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教学反思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策略教学反思(精选12篇)

教学策略教学反思 篇1

岳庄小学贾菊蒲

本课教材通过几个小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不同情况下各个商店的优惠策略,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体会数学是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和进行决策的工具。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有体会。

首先,面对学生,教师要先用常新的眼光来看待教材,看待学生。教师要跳出自己的经验圈子,将“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未完成”的数学来教,使教师自身思维放开,富于创新。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去看数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答案,不要过早作出简单的判断,更不能嘲笑、讥讽学生,而应耐心倾听,积极肯定,小心呵护学生刚萌发的创新意识。

教学策略教学反思 篇2

【教学过程回顾】

一、谈话导入, 回顾旧策略

1.同学们, 知道这节课学习什么吗? (板书课题)

2.什么叫策略啊? (生讨论: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非常好的解题方法、选择比较好的解题方法……)

3.我们已经学过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呢? (列表)

(设计意图:直截了当进入本课情境, 通过对策略是什么的讨论以及对上学期学习的策略的回顾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把他们的思绪带进今天学习情境中, 这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亲历探索, 感悟新策略

1.课件出示例1:指名读题。

2.师:仔细分析这道题里相关信息, 你能试着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师巡视)

3.展示学生的做法, 你是怎样想的?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边画图边说解题过程?

4.指名板演。 (老师适时介入)

(1) 先画出一个长方形来表示什么? (原来的花圃)

(2) 现在长怎么样了? (长增加了3米) 怎么表示呢?向左延伸、向右延伸还是向两边延伸比较好? (我们还是习惯向右来延长)

……

5.结合图示回归问题, 指导学生亲历策略。

(1) 现在请大家对照图和题目, 看看题目中的信息是不是都在图上展示出来了?

(2) 现在对照这样的示意图, 你能解决这道题吗? (学生解答)

18÷3=6 (米) 。 (师:这求的是什么)

8×6=48 (平方米) 。 (用原来长方形的长乘宽便是原来的面积)

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 (黑板板书)

(设计意图:鉴于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 在他们探索策略的同时, 老师适当介入, 充当他们的合作者, 不仅没有代替他们的思维, 而且能帮助他们理顺思维顺序, 提高探索的效率)

6.小结。

(1) 这道题我们解决了, 回想一下, 我们是怎么解决这道题的呢?

(2) 为什么要选择画图的策略呢? (说画图的好处, 对策略做出评价)

(3) 画图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要把题目中的信息整理清楚, 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正确地画图)

(设计意图:当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初步形成策略后, 让他们感悟策略的形成过程和策略的价值, 为后续的尝试策略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一、感悟———体验策略的价值

策略的形成归根到底是要解决问题, 而策略的价值在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对问题的信息进行整理、思考, 通过对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比较、筛选从而找出比较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 首先就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出发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让学生产生对新方法、新策略的迫切需求。其次, 对于小学生来说, 策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在老师的适当介入下,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的解决方案进行反思、比较、选择, 逐步感悟新策略具有的优越性, 从而逐步形成对新策略的价值认同感和探索信心。

二、亲历———收获策略的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对以往那种应用题教学的改革。它避免了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分类细致、编排过碎的弊病,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进程中形成认面貌、辩类型、套解法的现象。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不仅仅满足于找到问题的答案, 而在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它更注重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与学生能力的提升, 更期望“一个策略统领一片实际问题”。

事实上, 任何一个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 都必须经历观察、思考、猜测、操作、交流、推理、比较、筛选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而这个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才会收获更大的效果。因为“什么都可代替, 唯有思维不可代替”, 只有这样充分体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策略的形成过程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此外, 撇开不同策略所体现的不同思维层次不谈, 经历这样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 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现、探索并应用策略的意识, 养成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策略的习惯, 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鉴于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给学生搭建广阔的“思维大舞台”,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互助合作、交流研讨的机会, 让学生的思维深度参与, 充分体验策略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真正经历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过程, 自主收获策略的形成。

三、反思———促进策略的提升

策略的形成通常是在解决问题方案的实施过程中, 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实践的体验获得。而这一过程中, 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与回顾, 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67-01

一、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控教学过程。实践证明,设计开放性问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问方式。开放性的提问方式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做法,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促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维的习惯,使得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相吻合。

二、适时追问的策略

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指出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对于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原理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新知识一经给出,通常就会进入课堂练习环节,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师很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追问式教学策略下,教师会尽量的避开给出正确答案,也不直接说出结论,而是不断设置新问题对学生进行追问,让学生根据已有条件自行反思,得出结论。

例如:在《等差数列》一节内容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数列{an}中,an+1-an=n,a1=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有学生尝试列举数列的前几项,希望通过观察猜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此法究竟能否奏效,还需师生共同探讨。

师:由这些有限项能猜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吗?

