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描写雾的作文(精选19篇)
天开始暗淡了,白色的雾变成了乳白色,阵阵乳白色的雾气在身边飘来浮去,像是能把人都浮起来似的。我开始怀疑自己究竟是来到了童话世界?还是走进了迷朦的梦里?
雾在眼前逐渐变浓变厚,天给遮住了,远处的山给遮住了,甚至连脚下的路都给遮住了。四处一片迷茫,原本清晰的一切开始变得朦朦胧胧的了,顷刻间都隐没在白茫茫的雾里了,只有几处高耸入云的建筑,在雾气中挣扎着显现了它的最高层。
我伸手拂着眼前这乳白色的雾气,雾气有点潮湿,在手掌上留下一层水气,感觉腻腻的,粘粘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人物描写
丁玲曾说过: “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 让读者认得, 理解, 体会, 引起自然的爱憎, 是需要许多手法的。”因此, 在写作时写出真实个性的人物, 只有平常的了解还不行, 还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找准人物特点
有人说, 写人要写“魂”, 这里所说的“魂”就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 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撰作。由此可见, 只有对所作文章中心已心中有数, 即在写作前先给人物的思想定位: 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 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是一个有着品学兼优的人, 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等等, 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 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例如,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 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 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就抓住了农村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特点,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介绍小伙伴时就要先确定小伙伴与众不同的特点, 进而才能更好地思考表达方法。
二、选好典型事例
写人离不开事, 但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 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所谓典型, 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 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 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事, 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对小学生来说, 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 即时选择两件事例, 也不要平均使用笔墨, 应当详略结合。在具体安排详略时, 可以围绕中心, 比较每个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最能突出中心的, 要详写, 次之则略。
三、抓住人物描写
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身分、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 可以用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的动作来彰显人物个性; 可以对人物作入木三分的内心世界的刻画; 可以采用细节描写来为文章增添光彩, 使读者如观其形,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1. 外貌描写, 以形传神
人物的外貌, 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 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 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 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切忌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恰当的外貌描写, 不仅可以丰盈人物形象, 还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少年闰土》一文写闰土的外貌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是抓住了紫色圆脸, 项带银圈的特征, 把一个绍兴农村少年的形象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2. 语言描写, 言必由衷
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 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成功的语言描写, 要求使用的语言必须是具体感性的、生动的, 即形象化的语言; 必须是精确而凝炼的; 必须是个性化的。只有这样, 才能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如《少年闰土》一文, 从语言描写中, 我们知道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闰土作为生长在海边的农村孩子, 这正是他所熟悉的事, 因此, 他说起来滔滔不绝。这些语言的描写是多么地恰如其分, 符合闰土的身份啊!
3. 动作描写, 形神兼备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 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 不仅要听他怎么说, 更要看他如何做, 正所谓“听其言, 观其行”。那么, 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 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 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其次, 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 但只有那些有特色, 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 才能把人写“活”。
4. 心理描写, 升入心灵
心理是人物内心的活动, 是无声的语言。人物的内心世界, 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 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 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 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不仅要真实、自然, 还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作文时, 大多采用“我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时可以使用假设, 自然流露心理活动, 还可以有感而发, 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5. 侧面描写, 烘托人物
侧面烘托, 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 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为避免正面描写的平淡、拖沓, 可用侧面烘托法。侧面烘托可以物衬物, 或以景物烘托人物, 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
人人有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 一定要抓住人物的个性, 人物才鲜活, 才生动, 才能让读者久久不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
【关键词】作文;兴趣;积累;动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段话阐述了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性质与地位。对于刚刚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孩子来说,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我认为对于刚学习写作的孩子来说不要刻意强调种种要求和规矩,而是让学生放胆去写,自由去写,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为了让学生把写作变成自己内在的需要,由“要我写”过渡到“我要写”“我想写”。教师就必须做好作文的指导与训练工作。三年级作文如何起步呢?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乐于表达
当学生有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提起写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揭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生动。
二、善于积累
要让学生善于写作就必须善于积累,所谓的“善于写作”就是让学生写得清楚,写得充分,写得实在。“万丈高楼平地起”,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积累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首先积累来源于课文内容。认知心理学指出,3岁—12岁是记忆最佳期。为了帮助三年级的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
其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内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阅读课外读物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的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
三、勤于动笔
“作文就是用笔写话”。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既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要把练笔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各科学习之中、日常生活之中,只靠每学期几次习作,是不可能形成很强的作文能力的。要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和积累的基础上勤于练笔。例如让学生将观察到的情况用一两句话记录下来,作素材笔记等。另外写日记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还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四、勤于修改
这里的勤于修改并不是指教师要包教包改,而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习惯。袁微子老前辈曾主张:“写作文提倡学生自己修改,老师少去改它,改得越少越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后加批语”。对于袁老的上述主张,我非常赞同,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误用词语、标点符号及病句等,切忌一改到底,教师只需简单提示修改的方法,或者用各种符号标出该修改的字、词、句、段,至于具体应怎样改,则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三年级作文起步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充分发挥想象力,相信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都会一步一步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亚勤.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应从“细”处着手[J.考试周刊.2011(65).
