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游戏活动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造性游戏活动(精选8篇)

创造性游戏活动 篇1

贝贝西点屋

巧克力、饼干、蛋糕、塔派„„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不陌生,因为它们的美味、有趣的造型、美丽的色彩等都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成为大多数孩子都很爱吃且白吃不厌的食品,幼儿一般都有过去蛋糕店买蛋糕、吃蛋糕的经验,但是美味的食品是怎么做出来的?为此,我班拟开设“烘焙DIY俱乐部”创造性游戏,通过自制巧克力、饼干、蛋糕及买卖游戏,丰富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生活、交往,锻炼幼儿的社会生活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让幼儿在玩中获得发展。

活动目标:

1、能用切、分、团、压、刻等多种技能制作各色点心,大致了解烘焙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2、引导幼儿扮演熟悉的角色,知道角色名称,模仿最基本的动作。

3、按意愿选择角色,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协商分配角色,与同伴积极交往,友好合作,游戏中有简单的角色语言交流。能初步学习解决关于角色、玩具方面的争端,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懂得扮演角色和使用物品、场地等应遵守游戏规则,增强规则意识。

4、进一步深化各个主题的内容,丰富各游戏,鼓励幼儿加强各角色间的联系。

5、培养爱惜玩具的习惯,游戏后会整理场地,收拾玩具。

活动准备:

1、各种口味的蛋糕、饼干、面包玩具

2、橡皮泥、工作服等

3、自制烤箱、蛋糕、各种包装、菜单等。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游戏准备阶段: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激发幼儿游戏兴趣和欲望。

调查表、参观蛋糕店、组织亲子烘焙diy活动。

指导要点:

1、教师或家长带领幼儿有目的的参观蛋糕店,了解蛋糕店的设施环境、烘焙工具。

2、完成调查表。

3、组织幼儿和家长共同为班级蛋糕店设计店名、店标。

4、组织亲子烘焙diy活动。

第二阶段——游戏初级阶段(以制作及买卖巧克力、饼干为主),指导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参与游戏,在幼儿游戏中生成新的内容。

投放材料:

烤箱、橡皮泥、模具、各种包装等。

指导要点:

1、回忆亲子烘焙DIY活动,展开讨论:

烘焙店一般有什么岗位,让幼儿模仿各个角色的基本动作,什么角色该负责什么工作,来了客人应该如何招待等。

2、激发兴趣,导入游戏。

教师提供角色:经理、服务员、蛋糕师、收银员等。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自主开展,观察与指导重点:

(1)帮助幼儿一起布置游戏场地。

(2)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和动作,了解幼儿角色水平。

(3)教师扮演角色, 融入角色, 扮演顾客和幼儿一起进行随机指导,引导幼儿有简单的角色语言和行为。

3、游戏后谈话,以谈话的方式,教师与幼儿一起评价,再现有价值的游戏片断,指出本次活动的不足,以便下次游戏时改正的。

第三阶段:游戏丰富阶段(制作大蛋糕等),进一步丰富游戏,促进幼儿角色间的互动和交流。

大蛋糕模、装饰材料

指导要点:

1、教师结合上次开展的各角色游戏进行讲评,让幼儿提出再次玩的愿望。

2、激发幼儿对新游戏内容兴趣:

师:今天我们的烘焙店接到了订单,有小朋友要过生日了,需要一个大蛋糕,蛋糕师你们会做大蛋糕吗?

组织讨论制作要求和方法,鼓励幼儿做漂亮的蛋糕,并根据做制作的蛋糕的色彩和外形给蛋糕取好听的名字。

3、以谈话形式增强角色意识,强调要坚守“岗位”;并强调幼儿遵守游戏常规。

4、分配角色:按幼儿意愿,教师根据幼儿意愿加以调整。

4、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1)教师全面巡视,了解幼儿游戏情况,以身份提醒工作人员工作认真,对待顾客有礼貌。

(2)鼓励各角色间的交往。

(3)注意个别教育,鼓励每个孩子参与游戏,提醒个别孩子遵守游戏规则。

(4)及时支持幼儿生成的新的主题。

5、游戏结束

(1)提醒幼儿收拾玩具。

(2)组织幼儿进行评议重点评各角色之间的交往以及是否坚持岗位。

第四阶段——游戏提升阶段:生成游戏:蛋糕外卖、烤箱菜等。

材料投放:

烤箱菜自制玩具:烤翅、羊肉串等。外卖包装盒、电话一部。

1、组织幼儿讨论:

烘焙店里除了可以做巧克力、饼干、蛋糕外,还可以用烤箱做些什么?

