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作文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作文(精选12篇)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作文 篇1

我知道这是潜意识里对自己能通过高考走出农村的一种庆幸,也是对现在获得的生活的一种认可,害怕失去现在的生活,所以对高考一直念念不忘,唯恐万一不能金榜题名,那么自己将如祖辈一样,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挥汗如雨的日子。

我的成绩一直不好,并且没有数理化细胞,好像考试从没及格过,到了高中数学更是差的一塌糊涂,幸亏分文理科,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文科。高一高二的暑寒假,我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把学过的数学书温习一遍,再把练习册上的题目有选择的做一遍,但是,一到开学,一学新内容,我还是跟不上课。老师讲的题目,能听的懂,一到自己做题,公式定理愣是用不上。高中三年,数学几乎没及格过,高考时数学考了89分,差一分及格,这个数字让我念念不忘,因为据说当年数学比较难,平日能考一百二三十分的同学这次都少考了一二十分。

高中时,住集体宿舍,上下铺,一间宿舍住12个人,晚上10点熄灯,洗洗刷刷,再加上有爱聊天的,一般11点多入睡,早上又有勤学的5点多就起床,而我入睡很浅,一有动静就不能入睡,每天早上醒来都感觉到大脑很不清醒。几乎每节课都是硬着头皮两眼发涩地听完,一下课倒头就睡,很是令人苦恼。十分羡慕那些晚睡早起但白天仍然精力旺盛的同学,并且很少看到他们在课间趴在课桌上睡觉。在高一时,数理化课成了最痛苦的时刻,很多东西听不懂,单为了考学硬着头皮去听,一到下课时间我趴在课桌上几秒钟就能睡着。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作文 篇2

该案的第一次一审判决是在2003年11月份,业委会胜诉,开发商上诉,二审发回重审,重审后的判决在2014年9月份做出。该案的两次一审判决都引发了媒体的大量报道,本人第一次就是在2003年的一份《南方周末》上看到的并保存过该份报纸,现在不知道弄哪去了。

为什么这个案件会引发那么多的报道?因为在一个公正稀缺的地方,人们太渴求公正了。直接地说,人们太需要一份将本就是自己的权益还给自己的判决了。而实际上,一份判决书承载不了人们如此殷重的期望。更明确地说,利益的博弈上升到立法阶段以来,关于此的立法偏颇并且长期缺位造成的结果。

回到问题本身。住宅小区配建车位是什么属性、所有权应该归属于谁?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就此核心问题,本人在《住宅与房地产》杂志2014年5月份发表了《深圳住宅配建车位归属之我见》已经有阐述。该文章叙述缘起,也是一次与颜雪明面对面但没怎么交锋之后的补记的文章。为了写作本文,本人又温习了一篇本案第一次一审判决引发的热议中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甦发表于2004年2月26日《人民法院报》的文章——《小区地下车库的权属须依是否计入公摊而定》(以下简称“陈文”)。说实话,本人更愿意针对“陈文”展开讨论,毕竟“颜文”更像一篇法律人随笔,严谨度不够,但是本文又常常提到“颜文”,就算是搭颜首席顾问大名的顺风车,为本文增加点击量吧。

“陈文”在论证小区车位应该归属于何主体时,还是认可了车位属于作为主体住宅房屋的配建配套附属设施的基本常识。但是“陈文”将房屋的附属设施划分为“绝对必要且不能作为独立所有权标的物的附属设施,如电梯……相对必要且可以作为独立所有权标的物的附属设施,如小区车库”。

本人认为,“陈文”的不足就在于此种划分及该划分标准之下的事实判断出了问题。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某种配置会有一个从高配到标配再到必配的阶段。比如手机,曾经是第一代大款的象征,现在连乞丐都有手机。你还好意思说手机是高配,是相对必要的配置?人民群众会答应吗?哪怕是在20年前,如果城市规划小区不配建必要的自行车棚,简直就是规划人员的失职,而现在,尤其是一线城市几乎每个有房家庭都有私家车成为必要的交通工具的时代,你还要说,小区规划车位是高配,简直就是罔顾生活的现实了。就连“陈文”所认为的必配(绝对必要的附属设施)的“电梯”,也曾经是高配,因为更早之前的小区住宅楼6层、8层的楼房是没有电梯的,而现在多层、小高层都有电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某些所谓高档公寓小区的车位是按照一套房至少2个车位来配套建设的,也许这种你可以说是高配。一般住宅小区都没有达到一套房一个车位的配置。本人直接的结论就是,城市小区配建的车位已经是活生生的必要配套附属设施,不应该在开发商卖完房子之后还可以属于它并再销售一次。

除了车位由高配到必配的现实之外,我们还应该清醒看到,若将规划配建车位规制为属于开发商,则在相对封闭的小区及不动产的特性作用下,开发商实际形成对特定区域、特定物品的垄断。结果就是开发商待价而沽。君不见,某小区业主将汽车停在住宅周边的马路上,而小区车库空空如也的报道已经不是一两起,何故,业主不满开发商的高价车位售卖,拒买所致。你说这样的法律规则是在制造矛盾还是解决矛盾?!

因此本人一直呼吁直接拿来美国关于此的立法原则:不允许小区业主以外的任何他人拥有小区内停车位的产权;不允许物业小区内的停车位作为独立的专有部分单独买卖【周树基:《美国物业产权制度与物业管理》,见于美国统一各州法律全国委员(National ConferenceO{Commissioners On Uniform State Laws)于1977年公布的《统一区分所有物业产权法》(Uniformcondominium Act)】(以下简称“双不原则”)。在美国,区分物业的立法属于各州的立法权限,因而各州的立法都存有差异,但上述原则基本得以维系(见《建筑物区分所有架构下的车库权属比较研究》2006年12月《住宅与房地产》杂志)。我们不至于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快70年了还没有这点拿来主义的自信心吧。

回到那份判决。我国目前关于作为附属设施的车位的所有权归属问题即使在2007年通过的《物权法》也仍是留下了巨大的尾巴。当然颜雪明们可不这样认为。这可就要争论该法第74条的内容含义等等了。本文不想在此展开,只能说如果真的是如颜雪明们认为的该法明确规定车位属于开发商了,则我们哪来这么多争议。对此可参见本人在广东联建律师事务所所刊发表的文章《法律怪物——住宅小区规划配套建设的地下停车场(库)——对《物权法》第74条第2款的批判》。根据《立法法》的基本原则,此种车位的归属的规制规则法律位阶不能太低,最低应是国务院的法规。但实际上,此种位阶的法律规则就是缺失的。人们对那份判决书的热切期待与议论就是正常的了。

最后,本人也对“颜文”吐吐槽,算作结尾吧。

颜文说“但建设行为本身是权利而不是义务。如果把车位配比说成法定义务,那商品房建设也要遵守规划,岂不是开发商建设商品房也成了法定义务?按规划建设的房屋也不是建设单位的财产?”

颜文的上述反问看似咄咄逼人,实际没有道理且错误。在中国的房地产法律体系尤其是行政性质的法律规范要求下,开发商的建设行为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还是一种义务,有种你不建试试,一年不开发罚款,两年不开发直接无偿收回土地!若是纯权利是可以放弃且法律不至于给一个否定性评价,你能说“建设行为本身是权利而不是义务”?谁也没有说是义务,建成之后就一定是不相干的主体的财产,莫扯偏了。

颜文说“啥叫‘公配设施’?哪里规定车库是‘公配设施’?啥叫‘建筑物的辅助设施’?这是法律概念呢还是专业术语呢,或者是法官自己臆造的新词?区分所有建筑物中,只有专有部分与共有部分之分,规划内的车位属于专有部分,建设单位有权出售、出租、附赠,这是法律早就明确了的,何来‘应交付建筑物的所有人共同使用’之说?”

