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智慧心得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式管理智慧心得(精选8篇)

中国式管理智慧心得 篇1

11071107

冯剑波

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盛世,出现了百花竞放,百家争鸣的繁荣。三教包括:佛教、道教、儒教,九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

一、孔孟儒学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我理解的知识分子积极入仕儒家思想的描写。

儒家主张率真、合礼、推己及人且不问后果的仁爱精神。儒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应该是最深的,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金榜题名时,一施自己的远大抱负,为国家兴利除弊。韦编三绝,积极去游说,宣传自己就是他们积极入仕治国的体现。他们一生中读圣贤书,闻天下事,谈到国家安危则忧之哀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达济天下”可以说是历朝来很多文人的人生信条。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文人的所有理想,忧国忧民、为国奉献是他们的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这种思想所产生的行为的很好诠释。

半部《论语》治天下,大部分封建集权统治独尊儒术,利用儒家思想来统治国家。中国知识分子包括广大民众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很多都形成了温顺善良的性格,不到最后一步绝不造反,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吧。

二、老庄道学

“宁生而曳宁尾涂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知识分子清静无欲,崇尚自然的另一种选择。

在封建时代,积极入仕的知识分子比比皆是,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状况每朝可见,有时候性命都难保,更谈不上什么大展鸿图了。于是文人们隐居山林,玩弄花草虫鱼消磨自己的壮志,只留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趣句。三国魏时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是典型的代表。他们常集于山阳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这种超越自古的传统礼制,其实都是对礼法尊严的一大挑战。这或许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但是这种放浪形骸皆自然,鄙弃礼仪道德做性情中人的做法对后世乃至今世有很大的影响的作用。不管是从开始领悟自然即能逍遥,在无边虚无中体会有限存在,还是时代让他们感觉理想和现实差异很大,变的不愿留骨而光,但这种无拘无束融入自然的生活能够让人回归原始那份本性,回归豁达的率真。

这种与积极入仕对立的老庄思想无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另一条出路。进则儒,退则道;顺则孔孟,逆则老庄;进而得天下,退可居田园。这两种思想构成了知识分子主要的精神境界。

感悟:

中国式管理智慧心得 篇2

政治智慧是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王者伐道, 智者伐交, 武者伐

蕴含在历代政治智慧中的中国式管理思想, 构成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式管理基本框架。中国的企业管理者, 吸取、创新和发展这些精华, 对有效管理企业大有裨益。

谋”, 这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简洁而深刻地体现出中国人三个层次的政治智慧。王者、智者、武者, 并非简单的指大王或皇帝、有智慧的人和善于用兵之人, 而应分别理解为拥有最高、次高和一般政治智慧之人, 层次由高及低:伐, 不能直接理解为讨伐、攻打, 应理解为运用、实践;道, 可理解为万事万物发展的内在或客观规律;交, 可理解为外交、社交或交易、交换, 并通过交易过程形成一种平衡;谋, 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谋略, 包括“阴谋”和“阳谋”。

由此可见, 懂得并善用“阴谋”、“阳谋”, 仅仅是中国政治智慧的初级阶段。人们常推崇的如诸葛亮等军事家、战略家的谋略, 正是属于这个层次的政治智慧。如果能够灵活自如地与他人形成利益、价值等方面的交易、交换, 形成有效、平等的交往、交流, 并以此形成一种权力上的平衡, 那么就是达到了中国政治智慧的中级阶段, 可称之为智者。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式管理精髓的、拥有最高政治智慧的人, 是那些能够认清、尊重并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领悟文化内涵, 并将文化与行为方式融为一体,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之人。

现在全世界流行研究中国的《道德经》和《论语》, 表明西方人也开始注意中国人管理思想的精髓更多蕴含在并非直接论述谋略的典籍 (如《孙子兵法》) 中, 而是蕴含在为人处事、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律和道理中。

中国人、西方人在政治智慧上的差别与在管理理论上的差别一样大。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没那么显性、规矩, 如中国文化一般含蓄、内敛, 甚至略带阴柔。既讲人情、讲面子, 又重视家、国、宗法;既注重阴阳协调、和谐至上, 又在乎伦理道义、讲究直觉悟性。因此, 和而不同、以人为本、中庸之道、无为而治等政治智慧, 才是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基于文化内涵的行为方式

是政治智慧的具体体现

关于变通

与开放、张扬的西方文化相比, 中国文化更具有含蓄内敛的阴柔特质。这种特质表现在中国人对含蓄和意境的追寻, 渗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血脉”, 成为一种艺术态度和生活自觉。正是由于这种阴柔特质, 使得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十分讲究权变或灵活变通。“男女授受不亲, 礼也;嫂溺, 援之以手, 权也。”是一种变通。“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是一种变通。“制度是死的, 人是活的”, 是一种变通。“不管黑猫白猫, 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其实也是一种变通。

关于人情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 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之一。李泽厚先生认为, 中国文化是一种心理———情感本体的文化。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 核心部分就是“情理结构”, 即理智与情感交融。钱穆在《孔子与论语》中也说, 儒家论人生, 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因此, 中华民族是重“情”的民族, 中国文化是重“情”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 一部中国文化史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史。在中国文化中, 对情感的表达和宣染是历久弥新的主题, 爱情、亲情、友情, 喜爱之情与怨恨之情, 兴奋之情与痛苦之情, 支撑着中国文化从远古走向未来。

不过人们常说的“人情”更多的是指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交流,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谚语。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 中国人之所以不愿意背井离乡、不愿意浪迹天涯,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愿离开他赖以生存的熟人生活圈。“熟人好办事”, 这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信念。在中国人的社会中, 通过人情往来而编织的“网络”生活, 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图景。由此所形成的特异景象便是:在中国, 最流行的学问是“关系学”。

