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1(精选5篇)
化学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化学平衡常数的引入,对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带来了科学的依据。平衡常数是表征反应限度的一个确定的定量关系,是反应限度的最根本的表现。平衡常数的使用,从定量的角度解决了平衡的移动。
一、化学平衡常数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无论反应混合物的起始浓度是多少,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即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生成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之比是常数,这个常数叫化学平衡常数,用K表示。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为: 对于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
K c(C)c(D)c(A)c(B)mnpq
二、化学平衡常数意义
1、化学平衡常数K表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
(1)化学平衡常数K只针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适用,非平衡状态不适用。(2)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与可逆反应的方程式书写形式有关。对于同一可逆反应,正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逆反应的平衡常数的倒数,即:K正=1/K逆。
(3)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转化率或产率也越大。(4)K值不随浓度或压强的改变而改变,但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5)一般情况下,对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可逆反应,升高温度,K值增大;而对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可逆反应,升高温度,K值减少。
2、由于固体浓度为一常数,所以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再写出。
3、由于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一常数(55.6 mol·L),因平衡常数已归并,书写时不必写出。
三、平衡常数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1、平衡常数是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
一般认为K >105反应较完全,K<105反应很难进行。平衡常数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估计反应的可能性。因为平衡状态是反应进行的最大限度。如:
-N2(g)+ O2(g)△ 2NO(g)K = 1×10-30(298K)这意味着298K时,N2和O2基本上没有进行反应,反之NO分解的逆反应在该温度下将几乎完全进行,平衡时NO实际上全部分解为N2和O2。
另外还有两点必须指出:
(1)平衡常数数值的大小,只能大致告诉我们一个可逆反应的正向反应所进行的最大程度,并不能预示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如:
2SO2(g)+ O2===2SO3(g)298K时k很大,但由于速度太慢,常温时,几乎不发生反应。(2)平衡常数数值极小的反应,说明正反应在该条件下不可能进行,如:N2 + O2K = 10-30(298K)所以常温下用此反应固定氮气是不可能的。
2、平衡常数表达式表明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达成平衡的条件。
△ 2NO 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它的标志就是各物质的浓度将不随时间改变,而且产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如: 对任意一个可逆反应:mA+nB pC+qD,其平衡浓度的比值,总是符合下列关系 [C][D][A]mpqn[B] = K(是一个定值,称为化学平衡常数。)
若用Qc表示任意状态下,可逆反应中产物的浓度以其化学计量系数为指数的乘积与反应物的浓度以其化学计量系数为指数的乘积之比,则这个比值称为浓度商。将浓度商和平衡常数作比较可得可逆反应所处的状态。
即 Qc = Kc 体系处于化学平衡
Qc<Kc 反应正向进行 Qc>Kc 反应逆向进行
可见只要知道一定温度下,某一反应的平衡常数,并且知道反应物及产物的浓度,就能判断该反应是平衡状态还是向某一方向进行。
【考点再现】
一、考查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体系内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所以生成物浓度幂(以其化学计量数为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就是一
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以反应:mA(g)+nB(g)pC(g)+qD(g)为例,K =
c(C)平衡c(D)平衡cmpq(A)平衡c(B)平衡n。1.由于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是一常数,如果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或生成,则表达式中不能出现固体或纯液体;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反应,由于水的浓度是常数而不必出现在表达式中;非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若有水参加或生成,则应出现在表达式中。例如:
(1)CaCO3(s)
CaO(s)+CO2(g)K =c(CO2)
Fe3O4(s)+4H2(g)K =c4(H2)/c4(H2O)2CrO4(l)+2H(l)K =
2-
+(2)3Fe(s)+4H2O(g)(3)Cr2O7(l)+H2O(l)2-
c(CrO4)c(H2c(Cr2O7)222)
(4)CH3COOH(l)+HOCH2CH3(l)CH3COOCH2CH3(l)+H2O(l)
K =c(CH3COOCH2CH3)c(H2O)c(CH3COOH)c(CH3CH2OH)
2.表达式与化学计量数一一对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不同,表达式就不同;可逆反应中,正反应的表达式与逆反应的表达式互为倒数。例如:
