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作品《佛事》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贾平凹作品《佛事》(共8篇)

贾平凹作品《佛事》 篇1

五月二十九日天下大雨,有客从台湾来,自称姓陈,是三毛的朋友。一听说三毛,陌生客顿做亲近人;先生却立在那里只是说,我送三毛的遗物到敦煌去,经过西安一定要来看看你。

看看我?我望着先生,眼睛便有些涩了。先生既然是三毛的朋友,带了三毛的遗物去敦煌,冥冥之中,三毛的幽灵一定也是到了。我与先生素不相识,也无书信联系,这么大的雨

,他从我的单位打问到我住的医院,偏偏我又从医院回来,他又冒雨寻来了。如此耐烦辛苦,活该是三毛的神使鬼差呢。

三毛,三毛,我轻声地叫起来了,“快让我瞧瞧!”等不及先生把一包东西放在桌上,我说,我要见三毛。

先生从一个大塑料包里往外掏,掏出一顶太阳帽来,说这是三毛生前一直戴着的;掏出一条发带,红色的,极有弹性,再是掏出一件水手裙了。先生的声调沉下来,介绍这种裙子在台湾一般有些年纪的妇女是不大敢穿的,四十多岁的人了,敢穿的恐怕只有三毛了。三毛性坦真,最不愿约束。报上发表的一张照片,是她在成都的街头,赤了脚坐在一家木板门面前,样子顽皮如小狗。三毛穿了这件水手裙走着,走着的是个性,走着潇洒。先生还在掏着,是一件棉织衫,三条棉织裤,全是白色的,上边似乎还残留着几点什么斑痕。“我没有带她的袜子。”

先生说,三毛是以长筒丝袜悬颈的,袜子对于我们都太刺激了。最后掏出来的是一色三毛十多年来一直喜欢用的西班牙产的餐纸,一瓶在沙漠上护肤的香水,一包美国香烟,淡味型的,硬纸盒里仅剩五支,明显地已经霉了。

从头到脚的穿戴,吃的用的小品,完整的一个三毛,出现在面前了。我久久地目视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能说什么呢,物在人去,生命已不可复得。她的归宿是她选择的。她的选择应该是对的,潇洒而美丽,虽然对于读者是一种遗憾和痛惜。

我走向了窗前,推开窗扇,檐前垂下的扯也扯不断那样的`粗而白的雨。我喃喃起来,我并不自觉我说了些什么,是一句三毛你好,是一句阿弥陀佛?在场的我的妻子给我倒了一杯水,说我的脸色很是可怕了。

元月十六的清晨,三毛将最后的一封信,于亡日后第十二天寄给了我,信上写着五月份她是要来西安的。那时候,看过信的人都感到遗憾,三毛果然不食言,她真的在五月的最后的日子来到了!我虽然见到的不是她的真人,但以她的性格,和我的性格,这种心灵的交流,是最好的会见方式。

先生说,他居住的地方与三毛家很近。他常常去她那儿聊天,三毛在生前曾对他说过,死后她希望一半葬在台北,一半就留到浙江乡下的油菜田边,但至她去年十月到过了西北,主意改变,希望能葬在敦煌前的鸣沙山上,她说她把地点方位都选好了。

鸣沙山,三毛真会为她选地方。那里我是去过的,多么神奇的山,全然净沙堆成,千人万人旅游登临,白天里山是矮小了。夜里四面的风又将山吹高吹大,那沙的流动呈一层薄雾,美丽如佛的灵光,且五音齐鸣,仙乐动听。更是那山的脚下,有清澄幽静月牙湖,没源头,也没水口,千万年来日不能晒干,风也吹不走,相传在那里出过天马。鸣沙山,月牙湖,连同莫高窟构成了艺术最奇艳的风光。三毛要把自己的一半永远安住在那里,她懂得美的,她懂得佛。

一生跑遍了世界,最后觉得最依恋的还是祖国的西北。鸣沙山可以重温到撒哈拉的故事,月牙湖可以浸润温柔的夜,喜欢音乐和绘画正好宜于在莫高窟。谁的一生活得如此美丽,死后又能选中这般地方浪漫?她是中国的作家,她的作品激动过海峡两岸无数的读者,她终于将自己的魂灵一半留在有日月潭的台北,一半遗给有月牙湖的西北。月亮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清纯之光照着一个美丽的灵魂。美丽的灵魂使从东到西从西到东的读者永远记着了一个叫三毛的作家。

陈先生打开了厚厚的三本相册,都是三毛生前的照片,有一张拍摄的是三毛的灵堂,一张是三毛周日的场面。先生几乎是噙着泪水详细给我讲了三毛最后走了的事情。他说,在三毛死后,她的母亲在医院整理遗物,发现病床枕边还放着我的一本书。老太太感谢为三毛住院和后事帮了大忙的一位医生。那本书就送作纪念了。但是,陈先生却也带来了他送我的一件礼物,这就是三毛最后赠送给他的著作《滚滚红尘》。“我再送给你吧!”陈先生说,我浑身都在颤抖了,这又何尝不是三毛冥中的旨意呢?永久的纪念品,够我一生来珍存了。

我询问陈先生去敦煌以后怎样活动。陈先生说原准备到了鸣沙山,就在三毛选中的方位处修个衣冠冢,树一块碑子,但后来又想,立碑子太惊动地方,势必以后又会成为个旅游点,这不符合三毛的性格。她是真情诚实的人,不喜欢一切的虚张,所以就想在那里焚化遗物,这样更能安妥她的灵魂的。

这想法是对的,三毛还需要一块什么碑子吗?月牙湖的月亮就是她的碑子。鸣沙山就是她的碑子。她来来往往永驻于读者的心里,长留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人世间有如此的大美,这就够了。

贾平凹作品《佛事》 篇2

贾平凹谙熟商州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 他探寻商州的美妙, 书写这里的山水, 山石, 明月, 鸟叫虫鸣。他说:“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 但异常美丽, 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 民间故事, 乃至天上飞的, 地上跑的, 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在这个天地里, 仰观可以无奇不有, 俯视可以无其不盛。”作家把笔触放在了从小生长的故乡———商州, 就如绍兴之于鲁迅一样, 故土成为他们永恒的记忆, 源源不绝的灵感。如《冬景》中一共描写了郊外闲冬图、农村喜雪图、雪中对话图三个冬景图。一句“奶奶, 电线肿了。生动地写出了雪之大, 让人忍不住幻想出一幅雪之美景同时也体现了孩童的天真烂漫。《五味巷》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象, 春天, 黄黄的, 绿绿的, 弥漫在巷中;夏日, 男女老少都躺卧在巷道两旁;秋天, 和着风雨听蛐蛐声;冬日, 赏雪玩雪。《商州又录》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 是冬天的山, 褪了红, 褪了绿, 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 沦落或许是沦落了, 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石头裸裸的显露, 依稀在草木之间。”这山恰似赋予了人性一般, 犹如温柔的女子给予了贾平凹写作的“笔命”。《虚静村记》中对农村生活的书写极其平实。仄仄斜斜的屋舍, 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着, 有浓得像绿云一样枝叶交错的树木, U形的巷道, 巷中还有一个甘甜的井。《月迹》更是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把月光下的景色写得活灵活现, 普通的景象愣是写出了别样的风采, 月光悄没声地溜进来, 像长了腿, 在竹帘上爬……简洁生动地表情达意。一切都自然流畅, 给人朴素自然之美。

