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精选8篇)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 篇1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仔细地阅读了法国作家莱昂·罗斑的作品《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这一本哲学范畴的书籍。在此之前,我也阅读过哲学类的书籍,不过都是些别人的评注,感悟,里面的内容比较浅显,但现在读这本书,真的挺费劲的,刚开始的时候是读不懂的,一不留神,就忘了前面讲什么了。我都选在大脑比较清醒的时候认真地读这本书,颇有收获。

罗斑认为希腊哲学诞生于道德和宗教,一方面是缘于公共思想上的道德要求,以及在宗教之中关于宇宙的过去或现在的历史的各种观点;另一方面,是希腊的思想家企图把关于自然秩序或行为秩序的反省思考组成一个系统。

我是完全是赞成罗斑的这一说法的。它首先是从要对公共思想上的道德要求有明确的意识,或从宗教信仰中抽象出它所包含的关于宇宙过去或现在的历史的各种观点的努力开始。但是这种努力呢,要看它所从事的对象是行为的规律还是外界事物的规律而大有不同,对于行为规律。后者更大程度上发展为一种科学,一种哲学。回想一下荷马史诗里的叙事几乎是和道德分不开的。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虽然更多的接近了今天所谓的科学,但是还是更多的想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道德世界的事情,那个时代为什么科学发展的那么缓慢就是因为他们本身忽视了科学本身的价值,而是希望科学的知识能为当时的社会制度,社会道德服务,希望找到一个解释的突破口,甚至任何一个小的科学知识想囊括所有的道德范畴,这就会是的科学的知识失去了真实的意义,而戴上了神秘的面纱。想苏格拉底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裁判判以死刑。

直到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大家公认的希腊时代的第一个科学家,把世间万物归因于水。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水构成的。他是以一种经验中的实在的东西来作为它的基础和始基的。他已经把他的方法确定为一种归纳法,是将从感觉中所得的事实上升为普遍性的命题。他看到或相信看到的一切都来自水的一种变化,并且最后又回复到水,然后他就以一种极大胆的类比把这一观察的结果推广到全部的事物上去。这一种推理虽然在今天看来不合理,但在科学上已经算迈出了很大一步了。也可以理解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推理三段论的始祖吧。这说明这时候他已经有科学 1 思想的萌芽了,已经试图找一种方法推理了。

而后的思想可能较为科学和严谨,米利都学派的成员都把世界本源归结为一种始基,可能较为机械但是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不过那时的人更多的关注的是上帝和宇宙等一些外在的东西,很少关注人本身。这也是这一时代的局限性。在其后的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哲学史上很多的哲学思想并不是哪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一群人甚至是几个年代的人的共同的努力的结果,但是以某一个人为主导或者是某一个人创造了这么一个集团,所以很多的人都在这个集团下被埋没了,没有被后人记住。像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有很多发现、发明的,一些经典的思想和知识,一定不是毕达哥拉斯亲自发现的,但是都统一归入到这个团体名下。总体上来说,到毕达哥拉斯时代数学已经被抬到很高的地位,而且数学的发展也是想当的丰富的,他们甚至偏执地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数构成的。像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到现在还是被广泛地采用着呢。说明那个时候最起码数学学科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从赫拉克利特开始,有一种变化的思想来解释世间的一切,他提出一切皆流的想法:“一切都要消失,没有什么东西能保持着,在同一条河流中,永远是另外的水冲洗着你,你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之中。”这在今天的辩证法中还是一种常用的思想来研究变化。在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已经可以看出他的辩证的思想,用一种变化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这种思想在当时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而后的埃利亚学派的观点,更为典型的,比如芝诺的思想对于这种变动的提出了更为犀利的观点,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最快的赛跑者脚步轻捷的阿基里斯,去赶动物中最慢的乌龟,永远也追不上。他的解释是,阿基里斯要想追上乌龟,必然先要到达他们距离的中点,然后再以这个一半的距离为始基,还要到达这个一半中的一半,但是这个距离可以无限制的分割下去,也就是说阿基里斯永远跑不完这个距离,那也就是他永远赶不上乌龟。那个时代这种严密的推理已经成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这在我们今天数学的初学者估计也解释不了这个问题。貌似没有逻辑的错误。他的这种归谬法也就引起了著名的数学第一次危机,于是无限分割的思想应运而生了,所以,数学的进步是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当然不仅仅是数学,其他科学也是一样的。是一个个问题刺激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些问题也就是科学发展的阶梯。他们同时也就构成的一部鲜活的科学史。

但是在这之前呢,大家的研究都是停留在对大自然以及宇宙的研究上,研究他 们的构成啊,运转啊,以及社会方面,很少关注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限和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但是到毕达哥拉斯时代,这个科学方面的进步还是很显著的,大家争先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宇宙,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夸大的某一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直到后来的苏格拉底,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外在的对自然宇宙的研究转入到研究人作为人自身的研究,也就是为什么大家把苏格拉底放到很高的哲学方地位上。可能苏格拉底更多的是关注伦理的教育和道德教育,但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显然把很多的科学知识作为提高善的一个途径,设置到亚里士多德时代,数学已经系统化了。这一时代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都得到迅猛的发展,大家对哲学的研究也从很狭隘的宗教伦理上发展到各个方面,比如怎样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苏格拉底特别强调节制,还是比较强调伦理这一块,对科学知识强调就很少了,到柏拉图时期,他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辩证法上的研究,导致很多人都学习和研究辩证法,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地位的科学,在七艺里面就有修辞、辩证法,以至于后来大家都强调一种辩证,可能这就是科学思想的另一个源头吧。

当我通读完本书后,感觉自己像是在古希腊的各个历史中神游了一番,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内容组织,把很多史料也给读者解析了一下,很真实,很有可读性。唯一遗憾的就是它里面出现的时间太少了,我看过以后 没有相对的时间概念,比如这个思想大致是多少年代的很少出现。不过,我也有一点不是很认同作者莱昂·罗斑的对于哲学和科学的观点。我不是很赞成莱昂·罗斑关于科学的说法。他认为:“哲学史就是哲学本身,哲学家对于它感到一种万古常新的兴趣····反之,科学史就不再是科学,那是科学的过去,是它的追求真理的努力的已死部分,或者是目的达到后已被遗忘的努力,所以科学史可以满足博学者的好奇心,但不像哲学史可以满足思想的最普通的、最深刻的需要。”

可能莱昂·罗斑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于科学的偏见,其实科学史和科学本身应该有相同的价值,更是一部必不可少的科学资料,不是像他说的那种已死的部分,这样说来也就是可以把之前的东西都摒弃掉,仅仅保留最后的答案,我没看到哪个科学家不知道科学史的。就比如说数学家,他首次就必须了解历史中数学家是怎么样做研究的,他的思考的过程,甚至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结论,他们也会如数家珍。虽然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东西,或者认为不科学,但是在能够流传下来就一定有它的价 值。如芝诺的谬论,但是它对于我们并不是死去的东西,而是鲜活的,过去是、今天是、我相信未来也一定是。所以科学史也就是科学本身,它和科学享有同样高的价值,即使是错误的东西,在今天看来也有它存在和研究的价值。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 篇2

关键词:自然通风,蒸发冷却,应用,生态建筑

近年来,由于空调应用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建筑物密闭性加强,室内空气品质(IAQ)恶化导致的病态建筑综合症(SBA),过量的空调器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等。调查发现,人们对室内自然通风有着更好的接受性,自然通风的建筑比使用空调的建筑节能约40%。目前,自然通风的研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1)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2)利用自然通风解决夏季或过渡季的热舒适问题。

1 自然通风的研究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1.1 自然通风的机理简介

1.1.1 热压通风

仅考虑热压作用时,若室内外空气存在温度差,高温空气遇到低温空气会上升,空气上升后原来位置形成负压区,室外空气在压差作用下补充进来,形成空气流通。热压的大小取决于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和进排风口的高度差,如图1所示。

1.1.2 风压通风

仅考虑风压作用,风吹向建筑物时,空气的直线运动受阻而围绕建筑物向上及两侧偏转,使迎风面的动压变小静压增大,由于绕流在背风面形成负压,这样迎风面和背风面产生了压差,促使空气流动。风压大小依赖于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建筑物相对于风向的方位,风速及建筑物周围的地形等,如图2所示。文献[1]表明,当风垂直吹向建筑物正面时,在迎风面上的风压为自由风速动压的0.5倍~0.8倍,在背风面上负压为自由风速动压的0.3倍~0.4倍。

1.1.3 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通风

窗洞口两边压差是热压和风压两种压差的代数和,压差可能同向也可能反向,需根据风向和室内外的温度情况确定。即使二者的作用方向一致,通过窗洞口的空气流量也仅比在较大的一种力单独作用下所产生的流量稍多一些(最高达40%)[2]。

1.2 自然通风中存在的问题

1)自然通风量的计算。计算风量与实测风量存在一定的偏差。2)当自然通风驱动力很小时,通风效果差且不易控制。3)室外噪声大、空气质量差、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时,不宜采用。4)自然通风研究多为经验性成果,未形成系统理论,设计中也存在困难[3]。

2 蒸发冷却技术发展状况及适用性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蒸发冷却是以水作为媒质,不使用CFC因而对大气环境无污染。蒸发冷却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70年代蒸发冷却技术受到重视,80年代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以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研制出多种形式的蒸发冷却产品,取得了良好效果。同常规机械制冷相比,在炎热干燥地区,间接蒸发冷却可节能80%~90%,在炎热潮湿地区可节能20%~25%,COP可提高2.5倍~5倍,从而显著降低空调制冷能耗[4]。

