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精选7篇)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 篇1

在现代,《周易》所意味的并非是占卜吉、凶、祸、福和预测未来。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以具有人文主义特征的周易思想为基础摸索出一种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思想。

《周易》是最具代表性的东方古典典籍。《周易》中描述了中国人遵循一种固有的自然法则生存,描绘了他们的现实主义宗教观和乐天知命的人生观。在《周易》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象征主义的一些特点。因此可以说,《周易》不仅仅是作为一本占卜书而存在,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提高人的修养的书,反映人类哲学和宗教情况的书而存在。我们可以把《周易》的中心思想概括成“太极”思想。从哲学角度来说,“太极”的意义是非常复杂的,但如果一定要表达出来的话,那我们就可以说:“太极”是天地和阴阳还没分化出来以前的混沌状态的元气。在《周易》《系辞传》这样写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周易》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宇宙之间先有太极,太极产生了两仪,即阴气与阳气;阴气与阳气产生了四象,即太阴、太阳、小阴和小阳;四象产生了八卦,即乾、坤、离、坎、震、巽、艮、兑的卦。这八卦可以断吉凶,吉凶既定,则可以趋吉避凶,从而造就出一番伟大的事业。这段话正好说明了东方的世界观:太极是宇宙的本质,宇宙万事万物都是从太极发源形成的;太极是万物的源头,阴阳分开就形成了万物。所以可以说,世界万物都是阴阳的复合体。周廉溪对太极有更详细的论述。在他的《太极图说》中这样说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分陽分陰,兩化立焉,阳變陰合生水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作为十翼中之一的“太极”是《周易》的最中心母体。从太极中分化出了两仪,象征阴阳;此外,太极又是宇宙万物无穷无尽的变化的根源,人间万象吉凶的源地。阴和阳从太极中分化出来,相辅相成,成为《周易》的普遍原理,并主导和促进了多种现象的发生。

《周易》中包含了重视生命的思想。这种重视不是自然中心主义或者人文中心主义所提倡的重视,而是通过提倡个体生命,推广到提倡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通过这样的东方世界观,即《周易》所提倡的世界观,我们可以重新树立那已经逐渐丢失的古老的价值观,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关系。在破坏自然的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这样一种思想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如何保护自然的答案。

但我们要怎么才能恢复人性,怎么才能找到人与自然并存并和谐发展的新道路?

《周易》《系辞》写到:“天地纲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男女交合而后生人,以此类推,宇宙间的万物遵循的都是同样的原理。男性即为阳,其卦为乾,女性为阴,其卦为坤,天地则是阴阳结合的具体代表。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

这也是以个体生命为根据类推万物根源的一个例子:即根据“男女的精气和谐而产生万物”类推出“天地万物的气运相混合而万物化育”的原理。天地,男女,太阳,月亮等都以阴阳为构成。因此在《系辞》中有这样的说法:“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意味着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由阴阳构成的,所以应该将阴和阳进行适当地调和,如果阴阳不和谐那就不是道,就不符合自然和宇宙的客观规律。宇宙的道指的就是宇宙的和谐。因此孔子说:“人生的价值是参与天地的化育而帮助它(参赞天地之化育)”,人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并享受幸福的生活,就不可能忽视自然,破坏自然,一定要与自然进行同化或者亲和,就像中国圣人曾所说过的那样,要“天人合一”。现在我们需要的正是人与自然的阴阳和谐。

追根溯源,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人类盲目地追求物质文明而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等。在现代文明中,人类盲目地追求物质文明,从而产生了“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思想。为了财富的积累和增加,人类采取了种种手段和方法,甚至不惜以破坏自然的代价来获取财富。自然对于人类来说已不是崇拜或亲和的对象,而是变成了一个被克服或征服的对象。近年来,全世界的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甚至已经开始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人与自然的纠葛越深,对自然的破坏越严重,自然对人类作出的报复也就越严厉,这样一来,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不幸,并且不能保障未来。其次,是由于人们无限追求物质文明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正日益蔓延的暴力,色情,吸毒贩毒,利己主义等等。确切说来,这和第一点所讲的是二而一的东西。现在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找出可以治愈这一社会弊病的道路。只有根除了这样的一些弊病,我们才能保障我们的未来,才能获得幸福。

《周易》中有阴、阳的说法。这里说的阳即是精神,阴即是物质。如果用阴阳来代表东西,那么东就是阳,西就是阴;东方就是精神的地方,西方就是物质的地方。可惜的是,身在东方的我们现在也变得过渡追求物质文明,无法脱离泛滥的物质文明的诱惑,我们把原本引以为豪的、世代相传的道德,哲学,精神都抛弃了。现代社会看起来似乎很美好,不过身处其中的我们心情不再充实,变得空虚而恐慌,我们的精神也变得颓废而失落。整个社会从表面上看五彩缤纷,物质丰富,但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看似繁华的外表当中掩盖了很多弊病,特别是精神颓废和生活潦倒。

那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社会,健康的国家,健康的世界呢?其健康的标志是什么呢?我们再回到我们的《周易》。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现代社会是一个机器化的社会,其中充斥的文明是物质文明。这样的社会如果用周易来解释,就是一个充满阳气的社会,而作为阴的那一面,即精神却被忽视了。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处理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自然能与人类社会保持和谐,那我们就能说是达到了阴阳的和谐。现代社会也需要张立文先生所说的“和合”。张立文先生说:“和合世界的结构模型,绍成易学结构模型;其结构方式亦与易学相互对应。”《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孔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祐,即帮助的意思,天帮助的是人应该顺应宇宙的生存法则。我们始遵循宇宙天地间的法则生活,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上天的帮助。

与中国的思维方式相比较,西方文化重视《圣经》中的“创世纪”说,即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但在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这样的说法,没有一个绝对的万物起源说。东方的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是异质元素相互融合和并相处和谐而形成的。东方最经典的《周易》说宇宙万象都是以阴阳的和谐而形成的,而且时时刻刻变化,简单地说,就是“一阴一阳”的循环过程。