在商州农村还经常可见闹社火的场景, 棣话的社火与众不同, 都以铁打了芯子做出玄而又玄的造型, 有“哪吒出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高跷队、狮子队浩浩荡荡来回奔跑, 沿街单位鞭炮齐响, 划酒令, 玩“老虎杠子鸡”, 这些都是农村中经常可以见到的。村里有喜事, 都要请剧团来唱大戏, “清风街上还没谁家过世演大戏的”“这是村上定的, 待客也只是趁机挑了这个日子” (《秦腔》) 。二水来帮麦绒凿墨子, 灰灰来送狗皮, 麦绒进厨房熬了两碗荷包蛋给他们吃, 这些都是村上的习俗。打井还得请阴阳先生察看方位, 明在江边, 什么地方挖不出水呢, 偏要形式一番询问:“有水没?”“什么水?”那自然是有水了还是长江水 (《天狗》) 。五魁用白虎星的谎话把女人从白风寨中成功救出。天狗吞月的传说, 从上古的时候起, 堡子里的人都认为天狗吞掉了月亮, 出门在外的人就会遭到不吉。于是妇女们就要在月亮快被吞掉之时, 以擀面杖去江水里搅动, 唱一种歌子, 一直到月亮复出。赶场子是习俗, 即轰赶阴鬼晦气。谁家要是住进新屋或觉得旧屋不安全, 就要请人敲锣打鼓放鞭炮闹闹哄哄一场。招夫养夫是深山里的习俗, 三月三乡会, 女婿走丈人, 农民们在这几天停止一切劳作, 或于家享乐, 或频繁地串亲戚。未成亲的女婿们皆衣着光鲜, 提四色大礼去拜泰山泰水。“送路”就是女子出嫁时娘家举办的酒席, 山地之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大事 (《腊月正月》) 。“成人节”是州河岸上唯一的庙会, 重要程度仅次于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这时候人们都到静岗寺烧香、磕头。夜哭郎的迷信, 在桥头贴一张夜哭郎, 小孩半夜就渐渐不会哭了 (《鸡窝洼人家》) 。

贾平凹在乡土作品中, 表现了淳朴善良的村民也有愚昧、落后、麻木的世俗心理与国民劣根性。《小月前本》中才才虽然老实, 干活勤快, 但是死板, 墨守成规, 对王和尚百依百顺, 面对王和尚的质疑和埋怨, 不敢以理相争, 没有主见, 如小月所说就是窝囊, 面对公社干部的询问, 实话实说也吓出一身冷汗。王和尚面对门门租借抽水机一事不置可否, 咬定这事不行, 事后还充面子, 尽管心里干着急, 但还是不肯向门门租借。在他们眼里农民只要有土地, 种好庄稼就可以了, 不要有别的念想。改革的浪潮对商州的文化习俗、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具有陈旧思想的农民和儒家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阻碍, 作家通过作品为我们讲述了一系列故事。韩玄子当着王才的面拿排场, 认为自己曾是他的老师, 德高望重, 有学识, 一无所知的王才凭什么比得过自己, 这就是狭隘的心理意识和思想保守僵化, 一而再, 再而三地阻止王才改革。当桂兰指责灰灰, 身上都快臭了, 让他把衣服脱下来洗两把水, 灰灰就只能以自己是农民给自个找台阶下, 农民这个代名词就成了他们为自己顽固守旧开脱的借口, 使自己与城市人彻底区分开来的理由。夏风他出去以后就忘了本, 他不喜欢传统文化秦腔, 还让自己热爱秦腔的媳妇白雪到了城里后, 不再继续唱下去。最后不但和白雪离了婚, 还和父亲产生了争执, 因为自己不愿意再回到农村。故乡村民的守旧、顽固与新时代的新思潮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墨守成规的人只能靠老一辈留下来的祖业维持基本的生活, 他们接受不了像专业户这样的人的出现。不满足于现状, 想要大展宏图的人可以把致富之道带入故乡, 带领大家一起富起来。这就是新旧文化思想的冲突和碰撞而展开的一条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

贾平凹在乡土作品中, 通过表现一个个鲜活人物的生活命运, 揭示农村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艰巨性。《鸡窝洼人家》中的禾禾不满足于生活现状, 放弃经营土地, 养狐狸, 卖豆腐, 最后都不了了之。几经失败后进城打工, 桂兰追到城里, 可鸡窝洼传出桂兰跟禾禾私奔的谣言。灰灰难忍屈辱等桂兰回到家时, 两人产生了激烈的争斗, 桂兰只好到后山帮忙, 等候禾禾回来。灰灰在养蚕上获得了成功, 最终, 他将手扶拖拉机、压面机等新鲜玩意儿带进了山村, 与桂兰成了令人羡慕的一对。禾禾创业的艰难, 灰灰守旧的顽固, 两个家庭的破碎, 以及重新组合, 让我们看到农村变革势在必行。不改变灰灰和秋绒那种仅仅满足于不饿肚子, 整天围着石磨转的落后狭隘的思想, 社会变革进步都是空谈, 农村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有禾禾、桂兰这样的开拓者像灰灰、秋绒一样守旧的农民终将抛弃一切世俗观念, 阔步走向农村社会新的未来。

贾平凹的众多作品对故乡的精彩描写, 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浓浓的乡土情结, 其中不仅展现了家乡的美丽山水、丰厚的文化底蕴, 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故乡的魅力、人物的灵动, 看到了他对故乡的那种深刻的忧虑和思考。在改革进程中, 远离文化城市的农民思想依旧有些落后, 为了能够共同致富, 找到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大家不再仅仅满足于吃得上饭这个最基本的要求, 要跟进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因此, 商州成就了贾平凹, 贾平凹的乡土作品也为商州增添了明媚的色彩。在他笔下, 商州这块富饶之地正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贾平凹.贾平凹中短篇小说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 2012年9月出版.

[2]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年6月出版.

贾平凹作品《佛事》 篇3

女巫,原指施行巫术的女性,后渐转贬意,多指装神弄鬼欺诈作假的女性女巫是女性偶像即女神的颠覆与重写:本文的女巫则专指在男权社会爱欲遭受压抑心理畸变行为反常被世人贬斥的女性贾平凹的作品常通过对这类女主人公即本文所说的女巫的跌宕起伏的命运流程的刻画,凸现其性格的闪光点。展现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彻底感悟和新鲜解读。本文试图通过展现贾平凹的作品中这一类女性形象的塑造的特点及变化的分析。来揭示其所表现的文化意蕴。

