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试题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试题(精选7篇)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试题 篇1

一、单选题

1、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属于事业单位支出的哪项支出。()A.事业支出 B.经营支出

C.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D.上缴上级支出

A B

C

D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正确]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可能,结合事业特点、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事业单位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 B.定额或者定项补助一定不可以为零

C.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 D.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A B

C

D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正确]

3、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A.会计主管 B.单位负责人 C.经理 D.老板

A B

C

D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正确]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B.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与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实行“一个单位一本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更加全面完整

C.从基层预算单位开始编制预算,使预算编制细化到具体项目上 D.突出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单位不限定对外投资经营活动

A B

C

D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正确]

5、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并明确事业单位决算管理的有关要求,以上属于新《规则》的哪项修改?()A.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B.完善事业单位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 C.规范事业单位收入管理 D.规范事业单位支出管理

A B

C

D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正确]

6、下列属于对附属单位补助的特点是()。A.无偿拨付的、不需单独报账的、国家预算以外的资金 B.限定用于特殊的业务活动或某些专门活动,且要求附属单位单独核算并报账

C.向附属单位投入须按投资协议或合同的规定,由附属企业支付资金使用费或缴纳利润的资金 D.其它

A B

C

D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正确]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 B.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然后直接报财政部门审批

C.预算执行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 D.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A B

C

D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正确]

8、下列哪项不属于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特点的是()。A.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以及单位自筹部分 B.用于特定事项 C.需要单独核算 D.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A B

C

D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正确]

9、明确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管理,防范财务风险。以上属于新《规则》的哪项修改?()A.规范事业单位收入管理 B.规范事业单位支出管理 C.加强事业单位负债管理 D.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A B

C

D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正确]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事业单位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一般不予调整

B.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事业单位可以报请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C.非财政补助收入部分需要调增或者调减的,单位不得自行调整 D.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

A B

C

D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正确]

二、多选题

1、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A.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 B.预算编制内容不准确 C.预算管理执行不力 D.预算后续计量不到位

A B

C

D

【正确答案】ABC 【您的答案】ABC [正确]

2、我国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分类,下列属于分类的是()。A.行政型事业单位 B.公益型事业单位 C.综合型事业单位 D.企业型事业单位

A B

C

D

【正确答案】ABD 【您的答案】ABD [正确]

3、行政事业单位私设“小金库”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A.受部门和个人利益驱动所致

B.单位领导法规意识淡薄,认识不足

C.行政管理改革还有待加强

D.管理制度不健全和执行力不够

A B

C

D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正确]

4、下列各项中,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哪些?()

A.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B.部门的责权利不十分明确 C.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D.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A B C D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正确]

5、我国财政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与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实行“一个单位一本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更加全面完整。下列说法与此相关的是()。A.单位的支出将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对基本支出预算采取定员定额的方法编制

B.单位对项目支出预算按照项目管理的规定编制

C.从基层预算单位开始编制预算,使预算编制细化到具体项目上

D.基层预算单位是指与主管或二级预算单位发生预算领拨关系,下面没有所属预算单位的单位

A B

C

D

【正确答案】ABC 【您的答案】ABC [正确]

6、局部调整是对预算收支某些项目的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它是经常发生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A.动用预算后备基金 B.预算追加追减

C.预算留用 D.预算划转

A B

C

D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正确]

7、下列属于加强票据管理的做法正确的是()。

A.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

B.推行票据电算化管理

C.加强票据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D.加强票据的稽核工作 A B C D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正确]

8、下列各项中属于预算外资金舞弊手段的是()。A.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取得违规收入

B.利用银行委托收款,将预算外资金转至账外

C.将预算外资金暗藏在往来款项中收支

D.使用不合规单据收费,将预算外收入账外收支

A B

C

D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正确]

9、绩效改革方案计提包括哪些内容?()A.绩效改革的方向

B.绩效管理组织机构

C.绩效指标设定

D.绩效成效测定

A B

C

D

【正确答案】ABC 【您的答案】ABC [正确]

10、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存在哪些问题。(A.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和制度保证 B.缺乏科学、规范、合理的评价方法 C.缺乏完整的评价标准 D.缺乏明确的管理部门)A B C D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正确]

三、判断题

1、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对 [正确]

2、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对 [正确]

3、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对 [正确]

4、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因此政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编制赤字预算。()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您的答案】错 [正确]

5、事业单位可以分类为行政型事业单位、公益型事业单位和企业型事业单位,而公益型事业单位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纯公益类、准公益类两类。()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对 [正确]

6、事业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对 [正确]

7、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用自身组织的收入和集中下级单位的收入拨入的非财政补助资金。用于补助事业单位的日常业务,若是指定用于专项用途并须单独报账,则称为拨入的事业经费,即拨入专款,不能作为上级补助收入。()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对 [正确]

8、利息支出属于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您的答案】错 [正确]

9、利息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因在银行存款或与其他单位或企业的资金往来而取得的利息收入,他同时包括事业单位在各种债券投资上的利息收入,如国库券利息收入,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等。()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您的答案】错 [正确]

10、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

对 错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试题 篇2

(一) 沿续现有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框架本次修订沿用1997以来建立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框架, 这一框架分三个层次, 处在最高层次的为《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其次为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如《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等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根据规则制定的相应财务制度;最后一层次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这一框架的设计使《规则》更具宏观性、超前性和稳定性。

(二) 体现财政改革的相关成果过去15年, 是公共财政建设和财政改革十分重要的15年, 先后实施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等, 这次修订充分体现了这些年财政改革取得的成果。

(三) 突出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性质目前, 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相对滞后, 事业单位管理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属性不明确。全国120多万个事业单位, 有履行行政职能的, 有搞生产经营的, 也有从事公益服务活动的。按照中发[2011]5号文件精神,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 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 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 强化其公益属性。”这次修订正本清源, 明确事业单位公益属性性质, 牢牢把握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方向。