《周易》产生于大约5000年以前,最初由伏羲构思,后来经文王、周公、孔子的不断修改最终完成,而且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影响东方的文化。现在,《周易》依然没有失去它的时代性,它的阴阳变化的观点对我们正确理解现代文明也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

当然,如果《周易》只是一味地介绍和说明东方过去的文化和历史,在高度发展的西方文明社会中毫无作用的话,那我对它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兴趣。事实上,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以阴阳论为中心的《周易》并不局限于一个时代、一个地点,而是对宇宙万象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有涉猎,所以可以说阴阳论也是一个可以说明未来全部变化的理论体系。

现在我们生活在西方科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但事实上,西方科学并不能完全说明现代的种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所以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好是用东方的科学去理解、去把握。从阴阳论的观点看,西方科学处在阳的位置,如果这种科学片面地支配和独占了社会科学,那自然是不合适的。世界万物都是在阴阳相互对立的过程中互相均衡和调合从而发展下去的,因此东方科学尽管是处在阴的位置,但它的发展是必然的,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对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观为核心理论的《周易》,我们应该继续研究和解读,发掘出它更深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为现代科学提供养分。

《周易》以192个阳爻和192个阴爻、一共是384个爻构成,这384爻的符号可以作为人类理解宇宙万物的共同语言。以后随着对周易的理解的加深、并加以应用和利用,那么世界历史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

我们简单地将东西方的文化区分为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不论是不是精确,这样的区分都是具有奥妙意义的。很明显持这类主张的人大体是希望用东方的价值观来克服西方价值观的弊病,他们的心愿是把以物质为主的社会转换到以精神为主。

资本主义盲目地追求“物质丰富”的结果使得形而上学的人沦落为了形而下学的工具。所以我们说现代是超“主义”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超主义”的新世界观。新世界观具体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按我觉得“被压迫潜在的东方世界观”应该是能给我们带来希望的新福音书。

《易传》上写道: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者也。

世界万物时刻都在变化和发展。《周易》就是模仿宇宙的种种事物,模仿其变化,所以有着预测吉凶祸福的功能。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有时为阴气、有时为阳气的宇宙千变万化的根源就叫“道”,这个道是宇宙的规律,懂得这道就是人间的“善”,成就其善就是人的本性。易意味着变化,宇宙的原理和人生的法则。一阴一阳的变化哲学就教给我们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周易》《系辞上》说: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冥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周易》的创作就是以天地为基准,概括并容涵天地运行变化的规律。在《周易》有天地的“道”,能够知道事物生生死死的规律。这样一来,《周易》就具有了与天地相似的功能,它的一切都不违背天地的法则。它遍查万物,并揭示其中蕴含的阴阳之道来考察天下,所以没有任何偏失。而深得《周易》精髓的人,就能够对事物的万般变化应付自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知其命数,乐观向上。他们随遇而安、无所求取,并以敦厚之心施行仁爱,所以能够爱众人、被众人爱。

每个时代的社会气氛和问题都不一样。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今天是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在封建社会中卓有成效的方法在现代社会里是不会有作用的。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先进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抛弃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再探索对现代社会更为使用新思想和新主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社会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才可以更有效地引导我们的未来。现在的关键是合适的新思想怎样才能诞生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在继承过去的真理、将过去的真理移植于现代社会的同时,把过去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适合现代社会的新思潮。这样诞生的思想既能继承过去的遗产,又使过去有了发展,就可以预示人类的未来,拓宽人类前进的道路。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学习《周易》,而且不应该只学习周易的外皮,更重要的是学习周易思想的精髓,并将其作为新时代的引导思想。《周易·系辞上》第7章说到了“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应该仿效天,取法地,利用《周易》成就美善的德形,并反复蕴存涵养,从而找到通向当然之理(道)和合宜之事(义)的门径。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 篇2

《周易》是我国古代哲学巨著, 它原始于夏代之先, 成本于殷周之际。它研究了宇宙自然、天地万物、人类社会的天下之理, 在我国古代人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总汇。《周易》在研究天地万物中突出了对生命的研究。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对生命科学古朴的认识, 构成我国古代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对养生学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对养生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易传》是《周易》最古老的注解。在养生方面, 提出了一些较为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为后世的养生思想打下了基础, 它是“动静有常”养生思想的代表。《易传》从阴阳五行等角度对精、气、神、意进行研究, 十分重视人的生命运动及其规律。主张“性命双修”, 认为“性” (神) 是生命的本质, 而“命” (形, 即身体) 是生命的本源。因此, 必须“顺性命之理”, “穷理尽性以至命”。所以, 我国后来的养生学家多被称为“养性之学”、“性命之学”、“尽性至命”之学。可见, 《易传》为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易》强调世间万物的相生相克、阴阳和谐, 肯定了自然界中, 存在着阴与阳、动与静、刚与柔等两种相反势力的“相摩”、“相荡”, 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主张生命的运动决定于阴阳二气的动静聚散。而我国体育中提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见《易·乾卦》) 。即要人们去效法天地, 按自然规律去以动养生, 强调“动静有常”, 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这让人们从求天保佑的拘谨中解脱出来, 主动的进行身体运动与自然相结合来达到身体的健康与长寿的目的。

二、养生思想与养生体育的出现

所谓“养生”, 就是保养生命。保就是护利御害, 养就是扶正祛邪, 就是要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 也就是“天人合一”。

养生体育是为养生长寿服务, 即以养护生命使达最长期限为目标的体育活动。它不同于竞技体育的激烈对抗性和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目的性, 养生体育根植于群众中, 具有普遍性和和谐性, 追求的是人体的健康和延年益寿。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人心灵的净化。

当今社会, 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也导致了更多的人产生了亚健康状态, 因此, 人们更加追求健康和长寿。体育养生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不失传统的条件下, 将养生方法传播推广, 使之能造福更多的人。