(烤箱菜、布丁等)了解制作方法。

2、进一步引导幼儿考虑如何扩大烘焙店的规模和影响,满足众多顾客的需

求。

烘焙店的生意冷清,怎么办?(做广告、蛋糕外卖,增添迎宾服务员等)

生成:幼儿设计广告词和宣传广告单等。

3、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4、组织幼儿围绕游戏主题进行讲评。

5、组织幼儿收拾整理游戏材料。

小二班

创造性游戏活动 篇2

一、鼓励幼儿对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

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其创造性游戏的基础, 儿童积累的知识经验越丰富, 游戏的内容就会变得越复杂, 情节会显得更曲折, 然而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片面、简单。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 采取多种方式去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可带领幼儿观察、参观, 组织幼儿郊游、野餐, 开展科学小实验, 邀请各种职业的幼儿家长来园给孩子们传授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以增加幼儿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机会, 从而为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如:为了使幼儿日后能玩“农场”游戏, 教师便组织幼儿去农场参观, 让幼儿摸摸小绵羊, 逗逗小公鸡, 喂喂小仔猪, 挤挤母牛奶, 尝尝鲜奶味等。这不仅使幼儿认识到各种家禽的外形特征、习性、功能及其异同, 而且使他们了解到农场主、饲养员、挤奶工之间的角色分配及其关系, 并体验到劳动的艰辛, 分享成功的喜悦。游戏活动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反映, 它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而不是直接地、机械地再现生活、模仿社会角色, 它融进了幼儿大胆想象、活跃思维的探索精神。因此, 教师要爱护、珍惜并鼓励幼儿这种创新精神。

二、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人翁地位

1. 教师不再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决定者。

教师应在头脑中抛掉原有的条条框框, 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 特别是当发现幼儿对某项活动感兴趣时, 不要打扰他们的活动, 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动。玩“跳房子”的游戏时, 教师指着场地上准备好的很多方格告诉幼儿, 可以随意跳这些方格, 方法不限, 看谁的花样最多。幼儿跳的方法可能有:单人跳、双人跳、三人跳、相互搭肩跳、单腿跳、双腿跳、交叉跳等数十种跳的方法, 此时教师再把幼儿集中起来, 引导观察, 比较各种跳法、步骤的利弊。通过集体讨论, 鉴别出最佳的方案或答案。

2. 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

教师首先应以儿童的眼光去看待游戏活动, 尽量满足幼儿的游戏活动和各种需要。当教师发现幼儿玩“木工”游戏缺少一些材料时, 她应迅速地走进储藏室, 为幼儿取来边角木料、钉子等物品, 以支持幼儿活动的延伸。其次, 还要求教师随着幼儿游戏活动的发展、升华, 不断地给予支持、帮助, 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去思考游戏的进程, 清醒地意识到幼儿什么时候可能会需要教师什么样的指导、帮助。当教师发现幼儿一个人玩积木, 她一会儿把积木堆叠起来, 一会儿又把它们推倒;这个幼儿今天穿了双新鞋, 为此感到骄傲, 于是, 教师应走上前去指着地上的小积木, 对这个幼儿说道:“你有这么多双鞋子呀, 你已经卖掉几双了吗?”“还没有。”“那你为什么不用那些大一点的积木来做鞋架子呢?这样, 顾客就能看到你要卖的鞋子了, 你需要我帮你找一些顾客来吗?”在幼儿的允诺下, 教师又走到其它主题游戏区, 建议那些幼儿到这个“鞋店”里参观、买鞋。

3.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

幼儿初入园时, 其游戏的技能是比较差的, 所以, 这就需要教师谨慎地参与游戏, 给幼儿做出角色的行为范例, 以帮助这些幼儿形成游戏的基本技能。当教师发现几个幼儿都坐在家庭区里抱着“娃娃”, 而没有玩游戏活动时, 便告诉这几个幼儿:“我是一名儿科医生, 是来检查你们孩子的身体的。”教师对儿科医生这个角色的扮演, 将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 接着教师有把一根短笔当作“温度计”, 给每个“孩子”测“体温”, 这样, 幼儿就很快地学会了扮演“孩子父母”, 特别是“儿科医生”角色的技艺。

