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讲话稿(共8篇)
——在街道党工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召开街道党工委扩大会议,是专题研究社会建设、社会管理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区委五届十一次全会的重要精神,立足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研究部署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进一步统一全街上下思想,全面投身奋力建设“幸福**”事业中,努力实现“和谐**”的奋斗目标。
社会建设,简而言之,但凡涉及社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事业统称,而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街道党工委召开本次专题研究社会建设的扩大会议,是基于三方面背景考虑:首先,党中央在“十二五”期间对社会建设予以更高的重视,今年来,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对此作出了新部署,尤其是上周刚刚结束的区委五届十一次全会,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上升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臵。其次,经过上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展事业步入了新阶段,城市化水平全面提升,**的社会形势和民众需求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社会建设成为现实紧迫的任务;最后,**新一轮三年行动已全速起航,任务、目标都已明确,我们将肩负着建设“幸福**”的重大使命,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打造和谐**事业已是时不我待。
下面,就我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奋力建设“幸福**”事业说3点意见:
一、摸家底,社会管理问题不容乐观。
二十一世纪以来来,尤其是近三年,对地处杭城西北部城郊的**而言,是发生重大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在全街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演绎了经济建设事业的大飞跃,实施了城市化建设事业的大提速,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但是,对于一个拥有20个社区、15个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新型城市街道而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经历了快速发展过程中,以及在今后可见的发展规划中,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问题将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以下6个方面:
一是人口增长趋势带来的巨大社会管理压力。街道辖区内现有常住人口约2.55万人,外来流动约为15.5万人,总人口约18万人,根据目前楼盘开发建设情况和规划部门统计预测,**地区3—5年内交付的在建住宅户数约为20600余户,5—10年内住宅将增加新建住宅户数为50300余户,当辖区内住宅全部开发完成,居民全部入住后,将新增居住人口17万之多,按目前流动人口计算,届时,**地区总人口达33万之多。人口急剧增加将直接带来巨大的社会管理压力,尤其是社区层面,大大提高区域承载密度,远远超过社区有效管理数值,同时,目前社区用房方面也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均衡、不够用、不达标准现象,这不仅使社区层面存在管理不便、工作压力过大,更影响着社会服务与建设的整体水平提升。
二是社会配套设施与民生需求存在距离。伴随着大量的新**人入住,社会配套设施与民生需求矛盾日趋突出:
1、教育资源配套的矛盾:辖区目前仅有幼儿园11所,小学4所,无公立中学,从调研发现,入园难的问题已经较为突出;特别从今后3至5年后,随着人口的膨胀,需求激增,供需矛盾将愈演愈烈,十分突出。
2、生活所需设施的不足。目前街道内农贸市场仅有5个(其中3个属于临时建筑),新的规划中仅增加2个,既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又影响了**整体品质的提高。大量的是无证摊贩聚集造成环境、交通等不良影响。
3、医疗服务仍存缺口。按照15分钟医疗步行圈要求,目前在**近19平方公里范围内,仅1个卫生服务中心,7个卫生服务站偏少,从布点及数量均不适应日后发展趋势,特别是北星、吉如、阮家桥(万家花城)等社区范围内暂无卫生服务站点。
三是企业搬迁职工分流与就业再就业矛盾日益激化。2009年至今,整个辖区各类老工业化工企业搬迁、关停逾100家。仅北大桥地区,09至11年内完成76家区属企业、17家省市属大厂关停转迁,目前已完成搬迁56家区属企业及大部分省市属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全部完成搬迁后将面临分流的职工约有15500余人。企业职工分流和就业再就业的矛盾日益凸显。
四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对社会稳定带来巨大挑战。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中村的现实,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治安混乱、环境脏乱、违章建筑频现,成为社会管理亟需改进的薄弱环节。同时在城中村改造、征地拆迁、回迁安臵、股份制量化等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或历史原因、或人为原因、或政策原因,导致了利益分配的错综复杂,由于思想观念的局限性、狭隘性、自私性,导致少部分居民的价值观发生偏差,产生了过激行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五是基层劳动关系复杂带来社会维稳的巨大压力。辖区出税企业数3600余家,其中20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107家,呈现辖区用工单位多,同时,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形成了建筑工地多、拆迁工地多,其中不泛临时转包工程等现象,劳动关系错综复杂,用工单位与工人之间存在的劳动纠纷也愈来愈多。从金通汽配城三期工地发生纵火案的事发原因来看,这些均存在着巨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虽然通过劳动关系调解室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但要有力根治,我们还将面临着巨大的维稳压力。
六是社会治安深度考验社会和谐管理底线。远的暂且不说,就从今年以来的情况来看,在**发生了诸多影响稳定和谐的不安全事件,如孕妇团伙盗窃事件、花园岗入室行窃杀人案、上千辆出租车集体罢工停运以及8月12日发生的美亚药业一氧化氮泄漏致人死亡等等事件,虽然各类案件最终得以有效处臵,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和发展建设的阻力。上半年来,派出所接警13732起,受理刑事案件1087起,日均接警75起、受理6起,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的社会管理绝对不容乐观。
全街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二、寻出路,创新社会管理势在必行。
一直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今年上半年更有诸多的亮点:如“七合一”联合执法机制:由综治科负责牵头,公安、工商、执法、卫生、城管、土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已成为**在各项攻坚破难中,最为有力工作机制,尤其是在征地拆迁、城市管理工作中,更是充当了扫雷兵。如映月社区“211”—“两线一网一基地”的服务模式:有力改善了全市最大的廉租房集中小区—都市水乡水碧苑内的弱势群体生活品质,提高了困难家庭生活的幸福感、增强了双劳人员对社会的认同感,强化了城市移民的归属感,“211”模式得到了市委叶明副书记和何关新副市长的肯定批示。如小场地解决大矛盾:今年,我街道成立的全市首个基层劳动关系调解室,自3月24日投入使用以来,“一茶、一座、一微笑”将企业和职工之间容易激化的矛盾轻松化解,实现小成本解决大问题,并得到省、市、区的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市委叶明副书记又再一次的做出肯定批示,许区长亲自来**召开全区推广会议,以**为样板全区复制推广。如阳光庇护的建立:根据都市水乡内精残、智残人群集聚特点,建立了全省一流的阳光庇护中心,为弱势人群提供了一个享受阳光福庇的欢乐场所,得到病人家属一致赞扬,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高度关注,省民政厅副厅长万亚伟亲自到现场考察,省、市残联及市、区领导亲自参加7月26日的正式启用仪式活动现场。如“三个一”拆迁经验:今年来,在一线工作、一份情意、一把尺子拆迁理念的推动下,实施18个拆迁项目,完成丈量464户,完成双签158户。其中,十字港河等3大拆迁项目、双签104户打响全区拆迁 “开门红”,得到区委俞东来书记高度肯定,两次专题批示赞扬。青年时报7月19日大幅报道了这一拆迁经验,得到了省国土厅高度肯定。如老小区90%以上的准物业费收取:勤丰社区在真情待人、诚恳助人、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的理念支撑下,实现了老小区90%以上的准物业费收取工作,这在整个杭州城区老小区平均仅有60%的收取率中一枝独秀、独放奇葩。。
以上社会工作亮点,有力佐证了两个事实:一是**目前有诸多的社会建设问题,社会建设还处于一个城市化街道的起步阶段,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主动探索,集众人之智慧,坚持走创新社会管理之路,才能克服和化解社会管理的诸多问题,是势在必行;二是**的干部在社会建设事业上是有所为、有作为、敢作为的,面对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事业,是有巨大信心和勇气,也一定能干出一番造福**百姓的宏伟事业来的。