(1)N2(g)+3H2(g)(2)2NH3(g)
2NH3(g)K1 =
c(NH3)c(N2)c(H2)32
N2(g)+3H2(g)K 2=
c(N2)c(H2)c(NH3)23(3)1/2N2(g)+3/2H2(g)NH3(g)K 3=
c(NH3)c(N2)c(H2)12
1K2同一温度下,K1、K
2、K 3的数值都固定但相互之间不相等,显然,K1 =
二、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K 3=
K1。
1.在一定条件下,某可逆反应的K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所占的比例越大,它的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反之,就越不完全,转化率就越小。
2.当K>105或K<10-5时,该反应就基本进行完全,一般当成非可逆反应;而K在10-5~105之间的反应被认为是典型的可逆反应。
3.K值大小只能预示某可逆反应向某方向进行的最大限度,但不能预示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三、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1.平衡常数K只受温度影响,既与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也与压强的改变无关;由于催化剂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故平衡常数不受催化剂影响。
2.任何可逆反应,当温度保持不变,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其它条件时,即使平衡发生移动,K值不变。
3.其它条件不变时,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由于升高(或降低)温度时平衡向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K增大(或减小);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由于升高(或降低)温度时平衡向逆(或正)反应方向移动,K减小(或增加);所以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但不会不变。
四、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例1.已知在800K时,反应:CO(g)+H2O(g)
CO2(g)+H2(g),若起始浓度c(CO)=2mol/L,c(H2O)=3mol/L,反应达到平衡时,CO转化成CO2的转化率为60%。若将H2O的起始浓度加大为6mol/L,试求CO转化为CO2的转化率。
解析:本题考查平衡常数表达式、有关计算及应用。
先由第一次平衡时CO的转化率可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c(CO)=0.8mol/L,c(H2O)
例
2、现有反应:CO(气)+ H2O(气)
CO2(气)+ H2(气)放热反应;在850℃时,K=1。
(1)若升高温度到950℃时,达到平衡时K__ ___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50℃时,若向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则:当x=5.0时,上述反应向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若要使上述反应开始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化学平衡常数不随浓度或压强的改变而改变,只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1)对于CO(气)+ H2O(气)
CO2(气)+ H2(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根据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可知,K变小,即小于1。
(2)
K c(CO)c(H)22c(CO)c(H2O)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当x=5.0时,则有:K=5×1/3×1>1,此时生成的浓度偏大,而在同一温度下平衡常数保持不变,则必然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浓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动。
若要使平衡正向移动,则有:K=x×1/3×1<1,即x<3时,可使平衡正向移动。
测得吸入肺部的空气中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6mol·L-1和10-2mol·L-1,并已知37℃时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220,那么,此时Hb•CO的浓度是Hb·O2的浓度的多少倍?
解析:根据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K c(C)c(D)c(A)c(B)mnpq 生成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之比是常数,可得:
Kc(HbCO)c(O2)c(HbO2)c(CO)
-6
-
1-
2-1又因为:肺部的空气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mol·L和10mol·L,则:
Kc(HbCO)c(O2)c(HbO2)c(CO)c(HbCO)10c(HbO2)1026220
则有:c(HbCO):c(HbO2)=2.2% 答案:Hb•CO的浓度是Hb·O2的浓度的0.022倍
例4.在合成氨过程中,进入合成塔的氮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3,压强为16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混合气体中氨的体积分数为25%。求:
(1)从合成塔出来的气体中氮气和氢气的体积比是多少?
(2)从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是多少?
解析: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根据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
从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是128atm。
例5.在一定温度下,将100mL氢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充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维持温度不变,测得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反应前的1.25倍,平均分子量为15.5,则达到平衡时氮气的转化率为多少?
