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发展存在的不足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发展存在的不足

区发展存在的不足 篇1

单看统计数据,会给人一种错觉,这就是,中国的动漫产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仿佛已经上了快车道„„

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青少年动漫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中国国际动漫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日前在哈尔滨市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在写给论坛的致辞中介绍,“我国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约为500亿元,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市场,年收入百亿元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支撑绿色GDP的新兴产业,更重要的是它将引领关联产业快速成长,并对产、学、研,对教育、网络、文化及制造、商贸、物流等传统产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些业内专家认为,虽然我国动漫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依然存在着产业链条不完整,商业模式不清晰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

商业模式不清晰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主任胡月明认为,中国动漫产业至今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商业模式,而因为商业模式的不清晰,致使动漫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国家有几十个动漫基地,现在的媒体、杂志包括动漫公司也越来越多,但是动漫产业取得的利润却并不让人开心”,胡月明说。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王鸿冀认为,从创意产业的角度看,动漫产业的产业链是清晰的,是制作、出

版和推广、销售、运营等。这个产业链和传统产业链的不同在于它是增值链,但业界没有认识到它是一个增值的过程。“不要认为有了一个想法,完成了一个作品就完事大吉,必须要完成出品和出版、宣传、推广,建立销售渠道,再通过衍生产品沉淀利润”,王鸿冀说。

产业链条不完整

辽宁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张震表示,我国的动漫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50%的动漫企业都在搞对外加、外包、代做;企业规模也偏小,现在日本有近600家动漫企业,而每家的生产效率都是我们的10倍左右。

张震说,国内动漫产业资金运作机制与国外不同。国外动漫产业投入不是仅靠动漫企业自己完成,而由基金或大企业来支持;而国内动漫产业资金运作机制基本都是动漫企业自己投入,制作前期没有相关市场来配合,制作出来后,只靠政府的补贴等,这样产业是难以发展的。

基地“开花”就意味着产品“结果”?

据了解,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10部委就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品的发展意见,系统的提出了我国动漫产业的政策,力争5到10年使我国动漫产业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

几年间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数十家动漫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园区在各地应运“开花”,成为各地发展动漫产业的领头羊。2007年,我国共制作完成动画电影6部、国产动画片180余部超过10万分钟,出口电视动画片2000余集,均比2006年有大幅增加。动漫产业基地“开花”似乎正催生着动漫产品“硕果”,而一些业界专家表示质疑,一拥而上的动漫基地是否“虚火过旺”。一位业内专家认为,目前动漫基地有一个非常不好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地蔓延,这就是动漫基地变成了偷换概念的房地产项目,投资者找到地方政府,说要建一个动漫产业基地,希望地方政府批出多少平方公里的土地,实际上是变相把动漫基地变成了房地产项目。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动画系主任薛云祥说,国内并不缺少动漫园区,日本的园区没法跟我们的园区比,我们的动漫基地像五星级宾馆一样,他们的动漫公司小得很,但“小房子一样可以做出大片子”。我们现在是基础薄弱,更多地忽视了前期为打造这些产品所付出基础性努力,不是缺少动漫基地的建设,而是缺乏对产业人才的培养。

一位专家说:“全国许多地区都在搞动漫产业基地,非常热闹,但感觉我们现在有点本末倒置,急于打造这个产业,用最快捷最急功近利的方式,效果怎么会好?短时间催生的表面繁荣,势必造成基地的功利性和动漫作品的同质化。”

而且,我国动画的年龄取向普遍低龄化,周边产业效应低。

区发展存在的不足 篇2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土地征用速度。在征地过程中出现最多问题的就是有关征地补偿的问题。根据国土资源部2003年上半年统计, 群众反应征地纠纷及违法占用土地问题占信访部门接待总量的73%, 其中40%以上的上访人诉说征地纠纷问题, 其中87%以上反映征地补偿费低的问题。[1]由于我国实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 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 改革征地补偿制度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改革和完善现有征地补偿标准, 国土资源部于2004年11月3日发布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制订省域内各县 (市)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 以解决低价征地, 同地不同价的问题。2005年7月23日, 国土资源部发出了《关于开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客观公正的制订出征地区片综合地价, 在制订中引入政府、用地单位和农民三方协商环节, 并广泛听证, 制订出三方均能基本满意的执行性标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产生是征地制度改革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旨在解决征地过程中补偿费偏低、随意性大和同地不同价问题。目前, 它是解决征地补偿问题的过渡阶段。尽管学术界、舆论界、政界对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产生评价很高, 但是由于是新生事物, 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势必会影响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有效运行。[2]

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内涵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是指在城镇行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 依据地类、产值、土地区位、农用地等级、人均耕地数量、土地供求关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因素, 划分区片, 并采用农地价格因素修正、征地案例比较和年产值倍数等方法测算的区片征地综合补偿标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实质是征地补偿标准, 它不含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其中的征地区片是指征地过程中划分的相对均质区域。在同一征地区片内, 土地质量状况、区位、土地供求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基本接近。划分征地区片, 对不同区片定价, 相同区片内征地补偿相同, 为土地状况类似的土地获取同等的补偿提供了保证。征地区片的本质是均质性区域。其土地用途基本一致、区域连片、土地质量相似、生产能力和经济产出能力相近。按照同地同价原则, 征地区片价一旦制订, 同一区片内不同项目征地都将采用同一标准进行补偿。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是按照均质性区片的补偿标准, 在同一区片内不同宗地的征地补偿标准相同, 它是一种预设性标准, 在征地没有发生时统一制定, 刚性较强。[3]国土资源部在《关于开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中对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应遵循的原则作了具体的规定, 即: (1) 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原则。征地区片价要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并体现长远生计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2) 同地同价原则。在同一区片内, 不同宗地的征地补偿标准相同, 且不因征地目的及土地用途不同而有差异。 (3) 协调平衡原则。征地区片价不得低于当地原征地补偿标准, 省级行政区域内各市县的征地区片价应相互衔接。 (4) 公开听证原则。根据《国土资源听证规定》, 征地区片价要依法组织听证, 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制订过程如图1, 显然划分征地区片和测算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最为关键。本文侧重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测算研究, 客观分析了这些测算方法在目前阶段所存在的不足, 从而提出了一些优化的办法。从而使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制订更具有科学性, 更加满足征地区片制订的原则和要求。