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将是全街工作的重中之重。全街上下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为主载体,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为民,牢固树立“以社会稳定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和谐为根本原则,以人民幸福为最终目标”的社会管理理念,以完善民生保障事业为着力点,以加强社区基层工作为关键,以提升服务团队素质为抓手,以促进文明正义为价值取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建设一个稳定、和谐、文明、富足的“幸福**”。主要工作目标是:完善社会服务事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科学社会管理机制,服务覆盖全社会各类人群,夯实社会基层民主,实现公众参与渠道畅通,倡导社会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关系、社会大局更加和谐
三、重和谐,扎实推进七大社会管理工程。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面广、量大,在大干的同时更加注重巧干,要坚持整体推进、扎实有效,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矢志不移、毫不动摇,要注重点面结合、协调统筹、持续推动。结合**实际情况,从现在开始,全街上下将重点实施七大社会管理工程:
一、社区建设强化工程。作为基层管理组织机构,社区将是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第一阵地和基础基石。强化社区建设工程将是有力带动全街推进社会和谐管理的主要驱动力。我们要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工作方法,要在一线上强化社区建设,要在一线上推动社会建设事业,要在一线上创新出有效地社会管理机制来。主要是做好“三抓三提升”:
1、抓撤村建居社区建设,提升城市化管理水平。要以“南北结对”活动为主要平台,各个撤村建居社区要主动、扎实、深入与南片结对社区开展各项学习交流活动,要在实现体制转轨后,进一步全速推动撤村建居社区向城市化社区融入、转变。要通过认真学习南片城市社区服务管理经验,在为民服务的理念上、创新管理机制上、城市化管理水平上实现全面提升。
2、抓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提升服务化管理内涵。要以建设“一社一品”活动为契机,街道将树立映月社区亮点工作为榜样,各个城市社区要主动学习其得力工作经验,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核心堡垒作用,在不断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基础上,扩宽服务领域,建立各类有效服务机制,有力打造好“一社一精品”。
3、抓新建社区谋划布局,提升科学化管理经验。随着辖区诸多楼盘的竞相交付使用,新建社区在面对来自各地的新住户、新**人,会碰到更多的困难、更复杂的矛盾,会面临着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的工作挑战,因此,新建社区要切实根据新小区楼盘的特点,抓好工作布局、定好工作思路,注重吸取先进社区的管理经验,首要抓好小区业主委员会的选举工作,充分发挥好业主委员会的桥梁作用,使新建社区在更高的水平上探索出更好的管理模式。
二、社会管理队伍提升工程。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事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社会管理队伍。我们从映月社区的先进经验中不难分析看出,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社会管理队伍只有坚持服务是核心、机制是骨架,就一定能将社会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因此,经街道党工委研究,将建立以映月社区为轮岗实训基地,全街范围内开展以强化服务意识、特殊管理、转变观念、能力素质等四方面实训的轮岗交流工作。
1、强化服务意识的实训。服务意识就是要把群众的事办到实处,只有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从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才能真正体现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具体来说,包括:看谁掌握地区情况实、看谁了解社情民意准、看谁为社区群众办实事多,每名党员干部熟知所辖社区居民的自然情况程度。要全面掀起“进民家、访民情、解难题、办实事、暖民心”的系列活动,广大干部要按照困难群众包点责任制,深入到困难群体中为他们分忧解难。要建立“民情反馈箱”,畅通民情、民意的反馈渠道,将社区居民提出的工作意见、建议主动吸纳,做到更好的与群众鱼水互动。
2、强化应急管理的实训。在社区服务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在和群众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总会出现或这样、或那样的紧急特殊情况,甚至还会碰到新闻媒体搞突然采访的情况,在应对这方面工作,就目前**的各个社区而言,还存在着不平衡或相当的薄弱现象。因此,通过轮岗实训,让每位干部在应对居民突发事件、在应对外界”突袭”中,不断增强应急处臵能力和素质,让每一位党员干部均成为群众可信赖、可依赖的干部,从而更好的管理社会各类问题。
3、强化转变观念的实训。有这么一句话“村官村官,大小一官”,这其实是一种“官本位”的观念,在目前的**辖区中这种观念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正是在这种观念下,我们个别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就打了点折扣,少了点服务、多了点架子,这对群众的印象非常不好。因此我们要主动转变这种观念,要将自己干部身份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要有“不在位,仍有口碑”的立场出发,要在群众心中那杆秤上经得起考验,要树立“当干部一天,就要为群众服务一天”的观念为身后赚得干部身份的尊严。
4、强化能力素质的实训。首先是依法的素质,社会管理先决条件是要讲法,要对群众进行依法服务、依法管理,要做到合法管理、执法服务。其次是人本的素质,注重以人为本,要会根据每个被服务的人的特殊情况做出人性化的服务工作。再次是感人的素质,要通过干部真诚的服务、热情的帮助、贴心的沟通,来感动我们的群众。
三、社会管理平台建设工程。社会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必须要建立各种管理平台,通过平台的良性运转使社会管理更加和谐。
1、社会保障平台体系: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同时,注重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论新、旧**人,还是老少男女居民,都有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尽可能满足群众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
2、基层调解平台体系:要充分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化解调处矛盾纠纷,充分发挥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的作用。坚持矛盾纠纷“调解优先”原则,探索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司法行政指导管理、调处中心具体运作、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方广泛参与,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于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3、便民卫生平台体系:要按照“15分钟便民就医圈”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完善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站所,建立起便民卫生平台网络,要确保群众小病小痛在小区解决。
4、教育设施平台体系: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完善和加快各类义务教育设施的布点和建设,不仅要为本地居民有效解决就学难的问题,更要为新**人和外来流动人口提供教育设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5、创业就业平台体系:首先要建立创业就业培训机构,以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积累更多的就业技能;其次要建立用工单位的互动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招聘会,并将信息提供给失业人员,尽可能帮助他们就业;再次要充分利用好创业的扶持政策,尤其要鼓励大学生、年轻失业人员主动创业。
6、助老扶残平台体系:助老扶残事业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爱,因此,要对助老扶残事业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在春风行动等组织要求的活动以外,要进一步扩展献爱心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享受同等阳光的环境。
7、文化共享平台体系: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是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吉**人之地,因此,我们不仅要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将**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继承和发扬,我们更要以**的文化来吸引、感化新**人,让新老**人和谐共处。
8、居民自治平台体系:居民自治是社会和谐的更深处的内涵,是居民道德素质、思想素质达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内驱动力,因此,我们要主动探索促成居民自治的一切可用积极因素,建立起居民自治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以民治民的良好局面。
四、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师。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师,是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形势下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一个必须要求,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师,会利用社会各个信息、资源为社会的和谐管理提供支撑。同时,也要会拓宽更多的领域、搜集更多的社会信息来服务社会管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师,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要加强社会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二要提升社会管理实践和探索的能力。三要不断总结和创新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
