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学习方法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文言文学习方法(共8篇)

小学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1

月盟文化/书生

按《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更不需要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只要会朗读和背诵,重点词句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缘于此标准要求,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做如下建议:

一、兴趣培养

想学好文言文,我认为从以下方面做起,从激发兴趣入手;以学习古诗词方法为基础;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及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从“三字经”“弟子规”开始,从小接触、学习,激发兴趣

《三字经》是古代蒙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它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我们可以给小孩讲有关《三字经》的故事,听《三字经》儿歌,有条件的话多看《三字经》的动画视频。它儿童的最好启蒙教材,以三字为一句,二句押韵。语言平易浅近,无艰深、古奥、勉强拼凑之弊,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其内容则广博丰富,堪称“传统文化小百科”。讲做人“人之初,性本善”,为学“人不学,不知义”等等,不要求他们理解多少,只要求像顺口溜记下来,小孩子熟读背诵《三字经》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刺激他们大脑的活跃性,开发智力,同时更可以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增加识字量,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力和激发他们的古文化学习兴趣,从小就受到古文化的熏陶。

同时接触《弟子规》,弟子规是一部关于礼节的启蒙经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它是古代中国用以规范学童们日常言行的经典书籍,“百善孝为先”“诚信”“仁爱”。孩子爱看动画片如《熊出没》、《喜洋洋与灰太狼》等,我们更应该让他们看《中华弟子规》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不仅有助孩子的语言发展,还能让孩子明辨是非,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约束行为规范。

因此,从小接触“三字经”“弟子规”,学习““三字经”“弟子规”是相当有必要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对古文化学习兴趣。可采取编演课本剧、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兴趣:

1、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初次接触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做。首先要理解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可以散发无穷的魅力。

2、讲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匡衡凿壁借光、孙权喻吕蒙读书、祖逖闻鸡起舞、班超投笔从戎等故事,以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了解更多的文言文知识,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背诵过的东西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这个很多人都有体会。利用小学时段的美好时光记忆一些属于我们民族文化精华的东西,打下一辈子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

二、听好读懂文言文

听好文言文

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首先要听好文言文,听好即是听示范,这包括听录音示范、教师朗读示范等。标准规范的朗读不仅可以达到正音、断句的目的,而且也是初步了解课文语言、感情的过程。因为作为示范性朗读特别是一些播音艺术家的朗读,都是字斟句酌,深入领会文章主旨进行的二度创作。这正如现在小孩会说电视广告词一样,听高质量的示范朗读甚至可能让我们在还没听讲前背诵过文言文最起码一些经典句子会记住。听讲解,就是听老师上课讲解。老师的讲解会让我们更快速更准确的理解,文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理解了、喜欢了、好爱了,当然这个时候学习就变成了快乐的事。

读懂文言文

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以学好古诗词为基础,注重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学好古诗词为学好文言文奠定基础,小学学习的古诗词通俗的,篇幅短小的,借助图画、注释、工具书,容易理解内容,语言上朗朗上口,易于诵记。而文言文篇幅相对长,不易理解,需要一定古文做基础,才能走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难的误区。我认为关键引导,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

1、读注。文言文言简意赅,利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通过了解诗人,解诗题的方法。借助注解,认真阅读课后浅显而详尽的注解,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理、解铺平道路。

2、自读自悟,展开想象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教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全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句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以列举出来,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了学习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明诗意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意自见。”每教一篇文言文,我们都可以把教师泛读或听录音、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增强语感,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那么如何判断一篇文言文中哪个字是通假字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通假字形成以及分类来看,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小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知识要点汇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古今异义类型

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亲戚”原是父亲兄弟等亲属,现在指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

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指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

词义弱化,如,“恨”,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当今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贬今褒,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水浒传》(第十二回):“(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名称说法改变,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如“谢”古义:道歉(也有谢罪,告诫的解释)。

改音变意,如“臭”古义:臭味。例:朱门酒肉臭。

如“臭”古义:香味。例:左佩刀,右备容臭(xiu 四声)。今意只保留第一种读音和意向。

小学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知识要点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 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四、小学阶段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臵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臵句、介宾后臵句、定语后臵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我们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臵、定语后臵、介词结构后臵、宾语前臵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有价值参考文章及链接

