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记》阅读答案(精选10篇)
虽然这算不上什么名贵的树,可在我们家却是仅有的两株,更何况它们留给我许多童年的记忆,因此,我对它们总是倍加珍爱。尽管我不常在家,可每次从外面回来,我都会给它们修枝整干,甚至还为它们逮小虫。爸妈在家也常给它们施肥,所以,这两株树长得总是很好。
留在后院的那株银杏,在墙角一边,正好对着我的书房,透过窗户朝外望去,眼前着实是一幅画、一首诗,冬有冬景,夏有夏景,四时之景皆融于斗室之中。每到春天,银杏开始发芽,长出新枝,那嫩绿的叶子层层叠叠,形如鸭掌,透过那和煦的阳光,映照在窗帘里,就像翡翠一般晶莹透亮。过不了多久,银杏就开花了,可我从来没有见过银杏开花,这倒不是因为我没留意,而是它们开花时不容易让人看到,似乎怕人窥见其秘密。
银杏树花随开即落,况且是在二更时分,人们还在睡梦中,有谁能得一见呢?每逢我夏天回来度假,它们已经果实满枝了。其果实形似小杏,核呈白色,所以人们常称之为白果。若是在夏天的晚上,雨过天晴,月亮从云缝里出来,照在这被雨水洗过的树枝树叶上,晚风吹来,树影婆娑,摇曳生姿,坐在院子里乘凉,真觉得美不胜收。秋天来临的.时候,银杏的树叶变枯变黄,掉落满院,我有时还捡上两片当书签用呢。倘若遇到雨天,那雨打秋叶的滴滴残声,宛如天籁,一人静坐书房,独处幽窗,读书品茗,尘世之事均可抛至九霄云外。
我曾在许多文庙学府、名胜古刹看到不少千年古杏,它们或有十围之大,或有数丈之高,或有千年之寿,但都没有我家庭院里的这株银杏来得雅致,富于幽境。也许这是它们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而独有的一番景致吧。在我的印象里,银杏树总是长得特别慢,二十年来,它们似乎只有一株老桃树那么大,也许这是因为它们生命周期很长的缘故吧。难怪它们的木质那样耐久厚实,以至“术家求刻符印”呢。
不仅如此,它们朴实的枝,朴实的干,毫无浮华的色彩,总是给人那样实在的感觉,颇似华夏数千年的纯正学风。难怪好多文庙里都有栽种呢。其生命力之顽强,更让人肃然起敬。我有一次到文庙去,看到一株北宋年间的银杏,其历经千年风雨,饱经风霜,电击雷劈,却毫不动摇,尽管它被天雷劈成两半,一半早就枯死,另一半的中间形成一个很大的窟窿,树皮也早已没了。但就这一半却长出更倔强的枝和干,迄今仍毅然挺立,古朴雄伟,苍然可爱,给人增添了不少思古的幽情。不用说那些千年古树了,就我家院子里的这两株银杏,不同样令我想起那遥远的过去、逝去的旧梦么?
17.阅读全文,说说银杏树有什么特点?(请分点概括)(4分)
18.文章结尾写道:“就我家院子里的这两株银杏,不同样令我想起那遥远的过去,逝去的旧梦么?”结合文章说说其中“遥远的过去”指什么?(4分)
19.文章写“我”家的银杏树,为什么要写文庙学府、名胜古刹的千年古杏?(4分)
2、这部书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3、在《蟋蟀》中,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
4.在南方有一种昆虫,与(蝉)一样,能引起人的兴趣。但不怎么出名,因为它不能(唱 歌),它是(螳螂)。螳螂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专食(活)的动物。
6.孔雀蛾是一种(很漂亮)的蛾,它们中(最大)的来自(欧洲),全身 披着(红棕色)的绒毛,它们靠吃(杏叶)为生。7.一种黑色蜘蛛,叫(美洲狼蛛)。
8.水蛛能为自己(做一个性能很好的水袋,里面促藏空气)9.蟹蛛十分(勤快),为了自己的安乐窝,可以孜孜不倦地工作。
二、选择题
1、昆虫记共有(C)
A八卷
B九卷
C十卷
D十一卷
2、法布尔被誉为(A)
A、昆虫界的荷马
B、昆虫界的圣人
C、昆虫至圣
D、昆虫界的托尔斯泰
3、昆虫记是一部(A)
A、文学巨著、科学百科
B、文学巨著
C、科学百科
D、优秀小说
4、法布尔为写昆虫记(D)
A、调查了许多资料 B、翻阅了许多百科全书 C、养了许多虫子D、一生都在观察虫子
5、法布尔的昆虫记曾获得(B)
A、普利策奖
B、诺贝尔奖提名
C、安徒生奖
D、诺贝尔奖
6、《昆虫记》是(A、)国昆虫学家()的杰作,记录了他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A、法国
法布尔
B、法国
儒勒.凡尔纳
C、英国
笛福
D、丹麦
安徒生
7、法布尔曾担任(C)
A、皇家科学院会员
B、植物学教授
C、物理教师
D、探测员
8、塔蓝图拉蜘蛛易于(D)
A、暴躁
B、愤怒
C、杀死
D、驯服
9、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C)A、历史
B、社会机制
C、社会人生
10、天生攀岩家是(B)。
A、狼蛛
B、蜣螂
C、蚱蜢
11、如果旁边稍有动静,意大利蟋蟀会(B)。A、喉咙发音B、腹部发音C、嘴巴发音
12、《昆虫记》中蟹蛛爱吃(A)。
A、蜜蜂
B、蝎子
C、蝴蝶
13、蜣螂认为绵羊的天赐美食是(B)。
A、绵羊的毛
B绵羊的粪便
14、大孔雀蝶是(C)。
A、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
B、亚洲最大的蝴蝶
C、欧洲最大的蝴蝶
15、蜜蜂在《昆虫记》中被称为(B)。
A、勤劳的使者
B、不会迷失的精灵
三
1.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昆虫记》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生动地揭示出来,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同时,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2、《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这离不开作者法布尔的功劳,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答:热爱大自然,热爱细小生命的生活态度,有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领略法布尔“追求真理”“探索真相”的精神 31.《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结合选文说说蟋蟀给你较大触动的有哪些方面? 答:(1)聪明,如:把住宅建在隐秘的地方。(2)勤劳,如:钻在下面一呆就是两个小时。(3)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它的洞随天气的变冷和身体的长大而加大加深。(4)善于管理家务,如:改良和装饰的工作,总是经常地不停歇地在做着。
2、《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结合选文加以分析。(3分)答:《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如,把蟋蟀的住宅比喻为“家”,生动形象;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就象一个人在精心设计自己的住房,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4假如你要向朋友推荐《昆虫记》,请说说推荐的理由。
答:①《昆虫记》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究记录,影响了无数科学家、文学家及普通大众,其文学及科学非凡的成就受到举世推崇。虽然全文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被公众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传世经典!②《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注释:①分曹:分组 ②釜:锅 ③属:跟随着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2分)