三、鼓励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寻求游戏结构的求异性

教师有目的、有针对地引导设想, 体验一物多玩、一物多变, 有助于开拓游戏过程的发散性。如游戏“接拍球”, 开始教师问幼儿“球应该怎么玩?”多数幼儿马上说出“拍着玩”“滚着玩”“抛着玩”等玩法。当幼儿较熟练的掌握了“接拍球”的基本玩法后, 教师继续引导:“除了单手拍、双手交替拍之外, 还可以怎么玩?”随着教师的不断启发, 幼儿兴趣的逐渐增强, 很快出现了利用身体各部位玩球的多种玩法。像拍球有双手拍、抬一下脚拍一下球、边走边拍、抛球落地弹起再接球, 还有背滚球、脚带球、脚踢球等。大班孩子不满足于单纯动作的游戏活动, 不久便出现了有目的、有计划设计玩球时的队形及规则与要求。如“花形抛球”, 有10个围成一大圈, 另有4个在大圈内围成一个小圈站好, 人手一球, 小圈的4人进行自抛自接, 大圈的10人商量好进行互抛互接。一声令下, 球飞舞起来, 形成一朵花形, 确实美。虽然这个游戏要求在动作准确熟练的情况下进行, 但设计者能把美术图案融合进游戏活动之中, 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 增强了美的创造力, 提高游戏水平。

摘要:游戏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创造性游戏活动 篇3

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全新的健康教育观念:即强调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积累运动经验,体验運动乐趣;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开展各种富有趣味的活动;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在运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其中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就是我们要很好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其中包括户外器械活动、教师组织的体育游戏和幼儿的自选活动。

我们大班组开展了"创造性体育游戏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非常喜欢参加体育游戏,但是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时高时低。那在体育活动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来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呢?

一、"分组教学",关注每位幼儿的行为

众所周知,教师的有效关注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兴趣度。分组教学是增加师幼互动最有效的方式,能使教师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上一组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反思与实践中进行有效的下一组指导。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我们老师都有这样的意识,将幼儿分组进行体育活动,比如在"竹筛乐"活动中,正是老师由于合理的分组活动,在孩子练习"竹筛游戏"的时候,就关注到了每位孩子的动作发展,不同的玩法等,这样教师对孩子的关注度提高了,孩子的兴趣跟着也就提高了。

二、调整角色及时鼓励,给予幼儿"层次性"的个别指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活动中能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反馈,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往往就会缺乏有针对性的及时反馈和冷落幼儿,从而导致幼儿活动兴趣的下降。

为了始终保持幼儿较高的兴趣度,我们强调教师一定要及时反馈、关注幼儿,发现表现出色或进步的幼儿,应该及时地表扬或鼓励。如:体育活动《跳过转动的球》中,一部分幼儿掌握得较快,老师就让比较成功的幼儿到前面来示范、指导其他的小朋友。从有勇气跳过转动的球,不摔倒的基础要求,逐渐让孩子增加跳过的次数,并对掌握较快的幼儿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最后让孩子进行比赛,看谁跳得又安全又多,从而进行有效的分层指导。不同能力的幼儿得到了相应的、合理的指导,每个孩子都兴趣高涨。

三、"体验快乐",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兴趣

深刻的快乐体验能激发幼儿再次游戏的欲望,能使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度。有时候我们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可能没有顾虑到幼儿的情感体验与感受,而是一味地追求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技能技巧练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呢?我觉得应该创设情节充分体验,给予幼儿"深刻性"的快乐体验。为了让幼儿始终热衷于正在玩的体育游戏,我们要求教师一定要让幼儿拥有快乐的体验,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情节或情境让幼儿体验成功。如:体育活动《好玩的哗啦圈》中,老师就设计了"抓害虫"的情境性游戏,而且游戏中两组幼儿的角色可以互换,让每位幼儿都能完成任务、有所收获,孩子们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

还有,在设计的《花球总动员》活动中,以花球为例,幼儿会玩很多种玩法。我们就设计了一次集体活动"好玩的花球",幼儿利用花球的多种玩法来开展热身运动。我们选择了两个幼儿非常喜欢的玩法组织大家开展了两个体育游戏"小兔种花"和"保护尾巴"。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把新游戏的玩法通过简笔画的形式,简单明了,使孩子能快速掌握,孩子对于新玩法也能记在脑中,玩的时候兴致昂扬。由于选择的器械简单,幼儿的经验丰富,本次活动非常成功。所以,教师在选择运动器械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这个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四、课题开展要和家教子课题开展同步,做到家园一致

课题和家教子课题是同步的,我们在开展这个课题的同时,也要以相同的内容面向家长,不同的是指导方式,因为亲子游戏更需要耐心指导。亲子创造性体育活动的形式也有很多样,课题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家委会和班委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现在在开展亲子创造性体育游戏之前,都由家委会和班委会负责场地、裁判等工作,逐渐树立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以上是在开展体育课题时的心得体会,我们真正将"创造性"融入其中,逐步将创造的主动权移交给幼儿,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运动能力得到一个质的飞越。

我们不断地通过体育活动的实践、教研,慢慢地在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但是无论怎么调整,总之前提是要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的兴趣为主导,这样设计出来的体育活动才是适合孩子、能被孩子喜欢的。