文言文断句口诀

http://wx.7399.com/jiaoyu/563082.html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Mjq9wbxCCv7qYiwJ7oyiS_NjfGzg-IHlDHgOsiQWjEZGJv8fGNBh_LunD1-S6N6FoCtgOWfpthFB-qr_04KyYw46_gRRTXs0Ci2wS0PmLyO

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NkhQcvSx93KcEWWecYudXVyjXAQ2BH8fq6qEYBE6f2tVcVPUTpo_Q3NkqTnZc38qlZBWhaGrkpncMnu2ApkyhwgtSYOTUlee58-vyHykk_

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初探

http://

文言文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误区及策略

http:///28421.html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小学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2

然而, 古文毕竟不如现代文, 难度高, 内容深奥, 学生阅读能力低, 这种高低不一的“门槛”, 使学生在跨越上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无以适从。其次, 背诵任务太重, 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甚至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诚然, 背诵是积累材料和培养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过来人”都有深刻体会, 但学生不是经过生活历练的成人, 对背诵作用认识不够, 再加上其他学科需要学习 (而且有的学生兴趣不在语文上) , 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 在高呼“减负”声中, 能积极主动、及时高效地完成背诵任务者有几位呢?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而初中学生还只是少年儿童, 他们天真稚气, 喜欢新奇, 我们在教学中, 一刻也不能忘记这个主体的心理特点, 在布置作业时, 同样须有童心、求变化。如果只是以一种模式、成人化的教学, 那只能让学生生厌。

另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学习与没有兴趣被动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动脑筋,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其实, 激发兴趣并不很难, 有时只要稍稍变换一下角度, 就立刻会有一种别有洞天、境界全新的感觉。举个例子, 《核舟记》与《活版》这两篇文言说明文, 我们固然可以叫学生翻译, 但恐怕很难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倘换个角度, 譬如, 要求学生“向爷爷奶奶介绍王叔远的核舟”, “与外国小朋友说说什么是活字印刷”, 尽管实质还是翻译, 但因角度全新, 有了兴趣, 境界无疑已经完全不同。

平日我们还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中国古代诗歌及文章浩如烟海, 博大精深。学生学习古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锻炼语言的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然而,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古文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这样也就导致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忽视。长期以来,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误区, 总认为弄懂每句了对文字内容的译文。课文的意思是清楚了, 但文章中一些该掌握和积累的字、词、句却被淹没了。等到复习时, 课本成了大花脸, 没了主次。怪不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得一点儿也不愉快, 似乎是一种任务式的学习, 把自己的脑袋当作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 而不让自己的主观思想占据一席之地。殊不知, 长期以往, 学生对老师讲的全盘接受, 而碰上一篇新的古文, 那就无从下手了。对此,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 一定要采用特写的符号标示出重要的字、词、句, 对于实现《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学生学会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首先是通假字, 此类字在课本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且课文下面都有较详细的注解, 宜用“□”在课文中标出, 然后在课文下注释中用“□”标出。

其次, 一词多义情况也很多。同一个词, 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 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建议用“△”将这些词标出, 这样, 学生也就逐渐积累起来, 便于记忆和掌握, 那么, 学生学习古文的功底就深厚多了。

再次, 文言词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 其中一些词义与现代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差异, 即文言文中的古今多异义词较多。此种情况, 宜用“{”在古今异义词前标出。

第四, 在古汉语里, 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 就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较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等等。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里很活用, 变化也很快, 可以采用“○”将其标出, 并在其上简要注明词类间的转化或用法。