三、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方法浅析

我国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土地年产值倍数法、农地价格因素修正法、征地案例比较法等。具体分析如下:

(一) 土地年产值比较法。

土地年产值倍数法是中国计算征地补偿标准的传统方法。土地年产值倍数算法是征地时参照《土地管理法》中规定的补偿形式, 在确定区片年产值标准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被征地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等因素, 以土地年产值标准倍数确定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计算公式为: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区片土地年产值*土地补偿倍数+区片土地年产值*安置补偿倍数。从理论上讲, 此种测算方法简单, 容易操作, 但也存在如下缺点: (1) 土地年产值倍数法和传统的征地补偿没有本质的区别, 是过去计划经济标准的延续, 补偿标准偏低, 没有考虑农民因永久失地造成的几代人永续的损失和保障。征地区片价测算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是要保持新旧补偿标准的衔接, 运用传统的测算方法不失为一种措施和保证, 但同时验证标准中又规定征地区片综合价不能降低被征地农民现有的生活水平以及足以支付社会保障费用, 此方法本身难以满足验证条件, 所以在测算方法设计理念和征地补偿水平之间就存在一种悖论。[5] (2) 由征地区片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 在实际操作中, 被征地往往处于城乡结合部, 这里一般具有区位优势明显, 升值潜力大等特点, 如果按照地类、产值进行补偿, 由于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前后巨大的收益差值会引起被征地农民的强烈反应, 这在理论上对于农民来说也是显失公平的, 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 由于土地的增值部分和不同区位差异导致的土地价值不同而很难做到“同地同价”。 (3) 虽然法律规定了产值倍数幅度, 在指导性意见中也规定了确定倍数的原则和方法, 但原则和方法过于笼统, 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在补偿倍数的确定上, 补偿安置费的最低产值倍数为10倍, 最高为30倍, 政府部门的自由裁量权竟有20倍之多, 若每公顷产值为10, 000元, 则每公顷补偿标准最少为10万元, 最高为30万元, 每公顷补偿标准最多可以相差20万元。在这个范围内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有裁定补偿标准, 造成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差距拉大。

(二) 农地价格因素修正法。

农用地价格因素法是指以农地价格为基础, 同时考虑影响征地补偿的相关因素, 修正确定征地区片补偿费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待估农用地征用价格=农用地征用区片价* (1+宗地征用区片影响因素修正系数和) *期日修正系数+地上附着物价格。其中, 对已经根据《农用地估价规程》完成农用地基准地价测算的地区, 应参照农用地基准地价确定区片的农地价格。没有完成农用地基准地价测算的地区, 先采用收益还原法, 市场比较法等地价评估方法测算出区片的土地质量价格, 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修正系数包括:土地区位、人均耕地数量、土地供求关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保障水平等。这种方法既充分依据了征地区片的概念, 同时又充分包含了征地区片价测算的基本原则。以农地质量价格为基础进行测算, 能够反映出土地自身质量的差别;农地价格因素修正法能够考虑可能影响征地补偿标准的主要因素, 并纳入计算之中, 总体属于比较科学的测算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如下不足: (1) 土地区位包括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距离铁路和高速公路外其它交通线路的远近、距离铁路、高速公路和河流等障碍因素的远近、距离经济带的远近、规划的发展方向等等, 难以通过专家综合评分定量化处理。 (2) 土地供求关系可以从规划的角度进行分析评分,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保障水平可以从统计资料上查阅, 但难以分段确定修正系数。 (3) 此方法要考虑地上附着物的价格, 与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含义“不含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相悖论。 (4) 我国不少市县尚未开展农用地的定级估价工作, 所以广泛应用此方法尚受到限制。

(三) 征地案例比较法。

征地案例比较法是指在划分征地区片的基础上, 全面调查近三年来当地已经发生的征地案例, 采用案例的实际征地补偿标准 (不考虑地上附着物补偿和青苗补偿) , 测算征地区片综合地价。计算公式为:征地案例比较价=征地案例价* (100/区域因素修正系数) * (100/个别因素修正系数) *时间修正指数。该方法简单易行,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测算的结果能够与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相衔接。但也存在如下缺点: (1) 征地案例比较法, 为我们在土地估价中最基本的市场比较法的一个特例, 它应该遵循市场比较法的原则。即此方法适用土地市场发育较好, 有大量征地案例的地区。然而,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不少地方政府认为征地补偿标准越多越细, 百姓意见越大, 为了减少矛盾, 增强可操作性,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区域施行一个补偿数额, 该区域外围施行另一个征地补偿数额。这反映了中国县域范围内政府控制土地市场、政府定价、土地市场发育不充分的事实, 如此一来, 就失去了市场比较法应用的基础。[6] (2) 由于征地是一种国家控制的大的政治行为, 它需要一系列的审批程序, 持续时间长, 这就导致征地案例在三年之内发生的案例少, 选择的范围狭小。 (3) 征地案例补偿标准数值差别大。相邻区域, 原用途不同, 补偿标准不一样;征地目的不同, 补偿标准也不同。这造成修正的困难性。 (4) 政府控制农地所有权交易市场, 并运用行政强制力形成较低的土地征用价格, 使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交易价格的参照标准偏低。据黄贤金测算, 1997年, 江苏省单位耕地面积征地的平均价格仅仅为所有权交易价格的11.35%, 1998年为12.09%, 1999年为21.66%。因此, 运用对于市场比较法非常关键的比较案例的价格都不是根据市场而来, 运用市场比较法测算征地补偿费的基础则有所薄弱。[7]因此应用案例修正法测算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时要注意案例的统一可比内涵, 选择正常的案例作为比较案例, 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对案例进行筛选后确定最终案例标准。