美国女学者吉尔伯特桑德拉·M·吉尔伯特与苏珊·格巴在《阁楼中的疯女人》中说:“在男性中心的社会里,妇女的命运不是发疯就是成为玩物。”在数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封建伦理的压抑和束缚下,女性的爱欲需要逐渐萎顿以至扭曲变态。几千年来的事实确实如此。男权主义的传统伦理(家礼)的罪恶造就了无数冤屈变态的巫姐形象。她们作为对传统伦理规范下的女性偶像的颠覆性重写,具有深刻的文化反思意义、重要的审美开启意义和独异的审美价值且承载了丰厚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贾平凹的作品中的女巫形象,身上都多少带有一些在常人看来“病态”的东西。她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扭曲变态的寡妇型。她们因为长期守寡,爱欲、情欲指向无法实现。久积在胸的爱欲潜能无法宣泄,个人生活不幸还遭世人鄙弃。加之生活单调枯娓封闭保守又自卑的个性心理最终致使心理畸变转而寻求施放爱欲的替代物或虐待替代物来寻求心理慰藕或者为求爱欲实现而不惜名誉、不顾一切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情。《太白》集子中《公公》中年轻的寡妇,《五魁》中的少奶奶,《美穴地》中的柳少奶奶就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是“自甘堕落”的妓女型。传统家礼的洗礼,使她们把自己的爱欲与自由实现的期望挂系在男人的腰带上为在献媚男人的竞争中获得主动而不惜自虐和戕害他人,自我迷失的结果。终受被抛的打击。《废都》里的牛月清、唐宛儿、柳月和阿灿就属于这种类型。妓女型同样类同于寡女型的扭曲畸形心理她的变态的欲望的被满足同寡妇的无法满足一样都不可能实现爱欲和获得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太白》这个集子,《公公》中年轻的寡妇因为喜欢在水中沐浴。尤其是和一条极大的娃娃鱼戏嬉,最后竟然怀孕生下一个女孩。却是个豁嘴,而她的公公在此期间正好失踪了,也是个豁嘴,难道说她是公公变的吗?年轻的寡妇因为守寡自己的爱欲指向无法实现而致使心理畸变所以转而寻求施放爱欲的替代物。便在和娃娃鱼的戏嬉中获得感官刺激和快乐。在《美穴地》中,美丽迷人的柳少奶奶宁愿和土匪在世人眼中不光彩地生活在一起,宁愿被破相和残疾的风水先生生活在一起,也不愿回到柳家去享受荣华富贵。在世人眼中,她的个性和心理确实古怪反常。关键是在柳家,丈夫年老有病。她实际上是活守寡。表面幸福,实则内心痛苦。

《五魁》中那个五魁从十六岁开始干背新娘的角色,这使年纪轻轻的五魁过早地开始了性焦虑和性幻想。然而,这一次,遭土匪抢劫却为能与新娘相拥为伴而感到庆幸,捏一双女人的小脚“浑身的血管就汩汩跳”。冒着生命危险,再人虎狼窝,挺身而出,与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唐景进行一场大智大勇的生死较量,其智谋和勇气都发挥刀最佳,终于救出新娘,理由是新娘是“白虎星”(这又是性话语)。性的话语支撑着故事的源头和各个关节。后来。五魁在柳家大院扛活,不计报酬。为的是能体味少奶奶的音容笑貌。能常常见到少奶奶,能对少奶奶进行温情脉脉的幻想这些从侧面反映了女主人公的无比美丽和巨大魅力。然而。虐待女人的叙事也在同时展开。就是这样一个百里挑一的美丽女子,却红颜薄命。柳家冷血,愚昧。荒谬,没落,可恶,在她死里逃生意外回来时,得不到抚慰,柳家却一本正经地验证她是否还是处女。 丈夫残疾,情绪败坏,心理变态。常常变态地折磨、疯狂地虐待她。使她不能享受美好的性生活。而婆婆也在呵斥她,使她痛苦不堪。主家的行为反映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和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对女性个性自由的最大束缚。最后,女主人公历经艰险被五魁救出在山野同居,终于摆脱枷锁获得自由,并且与自己喜欢也喜欢自己的男人朝夕相处,然而,面对着性诱惑道德感却又油然而生,一个血性男子居然对活生生的心爱的女人退避三舍。女主人公只能含蓄地暗示,不能明说。再三示意。这个仁义重情的男人却始终固守道德,冥顽不化。可叹,正是青春似火、花前月下的岁月,面对着就在身边的男人,却只能压制自己如火的性欲活活守寡,承受身心的巨大煎熬明正言顺的丈夫和婆家不把她当人对待。肆意蹂躏,百般折磨。却觉得合法合理。而娘家却规劝她要继续在那儿生活下去'世人也认为她掉到了福窝里。仁义重情的男人却不合理合法,不光明正大,只能偷偷摸摸,提心吊胆地在一起生活,并且这个男人不能给她性福。她内心的痛苦凄凉和无助无法述说这个菩萨一般的女人最后发生与狗交媾的勾当。女人也以身殉情殉德。然而,读者却并不感到厌恶,反而深深同情和理解她的不幸。这个触目惊心的悲剧故事背后,折射出男权社会中男性的主动权和巨大优势传统男权文化价值对女性的巨大制约,女性的被动和虐势。在男权社会中。女子多为传统习惯所束缚,屈服于异己的力量,她们呈现出男权社会的一切“美好品质”,但唯独没了自我,因为她们的自我和个性被温良柔顺、吃苦忍让的传统美德所抹杀了。尽管她美丽、温柔、贤慧、吃苦耐劳,坚韧持家。富有献身精神。但她作为传统女性,缺乏反抗精神,面对命运,却只能逆来顺受,俯首低眉。面对夫家的折磨。只能痛苦无比地哭泣和喊叫,面对在就身边的爱情,也不敢去大胆追求。不敢也不能去违逆传统,最后,只能走向心理变态和悲剧。这是多么凄惨悲哀和痛苦无奈的事情。忍、柔、美几乎可以概括这一类女性美的全部内涵,作者将自己的文化心态和文化心理不加雕饰地渗透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化只是他的一些原料,一个背景。贾平凹的性情“文化”也表现得怪诞和病态。弗洛伊德认为,文化是就是文明的病态部分以及对病态的治疗。贾平凹表现的实际上就是以地方文化为依托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性情”二字。在这种地域文化的支撑下,贾平凹的性情有血有肉,饱满充分。贾平凹的写作在“性情”中游刃有余他在性情中流露出民俗风习,在风土人情中展现出人性,没有让历史断裂。贾平凹有文化作底蕴,借助地理风情,下功夫去发掘那种文化状态中的人们的心灵美德,高尚情操。同时细致刻画那些偏离道德规范的野情私恋。在作家笔下。这类女巫。在人间活似柔弱的羔羊,孤苦无助。寂寞难耐,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她们只能拼命压抑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毫无个性自由和权益,最后只

能偏离道德规范变态地寻求施放爱欲的替代物来宣泄久积在胸的爱欲潜能,她们虽然为社会道德所不容和不耻但却具有深刻的文化反思与审美批判意义。同时,对女巫的抒写仅仅停留在家族颓败的历史主题上仅仅展示宗法文化是怎样束缚和扭曲了女性的爱欲心理,还不足以颠覆男权文化秩序,实现重写女性形象的目的。

