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课文原文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原文(精选10篇)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原文 篇1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唐代大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

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

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原文 篇2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安排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小学六年我们积累了许多诗歌,其中不少是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唐]王维,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2. 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好,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请看地图(出示课件)。

使是出使。能不能不去?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

元二要出使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啊。

(2)师指导读课题。

知道了这样写,会读了吗?

3.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请打开书74页。

1. 请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有谁对他的朗读要说上几句吗?

你来读一读(提了意见的读读)

出示课件:停顿、节奏

(3)学生齐读古诗。

2. 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字词的障碍扫除了,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先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请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问号,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2)谁来给大家说说诗歌的大意?

好,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三)学习前两句。

1.过渡:读着这首诗,有谁看到渭城这里的柳色怎么样?

出示课件:渭城柳色图片。出示诗句。

学生答。

请学生读。

2.我在你们的朗读里听出了欣喜,这满眼的春色呀,而王维和元二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是一对怎样的朋友?这句诗歌里哪句看出他们聊了一个晚上?“朝”。

3.———彻夜长谈,无话不说的朋友就要远行,去遥远的安西去了,这样的两句诗怎么读?

学生读。———《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我们还知道一个成语:依依不舍,古人是这般的含蓄,不舍不愿说出来。寄托在了这细细雨丝,依依杨柳中,板书:雨、柳。这就是诗中的画,画中的诗。读———。

———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想想元二,出使安西,离家这么远,元二此时的心情,只有王维知道。读———

(四)学习后两句。

1. 过渡:尽管是满眼的青青杨柳却留不住朋友远行的脚步,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出示诗句:劝君———

学生读。

2.———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要经过阳关,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才到达安西,出了阳关就完全离开了家乡了。

这就是阳关的遗址。出示图片。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出示图片)。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十日过沙漠,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诗吧。

3.———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上半年。而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假如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好朋友说吗?

出示课件:练习

我想对元二说:__________。

4. 请学生汇报,说一说,并读一读。

5.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一起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诗。

过渡: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朋友的面,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也是绝别的诗。

出示全诗,音乐。全班生读。

———喝下这杯酒了吗?板书:酒。你会怎么形容这酒?

学生答(这酒苦、包含思念……)

学生读全诗。

———他们这一对无话不说的朋友,能彻夜长谈的故人,却要依依惜别,除了阳关,还会有这青青的柳、纯纯的酒、亲亲的人吗?

学生读全诗。

———出了阳关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学生答:有情。

这深深的思念,汇成了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情就汇成了这首诗。———读。

所以苏轼给了高度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唱诗。

过渡:元二已经走了,王维在那里读啊读,光读已经无法表达他深深的思念,他唱了起来,请听。

出示课件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好,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摘要:<正>一、教材内容《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二、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安排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3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安排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小学六年我们积累了许多诗歌,其中不少是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送

元二

使

安西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唐]王维,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好,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请看地图(出示课件)。

使是出使。能不能不去?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

元二要出使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啊。

(2)师指导读课题。

知道了这样写,会读了吗?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请打开书74页。

1.请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有谁对他的朗读要说上几句吗?

你来读一读(提了意见的读读)

出示课件:停顿、节奏

(3)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字词的障碍扫除了,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先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请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问号,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2)谁来给大家说说诗歌的大意?

好,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三)学习前两句。

1.过渡:读着这首诗,有谁看到渭城这里的柳色怎么样?

出示课件:渭城柳色图片。出示詩句。

学生答。

请学生读。

2,我在你们的朗读里听出了欣喜,这满眼的春色呀,而王维和元二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是一对怎样的朋友?这句诗歌里哪句看出他们聊了一个晚上?“朝”。

3.——彻夜长谈,无话不说的朋友就要远行,去遥远的安西去了,这样的两句诗怎么读?