解析:在同温同压下,反应前后的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设混合气体中氮气的体积为a,则氢气的体积为:100-a,则有:
N2 + 3H2
2NH3 起始(L)
a
100-a
0 转化(L)
x 3x 2x平衡(L)a-x 100-a-3x 2x
则有:ρ前/ρ后=V前/V后;100/(100-2x)=1.25,x=10mL。又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有:
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与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则有:混合气体的总质量=28a+2(100-a),则有:[28a+2(100-a)]/100-2x=15.5,可得: a=40 mL 则:氮气的转化率为:10/40=25% 答案:氮气的转化率为25%
【专题测试】
1、在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A(g)+nB(g)是()
A.K越大,达到平衡时,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B.K越小,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 C.K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D.K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在一密闭容器中,aA(g)
bB(g)达平衡后温度保持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
pC(g)+qD(g)的平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平衡时浓度的60%,则:()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a>b
3、在373K时,把0.5molN2O4气体通入体积为5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立即出现棕色,反应进行到2s时,浓度为0.02mol/L,在60s时,体系已达到平衡,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1.6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2s,以N2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度为0.01mol/(L·s)B.在2s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压强的1.1倍 C.在平衡体系内含N2O40.25mol D.平衡时,如果压缩容器体积,则可提高N2O4的转化率
4、在一密闭容器中,等物质的量的X和Y发生如下反应:X(g)+2Y(g)
2Z(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X和Y的物质的量之和与Z的物质的量相等,则X的转化率为()
A.10%
B、50%
C、60%
D、70%
5、在一密闭的容器中,将一定量的NH3加热使其发生分解反应:2NH3(g)当达到平衡时,测得25%的NH3分解,此时容器内的压强是原来的()
N2(g)+3H2(g),A、1.125倍
B、1.25倍
C、1.375倍
D、1.50倍
6、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CO和1mol水蒸气放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达平衡状态后,得到CO20.6mol;再通入0.3mol水蒸气,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后,CO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0.9mol B、0.8mol C、0.7mol
D、0.6mol
7、将0.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R(g)+5Q(g)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A、2
B、3
C、4
D、5
9、某容器中加入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N2+3H22NH3,达到平衡时N2、H2、NH3的浓度分别是3mol/L、4mol/L、4mol/L,则反应开始时H2的浓度是()
A、5mol/L
B、10mol/L
C、8mol/L
D、6.7mol/L
10、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H2(g)+S(s)
S(s)+O2(g)
则反应H2(g)+SO2(g)
H2S(g)K1 SO2(g)
K2
O2(g)+H2S(g)的平衡常数是()
A、K1+ KB、K1 -K2 C、K1 ×K2 D、K1/K2
11、有可逆反应2A(g)+2B(g)
2C(g)+D(g)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2)该反应选用了一种合适的催化剂,发现反应温度在100℃~400℃的范围内,每高10℃,反应速度为原来的3倍,在400℃~450℃时,每高10℃,反应速度却约为原来的10倍,而温度高于450℃时,反应速度却约为原来的3倍,若其它反应条件不变,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反应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并保持温度不变。往容器里充入等物质的量的A、B两种气体物质,反应进行5min后,试推测容器内的压强可能发生的变化______________。(填正确的字母编号)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该反应在恒温下进行并已达平衡,再维持温度不变,将压强由100kPa增大到500kPa平衡发生了移动,但却发现平衡向左移动,你是否怀疑勒夏特列原理对平衡系统的普遍适用性?________;试写出你的分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平衡常数K的数值大小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在25℃时,下列反应式及其平衡常数:
2NO(g)N2(g)+O2(g)K1=1×1030 2H2O(g)K2=2×1081 2H2(g)+O2(g)2CO2(g)2CO(g)+O2(g)K3=4×10-92(1)常温下NO分解产生O2的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2)常温下水分解产生O2,此时平衡常数值约为____________。(3)常温下NO、H2O、CO2三种化合物分解放出氧气的大小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轿车进入家庭,汽车尾气污染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市政府要求全市对所有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完成改装,以求基本去除氢氧化物、一氧化碳污染气体的排放。而改装后的尾气处理装置主要是加入了有效催化剂,请你根据以上有关数据分析,仅仅使用催化剂_________(填能或否)促进污染气体间的反应,而去除污染气体。
13、可逆反应CO+H2O问:
CO2+H2在密闭容器中建立了平衡。当温度为749K时,Kc=2.60,(1)当CO起始浓度为2mol/L,H2O起始浓度为2mol/L时,CO的转化率为多少?(2)当CO起始浓度仍为2mol/L,H2O的起始浓度为6mol/L时,CO的转化率为多少?