女巫是对男权家族势力与女神文化的大胆反叛。无论是因丧失爱欲(尤其是青春性欲)实现对象的寡妇型女巫,还是为过度淫迷丧失自我追寻的价值对象的妓女型女巫,都因违背传统家礼规范和人格迷失而沦为审美批判的对象。少奶奶因为活活守寡而无法实现自己的爱欲指向而致使心理畸变为宣泄个人扭曲的爱欲而不惜转而寻求施放爱欲的替代物与狗交媾并彻底破毁自我形象的现象,潜隐地显示出寡妇怨屈、无奈和“复仇”的心理。妓女型女巫的审美意义也在于解构男权、重写女性形象。家族“妓女”是男权文化的产物。家族礼仪为女性制定的行为规范旨在要女子为男权奉献对女性正常身心发育和女性爱欲的正常泄导有束缚和压抑作用。扭曲了女性的审美心理。因此。一旦得到释放心理潜能的机遇女性的久抑失衡的爱欲(尤其是性欲)便摧促女性不惜突破人伦家礼禁忌。去为生存而“献身”,为欲望而冒险。其结果。自然是深陷欲河,不可自拔。以致淫迷无度。人伦尽失,自由全丧,人格畸变,最终成为人们鄙弃厌恶诅咒的女巫。贾平凹的《废都》就为我们描绘了几位淫迷无度的女巫。来自县城的唐婉儿和来自陕北农乡的柳月,一旦为作家名人的男权所诱引,久抑失衡的欲望便像喷泉一样倾泄而出。不可抑制,置伦理、礼仪、规范、人格于脑后,感性欲望成为生活的全部意义主导着她们的全部生活和一切行丸她们身上表现出从颓败的家族女性延续下去的依赖男权、丧失自我的可悲人格。因此。对女巫批判与呈现。就是对男权主义的批判与颠覆,对“女神”走向人生现实的一次启唤与解救。

在对女巫的形象的塑造暨男权家族文化的颠覆性描写中作家潜意识中有着男权主义的阴影,他对女性(尤其是对女巫)的描写有着玩赏性的成分,解构多于重写。《废都》中对女性有过滥的性描写,“用笔多褒扬,又洒了深深的怜惜之泪”,缺少女巫被男权家族扼杀的心理铺垫与叙述转挽使读者对她们的人生悲剧的理解多了怜悯、同情,少了文化批判和艺术超越。在《废都》中,这类女性形象具有“以性特征为表征”以及“被男权意识所异化,认同男权”的倾向,具有本文所要论述得典型的女巫特征。作者创作女巫形象的目的是为了颠覆女性审美的误区。重写女性形象而在实际文本中则把女性的爱欲渴望和对男性的诱引作为愉悦读者的调料,在文本中反复渲染和描写,就难免偏失创作意旨,陷入男权主义玩赏的泥淖。

因此如何以现代审美文化精神和人类意识烛照和洞穿宗法家族阴暗的礼法消解女性的心理束缚,建构出现代审美人格。是所有作家们的责任和义务。在《废都》里。写了四个各具特色但一样美丽、善良的女性:牛月清、唐宛儿、柳月和阿灿。但这些女性命运的结局都不好,像花一样终于萎谢了。她们虽然淳朴美丽。却展示了复杂的“丑陋”的女性形象。造成她们不幸命运结局的“肇事者”,正是她们共同喜爱的文人作家庄之蝶。这四位女都将男人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自甘附庸于男人。认定:“这是男人的世界”。“一切围着男人打转儿,男人的一切就是自己的一切”她们都围着庄之蝶转,甘愿作他的性奴隶,甘愿被他欺骗抛弃和出卖。却执迷不悟。“没有个性区别。不过是干瘪的面具,性爱才是她们真正的生命和生活”,她们已经“萎缩成性符号”。对庄之蝶来说,也爱她们,但更多地是把她们作为泄,欲、取乐和放松的工具。整部小说就围绕着庄之蝶和四位女性的情爱性爱关系的纠缠上,文字充满诱惑。这些女子(牛月清等除外)无论是来自县城的唐宛儿,还是来自陕北农乡的柳月,大都姿色过人,她们站在感官欲望的制高点,在两性关系方面思想超前解放,比传统女性对男人更有诱惑力。她们以性特征作为证明其存在的工具淋漓尽致地发挥她们的性特征,将自己肉体的能量充分释放。但这些女性更不具备用女性精神照耀人类精神家园的能力,不能帮助男性战胜脆弱。在《废都》的唐宛儿那里,大胆热烈、疯狂痴迷的背后是精神和肉体的堕落,她们虽然外表美丽动人,但在庄之蝶的心目中却并非女神。完全不同于金狗眼中的小水和天狗眼中的师娘。在《废都》中,“庄之蝶成了神,对待女人犹如大佛顶施恩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庄之蝶也试图从与异性的精神和肉体的交往中寻回生命的感觉。而且这些女性一旦为作家名人的男权所诱引,便蜂拥向庄之蝶,久抑失衡的欲望便像喷泉一样倾泻而出。不可抑止。庄之蝶和唐宛儿等的纠结显系他自我拯救的虚假幻象,他想借助性欲的恣放来激发创造的活力,结果只能使他坠入更深的颓废和绝望之中。庄之蝶对人生的痛苦、焦虑、对人文理想的怀疑及向女性寻求安慰,从某一层面上反映了作家心灵的痛苦和精神的迷惘而“文明社会通过贬抑女性为祸水而肯定男性的正面权威,所有的善和优秀品质都属于男人:而低劣、邪恶、罪孽则是女人的天性。”美国女学者吉尔伯特曾指出。在男权社会里。妇女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不是发疯就是成为玩物。这些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女性都不同程度地被男性中心社会所异化,也因背负了太多的男性理想主义色彩而显得虚幻、轻飘、失真,“过分地理想化而失真”,不大像生活在现代大都市里的现代女性和有意志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而有点像电脑游戏里的超级性感游戏美女,完全是男性欲望化想象的产物。当然这类“罪孽”的女性成了作品中男主人公的精神家园,成了当代知识分子形而上层面的企图救赎灵魂的最具反讽式的“寓言”。

贾平凹作品集 篇4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长篇小说: 《商州》、《浮躁》、《妊娠》、《逛山》、《油月亮》、《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病相报告》、《秦腔》、《高兴》、《情劫》、《古炉》、《带灯》、《泉》、《太阳路》; 中短篇小说:

《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美穴地》、《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小月前本》、《天狗》、《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故里》、《匪事》、《酒》、《丑石》、《祭父》、《好读书》、《静虚村记》、《贾平凹自选集》、《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地平线》 散文集:

《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坐佛》、《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平凹与三毛》、《我是农民》、《天气》、《敲门》、《饺子馆》、《走虫》、《月迹》、《艺术家韩起祥》、《做个自在人》、《走山东》、《说话》、《商州三录》、《造一座房子住梦》、《访兰》

贾平凹作品吃烟 篇5

吃烟是只吃不尽,属艺术的食品和艺术的行为,应该为少数人享用,如皇宫寝室中的黄色被褥,警察的电棒,失眠者的安定片;现在吃烟的人却太多,所以得禁止。

禁止哮喘病患者吃烟,哮喘本来痰多,吃烟咳咳咔咔的,坏烟的`名节。禁止女人吃烟,烟性为火,女性为水,水火生来不相容的。禁止医生吃烟,烟是火之因,医是病之因,同都是因,犯忌讳。禁止兔唇人吃烟,他们噙不住香烟。禁止长胡须的人吃烟,烟囱上从来不长草的。

留下了吃烟的少部分人,他们就与菩萨同在,因为菩萨像前的香炉里终日香烟袅袅,菩萨也是吃烟的。与黄鼠狼子同舞,黄鼠狼子在洞里,烟一熏就出来了。与龟同默,龟吃烟吃得盖壳都焦黄焦黄。还可以与驴同嚎,瞧呀,驴这老烟鬼将多么大的烟袋锅儿别在腰里!