五、社会管理网格化推进工程。“网组片”的服务模式其实为社会管理网格化推进工程提供了最好的范本,社会管理的网格化推进,有利于凝聚更多力量来共同服务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网格化推进工程,要突出“大联系、大台账、大帮带”活动,要大力拓展民情收集、民意诉求、民困帮扶渠道;架设民情联络网、民意诉求网、民困帮扶网,着力构建“有户必联、有诉必应、有难必帮”的群众工作新格局,以真实的行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民情联络网,实现“有户必联”。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驻社、包组、联户”的方式,全覆盖地走访和联系辖区内的每一户农户,做到“人人都有联系户、户户都有联系人”,实现干部进社入户制度化、常态化。在大走访大联系中,干部们走访贫困户、诉求户与党员户,询问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展思路等。
构建民意诉求网,实现“有诉必应”。全街各社区要探索建立“电子民情档案”与“民生诉求台账”,实时记录走访联系活动中收集到的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民情恳谈会、接待日等方式,倾听民声、了解民盼、解决民难、化解民怨,要对台账搜集的问题进行梳理,主动解决多数群众关注问题。
构建民困帮扶网,实现“有难必帮”。全街要广泛开展助困、助残、助学、扶持发展对象为主要内容的“三助一扶”结对帮带活动。每名干部要定量结对帮扶对象,为他们提供就学、就业、就医、资金等信息与服务,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六、社会管理规范工程。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就必须建立规范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是围绕社会管理活动所建立的一系列机构、规范和制度体系,以保证社会管理活动能够有序开展。社会管理体制要以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为重点,健全社会规范体系、权益保障机制、利益协调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防控调处机制为主要内容,以维护社会秩序、增强社会活力,以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直以来,**上下通过不断探索,也形成了一些较好的、民主的管理机制,如“五议两公开”机制,今年,街道党工委又进一步明确了《议事规则》,并成为全区“三资信息化管理”的试点单位,各单位务必按照相应规章制度全面执行到位。
为有利于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产生,为有序有效的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单位还需围绕“民主”理念,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三务公开:要定期做好“党务、居务、财务”、三资信息的公开工作,要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知晓权。
2、民主决策:要坚决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要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决策,确保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
3、民主监督:要主动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和管理,要扩大民主监督的范围,要建立民主监督机制,尤其是涉及重大项目、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更应强化民主监督及相应整改公布。
七、区域化党建强化工程。党建工作的区域化是新形势下城镇党建的必然趋势,是加强和改进城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城镇区域化党建工作,有利于改进基层党组织设臵模式,实现对区域内党的组织和党员的全覆盖;有利于加强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形成区域内组织资源、工作资源、人才资源共享互补的局面,破解党建工作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难题;有利于建立区域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有利于将各类基层组织纳入党的工作网络,推进基层政治建设,促进社会管理的和谐共建。推进**区域化党建的须按以下方法和途径:
1、以组织建设为基础。要在区域内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并形成街道、社区、企事业三位一体的共建、共享管理模式。同时,要加强党建议事委员会的建设,探索建立“民意分析会”,推行各类区域化党建单位负责人交叉任职,建设起充满活力、统筹协调、互动参与的组织机构。
2、以共驻共建为载体。强力推进共驻共建工作,把共驻共建工作作为整合区域资源、推进区域建设、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水平、促进区域和谐的重要载体。按照共驻共建管理要求,全面落实“共建和约”,开好党建联席会议,加强沟通联系,建立互通情况、协调互动的稳固的合作关系,为加快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以党代表进社区活动为契机。开展好“党代表进社区”的活动,建立党工委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发挥党代表“宣传员、信息员、指导员、服务员、监督员”的作用,指导、监督好区域化党建工作,把握工作方向,破解工作难题,指导加快推进。
4、以强化服务为措施。把对辖区内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服务作为推进区域化党建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档案。与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建立日常登记制度,搞好新成立组织的登记管理,争取成立一个,掌握一个,管理一个。
5、以群团促党建为途径。加强“党建带群团”工作,探索开展党工共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等活动,为群团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和帮助,使群团组织为党建工作的深化发展提供助推合力,形成“群团促党建”的局面。
1 互联网既是加强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 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和手段
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国, 截至2011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4.85亿人, 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6 311万个爆发增长到1.95亿人, 增幅高达208.9%, 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 增至36.2%。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渗透和互动作用正在与日俱增, 成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中的作用正在日益彰显, 可以说,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 管理不好互联网, 就管理不好社会, 互联网成为加强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
同时, 互联网又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和手段, 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格局的形成。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 网络反腐、网络信访、网络问政、网上新闻发言人、政府微博等新的模式不断涌现, 互联网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创新性力量正逐渐为人们所认同, 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正由点及面逐渐系统化。互联网正成为社会公众利益表达的新途径、了解社情民意的新窗口、民主监督的新手段、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渠道。
认识互联网的内在规律, 管理好互联网、利用好互联网是当前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十二五”期间, 既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重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 也要充分发挥好互联网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平台作用和创新作用。
2 网络执政能力概念的提出
