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共8篇)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篇1

2

———————————————————————————————— 作者:

———————————————————————————————— 日期:

se v e ra l g ro u p n u m b e r, th e n w ith b ± a , = c,c is is m e th y l b tw o v e rtica l b o x b e tw e e n o f a ccu ra te size.P e r-2 ~ 3 m e a su re m e n t, su ch a s p ro ce e d s o f c v a lu e s a re e q u a l a n d e q u a l to th e d e sig n v a lu e , th e n th e v e rtica l in sta lla tio n a ccu ra te.F o r e x a m p le a , b , a n d c v a lu e sw h ile o n h o rizo n ta l v e rtica l e rro rs fo r m e a su re m e n t, G e n e ra l in iro n a n g le co d e b it a t m e a su re m e n t le v e l p o in ts g rid e rro rs, sp e cific m e th o d is fro m b a se lin e to m e th y l v e rtica l b o x ce n te r lin e d ista n ce fo r a , to b v e rtica l b o x d ista n ce fo r b , list ca n m e a su re d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企业的商业道德、社会义务,当今已成为全社会高度深思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在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成因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应当进行信息披露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社会责任;企业;信息披露

“病从口入”谁都知晓,却有“肯德基含苏丹红、啤酒含甲醛、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层出不穷;相反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所皆知,更有多少企业、企业家捐款捐物、奉献爱心。这些无一不让我们沉思着一个共同的话题——企业社会责任。

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还是个较新的话题,但在当前面临经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又是一个非常有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话题。笔者就企业社会责任与信息披露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社会责任

徽商,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的一支商帮,曾创造了雄踞华夏商界 300 年之久的辉煌。徽商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儒道经营,按照儒家道德规范行事。徽商是一支贾儒结合型的商帮,“虽为贾者,咸近士风”,因此比较更讲究商德修养,一般人们,用“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这十二个字来概括徽商的商德。“以义为利”,用现在的眼光看,很有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味道。

改革开放的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潮。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数千家跨国公司的供货商企业已经接受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检查,社会责任概念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我国境内一些企业也逐渐编制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社会责任是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之一,没有企业与社会的和谐,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企业占有和处置了社会上大部分的资源,因此,作为回报,企业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或社会人)所应尽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营决策和企业行为对企业和社会所负有的责任。它包括企业对消费者、员工、股东乃至社区、政府、环境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宗旨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强调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从其对象来看,企业除了对企业股东负责外,还要承担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从其性质来看,可分为社会义务(企业必须履行)和社会责任(社会期望或企业自愿履行)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第二层次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从其具体内容来看,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突出表现为企业对利润的追逐能力。利润,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企业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必然与社会的其他组织、个人发生大量互动关系,而在这些互动过程中,由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引致道德风险行为,企业的逐利活动与社会的整体利益之间产生矛盾,超出自身应有的边界,可能对社会、员

se v e ra l g ro u p n u m b e r, th e n w ith b ± a , = c,c is is m e th y l b tw o v e rtica l b o x b e tw e e n o f a ccu ra te size.P e r-2 ~ 3 m e a su re m e n t, su ch a s p ro ce e d s o f c v a lu e s a re e q u a l a n d e q u a l to th e d e sig n v a lu e , th e n th e v e rtica l in sta lla tio n a ccu ra te.F o r e x a m p le a , b , a n d c v a lu e sw h ile o n h o rizo n ta l v e rtica l e rro rs fo r m e a su re m e n t, G e n e ra l in iro n a n g le co d e b it a t m e a su re m e n t le v e l p o in ts g rid e rro rs, sp e cific m e th o d is fro m b a se lin e to m e th y l v e rtica l b o x ce n te r lin e d ista n ce fo r a , to b v e rtica l b o x d ista n ce fo r b , list ca n m e a su re d 工等利益相关者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社会的繁荣和和谐,我们有理由提倡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加大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总体是良好的,许多报刊、电台、网站等媒体越来越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有的(如国家电网公司)开始正式对外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但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数量和程度仍非常有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对信息披露的认识还不到位,披露的内容也不全面,目前披露社会贡献和员工福利信息的较多,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为各利益相关者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社会责任情况的需求,使信息披露流于形式。

2.信息披露的形式单一。如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中,会计基础型(传统会计报表型)披露形式居于次要地位,主要是在会计报表内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但不单列社会责任项目;而非会计基础型(以非正规形式或文字表述方法对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加以说明和评价)披露形式居于主导地位,文字叙述较多,比较性数字信息太少,信息量远远满足不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3.信息披露的可比性不强。信息披露的方法简单,定性结论多,定量分析少,纵横对比较少,过于简单,导致规范性及完整信息的可比性不强。即使是同行业,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比较基础也不一致,使各项指标缺乏可比性,所披露信息的可理解性差。

4.信息披露的载体少。可以说,编制独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是社会责任会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覆盖面远比传统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覆盖面广,并且他们更关心和要求的是精炼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但我国很少有企业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上述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1.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从法律层面上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属于义务范畴。在法治社会,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保障履行义务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相对于国外,我国关于社会责任的一系列法律制度还有很多空缺,仍未有全面规定企业所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内容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缺乏法律依据或主观随意性大,给具体实施造成了很大障碍。

2.企业及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使其在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企业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样,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行为及其影响的关注,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因此,要让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和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都能意识到披露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3.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信息的成本过高。企业所要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内容复杂、多样、广泛,要求企业在提供这些信息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要求企业自身去做相当量的社会调查,结果是企业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致使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信息的成本过高。尤其是对一些小型企业而言,此成本甚至超过其提供这些信息的最终产出。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积极性。

4.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建立。我国研究社会责任会计起步较晚,文献专著很少,在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责任会计中出现了许多用传统会计方法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如内容的广泛和复杂性、计量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编制统一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难度大、准确

se v e ra l g ro u p n u m b e r, th e n w ith b ± a , = c,c is is m e th y l b tw o v e rtica l b o x b e tw e e n o f a ccu ra te size.P e r-2 ~ 3 m e a su re m e n t, su ch a s p ro ce e d s o f c v a lu e s a re e q u a l a n d e q u a l to th e d e sig n v a lu e , th e n th e v e rtica l in sta lla tio n a ccu ra te.F o r e x a m p le a , b , a n d c v a lu e sw h ile o n h o rizo n ta l v e rtica l e rro rs fo r m e a su re m e n t, G e n e ra l in iro n a n g le co d e b it a t m e a su re m e n t le v e l p o in ts g rid e rro rs, sp e cific m e th o d is fro m b a se lin e to m e th y l v e rtica l b o x ce n te r lin e d ista n ce fo r a , to b v e rtica l b o x d ista n ce fo r b , list ca n m e a su re d 性不高、可比性不强,这又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社会责任会计的作用。另外,社会责任会计学与交叉或边缘学科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发展还远远不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几点思考

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原则。原则是指导工作实务的规范,遵循原则是开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基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就是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它要求企业客观、如实地反映事物本来面目,不得歪曲或有主观成分,是可供并经得起检验的。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原则。

(2)社会性原则。社会性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而不是自身的角度来反映经济活动,对企业进行考评,应把社会净贡献作为首要指标。

(3)充分性原则。充分性要求企业披露的信息能全面地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社会责任信息,服务于政府、组织、企业和消费者等一切团体和个人,以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降低决策的风险性。

(4)一致性原则。一致性要求企业在披露内容、披露模式等方面应保持前后基本一致,以利于同一企业间的纵向比较和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有利于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益。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目前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规定,综合世界各国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实际,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股东方面,应当披露企业真实的筹资、投资与生产经营的情况,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的情况,资产、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情况。

(2)对人力资源方面,应当披露企业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与职工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职工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劳动保险与社会保障的情况,职工的招募、培训、职务轮换、提薪制度、维权、民主参与管理、企业文化的情况。