生:好像不行(前几项规律比较隐蔽,学生一时思维受阻)。

师:如果猜想出了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够验证数列中所有的项都满足该式吗?

生:验证不完。

师:虽然该数列不是等差数列,但是它具有和等差数列类似的特征,即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是一个数(该数是变化的)。那么你能说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吗?

生:按照等差数列的定义:a2-a1=d,a3-a2=d,a4-a3=d…an-an-1=d(n ≥2)将以上式子全部相加可得an-a1=(n-1)d.∴an=a1+(n-1)d.

师:这是什么方法?

生:累加法。

由此可见,教师在讲授数学定理或推导数学公式时,不应忽视新知识的获得过程,而应引导学生对公式、定理的获得途径和方式进行提炼,这可以帮助学生从中提炼解题思路,积累学习经验,逐渐提高在解题中反思的技能。

三、解题后概括的策略

数学解题后的反思,是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解题规律技巧的反思,它是使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解题后的反思能使学生从具体的习题解答中解放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反思自己解题步骤的合理性、解题方法的丰富性、解题结论的完备性,从而发展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优化思维的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

四、作业纠错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4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重点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长方形信息引入新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过来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但这些特定问题又是比较常见的。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到它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加以理解和解决。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都大有裨益。

1、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起到主导作用。为了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从学生常见的问题导入,让学生在已有长方形的信息进行画图着手,初步体会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是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得到感悟。不足之处:

1、想把题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针对性的评价和鼓励性的语言比较少。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5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重点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故事《乌鸦喝水》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整理的方法,而是为了讲知识直接告诉学生用表格形式整理信息。使学生选择方法受到限制,约束学生思维。不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亲身体会列表法的好处,没有做到新知识渗透。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讲清填写格式,已知条件和问题的位置。在预设时忽略了问题的存在。

对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感觉“清晰、简洁”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初步明确地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对于这一点我强调的较多,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对数量关系进行重点引导。

很遗憾的是我的课堂教学时间掌握的不好,缺乏练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6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有一些老师听课,孩子们本来就紧张,课前不仅没有做到及时与孩子们沟通,帮助他们减压,还用录播开始无形中又增加了压力,以至于原来在教室里积极活跃的孩子们,一个个下的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到前面板演时腿发抖。作为教师课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状态,及时做出调整。

2、课堂预设不到位。

在让两个孩子板演计算过程环节用时过长,以至于虽然完成了研究、总结、提炼出了解决两个未知量的问题可以用假设策略,但是没有时间做一些相应练习去加深印象。如果在学生选择方法书写环节意识到这一点,调整成投影展示,不仅可以完成强调步骤的完整条理,也可以空出时间加大练习。

浅谈中职英语反思教学策略 篇7

国外许多学者对反思教学进行过研究, 如杜威 (J. Dewey) , 萧恩 (Donald Schon) , 维拉 (L.M.Villa) , 布鲁巴赫 (J.W.Brubacher) 等。其中杜威在他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反思这一概念, 并认为:“虚心、负责任和全心全意是反思教师的关键特征”。而萧恩认为,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我国学者熊川武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 (learning to teach) 与学会学习 (learning to learn) 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何凤娟 (2012) 认为应反思传统英语教材, 教学内容;反思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昝丰华 (2010) 认为应从师资队伍建设、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择上反思中职英语教学。阮音 (2010) 从中专英语教学的内容, 效果和过程来证实反思性教学对教学带来积极影响。他们在文章中都提到了中专英语教材的重要性和师生关系带来的影响, 但并没有进行实证研究, 只是描述了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担任中专英语教师期间发现: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单一无针对性, 使学英语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 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且交流沟通少, 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故笔者从教材选择及师生关系展开一项实证研究反思中专英语教学。