关于家国

在中国文化中, 整体是高于一切的, 常说的大局意识、大公无私等都反映了这种整体本位的取向。中国过去是农耕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 以农业文明为主。聚族而居是生存的基本形式, 家族的繁衍和强大需要每一个个体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家族的利益。因此, 整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得以确立, 而家族内部所存在的宗法血缘关系又使得这种价值取向更加稳固。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 那里土地贫瘠, 但海岸线很长, 适合发展航海业和工商业, 因而形成了早期的商业文明。商业文明首先要解决产权问题, 确保个人的权益, 这就需要“游戏规则”。于是, 契约关系成为西方商业文明的基础。随着产权的确立、个体的利益得到保护, 个体意识也就相应地形成了。这是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上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文化是一种“家”文化, 血缘关系使“家”成为最基本也最牢固的整体单元。一个男人的成功, 离不开“家”的支持;一个社会的稳定, 离不开“家”的稳定。

由“家”推而广之, 中国文化必然强调“国”。“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忠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移孝作忠是中国传统治理的共同理念。“国家国家”, 是先“国”后“家”的, “没有国哪有家”是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不朽宣言。遗憾的是,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 “爱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忠君”的代名词。由此而衍生出的怪异文化景观就是:中国人虽然从来都不缺乏“爱国主义”的典型, 可是在很多“君”只是暴君、“君”与“民”严重对抗的时代, 一些“爱国主义”英雄却往往成为“愚忠”文化的表征, 甚至成为屠戮民众的凶手。这一点, 已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一种挥之不去的痛。

此外, 不能不指出的是, 由于中国文化过于强调“家”与“国”的整体利益, “人”———也就是当代西方文化所推崇的个人利益、个人自由,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则被严重忽视和矮化了。

关于和谐

中国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正如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 (俗称阴阳鱼) 组成, 阴阳两条鱼紧紧相拥,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首尾环抱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给人以运转无穷、充满生机的动感和美感。“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 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的哲学要义:一是阴阳对立, 一切事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对立的因素;二是两种对立因素相反相成, 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对立的因素相互融合;四是阴阳轮转, 此消彼长, 物极必反, 动态平衡, 对立的因素永恒地转化生息。

太极图可谓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从太极图不难看出, 对立面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主基调。古人对和谐的追求大抵有四个维度:一是身心和谐, 二是人际和谐, 三是群己和谐即公私和谐, 四是天人和谐。

关于伦理

从先秦开始, 儒家就有了圣王统一的思想, 孔子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这种圣王思想的典型表征。在后儒尤其是宋明理学出现之后, “内圣外王”更成为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命题。迄今为止, 在儒家政治哲学的框架内, 奠基于《大学》“八条目”之“内圣外王”的逻辑进路, 儒家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这一模式也被视为儒学政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征, 其价值内核是“忠孝治国”。在具体的理论走向上, “家国同构”走向了以宗法血缘为社会基础, 以道德的形上学来统率世俗政治的仁政或德治之路。换言之, “内圣外王”的形式特征是“家”与“国”在人伦关系和组织结构上的同构性, 本质特征则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属性。因此, “伦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准则, 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

传统伦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三纲”、“五常”、“五伦”等, 以这些内容为基础, 便可以编织出一整套维系社会稳定的“天罗地网”。而与中国“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不同, 西方文化则更崇尚权利的法治文化。

关于悟性

同一件事情, 同一种现象,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领悟到完全不同的道理, 得到完全不同的启示;对事物的解释没有标准答案, 解释的方法也无须遵循严谨的逻辑规则, 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式的解读;解读的结果与个人的生存境遇、人生阅历、文化立场密切相关。这, 就是悟性文化。

西方思维科学把人类的思维方式分为理性和感性两类, 现代思维科学又进一步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悟性思维, 并分别指向人类精神世界的三个不同领域———科学、艺术、人文。与西方文化重视实证分析的逻辑理性思维相比, 中国文化更多体现为一种重视经验直觉的悟性思维。理性思维的目的是求知, 悟性思维的目标是求道;理性思维回答世界是什么, 悟性思维更多地回答世界为什么;理性思维的基础是逻辑规则, 悟性思维的基础是直觉和灵感;理性思维构建的是严谨的科学体系, 悟性思维构建的是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智慧。因此, 悟性是一种不同于理性的哲学思维, 它奠基于经验的基础之上, 并不严格遵循逻辑规则, 其得出的结论具有非逻辑性、跳跃性、偶然性等特征。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恍然大悟等等, 就是悟性思维最通俗的概括。悟性思维的要害在一个“悟”字, 领悟、体悟、感悟、觉悟、醒悟……通过身心的体察, 心领神会“道”和智慧的奥秘。

用政治智慧构建中国式管理的

思维框架

“和而不同”:中国式管理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非常符合传统文化观念和大众价值取向的战略目标。这种和谐绝不应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 而是要如《论语·子路》中所言:“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何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从、不附和, 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使决策更加完善;对下不排斥、不压制, 能海纳百川、从善如流。《国语·郑语》对“和同之辩”有深刻的阐释:“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生之, 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这就是说, 不同的因素互相匹配、对立、依存、转化、流变, 方能构成多样性统一的变化日新的世界;若事物只有单调的雷同, 不但不能产生和创造新的东西, 反而会使事物归于失败和毁灭。所以, 只有一种声调, 就没有美妙的音乐;只有一种颜色, 就没有华丽的文采;只有一种滋味, 就没有丰富的美食;只有一种事物, 就无法进行对比。只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充分交流、驳难、融合, 才能最终形成最优方案。这就是“和而不同”的管理智慧。

在面对中国管理实践中常见的领导班子成员关系变化、内斗多于和谐等问题时, 应按照“和而不同”的本质要求处理。例如, 关于上级领导班子配备的问题, 有人提出要掌握好四个要领:一是注意才能的搭配, 选准“千里马”, 配好“老黄牛”;二是注意风格的搭配, 选准“爆破手”, 配好“消防员”;三是注意职权的搭配, 选准“外交官”, 配好“管家婆”;四是注意梯队的搭配, 选准“突击组”, 配好“预备队”。另外, 关于正职与副职的关系问题, 也有人提出了“四不”原则:对正职, 要做到统揽不包揽、善断不武断、信任不放任、大度不失度;对副职, 要做到到位不越位、服从不盲从、补台不拆台、分工不分家。