第五,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等, 可直接在句子下方标出“=”并简要注明种类, 补出省略成分, 标出倒装的短语,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 如果能恰当地使用这些方法, 确实有助学生积累字、词、句知识, 在复习时也有一个清晰的回顾。如果能长期坚持, 文言文知识自然就会丰富, 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正确的方法和具有良好的心态。据对本校58名学生的调查, 有大部分同学很怵古文, 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学英语难, 学文言文更难”。这里固然有诸多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本身。有人认为, 语文教学越来越被异化, 背离本质。语文无论就其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均属必修科目, 但学生花在语文上的时间却最少。要不是应付考试所需, 我想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去学习那些枯燥的语法知识和被分解的支离破碎的文章。我们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在社会、家庭、学校的挤压下围绕考试指挥棒转, 所以学生读古文, 首先是目的不明、动机不纯。其次是了解不深, 兴趣不浓。再次是付出不多, 方法不当。

没有付出哪来回报, 古语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现在的学生一篇文章能看上三五遍的已经不多, 能反反复复地去读的实属罕见。要求背诵的文章也大多应付差事式地敷衍了事, 更别谈主动地积累背诵, 广泛地课外阅读。而在学习过程中, 一人皆一册翻译参考书, 对照着读, 本质上是在变相地学习现代文, 已完全抹杀了文言文的涵泳品味过程。如此读来, 怎可学好。最后是积累不多, 进步不大。由于从小到大与文言文的隔离状态, 导致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犹如学外语, 既没语言环境, 又无兴趣动力, 因而只是被动地填鸭式硬塞, 对文言文基础知识与优秀篇章的积累少之又少, 底子的薄弱导致了前进的困难, 本来文言文的学习就强调地厚积薄发, 只有不断地积累领悟, 涵泳品味, 才能养成能力, 提高水平。快餐文化的速食式做法于文言文学习是根本行不通的。

由此看来, 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做好如下工作。

1.转移重心, 学会欣赏, 注重两个“全部”

文言文教学的组织有一个痼疾, 即解决字词与分析欣赏之间的矛盾, 但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侧重字词, 则出不了彩, 味同嚼蜡;如果侧重分析欣赏, 则架空分析, 成了绣花枕头;如果两者兼顾, 则疲于奔命, 无法夯实基础。有鉴于此, 我们提出注重两个“全部”, 即把解决字词的权力全部下放给学生, 教师的精力全部用来分析欣赏。

2.转换角色, 学会合作, 注重两个“互动”

我认为, 一堂好课是师生双方的创造激情和思维火花都迸射出来的复调, 教师和学生都要创造课堂美。为此, 我们注重两个“互动”, 一是师与生的互动, 一是生与生的互动。有了这两个“互动”, 师生互动也就水到渠成了。

3.转变方法, 学会积累, 注重两类“问题”

“从国文科, 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 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 只有两项, 一项是阅读, 又一项是写作。” (叶圣陶《略谈国文教学》) 因此, 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立足解决两类问题:一是阅读, 一是写作。

4.转化职能, 学会创新, 注重两个“实验”

教材上有的基本上不需要教师讲, 学生也可凭兴趣阅读。同时, 我们必须结合教材作些补充发挥, 让他们时不时地“眼前为之一亮, 精神为之一振”。换言之, 文言文教学的职能必须由摹仿、记忆转向研究、创新, 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整体感知、学会欣赏, 由句读解意转向古文化与古代智慧的发现与传播。为了实现这种职能的转化, 我们要注重两个“实验”, 即综合化教学实验和研究性教学实验。

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篇3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在人教版的教材中,第一篇文言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因文言文的的词语、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拗口,难懂。这时如果上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在上课之前对学生讲到:“课前能够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天才,能够明白课文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奇才,能够懂得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的同学是学习良才。”于是,同学们为了表现自己,纷纷在课前预习课文,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扫除了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只要明确课标的这些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教学步骤:

1.读通读准课文,初步了解句意

先由教师范读,或者通过课件播放朗读录音,以教师(或课件)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方面给学生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次感受文言文的朗读特点;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最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理解意思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自学、同桌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具体,说清楚,要注意灵活多变,只要大致正确即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进行,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予以帮助。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

2.读熟课文,以不同形式再现故事

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在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大致了解每句话意思的基础之上,让其自由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教师要重点指导重点语句的停顿和语调,让学生进一步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在读熟课文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也可以通过表演等方式进行,以达到读懂故事的目的。