(四)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方法的发展趋势。

综上, 三种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测算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 为了使征地补偿标准更加科学合理, 国土资源部要求,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测算要采用多种方法, 在2种或3种方法测算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平衡来确定。其中, 农地价格因素修正法既充分依据了征地区片的概念, 同时又充分包含了征地区片价测算的基本原则。以农地质量价格为基础进行测算, 能够反映出土地自身质量的差别;农地价格因素修正法能够考虑可能影响征地补偿标准的主要因素, 并纳入计算之中, 笔者认为目前总体属于比较科学的测算方法。

在目前实际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过程及更新中, 鉴于对征地区片综合地价进行验收的目的:“保证征地区片价测算结果能够与现行征地补偿标准相衔接, 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 土地工作人员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方法, 扬长避短, 根据测算区的特点因情况而选泽, 并在两种或三种方法测算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平衡确定。补偿价格要随城镇年基准地价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具有现实性。

目前制订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从其测算方法上说, 是对被征地农民集体和农户的综合补偿费用, 并不是土地的市场价格。它是征地制度改革的一个过渡阶段, 由于在测算方法上采用了农地价格因素修正、征地案例比较法和年产值倍数法等方法, 在制订时遵循着与现征地补偿标准相衔接的协调平衡原则, 与当前的征地补偿标准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但这也是中国征地制度的一个必经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要从根本上解决征地的问题, 需要借鉴国内外在征地实践中的管理经验, 在完善征地相关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 使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真正为征地更好的服务。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测算方法发展趋势: (1) 规范相关法律。根据征地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保护农民利益的要求, 征地区片价超越了有关法律的规定, 如突破《土地管理法》补偿标准不能超过年产值三十倍的规定, 征地补偿标准不区分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等。因为是新鲜事物, 所以法律对征地区片价的管理出现空白, 需要出台相应政策予以规范。 (2) 市场价格是发展方向。目前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是适应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征地补偿最终必然要向市场交易的方向发展。征地区片综合地价采用的是适当补偿原则, 主要是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世界多数国家征地都是以被征地的市场价格为依据进行补偿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未来征地补偿的发展趋势也应是以土地市场价格作为测算标准, 实行完全补偿, 即改征地为征购。[8]即征地区片综合地价, 是适应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征地补偿最终必然要向市场交易的方向发展, 区片价最后可能会演变成征地的基准地价。[9]如图2: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既要体现土地的价值, 同时也要考虑我国特有的土地制度, 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工作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已广泛开展, 但尚属一个较新的课题, 因此, 如何更加合理的测算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仍需不断的研究和探索。[10]

摘要:本文通过对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内涵界定、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制定的基本原则的介绍, 对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方法进行了客观分析, 认为目前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方法是征地制度改革的一个过渡阶段, 建议在实际的测算过程中综合运用这些方法, 确定合理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 认为市场价是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征地,征地区片,征地区片综合地价, 测算方法

参考文献

[1].河中舟.征地补偿新标准有助于更多农民纳入到社保体系[J].中国改革, 2005, 11:60~61

[2].李彦芳, 康海燕.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方法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土壤, 2008, 2:207~211

[3].广东省土地估价师协会, 估价师资讯网.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7:221~227

[4].李海燕, 王占歧, 邓宣凯, 邢星.征地区片价测算及实证研究——以广东省A县为例[J].农机化研究, 2008, 6:40~42

[5].李彦芳, 康海燕.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方法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土壤, 2008, 2:207~211

[6].李彦芳.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方法与验证标准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7, 2:31~34

[7].马山水, 罗丹.我国征地制度改革探讨[J].农村经济, 2005, 11:25~28

[8].孔凡文, 吴军, 李海英.我国征地补偿制度与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改革[J].2006, 10:261~263

[9].华元春, 徐忠国, 赵哲远.“地区片价”在浙江的变革:起始及现状与未来[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6, 6:20~23

区发展存在的不足 篇3

关键词:园林绿化;不足;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5.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35-2

在城市中城市园林是唯一带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美化城市景观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园林还是城市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保持城市的整个生态平衡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战略所采取的生态措施,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体制的改革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显著提高,但是,综合全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发展情况来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园林绿化的效果。必须采取科学的手段,解决这些在城市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

园林绿地当前已成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基础城市公共设施。园林绿地给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是户外活动去处,满足了现代城市居民向往大自然,要求返朴归真的愿望,同时可以满足人们游憩、娱乐、锻炼和社交活动的实际需求。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可以让人感觉到安宁、祥和,有利于保持人的身心健康。

园林绿化的作用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绿化可以吸收城市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土壤和水体等。空气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是最为重要的外部居住环境因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可以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借助其自身的绿色空间还可以有效的阻挡、吸附和过滤城市中的粉尘和烟尘。很多沼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有显著的净化城市污水作用。植物还可以对土壤进行净化,植物大量的地下根系可以把众多的有害物质都吸收到植物中,从而对土壤起到净化的作用;第二,绿化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绿地可以让人充满活力,让人们的内心趋于平静。绿色植物还可以使人产生舒适的感觉,对人的神经系统进行调节,消除或减轻眼疲劳;第三,园林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的小气候、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第四,园林绿化还具有人文景观功能。城市中园林绿化的最终目标是协调人与环境,园林绿化不仅具有改善环境功能,还具有丰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城市的园林绿化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发挥文化历史和艺术作用,园林绿化工程也是丰富人文意识,提高城市居民审美价值的人文景观,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城市居民的艺术文化修养以及综合素质。