“以人为本”:中国式管理的价值核心

“以人为本”是当今中国的流行语。所谓“以人为本”, 是与“以物为本”、“以神为本”相对立的。从哲学上讲, 人是物的主人, 物是人役使的对象。但是, 当物的功利性价值被无限放大, 人就可能异化为物的奴隶。当前, 社会上追求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贪图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信奉“有奶就是娘”的实用主义、标榜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等等, 就是这种物本位文化的突出表征。实施“以人为本”的战略, 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人与物的异化状态。

中国古代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人本理念, 人性、人道、人格、人伦、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等, 在先秦时期就得到了最广泛、最深入的讨论。《周易》把人作为“三才”之一, 老子把人当做“四大”之一, 都充分凸显了人在整个世界中的特殊地位。《礼记·礼运》中说的“人者, 天地之心也”, 《孝经》中说的“天地之性人为贵”, 都进一步彰显了人的本质地位。要做到“以人为本”, 一是要关心人———关注人的生存命运, 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二是要尊重人———承认人的主体地位, 确保人的基本权利;三是要解放人———破除一切制度障碍, 彰显人性自由的光辉;四是要发展人———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 要突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关键要实施人本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 人本管理要实现“八个转变”:一是要重新认识人, 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不能把追求利润作为最高目的;二是要真正尊重人, 实现从“人是工具”到“人是目的”的转变, 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三是要科学选择人, 实现从“相马”体制到“赛马”体制的转变, 创造让真正的“千里马”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四是要合理组织人, 实现从任人唯亲到任人唯贤的转变,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五是要全面培养人, 实现每一个员工从人员到人才的转变, 把人才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六是要全程激励人, 实现由“想办法留人”到人自愿留下的转变, 使每一个人才都能够安心工作, 衷心的为企业作贡献;七是要适当约束人, 实现由制度约束到价值观约束的转变, 让企业的核心价值内化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八是要真诚关心人, 实现由关心员工本人到也关心其家庭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转变。

中庸之道:中国式管理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对中庸之道总是有一些误解。常见的误解, 或是把中庸之道当做折中主义, 认为取两端之中点即中庸之道;或是把中庸之道当做调和主义, “和稀泥”, 无是无不是, 无可无不可, 实际上是模棱两可。如果是这样, 那么中庸之道就不仅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反而成了糟粕。《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明确地把中庸之道放在至德的位置, 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一般人很难做到。朱熹解释说:“中者, 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 平常也。”程颐说:“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中庸之道或中庸管理, 绝不是折中主义或调和主义, 它强调的是不偏不倚的“适中”, 是“无过无不及”的恒常之道, 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使事情“恰到好处”。这是一种极高明的思维智慧。

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可从四个维度来理解:一是以A为主, 以B为辅;二是主张A, 但不能有过度的A;三是不走A与B两个极端;四是亦A亦B, A与B同等重要, 不拘泥于任何一方。我们在现实生活和管理实践中, 要切忌肤浅的解读和应用中庸之道。

无为而治:中国式管理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是先秦儒家、道家、法家的共同追求, 以道家为最。所谓“无为而治”, 是一种统治者不参与也不干预具体事务的处理, 让社会内部的各种力量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 让民众自我管理、自我化育、自我成长的治理理念。“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 而是以“无为”的方式去做。从管理的意义上理解, 就是管理者不干预下属的具体事务, 放手让各个部门、每个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从而以最小的管理投入, 获得最大的管理效益。

《老子》阐释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总纲:“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大意是:我无所作为, 人民自然顺化;我不卖弄聪明, 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 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 人民自然淳朴。

如何做到“无为而治”?

第一, 要“道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对管理的启示, 简要的说就是两句话:按客观规律办事, 按“游戏规则”出牌。

第二, 要“以柔胜刚”。老子的智慧完全来自于生活。他看到:“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所以他得出了结论:“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第三, 要“清静无事”。因为多事之主必多生事端, 大兴土木, 搅扰百姓, 祸乱天下;而好静之主必休养生息, 不劳民力, 还富于民, 静抚天下。老子打比方说:“治大国, 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就像煎小鱼一样, 你把鱼翻来覆去地煎, 鱼就碎了。你把人民呼来唤去, 那国就败了。所以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管理企业的道理与之相同:战略一旦确定, 就不要轻易更改;队伍一旦建立, 就不要随意撤换。

第四, 要善于用人。领导者要实施“无为而治”, 具体事务就需要有才干的人员去处理。领导者只需充分信任他、授权给他, 不要拿条条框框限制他, 更不要随意干涉他。所以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

第五, 要“不争而胜”。老子非常推崇水德———“不争之德”。他认为:“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正如海纳百川一样, 你不争, 处于下游, 反而能成就自己的王者气势、王者风范。所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这就是“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而现在有些人, 什么都争、什么都抢, 最后什么都争不到、什么都抢不到。其实, 老子讲不争, 并非完全的舍弃, 而是提倡“善争”———高明的争, 以不争的方式来争。什么叫以不争的方式来争?就是我不和你争, 结果反而有利于我。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讲, 就是要从白热化的、不公平的或恶性的竞争中退出来, 争别人之不欲争, 争行业之无人争, 争对手之不敢争。现在, 聪明的企业家已很少采用那种“伤敌一千, 自损八百”的低价竞争或其他恶性竞争策略了。

第六, 要“为于无为”。什么叫“为于无为”?就是以“无为”的方式来“为”。老子认为, 管理者“为无为”, 就可以做到“无不治”。一方面管理者要“无为”, 不随意干预, 不胡作妄为, 创造一种条件、倡导一种文化、推行一种价值, 使下属都能自我管理、自我创造、自我发展, 这样下属把什么事情都做好了, 而领导者好像什么也没做;另一方面, 领导者又要有所“为”, “为”什么呢?当然不是琐碎的事务, 而是要抽身谋大计, 把自己从纷繁的琐事中解脱出来、从复杂的关系中解放出来, 专注于宏观战略、发展方向、长远规划等工作, 做组织的灵魂和旗帜。

这些蕴含在历代政治智慧中的中国式管理思想, 构成了中国式管理的基本框架。这些思想远胜于单一的谋略, 是中国式管理能够在今天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继续发挥巨大作用所依赖的宝贵财富, 也是中国式管理区别于西方式管理, 并能对西方经典管理思想有借鉴意义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学者和企业管理者, 应吸取、继承、发扬这些思想精华, 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上, 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和价值观, 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栖息谷:网聚中国管理人的智慧 篇3

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而超过40万人的商业智慧对中国企业而言,会是一种何等的影响力?