我是吃烟的,属相上为龙,云要从龙,才吃烟吞吐烟雾要做云的。我吃烟的原则是吃时不把烟分散给他人,宁肯给他人钱,钱宜散不宜聚,烟是自焚身亡的忠义之士,却不能让与的。而且我坚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中国人就吃中国烟,是本地人就吃本地烟,如我数年里只吃“猴王”。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篇6

起初对《秦腔》感兴趣,一则仰慕贾平凹的盛名,二则由于茅盾文学奖的效应。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众人眼里的另类。《秦腔》中“我”是个“疯子”,他不同于常人,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秦腔》以“我”(即“疯子”引生)的视角描绘了清风街的“全景图”,有风俗民情、有世事沧桑、更有人生命运之起伏。书中塑造的男女老少各色小人物,无不性格鲜明,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在社会里找到原型。小人物的悲欢、他们的生活片段都显得那么真实。清风街的风云变迁,难道不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读罢《秦腔》,一声叹息。小说的结局是很悲哀的,清风街的“贤人”夏天智在满怀忧患中去世了,跟他一样扞卫者乡村传统文化的夏天义也遭遇天灾,这些德高望重的前辈的离去,带走了乡村的某种珍贵的信仰。我的叹息不仅为清风街,也为我的家乡。小时候在农村,很喜欢那些节日:元宵啊、除夕啊、冬至啊、端午啊,还有那一年一度的社戏。每逢节日,都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乡村的节日气氛,热闹隆重而又庄严神秘,远非城市可比。而固守着这种文化的,正是那些虔诚的老人们。

可是岁月不饶人,当年的小孩已经成人,时过境迁,节日气氛渐渐平淡,唯有家人相聚的亲情依旧温馨如昔。坦白的说,《秦腔》不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它的语言风格,感觉过于“粗俗”,说它粗话连篇并不为过。而且他看到的一些人一些事确也龌龊,粗俗的描述反而更贴近事实,这样的语言风格才吻合主人公的性格。除了语言风格过于粗俗,故事情节的铺排也有点紊乱,不够引人入胜。我想这也是跟第一人称的写法有关吧,因为引生是个疯子,他发疯时思维就不太清楚,他的讲述显得“紊乱”也就不足为怪了。

掩书而思,《秦腔》中乡干部强行收缴农业税费而引发的群众冲击政府事件,让我热血沸腾、义愤填膺,恨不能跳进书中,冲在人群最前面,砸了那些暴吏的腿脚。看来我是有严重的暴力倾向的,这种暴力倾向源自对公平正义的维护。农民自古以来是中国社会中最吃苦耐劳忍气吞声的阶层,逆来顺受,默默煎熬,只有在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一改柔弱性格奋起反抗。而“我”于白雪情真意切始终如一的单恋。为之感怀,源自对真挚情感的同情和祝福。爱情是人类最美的情感之一。小说末尾,白雪一改以往闪躲的表情,“微笑着看着‘我’”,多少留下了些许默默温情。

贾平凹作品《佛事》 篇7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中国著名作家。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快自然。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作品简介:

讲述了大学教授高子路回到高老庄与往昔故人之间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纷,体现了封闭守旧的环境所导致的人的退化和改革开放对人的改良。高老庄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村庄,据说那里的人是最为纯正的汉人,可是却偏偏矮小而粗俗,甚至一代不如一代,这些与高子路的妻子对村庄的退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高老庄是高子路的故乡,为了给父亲做三周年的祭奠,高子路同妻子西夏从省城回到了故乡。原本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大学教授的他回到村子后,再次接触到旧的.文化、旧的环境和旧的人群立刻使他回到了从前,开始变得保守、自私。此时的高老庄俨然成了一面魔镜,照出了高子路骨子里所固有的习惯,各种冲突和矛盾接踵而至。

点评赏析:

贾平凹在在平淡中看出人生,看出人性,看出一种超过平凡生活的领悟,这就是作家的本领,就是作家的趋于成熟。也正是向一切大家所遵循的,所谓绚丽归于平淡,纤巧于充实,才会朴实无华而精气充实。《高老庄》既有困窘的一面,又有焦灼的一面,愈来愈触及到历史的深层,很多作家,具有一种大家风范的作家,并不是能给故事按部就班的进军,而是在无序的人生中经历相互冲撞的分化,大浪淘沙,最后成为以新代旧,完成新时代的更替。平凹的《高老庄》比起以往的作品有所超越,正是在这一点上有所领悟,对多种使人类困窘的境遇渗透其中,然而对未来的召唤都是鲜活的有生气的,这才是深沉有致的作品。

贾平凹作品《佛事》 篇8

摘要: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地域的人文社会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饮食习俗,进而发展为不同的地域饮食文化。贾平凹在许多作品中写到了陕西的饮食习惯,他给我们展示了具有北方特征的饮食习俗,生动地描绘了陕西乡村人尚俭的民俗传统,体现了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淳厚民风、民情,也挖掘出这种理性消费的原因,即是和乡村人一贯朴实、勤俭、节约的作风有很大关系,也和陕西乡村人们所处的闭塞地理环境有关。

关键词:贾平凹

饮食习俗

简朴

多样化

自给自足

贾平凹的作品大多数是以乡村平民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大多是广大农村并不富裕的农民朋友,关注的更多的是乡村的民风、民俗的描写,贾平凹部分作品的集合,也是陕西饮食、美食的集合。乡村人的日常饮食可以代表乡村平民的饮食水平,因此本文根据贾平凹的部分作品对民俗中陕西乡村的饮食习俗这一部分内容作一些浅层次的述论,主要从食物品种、做法、饮食方式、食制、口味等方面给予探讨,分析。

一、主食的品种、做法和食法

陕西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高粱。因此贾平凹作品里所反映的乡村人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有面、杂粮和用面做成的各种美食等。仅在面条这一类,贾平凹就展示的淋漓尽致,《秦腔》中的捞面、浆水面、酸汤面,《高老庄》中的鸡蛋挂面,《过会》中的拉面、炉齿面、丢面、杂酱面、涎水面,《土门》中的糁糊汤面,《走三边》中的荞面拉面、豆片丢面,《关中论》中的渭南乒乓面、长安粘(音rán)面、兴平涎水面、岐山吊面、武功扯面、大荔拉面、三原削面、花样出新,名目繁多,贾平凹恨不能将所有面条种类的写尽。“八百里秦川黄土地/三千万人民吼秦腔/捞一碗粘(rán)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这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展现了陕西最传统的民俗,也是陕西最典型的民俗风情。在陕西众多的面条种类中,比较出名的有扯面、浆水面、蒜蘸面、棍棍面、岐山臊子面等。先来说说油泼扯面(《关中论》),大大的一碗端上来,宽宽的面,汪汪的油,红红的辣子,黄黄的鸡蛋,下锅的青菜是绿绿的,光是看着也会让人垂涎三尺,吃起来,那看起来粗硬的面条硬是柔弱无骨,绵软无比。至于浆水面(《白夜》),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说:“不吃者绝不吃,喜吃者死都要吃。”而城里人制浆和乡下人制浆有有所不同,城里人制浆是将烧开的面汤倒入放醋曲和芹菜的缸里,日晒六七天即可;乡下人制浆是将糁子稀饭的清汤倒入装萝卜缨子和白菜的缸里,日晒六七天即成。吃时将面条和浆汇锅即可。至于蒜蘸面,它的关键是蘸汁,还有蒜的质量。将干辣椒面和捣的像泥一样烂的蒜放在一起,再加上切的米般碎的葱,浇上烧红的油,然