14、在接触法制硫酸中,将SO2与空气按1:3的体积比混合(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4:1)后进入接触室,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后,气体总体积减少为原来的88%(体积均在相同情况下测定),试求:
(1)反应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
(2)若生成的SO3可在吸收塔中完全被吸收,则排出的尾气中SO2的体积百分含量。
15、在673K,1.01×105Pa时,有1mol气体A发生如下反应:2A(g)xB(g)+C(g)。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平衡。在平衡混合气体中,A占其体积百分比为58.84%。混合气体总质量为46g,密度为0.72g·L。求:
(1)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A的平衡转化率;(3)x值
(4)相同条件下,反应前A的密度是平衡混合气体密度的几倍。
-
113、61.7%,86.6% 14、96%,1.56%
15、(1)39.73
(2)A的转化率为32%
(2)x=2
专题三历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或促农措施)
●知识梳理
▲经济政策:
1、春秋:(略)。
2、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文帝、景帝继续实行。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5、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6、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7、南北朝:刘宋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
8、唐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沿用
9、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稻,促进南北农作物的交流。
10租税。
1112、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认识
1、以农立国思想的原因分析:
2,国家才会富强。
3、纵观历史,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
4、当这种调整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5、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在效充分肯定。
1)原因
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主要部门,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是剥削压迫农民,重视农业有利于扩大经济利益。因此,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2)表现
①初期
战国兴修都江堰和郑国渠,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水源,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动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②中期
唐初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时间得到了保证,赋役负担减轻。唐中期推行两税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农民的负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担。同时兴修水利工程,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分别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田的水源供给、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③后期
一条鞭法中的“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1669年实行“更名田”,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引进农作物和推广种棉,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设立关卡、征收重税和闭关锁国,抑制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规律认识】重农抑商具体表现为:①第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
②第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第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便于纳税和征役。
④第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
3)、影响
①积极(主要在前中期)
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主要在后期)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斋雨后
(宋)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诗人为什么会有”宛如当日在山家”之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诗为作者熙宁七年任兴元
府知府时所作。诗中的清幽之景和闲适的乐趣,自然勾起了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野兴”即山居生活的乐趣。”宛如”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仕宦生涯产生了一些厌倦情绪,同时也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 诗中所写的清幽环境和与友人观画、品茗的生活,勾起了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
忆。”宛如”二字表达了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①②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
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②《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写深秋
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凄清”二字,衬托心境的凄凉。颔联写因见归雁、闻笛声而思乡里、怀远人。颈联写紫菊半开,红莲凋谢,移情于物,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尾联则用西晋张翰和春秋钟仪的事抒写胸怀,表达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参考答案】 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尾联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
情和退隐之思。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为与归隐之不宜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满江红
(宋)柳永
②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
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
③④⑤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
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柳永首创《满江红》调名,全用仄韵,抒其悲壮情怀。此词写的就是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悲愤之情。”暮雨初收”几句写秋天雨后的萧瑟,表现词人的凄凉心境。”几许渔人飞短艇”写渔人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心情喜悦,反衬出在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使作者更加感到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羁旅行役生活,回去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下片几句,写桐江的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江上环境之清幽和生物的自适情趣,引发了作者对于宦游生活的厌倦情绪,自然兴起归隐于云山泉石之间的意念。”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一诗,用以代指作者对漂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
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注(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江诗写诗人辞官南归,心逐南
云,形随北雁,思归心切,溢于言表。又用陶诗典故,表达作者对归隐田园的向往。王诗以急切的询问的口吻,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牵挂之情。
【参考答案】(1)前者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
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出了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象征隐逸。(2)后者更侧重牵挂,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梅花——家乡景物,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汴州:北宋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评析这首小诗的主旨。
【解析】 诗歌最后一句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全诗既有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又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忧
患意识。
【参考答案】 本诗讽刺了统治阶级醉生梦死、苟且偷生的昏庸腐朽,表现出作者深切的忧国忧民
之情。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雪
(唐)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注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
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解析】 抓住关键词语,如”哭”“愁”“乱”“断”“空”理解即可。
【参考答案】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
为力的苦闷心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夜啼
(宋)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从词中的”弄笔”“钩帘”“听新蝉”这些词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
析。
【解析】 醒时弄笔写细草,表示闲适;醉眠时挂起帘钩,为了迎凉。最后一句使人很明晰地感受到一
份闲暇。
【参考答案】 ”弄笔”表现词人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的感情;”钩帘”挂起帘钩,迎风纳凉;”听新蝉”以动衬静,凸显环境的清幽。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词人表面闲适而内心却不平静的生活,胸怀天下却壮志难酬的郁闷。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华清宫
(唐)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唐)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吴诗首句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给人一种凛冽感。次句写宫中之暖,通过写景状物,一寒
一暖,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鞭挞。李诗则写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
【参考答案】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
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
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三种答法任选其一,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
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
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3)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三)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解析】 本诗通过”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表现了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
出惜春之情。