三、“道法自然”及“阴阳和谐”对养生体育的指导意义

《周易》强调“道法自然”而自然养生观的“顺其自然”不仅指人体在自身活动中的顺其自然, 而且也指人体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顺其自然。如今的运动训练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从各个自然的角度与人的身体角度相互统一协调起来。自然养生观的内涵和周易中的自然法则不谋而合。讲究顺其自然, 道法自然, 结合天时地利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周易》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来阐述“阴阳消长变化”的道理, 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些客观规律, 进行指导人类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去修养生息, 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 使其处于符合自然状态, 不对它横加干涉, 不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科学的朴素认识。现代养生体育也顺应《周易》中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根据天时地利来锻炼修养身体进行运动。不勉强不激进不刻意的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相互辉映, 结合自然的精气来协调人的自身, 锻炼体质调整气息净化心灵。

在《周易》中把人从各个方面也分为阴阳两面。如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 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 人体就健康。而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 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和病症。甚至古人对症状的分类, 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这都在向我们证明阴阳和谐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养生体育如果不从阴阳和谐出发, 违背了自然阴阳规律根本无法达到养生的效果, 甚至会影响到身心的健康。

四、小结

养生体育是体育活动中接近普通人群, 对大众的身体健康大有益处的体育活动, 《周易》又是从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出发归纳的道理与法则。两者的结合能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促进人的身体健康, 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深入的课题。

体育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活动, 而《周易》研究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对人类的发展和身心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和研究价值。现代社会中《周易》被广泛用于数学计算和人事管理中, 而在体育中的应用却还有很大的空白。养生之道, 是可以掌握的。只要掌握了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体育本就注重人的身心合一, 这与《周易》的精髓不谋而合, 用《周易》来指导当代养生体育既能够传承我国古代文化又能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周易》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典哲学著作, 它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来阐述阴阳消长变化的道理, 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些客观规律, 进行指导人类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去修养生息, 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科学的朴素认识。《周易》这种思想, 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并成为我国古代许多养生思想学派的共同源头和理论基础, 对现代的养生体育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周易,养生,养生体育,阴阳和谐

参考文献

[1]王玉德:《神奇的八卦》,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

[2]《黄帝·内经》,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年。

[3]张载:《横渠易说》, 齐鲁书社, 2004年。

[4]朱熹:《朱子语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

[5]徐奇堂, 译注:《易经》, 广州出版社, 2001年。

[6]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年。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 篇3

【摘 要】周易思想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各个方面,其思想价值也越来越多的得到社会的重视。在周易的现代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与现代社会心理健康相关的思想还未被加以利用,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发展的。

【关键词】周易 思想转化 心理健康

《周易》经历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之中。《周易》的应用,将对我国科学事业的促进,战胜各种困难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什么是易学呢?简而言之,就是从观察日月运行及其所产生的阴阳变化中发现的一整套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它好像一把打开科学宝库的通关钥匙,也可以称之为一部宇宙代数学。

在现代教育学中,周易中的变与不变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大学校园中,各类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安全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什么是《周易》

周易就是周代之易,孔子定为五经之一,它分本经、大传两部分,易经是我国群经之首,是一部用阴阳学说揭示和描述宇宙内在本源规律的书。民间称无字天书。周易不仅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也是做人之道的宝典。

中国古代对于周易思想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在预测学、认识学与行为学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在预测学方面,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如今。在现代社会中一旦提到周易,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八卦与预测。但是对于现代周易的运用,传统的八卦、两仪等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过于遥远,也过于抽象化,我们更希望运用周易的思想,将我们日常的生活与生产联系起来,对于个人未来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二、周易的现代思想转化

一种文化想要被传承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适应人的变化与发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历经千年延续下来的一般都是能够适应时代变迁,并且被时代运用的思想与文化,而周易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更多的普通的老百姓而言,大家更希望周易走进中国传统家庭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其中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得不提。

随着现代物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丰富,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精神生活空虚的问题,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在物质发展,智商发展的同时,很多学生也伴随着出现了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绝望等极端心理。在周易中其很多关于心理发展的思想应该被现代大学所运用,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推动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1. 天地阴阳的两面性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源泉,其中关于天地、阴阳等事物两面性的看法一直影响着我国哲学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看到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着两面性,有好就有坏,有善就有恶,这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就像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思想是一样的。

2. 变与不变的思想方式

对于周易思想的理解与传承可以看出,我国是最早摆脱神学思想的国家,周易中的变与不变就是哲学辩证法、发展观点。易者,不易也,它包括了天地万物普遍的理论现法则,是分辨一切事物的准则;易者,变易也,作推衍解。天地之大,万物之,变化莫测,但可通过易理推衍,钩深致远,达到对层出不穷的事物变化,能“唯变所适”;易者,简易也,有如模式或公式。

三、周易的心理教育价值

周易思想在现在认识学与行为学中的价值在心理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们应该看到,在天地人的思想发展中我们理解作为人应该在自己的生命发展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在“致和谐”的思想中我们看到了在合作发展中推动共同进步的重要性;在“礼义信”的价值观念中我们理解了作为现代公民我们身兼的责任与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将周易的思想进行现代转化,并运用到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我想这也是我们当前继续进行的工作。

1. 关于天地人的心理教育——重视人的主动性

《周易》是一部为人而作的经典,以人为中心,把人当作考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周易》的本质所在。统观《周易》的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离不开一个“人”字,都是关于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建议和要求。 首先是善于学习、勤于进取的人,这要求我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将周易的现代含义传授给学生,让他们理解从几千年前的古人开始就已经知道了作为主体的人,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向周围人学习,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思想;其次是要有作为人的基本品质与思想,要知道我们作为大学生要有怎样的价值定位与思想追求,这也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寻找适合自己的价值追求,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存在,这样才能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富强;第三是敢于担当,善于变通的人,现在社会中我们在智商发展中基本上都不存在问题,但是真正善于变通、有责任意识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

在周易的天地人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主体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正确的看待自己,正确的对待他人,这也就是告诉我们社会发展中,我们首先要学会怎样的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摆正自己的心态,才能更有幸福感。

