两次摇号未中的申请人,经审核仍符合申请条件的,在下一轮中直接确定为配租对象。申请人按照选房顺序选定住房后,由市房产管理部门核发配租证,并与市房产管理部门签订《常州市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办理入住手续。
新就业人员的配租,由市房产管理部门对批准的申请单位按申请顺序安排房源,当年房源安置完毕后,转入下一年计划安置。配租对象确定后,由市房产管理部门与申请单位、新就业人员签订《常州市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按照组合租赁安置方案办理入住手续。
第二十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及其家庭成员对配租的住房不享有收益权、处分权,占有权和使用权不得转让。
第二十八条 公共租赁住房建筑面积与申请人的保障面积相对应,一人和二人户以一室户型为主,三人及三人以上户以二室户型为主。
新就业人员的住房安排,由各单位的组合租赁安置方案确定。
第二十九条 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以保证正常使用和维修管理为原则,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障对象的承受能力以及市场租金水平等因素,由市房产管理部门会同价格管理部门确定并公布。
第三十条 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应当明确下列内容:
(一)房屋的位置、朝向、面积、结构、附属设施和设备状况;
(二)租金及其支付方式;
(三)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电梯费等费用的支付方式;
(四)房屋用途和使用要求;
(五)租赁期限;
(六)房屋维修责任;
(七)停止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情形;
(八)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办法;
(九)其他约定。
第三十一条 除不可抗力外,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承租条件的申请对象发生以下情况之一的,视同放弃本次入围资格,本内不得再次申请:
(一)未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参加选房的;
(二)参加选房但拒绝选定住房的;
(三)已选房但拒绝在规定时间内签订租赁合同的;
(四)签订租赁合同后放弃租房的;
(五)其他放弃入围资格的情况。第六章 后续管理
第三十二条 公共租赁住房家庭的收入、人口、住房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不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时,应当及时向户口所在地的区房产管理部门报告并退出。
租住公共租赁住房的新就业人员发生变动时,申请单位应当及时向市房产管理部门进行报告。
第三十三条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实行年审制度。
区房产管理部门对已经享受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申报的家庭收入、人口及住房变动情况进行年审。
市房产管理部门负责对租用公共租赁住房的新就业人员进行年审,新就业人员所在单位应当主动向市房产管理部门提供材料,配合做好年审工作。
第三十四条 年审后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并且愿意继续承租的,可以与市房产管理部门续约。
年审后符合廉租住房保障范围的,可以申请变更,按照《常州市市区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的规定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
年审后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的,应当退出。退出确有困难的,经市房产管理部门同意,可以申请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延长租住期。延长期内,按同区域同类住房市场价格收取租金。
第三十五条 新建公共租赁住房按照经济、环保的原则进行装修,享受公共租赁住房的家庭不得擅自对住房进行二次装修、改变原有使用功能以及内部结构。
承租人基于对房屋的合理利用所形成的附属物归产权人所有,退租时不予补偿。
第三十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列入拆迁范围的,拆迁人应当书面告知市房产管理部门。拆迁人应当与市房产管理部门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租住该公共租赁住房且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的家庭,由市房产管理部门另行安置。
拆迁人应当提供与原住房面积和市场价值相当的住房,用于和被拆迁公共租赁住房实行产权调换,双方应当按拆迁管理的有关规定结算产权调换的差价。在产权调换中需支付的差价,从住房保障资金中列支;收到的差价,纳入住房保障资金。
产权调换后取得的住房仍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
第三十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日常管理、修缮维护、设施设备维修更新由市住房保障中心负责。
第三十八条 市、区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公共租赁住房档案管理制度,完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收集、管理及利用等工作,保证档案数据的完整、准确,并根据申请家庭享受住房保障变动情况,及时变更住房档案,实现公共租赁住房档案的动态管理。第七章 罚 则
