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毕业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

毕业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 篇1

摘 要

智力素养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1,是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但大多数人,其中不乏教育工作者,常常把它看成是对教育的1种赞美,很少有人去检查我们的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智力素养。然而,教育是1项大的智力工程,教师只有具备了智力素养,才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为了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潜能。

本文将从语文教师智力素养的现状出发,来阐明智力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并从教学观察力,教学注意力,教学记忆力,教学想象力,以及教学思维力几个方面入手,探讨智力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智力;智力素养

ABSTRACT

The intelligence accomplishment is one of the teachers necessary attainments, and also is the education intrinsic necessity requirements. But the majority, among which there is not lack the educators, frequently regarding it as a praises to the education, the very few people inspect that whether teachers do have the good intelligence accomplishment. However, the education is a big intelligence project; only the teacher has had the intelligence accomplishment, they could develop students intelligence well. In order to adapt the new century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o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requirement,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er must fully display their own intelligence on potential.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teacher intelligence accomplishment, expounded the intelligence accomplishment connot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it from the several aspects like teaching power of observation, the teaching attention, the teaching memory, the teaching imagination, as well as teaching the power of the teaching thought, the article will discuss intelligence accomplishment in teaching utilization of high school.

Key words: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er; Intelligence;

毕业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 篇2

因此, 中学语文教师除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 能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具有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任务, 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任务。为此,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素养。笔者认为,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

一、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众所周知,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总是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意志性格、道德品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师总是“教书又教人”, 教书不教人的现象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尤其是语文教学, 文以载道, 教师的眼光不能仅局限于“文”, 教“文”必须服从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大目标, 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当然,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必须通过语文教学本身来完成, 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是通过语言艺术表现出来的。语文教学只有在它不仅对智慧发生作用, 而且同时对于心灵和情感也发生作用时, 语文教学才会对学生发生真正的教育影响。

教师的做人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 正因为如此,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政治信仰, 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爱科学、爱真理, 并以此来教育学生。教师在追求道德完善的过程中, 会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从而达到一种最高的教育技巧和艺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灵魂, 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教师要为人师表, 一言一行必然会影响学生, 所以要比较注意自己的立身行事。教师的职责, 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要培养人的品德,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德育和智育的统一。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行为、教师的生活, 甚至教师对每一现象的态度, 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学生, 教师的为人师表, 可以说是教师素养的最高境界。

二、具有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和强烈的主体意识

中学语文教师要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能自觉地用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时代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 在能动的创造活动中不断追求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良好的奉献精神, 这不仅表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上, 而且表现在对学生的无私给予方面。教师要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无偿地给学生以无私的帮助, 只要学生需要, 并且对学生的成长有利, 都能无条件地奉献给学生, 并乐此不疲, 人生无悔。

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能自觉地去寻觅真、善、美的真谛, 自觉地将那些能够体现人类文明精粹的价值规范纳入自己追求、向往的目标, 真正摆脱外在动机而追求内在的动力。在塑造学生的灵魂的同时净化自己的灵魂,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应该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 具有广博的知识

创造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 任何创造能力的发展都必须基于丰富的知识基础, 而只有当知识的广博与知识的专深有机结合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才能最有效地推动创造能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不同的知识贮存在人的大脑的不同部位, 并按初始装入的状态形成一定的联系。如果能使知识产生新的连接, 便会形成知识的迁移, 产生新的知识, 即所谓创新。

因此, 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精通本门学科的知识, 熟知相关学科中与本门学科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释本学科知识, 往往会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事实上许多创新、发现往往是在学科与学科的结合点上产生的。

教师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十分精通, 教学时就不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思路和教材内容上, 而是放在学生身上, 满怀激情地上课。同时语文教师了解一些课堂上不讲而且与中学教材没有直接关系的学术思想, 诸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 这些学术思想似乎同语文教学没有直接关系, 却可以使教师高屋建瓴地思考语文教学问题, 可能导致语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裂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 教学大纲的知识并不处在大脑的中心, 而只是处在大脑皮层最积极区域的一个角落里———那时候, 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精工巧匠。”教师的知识越丰富, 上课就越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因为知识已经转化为教师本身的素养, 他能自如地驾驭教材, 并且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因此,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

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抗挫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大胆的创新精神, 勇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求异的品质。对教育的理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与行为的训练上, 而是要将教育作为一项继往开来的开创性事业, 要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 开发学生的潜能, 指导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关心, 学会创造。