二、针对中专英语反思性教学的实证研究

1、教材的研究

中等专业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性人才, 但学校并没按其专业特色购买教材, 而是使用统一教材, 没有任何新颖之处吸引学生学习英语。中专教师按课本按部就班上每节课并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 且教学内容统一规定, 没考虑到学生的态度及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需要。

笔者进行了一项对比研究, 从任教的的5 个班级 (入学英语水平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 随机挑选中专酒店管理专业 (1) 班, 中专旅游管理专业 (1) 班为实验班, 推荐购买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学习。中专酒店管理专业 (2) 班, 中专旅游管理专业 (2) 班、 (3) 班为控制班仍照学校要求的教材教学。笔者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对其表现进行观察, 记录。

从图 (1) 看出, 新生对学校充满好奇并期待能在新学期有个全新的开始。此时学生对英语课充满期待, 五个班级学生的开心度都很高。他们基本上都制订学习计划、目标, 希望学到更多英语知识为将来做准备, 因此, 他们都愿积极参与互动以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大部分学生会提前十分钟去教室, 一边等候一边学习, 根本不用担心有人会逃课。但他们对教材的选择并没有什么想法。入学四周后, 学生们已经熟悉了解大学生活后, 控制班与实验班的表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图 (2) 可看出实验班的同学对英语学习积极性较高, 而且十分喜爱与专业相符的教材, 促使其在课上的表现积极踊跃, 师生互动频繁, 积极完成交代的任务。但控制班表现不容乐观:学生并不喜欢学校选定的教材, 觉得教材的内容与其生活相差甚远, 有些空洞, 于是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甚至出现逃课现象。随后, 笔者在实验班与控制班随机抽取12 位进行访谈。实验班的12 位学生都认同:学习英语的原因是希望学习一些与日后工作相关的实用的, 能对未来有所帮助的专业英语。因为使用的教材与专业相符即酒店管理英语, 旅游管理英语, 因此带来学习动力。因此, 学校应积极根据各学科的实用性来设定教材, 如中专酒店管理专业应开设酒店英语、酒店实用英语等专业课程, 中专旅游管理专业应开设旅游英语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英语, 酒店英语等专业课程, 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更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机。

2、师生关系的研究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醒教师“不应该因为学生不愿意学习便去鞭挞他们, 因为假设学生不愿学习, 那不是别人的过错, 而是教师的错处, 他或者不知道怎样使学生接受知识, 或者根本没有这样去做。”

为了提升中专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新学期开始时笔者对所任课班级 (实验班83 人) 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借以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办法。

实验班84% 的同学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很大;90% 的同学希望教师在课上用鼓励性语言带动他们;74% 的同学愿与老师沟通;84% 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评改作业时加批注评语。

笔者授课时对控制班仍采用一贯的教学方法:课间学生们与老师沟通较少, 都是自顾自地用手机聊天;课堂上很少使用鼓励性言语去激励学生;课后笔者如其他老师一样, 只是完成课上任务, 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实验班采取不同的方式:课间与实验班学生进行交流, 分享他们的经历并了解性格特点;课堂上常常赞扬夸奖学生, 尤其是那些从来没有被表扬过的学生, 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笔者在学期中旬又进行一个小测验, 检测实验班与控制班在教材选择及师生之间融洽相处对学业的影响程度, 题的难易程度接近于英语三级 (题型:单选:10 个20 分;翻译:5 个20 分;阅读理解:4 篇40 分;作文:一篇20 分) 。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相处, 实验班成绩有很大提高, 而控制班的却不理想:20~40分中, 实验班没有这样的分数, 但控制班却有20人;实验班成绩大多处于60~70分, 而控制班集中于50~60分。通过反思教学不仅学生取得进步, 教育者也进步很多。记得波斯纳 (G.J.Posner) 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即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 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只能停留在一个入门教师的水平上。林崇德,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 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叶楠教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如果坚持三年认真写教案, 他不一定成为名师;而如果他能坚持三年认真写教学反思, 他一定会成为名师。”

三、总结

通过中专英语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性教学, 笔者深刻领悟到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 进行反思性教学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而且中专师生关系获得提升;对于老师来说, 促进了中专教师的发展。基于此, 教育部门应把反思性教学的相关培训落实到中专英语学科, 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正如杜威所说, 反思者要在反思性教学行为中具备三种心态:开放态度, 责任感和执着精神, 为中专英语教学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Schon.D.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Basic Books, 1983.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华东大学出版社, 1933.