(3)对债权人方面,应当披露企业的信用记录、经营状况、负债水平、偿债能力、净资产收益率、重大投资信息、发展前景的情况。

(4)对消费者方面,应当披露企业的产品性能、耐用年限与质量安全性方面的保证,销售合同条款,对消费者的忠实程度,产品的售后服务与承诺保证,顾客的满意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5)对政府方面,应当披露企业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情况,按规定及时缴纳税款。

(6)对社会方面,应当披露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业提供人、才、物支持的情况,对福利事业、慈善事业的捐赠情况,对社会活动参与支持的情况,为社会提供平等就业机会,特别是对下岗失业、老弱病残人员提供服务等的情况。

(7)对环保方面,应披露企业环保行动计划,环保设备投入情况,控制环境污染与保护生态平衡方面的研究费用支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使用稀有资源所支付的相关费用、企业对环境治理方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当组织力量大力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研究、制订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提倡企业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制度,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国家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使之早日普及、步入正轨。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五千年网站:http://.[2] 唐一之,李伦.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解读[J].伦理学研究,2008(01).se v e ra l g ro u p n u m b e r, th e n w ith b ± a , = c,c is is m e th y l b tw o v e rtica l b o x b e tw e e n o f a ccu ra te size.P e r-2 ~ 3 m e a su re m e n t, su ch a s p ro ce e d s o f c v a lu e s a re e q u a l a n d e q u a l to th e d e sig n v a lu e , th e n th e v e rtica l in sta lla tio n a ccu ra te.F o r e x a m p le a , b , a n d c v a lu e sw h ile o n h o rizo n ta l v e rtica l e rro rs fo r m e a su re m e n t, G e n e ra l in iro n a n g le co d e b it a t m e a su re m e n t le v e l p o in ts g rid e rro rs, sp e cific m e th o d is fro m b a se lin e to m e th y l v e rtica l b o x ce n te r lin e d ista n ce fo r a , to b v e rtica l b o x d ista n ce fo r b , list ca n m e a su re d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篇2

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原则

(一) 灵活性原则

基于现实的社会责任问题和要求, 基于人们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要, 基于人们在不同时期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认识和利用程度, 应采取灵活的方式在实践中逐步解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另一方面, 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对象选择上也应充分考虑灵活性原则。目前应选择一些社会责任问题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企业作为试点, 待条件成熟以后再推广。

(二) 成本效益原则

只有信息提供的效益大于信息提供的成本时, 会计人员和企业才有基本的积极性, 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才能有基本的保障。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也是如此, 在决定是否要提供某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如何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等问题上, 会计人员和企业也要恪守成本效益原则, 信息使用者也应该按这样的思路去要求。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低, 内容不完整, 披露体系不健全

集中表现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不充分, 可比性差;以非会计信息披露为主, 会计信息披露不足;各种社会责任报告以描述性信息为主要披露内容, 缺少定量信息;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发展滞后, 严重制约了信息披露的发展;尚未建立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指标信息。

(二) 披露形式单一, 披露主体模糊导致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披露方式上以财务报告披露和社会责任报告为主, 缺少社会责任报表, 定量信息与指标信息在社会责任报告中难以体现, 在财务报告中则难以区分;披露机构与披露主体划分不明确,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成为政府与公共组织的职责, 企业消极对待。

(三)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间差异巨大

通过社会责任指数分析, 发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水平在不同企业与行业间存在巨大差距, 这对能否建立统一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框架提出了挑战, 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四) 缺乏法律、准则等制度保障, 信息披露监管与社会责任审计尚未开展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准则指导, 造成企业披露无效的社会责任信息, 即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也增加了企业信息披露的成本。另一方面却出现了重复披露或拒绝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监管薄弱是影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权威性的重要因素, 而社会责任审计尚未开展, 理论研究也还处于空白。

三、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议

(一) 制定社会责任会计的准则及制度

由于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 同一般性会计工作一样, 社会责任会计也必须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 这是对社会责任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我们应该在吸收和借鉴西方会计界、企业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同时,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参照目前制定企业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基本程序, 研究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制度。在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过程中, 不能一蹴而就, 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个别到全面。深圳市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深圳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 (讨论稿) , 并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和市民征求意见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但这个草案要求的内容还很不具体, 缺乏可操作性, 还需进一步研究并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制度。

(二) 企业披露时以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为主

对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如果是可以确认和计量的则应优先采用定量指标进行披露, 定量数据客观性和可比性较强, 这样会更便于使用。譬如说, 企业每年购置用于污水处理、环境保护方面的固定资产;每年向社会福利部门的捐赠等信息。而对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无法进行定量披露的, 可以以文字表述的方法进行披露。如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事制度;产品的性能、安全信息以及产品的特点;产品的售后服务状况方面的承诺等。

(三) 单独设置相关社会责任会计科目

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应尽可能单独设置, 为了节约成本和便于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 设置时尽可能与传统会计科目相对应。如传统会计科目中有“固定资产”项目, 在社会责任会计中可设置“社会责任固定资产”一级科目, 再设置“环境固定资产”、“消费者责任固定资产”等二级科目。这样,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就从传统会计信息中分离出来了。

(四) 提倡编制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是多种多样的, 需求的信息也是有不同角度的。信息需求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分析主要是评估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从便于信息使用的角度出发, 客观上要求我们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从企业的会计信息中提取来, 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一般来说, 对于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可以通过三张主表来加以反映, 即“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损益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而对于非会计基础型的信息可以通过社会责任会计报表附注来加以反映。

参考文献

[1]齐殿伟:《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探讨》,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6期。

披露环境信息 尽企业社会责任 篇3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as a member of society, the enterprise ha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liability to report publicly it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controlling situation. And then this measure could satisfy the need of national macro-economy management, as well as benefits for its own.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ing, and also gives suggestions of implementing related laws, imposing disclosing, standardizing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reporting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establishing th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ocial accountabilityinformation disclosure.

摘要:环境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组成单元,有责任有义务将其环境问题及治理情况等有关信息对外披露。披露环境信息既可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求,更利于企业自身发展。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论述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必要性,提出完善法规、强制披露,规范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和方式及尽快建立环境会计准则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企业的社会责任

沉痛的环境代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获得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在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及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存在失误,工业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使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集中出现。资源、能源过渡消耗、工业“三废”超标排放形成了环境透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据2005年统计资料显示:在全国检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有850条严重污染,河流中鱼虾绝迹。全国有1/3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水体,形成严重的水污染。2005年末的松花江水污染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至今仍令我们触目惊心。以企业的废气排放为主所形成的空气污染,使我国近一半城市的大气质量低于国家环境二级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酸雨覆盖了30%的国土面积。人们在享受工业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品尝着环境污染的苦果。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放心的食物,这些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几千年老百姓不曾忧虑的事,现在却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渴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已成为政府、企业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企业的社会责任

环境问题如此严峻,其原因之一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使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尽管国家已经出台关闭高能耗、高污染的“十五小”企业等环境保护政策,但是地方政府屈于经济增长的压力,仍坚持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而无视资源的有效性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无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违背了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要以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为基础这一基本法则,破坏了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其二,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以对股东履行“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责任为本分,不顾忌自身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视资源的损耗、环境的污染为社会成本,企业不承担其责任,更不将其内部化。由于环境主体缺位,企业环境责任缺失,导致“公地悲剧”的故事屡屡发生,使生态和环境的恶化制约着人类生存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着“经济伦理学”的观点,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为社会提供合格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对股东及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着“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责任;而作为一个社会组成单元,在享用着各种社会资源的同时,更应重视其经济行为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承担并履行对生态环境和保护、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企业与社会的共生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追求利润和承担责任之间更多的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依存关系。如果企业长期忽视相关的社会责任,也许在短时间内可以节约一定的成本,但最终会因为与社会矛盾的尖锐而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如果企业重视并履行其相关的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及尽量少用不可再生资源,开展清洁生产,采取措施防治污染,将所有排放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在促进经济利益提高的同时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最终促进企业盈利。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其经济利益紧密结合,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环境信息的社会需求