目前,蒸发冷却技术在我国得到一定发展和应用,直接蒸发冷却技术在使空气温度降低的同时,空气的含湿量增加,这就限制了它对湿度有较严格要求场合的使用,且同时存在如效率不高、腐蚀、结垢等问题。

2.2 蒸发冷却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1)直接蒸发冷却(DEC)是空气与水直接接触,水在焓值不变的情况下和空气进行热湿交换,使水与空气的温度都降低,空气的含湿量增加。2)间接蒸发冷却(IEC)是将直接蒸发冷却过程中产生的低温高湿空气作为冷媒冷却室内空气的制冷方式。

DEC的效果与空气湿度有关,若环境湿球温度高于21℃,冷却效果明显下降。

根据文献[5]对全国各城市夏季能否采用蒸发冷却技术进行的分析,表明该技术适用于我国哈尔滨—太原—天水—西昌—昆明一线以西及西北地区。新疆地区直接蒸发冷却技术和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均可采用。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夏季空调室外设计温度t=34.5℃,设计相对湿度为=35%,采用喷水室将室外空气直接蒸发冷却到机器露点,然后用间接蒸发冷却技术把部分室外空气等湿冷却到t≈28℃后与经喷水室处理的空气混合直接送入室内,送风状态t≈24℃,≈65%,不需要再冷再热设备,送风温度比一般空调较高,但可适当加大送风量,增大了换气次数,使室内空气有更好的品质。

3 自然通风与蒸发冷却技术相结合的应用

3.1 适用性分析

新疆地区气候干燥,夏季室外湿球温度较低(一般低于22℃),昼夜温差大,这些独特条件为直接蒸发冷却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场所。但新疆地区水资源短缺,文献[6]表明冷却700 m3/h的空气,约需1 kg/h~1.5 kg/h水量,与制冷用电相比经济性好。另外该地区太阳日照丰富,年平均日照达2 500 h以上,可利用太阳能热量产生的热压进行自然通风。

3.2 使用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1)新疆地区气候显著特点之一是风大沙尘暴现象严重,如和田地区3月~6月沙尘暴天数约23 d,采用自然通风必须考虑对空气进行除尘,以保证进入室内空气的质量。2)自然通风系统中的风压和热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控制起来比较困难,室温可能出现剧烈波动的现象,因此自然通风中须解决自然驱动力保持风量的相对稳定,提高该通风的可靠性。

3.3 建议

1)室外很热时关闭门窗,停止通风。2)让室外的空气降温后进入室内,热空气自然降温后入室,有3个途径:a.在房间周围栽种大量植物,让室外空气经植被降温后入室。b.空气经地下降温入室。c.设置水池或其他水体,让热空气经水池降温后入室。3)在屋面上铺设一层多孔含湿材料,利用含湿层中水分的蒸发大量消耗太阳辐射热能,控制屋顶内外表面温升。

3.4 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在新疆生态建筑中的应用

新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利用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的建筑主要有太阳能烟囱,Trombe墙和在建筑物上安装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等,夏季为了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将其与蒸发冷却技术结合。

4 结语

自然通风是一种有潜力的通风方式,它具有节能、改善室内空气环境、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优点,但是受室外气候、建筑物周围环境等因素影响,设计和控制比较复杂,目前的研究工作比较零散,未形成系统技术。蒸发冷却技术具有节能、无污染的特点,虽然在使用过程中要消耗一定的水量,但其费用远小于电制冷的费用,故蒸发冷却技术具有良好前景。把自然通风和蒸发冷却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生态建筑,在降低室内空气温度的同时还改变湿度,更好地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鹏,潭刚.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J].世界建筑,2004(4):62-65.

[2]宋哗皓.利用热压促进自然通风[J].建筑学报,2000(12):12-14.

[3]张金萍,李安桂.自然通风的研究应用现状与问题探讨[J].暖通空调,2005,35(8):32-38.

[4]Watt J R.Coolling our tomorrow economically[J].ASHRAE,1992,34(6):36-43.

[5]郑爱平,张俊礼.太阳能供暖与蒸发冷却技术适用性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2003,20(3):50-53.

[6]彭美君,任承扦.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的应用研究与现状[J].制冷与空调,2004(1):56-60.

[7]李元哲.被动式太阳房热工设计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 篇3

关键词:创业;新创企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25

创业是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通过快速采取行动实施创新、整合资源和承担风险的价值创造过程[1]。创业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重要的推动力量,近年来,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将创新创业作为破解社会经济发展困境的重要手段,出台了《美国创新法》、《欧洲创业绿皮书》等一系列的法案和报告,旨在通过构建创业型社会,推动经济结构的整体转型。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以应对当前经济的下行压力和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在日益重视创业实践的同时,创业领域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对创业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是开展创业领域深入研究的基础。对某个研究领域研究现状的了解,一是可以通过对已发表的研究文献与成果进行归纳与统计分析,如目前在创业领域已发表的大量文献综述类论文[2-6];二是通过对某一研究领域重要的获批研究项目开展统计分析,以反映其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如已发表的对园艺学[7]、旅游地理学[8]、民族旅游[9]以及药事管理 [10]、专利[11]等领域立项课题的研究分析论文,都是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统计分析来揭示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为研究者开展基金申报和下一步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相关检索发现,目前缺乏基于创业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状况开展统计分析的研究文献与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自科基金)从1986年成立以来,坚持“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已成为国内资助科学研究的重要渠道之一和科学研究的风向标。本文基于国家自科基金资助项目的统计分析,发现自科基金委在创业领域的资助状况,同时通过对项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所依托的理论基础的深层次分析,揭示国家自科基金资助创业研究的热点、趋势和研究现状,这不仅对后续研究者的选题方向和研究角度提供参考,而且能为基金委的下一步资助方向提供借鉴。

一、数据与统计

(一)数据来源

论文研究数据均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通过项目申请与资助板块中的项目综合查询系统进行检索查询。国家自科基金查询系统中的数据库收录了1997年至2016年各年度的自科基金资助项目信息。以“创业”和“新创企业”为关键词,以“或”的逻辑关系检索了1997-2016年的数据,共检索出276个资助项目,通过对项目名称的逐一审查,权衡后删除了3项对创业板股票交易方面的研究项目,共得到273项有效数据,分布在2000-2016年的17年间;编制Excel表格录入信息,利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要素确定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中的项目综合查询系统,直接可检索到的信息有:项目批准号、申请代码、项目名称、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金额等,通过批准号和申请代码的命名规则解析出资助类别和学科分类的相关信息;此外,通过对资助项目名称的文本分析,了解基金资助的创业领域研究项目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采取的视角、基于的理论、研究范畴、研究因素等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运用理论三个统计要素。通过以上过程,我们确定了针对创业领域自科基金资助项目在年度资助项目数量和金额、资助项目类别、获资助项目学科分布、受资助单位、资助项目研究对象、资助项目研究内容和资助项目运用相关理论七个方面的统计分析要素。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年度资助项目数量和金额状况

2000-2016年自科基金共资助创业领域研究项目273项,资助总金额达9549.5万元,年度资助项目数和资助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所示。具体来看,可以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1)2000-2010年为低值增长期,在这一阶段,资助项目的数量和金额都比较少,但整体持续增长,平均增速达到40.5%;(2)2011-2015年为高值稳定期,其中2011年项目数量和金额为跨越式增长,增速分别达到126.7%和199.7%,之后步入了4年的高值稳定期;(3)2016年再次快速增长,增长模式与2011年十分相似,数量与金额的同步增长,增幅明显。

(二)资助项目类别状况

从资助类别来看,17年间的创业研究项目涵盖了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简称“青年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地区项目”)等9个类别,未涉及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类型。从中标数、中标金额和单位项目金额三个指标综合来看,资助项目集中在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4类,见表1所示。其中,(1)面上项目是自科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中的主要部分,项目数和资助额占比达到52.0%与64.1%;(2)青年项目和地区项目作为自科基金的人才项目系列,旨在稳定青年人才,扶植地区人才,在创业类研究中青年项目资助较多,项目数占到33.3%,金额占到17.6%;(3)重点项目共有5项,其中前2项分别在2002与2007年,间隔5年,平均单项资助为94.5万元,2012年达到2项,2015年1项,分布相对更密集,平均单项资助金额达到243.1万元(见表2所示)。

(三)获资助项目学科分布状况

所有创业类资助项目分布在工商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管理科学与工程、地理学、计算机科学5个一级学科,如图2所示。其中工商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属于管理科学部,其项目数和资助额占比都达到97%以上,由于目前创业研究主要以管理学、经济学的框架为基础开展,这与当前的创业研究文献分布基本一致[12];非管理科学部的研究项目基本出现在2011年以后,其中地理学学科的研究5项,计算机科学学科1项。

通过对资助项目的一二级学科分布状况开展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1)工商管理学科项目数和资助金额占比均达74%以上,主要集中于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学科领域,项目数占比67.33%;(2)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项目数和资助金额约占比20%,其中在农林经济管理、科技管理与政策两个学科领域研究相对较多,项目数占比分别为37.93%和20.68%;(3)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资助7项,涉及一般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论、管理心理与行为、知识管理和管理复杂性研究4个二级学科领域;(4)地理学学科下资助5项,全部为人文地理学学科二级学科领域,涉及社会、文化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个三级学科领域。