[3]夸美纽斯, 傅任敢.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5.

[4]何凤娟.关于当前中职英语教学的反思[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2.

[5]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6]阮音.浅谈反思性教学对中专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J].读与写杂志, 2010, 9.

[7]孙静.反思性教学与高职英语教学[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58.

[8]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9]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 2002, 6.

反思——提升生物教学的策略 篇8

一、对教学反思的理性认识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些所产生的结果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要成为研究者。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一个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职业发展。该公式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二、落实反思

1.对教育理念的反思

有学者认为,“所谓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教育或教学反思的时候,不仅要对我们采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育或教学行为的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即思考一下我们原来的观念正确否,全面否,可行否。根本上说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不断更新、发展。

2.对课堂设计模式的反思

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已具备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技能,这样设计才有可能会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学过程课堂效果才有可预见性。

(1)反思成功性。总结精彩发扬光大,教师每上一节课总有精彩之处。如:有时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有时教师信手拈来,成功地运用了某种十分称心的教学方法;有时开展“双边”活动取得意外的成功;有时某些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的渗透;有时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地课堂上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这些都是授课者应该及时总结的内容。

(2)反思失误点。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有不尽如意的地方。本人以为反思课堂失误点,是能很好地提升课堂效率的前提,只有认真反思认识到不足,进行积极反思,同时不断整改并与同行切磋,一定能不断引领教师走向成熟,课堂的形式不拘泥于某种模式,要据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灵活地展开,定有最佳的配备模式来达成一定的目标,也就是说课堂形式多种多样。

(3)反思评价。到底要体现和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能力的培养是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呢?还是注重结果的正确性;如果学生参与及过程重于结果的表现,则怎样才能设计更有效的控制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程度差异不同的学生,面对有结论差异和学历差异的小组学生怎样评定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评定怎样鼓励有特长、有创新的学生呢?

反思往往是教师思维火花的闪烁,教师及时加以捕捉,并加以深化,才可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一定要勤于动笔、动脑、“强迫”自己多提出几个“为什么”,强化学习——批判精神,及时形成书面材料,及时总结提炼反思的成果,通过交流促进提高。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风尚。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中学)

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反思 篇9

新兴中学 符谷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美术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新课程标准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同时也对美术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让美术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但欣喜之余,对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回顾美术教学,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轻负高质,省时高效“有效”课堂教学呢?反思如下

一、有效课堂教学教学问题反思

问题一:美术课堂评价过于机械死板单一

长期以来对中学学生美术成绩的评价无外乎展示学生的习作,或给习作打分等,过于偏重知识、技法等认知内容的东西,我们姑且称之为概念化评价。还有一种就是全模糊论评价,即给学生的评价看不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此评价也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忽略情感的培养,带有较强的指令性。如果我们采用的评价方法单一,手段陈旧,那么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将会受阻,同时也会使课堂教学公式化,美术教学呈现出僵硬、缺乏生气的局面 【案例】

我到某校听一堂初二美术《美术外国作品欣赏》课,教师在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一字一句都按教材中所描述的“达·芬奇用画笔表现了蒙娜丽莎惊人的容貌和内心的迷人魅力,那神秘的微笑像迷一般使人永远难忘„„”此教法先人为主地将固定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无论现代学生是否欣赏《蒙娜丽莎》的神秘,是否喜爱《蒙娜丽莎》的忧 伤,都得无条件地接受,都得认为这就是“美”。却有几位学生窃窃私语: “没有眉毛”、“一脸浮肿”„„课堂中的小议立即被教师严厉的眼光所制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受历史背景,欣赏者 个人阅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美术 教学怎能以教师或书中搬来的观点去统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呢?怎能不尊重学生个性,不 让学生参与评价呢?当然学生的个人审美观不一定全是健康的,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但审美标准 本身并不是统一的。

问题二: 问题设置过多过难背离教材体系

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的互动效果,不分问题难易,将目标、知识简化为一系列的问题,一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在课堂中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疑惑更多了。【案例】