(1)妍媸自别 妍:
(2)比至夜深 比:
11.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2分)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
12.根据上文,完成表格。(4分)
时间
歌者
歌声
歌效
布席之初
唱者千百
不可辨识,雅俗既陈
数十人
已而
清声亮彻
比至夜深
一夫
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参考答案:
10.(1)美丽(2)等到。
11.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乐,不再发出声响。
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①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②之献,因姑射③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④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糟丘⑤,阶级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⑥,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嗟呼,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⑦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故为之记。
【注解】①结绳之政:上古未产生文字时,用绳打结的方法记事治政。②千钟百壶:钟、壶皆指酒器。③姑射神人:姑射是传说中的仙山名。④ 甲子:岁月的代称。这里指羲和所掌管的职事。⑤糟丘:酿酒后剩下的糟堆积成的小丘。⑥五齐:这里指各种酒类。⑦传说中的古国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邑居聚落 落:村落 B.降及尧舜 降:投降
C.盖至 其边鄙 鄙:边境 D.典司五齐 典:掌 管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以醉名乡,所举的人与事都与酒有关联,如夏桀与糟丘,黄帝设立酒人氏之职,阮籍、陶渊明的酣饮等,这些有史可查的材料巧用于文中,使文章自然而富有情趣。
B.作者把他笔下的乡村类比成传说中的古国,它有平坦开阔的自然环境,有“与鸟兽鱼鳖杂处”的居民,是一个民风质朴率真的世界。
C.阮籍、陶渊明等人纵情饮酒,死也葬在醉乡的土地上。作者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惋惜之 情,后来自己也得以游历醉乡,并写下了这篇游记。
D.作者运用了众多典故,肯定与醉乡有交往的君王而否定与醉乡隔绝的`君王,揭示了醉乡所寄托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内涵。
6.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B.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C.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D.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7、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天下遂不宁。(5分)
沈周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声不忒①,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之为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磨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若匝匝嚓嚓,剥剥滂滂,索索沥沥,床床浪浪②,如僧讽堂③,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④,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所得动静之机者欤】。
[注释]
①忒(tè):差错。
②“匝匝”句:皆为象声词,模拟雨打芭蕉的种种声音。
③讽堂:诵经于佛堂。
④骧(xiāng):腾跃。
【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4分)
(1)声【假】雨也:
(2)【迨】若匝匝嚓嚓:
(3)得而【象】之:
(4)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蕉雨固相能也。
(2)于是乎所得动静之机者欤。
3.沈周是明代的一位丹青高手,善画芭蕉,不仅用目视之,且以耳谛听之,用心求思之,写成了这篇既有音乐之美又有理趣之美的小品文。请说说本文的理趣之美体现在哪两方面?(4分)
(1)【 】
(2)【 】
【参考答案】
1.(1)假:借助或借
(2)迨:等到
(3)象:描摹、形容
(4)伺:等候
2.(1)芭蕉和雨本来就是相互契合(相辅相成)的。(固、相能、也各1分,共3分)
(2)(他)是通过听蕉悟得动静相生的机巧的人。(于是、得、动静之机各1分,共3分)
3.(1)如此美妙的清音,蕴涵着动静相生的辨证之理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①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涵煦:滋润化育。②本:描绘。)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按照
B.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 数:计算,列举
C.道其风俗之美 道:陈述,称道
D.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命名
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耸然而特立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B.辟地以为亭 不然,籍何以至此
C.盖天下之平久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吾其还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 窈然”“ 然”,就点出了景物的特点。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们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2)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1.A(“按”义近于“考”,查核)
2.C(均为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