2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于重视景观建设忽视生态效应

把园林绿化只是作为城市景观的装饰品,而不是真正考虑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调节城市小气候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城市的自然地理地貌和实际情况。往往只是片面的追求园林绿化的广阔形式、视觉上的刺激以及规整,使改善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要求有所降低,最主要的表现是公园、广场等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中没有充分的考虑生态功能,在园林绿地美化功能方面过度的强调景观和艺术效果,造成了植物品种过于单一,没有坚持植物群落的原则。或是在住宅小区和公共绿地内只是简单的种植一些具备观赏性的树立和草坪进行绿化,这样虽然对城市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但不能建立立体的绿化空间网络和形成合理的绿化模式,造成城市的生态环境布局十分的分散,城市的生态结构比较脆弱。上述的这些局限性的认识,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的整体发挥,对城市绿地的宝贵资源产生极大的浪费,并严重的脱离城市的实际发展需要。出现短期十分辉煌的城市园林绿化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2.2 重视园林绿化建设,忽视日常管理

不少的城市都是只重视园林绿化建设而对其管理工作十分的轻视,结果必然导致投入到养护管理上的资金比较少,缺乏足够的养护设备,而且现有的设备大都比较老化和陈旧。对已建成的园林绿化应实行主动型的管理,防治病虫害、修剪、施肥、浇水都要及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园林绿化的实际效果,但很多城市的绿化工作往往是被动式的管理,平时很少进行管理,只在出现问题或需要检查时才临时进行管理,只有等其问题出现时或检查评比时方对园林绿化的日常养护工作比较重视。

2.3 不能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里包含的种类多样性原则,多样性的生物可以保持群落的稳定。要保持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稳定,应该对园林植物实行多样性的配置,但很多的城市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却陷入了误区,过度的追求植物品种多样性,甚至在一些绿地里种植了上千种植物,而且有些是对名贵树种一味的选择,这种现象说明了很多园林设计工作者对生物的多样性存在着误解,只是单一的增加物种多样,而不能使植物达到一定数量,不能形成真正的植物群落,保持物种和生态结构的稳定。

3 园林绿化的发展措施

3.1 坚持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的主要措施,不能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装饰,但园林绿化建设也不能急功近利,而对园林绿化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影响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之间应该坚持和谐统一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自然和环境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在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也要保证园林绿化用地,还应尽量采取多种手段扩大绿化用地面积,要保证园林绿化符合总体城市规划的要求,除了要加快城郊绿化发展,还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还对苗圃、经济生态林以及运动绿地等建設提供政府补贴,给予支持。

要根据城市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绿化方案,必须突出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在城市的繁华地段和主要路口集中力量营造出一些高质量的人文景观,要结合城市的园林绿化多设立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小品、城市雕塑以及游憩设施,把城市的乡土风情展现出来,对城市的品位可以极大的提升。在新城区主要应该采取大面积的绿化种植,由于老城区的绿地面积很难再进行扩展,园林绿化建设主要应该采取改造,要满足城市居民多活动休闲空间的需要,精心建设,把城市的园林绿化打造出不同的风格。对绿化树种进行合理的配植,园林绿化中要尽量的选用适应性强、成本低和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乡土树种,节水、抗旱和易养护的植物应该优先选用。

3.2 营造生态环境,综合运用生态效应

所有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能量循环和新陈代谢的规律和功能,而最好的生态就是最接近自然的生态,所以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要尽量的营造与当地自然的生态最为接近的环境,例如,对草地的规划来说,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总是除尽杂草把草坪修剪的十分规则整齐的做法,应该是修剪整齐一部分,布置成开阔而低矮的,让人们可以在上面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对其它的部分则不能完全修剪,使其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在外观上也有变化,避免造成审美疲劳。

城市的园林绿化不能只是简单的追求美观效果,而影响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所以在选择树种时应该多考虑当地的气候温度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尽量选用适宜当地水土以及气候,同时可以较好的抵抗本地区多发的病虫害这类的乡土种类,然后再慎重选择外来树种进行辅助,尽量的把灌草相结合,建成科学的人工植物群落模式,从而实现理想的绿化、净化和美化的效果。

综上,中国园林事业刚刚起步,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带来了大量的挑战和机遇。今后要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的研究,提高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水平,大力推动园林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园林绿化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卡德尔.浅谈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问题及措施[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7,(03).

[2] 李淼.城市园林绿化经济趋势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0,

(29).

[3] 常虹.浅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0,

(25).

区发展存在的不足 篇4

一、**区豆制品产业现状

**区

豆制品生产主要集中在祁集乡。该乡豆制品生产经营户占全乡总户数的20,从业人员5000多人,仅祁圩村348户人家298户在生产豆制品,日加工10万斤大豆,产品有豆腐、千张、素鸡等10多个品种,占据了本市的60豆制品市场,而且远销周边省市,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豆制品产业发展,2005年区委、区政府把豆制品产业作为全区的四大农业产业之一加以扶持,并列入“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市场外向化、品牌统一化、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引导农民群众以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豆制品产业,以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销售,使豆制品营销步入市场化的轨道。一是注册了商标。形成了“祁老大”豆制品品牌,结束了祁集豆制品无商标、无品牌的历史;二是组建了“**区豆制品协会”。目前拥有会员122户,成为豆制品生产营销的中介组织,为信息传递、市场营销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培育了龙头企业。成立了“祁老大”豆制品贸易有限公司,企业自2004年6月投产以来,年销售额160多万元,创利税20万元。初步形成了“公司 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其产品连续两年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安徽名优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少儿食品博览展示展销会等;四是着力改变豆制品生产条件。重点突出了祁圩豆腐专业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豆腐产业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相结合,与旧村庄改造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以项目为支撑,修建了环村水泥道路3500米,三横四纵的道路框架已经形成,[找文章到-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文=秘=114=网=站]完成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勘察设计和土方工程,建沼气池22户,新建豆制品加工标准厂房10座;五是培育了万亩无公害大豆生产基地。引进中黄13等优良大豆品种,按《无公害大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在上下六坊湾内培育万亩无公害大豆生产基地,为豆制品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近年来,全区豆制品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豆制品生产企业规模小、竞争力较弱。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企业数量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水平。从我区目前的情况来看,豆制品生产主要以手工作坊为主,现有个别豆制品生产企业因受市场的制约,规模小,经济实力还很弱,技术设备和技术水平还停留在原有对豆制品初加工的生产水平上,缺乏对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产品更新慢,附加值不高,加工能力、外销能力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豆制品生产企业与加工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不稳固。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的基础。但从我区的情况来看,企业与加工户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种合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订单刚刚起步,多数是口头约定,真正以合同契约形式收购的较少,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信誉意识比较淡薄,从而挫伤了部分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三)没有形成专业市场,豆制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虽然我区豆制品生产较为集中,由于还没有建立起功能完善的专业市场,缺乏中介营销网络、经纪人才和长途运输设备,产品未能打入各大城市市场,农民出售产品大多还停留在本市境内。同时,豆制品质量、安全、卫生体系不健全,大多数实行无标生产,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豆制品生产的经济效益不高,制约了豆制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能力弱。发展豆制品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豆制品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形式。豆制品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豆制品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区虽然已建立豆制品生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在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上还不完善,对豆制品生产产业化经营中的信息技术、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等方面不能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从而使企业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影响了豆制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