在教材处理方面, 要能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 从各部分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 制定教学目标, 优化重组教材, 统筹安排各部分教材的知识点和思维训练点,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思维因素, 努力使教材变为“学材”, 最大限度地体现教材的学习价值。在教学设计方面, 能根据创造性教学的原则, 正确运用创造性教学的基本策略, 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 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收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教师在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勇于创新的同时, 要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不怕失败的耐挫意识, 要坚持不懈地探索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将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去实现。

五、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语文教学的基础“就是要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和感受文学原著”。语文教学取得成效的决定条件, 就是“要热爱语言的美”。语言是语文教师言传身教、做好教学工作的“工具”, 学生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十分注意, 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纯洁而又规范的。如果教师教学语言规范, 学生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就易于接受, 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教师的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 更不是凭聪明、灵感就能造就的, 而是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取得的。教师加强语言素养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性问题, 而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良好的语言素养是建立在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 以及较强的专业水平基础之上的, 而语言表达的规范化更是提高语言素养的重要条件。语文教师语言的规范化, 是最好的规范化语言教学。总之, 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 不仅要求其对, 还要求其好。

六、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

教学就是将某种教学内容, 以一定的目的, 用一定的方法和媒介在一定的条件下授予具有相应认识、经历与活动水平的学生, 并进而培养其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成为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而教师要能较好地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 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 形成崭新的现代教育观念, 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成、发展以及知识的运用, 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教学实践反复证明, 掌握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特点, 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特点同教材教法的关系,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和智能, 有利于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懂得心理学, 而且在自己全部创造性生活过程中不去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 这就如同一个心脏病专科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 眼科医生不懂得眼睛和大脑半球皮层的神经联系的最细致的机制一样。”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心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 而是实际教学工作的真正指南, 了解学生、懂得研究学生的方法, 是教师应当具有的教育素养的基础。

教无定法, 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对于教师来说, 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科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 不仅涉及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更涉及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传授语文知识的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诸如确定教学目标、内容, 设计教学程序等等, 而教育学正是抓住了教育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如课程的构成和分类、课堂教学分析、道德教育、教育评价、教材与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等进行科学的分析, 提供了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规律性知识, 指出了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科学途径。因此, 教育学之于语文教学, 如同病理学之于医生, 医生如果不掌握病理学, 光凭临床经验, 是难以有效地对症治病的;同样, 教师如果不懂教育学, 也是难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的。

教育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理论基础。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精通业务, 但他的任务不是“全盘输出”, 而是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 使学生又好又快地掌握语文工具, 发展智力, 形成能力。所以, 教师教育学修养的优劣, 对教学任务能否高质量地完成, 关系很大。总之, 一堂课学生阅读、听讲、思考、讨论、应对, 能否持续到底而不至于疲劳、不至于受到抑制,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该堂课的设计是否遵循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

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教学过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多媒体信息技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学科所接受、运用, 它对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显示了独到的价值, 并且显现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现代化教育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成为人们了解信息、掌握信息、交流运用信息的新工具, 是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是每一位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 教育部在2000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将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与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传播技术结合, 重视对教师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的意见的通知》中也要求:到2002年底前, 全体中小学教师都要接受现代信息技术初级培训,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般操作与使用, 具有使用教学软件的能力。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要求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教学过程, 能及时地、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进行判断、做好教育教学决策, 吸取新知识、新技术, 经过选择、提炼、综合后, 转化为教育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浅谈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教师  专业素养

所谓教师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包括知识、能力、信念等。那么一名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呢?我认为,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个人品德素养的养成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必须是品德高尚的,常常听到老师们议论,说教书是良心活,是要用心去做的,偶尔教师队伍里面也会有败类,他们得过且过,他们体罚、变相体罚,甚至歧视、挖苦孩子,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师者应该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我们不是为传授知识而教书,我们更多的功能在于: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物理学科教师,我们不能认为,学生品德与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思想品德教师和班主任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种观点是阶段错误的,任何一个教师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你的一言一行感染并影响着孩子,都在充当着示范者的角色,作为学生而言,都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处事、做事态度等,都将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之功效,作为理科教师,我们更应该提升自我品德修养,用自己高尚的品德为学生做个好表率。

教师的师德素养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的教化作用,人民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努力完善自我,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二、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新时代,新特征,进入21世纪,知识门类激增,大量边缘学科涌现,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加注重开发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这一时代为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应对社会的挑战,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传授知识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的。