学生读。——《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我们还知道一个成语:依依不舍,古人是这般的含蓄,不舍不愿说出来。寄托在了这细细雨丝,依依杨柳中,板书:雨、柳。这就是诗中的画,画中的诗。读——。

——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想想元二,出使安西,离家这么远,元二此时的心情,只有王维知道。读——

(四)学习后两句。

1.过渡:尽管是满眼的青青杨柳却留不住朋友远行的脚步,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出示诗句:劝君——

学生读。

2.——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要经过阳关,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才到达安西,出了阳关就完全离开了家乡了。

这就是阳关的遗址。出示图片。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出示图片)。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十日过沙漠,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诗吧。

3.——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上半年。而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假如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好朋友说吗?

出示课件:练习

我想对元二说:

4.请学生汇报,说一说,并读一读。

5.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一起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诗。

过渡: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朋友的面,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也是绝别的诗。

出示全诗,音乐。全班生读。

——喝下这杯酒了吗?板书:酒。你会怎么形容这酒?

学生答(这酒苦、包含思念……)

学生读全诗。

——他们这一对无话不说的朋友,能彻夜长谈的故人,却要依依惜别,除了阳关,还会有这青青的柳、纯纯的酒、亲亲的人吗?

学生读全诗。

——出了阳关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学生答:有情。

这深深的思念,汇成了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情就汇成了这首诗。——读。

所以苏轼给了高度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唱诗。

过渡:元二已经走了,王维在那里读啊读,光读已经无法表达他深深的思念,他唱了起来,请听。

出示课件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好,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4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喜欢)你喜欢什么歌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唐朝时的流行歌曲,想听吗?(放音)

2、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它叫阳关三叠,是唐朝最流行的乐曲,这首乐曲就是根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谱写而成的。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板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老师已经放在你们的桌子上了,现在同学们赶快读一读吧。

3、题目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愿意把题目读给大家听听。抽生读

再读读古诗,边边角角都不要放过,读过诗后,谁再来读读古诗的题目,为什么要这样读?使是出使的意思,所以要停顿,因此这首古诗的题目应该读做送元二|使|安西

4、大家齐读两遍题目。二初读诗文

1、出示古诗,这首古诗连题目带内容共37个字,同学们来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生读)

2、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纠正舍音

前后鼻韵母的发音

3、咱们一起来读读(生读)这叫字正腔圆开始有味道了。

4、同学们这首诗中有许多表示地名的词语,自己读读古诗并把表示地名的词圈出来。谁来说说你圈出了哪些表示地名的词。(安西、渭城、客舍、阳关)共四个。如果是这是渭城,那么客舍一定在渭城里是吗?阳关和安西在渭城的什么方向,别急在诗中找找看,要有理有据的说。(阳关在渭城的西面,安西在渭城的西北方向。)(板渭城、客舍、阳关、安西)

5、了解了这些地方的位置,你们能用一两句诗来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过渡:这首诗正像同学们说的是一首送别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古老的渭城去感受王维的离别情怀

三、细品诗文

1、请大家把目光投注在一二两句诗上,自由读读这两句诗,看看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读)答春天

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答)这样美的景色,谁愿意来读读这两句话?生读

3、人们都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看看这两句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两样景物来描写。(柳、雨)他为什么抓住了这两样景物来写,是想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情绪呢? 大家看到雨会有什么感受?(愁、忧伤)那么柳呢?(出示柳意)巧的是,柳的音和“留”下的留 的音非常相近,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元二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4、同学们,这一雨一柳向我们传递了淡淡的情丝。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两句呢?

5、这细细飘洒的春雨和随风舞动的柳丝搅扰了我们的情绪,渭城的春色很美,可这些美景在王维眼中却黯然失色这是为什么呢,(出示后两句)让同学们细细品读后两句诗。

6、生读,再自由读读。

7、你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理解“更尽”的意思,知道王维舍不得和元二分别。

8、是啊,元二这次远行不是一般的出行,而是出使安西。(出示地图)这是唐朝的疆域图,右边的这个点是渭城,左边的点是安西,两地相距3000多公里。(板书3000多公里)古人出行靠什么交通工具?马车,马车行三千多公里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据史料记载,元二这次远行是徒步,如果步行三千多公里需要走近半年的时间。元二这一去一定是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那么安西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同学们试想一下?