宏观管理的信息支撑

作为环境公共物品统一管理者的社会管理机构——政府,肩负着治理环境污染、恢复生态环境的责任。通过制定法律、法规限制污染制造者的污染行为是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政府先后颁布《环境保护法》等25部有关环境资源方面的法律,建立了废气、废水、废渣和废弃物排放及处理的869项环境标准,各有关部委颁布了50项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和政府也制定了2000多项地方性规章(曲格平 2006)。然而,在经济生活中这些政策法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先污染,后治理”是一些地方政府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基本原则,对经济发展中出项的环境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国家从“六五”到“十五”的5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超额实现GDP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而环境保护却从未完成过规划指标。当然,这其中有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是,由于缺少对法律、政策实施的监督制约机制,环境信息严重不对称,政府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中提出了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GDP增长速度为7.5%的同时,也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5个约束性指标。为监督这些指标的认真落实,又提出每半年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进行公报。这都标志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进入了实质性的公开化、量化的责任要求阶段。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2月对各地环保部门提出为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公共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以信息畅通促进监管到位,保证“十一五”发展纲要中的环境约束性指标不再落空。然而,这一切都将从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环境信息开始。

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

随着公众的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关注企业的视角已不再单一,不仅关注对所有者经济责任的完成情况,同时也关注企业的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关注企业是否清洁生产、是否提供环保产品;关注企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是否构成环境污染;关注企业对环境污染是否治理,有多少投入,治理效果如何?人们希望企业像报送财务信息一样,将环境信息公开披露。

如果企业能定期披露环境信息,首先既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环境信息需求,促使企业在公众的监督下自律其环境行为;同时可以展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信誉和市场份额。根据对国内外披露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调研的统计资料表明,上市公司的环境业绩与股票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足以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将形成企业的竞争力。其次,在近年来国际市场竞争中,进口国不断地以产品的环境标准,对出口国设置绿色壁垒。企业公开披露环境信息,是应对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再次,随着道德投资理念的逐渐形成,投资者和债权人也开始将环境风险作投资决策的依据之一。世界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几年都改变了传统的贷款方针,已将环境保护问题列为重要因素考虑在内,以环境风险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通过披露环境信息可以展示其永续经营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实现扩大融资。

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

披露环境信息作为企业必须履行的一份社会责任,在国际上已取得共识。只是在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多采纷呈,缺乏统一的标准。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上看,有的国家围绕着环境问题导致的财务影响进行披露,有的国家则是针对环境绩效进行披露。从披露的形式看,有的国家是在现有的年报或其他报告中增加内容或篇幅披露,而有的国家则采取独立环境报告或另外的一些形式进行披露。在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上,有国家是强制性披露,有的国家是自愿性披露。

荷兰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早。荷兰环境部一直主张建立强制性环境报告制度,强制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规定大型企业有编制环境报告的义务,将环境报告分两类,一类面向政府部门,另一类面向社会公众。披露内容主要为企业的环境政策、环境管理体系、对产品检测、环境监控措施及公司业务在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披露的具体方式有的以文字为主,有的以数字资料为主,所列的数据均经过外部审计。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为荷兰政府开展治理环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使荷兰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曾发生了许多震惊世界而且后果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使日本公民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的经济利益转向同时关注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日本政府不断加强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力度,对于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制定了许多规定,包括对环境保全成本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环境报告书的披露内容和披露环境信息的格式等。日本企业在多次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败诉后,充分认识到不注重环境保护可能承担的重大不确定性成本的趋势。虽然政府没有强制企业公开环境信息,但是企业却非常愿意向投资者公开自己的环境对策信息,包括企业在环境负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实施减少环境负荷措施所支出的成本;实施减少环境负荷措施的效果;关于减少环境负荷措施带来的收益上的提高等。目前日本大约有60%的企业认为将这些信息对外公开,将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目前国内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基本做法

在我国,一些环境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文件中都对环境信息披露做出了一定的规定。如《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必须向环保部门申请登记;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规定,属于重污染的企业应按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在证券管理法规中对上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也做了一定要求,如中国证监会1997年发布的“关于《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和1999年发布的《法律意见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的通知中均对环境信息披露提出了要求。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2006年分别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公告,要求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但是,在要求中均提到是重污染企业和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对非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信息是自愿披露,披露的内容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定。由于这些规定都分散在不同的法律规定中,不系统、不规范,缺少钢性。因此,在实际中只有少数业绩较好的上市企业司发行上市时有一定的环境信息披露,而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严重不足。而大部分企业包括没有上市的重污染企业则对环境污染没给予高度重视,更谈不上将披露环境信息作为企业的一份责任来履行,相反却认为这是一种负担。在没有强制要求下不披露,即便是披露也不能做到客观反映,只是报喜不报忧。在披露内容及形式上也缺少规范性要求,使环境信息的可利用价值较低,在环境保护的管理决策上缺少支撑力度。

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思考

完善法规、强制披露

尽管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但是,与其相对应的环境保护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环境主体缺位,公众的环保意识还在逐渐提高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的经济受托责任明确,而环境责任缺失,自觉自愿披露环境信息的社会基础和法律基础还不完全具备。要使企业能很好地履行环境责任,不仅要靠道德的规范,也要靠外在的约束。要靠政府强制和法律规范。因此,当务之急是抓紧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可以借鉴荷兰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及具体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目前环保意识的程度及环保管理的水平,将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零散的法律规定进行整合,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管理要求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明确环境主体确认环境责任;明确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披露方式及环境信息披露的技术规范;明确对环境信息披露失真导致损失的索赔与惩罚机制,对企业提出治理环境污染的钢性要求,强制企业披露环境信息,要求企业履行环境义务,尽其社会责任,使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规范披露的内容与方式

借鉴荷兰等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及日本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发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中的有关规定,笔者认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应以其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要内容,具体可以包括必须披露和自愿披露两个部分。

政府强制性规定应公布的内容

其一,披露企业环境保护政策;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强度;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环境管理等。这些环境信息可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反映企业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管理措施及实施效果。其二,披露有关企业产品的环境信息:生产过程的环境标准,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产品生产过程是否对环境造成危害及何种危害,;产品的环境标准,是否是转基因产品或存在潜在危害;包装材料的环境标准等。这些环境信息可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对环境的影响。

企业自愿选择公布的内容。自愿披露主要是企业出于营销策略,对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满足,或者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投资决策的满足,而非基于法律的强制披露的环境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对环境的关注程度;企业的环境保护目标;企业获得环境保护荣誉;企业对社区环境改善的主要活动;减少污染物排放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自觉行动及实际效果;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消耗、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方面的潜在影响等。通过披露这些环境信息,可以帮助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信誉,扩大市场份额。

择恰当的披露方式以提高环境信息的使用价值。美国环境经济联盟主张企业以独立编制环境报告书的形式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欧美的一些国家主张通过环境报告或在年度报告中利用一定篇幅披露环境信息。目前我国上市企业一般在招股说明书中涉及一些关于环境治理费用的环境信息披露,个别企业也只是在年度报告中的重要事项中对公司环境信息加以披露,还有的企业在财务报表注释中披露。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在报告中也没有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方式做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应根据企业的不同性质选择确定不同披露方式。对存在污染的企业和一些存在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应当选择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书的形式,将强制性披露内容,以统一、规范的要求进行披露。这将有利于管理部门的汇总分析,提高环境信息的决策价值,同时也有利于规避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污染程度很轻的小企业可以选择编制绿色会计报表,或在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披露相关环境信息。