幼儿天生爱玩,喜欢在不断的运动中尝试和探索,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恰恰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身体的各项练习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并在自主锻炼中增强体质,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体现幼儿园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

创造性游戏的三大功效 篇4

创造性游戏的三大功效

作者:曹丽

来源:《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2年第12期

功效一 创造性游戏能促进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而且要经过多次反复重现才能形成具体概念,进而逐步形成抽象概念。在创造性游戏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扮演最感兴趣的角色,创造性的反映他们印象最深的周围现实生活,从而巩固知识,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创造性游戏活动 篇5

——《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付丽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材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 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猜数游戏》一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

(一)的6、7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猜数游戏引出的6、7的加减法。教材分三个部分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是通过猜数游戏,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二是引出相应的减法;三是引出得数是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课前进行了调查,班上大多数孩子已经会计算6、7的加减法,我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设计用糖果代替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围绕课题“猜”进行了5次猜的数学活动,每一个数学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教学活动:

1、单手猜数,把复习数的大小结合起来了,让学生猜手里拿了几颗糖,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2、双手猜数,6的加法,渗透了”可能性”教学。

3、单手猜数,6的减法,同桌合作玩游戏,并写出减法算式,理解算式的意义。

4、猜两只小猫各钓了几条鱼,7的加减法。

5、讲故事:老鼠背土豆,猜掉了几个,袋子里还剩几个?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教材分析

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通过安排了“猜数游戏”的活动,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6、7的加减法。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培养合作的意识,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想一想”讲一个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解决问题,练习有关7的减法。学情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时对6和7的加减法都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计算6和7的加减法。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这节课突出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为学生提供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多种学习方式获得对6、7加减法的全面认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数学的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

2、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的。

3、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积极的参与直观的数学活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学习新知

活动一:猜数游戏 6的加减法 1.单手猜数

师:孩子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个新的游戏,猜数游戏。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糖果„

这只手先拿一些,这只手再拿一些,猜一猜,这只手有几颗 ?(拿2颗)学生猜数:

A猜5颗,(比5少一些)B猜3颗 比3多一些 C一次猜中 师:孩子们真厉害,一下就猜对了 验证:看一看是不是2颗? 师:再来猜猜这只手有几颗?

师:接下来老师要表演一个数学故事,(这只手有2颗,这只手里有4颗,看这个动作,(把糖合起来)请一个孩子来讲说一 说 生:左手有2颗,右手有4颗,合起来一共有几颗?(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师:能列算式吗?

生:2+4=6 4+2=6(左手有2颗,右手有4颗,合起来一共有6颗.)

2、双手猜数引出6的加法 师: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把6颗糖拿在手里。现在告诉你们一共有6颗糖,你能猜猜他的两只手里分别有几颗吗?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师:谁来猜一猜? 学生汇报:

为什么猜1和5?能列算式吗? 生1:猜一只手1颗,另一只手5颗

1+5=6 5+1=6 师:你能用圆片摆一摆吗?(学生在黑板上摆一摆)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2:一只手3颗,另一只手3颗

3+3=6 生3:一只手没有,另一只手6颗 0+6=6 6+0=6 生4:一只手2颗,另一只手4颗

2+4=6 4+2=6 小结:孩子们这些不同的想法,都是把一边的珠子和另一边的珠子加起来等于6,到底谁猜对呢?请小助手揭示答案。(验证猜想)师问:你们能保证每次都猜对吗?

学生回答:A能 B不能(回答不能,就再来猜一次)

师:我们不能保证每次都猜对,能不能增加一个动作,就一定能猜对? 生:看一只手

3、单手猜数引出6的减法

师:看,这只手有2颗,猜猜这只手有几颗?

生:4颗

师:你确定是4颗吗?为什么?

生1: 因为2+4=6(可以这样想,做减法,想加法 生3: 6-4=2 生2 一共有6颗,看见2颗,另一只手一定是4颗 6-2=4 师:6,表示什么意思?2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减2?

生:6表示一共有6颗糖,看见一只手有2颗,所以减2,剩下的就是藏起来的4颗。小结:像这样,我们知道了总数一共有6个,看见了2个,求藏了几个,可以用减法做。

师:再来猜猜,给你们看一只手,猜猜这只手藏了几个?

生:2颗

师:能不能像刚才那样列一个减法算式? 生:6-4=2 4、同桌玩猜数游戏

师: 你们想不想玩猜数游戏?同桌两个孩子合作玩游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1、3、5、7小组的孩子,用手遮住一部分圆片,露出一部分给另一个孩子看,请他猜一猜藏了几颗。2、4、6、8组的孩子根据你看见的圆片,猜猜手里藏了几颗?在这张记录纸上写出减法算式,玩一次,记一次。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分工明确,让学生把猜数的过程用算式记录下来,懂得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一个算式代表一次猜数过程)学生玩猜数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俩是怎样玩猜数游戏的?列了哪些算式?