后加些陈醋和少许盐,用勺子搅拌均匀,汁子就算成了,贾平凹《在与穆涛七日谈》中写到:“自己喜欢吃面食,对于面条的宽窄薄厚十分注意,也十分挑剔的。”蒜蘸面最主要的是要宽,陕西八大怪中说的面条像裤带就是说面条一定要宽,把宽如皮带的面条放入一个有凉水的盆中,吃时捞出来蘸了汁子吃。至于棍棍面(《陕西小吃小识录》),也叫搓搓面,面醒好,切成粗条状,抹上菜油,要吃时,拿出几根,用手慢慢搓成细木棍的样子,两手一拉,再在案板上一甩就可以下锅了,吃的时候,再就上几瓣大蒜。臊子面(《陕西小吃小识录》)是陕西的家常饭,所谓臊子,就是把猪肉在锅里拌着花椒、酱油、辣椒、盐用油煮透后,放进锅里闷上一段时间。肉剁得越细越好,瘦肉是筋道而有味,肥肉是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吃饭的时候,一个锅盛汤,另一个锅里煮面,面条薄筋光滑,煮好的面捞出来倒进盛有凉开水的盆里。吃饭的时候,在面条上浇上热气腾腾的臊子。臊子面是以薄、筋、光、酸、辣、汪著称的,薄指面擀的要薄如纸;筋指面吃到嘴里要有筋道,既不能太硬,又要有嚼头;光当然是指面条入喉的时候,感觉要光滑无比,不能有哽的感觉。酸指作为调料的醋要好,酸得要有味道,不能尖酸,这样的醋做成的汤当然就好;辣就是辣子要好,要辣到位、最好能辣得出汗;汪是油要好,要多,但又不能腻。《我不是个好儿子》里写到:家里一来客人,父亲说:“吃面吧。”厨房里一阵风箱声,母亲就很快用簸箕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来。[1]还有贾平凹在《<秦腔>后记》中说;有客人来家里,肯定要吃捞面,腥油拌辣子,大疙瘩蒜„„可见陕西人是多么的热情好客,可见面食在陕西人的饮食中是多么重要。陕西人的面条情结就是这么深,这么浓,正如陕西人一样,你只有吃了陕西的面条,才会解了陕西,了解陕西人的秉性,才会知道陕西人就像那滋味隽永的面条一样,热情、爽快、厚道、实在、仗义。

而以面为材料的面食的种类又有许多。贾平凹:“别的不说只爱泡馍”,熟悉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人都知道,羊肉泡馍是他的最爱。羊肉泡馍,陕北人爱吃(《黄土高原》),关中人爱吃(《白夜》),陕南人也爱吃(《鸡窝洼的人家》小说),这是陕西一路畅通的美食。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馍,是一种白面烤饼,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在碗里浇上备用汤汁,并配以葱末、白菜丝、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贾平凹在《在与穆涛七日谈》中说道羊肉泡馍必须是吃的人自己动手掰馍,一是体验手工艺之趣,二是会朋友叙家常拉生意,馍掰如何,大、小、粗、细,足可见食者性情;掰成黄豆那般大小,四周还是毛边的,然后下锅用羊肉汤煮,吃起来才上瘾。还有一种吃法叫“水围城”,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围浇上汤汁,这样清汤味鲜,馍韧入味,肉烂且香,如果再佐以糖蒜、辣酱,别有一番风味,是一种难得的高级滋补佳品。因其形状像一座水中的城,故称“水围城”。这“水围城”独特的形状与陕西所处的闭塞的地理环境不谋而合。碗中的水与现实的山,隔断了陕西人与外界的联系,人们处于这“围城”之中不了解外界,也不被外界了解。在这种环境中生存,造就了陕西人保守、闭塞、安土重迁的性格特点。从中我们发现了陕西人淳朴、忠厚、善良、直爽的性格,同时也蕴涵着保守、固执的性格。麻食(《陕西小吃小识录》),陕北人称圪坨。掐指甲盖大的面团在净草帽上搓成花纹状称之为精吃,切成厚块用手揉搓为懒吃,煮熟后浇羊肉汤吃,汤里可以放黄花、木耳、豆腐、栗子等。泡油糕(《陕西小吃小识录》),面团包糖馅放入油锅中炸至表皮焦黄即可出锅,出锅后表皮膨松、亮黄,里面色泽乳白,但是吃泡油糕,不可性急,因为里面包有糖陷,易被烫着。搅团(《静虚村记》)是陕西一种普遍的吃食。根据贾平凹的好友丹萌所描绘的:他尤其爱吃包谷搅团,只要有好浆水,一天三顿都行......[2]其做法主要是把面粉倒入盛开水的锅中,用擀面杖均匀搅拌,不使之结疙瘩或糊锅即可。热凉均可食用,切不可咬嚼。在陕西,搅团一般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冷吃,一种是热吃。冷吃是将冷的搅团用油盐酱醋辣椒(辣椒必须是油泼辣子)凉调而吃(《鸡窝洼的人家》)。这种吃法一般是在夏天。热吃也叫“垫饭”,把用盐醋酱蒜调好的热汤盛入大老碗中,再将刚做好的搅团舀一块放入碗中,汤中配上时令绿菜,浇上油泼辣子,这种吃法一般在冬天。所谓“热天冷吃,冷天热吃”。漏鱼(《出山》),将包谷面在开水锅里扮成糊状,滚熟了用一个葫芦瓢上钻了若干小孔的漏勺漏下来形状酷似鱼,因此成为漏鱼。蒸馍(馒头)和烙馍(锅盔)也是家常主食。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怎不忆江南》等作品中多次提到锅盔,是关中八大怪之一,有锅盔像锅盖之说。有椒盐锅盔、葱香锅盔、五香锅盔、香椒叶锅盔、咸甜锅盔、夹酥锅盔、油酥锅盔。做法是:用撕去表膜的猪生板油、拌上八角、茴香、三萘、花椒、生姜、精盐、味精等香料,抹在拉长的面皮上,经卷压形成似锅盖大小的圆形,上煎锅煎烤,最后放进炉膛烘脆。色泽金黄,皮薄膘厚,酥脆味香,能煮耐爵,存放期长,方便快餐,吃法多样。当然还有一个馍、两根葱或辣子填饱肚子的饮食习惯(《秦腔》小说、《白夜》)等。杠子馍(《冰炭》)主要指用白麦面做成形同短木杠子的馍馍。杠子馍就糊汤,如同土豆烧牛肉,对陕西人来说如同过小年。“洋芋糁子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腊月正月》后记)。洋芋糁子又叫“包谷糊汤下土豆” 贾平凹在《怎不忆江南》中也提到糊汤,玉米磨成小颗粒状,吃的时候烧开了水,一手拿勺子,一手把玉米小颗粒均匀的撒入锅内,撒完后继续搅匀,直到熟为止,熟后的或稀或稠的糊状就叫糁子白粥,其实就是玉米粥。贾平凹在早期小说作品中,不止一次提到“洋芋糁子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杠子馍就糊汤,如同土豆烧牛肉”,这种古老的原始的自我安慰式的可怜生活,这一方面表明陕西人安贫乐道,与世无争;另一方面也向人们透露出这样的信息:饮食好赖,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陕西小吃小识录》中写到的肉夹馍,是陕西各地必有的美食。将面团揉成光滑的面团,擀成碗口大小的饼,然后放铁板上烙至饼表面焦黄就可以了。中间夹的肉必须是带皮的猪肉,加水烧开,加入大料(花椒、姜片、酱油八角、葱段、料酒、白糖、盐),将肉炖烂,然后夹馍里面。凉皮子(《陕西小吃小识录》)是夏天食品,然而在冬天也有卖的,吃者,男食者绝少,女人多,妙龄女人尤多,半老徐娘的女人更多。制法是将面和成稠糊,再陆续加水和稀,加盐,加碱,稀浆用勺子扬起能拉起筷子粗细的条为宜。笼上铺白纱布,面浆倒其上,薄厚均匀,大火暴蒸,约六七分钟即熟。吃时切成细条或小方块,加焯过的绿豆芽或黄瓜,加盐,加醋,加蒜泥,加芝麻酱,加辣椒。且记:吃凉皮子的别忘记带手帕,否则吃罢一嘴沿红色,有伤体面。甑糕(《陕西小吃小识录》)顾名思义用甑做出的糕。做法是:在甑内先铺一层红枣子,上面铺一层米,(米必须是用水泡过的糯米)再铺枣子,再铺米,一层比一层多,最后以枣收顶,上锅蒸两个小时即可,吃时撒上白糖。还有浆水酸菜、槐花蒸饭,《白夜》是将槐花洗净后,拌上面粉,放两到三个鸡蛋蒸,蒸熟以后在用香菜和香葱、香油等来拌上。油塔、柿子饼、辣子疙瘩、粉蒸肉(《白夜》)酿皮子、葫芦鸡、辣子疙瘩、柿子饼、粉蒸肉、洋芋糌粑饼、廖花糖(《白夜》)、麦仁稀饭、煎饼、麻叶果子、胡辣汤、小笼酥肉、栗子鸡、糯玉糕(《秦腔》小说)也是不错的食品。还有油茶(《雪夜静悄悄》)、葫芦头、腊肉(《高老庄》)、油旋、石饼(《关中论》)等也都是特色而又美味的小吃了。