第三十九条 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解除租赁合同,收回其承租的公共租赁住房:
(一)采用虚报隐瞒户籍、家庭人口、收入、资产以及住房等欺骗方式取得公共租赁住房的;
(二)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条件的;
(三)根据租赁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应当收回公共租赁住房的。
有前款第(一)项行为的,由市房产管理部门责令其按同区域同类住房的市场租金补交房租,并在信用体系中载入其不良记录,3年内不得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第四十条 承租人在延长期届满后不退出承租住房的,按同区域同类住房的市场租金的1.5倍计收其超期居住的租金,并载入其个人诚信档案。承租人在超期居住期间及超期居住退房后3年内均不得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承租人拒不退出公共租赁住房的,市房产管理部门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搬迁。
第四十一条 房产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或者侵害公共租赁住房申请人、承租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金坛市、溧阳市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参照本办法执行。
1 监测方法
2016年4月10日-14日, 在福州市白马路、工业路、国货东路和六一中路, 采用机械计数器统计双向机动车的小时车流量。每天7:00、10:00、14:00、16:00、19:00、22:00, 共6个时段, 每小时计数20min, 小时车流量相加后再平均得出日平均小时车流量。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采用环保局空气自动监测站、新港空气自动监测站和鼓山空气自动监测站同期的SO2、NO2、PM10、CO、O3、PM2.5监测数据 (鼓山站点作为背景点) , 采样及监测仪器为美国热电 (Thermo Fisher)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环保局站点临近白马路和工业路, 新港站点临近国货东路和六一中路, 因此, 每个监测站点的车流量, 按照临近2条道路车流量的总和进行统计分析。监测点位见图1。
2 监测结果及分析
2.1 车流量与环境空气要素的关系
由图2~5可见, 环保局站点和新港站点SO2日均浓度浓度基本处于稳定的较低值, 在4~9μg/m3之间, 均远低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限值50μg/m3;两个站点NO2浓度的变化趋势与车流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环保局站点NO2日均浓度处于48~63μg/m3之间, 新港站点NO2日均浓度处于39~56μg/m3之间;O3日均浓度浓度的变化趋势与车流量的变化趋势相反;两个站点PM10、PM2.5日均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在监测期间, 呈向上攀升趋势, 与车流量的变化无明显相关;两个站点的CO日均浓度的变化趋势与车流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2.2 相关性分析
由表1可知, 环保局站点和新港站点NO2、O3的p值均小于0.05, r绝对值均大于0.5。因此, NO2与车流量呈显著正相关, O3与车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参数与车流量无显著相关。
2.3 背景点与两个城市区域点的对比
鼓山空气自动监测站是福州市空气监测的背景点位, 位于鼓山风景名胜区, 距离市区大约8km, 海拔高度约900m, 基本不受机动车尾气影响。监测期间该点位NO2日均浓度处于18~25μg/m3之间, 明显低于环保局站点、新港站点的NO2浓度 (详见图6) 。由此可见,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市环境空气中NO2的主要来源。
图6环保局站点、新港站点以及鼓山站点的NO2浓度值对比
2.4 NO2浓度与交通道路距离的关系
由图6可见, 监测期间, 环保局站点的NO2浓度均高于新港站点。从表2可见, 虽然环保局站点的车流量低于新港站点, 但相邻的两条主干道距离环保局站点均在100m范围内, 而新港站点与相邻主干道的距离均在250m以上。因此, 除了车流量的影响, 与交通干道的距离也是影响城市环境空气中NO2浓度的重要因素。
3 结论
(1) 经监测数据分析, 交通干道的车流量与城市环境空气中的NO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CO、PM10、PM2.5无显著相关。
(2) 经相关性分析, 交通干道的车流量与城市环境空气中的O3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其化学机理还有待研究。
(3) 经与背景站对比分析表明, 交通干道的机动车尾气排放为城市环境空气中NO2的主要来源。
(4) 除了车流量的影响外, 与交通干道的距离也是影响城市环境空气中NO2浓度的重要因素。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城市道路规划建设
城市不一定处处都是宽阔大道, 关键是城市道路要科学规划, 道路四通八达, 主次干道、社区道路形成循环的道路网络。2012年, 福州市的三环路已全线通车, 但由于二环三环路网不顺畅, 福州交通拥堵现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容易形成堵点, 要继续推进城区路网“接二连三”拓宽改造工程, 完善二环、三环通道, 真正发挥“射线”通行能力。