颜文指责判决书制造新概念。2003年实施的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第7条就有“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概念,第27条还明确其所有权使用权属于业主,第11条有“附属设施”的概念,第50条有“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的概念。现行有效的《南京市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设置标准与准则》就有“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的概念。《江苏省商品房价格管理规定》就有“附属公共配套设施费”的概念。应该说,颜文所指责的“公配设施”“建筑物的辅助设施”确实暂未见法律规范中直接的概念,但是联系前后文都可以知道判决书指的就是“共用设施设备”“附属设施”“附属公共配套设施”应无歧义,如此咬文嚼字只能说判决书用词严谨度不够。但是,颜文之后所说专有、共有的概念只是一种划分标准与方法,并不能否定其它的划分标准与方法。至于“规划内的车位属于专有部分”完全是其一厢情愿的主观成见了。

颜文又说“‘全体业主’包含了商铺、车位、摊位的业主,因为这些也是专有部分,其所有权视同房屋,当然也分摊土地。”

显然,颜文又是将自己的主观成见当成大家必然要遵守的共识与规定,谁说“车位”一定是专有部分?若是的话,大家还议论个什么劲呢。颜首席对部分地方政府不给车位发放房地产证书是耿耿于怀的,认为他们错得离谱。但请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当规定。

颜文还说“成本与所有权无关,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成本是会计学概念,是用来衡量收益的,与所有权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车库的成本如何分摊,那是建设单位的经营问题,与买房人有什么关系?我卖豆腐收回了全部成本,豆浆就不能再卖钱了吗?”

成本论常是开发商用来论证车位属于自己的理由之一。尤其是属于人防工程的车库,《人民防空法》中有“谁投资谁受益”等内容,开发商更爱在此领域持成本论。业主们购房价格包括车库建设成本的事实实际否定开发商的成本论。颜文的豆腐豆浆比喻,对车位与房屋的关系完全是一个错误类比,是一个风牛马不相及的比喻。豆浆从来没有作为豆腐的配套而存在过,卖完豆腐再卖豆浆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商家卖完电视机,又将电视机遥控器再卖一次,还要保留电视机壳面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比况开发商售房合同约定的保留外墙面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这完全是一种土匪、强盗的行径。

颜文最后义正词严地声称:南京市《商品房附属房屋转让等问题的若干规定(试行)》顶多算个地方政府规章,怎么有权规定物权的归属?他忘了,开发商取得土地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就承诺遵守政府的一切规定(看看土地出让合同尤其是必须遵守的附件土地使用规则),包括该规章。等房屋建好了你就说那是一个规章管不着咱,我只能说您太健忘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篇3

小杨结婚那天,办了几十桌酒席。坐席的时候,那打工妹新娘筛“把把茶”,到我跟前时,小杨说,这是蒋叔叔。于是打工妹新娘莞尔一笑说,蒋叔叔,喝茶。这时,我仔细瞧了新娘一眼。她穿着红艳艳的连衣裙,头上簪着一朵红花,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笑起来有点像明星章子怡,真的很漂亮。

婚礼后,没有度蜜月,小杨和打工妹又去广东打工了,如果度蜜月,估计那工作就保不住了,因为别人会顶替上来。打工妹是工厂的文员,与电脑打交道,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快过去一年时,打工妹大着肚子从工厂回来休息安胎。后来分娩,坐月子,在家一共住了两个多月。因为我在外地上班,只有周末才回家,而邻居们都关在房里,一般不串门,所以我难得见到打工妹。我听老婆说,打工妹的孩子是一个“怪胎”。医生说,可能与打工妹的工作环境有关,影响了胎儿正常发育……十月怀胎,一切幸福与期待转眼成空,真叫人心生怜悯。不过,我也很佩服这个打工妹,还没有满月,又回工厂去了。

一年后的一天,我从单位回家,老婆告诉我,小杨的媳妇得了癌症,从长沙化疗回来了。老婆说,打工妹在长沙住了一个多月院,小杨打工时攒的二万块钱都用完了,没办法,只能打电话问父亲要钱,家里才知道媳妇得了癌症。我听了,更是对这一对在外打工生活不易的青年产生深深的同情。可是,平常百姓,除了同情再也无能为力。

为了给打工妹治疗,小杨放弃了工作,住院时护理打工妹,回家时陪伴打工妹。有一天,我站在自家主卧的窗户边,探出头,想透透新鲜空气,忽然看见那个打工妹从她家后门走了出来,穿着一件灰色的上衣,戴上了风帽。听说,化疗后头发掉得厉害,所以她戴着风帽,或许是不想让人看见她掉完了头发的光头吧。她朝庭院走了几步,站住了,又转身回到了屋里。我没有看见她的面容,只留下一个无声无息的灰色的身影,让我心里一阵难受。

一天,我在小区大门外遇着了小杨。小杨正帮父亲用斗车运藕煤。我问,你媳妇化疗的效果不错吧?小杨的眼里闪着泪光说,医生说,还化疗一次,有效就有效,没有效就不行了。唉,我们一家,花了九万多,没有办法。其实我找小杨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打工妹的医疗情况,建议小杨找社区,申请大病医疗补助;还想在网上发一个帖子,让大家给打工妹捐款。我把想法告诉了小杨。小杨低声说,谢谢你了,蒋叔叔。我去社区申请大病医疗补助了,但社区说,大病医疗补助是有指标的,要排队,今年的指标已经用完了。网上也不要发帖了,反正就只化疗一次了。

这以后,因为忙于工作和个人琐事,有关患癌症的打工妹的事,在我心里渐渐淡去。

过了一段时间,老婆又告诉我,打工妹与小杨离婚了,是打工妹主动提出的。我听了,心中不觉一震。打工妹为什么要离婚呢?很多病危中的人,都希望亲人能伴在自己身边,可这个打工妹为什么选择离开呢?

星期天傍晚,我和老婆出去散步,走下楼,正好碰到老杨和他的老婆。我问老杨,媳妇和小杨离婚了?老杨老婆说,离了,是她自己提出来的,一次性付给她四万元生活费。昨天她母亲来拿钱了。她母亲也很开通,说连累我们了。老杨在一边没有吱声。他老婆接着说,其实我们也对得起她了,总共花了十五万。老杨这几年给小煤矿打工,在井下捞的几个钱,都用光了……

我忽然想起了打工妹婚礼上的那个红色倩影,又想起了她孤独走在后门口的那个灰色身影,灵魂一阵颤栗。打工妹是不想拖累小杨,以离婚来报答小杨几年来的恩爱吗?或者吧,离婚后,小杨不必为她操办丧事,不会背上一个丧妻之名,但她为什么又要了四万元生活费?四万元,对一个下岗职工家庭,对于已经为她花了十来万医疗费的普通人家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啊。那么,她是想到来日不多,想用自己的痛苦换来四万元,给她年迈的母亲一点养老费,报答养育之恩?

秋天,我在小城一家超市看到了小杨。我问起了那个打工妹——他曾经的妻子。小杨说,离婚后,她在她姐姐家住了一个多月。然后,手机就无法联系了。我问,你不想去看看她?小杨说,我想忘记她,不想回忆那些日子。

也许,现实生活就是这样逼迫着人们在无奈中做出选择吧?但无论他们怎样选择,我心中只有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悲悯。祝福这对曾经的苦命夫妻。

题 图:余和操

评选好稿移动、联通、小灵通用户请发短信到07503377394,截止时间:9月12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篇4

采访地点:廊坊 采 访 人:本报记者 采访对象:萍儿 采访方式:电话倾诉

采访时间:2005年12月22日

相识一周的男友强暴了我

造化弄人,命运无常。我真的不知道,我为何是如此的命途多桀。原本,我应该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女孩子。我很自信地这样说。如果不是后来接蹱而至的变故。

上初中时,由于我的写作能力出众,在毕业前夕,我个人就出了两本诗集。几乎可以这样说,当时我也很自傲,把廊坊另外两所很有名的学校的文学社都没有放在眼里。

张爱玲曾经说,成名须赶早。也许,我是成名太早了点吧。以至于让老天也嫉妒我了。在我的少年时代,就让我尝到生离死别的滋味。

可能是英雄相惜的缘故,一位来自北京房山的男同学喜欢上了我。他的成绩在全班也是非常拔尖的。

我们“好”了两年多(那个时候的“好”和现在谈恋爱不一样,我们连手都没有拉过,完全是那种远距离地相互欣赏的,那种心有灵犀一样的默契)。我本梦想着和他一起回北京的。可是,偏偏在我们毕业离校的一天,他遇上了车祸。永远地离开我了。