基础点:虚词常见的考查角度:①课内课外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将选文某句中的虚词与所学教材(含《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经典句子中的同一个虚词进行比较,看其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②虚词选填,即将选文一句或若干句中的几个虚词空出,提供几组虚词的选项,请考生根据语境判断选择。③选文中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虚词所在的句子均出自选文。④虚词意义用法判断,即在一两个选项中各选择一个虚词进行解释,请考生判断正误。
重难点:1.虚词用法意义的比较。2.虚词意义用法判断。
[考法综述] “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考试说明》列出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明确界定了高考的范围。备考时要熟悉这18个常见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虚词有时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如“与”,同样译作“和、跟、同”时,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有时用法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之”,同样作代词,所代对象却大不相同。所谓“理解用法”,就是辨识词性,看它是用作连词还是介词、助词还是代词等。
命题法 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来指代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见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 “之”等。但用作代词的这些汉字,还兼具其他的词性和用法。如“而”还用作连词,“其”还用作副词,等等。在特定语境中应首先辨识某一虚词是不是代词,确认是代词后,再辨析它指代的具体对象。
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
3.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等。
4.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
5.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表达某种语气或起调节音节作用的词。常见的助词有“之”“乎”“者” “也”“所”等。
6.兼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词,常见的有“焉”“诸”“盍”“叵”等。如“青麻头伏焉”,“焉”是“于之”之义,释为“在那里”。如“投诸渤海之尾”,“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诸”就是“之于”。再如“盍各言尔志”,“盍”就是“何不”的意思。又如“居心叵测”,“叵”就是“不可”。
典例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见其虚则进.A.
置杯焉则胶.寒暑无以知士卒之.C.
蚓无爪牙之利.
是故智者为之谋.
B.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就食炊者皆熟,将乃.D.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 A [解析] A项,连词,表顺承,“就”。B项,介词,“替、为”;动词,“给予”。C项,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副词,“才”;连词,“于是,就”。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主将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太公说:“凡国家有危难,君王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准备任命的大将,告诉他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将军接受任命后,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太史先斋戒三日,到太庙钻炙灵龟甲,卜问吉日,以便举行向大将颁授斧钺的典礼。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着;主将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着。这时,国君亲自捧着钺的上部而将柄授予主将,说:‘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管理。’国君又拿着斧柄而将斧刃授予主将说:‘从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管理。看见敌人虚弱便进攻,看见敌人兵力充实便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人多就轻视敌人,不要认为自己的责任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认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鄙视别人,不要凭着自己的一己之见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自以
为是。’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应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内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地去对付敌人。臣既已奉命掌握军事大权,(不获胜利)就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臵一切。君王如果不答应臣这个要求,臣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君王答应了主将的要求,主将就辞别君王,率领军队出征。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听命于主将,面对敌人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有智谋的人都为他谋划,有勇力的人都为他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腾,兵未交锋而敌已降服。战争取胜于国外,功名显扬于国内,官吏都得到晋升,士卒都得到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罪过。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制胜的要领。”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与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鼓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钲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越过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时,即使箭石纷纷下来,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时,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典例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A.之 与 而
C.之 所 其
[答案] B [解析] 填写文言虚词,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这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的人,不容易跟他交谈。做官的君子,应该慎重地选择。第一空根据句意和所给出的虚词,可排除A、C项。第二空后是动词“言”(说、交谈)字,括号内应填“与(之)”。第三空,表期望的语气,故选“其”,答案选B项。
参考译文
禁家人侵渔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做官的本人不能满足
B.者 与 其 D.者 所 而
家人的欲望,那他们一定会向他人夺取。有的用掠夺百姓来牟利,有的通过诉讼来接受财物,有的假借名义来借贷,有的假托婚姻亲属,频繁地宴请赠送礼物,整个家室都没有禁止,以致只要轻微一动就互相牵制,威严无处施展。虽然自己一天天昌盛,但是百姓一天天劳苦不堪;虽然自己一天天欢乐,但是百姓一天天充满怨恨。因此而犯罪失败受辱的人,是很多的。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不能来救我,哪里比得上把廉政勤政当作自己的本职且自己做得更好呢?如果能廉政,虽家庭永远淡泊,但安康荣耀会惠及子孙。为人处世即使欢快得像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一样,但是祸患就生在几席之间啊!这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的人,不容易跟他交谈。做官的君子,应该慎重地选择。
解题法
---------------------------------------------------
1.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技巧
(1)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2)代入检验法。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如:推断“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何”的意义及用法时,首先将“何”的主要意义及用法列出:①副词,多么②代词,什么③代词,哪里④代词,为什么⑤动词,盘问。然后将以上各项一一代入语句,进行筛选,最终会确定语句中的“何”应解释为:副词,多么。
(3)句位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例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恕乎”“其孰能讥之乎”;在句中,处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
(4)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两句,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的主语是“相如”,“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知,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的“因”用法也应相同,都可作“于是、就”解。
(5)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抓住这些标志词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判断的“者”“也”“乃”等,表示被动的“为”“为„„所”等,固定句式中的“无乃„„乎”“何„„为”等,以及部分兼词“诸”“焉”等。
(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其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辨别某些语境中披着虚词“外衣”的实词
有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某些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因此,考生需要根据虚词所在的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又如“为”常有动词“做、干”之类的意义,在“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中,“为”就是动词,是“写下”的意思。
多数情况下,虚词与实词的意义相差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分。在某些语境中作为实词的虚词虽然不多,却是高考的“常客”,属于实词与虚词同时考查的类型,考生在复习备考时需要特别注意。
基础知识链接
常见18个文言虚词词性及释义
1而
词性
释义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7)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8)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答案 1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3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4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5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7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修饰关系,可不译 8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2乎
(1)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殽之战》)(2)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4)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6)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答案 1语气助词,表示推测,相当于“吧” 2语气助词,表示句中停顿 3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4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或“呢” 5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 6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的样子”