2. 关于和谐发展的心理教育——重视团结合作的意义

周易思想中“致和谐”是与现代社会最为契合的一个方面。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和谐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理解、接受与发展。个人发展要有和谐的心理环境与外部环境,社会发展要有和谐的政治、经济等环境,国家发展要有和谐的民众关系等等,和谐无处不在,而周易的和谐思想也是我们重要的学习方面。

致和谐是《周易》的重要社会理想,是建构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比》卦是《周易》作者所追求的和睦亲善和安定互助的社会环境的政治理想的显现,也是儒家所倡导的“合和”精神的源头。在个人发展中我们从周易的“致和谐”中更多看到了的是作为个体我们如何在团结合作中实现共赢。团结合作在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体现着个体的价值所在,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发展潜力,更多的还是他与社会、与环境的适应、发展能力,而周易思想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合作,怎样去沟通。

3. 关于礼仪价值的心理教育——重视公民责任感与文明礼仪

周易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在于“循礼”,遵循做人处事的基本规范和秩序。礼乃天地之秩序。《周易》中,礼是“四德”的基本构件,礼要求人们的思想行为必须遵守客观规律和规则。不论做什么事,处理什么关系,大到治国理政,小到操持家庭,都必须以礼为准则,循礼而行,才会万事亨通。其实在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中都可以看出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对于“礼义信”的重视,孔子有云:不学礼,则无以立。

礼义信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就是责任感与道德观,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进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在考验着现代公民的“礼义信”,而在当今社会中缺失任何的一个方面,我们都无法很好的在社会中立足。为礼的根本是谦柔,若能以谦柔处世待物,即便遇到像踩到老虎尾巴这样的危险之事,也不会为虎所伤。所以大学不应该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学生社会责任感与道德价值观正确发展的场所,学会包容、谦让与承担,才能真正成长为社会的栋梁。因此运用周易思想来理顺、发展学生的礼义信,让学生在校园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四、学会做人,也学会做事

周易思想在近几年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方方面面的认可与运用,我们看到了其价值,加以运用与发展,我们仍然对其有很多迷茫、未确定的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理解,也需要社会各界重视周易思想的现代转化,将其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让我们先学会做人,然后学会做事。

【参考文献】

[1]程颐. 周易[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周易》中的设计思想 篇4

《周易》不仅充满哲学思辨的思想著作,同时也包含着精深的设计思想。首先,试图阐明占卜本身的存在即是设计的存在。其次就《周易》有关设计的论断进行具体的论述。

如果说《周易》是我国第一部充满哲学思辨意味和人类存在经验总结的著作(《易传》为主要体现),那么它同时也是一部充满博大精深设计与艺术思想的著作。《周易》作为六经之首,不仅其成书关键的卦象乃是中国古代设计的集中体现,同时书中有关造物、道器以及制器尚象等有关理念与思维都是关于设计的理论层面的哲学阐释,这对于中国传统设计影响深远,正如风水学与建筑设计关联一样,它同时也对中国当下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一、占卜作为设计的存在

“太卜掌三易之法”《周礼-春官-大卜》表明了“易”是周代的一种算卦占相的工具。“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试图通过阴阳艾符号对人类及其存在进行经验的总结和形而上的把握,这本身就是设计的最为本源性的表达。“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乃此在的规定,其最终旨归是为了人更加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周易》试图通过观察与体验来更好地把握人类乃以居住的生存世界,正是其作为设计存在的最好表征。

一方面,它对原始先人观察、体悟和把握世界的方法进行了经验性总结与描述。“古者包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渚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乃是对天地万物直观与体验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对事物变化与运动的抽象把握。八卦的每一卦象都有特定的指涉,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其中尤以乾卦和坤卦则被认为是《易》之关键。因为乾坤是阴阳矛盾运动的集中体现,代表着变化运动的人之生存世界。人通过占卦获得卦象及其衍变的直观,从而把握与经验人之存在。在这里,卦象的衍变与隐喻及其暗示都是在对原始先人所生存的生活世界展开审美观照与历史把握之后的本源性思考。

具体到器具的制造,《周易》也作了详尽的阐述。从生产工具到服饰设计、从交通工具到兵器生产、从建筑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周易》既归纳出了设计者,同时也对设计的旨归、所凭借的原始质料都有简明扼要的总结。“包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乃是对于生产工具设计起源的表达;“垂衣裳而天下治……,”表明早在上古时代已经有了服饰的出现。“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也暗示了交通工具的设计早已存在;“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雨,以待风雨……,”,则显现了原始建筑设计发展的流变……,尽管在《周易》里,所有的造物和设计都是圣人来完成的,但是对于远古时代的设计无论是从旨趣、质料、创意思维还是设计衍变都作了经验性阐释。

另一方面,无论是观物取象还是立象尽意,都包含着人的感性的参与,同时这种对于卦象的把握与体悟又是直观的,并没有手段与目的之分。另一方面,它首次把原始先人造物设计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更为本源地思考人如何更为本源性的存在,这着重体现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有关论断。道与器的关系表明作者不是仅仅在经验层面来考察人类有关造物的认识与体验,而是上升到人的存在与思想的高度,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周易作为设计存在的另外一个表征就是有关太极八卦图的出现及其理论阐释。如果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对太极图内在旨趣的存在层面的揭示的话,那么太极图像自身的形式乃是图形创意设计的典范。这不仅仅在于形式上的完美,而更在于它彰显了中国古代设计的由器(技)与道关系的总体表征。

在这里,我们悬置太极图与《周易》时间顺序上的优先性考察。无论是太极图先于《周易》存在,还是先有《周易》,后有太极图,都与我们对于太极图作为《周易》智慧的集中显现,以及太极图作为设计并无直接的关联。流传后世的太极图种类很多,天地自然河图、太极先天图、周氏太极图、来氏太极图、景岳太极图,左辅太极图以及循环太极图等。但无论哪种太极图其基本的形式都是由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等组成的阴阳鱼图案。人们通过太极图来推导和把握其所居住的生存世界表明了太极图首先是作为设计的存在。虽然太极图造型简洁,高度抽象,但其形式非常完满,符合形式美法则,不仅对称均衡,而且和谐富有节奏美和韵律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个简洁抽象的图像乃是中国智慧的集中显现。它以均衡对称的图像方式,揭示了阴阳、和谐等中国传统思想,成为后世造物与设计的典范。