建立环境会计准则

按着“污染者付费”的基本原则,企业要承担环境治理及恢复环境质量的经济责任。而在履行这些责任的过程中,将发生环保设备支出、环保研发支出、环境治理支出等环境成本,同时还将发生因环境罚款、环境赔偿、环境修复责任而引起的环境负债,因“三废”的回收利用产生的收入和因环境污染产生的诉讼赔偿等等。这些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及收益和损失的发生必将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产生影响,形成环境财务绩效信息。环境财务绩效信息是以价值指标定量反映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及产出,是企业环境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财务绩效信息在生成的过程中是需要进行会计确认、计量,需要进行会计核算。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比较具体又可操作的会计规范。究竟如何确认、核算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如何将环境成本内部化?这是要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必须先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它关系到企业进行环境治理动机及效益,关系到对企业环境治理的真实反映。因此,为保证环境财务绩效信息生成的科学性、合理性,保证环境财务绩效信息可靠性、可比性,提高环境信息的质量,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环境会计具体准则,以规范环境要素的会计核算,规范财务绩效信息乃至环境信息披露。

资源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从社会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从披露环境信息做起,能自觉地履行这份社会责任,说明以赢利为目标的企业已经将社会责任和自我约束作为企业行为规则的组成部分,这应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作者简介:于沛、 女, 吉林人, 浙江省嘉兴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会计学理论及实务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篇4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Dierkes,M.(1979)通过查阅Stage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指出该公司对社会资产、社会负债分别进行了定量披露。葛家澍等(2001)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了要提供经营活动的信息,还要提供特定的社会信息诸如环境保护、医疗劳保、就业、社区参与和道德等。李正(2007)曾通过对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进行打分,来评价其信息披露情况。笔者认为,导致信息披露多样化的本质原因是社会责任概念框架没有一个公认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二、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发布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行业不均衡

通过社科院发布的数据来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行业不均衡。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几乎达到50%,其次是金融业、混合类,然后是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所占比重最少的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二)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企业性质不同

据统计,国有企业发布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比例最高,达到70%,民营企业次之,私营企业发布的比例最低,不足10%.但纵向来看,民营企业披露信息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这可能预示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正在改善。

(三)发布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企业所处地区不均衡

一般来说,发布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企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其中北京所占比重最大,接近40%.而国内一些欠发达地区(二线、三线城市)披露较少,所以存在地区的差异。

(四)发布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内容、方法不一致

根据统计研究发现,大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大多包括投资者、员工方面、消费者方面、环境(包括资源)方面、科技创新方面、社会公民方面、安全生产方面、回馈社会方面。但也有企业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披露的。总之披露的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具有可比性。

另外,披露的方式大多数采用定性定量混合式,也有采用定性披露的,但只有少数采用定量披露的。披露方式的不同,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可用性和可比性。

三、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

(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笔者认为应分两个层次:基本层面和特殊层面。基本层面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情况,是所有企业都涉及的内容;特殊层面是对企业所处行业面临的特殊社会责任问题的披露,每个行业有自己的披露内容。

1.基本层面内容

基本层面从四个方面反映,分别是传统利益相关者方面、员工方面、生态环境方面、社会收益方面。

传统利益相关者方面包括投资者权益、消费者、供应商。投资者权益披露的内容是资本增长和资本回报情况。资本增长用资本保值增值率反映;资本回报用股利支付率反映。消费者相关内容包括产品返修和退货量(产品返修和退货率)、用户满意度(客户投诉率)、产品质量情况(产品质量合格率表示)、产品的报废年限、售后服务额(用售后服务的数额占全年销售额的比率)。供应商方面包括应付款情况(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合同履行情况(合同履行率)。

员工方面包括员工工资增长情况(员工薪酬增长率)、员工工资总额(工资支付率)、员工福利情况(员工股利支付率)、员工培训支出(员工培训支付率)、失业员工安置额(失业员工安置率)。

生态环境反面包括环保费用支出(环保费用支出率)、环境治理及环境污染罚款(环境治理支付率)、能源消耗情况(单位收入能源消耗率)。

社会收益方面包括社会公益和科技创新。其中社会公益可以用社会公益捐赠情况(社会公益捐赠率)和支持就业情况(年招聘员工率)来反映,科技创新可以用科技创新投入情况(科技创新投入率)和科技创新成果(年专利申请数、科技创新奖项数、年课题通过数)来反映。

2.特殊层面

由于企业所处行业不同,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同,因此为了深入了解其社会责任的履行的,企业应该按照行业特点,披露具有行业特点的社会责任信息,以便全面的反映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比如供电行业可能关注安全、可靠的.供电比例;而煤炭化工行业则关注环境污染、能源利用情况;食品行业关注产品的安全而房地产行业更关注拆迁责任及社区责任等,总之,各行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各行业的内容披露标准,以便行业内企业能更好的进行比较。

(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模式经历着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相关信息分散的分布在年度报告中;第二个阶段是将社会责任信息作为独立的报告发布。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认为,应将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融合,尽量用定量的方式披露,编制企业综合报告,可以说这是第三种模式,也是未来发展额趋势。

四、保障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实施的措施

(一)从政府角度

1.加强立法,加大惩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

2.设立“企业社会责任奖”,鼓励企业履行责任并披露相关信息。

3.完善对地方领导的考核机制,将社会责任的履行纳入考核指标。

4.增强对社会责任事件的应对和监控能力。

(二)从企业自身

1.转变管理者对社会责任履行的态度。

2.正确认识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3.建立社会责任预警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

4.建立以社会责任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模式。

5.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

(三)社会公众及其他组织

1.加大社会公众的监督。

2.加强行业监督。

3.加强第三方审计。

综上,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企业自身、社会公众及其他组织三个方面保障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其中政府立法是保障、企业自身是内在动力、社会大众是推动力,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只有三方面协调统一,才能最终保障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实施。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J].会计研究,2004(01)。

[2]路秀平任会来。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现实选择[J].会计之友,2012(12)。

[3]沈洪涛。综合报告:社会责任信息与财务信息的融合[J].WTO经济导刊,2012(05)。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对医药企业的相关要求也逐步提高。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对上市医药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伴随着医药行业整合大潮不断上演,不断出现的整合效应。随着国家扶持政策持续发展和医改政策,医药市场也呈现出逐步变暖的趋势,这就为上市医药行业的产品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上市医药行业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总体情况上来看,本文对2012-2015年发布的5年社会责任报告的医药企业做了统计,同时对我国上市公司同时期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样本做统计并做出比较见表1。

表1显示,2012-2015年间,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医药企业仅占全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企业总数的4%到5%左右,虽然医药企业发布的数量,占的百分比从2012每年都有所增加,但由于医药上市公司占整体上市公司比例有限。比例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通过统计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数据显示,绝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做到每年要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对上一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阐述,对于企业是否履行杜会责任的情况利益相关者不能够系统的了解到,从而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篇6

[摘要]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是当前会计信息披露最主要的违法主体,但两者在违法动因和危害程度等方面有许多不同。所以,要有效地惩罚和威慑违法行为,必须针对不同的违法主体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主要分析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应该分别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本文认为,我国会计信息披露法律监管中主要的问题在于,对于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以行政责任为主的责任体系没有能够起到很好的惩罚和威慑作用;而对于中介机构,则是行政责任的追究力度不够。今后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对于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确立以民事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体系,同时加大对于中介机构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的追究力度。

[关键词] 会计信息披露 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 设定 惩罚和威慑

近年来,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事件层出不穷,的几大要案更是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并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社会,尤其是公众投资者对于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实证会计理论已经证明,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价格信息含量,因此,如何治理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对于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西方的证券监管实践表明,加大处罚力度是有效的监管手段,而明确并有效地追究相关违法主体的法律责任是关键。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是当前会计信息披露最主要的违法主体,但两者各自的违法动因和危害程度等方面有许多不同,必须针对不同的违法主体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试图研究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法中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的法律责任的设定问题,对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做出几点思考。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法律责任主体

我国目前主要通过《证券法》、《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和《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问题进行规范。通过对这几个法律法规的研究,我们发现上市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1.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董事、监事、经理等直接责任人员)