(四) 重在管理观念的转变事业单位本质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组织, 所以在管理上要改变过去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观念, 规则引入了成本控制、经济核算、绩效管理等全新的理念。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理念。

(五) 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目前,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不能准确、全面的核算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本次修订, 针对高校、医药等行业实行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 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以更加准确真实地提供财务会计信息, 及时揭示财务风险。

二、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内容

(一)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 预算管理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完整, 主要修订了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将“结余留用”改为“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区分结转和结余, 赋予新的内涵 (具体内容在结转和结余管理中笔者进一步解析) ;二是取消了预算外资金的提法。将原“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改为“财政专户管理资金”, 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单位预算收入中不再存在预算外资金收入;三是更加强化了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单位预算经过财政部门审批, 人代会审议通过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四是增加决算管理要求, 体现单位预算管理的完整性。事业单位决算是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重预算、轻决算倾向, 决算数据不完整、不真实, 与预算不衔接。增加“决算管理”内容, 进一步强化决算管理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加强决算管理。

(二) 收入管理内容更加准确、完整, 进一步加强对应缴资金的管理财政补助收入由“各类事业经费”改为“各类财政拨款”, “从财政部门取得”改为“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 既体现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完整性的原则, 又避免了各级政府重复计算收入总额;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 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 不计入事业收入, 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 计入事业收入。

(三) 支出管理要求更加细化、严格本次修订支出调整幅度较大, 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支出分类作了调整。事业支出细化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明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内容及核算范围。增加了“其他支出”项目, 将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支出, 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列为其他支出;二是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规定。要求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 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 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 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单位或用款单位。要求对《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所列品目的支出, 应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以及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三是依法加强票据管理。事业单位应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 不得使用虚假票据, 保证财务资料真实准确。

(四) 明确结转与结余概念, 严格按规定使用结转和结余旧《规则》笼统将年度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定义为结余, 许多事业单位并不是真正有剩余资金, 而只是因当年预算未执行完成, 结余概念混淆不清、使用不规范。新规则区分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 结转资金是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 或者因故未执行, 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 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 或者因故终止, 当年剩余的资金。此外, 新规则明确规定, 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非财政拨款结余可进行结余分配, 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等。

(五) 适应发展要求, 专用基金内容作了调整1998年之前, 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 很多事业单位无法享受公费医疗政策。随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医疗基金”已无存在必要, 本次修订删掉了“医疗基金”。

(六) 完善资产分类, 加强资产管理资产分类调整主要有:按照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会计核算要求, 在流动资产中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会计科目;为加强财政部门和主管机关对基建项目的监管, 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 也应当执行新《规则》, 增加“在建工程”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 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适应经济发展变化, 调高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 调整了分类, 将“房屋和建筑物”改为“房屋及构筑物”, “一般设备”改为“通用设备”, 明确规定“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同时, 将通用设备 (原一般设备) 单位价值标准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 专用设备单位价值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 按照科学规范、从严控制、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 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当符合规定的配置标准;事业单位出租、出借、担保、对外投资资产, 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 并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等等。规则通过一系列对资产的严格控制, 有利于维护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七) 严格控制事业单位负债行为,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目前, 高校巨额负债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截止2011年底全国高校负债总额3000亿, 一些学校超越发展阶段、超越财力许可大规模借款扩地搞基建, 建成后再扩大招生, 在高教繁荣发展的泡沫背后已蕴藏着可怕的风险。因此《规则》规定, 严格控制事业单位负债, 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得向银行等机构举借债务。确有需要举债的, 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审批程序。

三、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建议

(一) 新旧规则的衔接规定事业单位现有固定资产是按旧标准确定, 对于按新《规则》已不能做为固定资产核算的资产, 是否应按新标准重新确认。新《规则》对事业单位资产类、支出类会计科目做了调整, 那么对于实施以前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关业务, 是否需要按规定调整。新《规则》区分结转和结余, 那么是否分设会计科目核算, 对以前年度结余是否按新《规则》作调整。财政部应对类似问题尽快出台规定, 确保旧新规则顺利衔接, 新规则尽快贯彻落实到位。

(二) 加强专用基金的管理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事先提取具有专门用途, 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储备资金, 但许多事业单位只顾眼前, 不顾长远发展, 不按规定提取或不提专用基金。一方面国家应规定统一的提取比例, 另一方面严格规定符合提取条件的单位必须提取。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试题 篇3

摘 要 伴随着2011年国家加快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201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批复》(国函【1996】81号)的规定,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经审议通过,现予公布,并于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此次规则的修订,总体上顺延1997年1月1日施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但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调整,并新增加了《财务监督》这一章节,从总体上体现了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领域更加注重与时俱进的思想,并汲取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先进的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理念,使得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更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加体现与时俱进的先进管理理念。

本文,笔者将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的背景、修订的目标以及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规则 改革 财务监督

一、《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的时代背景

2011年国家提出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到2015年,我国将用5年时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要建立起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后事业单位要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改革,即将经营性的单位转变为企业,将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单位划归政府变成政府部门,保留具有纯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所以说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这是因为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分类不明确,从而导致社会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以及部分事业单位下属的企业的财务制度不明确,财务核算划分不清晰,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效果和效率,也使得财政部对于事业单位财务指标的统计出现了偏差。

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的目标

距1997年1月1日施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有15年有余,在这十五年之间,物价变动很多,人们的工资水平也翻了两番,所以对于资产的计量标准的调整也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同时,新的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能再依靠陈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此次修订规则,将企业管理中的先进理念,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会计的事前监督,事中核算,事后控制的理念都引入到此次规则的修订之中。

此次《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的目标是以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更加完整、准确、严谨地核算,并引入绩效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思想,加强效率与效益并进的想法,将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与财务监督一体化。

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的具体内容

(一)引入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八点要求,即可靠性、完整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和及时性。比照1997年的规则,此次《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修订,更加注重对这些会计信息的应用。

第一章《总则》中,第四条明确提出“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完整性、可靠性);第二章《单位预算管理》第八条新增“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的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相关性),第十三条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保证真实、准确”(谨慎性、可靠性)。