二、菜肴的品种和做法

陕西乡村人日常生活中的菜肴也比较简单。贾平凹在《陕西初录·引言》中就写到,“一年四季,五谷为六,瓜菜为四,尤其到了冬日,各家以几斗大瓮窝一瓮浆水酸菜,窑一窑红薯,苫一棚白菜,一个冬天也便过去了。”[3]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菜园,种植的菜类有韭菜、黄瓜、南瓜、辣椒、番茄、白菜、豆角、芹菜、萝卜、菠菜、土豆、蒜苔等。陕西饮食结构中最主要的素菜是萝卜、土豆和白菜,萝卜和白菜大多是用来窝酸菜和腌咸菜的,是陕西乡村常年的必备之物。《竹子和含羞草》、《成荫柳》中的酸菜棒子是乡村人冬季的主要菜肴。而土豆则有更多的食法,可以蒸着吃(《商州》)可以烤着吃,煮着可以吃,炒着也可以吃,若是与老南瓜一起燉作,是任何山珍海味都不能比拟的(《九叶树》)。《纺车声声》中提到的麦瓜龙、芨芨草、灰条、水蒿等野菜也是乡村人夏天的菜肴。至于肉菜则主要是猪肉、羊肉、鸡肉。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养猪、羊、鸡。乡村人平时很少吃肉,只有在逢年过节才吃的比较多一些。若有剩余的猪肉则全用盐腌起来做成腊肉,存放时间久,经久不坏。禽蛋类主要有鸡、鸭以及鸡蛋、鸭蛋。乡村家庭养鸡、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鸡蛋、鸭蛋,而直接食用鸡、鸭的数量要大大少于食用鸡蛋、鸭蛋的数量。如《瓦罐》中阿秀养鸡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鸡蛋。鸡肉、鸭肉则更多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从中也可以看出陕西人的热情、质朴。熏肉也是陕西乡村菜肴中的一大饮食特色。贾平凹在笔记体小说《陕西初录》中就写到在莽岭一条沟的人家屋梁上挂着一吊吊的熏肉,吃一块,割一块,春夏秋冬,荤腥不断。熏肉又叫腊肉,冬季将肉用盐腌入缸中,然后再用火慢慢熏烤,再挂起来用烟火熏干即成。制作熏肉最主要的是要重盐。一方面是由于盐重便于贮存,不易变质;另一方面,陕西民间有吃盐长劲的说法。辛苦的劳动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多吃盐可以帮助人们补充体力。陕西乡村村民每到秋冬时节有制酱豆的习惯,古代称之为豆豉。将黄豆煮熟、发酵、拌以辣椒面、花椒面、盐等等,然后捏成橘子大小的圆团晒干存放,吃时可以单独炒着吃也可以和腊肉炒着吃。直到现在,酱豆炒腊肉仍是极具风味的陕西地方名菜。像这样历史悠久的菜肴的品种及其做法虽不能断言始于陕西,但在陕西却能如此完整地传承下来,一方面是由于陕西较为封闭而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与陕西长期存在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三、饮品的种类做法和特点

饮茶在陕西乡村里非常普遍,乡村百姓有饮茶和用茶待客的习惯。很多人有一大早起床喝茶的习惯。(《白夜》)里说捡破烂的五顺每日清早有熬茶喝的习惯。贾平凹大部分作品中很少提到茶的名称或种类,因此所饮之茶应该是比较普通的茶,是级别较低的茶,如《腊月正月》中像韩玄子这样的人喝的也是“炒的过焦,土气又大的个体户货摊上的货品”。饮茶时已使用冲泡法,而且第一遍一般都不饮用,例如在《腊月正月》中韩玄子“从来不喝第一遍茶,当下在院里泼了,又冲上第二遍蹲在门外照壁上慢慢的品。“