那不是雪,是雾远处的房屋被大雾笼罩着,蒙蒙胧胧,若隐若现.那情景,虽没有庐山的云雾那样壮观,却也富有一番诗意.
雾围绕着树干,萦绕在树枝上,又缠绕着树梢.没有灯光的装点,没有那种火树银花的效果.在雾的装饰下,树木们不是那样的耀眼,但犹如蒙上了一层轻纱,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而花草上,露珠更显得晶莹剔透,尽管没有太阳的照射而感觉有些阴冷,但可爱的小露珠至少不会那么快消失.
人们开始在小路上穿梭了,那置身于雾海,行走在雾海中的感觉,是不是和神仙在腾云驾雾的感觉一样啊!
这雾既象牛奶一样浓,又如棉絮一般,轻飘飘的,覆盖着整个城市.
人们就从这浓雾中,开始了一天惬意的生活......
拉开窗帘,水珠像小精灵附在窗户上。抹掉雾气一看,原来是灰蒙蒙的雾来到了世界。
迷迷糊糊地走出家门,顿时感觉自己也被雾气包围,和雾融为一体。顺着水泥路往前看过去,街道的尽头显得如此深邃,好像一个神奇的通道,一个通往仙界的通道。我慢悠悠地向前走,脚下好像踩着七彩祥云,虽然走在地上,却感觉好像在空中漫步。
太阳奋力地往上钻,想将灿烂的阳光照向大地。可雾就是不想丢掉他的主角光环,灰蒙蒙的雾气将太阳抵挡,像一个坚硬的盾牌正在抵挡长矛的攻击。太阳也很无奈,经过了一番搏斗,只好甘拜下风。
来到马路边,透过雾中观望,竟然连一辆车也没有,只有那孤单的红绿灯隐隐约约地闪着绿光。这时,近处突然多出了一双红色的眼睛,好似在盯着我。那对眼睛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原来是一辆汽车,就像是从一个时空隧道突然冒出。转眼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压根就没出现一样。
终于,太阳突破雾的阻力,蹦出来了。原来灰沉沉的雾,突然变得金光灿烂,甚至还有点耀眼。这使雾气变得更加迷人。而雾自然会接受这神圣的洗礼,在空中飘飘荡荡,像一条条黄金的绸带在空中飞舞,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游戏。远处的房屋终于清晰了一点,和树木隐隐约约地显现在我眼前,只不过他们失去了往日那鲜艳的色彩,身上都带了点暗暗的灰色。
当夜晚降临,调皮的雾又卷土重来。在黑暗的衬托下,显得无比神秘,谁叫夜晚和雾气是一对好搭档呢?人们从这幽幽的雾气中走出来,像是幽灵从雾气中飘来。当你走进雾气中时,总是会感觉雾气在背后漂浮,就像鬼怪的手向你伸来。可当你回头一看时,却又空无一人。就这样被雾折腾了好一会儿,人们都回到家中,只留下雾在空中孤独地表演着自己的舞蹈。
又是一个清晨,我再次拉开窗帘。阳光映照在我的身上,雾早已没了影子。今天清早出来散步的人格外多,和昨日有明显的不同。可是好像没有一个人提到雾的话题,好像昨天根本没有雾来拜访。
清晨,我醒来,看到窗户上有一层白茫茫的雾,用手指还可以在上面画画。我非常好奇,便跑过去部爸爸,这是怎么回事。爸爸告诉我:冬天,室外温度低,室内很暖和,室内的水分遇到冰冷的玻璃,就形成水珠附在玻璃上,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雾。
听了爸爸的话,我有些似懂非懂。于是就上网去查相关资料,原来,水有三种形态,一种是气体,一种是液体,还有一种是固体。气体的水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水蒸气,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气体水分;液态的水是最常见到的;固体的水有冰或雪。气体的水遇冷就会变成液体水。室内空气中的水分遇到冰冷玻璃会变成水珠,就是这样形成的。冬天的车内玻璃上也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总是影响司机的视线,看来大自然的神奇现象并不全是给人类带来的是益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 就如“无水之源”, 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促使他们自觉自发的经常练笔, 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 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因此, 我在揭示每次的习作题目前, 总是以有趣的谜语、动人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教学《习作2》“我的自画像”时, 我先声情并茂地描述了本班一位学生的特征, 让同学们猜是谁, 大家的兴趣一下就来了, 纷纷举起了手, 我趁机出示本次习作要求, 给自己画张像。如果大家根据你的描述猜出是谁, 那就说明你的习作成功了。接着,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镜子, 仔细观察自己的外貌, 再想想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写下来。要求不出现自己的名字, 写好后交给老师。老师念, 学生猜, 结果大多数学生写的都能被猜中是谁。这时, 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对于那些学生猜不出的作品, 仍要鼓励, 师生一起共同修改, 直到满意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消除作文的畏惧情绪。
二、指导观察, 积累素材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 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 就让他们去描写, 去评论, 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学生来说, 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观察, 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 仔细观察事物, 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 写作时才有话可写, 写的文章才能真实生动。因此, 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或从上到下, 或从远及近, 或由表及里, 或先人后景。例如, 写一处秋景时, 我先组织学生有目的的参观校园。虽然校园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但让他们直接说出有什么特点, 还是无从说起。因此, 我带领学生有顺序的观察, 重点指导观察校园的花坛。从花园的位置、形状, 花园里花的种类、姿态、颜色、气味及自己的感受等方面边观察边指导, 教给观察方法, 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逐步养成留心周围事物, 细致观察的习惯。