《证券法》第63条规定,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中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公司法》第207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的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以上的法律规定不难发现,发行人、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经理等直接责任人员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主体

2.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和注册评估师等

《证券法》第202条规定,为证券的发行、上市或者证券交易活动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专业机构,就其所负责的内容弄虚作假的,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另外,《注册会计师法》第39条和《条例》第73条的相应规定,都明确表明中介机构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主体。

在资本市场上,与其他信息相比,会计信息具有较为专业的技术特征,我们认为会计信息披露的源头是会计信息的生产,并且会计信息和生产者的利益息息相关(下文“责任主体违法动因”部分将详细分析),所以将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规定为主要的法律责任主体,有助于打击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从已经查处的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件来看,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和中介机构确实是主要的违法主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会计工作人员虽然也参与了会计信息的生产,但不应承担主要的法律责任。管理人员比会计人员更关注会计信息反映的内容和结果,也必然会参与乃至于干涉会计信息的生成与传递(瓦茨、齐默尔曼,),更有动力去生产并披露失真的会计信息,以提高自己的收益。会计人员仅仅是企业的生产者之一,他只能得到合同规定的固定工资,也就没有动力去生产并披露失真的会计信息(吴联生,)。有鉴于此,修订的《会计法》在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的同时,并没有对会计人员违反监督职责的法律责任问题作出直接的规定(刘燕,2001)。

需要说明的,《证券法》第63、89条就一般的信息披露的主体作了相应的规定,为此有些学者认为券商和交易所也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主体。例如,陈汉文等的著作《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督》第178页,就有此归类。我们认为券商和交易所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他们主要通过其他信息披露扰乱市场,所以不应该成为会计信息披露违法的主要责任主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披露违法的责任主体的划分基本是合理的。

二、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注律责任的设定

大量事实表明,无论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还是中介机构,其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之所以实施违法违规行为,是因为有巨大的利益驱动,并且都具有主观上的故意,完全是一种“理性”的决策。以上市公司为例,从历次处罚的违规事件来看,无论是招股说明书,精心伪造的假合同,经过修饰的财务报告,报喜不报忧的公告,还是挑选能与之合作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这一系列的造假行为往往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后逐步实施的。

其实从本质上来讲,违法者进行的是一种风险与收益的相关决策,即:E(R)=R×P1-C×P2,其中E(R)代表违规行为的期望收益,P1代表违规成功的概率,R代表违规成后的收益,C代表违规行为被发现后遭受处罚所需付出的成本,P2代表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P1+P2=1.很显然,假如潜在违规者认为期望收益大于零的话,便会实施违规行为,假如期望收益巨大的话,便会不顾一切地实施违规行为。所以,增加违法成本可以有效的惩罚和威慑违法行为。

法律责任是违法者主要的违法成本,因此,要有效的惩罚和预防犯罪,违法主体具体责任的设定问题显得很为重要。我们认为法律责任的设定主要应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及以什么责任为主。

现代法律责任区分为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民事法律责任三种。这三种法律责任性质不同、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从而在法律的实现过程中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打击和遏制违法犯罪行为,剥夺行为人进一步实施犯罪的客观条件,从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而民事责任则重在消除违法行为的后果,使当事人之间因违法行为而失衡的利益得以恢复原状,使受害人的利益得到救济。因此,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主要体现了“惩罚”,民事责任主要体现了“补偿”(吴弘,2001)。所以,法律责任的设定问题就具体为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中的哪一种或那几种,同时应该以那种责任为主,才能有效的惩罚和威慑违法行为。

义务是法律责任的前提,各责任主体有哪些法定义务是决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的前提,而法律义务的确定又很大程度上受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所以一个首要的问题是要理清楚几个法律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几个主要的主体是:股东、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证监会和财政部)。对于违法主体之间法律责任的设定,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的是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与股东和监管部门的关系,以及中介机构与股东和监管部门的关系。下面我们分析责任设定和分担问题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以上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结合不同的法律责任的具体功能,讨论违法主体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

1.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的责任设定

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与股东。从法律上来讲,上市公司和股东的基本关系是基于公司法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另外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与股东之间又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的违法行为违反了受托责任,侵害了股东的所有权,同时又构成了故意欺诈,并致使中小投资者因此遭受损失,所以其对中小投资者应该负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与监管部门。上市公司申请上市的时候必须在相关的文件之中承诺遵守相关的市场监管的规定,其中披露真实的信息,包括会计信息,是一项重要的承诺。所以,上市公司有义务严格遵守这种行政管理的要求,一旦违反了这种行政规章,理应受到来自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在证券市场中巨额的非法所得主要来自于众多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损失总和,而单个投资者又有可能损失相对较小。如果众多投资者的损失相加为个别违法人所有,则数额之巨大,足以使违法者一夜之间成为百万或者千万富翁。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导致了某些不法行为人不顾忌没收、罚款等行政责任而甘愿铤而走险,从事各种违法行为。某些人为追求巨大的利益而从事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尽管也可能会面临承担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的危险,但刑事责任毕竟只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产生,适用条件较为严格,而行政处罚又往往与不法行为人获得的利益不相称。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美国,让证券违法者最为胆颤的不是刑事诉讼或者行政处罚,而是由小股东提起的民事诉讼要求民事损害赔偿。因为,违法者即使被判刑也往往可以通过假释、保释等方法很快获得自由,可是他们一旦染上民事官司,面临的则必定是倾家荡产的命运。美国当局对小股东民事诉讼持保护和支持的态度,法院除了要求违法者向股东进行损害赔偿外,还课以巨额精神赔偿费,违法者的下场常常是破产兼身败名裂,不但变得一穷二白,而且连东山再起的可能性都不再有。所以,小股东的民事诉讼成为美国证券监管的强大力量,是对证券违法者最具威慑力的重磅炮弹(郎咸平,2001)。

同时,民事责任可以有效地动员广大投资者来参与监控。民事责任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通过形成一种利益机制,可以鼓励广大投资者诉讼赔偿,积极同不法行为作斗争,揭露证券市场中的各种违法行为。可见,民事责任是一种成本很小的监控措施,政府不用投资,便可以调动大量的投资者监督上市公司,从而有效地提高监管的效率,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李鸣和昌忠泽(2001)的研究表明,经济处罚相对监禁等其他惩罚形式具有突出的优点,它既能节省社会资源,使执法者可以减少用于监禁方面的投入,又能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补偿社会。只有对无支付能力的违法者才有必要给予监禁等其他形式的惩罚。

所以,一个合理的结论是,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应该设定民事责任为主,兼之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法律责任体系。

2.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设定

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与股东和监管部门的关系,相对来讲比较清楚,其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比较明确,争议不大。但中介机构与股东和监管部门的关系相对来讲就比较难以确定。

我们认为,考虑中介机构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首先从中介机构在证券市场上所应当充当的角色开始。以审计机构为例,证券市场的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披露就是要力求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司可脱,),不对称问题的两个后果就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于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来讲,就是害怕因为逆向选择的发生而失去投资者。为了使投资者相信其披露的信息是真实的,于是聘请审计机构对其出具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所以,审计机构很大程度上实际具有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功能。正如瓦茨和齐默尔曼(1999)所言,审计是用于监督的方法之一。