9、古时的安西,现在在我们新疆库车境内,(出示景图)我们来看安西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10、是啊,渭城的景色是怡人的而相对比安西的景色却是这样的荒凉,贫瘠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出示元二啊句)先自己练习说说 抽生说

11、是啊,王维心中充满了不舍这时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到了安西,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了,想到这儿王维的心都要碎了,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呢?生再读。

三、拓展

1、其实古诗中还有许多表示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出示)大家看,这三人的送别诗,想想看,你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讲述

2、同学们,渭城的窗外细雨霏霏,客舍内两人却酒入愁肠。送君千里终需一别,据史料记载,王维自送别元二后不几年就去世了,这一送别竟成永别,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生深情读)

3、因为这份动人的友情,有人专门为这首诗谱了曲,使它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曲目。今天老师把现代版的阳关三叠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 篇5

旅店里的柳枝被雨水洗得颜色如同刚吐出的新绿一般。它们扭动着细长的腰肢,跳着优美的舞蹈。

今天的天空灰蒙蒙的。诗人王维今天的心情如同这天空,灰蒙蒙的。他想起了前几天的一幕:好友元二找到了他,与他站在柳树下。元二张开口,却不说话,一副有言难尽的模样,终于,他长叹一口气,说:“王维兄,皇上命我去安西,我……唉!”这个消息对王维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无法接受……

“哎,朋友,想什么呢?”元二问。王维回过神来,忙说:“好兄弟,来,再干一杯吧!”咚!他俩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王维的眼圈红了,他哽咽了:“朋友,我怕你离开了这西阳关,我就再也没有你这样的朋友了!”“不会的,不会的!”元二的泪水也落了下来,滴在了酒杯中。

扩写《送元二使安西》 篇6

不一会儿,雨停了。伴着一声鸡鸣,太阳向清晨投下了第一缕曙光。雨后的空气似乎格外清新,旅店旁的那一排排婀娜多姿的杨柳更加青翠、美丽。微风拂过,柳条轻轻的摇曳。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可是王维和他的朋友元二却无心欣赏,他们马上就要离别了。

王维留恋地说:“想想以前,我们一起练武功,我们一起作诗,我们一起探讨问题——而如今,却要分别了,这怎能叫我不难过!”

元二忧伤地说:“是啊,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多么快乐!”他停了一下继续说,“朋友,不要伤心了,渭城并不小,你以后还会交到别的朋友的!”

王维拿起一杯酒,递给元二:“啊,朋友,再喝一杯酒吧!等到出了阳关,就不会再有旧友亲人和你喝酒了!”

元二喝下最后一杯酒,便同王维挥手告别了。看着朋友的身影渐渐消失,王维这才发现,自己早已是泪流满面。他对着元二远去的地方高呼一声: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7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

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来,一起读课题。(生读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我不相信。你再读读课题。

生读,轻重音不清晰。

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生读课题。

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

生再读课题。

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

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

生读。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很完整。不过,古人写诗题没有这么啰嗦,他们简洁地写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请伸出金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板题)

【赏析】让理解与朗读训练融合,有效。让每一处学习均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观值得肯定。

环节二:强记书写,夯实语文基石

师:(课件出示诗文,生字“舍”“君”留空)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应该对课文有一定印象吧,来,谁愿意填填空?

生上台书写。

师:正确吗?