栖息谷是一个管理类的网络社区,创办于2002年年底,是国内最大的非商业性管理网站。其一直倡导的开放、共享和非盈利性原则,得到了诸多企业管理人的认可。在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下,栖息谷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管理类网络社区。

战略投资助力栖息谷

2006年,栖息谷获得了第一笔战略投资,这是栖息谷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栖息谷告别了业余运作,走上了专业化运营的轨道。

栖息谷的创始人、总经理谢承对《新财经》记者说,栖息谷的投资方为国内一家实业公司,栖息谷所获得的投资金额在互联网界并不算大,但足可支撑未来三年的业务发展。

谢承说:“为了谋发展,栖息谷需要资本,但资本的力量是一柄可怕的双刃剑。我们在寻找投资方的同时,一直担心被资本左右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方向,而这些恰恰是栖息谷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栖息谷曾经接触过一些风险投资,但最后还是在资源互补、价值观接近、保持原有管理团队等条件下,选择了国内一家实业企业作为投资方。”

在引入战略投资后,栖息谷的内部DM刊物《家书》也得以成功问世。《家书》刊物中有“取势”、“明道”、“优术”、“践行”、“合众”等相应栏目。“取势”合“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之意,强调一种大局感;“明道”的意思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优术”则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意思,主要关注管理工具、管理技术及管理流程;“践行”的着眼点是“做什么,怎么做”;“合众”的意思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谢承告诉记者:“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合理筹划整合,栖息谷已经成为中国最庞大的管理人学习型组织。”栖息谷的价值观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宗旨是“立己达人,同济天下”。

栖息谷聚焦企业管理人

栖息谷的掌门人谢承是一位资深的企业管理人,他在大学毕业的第二年,便当上了一家年营业额过5000万、员工近400名的零售企业总经理。而管理人固有的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让他产生了创立“栖息谷”管理人社区的冲动。特别是,当谢承看到一些人拿别人的成果为自己牟私利的种种丑态之后,更激发了他创建一个免费网络社区的欲望。

作为一个的管理类网络社区,栖息谷为会员免费提供实践分享、问题交流、商务交友、博客等平台,目前注册会员45万,发帖总数达90万。

目前,栖息谷涉及内容涵盖出版、咨询、数据、培训、测评等多个领域,已建成管理人的成长博客——“足迹”(www.folo.cn),以及管理人生——“嘉木”(www.jamoo.net)两个子站。

截至2007年7月,由栖息谷举办的线下主题聚会已逾百场,参加人数约5万,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十多个城市举办了近百场会员聚会,参会人数总计逾万人。目前,栖息谷45万的会员量,在国内管理类网络中首屈一指。每日由博客、论坛、嘉木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专业文章超过千篇。事实上,你可以在栖息谷找到任何商业焦点、新思维和最前沿理论。

为更好满足和促进会员之间的商务交流需求,2007年,栖息谷在全国各大城市全面启动会所计划,这已成为以网络汇聚全国管理人,在线下促进会员忠诚度的新型模式。

据了解,曾在栖息谷公开透露过身份的管理人包括家乐福中国区高管、深圳华为公司高管、美国加州大学教授、TCL高管,等等。这些人的参与充分体现了栖息谷的价值。

但谢承说:“栖息谷现在做得不够大,中国的管理人群在千万级,我们现在的会员还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数量。”随着“实践中国”管理案例征集活动的启动,栖息谷在“实践指导现实”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以“实践中国”影响中国企业

最近,栖息谷在国家相关协会的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首届“实践中国”管理案例征集活动。这次活动总投资近500万元,创造了国内大型管理案例征集活动规模之最,很有可能是国内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管理案例征集活动。并且,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民间形式举办的管理案例征集活动。

对于举办此次活动的原因,谢承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包括企业运用及大学教学的案例,多以国外案例为主,但一些国外企业在中国的经营并不好,比如谷歌、雅虎、亚马逊、戴尔。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的同时,中国管理人需要跳出盲目崇拜和照搬照抄的束缚,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土的管理模式。我们希望将本土的案例进行整理,帮助中国企业找到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管理方法。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企业不胜枚举,但我们在放眼全球的同时,更要立足眼前,透过中国本土的管理实践分析出他们成功的实质。栖息谷期望通过举办“实践中国”案例征集活动,达到交流企业管理思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在“实践中国”案例活动结束后,栖息谷将采取网络互动出版形式,选择最优秀的20篇案例,加上栖息谷的网友点评及评委点评,集结出书。

谢承透露,评审看重的是案例的有效性及推广价值。“有的案例可能会对本企业有效,但不适合大范围推广,评审要看管理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推广价值会从整体的成本考量,如资金成本、人员成本。”据了解,此次“实践中国”管理案例征集活动会实行网络实名制投票,并会辅以手机号码验证形式以杜绝重复投票。活动的评委队伍将由国内知名咨询公司、知名企业家担纲。

据记者了解,国内的企业案例多来自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而此次案例征集活动将在金融企业、上市公司案例方面有所突破。

隔行如隔山,但管理之路却是相通的。栖息谷所独创的价值点,就是要让最好的管理思想能够“落地”。也正因此,栖息谷正在成为中国式管理思维的集散地。谢承说:“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生存于世上,而是生活在一个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集体之中。提高自身价值的立己过程,是为他人、为社会带来价值的前提要素;主动积极帮助他人的达人过程,是为他人、为社会带来价值的必要实践。”

立己达人,方能同济天下。这是栖息谷的追求,也是谢承的追求。

记者手记

宁高宁曾说:“经历了多少挫折才知道,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是多种变量不断交叉变化的组合,管理者的任务在于找到这些组合的元素,理清它们的关系,并把握其变化。”

疫情下的中国智慧心得感悟 篇4

九九艳阳惊蛰来,武汉樱花竞相开。今日10:57惊蛰至,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耕始、万物迎来生机。相信,疫情终将过去,山河定会无恙。