马卡连柯告诉我们,教师的技巧,并不是一门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学习是发展之本、进步之源。学习是教师发展进步的第一要务。过去,我们常常说,要交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加强,教师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教师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加上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要熟悉和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不加强学习,不主动地去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就无法胜任本职工作。如现在不仅仅在城市普及多媒体课堂,在农村,班班通已基本开通,课堂上我们不仅仅可以播放有关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演示,还有其他很多的实验,我们都可以利用这一技术进行再现,同时还可以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微电影,以给学生适时减压,调查发现50岁以上的老教师用起来就特别困难和吃力,我们中青年如果不学习,我们在将来就会变成他们现在的状态,被社会科技甩得远远的,正如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学得好,必须先生好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指出了教师学习的重要性,教师更应当把学习作为一个长期的,永不间断的工作来做,活到老,学到老的教师才能有进步、有创新。

三、人文素养的自我修炼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为其构成要素,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除了教师个人品德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外,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也是极为重要的,人文态度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很特别的学生:他们有的智力障碍;有的身体缺陷,有的父母离异,缺少父爱(母爱);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学习困难、学习习惯不好、品德较差、生活习惯不良……出于种种原因,有的老师缺少爱心、耐心,歧视、体罚,变相体罚,忽视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如果一个物理教师,能从心底区关爱每一个特殊的孩子,那么,他的个人内在素养将得到较大提升。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实现教育的“奉献”精神。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养成道德、培养人文精神。人格、道德、人文精神的获得更多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因此教师必须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培养高尚的品格、不断完整自己的人格、关心关爱每一个孩子,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争做优秀中学教师。

毕业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 篇4

摘 要

语文教学是1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它在智力开发的过程中具有不可等闲视之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能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正确引导。作为教师,既不能盲目照搬书本,也不能盲从别人的经验,而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主要从智力和语文教学两个方面来讲,拟将解决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主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激活语文课堂、培养记忆力、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加强训练和予以点拨等方法。

关键词:智力;语文;语文教学

ABSTRACT

The language teaching is a complex teaching process, it has a vital role in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process which cannot be treated lightly. Whether the language teaching effectively develop students intelligence, the key lies in the teacher how to guide correctly. As a teacher, neither blindly imitating the books,nor following blindly others experience, but is must have the goal to have the plan utilization suitable teaching method. Will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mainly say from the intelligence and the language teaching two aspects, how draws up solves the language teaching to develop the student intelligence, advocated will use the activation language classroom, the raise memor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persisted will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he principle, persisted the student main body status, will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indicates and so on .

浅谈山区中学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5

浅谈山区中学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信息素养及定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信息 素养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现在的具体含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它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所以加强信息加强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

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备的信息素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方面

具有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

2、技能方面

具有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能根据需要寻找和搜索相关信息,分析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具有推理技能,能对选择和行为做出推理,得出不同点和推论,关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思想,通过推理和使用证据做出判断和决定;

具有调查技能,能发现相关问题,提出和定义问题,准备所做内容和怎样调查,预测效果,检测结论,发展思维;

具有创造性思维技能,能够检测假设,应用想象,寻找变革性效果;

具有评价技能,能够评价获取的各类信息,判断读、听和做的内容价值,提高自身和他人工作或思想的价值判断标准。

3、思想意识方面

具有思维能力和求知意识,知道如何学习。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知识经济的崛起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人才素质和教育质量成为国力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教育这区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为跟上时代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我国蓬勃发展。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部长指出: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信息技术与应用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具有一定程度智能化、高效率的电子手段与设备。它包括计算机、数据库、联机网络、电子印刷、电子商务以及卫星通讯等。它们的兴起成万倍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存贮与传递能力,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对技能的教育,而是一种对信息技能(技术层面)的教育,不断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与信息意识(意识层面)的水平,即通过对信息技能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对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山中学区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山区教育有了质的飞越。山区中学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目前,信息技术课已作为必修课列入中小学课程安排,但在部分地区的部分学校仍未得到充分重视,尤其是在较贫困的山区学校。要使信息技术真正走入课堂,还需要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培训,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这门技术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由设施、教师、学生三个要素构成,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实现的。如下从我区山区学校、家庭、学生三个方面的现状做以分析。