(二)引入绩效评价的思想,更加注重效益性

在新的规则中,财政部更加注重绩效评价体系的运用,从而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更加注重效益性。

第一章《总则》中,第四条指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突显了有效性与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如第七章第四十六条,第十章五十六条,都对此有了相关的法规要求。

(三)首次提出财务监督思想,并单列一章

2012年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首次提出财务监督这一思想,并在第十一章单独列出,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内容实现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并做到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同时,要求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这充分体现了财务管理的思想,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不仅仅局限于核算层面上,更向管理的层面前进。再者,也提出了,事业单位应该及时接受来自于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这层层的监督思想,会使事业单位的内部制度更加健全,外部监督更加全面,从而为事业单位的核算管理体系提供了良性的大氛围。

(四)注重结合事业单位改制进行核算分类

第十二章《附则》第六十三条中,明确了一般性事业单位与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应该分别规定,这一条款,充分体现了事业单位改制的政策成果。

(五)与时俱进,调整部分条款内容

1.调整“固定资产”的定义

此次规则修订中,最大的数字性调整当属调整固定资产的定义了,新的定义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这一定义将原有的“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进行了调整,这充分体现出物价变动、工资变动及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对于会计核算的影响,也体现出此次规则修订的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

2.调整“事业支出”的范围

此次规则修订中,又一突显的变动就是第四章《支出管理》中第十九条,对于事业支出的界定,将其按照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并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同时,在第二十一条和二十三条中对其使用加以文字性的要求。更加突出的是,此次对于《事业支出》一章的修订,新增加了第二十四条到二十七条的条款,规定了事业支出这一科目的使用要求。

3.新增“结转资金”的定义,调整“专用基金”的范围

此次规则修订中,在第五章第二十八条明确提出了“结转资金”的定义,这有利于我们在结转和结余时正确核算和合理管理。第六章第三十二条中,根据过去实际使用中很少使用的“医疗基金”这一科目,从“专用基金”中删除,从而体现了实用性的要求。

4.新增“在建工程”科目,完善固定资产的范围

在第七章第三十六条,将事业单位的资产增加了“在建工程”这一科目,这一小小的变动,不仅是丰富了固定资金的范围,更体现了我国对于事业单位中不同类型单位的会计核算的适用性,涉及建筑类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也使事业单位汲取企业对固定资产核算的精华,这也丰富了第五十五条中对于 “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的内容。

5.调整部分财务分析指标

顺应时代的发展、新的核算要求及使用效率性,此次修订的规则中对于财务分析指标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和变动,原有的“经费自给率”调整为“预算收入支出完成率”,这一指标的使用,会将计划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对比,有利于对本年情况进行总结,从而更好地制订下年的计划。

同时,新增“人均基本支出”这一指标,用以衡量事业单位按照实际在编人数平均的基本支出水平。

本文通过结合2011年事业单位改革,对比1997年1月1日施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行解读,从以事业单位改革为修订背景,明确此次规则修订的目标及修订的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目的是使我们充分掌握此次规则修订的内容,更好地指导我们学习此规则的条款。相信所有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通过对2012年《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学习,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必能将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展地更加合理、完善。

参考文献:

2016事业单位财务新规则 篇4

编辑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基本建设财务行为,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财务行为,以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使用财政资金的基本建设财务行为。

基本建设是指以新增工程效益或者扩大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建、续建、改扩建、迁建、大型维修改造工程及相关工作。

第三条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正确处理资金使用效益与资金供给的关系。

第四条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一)依法筹集和使用基本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建设资金,防范财务风险;

(二)合理编制项目资金预算,加强预算审核,严格预算执行;

(三)加强项目核算管理,规范和控制建设成本;

(四)及时准确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全面反映基本建设财务状况;

(五)加强对基本建设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实施绩效评价。

第五条 财政部负责制定并指导实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对基本建设财务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和监督。

第六条 各级项目主管部门(含一级预算单位,下同)应当会同财政部门,加强本部门或者本行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监督,指导和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做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第七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做好以下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二)按项目单独核算,按照规定将核算情况纳入单位账簿和财务报表;

(三)按照规定编制项目资金预算,根据批准的项目概(预)算做好核算管理,及时掌握建设进度,定期进行财产物资清查,做好核算资料档案管理;

(四)按照规定向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报送基本建设财务报表和资料;

(五)及时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编报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办理资产交付使用手续;

(六)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工作。

按照规定实行代理记账和项目代建制的,代理记账单位和代建单位应当配合项目建设单位做好项目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第二章 建设资金筹集与使用管理

第八条 建设资金是指为满足项目建设需要筹集和使用的资金,按照来源分为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其中,财政资金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资金和其他专项建设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建设资金,政府依法举债取得的建设资金,以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项目资金。

第九条 财政资金管理应当遵循专款专用原则,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预算执行,不得挤占挪用。

财政部门应当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加强项目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

第十条 财政资金的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综合考虑项目财政资金预算、建设进度等因素执行。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批准的项目概(预)算、年度投资计划和预算、建设进度等控制项目投资规模。

第十二条 项目建设单位在决策阶段应当明确建设资金来源,落实建设资金,合理控制筹资成本。非经营性项目建设资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筹集;经营性项目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可以多渠道筹集。

具体项目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性质划分,由项目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项目建设目的、运营模式和盈利能力等因素核定。

第十三条 核定为经营性项目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管理的规定,筹集一定比例的非债务性资金作为项目资本。

在项目建设期间,项目资本的投资者除依法转让、依法终止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抽走出资。

经营性项目的投资者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的,应当委托具有专业能力的资产评估机构依法评估作价。

第十四条 项目建设单位取得的财政资金,区分以下情况处理:

经营性项目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按照国家有关企业财务规定处理。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属于国家直接投资的,作为项目国家资本管理;属于投资补助的,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规定的,按照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项目投资者享有;属于有偿性资助的,作为项目负债管理。