2008年以来, 胡锦涛、温家宝、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上网与网友面对面在线交流, 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互联网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积极探索互联网的创新作用, 在实践中形成了网络舆论监督、网络反腐、网络信访、网络问政、E两会提案、网络人大代表、网上新闻发言人、政府微博等多种创新模式,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互联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件新生事物, 可以预见,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 随着互联网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深度融合, 新的模式还将不断涌现, 也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上述创新模式虽然形式各异, 但本质上都是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利用互联网平等、开放、参与的特性, 促进社会管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为了更为系统化地表述和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管理创新, 可将上述模式概括为网络执政新模式。
3 推进网络执政新模式的重要作用
早在2004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即明确指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近些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但是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仍然非常突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管理体系运行效率低, 各项政策执行落实难, 地方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不足;二是对各级干部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导致社会管理权力的滥用, 造成干群矛盾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三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公民的利益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难以有效保证;四是第三方组织发展不健全, 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社会自治能力非常薄弱, 各种社会力量还无法协同联动以实现对社会的共同治理。
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均衡决策框架下, 以网络执政新模式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可以在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知易行难、推进缓慢的现实困局下另辟蹊径, 优化不合理的社会话语权结构, 以新的利益表达机制释放社会风险, 为长期难以解决的社会管理难题提供新的动力机制, 能以较小的改革成本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协同。
3.1 促进更为合理的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形成
哈贝马斯的商谈民主理论指出, “在达成社会共识实现公共决策民主化的过程中, 存在来自市场的金钱权力和来自行政系统的公权力对公民话语权的侵害” (分别被称为金钱暴力和权力暴力) 。我国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 很大程度上即源自公权力的滥用以及金钱权力对行政体系和公民话语权的侵蚀。互联网以其自由、平等、开放的特征, 使得公民在行政系统和经济系统之外找到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渠道, 能够有效屏蔽金钱暴力和权力暴力的干扰, 形成自由表达的公共话语空间, 实现对公权力和金钱权力有效的制衡, 促进更为合理的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形成。这正是互联网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新的利益表达渠道释放社会风险
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实现社会真正和谐的基础, 互联网能够消除现有制度化途径的现实性障碍因素, 有助于改善公民个体利益表达无力的状况, 有助于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沟通和交流, 也能避免群体参与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更加理性化, 使得社会管理更加符合公共利益, 有效释放社会风险, 达成社会共识, 促进社会和谐。
3.3 网络监督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
网络监督以其快速便捷、影响广泛的特点, 是常规性民主监督制度极为重要的补充, 能够为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社会管理难题提供新的动力机制。一是改变领导干部只唯上的局面, 促进其尊重和敬畏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有利于加强吏治;二是能促进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工作效率的提高、政府行为的规范。
3.4 以较小的成本和可行的方式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但目前社会管理体系还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网络执政新模式能够在不改变现行社会管理体制基本框架的前提下, 以较小的改革成本和风险, 在互联网社会管理创新的软框架下会聚民智民情民意、整合社会各种力量, 促进社会管理难题的柔性解决, 渐进式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为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有效渠道。
4 推进网络执政新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对网络执政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
目前, 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互联网对社会管理的巨大影响, 但是对网络执政新模式的内在机制、管理规律和重要意义还认识不足, 多数还停留在网络舆论监督的认识层面。同时还有很多领导干部对互联网持有消极抵制的态度, 不善于同互联网打交道、不知道如何同网民正常互动交流。人民论坛杂志的调查显示, 70%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 60%的受调查者表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 影响前途”。
4.2 管理创新模式个性化色彩浓, 缺乏制度保障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同网民交流, 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2008年被称为网络问政元年。之后, 网络反腐、网络问政、网上新闻发言人、网民人大代表、政府微博等不断涌现, 但这些管理创新模式大多是在少数开明官员的大力推动下进行的, 实施和影响范围还仅限于局部, 没有形成稳定的工作机制, 缺乏规范的制度保障, 存在着虎头蛇尾、难见实效、人走政息的风险。
4.3 不合理的管制影响了互联网的自由公正性
一方面,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而复杂的公共空间, 其开放性也导致了不良信息、网络暴力、影响社会稳定等消极面的出现。由于仍没有建立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很多地方采取删帖、封站、雇佣网络写手操纵网络舆论、压制网民参与等手段干预网络, 以达到扫除消极现象、维持表面和谐、逃避网络监督的目的。然而其过当的管制无异于因噎废食, 在抑制了消极现象的同时也扼杀了网络活力;虽然掩盖了矛盾却积压了民怨, 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也削弱了网络执政新模式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 互联网也正在受到金钱权力的侵蚀,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出现了一些删帖公司、网络水军和网络写手, 试图控制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 这些不好的苗头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4.4 实际工作对虚拟模式的配套不到位
要使互联网在社会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做到网上工作和实际工作相配套, 形成以虚拟网络促进现实工作的动力机制, 否则新模式就会流于形式, 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面对这一新生事物, 各级政府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处于接受、试点和适应的阶段, 网下实际工作还未根据对网上新模式的要求做出调整和优化, 网下和网上脱节、不配套的现象比较明显。比如一些地方“网络发言人制”就出现各自为政、互相推诿的情况, 难以实现跨部门快速反应, 无法适应以新模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
5 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存在、积极发挥互联网的创新推动作用。因此推进网络执政能力建设非常必要。这有利于统一各级政府的认识和步调, 推动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加大实际工作同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的衔接配套, 发挥电子政务的基础纽带作用, 促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格局的形成。
5.1 统一认识, 营造宽松民主的网络环境
正确认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 把握其运行机制和管理规律, 在扫除网络不良信息、网络暴力等消极现象的前提下, 注重引导和规范, 避免行政权力对互联网的过当干预和管制, 遏制金钱权力对互联网的操控和侵蚀, 营造宽松、民主的网络环境, 构建有序合理的公共话语空间。