学生汇报: 6-0=5 6-1=5 6-2=4 6-3=3 6-4=2 6-5=1 6-6=0

师: 孩子们真能干,你们知道吗?所有6的加减法通过玩猜数游戏都列出来了。(板书课题)6的加减法 一起把算式读一次

活动二:7的加减法 情境引入:

师:小猫也来凑热闹,2只小猫钓了许多鱼,(出示课件)看,一共钓了几条鱼?(7条)这是他们俩一共钓的鱼,那究竟两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猜猜这只小猫钓了几条?另一只小猫钓了几条? 学生思考

师:请你用喜欢的方式把7条鱼分一分,可以圈一圈,也可以连一连,根据分的情况列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师:你猜这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另一只小猫钓了几条鱼?你是怎样分的?列了哪些算式

生:3+4=7 4+3=7 7-3=4 7-4=3 师:3+4=7表示什么意思?7-3=4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只小猫钓了3条鱼,另一只小猫钓了4条鱼,他们一共钓了几条鱼?3+4=7 7-3=4表示一共有7条鱼,减掉这只猫钓的3条鱼,剩下的就是另一只猫钓的鱼。

生2: 0+7=7 7+0=7 7-0=7 7-7=0 1+6=7 6+1=7 7-1=6 7-6=1 2+5=7 5+2=7 7-2=5 7-5=2 3+4=7 4+3=7 7-3=4 7-4=3

师:看一看,这是几的加减法?(7)板书课题 小结:孩子们真能干,写出7的加减法,你会算吗?

活动三: 口算

师:老师出示口算题,孩子们一起口算。

3+4= 7-5= 6—5= 4+2= 5-5= 6+0 = 7-0= 3+2= 6-3=

活动四: 小老鼠背土豆

师:孩子表现的真好,老师奖励你们一个故事,想听吗? 小老鼠背土豆

师:有一只小老鼠,去挖土豆,他挖了 7个土豆,正高兴的跑回家,糟了,小老鼠的袋子怎么了?(破了)掉下来几个土豆,(2个)袋子了还剩下几个土豆?(5)你能接着讲故事吗?能不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学生讲故事

(小老鼠没有发现,继续走,又掉出第三个土豆,这时袋子里还剩下几个?7-3=4 师:可能还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猜猜又会掉几个土豆? 生:土豆继续掉了

师:孩子们能不能自己接着讲一个数学故事给大家听一听?并提一个数学问题。学生讲故事给同桌听,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图中的信息,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7的减法)

这一节课学生活动特别的多,要通过活动得到关于“6”“7”的共30个算式,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是特别难操作的一节课。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境,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

设计意图: 1.6的加法

这个环节围绕教师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两只手里分别有几颗?”进行。这一活动学生十分的喜欢,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很高,不知不觉中就列出了关于6的加法算式。学生的学习非常的轻松,真正的做到了在玩中学,同时学生也在这个环节初步的感受了不确定事件。2.可能性的渗透,引出6的减法

当6的加法在学生的不同猜想情下顺利完成后。如何引入6的减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节课在这个地方设计的非常的巧妙。当孩子真是热情高涨的时候,教师追问:你能保证每次都猜对吗?那怎样才能每次都猜对呢?这两个问题启发了孩子积极的思考,使孩子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的一个小动作:摊开一只手,然后马上合上。又让孩子们的焦点集中在了猜数游戏上,也给孩子暗示和启发。最后孩子们得出结论:如果要想每次都猜中就必须知道其中一只手里有几颗。教师马上对孩子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摊开一只手,问:你能猜出另一只手有几颗吗?孩子们都很积极的说:能。教师接着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怎么列式?这样的设计始终没有脱离的本课的中心“猜数游戏”,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更是合情合理的引出了减法算式。3.创造性使用教材,引出7的加减法

7的加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内容,之前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理解是动态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根据图列出四个算式,要让学生静态的思考,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比较困难,前面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试题。那如何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呢,怎样完成这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呢?从教师的板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是“别有用心”的。6的加减法的呈现形式就是一图四式,这样就给7的一图四式做了一个铺垫,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脚手架,但这个脚手架也不至于搭建的有多高,也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教材中安排摆圆片改成了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入,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分一分填一填完成了7的加减法的学习。我想这样的设计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一、本节课容量很大,如果7的加减法教学方式再以6的加减法的方式呈现时间肯定不够,一年级的学生也根本没有办法再继续学习。