(四)受资助单位状况

通过对已受资助基金项目的承担机构统计发现,自科基金创业类273项项目分布在92所高校,从年度数据看,分布的依托单位数逐年增加,见图3所示。

对2000-2016年自科基金创业类项目受资助单位的中标数和金额进行统计分析,中标数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是: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总项目数达到124,占比45%;中标金额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是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总金额5062.4万元,占比53.01%,见表3所示。

(五)资助项目研究对象的状况

通过对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发现,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创业企业、创业个人以及创业团队三个领域的机理性研究,研究项目为213项,达到总资助项目数的78.02%;同时从产业、地区和国家层面开展了一些创业研究,共32项,占总研究项目数的11.72%,见图4所示。

通过对项目研究对象的更进一步细分,各项目的研究对象分布构成如表4所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特征:其一研究对象范围涵盖较广,既有从微观层面的创业企业、创业团队与个人的研究,也有针对创业产业、创业环境等中宏观层面的研究,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创业活动和创业现象开展了系统研究;其二以创业企业和创业个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数量较多,两项共达到191项,占比达到69.96%;其三开展了一些涉及中国情景下的创业研究,如开展了农民、农民工以及家族企业的创业问题研究。

(六)资助项目研究内容的状况

在自科基金委所资助的273项创业类项目中,有15项研究开展的是以创业为背景的其他方面研究,比如创业背景下的企业技术转移、合法性、产业集群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对余下258项以创业为主体的项目研究进行分类分析。

通过对258项以创业为主体的项目研究进行分析,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创业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的研究,共32项,占12.4%,涉及企业创业、社会创业、国际创业和区域创业等多种形式下的创业行为和过程研究;第二类以研究创业过程中的相关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影响机理的项目,共226项,占87.6%,依据台湾学者刘常勇、谢如梅所提出的创业研究要素分类模式框架[5],从创业家/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环境和创业绩效五类进行分类,统计258项中以各创业要素为研究内容的项目数,得到图5。

具体来看,可得出如下结论:

(1)目前对创业资源和创业者/团队的研究相对较多,分别有86和84项,占比为33.33%和32.56%;针对创业资源开展的研究中,针对创业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的研究相对较多,有40项,占总资助项目的15.50%;

(2)排在第三位的是对创业绩效的研究,有53项,占20.54%,由于创业绩效是创业行为、创业过程有效性的直接指示剂,在研究中多以因变量存在;

(3)对创业机会和创业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少,分别有29项和19项,占11.24%和7.4%,其中在创业环境的研究项目中,学者研究了诸如制度转型、经济转型、互联网发展、乡村工业化、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等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独特性。

(七)资助项目运用相关理论的状况

张玉利认为,当前的创业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是注重运用主流理论来解释和预测创业现象,二是聚焦于创业情境与活动的独特性,试图揭示隐藏在具体的创业情境和活动背后的一般规律[1]。目前在创业领域运用的主流理论有:认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动态能力观、制度理论以及创业研究的特质论、机会论和资源基础论[5-6]。通过对所资助项目的题目和关键词进行统计,有164项基金项目明确指出采用了以上的主要理论基础,运用主流理论项目分布如图6所示;图中显示社会网络理论、动态能力观和资源基础理论等理论为当前开展创业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三、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2000-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创业领域资助项目的数量、金额、类别、资助单位构成以及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所依托的相关理论方面的统计分析与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国家自科基金资助创业领域的研究增长趋势明显,2011年以后发展迅速,2016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2)创业领域自科基金资助项目类别丰富、重点突出,以面上项目、重点项目为基础的探索研究项目发展稳定;以青年项目、地区项目为基础的人才培养项目持续增长。(3)资助的学科以工商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的优势学科门类为主,如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战略管理等学科在2011年后的实现了快速发展,集中了60%以上的资助项目;此外,跨学科研究特征出现,预计将进一步加强。(4)已经形成一批稳定的高水平研究学者和研究机构在创业领域开展了持续研究,有90多所高校和研究所在创业研究上获得自科基金资助,其中获资助的前10所大学占所有资助项目数和资助金额的50%左右,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5)在自科基金资助的创业研究对象方面,项目主要集中在创业企业、创业个人以及创业团队三个领域,同时对创业产业、创业环境和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也进行了资助。(6)在资助项目研究内容方面,一类是对企业创业、社会创业、国际创业和区域创业为背景下的创业行为和过程研究,一类主要集中在创业资源、创业者/团队以及创业绩效三类企业要素方面的研究。(7)在资助项目运用相关理论方面,主要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动态能力观和资源基础理论开展研究。

(二)未来展望

在过去17年里,创业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创业现象,相关研究成果呈现爆炸式增长,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创业领域的支持力度在不断提升、支持格局也在不断完善,这为创业研究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坚实的资金支持。

创业是一种多层次重叠、多维度交织、多要素并存的复杂现象[14],随着创业实践的深入,还会出现大量新的创业问题:一些创业研究议题会向纵深发展,走向学科发展的第二或第三阶段;在典型的转型经济背景下,一些新的创业研究议题也会不断浮现[15]。所以,创业领域仍有大量的研究空间,基金委和学者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创业领域一些薄弱环节的资助和研究力度,具体可考虑以下方面的深入研究和资助。

1.加强对新创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创业活动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统计发现,我国首次创业失败率高达90%以上 [16],探讨如何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创业失败的机理以及如何规避创业风险具有十足的必要性。目前,自科基金资助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风险问题和创业失败后的学习效应机制,新创企业的成长机理是亟待深入剖析的热点课题和理论问题,因此要加强相关研究,对创业的高失败率、新创企业发展质量低下和成长差异化等问题予以关注[17]。

2.加强中国新常态背景下的国际创业研究。中国要鼓励创业,既要注重国内创业,也要关注国际创业。目前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在客观上给创业者提供了诸多国际创业的机会,如中国的高铁、核电、对外工程承包、智能电网、大型装备、建材生产线等产业在国家市场竞争力日益提升给企业国际化带来了发展机遇[18]。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学者们要加强中国情境下的国际创业研究,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的创业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具体包括:发现国家创业机会、进行国际化决策、实现资源运作、调整和优化市场进入模式以及实施创业型事件等[19]。

3.加强创业机会的深层次研究。国外学者Shane提出创业研究应围绕以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和利用为主线的创业过程研究,机会应成为创业过程研究的核心议题[20];我国学者杨俊也提出应突出创业机会在创业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挖掘不同创业机会对创业过程、行为和绩效的影响[21];根据翟庆华等学者利用知识图谱方法对1994-2011年间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检索的3279篇创业文献分析发现,创业研究主题并未表现出对创业机会的高度关注和对创业机会本身的内在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还缺乏较深层次的理论分析[6];张玉利还指出在我国研究创业机会需要关注政治变革,需要关注国有资本、国外资本、私营资本之间的博弈,这些不能仅仅用转型或转轨予以概括[22]。从前文创业类项目内容的统计分析来看,目前对创业机会领域的资助研究只有29项,在此基础上还应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4.加强创业社会网络构建过程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对创业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的研究相对较多。研究发现,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变量可以解释他们在机会识别、资源获取乃至新创企业绩效等方面的许多差异。但学者却难以解释创业者如何根据具体的创业情境与自身的条件来理性选择和建构社会网络,以及导致行为和绩效表现差异的深层次原因[14]。因此,必须加强创业社会网络构建过程的研究,通过探索创业过程与社会网络之间的共生演进关系,以增强创业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力。

5.加强对大学衍生企业的创业理论研究。大学衍生企业是独特的企业创业活动,是实现知识转移和技术商业化的有效途径,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基金资助的12项项目关注了学生、学者和技术人员以及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创建大学衍生企业,实现知识资本化和财富创造的过程,研究内容还主要集中在对衍生企业的概念内涵、企业类型、产生过程及产生影响条件等基础领域的研究[23]。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大学不断衍生出具有较高知识技术含量的新创企业,企业影响力日益提升,汲取关于新创企业、组织及商业化的相关研究成果,加强大学衍生企业的创业理论研究有显著的实践基础和现实需要。

6.探索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理论构建。基于中国情境的创业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很丰富的论文成果,但目前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业战略、关系网络和合法性研究等方面[24]。张玉利等在中国情境下创业研究的总结与展望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在制度转型、东方文化、新兴经济体等为特点的创业环境下开展创业活动的特殊规律研究[14]。所以,学者不仅要深入复杂的创业过程研究,还需要在深化中国情境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中国特色创业理论的构建,思考如何整合现有理论,朝向跨领域的整合方向迈进,发展构建创业管理中国理论[5]。

[参考文献]

[1]张玉利,龙 丹,等.CPSED概述及其学术价值探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1):11-18.

[2]Lián F, Fayolle A.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Citation, Thematic Analyses, and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11(4):907-933.

[3]姚 飞,孙 涛,谢觉萍.学术创业的边界、绩效与争议:基于1990-2014年文献的扎根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6):98-102.

[4]项国鹏,迟考勋,葛文霞.国外制度创业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基于SSC(I1988—2010)的文献计量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4):105-113.

[5]刘常勇,谢如梅.创业管理研究之回顾与展望:理论与模式探讨[J].创业管理研究,2006,1(1):1-43.

[6]翟庆华,苏 靖,等.国外创业研究新进展[J].科研管理,2013(9):131-138.

[7]刘 彬,徐 强,陈 柳.园艺学2004-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析[J]. 中国科学基金,2014(1):61-66.

[8]林清清,朱 竑,陶 伟.1987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的旅游地理学[J].地理学报,2014,69(8):1159-1176.