具我区信息技术调查表明山区学校大多有计算机设施。但用于教学的计算机设施学生人均约30人一台计算机。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的占约在0.5% 。大多学校没有专职、专业的计算机教师队伍。由普遍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只是处于一种应付的状态,设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计算机教学质量低下。学生普遍在小学没有受到计算机知识教育。信息素对于山区学生只是有其名,并无其实。现状与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追其原因有三,一是信息化观念落后,二是经济制约,三是师资缺乏。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一要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这需要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的认识充分、到位;二要努力创设信息化的环境,这需要行政部门、社会力量、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要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三方协同。就家庭而言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争取家庭购买微机,让学生课余在家里也能上机实践,拓宽上机实践渠道。此外,还要向学生家长宣传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

三、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前已论及信息素养的定义,信息技术教育内容清晰可见。那麽如何实现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创设一个信息技术的环境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素养的主渠道;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搞好信息素养教育的保证。

(一) 信息技术环境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离不开信息技术环境,信息素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创设一个信息技术的环境,没有一个信息技术环境就没有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能。让学生置身于信息技术的环境学习信息技术,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就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就是培养信息素养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信息技术无所不在。从而使他们受到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为此,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和信息技术化的教学环境,乃至信息技术的生活环境。

1、硬件设施:*计算机教室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阵地,学生获取计算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或图书馆,此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可按照需求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校园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播放或选播系统,是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最直接、快速的手段。* 校园网是采用用网络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网上交流的能力。* 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网站:目前阶段,作为辅助形式,提倡并鼓励学生采用此方式获取信息。

2、管理运用:(1)开放管理,一是指对学生开放,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学校为学生创造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信息技术的机会和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竞赛,给学生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三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通过他们的电子信箱传递信息,沟通联络。对此我们进行了有意的尝试,运用北京智响公司的家校通系统,实现家庭、学校、学生的沟通。在抗击非典的假期中实现了家长和学校的联络,实现了教学的指导答疑。在非常时期信息技术显示了无比的.优势。(2)教学运用,教学中运用浏览器开展网络教学、网上邻居开展网络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素养教育主渠道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其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课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能力,使之为其它课程的学习以至将来工作服务,形成终生受益的技能,是我一直在尝试、探索的问题。山区中学相对而言,较城市地区条件差,主要是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较差,他们除了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之外,根本没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在这种环境下,如何上好这节课,抓住这45分钟,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使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此我有如下认识和体会。

(1)、激发兴趣是基础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20世纪初,某一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这样的话“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增进了个人潜力的发挥。兴趣是学生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它能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使人产生积极探求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营造生动、活泼、轻松、主动、和谐学习气氛,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培养能力。

无论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发展的今天还是未来,计算机都将起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这门课也以他独有的魅力赢得了学生的兴趣,深山里的孩子更是如此,我刚刚来到学校的时候觉得学生好喜欢上信息课,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比较闭塞,很少有机会接触大山以外的事物,所以他们对电脑,对信息、对网络充满了无限的幻想与向往,有时因为停电或其他原因,没有上上信息课,他们会很失望、很沮丧,哪怕是利用课外时间也要把这节课补回来。但是,后来我发现,他们的这种兴趣只是简单地喜欢而已,觉得信息课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累,在信息课上可以很放松,并非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计算机操作知识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以正确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的兴趣为学习知识、掌握本领服务。举个例子来说吧,当学生问我:“这节课我们‘玩’什么的时候”,我并没有严厉地加以批评,那样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和其他学科一样的压力和畏惧,反而会是得其反。针对这种情况,我顺水推舟,让他们玩纸牌游戏,同学们玩得很高兴,如果不加限制地一直玩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让他们玩儿半小时之后,立即停止,问:大家玩得高兴不高兴呀?都谁会玩了?同学们都很积极,纷纷兴起了手,似乎有了成就感。这时,我继续说:“那王老师可要和你们请教一下了,我怎么样才能把牌放到我想放的位置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把那个箭头放到牌上,按住鼠标不松手挪到要放的地方就行了!”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知道他们已经掌握了鼠标拖动这个操作,这时,我对他的表述加以引纠正,使他们开始就养成使用计算机术语的习惯,“那个箭头叫鼠标指针,当鼠标指针指向你要移动的对象时,按下鼠标左键不放,在桌面上拖动鼠标,到达目的地后释放鼠标左键,就完成了移动纸牌的操作,这个操作我们叫它鼠标的拖动。”这样,一个个的问题解决了,同学们在游戏中,掌握了鼠标的几种操作,认识了程序窗口,并学会了使用计算机术语,何乐而不为呢!可见,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有着不忽视的作用。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