二、在6的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充分的体验了猜数游戏的快乐,同时6的减法也进行了操作活动。如果7的加减法再安排操作活动学生会失去兴趣。

角色游戏:培养孩子创造力 篇6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使更多幼儿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自然也就成为了每个幼教工作者思考的中心问题。而创造潜能的挖掘就在于幼儿生活中的游戏。对孩子来说游戏不仅是娱乐,而且还是学习。孩子往往通过游戏来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游戏的虚构性、象征性、愉悦性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角色游戏在幼儿园游戏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角色游戏中,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和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为此我们进行了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研究尝试。

在游戏中我们往往会看到一幕幕这样的画面:娃娃家的孩子像模像样地学妈妈喂宝宝吃饭,有时候嘴巴里还会念念有词“烫吗,妈妈给你吹吹”诸如此类的话;点心店的孩子因为没有生意会主动上门推销,就有了送外卖。还有很多,幼儿的思维你是永远摸不透的,每次角色游戏他们都会发现一些新鲜的玩意儿,这就是他们创造性的体现,好模仿,好学。

另外,角色游戏最好不要仅限于娃娃家、点心店、商店等,可以让幼儿提出感兴趣的主题。在每次游戏中,我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钱不够用,每次分给幼儿的钱一会会就用完了,那怎么办呢?我们班的孩子已经快要变成“强盗”了,经常会有孩子来告状:谁抢我们商店的东西了,谁吃东西不给钱等等。对于这个,我也曾反思过,如果把钱还给小朋友,那么商店的小朋友肯定不愿意了,这是我赚来的,为什么要给他呀。后来想了个办法,用打工这一办法变相把钱还给他们。在导入的时候,用了谈话形式:“最近我们班里好像多了几个小强盗,你们觉得抢别人东西对吗?”然后引出“那么我们钱用完了该怎么办啊?”马上就会有小朋友想到,钱没了就赚啊。问题就解决了,孩子们没钱了就去商店或者点心店帮忙赚取自己的报酬。有时候孩子的创造性需要老师拎一把,不仅仅靠孩子,老师也要在一旁协助。

(一)克服模式化,发展创造力。

在平时的游戏当中,不难发现教师在指导中存在着成人化、真实化、功利化的倾向。她们往往以自己的意图代替幼儿的意愿,过分追求游戏内容和替代物的真和像,而忽视幼儿象征性行为的发展。如有的孩子把学花片向上抛或向下掷,教师就认为这是不爱护玩具;有的孩子把娃娃家里的煤气灶拆掉了,教师就认为这是“破坏”行为,轻者给予批评教育,重者禁止游戏。我通过观察、了解之后,将抛雪花片替代为“放鞭炮”,用掷雪花片替代为“种花”并予以肯定,引导他们在地上围上“栏杆”。以后,孩子们发挥了更大的创造性,不仅在地上围上“栏杆”,还分别用替代物做“一串红”、“花瓶”、“花篮”。可见,孩子们在赋予物品以象征性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拓宽游戏主题,为再创造准备。

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所处的实际生活的反映,是幼儿感知生活,或者经过幼儿的思维加工以后所形成的生活经验的表现。所以幼儿所处的生活经验是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的直接来源,处于不同生活环境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主题内容。如馨馨喜欢做医生的游戏,她打针的模仿动作很逼真,因为她经常看到当医生的妈妈给别人看病的情景,所以对医疗小器械及各种小器械的使用方法比较熟悉;而明明在玩汽车时,嘴里不断发出“呜――”的呼啸声,我经过了解发现,明明最近刚坐过火车,火车上的汽笛声音和感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将坐火车的感受和经验用到了开汽车上。总之,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生活经验的再现。其次,根据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特点,我经常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和了解身边的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熟悉的成人的职业及生活方式,使幼儿对成人的日常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为角色游戏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素材,为再创造打下基础。

(三)自制游戏材料,培养创新意识。

著名的教授杨振宁曾提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动手实践机会和能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幼儿创新素质的发展。因此,我经常组织幼儿一起动手制作游戏材料。比如:新开设的“理发店”缺少各式发型,于是我便带领幼儿一起制作“发型”。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先讨论制作的材料,幼儿想出了制作发型的各式材料如尼龙袋、编织袋、泳帽等,最后通过大家一致讨论用浴帽来做发型既简便又容易装饰。接着我们一起分工合作,在画、折、剪、帖等操作中大家都发挥了超出预料的效果,最后在大家的精心设计下,一个个精美漂亮的发型就被制作出来了。另外,在游戏中替代物的使用,也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为此,我投放了大量的半成品,启发幼儿积极地使用替代物,使幼儿做到以物代物,一物多用。