我悚然,少年的恋情就这样陡然间结束了,我失落得不知所措。记得那天是下着小雨,我是捧着他的骨灰盒和他一起“回”到北京房山的。从此,每年在他的祭日的时候,我都会孤独地一个人赶往房山,带上水果和纸钱,为他祭祀。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落下一次。同时,我把经常和他联系的手机一直保留下来。从来舍不得更换。我在期待着,有一天,我的那个电话会响起,能够听到他熟悉的声音。

毕业之后,我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一眨眼之间,我就到了婚嫁的年龄。由于我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结识的人特别多,给我提亲的人也多得出奇。父母为我这惟一的女儿挑花了眼,不知道挑哪一个好。最后,还是当领导的哥哥看上了他的一个下属,把他介绍给了我。

对于他,我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更是全心全意。他一米八二的身材,长得特别的英俊潇洒。虽然没有以前的男友那么温文尔雅,但配我应该是足够的了。我当下就答应和他处对象了。再说,我个人认为他是我哥哥的下属,肯定也不敢对我不好的。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是一只披着养皮的狼。

就在我们相识一个星期后的一天,他约我上他们家玩儿。我非常信任他,没加任何考虑就去了。

到他家后,我才发现他父母都不在家。家里就剩下他自己。到了晚上,我央求他回家,他一个劲儿地找理由往后拖,直到拖得快12点了,我也回不了家了,不得不在他家住下来。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晚上,他跑到了我住的房间,软磨硬泡地要和我发生男女关系。我很害怕,同时,也心理也很复杂。我和他认识还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对他一点都不了解,以后还不知道怎么样呢?自己真的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的局面。

我只能无力地抵抗,小声地央求他。可是,他却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把就撕碎了我的衣服。我更害怕了,即不怕反抗,又不敢再拒绝他了。我有点怕失去他。如果是因为我拒绝他的话。

就在一刹那间,我疼得要命。鲜血染红了他的白衬衣。我就这样被他结束了自己的少女时代。

丈夫和嫂子私通

虽然我是从城市长大的,但是,我却一直很传统。也许,正是这种传统害了我。我认为自己已经是他的人了,不管怎么着都得嫁给他。正是这种心理,让我一错再错。

很快,我们就结婚了。他和他嫂子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收入很高。他的哥哥和他一样,长得高大英俊。但不幸的是,正值盛年的他得了糖尿病,虽然表面上看身体很好,但在夫妻生活方面却不行。

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太单纯善良了。根本想不到会有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以前总以为那是电影和小说里的事情。可是,它却活生生地发生在我自己身上。

有一天下午,我看到丈夫在他哥哥家,他哥哥正和他吵着什么。我一推门进去了。他们兄弟俩一见到我进去,立即停止了吵闹。哥哥上前对我说:“你替我去小卖店买两瓶啤酒去。”我很纳闷,哥哥家不缺这个呀,干嘛要我出去买?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哥哥又说:“怎么了?哥哥叫弟媳买瓶酒不行是么?”我只得笑着下楼去了。

等我返回家时,他们兄弟俩已经打成一团了。我很不明白,好好的,他们怎么会打起来呢?我跑上去一把将他们拉开,对哥哥说:“哥,如果我们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你直接说出来好了,怎么至于动手呢?”哥哥气愤地盯着我说:“你就傻吧?!”

我当时仍然不明白哥哥话里有话。

紧接着有一天晚上,我有事回娘家,对丈夫说自己晚上不回家住了,就在娘家。不巧的是,我早上有跑步的习惯。在凌晨五点多又骑车回家了。在我从地下室换好胶鞋上楼打开家门之后,发现主卧室里没人。我寻思丈夫从来没有这样勤快过呀,不会这么早就起床的。可是,一会儿我看到次卧室里门被反锁着,怎么敲都没有人应声。就在这个时候,他哥哥找上门来了。

至此,我才明白丈夫和嫂子之间的事。

善良的我还想挽救我们的婚姻。我心急火急地跑到婆婆和公公那儿诉说丈夫的事。婆婆却对我说:“我管不了,那是你们自己的事。”一旁的公公找我拉到外面说:“没有办法呀。就你那婆婆,年轻时是XX街上的有名的‘破鞋’。现在,要不是年纪大了,跑不动了,我还管不了她呢!”我很惊讶,难道这种事还有遗传不成?

和所有的女人一样,我还是心存侥幸,想给丈夫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然而,我又错了。我和他哥哥上班时间都是固定的,而丈夫和嫂子是同一个单位,上班时间很自由,我们根本看不住他们。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粘在一起。

我愤然决定离婚。丈夫不同意,跪在地上求我。宁缺勿滥的我不为所动,坚决诉之法院。

恋人怕害了我

我开着自己买的那辆车离开了那个住了三年的家,打掉了已经四个多月的胎儿。在市区,我自己按揭买了一套房。我月工资有一千多元,再加上每个月给学生的补课的收入,能够挣到两千多元。供房和供自己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了。

或许,女人是需要男人的,就像男人需要女人一样。我也不例外。无数次的相亲之后,我选择了一位军人强A(之后所以用强A这个名字,是因为我谈的两个对象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强”字。这差不多都成我的心病了。),和他谈起了恋爱。

强A是一个细心、腼腆的大男孩,也是我生命中遇到的最好的一个男人。我们经常经会,但是,他对我太尊重了,两个多月了,连我的手都没有碰一下(现在的人谈恋爱,一天、一周就可以上床的)。我很惊喜,这样的男人真是难得!

我不知道,是不是命运太会捉弄人了。就在我正憧憬着和强A以后的幸福生活时,强A在一次约会时痛苦地向我提出了分手。那天晚上,他喝了很多酒,泪雨滂沱地向我讲述了他痛苦的过去。强A上军校时有一个女朋友。他们谈了好几年。就在他们准备谈婚论嫁的时候,女朋友发现强A在那方面不行,毅然决然地和强A分手了。强A从此一蹶不振,一直没有再谈对象。直到遇见我。强A说他很喜欢我,可是,他又怕因此而害了我。所以,不得不提出分手的请求。我仔细看了看强,发现他真的没有喉结!

“难道结婚一定要那样吗?强A,我爱你!我不在乎你那方面行不行!”我请求强A不要离开我。可强A还是走了。

我爱强A,就像当初爱初恋男友一样。我同样为强A留下了一部手机。期待有一天,那部手机的铃声会响起来,听到强A对我说:“我回来了。”

可是,几个月过去了,那部手机一直没有响。我忍不住了,硬着头皮给强A打了过去。强A在电话那头强笑着说:“祝福我吧,我现在已经有了女朋友了。希望你也能够早日找到你的另一半。”

我知道,强A在骗我。他比我更不幸。

无奈中,经同学介绍,我又认识了强B。强B曾经也是一名军人,和强A是一个单位的。虽然和强B只见过两次面,但我想,能够凑合一下就凑合一下吧。

今年中秋节前的一天,我给强B打电话,让他过来陪陪我一起过中秋。强B没有答应我,说他要给领导送礼,要去北京。

几次谈恋爱,我也有了一点点经验了。我感觉强B的话似乎不可信。有谁会在中秋节前一天送礼?这于常理不符。于是,在下午,我就试探性地拔打了一下强B的手机。想不到强B的手机接通了。强B的手机是不能漫游的。这知道,强B下午没有去北京,而是在廊坊。他在骗我。

晚上,我再次给强B打了一个电话。

电话通了。是一个女的接的!她在电话里问我是谁,我告诉她:“我是强B的女朋友。”就在我这句话一出口,我就听到电话那头传来了争吵声。就算我再笨,我也明白这产怎么回事了。

此后,我走马灯似地相亲。一直没有能够对得上眼的„„

一个个孤寂的深夜,看着身边的四部手机(初恋男友一部、强A一部、我自己一部、父亲送给我一部)静静地躺着,一点动静都没有。我一阵阵的寂寞难耐。回首这几年来的变故,我的心一阵阵地发紧。我好想有一个家呀?可是,谁能够给我呢?每每这时,我的身体也开始饥饿,我特别的想要一个抚慰我的男人。三年了,我一直不曾再拥有过男人。我很想!