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要看到希望。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惊蛰来了,桃花开了,黄鹂鸟清脆的叫声响彻耳际,布谷开始提醒人们春耕,这一切景象,都会让我们看到希望。虽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显现出巨大的优势。第一时间,全国各级党组织织就了严密的防控网、军民团结携手铸造了强大的防控盾、医务人员鞠躬尽瘁构筑了牢固的防控墙,10天时间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交付使用的中国速度、全国各行各业数以亿计的捐款捐物……如此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面对这场灾难,从面战胜它。

蛰虫惊而出走,我们仍需蛰居。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人宅家40余日,过了一个长长的春节假期,但这个中的辛酸却是难以言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截至目前,有21个省份疫情零新增,各地卡点解封,社区基本可以自由出入,复产复工拉开帷幕。如此情景,让部分人看到了希望,产生了懈怠思想,街上的车多了、人多了,部分店铺也开门了,长时间不喝酒的兄弟约起来,广场舞“大妈”们也舞动起来了。些时,我只想说,同志们,长点心吧!疫情并未过去,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联络感情可用电话微信,强身健体在家亦可。虽时至惊蛰,鸟虫皆出,但我们蛰居在家不聚集仍有必要。我们应当看到,此时还有无数的医务人员、基层党员干部、解放军战士在抗疫一线坚守,你的一次放松,有可能让这些平凡的英雄几十天的付出付之东流,将心比心,他们也有家人,在你享受天伦之时,他们却离开亲人,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

中国式管理智慧心得 篇5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心得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曙光在前、重任在肩,组织部门作为党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涵养“四种情怀”,在决战脱贫攻坚中谱写新篇章。

要涵养“斗士”情怀,筑牢“桥头堡”。立下愚公志,搬走贫困山。帮钱帮物,不如用心用情帮助建个好支部。组织部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应注重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持续增强组织功能和组织力量,建强筑牢党在贫困村的战斗堡垒。果断按下增收脱贫“加速键”,不松劲、不畏险、不懈怠,真做真为、善作善成。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志,瞄准最突出的短板、最明显的弱项、最棘手的难题,完善并强化帮扶举措,集中火力、尽锐出战,推动打赢脱贫攻坚的硬仗。

要涵养“工匠”情怀,下足“绣花功”。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是靠干出来的,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扶贫贵在精准,关键在于精准施策、精准到户、精准帮扶。针对脱贫攻坚中遇到的堵点、难点和节点问题,要下足“绣花功”,扎实帮助贫困群众树信心、立斗志、摘穷帽。引导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参加就业,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质的飞跃。在吃透上情与摸准下情上做文章,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

要涵养“医生”情怀,提振“精气神”。近年来,虽然脱贫攻坚连续捷报频传、战果辉煌,但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面对最后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涵养“医生”情怀,把剩余的老大难问题逐一“过筛子”。运用好望闻问切,科学把脉问诊,找出致贫的症结所在,逐户开出针对性的“药方”,对症下药、靶向攻克。同时做好分类指导,对缺乏创业路子、发展资金不足、因病因残致贫等情况,实行“一户一策”,销号“清零”。

要涵养“伯乐”情怀,激发“动力源”。脱贫攻坚既是磨砺干部的“大熔炉”,亦是考察干部的“试金石”。作为干部之家的组织部门要涵养“伯乐”情怀,扩大选人用人视野,以精准扶贫能力选人才,以脱贫攻坚成绩论英雄。主动出击,在脱贫一线赛马识马,把脱贫攻坚作为考察干部的“大平台”、识别干部的“三棱镜”、选拔干部的“主渠道”。树立重担当实干的选人用人导向,把准“刻度尺”,及时将表现突出的扶贫干部用起来,激励他们精神饱满地去攻坚克难,坚决啃掉剩下的“硬骨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决胜脱贫攻坚战,需要抢抓时间、不负韶华;团结奋进、一鼓作气,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满怀豪情向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心得2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这是一场硬仗,越是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到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和巩固脱贫成果的决战决胜阶段,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当前,国内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取得压倒性胜利,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不容忽视、不容懈怠。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举措。两场“战役”,都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越是到最后时刻、紧要关头,越是要对标脱贫攻坚“深水区”,紧盯疫情防控“硬骨头”,正确处理好脱贫攻坚与疫情防控关系,坚持“两手抓”实现“两不误”,越是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紧盯目标不停顿。自脱贫攻坚战打响7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国上下一心、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么多人脱贫。“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山九仞,功亏一簣”。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艰难的一年,半路杀出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的攻坚路举步维艰,路行至此,不进则退。非常时刻、非常时期。各级党员干部当挺起脊梁、咬紧牙关,坚决克服疫情防控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坚决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坚决落实脱贫攻坚责任。要紧盯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集中优势资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担当再作为。

提高警惕不大意。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要啃下“硬骨头”防止边脱贫边返贫的压力依旧很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复工复产推迟,大部分劳动力输出受到制约。加之部分贫困户造血功能差,“等靠要”思想还存在,内生动力不足,返贫风险剧增,脱贫攻坚任务加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各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如今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持续性,切不可麻痹大意。要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逐步逐级建立脱贫攻坚返贫防控机制,坚决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不仅要抓好脱贫,更要防止返贫发生。要把防止返贫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来抓,再度精准识别、精准施策,遏制返贫、防止反弹,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咬紧牙关不放松。如今,抗击疫情的斗争正处在最关键阶段,不少国家也日益面临疫情的威胁,外防输入的压力逐渐增加。脱贫攻坚最紧要的关头,留给我们的都是“鸡肋”“硬骨头”,决胜的硬仗还需我们百倍努力。“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越是最后时刻,越要提高警惕不能放松,越是到关键时刻,越是要咬紧牙关再担当。各级各部门要压紧压实基层责任,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要一如既往地严防严控,网格管理,加强宣传,确保疫情防控万无一失。快速组织人民群众复工、复产,将疫情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要一如既往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脱贫路径,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问题,确保贫困群众稳定长效增收。

非常时期当举非常之力,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功。疫情防控一丝不能放松,脱贫攻坚一天不能耽搁。我们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坚持“两手抓”确保“两不误”,争取早日打赢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两场战役”。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心得3

“村里因为种白茶致富,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愿意捐赠茶苗帮助贫困地区。”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20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道。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总书记回信说。

近日,央视综合频道播放了这则总书记和农民党员间书信交流的新闻,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挖井人”一词。“挖井人”出自小学语文课本《吃水不忘挖井人》,原意指的是毛主席给乡亲们挖井,乡亲们很感激毛主席,所以在井的旁边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简言之,“挖井人”就是给别人带来幸福或利益的人。那么,在决胜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又当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战“贫中贫”,当好群众的“挖井人”呢?