除此之外, 我还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 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并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 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 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 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针对这实际, 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写, 而是花一些时间与学生一起开展体育比赛、游戏、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有了亲身经历, 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实感了。通过以上训练,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 写起作文就有内容可写了。
三、学习例文, 由仿到写
苏教版教材每次习作都安排有例文, 例文起着指导学生写作的任务。例文都用的是孩子的语气, 写得是孩子的生活, 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 篇幅短小, 格调清新, 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作文起步, 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放的过程中, 抓住例文的特点仿写。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读懂例文, 明白例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把学例文落到实处, 使例文起到范例作用。如:《习作6》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文具, 教学时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出示几种文具的名称,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读懂例文。学生通过自读思考, 分组讨论, 交流汇报, 教师点拨, 明白小作者通过仔细观察, 抓住了铅笔刨刀的形状、结构、颜色等特点和它的用途, 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进行自我介绍, 语言生动形象。通过例文学习, 学生明白了写好一个物体就要仔细观察, 抓住事物特点, 介绍清楚它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同时要运用适当的叙述手法。接着, 让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一种文具,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 说说它的特点和用途, 教师相继出示一些词语供学生借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表达。可采取自由练说, 小组交流, 相互补充, 代表发言, 师生共评等方式练习口述。最后起草作文, 修改誊写。
四、读写结合, 读中学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人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 让大家知道, 或者用嘴说, 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 吸收和表达, 一个是进, 从外到内, 一个是出, 从内到外。”因此, 语文教材中的几十篇范文, 是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好材料。这些范文可是学生习作的好例子, 要抓住这些例子的一些契合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将范文中生动的词语, 典范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描写原野的热闹非凡。为了让学生学会这种自然的总分写法, 我就让学生以“田野里好一派丰收的景象”为开头写一段话, 描写自己眼中的秋天丰收的景象, 巩固内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再如, 学了《三袋麦子》, 让学生续编故事。学了《石榴》一文, 让学生学习从外到内, 由视觉到味觉的方法写一种水果, 可用上文中的一些词语。这样读写结合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内化课堂知识, 发展语言, 还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注重讲评, 激励为主
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情很感兴趣, 还在内心起到激励作用, 于是对这件事情就会更加关心, 想再试试, 更希望提高自己。因此, 作文讲评要尽可能用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闪光点, 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文, 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在每次的作文批改中, 只要学生能把句子写通顺, 错别字少, 符合习作要求, 我就给高分。学生哪怕只有一个好词, 一个好句, 我就给予表扬, 肯定他的成绩, 并在评语中写上“你有进步了!”“不错, 继续努力”等激励性话语。这样能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厌烦心理, 不那么怕写作文。
总之,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探索, 更新教育理念, 认真、扎实的抓好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学, 为高年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 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三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如何进行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呢?