经营性项目取得的财政贴息,项目建设期间收到的,冲减项目建设成本;项目竣工后收到的,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

非经营性项目取得的财政资金,按照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 项目收到的社会捐赠,有捐赠协议或者捐赠者有指定要求的,按照协议或者要求处理;无协议和要求的,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章 预算管理

第十六条 项目建设单位编制项目预算应当以批准的概算为基础, 按照项目实际建设资金需求编制,并控制在批准的概算总投资规模、范围和标准以内。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细化项目预算,分解项目各年度预算和财政资金预算需求。涉及政府采购的,应当按照规定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项目资金预算应当纳入项目主管部门的部门预算或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一管理。列入部门预算的项目,一般应当从项目库中产生。

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根据项目概算、建设工期、年度投资和自筹资金计划、以前年度项目各类资金结转情况等,提出项目财政资金预算建议数,按照规定程序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

项目建设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项目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

第十八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执行项目财政资金预算。对发生停建、缓建、迁移、合并、分立、重大设计变更等变动事项和其他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后,向财政部门申请调整项目财政资金预算。

第十九条 财政部门应当加强财政资金预算审核和执行管理,严格预算约束。

财政资金预算安排应当以项目以前年度财政资金预算执行情况、项目预算评审意见和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重要依据。项目财政资金未按预算要求执行的,按照有关规定调减或者收回。

第二十条 项目主管部门应当按照预算管理规定,督促和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做好项目财政资金预算编制、执行和调整,严格审核项目财政资金预算、细化预算和预算调整的申请,及时掌握项目预算执行动态,跟踪分析项目进度,按照要求向财政部门报送执行情况。

第四章 建设成本管理

第二十一条 建设成本是指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由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的各项支出,包括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支出、设备投资支出、待摊投资支出和其他投资支出。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支出是指项目建设单位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发生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

设备投资支出是指项目建设单位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发生的各种设备的实际成本。

待摊投资支出是指项目建设单位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发生的,应当分摊计入相关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和税金支出。

其他投资支出是指项目建设单位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发生的房屋购置支出,基本畜禽、林木等的购置、饲养、培育支出,办公生活用家具、器具购置支出,软件研发和不能计入设备投资的软件购置等支出。

第二十二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建设成本的范围、标准和支出责任,以下支出不得列入项目建设成本:

(一)超过批准建设内容发生的支出;

(二)不符合合同协议的支出;

(三)非法收费和摊派;

(四)无发票或者发票项目不全、无审批手续、无责任人员签字的支出;

(五)因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货单位等原因造成的工程报废等损失,以及未按照规定报经批准的损失;

(六)项目符合规定的验收条件之日起3个月后发生的支出;

(七)其他不属于本项目应当负担的支出。

第二十三条 财政资金用于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部分,在项目批准建设后,列入项目建设成本。

没有被批准或者批准后又被取消的项目,财政资金如有结余,全部缴回国库。

第五章 基建收入管理

第二十四条 基建收入是指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项工程建设副产品变价收入、负荷试车和试运行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工程建设副产品变价收入包括矿山建设中的矿产品收入,油气、油田钻井建设中的原油气收入,林业工程建设中的路影材收入,以及其他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或者伴生的副产品、试验产品的变价收入。

负荷试车和试运行收入包括水利、电力建设移交生产前的供水、供电、供热收入,原材料、机电轻纺、农林建设移交生产前的产品收入,交通临时运营收入等。

其他收入包括项目总体建设尚未完成或者移交生产,但其中部分工程简易投产而发生的经营性收入等。

符合验收条件而未按照规定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的经营性项目所实现的收入,不得作为项目基建收入管理。

第二十五条 项目所取得的基建收入扣除相关费用并依法纳税后,其净收入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 项目发生的各项索赔、违约金等收入,首先用于弥补工程损失,结余部分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工程价款结算管理

第二十七条 工程价款结算是指依据基本建设工程发承包合同等进行工程预付款、进度款、竣工价款结算的活动。

第二十八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和工程价款结算程序支付工程款。竣工价款结算一般应当在项目竣工验收后2个月内完成,大型项目一般不得超过3个月。

第二十九条 项目建设单位可以与施工单位在合同中约定按照不超过工程价款结算总额的5%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待工程交付使用缺陷责任期满后清算。资信好的施工单位可以用银行保函替代工程质量保证金。

第三十条 项目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工程价款结算的监督,重点审查工程招投标文件、工程量及各项费用的计取、合同协议、施工变更签证、人工和材料价差、工程索赔等。

第七章 竣工财务决算管理

第三十一条 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正确核定项目资产价值、反映竣工项目建设成果的文件,是办理资产移交和产权登记的依据,包括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以及相关材料。

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应当数字准确、内容完整。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要求另行规定。

第三十二条 项目年度资金使用情况应当按照要求编入部门决算或者国有资本经营决算。

第三十三条 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竣工后,应当及时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并按照规定报送项目主管部门。

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配合项目建设单位做好相关工作。

建设周期长、建设内容多的大型项目,单项工程竣工具备交付使用条件的,可以编报单项工程竣工财务决算,项目全部竣工后应当编报竣工财务总决算。

第三十四条 在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前,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认真做好各项清理工作,包括账目核对及账务调整、财产物资核实处理、债权实现和债务清偿、档案资料归集整理等。

第三十五条 在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时,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将待摊投资支出按合理比例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转出投资价值和待核销基建支出。

第三十六条 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核、批复管理职责和程序要求由同级财政部门确定。

第三十七条 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实行先审核、后批复的办法,可以委托预算评审机构或者有专业能力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应当在6个月内批复。

第三十八条 项目一般不得预留尾工工程,确需预留尾工工程的,尾工工程投资不得超过批准的项目概(预)算总投资的5%。

项目主管部门应当督促项目建设单位抓紧实施项目尾工工程,加强对尾工工程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项目,应当及时组织验收,移交生产和使用。

第四十条 项目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时,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办理财务关系划转,主要包括各项资金来源、已交付使用资产、在建工程、结余资金、各项债权及债务等的清理交接。