说真的,我很想找一个情人,一个很长久的那一种。我更想好好地放纵几次,可是,很难!于是,一个接一个的漫漫长夜,我只能靠自慰来满足自己。

教师不能承受之重教学反思 篇5

应该说,在观念上,我们广大教师是需要教学反思的。但是,在行动上,教学反思的行为却是明显滞后的。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认为,平时教学负担沉重,日常教学工作繁忙,备课这种机械性劳作已成教学“鸡肋”,再写反思确实忙不过来。教育行政部门急功近利的管理方法造成教师自己支配的时间空间不断减少,这主要表现为各类竞赛评比活动繁多,各种检查需要的文本资料和评价指标等使得教师疲于奔命,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进行深入的反思。同时教育科研中形式主义的规范化要求也使备课与课堂教学实际可能严重脱节,实效性不明显。再加上,课好备,教学反思难写的状况也使得教师疏于实践反思。可见,除了教师自身反思观念和行为不一致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科研部门所制造的人为因素的确是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和工作负担,同时教师自身的反思水平和反思品质也造成了反思行为的滞后。

但是,难道教学反思果真是教师不能承受之重吗?非也。

一、改革传统备课方式,突出“教学反思”这一核心要素。

传统的备课方式和教案模式那种千篇一律的格式要求和统一的检查标准与新课程下教学的个性化和动态生成性要求已成为一对无法克服的矛盾。教师的备课呈现形式——教案已成为应对各级领导检查却又很少关注实用价值的一种形式,而这一呈现形式使写教案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反思的沉重负担。当前,教育界有人提出电子备课、无纸化备课的口号,更有甚者提倡“0”教案,取消写教案、只需写教学反思的做法。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但是,改革传统备课方式也并不等于取消写教案、提倡“0”教案。不写教案的教学是随意的和盲目的,写教案与备课也是不能混同的。写教案是在备课的基础上对备课活动和成果的重新审视、反思和提升的过程。目前我校正进行的课题“简约备课,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研究,就是改革传统备课方式突出教学反思行为的一种应对策略。所谓简约备课中“简约”就是指将备课与课堂教学评价形成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对教学活动的纵向发展(目标定位——导入设计——主要任务表述——主要学习活动过程与方法创设——形成性评价测试题与作业设计——目标达成反馈)的过程进行评价。简约备课方式允许教案“留白”,即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和结构上的确定性,以便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共振留有余地。其目的是减轻教师因机械性教学劳动而产生的沉重负担,通过教学反思来增加教师教学活动中的科研含量,促进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让师生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所以,简略备课方式是提倡书写开放式教案,在突出教学反思这一核心因素的大前提下允许教案因人、因课程、因教学内容而设,更倡导书写个性化与创新性的教案。

二、提倡实践性反思,突出适时性、系统性和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并不是缺少实践而是缺少思考,教育科研就是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始的,我们广大教师应该把开展教学实践反思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和方式,在实践反思中确立反思意识,把握一定的反思方法,以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尽量避免那种未经思索的教学和脱离实践的研究。其实,教学反思的本质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自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学反思本身就具有研究性,它就是让实践与理论对话,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的需要对结果和过程进行适时和灵活的反思,用系统的思想和整体的观点,选择反思的恰当时机,努力地把前瞻性反思、过程性反思和回顾性反思有机结合起来,灵活选择尽可能地综合运用各种反思方法和形式,用反思来改善实践的效益,用实践来提升反思的质量,进而使实践与反思形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局面,以求真正的实效。

三、保证教师充足的备课时间,突出教学反思的质与量。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等应优化管理方式,尽量少占用教师的备课时间,有的会议能短则短,有的评比活动能少则少。教师主管部门应该适时适地的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教研活动,提供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引导教师怎么样写反思,同事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刚开始,只要求教师有点点滴滴的体会就可以,然后在教师经常性感悟尝到甜头的基础上引导其学会反思,愿意反思。同时也不要硬性规定教师课课写反思,只要反思的形式方法灵活多样有创意就可,能够让教师写出自己的看法,打造自己的亮点更佳。例如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为了在新教育实验课题研究中促进实验教师专业成长,不就是提倡教师能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学实践活动写教育随笔或反思日记吗?在他的倡议下,参加新教育实验的一大批教师这一网上交流平台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坚持把反思贯穿在实践过程的始终,使实践的过程与反思的过程达成同一,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实效。用朱永新教授的话说,“我每天上网都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可见,教学实践反思的魅力之大。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作文 篇6

对于如何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注重新教材内容对学生的精神内化, 丰富并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托,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 是内心情感的流露, 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取这种感受, 体验这种情感, 理解这种见解, 转化这种智慧, 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现有的教材文质兼美, 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注重学生的成长记录, 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应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 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 让丰富的道德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 进而升华其道德价值取向。如教学《屈原列传》时, 我引导学生品读文中感情深沉、志趣高远的文句, 让学生理解:尽管奸佞当道、报国无门, 屈原只能“自投汩罗而死”, 留下万古悲风, 但他火热的报国之心仍在历史的时空里跳动。他正道直行的光辉品格, 为理想上下求索, 虽死不悔的精神, 给后代中国人树立了特立高标的道德价值取向, 成为国人的道德源泉。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里, 我时常引导学生徜徉其中, 久而久之, 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学生们的道德心田, 影响和丰富着他们健康的精神生命。

二、创设平等、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 把个体精神生活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建立人道的、和谐的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形成互动的交往, 交往应弥漫着师生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课堂上尽量给学生留存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创设情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华, 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 从而把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 最终获得一种“说话”的权利、一种精神的自由、一种享受的体验, 师生之间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感情, 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和共鸣。在这种充分的课堂民主与人文关怀中, 教师可以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文本的字里行间, 体味着作者的思路与感情, 让心灵浸染墨韵书香, 激起学生率直灵动的生命激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还给学生自由畅想的天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语文教师从事的是一种人文学科教学, 是完善学生心灵、净化学生灵魂, 探索生命价值的教育, 应该摒弃过去那种单纯地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单向的知识接受者的理念, 应该把学生看作是平等的、能动的、活生生的人, 这才是对学生生命最大的尊重。事实上, 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由教师随意支配, 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由教师任意捏塑, 他们是有血有肉的, 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有着丰富独特个性的完整的人。为此, 教师应该抛开师道尊严, 不凌驾于学生之上, 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权利, 决不能把他们视为作业的机器。从一定意义上讲, 学生是否生活得很有趣味, 是否幸福快乐, 都和教师是否具有科学正确的学生观有着极大的关系。试想, 如果语文教师的学生观滞后, 不率先垂范, 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 讲和做脱节, 流于形式, 又如何引导学生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品德的养成?更难以促进学生完整精神生命的发展。

作为教师, 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位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不应该强制学生在成人设好的圈子内活动, 不能引导学生有成人思维模式。要正视学生的独特性,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 使其燃烧。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 而应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 授人以渔, 引领学生学会在知识的天空自由飞翔。

摘要:“课标”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突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强调了人格养成, 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也决定了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正视学生的独特性,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 让它燃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篇7

关键词:安乐死合法化可行性

0 引言

安乐死亦称安死术,是英文“euthanasia”一词的汉译,最早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一词,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其实,在80年代以前,法学界对于安乐死的争论主要在国外,直到1988年全国和上海的各界专家学者才组织了一次关于安乐死的研讨会,而在同年召开的七届人大会议上中国妇产医学和兒科专业的泰斗严仁英和胡亚美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安乐死立法的议案。。”

1 学界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理由。

近年来尽管安乐死合法化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但实践中仍遭到司法界的否定评价和立法者的搁置,持否定意见的仍不在少数。归纳起来主要有:①医学观念上,反对者认为医生的天职在于救死扶伤,挽救生命。这是我国医学上的光荣传统,医生对无可救药的绝症患者实施安乐死,即违背了医生的职业道德。②刑法的目的与刑法规定来看,反对者认为刑法保护一切人的生命,只要未犯死罪,任何人都不能结束他的生命,刑法第132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并没有排斥安乐死,实施安乐死与法不容。③从人道主义角度来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各国法律,道德,舆论和风俗习惯对痴呆,严重畸形,伤残乃至各种濒临死亡的人普遍采取极其宽容的态度,这是人道主义精神在全人类中的普遍体现。安乐死的作法是对人生命权的剥夺,是极不人道的。