二、本性直观与形式的显现

《周易》与设计的内在关联不仅在于其本源性地对设计的旨趣作了规定,同时也有着设计形式层面的指涉。

而这种对于形式的显现与把握则是以一种本性直观的现象学的思考方式。现象学起源于胡塞尔,他力图克服传统形而上学,通过直观把握事物的本性。“我们在这里是在完全广义上运用直观这个表述,这个广义无非是指自身经验,具有自己看见的事物并且在这个自身的看的基础上注意到相似形,而后进行精神上的递推,在这种递推的过程中,共同之物、红、形状等等‘自身’地表现出来,就是说,被直观地把握到。”在此,胡塞尔不再基于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的区分而运用直接展示与具体描述的方式来把握纯粹意识或先验自我的有关问题。而其学生海德格尔则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发展为存在论,通过把握此在的存在来把握存在,也即通过此在来通达存在,以此来追问存在的本源。

在思想运行的维度上,《周易》与现象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周易》把握世界基于经验与直观。无论是通过占卜及卦象来获得对于世界和存在的把握,还是作为《周易》思想集中体现的太极图的图形直观事物本性的思考都表明了古人通过直观把握自身存在命运的意象性思维。其次,不仅《周易》把握存在的方式是直观的,它对于先人的思维方式也进行了经验描述,它不是理性的,逻辑的归纳和推理,而是一种直观的、形象的思考方法,同时包含着对于事物本性的洞见。《周易》认为通过“象”的直观可洞察时局,万物之变化。因而,力图通过“象”直观来把握思想和人之存在。这种思维没有明显的主客之分,也没有在直观之后尚有一个理性 或者逻辑思辩的设定。一旦获得“象”便能经验到天地之道。“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彭富春认为,中国思维的特征,不是理性的和逻辑的思维,而是经验的思维。经验的思维又可具体化为自然性的思维和历史性的思维。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非理性非逻辑的直观形象思维正是这种自然性与历史性思维的表征,因为它意味着“人首先从自然中搜索出尺度,然后将此尺度给于人。”在此,走向事情本身,便成了走向自然本身,因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事情便是自然的事情。

如果说《周易》与现象学在思想运行维度上的有着一致性与关联的话,那么《周易》对于形式的把握则是其直观思考方式的具体显现。无论是“观物取象”还是“制器尚象”都包含了对于事物形式的把握。古人体悟和通达存在的“卦象”,乃是对于自然的模拟的表号化或者抽象化。“鼎”卦的卦象是对现实中鼎的形象的抽象与符号化把握,而“坎”卦的卦象则是对于甲骨文之“水”的模拟。“象”都是基于图像思维和设计的观照,也即直观地、表现地把握物之存在,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而“观象”、“立意”、“赋形”的直观、表现的思考正是造物和设计活动不可缺少的步骤。

《周易》对于具体的形式美也有着本源性地观照。一方面如前所述,卦象在造型上具有强烈的形式感,极其符合形式美的特征。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首先都是一种抽象的图形创意,其次对称、和谐、均衡的形式美法则得到充分的表现,比如说“鼎”卦的卦象就取材于日常使用的器具,它是作为实用和礼器的鼎的具体形象的抽象与符号化表现。另一方面,《周易》也有着色彩和装饰方面的考虑。比如“革”卦、“贲”卦、“离”卦所谈论的都是关于设计装饰与色彩的把握。“革”卦讨论的是因人身份地位的差异性而进行选择性地服饰。“‘大人虎变’即《玉藻》之君车以虎皮为饰,‘君子豹变’即士大夫车以豹皮为饰,‘小人革面’乃是未命士者不得乘饰车。”这里《革》卦强调了装饰的差异性与特定的指称性。《贲》卦“白贲,无咎”表明了装饰上空白、自然与虚实的运用。装饰并不在于色彩的.艳丽,同样,空间的经营也不并在于布局的繁多,而是要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白贲,无色也,从有色达到无色,乃是设计最高境界的设定。这并非是不要装饰,而是强调装饰的有效性。

与《贲》卦体现了装饰上的素朴自然的重要性不同,《离》卦不仅与古代工艺美术有着本性的关联,同时也对装饰的地位给予了肯定。“离者丽也”,只有装饰的事物才是美的,宗白华不仅赋予“离”以丽的含义,而且还认为它是对于器物的艺术加工和装饰的把握。

三、道器关系的把握

《周易》作为设计的存在,乃是中国古代造物与设计思想的集中显现。道器关系的区分在此成为中国传统造物与设计的不可回避的主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周易》对于道的最为本源的规定。尽管《周易》没有阐释道和器如何具体关联,但是道器关系在此成为中国传统造物与设计思想的开端。

首先,在造物与设计的开端处,是没有道与器的区分的,至少道与器的关系没有形成主题。设计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它跟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关涉。于是,我们追问,人的第一件设计作品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正是这样的一件作品标明了人的诞生――人基于造物与设计而与其它动物想区分。在此意义上,我们是否可以说第一块打制石器的诞生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诞生呢?而作为生存作为第一要旨的原始人来讲,器物或工具的制造则是为了满足其最为基本的生理和生存需要的物质需求。此时,造物最为主要的追求乃是基于实用性和上手性的“形而下”工具的制造。造物的旨趣、精神的追求,艺术的意味乃至道的显现的形而上层面的事情尚没有展开。而当人的意识开始觉醒时,人开始有意识地注重造物的技巧与规律的把握、造物思想的表达和艺术与审美的追求。于是,形而下的器的制造于超乎“形而下”的物质范围的“形而上”的道发生了关联。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道”是神秘的、抽象的、难以言说的,同时它又是自然的,给予人以最高规定,而“器”是则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是人对造物与工具的具体把握,它与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形态紧密相关。“器”的制作受“道”的规范与制约,“道”则要通过“器”来传达与显现,“器”是“道”的载体与物质表现。于是,器以载道自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在造物与设计思想的主题。《周易》不仅明确地提出了通过直观达到对“象”的获取的“观物取象”,而且也指明了造物与设计的最为显明的旨归“立象以尽意”、“观象以制器”、“制器以尚象”。