5.2 形成机制, 使网络执政新模式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认真总结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网络发言人、政府微博等管理创新模式的经验和规律, 逐渐将局部性、试点性的创新实践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并在更大的范围之内大力推广实施, 使创新的火花上升为全局性的变革。
5.3 加强引导, 开创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新局面
以更为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引导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管理, 加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互动性, 开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局面。
一是要加强网络问政, 会聚民智民情民意, 尽可能让社会公众便捷地参与到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 鼓励有识之士、热心网友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管理。二是引导公务员个体采用以网络联系群众、以网络服务群众的新模式, 鼓励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党员、大学生村官等通过新模式参政议政、化解矛盾、反映民情, 弥补现实体制程序复杂、层级过多的不足, 使其成为观察员、言官、服务者, 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建立自我管理的网络志愿者服务体系以实现社会互助, 引导网络社团的发展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 提高社会自治能力。
5.4 虚实互动, 促进实际工作和虚拟模式的衔接配套
以网络执政能力建设为动力, 以新的标准和要求切实推进实际工作的优化和改进, 做好实际工作与网络执政模式的衔接配套, 使民智民情民愿在网络上会聚, 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和落实, 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促进社会管理体制渐进式改革。
5.5 调整方向, 以电子政务为纽带促进网络执政能力的提高
电子政务是网络执政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变电子政务建设重内部管理轻社会服务的倾向,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建设开放性、服务性、协调性、参与性更高的电子政务系统, 以实现电子政务同网络执政新模式的平滑对接, 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网络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层;组织建设;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十分重视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组织人民群众发挥作用的基本单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对于我党提高履行职能和自身建设的水平,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政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基层组织建设的水平如何,关系党领导和执政的基础是否稳定、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党的基层战斗堡垒能否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此,必须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当前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人才匮乏
目前,我县企业普遍存在着青黄不接、阶梯人才队伍不够合理的现象。受整体各行业环境影响,大多企业都没有多少青年人进入,在此情况下,开展党员工作有如缘木求鱼,许多企业党务大幅滑坡。
(二)基层党组织地位下降
党员的组织观念淡薄。在基层单位中普遍存在着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部分领导眼里党组织成了“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岗位。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削弱。由于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和场所,党组织对青年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不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活动,不按时交纳党费,认为把本职工作做好就行了,把技术搞好就行了,党的事情和自己关系不大。由于企业改制、精简机构等原因,对党员干部编制产生较大影响。部分企业党干兼挂现象长期存在,党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下降,党组织地位被忽视,导致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影响。
(三)活动内容单一,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党员活动缺乏制度化、规范化,许多工作都是想到了干一下,想不到了就过去;上级有安排就干,无安排就不干。无制度可循、无模式可依,存在盲目性、被动性、滞后性而缺乏独创性和灵活性。这种党内活动的单一化和青年党员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形成一定落差,党组织活动不能吸引青年党员参加,更谈不上服务青年党员、教育青年党员。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加强青年员工思想建设
如今,企业每年新进的员工绝大多数都是刚毕业的青年大学生,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被分到企业的基层单位从事技术工作。因此,基层组织建设对于青年员工思想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只浮于表面工作,更不能用“拿来主义”来说教,而应从企业文化更深层面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如定期邀请大学教授或者优秀的企业员工给企业青年员工讲课,让他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认知水平,使他们渐渐的融入进来,实现人企相长。一个木桶盛水多少在于它最短的那根木板,青年员工思想建设也正如木桶上的一根木板。基层企业要利用组织的载体和活动,切实和青年多沟通交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彻底改变对青年说教多的工作状况,把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带给他们,使他们真正把集团当成是自己的组织去热爱、去信赖,从而引导他们为企业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二)搭建新型沟通平台
实现宣贯平台由“说教型”向“实效型”的转变。企业基层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针对青年党员思想价值取向多元的特点,少点灌输、少点说教,多点引导、多点启发;少点大话、套话,多点实话、实事;少点空口许诺,多点解决困难。只要教育得当,引导得法,企业青年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照样是有吸引力、号召力的。实现宣贯平台由“灌输型”向“引导型”的转变。调整过去组织在思想教育中一味灌输,过分强调政治,导致当下青年党员无法全盘接受的问题。在新的思想教育上,立足于引导青年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施如生存训练、室外拓展等活动,从而提升其抗压能力。与树立勤于奉献、善于钻研、勇于开拓的精神联系起来,通过论坛、辩论等形式,让青年党员在适当交锋中增加了解和认识,同时,把精神转化为行为,为企业在业务上提供新的增长点。实现宣贯平台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降低以会议、授课为主的宣贯比例,针对不同类型的青年党员、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工种,实施多元化的思想教育。在技术部门,要青年党员树立创新意识、发扬认真负责精神;在生产部门,要青年党员树立竞争意识、发扬顽强拼搏精神;在服务部门,要青年党员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果敢奉献精神;在机关部门,要青年党员树立团队意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三)激发青年党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开展青年人才开发活动,扩展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通过“优秀青工”、“十大杰出青年”等评选活动,发现和树立一批青年典型;通过身边的优秀青年党员带动整个组织。再就是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不断树立青年良好形象,满足青年的人生成就感。此外“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青年文化活动、青工创新创效等品牌互动更要为激发青年党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供载体。
根深则叶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新时期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需要,应该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基础的新共识和薪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增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更加广泛地团结群众,更加勤勉的造福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华涛.新形势下组织帮助青年成才的几点思考[J].西安金融,2011年12期.