2 安乐死在中国的可行性

其实,安乐死虽然是一个新兴的名词,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安乐死在中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与解放前相比,医疗科技水平确实进步了一大截,许多以前视为绝症的病症现在已如同感冒咳嗽那样简单,很容易就被治疗。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的是,迄今为止无法救治的疾病仍与人类同在。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生命受到癌症的侵噬。而且,医疗的进步也并没有阻止更为可怕的疾病出现。艾滋病肆虐多年尚未降服,还有非洲的一些地区近年来流行的“埃博拉”病毒,出现的原因尚不知晓更不要奢谈预防和治疗了。在亚洲,继非典型性肺炎之后又出现了高致病性禽流感。人的生命其实是很脆弱的,承受痛苦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面前,我们怎能眼见病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而奢求不可预期的新疗法出现呢?那是不尽情理的。其次,安乐死在中国具有可行性的最大一个原因是,中国人还很不富裕。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人民生活并不富裕而且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并不完善,但是,使用现代化的先进医疗技术用人工的方法去延续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的生命,让他长期住在医院,就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这样的花费,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倾家荡产,对于国家和集体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许多病人也正是出于为家庭经济情况考虑而积极要求实行安乐死,但由于安乐死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其合法化,一些医院或绝症患者只能采取“自然死亡法”。这实质上就是采取消极的安乐死,对绝症病患者来说却增加了痛苦与折磨。再次,安乐死一词也并非完全是一个舶来品,在中国无论是在文化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安乐死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呢创立的佛教就宣扬“涅槃”的目的,方式与安乐死不同,但“涅槃”所达到的死亡状态是快乐,舒适和安静,在这一点上与安乐死十分相似。据我国历史小说记载:唐太宗的大将尉迟恭见偏将三保被敌兵断去四肢,虽目光仍在流动却已口不能言,气息奄奄。他不忍爱将惨受痛苦,遂刺其胸而死。唐太宗并没对尉迟恭降罪,这也与当代安乐死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上述事例可以看出早在古代人们就渴望摆脱临终的痛苦和渴望尊严的死亡。既然生存是人的权利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享有死的权利。生命短暂才短短几十年,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快乐生存的权利,但当生已无望之际,给予其死的权利也是合情合理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规律。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延续人的生命却不能使人得以永生,更何况当这种延续只能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痛苦时则更是完全不必要的。最后,国外某些国家关于安乐死的立法和实践对于我国安乐死法律问题也具有重大的借鉴思考意义。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随着工业革命掀起的第三次浪潮,医学革命得到了复苏,安乐死合法化的讨论再度兴起。早在1960年就有人在英国议会提出了安乐死法案。1962年,日本最高法院规定允许早死条例并附先决条件:本人愿意并提出申请,医生诊断患绝症,患者痛苦异常,亲属同意。197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洲通过了《自然死亡法》首次在法律上承认了“死的权利”。世界上第一部安乐死立法是澳大利亚1996年7月1日通过的《垂危病人权利法》。但这部法律在1997年3月25日被废止,总共才实行了8个月。如果减去1996年12月众议院通过中止法案后的三个月时间那么真正生效的时间还不到半年,其间实施合法安乐死者只有四人。2001年4月,荷兰再次通过一项安乐死法案,不但承认安乐死在荷兰的合法性更“惊世骇俗”的是它还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权益,该法规定“6到18岁未成年人可以在同家长商讨后一同作出决定”,“对12到16岁的青少年,必须由家长或监护人作出决定”同成年人一样,未成年人每一例“安乐死”的实施必须有该地区“终止生命监督委员会”签署同意才进行。这在我国又一次掀起了讨论安乐死的高潮,长期承受病痛折磨的病人纷纷提出申请,请求安乐死。

3 应该使安乐死合法化。

3.1 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生命的质量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者”可是当人们的生命真正面临着好死和赖活的选择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选择了好死。为什么呢?因为生命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质量。人的生命并非是永恒的,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的活着,于是人们努力地提高生命的质量,体现自身的价值。可是当一个人的生命只具有纯粹生物意义上的存在或是只能在巨大的痛苦中等待死亡时(生命的质量已大大降低),而医生却硬要拖延使他承受痛苦,实际上这是对病人的一种虐待,恰恰是一种不人道。

3.2 使安乐死合法化可以减轻家人的负担 患者主动提出安乐死的申请在国外或许出于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而在我国患者提出安乐死绝大部分的原因是出于沉重的家庭负担。在我国医疗保险不十分完善的今天,城市居民或许还享有那为数不多的医疗保障费用,但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生病上医院完全是自己掏腰包的事。这就导致了农村的患者得了重病没钱治疗。小病变大病,大病更没钱治疗的恶性循环,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生不如死,而当生命结束时又为其家人遗留下一笔难以承受的巨额债务。我们并不否认生命的珍贵是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但是在讲究经济效益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平衡问题。既然死亡已成为一种必然,我们又何必以牺牲健康者今后正常生活为代价来维持其痛苦的生命。让患者合法而安详地选择死亡。对于国家、患者本人及其家人都好。

3.3 物竞天择,安乐死适应了自然界的进化规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规律,即便是充满智慧的人类也不能违背这一规律。无论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世界,那些能适应恶劣环境或自然界的各种病毒的生物即适应自然者得以生存并繁衍后代,把这种基因传下去,使种族得以延续。而不适应者就会死亡,灭绝。正是在这种残酷的抉择中人类才得以进化,才从四肢爬行动物进化到现在会使用工具,会思考的人。安乐死正是适应了这一规律。人从一出生就面对着自然的选择,而自然的选择是残酷的,总有一些人是不符合种群优化标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只能使人们在对抗自然的选择时,增加战胜自然而存活的机会,但现代科技不能代替自然的选择使那些不适应的人生存下来。否则人类就永远不能进化。因此,使安乐死合法化,让那些在自然选择中淘汰下来的人平静而安详的离开人世是符合人类进化规律的。

3.4 安乐死者是对患者的临终关怀,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反对安乐死者往往喜爱指责安乐死的实施是一种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是不人道的。但是,安乐死的目的正是为了尽早结束病人的病痛,是对绝症晚期病人的一种临终关怀,是真正的人道主义。从医学上来说,任何一种绝症到了晚期往往是痛苦不堪的,特别是当患者的病情恶化时那种痛苦往往使其难以忍受,只有靠增加止疼药的剂量来缓解,而同时因为服用大量的多种止疼药物又会引起一系列的毒副作用,使之更加痛苦不堪,而这种痛苦的频率随着病情的加重而日益频繁,经常折磨得患者不成人形。正因为如此,剥夺绝症患者死的权利使其必须承受如此痛苦的死亡是非常不人道的。安乐死对于临终者来说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幸福。

3.5 人的生命的自由 安乐死是一个哲学问题,这个哲学问题的核心在于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完全属于他自己,换而言之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有没有完全的支配权。在西方社会非常崇尚个人的自决权(Idividual Autonomy),个人自决权的概念在生命伦理学的讨论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个人具有自己决定外界对其身体作某种医疗行为的权力,辛格曾认为“尊重独立地原则告诉我们要允许富有理性的人们根据自己独立决定去过自己的生活,而不受强迫或干预.如果富有理性的人们独立的选择去死,那么独立的尊重之心将引导我们帮助他们去做他们选择的事情。”而大多数反对安乐死的人则认为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没有完全的支配权,原因在于人是社会的动物他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要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那么既然我们的生命不属于我们自己,那他又属于谁?既然我们无权结束自己的生命可为什么各国均不把自杀作为一种犯罪呢?关于自杀问题是否作为犯罪处理,并不存在争论,除了封建时期的教会法以外历来各国均不把自杀作为一种犯罪来处理,自杀最终从一种犯罪变成了人民的权利。那么安乐死其本质上也属于自杀,是自殺行为中极其特殊的一种,理应也不视为是犯罪。我们说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即行为人在享有自由时对他人、社会的合法利益不造成损害。安乐死虽然是人为结束生命的行为却是在病人及其亲友主动要求下,无痛苦的进行,并没有损害社会或他人的权益。既然这种行为只涉及当事人自身权益而当事人又是自愿的,这也是安乐死应当合法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可否认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中也有许多痛是我们所无法承受的,承认人们有死亡的权利,让安乐死立法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因为安乐死的不合法同样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安乐死既然无法在立法中正名,无法合法化,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许多案例仍然作为杀人案来处理。安乐死没有合法化的“名份”但安乐死在许多病例中又确实存在必要性。这就使那种变相的安乐死或在私底下秘密实施安乐死的情况大量存在,这就更加不利于对人们生命财产的保护。

安乐死是人类理性面对现实,探索死亡文明的客观体现,是人类社会在文明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尽管安乐死的合法化在我国还在研究,还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质疑,但社会现实状况已表明面对这样一个群众日益支持不断的社会问题,立法者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法律必须面对社会现实否则所形成的事实不过是法律的放任。随着人类认识层次的提高,安乐死必将为法律所承认和规范。

参考文献:

[1]2003年7月17日《南方周末》25-27版报导.