对脱贫攻坚而言,“挖井人”就是要“挖掉贫根”,让群众脱贫致富。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剩下的脱贫任务看似很“轻”,可这“贫中贫、困中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站在关键之年的重要节点,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广大扶贫干部战“贫中贫”,做群众的“挖井人”贵在发扬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端正思想迎难而上,转变作风咬紧牙关往前“挤”,锲而不舍往里“钻”,直至让群众摆脱贫困,喝上“幸福泉水”。

发扬钉子善于“挤”的精神,掀起战“贫中贫”做群众“挖井人”的新高潮。众所周知,钉钉子先要想好往哪里“钉”,即确定好一个点,这个点就是“目标点”。决胜脱贫攻坚同样如此,需要像钉钉子一样先找准“穷根”和攻克的“目标点”,做到心中有数,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为了完成脱贫摘帽任务,盲目地拿起“钉子铁锤”东一榔头西一棒地敲,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变通、打折扣、做选择应付了事。“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越到最后冲刺关头,越要沉着冷静,警惕出现不良心态,如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急躁心态,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的疲劳厌战心态,索性放之任之撤摊子的心态等都必须力戒克服。在脱贫攻坚中,每位扶贫干部要把自己当成是一颗小小的“钉子”,咬定目标不放松,自觉参与,积极主动把自己融入到攻坚战中去,用韧劲和力度一点一滴使劲儿地往前“挤”,掀起决胜决战脱贫攻坚做群众“挖井人”的新高潮,让“钉钉子精神”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发扬钉子善于“钻”的精神,实现战“贫中贫”做群众“挖井人”圆满收官。想让钉子轻易“钻”进木板,一要看钉子本身是否有锈,二要看钉尖是否锋利。倘若钉子锈迹斑斑,钉尖愚钝,就不容易钉进木板。另外,要把钉子钉牢钉实,还离不开持续发力用劲,一锤接着一锤地敲。同理,基层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要成为群众的“挖井人”同样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耐得了烦,尤其是找差距时也要像检查钉子生锈一样先检视个人问题。若发现思想上有“锈”则必先清除干净,作风上“愚钝”则必先磨其锋利,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战“贫中贫”准备工作虽然重要,但纸上谈兵绝不行。决胜脱贫攻坚最关键是求真务实见行动,需要撸起袖子加油“挖”,锲而不舍地往里“钻”,才能挖到甘甜的泉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党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无不突出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实践。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当前的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更需要广大扶贫干部讲实效、出实招、办实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茬接着一茬干。只要我们大力发扬钉子善于“钻”的精神,就能夺取战疫脱贫双胜利,喜获战“贫中贫”做群众“挖井人”双丰收。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当前向最后贫困堡垒发起总攻时,格外需要扶贫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始终以饱满的精气神昂扬上阵,以不懈冲锋的姿态增强战斗力,方能在战“贫中贫”中成为群众出色的“挖井人”!新“长征”路上我们虽然只是一颗颗平凡的“钉子”,但只要我们一起发扬不平凡的“钉钉子”精神,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做群众最需要的“挖井人”,我们无限幸福!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心得4

“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对加强党的领导、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在望。越到这个最后关头,越不能停顿、越不能大意、越不能放松。应当看到,今年是脱贫攻坚最后一年,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中央召开这次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决克服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克服疫情影响,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落实好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疫情严重的地区,在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可以创新工作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要绷紧弦、加把劲,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当前,要把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据统计,2019年全国有2729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这些家庭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来自外出务工。现在因为疫情,一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影响,就会减少收入,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加强精准对接,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多措并举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就业底盘。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千方百计解决扶贫产业恢复生产面临的困难,为复工复产创造有利条件。既要注重“清淤”,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又要促进“活血”,用好产业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疫情面前,各级干部更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要切实做好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因疫致贫人口的帮扶,及时落实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克服困难、摆脱贫困的信心,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心得5

脱贫攻坚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扶贫工作者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共产党员作为先锋队要识时局,顺时势,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加快脱贫进程。

党员干部要争做脱贫路上的“带头羊”,要充分认识当前脱贫攻坚的任务,向脱贫攻坚路上的模范学习;要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脱贫攻坚工作抓好抓实,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为脱贫攻坚献计献策、出力出汗。

党员干部要把握“四个意识”,把脱贫攻坚当成的政治考验来抓。脱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发展任务、民生任务,也是重大发展机遇。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理论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站位。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把“三严三实”作为一种作风、一种精神,作为一个标准、一个境界。始终把党和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担责不误、临难不却、履险不惧、受屈不计,在脱贫攻坚战斗中彰显党性,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脱贫攻坚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完善村级基础设施。一是完善村级基础设施。有句老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完善好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才能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打造强有力的村两委。脱贫的关键还是要靠本村稳定有力的班子,只有把“脑洞开、点子多、有原则、有责任、会致富”的党员群众纳入到两委班子,提升班子战斗力、影响力、号召力,才能为脱贫工作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乡镇干部必须要下乡驻村,不要走马观花看风景,要“沉下身子”实实在在的进村到户开展扶贫工作。不断加强对扶贫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一方面是要加强扶贫工作人员和村两委班子的扶贫业务培训,提升脱贫攻坚能力,研究讨论符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可行途径,努力帮助贫困户找对致富门路;另一方面要对贫困户的进行思想引导,集中学习和个别座谈结合宣传政策法规,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激发主观能动性,消除等靠思想,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发展。