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玩具的材料,如纸、牙膏盒、棒冰棍、橡皮泥等分放在美工区里,让幼儿找找、想想、动动制作出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物品。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材料,既可以促进幼儿想像力、创造力的发展,同时还通过动手实践,可以使思维和想像变为现实,从而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在制作过程中,也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使幼儿的创新能力逐渐发展,创新意识更加强烈。

(四)采用内指导,拓宽创造空间。

开展角色游戏,要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的指导方式有助于实现这两者的结合。内指导是指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共同处于游戏情景中的指导。它虽然不是直白地传递教育意图,但它似乎更符合角色游戏的特征和幼儿的意愿,能充分体现教育者对幼儿的尊重,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影响。当教师观察到某个游戏主题情节单调、重复、缺乏新意时,可设计某些新的诱发情节,以引发幼儿进一步开展游戏,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或使游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在情节单调的“医院”游戏中,我以探病者为由给“病人送花”,从而产生“花店”主题;以货车司机的身份给气氛平淡的“动物园”送去两只“来自非洲的大象”,并告诉孩子“大象”会表演。幼儿就是这样不停地将角色游戏的主题处在动态的扩展、深化和转换之中,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地淋漓尽致,从而也拓宽了幼儿游戏的创造空间。另外,我还通过设置疑难情景,促使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主动克服困难。如我故意以顾客身份到“理发店”去“烫发”,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寻找合适材料(如布条或纸条)来替代或制作头发;又如我还扮演乘客,要求“公交车”买票并报站,以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

创造性游戏活动 篇7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对创造性游戏开放进行了多次尝试,教师在游戏中充当主导者的角色,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并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以此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让每个幼儿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发展。

一,游戏的材料要具有开放性

商品玩具比较逼真,品种繁多,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的智力起到启示开发的作用。但商品玩具也存在诸多的缺点,一是制作的材料很难达到环保要求;二是给幼儿所创造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不大,使幼儿缺少了再创造的活动。因此在创造性游戏活动中,具有开放性的半成品玩具或游戏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幼儿在具有想象力的创造活动中去感知,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让幼儿去积极参与。如“饺子店”可提供半成品的饺子,让幼儿用橡皮泥做成肉馅,用皱纹彩纸撕成菜叶,白纸做皮,然后做成饺子,这样才能拿给顾客吃。幼儿在反复的操作中不厌其烦,乐趣无限,充分调动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时间要得到保证

有研究发现,在同样的环境下,对于幼儿来说,15min的游戏属于短时间游戏,30min的游戏则可以归属于长时间游戏。经过比较研究,在15min的短时间游戏中,幼儿更多地表现为闲散行为、旁观行为、过渡性行为及一些实物游戏和模仿游戏。如果游戏的时间较长,幼儿就能够自然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伙伴,互相讨论大家合作的角色,大大增加了小组合作游戏的发生频率;如果游戏的时间比较短,幼儿则无法完全沉浸于所玩的游戏中,也就失去了筹划和编排游戏的环节,只能做一些形式简单的随意性游戏活动。所以,为了使幼儿游戏的质量得以保证,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是创造性游戏开放的必要前提条件。

三、开展开放的主题活动

1.灵活开展主题活动以激发幼儿兴趣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开展有意境的、开放的主题活动,会使幼儿产生遐想,萌发参与游戏的欲望。例如,笔者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可爱的小蚂蚁”的主题活动,在这一主题活动过程中,我诱导幼儿开动脑筋,大家一起制作了会说话的大树、会唱歌的小鸟、会跳舞的小花、会劳动的蚂蚁……这些可以当做表演游戏的道具也可以充当背景,又可以做表演游戏的道具从而让布置的环境活起来,富于趣味、人性化的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幼儿积极参与这一主题活动的兴趣。随着主题活动内容的不断深入,我对这些道具也相应地进行了变化和调整。在“蚂蚁搬豆”这一环节的表演活动中,起初,幼儿对背着豆子爬来爬去的活动兴致很高,但是时间一长,幼儿的兴趣就减弱了,甚至出现了游戏开展不下去的局面。这时我及时调整了游戏的道具和置换了背景,同时启发幼儿利用积木等材料在游戏环境中搭建了桥、山洞、溪水、山峦等,并进一步启发幼儿思考:还可以添加哪些道具和创建哪些环境。孩子们积极发言,踊跃参与,有的添加了小推车等材料,有的建立了“飞机场”,有的添加了小木屋,有的还建议增加一个小湖……孩子们又开始争先恐后地参与到游戏中,并不断推进游戏的深入发展。