3.启迪学生思维,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应坚持“朗读是第一位的”教学理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古人读书的追求——志在明理。小学阶段的几则浅显易懂文言小故事都蕴含深刻的哲理。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之后,以自己实际经历和体会,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读书与个人的实际生活与成长经历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4.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语言

在了解内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情朗读,以至于熟读成诵,以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通过诵读,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文言文语言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平时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

5.课后拓展,享受阅读乐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学生改编课本剧,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4

1、抓住关键实词

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

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②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

留、换、调、删、补、变。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

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

4、“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5、“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6、“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

四、文言文翻译的重点知识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换、调、删、补、变”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要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

例: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析】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解析】“故”为“原来” “谢”为“推辞”。

例: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08四川卷)

译文: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解析】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至行”为“崇高品行”。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解析】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解析】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遂大困,寻死富阳。

【解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6)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解析】“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解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金就砺则利。

【解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5

(一)写作背景介绍。知人必先论世,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学生诵读。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今齐地/方千里”,学生在朗读时总容易想当然地读成“今齐地方/千里”。这两句停顿不同,表现为对词义的理解不同,断句出现偏差,所表现的语句理解就会大相径庭。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了解、要求通过语气语调体现出来。充分地调动目、耳、口、心,做到目观其文,耳闻其音,口诵其声,心通其意,真正做到“口而诵,心而惟”的境界。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介绍 篇6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形式多样。每一种文体都散发古韵芳香,形成一道不朽的文化风景线。人教版教材各学期都录入一定文言文篇目,由易而难、由少而多,让学生学习积累,多角度理解古文化的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7~9年级)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它年代久远,相对现代文来说,无论语言、句式、内容、阅读等都让学生学习存在困难,理解时难度大,积累运用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文言文教学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古文学习方法为“三位一体法”,即:预习到位、课堂学习要高效、巩固到位。现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此法。

一、预习要到位

预习习惯靠培养,羊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在这方面有很多借鉴之处。羊思中学的`课前预习扎实,杜郎口导学案也是做足预习功夫,学校闻名遐迩。预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认为:学生要反复阅读课文,读中扫清字词障碍,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培养文言文语感;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发展状况、作者风格、写作此文背景,这些与理解文章内容及对作者情感把握有很大帮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是他在被贬后,借好友藤子京让其为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来表达其博大胸襟及抱负。试想如果不了解背景,能准确把握吗?初读课文时,课前教师设置一定问题,让学生带问题预习,能用白话文复述课文内容,这时,不理解的做记号,课上做到心中有数,突破重难点。

二、课堂学习要高效

预习到位后,既为课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又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学习重点在字词及翻译,方法归纳为:对文章的注释要高度重视,特别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等,要求理解记忆。文言语句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1)留:保留文中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2)补: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例如,《童趣》中“必细(仔细)察(细察)其纹理”。(3)删: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4)换: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例如,《童趣》中“昂(抬)首(头)观之”。(5)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到行之有效。

三、巩固要到位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与忘记反复交替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遗忘很多事,知识遗忘是学生常有的事。这就要求学生促进知识的保持,如果在获得知识时对它进行加工,让学生在知识巩固,增强记忆时增加有意性,即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要及时巩固建筑物而不要在建筑物崩溃之后才去修补。”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相结合,使知识巩固得到强化。

“一体”指预习、课堂高效学习、巩固要融为一体,三者像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这三个环节的落实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只有步步落实,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考、整理、总结,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习惯。只要坚持,学生习惯养成后,教师教、学生学都轻松,学生就会乐学。

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方法研究 篇7

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要想有取得好的结果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 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 流传至今。其次,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例如:缘木求鱼 (盂子·粱惠王上) 、因噎废食 (《吕氏春秋·荡兵》再次, 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 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 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苦和勤在学习文言文上尤为突出, 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诵, 密密麻麻的注释要一一背会, 频频出现的语法要条条掌握, 没有“勤”是断然不行的, 学习文言文最大的敌人是懒惰, 只有勤背勤记勤写的同学才能学好它。