根据上市公司上市章程的规定,对于聘请哪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决定权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只有提案的权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股东委托审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如果审计机构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对股东造成的损失要进行赔偿。但事实上现行的法律之中对此有相当的歧义。以《注册会计师法》中对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为例。该法中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判断的依据是看其是否违反了该法第20、21条的规定。其中第对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业务报告时,不得有下列行为:……(二)明知委托人的财务会计处理会直接损害报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而予以隐瞒或者作不实的报告;(三)明知委托人的财务会计处理会导致报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重大误解,而不予以指明;……。”我们不难发现,因为股东,尤其是公众投资者是“财务报告使用人或者利害相关人”,根据该条规定,假如我们理解股东是委托人的话,那就是“明知股东的会计处理会直接损害股东的利益”,这就很难令人理解。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聘请审计机构的股东和被欺骗的股东不是同一人。基于上市公司股东结构的现状,就不难理解为何股东一方面要聘请审计机构,另一方面又要欺骗股东。到底,沪深上市的A股公司中,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分别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1.08%、31.57%和33.97%(陈晓、江东,2000)。同时,流通股中的中小投资者相对来讲较为分散,所以,中小投资者事实上很难参与股东大会对于聘请审计机构的决定,即使参加的话,困于股权份额和对于审计机构的大小股东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的限制,也很难实际上影响股东大会的决定。另外,由于证券的流动性,后来的中小投资者和股东大会召开时的中小投资者的成分相差很远,可能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主体,如果说有不变股东的话,那就是控制了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大股东。所以就很难说后来的中小投资者是审计机构的委托人,同时也正是因此而缺乏民事上的直接联系,将民事责任设置为主要责任就显得比较牵强。

换个角度,承认以民事责任为主,其实就是将对审计机构主要的监督权赋予股东。事实上,大股东和管理当局往往是同一个利益集团,并且常常是利用审计机构的职业形象,共同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从中牟利。所以说,股东对审计机构的监督功能实际上很难实现。

监管机构之所以鼓励发展审计业,主要是利用审计机构的专业力量对证券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监管部门之所以批准中介机构的从业

资格,是以其能够遵守相应的行政规章中的管理规范为前提的。同时,即使股东大会召开时的中小投资者和后来的中小投资者不是同一个主体,中介机构之所以还要努力格守职业道德,很大程度上是职业规范的约束和监管部门的约束。所以说,审计机构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法中,首先是违反了相应的行政管理的规定,行政责任应该放在首要的地位。

当然,中介机构仍然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对于其民事责任的承担,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和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有共同违法侵害中小投资者民事权益的故意,并同时利用自己的职业影响,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从而给投资者造成了事实上的损失。因此,应该就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基于违法动因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审计机构的违法行为是不能离开上市公司而单独存在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所以其承担连带的民事赔偿责任是合理的。

三、对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体系的基本评价

(一)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体系

1.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的法律责任体系

行政责任。《证券法》、《公司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主要以行政责任为主,《条例》则全是行政责任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是罚款和警告。其中关于罚款的幅度,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有所不同:《公司法》212条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1万元以上和10万元以下的罚款,而《证券法》和《条例》规定,虚假披露则对公司处以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未尽时披露则对发行人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刑事责任。《刑法》第160、161条有关于信息披露犯罪的规定。主要根据涉案数额、危害后果和犯罪情节,认定是否犯罪。处罚方式主要是判刑和并处罚金。并且将信息披露犯罪区分发行过程中和上市以后两种,其中发行中造假的责任较大,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和非法集资金额1%-5%的罚金,对于上市以后的造假,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和2-20万元的罚金。

民事责任。相比之下,有关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很少。仅在《条例》和《证券法》的部分条文中有一些原则性规定,即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公司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管理当局责任人员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至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负责条件和责任适用等基本方面,则没有任何具体规定。

2.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体系

行政责任。中介机构的行政责任在《注册会计师法》、《条例》和《证券法》中都有相关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没收非法所得、罚款、警告、责令改正和吊销资格证书等。其中罚款的数额为违法所得的1倍以上5倍以下。

刑事责任。主要体现在《刑法》第229条的规定之中,即中介机构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处5年以上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是因为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过失,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民事责任。同样,有关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很少,仅在《条例》和《证券法》的部分发条中有一些原则性规定,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至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负责条件和责任适用等基本方面,则没有任何具体规定。

(二)基本评价

不难看出,目前的法律责任体系之中,是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即重在惩罚,而不是对投资者的赔偿。在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实践中,也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所谓处罚力度的加大,也只是体现在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上。在财产责任方面,处罚后果往往只是表现为对当事人的违法所得全部由国家罚没,而没有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

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来讲,这种以行政责任为主体的责任体系显然很难起到有效的惩罚和威慑作用。比如,《证券法》规定的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的行政罚款的幅度为30-60万元,最近,证监会对恶性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者银广夏的处罚也只是60万,但这已经是最高额。这些罚款与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所获取的非法利益相比,微不足道。

对于中介机构而言,这种以行政责任为主体的责任体系,基本合理。中介机构所受的行政罚款是其非法所得的1~5倍,而上市公司遭受的罚款可能只是非法所得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也就是说,中介机构的行政罚款的数额比上市公司还要高;同时,刑事责任的处罚也比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处罚要严重,判刑最高可以达10年,而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判刑最高只是5年。相对于中介机构的非法获益和目前中介机构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与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相比,这样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已经具有相当的威慑力了。

其实目前我国中介机构法律责任的主要问题是,追究的力度不够,执法不严。迄今为止,为上市公司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和法律意见书的事件,仍层出不穷,但对许多做假的中介机构并没有完全按照上述规定进行处理。湖北立华会计师事务所,以出具虚假报告而闻名全国。湖北立华这样的恶性案件,最终只处罚了5名注册会计师,另外几名直接责任人员均相安无事。“立华”的名号虽然被注销,但很快又改头换面,成为北京中审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所,所长居然是原来的立华负责人(孙亚菲,2001)。

四、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为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关于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主体的规定基本上是合理的。但问题在于,对于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以行政责任为主的责任体系没有能够起到很好的惩罚和威慑作用。同时对于中介机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追究力度不够。因此,我们认为,今后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对于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确立以民事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体系,建立合理的诉讼机制,同时加大对于中介机构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的追究力度。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动因探析 篇7

当前, 基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企业组成的相关利益者理论, 企业在创造经济财富的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维护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已经成为全球企业未来发展的期望和趋势。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能够将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实际表现展现于信息使用者面前, 满足其评价和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需要。因此,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涉及的具体内容, 国内外研究者具有不同的观点: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 (NAA) 在197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领域包括社区参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产品服务等四个大类、共21个小类。国际会计公司Ernst&Ernst (1978)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环境、能源、公平雇佣服务、人力资源、社区参与、产品、其他等七个大类、共27个小类。葛家澍、林志军 (2001) 认为, 企业除了应提供正常经营活动的报告之外, 外界利益集团、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都需要会计人员提供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更多信息, 诸如企业与环境保护、就业、雇员培训、反种族歧视、医疗劳保、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或所做贡献的信息资料。李正、向锐 (2007) 认为环境问题类、员工问题类、社区问题类、一般社会问题类、消费者类和其他类共六大类、十七小类活动属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 即使观点不统一, 但从中外研究者所界定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来看, 都不包括“股东”这个类别;另一方面, 从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状况来看, 可喜的现象是披露主体正在逐步增加, 披露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且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发布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宋献中等, 2009) ;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未形成统一、固定的制度, 披露过于形式化、选择化, 缺少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导致信息质量不高、决策价值低下等方面 (宋献中等, 2009;毛洪涛等, 2010) 。对此, 笔者认为要解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需要认识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各种因素, 弄清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因, 并确定不同动因对企业披露行为的约束力强弱, 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制度, 达到良好的披露效果。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动因

笔者根据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动因的来源不同, 将其分为企业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个基本层面。