生:正确。

师:可是,不能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么美丽古诗,咱们这样书写,还真对不住这作品。请看老师来填写。

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动手吧。(学生练习后)古诗就得这样用心写,汉字就得这样用心写!(展示一个)

【赏析】不仅写正确,还要求写美观,有语文味。

环节三:继承国学,尝试吟诵古诗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谁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

生背。

师:字正腔圆,节奏优美。不过,这是现代人读古诗。古人读诗一般用“吟诵”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想。

师:怎么吟诵呢?(教师示范)

生跃跃欲试。

师:不急。读的时候需遵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它为平长仄短。(板书:平长仄短) 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平声”,我们用短横表示。(板书短横符号)。读时需把这个字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师做手势引导等)

生读得有模有样。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短竖符号)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范读“朝雨”)大家自由练一练。

生练读。

师: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声)它归在仄声字里。

生再次练习。

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平仄的诗)。请听——(师配上《阳关三叠》吟诵)

学整体练读。

【赏析】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做适当的加法,在吟诵上下工夫,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诗文化的有益尝试。

环节四:咬文嚼字,体会古诗情韵

师:同学们,吟诵着这样的古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个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屋瓦、柳树叶子很干净。王维不停向元二劝酒,说出了阳关就再见不到他了。

师:描述能更具体,语言能更美一些吗?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变得清新了许多,雾霾不见了,柳叶闪闪发光,客舍的青瓦远远望去,仿佛笼罩着一层青蓝色的烟雾。亭子里,须发花白的诗人王维正动情地举杯劝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这一去,那头可没有老头子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师:谁来评评,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个词语表达。

生:诗情画意。

生:依依不舍,深情款款。

生:具体生动,感人肺腑。

师:语言真美,评价真美!同学们,在这个柳色留人的早晨,在这个依依不舍的早晨。诗人王维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劝着元二。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别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王维为什么一杯接一杯地劝酒呢?

生:他喜欢喝酒。

生:他觉得酒最能表达友情。

师:学古诗,有时候需要知人诗论,需要了解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图文)阳关以西,满眼荒漠,无尽荆棘。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呢?(出示路线图)渭城在今天的陕西渭河以北,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长达三千多公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生惊讶万分。

师: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将远行,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说: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会说: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总是想替对方再想周全一点,再周全一点。

生:我会对他潇洒地挥挥手,说:去吧,建功立业,我在这里替你祝福!

生:我会对他唱一首歌:《朋友》。

师:《朋友》创作得晚了点,需要穿越。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当时,即使元二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时间,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来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没是——

生:两年;三年……

师:黄沙漫漫,旅途艰险。异地他乡,凄冷孤单。人生无常,不要以为人与人的缘分很长,有时候,简单的分别就是一辈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渭城送别,生离即为死别。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轻雨渭城,走进新柳渭城,走进诗人不舍的心里,真诚吟诵。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生互读。

指名试读,再配上《阳关三叠》,师生共同吟诵全诗。

【赏析】读出诗心,体悟诗情,是古诗学习学得诗味的重要策略。诗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诗歌需要解,抓住诗眼探究个明白,这都是古诗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

环节五:比较研究,探究送别诗歌

师:同学们,古人与人送别,除了用更尽一杯酒的方式,还会用哪些方式?

生:《赠汪伦》……

师:积累真丰富。还有吗?

生沉默。

师:(呈现《别董大》《赠汪伦》)。瞧,它们来了,请自由选择一首。结合下面的注解,吟诵吟诵!

师:今天,辛老师和你们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咱们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诗句来表达,你准备送给辛老师怎样的句子?