[9]谭志喜,孙根年.近20年国内民族旅游研究进展:基于国家社科、自科基金资助项目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142-146.

[10]胡 明.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中药事管理立项课题分析及启示[J].中国药事,2014(10):1083 -1092.

[11]朱瑞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专利领域课题状况研究:以1999-2011立项课题为考察对象[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43-48.

[12]朱晋伟,胡万梅.国际创业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基于SSCI的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J]. 技术经济, 2015(5): 36-40.

[13]张玉利,薛红志,等.论创业研究的学科发展及其对管理理论的挑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1-9.

[14]张玉利,杨 俊,等.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研究建议[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1): 1-9.

[15]董保宝.创业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1):73-80.

[16]宋正刚,牛 芳,张玉利.创业情境, 关键学习事件与利益相关者影响力分析[J].管理学报,2013(4): 013.

[17]胡望斌,张玉利,牛 芳.我国新企业创业导向、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9(4):107-118.

[18]逯新红.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落地生根[J].金融与经济,2015(8):53-55.

[19]斯晓夫,邬爱其.创业理论:前沿思维与中国愿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8):82-90.

[20]Shane, S. and S. Venkataraman.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25(1):217-226.

[21]杨 俊.新世纪创业研究进展与启示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1-11.

[22]张玉利.创业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其应用分析[C]∥第三届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2008.

[23]翟庆华,苏 靖,叶明海.基于知识图谱的创业研究发展与前沿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7):16-21.

[24]蔡 莉,单标安.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回顾与展望[J].管理世界,2013(12):160-169.

(责任编辑 王婷婷)

Abstract: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nnels to suppor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ers to carry out fund appli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273 project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rom 2000 to 2016,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search objects, such as the number, the amount of funding, the type of subsid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ubsidized units and the project,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 proposed future research proposals and direction.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 篇4

课题进行中期检查的通知

各科研课题主持人:

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管理、提升课题研究质量、充分发挥

课题研究对我院教学工作的实际指导和促进作用,决定对我院已经立项的科研课题阶段性或者中期检查评议工作。现将

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检查的分类

2013年立项的课题组织中期检查工作,2013年以前立

项的课题进行阶段性检查工作。

二、检查的依据

国家级、省级、厅级及院级各项课题均按照各级对应的《×××课题管理办法》具体组织实施。

三、检查报送

请各科研课题主持人于2014年6月13日之前把课题的相关成果清单(论文、专著、总结报告等各种形式)报送科

技处。科技处将组织专家进行评议,逾期不予受理。对于课

题结题延迟的各项课题将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咨询电话:82861199

科技处

2014.5.27

附件1: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各级各类未结题课题汇总一览表

附件2: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项目中期检查表

附1:待检的在研科研项目

附件2: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科研项目中期检查表

说明: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 篇5

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年来对植物营养学的`资助情况,并对我国植物营养学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作 者:罗晶 申建波 杨新泉 Luo Jing Shen Jianbo Yang Xinquan 作者单位:罗晶,杨新泉,Luo Jing,Yang Xinqua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北京,100085)

申建波,Shen Jianbo(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94)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 篇6

中国哲学史上对求知的方法有过许多论述,从不同角度表述了有关认识方法的各种见解,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方法的理论,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有突出贡献。孔子对求知的方法有所阐发。他强调学思并重,明确提出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注重知的 后天来源。他主张 “ 博学 ”、“ 多闻 ”、“ 多见 ”。但反对满足于获得众多杂乱无章的知识,要求用 “ 一以贯之 ” 的原则把所有的知识贯穿起来。“ 一 以贯之 ” 是通过思的功夫达到的,也是思的方法论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孔子还提出了 “ 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 叩其两端而竭 ” 等方法。他还 强调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即反对臆测、武断、固执、主观的思想方法。在孔子以后,墨子注重实际验证或实际应用的经验方法。老 子、庄子不重经验而主张直觉的方法,要求冥思以直接领会宇宙的根本。孟子讲尽心,主张反省内求,也是一种直觉 的方法。荀子将观物与 体道结合起来, 要求在对事物的观察中认识规律即 “ 道 ”、并根据道进行类推, 以求得宇宙万物的普遍知识。荀子还主张 “ 虚壹而静 ”、“ 解蔽 ” , 这是他提出的端正思想以求得真知的方法。在中国古代的名辩思潮中,惠施、公孙龙等人的论辩反映了一般与个别、相对与绝对的矛盾,他 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割裂了个别和一般、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后期墨家和荀子则注意把它们结合起来, 这一讨论对推动中国古代思想方法论的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宋到明清,哲学家们也比较重视方法论的讨论,程朱学派主张 “ 道问学 ” ,注重 “ 格物致知 ” 的综合方法,认为知为人所 固有,但必须格物以致之, “ 即物而穷其理也 ”。陆王学派则主张 “ 尊德性 ” ,即重内心 , 认为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内心,只要在内心上下功夫就行 了。清代的王夫之、颜元、戴震都比较重视认识的方法。其中王夫之把前人所讲的格物致知分解为二:格物是从事物、经验中求得道理,即 归纳法;致知是思辨推理的方法 , 即演绎法。而且,他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不可割裂的 ,“ 非致知则物无所裁,而玩物以丧志;非格物则知非 所用 , 而荡智以入邪。二者相济, 则不容不各致焉 ”。中国哲学传统还特别注重为人们校正行为、提高道德而提供准则和方法。在中国哲学中, 伦理学和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的方法论有着特别丰富的内容,认识的方法论包含在伦理实践的方法论之中。

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和《形而上学》是有关方法论的重要文献。亚里士多德发现的逻辑思维形式和规律,他所 创立的逻辑体系,到文艺复兴以前的许多世纪内,都是西方思维方法的规范。

在古代中国哲学和古希腊罗马哲学中, 还没有专门的自觉的方法论学科分支。方法论的发展与近代大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不可分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产生了探索正确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论的迫切需要。这时, 哲学作为方 法论的意义才被突出出来。近代方法论的奠基人是英国哲学家 F.培根。他推崇科学,反对遏制科学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培根在《新工具 论》中,总结了科学实验的经验,提出了新的认识方法即经验归纳法。培根用他的方法体系武装了科学,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法国哲学家 R.笛卡尔提出了理性演绎方法论。他同培根一样,反对经院哲学,主张发展科学。笛卡尔不满意经院哲学从圣经教义出发 的演绎法,认为从中得不出任何可靠的知识。他重视理性,在《论方法》一书中提出 4条方法:① 普遍怀疑,把一切可疑的知识都剔出去, 剩下决不能怀疑的东西;② 把复杂的东西化为最简单的东西,例如把精神实体简化为思维,把物质实体简化为广延;③ 用综合法从简单的东 西得出复杂的东西,他说过:“ 给我广延和运动,就能造出一个世界来 ”;④ 累计越全面、复查越周到越好,以便确信什么都没有遗漏。他曾 用这种理性演绎法从分析上帝的完满性的概念推论上帝的存在性。他主张清楚明白性,并称之为 “ 自然的光明 ” ,即理性。笛卡尔特别强调数 学,主张一切知识都应该象几何学那样,从几条 “ 不证自明的 ”“ 天赋的 ” 公理中推演出来,认为只有这种知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

英国的 J.洛克和 D.休谟进一步发展了经验主义方法论。洛克提出了感觉论的认识论。休谟提出了批判理性知识的怀疑论。欧洲大陆的 B.斯宾诺莎和 G.W.莱布尼茨进一步发展了唯理论的方法论。特别是斯宾诺莎用理性演绎法,效法几何学的方式即公理方法 , 建立了自已的哲 学体系。这时方法论已经作为认识过程的哲学根据。由于 19世纪以前,整个自然科学还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 , 只有数学和力学得到较充分的 发展,故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占着统治的地位。

I.康德第一个打破了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缺口。他从物质微粒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的矛盾统一运动来说明太阳系的形成和发展,促使了机 械唯物主义方法的破产。与此同时,他建立了庞大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力图把整个哲学变成方法论。康德批判地考察理性思维的方法以及 它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形成了先验唯心主义的批判的方法论。康德批判莱布尼茨的唯理论,说他盲目地相信理性的可靠性,全盘否认感觉经 验的必要性;也批判了休谟的经验论,说他排斥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否定普遍性和必然性,否定了科学知识。康德把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和 休谟的经验论结合起来,认为没有感性直观材料,理性思维是空洞的;没有逻辑范畴、概念,感性直观就是盲目的。但是,在康德看来,逻 辑概念范畴不是来自感性经验,而是人类认识能力自身固有的,从而实际上否认了逻辑的客观性。

G.W.F.黑格尔摧毁了康德的批判的方法论。他指明逻辑的客观性,但把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看作是绝对理念的辩证的逻辑的发展。黑格

尔在《逻辑学》中,强调了理念辩证法作为普遍的认识方法和一般精神活动方法的作用,因而他的逻辑学也就是其辩证唯心主义的方法论。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以前有关方法论研究的最高成果。

自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以后,各门科学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方法论在科学知识中的比重日益提高,方法论对科学发展 的作用也日益显著。这是和科学发展的时代特点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在:① 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使科学研究中直 观性的程度减少, 抽象化的程度提高, 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② 科学的进一步分化和综合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 促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增强,产生了系统理论等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学科。③ 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 说明的新的事实, 出现了一些佯谬, 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 产生了现代科学范畴体系的许多根本性的变 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④ 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日 益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由此产生了科学研究课题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必要,从而也产生了协调科学研 究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方法论。