我们广大工作人员要实实在在接地气,少喊口号,多办实事,才能塑造良好形象,才能取信于民,坚定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增强帮扶脱贫工作的助力。

中国式管理智慧心得 篇6

近日,2022中国(南京)数字乡村博览会暨第六届中国(南京)国际智慧农业博览会举行。会议指出,数字乡村作为党中央关于网络强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两大决策部署的战略交汇,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方向,也是网络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更是带动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有力支撑。

当前,数字化浪潮动能澎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代表着生产力发展新方向。由此,数字建设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趋势、新选择。我们应把握好新时代带来的新机遇,努力以“数字引擎”助力乡村振兴“阔步前行”。

群众动嘴、数据跑腿,“数字引擎”助力乡村智慧生活“阔步前行”。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乡村是社会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处于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只有就地解决好群众的“关键小事”“急难愁盼”,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才能不断提升服务群众质效。数字引擎在改善百姓生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江苏徐州,许多农家院子里安装了智能化摄像设备,在外务工的村民通过手机视频就能了解家中老人、孩子的情况,为村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在江苏盐城,一款应用软件在农村广泛使用,村民只需打开手机,便可享受查询公交、包车、预约班车等线上服务,真正实现智能化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

信息通畅、农业升级,“数字引擎”助力乡村产业提升“阔步前行”。近年来,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双轮驱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交融”中,数字赋能点燃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数字赋能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优势。现如今,许多地方政府立足本地农业资源,通过“电商一条街”“电商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分散个体农户聚集成规模群体,提高了综合效益,延长了农业产业链。部分农民、商户携手合作,利用信息化平台打造线上农产品门店,让本地特色产品“走出去”,实现了农户、商家、平台多方共赢。

数字进村、掌上管控,“数字引擎”助力乡村治理水平“阔步前行”。当前,数字化浪潮正逐渐深入乡村治理“肌理”,为乡村振兴增添“技术因子”,有效解决了传统乡村治理方式中存在的村民参与度、决策科学性、治理时效性问题,为提升治理成效注入新动力。许多乡村通过微信公众号、“村务通”等平台,及时公开政务、事务、财务等信息,让群众更好地参与监督。依托在线服务平台,不少农村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大幅提高了群众办事便捷程度。一些地方通过“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助推建设法治乡村,农民群众依法维权更方便,法治意识也明显增强。

中国式管理智慧心得 篇7

但是,危机丝毫未见缓解迹象。世界股市连续下跌,丢失的信心难以恢复,这就像伏地魔,你以为他已经消亡了,但他又浮出水面,就像一团阴暗的影子,拒绝被摧毁。谁也不敢断言黑暗何时能过去。世界各国纷纷将“救世主”的头衔戴在了大洋彼岸的中国身上,他们重新审视中国的实力,呼吁中国出手援助的声音此起彼伏。

全球许多媒体都对中国出手做出了“深情的呼唤”。法新社在文章中写道:在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国表现出了一种帝国般的镇定,她在提供援助的同时确信能够应付自如。10月8日,路透社报道说: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外汇储备,也许会在平息全球金融风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美国前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甚至给出了一个更加肯定的结论:中国以及中东国家将“决定着”美国历史上最大金融拯救计划的成败。美国政府现在最应该做的和“不得不做的”,是向中国保证“美国的证券是安全的”。

事实上,自华尔街金融危机暴发以来,中国的种种表现足以证明,中国不会独善其身,更不可能隔岸观火。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时刻准备好与其他国际社会成员一道努力,应对挑战。9月2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参加第63届联合国大会期间的一句发言,让人想起了1997年。那一次,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立场和举措,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危机之火一直蔓延到1998年,韩国、日本都未能幸免,大批工厂及证券公司纷纷倒闭。而中国始终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同时向几个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国家提供资金援助,抑制了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恶化,对危机后迅速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10年后,世界经济再一次迫切地需要中国,而中国的姿态是明显的,要做负责任的国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免征存款利息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隆国强解释说:为世界承担责任,实际也包含我们自己的利益,因为我国在西方金融市场也有投资,希望国际金融市场快速稳定、恢复、反弹。

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中国再一次给世界经济注入信心。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被外界评价为中国政府一举两得。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说:作为全球救市计划的一部分,中国已经跟世界经济空前密切地融合在一起。

10月25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亚欧两大洲45个国家和组织的领导人,深入讨论了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和发展趋势。胡锦涛主席在致辞中说,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就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为此,我们首先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尽管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速放缓,但纵观全球经济,这个数据依然是一枝独秀。林毅夫估计我国明年应该还是在8%到9%之间的增长速度,仍然是非常高的增长率。

林毅夫自五月份去世界银行赴任以来,最关注的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此次回国,他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国际高层论坛上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一个奇迹,成为近几年来世界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领头羊。中国平稳快速的发展,让中国在这次危机面前表现出了绝对的自信。

去年,还在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开始有所蔓延的时候,中国一直保持着从紧的经济政策,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认为过紧的政策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隆国强说:一般来说,泡沫起来的时候,大家都发财会很高兴。谁要是采取措施抑制泡沫,就会受到公众的批评。但纵观人类经济史,没有一个泡沫是不破灭的。经济泡沫破灭,背后存在必然的原因。对于政府,对于金融当局来说,能够有预见性地抑制金融泡沫,是非常重要的。

当华尔街五花八门的金融创新以常人无法想象的速度蔓延时,中国的态度仍然是谨慎的。近几年来中国的金融业改革循序渐进,以证券市场为例,近几年暂缓施行了港股直通车,股指期货也在选择合适的时机谨慎推出,中国政府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许多举措都体现出未雨绸缪的智慧。

自从美国出现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机构要不要去华尔街抄底的声音也不断响起。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就认为:我们这么多的外汇储备,可以借机到美国市场,到华尔街去抄底资源类的公司。刚刚从美国回来长期从事国际并购咨询的陈明健认为:华尔街危机已经让美国许多公司的股价跌到地板上,这时出手应该会捡到便宜。美国的德尔福公司是世界500强,股价已经跌到两美分,整个市值只有几千万美元,但它储备的汽车零配件技术、电子安全、电子限速技术,在全世界专利最多。现在投资可以买来中国汽车工业进步20年,非常值得。