主讲人:李培林
主讲人简介
李培林,著名社会学家,1955年生,山东济南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第七届会长、《社会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工业社会学。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3年赴法留学,1987获巴黎第一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工业社会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为2012年第一、二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所做的专题报告。李培林所长紧紧围绕加强社会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这一主题,结合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发生重大变化的社会背景,即从短缺经济到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从平均主义到收入差距过大、从低成本劳动到产业结构升级、从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到更多地依赖国内消费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从就业与劳动关系、收入分配改革与扩大消费、“看病难”与事业单位改革、社会保障与社会改革、社会与社区建设以及价值观念、网络舆情与社会心态六大方面,对社会管理领域涉及的重大问题和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作了全面剖析,以翔实的数据资料阐释了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李培林所长指出,社会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和新部署,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创新,还是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社会问题,可以在社会发展中得到解决,即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得以解决。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各司其职、多方并进。
课程提纲
导言: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概念
一、就业与劳动关系
1.城镇登记失业率
2.实际需就业人员
3.当前就业市场的特点
二、收入分配改革与扩大消费
1.国内消费拉动经济依然乏力?
2.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趋势难以扭转
3.中产阶级比重仍然较小
4.社会经济地位认同普遍偏下的情况值得警惕
三、“看病难”与事业单位改革
四、社会保障和社会改革
1.社会保障与消费预期的关系
2.制度碎片化和全国统筹的矛盾
3.经济周期性波动和福利刚性增长的矛盾
4.养老和就业矛盾
五、社会管理与社区建设
汇报材料
在*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委员会的有力指导下,**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文件会议精神,深入辖区了解实际,更新社会管理工作理念,创新性将街道行政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分开,创新“*前移*主动”工作机制服务群众和提升社会行政管理水平,建立“**服务中心”倡导社区自治和解决自身造血功能,构建和谐稳定新**。
一、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一)建立组织机构,做好基础工作
一是成立了以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办公室,明确了工作职责,绘制了“南山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网络示意图”并上墙,先后召开了工作启动会、辖区单位协调会、困难分析会等会议,确保街道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如期推进。二是印发了《**街道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施方案》(*东*工委„2011‟*号)、《**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职责分工方案》(*东*工委„2011‟10号)等文件,工作思路清晰,责任分工明确。三是在区创新办指导下,以项目化管理推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严格时间节点,稳步推进项目落实。四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社区党建,加强地企共建,辖区**小广场改扩建项目已顺利开工。五是利用辖区宣传栏广泛宣传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了解居民服务需求,收集整理信息30余条,为街道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信息支撑。
(二)“三前移九主动”夯实辖区社会管理职能 街道以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为突破口,以区12个工作小组职责分工为指导,整合各科室分管工作和资源,形成了“综治布点、党建阵地、主流宣传”三项前移和“辖区民生、特殊群体、流动人口、青少年健康成长、虚拟社会、两新组织、维稳调解、民族宗教、重点地区与行业”九项主动的工作机制,提升行政效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创新行政管理巩固党的基础执政地位,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社会新南山。
1.网格化管理,促进综治布点前移
为加强社会管理,街道创新办以苑区分布为基础,以网格化精细管理为指导,将辖区划分为9大网格(8个苑区和-23 服务,优化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空间,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权益维护和犯罪预防的法律政策环境,夯实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基层基础。二是对青少年群体开展调查摸底,就其教育、救助和管理等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和建议,着力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犯罪预防工作。三是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服务和救助的工作意见,探索对各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生活帮扶和正确引导新途径,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目前已和辖区**中小、南山幼儿园等建立合作机制,开展主题教育2次。
8.主动做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工作
指导辖区运营商建立网吧实名上网制度,发挥“五老”义务监督员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检测、信息发布、信息公开、新闻发言人、舆论倾向监测与判断、重大案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目前已有14名“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活动。
9.主动做好两新组织管理工作
深入辖区两新组织,摸底调查基本情况,建立工作台账,引导党组织建立与运行,协调与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企业成长与社会回报。已建立了发展、建设、服务、监管“四位一体”的管理服务工作体系,“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工作制度。
民生、务求实效”的原则出发,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客运中心秩序、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严密治安监控,有效确保了客运中心的安全稳定。
(三)建立“**服务中心”拓展公共服务职能 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街道变管字当头为服务先行,注重工作职能转变,建立社会服务中心(**街道**服务中心接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服务于街道公共事业发展,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各种利民便民服务,促进辖区和谐,下辖行业协会发展、社区服务站点、社会筹资和财务部),倡导社区和居民自治,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自行运作、自筹经费、自我完善、政社分开、群众满意”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层党组织要走在前列,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做到“四个注重”,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夯实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新形势,创新组织设置,健全组织网络,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和完善基层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要完善和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强化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功能,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新机制,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注重抓班子、带队伍,强化社会管理的力量保证。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当前,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廉洁奉公的人选拔上来。要以提高素质、提升能力为重点,认真抓好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党员队伍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做好群众工作的实际能力,让党员队伍成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生力军。要主动应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科学分析新形势下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党员志愿者力量,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和群众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
注重抓重点、拓领域,破解社会管理的制约瓶颈。当前,我国既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大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来破解这些难题,特别是要注重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和重点环节的党建工作,从根本上突破这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重点抓好社区党建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党建活动,大力推行社区建设网格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在城市社区的全覆盖。要重点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社会组
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充分发挥社团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重点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持之以恒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全社会的诚信度,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相关概念