生:劝君再上一节课,大同学生最聪明。

……

师:创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学生最聪明。下课!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篇8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沙洋县马良小学的老师——刘婷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重难点——说教学流程——板书”这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材

第六单元是一组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的文章。这组文章的主旨力在引导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中年段义务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古诗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走进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探索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感悟,接受情感的熏陶或思维的启迪,积累优美的诗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这首诗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技能目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想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情感目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通过范读、领读、讲读、指名读、离开文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意,在读中明;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教学目标,在读中完成。

只有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才能够在接受情感熏陶的同时,品味诗歌丰富的语言,于是我把想象意境,体会诗句情意作为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以上目标具体落实在以下教学流程中。“释题-读诗-解诗意-悟诗情—唱诗—拓诗”

(一)释题,知背景

古诗所涵盖的内容很广,加之古诗与学生的现代生活存在年代的距离,所以教学古诗前师生共同交流诗人的简介、创作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更好地走进诗中的情感世界。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首先写一个“别”字,让学生组词,在学生组的“送别、离别”的词语中,让学生畅谈当时的心情,继而引出音乐《送别》。在哀伤的音乐声中引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此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通过组词说心情、音乐渲染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拉进文本,接着我会让学生读诗题。从读中悟事,明白是谁送谁,要送到哪里去。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就学生的回答顺势了解“王维”的相关资料、“王维”与“元二”的关系,以及“元二”所要出使的地方。

(二)初读,悟诗境

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古诗词的诵读,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指导学生把“读”放在首位,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学路建议一来完成读。

弄清楚诗歌的正确读音之后再教给学生“平长仄短吟古诗”的方法熟读古诗,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韵味,在平仄的音律中,预留下情感的密码。

(三)细读,解诗意

在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我会出示学路建议二,让学生在学路建议二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完成这一任务。

(四)精读,悟诗情

多情自古伤别离,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让学生读诗找出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得出:

(1)、元二的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2)、“故人”就是是好朋友。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我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引导学生品悟“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我首先出示含酒的诗句,给学生的思维以导向。“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伤感的酒,无奈的酒,祝福的酒。然后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体会到了诗句深层蕴涵的真挚情谊。学生每复读一次,感情也随之澎湃。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这个环节我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找出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了些景物,使得离别的愁绪更浓?学生答出(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2)柳,表示挽留之意。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我又采取了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我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了解了两地的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我还通过灯片让学生感受两地的地域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由此,我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的这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也包含着对远行者的深情体贴和真挚的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环节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尤其是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唱诗,表诗情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诗的灵魂,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在高声朗诵之后,又通过吟唱的方式,引领学生进一步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因此,情到深处,我将告诉学生王维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1200年前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的真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意味深远而独树一帜,当时被谱曲传唱。《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阳关曲》。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就可以轻轻地唱起来,然后,播放《阳关三叠》,与学生一起唱诗,使学生再一次领悟诗情,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

(六)拓诗,情缠绵

前几个环节,通过情景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带动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于是在这一环节我进行了送别情未了的延伸:

1、将高适的《别董大》与《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比较,告诉学生我国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继续积累类似送别诗以带动送别情。

2、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

3、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力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五、说板书

除了课题和作者之外,我为本诗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柳 ○情 客舍 酒

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篇9

固市镇中心小学 马丹

我们学校在临渭区教研室的正确带领下,进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研究,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主讲了《送元二使安西》一课。这也是我第一次把古诗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当时有很多老师劝我,说古诗教学的难度很大,教学中的这个“度”很难把握,几番斟酌之后,我还是选择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课。

经过我精心的备课和课件的制作,更增加了我对讲课的信心。学习这首诗我准备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我主要是教会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前提下,感受作者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景,然后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离别之情,懂得珍惜友情。这节课我最大的优点就是(1)课堂条理清晰,流畅。(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了教学目标。(3)抓住了反复朗读这一专项训练,打造了高效课堂。

讲这节课前,我按照本校的课题研究假设,把学生科学分组,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成绩、特长、爱好相互搭配,4人为一小组。并且合理分工,分有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检查员一名,报告员一名。并且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本首诗。学习时,我把整堂课分为五部分进行。首先播放在盛唐时代广泛流传《阳关三叠》曲,导入新课,奠定送别气氛。进入学习时,我设计了学习古诗三步骤,(1)解题意,知作者。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的预习及收集的资料汇报后,教师补充完成。