而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抄底华尔街,尤其是那些金融机构,中国没有优势。因为我们人才储备不够。美国人都管不好的金融机构,中国金融家同样管不好。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己的金融业还处在发展阶段有待加强,当前重要的还是把自已的事做好。所以,不能去美国抄底收购金融业,可以考虑收购资源企业。

林毅夫还说,在这场危机中,中国最大的智慧,就是要保持本国快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在这方面中国大有可为,因为我们产业升级的空间、技术升级的空间还很大。

最近,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发展研究院,将以国家发展为中心议题,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的实践,前瞻性地提出重大战略、制度、政策和基础理论问题,持续关注全球格局的演变,参与改革发展与建设国际新秩序的高层对话。这似乎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力量和智囊人士投入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国式管理智慧心得 篇8

“回家的感觉真好”、“‘天宫’就是我们在太空的家”……经历极富挑战性的太空之旅、“很温馨、很亲切”的天宫生活后,重新踏上坚实土地的3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难抑激动,深深“为祖國感到骄傲”。

“结果圆满、过程完美、成果丰硕”。我國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创造了中國载人航天、中國航天和中华民族新纪录:

中國航天员第一次进驻自己的太空之家:中國航天员第一次自己驾驶飞船进行交会对接;第一位中國女航天员进入太空:诞生第一个两次飞天的航天员。同时,这也是我國载人航天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太空飞行,是未来中长期空间飞行的一个起始点。

在中國载人航天事业的高度不断刷新之时,承载着中國载人航天20年积淀的神九任务,书写了航天领域的“中國精度”。

“中國精度”源自技术精湛

长征二F遥九火箭完成了所有载人飞行中入轨精度最高的一次

太空轨道精度从百米量级提高到了十米量级,为“太空之吻”铺设了精准轨道

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精确完成,标志着中國全面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神九任务,是一次中國航天和载人航天最富“精度”色彩的太空之旅。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任务全面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准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预定目标。”

中國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评价说,在我國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九号飞船产品性能稳定、状态正常。在13天的飞行当中,航天员配合默契,沉着冷静、操作精准,各项试验、各项工作和他们自己的生活都非常顺利。飞行控制中心、地面测控站、海上航天测量船以及天上的测量卫星组成的测控系统高精度的测量控制,顺畅地保证了通信任务。着陆场回收迅速、准确,航天员健康出舱。整个飞行过程,所有的重要事件,都是按照预定计划进行。

神九经典画面,处处是“精度”所系。

6月16日18时37分,我國目前惟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着景海鹏、刘旺、刘洋3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在长征二F遥九火箭的托举下升空,这是火箭和飞船首次重大改进以后的第一次载人飞行。长征二F遥九火箭的入轨精度是所有载人飞行中最高的一次。

发射场系统再次实现了零窗口发射——火箭发射时间和预定点火时间偏差不能超过1秒。而6月份发射,在载人航天发射中还是第一次。

“以往我们完成的9次发射,都是选择在春季、秋季、冬季,惟一的就是没在夏季。”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崔吉俊说,神九任务技术准备处于发射场春夏季过渡阶段,发射窗口处于夏季高温期,包括夏季高温给火箭推进剂加注带来风险等,都给任务实施增加了难度。

长征二F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说,发射神舟九号的长征二F遥九火箭,和发射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的火箭为同一批次,但进行了比较大的改进,有30多项更改,目的主要是提高可靠性。长征二F火箭的可靠性指标为0.97,安全性指标达到0.997,是火箭家族中最高的。神九发射,火箭堪称“十全十美,神箭神奇”。

6月18日14时07分,神舟九号飞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完成首次载人自动交会对接。17时许,打开对接通道两端的舱门之后,景海鹏、刘旺、刘洋进入中國首个小型空间实验室,进入中國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之家。

尽管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了高精度的无人自动交会对接,但载人自动交会对接仍然让人捏把汗。其中,飞船抵达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的天地导引交接点,对于自动交会对接能否成功极为关键。

“对测控系统来说,压力特别大的是远距离导引。”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说。就在6月18日自动交会对接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神九飞船进行了最后一次远距离导引控制,将飞船导引到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的天地导引交接点。由于控制非常精确,轨道精度从百米量级提高到了十米量级,为成功实施交会对接铺设了一条精准轨道。

神九和天宫的“太空之吻”,其难度和精度称得上是太空中的”针尖对麦芒”,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各自安装的对接机构,是使命最终完成的核心部件。而作为交会对接的主动一方,神九上的对接机构将主动锁紧天宫一号上的对接机构。

中國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作为我國目前最复杂的空间机构,交会对接核心的对接机构相当复杂,由数百个传感器、上千个齿轮、数万个零件组成。而当两个航天器上的对接机构互相牢牢锁紧,形成一体后,要在两个飞行器之间建立能供航天员通过的密不透气的通道。尤其重要的是,天宫一号还要实现与神舟九号电、气、液的其通,以便“对得上”,后续还能“分得开”。神九任务中,对接机构真正打通了航天员的生命通道,航天员才能通过这个通道,像鱼儿般欢快游入天宫。

6月24日12时许,神九“驾驶员”刘旺驾驶飞船第一次在太空中开了140米,成功和天宫一号实现手控交会对接。精确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力。这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中國全面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发射当天的早上,航天员还在练习手控交会对接。”中國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9岁的航天员教员王焰磊说,“刘旺的手控交会对接训练超过1500次。我对他有绝对的信心。”作为负责手控交会对接训练的航天员教员,王焰磊在给航天员训练之前也练习了将近500次。

3名航天员在神九手控交会对接训练过程中,大量、反复训练的都是特殊情况、异常情况。景海鹏说,我们可以不看任何参数来操作,已经远远超过工程专家对我们的要求。平时训练对我们的要求是偏差不能超过2度,最后考核的时候,我们操作结果的偏差在0.2-0.3度。作为手控交会对接的主角,刘旺在手控交会对接训练中,不管在任何状态、何种工况下,他都能做到准确无误对接成功。

上一篇:主成分分析理论下一篇:市场营销个人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