社会管理, 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 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 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 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 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 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 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 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 也是活动的过程, 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 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 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上述对“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定义, 可对高校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作出界定:高校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高校紧密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 在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 研究并实践新的高校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 对传统高校管理模式进行切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改造, 以实现高校社会管理的“最大限度激发学校师生员工的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活动或过程。
二、高校落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研究高校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必须认识到“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自身运行规律的社会组织。”也就是说, 高校既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它又有不同于政府机关、工矿企业、农村基层组织的独立的特点;它既必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也必须体现自身社会管理创新的质的规定性。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的“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8点意见”, 笔者认为, 加强高校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如下:
1. 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切实体现高校服务职能。
高等院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 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其基本的三大职责;同时, 高等院校是高级知识分子高度集中和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场所, 并通过其三大职责体现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关系。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切实加强党委对学校的领导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保证, 更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保证。虽然学界一直在大力倡导高校应实行“专家治校”;但是, 在论者看来, 所谓专家治校的高效管理理论, 其实质是强调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责应该由专家教授去具体落实;而对于培养合格人才的政治保证则离不开党的领导、指导, 离开了党组织的政治思想保证与指引, 就有可能出现以经济收益、行政地位升迁为直接功利目的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现象;也就会出现专家教授不为本科生、大专生上课, 进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况愈下, 使教育的公益性的本质不断被弱化;从而引发社会急缺人才而大学生就业又非常艰难的奇怪现象, 引发社会不和谐、相关矛盾激化等社会问题。因此, 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加强高校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指导基础。
高校服务社会可分为有偿服务、义务服务。不容讳言的是, 不少高校由于功利思想的泛滥, 不仅为校园之外提供的全是有偿服务, 就是在校园内针对缴费上学的本专科学生的教育服务也被明显地功利化———因为给本专科生授课的课酬远远低于给研究生授课的课酬, 所以, 本专科学生很难获得专家教授直接的教育服务;当然更不用说义务服务了。因此, 切实落实高校的服务职责已经成了加强高校社会管理创新的当务之急和着力点。
2. 加强高校社会矛盾源头的治理, 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众所周知, 高等院校社会矛盾的源头和最大的社会矛盾就是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问题。追本溯源, 有一种观点认为, 当前大学生就业艰难是因为高校扩招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协调所导致的。论者认为, 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 虽然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排名全球第二的强国;但是, 我国大学生人数的比例和熟练技术人才的数量在世界的排名是相当靠后的, 而且近三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已出现了严重“用工荒”;这不能不从高等教育的源头去找找———人才培养是否真正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学生花钱买教育是否买到了最需要的教育?……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不尽人意, 虽然有社会的因素;但学生直接怨恨的对象却是学校, 这就是高校社会矛盾的源头所在。学生怨恨的学校仅仅是抽象的范畴, 学生对学校的怨恨的具体对象是一线教师和教学计划具体落实的保障条件。教师教学能力有高低, 这是学生及其家长都能接受的事实;但是教师教学态度有差异是学生最不能接受的事实, 除极少数教师自我修养有待提高外, 如果一所学校不少一线教师的教学态度都不尽人意, 其根源何在?是否可追溯到学校对教师权益的保护?学校是否真正把“待遇向教学一线倾斜”、“教学质量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的理念落到了实处?学校每年用于教育教学的四项经费和行政办公费是否真正满足了教育部规定的底线?如果认真教学、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自己发展的基本保障的教师在认真教学中却没有基本的教学条件保障, 谈何教学质量保障?高校社会矛盾的源头就在本专科学生和教职工那里, 如果学校领导层几乎没有自科类的“专家”, 也几乎不为本专科学生授课, 又不能把广大师生的合理诉求落到实处, 学校的社会矛盾爆发也是时间的问题了。对广大本专科学生和一线教师而言, 合理的诉求, 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安居、安心才能乐业、乐学。
3. 加强和完善高校基层管理, 推动师生组织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组织的高等院校, 其基层组织大致可分为三大系列:教师系列的基层组织一般包括行政学术归属的教研室和兴趣爱好的协会、学会;学生系列的基层组织一般包括行政教学班级、宿舍以及学生兴趣爱好的协会、学会以及学生自我管理的学生会等;行政系列的基层组织一般包括党务行政的科室所和民主党派的支部以及工会、妇联基层组织等。
针对高校社会管理的和谐发展而言, 高校社会主要矛盾在学生那里、在一线教师那里;因此, 加强师生基层组织管理, 是解决高校社会主要矛盾的着眼点。就论者的调研来看, 目前, 老牌高校的师生基层组织相对新升高校而言要健全得多;老牌高校对已有的基层组织是一个不断提升其功能的管理;对不少新升高校而言, 不仅学生的基层组织还有待建立, 就是教师的教学行政组织的教研室也还有待建立和完善。高等院校的教研室不仅是对某一学科或专业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线机构, 而且是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教改的最基层单位。对一线教师活动空间而言, 他首先是某一教研室的专业教师, 其次才是院 (系) 的成员, 然后才是学校的职工。如果不加强教研室建设, 不仅学校的学科建设没有基础, 就是某一专业的教学质量都无法保证。对教学而论, 学校和院 (系) 领导也仅仅是某一专业的成员或专家, 绝不可能是通才;对那些敢于跨专业、跨学科对某一专业的教学提出建设性或批评意见的领导者而言, 他只能是天才或圣人。但是, 目前不少新升高校相关专业师资不足、忽视对学校所有教研室的建设, 从而使院 (系) 和学校领导成了无所不通的“专家”———党务行政、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师生管理、财务管理。无所不管, 最终所有矛盾都汇集于领导者, 领导者累死累活也无法高效化解这些矛盾。对化解高校一线教师的各种社会矛盾的机构建设而言, 笔者认为必须以加强教研室建设为着力点, 在“有共同语言”的交流中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不仅生理、心理相对其他群体而言有相当大的区别, 就是同一班级的大学生因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等也会有相应的差异;正是基于这种事实, 教育部才明文规定必须实行辅导员制度, 以加强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但是, 目前有关辅导员管理的制度有一点值得商榷———不少高校为了鼓励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 都规定辅导员工作多少年之后可享受科级、处级待遇;这种激励机制似乎有违国家近些年来强调高校应该去行政化的宗旨。但是, 高校教师看重的是职称, 而不是行政级别。基于高校去行政化的趋势和中小学教师都可以评正高级职称的现状, 论者认为要提高高校社会管理创新, 针对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而言,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辅导员走专业职称系列的指导性文件, 而不是让辅导员走行政系列、享受相关职级待遇, 这才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着力点所在。
4. 强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 建立健全师生身心发展的引导机制。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社会管理的重大举措, 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 目前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也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隐患存在:一是不少高校 (尤其是新升高校) 的后勤还是学校统管, 未实行社会化;二是部分高校的后勤未完全实行社会化;三是部分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是独家经营, 没有实行多家竞争等等。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导致学生的食品质量及其价格、住宿条件、娱乐设施与监管等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矛盾, 甚至个别高校的后勤与师生的矛盾已经激化, 诸如学生餐费涨价、打开水要收费、宿舍无空调、学生移动电话无法充电等矛盾已经引起了社会不小的震动。因此, 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是进行高效社会管理创新又一着力点。
