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S版五年级下册)(精选5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的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时用心体会,做到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能力。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中间四句的意思,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诗歌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1.同学们,在70年前,曾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的诗篇,那就是这首《七律.长征》
(好,请同学们先看屏幕)
刚才我们跟随主席的笔触走近了长征,我发现了好多孩子和我一样都沉浸在那恢宏磅礴的旋律中,那看过短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板书:苦、难)
2.师小结:是啊!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作者仅用短短的8句话,56个字就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当中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1.下面就请同学们快快把书打开136页来读读这首诗吧!
2.好,谁愿意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看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
3.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七律诗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指生再读,请举手同学一起读。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1、过渡:老师发现孩子们真会读书,这么快就能把诗句读的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老师告诉你们呀,学习诗词的关键就在于诵读,那怎么样才能把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你的个性化理解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好!那就按照你们说的小组合作再认认真真地把诗读一读,并根据这学期的读书方式来进行批注,看看你们能有哪些收获?
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 谁来把你们的收获汇报一下,你们都读懂什么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自由汇报读诗后新的见解,新的体会或新的疑问。
(1)学生自由汇报对词句的理解,学生相机到板前板画逶迤,师相机板画磅礴。
(2)学生提出质疑:第3、4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不矛盾吗?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看黑板,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究竟矛不矛盾?
学生自由汇报,从而发现比喻和夸张的写作方法,也可能带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师相机板画“细浪”和“泥丸”。)
指导朗读: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峰峦起伏的五岭,越过了高大雄伟的乌蒙,走出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谁能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学生可能体会出巧渡金沙江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暖字含有暖洋洋的胜利的喜悦心情,还可能发现寒和暖是一对反义词,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相机指导: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诗词的方法,老师也很喜欢这两句,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一次新的感受,你们也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那它准确的意思是什么呢?快查字典,看看他有几个解释?
在这句话中应是什么意思?这个“寒”字仅仅是字典上说的意思吗?这样吧!我们来看一段录像,结合画面来体会这个寒字的思想感情,相信你们还会有更深的体会(放录像,师描述: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学生用心体会:令人心惊胆寒,作为悼念死难烈士的难过心理;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体会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师指导感情朗读:一个“寒”字蕴含着多少种感情呀!我们不仅要理解字词表面的意思,而且要深刻的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那快把你的体会化作你的朗读,读出来吧!
师:长征途中仅有像巧夺金沙江那样的智取,和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恶战吗?(不是)那你还能从哪看出来?
生汇报:从“五岭逶迤”看出来
从“乌蒙磅礴”看出来
师:对了,就像这样来用心体会,看看你还能有哪些新的见解。
从“千里雪”看出来,师:是啊,翻越雪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同学们看屏幕,师相机描述: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渡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9月17日来到了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长征的最后征程。岷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大雪山,化作了晶莹的丰碑……生相机补充《丰碑》,师:是啊,像这样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
师: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那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就遇到了诗中所提到的这些困难吗?谁能结合你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
这么多的困难,作者怎么可能一一写下,所以用了一个词来高度概括,找一找,是哪个词?(万水千山)对了,这就是艺术的高度概括。
诗中哪个字更能突出远征的艰难呢?(板:寒)
(4)生提出疑问,长征很难,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喜悦,尤其是“只等闲”,就感觉不出长征有多难了?
师:从哪些诗句能体会出“只等闲”?