三月长满青草
也盛开诗歌
枝头上诞生的阳光
被我的手心攥成温度
稚嫩的一朵花,妖艳
让诗歌不再沉默
一首诗歌的文字
拂去尘埃
我用明亮的眼睛研究世人
以及,掩藏在三月深处
不为人知的心态
米兰的馨香滴透三月
我看到空气里那场流通的鲜活
诗歌的火把,用一盏莲灯
映红城市迷惘的窗台
一首诗歌的妩媚
吆喝出三月欢快的尖叫
谎言
别让一种谎言
把自己封锁在思想的监狱
别让一杯泼辣的烧酒,灌醉神经
时光抱走的,是真实
面对一场雪的消瘦
或者爱情
她们,不会是谎言的忠实读者
一种谎言被打捞进春天
整个季节就从此面目全非
把自己捆绑
谎言一旦生疼
爱情就成了,一首诗歌的刺
一用力
足以戳破所有的荒诞
有雾的日子
这个冬日,有雾
门前的香樟树下
一些叶子堆满青涩
雾霭的眼里
掉落潮湿
一个猝不及防的寒颤
挑动冷暖的心事
青草的脉搏
被冬日折磨得似虚若幻
河堤枯竭,在窗外颓废
我从此喟叹
失落在迷雾里的那粒红豆
未曾被我拾揣
于是,我无法分辨
这个有雾的日子
到底是早晨,还是黄昏
纸飞机和油盐柴米的故事
纸飞机的游戏
失落在童年的门槛里
清瘦,发黄
二十年之后
我用它,幻化为生活
或者,油盐柴米
每个日出,抑或日落
我都替其打点行装
塞进诗歌的口袋
再过二十年,或者更老的时候
我幻想着,躺在枕边
伸手就可以掏出
一些童年的章节
一些生活的章节
还有那些
纸飞机和油盐柴米的故事
本栏目责任编辑 尹 马
样子就如同一块洁白而透明的薄绸披在一个个在风雪中奋勇剿匪的红军战士,样子甚是漂亮。
清晨,在松花江两岸散步。只见得两岸茫茫一片纯洁的白色雪地,走近一瞧,呀!一棵棵伟岸挺拔青松那张翼德一样的须发上裹着一层厚厚的,似雪非雪,似冰非冰的物质。这就是雾凇。呃——仔细一瞧霜雪包裹着的松树间,隐隐的显现出几点碧绿。这凇林间的树,在“晶冰”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清翠。而那雪霜寄生在苍松之上,也显得无比刚强坚毅。在我们北方冬天的“花”除了凇,还有梅。梅也似白雪,唯一的不同点就是:雪无淡香,梅含暗芳。这一点凇略逊梅一筹。其实不然,梅含暗香,而凇间散发的却是一种清凉,这股“香”比任何花香都沁人心脾得很!
夜幕已至,彤霞映得凇简直霜雪晶莹剔透。恰似正含苞待放的茉莉。瞧,他好似正在向路人们说:“一路平安回家”
天上的“路灯”冉冉升起,城市在它的呼唤下醒了。 往窗外一看,满眼是迷雾。看不清远方。我走在上学的路上, 漫步在雾中,仿佛进入童话的世界。美丽的大楼在雾中隐约可见,两旁的花坛像一位位仙女披上面纱似的若隐若现。我穿梭在道路上,心想在这大雾天里街道好似迷宫,待我们去探索,发现,闯关。
雾是当大气里的湿气由地球表面蒸发,上升并冷凝后生成的。听!鸟儿在枝头唱着欢快的歌,好像在晿雾快散吧!雾快散吧!闻!花儿冲破“白纱”散发着芳香。想!雾虽漂亮,但交通安全更重要。
雾在我周围缭绕着,浸湿着我的脸。啊!我感到一切都是那么舒服。这茫茫的大雾,真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啊!