陕西人有“穷过日子富待客”的待人风俗,而待客则必须有酒,陕西人认为“无洒不成席”,“洒是敬重人的”。这也充分表达了村民的真诚和谆朴。而待客的酒大多是自家酿制的,有苞谷酒、甘蔗酒、高粱酒、红薯酒(《饕餮》)、柿子酒(《亡夫》)等。柿子酒(《在姚村》)是以柿子为原料酿制的。将柿子捣碎,加入谷糠,拌以酒曲,发酵或蒸馏而成。其制作最大特点是不用粮食。可以润肺生津,清热止血,涩肠健脾,解酒降压。醪糟(《陕西小吃小识录》、《腊月、正月》)即醪糟酒,将糯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泡4-5小时后直接放在屉布上蒸熟,之后拌进酒药,放在20多度的地方,经30小时左右即可出味,随时可吃。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腊月、正月》中还提到为“送路”①招待客人而准备的桂花稠酒。稠酒,郭沫若曾赞誉:“不是酒,胜似酒。”称它为酒,只因它闻起来和喝在口中,不乏酒味而已;说他不是酒,是因为喝的再多也不会醉。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酿成的甜酒或称其为饮料更恰当些。其做法和醪糟酒差不多,也是在蒸好的米中间撒曲面、酒、糖精、桂花。此酒状如牛奶,色如白玉,汁稠醇香,绵甜适口,回味悠长。一般的酒澄清,此酒粘稠,一般酒辣辛,此酒绵甜。贾平凹说:“乡民能喝,市民能喝,老人能喝,儿童能喝,男人能喝,女人能喝,或温或凉,四季皆宜,酸甜味醇,健胃、活血、止渴、润肺。”

四、饮食方式、食制及口味

陕西乡村平民日常生活的饮食方式是共桌合食制,即吃饭时全家人聚在一起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例如《拜年》中一张桌子八个人。不过在乡村许多地方,吃饭时是不局限在餐桌上的,根据季节和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变化,饮食地点也比较灵活多变。《天狗》中井把势家两个男人通常在炕上吃饭,女人一般不上桌,在灶火口吃饭;《头发》中夏天夜里全家人坐在院中吃饭;《夏家老太》中吃饭时分,家家都在门前石凳上放上一盘酸菜,老少围近去吃;《在与穆涛七日谈》中说到冬日里逢个好日头,吃早饭的时候,村里人就圪蹴②在窗前石碾盘上,呼呼噜噜吃饭了;《过会》中大汉们在吃涎水面时全都是有凳子不坐,在凳子上蹲下。农忙时节,为了节省时间抢收抢种,则多让人送饭至田间地头,在田间地头进食。在《麦收时节》中高启媳妇就将饭送到田间地头。

陕西饮食习俗中人们习惯一日三餐,早饭(早起饭)、午饭(晌午饭)、晚饭(喝汤)。也有少数地方因季节变化和生产需要存在一日两餐的习俗,这正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是相适应的,可以看出陕西乡村人勤劳的品质。三餐时间是:早饭为七点左右,午饭为十二点左右,晚饭为十九点左右。但是,由于地区的不一,季节的不同,亦有差别。特别是在山区,因为山高地远,村民为了在天亮前就赶到地里劳作,通常在凌晨四、五点吃早饭。《山阳县志》记载,岭南农人“早晚两不见天,午饭排在正中间”,而川道里的农民,则是在早上干一阵农活后再吃早饭。《山阳县志》记载,岭北农人“先做活,后吃饭”。通常是上午九、十点吃早饭,下午两、三点吃午饭,晚上八点左右吃晚饭。一般来说,早饭和晚饭比较简单,一般以粥为主,午饭比较丰盛,以面食为主,乡村人称之为“两稀一干”。农忙的时候比较丰盛、多样,农闲的时候比较简单、单一。由于农忙时村民体力劳动大,所以,村民们会想尽办法调剂好生活,吃饱吃好以保障生产的饮食习俗。

陕西饮食里的调味品较为丰富,有油、盐、酱油、醋、花椒、麻汁、香油酱、葱、蒜、姜、等。陕西菜尤以酸辣而闻名,以粗犷豪放的造型,以及不拘小节为特点。陕西人吃饭不能没有辣子油,吃啥饭都要辣子汪,吃完饭之后都是满嘴的红油(《秦腔》小说),这是最显著的特点了。贾平凹在《说话》开头讲自己更好吃辣子,吃醋。辣椒和醋是陕西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作料,是陕西菜的灵魂。陕西乡村人热衷辣椒类辛辣口味,这一点在贾平凹的许多作品中也有反映。另外可以看出陕西乡村人口味偏咸,常食腌制和酱制食品。陕西饮食的口味整体是重盐重醋重辣。

陕西人吃饭习惯用海碗③吃饭,碗越大越好,贾平凹在《商州》中写到,即使是普通的面条,碗也是绝对的大,盛的绝对的高;在《白夜》里既是是老太太吃饭也是海碗,吃完了还习惯舔碗。而这也正是陕西人豪爽、敦厚、朴实无华的另一个重要体现。

五、结论

由以上对陕西乡村饮食习俗的叙述,可以总结得出陕西乡村饮食习俗的特点。

第一,陕西农村日常饮食比较普通、简俭、多样化。简俭中洋溢着温馨与怀旧的特质,山珍海味、珍奇异食在乡村并不存在。不管是主食的品种还是菜肴品种都是种类繁多,做法也是多样化。这正是陕西乡村人勤劳和智慧的体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陕西乡村,不管主食、菜肴还是饮品,都是实惠而又普通。这和乡村人一贯朴实、勤俭、节约的作风有很大关系,也和陕西乡村人们所处的闭塞地理环境有关。

第二,陕西农村日常饮食基本上是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基本上种植什么就吃什么一,大部分农产品都是自己生产的。人们围绕着农田出产和季节的转换来安排自己的饮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不仅粮食作物都是自己生产的,蔬菜也基本上是农民在自家菜园里种的,肉蛋类也基本上是农民自己蓄养的家禽牲畜,就连喝的酒都是用自家粮食自己酿造的。第三,陕西乡村人热情好客。陕西许多地方,有饭就有肉,有肉就有酒,人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酒甚至可以从头天黄昏直喝到第二天清早,大有一醉方休气势。陕西乡村人只有在招待客人的时候菜肴才会比平时丰盛些。陕西人招待客人菜不多,份量却足,不讲究过多形式、礼节,肉尽饱吃,酒尽饱喝,吃得越酣畅淋漓越好,直到你吃不下,喝不动为止。“撑死总比饿死强”是其信奉的饮食信条。陕西人质朴、厚道、豪爽却不张扬,用酒和肉来像客人表达自己的诚心、热情和敦厚。

普通、简俭的饭食民俗,自给自足、安道乐贫的生活方式,是陕西乡村人纯良天性的表现,是勤俭、质朴、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的再现。这种尚俭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改造、去继承和发扬。

注释:

①送路:女子出嫁时娘家举办的酒席。②圪蹴:蹲。③海碗:大碗。

参考文献:

[1]王永生.贾平凹文集(第13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63页

[2] 丹萌.贾平凹透视[M].天津:百花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54页. [3] 贾平凹.心迹[M].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

[4]黄元英.商洛饮食文化刍论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 第16卷第3期 2002年3月。

08级汉语言文学5班

兰列侠《商洛饮食文化刍论》

作者:黄元英等

出处:《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3期 《艺术家韩启祥》枣

梨树

每年都硕果累累 腊月正月

韩玄子家的 柿子

《美穴地》中柳子言为撒娇的四姨太上树摘树梢上的一颗陈年的枣。

上一篇:试论文化建设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下一篇:介绍山明水秀作文8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