2.扮演开放的游戏角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明确界定了了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师除了扮演好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外,还应敏捷地抓住各种契机,灵活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以适应幼儿多样的个体差异。如大班开展“超市购物”游戏活动。扮演超市经理的教师在超市里到处巡视着,看到超市里哪个区域有问题,教师就以“经理”的身份过去指导。这时,教师发现水产区没有任何顾客,孩子东张西望,显示出无聊的表情,这时教师就从超市的入口处进去,提着一个篮子往水产区走来,孩子看到老师,立即就喊道:“今天的鱼又大又新鲜。”老师就说:“那你帮我挑一斤吧,大一点的。”孩子挑完后就在磅上过砰准备递给老师,老师又说:“我想去买点青菜,你可不可以帮我切一下,我等下来取好吗?”孩子就开始切起了鱼。买完鱼之后教师就站在一个不显眼的位里安安静静的观察着。在这里教师扮演了超市管理者、顾客、观察者三个角色,作为经理的“教师”需要从全局出发。在把握好整个局面的同时,教师注意到“水产区”的孩子无所事事,于是教师通过扮演顾客的角色与幼儿的一起进行游戏,在孩子们有了兴致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及时退出游戏,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这时,教师扮演了多种角色,既参与游戏,也指导游戏,并能适时转换各种角色。

应重视创造性游戏的结束工作 篇8

结束工作是创造性游戏很重要的一环,它包括教师对游戏的评价和幼儿对游戏用具的整理过程。以往我们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视让幼儿自己收拾东西,但对游戏的评价重视不够。一次好的游戏活动只有通过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给予评价,才能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激发幼儿再次游戏的兴趣。那么,该怎样对游戏评价呢?

一、教师要深入游戏,认真观察、体验

评价时,可请游戏中品德、行为等表现较好的幼儿给大家示范,起榜样作用。例如,一个3岁多的幼儿在小椅子上开汽车玩,教师走过去问她:“你在干什么?”、“你是汽车司机吗?”“你的汽车开到哪里去?”“你的车是坐人还是运货?”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把兴趣从模仿动作转向扮演角色。又如,扮演“售货员”的幼儿最初只知售货,经过教师的启发,知道“售货员”还要布置货架,还要为老弱病残送货到家;接待顾客要礼貌、热情、周到;会向顾客介绍商品等。教师要善于启发幼儿理解角色,并认真地、富有创造性地扮演角色。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让表现好的幼儿起到榜样带头作用。

二、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的发挥

一次在玩小医院的游戏中,班上一个幼儿给病人开处方时,因不会用文字表达,他就动脑子想出这样一个方法:病人头疼,他就画一个娃娃头,并用红笔在头上点一个点;肚子疼,就在娃娃肚子上点个红点,这样病人取药时就可对症下药了。在游戏最后的评价时,教师及时表扬了孩子的这一创造,并鼓励大家下次游戏时看谁能利用学过的知识,想出更新更好的方法来玩好游戏。果然,在以后的几次游戏中,就出现了许多种方法。

三、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来讲评

教师要给每个幼儿均等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作法,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口语表达能力。一次看到这样一个结构游戏:教师要求幼儿建造游乐场,几个人一组。在建造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很快就搭出自己想搭的东西,而有的幼儿却在静静思考,结果费了好大的劲,也没搭出自己想搭的东西。时间到了,教师只给少数搭出东西的幼儿发了小红星,对没有搭出的幼儿,也没有给予必要的帮助。我想他们是多么想得到一颗小红星啊!尽管他们没能搭出像样的东西,但是他们动了脑子,进行了一番思考与想象,我觉得,教师再讲评时,应该问一下:“你搭的是什么?”或“你想搭什么?”使他们能有机会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然后教师再给予指导:“如果这样搭,再这样搭一下,你看就搭出来啦!”这样既能充分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性,又使全班幼儿都享受到劳动后的快乐。

四、评价时对游戏中的不足之处,要以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提出,以防再次出现

有一次玩开汽车的游戏,我请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爱打人的小朋友当司机,这个小朋友工作很认真,他看到一小朋友正挤着一个抱孩子的“阿姨”上车,他就跑过去打了这个小朋友,并把抱孩子的“阿姨”扶上了车。评价时我表扬了这个小朋友帮助“阿姨”上车的事情,并对他打小朋友的事,提出了批评,我说:“你为了帮助‘阿姨’去打小朋友,这样‘阿姨’也会不高兴,‘阿姨’抱的小弟弟,也不愿意你为他去打别的小朋友啊。”这个小朋友在以后的游戏中再没发生类似事情。

上一篇:58u2错题总结下一篇:网络流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