3.A(原文“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4.(1)向滁州人探问泉水的所在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关键词“诸”、倒装句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所以”1分,判断句1分,句子通顺1分)
译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探问泉水的所在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都看过,很爱这里的风景。由于这样,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就同滁州人在那里游玩。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此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因为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成为敌国的,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剧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死光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江淮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度过一生,死后被人送进坟墓。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大旱天托庇在乔木下乘凉,到了秋冬两季,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描绘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②顾:向四周看。
③按:查核。
④胜:尽。
⑤及:到达。
⑥涵煦:滋润化育。
⑦幸:庆幸。
⑧因为:于是就。本:根据。
⑨道:称道。
⑩夫:句首语气词。宣:宣扬。A滁:滁州[安徽省]
11.书:写下
12.名:命名
B:丰山:在滁州西南
C:耸然“高耸的样子
D: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滃(wěng)然:水势充盛的样子
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辟地:开辟出一块土地
掇幽芳:意为欣赏清秀而芬芳的风景。
荫乔木:在大树下乘凉。
刻露:指秋冬时节,草本凋零,景致萧瑟。
岁物:收成
事简:公务简单
1、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得赶紧走(d哱plain) 娇弱(ji乷) 茎叶(j宯g)
B、瞥见(pi匼plain) 移徙(x媆plain) 蕈菌(x攏)
C、干涸(k抃plain) 揠苗助长(y僴) 嵌入(qi刵)
D、孔隙(x塡plain) 囚系(j孿plain) 婆娑(su峔plai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葱笼 淅沥 攀缘 怜悯
B、莫生 脉络 纤细 繁茂
C、公寓 喜悦 常春藤 诚心诚意
D、猗郁 琼浆玉液 直接了当 简漏
3、文章以 为线索,借“绿”抒发了 。
4、“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交待了什么内容?
5、联系上下文,指出句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⑴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生的欢喜:
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珍重:
⑶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可怜:
⑷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绿友:
6、《囚绿记》的作者 ,文体是 。
二、同步解读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5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11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至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伴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7、“我”所住的公寓有哪些缺陷?“我”为什么要选定这一间呢?
8、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我”对这间房的喜欢?
9、“我”为什么认为绿色是“宝贵”的?
10、“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引用了一个成语典故,请写出这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沧浪亭记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②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③有国时,广陵王④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⑤之西南。其外戚⑥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⑦淮南纳土⑧,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⑨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⑩,望五湖⑾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⑿、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⒀之所争,子胥、种、蠡⒁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⒂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⒃,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⒄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⒅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选自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
(2)迨淮南纳土
(3)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4)极一时之盛
2.下面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B.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C.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D.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3.沧浪亭是谁建造的?又是谁重建的?重建后曾改名为什么?