“象”作为器以载道的中间环节,在传统造物思想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象”通达道,乃是因为“道”只能通过天地万物的变化之象被人所感悟,人凭借于所感悟到的“象”在造物的活动中运用特定的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创造出可用之“器”。于是,“以‘象’为中介,通过人为事物的创造,把不可见的‘形而上’之‘道’转化成可见的‘形而下’之‘器’,同时又通过‘形而下”之‘器’传达出‘形而上’之‘道’,实现了两个世界的互动和‘双重转换’。”

不同于“文以载道”更多地强调装饰的重要性,“器以载道”注重实用性的把握。文,则是对器物的装饰与美化,是人对器物艺术与审美的追求,而文作为道的体现则是要符合道对于人的规定,在中国传统思想即天和自然的规定,于是有了天文与人文之区分。人文作为器物的装饰和美化乃是天文的具体显现。也即,器物应当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方面,造物受人乃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造物与设计又引导着人的生活和思想。

无论是器具的造型、装饰还是其实用性的设计都与技术的应用分不开。技术在此表明为:设计如何凭借技术和特定的方法创造出既具有实用性,同时又反映一定的生活旨趣和信仰,体现天道和人文的器具。而设计满足人的实用与审美的旨归则是作为欲望的外在显现与表达。同时,器具的设计必须借助于特定的材料及其特性的把握,运用一定的思维与创意方法,设计出不仅实用与审美统一,同时符合礼制的器具,也离不开道或智慧的指引。于是,造物乃是欲望、技术与智慧的游戏,而器具的生成,则是此种游戏的结果。在《周易》里,器具的设计者虽然都是圣人,但是器具的最终生成都是欲望、技术与智慧游戏的结果。圣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之所以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乃是为了得到智慧的指引,获得对于道的把握与体悟。而凭借工具对特定材料加工,造物的过程则是技术被应用和发生作用的过程。而“以教天下”、“以威天下”、“以待风雨”等圣人造物的旨归正是人作为存在者整体欲望的生成与表达。

与《考工记》侧重对于具体的造物规范、分工、材料及技术标准详加论述不同,《周易》则偏重于道与智慧对于造物和设计的引导。以至于设计中的欲望与技术的考虑在此隐而不显。但是这种对于道或智慧的重视,则为传统造物与设计作出了本源性的规定。设计必须体现道,符合道,有着智慧的参与,而不是对于物的一种强迫。于是,自然性成为中国传统造物与设计的最大特征,而在开端处最为显明。因为中国的道乃是天道和自然之道。在此,不再有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听从自然或道的召唤。因而,无论是石器时代设计的稚拙,青铜时代造物的笨重,还是铁器时代的刀剑的坚硬,瓷器时代的技艺的精巧,自然都是人的最大规定,器物只是人存在和体悟道的通道。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遵循自然和道对于设计的规定,而正是有了道的指引,中国传统设计才具有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与审美追求,寄予了人的理想情趣与诗意居住的可能。

以铜镜为例,铜镜作为实用器具已经成为历史。即使作为艺术作品,它也最终会走向死亡。但它作为有意义的存在者,作为设计文本却始终存在。它的设计也是欲望、技术(技艺)与智慧游戏的显现。技艺层面,它指涉铜镜的外在显现形态,如可被我们的感官所能直接经验到的铜镜的造型、纹饰、硬度和色泽等。欲望层面,它相关于铜镜遮蔽和敞开的关切于古人自身的精神世界。同时它又是一个古人进行情感宣泄,实现精神寄托,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场所,是被解放了的美好的自由世界。在智慧层面,基于天地人神的聚集,它是光与影、隐与显游戏的发生,是真理自行设入作品。真理乃道。古代铜镜设计正是道的显现与遮蔽。而这种在造物与设计中重视道的指引与显现在《周易》中就已经作了如前所述的本源性的规定。

《周易》辩证的易卦思想 篇5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及变的思想作为《周易》八卦的思想精髓,处处都闪耀着哲学的辩证光辉。

一、《周易》概述

《周易》是周代人筮问吉凶之书,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化宝典。现存《周易》一书中,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易经》,它是具有哲学思想萌芽的筮书,大体记载了周人卜筮的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卦另有用九爻,坤卦另有用六爻,故共有三百八十六爻。每卦分别列有卦形、卦名、卦辞。每爻又分别列有爻题、爻辞。卦辞和爻辞共有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字。另一部分是《易传》,它是解释《易经》,具有浓厚哲学思想的书。《易传》有七种十篇:《系辞》有上下篇,通论《易经》的经义、功用、筮法等。《彖传》有上下篇,“彖”即“断”的意思,这两篇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和卦辞。《象传》有上下篇,解释卦义。主要释卦象,故称象传。《文言》一篇,解释乾坤。《说卦》一篇,解释八卦所象之事物。《序卦》一篇,解释六十四卦顺序排列关系。《杂卦》一篇,解释六十四卦卦义。这十篇,被后人称为《十翼》。

关于《周易》的作者和形成时代,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传统的权威性观点认为“易更三圣”。即:一圣是伏羲氏。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由此可见,伏羲画卦的说法在汉初就很流行了。二圣是周文王。他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附写了卦辞。三圣是孔子,孔子撰写了《十翼》,完成了易学体系。

二、 辩证的易卦思想

(一)对立统一的思想

《周易》通篇,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几乎都以对立的概念作为基点,例如:天地、尊卑、动静、阴阳、乾坤、刚柔、福祸、吉凶、君臣等,就是八个卦也是一一相对,如:乾卦为父,坤卦为母;震卦为长男,巽卦为长女……,各个对应,无一不在匹配之中。八卦用这种两分法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去探讨天道,地道,人道,不但生动有趣,而且也表示了中国古老的朴素辨证法思想。