4.2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发展以地铁、轻轨、公交为核心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福州市地铁建设, 在主城区形成“有环放射式”结构, 缓解地面交通压力。采取地下线、地面线和高架线相结合的方案建设城市轻轨交通路线。合理布局公共汽车线路, 推广使用公交优先交通智能系统, 完善掌上公交查询平台。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 引导市民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4.3 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2016年1月1日起, 福州市加油站汽油都已换成标号为92、95、98号的国V汽油, 硫含量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50ppm降为10ppm, 降低了80%。除此以外, 还应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 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2]。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措施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在全市公交车、出租车、公务用车、环卫和物流等专用车、通勤、旅游等领域的配置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充换电设施以及售后维修的建设;优先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4.4 完善监督检测系统
自2016年4月1日起, 福州市机动车陆续执行国Ⅴ排放标准。要切实执行该标准, 必须把住机动车尾气环保检测第一关。 (1) 要严格机动车年检尾气检测, 通过提高尾气检测技术、远程网络监控、不定期现场检查、抽查检测报告等措施提高尾气检测效率和灵敏度, 基本消除检测过程中的作弊行为, 维护尾气检测工作的公正和权威[3]; (2) 充分发挥激光遥测技术的辅助检测功能, 筛选出高排放、高污染车辆, 督促其对车辆进行维护或进行复检等, 从而有效降低车辆尾气污染。
4.5 加快黄标车的淘汰
黄标车是指达不到国Ⅰ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和达不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 不包括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和摩托车。1辆黄标车的排放量相当于28辆国Ⅳ车的排放量。据统计我国黄标车数量仅占机动车总量17%, 却排放了50%以上的污染物[4]。2015年5月,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福州市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工作方案的通知》, 明确于2017年底前, 基本淘汰我市注册登记的黄标车。目前, 福州市还有24508辆注册黄标车要淘汰。政府应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 鼓励黄标车提前淘汰报废。同时, 鼓励汽车生产和销售企业对提前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后购买新车用户实行让利销售, 开展多种定制化置换形式。公安交警严格黄标车登记管理, 建立无绿标车限行区电子执法系统, 覆盖所有无绿标车限行区域, 为控制高排放车辆污染提供统一的监督管理平台。交通运管部门要严格营运管理, 对未取得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和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的车辆, 不予配发《道路运输证》, 不予办理《道路运输证》年度审验手续。
4.6 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水平
合理规划城市绿化, 充分发挥植物固碳释氧, 减缓排放, 治尘降污, 净化空气的作用, 把城市的绿化建成系统, 成片状、块状, 而不是排成一排。积极推广城市立面、屋顶绿化, 鼓励居民在阳台多种花卉植物。优先选择净化空气能力强的植物。
摘要:本文分析了福州市车流量对SO2、NO2、PM10、CO、O3、PM2.5等环境空气要素的影响, 并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NO2与车流量变化高度吻合, 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关键词:机动车车流量,环境空气质量,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福州市统计局.2015年福州市统计年鉴.
[2]杜安奎, 李慧, 张志磊, 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减排措施探讨.能源管理, 2014 (03) :161~162.
[3]李玉芳, 黄蕾, 钱澄.机动车尾气污染危害及防治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6 (6) .
【福州市市区小学一览表】推荐阅读:
福州市自查报告07-08
福州市人才处11-09
福州市质检八年级语文10-29
福州市高三语文质检作文11-21
福州市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06-24
福州市物价局物业管理10-06
福州简介07-21
福州作文400字06-29
感动在福州作文11-10
福州高三质检历史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