3其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殽之战》)(2)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3)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4)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5)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7)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8)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10)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答案 1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 2语气助词,无实义 3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 4副词,表反诘,“岂”“难道” 5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6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7连词,表假设,“如果” 8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 9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10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4为
(1)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2)慎勿为妇死
()()(《孔雀东南飞》)(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6)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7)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屈原列传》)答案 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等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3介词,可译为“替”“给” 4介词,被 5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6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7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5且
(1)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3)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答李翊书)(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6)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7)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答案 1副词,姑且,暂且 2副词,将近3连词,或者,还是,表选择 4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5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6句首语气词,那么,表示进一层 7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8连词,表让步,“尚且”
6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张衡传》)(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陈情表》)(4)而耻学于师
()()(《师说》)(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6)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7)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8)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报任安书》)答案 1介词,“从”;介词,“比”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 3介词,表比较,“比” 4介词,“向” 5介词,“对、对于” 6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7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8表被动,“被”
7以
(1)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殽之战》)(2)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鸿门宴》)(3)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集序》)(5)竞周容以为度
()()(《离骚》)(6)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8)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指南录〉后序》)(9)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10)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11)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答案 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2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来” 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 4介词,因 5介词,把 6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 7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 8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表示“在„„时候” 1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
8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2)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3)驰椒丘且焉止息
()()(《离骚》)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5)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6)然力足以至焉
()()(《游褒禅山记》)(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8)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9)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答案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2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3兼词,“于彼”,“在那里” 4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5代词,相当于“之”,表对象,“他” 6代词,相当于“之”,表处所,“那里” 7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 8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哪里” 9代词,“它”
9也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屈原列传》)(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6)夫子何哂由也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7)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8)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 1助词,无义 2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者„„也”联合表判断 3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 4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陈述语气 5用在句中,以舒缓语气 6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疑问,7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祈使语气 8助词,和前面的“者”构成“„„者„„也”结构,表判断
10乃
(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石钟山记》)(3)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答案 1副词,“才” 2副词,表转折,“竟、却” 3副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就” 4判断副词,相当于“是” 5副词,“甚至” 6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11因
(1)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2)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苏武传》)(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4)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6)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钟山记》)(7)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8)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9)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答案 1连词,“于是,就” 2介词,“趁着,趁机” 3介词,“依,随着” 4介词,“凭借” 5介词,“经由、通过” 6连词,“因而” 7介词,“依照、根据” 8副词,“便、就” 9动词,“沿袭,沿用”
12所
(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2)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3)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答案 1名词,“处所、地方” 2用在动词之前,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3助词,和前面的“为”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 4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原因,“„„的原因、„„的缘故” 5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的凭借、用来„„”
13与
(1)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3)去时里正与裹头
()()(《兵车行》)(4)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庄暴见孟子》)(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6)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答案 1介词,“和、同” 2连词,“和、同” 3介词,“替、为” 4句末语气词,同“欤”,表示疑问或感叹 5动词,“亲附、亲近” 6动词,“给予”
14则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2)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殽之战》)(3)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荀子·正论》)(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答案 1连词,表条件关系,“那么、就” 2连词,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相当于“原来已经” 3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4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5连词,表假设,“如果”
15者
(1)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老子》)(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4)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 1代词,用于形容词后面,指人或事物 2代词,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 3代词,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 4语气助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5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16之
(1)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4)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5)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6)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列传》)(7)宋何罪之有?