4.“沧浪亭”得名于《沧浪歌》。请填写完整《沧浪歌》,并回答问题。
(1)《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
(2)这首民歌隐含着_________的意思。
5.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环绕(2)等到(3)流传(4)尽
2.D
3.苏子美建造。文瑛重建。重建后曾改名为大云庵。
4.(1)可以濯我缨 可以濯我足
(2)退隐不仕
5.“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⒅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想要流传美名到千年之后,不想像冰块那样一下就完全消失,那是有另有原因的呀。(指道德文章)
《沧浪亭记》读后感
《沧浪亭记》是宋代文人苏舜钦获罪遭贬后写的一篇散文,读之颇多感慨,以至于不得不述诸笔端,以展放胸怀。
苏舜钦写道:我因获罪被罢去官职,一时间不知哪里能够安身,茫茫然只得携妻子一路南下,在吴中苏州一带暂时居住下来。
开始,租人家一间土屋住下。不久盛夏来临,土屋内沤热得像蒸笼一般。地方狭窄,气都出不来,就想,能不能找到一个高处空旷的地方,好好舒展舒展胸怀。寻觅多日,总不能办到。
有一天,路过官学,这里的环境,就像我要寻找的地方,不由得驻足而立。
东边是一片苹果林,郁郁葱葱;走到土山高处,向下看,有一处水面,宁静宽阔,透着一种野调,与城里完全不同。
靠近水边,一条小路,隐隐而去,一直伸向杂花修竹之间。又向东走了数百步,是一处废弃的旧所,纵横大约八-九十米。
废墟三面环水,有一座小桥,通向陆地。桥的南面更加开阔,周边没有民居,两边都是自然生长的林木杂草,树木有疏有密。
于是我走访了当地几位老人,他们说,这是古时吴越国一位钱氏国君的近戚孙承秸的废园。看那低坳与高起的地势,当年盛况约略还在。我喜欢这个所在,久久徘徊,终于用四万钱买下。在北边曲折的河岸处,建起一座亭子,起名为“沧浪亭”。在沧浪亭前面种植竹子,沧浪亭后面环水,水的北边又种竹子,竹子生长起来,延绵没有穷尽。水面清澈,岸边林木苍翠。在风清月明的夜晚,水光树影,会映照在门窗之间,坐在沧浪亭上,月光、水色、竹影、亭子,相互之间,格外适宜。
我时常划着小船,头戴幅巾飘然而去,洒脱得忘记回去。有时饮酒长歌,有时亭中长啸。沧浪亭地处乡野,人迹罕至,鱼儿、鸟雀与我同乐。身体舒适,心情也不再烦躁了。看到的和听到的,纯正无邪,人生道理更加透彻清明。返思从前,流连荣耀屈辱和急促动荡的官场,与细如锱铢的名利斤斤计较,竟与真趣相隔,由不得感慨,从前真是太浅薄了!
唉!人是容易受外物影响而触动内心的。情感阻塞了,心性就压抑,将情感寄托在事物上,然后才能够排遣思绪啊!
而情感寄托在某一事物上太久了,又会使人沉溺其中,以为一切就该这样。如果找不到比原先寄托情感更好的事物来替代,就又陷入悲苦境地难以解脱。
世间最令人沉溺的莫过于仕宦之途和名利场,人总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古来多少有德才的君子,政治失意,忧闷致死,不都因为没能悟出超越自我的道理吗?
我因罪废黜,却得一处佳境,可以冲淡旷远,不被驱遣,又能见出内外、得失的本源。对古往今来的名利一笑置之。还能不忘快乐的原因,这是自然美景给我战胜自我的力量啊!
孔子周游列国,听到小孩子唱了一支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于是告诉弟子们:一切快乐忧伤,都可以自己掌握。
今人也有这种洒脱:即便行至水穷处,还可以坐享洗脚时啊!
沧浪水清,喻指世道清明。“缨”指官帽。世道清明了,就去做官报效国家。那世道污浊了,怎么办呢?“可以濯我足”,即归隐江湖。因为江湖,何尝不是精神归宿?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百废具兴 具: 同“俱”,全、旨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 景象
(3)则有去国怀乡国: 国都
(4)至若春和景明景: 日光
(5)不以物喜以: 因为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们)在朝廷做官就担扰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忧他的君主。(2分)
(2)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分)
17、“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有。(1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2分)
18、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人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3分)
【《银杏树记》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银杏树状物作文06-30
描写银杏树作文01-02
赞美银杏树的句子07-23
高高的银杏树散文09-09
银杏树优秀作文10-11
《三棵银杏树》教学反思11-07
银杏树的小学作文11-20
古代关于银杏树的故事09-28
描写银杏树的精彩段落01-25
银杏树观察日记四年级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