一次开学到我区一所中学听课随机视导,年轻的美术教师在上《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一课,她力求将自己所掌握的相关历史知识和欣赏的基本要素设置成一连串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大跨度的将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连珠炮似的发问,殊不知初中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历史知识和艺术欣赏的能力不足,对教师的“好意”并不领情,学生问题回答不上来,教师显得尴尬,在这样的状态下,年轻的教师仍然坚持自己的发问,一会儿是宗教神话故事的提问,一会儿是希腊、罗马的历史设问,学生回答的辛劳,高密度的问题,过高估计了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实现不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效果不好。

问题三: 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许多课的设计缺少实质性的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价值,出现为了追求气氛而合作,讨论就没有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案例】

初中美术教科书中的手工制作教学中,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教师要依据教科书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合作学习是其中选择的方式之一。《动物造型》是七年级“设计·应用”课。执教的教师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他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方块式的课桌排列的形式组成学习小组,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在课程的开始,对一个简单的几何形分解后重新组合的训练也要小组合作,实质上只要学生个体动手操作,完全可以完成的作业也要走一走小组合作的过场,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毫无意义。

问题四: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被淡化 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在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呢?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注意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此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的表现发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注意对学习成果的适当评价,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些该讲授、指导的知识、技能,教者以为学生都能够掌握,成为袖手旁观的“观众”,学生在“精彩”“炫”“主体”,知识技能被淡化,教师作用被弱化,导致预期的目标和知识要求不能完全实现。【案例】

在一次视导听课上,教师上的《中国山水画》一课,教师的教学做了精心的设计,课前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策划的精致有序,整节课似乎是学生在表演。导入的情境设计,是由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和讨论引出的;在新授课的环节中也是由学生主持人的形式提出问题的,学生的主体意识特强,不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新知识”一个接一个呈现,让听课的教师很惊讶,学生的水平很高。而上课的教师则旁听,教师知识讲解,范画演示都没有,就是学生表演。

问题五: 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轻视美术课本身的“双基”教学

谈到美术学科的教改,并不是脱离美术学科教学特点,对于传统的东西完全抛弃,重新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子,才叫教改,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过去的美术教学,过于强调知识和技法,而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但假如我们在教学中不敢面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那学生的能力培养又从何谈起呢!美术学科的“双基”是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的,必备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缺乏“双基”的教学是不完整的美术教育,是实现不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前提。【案例】

到一所学校检视导听课,美术教师正在上一节《静物写生》写生课,于是我感兴趣的走进了课堂听课,教师简单摆了一组静物水果和罐组成,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写生涉及到绘画透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关于如何取景构图,如何使用工具表现对象明暗调子等方面知识学生究竟掌握了没有,是教师有意回避“双基”,还是让学生自由发挥,“作业”。在看学生完成的作业,罐子的透视错误,歪歪倒倒,构图忽大忽小,是一幅幅低龄儿童的画,“双基”是美术教学的基础 不了解美术基础知识,不了解美术基本语言,不了解和初步习得美术技法,也就谈不到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各类课业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散也好,创作也好,都是以美术学科的“双基”作为基础的。

二、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探讨

有效教学策略即是教师自觉地对教学活动及其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和调控,以追求最佳教学效率的计策和谋略,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美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强调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轻负高质。教学方法过程的最优化,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1、重视导赏--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面对一幅画作,如何能迅速燃起学生的激情,是许多老师常遇到的困惑。在美术鉴赏作品中有很多美术作品画面没有生动的内容形式,或是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千篇一律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显然他们是不太愿意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相关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

到五十中听课《外国美术作品欣赏》教师讲解欣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教师用flash 制作的动画再配上优美的主题曲和震撼是的画面给学生强烈的视观感受,在介绍《向日葵》不急着说这幅画哪里哪里好,而是介绍了这幅画的相关材料: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4分30秒。听了这段介绍,学生的所有注意力都转移到这幅画来了。所以说好的导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2、直观演示—突破难点,抓住教学成功的关键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示范使学生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绘画始终保持兴趣,而兴趣的保持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学生灵感迸发后如果教师不帮助他们很可能打击他们的创作积极性。走近孩子,俯下身子,个别示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师生的情感,加快了学生技能提高的步伐。学生从教师的示范中得到启发,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学生效率。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绘画方法。教学示范可使学生少出差错,从而掌握了正确的绘画技能技法。【案例】