三、豆制品产业发展发展思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严格的食品卫生标准及市场准入制度,对传统的豆制品生产加工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为了积极应对挑战,适应市场经济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业化生产,今后一段时间,发展豆制品产业化将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豆制品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以科技创

新为动力,以建立与国内、国际市场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为保障,全面提高豆制品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豆制品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目前,要抓住省、市支持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时期,组建豆制品贸易集团,以祁老大豆制品贸易有限公司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积极吸纳社

会闲散资金,发动全乡加工大户入股,使其成为豆制品加工的龙头。同时,选准配强贸易集团的管理人员,加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名牌战略,用优质名牌产品开拓和占领市场,建立市场营销网络,把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建立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通过与豆制品加工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保护文章来源于价格收购,与豆制品加工户结成半紧密型和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以合同的形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真正地联结起来,真正发挥“公司 农户”发展模式的效益,在发展中实现“双赢”。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三)加强豆制品加工基地建设。在祁圩村划定15亩空闲地,按照“六统一”的要求,集中建设100套豆制品加工厂房。(“六统一”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供水供电供气,统一污水处理,统一物业管理,统一使用商标,统一卫生标准)计划投入资金357万元,其中包括场地、道路、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设资金采取争取项目扶持、乡村适当补贴、加工户自筹三个一点的方式筹措。集中建设标准化的加工小区,在建好豆制品生产小区的同时,加大食品卫生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的宣传力度,动员祁圩乡乃至全区的豆制品生产加工户陆续入驻,以实现“豆腐产业一体化,产品标准统一化,生产经营自主化”的目标。

(四)鼓励发展豆制品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扶持豆制品合作经济组织,制订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为豆制品产业化经营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程服务。在兴办豆制品生产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发展,切勿一哄而起,贪大求洋。要始终坚持农民“自愿、自立、自治”和“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内部运行和管理机制,逐步办成实体型或中介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五)加大豆制品产业扶持力度。实行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是发展豆制品产业化经营的保障。发展豆制品产业化经营,需要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和扶持。财政部门要对新产品的开发、专业市场的建立和培育、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扶持;税收部门要对豆制品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落实农民小额信用贷款政策,对豆制品生产企业的贷款也要给予方便和支持;扶贫部门要对豆制品产业化经营的项目在资金上实行倾斜;农业主管部门要对豆制品产业化经营予以指导,加强技术培训,建立豆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给豆制品加工户产业化经营制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篇5

(财务部)

一、财务系统管理滞后

1、由于财务管理一直是手工做账、各种数据都是人工统计并生成,这样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培训不到位:

1、对新入职的员工没有全面系统的对其进行财务流程和岗位责任制的培训,基本采取以老带新的培训方式。

三、工作主观能动性差:

1、工作责任感和责任心方面不到位,一直是推着往前走,严重缺乏工作主观能动性!

四、业务不精:

1、采购由于工作能力及专业知识不是很精通及本人跟进不是很及时等原因,给各部门的工作造成一定的拖延。

基于以上几点,谈点我的想法:我认同孙总的话,“我们俱乐部不缺乏模式-----我们拥有健全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制。我们缺少的是模式的跟进和执行力度。”

我认为还缺少培训,缺少的是相关部门对员工思想的引导,缺少的是相关部门工作重心的偏移。

我建议每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制及公司的管理制度,应该制订成员工手册,让每一位新入职的员工人手一册,培训时做为教材,制定相应的培训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培训内容,让其通过这一本手册了解公司的基本概况、未来规划、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及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制,但重点是放在学习本部门的工作流程和责任制及业务知识上,其他部门的内容做为选修。此手册每年利用封场时间由各部门负责人共同探讨进行修订一次,报总经理审批!俗语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认为管理“模式”和“执行力”应该效仿部队,部队每年都有新老兵入退伍,但铁的纪律却依然存在。如果企业的管理制度能够有力执行,员工无论怎样流动、流失,都不会影响企业的管理。那么管理者就有更多的精力加强管理、完善管理,拓展业务及对自身进行充电等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脚步。

另:部门与部门的管理是建立在理解、沟通、交流的基本之上。

当前班组建设存在的不足 篇6

不足一班组建设目标模糊。部分班组,自身发展建设的决心、目标远大,但是具体落实的方式方法不明确,往往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没能逐步实现阶段性、明确的目标,班组建设基础不扎实。

不足二班组建设有要求而无氛围。多数企业的班组建设采用自上而下,逐层推进,严格考核的方法,但是班组员工对于班组创建的目的意义没有深刻的理解,只停留在了形式上,存在积极性不高,方向不明确,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应付考核等现象,未形成全“人人参与,人人争创”的氛围。

不足三强调了物质奖惩,忽略了精神培育。在班组考核过程中重视物质奖励,但是在精神上如何培育,进行激励,缺乏一套系统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员工在精神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瘸腿”现象。人是精神的动物,精神激励、荣誉激励必不可少。