生:从“腾细浪”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走泥丸”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更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尽开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师小结: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出了“只等闲”,那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板: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看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播放(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录像
师:录像看完了,那快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师:通过我们刚才深入的理解和感情的朗读,此刻你们对长征有没有新的感受呢?(相机板:乐)是呀,长征不仅有苦,还有乐,这正是红军战士乐观
引导:作者这么写就是为了突出2个字(不怕),不怕不仅是总括句的句眼,更是全诗的诗眼,那红军不怕什么?(板:远征难)老师在备课时找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并制成了课件,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师演示并描述: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如: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激战腊子口等等,连续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作者仅用远征两个字就概括了红军1年的行程,可见用词何等的精炼!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1、感情朗读:诗人以“难”字开头,“喜”字结尾,“难”中不怕,“喜”中开颜,首尾呼应,更衬托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2、尝试背诵:老师发现有的孩子不仅有读,还有表情,甚至有的孩子都在悄悄地背诵了谁敢接受挑战,给大家背诵一下。
学生试背
3、课外延伸:短短的56个字,就让我们重走了长征路,可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细心的孩子会发现,本单元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4篇文章,相信你们在认真学习之后会从不同的侧面,对主席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七律长征只是主席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写下的一首诗,还有两首,分别是《念奴桥.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他们都属于马背上哼成的作品,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4、小结升华: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其他两首,进一步感受毛主席诗词的艺术魅力!毛主席的诗词还有很多,网上也有很多相关的资料,有时间我们召开一次毛主席诗词欣赏会。最后老师愿智慧和乐观永远伴随着你们,愿这种长征精神永驻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古体诗。它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以凝练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 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这首诗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高度概括地表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胆略的自然表露。
【设计理念】
长征这段历史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 学生在理解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及体会长征精神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将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情境, 使其感同身受, 就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因此, 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就有助于学生领会全诗所蕴含的意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诗句, 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若等闲”等词语的含义。
2.能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3.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感悟,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军队, 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诗句,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夸张手法的运用, 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 读诗句, 了解长征历程
1.图片导入
(出示一组长征图片) 同学们知道图片上展现的是什么情景吗? (板书:长征) 是的,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征就是征程、征途。长征就是长长的征途、漫长的征途。
2.初解长征
(1) 课前教师布置大家搜集资料, 了解长征。
(2) 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及相关图片,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路线。
(3)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毛泽东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一首 (简介“七律”) 。
3.初读诗歌
检查通读情况, 相机纠正字音。再读诗句, 注意停顿和节奏, 读清楚诗的韵脚。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教师让学生简介长征的知识, 一是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是促进他们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品诗句, 想画面, 感受长征艰险
1.通过刚才的了解, 长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充满艰险)
2.诗句中有很多词句写出了长征的艰险。自由读一读, 画一画。
3.交流
(1)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是什么意思?“五岭逶迤”呢?读到这些词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连绵起伏的山岭绵延万里, 红军战士穿梭其间, 一边防备敌人的追击, 一面又面临险恶的环境。)
“乌蒙磅礴”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高大巍峨的乌蒙山, 山势险峻, 头顶苍鹰盘旋, 旁边就是悬崖峭壁。)
学生说画面, 教师随手板画:连绵起伏的五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
这山怎样的险?还是让我们看看毛泽东写的另外一首小诗——
(出示: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在这样的山岭中行走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 (自由交流)
(2)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出示金沙江图片) “云崖”说明什么?金沙水拍云崖, 怎么会让人感觉到暖呢? (教师简介金沙江战斗胜利情况:金沙江水流湍急, 两岸山峰陡峭, 敌人曾嚣张地说:“这里连一只鸟也休想飞过去。”但是红军足智多谋, 一面假装攻打昆明, 把敌人主力部队吸引开, 另一面趁机抢渡金沙江, 等敌人发现上当后, 为时已晚, 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顺利渡江, 他们只能望江兴叹, 我们没费一枪一弹就渡江成功, 战士们个个欢欣鼓舞。)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 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 (齐读诗句) “大渡桥横铁索寒”又是怎么回事? (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学生交流)
再读四句诗, 感受长征的艰险。
(3) “更喜岷山千里雪。”看图, 想象红军爬雪山的情景, 他们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怎么理解“更喜”?
4.在漫漫长征路上, 不仅有枪林弹雨, 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 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境。再读读这首诗, 你能读出长征的重重险阻吗?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 诗歌之美在于它所描绘的生动的画面。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联系自己的积累, 想象长征画面, 让学生真切感受长征的险恶环境。学生在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中用自己的心灵和文本交汇, 接下来体会红军的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就水到渠成了。
三、诵诗句, 悟诗情, 体会英雄气概
1.长征这样艰险, 可是毛泽东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表现长征的艰险吗?他究竟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请你再读读这首诗, 找找答案, 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
2.交流读书感受
(1) 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勇敢顽强的精神。
(1) 哪个词写出了他们的勇敢顽强?理解关键词“不怕”“只等闲”。
教师追问:他们不怕什么? (远征难。)
五岭逶迤, 他们———不怕!
乌蒙磅礴, 他们———不怕!!
金沙水拍———不怕!!!
大渡桥横———不怕!!!
岷山千里雪, 更是———不怕!!!