(一) 外部动因。

来自企业外部的动因属于企业披露其社会责任信息的被动力量, 主要包括政府或组织监管、社会舆论监督、经理人市场约束等方面。

1、政府或组织监管。

由政府机构或有关组织制定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规或规定一直是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主要促动力。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较为先进的国家, 政府担当着指导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角色。如法国政府1975年的苏德鲁报告先是以建议的形式要求企业提供包括雇员情况、工资以及相关的成本、健康与安全情况、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条件、职工培训、工作组织、行业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的生活条件七项内容有关社会责任信息的社会资产负债表, 接着在1977年以法规的形式要求职工人数达到一定数量的公司强制执行;2001年法国政府颁布的诺威尔经济管制条例要求所有在第一股票市场上市的公司从2002年开始, 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必须披露劳工、健康与安全、环境、社团权利、人权、社区参与等信息。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82年在《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中建议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应揭示: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各主体的主要经营活动、就业信息 (包括职工人数) 、编制合并报表时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有关转让价格的政策等五个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 (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 于1997年发起制定了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 , 建立了SA8000社会责任认证制度, 成为全球第一个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成立于1997年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 是由对环境负责经济体联盟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倡议组建, 其目的在于提高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质量、严谨度和实用性;其于2002年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就是力图创建一个将财务、环境和社会信息整合在一个报告中的公认报告框架。

近年来, 我国政府或组织通过制定、出台相关法规和指引在推动与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起着由无到有、从混乱到有序的重要作用。证监会200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的有关规定以及2007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 (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 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深交所于2006年9月发布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 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可以按照该指引要求制定公司社会责任制度及实施计划, 定期评估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另一家上交所也于2008年5月发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 引导各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担当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表率。同年初, 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有关信息。2010年4月,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等部门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提出了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环境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 同时指出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重要风险并提出了应对措施。该指引连同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形成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 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该体系要求执行的企业必须披露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自我评价的年度报告, 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 出具审计报告。

2、社会舆论监督。

媒体宣传、公众舆论形成的社会压力也是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重要外部动因。物质的富足和社会的进步使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自身生活环境的质量, 如周围生态环境的好坏、产品品质的高低、就业机会的多少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行为直接形成或影响到了社会大众各种利益的取得。在当前社会环境下, 假若一个企业不重视其各种社会责任的履行, 如出现企业生产污染环境、提供伪劣产品、损害员工福利、淡漠公益事业等情况, 经过媒体曝光或公众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信息后, 不仅会受到社会的口诛笔伐, 而且很多民众会采取己力所及的措施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抵制”, 如不再购买该企业产品、向政府请愿建议、拒绝与企业的各种合作等方式或途径来表达对企业的“敌视”态度。而一个重视并能够良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收获的不单是优良的社会口碑和公众形象, 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商机、品牌认知度和市场份额的增加、政府的优惠或扶持政策以及各种社会资源, 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 (SHRM) 2006年对中国、美国、墨西哥等七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调研报告显示, 针对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说明企业实施社会责任重要动力是为了增强其竞争优势和实施公共关系战略。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2008年向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和认识的一项调查也显示, 公众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主要是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回应社会压力、改善公众关系。此外, 调查数据还反映消费者在消费时对企业社会形象非常和经常在意的比例达到70%以上。鉴于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识, 企业会有足够的意愿将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公之于众, 借此形成社会舆论对企业的正向评价, 构建企业与社会各方积极的公共关系。

3、经理人市场约束。

经理人市场通常是由公司董事会的提名委员会 (nomination committee) 、人才“猎头公司”、人力资源评估机构、审计机构等组成的, 目的是对从事经营管理的专业化人才 (即职业经理人) 进行遴选、聘用和考评。评价经理人的标准除了个人素质因素 (如知识构成、经验经历等) 以外, 主要是其职场上的绩效, 包括以经济财富衡量的业绩和市场声誉。一个努力推行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经理人, 将会在经理人市场上树立与积累良好的职业声誉。通过市场和社会的认可与推崇, 他们能够在今后的职业过程中获得相对较高的声誉租金, 从而促使这些企业的各种经营行为的“实际控制人”为了自身未来更好的职业发展, 争取其声誉优势带来的薪酬保障, 会在经营运作中重视企业各种社会责任的履行, 积极维护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权益, 塑造“对社会负责任”的经理人形象。相反, 如果经理人出现有关不负责任的经营劣迹, 那么他会获得负面的职业声誉, 甚至是断送其职业生涯的严重后果。因此, 这种来自经理人市场的约束会促进企业经营者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以树立其优良的职业声誉, 有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 内部动因。

源于企业自身内部的动因属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主动力量, 主要包括企业特征、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企业家特征等方面。

1、企业特征。

企业规模、行业属性及所有权性质等企业特征会影响到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披露意愿。通常情况下, 大规模的企业比中小企业需要向公众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了向公众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和效果和树立优良的企业形象, 大规模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动力要远远高于中小企业。沈洪涛 (2007) 通过对上市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披露相关性研究表明, 公司规模大、盈利能力好的上市公司会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此外, 企业所属行业的差异也成为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重要原因, 像化工、医药、塑胶、食品等行业由于自身行业特点, 社会影响敏感度高,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员工、消费者及社区公众等企业相关利益者利益的责任尤为重要, 其社会责任的实施和履行效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如2008年的三鹿集团) 。宋献中、李诗田 (2009) 通过对2005~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统计表明, 制造业类的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最高, 达到一半比例, 远远超出其他行业的披露比例。再者, 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差异在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也表现不同。从国际上看, 根据毕马威国际会计公司的多次调查, 发布以社会责任报告为内容的非财务报告的主要是跨国公司, 全球财富前250强公司中, 2005年的发布比例已达64%。从国内来看, 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是2005年江西移动通讯有限公司发布的《2004年企业责任报告》, 当年中国大陆共有两家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2006年国家电网发布国有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之后, 中化国际、中远集团、中国铝业等大型国有企业纷纷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在我国, 央企相对于非央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性更高 (宋献中、李诗田, 2009) 。

2、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是用来协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制衡公司行为的法律、文化、惯例和制度安排的总称。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两个方面, 前者解决的是产权安排问题, 后者则是基于产权安排基础上的治理手段选择 (朱小平、程昔武, 2006) 。公司治理文献 (Denis, 2001) 按照制度设计所利用资源的来源, 把公司治理机制简单地区分为内部与外部控制系统。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董事会、激励合约、大股东治理和债务融资等。其中的董事会和债务融资 (反映公司财务杠杆大小) 对企业发布社会责任信息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公司董事会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其独立性和规模, 较小的董事会规模或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 有助于监督管理层, 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 (法玛和简森, 1983;亚伯拉罕和帕克, 1994等) ;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的财务杠杆反映了其风险水平, 企业能够与债权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有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 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 财务风险较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向债权人及其他相关利益者披露企业包括社会责任信息在内的详尽信息 (麦奎尔, 1988;本杰明, 2001) 。

3、企业家特征。

众多研究表明, 无论是私有还是国有企业, 企业的许多问题归根到底是企业家问题。企业家的文化素养、道德伦理、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素质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气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CESS) 在2006年组织实施的“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 企业经营者普遍认同“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认为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是导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够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企业家的经营意识、使命感和远见直接影响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及其效果。这就要求在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中, 企业家能对企业相关利益者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运用, 从“经济人”的一面, 逐步认可并迈向“社会人”的一面, 带领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和主动完成信息的披露。