第八章 资产交付管理

第四十一条 资产交付是指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将形成的资产交付或者转交生产使用单位的行为。

交付使用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

第四十二条 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办理资产交付使用手续,并依据批复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进行账务调整。

第四十三条 非经营性项目发生的江河清障疏浚、航道整治、飞播造林、退耕还林(草)、封山(沙)育林(草)、水土保持、城市绿化、毁损道路修复、护坡及清理等不能形成资产的支出,以及项目未被批准、项目取消和项目报废前已发生的支出,作为待核销基建支出处理;形成资产产权归属本单位的,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形成资产产权不归属本单位的,作为转出投资处理。

非经营性项目发生的农村沼气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渔民上岸工程等涉及家庭或者个人的支出,形成资产产权归属家庭或者个人的,作为待核销基建支出处理;形成资产产权归属本单位的,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形成资产产权归属其他单位的,作为转出投资处理。

第四十四条 非经营性项目为项目配套建设的专用设施,包括专用道路、专用通讯设施、专用电力设施、地下管道等,产权归属本单位的,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产权不归属本单位的,作为转出投资处理。

非经营性项目移民安置补偿中由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建设并形成的实物资产,产权归属集体或者单位的,作为转出投资处理;产权归属移民的,作为待核销基建支出处理。

第四十五条 经营性项目发生的项目取消和报废等不能形成资产的支出,以及设备采购和系统集成(软件)中包含的交付使用后运行维护等费用,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六条 经营性项目为项目配套建设的专用设施,包括专用铁路线、专用道路、专用通讯设施、专用电力设施、地下管道、专用码头等,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与有关部门明确产权关系,并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章 结余资金管理

第四十七条 结余资金是指项目竣工结余的建设资金,不包括工程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资金。

第四十八条 经营性项目结余资金,转入单位的相关资产。

非经营性项目结余资金,首先用于归还项目贷款。如有结余,按照项目资金来源属于财政资金的部分,应当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3个月内,按照预算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收回财政。

第四十九条 项目终止、报废或者未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建设形成的剩余建设资金中,按照项目实际资金来源比例确认的财政资金应当收回财政。

第十章 绩效评价

第五十条 项目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根据设定的项目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项目建设全过程中资金筹集、使用及核算的规范性、有效性,以及投入运营效果等进行评价的活动。

第五十一条 项目绩效评价应当坚持科学规范、公正公开、分级分类和绩效相关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十二条 项目绩效评价应当重点对项目建设成本、工程造价、投资控制、达产能力与设计能力差异、偿债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等实施绩效评价,根据管理需要和项目特点选用社会效益指标、财务效益指标、工程质量指标、建设工期指标、资金来源指标、资金使用指标、实际投资回收期指标、实际单位生产(营运)能力投资指标等评价指标。

第五十三条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选择部分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依法公开绩效评价结果。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财政资金预算安排和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四条 项目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制定本部门或者本行业项目绩效评价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项目绩效目标,具体组织实施本部门或者本行业绩效评价工作,并向财政部门报送绩效评价结果。

第十一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五条 项目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对项目资金筹集与使用、预算编制与执行、建设成本控制、工程价款结算、竣工财务决算编报审核、资产交付等的监督管理。

第五十六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项目财务信息报告制度,依法接受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等的财务监督管理。

第五十七条 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财务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

第五十八条 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基本建设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的管理,按照规定对项目资产开展登记、核算、评估、处置、统计、报告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第五十九条 对于违反本规则的基本建设财务行为,依照《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接受国家经常性资助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基本建设财务行为,以及非国有企业使用财政资金的基本建设财务行为,参照本规则执行。

使用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基本建设财务行为执行本规则。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一条 项目建设内容仅为设备购置的,不执行本规则;项目建设内容以设备购置、房屋及其他建筑物购置为主并附有部分建筑安装工程的,可以简化执行本规则。

经营性项目的项目资本中,财政资金所占比例未超过50%的,项目建设单位可以简化执行本规则,但应当按照要求向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报送相关财务资料。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二条 中央项目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可以根据本规则,结合本行业、本地区的项目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六十三条 本规则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2002年9月27日财政部发布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及其解释同时废止。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2013) 篇5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经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12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1号公布。该《规则》分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11章63条,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目录 1简介 2正文 3解读

简介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于1998年1月6日首次发布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实施十多年来,对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各项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不断创新和丰富,原《规则》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亟需加以修订。[1]为了深入贯彻落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28号)明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9号)自2013年1月1日起废止,责成财政部重新制定。2012年12月6日,谢旭人部长签署财政部令第71号,公布重新制定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该《规则》分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11章63条,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 2 正文 [2]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财政部

2012年12月6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行政单位工作任务的完成,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以下统称行政单位)的财务活动。

第三条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量入为出,保障重点,兼顾一般,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条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一)科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及时编制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对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控制和监督;

(三)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规范处置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定期编制财务报告,进行财务活动分析;

(五)对行政单位所属并归口行政财务管理的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监督;

(六)加强对非独立核算的机关后勤服务部门的财务管理,实行内部核算办法。

第五条 行政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行政单位应当单独设置财务机构,配备专职财务会计人员,实行独立核算。人员编制少、财务工作量小等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单位,可以实行单据报账制度。[2] 第二章 单位预算管理

第六条 行政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第七条 按照预算管理权限,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分为下列级次:

(一)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预算的行政单位,为一级预算单位;

(二)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并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为二级预算单位;

(三)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且没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为基层预算单位。

一级预算单位有下级预算单位的,为主管预算单位。第八条 各级预算单位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级次申报预算,并按照批准的预算组织实施,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向上一级预算单位或者同级财政部门报告。

第九条 财政部门对行政单位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第十条 行政单位编制预算,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年度工作计划和相应支出需求;

(二)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三)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

(四)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

(五)其他因素。

第十一条 行政单位预算依照下列程序编报和审批:

(一)行政单位测算、提出预算建议数,逐级汇总后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二)财政部门审核行政单位提出的预算建议数,下达预算控制数;

(三)行政单位根据预算控制数正式编制年度预算,逐级汇总后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四)经法定程序批准后,财政部门批复行政单位预算。第十二条 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执行预算,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不得超预算安排支出。

预算在执行中原则上不予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的,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审批。

第十三条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决算,逐级审核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规范决算管理工作,保证决算数据的完整、真实、准确。[2] 第三章 收入管理

第十五条 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

财政拨款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

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除财政拨款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

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不属于行政单位的收入。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取得各项收入,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核算。

第十七条 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2] 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十八条 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工作任务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项目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在基本支出之外发生的支出。

第十九条 行政单位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各项支出由单位财务部门按照批准的预算和有关规定审核办理。

第二十条 行政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

第二十一条 行政单位从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取得的项目资金,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按照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报告资金使用情况,接受财政部门和上级预算单位的检查监督。项目完成后,行政单位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报送项目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

第二十二条 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规定。

第二十三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不得使用虚假票据。[2] 第五章 结转和结余管理

第二十五条 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第二十六条 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

结转资金在规定使用年限未使用或者未使用完的,视为结余资金。

第二十七条 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2] 第六章 资产管理

第二十八条 资产是指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第二十九条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应收及暂付款项、存货等。

前款所称存货是指行政单位在工作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第三十条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第三十一条 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

在建工程达到交付使用状态时,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

第三十二条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第三十三条 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维护资产安全完整。第三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科学规范、从严控制、保障工作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

行政单位资产有原始凭证的,按照原始凭证记账;无原始凭证的,应当依法进行评估,按照评估价值记账。

第三十五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做好资产建账、核算和登记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年度终了,应当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对资产盘盈、盘亏应当及时处理。

第三十六条 行政单位开设银行存款账户,应当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第三十七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应收及暂付款项的管理,严格控制规模,并及时进行清理,不得长期挂账。

第三十八条 行政单位的资产增加时,应当及时登记入账;减少时,应当按照资产处置规定办理报批手续,进行账务处理。

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但财政部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十九条 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或者举办经济实体。对于未与行政单位脱钩的经济实体,行政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监管。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单位不得举借债务,不得对外提供担保。

第四十条 未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行政单位不得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

第四十一条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资源共享、装备共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第四十二条 行政单位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进行评估,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2] 第七章 负债管理

第四十三条 负债是指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包括应缴款项、暂存款项、应付款项等。

第四十四条 应缴款项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资金,包括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

第四十五条 行政单位取得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

第四十六条 暂存款项是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发生的预收、代管等待结算的款项。

第四十七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对暂存款项的管理,不得将应当纳入单位收入管理的款项列入暂存款项;对各种暂存款项应当及时清理、结算,不得长期挂账。[2] 第八章 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

第四十八条 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应当在财政部门、主管预算单位等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进行。

划转撤并的行政单位应当对单位的财产、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清理,编制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作价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做好资产的移交、接收、划转和管理工作,并妥善处理各项遗留问题。

第四十九条 划转撤并的行政单位的资产经主管预算单位审核并上报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批准后,分别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转为事业单位和改变隶属关系的行政单位,其资产无偿移交,并相应调整、划转经费指标。

(二)转为企业的行政单位,其资产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评估作价后,转作企业的国有资本。

(三)撤销的行政单位,其全部资产由财政部门或者财政部门授权的单位处理。

(四)合并的行政单位,其全部资产移交接收单位或者新组建单位;合并后多余的资产,由财政部门或者财政部门授权的单位处理。

(五)分立的行政单位,其资产按照有关规定移交分立后的行政单位,并相应划转经费指标。[2] 第九章 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第五十条 财务报告是反映行政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

第五十一条 行政单位的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等主表及有关附表。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行政单位本期收入、支出、结转、结余、专项资金使用及资产负债变动等情况,以及影响财务状况变化的重要事项,总结财务管理经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十二条 财务分析是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和其他有关信息资料,对单位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研究、分析和评价。

第五十三条 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预算编制与执行情况、收入支出状况、人员增减情况、资产使用情况等。

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支出增长率、当年预算支出完成率、人均开支、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人均办公使用面积、人车比例等。

行政单位可以根据其业务特点,增加财务分析指标。第五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编制财务报告,认真进行财务分析,并按照规定报送财政部门、主管预算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2] 第十章 财务监督

第五十五条 行政单位财务监督主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

第五十六条 行政单位财务监督应当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并对违反财务规章制度的问题进行检查处理。

第五十七条 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第五十八条 行政单位应当依法接受主管预算单位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十九条 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则,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处理。[2]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行政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应当执行本规则,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制度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一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行政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单位分别执行相应的财务制度,不执行本规则。

第六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可以依据本规则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第六十三条 本规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2] 附:行政单位财务分析指标 附

行政单位财务分析指标

1.支出增长率,衡量行政单位支出的增长水平。计算公式为: 支出增长率=(本期支出总额÷上期支出总额-1)×100% 2.当年预算支出完成率,衡量行政单位当年支出总预算及分项预算完成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当年预算支出完成率=年终执行数÷(年初预算数±年中预算调整数)×100%

年终执行数不含上年结转和结余支出数。

3.人均开支,衡量行政单位人均年消耗经费水平。计算公式为:

人均开支=本期支出数÷本期平均在职人员数×100% 4.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衡量行政单位的支出结构。计算公式为:

项目支出比率=本期项目支出数÷本期支出总数×100% 5.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衡量行政单位的支出结构。计算公式为:

人员支出比率=本期人员支出数÷本期支出总数×100% 公用支出比率=本期公用支出数÷本期支出总数×100% 6.人均办公使用面积,衡量行政单位办公用房配备情况。计算公式为: 人均办公使用面积=本期末单位办公用房使用面积÷本期末在职人员数

7.人车比例,衡量行政单位公务用车配备情况。计算公式为: 人车比例=本期末在职人员数÷本期末公务用车实有数:1 [2] 3 解读

财政部日前制定了新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制定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在内容上有什么新的变化?日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3] 主要遵循三大原则