(2) 这是什么样的气概? (英勇无畏、不畏惧、勇往直前、藐视困难)
(3)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语也写出了战士们面对万水千山时英勇无畏、藐视困难的气概, 是哪一个? (理解:只等闲)
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 请你快速找出来。
(2)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喜”“尽开颜”。
(1) 从“腾细浪”“走泥丸”中你看到了什么?在战士们的眼中连绵起伏的五岭就成了——细小的波浪。在战士们的眼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就是———脚底的泥丸。这是什么写法? (夸张、比喻) 看, (教师随手将前面五岭和乌蒙山的板画改为细小的波浪、泥丸样。) 这样的山岭在红军的脚下, 你有什么感觉? (红军战士就像巨人, 就像巨神, 高山峻岭只不过相当于小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
(2) 我听出来了, 山再高我们不怕, 水再深我们也不怕, 我们笑着跨过高山, 这就是英雄, 这就是英雄的队伍。来, 让我们读一读, 感受一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3) 尽管面对的是———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金沙的水、大渡桥的铁索, 但是, 再艰难的路程我们都走过来了, 你看———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想想看:他们喜的是什么? (预设:他们喜的是——连绵的五岭、险峻的乌蒙跨过来了, 金沙江不伤一兵一卒胜利渡过了, 天险大渡桥也没能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 追击的敌人被远远甩在后面, 绵延的雪山、布满沼泽的草地都被战士们踩在了脚下。)
多么乐观的战士们!还有什么困难能吓到他们呢?想想看,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名战士, 当你看到追击的敌人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绵延千里的雪山踩在了脚下, 湍急的江水也被抛在身后。此时, 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你还会说些什么?
真是“红旗漫卷西风”啊!毛泽东看着欢呼的战士们心情怎样? (学生交流)
毛泽东就是饱含这样的胜利喜悦和革命热情挥笔写下了《七律长征》! (齐诵)
设计意图:列宁说:“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教师层层推进地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 他们就能真切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的精神。其间适时的诵读又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 使其投身其中, 感同身受, 从而使学生感动起来, 最终实现作者、教者、学生心心相通, 情情相激。
四、议长征, 传承精神
1.后人这样评价长征——— (出示:“长征, 是宣言书;长征, 是播种机;长征, 是宣传队。”)
它向谁宣言, 在宣言什么?又播种什么? (预设宣言:红军打不垮!我们战无不胜!播种精神:英勇无畏、勇敢顽强、乐观、不放弃、不退缩、勇于挑战。)
2.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五、课外阅读延伸
1.搜集毛泽东诗词, 特别是长征时期的诗词, 并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2.搜集长征故事, 举办一次长征故事会。
1、通过朗读,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2、通过朗读,读出诗的画面、内容,并能够为提供的画面配诗、阐述理由。
3、能通过朗读,形成自己的诵读观,从而去评价别人朗读的节奏、重音,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感情。
4、能通过书写对联、排比句或其他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怀。
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长征的资料,大家都搜集好了吗?好,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
(三个同学交流资料)
的确,长征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相信大家不仅能了解长征的历史,更能获得心灵的感悟。
二、一读,读出问题
诗歌的学习是要朗诵的,请同学们认真、有感情地把这首诗朗诵三遍,然后就字、词、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并请前后左右同学相互讨论,尝试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等会儿我们集体讨论。
(学生朗诵、交流、讨论;师生交流、讨论、答疑。)
三、二读,读懂内容
1、一读,我们解决了诗的字、词、句的意思方面的问题,但我们还需要读懂诗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再读。为此,我们请同学根据要求去做,做完了以后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描绘浮现在你脑海里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的内容,如能谈出感受那最好。
(播放情景朗诵、学生描绘画面内容)
2、刚才同学们通过听、读展开联想,并且说出了画面内容,有的还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老师这里有几幅画,请同学们大声、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两遍,然后从诗中选择恰当的一句,来分别配这些图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朗读、交流)
四、三读,读出感情
1、我们感知了画面的内容,但我们更需要体味诗中所寄予的情感,只有读出情感来,才能真正体验诗歌的韵味。请同学们再一次以各自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读两遍,然后划出节奏和重音,并且就一、两处说明理由,最后互相诵读、评读。
(学生朗读、划分节奏、重音、互读、评读)
2、同学们通过互读、评读,都形成了各自的诵读观,尤其是对节奏和重音,一定都有自己的看法,那么如果让你们带着各自的诵读观,去欣赏与评价别人的诵读,你们有信心吗?好,在上个世纪末,有一个人的诵读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他诵读的节奏和重音是这样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对此,你有何看法?
(学生诵读,交流,评价;倾听录音朗读;学生各自朗诵、齐读。)
五、四读,读出内涵
同学们,你们感觉到了吗?一位年过八旬的老红军战士正坐在我们身边,倾听着我们的诵读而潸然泪下,此时你们不想对他说点什么吗?你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抒发内心的情怀,也可以用一组排比句来表达由衷的赞叹,还可以用一首歌或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来传递驿动的心情……
(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全班朗读、交流)
六、结束语
七十载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长征历程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墨浓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已成为了我们记忆长河里永恒的群星,但历史并未终结,今天当我们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仍会看到神峻的山、听到苍凉的水、摸到虚浮的云,触到漫天飘舞的雪、嗅到当年战场的硝烟,而任凭情感的奔马驰骋在思想的苍穹,我深深地感悟到: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将作为至高的民族灵魂,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奋进。同学们,纵使勇攀书山万仞峰,奋击学洋千重浪,相信,在人生的征途上,只要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彰显青春魅力,我们一定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出示演示文稿(预习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漂泊思念传授歌谣研究创造推动认真赢得
(2)订正
3.演示文稿: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出示演示文稿(修改后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3.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4.讨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5.讨论结果
(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交流有关黄道婆的资料
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著名的棉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间,她返回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谣……”
1.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
(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
2.还想了解什么?