不足四重视制度建设,而忽略文化管理。重视班组管理制度

建设和考核机制,忽略了文化管理。对班组日常工作进行考核、监督、跟踪,对班组创建工作及各项制度的执行进行规范,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但是忽略了如何利用文化进行管理,通过系统、环境的力量变影响、同化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化员工被动为主动。不足五重视现场管理,而忽略了人的素养管理。重视现场管理方式,要求员工的物品与劳动工具的摆放,但是在如何形成员工日常工作习惯与素养的层面上还欠缺必要的方法与手段。

不足六班长个人冲锋在前,而班组成员消极滞后。工作中遇到问题,班组长个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冲上前,但是不知道如何调动班组成员参与的热情与方法,班长干活,其他职工看热闹。这样就造成了班组成了班长一个人的,其他人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淡薄。

三、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运行班组建设

班组建设必须调动全员参与,必须从简单的制度管理、物质管理转变为重视文化环境建设、人文关怀和精神激励,真正的将班组建设成为基层员工队伍的精神家园、乐业福田,才能有效激发基层的活力和热情,提升班组的整理水平。

1.完善、明确管理标准。班组建设,必须要有标准、规范,应该结合电信企业的实际,按照简明、有效、适用的原则制定出适应本班组的管理标准和规范。所谓简明、有效、适用,就是用最少的人工成本最简单的操作方式,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结合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和实际状况,切实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的目的。

2.强化“双基”考核。班组工作的特点就是体现在“双基”(基础工作和基本技能)上。这就要求班组的考核重点应突出在基础工作和职工的基本技能上。作为宽带大区班组,我们应结合上级有关绩效考核文件,制定出严格的班组考核制度,在进行违章记分处罚时,做到有据可查,有理可依。同时加强个人技能培训、考核力度,将班组建设、管理评先相连挂,与绩效考核挂钩,严格兑现奖惩,形成动态考核,进而把班组管理的压力层层传递,有压力才有动力,这样职工才能由更大的进步,更好的发展。

3.扎实班组培训教育。班组是进行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素质的基本场所。抓班组培训教育,也就是把握了职工素质提高的途径。在各班组成立教育培训小组,负责班组教培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使班组的思想政治、业务技能、文化知识等培训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将人员心里发辅导工作纳入了班组的常态化管理,营造“我要工作、我爱工作”的良好氛围。

4.发挥员工骨干组织在班组中的作用。搞好班组建设,光靠班组长个人努力不行,还要有班组长在内的骨干核心队伍。骨干核心队伍的建立要依靠优秀组员们在班组工作中的积极作

用。班组长、督导要引导广大职工提高思想觉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是他们成为班组的骨干。

5.拓宽民主管理渠道。班组活动必须充分发扬民主、采众人之长、纳大家之忧,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减少疏漏,让职工有主人翁的优越感才能使大家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真正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应定期召开员工情绪交流会,要求全班员工都要积极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区发展存在的不足 篇7

一、肃州区农村饮水现状

肃州区位于祁连山北麓, 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 地域广阔, 地形复杂, 多风少雨、日照长、积温高、昼夜温差大, 属严重干旱气候。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肃州区农村饮水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至2008年, 在全区农村23.43万人中, 饮用正规自来水的人数为6.64万人 (达到安全标准) , 占28.3%;饮用简易自来水的人口为13.06万人, 占55.7% (其中达到基本安全标准的人数为6.21万人, 占26.5%) ;利用大口井、手压井、小水窖供水的人口为3.74万人, 占16.0%。

二、肃州区农村饮水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肃州区受资金、技术、自然条件以及群众思想意识的影响, 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肃州区沿山片, 一方面受供水条件和气候的影响, 季节性缺水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水窖水储存时间过长, 水质变质。在肃州区泉水片, 大部分群众饮用浅层地下水, 含盐量、含氟量等严重超标, 加上部分供水设施陈旧, 供水保证率不高、水量不足。

㈠水质超标问题

第一, 饮用高氟水。肃州区中北部地区地下水在下游受北山阻隔, 滞流变坏, 由于在肃州区泉水片银达、怀茂、三墩、临水、下河清等乡镇区域岩矿石中含有巨大的氟源, 加之气候干旱, 使地下水中含氟量升高, 群众主要通过手压井、大口井、机井抽取浅层地下水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长期饮用高氟水, 该地区群众氟斑牙、氟骨病等地方性疾病发生率极高, 目前全区农村饮用含氟量超标的人口仍达0.84万人。

第二, 饮用苦咸水。受地层分布的影响, 肃州区中部地区地下水在形成过程中经径流的溶滤及蒸发浓缩, 使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增高, 形成苦咸水。受地理位置、水文地质及经济条件的限制, 肃州区上坝、铧尖、果园、泉湖、银达、三墩、临水等乡镇地下水埋藏较浅, 群众直接取用浅层地下水饮用, 饮用后常出现腹痛、腹胀等现象, 该地区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等发病率也较高。据调查统计, 全区饮用苦咸水人口高达5.02万人。

第三, 饮用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经调查和对水样进行抽检, 肃州区有1.44万人饮用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肃州区三墩镇、银达乡、怀茂乡, 主要是由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下渗地表, 造成地下水污染。

㈡水源保证率低、水量不足、用水不方便问题

第一, 水源保证率不高。受经济及自然等条件的限制, 到目前为止, 肃州区沿山屯升、清水、丰乐、金佛寺、东洞、西洞等乡镇仍有0.81万人水源得不到保证。由于本区域内地下水埋藏深, 无法开采, 群众主要用小水窖储存地表水饮用。因水窖补水利用灌溉渠系, 一方面受灌溉制度的影响, 水窖水得不到及时补给, 饮水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每年10月15日至次年3月20日近150天时间里由于渠道封冻, 无法引水补给, 造成缺水。同时在引水过程中渠线长、沿途污染严重, 加之饮用水在水窖中储存时间过长, 细菌滋生, 群众饮用后常发生消化道疾病。