科学发展的特点给哲学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观察和实验的关系、科学事实和因果性解释的关系、归纳和演绎的 关系、类推和概括的关系、假说和理论的关系、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想象和科学发现的关系、系统和结构的关系、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控制和信息的关系、规律和预测的关系, 以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等等;科学的发展对方法论的形式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科学语言的分析、科学理论的形式结构的分析、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它们的逻辑有效性的条件等等。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十分重视对方 法论

形式方面的研究,而且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贡献。但是, 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否认关于世界观科学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一切关于哲学 世界观的问题统统斥之为 “ 形而上学 ” 的虚妄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方法论的形式方面, 往往局限于对科学理论进行静态的逻辑分析, 忽视和贬低经验的客观内容,抹杀科学知识发展中的革命变革问题。自 20世纪 20年代以来,大多数科学哲学家都把自己的纲领建立在 “ 任 何自然科学的知识内容都具有确定的逻辑结构,可以用一个形式命题系统来表示 ” 这样一个设想的基础之上,这种形式化的方法和公理化的 方法, 在科学的发展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如果忽略有关事物的客观本质和真实内容, 把对事物的研究仅仅归结为关系的方法和追溯到 某种设定的公理的方法则是错误的。

20世纪 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而把对方法论的研究 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了起来。如英国的 K.R.波普尔、美国的 T.S.库恩及以后的拉卡托斯和 P.K.费耶尔阿本德等都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 明科学理论的革命和发展。波普尔把科学的发展看成是一系列的证伪过程。他强调演绎 , 否定归纳,推崇证伪 , 贬低证实。他甚至说:“ 我们并 不能认识,我们只能猜测。” 库恩提出科学发展是通过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交替发展来实现的。科学革命则是 “ 范式 ”(paradigm的取代。他 认为, “ 新理论如果没有关于自然界的信念的破坏性的变化是很难兴起的 ”。他所说的 “ 破坏性的变化 ” 是一种非理性活动的产物。他否认科学 革命变革中的继承性。拉卡托斯在吸收波普尔和库恩思想的长处, 克服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的基础上, 提出只有在科学研究纲领的一定秩序 的提出和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发展科学。费耶尔阿本德则认为,一切方法论都有自己的限度。他通过对科学历史实例的分析,力图说明在某种 理论统治下的科学是停滞不前的,并提出了推翻一个既定理论的方法,这就是 “ 什么都行 ” ,即科学家可以自由地尝试他所喜欢的任何一种程 序。他们都批判逻辑经验主义把科学发展看作单纯知识积累过程的观点。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片面夸大知识的相对性,而否认知识中 的绝对的客观内容,从而走向怀疑论。

哲学方法论是适用于一切具体科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发展了各门具体科学自身的特殊的方法论, 而且 孕育产生了一些只是反

映世界某个侧面但带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如数学方法。从历史上看,数学几乎同哲学一样古老,数学一开始就 具有科学方法论的意义。虽然,数学最初仅仅在如天象、历法、土地测量、机械等少数几门科学中起着方法论的作用,但是,世界上一切事 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量又规定着质,质量互变规律是普遍的辩证规律。因此,数学及其方法应该普遍适用于任何一门科学。马克思认 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 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现代科学的发展日益表明了这一点。数学方法已日益成为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一切科学部门不可缺少的方法。但是,数学方法仅仅涉及事物的量的侧面,因此仅靠数学的方法不能揭示事物的一切 方面,达到对事物的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同时数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和数学方法本身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因而数学 方法不能取代哲学方法论。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除了数学方法得到普遍运用外,还出现了系统论、控制论(见控制论哲学问题、信息论等横断科学。它们对诸多 科学部门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其中, 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不仅涉及到一般与个别、部分与整体、简单与复杂、原因与结果等传统的哲学范畴, 而且还提出象系统、要素、层次、结构、功能等具有哲学意义的新范畴。但是,这些方法论所涉及的都只是世界的某一个侧面,它们象数学 方法一样都是专门的科学方法论, 不能代替唯物辩证法的唯一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地位。但这些专门科学方法论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方法论在不同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科学方法论,包 括培根阐述的实验方法与归纳逻辑、笛卡儿论述的数学方法与演绎逻辑, 以及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论方法与中国曾邦哲的系统逻辑 《结构论》。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哲学方法论;研究各门具体学科, 带有一定普遍意义, 适用于许多有关领域的方法理论是一般科学方法论;研究某一具体学科, 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理论是具体科学方法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是互相

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哲学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说带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是 最一般的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有着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它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武器,也是改造现实的武器。我们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的哲学内容,并不全是马克思的首创,而大部分是马克思同意的观点,比如辩证法理论。马克思的重要贡献是历史唯物主义。

自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以后,各门科学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方法论在科学知识中的比重日益提高,方法论对科学发展 的作用也日益显著。这是和科学发展的时代特点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在:① 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使科学研究中直 观性的程度减少, 抽象化的程度提高, 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② 科学的进一步分化和综合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 促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增强,产生了系统理论等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学科。③ 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 说明的新的事实, 出现了一些佯谬, 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 产生了现代科学范畴体系的许多根本性的变 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④ 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日 益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由此产生了科学研究课题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必要,从而也产生了协调科学研 究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方法论。

科学发展的特点给哲学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观察和实验的关系、科学事实和因果性解释的关系、归纳和演绎的 关系、类推和概括的关系、假说和理论的关系、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想象和科学发现的关系、系统和结构的关系、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控制和信息的关系、规律和预测的关系, 以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等等;科学的发展对方法论的形式也提

出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科学语言的分析、科学理论的形式结构的分析、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它们的逻辑有效性的条件等等。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十分重视对方 法论形式方面的研究,而且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贡献。但是, 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否认关于世界观科学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一切关于哲学 世界观的问题统统斥之为 “ 形而上学 ” 的虚妄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方法论的形式方面, 往往局限于对科学理论进行静态的逻辑分析, 忽视和贬低经验的客观内容,抹杀科学知识发展中的革命变革问题。自 20世纪 20年代以来,大多数科学哲学家都把自己的纲领建立在 “ 任 何自然科学的知识内容都具有确定的逻辑结构,可以用一个形式命题系统来表示 ” 这样一个设想的基础之上,这种形式化的方法和公理化的 方法, 在科学的发展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如果忽略有关事物的客观本质和真实内容, 把对事物的研究仅仅归结为关系的方法和追溯到 某种设定的公理的方法则是错误的。

20世纪 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而把对方法论的研究 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了起来。如英国的 K.R.波普尔、美国的 T.S.库恩及以后的拉卡托斯和 P.K.费耶尔阿本德等都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 明科学理论的革命和发展。波普尔把科学的发展看成是一系列的证伪过程。他强调演绎 , 否定归纳 , 推崇证伪 , 贬低证实。他甚至说:“ 我们并 不能认识,我们只能猜测。” 库恩提出科学发展是通过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交替发展来实现的。科学革命则是 “ 范式 ”(paradigm的取代。他 认为, “ 新理论如果没有关于自然界的信念的破坏性的变化是很难兴起的 ”。他所说的 “ 破坏性的变化 ” 是一种非理性活动的产物。他否认科学 革命变革中的继承性。拉卡托斯在吸收波普尔和库恩思想的长处, 克服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的基础上, 提出只有在科学研究纲领的一定秩序 的提出和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发展科学。费耶尔阿本德则认为,一切方法论都有自己的限度。他通过对科学历史实例的分析,力图说明在某种 理论统治下的科学是停滞不前的,并提出了推翻一个既定理论的方法,这就是 “ 什么都行 ” ,即科学家可以自由地尝试他所喜欢的任何一种程 序。他们都批判逻辑经验主义把科学发展看作单纯知识积累过程的观点。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片面夸大知识的相对性,而否认知识中 的绝对的客观内容,从而走向怀疑论。

哲学方法论是适用于一切具体科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发展了各门具体科学自身的特殊的方法论, 而且 孕育产生了一些只是反映世界某个侧面但带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如数学方法。从历史上看,数学几乎同哲学一样古老,数学一开始就 具有科学方法论的意义。虽然,数学最初仅仅在如天象、历法、土地测量、机械等少数几门科学中起着方法论的作用,但是,世界上一切事 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量又规定着质,质量互变规律是普遍的辩证规律。因此,数学及其方法应该普遍适用于任何一门科学。马克思认 为 , 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 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现代科学的发展日益表明了这一点。数学方法已日益成为包括自然科学、社 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一切科学部门不可缺少的方法。但是,数学方法仅仅涉及事物的量的侧面,因此仅靠数学的方法不能揭示事物的一切方 面,达到对事物的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同时数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和数学方法本身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因而数学方 法不能取代哲学方法论。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除了数学方法得到普遍运用外,还出现了系统论、控制论(见控制论哲学问题、信息论等横断科学。它们对诸多 科学部门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其中, 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不仅涉及到一般与个别、部分与整体、简单与复杂、原因与结果等传统的哲学范畴, 而且还提出象系统、要素、层次、结构、功能等具有哲学意义的新范畴。但是,这些方法论所涉及的都只是世界的某一个侧面,它们象数学 方法一样都是专门的科学方法论, 不能代替唯物辩证法的唯一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地位。但这些专门科学方法论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有着积极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对于我们进行科研工作的指导意义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时,在其过程中总会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提供的方法论反过来会影响和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或许 是有意识的,或许是无意识的。而自然辩证法就为完善和拓展我们的世界观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对