《周易》八卦的基本符号是:“一”和“--”。即:阴和阳的对立,这就是最基本的两分法,一切事物的对立都是根源于这种两个基本对立物而衍生出来的。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当然,能简单的区分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不困难,但要将这种两分法作为普遍的规律,深刻说明对立事物之间的组合关系则需要聪明的智慧,八卦正是在这一点上不同凡响。首先,它认为矛盾双方都是对立的。阴阳对立,乾坤对立,由此派生出来的其他事物当然也不例外,都体现了矛盾的对立和突出。乾为天、坤为地、天尊地悲,阳尊阴卑,君卑臣卑、父尊子悲、夫尊妻悲、男尊女悲、构成一整套对立的关系。其次,对立的双方总是统一的。“乾为天,坤为地”,地承天,天覆地,二者密切配合,相依难分。“阴者之所求,阳也,阳者之所求,阴也。”阳中有阴,阴阳交感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仅如此,对立的双方都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祸福、吉凶、男女、夫妻、刚柔、上下都是如此。再次,对立双方相互转化,从而产生变化。八卦十分强调变化,认为变化的根据是矛盾双方的转化。

(二)《周易》的变化观

八卦通常都贯穿着“变”的观念。八卦的卜筮专讲变化,“十有八变而成卦”,成卦后又根据变卦规则变为另一卦,第一次所卜的卦称为“本卦”,经变化而成的卦为“之卦”,每算一卦,都有本卦和之卦之分。同时,从卦,辞的内容看,也讲变的概念,如“变通”,“变动”,“化”,“化生”等等,共出现45次之多,“动”的概念也出现了24次。可见,八卦极推崇变化观念,就连八卦的书名―《周易》中的“易”字就是变化之意,它本来就有易简,变易和不易三种含义,表明八卦就是在变中见静,在动中见常。

八卦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那么,事物是怎样变化的呢?八卦针对不同事物和情况,作了形象的表述。如“生生之谓易”,“生生”就是生而又生,不断新陈代谢;“一阖一辟谓之变”,阖是“闭藏万物”,辟是“吐生万物”,一阖一辟,万物藏而后生,生而后藏,不断生藏,这就叫做变。

关于事物变化的规律这一问题,八卦的变化观也有较为深入的涉及。首先,它明确肯定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性。它说:“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地之动,贞夫一者也。”这里的“道”和“一”指的就是规律,“贞”就是正。它不仅说明有天地之道,日月之道,而且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变化都是正于“一”的,也就是说,事物终归都要受规律支配。其次,八卦认为规律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幽明之故”。在它看来,道是普遍存在于天,地,人之间的,是客观的,这种规律只能由“圣人”观察天地万物而总结出来的,并根据已揭示的规律去占卜人类的吉凶。那么如何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呢?《周易》的总原则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社会没有变化就不会通畅,不通畅就不可能长久进步。《周易》的这种变通观对中国文化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三、《周易》思想之于现代人的意义

论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篇6

关键词:孔子,仁爱,现代意义

一、孔子仁爱思想提出的背景

孔子的仁爱思想与礼密切相关。在远古时期, 礼是一种宗教仪式, 表达了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之情。到了周朝, 礼被用于国家的治理之中, 体现为一整套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规章制度。礼的核心就是“尊尊, 亲亲”, 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教等级制度。

但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出现了急剧的变革。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使得原有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不断地瓦解, 封建制逐渐取代了奴隶制。周朝原本实行分封制, 将土地分给各个诸侯, 他们各自建立诸侯国, 听从周天子的统一命令, 并按时向周天子纳贡。但到了这个时期, 周天子与各诸侯之间的土地矛盾尤为突出, 各个诸侯不再甘于周天子所封给的土地, 他们强占公田, 开垦私田, 逐渐成为封建地主。逐步强大起来的新兴地主阶级, 试图脱离氏族宗法制度, 周天子逐渐变得“名存实亡, 有权无实”, 王室与各个诸侯之间通过战争方式来解决土地上的冲突与矛盾, 给贫苦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灾难。而对这种局面, 不同阶级的思想家立足于自身利益, 发表本阶级的政治思想, 造就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生在鲁国, 它是当时保存西周奴隶社会礼乐典章法度最多的诸侯国之一。但到了这个时期, 即使鲁国这样的诸侯国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危险局势, 鲁国的政权实际掌握在季氏、孟氏、仲氏这三大氏族手中, 这三大氏族和鲁国公室之间的冲突不断扩大。不仅迫使鲁昭公相继在齐国和晋国居住, 死在了晋国, 还迫使鲁哀公出逃去了越国, 并死在了越国。因此, 恢复周礼, 成为当时一种最为强烈的呼声。面对此时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大破坏与大崩溃, 孔子力图挽救贫苦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主张恢复周礼, 但却不是简单地盲从周礼, 而是以仁爱为核心, 将仁爱贯穿于礼之中, 倡导爱他人, 以避免暴力, 使社会达到一种和平状态。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内容

1.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含义, 一方面要爱亲, 另一方面要爱别人, 即爱人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高度重视, 体现了孔子的人道主义精神。

(1) 爱亲是仁者爱人思想的基础。“仁者, 人也, 亲亲为大。”仁者爱人是建立在人们孝悌感情之上的, 它的出发点就是要爱亲, 即每个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懂得孝敬父母, 关爱自己的家人。“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也;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爱亲、敬亲、孝亲, 是人类一切美德的根基。只有懂得孝顺自己的父母, 尊敬我们自己的家人, 才会不断地去从近到远地扩大爱的范围, 达到泛爱的道德境界。又如孔子所言, “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仁爱从爱亲到泛爱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它不仅是由近到远的变化, 而且是由亲密到疏远的变化。爱亲有其重要的地位价值, 它从根本上适应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结构, 并对仁爱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2) 泛爱是仁者爱人思想的升华。将个体的孝敬父母和关爱自己的家人, 上升到群体层次上的泛爱, 这是孔子一直追求的更高水平的爱, 是仁者爱人的升华。“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说的是孔子家的马厩发生了火灾, 当孔子下朝回来知闻此事后, 先问的是“伤到人了吗”, 而不是去问是否伤到马。这就是泛爱的体现。这里所说的人, 是指当时饲养牲畜的奴隶。他们在那个年代的社会地位很低, 如同牲畜一般, 经常被奴隶主买来用来陪葬。秦穆公死时, 便采取了用活人陪葬, 并且还是当时在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三良”。“秦伯任好卒, 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 皆秦之良也。”孔子爱惜人的生命, 将仁者爱人赋予新的含义, 尊重不同等级的人的生命价值。孔子的仁爱思想, 宗旨就是让人们不再经历战争的灾难, 能够过上稳定与安宁的生活。