(2)抓字眼,明诗意。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进行自主学习,把学习的收获和小组内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诗意。学生的这一环节完成的非常好,字眼抓的住。我记得有一组长在汇报时这样说:“我们小组同学××从“浥”字中体会到,“浥”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是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像这样细心地同学不止一个。同学们也明白了诗意,由此也让我看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呀!作者没有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等等描写。而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朋友此去路途遥远,就此一别也再没有老朋友了,那种无奈,那种担忧都装在了满满的酒杯中。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接表现对朋友真挚的感情。

(3)多诵读,悟诗情。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好多读的方法,比如:集体读,同桌对读,跟伴奏读,等,去体会朋友间的这种深厚的友情。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用幻灯片的方法,把渭城和安西的环境进行对比,更加突出次去之地荒凉无比,那种友情更显得伟大而又珍贵。最后我设计了检测环节,将文本和情感都纳入了其中,同学们不但掌握了诗意,并且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篇10

T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T 谁来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S 送元二到安西。T 送他去安西干什么? S 执行任务。T 执行什么任务? S 奉命前往安西

T 看来有个字阻碍了你,“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S 出使的意思

T奉谁的命令去?(奉朝廷的命令去治理那里。)T 谁送?完整说一遍

S 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T 现在再读课题,相信你会有不同的理解。(指名读,齐读)

二、自读古诗。

T 现在我们一起走入古诗,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S “朝”错读为“cháo”

T 这个字怎么读?(chao)为什么读作zhao? S 是早晨的意思。T 你能给它组个词吗? S 朝阳

T 还有一个字容易读错——舍,你们为什么读作shè? S shè是屋子的意思。比如 宿舍、屋舍

T 看来我们在读多音字的时候可以利用组词的方式,结合在句子中的意思来判断它的正确读音。谁再读? T 读得流利

读得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的味道

读诗讲究快慢缓急和轻重变化。谁再来试试。T 来,一起读(齐读)

三、质疑、再读古诗、汇报

T 学习这首诗,你最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 S 王维为什么要送元二去安西? T 你想知道送别的原因 S 他们为什么要更近一杯酒?

T 你真会思考,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S 王维是怎样送元二的?

T 你们真会思考,我们只要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现在,结合课下注释再读古诗,边读边提起笔来,在旁边写一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体会。(学生自学)T 这首诗写了什么?

S 渭城在早晨的时候下了一场细雨,把地打湿了。S 王维送朋友

四、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T 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呈现的是一幅幅画面,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S 我看到了柳树。T 怎样的柳树?

S 柳树的颜色很新,很绿。(板书:柳 新)T 还看到了什么? S 雨

T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 S 细雨 小雨 T 你怎么知道的? S 浥,湿润

T 只一个浥字就看出来了吗?说完整

S 浥轻尘,雨水湿润了轻浮的灰尘,并不是瓢泼大雨,所以这是一场小雨。T 还看到了什么吗? S 客舍

T 怎样的客舍呢?

S 青青的客舍。渭城刚刚下过一场细雨,青砖绿瓦的旅店被雨水冲洗得颜色更鲜亮了,更青了

T 这场朝雨湿润了这客舍,客舍的青色更加鲜明了,是吗?

T 连起来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小组讨论)汇报

S 渭城早晨的小雨打湿了尘土,客舍在雨水下更青了。T 说得不错,但要说完整,谁来补充。S 柳树的颜色也显得更加新绿了。

T 把失去的特点加上去了,形象就更完整了。T 默读,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S 看到这两句诗,我的心情也变得好起来 T 带着你的好心情读一读

T 你的朗读让我眼前浮现了绿绿的垂柳,青青的客舍,整个街道也不再尘土飞扬,雨后清新的空气也扑面而来。

S 仿佛闻到醉人的清香,清纯的风向我吹来。

T 雨后的清新的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是吗?读出来

T 我仿佛闻到一股醉人的清香,清凉的风从我脸庞吹过。T 还有吗?把你的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S 雨后很清爽,清新。舒畅