三、动因的约束效果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正式提出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李正、向锐, 2007) , 但时至今日, 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而言, 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还是少数。从我国的发展情况而言, 虽然有关的研究和讨论也不甘国外研究之后, 但在2005年之前我国没有企业以单独报告的形式披露过此类信息。而在此之后, 由于我国政府、监管机构等陆续出台了有关规定和要求, 如上文中提到的证监会深交所、上交所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颁布的有关规定、指引, 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数量才开始逐渐增加。还有一个更为客观的原因是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 一些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要求与其进行合作生产或提供商品的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国际通行的SA8000标准认证, 例如, 2002~2005年的三年中, 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就以企业社会责任未达标为由, 淘汰了40%左右的供应商, 致使不少企业立即陷入了破产的边缘。这进一步激发了我国的企业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的运动。以上事实说明,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及其信息的披露, 根本动因来自企业外部的权力、权威机构的要求和强制, 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并进行披露的较少。其中, 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宣传不足、认识不够的原因, 但关键还是在于“当经济还不甚发达和社会对企业的抑制系统不完善的环境下, 多数企业家们采取的是非道德的管理” (卡罗尔, 2004) , 企业不会主动去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相应信息。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企业经营对社会的影响逐渐增大, 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既然目前企业主动意识还不够, 那么就应该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当人们太年轻或者太无知而不能懂得高尚行为背后的原因时, 应当简单地被训练成像已具有美德的人一样行事, ……通过高尚的行为, 人们将懂得其背后的原因”。所以, 我国政府、监管机构等组织应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强制要求, 出台更为固定、细致、统一的披露报告标准, 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同时, 考虑到企业对社会影响力的大小和接受能力, 应分层次、分阶段逐步进行规范和实施, 如先在公众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全面展开, 然后过渡到一般股份公司、有限公司。这样的一种外部强制动力, 实际中也为企业和社会大众双方所共识。上文介绍过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针对我国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和中国社科院关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公众调查均显示, 双方均认为建立健全的相关法规制度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效措施的首选, 其比例分别达到54.7%和79.2%。企业能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自然也会有充分的动力去披露相应的信息。

因此, 鉴于目前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际状况和水平, 在政府、相关组织等监管机构构筑起较为完善的法律环境下, 社会舆论才能有据可依、发挥更大地监督作用, 继而影响到经理人市场评价标准。这些外部因素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 增大企业违背社会责任的成本, 因此是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动因。在此基础上, 内部影响因素进一步加强效果, 即企业在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领导下, 不断改革、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 根据自身对社会公众责任的大小和需要,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论述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 探讨两类动因在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的影响效果, 提出前者是主要动因的观点。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动因

参考文献

[1]冉毅波.七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J].WTO经济导刊, 2007.5.

[2]李正, 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 2007.7.

[3]钟宏武.2008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公众调查[J].WTO经济导刊, 2008.8.

[4]劳伦斯.E.米歇尔, 韩寒译.资本市场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束缚:美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J].中外法学, 2008.1.

[5]周建, 王文, 刘小元.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8.11.

[6]宋献中, 李诗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统计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9.6.

[7]毛洪涛, 张正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会计之友, 2010.2.

[8]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企业家看社会责任——2007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4.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篇8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信息披露;企业管理

20世纪60年代末,来自美国的戴维·F.林诺维斯最早提出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定义,其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指利用会计手段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相关管理。之后,大量围绕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开始进行。现在,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被定义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其能统计相关部门或者个体比如投资人员、政府、人民等中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状况,从而实现人类的永久发展。其能够计算企业对社会造成的利与弊,同时提出相关要求,帮助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以及对其经营情况进行评价,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国外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所取得的成果也有较大价值。然而,我国与外国相比,在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研究才刚起步,有关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知识也不成熟,目前的社会责任会计系统不能有效地体现企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所以并不符合社会的需求。社会企业会计是借助相应的会计技术,向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其中包括了企业的经济实力、经营状况和现金流通情况等。

一、关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弊端

为更清楚地展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现状,文章以中远集团、中国石化以及宝山钢铁为例,介绍了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情况。在这些企业的官网、年度财务报告的基础上,能够发现其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然而,我国企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弊端,如下所示:

(一)报告内容不完整

以中国石化和宝山钢铁为例,中国石化的社会责任报告以社会效益为主,宝山钢铁的报告则涵盖了社会、环境、经济、员工等方面,以上两个公司的报告都比较片面地报告了企业较好地执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却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不足进行指出。企业只将其对社会带来的正面效益进行报告,却将其对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置之不问,从而造成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情况的不完整。

(二)缺乏定量信息的报告

中远集团、中国石化、宝山钢铁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只包括了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以及企业的纳税情况等,缺少在其他方面信息的定量评价。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多数企业的责任报告是采用文字表达的方式,并且篇幅较长,却不具备相关定量的计算数据报告等,造成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不合理。

(三)缺少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的设置

所列举的四个企业都将慈善支出划入“额外开支”的范围,其处理方式容易造成仅仅表明企业做了一定的慈善贡献,却没有具体列出企业在这方面的支出情况。

(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够独立

现在,会计信息的报告要针对企业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考虑,其相关统计和以往的会计相比难度更大。现代的社会责任会计在计量时不能仅仅以货币为单位,其具备不只一种的计量单位以及其确定和计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事项更复杂,因此,企业不愿在这方面投入资金以独立的形式进行报告。

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报告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其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报告的说法也不统一,相关企业仅仅是借助财务会计系统,以自主的方式进行信息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也不完善且不合理。

二、国外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

(一)美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起源于美国,在美国,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十分注重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研究。政府和相关组织都较好地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了规范,比如美国的会计协会依次建立了面向社会的社会成本委员会及社会项目效果计量委员会等,借此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至于有关计量及报告,更是促进了社会责任会计有关理论的发展。企业也比较重视社会责任会计,并且美国的法律更是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列入法律范畴。例如,有关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经济产生影响的状况以及所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具体报告。

(二)法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

在人们的印象里,法国最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在20世纪70年代中,法国就提出“社会报告”的倡议。在1977年,法国就颁布相关法律规定了有关社会资产负债报告制度,用具体的数字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报告的内容更突出员工福利等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必须列出企业三年之内的情况,并根据相关分类进行处理,对报告的内容也有更多的要求。受先进的时代观念影响,法国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最特别。其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例如员工数量、员工工资及福利、员工的培训等都在其范围之内,报告的内容十分具体。

(三)英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的部分公司为对公司进行规范,制定了增值表制度。最近几年,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被规定需要进行相关社会责任报告,包括了员工各方面的信息。英国的社会责任报告不仅包括了财务支出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企业货币流通、企业交易记录、企业发展规划等,为企业、政府等有需求的部门或组织提供有用的信息。

三、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策略

使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内容更加完整的方法:

(一)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产分配

其能反映企业和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双方双向的利益互动。企业不仅需要创造经济效益,也需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

(二)关于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企业需要汇报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也应列出企业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其有效补充了以往社会报告环境方面信息的不足。

(三)关于员工的数量及分配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补充员工的培训、员工工资待遇、员工的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四)企业应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报告是主要针对企业进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报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以及其自我意识的强弱。企业的负责人包括全体员工都应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

(五)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审批体系

企业需要严格对其社会责任的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减少虚假或者不合理的信息报告内容的出现。并且对企业社会报告进行严格审批,可以使生成的报告更可靠、更有信服力。现在我国企业的审批主要针对企业的开支进行,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关于社会责任方面的审批制度,因此各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批,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健全有关审批制度,并且学习国外先进的方法,树立起针对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准则,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审批提供参考。

四、合理规范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模式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方式可以针对企业规模的不同进行选择。企业规模不同,其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也不同。

(一)规模较小的企业

规模较小的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时可以采用简单的叙述性模式,报告信息的形式没有较多的要求,通过简单的文字叙述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该模式不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却仍然具有一定的信息报告价值。

(二)中型企业

中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模式一般采用四大财务报表的形式,本文认为还应适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比如企业设定的固定资产项目,其还设置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报告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三)规模较大的企业

规模较大的企业应针对社会责任会计单独设立相关的部门。其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也有所扩展,可以增加“社会责任资产债务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资金负债情况进行报告;可以增加“社会责任效益表”,可以表现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或者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包括“社会责任现金流通调查表”,来指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所付出的成本情况等。上述三种报表类型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良好补充,此外,企业社会报告还可以加入其他内容,例如“社会影响报告调查表”等。

五、结语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已经在社会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所起到的作用也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在社会责任会计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报告中所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策略,为我国将来社会责任会计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社会责任会计在国外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相信我国将尽快改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系统,使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内容更加合理、规范、全面,从而促使企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西北大学,2007.

[2]张卫利.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河南大学,2014.

上一篇:曾经到现在作文下一篇: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度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