()()(《公输》)(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9)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答案 1代词,表第三人称 2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结构助词,补语标志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7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9动词,“到,往”
17何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2)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3)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5)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古风五十九首》之三)答案 1通“呵”,“喝问”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3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哪里” 4疑问副词,“为什么” 5疑问副词,“怎么” 6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18若
(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殽之战》)(2)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5)吾儿,久不见若影
()()(《项脊轩志》)(6)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7)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轮复习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XX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导读】从近年高考命题规律看,本部分内容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晨昏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侧重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日照图几乎是必考内容。本部分内容从考查的形式上,有两个规律:一是直接以日照图或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二是联系实际,以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景作为试题的素材,或提供隐性信息,综合考查考生对地球日照图、经纬网、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季节与时间计算等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
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宇宙中的地球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考点知识梳理、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1)地球公转方向是
,从北天极上空看呈
时针方向。
(2)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 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地球公转周期:真正周期是
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是
年。
(4)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速度较
,远日点速度较。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⑴黄赤交角:指
平面与
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图中α。目前α=
;地轴与黄道面夹角β=。
⑵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发生周年回归移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取决于
大小),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继而引起四季的更替。
作图:在左图c处作出自转方向、轨道上作公转方向。在右图用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标出二分二至的节气及日期。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A、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减小。
乙
丙
春秋二分日(图甲):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降低。
夏至日(图乙):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极降低。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图丙):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极降低。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移动,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远,正午太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
,冬至日达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
,夏至日达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合作探究】读下图填表,分析二分二至时全球昼夜长短情况。
图1
图2
图3
图
节气
直射纬线
昼夜长短
例
图1
全球
c点的昼长为
时
图2
北半球
南半球
赤道:
比较南京.北京.悉尼的昼夜长短
图3
北半球
南半球
赤道:
比较A.B.c.D的昼夜长短
;
B点的昼长时间为
①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规律:
规律:太阳直射于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地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与之相反。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秋分日)
太阳直射
半球(和
之间),北半球昼
夜,纬度越高,昼越
;北极四周附近出现
现象。南半球与之相反。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次年春分日)
太阳直射
半球(和
之间),北半球昼
夜,纬度越高,昼越
;北极四周附近出现
现象。南半球与之相反。
●赤道上终年昼夜
,原因:。
②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规律:
规律: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直射点移到最北,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直射点移到最南,南半球昼达一年中最大值。
(3)四季的更替
① 天文上的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
,太阳高度 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
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太阳高度 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
的季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
② 四季更替原因:由于地球的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一年中各地
和
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 的多少不同,形成四季更替。
③ 不同纬度地区四季更替的差异:①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②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且两者同时达最大值或最小值,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辐射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XX年江苏高考)图2为6月22日与l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1~2题。
.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XX宁夏)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方向绘成下列简图。回答下面3~4题。
3.可能反映该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
A.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5.(XX年山东)下列日期中,北京的昼长与XX年奥运会开幕日那天(8月8日)北京的昼长最接近的是()
A.奥运圣火火种在希腊雅典采集的那天(3月25日)
B.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那天(5月8日)
c.奥运圣火传递至协办城市青岛的那天(7月24日)
D.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灭的那天(8月24日)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A.不存在 B.秋分日
c.冬至日
D.夏至日
2.在下列各纬度中,一年中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67°N
B.21°S
c.50°N
D.89°S
3.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4.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
B.