T 带着清新的感觉,让清新的风吹向我们。读

T 你读出了诗歌的味道。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清新的景物。我们不能让它只停留在文字上,要用我们的语言和声音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齐读 T 我好像置身于这美丽的景色中了

五、教学三、四两句,感受深挚的送别情怀。T 这么美的景色,元二能不能留下?(不能)

T 他还是不能不去安西,你知道安西离这里有多远吗?(出示地图)T 元二从渭城出发,经过陇山,穿过河西走廊,到达甘肃的阳关,再出阳关到安西,这绵绵延延,你知道有多远吗?三千多公里,跨越了将近半个中国。

T 这么遥远的距离,面对此情此景,前途莫测,王维对元二的这份送别之情能不深吗? S 深

T 想一想,大胆地猜一猜,安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S 我觉得那里空气应该很清新 S 我觉得那里有草原

T 那里啊没有草原,只有高原,气候恶劣。而且是一片荒漠,漫天的风沙。(出示图片)从清新美丽的渭城去往漫天飞沙的安西,当时王维是什么感受? S 依依不舍 读 S 不愿意让元二离去 T 不走了行吗?(不行)读

T “劝君更尽一杯酒”,“更”什么意思? S 再

T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端起这最后的一杯酒,想一想作者王维怎么说的。S 请你不要走啊,元二,这里空气清新,请别走。T 想挽留他。读

S 这里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新鲜,到了安西,那里空气里看着尘土,你还去那里干什么呢?

T 是啊,能留下吗?(不能)在那样沙尘漫天的地方,环境那样的恶劣,又不能不去,所以只有希望朋友在那样的环境中—— S 注意身体,希望他身体健康 T 带着对他身体健康的嘱托读一读。

T 尽情发挥你的想象,怎么想就怎么说,王维还可能会说什么? S 好兄弟,即使要走,也要慢慢地喝下这杯酒。

T 喝慢一点吧,真希望你多留一会,多留一分是一分,多留一秒是一秒。带着这种不舍读 S 元二,你一定要早日回来。

T 多么期待再次的相逢啊。读出这种期待来 S 元二,不要忘记我 T 读一读这莫相忘的嘱托

T 元二奉命去管理安西都护府,这里可能还有对元二建功立业的一种祝福 T 想象着王维的话,带着对当时送别场景的想象,一起读。齐读

T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么样的酒?酒中包含了什么?

S 这是一杯酒表示了朋友深刻友情 读 S 这是一杯依依不舍的酒。读 S 这首一杯送别的酒 T 端起它,送别元二,读 S 这是一杯有深情厚谊的酒。

T 酒中包含了二人深厚的友情,是一杯情谊的酒,读 T 让我们一起端起这最后一杯酒,来送一送元二 引读:

T 这是一杯送别的酒,朋友要离别了,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读—— 齐读后两句 T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祝福朋友建功立业。读—— T 这是一杯满含希望的酒,希望朋友珍重,保重身体,早日重逢。读—— T 这是一杯饱含深情厚谊的酒,浓浓的情谊都融在这酒中。读——

六、再读全诗

T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

七、听《渭城曲》,加深体会。

T 后人深深感叹于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深厚情谊,于是就为《送元二使安西》谱曲,一再传唱。因此这首诗又叫《渭城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首传唱不朽的唐朝流行歌曲。播放歌曲(古语演唱的《渭城曲》)T 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

八、拓展迁移

T 古人送别,方式多种多样。今天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采取的什么方式送别朋友?(喝酒)。那你还知道哪些古人送别朋友的方式?(PPT出示以下四首离别诗,由学生答送别方式)(踏歌、折柳、目送、语言)

(踏歌)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折柳)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目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上一篇:读懂母亲作文参考下一篇:知识产权第二次在线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