印象最深的就是听中国国画《用彩墨画鱼》这一课,教师本身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教师不断地示范彩墨鱼的不同画法(勾线法、没骨法)、画面的构图(大小、疏密)、不同技巧的画法(弹指法、喷溅法)等,并将创作的形象组成一幅大型的水墨画。精炼笔墨一下子征服了学生包括听课教师的心,以说这样的课一定是能震撼学生心灵的,并且学生能够学到扎扎实实的美术技法,为今后的美术教学打下良好的绘画基础。

3、提问设疑—丰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找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内容问题化,实际上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学生主动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案例】

在市美术评优课上我区美术教师上《春天的畅想》教师巧设问题,这么美的春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唱歌、写文章、画画、跳舞、歌曲《小燕子》《春天在那里》《春之歌》《春天来了》《春天的故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数说着,这样借助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调动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赏识激励—激发想象、促进个性发展。

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激励,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身的潜能;善于运用成功激励,从而使学生体味成功,在胜利的喜悦中萌生指向学习新目标的动机,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常情况下,还可采用以期望、目标、关心等手段激励学生。【案例】

在听一节美术评优课《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画,有的同学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大遍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教师对学生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尝试用各种表现形式将最能表现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每个同学都是最棒的。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5、合作互动—优势互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在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师生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美术,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充分激活美术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要积极创设师生间的互动,以达成对教学目标的落实。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案例】

在一节听课中教师《最后的晚餐》讲述了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从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画面表现的人物繁多,神态各异。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面人物的表情动态呢?教师灵机一动走到讲台中央学着耶稣的样子把双手一摊,然后对着下面的同学说:“谁来演耶稣的十二个门徒?”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七个男生和五个女生分别走到了我的两边饰演了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他们把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都表演得唯妙唯肖,特别是饰演犹大的那位男生,把犹大惊恐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满堂的喝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这种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教学理念和目标。

总之,美术课绝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美术教育改革还任重道远,为了下一代,为了社会的进步和需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会为之不懈的去努力,去探索,传统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代替。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10

巩固应用,进一步内化策略,我在作业纸上设计了一组练习题,并且明确要求学生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理清条件和问题之后再来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到用这种策略解题的好处。

纵观本课的教学,我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教学过程中还不够完全放手,例题教学时间有些偏长,导致后面学生做练习时间紧凑,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还应进一步明确核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进一步做到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且要及时抓住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闪光点,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挖掘。

教学策略教学反思 篇11

通过居住环境中不良状况的实地调查和收集环境污染的各种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和立志为家乡的绿化、美化、净化做贡献的美好愿望。

探究过程:

1. 信息收集与整理。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对治理白色污染内容也很感兴趣,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很强烈。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我鼓励学生在课前查阅生活中有关白色污染的知识,提前布置学生们分别到各自的社区寻找有环境污染的地方,拍下照片和作记录,并根据八年级阶段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愿意在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才华的特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有两个小组的同学对调查过程进行了全程摄像,被我编辑到了课件的引言里面。在充满好奇的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被迅速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

2. 信息交流。在综合实践课上,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白色垃圾、白色污染”,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来的资料介绍:“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当我请各组介绍收集的资料和照片时,学生们各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宋颖一组发言说:“我们收集了白色污染的资料和照片。你们看,在镇里社区的某个角落到处是白色塑料盒,街里的草坪上飞舞着塑料袋,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白色垃圾很难被泥土吸收,就是埋入大海,也要150年才被分解。”

马学峰一组也发言说:“我们也拍了一些二道甸子木其河的照片,有些河段河水里都有很多的白色垃圾、白色塑料袋到处可见。太脏了,太污染环境了。”

肖云龙一组也发言说:“镇里的主要街道是我们全镇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繁华街道,平时、人员络绎不绝,但是有些路人环保意识太差,用完的塑料袋等白色垃圾随手乱扔,真不文明。”

通过学生们踊跃的姿态,得意的神情,一本正经的话语,小组在一起讨论、总结出了白色污染的原因,让我惊喜感动。这充分说明学生们对自己辛勤劳动的肯定和有机会展示自己才能的激动满足之情。正如教育家说: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3. 深入探究,出谋划策。学生认识到了城镇的环保问题的重要性,但如何激发他们为城镇环境出力的情感呢?我在课件中出示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变化的录像片,重新编辑整理,选出有关环境的内容。学生们沉浸在美丽的画面中,对城镇认识更全面,自豪之情也油然而生。