一、培养写作兴趣
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可以说,学生对写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1.捕捉时机,培养兴趣
当学生受到什么刺激而情绪激动,急于要说的时候,就要趁热打铁地指导学生写作。一次,我走进教室,组长正在发刚改完的练习卷,同学们拿着练习卷在互相看分,同时在相互议论着。我抓住这个时机,让同学们写写拿到卷子后的心理活动,题为《我拿到考卷后……》。大家很快地写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虽说有的学生写得不太生动,但也是内心的一种表达,学生逐渐地对这种小练笔来了兴趣。
2.文体结合,提供素材
学生作文要写好,要有素材,要写出真情实感,于是我找机会多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引导学生自发性的探索寻找,积累素材。例如:活动课上带学生玩老鹰捉小鸡、长江黄河、放风筝等游戏。然后让学生把活动过程写下来。这样,学生玩得痛快,写得真实,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3.创造机会,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学生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总是有闪光点,大至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小至一个词语。每挖掘到闪光点,我都及时加以肯定。在评判时提高具有闪光点的作文的分数,同时,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动力。
学生的作文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体会到作文并不难,而是一种乐趣,“久而久之,將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叶圣陶
二、在阅读中学作文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由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学习这些文章对学生的作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大纲也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突破三年级学生由练笔写话向写片段过渡的实际困难。
1.学习课文语言
如学了《风筝》后,让学生用上第三自然段的句子来写《放风筝》。
2.学习构段方法
如学习成语故事《闻鸡起舞》后,让学生仿照第二自然段的构段方法写一位同学努力学习的事。
3.学习观察方法
如学了《赵州桥》后,让学生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观察家乡的楼房,然后写一段话。
这些练习来自学生熟悉的课文,又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原材料,学生完成并不费力。学生经过长期训练一定会达到“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和“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段”。
三、在现实生活中写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大纲也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见学生学作文时,一定得让他们确实“写真人真事真物”的作文观念。
让学生的作文反映自己的生活是天然合理的,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最吸引人和感动人的。因此,我十分重视作文前学生生活的积累,让学生写的必让他们先做。例如在教学状物作文前,我让每个学生回家种一种植物或养一只小动物。要求他们精心培养,仔细观察所栽培的花木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或观察所饲养的小动物的外形及习性特点等等。真是好样的,学生个个作文写得有内容、有特点。
——刚长出来的叶芽儿嫩绿中透着红色,显得很娇嫩。不几天,叶子渐渐长大,颜色也变成了浅绿,最后变成了深绿色的了。——《三角梅》片段
……
上述作文片段没有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仔细观察,是生编硬造不出来的。通过这次作文,使全体学生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要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作文。
一、“模仿”出方法
在刚开始带领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作文模仿开始,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也比较强,看到优美的句子、篇章,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写出这样的句子来。因此,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模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就需要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创造,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师还可以经常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让学生之间针对模仿写作的心得进行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比如,教师让学生以“我的家乡”为题目进行写作的时候,许多学生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觉得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实在是太熟悉了,将自己的家乡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也没有想过。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范文书上的一些优秀文章来进行阅读,看看别的小朋友是如何来描写自己的家乡的。比如,一些文章中是从四季变化的角度描写家乡的,一些文章是从家乡的一些习俗的角度来进行写作的,一些文章是从家乡发生的一些小事来进行写作的,通过写作将家乡中人、事、物表现了出来。学生通过阅读以后就恍然大悟,知道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写作。但是教师要给学生强调,模仿范文并不是抄袭范文,学习的只是范文的结构,具体的内容还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真实情况来进行写作。通过这样的模仿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提升。
二、“辩论”出精彩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就是在写作之前先要构思好,在头脑中形成基本的框架之后再进行写作,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会有目的地进行写作,避免写作出来的文章没有主题、结构不清。因此,在写作之前教师就需要让学生之间经过一个辩论的过程,在辩论中每个学生发表自己对写作的意见,交流自己对写作的看法。当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经过一个讨论然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的思想才会得到升华,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够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而当学生针对一些问题讨论不出结论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及时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提升写作的效率,避免学生将时间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争论过程中。
比如,教师让学生以“我的理想”为题目进行写作的时候,在正式写作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别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想,也听一听别的同学的理想。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分歧,如一些学生将来的理想是当科学家,而一些学生将来的理想是想开一个书店,有的学生的理想是能够吃遍天下的美食,做一个美食家。此时一些学生就说:“做美食家就是做白日梦,没有做科学家那么高尚。”当学生出现这样的分歧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及时进行调解,告诉学生“世界上的理想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任何人的理想都要被尊重,每一个职业都非常普通,都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成为科学家就感到很高尚,也不应该因为成为普通小职员而伤心,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就应该受到尊重”。经过教师的这样讲解之后学生就恍然大悟,也不再争执究竟什么职业高尚,而且学会去欣赏他人的理想和职业。接下来的讨论学生就能够愉快地进行了,学生的思路也变得开拓起来,写作过程也顺利多了。
三、“讲评”出佳作
作文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写作—讲评—再写作—再讲评”的过程,在反复的讲评中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目前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评改过程,而没有注重作文评改以后的讲解过程,因此学生就会对教师给出的评语存在不理解,但是由于畏惧老师也不敢向教师进行提问,学生也不知道从何处进行改正,因此学生的写作能力迟迟不能提升。教师需要逐渐重视起作文讲评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作文写作中存在着哪些优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该从哪些地方来进行改正,在不断地点评讲解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逐渐提升。
比如,教师让学生以“秋游”为题目进行写作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秋游的过程有深刻的体会,教师就专门带领学生到郊区进行秋游,走到户外来看看秋天究竟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进行写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阅的时候,学生多多少少对游记的写作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将游记当作是流水账的形式来进行写作,有的学生从自己早上出门开始写,然后将自己在这一天中做的事记录下来,整篇文章就没有主题,因此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只是对秋天的一些景色进行描述,描述了自己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树木、花朵,但是却没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来,因此文章读起来就像是劣质的科普文章,没有一点人情味,这也是不成熟写作表现;而一些学生想要通过散文的形式来进行写作,但是由于写作功底不扎实,因此整篇文章就十分凌乱,做不到“形散神不散”。此时教师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进行点评,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就会一步一步对自己基本功进行提升,明确写作主题,然后一切句子、段落都是为文章主题来进行服务的。而一些喜欢写散文的学生,教师要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等学生的基本功扎实以后再进行写作,此时学生才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
综上所述,小学中年级阶段的作文写作是学生将来作文写作的基础,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学会借鉴优秀文章,同时也会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进来。
参考文献
[1]刘海荣.小学中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策略之浅见[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8).