二、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

我们常说要以知人论世春秋笔法的原则来解读文章, 对于文言文来说要想学好文言文就必须了解相关的知识。第一, 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 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 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 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 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 他力主改革, 希望楚国强大, 但楚王“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先疏远屈原, 后把他流放汨罗江, 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 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 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 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 官职和科举, 地理常识, 宗法礼俗, 服饰和器物, 历法和刑法, 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 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 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第三, 学会以“今人之心, 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 面对灾难, 会团结一心, 众志成城;面对丑恶, 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 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面对百姓的困苦, 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 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 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 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三、文言文解题技巧

文字生疏, 无停顿断句, 缺乏语感, 不理解文意, 无法掌握文言文规律特点。范读, 齐读, 默读, 吟读, 个人读, 小组读。边读边思考, 边读边纠正, 边读边体会。a.初读解决生僻字, 停顿, 节奏, 整体感知文章, 便于分析内容。b.在理解字词句子基础上再读课文, 体会文意和情感。c.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基础上, 熟读课文, 培养语感, 体会文言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所说的准确无误, 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 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所说的通顺畅达, 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 字通句畅, 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所说的优美的自然, 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 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a、先易后难, 先同后异。b、不懂词靠推, 不懂句靠回顾。c、先草稿, 炼句字, 以图信达, 求高雅。d、读课文, 增语感, 融会贯通, 巧迁移。文言翻译重直译, 联系全文斟词句。名字称谓不必译, 单音词语双音替。倒装语句调语序, 其他特殊一般译。碰见虚词因句译, 能删能替看语气。知识以归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是把同类知识联成知识网络和体系。归纳、总结所学的文言文, 找出文言词语的语法规律, 并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补充, 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 进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 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 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 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 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 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 必须认真完成, 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 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 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 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 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 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 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 代代相传, 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 但是, 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 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 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 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

五、技巧

文言文学习方法例谈 篇8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还应当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地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地把它默写下来。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作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上课时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并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自己尚未弄懂而老师又忽略了的地方,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切忌浅尝辄止,不懂装懂!课后复习尤为重要,通过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

第三,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比较、积累、归纳、演绎。

(一)比较。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代汉语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与多音词居多。经过比较,我们就可初步建立语言继承发展的观点,为以后的学习减少或避免以今义套古义的现象。

从掌握语言来说,首先要注意古今语言的比较,强调差异,防止混淆:如“弃甲曳兵而走”的“兵”和“走”古今差异就大。有的词义,今天的使用范围虽然扩大了,但构词形式相同,基本词义未变。像“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中的“师”字,古代作“军队、队伍”讲;今天虽不把“军队、队伍”称作“师”,但师的原意却在有些地方保留着如“兴师动众”、“誓师大会”等。其次要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古今汉语之间的比较。

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左传》)“视”,仔细地看;“望”,远远地看。“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兮。”(《伐檀》)“瞻”是抬头看。

“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促织》)“见”是一般地看。

“敝林间窥之。”(《黔之驴》)“窥”是偷偷地看。

“成顾笼中空虚。”(《促织》)“顾”是回头看。

以上比较解释的字都有看的意思,其间表现出来的神情姿态的细微差别,通过比较,就容易掌握。比较法运用广泛,小到一个词,大到几篇文章、几本书都可进行比较。

(二)积累。常用词积累愈多,愈能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哪些是常用词呢?①使用频率高的;②有生命力的;③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④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的积累。积累多了,可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利于表达,陶冶情操。对常见的文言语法要积累,如词类活用、倒装、省略、判断、否定等句型。对写作技巧、表现手法、语言特点要积累,还要积累古代文化知识。如名物、掌故、典章制度,作者生平、政治主张、作品风格等。积累还要注意方法,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积累。

(三)归纳。平时学的知识比较零散,因而要学会归纳,从而使知识比较系统。归纳要精要、好懂、管用,例句要典型。归纳的方面比较多,如通假规律、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的特点、重点实词的意义、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章的表现手法等。

上一篇:运营部工作总结汇报下一篇:读“党史国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