2. 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宽, 信, 敏, 惠。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恭、宽、信、敏、惠”是仁爱的五个德目, 是仁爱的具体表现。这是一个具有仁爱思想的人应该具备的五种优秀的品质。“恭”是一种恭敬、庄严的态度, “恭则不侮”, 就是一个人要有一定的恭敬、庄严的态度, 这样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 就不会遭受到别人的侮辱。当樊迟询问孔子何为仁爱时, 他回答说“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同样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恭敬、庄严。“宽”即宽容、宽厚的态度, “宽则得众”是说一个人在处理事情时宽容厚道, 才能够团结大家, 受到大家的拥护, 消除怨恨的情绪。“信”说的是诚实、守信的品质, “信则人任焉”是指一个人讲究诚实守信, 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并得以任用。“敏”是勤敏、勤勉, “敏则有功”是指一个人善于思考、勤敏做事, 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事半功倍。“惠”是慈惠、恩惠的含义。“惠则足以使人”是指当你慈惠于他人时, 他人才会愿意听唤于你。

三、孔子仁爱思想的意义

1. 孔子的仁爱思想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

个人道德发展可分为他律阶段、自律阶段、他律和自律相统一的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在他律阶段, 意味着我们每个人诞生在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 就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及相应的道德规范当中, 这些道德规范是由于外在的客观性和权威性的影响, 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因此, 处在社会中的我们每个人, 都需要认知和适应, 看自身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以便调整自身的行为。在孔子看来, 礼就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 是个人立身于社会之中的前提。礼对于实现仁爱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制, 以便仁爱的实现。自律阶段是个人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孔子认为, 要克制自己、约束自身行为, 充分表明了履行道德义务的主动性。个人道德发展的最后阶段, 就是他律和自律相统一的阶段。当我们的个人道德认识得到提升, 但难免会因个人的主观性有一些欠缺的方面, 这就需要道德义务的他律性。孔子认为, 个人进行道德修养最主要的是仁爱的培养。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 他没有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的和欲望的需求, 而是告诫人们要取之有道。“以义制利”就是约束和制约人们过分追求功利的行为, 促使人们所追求的利益是符合正当道义的。孔子的仁爱思想就是引导人们在追逐利益时, 要把握合适的度的范围, 反对人们不择手段地去追逐个人利益。

当前,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来物质的繁荣的同时, 也导致了社会中的人们有了功利化的价值观, 为了眼前的利益抛弃正义的道德, 不择手段地去追逐利益的最大化, 个人利益至上的现象严重。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除了外在的社会的客观原因, 也有内在的个人自身原因。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没有正确的信念, 一旦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就可能陷入歧途, 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道德信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需要后天来培养的。孔子的仁爱思想, 促使个人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 对如今人们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合理地借鉴孔子的仁爱思想, 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有利于纠正市场经济下人们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 孔子的仁爱思想有利于促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仁爱思想的核心就是爱人, 这就要求人们要讲究忠恕之道。一方面, 人们肯定自身的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另一方面, 要求人们自身都不想去做的事情不要去为难他人去做。这样, 推己及人和容忍宽恕他人, 就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便推动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 经济快速发展, 但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加剧, 人际关系日益紧张, 人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工作岗位更换频繁, 人际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 一些人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损害他人的利益, 违背了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破坏了人际和谐与社会稳定。孔子的仁爱思想, 启迪人们去为他人着想, 有助于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刘远靖.孔子之“仁”对现代社会的深度影响[J].前沿, 2010 (16) .

[3]张同胜.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浅谈周易的辩证思想 篇7

《周易》全篇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主要是六十四卦,《易传》是对64卦的阐释与补充。

首先《周易》揭示了世界的物质属性。不论八卦还是阴阳五行,都在揭示世界的物质属性的同时,还揭示了物质运动、转化的规律。《周易》的太极图,就反映了阴阳互根和物极必反的规律。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的相克相生既反映了事物强弱的相对性,又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中医的辩证施治正是以阴阳五行的相克相生理论为基础。五行对五脏,即:金对肺、木对肝、水对肾、火对心、土对脾胃、肾阳不足引起肝阳上冲是水不含木的表现,肝病首要表象为食欲不振是木克土的表现,这些都需要辩证施治。

《周易》中包含的阴阳五行思想既体现在64卦中相邻两卦互为倒置的次序,又通过易象的变化说明五行相克相生的哲理。在著名的太极图中,更是形象地表明了阴阳互相转化、此长彼消的原理。图中黑白相环,白中有黑点,黑中有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洛书原理》指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五行,五行既萌随含万物。”在另一幅太极五行图中,更是准确地描述了五行的方位,即:木在东,金在西,水在北,火在南,土居于中。阴阳是一对矛盾,五行是矛盾的属性,五行相克是矛盾的斗争性,五行相生是矛盾的同一性。

《周易》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如何兴邦安国到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绝妙的辩证法。且看《周易》是怎样论述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64卦中的第49卦为《革卦》,50卦为《鼎卦》,51卦为《震卦》52卦为《艮卦》。不仅这四卦的排列顺序颇具匠心,而且其反映的因果律、辩证关系更是与今天党中央提出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战略决策入出一辙。《革》卦反映了改革、变革,只有改革,才有发展,才会出现《鼎》盛局面。但鼎盛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等《震》荡局面,就需要抑止、稳定与宏观调控,《彖》日: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上一篇:如何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下一篇:为何你的简历石沉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