[2]张学文.读段是基础写段是重点——小学中年级作文起步教学初探[J].教育革新,2010(6).
从前天上有风云雷雾四个神仙。他们个个神通广大。有一天,他们下界造福人类。突然,他们看见一阵大火,把一栋8、9米楼房燃烧起来了,这时,云马上降雨把火熄灭了。这栋房的居民向他们表示谢谢,他们又到非洲。看见那里空气干燥,于是雾又把那里的空气变得非常湿润,云也降了一场雨,那里已经不是沙漠了,是一片青翠的绿洲。非洲人民很谢谢他们。他们又来到金沙江,那里水势很激。一艘千里船被阻挡住了,风用力一吹,船动了。接着,岸边的森林里有一个考古队发现有远古时代的植物,但地层坚固,凿不开。雷一吼,地层马上变成碎片。考古队说:“谢谢。”
从此,风云雷雾四个神仙就很受人尊敬。
xx年8月5日星期五天气:晴朗
大熊猫看起来很可爱。它毛茸茸的黑白相间的皮毛特别显眼。它圆圆的脑袋上有一对黑色的耳朵,总是竖着,好像在认真听着什么。它还有一双黑色的眼睛,眼珠子老是咕噜咕噜的,而眼睛外面的一层毛好像是故意染黑的。不仔细看,会以为是戴了一副墨镜!
大熊猫的可爱有点调皮。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动物园看熊猫。匆忙跑向熊猫笼的时候,正好看到两只熊猫在争夺食物!稍微大一点的熊猫因为体型和力气,抢走了饲养员放进去的食物,但是小熊猫看起来很可怜,似乎在向游客抱怨。我向饲养员要了一些竹叶,领着小熊猫去了。小熊猫左咬一口,右咬一口,津津有味地有条不紊地吃着竹叶。不一会儿,小熊猫接过来了。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指导策略
现在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写作的门槛,对于词汇量有一定的掌握,但是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力不足,对于词汇的准确理解也不够,所以,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把写作文当成了学习的负担, 感觉作文无法驾驭。 引导学生会写作文、想写作文和敢写作文,是现阶段老师要解决的问题, 老师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总结问题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作文的指导写作。
一、三年级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写作模式陈旧
很多老师在培养学生写作的时候总是喜欢让学生模仿, 这样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写出内容,但是却磨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还有对自己的真实感情进行抒发,老师运用陈旧的写作模式,让学生把一些范文里面的内容进行背诵和运用, 学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写作模式都是套用这样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慢慢消退。还有老师在写作中限制学生的写作字数、写作结构和培养孩子固定的写作模板, 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一个小圈子里面, 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限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语言素材的积累不及时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地输入语言素材,这样才能让输出和输入有所平衡,学生在写作的时候通过练习可以轻松地驾驭头脑中留存的素材。 三年级的学生由于阅读量和生活经验都很少,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老师要多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 有时候老师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会让学生准备一个小本,把平时看见的好文、好句都抄下来,老师会定期进行检查,但是这样会出现一个问题,学生平时没有认真地积累, 只是在老师要检查的时候,随便找一些看着比较好的素材抄下来, 应付老师的检查。我们知道语言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时时刻刻的,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语言积累的好习惯,不要让学生把文学素材的积累变成负担,以完成老师检查为目的,这样开展的语言素材积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二、对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指导策略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三年级学生对于语言表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老师要做好适度的引导,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做好精心的布置,让学生对作文课有所期待。 所以,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情景教学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比如,让学生写一篇描写景色的文章,老师可以给学生设定周边熟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写一下校园的春天, 老师最好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一下春天里的校园是什么样子, 回到课堂再让学生开展写作, 不要给学生限定范围,而是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鼓励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大胆选材,自己进行题目的拟定,这样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会让学生有空间和时间开展现象。 以往的传统教学是老师来拟定作文题目,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写作,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也没有自己的想法,学生对于这样的机械写作非常厌烦。 所以,对于写作课也很厌烦,通过老师给学生课堂“ 留白”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成为作文课的主人,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2.注重日常积累