第二, 生活用水量不足。肃州区共有2.48万人用水量不能满足正常生活需求。其主要原因:一是现有供水工程由于布局不合理、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差等原因, 造成供水能力差;二是近年来, 随着产业化的推进, 肃州区养殖业发展迅速, 需水量剧增;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外来流动人口逐年增多, 他们大多居住在城郊的农村, 也加剧了水供需矛盾。

三、肃州区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思路

根据肃州区水源分布状况, 应在合理开发地下水的情况下, 优先考虑选择水质符合标准的地表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做到因地制宜, 远近结合, 统筹兼顾, 集中连片, 合理布置。在肃州区沿山片根据河道水量和地理条件确定供水范围和适度扩大供水规模, 通过修建净化水厂, 降低浊度、杀菌消毒, 利用洪积扇形成的自然坡降自流供水到户;在肃州区泉水片修建供水站, 提取深层地下水至蓄水池后, 通过二次加压泵与变频设备连接恒压供水到户。用这两种方式既能很好的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又为建后管理创造了条件。为此, 提出以下建议。

㈠健全组织, 加强领导成立由肃州区政府区长为组长, 分管区长为副组长, 水务、发改、财政、卫生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各成员单位划分职责, 明确目标, 各负其责, 形成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有关部门协作的良好机制, 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㈡注重前期工作对原有的供水工程进行调查评估, 加强水源可靠性论证, 选择水量足、水质好、处理净化成本低的优质水源。因地制宜,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集中连片供水的原则, 把农民的意愿尽可能同乡镇、村的整体规划、远景目标结合起来科学规划, 重新考虑供水布局。避免建设规模与实际和发展不相适宜的问题。

㈢积极筹措资金资金筹措是项目落实的关健, 自筹资金能否到位是工程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饮水安全项目须通过受益乡镇申报, 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审查, 逐项落实, 真正把饮水安全工程落实到饮水困难大、群众积极性高的村。通过中央补助、地方政府配套、银行贷款、群众自筹等方式加强建设资金的保障力度。同时, 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和产业发展要求的农村供水建设投资机制。

㈣严格建设管理严格工程建设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六制”, 认真落实规划建卡制、社会公示制、集中采购和招投标制、资金报账制、工程监理制、责任管理制。通过地方电视台或报刊等形式公示工程建设和管理主体、资金筹措、管护责任等, 积极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项目建成后通过法人验收和政府验收, 保证项目资金、进度、质量、效益的统一。

行政许可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及完善 篇8

【关键词】 行政许可;法律制度;不足;完善

一、行政许可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行政许可法》自实施以来对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作用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具体来说,当前行政许可制度主要还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

(一)行政许可法律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

1、法律规范本身的不完善。一是个别条款立法意图模糊,政府是否给予行政许可空间过大。《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的“可以不”让人费解。第十二条已经明确规定了可以设立行政许可的六种情况,十三条又紧接着规定了“可以不”设立行政许可的四种情况。“在法律规范中,‘可以不有‘可以的意思”,也就是“可以不”不排斥“可以”。那么对十三条的理解就成了符合该条规定的可以不设立行政许可,也可以设立行政许可。进一步讲,如果符合十二条的规定可以不加条件的设立行政许可,那么符合十三条不设立行政许可的规定,也可以设立行政许可。不符合《行政许可法》建设有限政府的立法意图。二是行政许可主体过多,部分临时性行政许可期限不明确。根据该法第十四、十五条的规定,符合一定的条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形式设定行政许可,扩大了行政许可主体的范围。另外,既然是临时性行政许可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使用期限,否则存在临时性行政许可长期有效的可能,而十四条并未涉及期限。三是行政许可的设立条件没有法定化,变相设立行政许可有可能出现。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十六条的规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可以在法律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该行政许可做出具体规定。有可能造成在实施一项行政许可时被附加多个条件,每个条件又是一个许可。行政许可的条件是其隐蔽的门槛,说是条件,有一些是在条件掩护下的许可。在我国,相当一部分许可机关靠许可收费来运转。在短期内,机构职能不削减,编制人员不能控制,俨然许可的具体条件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四是变更行政许可的条件过宽,行政许可补偿的标准没有明确规定。行政许可应该遵守契约的精神,变更行政许可行为是一种事实上的违约行为,应给契约对方即被行政许可人因其违约行为引起的信赖利益损失以补偿。但是,《行政许可法》第八条的变更条件过于笼统,尤其是关于“公共利益”的规定更难以界定和把握。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造成行政许可行为的随意性,造成公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面对补偿要求,政府的经费会面临危机。另外,《行政许可法》没有明确规定行政许可补偿的标准。我国目前对行政补偿的规定不多,而且补偿标准很低,可以概括为“抚慰”标准或者“适当”标准。这就使公民信赖利益的损失得不到合理的补偿。

2、法律规定超前,相关管理制度改革滞后。《行政许可法》规定了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却没有对行政权力进行重新调整和配置,使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很难实施。根据二十五,二十六条的规定,一个领域的多个行政主体实施的同类行政许可权归为一个行政机关行使。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在我国行政机关的职权是法定的,改变或者合并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如今现有机构没有调整,行政职权管理也没有经过重新配置。该法规定一个行政机关可以行使其他行政机关的职权缺乏法律依据,涉及到该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其与其他行政机关的关系问题。这难免会引起“争权”的问题,谁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在实施中会遭遇一定的困难。第二,行政许可一般是涉及一定相关专业事项的许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由一个行政机关行使,可能造成许可机关缺乏该许可所应有的专业知识,并最终影响行政许可的质量。