教育部将原来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正式更名为《信息技术》课程,并强调《信息技术》应成为中小学阶段“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现代的、灵活的,操作性和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如果采用传统的课本、板书的教学方式,会使信息技术课堂显得枯燥、呆板,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进而会影响学生各方面能力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门课,是摆在我们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任务。“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于教师而言,“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使我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一个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现

[1] [2] 下一页

在我们采用的教材就是以“任务驱动”模式编写的,每一课都以完成一个任务为主线,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稍加调理,因为山区经济条件的限制,我教的180多名学生之中,只有2名家里有电脑,所以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实践的机会,因此,基础比较差,如果按照教材走的话,学生很难完成任务,那样很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大任务又细分为一个个的小任务,这样通过学生的努力,自己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动力。这样,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任务中体验成功,成功之后再渴望更大的成功,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学习成为自身的一种需求,而不是负担。

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操作、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表明,探究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去建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更能发掘其创造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后,不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对于同样的问题也能找出相关的解决办法,而且他们不再把知识的学习当作目的,而是将其作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3)实践练习是重点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离不开实践,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重要措施。首先,教学可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可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留出动手实践的时间,避免由人灌→机灌,加强巡视指导,不能让学生在某个小问题上卡壳,浪费宝贵的操作时间。因此多动手多实践多练习是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讲“练就灵巧的双手??了解键盘,练习指法”一节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认识了键盘之后,不愿意认真地练习,而这节又是一节基础课,必须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为以后的学生打好基础,根据学生的好玩特点的好胜心理,我找到一些练习指法的小游戏,又开展了激烈的小比赛,学生产生了兴趣,积极性自然也就升高了。这样,学生在“玩”中得到的练习,在快乐中发展了能力。又如,在讲Word时,学生觉得就是打打字,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在课前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作品,题目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我要给也分数,最后请分数高的学生上前展示他的作品。上课以后,同学们积极动手作起来,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下课时,很多同学都做出了不错的作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用的,但这些特定的技能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情形下的技能应用迁移。因为特定技能的课程只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计算机,却很少提及何时使用计算机,为什么要使用计算机。学生学习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和工具,仍可能对如何将各种技能整合在一起用来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不知所措。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需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作业联系起来。比如,元旦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计算机做一张贺卡将它打印出来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送给同学或老师。学生利用学过的技能,从信息源获取素材,加上自己的创意形成图文并茂的贺卡,用E-mail发送给教师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有效地将所掌握的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融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应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实现课程整合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保证

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加强与其它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工具课,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崭新的、先进的、方便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使教师传授知识从单纯利用语言和板书形式,提高到集声、光、色、图、动画于一体,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应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当中去,真正做到“让信息技术走进每一间教室、走进每一堂课”。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它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既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又有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具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具就能准确地确定信息源、合理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浅析中学语文媒介素养论文 篇6

一、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地位

中国对于中学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但是仅仅局限于几所中学在校本课程形式上的探索,并没有正式被纳入到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当中。直到目前为止,媒介素养教育普遍用于英语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其中,不仅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更为具有可行性。

二、中国开展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

(一)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对语文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研究

目前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因此,虽然媒介素养教育在部分学校有所应用,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要使处于研究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顺利地推广,就要以中学语文教育为基点,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在欧洲地区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中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育,从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实情出发制定出语文媒介素养教育方案。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就需要在引入教学经验多同时,要慎重选择,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理念,并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融入各种因素。这些要素会在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对于中学语文素养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对于媒介素养教学有所清醒认识,避免产生误解。比如,对于一些语文教师而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融入其中,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虽然中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实践教学才刚刚起步,但是对于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一线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认真领会其中的要旨,才能够恰当地将有关要素融入其中,结合实例促进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完善。

(二)从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力的角度出发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育