活动的过程当中,还让大家“点石成金”为城镇的环境建设出谋划策,可以写下来或画下来。经过小组再次讨论,六组同学都交上了令人满意的作业。

赵闯一组画了一棵“环保音乐树”。树上有三个垃圾口,分别投放有机、无机和有害垃圾,当人们把垃圾投入音乐树后,树里就会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吸引大家再投放垃圾。

王思思一组画了一张“美丽的教室”。他们说:“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首先美化了教室,让教室四季如春,干净整洁,并且具有环保功能。”

还有的小组画了一幅人人动手让世界清洁起来的图画,还有的写了居民卫生须知。更有一组同学给镇环保所写了一封信,希望上级领导动员全镇居民一起来保护城镇的环境。

探究反思:

反思性教学理论及其策略分析 篇12

20世纪80年代, 在欧美多数国家的教育界兴起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师培训理论———反思性教学。它强调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 对教师的教学思考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提倡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结果以及教学价值系统和背景进行全面的反思, 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进而提高教学组织水平, 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地反思, 进而形成时刻反思的良好习惯。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才能够对自己的知识容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对课堂教学的技巧和模式有个很好的总结, 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完善教学, 从而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反思性理论不仅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而且还是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

反思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波斯纳提出:优秀教师 = 经验 + 反思。反思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使其更具合理性。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作为教师本人, 要认识到反思既是一种内省, 也是一种批判和挑战自我的能力。这是一种较高境界的能力, 不仅要有工作经验的积累, 同时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较高道德水平和人格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的著作《动机论》中提出, 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它们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人在满足了基本需要后就会有更高级的需要。教师有被认同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故会反思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情况及对学生的教育情况, 促进自身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努力。

二、反思性理论教学策略分析

著名的熊川武教授在《反思性教学》这本著作中, 对反思性教学理论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其书中, 熊教授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有这样一种阐述: “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和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通过对这个定义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在使用反思性理论进行教学时, 对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是首要的目标。其次, 通过教学实践, 使教师无论从教学水平, 还是自己的专业素质都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 就现阶段而言, 反思性理论在我国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也面临着许多具体实施的困境。因此, 还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反思性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 对症下药, 改善目前反思性理论实施的困境, 使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 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1.反思主体角色定位, 进行自我反思

每个教师都需要时刻意识到班级教学和管理是一项大的工程。只有意识到这点, 教师才会懂得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才会时刻告诉自身要反思自己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方式和行为。自我反思的价值是相当大的, 它不仅有助于班级的教学和管理, 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也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此外, 教师以此来增强自身的一个示范作用, 也就是增强榜样的作用。作为教师, 他们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学生可以以教师为自己的一个榜样, 教师可以为自己本班级的学生们起到一个正面的积极引导的作用, 这将有助于将来班级的进一步管理。当教师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时候, 这必将有助于教师走上一条专业化的班级教学和管理道路, 并且有希望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的班级教学管理人员。

反思可以说是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的分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通过借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档案, 这其中包括对课程设计、教师课堂教学的录像、一些相关的文字记录以及教学笔记等等, 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 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分析。然而, 反思活动的发生所维持的时间较短, 持续时间有限, 往往并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而使反思有倦怠之势。

2.丰富反思方法

第一, 随班观摩。随班观摩就是去观摩其他班级的一些班级教学、管理行为以及管理方法。通过随班观摩这种形式, 能够从中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以及分析别人失败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 来反思自身的一些教学和管理行为, 特别是班级教学和管理方法, 这对于以后的班级教学和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性意义。通常的观摩案例分析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方面, 对于一些不好的班级教学和管理行为, 教师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以此来避免今后会犯同样或者类似的错误;另一方面, 对于一些好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模式,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班级与其他班级进行分析, 比较并辨别, 将其他班级好的一面应用到自己班级教学和管理中。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 有助于教师管理反思思维力的形成和发展, 而且对于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是相当有帮助的。