(二)行政许可法律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许可事项还是过多。近年来,各地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审改要求,消减了大量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前置审批条件。但是,目前有的地方受权力和利益的束缚,仍有不少项目特别是带有市场保护和市场垄断色彩的项目,妨碍公平竞争的前置审批事项以及为收费而设立的前置审批事项未能得到彻底取消。并且目前行政审批制度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管理领域,尤其是在微观经济管理领域,如中央各部委的行政审批改革在每年上报的上千项审批项目中,经济事务占50%。这种以经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是与当代公共行政的弱化经济管理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职能转变趋势相背离的,影响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窒息了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2、多头审批,重复许可仍然严重。老百姓要办成一件事,多个部门都规定需要办理许可证,如办一个旅馆,申请营业执照之前,需要办理治安许可、特种行业许可、消防许可、食品卫生许可、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同一部门的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行政许可权限冲突,上下级之间只有行政许可权大小的划分,没有行政许可事项的区别,导致对有利的事项大家都去管、都去批,使行政许可失去控制。政府职能转变中必须要加强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但是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还没有真正遵循这个要求,该加强的地方没有加强,而不该加强的地方反而进行了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3、乱收费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目前,利用行政许可乱收费、搭车收费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不符合服务行政的基本要求。政府行政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的目的,但是目前行政审批制度中还有一些审批的动机不纯。现在有不少的行政审批的设定并不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而是为了收取费用,满足部门利益,通过行政审批来为本部门的人员搞所谓的福利,这不仅违背了设置行政审批制度的初衷,也损害了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从审批的运行来看,即使是为了公共利益设置的审批,也由于审批中注重的是事前的审批而不重视事后的监管,而难以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尤为严重的是,有的地方无中生有、巧立名目、自行设立一些收费项目,或对本已废止的收费项目不停止,仍继续征收;有的地方擅自提高标准收费,一是在原标准基础上直接增加金额;二是将一些本应由群众自主选择是否要缴交的经营性服务项目强加于行政征收项目中,不仅侵犯了群众的知情权,而且还增加了群众的办事成本。

(四)行政不公平和行政效率不高。行政审批制度目前还难以保证行政公平和行政效率。一方面,行政审批制度中有的审批条件不明确或不公开,审批程序缺乏公平机制,难以保证行政公平。在行政审批程序中缺少保证公平的行政监督机制,虽然行政处罚法规定了吊销许可证应该告知听证的权利,但是在作出是否给予行政许可的决定时,却没有这一要求。缺乏事前听证是我国行政程序中的一个通病,这很容易导致行政缺乏公正性。另一方面,我国行政审批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审批时限不明确,效率不高的现象仍然严重。有的事项涉及多个部门审批,重复交叉审批;有的事项从申报起,花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找了十多个部门,盖了几十个公章才得以批准,有的还不了了之。这种繁琐的程序严重地影响了行政管理的效率。现在行政审批的时效规定还不是很清楚,即使有的清楚,但执行起来还是不到位,行政机关拖延处理、不予处理的现象时常出现,严重影响了行政审批管理的行政效率。此外,目前尽管不少地方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在行政服务中心设有便民窗口,但是,由于窗口职能未集中,授权不到位,老百姓办事反而不方便了,存在“两边跑”、“两张皮”的现象。

二、完善行政许可制度的建议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应该遵循以下思路来进行:

(一)推进行政审批的服务化建设

服务行政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理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以服务行政的理论为指导,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服务化建设。首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以服务社会、企业和广大公众为基本目的,凡是不利于社会、企业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提高的行政审批制度都必须进行大胆的革除;其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合理分配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的权力(权利),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放权,使社会、企业和公众有自己独立行为的空间和机会,从而有力地促进公共行政改革中的多元化、分权化和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其三,根据“服务行政”要求,建立和完善提供公共产品行政审批机制,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模式从微观的、直接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指挥式”管理向宏观的、间接的、以法律手段为主的“服务式”管理转变,确保社会公平的实现。

(二)将部分行政审批权力分给社会和企业

要适应政府经济职能逐步减少的要求,进一步将部分行政审批权力分给社会和企业。政府应该将可以由社会通过自主得到解决的行政审批事项转移给社会,由社会自己来进行管理,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市场机制的优化资源配置效应。目前在我国自律监管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同时重视对市场调节的引导,加强监督和救济制度,避免形成行业依托和行业垄断。

(三)加强社会管理、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建设

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该注重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如果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中没有行政审批,必将导致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无序。相反,如果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中有严格的行政审批,则有利于公共秩序的维护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因而必须大力加强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方面的行政审批制度建设,加大对社会支持、社会帮助、社会救援等方面的审批管理力度,实现直接为社会公众服务。

(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要切实简化审批手续和程序。要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政府及部门之间的事项分工,理顺职能配置,改进审批方式,大力精简行政审批程序,实现行政审批程序的规范化。对政府各部门原有的审批事项要进一步逐一进行清理,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合并的合并。同一部门对同一事项实行多次重复审批的,调整为一次审批;同一事项由多个部门交叉审批的,调整确定一个部门为主审批,其它部门不再审批;确需审批的可告知内容由申请单位作出承诺。每一事项的审批必须规定合理时限,审批部门应在规定的审批时间内予以答复。大力推行行政审批工作“五办制”,即一般事项直接办理制、特殊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核准项目明确答复制。此外,结合信息化网络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在行政审批管理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实行网上登记、备案、审批等,以此来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

(五)完善行政审批的监督制约机制

进一步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避免行政腐败和行政不公。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公开审批机关、审批内容、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收费标准和审批责任人,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对物价、市政、城管、环保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审批事项,应该充分听取和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积极完善行政审批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方面,要严格坚持依法追究在行政审批中的各种违法和腐败行为。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行政审批的事前监督,严格执行重大事项的审批听证程序,加强对审批的事后监督和管理,健全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努力建好行政服务中心

行政服务中心是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潮中诞生的新生事物。它对于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和生命力。当前,研究和探索行政服务中心的性质、作用和发展趋势,对于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的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和进行管理创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七)加大普法工作力度

上一篇:劳动防护用品采购记录下一篇:履历表中的简历应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