原规则已经实施十多年,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3] 这位负责人介绍,原规则是1998年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发布并施行的。实施十多年来,对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3] 然而,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等各项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原规则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时废止原规则并重新制定新规则,是十分必要的。

制定新规则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二是反映财政改革成果,体现财政改革方向;三是保持现有框架体系,充实完善相关内容。[3] 严格行政收支管理

增加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票据管理等改革的相关规定[3] 新《规则》在基本维持原结构的基础上,作了全面修改补充。内容上的调整与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规则》扩大了适用范围,明确各级各类行政单位的所有财务活动都要执行本规则。[3] 增加了行政单位决算管理内容。在第二章预算管理中增加了决算的编制、管理的内容。

规范了行政单位收入管理。删除了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的内容,明确行政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增加了收入管理的有关要求,明确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管理。

规范了行政单位支出管理。规范了行政单位支出的分类,将行政单位支出范围修改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强化了支出管理要求。增加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票据管理等改革的相关规定。

规范了行政单位结转和结余管理。对结转和结余的概念分别作了规定,同时考虑到中央和地方关于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可能存在的差异,对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仅作原则性规定。规范了行政单位资产管理。根据改革实践,进一步完善资产的分类和定义,规范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管理,鼓励行政单位开展资源共享、装备共建工作。明确规定行政单位不得举借债务,不得对外提供担保。

规范了行政单位负债管理。引入了负债的概念,规范了应缴款项管理。[3] 降低单位行政成本

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3] 规则明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的财务活动。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量入为出,保障重点,兼顾一般,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试题 篇6

●对

○错

2、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判断题)

●对

○错

3、财政支出按是否对资源和生产要素形成直接需求的标准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判断题)

●对

○错

4、采购人不得将应当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判断题)

●对

○错

5、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中的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判断题)

●对

○错

第二讲 总则和附则

6、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有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判断题)

●对

○错

7、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指会计的计量、核算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但在某些特殊业务上采用收付实现制。(判断题)

●对

○错

第三讲 单位预算管理

8、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判断题)

●对

○错

9、“社会公共需要”主要指一个国家从事社会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公共需要。(判断题)

●对

○错

10、基期(基础时期)法,只能降,不能升。(判断题)

○对

●错

11、财政补助收入预算应根据财政部门核定的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数额编列。(判断题)

●对

○错

12、事业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大部分。(判断题)

●对

○错

第四讲 收入管理

3、财政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判断题)●对

○错

14、各项收入都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坚决防止私分、瞒报收入,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乱支滥用等现象。(判断题)

●对

○错

5、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判断题)

●对

○错

16、公款请客、送礼问题,如果在单位账内据实核算,不能定性为小金库问题。(判断题)

●对

○错

17、从实际情况来看,“小金库”存在的具体形态有()。(多选题)■ 现金形态

■ 银行存款形态

■ 有价证券形态

■ 固定资产形态

■ 股权和债权形态18、2010年,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审计署联合印发《设立“小金库”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判断题)

●对

○错

第五讲 支出管理(上)

19、支出划分为:()。(多选题)

■事业支出

■经营支出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上缴上级支出

■其他支出

20、经营支出管理要把握:()。(多选题)

■ 正确把握独立核算与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界限

■ 经营支出必须与经营收入配比

■ 严格划分经营支出与事业支出的界限

□ 正确理解附属单位的内涵

21、绩效的内涵:()。(多选题)

■ 经济性

■ 效率性

■ 效益性

22、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包括()。(多选题)

■绩效内容

■绩效指标

■绩效标准

23、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判断题)

●对

○错

24、绩效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有:()。(多选题)

■相关性

■重要性

■可比性

■系统性

■经济性

25、财政票据是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是财政、审计等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判断题)

●对

○错

第五讲 支出管理(下)

26、支出报销手续相关规定:超出审批标准的会议费,不得报销。(判断题)○对

●错

27、从外单位取得的发票及原始凭证:须盖有填制单位发票专用章。(判断题)●对

○错

28、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判断题)

●对

○错

29、公务卡实行“一人一卡”实名制管理,职工不能开设多张公务卡。(判断题)●对

○错

第六讲 结转和结余管理

0、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判断题)

●对

○错

31、加强结转和结余管理的要求:()(多选题)

■明确口径,如实反映

■准确计算,分类管理

■合理使用,规范分配

第七讲 专用基金管理

32、专用基金是单位拥有的有限定用途的净资产,是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判断题)

●对

○错

第八讲 资产管理(上)

33、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判断题)

●对

○错

34、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判断题)

●对

○错

35、固定资产具有的特征:()。(多选题)

■单位价值较高

■具有持久耐用性

■以使用为目的36、无形资产具有的特征:()。(多选题)

■不具有实物形态

■可为单位提供经济或社会利益

■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第八讲 资产管理(中)

37、对外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利用()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多选题)■货币资金

■实物

■无形资产

38、物权就是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权利。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权。(判断题)

●对

○错

39、资产配置的原则:()(多选题)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

■与事业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

■科学、合理优化资产结构

■勤俭节约,从严控制

■节能环保,国产、省产优先。

40、资产调剂范围包括超标、低效、闲置、机构变动、处罚没收及其他等资产。(判断题)

●对

○错

第八讲 资产管理(下)

41、行政单位不得对外投资和担保。(判断题)

●对

○错

42、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期限规定:事业单位一般不得超过5年,特殊情况需超过5年的,应报省机关管理审批。(判断题)

●对

○错

43、出售与置换方式有:()(多选题)

■拍卖

■招投标

■协议转让

44、涉密信息设备的处置应交由定点销毁单位处理。(判断题)

●对

○错

第九讲 负债管理

45、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判断题)

●对

○错

46、应缴款项包括事业单位收取的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应缴税费,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的款项。(判断题)