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们可以 开阔自己思路和视野, 学会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范围来思考问题, 所以自然辩证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指导和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下面, 我就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具体内容,谈一谈自然辩证法对科学研究指导和帮助作用。

科学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但是科学理论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经过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最后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是 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科学实验的过程,我们需要利用实验这种形式和方法来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待 实验材料累积到一定程度, 我们便形成了对于实验对象以及实验本身的感性认识。只达到感性认识通常是不够的, 因为科学的理论不是一下 就能达到和完成的,在得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或假说,反过来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些假说并检验这些假说。在科学实验上不断检验为正确的假说, 在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抽象和概括, 就可以逐渐过渡成为科学的理论。以上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大致 过程,其中的过程是很复杂的,但是基本都要经过:实验、抽象、假说这几种过程和方法。

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古代科学实际上几乎是完全没有实验研究的, 而大多是一些原始观察 和经验描述, 像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 也是依靠及其简单的设备在偶然条件下实现的。现代科学实验是在科学技术达到到一定水平时才发 展起来的。较之于直接观察和经验描述, 科学实验有很多优越性, 它可以通过对实验材料的进一步加工, 把事物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揭发出来。可能某些人会有疑问,我们目前的很多科学实验,大多是在一些简单和极端条件下进行的,难免有脱离实际的问题,其实有想法有其一定道 理,但是未免太具有局限性。人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从局部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如果一开始不把局部和简单事物了解清楚, 那对于整体和复杂事物的了解将更加困难。当然,如果认为简单事物的机械叠加就是复杂,局部事物的简单集合就是整体也是不对的,那就 陷入了形而上学。实际上科学实验是分析研究的一个必须要阶段,没有这种过程,就不可能在更高层次上有正确的综合。总之,科学实验在 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脱离科学实验而空想理论,难免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科学研究中的抽象就是把复杂的条件暂时简化,暂时撇开那些次要因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比如我们在设计程序和电路时, 往往会先设定一个简单的环境, 来验证我们的设计是否合理和工作正常, 在工作正常条件下, 我们再进一步考虑在一些复杂条件下出现的问 题,在反复实验并解决各种问题后,就最终得到一个可以经得起考验的成熟设计。而在实际科研工作中,我们不仅回来实验室内简化实际条 件,还经常运用思维能力,暂时撇开次要因素,来抽象地进行研究。特别是科学上的一些概念和理论,但从实验角度很难进行直观的表达, 所以就常常需要对一些抽象的理想形态进行研究。

在抽象过程的某一阶段,科学理论的发展又常常表现为假说的形式。在这个阶段中,认识以及具备了理论的雏形,但是还不够成熟。恩格斯曾经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这说明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阶段。使用假说的方法,并不是 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想, 而是必须基于一些事实和现象为依据, 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正确原理的推广, 它不能和已知为正确的事实或者已经由 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相冲突。而由于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全面,可能出现很多中假说并存的局面,比如关于生命的起源,就有多重假设 存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其中某一种假说是正确的,但是更多情况下,这些假说是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这种情况,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是 大有裨益的,通过不断的争论和讨论,我们最终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假说的形成与我们的世界观是相联系的,正确的假说往往是在一定程 度上运用的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而获得的结果,而如果缺乏科学的态度,从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得到的假说往往的错误的,不但不 能对于科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反而会误导我们。

哲学,当人们用它去说明世界的时候,是世界观;当人们用它去指导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时,就成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其中的自然辩证法,它与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关系特别密切,也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去对待。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化,使哲学成为专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但哲学并不因此而失去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推动 哲学前进的,并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的头脑,而是日益发展的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近代自然科学为哲学的概括提供了大量的实证知识。

笔者认为,遇到新课题正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价值之所在。数学大师希尔伯特就曾经说过:“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 充满着生命力。”正因为自然辩证法的物质观、时空观等方面面临着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出现的若干新问题,它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笔 者深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科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自然辩证法对提出的新问题会作出令人满意的哲学概括,从而也促进自然辩证 法本身向前发展。大量科学史实表明:自然辩证法必须植根于自然科学研究这片沃土。首先,它的每一个哲学概括都来源于自然科学研 究的实践,并回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去经受检验。虽然哲学家的思辩是重要的,但自然科学的进展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这 是不容置疑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者必须经常地从自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中吸收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的各种基本原理。实际上,任何哲 学,只有当它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经受得住自然科学研究的严峻考验,它才是有力量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在任何时候,自然辩 证法都必须随着自然科学研究的进展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内容。

二、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化, 使自然科学研究高度集中于考察某一个相对狭窄的专业领域, 但并不取消它与哲学的联系。因为自然科学中的 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论要求从总体上和本质上给予解释, 而且科学研究的方法更离不开哲学的帮助。一般说来, 人们对自然界各种对 象的研究基本上要通过精密的观察和测量, 并运用理论思维进行分析概括而得出结论的。它既要求有坚实可靠的实验基础, 又并不停留在对 实验结果的描述和经验规律的概括上,而是力求发现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内在联系及其定量关系,形成新的概念,概括出普遍规律,建立起严 密的理论逻辑体系。人们在探索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建立系统的科学理论的道路上, 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事 物的经验,要使用一些概念、范畴,运用一些方法,经

历认识发展的一定过程,这就自觉不自觉地把哲学思想引进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中。正如恩格斯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 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

可以说,作为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作用贯穿于我们从事科研活动的全过程。首先在如何选择科研课题、确定研究方向的问题上,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主攻目标等等,都是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有自然辩证法作指导,就容易从平常的事物或现象中,发现不平常 的情况,从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就能够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经验材料为依据,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去唯物地、辩证地分析未知的自然 事物, 从而确定出能有创见、能出成果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在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问题上, 除了动手去做, 还需要思维, 有计划、分步骤、有目的地把实验完成。有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指导,就可以注意到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注意到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设计出 切实可行的实验来;就可以注意到自然事物都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求出某些因素之间量的关系,分析出质量互变的外因与内因,从而对实 验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提出新假设、建立新理论的问题上,有自然辩证法思想作指导,就可以排除各种毫无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和 迷信, 把假说建立在一定实验事实和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就可以勇于让假说回到实践中去验证, 使之在反复实践验证中得以完善而上升为理 论;就可以使建立起来的理论做到客观、全面、系统和逻辑严密;就可以正确认识各种科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和真理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从而 把科学研究引向深入。从发展的眼光看,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原有的一门学科向纵深发展,演 变出许多分支学科;而各门学科的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在边缘交叉地带、在横断面上、在各种知识的融汇贯通中形成了更高层次的新兴综 合性学科。这就使自然科学与哲学出现了联系更加紧密的整体化趋势。

一、科学事实

1、定义: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所作出的真实描述。

2、事实的三个层次

客观事实——是指客观存在。客观事实的特点是:客观性、无限性,无对错真假之分。

经验事实——是指纳入人类认识范畴的客观事实。其特点是渗入主观经验,有对错真假之分,而且具有个体差异。

科学事实——是指纳入科学认识的客观事实。其特点是:客观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存在着对错真假的问题。

3、经验事实与理论事实:理论事实是指按照某种理论推理得出的关于某种客观存在、关系、规律的断定。如黑洞、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等。理论事实可以转变为经验事实,也可能只能用理性把握。

4、两种错误观点:唯心主义经验论:不承认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机械唯物论:认识类似于照相机、复印机

5、科学事实的特点:客观性;可重复性:他人能够重现;个别性:单称而非全称;独立性:理论变,事实不变

1、定义:观察方法是指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感觉器官或仪器,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感知和描述研究对象,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理解要点:目的明确;系统全面;有理论指导;感性层面;自然条件下

2、特点:目的性与计划性;自然性:伤寒的四个周期;结果的可重复性、精确性

3、观察方法分类: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感觉器官,方便但有限,易出错。间接观察:仪器设备,扩展范围与深度,结果精确,可持续进行。质的观察与量的观测——质的观察:对事物现象定性。量的观测:对事物、现象定量,非常重要。

4、观察方法的作用:创立理论和假说的基础;检验假说和理论的标准

5、观察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要求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实现象。其反面是主观性,包括主观选择与期望。

全面性原则——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认识对象。意义有三:一是避免片面性,二是系统观察,三是注意观察的条件性。

1、含义:根据研究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干预、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是思维能动性与技术 手段的有机结合。

2、实验方法的分类: 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定性实验是确定事物的有无,定量实验的确定事物的数量。

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直接实验是指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间接实验是模拟实验,是通过研究模型来认识原型。

模拟实验——因原型重要或巨大,不适宜直接实验,如人体、三峡大坝。模拟实验包括物理拟两种。

析因实验——模拟和数学模寻找某种既定结果发生的原因,如疟疾的传染源。因果联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结构分析实验——测定和分析研究对象的结构,如人际关系。

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设立两个及以上对照组,比较分析多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如个体差异、心理因素的影响等。

3、实验方法的特点: 实验方法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实验是在思维中将客观事物的性质、结构、关系抽象出来的能动过程。如巴斯德在与普歇就 “生命自然发 生问题”争论的系列实验。

揭示事物的内在性质、结构、过程和关系——阿基米德对金冠的实验,外科医生亨特关于梅毒与淋病的实验。

实验方法精确、经济、快捷;实验方法可简化纯化自然;实验方法可重复自然现象 ——自然现象往往是一过性的,实验则能够留住自然的脚步。

实验方法可强化自然现象。

4、实验方法的作用:实验方法是提出新思想,检验新假说的重要方式。

1、中性观察假设:观察结果是主观对客观的忠实反映,坚持简单的正确与错误划分标准。不同的人在同一条件下观察同一对象,其主观反 映一致。要求科技工作者在观察活动中保持纯粹的客观性。

2、观察的心理特点:观察是知觉过程,知觉存在着错觉,还具有选择性、组织性、整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中性观察的不可能。

3、影响观察的因素

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对同一对象,看到的信息与知识和经验成正比。如语言学家分析出 are 和 were 的区别。

心理定势:原发性癌与继发性癌

语言和假说的引导:“要不要鸡蛋”与“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梦的研究中不同的提问方式:“你刚才在做什么梦?”与“你能想起醒 来之前发生什么事情吗?”