要推进中学语文课教学的有效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教师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但是要把握好尺度,不可以使学生养成实施怀疑的态度。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流行已久,中国要对于该种教育方式有效运用,就要将传统的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打破,将含有新闻要素的因子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开拓语文教学视野,并与社会环境有效整合。比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网络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将教科书内容无限扩展到网络空间中,引导学生从鉴赏的角度体会教学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对于阅读内容进行判断,并做出评判。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大量地阅读并思考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在立论的同时,寻找论点的支撑点。随着学生的思考空间无限扩大,就会对于有关内容形成清晰的层次感,将各种实践要素贯穿于阅读内容中,因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这段情节从电视节目、各种娱乐节目以及网络评论等渠道有所获得,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经过精心剪辑的红楼梦判断,配合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印象转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大众媒介以及影视信息对于学生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并形成固有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以适当引导的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结论

毕业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 篇7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来, 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 信息素养包括:

第一, 教育理论素养。从根本上说培养一个懂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比培养一个只懂技术的信息技术教师难得多, 新课程改革需要大批真正懂教育的技术类教师。

第二,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不仅要具备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学科知识, 比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 各种常用软件、程序设计、网络方面的知识等, 还应具备通用性知识、教育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育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对于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他们需要更高层次上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身信息素养方面的不足之处, 明确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信息素养, 理解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方向, 知道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第三, 技术素养。从一定意义上说,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是信息技术工程师, 他们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编程、网站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方面能够为学生进行操作示范;其次,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能够成功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第三, 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和能力, 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等。

第四, 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师除了需要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学校管理外, 还有许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事务, 如:非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计算机房的管理与维护、信息技术竞赛的组织和训练等。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能够胜任信息技术教学, 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教学和活动的能力、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软硬件应用与制作的能力。

第五, 教科研素养。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应是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教研型”教师,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对教学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科研型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有科学研究的意识, 要树立“教学即教研”、“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要学会发现问题并独立选择确定课题, 能恰当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能独立撰写专题论文、经验总结;能把学科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 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变成造就高素质发展人才的基地。科研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学习过程, 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 所以说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的反映。只有坚持教育科学研究, 才能有创新, 才能促进教学, 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

第六, 信息伦理与道德。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更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科学伦理精神。要注意加强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 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问题, 遵守信息道德并且能够付诸于实践, 传递给学生, 做出良好的示范。要利用网络传播真、善、美的东西, 面对各种蛊惑人心的丑恶现象与行为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并能够进行良性疏导。

第七, 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更新快, 增强对社会和技术适应性,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 与时俱进, 主动地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 才能成为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追踪新技术, 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教学的需要。

二、如何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

首先, 短期培训。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专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短期培训优势是培训时间集中、培训内容丰富和培训效率较高, 便于信息技术教师和专家之间、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但培训往往只会针对共性, 而不能应对不同学校的具体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并且在培训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 其培训效果不是太理想。

其次, 校本培训。这种方式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培训活动, 校本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切合学校实际,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有利于解决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有利于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 提高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质量。

第三, 自主培养。自主培养方式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培养方式, 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 主要包括:阅读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 交流经验, 自由发言, 展示自我;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要改变观念,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自我反思与实践, 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当然在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中也出现一些误区, 只对教师一味注意技术层面的培训, 培训内容和方法上也有些缺陷和误区, 忽视对教师信息意识、信息策略等方面的培训, 导致教师信息素养中很重要的这一层面没有提高。

毕业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素养;培养

一、引言

网络巨大而丰富的知识容量为语文教学内容提供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学生的语文学习已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只需要打开电脑,古今中外各种时文美文尽收眼底。然而,要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的宝库中游刃自如,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却不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认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信息素养。

1、选择信息的能力。唤醒有时比方法更重要。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教师应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呼吸外来的新鲜空气。网络时代的信息多得可以将人完全淹没,比如学生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如果对颐和园的历史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在网上一搜索就可以找到上万条相关的信息,阅读网上的全部信息既没必要也不大可能。这时,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獲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即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

2、欣赏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向来十分重视阅读欣赏,但传统语文教学培养的仅仅是欣赏和阅读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无法解决如何阅读欣赏网上信息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信息欣赏的能力,语文教学义不容辞。在教学《太阳》这一课时,我借助网络及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真切地看到太阳表面的雄伟壮观,同时,通过配合画面的范读,使他们能够带着饱满的激情去品味课文。

3、生成信息的能力。网络的普及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借着课文,我指导学生到网上去搜集有关家乡过去、现在、未来的资料,然后整理成文。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有些自己没电脑的学生,还跑到亲戚朋友家上网,甚至发动全家人一起帮助他搜集、整理信息。结果这次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笔流畅,语句优美,与以往的作文大相径庭,再来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他们更能切身体会小作者的喜悦心情。可见,这种借助网络的学习方法,学生由于资源丰富,眼界开阔,写作能力和语言创作能力提高较快,教师也应顺势引导信息资源的优势与重要性。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现正迅速发展。专题学习网站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其特点是专家参与、国际合作。学生成为网站与资源建设的主人,网络学习与课程有机结合,网络评价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