积累是进行写作的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在进行写作的时候要厚积才能够做到薄发,当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时, 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也会不断地加强。 在平时的学习中, 老师应多引导学生看一些课外书籍,三年级的学生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还是很低的,所以,刚开始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老师可以在每堂课上给学生阅读一个小故事,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阅读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叙述, 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老师讲的故事记录到笔记本上, 找一到两个学生阅读自己记录的故事内容,通过自己的总结学生对于素材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在写作中可以及时地应用。
一、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写作文
1、以口语交际为平台,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积累学生作文的素材。
三年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作文,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逐步练说的基础上积累作文的素材,为写作文做好准备。
如笔者在教学口语交际“小小展销会”的时候。就让学生先利用星期天两天时间把自己不需要的图书、玩具整理出来,并标出价格。再在第二周的周一组织学生推销自己的物品。买卖场景非常火爆。有了这个素材后,笔者不失时机地抓住他们的兴奋点,进行点拨:小小展销会上有什么?你是如何卖出你的物品的?你又是如何以很少的价钱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的?……在练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下来,学生就有话可写了,效果也不错。
2、以玩激趣,让学生在玩中积累写作素材,写自己喜欢的内容。
小学生天生就爱玩,特别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但是要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在玩中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在写《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时,教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先积累活动的知识,然后写作。如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放风筝的活动。活动之前让学生注意观察:活动是怎样开展;自己或别人如何放风筝的;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参加活动,积累写作的素材,为写作做好准备。活动中学生非常投入,一见到有风筝上天就一个劲地叫呀、跑呀、跳呀。直到放学了,学生还是意犹来尽。第二天的作文课上,学生一个个都是妙笔生辉。
3、留心生活,写自己熟悉的、喜欢的物品,增加学生写作的兴趣。
鲁迅先生曾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如在指导写“我心爱的玩具(或文具)”时,让学生自带玩具到课堂,先让学生说说它的形状后,再介绍是如何玩的,并让他至少教会一个小朋友玩,最后让他再来写作文时,那就有话可写了,作文也就不难了。
3、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写作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因而让学生享受成功,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写完作文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在班集体中读一读,老师进行一些指导性的评价,主要讲优点,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情感将成为学生向下一个成功前进的动力。又如在班上设一个优秀习作角,凡是写得比较好的都可贴在那儿,学生会感到写好习作并不难,从而增强了习作的动力。因此要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作文,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喜悦中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兴趣活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注重语言的积累,提高写作的水平
语言是作文的基石,有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文。三年级学生是作文的起步,对作文的写作还不太熟悉。空洞的说教不能让学生写出好文章,要让学生在写作文之前学会如何去阅读别人的文章非常重要,注重将其中精彩的部分积累下来。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使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之后学到写作的方法。
1、注重写读书笔记。
积累不能仅仅局限在读、听、看上,写好读书笔记是积累词汇的一个好办法。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是一味地读书是不够的,如不能及时将读书的好词佳句记载下来。把读书时产生的感悟写下来,再好的记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因此要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把自己所看到的精华,及时地记下来,多写多练。是写作成功的基础。毛主席年轻的时候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写读书笔记的好处和重要性。
2、强化名家名篇的背诵,从中汲取写作的精华。