观察维度:二维还是三维

3、结论及其意义: 观察受理论的影响——纯粹的中性观察不存在,观察活动及其结果受理论的影响。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认识过程是人的创造过程,不能将认识理解为机械反映过程。

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在集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之间保持平衡,注重培养发散性等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科技工作者开放的态度——由于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存在着区别, 有可能出现科学事实多样性的结果, 对此应该持开放的态度。基于同一事 实有可能得出不同的假说。

4、观察结果客观性问题:与艺术等表达情感需要的人类活动不同,科学事实具有同一性。科学家通过实验或逻辑检验实现消除差别的目的, 最终达到一致。

一、技术的定义:人类通过运用自然规律创造的满足需要的物质手段、工艺方法及掌握这些手段和方法的技能体系。

理解要点:

1、技术目的

2、人的能力

3、人的经验、知识 :软件

4、物质手段 :硬件

关于硬件: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关于软件:设计、制造知识;使用知识与方法;接收、理解与解释;人们往往重视硬件,不重视软件。

二、技术的特性

1、社会性——技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技术反映社会需要方向

2、选择性——同一目的,可以采用不同技术手段满足。选择的道德原则问题。

3、创造性——技术是人类能动性的表现。

4、容许性——技术应用时允许一定的误差范围。医疗事故的不可避免性(知识欠缺、能力欠缺、不可避免的错误。技术的可改进性。

5、直接的经济效益——技术的使用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技术可以进入技术市场进行交易。

6、保密性——技术秘密不可轻易泄露。

三、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科学与技术独立发展阶段;技术进步依赖科学进步;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

2、区别: 目的不同——科学是发现自然的秘密;技术是控制自然的手段

形态不同——科学研究的最终产品是知识;技术研究的最终产品是仪器设备等物质形态。

选题方式不同——科学的选题由问题决定,多为自由探索方式;技术选题由社会的直接需要决定。

研究期限不同——科学研究目标不明,条件不明,期限不确定;技术研究目标明确,期限相对确定。

经济效益不同——科学研究的效益呈现长期的特点,具体效益不确定;技术的效益明确,可直接计算。

评价标准不同——科学的评价标准是逻辑与事实;技术的评价标准是有效性、先进性。

研究动力不同——科学研究追求理解自然奥秘和了解之后的名誉;技术发明追求经济效益和利益。

四、技术进步的方式

1、技术发明:是寻找到新的技术,如抗生素、输血技术等发明。发明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可行性等特点。

技术发明的类型——由科学事实导致的发明,如 X 光技术;由理论导致的发明,如免疫技术;由经验导致的发明,如青蒿素。

2、技术革命:由一系列技术发明引起的某个领域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现代医学的技术革命——外科技术革命;内科激素类药物导致的革命;抗生素应用导致的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技术革命;成像技术导致的诊断学 的技术革命;遗传工程技术革命。

3、技术革新:技术原理不变,但进行改进,追求更好的效果。如半合成青霉素。

4、技术综合:将实现同一目的的多种技术进行重组,形成合力。

5、技术转移:将其它领域的技术转移到新的领域,包括硬件、软件、人才三个方面。

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的作用;观察方法;实验法

什么是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人们通常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上使用“事实”这一概念 “事实 1”或称为“客观事实” :

第一种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客观存在的,被观察到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它指的是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本身 ,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事实。“事实 2”或称为经验事实: 第二种是指用某种语言描述被观察到的客观事件, 现象和过程所得出的经验陈述或观察判断, 是通过经验的、实践的途径确立了的真实判 断。这种事实是一种知识形态的事实,即关于事物的比较直接的,比较确实的知识。

事实 1与事实 2的区别---“事实 1”是在观察和实验中被观察到的,但又不依赖于观察者而存在的客观事件,是第一性的。“事实 2”则是观 察者对“客观事实”的观察描述,是对记录到的“事实 1”所作的陈述和判断。

科学事实指的是事实2而不是事1。事实1在科学归纳过程中无法直接使用。只有转化为事实2才能被科学认识所利用。所以,科学事实是 指事实2意义上的事实。但是,并不是一切观察陈述都是科学事实,只有为经验或实践所检验过的,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观察陈述,即真实 判断,其内容才具有客观性,才称得上科学事实。由于人的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在观察陈述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污染” , 从而带来易谬性,在经验事实中掺杂着虚假的事实描述。因此,在科学研究中,不仅要把“事实1”和“事实2” ,即客观事实和经验事实 相区别, 而且要将经验事实中反复多次被经验确定了的真实事实与未经检验的 “事实” 相区别, 要随时注意从观察陈述中清除主观因素的

“污 染” ,从中把握住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内容,如此方能确立真正的科学事实。

下几个基本特征:

其一,它描述的对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过程;其二,它描述的是已经成为人们科学探索的对象,被人们在科学观察和实验中观察到了的那些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其三,它是由经验检验过的人们对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的正确反映。那些不正确地反映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的描述则不能称之和“科学 事实”。

“不管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腾 起来。”在科学研究中,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抽象和开拓新研究领域的实践基础,是形成检验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补充 和发展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科学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通常被人们简称作“观察”

变革和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一点是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的主要区别。因为,在实验中也必须运用观察方法,但从科学方法来说,它已经 包容在实验方法之内, 并非单纯的观察方法了。观察方法虽然不具有实验方法那种变革和控制研究对象的优点, 但由此却使它具有比实验方 法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除了在实验中必须运用观察方法之外, 在那些还不可能或不宜运用实验方法来变革和控制研究对象的领域, 观察方

方法,如天文学观察;第二,当研究课题的性质不允许对研究对象加以干扰或变革时,如临床观察,物候学研究等也必须采用观察方法;第 三,以直接记录或描述自然事物或现象为基本前提,或仍处于描述阶段的那些新兴科学,观察方法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如动、植物形态 是它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观察并不是凭借人的 感官盲目地看。观察作为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积极能动的。人们正是根据所要解决的课题,制定观察的计划,确定观 察的对象,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法、步骤,等等。这一特点,使之区别于一般感性认识活动。

也就是说,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被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到或者借助观察仪器最终被感官间接感知到。这一原理承认观察对象是不依赖 于观察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同进又承认这些客观对象能够同观察仪器和观察者发生相互作用, 因而客观对象的信息可以直接或间接 地被观察者所反映,所把握。坚持可观察性原则的意义:第一,这条原理意味着科学技术研究必须将那些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不和其他物 体发生作用的, 因而也不能传递任何住处的各种臆想客体(如神灵、上帝之类 坚决排除在外, 科学观察只能在原则上可观察的领域内进行。第二,可观察性原则要求构思和设计观察仪器,以及选择观察场合和条件,必须充分注意观察手段和观察对象的能见度,即能够把对象的信 息显露出来。这对于微观和宇观客体尤为重要。观察手段和条件应当在最大限度内使微观象和宇观现象达到宏观范围内被感官所接受。第三, 这条原则还要求观察者辩证地把握观察对象同手段和观察者本身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本身具有客观性,既不是主观随意加上的, 也不是随意可去掉的,而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这种相互影响的客观性。这一点和后面专门讲到的观察的客观性原则是一致的。第四,可观察 性原则对于假说的观察检验具有重大价值, 它实质上同后面讲的假说的可检验性问题是一致的。即假说推演出来的关于事实的结论, 应当是

原则上可以通过观察到的科学事实加以检验的,否则假说是不可取的。当然,这和技术上的可观察性密切相关,在理论层次上假说的可检验 性,归根到底取决于经验层次上的可观察性。

根本目的在于获取对象的事实材料,因此为了提高观察效率和保证观察材料可靠,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这一根本原则。

第一 要以正确理论为指导,避免主观偏见。

作为有目的的科学观察总是以某种科学理论为背景, 因此观察中必然渗透着理论因素, 美国科学科学哲学家汉森于是 1958年明确提出了 “观 察渗透理论”的重要命题。他指出:“由于各人具有不同的经验,认识和理论,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知识,所以不同的人可能从同一对象中观 察到不同的东西;进行观察陈述必须运用某种语言,作出具有某种理性结构的判断。这样,就会导致两种可能: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 理论来指导观察,将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的甚至错误的理论和观点渗透到观察之中,就会导致观察的主观性和易谬性。” 在观察中,导致观察主观性的因素有先入之见,无意过失,假象和错觉等。先入之见主要由假说的错误或过分相信自己的假说所造成。(举 例:荆人失斧如果假说是错误的,观察者把它作为“有色眼镜” ,只观察到某些似乎能证明自己假说的现象,对大量同假说不符合的现象 则视而不见,或者用假说去歪曲观察结果等,都会陷入观察的主观性。无意过失主要指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无意识地渗入了某种主观因素, 使观察者用自己过去的经验、知识,去填补观察中的空白,从而作出错误的观察陈述。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 但却给人一种同事实真相不同的错误感觉。假象往往和人们观察事物的直观角度有关。当人们站 在地球上观察太阳运行的现象时,看致电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似乎太阳在围绕地球运行, 这就是一种直观的假象。错觉的产生则和人的感官 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把左手放进热水而把右手放进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把两手同时放进温水中,这时,左手感觉到水是