4、信息的免疫能力。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仅经过了精心的挑选,甚至进行了反复的提纯,因此它给学生提供的是十分纯净的东西。然而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却多都是未经提纯的原始信息,可以说是良莠不齐,稍不留意就可能是垃圾信息,甚至有害信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培养和锻炼学生自觉抵御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能力,还要教育学生坚持不懈地探索,让我们的学生在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信息的免疫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在学习《月球之迷》这一课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诸如“月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它有多大岁数了?”“人们能在月球上面生活多久?”这一串问题时,我并不急着回答,而是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引领他们乘上网络快车,在网络世界里尽情遨游,自己去寻找答案。结果,有些学生通过“百度”、“搜狐”、“新浪”等很快就到达目的地,锁定了目标。一些更聪明的学生则直接从收藏夹里面找到老师事先收藏起来的比较有价值的网址,他们有的登陆“中国天文科普网”的网站,下载自己需要的资料;有的参加“虚拟旅游”,在月球里畅快淋漓地浏览一番;有的进入了《月球之谜》学习光盘中的“游戏天地”,轻轻松松就掌握了许多新的知识;有的还通过“月球画展”,亲眼目睹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有的则借助“三维全景环视”,把月球的美景一览无遗。这节课,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他们的收获颇丰,这在他们随后的讨论以及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了。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家不仅解决了课堂上的问题,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他们的信息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大大地提高了。

5、及时评价信息资料。及时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通过带领学生不断重新回顾信息运用的过程,具体地分析查找,学生的作息素养提高很快。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文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处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直网络化,虚拟代,国际化,个性化。信息素养作文网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我们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终身受益。想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加快信息化的步伐,我们的教师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

毕业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 篇9

一、职业素养及其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职业素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除了专业外,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在职场上就是职业素养。其核心内容就是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它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合作等构成;职业知识技能,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包涵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职场礼仪、时间管理及情绪控制等能力;职场习惯,是属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范畴,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

(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职业知识和技能容易获得,职业信念和职业习惯却难以实现,而企业往往更看重后两种因素,人们称之为“职商”。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某高职院校毕业生“双选会”的调查问卷分析中也找到了相同的答案。2015年11月,某职业学院举办了两场2015届毕业生双选会。参加本次双选会的用人单位共计227家,有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常发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滁州百川汇龙电子开关设备有限公司、芜湖美的等,涵盖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与制造、会计、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应用电子、高分子材料、园林园艺、模具设计、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等众多领域,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本次发出问卷176份,收回有效问卷143份。

二、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现状

1、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涵义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是以培养适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化工企业一线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归纳、整理、分析结果的能力及撰写实验报告(论文)的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快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较好地完成学生角色的转变,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们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是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以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为己任。专业设置主要面向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专业。[1]以化工专业为例,从2015年该校的麦克斯报告中看,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业务素质的要求,又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2]这一点从相关企业对化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尚有差距,尤其是学生的职业素养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表现为毕业生适应环境能力差,责任意识薄弱,独立担当意识差,敬业精神不足,吃苦精神不够,合作奉献精神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意识不强,片面追求近期效益--招生人数和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忽略了学生的根基--职业素养的教育,淡化了纪律管理;二是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三是生源差。现有的化工专业有普招生、中招生,还有文理兼招生,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学生压根就不知道。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基本功能

大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最具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这就要求大学语文在“教育学生规范、熟练地掌握语言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同时,应该是一种人性教育、精神品格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同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3]爱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职责》中指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得学生对人类价值有所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只能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4]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自然地享受到语言沟通、文化精髓和审美情趣的无穷快乐,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具备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具备明晰的科学理论和创新能力。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1、我们利用现有的教材[5]“第二篇口语技能训练”中的范例,循序渐进,由张开口-说出来-听得懂-词由意出-说话流畅-说话有节奏富情感-到逐步掌握说话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在教学中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同学们感兴趣又都人人可说的话题,如,自我介绍、家乡风物介绍等,这既可以消除新同学之间的陌生感,又可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还可扩大知识面,了解各地的景物风貌和地域传统文化。