新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因而,背诵古诗文和名家名篇成了当前的一个重要内容。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背诵名家名篇,确实可以快速汲取精华,胸中有诗文,写起来自然感到有话可说可写。学生有了一定量的阅读,就会产生“我要写”的愿望。
三、坚持小练笔,降低写作的难度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让学生坚持进行小练笔,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学生进行日记写作,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断的写作练习以及对名作的仿写。当然小练笔不是盲目进行的,每次的训练都要有重点。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观察方法,还掌握了写作技巧,这样学生就不会为没有内容可写而发愁了。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小练笔进行多次的修改。力求在用词方面越来越准确,对事物的描写越来越具体、生动。可以开展小练笔交流会,让学生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片断和日记在班级中交流,评议。这样进行的小练笔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妈妈有一双似乎会说话的眼睛和一张爱唠叨的嘴巴。妈妈头发乌黑亮丽,看起来很年轻。
妈妈很严格。有一次,数学测验时我认真计算、检查,得了九十六分。回到家,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把试卷给妈妈看。妈妈严格的脸像绽开的花朵,露出欣慰的笑容。但她严格的说:“千万不要骄傲,到顶峰,骄傲了,也会一落千丈的。”虽然妈妈的话意味深长,但我也当做耳旁风。
又一次测试,老师刚发下卷子,我就囫囵吞枣的看一遍,很简单,一定会满分!怀着这种想法,我写完了卷子,把它放到一边,躺在桌子上。
卷子发了下来,我一看,才八十三分,我立刻惊了,我查找了原因,原来,都是我马虎骄傲,粗心大意造成的。到了家,我忐忑不安,怕妈妈会大发雷霆。妈妈一看,皱了下眉头,说:“你怎么这么马虎,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你这样,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后,我就认真地把错题改正了,还接受了教训。
我一吃完,就拿起笔“画”作业。我写的越来越快。中午之前,我赶紧把作业都擦干净,等着妈妈检查,妈妈一直没管。
下午四点,妈妈抽出时间,把作业拿走了。突然妈妈的脸变得阴阴的,然后就是闲电和打雷,最后倾盆大雨下来了。“你看,我是不是一个字?”“为什么不呢?”我反驳道。“来,到处看看。谁能看得清楚?”“我看得很清楚。”“你看清楚有什么用?除了这篇作文,其他都重写了。”“那么多,我根本看不完。”“那要写。”妈妈撕着作业说:“写吧。”
一、激发作文兴趣,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推动力。生动、有趣的情景, 能吸取学生的注意力。我训练学生写作的好办法是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说话。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 唱儿歌, 在黑板上画上大头娃让贴鼻子, 击鼓传花等, 先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演者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演后让学生描述表演的场面。学生表演得好, 描绘也非常生动。如出现“眼前一片漆黑”“心里怦怦直跳”“笑得合不拢嘴”“哄堂大笑”等形象的词语。然后再让学生写下来, 就成了活动场面、写人记事等好文章题材。
二、据实观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三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不丰富, 在教学中让学生实景实物观察, 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 他们才能较完整、具体地说出实景实物的特点来。三年级教材中有一篇习作训练, 内容是“观察中的发现”, 上课时我带领学生利用拓印、肉眼等观察指纹, 教给他们观察方法、观察顺序、观察结果, 一部分一部分地说清楚, 最后连起来说, 最有趣的地方要详细的说。先分小组讨论, 让每个人都有练说的机会。准备充分的到讲台前去介绍。“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一内容也如此这般……这样的教学, 学生劲头足, 看得仔细、也看得清楚, 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写文章热情也高, 也有话可写了。
三、分类提炼素材积累学生作文语言
小学生观察力差, 作文素材积累较少, 平时我分类整理了写人、记事、写景等相关词语。每天出示一类,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用提供的词语适时练习说话、写话, 这样抽象的变形象了, 就解决了没有题材可写, 语言不美之说了。
四、情趣作文投入让学生乐于表现
心理学告诉我们:“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 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 不是当作负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既要从内容入手, 使学生有内容可写, 有话可说, 又要注意教学手段、方法的趣味性。如写人的训练, 先练写人物的外貌特征, 然后有目的去看书练习写人物的神态、表情、心理活动等。写人物时我引导学生就地取“材”, 相互观察, 对像描绘, 上台演说, 让大家推测辨认写的是谁, 评比看谁写得最像, 学生的兴趣随之而来。为了拓宽学生的见闻,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我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留心一件所见所闻, 上第一节语文课前几分钟说说、讲讲最有趣、最令人高兴的一件事, 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提高得非常快, 为以后的作文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年级描写雾的作文】推荐阅读:
描写雾的作文350字09-28
三年级描写花作文11-08
三年级作文描写丰收的11-28
三年级描写下雨的作文12-14
小学三年级上作文-人物描写05-28
三年级描写花的作文07-20
描写大海作文200字作文三年级10-11
描写狗的外形三年级作文06-30
关于描写文具的三年级作文09-11
三年级描写春天的作文300字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