●对

○错

第十讲 事业单位清算

47、事业单位清算是指事业单位由于发生划转、撤销、合并、分立等原因,需要终止其业务活动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单位财产、债权、债务及有关遗留问题进行全面清查和处理的行为。(判断题)

●对

○错

48、合并的事业单位,全部资产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处理。(判断题)○对

●错

第十一讲 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49、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的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判断题)

●对

○错

50、财务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多选题)

■格式必须统一

■数字必须真实

■内容必须完整

■编制必须及时

51、比率分析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测算出相互间的差异,从中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的一种方法。(判断题)○对

●错

52、财务报告的具体内容包括:()(多选题)

■反映基本情况

■分析主要因素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提出工作建议

第十二讲 财务监督

53、财务监督的重要作用包括:()。(多选题)

■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维护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要以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为准绳

■保证单位预算的完成54、事业单位应当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的监督。(判断题)●对

○错

55、内部控制指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动态过程。(判断题)

●对

○错

56、内部控制原则包括:().(多选题)

■制衡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

57、风险评估是指单位及时分析、识别经济业务活动中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判断题)

●对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试题 篇7

一、修改部分对比分析

(一) 第一章总则部分。

一是明确了新《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原《规则》的适用范围只规定为国有事业单位。二是新《规则》第四条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增加了“严格预算执行, 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实施绩效评价”和“防范财务风险”, 进一步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 第二章单位预算管理部分。

一是进一步强化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第十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二是增加了第十一条、十二条、十三条, 提出了事业单位决算的概念, 明确了对事业单位决算管理的要求。新《规则》指出事业单位决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报告。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 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审批。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 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 规范决算管理工作。

(三) 第三章收入管理部分。

一是修改了财政补助收入的定义。原《规则》将此定义为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性经费, 新《规则》将此定义为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二是重新界定了事业收入的范围。新《规则》规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 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 计入事业收入。三是提出了事业单位资金上缴的规定, 增加了第十七条:事业单位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 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 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

(四) 第四章支出管理部分。

一是针对事业单位除了日常的基本支出外, 承接项目而发生的有关项目的支出, 新《规则》将事业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并对其进行了定义。基本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项目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 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发生的支出。二是根据近年来财政改革的有关要求, 增加了第二十条、二十五条、二十六条、二十七条, 全面强化事业支出管理的要求。新《规则》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 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应当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规定;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应当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 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 不得使用虚假票据。

(五) 第五章结转和结余管理部分。

一是原《规则》定义的结余, 新《规则》分为结转和结余, 并对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进行了界定。新《规则》规定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 或者因故未执行, 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 或者因故终止, 当年剩余的资金。二是将结转和结余资金划分为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两部分, 并分别对其管理方式作了原则性规定。新《规则》规定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 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三是对事业基金的管理做了有关规定。新《规则》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事业基金的管理, 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 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

(六) 第六章专用基金管理部分。

一是规定了专用基金管理的原则。专用基金管理应当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的原则, 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二是对修购基金的提取做了补充修订。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 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三是明确职工福利基金的提取必须在非财政拨款结余中按一定比例提取, 用于单位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等。四是取消了医疗基金的提取规定。

(七) 第七章资产管理部分。

一是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 完善了资产的范围, 新《规则》规定资产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具体分类中增加了在建工程, 流动资产中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二是增加第三十七条、三十八条规范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资产配置的原则, 新《规则》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和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 维护资产安全完整, 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应当按照科学规范、从严控制、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三是改变了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分类。新《规则》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规定为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 (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 ;在固定资产分类上将一般设备变为通用设备, 增加了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并规定行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目录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 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四是增加了在建工程。新《规则》规定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 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达到交付使用状态时, 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五是对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进行了限制性的规定。新《规则》明确,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在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外投资的, 应当履行相关审批程序。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 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 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六是对资产的使用、处置进行了规范, 建立资产的共享共用制度。新《规则》规定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 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对出租、出借资产,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应当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资产共享、共用。

(八) 第八章负债管理部分。

进一步加强了事业单位负债管理。明确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管理, 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 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九) 第十章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部分。

对事业单位的年度财务报告、财务分析指标作了修改完善。事业单位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等主表, 有关附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财务分析的指标包括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率、人均基本支出、资产负债率等。

(十) 第十一章财务监督部分。

本章内容均为新增, 具体规定了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监督机制和内外部监督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主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应当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 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 依法公开财务信息。

(十一) 第十二章附则部分。一是为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需要, 在附则中规定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对于本规则的适用问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适用, 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另行规定;接受国家经常性资助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 依照本规则执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 可以参照本规则执行。二是允许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 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二、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特点和要求

新《规则》充分体现了我国财政改革的成果, 新规则中对过去几年里我国实行的部门预算改革、收支科目改革以及政府集中采购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有明确的界定, 并要求各事业单位严格按照执行。

新《规则》严格限定了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经营活动, 规定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控制对外投资。如果在保障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情况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投资, 则应严格执行相关审批手续, 且不得利用财政能够拨款及其结余进行投资。强调了奇公益性, 保障了我国公益事业及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新《规则》充分体现了财务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就是突出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是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的根本性制度,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财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人民群众对公益性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突出财政对事业单位发展的作用, 新《规则》要求财政部门应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基本思路对财务进行正规管理。使宝贵的公共资源能够科学、合理、有效、节约地使用。

三、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 以及近些年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取得的进展,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与以前有很大不同, 各项日常资金流动量大大增加, 流通方式和渠道也更加复杂。《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改进实施, 对于进一步有效规范财务管理, 监控财务往来行为,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防范职务违规及职务犯罪起到很大的作用。

摘要:本文对分别于1997年1月和2012年2月颁布的新、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行了对比分析, 归纳、总结了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特点和要求, 为如何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法规

参考文献

[1].鲍丽华.学习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有感[J].上海水利, 1998

[2].唐鑫森, 萧红, 邹力.浅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新特点[J].经济经纬, 1997

上一篇:郭敬明《小时代》励志寄语下一篇:某县行政审批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