[2]2003年7月17日《南方周末》25-27版报导.

[3]陈晓青,李瑾.《论安乐死的法律问题》.摘自《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1期.85-88.

[4]欧阳涛.《安乐死与立法》.摘自《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6年6期17-24.

[5]赵健雄.《我国早期的“安乐死”思想》.摘自《健康报》1996年10月19日).

[6]王红漫.安乐死问题立法进展比较.摘自 《现代法学》.2001年4期152-156.

[7]王红漫.《安乐死问题立法进展比较》.摘自《现代法学》.2001年4期152-156.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作文 篇8

—试论律师职业的人文关怀与司法正义

【前言】

2009年7月10日起,重庆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当地黑帮组织的“扫黑除恶专项行动”。被认为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类似行动中规模最大的。龚刚模等34人的涉黑案被称为重庆“打黑第一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随后,由此引出的李庄案,即重庆“黑老大”龚刚模原辩护律师李庄,因涉嫌诱导、唆使龚刚模编造证言、引诱证人作伪证等被提起公诉一案。更是引发全社会,尤其是中国法律界关于法治、律师职业道德和司法独立与程序正义等问题的诸多讨论。在查阅多方资料报道,对李庄案案情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下面就简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看法及思考。

【关键词】人文关怀 律师职业道德 刑诉权利保障 程序公证 司法正义

一、律师职业的人文关怀。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我理解的“律师职业的人文关怀”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指律师自身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二,是指社会各界,尤其是国家司法机关对律师权利的认可与保护。两个层面,分别体现了律师位于主、客体地位时,涉及的律师职业人文关怀问题。

“律师是吸着人类伤口活下去的百害无益的害虫。”这是托马斯*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里对于律师形象的定义。当然,莫尔的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在探讨律师职业道德素养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律师职业的起源。

众所周知,律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律师起源于古罗马,古罗马人发展了复杂的成文法典以及诉讼制度,尤其是以辩护人制度为代表的辩护人制度。古罗马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辩护人,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古罗马著名政治家、自然法学派创始人西塞罗。

《律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常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是法律赋予律师的职责。个人认为,律师作为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职业团体,应该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及司法实践经验全力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相对于强大的国家暴力机关而处于弱势地位的被告当事人一方。所以,律师自身不能将自身的从事的职业简单地定义为一种谋生的工作手段,不能将自己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归为雇主与被雇佣者。而更应该具有一种对于当事人的人文关怀,因为当事人获得怎样的权利、承担怎样的责任、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权利及承担义务这些都与律师的法庭表现密切相关的。联系到李庄案,我们暂时不讨论司法机关程序是否正当的问题,单就李庄本身“够黑、人傻、钱多、速来”的短信,多次以案件辩护需要为由多次向龚刚模家属索要明显超出正常诉讼代理费用范畴高额费用,以及和法院达成暗中交易为了换取缓刑在二审法庭撤回一审上诉请求表现。其自身“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职业操守可见一斑。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以及丰富司法实践经验不能成为律师蔑视法律、趁当事人为难极力索取钱财的资本,否则注定因律师职业道德的缺失而迷失自己,沦为受人鄙夷“法界流氓”。

纵观李庄案的发展过程,除了中国的律师界传出不同声音外,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对李庄持否定态度并加以批判。这也引起了法律界对于律师,尤其是刑诉律师权利保护问题的讨论。法学界、律师界早先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代理人伪证罪的第306条有所批评。条款仅针对辩护人与诉讼代理人(一般为律师),这被认为是歧视。且“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作伪证”的语句较为笼统,令改变证人证言的案件律师均有可能被指控。假如李庄作伪证属实,那么他是违反律师执业规定还是构成犯罪值得商榷。而且,在李庄被捕后不久,官方媒体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首先开始大幅度报道李庄案,使事件掀起了舆论波澜。尤其是中青报首篇报道《重庆打黑惊曝“律师造假门”——律师李庄、马晓军重庆“捞人”被捕记》更是招致评论人士的批评,认为文章未审先判、为案件定性,影响司法程序。无疑,在这种社会大气候下,律师的权利的认可与保护捉襟见肘,体现了当前中国法治文化的薄弱。如果不能给予律师,尤其是刑诉律师应有的权利保护,那么我们凭什么让律师群体毫无后顾之忧地维护当事人权利?我们拿什么证明中国法治建设进程所取得的成就?我们该怎样缩小我国与西方民主法治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这不仅是对我们的国家政府机关的提问,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思考的问题,因为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与努力。

二、司法独立与程序正义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屏障,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后防线,要使这道防线经得住考验,首先必须保证司法独立。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民主国家已经普遍采用的一项宪法原则和法治原则,已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作用。

“法不仅仅是思想,而且是活的力量。正义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权利的天平,另一只手握有为权利而准备的宝剑。无天平的宝剑是赤裸裸的暴力,无宝剑的天平意味着法的软弱可欺。”要想法的正义女神真正做到维护人间正义,程序正义是应有之义!

反观李庄案中公检法机关及警方的行为,不禁让人对其处理案件的程序正义正当性产生怀疑。以下分别列述。

第一,办案效率出奇,创造“重庆速度”。2009年12月12日李庄被刑事拘留,13日批捕,20日检方公诉,30日开庭审理。李庄案一审立案到判决历时仅28天,庭审至判决仅8天。这么短暂的时间里,根本无法保证李庄的辩护律师无法与其充分沟通与分析案情。这其中,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以及江北区人民检察院的表现很难让人信服,坊间纷纷猜测江北区司法机关的司法独立是否受到行政力量的压力与干涉。

第二,司法程序特殊,反常现象频出。嫌疑人检举自己的辩护律师、二审证人出庭作证达6人之多、警察作为刑事审判证人、被告人认罪而辩护人仍作无罪辩护、辩护词对控方所有33份证据一一辩护驳斥,这些在中国刑事审判中都是极为罕见的甚至是先例。除此之外,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生的特殊问题还有:一审7位控方证人均未出庭,证言是证人被拘留状态下作出,辩护律师无法接触控方证人;漏罪案之立案在原案二审结束之前;被告方关于当地有利益关系的机构回避与异地审理的要求被驳回;律师未正常行使阅卷权、会见权、调查权等;重庆司法官员可能涉嫌与李庄做不对等的地下交易;有关部门要求辩护律师“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和“不纠缠细节”。这么多不正常的问题的存在,李庄案的司法程序正义自然很难让人信服,无法保证程序正义那么司法公正注定只能是一种奢望。

第三,公诉机关犯低级错误,混淆法律与道德界限。检察院等公诉机关在法庭公诉时只能针对被告人的违法行为进行控诉,而不能涉及法律之外的道德问题。这是公诉机关应该遵循的基本公诉原则。然而在李庄案一审庭审最后一轮辩论时,公诉人首次声称李庄曾免费嫖宿,李庄对此予以否认并称其诽谤。随后“李庄嫖宿”的照片被张贴于网络论坛,然而此后有人发现照片多处疑点:“李庄嫖宿”的照片系其他照片修改而成。***倒台以后,龚刚模的弟弟龚刚华向媒体公开承认自己在重庆当局的压力下诬陷李庄嫖娼。稍稍业余的表现反映我们的公诉机关的业务水平及职业精神亟待提高。