夹角度数永远不变
c.
随公转有规律的增大或减小
D.赤道面和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5.若某地某日昼长为14小时,该地的日落时间应是
A.5时
B.7时
c.19时
D.21时
6.夏至日,下列哪个地点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
A.北回归线附近
B.南回归线附近
c.赤道附近
D.两极附近
7.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A.赤道以北地区
B.赤道附近地区
c.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D.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8.下列日期中,北京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一天是
A.国际劳动节
B.我国植树节
c.我国国庆节
D.我国教师节
9.关于南北极地区极夜持续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极夜持续的天数多于南极地区
B.北极地区极夜的持续天数与南极地区相等
c.北极极夜持续的天数少于南极地区
D.北极地区极夜的持续天数比南极地区有时多有时少
0.读下图回答:
(1)上图为
月
日前后光照示意图,按北京时间为当日14时,在图中填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在图中标出A点,A点为当日18点且昼夜平分。
(3)在图中标出B点,B点位于A点和北京的正南方向。
(4)在图中标出c点,c点此刻为当日20点,且昼长20小时。
(5)在图中标出D点,D点此刻为12点,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
(6)在图中标出E点,E点此刻为16点,太阳高度为0°。
(7)图中F点为当日
时;
时日出。
(8)如果古代有人在某地测得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3°,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8°,那么当时的黄赤交角为。
1.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粗线上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A、B、C、D四点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
,地球公转较快的是。
(3)将不同时段填写在下列各种地理现象后面空格中。
①北半球昼长夜短。
②北极圈内极昼范围不断扩大。
③南半球的白昼越来越长。
④北京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⑤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2.下图为“二分二至节气中某极点上空的俯视图”,根
(1).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23.5°N,90°E
B.23.5°N,90°w
c.23.5°S,90°E
D.23.5°S,90°w
(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此时c、D两地昼长夜短且白昼时间相同
B.B、c地方时及正午太阳高度可能相同
c.B位于刚果盆地,此时受赤道低压控制
D.c位于阿拉伯半岛,此时气候炎热干燥
3.右图为夏至日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据此回答29—30题。
(1).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排列顺序是()
A.由低伟到高纬
B.由南到北
c.由东到西
D.由北到南
(2).图中甲地的日落时刻是()
()
A.6时B.15时
c.18时D.21时
4.下图是某日某时刻40°N纬线的昼夜分布状况图(阴影区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北京时间是()
A.22时
B.14时
c.10时
D.2时
(2).该时刻,40°N纬线上()
①昼弧范围都位于东半球
②昼短夜长,但白昼时间将渐长
③昼弧上各地日期相同
④P地当日日出为地方时7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B2、D3.c【解析】太阳直射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太阳的空间变化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分析图可知,①地在赤道,②地在23026/S,③地在23026/N,④地为66034/N。反映我国某校的只能是③地,故第题选c。
4.D【解析】②地正午太阳太阳高度最大值900,此时为12月22日,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较快,①、③、④三地正午太阳均在正南方向,③地处于一年中低温时期A、B、c三项都不正确,故选D。
5.B【解析】在日期和昼夜长短的计算和利用要注意以下的规律:①.上午与下午的时间相等,以当地的地方时为基准,可以用来计算日出、日落时间.②.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两条纬线上,一条纬线上昼长等于另一纬线上夜长。③.以春分、秋分为基准,向两侧相差天数相同的两个日期昼长或夜长相等。该题利用了第三个规律。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B2、c3.B
4.D
5.B
6.B7.D
8.D
9.A
0.(1)12;22;度数略
(2)-(6)略
(7)17时;7
(8)22.5°
1.(1)略
(2)A;A
(3)B-c-D;B-c;c-D-A;
2.(1)A
(2)c
3.(1)D
(2)D
4.(1)B(2)D
【2024届高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1】推荐阅读:
2024届高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1007-14
浅析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法总结07-08
2024届高考语文考点精析复习试题107-26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计划指导07-23
关于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09-29
高考语文的第一轮复习计划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