2、走入作品,走进大师,聆听心灵的呼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与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如,《诗经》二首《关雎》和《蒹葭》,对纯情真爱的赞美,对坚贞不渝的颂扬,对人性美的追求,不仅能启迪同学们的心智,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而且使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再如,胡适的《赠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文中有许多谆谆告诫而又励志的警句箴言:“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仓的收”、“应该使我们明白今日的中国社会已不是一张大学文凭就能骗得饭吃的了”、“没有别的法子,只有格外的努力,自己多学一点可靠的本事。”[5]203-2043、在名家的简介中和作品的人物塑造中,学习大师和主人公身上宝贵的品格,培养正直善良、坚毅勇敢的品格。如,罗素的《我为何而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人类的苦难”。[5]234-235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洋溢着熠熠生辉的博爱精深。

4、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审美情操开发,提升学生的品鉴欣赏水平和创新能力。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教学中,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既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象,又通过配乐朗诵的反复吟咏,使同学们领略到了诗文的音节和谐之美,陶醉于诗人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诗境中,从而感悟出诗人浸润其中的深沉的人生感慨。

5、树立理性思维。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对其加强理性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浓缩了中外古今文化的精华,不仅让同学们通过课内教学获取,教师更应把同学们引领到社会大课堂,拓宽视野,拓展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具体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探求作者的创作思路、看问题的角度和描摹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理性思维的方式。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 篇10

教师要上好课,教学方法只是 一个部分,还需要有巧妙的即兴发挥和联想,以及发自内心的真情。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己理解和感悟的认知结构。有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在某些细节上留下令学生回味的东西。

为了适应中学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中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首先,教师要锻炼好自己的爱心和宽容心。爱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爱应该是自然的、不求回报的,如同阳光均匀的洒在每一棵树苗上。教师应该用爱与微笑去点燃学生的兴趣、理想、智慧和人格,点燃学生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其次,教师要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课程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共同构建和作用的动态统一体。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知识和经验,交流感情,沟通心灵,求得新发现,生成新知识。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教师要培养创新精神。要培养出适应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所特需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意识到创新精神和自身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意识,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尝试,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思维,确实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从而带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具有创新性精神的教育。

毕业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 篇11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发展智力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就成为许多语文老师共同关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下面本人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展智力的前提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机,而学习目的则是学习的间接动机。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智力的主要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1、引导学生认识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这个意义应该提高到语文对学好其他学科,对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这一高度去认识。

2、建立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使学生不断地感受到学有所得,日有所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对他们取得的进步,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通过语文教材来进行的,但光靠固定的教材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必须努力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样学生有了较丰富的知识,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中我采用两种方法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一种是指导、鼓励学生围绕课文通过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来收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

如:在教学《岳阳楼记》这一课时,通过收集范仲淹的生平经历,特别是他小时候刻苦学习的以及参加庆历革新的有关情况,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打开学生的思路。同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把过去认为是课外的内容引入课堂。如:把报刊杂志上的优秀文学作品当作教材,给学生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说自己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以拓宽学生的发展思维,知识面。另一种是抓好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如: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挂上学生喜爱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利用开展“演讲比赛”“家乡民俗调查”等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见多才能识广,学生的知识丰富了,智力也就得到了发展。

三、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发展智力的途径

知识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落實并转化为能力,智力也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训练必须注意科学性,要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如:教学《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时,为了不使学生局限于故事的本身,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故事中吸取教训,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在你周围的人身上能够找到吗?请举例说一说”。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经验中搜集与此类似的人或事,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样学生不但对寓意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学生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综合归纳,揭示寓言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加强思维训练是发展智力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核心。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的心理过程。所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精心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曹刿论战》这一课时设计如下的问题:(1)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次战争,鲁国能以弱胜强,仅仅是因为曹刿有军事谋略吗?(2)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应当回答他有关兵马装备方面的数字,然而似乎答非所问,曹刿却说“可以一战”,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地把学生引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在解决问题中发展他们的思维。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做法我主要采用了:(1)设疑启迪,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2)质疑探究,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难问题,然后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问题,教者适时点拨,师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

2、联系实际情况,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我认为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系统化和具体化、归纳和演绎等思维方法。二是帮助学生认识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广开思路。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表现出人们思维的一种准备状态。只有既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又让他们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才能广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上一篇:我能行二年级550字作文下一篇:辞职申请书如何写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