(黄婆婆为什么要叫这儿的人织布。两只哨子,两匹布是什么意思?黄道婆她自己织布的水平有多高……)
二、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
2.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生:她教的是自己的家乡人。
生:她是在崖州学会了织布,并且生活得很好。
生:她从小受公婆、丈夫的虐待所以……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为什么她要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到那个让她受苦的地方?)
2.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3.学生读句子
出示演示文稿: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书的边上。
(2)指名有感情地读。
(3)出示演示文稿: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对比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新的感受。
(特别思念家乡)
(4)是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想念。
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她想念。
(5)从中你觉得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爱家乡)
5.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6.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人?
生:聪明,改进了纺纱的工具
生:手艺高超,教大家织物上绘画。
生:为家乡做了很大的贡献。
生:杰出的人才
7.资料补充
(1)找有关黄道婆推动家乡变化的内容
(2)出示演示文稿:
各种各样布的图
松江布的图
(3)看到这一切,如果作为黄道婆的家乡人,你现在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
四、自主归纳
1.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学生填写手中的小练习。
五、读写结合
1.出示演示文稿:
我对集体的爱表现在:
2.学生讨论发言
六、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广西龙胜县平等小学:粟美纯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改动,题目为编者所加。原小说写一个作曲家一生的故事:主人公克里斯多夫生于莱茵河畔一个德国小城,祖父和父亲都是职业音乐教师。他是个很有才能的钢琴家和作家,但不愿意以音乐去逢迎时好,猎取功名利禄。他为人直爽,富于正义感,认为艺术家为了表现生活的美好理想,应当向社会上的消极视力展开不妥协的斗争。课文讲述的是约翰.克里斯多夫童年的一段生活,表现出他有相当的音乐天赋,对音乐有强烈的兴趣。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喜爱音乐的故事,认识这个音乐天才的性格特点,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嗡、勉”2个生字;积累“毫不厌倦、一本正经、专心致志”等词语。教学重点:
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喜爱音乐的故事,认识这个音乐天才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搜集关于本文作者及《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理念:
1、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积极引导
2、巧设疑问,引发思考
3、入情入境,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当看到孩子们快快乐乐地玩跳皮筋,就禁不住想起我童年玩过的游戏,唤起我许多欢乐的回忆。然而,一个德国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童年是怎样渡过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乐趣》。(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展示并交流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习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待会儿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介绍给我们。
3、学生浏览过课文后,师:我们在向大家介绍时要注意什么?(要讲清楚、讲正确;还要讲清自己积累的方法和为什么要积累。)
4、交流:
5、小结:看来同学们不仅在预习时自学词句,还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积累,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积累,真会学习。
三、初读感知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课文写了克利斯朵夫童年的哪些事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故事的?
四、再读感悟
一边默读,一边勾划:六岁的克利斯朵夫的乐趣是什么?(板书:乐趣)
2、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注意分别用不同符号勾划出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有关语句来)。
五、朗读表达
分角色朗读描述祖父告诉克利斯朵夫那乐谱是他的“第一号作品”这部分内容的段落。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如下语句:
○老人喜气洋洋地把这份乐谱解释给他听:„„
○克利斯朵夫简直愣往了。„„他只能结结巴巴地接着说„„
○老人把他拉到身边。克利斯朵夫扑在老人的膝上,把头钻在他怀里,快活得脸红了。
(注意带点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六、交流感受
1、小克利斯朵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想和文章中的人物说点什么?
以上两个内容可以任选一个,先跟同学谈一谈,再动笔用三言两语写一写。
3、交流。
七、布置作业:
1、扩展阅读。
2、从本文中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并读一读、记一记。
板书设计:
童年乐趣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S版五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01-18
《七律.长征》古诗10-21
七律长征读后感九年级学生作文11-30
1、七律长征教案01-15
七律长征读后感10-11
25七律长征学案01-19
毛泽东诗词赏析七律长征01-19
窦桂梅《长征》教学实录11-07
讲好长征故事教学设计06-01
经典的长征主题班会方案设计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