第四,行政力量干预司法实践,政府法治观念淡薄。回顾李庄案的整个司法处理过程,再结合***当政时期重庆地区司法机关现状,明显可以看出政府行政力量对于李庄案施加的压力与影响。司法独立是西方分权理论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民主国家的重要宪法原则与法治原则。但由于我国法治建设进程起步较晚、人民宪政观念薄弱、官员本位主义作风浓厚等因素,司法独立的程度仍旧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结合到李庄案本身,其中重庆市司法官员可能涉嫌与李庄达成不对等地下交易,有关部门要求辩护律师“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和“不纠缠细节”等情况明显存在行政力量干预司法独立的影子。这反映出我国的法治进程任重而道远!结语

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发展图景中法治中国建设必然是应有之义,我们希望生活在法治文明高度发达、人民权利得到充分保护、司法真正独立公正的社会。在这其中,需要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法律人的努力!希望自己能够不失本心,永远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作为自己的职业信条,让灵魂在法治的荣光中得到净化。【结语】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作文 篇9

我有一个善良的母亲,她在我们的村里做了很多的好事儿,深得大家的喜欢。人常说:好人有好报。可是,我的`母亲却没有得到上天的保护。在41岁的时候,她患上了肠道癌,而且还是晚期,动手术也来不及了。但是为了是母亲的生命能延长一段时间,爸爸还是带着母亲去市里医院做了化疗手术。

因为化疗,母亲的头发都掉光了,她开始不敢照镜子,不敢见人了。深陷的眼窝,失神的双眼直叫人心疼。我开始难过的哭泣,我知道母亲的生命已经在渐渐地消逝,我才上六年级,我还没有长大,不能没有母亲,不能,绝对不能。每一个夜里,我都是哭着醒来的,我祈求上苍,不要夺走我母亲的生命,让她留下来,留下来好好的生活。

可是,上帝没有听到我的祷告,在那年的元旦的晚上12点多,母亲眼角含着泪水无奈的离开了人世。死之前,她还总是对姑妈说:“救救我,我不想死,救救我,我不想死。孩子还没有长大,孩子还没有成家,怎么办?我走了,她们怎么长大呀!”她的一颗心永远系在我和姐姐的身上。

虐囚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篇10

然而,关于“虐囚”的话题还远没有结束。

今年2月14日,正是西方的情人节。而在德国的柏林,人们关注的却是一部正在柏林电影节上首映的电影——《关塔那摩之路》。关塔那摩是美军设在古巴的一个监狱,里面关押了500余名在阿富汗战争中俘虏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犯罪嫌疑人,但美国对这些人只关不审,囚犯们根本没有机会证明自己是否清白,这致使很多囚犯滋生不满,绝食进行抵抗。2006年初,美军采用更为粗暴的手段逼迫囚犯进食,诸如用皮带将罪犯绑在椅子上长达数小时甚至更长,然后用食管强迫进食等等。针对种种让人触目惊心的虐囚行为,联合国展开了调查,并于2月16日公布了关于关塔那摩监狱的调查报告,称监狱囚犯受到各种虐待,不能享受法律公平。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欧洲议会甚至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首相布莱尔等都纷纷表态,要求美国关闭关塔那摩监狱。

就在布莱尔高姿态表态的同时,其“后院”也起火了。2006年2月,英国《世界新闻报》披露了驻伊英军虐囚丑闻:在长达3分12秒的录像中,几名英军士兵为了取乐,对几名手无寸铁的伊拉克少年拳脚相加。录像一经披露,即掀起一场世界舆论的轩然大波。

有战争就有战俘。在远古时代,俘虏是毫无权利可言的。如埃及第十八朝法老之一阿门霍捷一世远征叙利亚,虏获10万奴隶回国,成为私人战利品。至近代,随着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俘虏的待遇问题逐渐得到重视。第一个关于战俘待遇的条约是1899年7月29日国际社会在海牙订立的《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其中对战俘关押期间的人身自由、财产、通信、宗教信仰和遣返等做了具体规定。

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血的事实促进了国际社会完善各种保护战俘的法规。1929年,瑞士政府盛情相邀47国签订了《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然而,时值世界各地战云密布,各国政府对于刚签订的公约口是心非,随后二战战火更是将这纸条文撕得粉碎。即使是对于当时国际正义的肩负者盟国而言,在保护战俘问题上也未能做到善始善终。如苏联所俘的300万德国战俘中,近三分之一未能回归故里;美国关押的德国战俘因饥饿疾病致死1万余人,遣返至法国参加建设的战俘多受不公正待遇,1800人死于排雷场。

二战后不久,和平主义思想弥漫欧洲的思想界和政界。鉴于对人类战争残酷性的反省,1949年4月21日至8月12日,瑞士政府再次召集各国政府修订公约,最终通过了1949年《关于战俘的日内瓦公约》。这一公约成为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战俘保护公约。二战后,世界殖民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加之全球冷战对峙、地区热战不断的现实,1977年国际社会又通过了1949年日内瓦公约两个附加议定书。

美英的虐囚门事件所暴露的丑闻,不仅彰显出对国际公约的蔑视和践踏,从实质内容而言,也是违反国际人权法的恶行。

首先,虐囚事件违反了国际人道法的区分原则。为了保护普通民众在战争中免受战争伤害,国际人道法将普通民众与武装人员进行了具体的区分。直接参与战斗的双方武装人员是合法的攻击对象,他们被俘则可关押;而对于普通民众,除非参与军事行动,否则不能拘禁。根据国际红十字会的调查,美军所俘获关押的囚犯中,“70%-90%是普通百姓,且大部分为老弱病残,还有很多是儿童,他们都是莫名其妙地成为美军俘虏的”。联合国关于关塔那摩监狱的调查报告对美国将囚犯列为“作战人员”的权利提出了质疑,认为美国在不能提出指控的情况下不能长期关押犯人。

其次,虐囚事件违反了《日内瓦公约》中的禁止性规范。这是指公约禁止对俘虏进行某些行动的规定。具体如第16条规定不得因种族、国籍、宗教信仰与政治观点等歧视战俘;第17条规定对战俘不得施加肉体或精神上酷刑或其他迫害方式以获取情报;第21条规定除纪律与刑事制裁的需要,不得禁闭战俘;第25规定不得将战俘关押在卫生条件极其恶劣、阳光不充足和阴暗潮湿的地方等。

美英虐囚的手段均违反以上各保护条款,尤其是第17条,即以对战俘进行百般折磨凌辱,以获取情报或为获取快乐。红十字会每月对关塔那摩监狱的状况进行监督,指出给囚犯强制进食等同于酷刑。美军虐囚事件调查官塔古巴少将在调查报告中指出,在巴格达阿布格莱布监狱发生了大量无耻的、狂乱成性的以及淫乱的虐待行为,主要包括针扎战俘伤口、向战俘身上泼化学药品、威胁强奸战俘、强迫男战俘穿女性内衣、强迫战俘脱光衣服数天内保持裸体状态、放狗咬伤战俘等等,有的战俘甚至不被允许上厕所,一连15天不得不把粪便拉在裤子里。2006年2月21日晚,国际“人权第一组织”代表作客BBC晚间新闻节目时透露,据统计,自2002年8月至今,有近100名被关押者死于美国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监狱之中,其中有一半属于非正常死亡。

第三,虐囚事件违反了《日内瓦公约》中的命令性规范。这主要是要求拘留国必须从事某种行为的规定,主要有尊重宗教信仰、为战俘提供生活娱乐场所、维护战俘身体健康等。如第69-77条规定战俘有收寄信的权利,除非政治和军事原因,战俘至少每月可以交寄两封信件和四个邮件,拘留国应尽可能为其提供便利。

这种命令性的规定比禁止性规范要求更高。所以,如果美军连一些禁止性的条例都视而不见,更遑论为战俘提供便利的“服务”。前总统萨达姆自被俘后,他与家人的联系就中断,从此杳无音信。在美军关押战俘的监狱,战俘毫无通信权可言。

2004年4月,正当美国总统布什尚沉浸于伊拉克战争胜利的余味中、为迎接下半年的总统选举而摩拳擦掌的时候,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首先披露了美军虐待战俘的画面,整个世界为之哗然。时至今日,伊拉克战争已经过去三年了,而“虐囚”丑闻依然在不断上演,这让我们不由得怀疑还有多少见不得人的恶行还在被继续掩盖,或者还在进行!