第二, 写反思日记。目前, 很多教师都能够写反思日记, 这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加以记录, 教师可以很直接并且很简单地实现自我监控并且自我分析。更加具体地说, 反思日记就是把自己头脑中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些数据符号来进行有效地外化, 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于文字不断地去分析、回顾和研究, 以此来改进班级教学和管理的活动。对教师来说, 写反思日记是没有任何要求和固定格式的, 这就是说, 教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内容来记录生活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充分地去展现自己的记录风格与写作特色。

第三, 建立反思性学习共同体。不同教师的教学管理风格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没有两个教师在班级教学和管理上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说, 在班级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 各个班级的差异管理, 需要教师去观察彼此的管理行为, 在观察之后, 各个教师需要彼此分享各自的管理经验以促进更好地发展。同时, 在教学管理方面, 教师还可以借鉴其他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之处, 根据自己班级情况进行适当的借鉴, 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 以此来帮助教师提高班级教学和管理的品质和质量。随着计算机的高度发展以及普遍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取得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 同时借助计算机实现相互沟通的实验表明, 建立学习共同体不但有助于教师形成更加清晰的思维, 而且其他教师提供的教学管理反馈往往会激起教师更加深入地去思考班级教学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从而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的发展。

3.边学习边反思

教师教学和管理能力并非自我形成的, 乃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形成的。因此, 在管理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需要将班级中的一些管理问题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析班级的管理问题, 这样一来, 不仅教师的管理水平能迅速提高, 而且班级教学和管理也更有效率。最终, 教师可以更好地改进班级的管理, 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高班级教学和管理反思能力。比如, 教师可以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这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要来进行有效的班级学生的管理。教师养成反思意识的首要因素就是要使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反思的价值。只有有效的 教学反思才能够使教师的教学实践逐渐变得科学合理, 从而达到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新要求, 为提高教学质量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并且不断地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教师想向着学者型的方向发展, 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 开阔自己的视野, 对一些敏感问题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更要具备优秀的教研能力。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责任感, 为学生树立榜样, 体现“为人师表”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一定影响, 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教师认识到了反思的价值, 才能正确地对待反思, 用反思的思维进行思考, 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4.师生互动反馈

现在提倡的是民主、自由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模式, 也就是说, 班级教学和管理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的双边互动过程。在班级教学和管理过程中, 学生应该是班级活动的主体, 他们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 所以, 不应该把学生放在班级教学和管理的被动地位。通过民主、信任、合作的方式, 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 增进师生感情。从学生方面讲, 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班级教学和管理的方法、内容、效果等做出一系列的评价, 这样就可以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在班级教学和管理上的优点和缺点, 同时, 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感受与需要。所以,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需要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 把学生放在教育主体的地位, 并大量收集来自学生的建议, 让学生参与对教师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效果的评价, 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师对班级教学和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对班级教学和管理行为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小结

教师有必要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反思: 不仅在教学活动前要进行反思, 而且在教学活动中也要进行反思, 更要在教学活动后进行反思。教师在教学活动前主要对备课进行反思, 通过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了解, 进行有目的的准备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家访或者与学生谈心等方式来了解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特点, 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存在着哪些不足, 以便于能够及时改正;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进行及时的反思, 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当代的社会热点问题或者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 在向学生讲授这些问题的同时, 教师也是在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求解决这个问题;教学活动结束之后的反思是最常见的反思形式, 也是教师最常用到的反思形式。在这个反思过程中, 老师有充足的时间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和总结, 从而使自己能够在反思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 提高自己的教学及管理水平。

摘要:反思性教学理论, 最早源于欧美国家, 随后在我国逐渐得到重视, 这种教学理论是提升教师思考能力、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分析了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概念及其教学策略, 并探讨了反思性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 以期对提高教学水平有所裨益。

关键词:反思性理论,反思性教学,思考能力,随班观摩,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郭英, 谢名春.反思性教学与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2]仲秀英, 周先进.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性教学的视角.中国教育学刊, 2012 (11) .

[3]胡波.浅谈反思性教学中的个体反思策略.中国教育学刊, 2012 (6) .

[4]李玲.反思性教学与教师的反思能力的培养刍议.东岳论丛, 2012, 23 (3) .

[5]高翔, 王蔷.反思性教学: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外语教学.2011, 24 (2) .

上一篇:冬至优秀中学作文下一篇: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