加强高校后勤管理, 建立健全师生身心发展的机制。首先是高校后勤必须实行社会化管理;其次是高校后勤必须实行多家竞争性经营管理;其三是高校必须对后勤有一套完整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笔者认为, 高校实施后勤社会化之后, 学校各级领导除了直接和师生沟通外, 应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了解师生的合理诉求、及时进行沟通处理:学校领导虽然不能和学生“同住”、“同行”, 但应尽量与学生“同吃”;在和学生“同吃”的过程中, 既可以发现并及时处理师生食堂中的有关问题, 使问题不至于被放大;同时, 和学生“同吃”, 最起码可以使大部分学生能认同饭菜的质量和价格。另外, 学校领导应尽可能地到学生宿舍走一走、看一看、和学生聊一聊, 一方面可以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督促学生自律、自戒。在这一点上, 北京理工大学的“每位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联系1—2个班级, 通过参加学生德育开题、德育答辩, 采用主题班会、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方法不失为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 广大师生往往喜欢通过网络表达观点, 学校各级领导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广大师生进行交流互动, 充分关注师生在网络上的建议获动向, 及时沟通、处理, 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另外, 必须加强校园和周边的娱乐基础设施的监督和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融, 人类已经进入了娱乐时代,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毫无怨言, 甚至无声无息, 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加上大学生是从高考中彻底解放了的一代, 因此, 高校社会管理创新也必须基于“娱乐时代”、“娱乐至死的人”着力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正如黄集伟先生所言:“在现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 娱乐本身并不可怕, 最可怕的是不应该娱乐的也娱乐了。”因此, 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把“不应该娱乐的也娱乐”的内容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一方面, 学校及其后勤必须加快建设校园内的健康有序的娱乐设施;同时, 配合属地公安、文化稽查部门加强校园周边文化娱乐设施的管理, 尤其是加强和完善校园内外的信息网络和娱乐场所的安全管理, 才能有效引导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 “高校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激发学校师生员工的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高校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是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8点意见, 高校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是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紧密结合娱乐时代师生员工的合理诉求, 切实以师生员工为本, 加强师生基层组织和后勤保障建设, 实行自下而上的社会管理创新, 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才能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才能出成效;才能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绩效”的高素质大学生。
参考文献
[1].baike.baidu.com/view/3286973.htm
[2].米俊魁.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自身运行规律的社会组织[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6 (3)
[3].[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关键词:依法行政 社会管理 法治政府
一、依法行政的现状
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依宪治国;依法行政,最根本的是依宪行政。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把依法行政放在执法办公的准则首位,时时刻刻在工作中秉持依法行政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基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基本条文措施而存在的,是一种源于法律又执行法律的意识形态和具体行为的结合。法律是基于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社会存在而存在的,依法行政作为法律的升华,也同样要求其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机构、运行和发展趋势相一致。
虽然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与落实,依法行政在政府各级机关单位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在基层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下几个问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落实欠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1]这些问题既反映了当期政府机关的行政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
二、创新社会管理
当前的社会管理可以简洁概括为八个字:“线面结合、人人参与”,即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一)纵线领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当前社会的执政党,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根据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升华、理论概括而得出的高度指导思想,是党开展社会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向和重要指导思想支柱。
政府作为行政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始终要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建设努力。各级政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体要服务好人民,就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来进行管理,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服务,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把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率统一起来。
(二)横面参与
在我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国家、社会的主体,是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和土壤,是政府运行的对象和负责的主人。虽然社会管理表面上看是由党和政府机关在负责,主体是党和政府,但是究其根本主人翁是最广大的人民。我国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政府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人民代表,代表人民选举组成政府行使人民赋予的各项权力,为人民群众工作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中“社会协同、人人参与”是在人民赋予政府权力的同时又积极主动,更为直接的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方式,是监督监管政府是否合法、合理行政,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党是否真正为人民负责的一种外围监督机制。这样既能有效的防止纵线上的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产生,同时也可以使人民更能理解和解读党和政府制定出的政策,利于政策的推行和修正,最终真正实现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实现依法行政
根据当前社会情况,要实现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党和政府的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将各项社会管理工作走上法治轨道,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完善健全制度规章,有法可依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世间万事万物的产生、运行、发展乃至消亡都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社会法则。。行政机关要实现依法行政,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当然,前提是有法可依,国务院已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47件,制定行政法规167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规章5208件。[2]政府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行政许可法》、《反垄断法》,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合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依据,也是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后盾。
(二)严格谨慎规范服务,执法必严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行政机关的工作上至国家机密,下至人民百姓生活的日常琐事,因此严谨二字是必须时时牢记在行政工作人员心间。依法行政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法必严是其关键环节,是影响法制对人民和社会作用的重要因素。
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提出公安机关的执法理念:文明、理性、平和、规范。公安机关作为最直接、最全面与人民群众接触的政府机关,在当前社会大力提倡百姓参与社会管理,人民群众“自治”的社会环境之下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完全契合依法行政的要求的。政府机关从严要求自己工作的方式、服务的态度,执法的依据,是从理念上、思想上和实际行动中体现严谨规范。
(三)加大行政问责力度,违法必究
“執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这是对行政问责制本质的高度概括,实施行政问责制是构建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
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是健全责任体系的重要内容,[3]“2008年是我国真正意义上行政问责元年,这在中央的问责实际行动中是可见的。”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表示, 2008年以来,每年都会有领导干部等被问责。问责制实现了权力和责任的统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依法行政的一把利剑,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国当前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作中心依然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社会法治建设,但是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同样是任重道远。“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是党和政府针对当前社会具体情况提出,具有高度的全局眼光和长远的发展筹划蓝图,我们应当不断努力实现全面的依法行政,才能创新社会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新华网:新
华社受权发布2004年3月22日
[2]马宝成.党的十七大以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评价[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1 年11 月,第12卷第6期
[3]文宏解亚红.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中国
【00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讲话稿】推荐阅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21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简报)07-11
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案07-2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综合治理工作11-16
对税务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11-17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经验材料 6.110-04
加强生育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07-12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