暴力与斗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常客,有战争就会有战俘。然而,战俘也是人,应得到尊重并享受作为普通人的基本权利。作为战场上的一名军人,他的职责就是拿起武器冲锋陷阵;而作为监狱里的一名战俘,他也应享有最为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权利。

更重要的是,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的生命、自由以及权利都应备受珍惜、尊重以及捍卫。国际社会为保护人权,已不遗余力地制订了各种法规公约——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这一系列缺乏强制约束力的国际人权法规遭遇到的种种现实尴尬,除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之外,也许更重要的是将外在的法规转变为内心追求的价值与目标,将对人的生命和权利的尊重深深地植入更多人的心中。

不禁想起了朝鲜战争中被我志愿军俘获的美军战俘格林写给家人的一封信:“这个圣诞节,从午夜到凌晨2时,整个营地都回响着唱诗班的歌声,大家的说笑声彻夜不断。中国军人还给我们准备了礼品、糖、饼、苹果、杏仁和酒,节日的气氛弥漫在整个营区。”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作文 篇11

重读这本书的冲动是缘于一日午间的小憩。我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习惯性摸起一本书,随意翻开其中的一页,准备稍读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模糊的记忆之门也就随之缓缓地开启了。

这次读得很慢,下意识地追随着旧日的足迹,字里行间的思索代替了情节的追寻。尤其是开篇的第二段,整本书的灵魂,是每次打开书都会反复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用心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轻为用心,重为消极。昆德拉却认为这种二分法很幼稚,认为“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户外自由而毫无好处。”然后他追问“那么我们将选取什么呢?沉重还是简单?”

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在束缚与自由之间,在辛劳所得与不劳而获之间,在坚守职责与推卸职责之间,人们往往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试想一下,太多的闲暇是否就是空虚,人们究竟是要工作时的忙碌还是退休后的闲暇?无限的自由就是灵魂的无所依托,如同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劳而获的人,对待财富乃至对待人生往往流于轻狂、浮躁,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职责的人,看似一身简单、了无牵挂,以为这样就能够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牵挂、不被需要无异于被亲人、朋友、战友、同事遗弃。(lz13)一个勇于承担职责的人,最终还是会比惯于推卸职责的人走的更远。

是的,忙碌、束缚、辛劳、职责,种种的负担,是让我们从浮躁的云端坠落的重力,让我们根植于脚下的大地,让我们触摸到生命的质感,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真实!

但是,挣扎在黑暗中的受难者背负的十字架又是怎样的沉重啊?当一个母亲,应对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儿子,却掏不出学费的时候;当一个女儿,应对身患重疴的父亲,却付不起手术费的时候,当一个妻子,应对因冤入狱的丈夫,而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时候,沉重还是简单,哪里由得了他们做出别样的选取!他们乞求上苍的是哪怕给他们一丁点能够有所选取的机会!

有时候,就是给你选取,那选取又是何等的艰难?电影《苏菲的选取》中,苏菲右手抱着女儿、左手牵着儿子瑟瑟踯躅在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队伍里,当纳粹军官责令苏菲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务必立刻送往焚化炉时候,儿子还是女儿?这种活生生将人撕扯成两半的痛苦一向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是的,我们知道,黑暗终究会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我们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但是,当下的痛苦是这样的令人窒息,现实的重负压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远沉寂在黑夜与冬季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疾 篇12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视频,猎豹奔驰着追逐羚羊,速度很快,可羚羊却突然变向,猎豹始料不及,速度快惯性大来不及转弯,就这么错失猎物。

我讲这个故事并不是要说“速度”快有什么错,适者生存是万物生长不变的定律,只有跑得更快才能抓住猎物,只有跑得更快才能逃离生存,“速度”无罪。

但这场竞争中有许多是我们看不到的,在我们看来,这也许只是一场猎豹失败的角逐,结局不过是猎豹饥肠辘辘的一个星期,也许那只逃出生天的羚羊会转角遇到狮子不幸遇难,这都不是重点,我想说的是,高速度并不等同于胜利。

这是一个风一样的时代,火车进化成高铁,名著浓缩成简介,投机取巧的瞬间暴富,哗众取宠的一夜成名,我们在奔跑,一直在跑,因为有人说人生是一场赛跑,需要的是速度和方向。可就算跑在最前方又怎样,到达终点又怎样,我们拿到了金牌站在了领奖台的最顶端,享受着整个世界的鲜花与掌声,最后却是……死亡。

我们得到了什么?我奔跑了一整条路,却连沿途种了什么树,开了哪株花都未曾看清楚,终点不过一是点,而这个世界有无数个点,“高速度”不过到达这个点的一个方式,一种捷径。既是捷径,就必然错过许多。

火车提速,却将沿途风景蹭落了一地,所经之处不过是模糊的绿化带,起点与终点毫无差别。我们过分的追逐速度,追逐效益,追逐所有看似华美的东西,不断的强调所谓的快节奏,快生活,但这一切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们在与时间赛跑,超越了音速甚至于将来超越光速,但我们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人。

时代是一辆巨大的黄包车,权势和金钱坐在上面,他们说这辆车的终点是“幸福”。所以无数人拉动它在通往所谓“幸福”的柏油路上艰难行走,车上的人越吃越胖,却还不停的叫嚣拉车的人没用,一个又一个人倒下,理由却是“天妒英才”。这不是一句“英年早逝”就能概括的悲剧,人的生存要有价值,死亡亦是。这群被叫做“精英”的人一个接着一个被压死在车轮下,他们的一生被归结的“对科学的巨大贡献”“对经济的有力推动”“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艰辛付出”,难道死亡的含义,就只是这几个字吗?

我看得到的,这条路的终点是一个巨大的人工克隆池,克隆出一群一模一样苦役,被权利控制被金钱俘虏还笑呵呵的干着。他们说这是“幸福”,但我却哭了……

抱歉,这种“高速度”我承担不起,这种“无意义”我承担不起,这种“幸福”我承担不起。

生命最美的意义在于“活着”,不是碌碌无为的活着,也不是为了富贵名利忙碌奔波,我并不是说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对,但“富贵”不该被定义为幸福,更不该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终点,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追求,不能因为有人说糖是甜的就全都奔去吃糖,中国的青年不能每一个人都成为公务员,每一个人都卯足了劲挤进清华北大,人的生命不是用“学习好”“工作体面”“有钱”这些词来定位的。这个世界的“疾速”压制了人的其他潜力,我们追求的并非我们想要的,于是我们茫然了,抑郁了,甚至有一批人“过劳死”或是自杀,死亡的方式就该局限于此吗?

那位希腊哲人说“要有速度和方向”,但他并没有说要往同一个方向跑。诚然,这是一场赛跑,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选择同一个项目,更不是每个人都该为了同一个自己并不上心的目标玩命的跑。

我们太在意结果了!

因为在意结果,没有人去在乎刘翔的伤痛,只关心几分几秒,他是一个人啊,难道所有的努力就应该由这一连串的数字判决吗。刘翔他一定知道的,活着,开心的活着,让自己开心的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这个时代就是那么急于求成,非要一群还未修身的人奔着“平天下”的大业就去了,他们担得起吗?或者说,他们愿意担吗?

罗马死于帝国扩张,而中国却几千年一直走下来,为什么?凭的就是那份不紧不慢的淡定。过分追求“速度”不一定是件好事,尤其是用人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尽的时间。

孔子强调“中庸”,不激进,不放缓,不急于求成也不席地不行,他知道生命有限,知道人各有志,知道因材施教,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强求,不谩骂,那是一种内在的从容。

而我们呢,本着“速成主义”,“七天就见效”“十五天练成钢笔字。”“一日游遍九寨沟。”之类的言语遍地开花。大自然十万年的鬼斧神工经被我一朝踏遍,是我太伟大,还是时代太可怕。

速效药的副作用是很大的,就如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迅猛的国家,但gdp高速增长需要很大的成本,文化“短腿”、生态污染、贫富不均……一连串的问题作为经济增长的并发症鱼贯而入,这就是代价。

“慢慢走,欣赏啊。”这是阿尔卑斯山入口的标语,让步伐慢下来,才看得到一路的风景,我们走的太快了,所以什么都看不到。

上一篇:数学家的眼光下一篇:妈妈你辛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