冷的, 而右手感到水是热的。这是由感官的温差而引起的错觉。导致观察主观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随时注意防止和克服。坚持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采取重复观察和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观察等,对于防止和克服观察的主观性,达到观察的客观性,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 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动态的观察,防止片面性。

列宁在谈到辩证法要素时着重指出:“应当从事物的关系和它的发展去观察事物本身。” 这就是说应当从事物的空间分布上, 观察事物的各个 方面,事物的全体;从事物本身的关系以及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相互联系上,观察事物的整体特征和事物在环境中或更大系统中的表现;从事 物的演化上,系统观察事物变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和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等等。

第三 要注意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观察条件,避免次要因素的干扰。由于客观事物常常相当复杂,其过程往往不那么纯粹和单一,本质很容易为纷繁的现象所掩盖。要使观察材料反映事物的客观本质,就必须 暂时撇开与当前观察无关的内容, 撇开次要的过程和干扰因素, 使事物的自然状态即具体复杂的表象形态变成比较纯粹的形态, 让其主要过 程充分暴露出来。为此就必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并且选择那些干扰比较小的环境去进行观察。例如,伽利略最早提出了测量光速但却未 能解决它。在当时的条件下,对地面上光源发射的光进行观测来决定光速是不可能的。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雷默采用天文观察的方法,选 择木星卫星的星蚀作为观察对象, 在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木星之间时和在地球再运行到太阳另一边时, 分别测星蚀出现的周期, 发现后者要比 前者长一千多秒,由此推算出光速为每秒 225000公里。虽然精确度很差,但却第一次通过观测的方法肯定了光速是有限的。雷默的初步成 功可以说是与他选择典型的观测对象和观测条件密切相关的。

绪 论

一、两个名称的并存

“ 自然辩证法 ” 一名来自于恩格斯书稿《自然 辩证法》(1873-1886 ,主要讲三个方面的辩 证法: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和 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

“ 科学技术哲学 ” 一名与 20世纪 80年代西方 科学哲学开始传入我国有关, 西方科学哲学把 科学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 着重探讨科学的划 界、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发展的模式等问题, 原则上不谈论自然界和各门自然科学理论中 的哲理。

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有学者主张用 “ 科学技 术哲学 ” 来取代 “ 自然辩证法 ” 来作为该学科的 名称。

《自然辩证法》 与西方科学哲学都不探讨技术 问题, 但由于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技 术与科学的密切联系, 对技术的哲学思考也被 纳入该学科领域。

目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中, 采用 了 “ 科学技术哲学 ” ,而研究团体、学术刊物、课程名称仍叫 “ 自然辩证法 ”。

两种名称并存反映了在这个学科领域存在着 两种传统:把该学科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分支, 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来 研究这个学科;在欧美科学哲学的背景下来理 解这个学科, 强调是哲学的一部分, 强调国际 学术交流,强调语境的统一。

二、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亦称 “ 科学技术哲学 ” 自然辩证 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 支学科,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 , 研 究自然界的辨证本性、认识和变革自然的辨证 过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辨证关系.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中介性:自然辩证法是沟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 各门具体科学的桥梁 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从学科本性上属于哲 学。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对象 辩证法

辩证法(dialectics 源出希腊语 “dialego” ,意 为谈话、论战的技艺, 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辩证法有不同的认识, 马 克思主义认为,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发展的 学说。

主线:人与自然关系

五、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

辨证自然观: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 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与价值、科 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

六、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启发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 哲学为什么能启发科学? 哲学因具有怀疑、批判和叛逆的精神, 所以能 够成为新科学之母。哲学是科学的先导、“ 侦察兵 ”

2、提高研究人员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七、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原典和经典 注重相关学科的知识 第一章 科学观

一、科学划界的含义

1、含义 所谓科学划界就是寻求科学与其它知识的 区别及其标准, 回答¡°什么是科学¡±这一 问题的科学哲学领域。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考与讨论:科学的本性是什么?

2、历史上的主流观点及困难

从亚里士多德到 18世纪末的哲学家、科学 家都把科学知识的确实可靠性作为科学区 别于非科学与伪科学的本质属性。19世纪随着认识论中可错论观点的出现和 胜利, 科学的确实可靠性标准便弱化为科学 方法的确实可靠性标准, 但稍后便被证明同 样是站不住脚。

二、科学划界的基本标准

1、可检验性标准

必须包含有关于自然界的信息, 从而能够被 观察和实验证据所检验。必须能够经受住检验。

3、超量内容标准

必须比旧理论包含更多的信息, 具有更强的 解释力

4、逻辑性标准

概念必须清晰,逻辑必须自洽

5、相容性标准

必须能够与当下主流的科学观点相容, 进而 能够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

以上第1、5标准在用来判定一个理论是否 是科学时都不能被绝对化, 因为观察与实验 渗透理论, 并非完全客观;而过于强调相容 性标准, 又有可能压制重大科学创新, 阻碍 科学发展。

三、科学划界的意义

关于科学划界的努力是一项无止境的事业。虽然科学哲学至今仍无法给出一个清晰、一 致、可操作的标准, 但科学的基本形象是清 楚的, 作为科学划界标准的必要条件也是明 确的。

科学划界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有利于明确 科学的知识特性, 更有效地揭露伪科学甚至 反科学,维护科学的尊严和社会形象。第二章 技术观

一、技术的含义 • 定义

–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依靠自然 规律而创造的各种调节、改造、控制自然的 手段。要素

– 技术要素技能说 – 技术要素工具说 – 技术要素知识说

• 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既包括客体工具以及 由这些工具组合起来的机器等物质要素, 又 包括主体的知识、技能等精神因素, 是物质 形态与精神形态的统一体。

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 二者是不同的知识

– 科学关注 “ 事物是怎样的 ”;技术关注 “ 事 情应怎样做 ”。

– 明言知识在科学中所占的比例和位置比 在技术中更大、更突出, 而难言知识在技术 中比其在科学中占有更大的比例和更突出 的位置。• 目标不同

– 科学旨在揭示自然界固有的、不以的意志 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 技术在于利用、干预和控制自然, 旨在有 所发明,创造新工艺和新产品。评判标准不同

– 科学的评判标准在于真理性 – 技术的评判标准在于有效性

三、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及其当代特点 • 17世纪以前:科学与技术的相对独立发展 – 起源于两种不同传统。

– 技术早于科学而出现,在独立于科学的状 态下得到发展。

– 早期技术是经验性、技能性的,操作者是 决定因素,具有封闭性和发展缓慢性。• 17-19世纪:科学与技术的联姻

– 手工操作变为机器生产;匠人转变为工程 师。

– 17-18世纪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影响有限 – 19世纪,科学与技术都有了相当发展之 后,二者的相互作用才真正开始

• 当代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趋势

– 17-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普遍跟在技术 后面,力图解释技术发挥作用的现象,并使

之理论化,以便改进和再生产这些现象;– 19世纪后期开始科学与技术出现相互补

充的一体化趋势。

– 科学为技术提供越来越多的理论贮备,技

术也越来越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和解释。– 技术渗透到科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为科学

研究提供技术手段;技术需要为科学研究指 明方向。

工业研究实验室 —— 高科技园区:产、学、研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研究实验室,指从事非农业生产的私 人公司所维持和管理的从事研究和发展的

特殊机构。

– 20世纪,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趋势日 益加强,高科技园区成为融产、学、研一体 化的新的组织形式。

• 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与产业间的相互渗 透的时代特点 • 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有利于科学技术高效、快捷地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

• 使科研开发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有利于解决高校办学资金不足的困难,同 时使企业获得更大收益。

第三章 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一、科学事实(一含义

科学事实是借助于科学语言对观察和实 验中所揭示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 过程的记录和描述。

客观事实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客观存在的 事件、现象和过程,是独立于人的意识 之外的客观存在。

联系: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前提和基 础;科学事实是客观事实转化的结果。区别:客观事实不包含任何主观因素, 无所谓对错;科学事实包含有主观认识 的因素,具有可错性。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

经验事实是人们借助于日常语言对生 产、生活实践中所揭示的客观事件、现 象和过程的描述或记录。

联系:具有可错性;可以相互转化。区别:反映途径不同;科学价值不同。(二关于事实的几种哲学观点

观点 1:存在客观事实,科学事实能够反映 客观事实

观点 2:否认客观事实的真实存在,把客观事 实与科学事实都看作是纯粹主观的 观点

3、客观事实即使存在,科学事实也不能 正确反映客观事实。(三科学事实的特点

1、科学事实受理论影响

描述客观事实的科学语言带有理论成分。

2、个别性

科学事实是对特定观察者的特定观察对象 的记录,所以是单称陈述;是直接的,不 包括演绎推理。

3、可重复性

科学事实可重复检验。科学事实之所以可 以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不在于它的正确 性,而在于它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程序被 检验。

4、相对确定性(四科学事实的作用

1、科学事实是建立、发展科学理论的基础。

2、科学事实是检验、评价科学假说、理论 的依据。

3、开辟新的科研领域,制定新的研究方法的 向导。

二、科学观察

三、科学实验

四、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五、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1、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主体渗透理论。观察者所看到的东 西不仅仅取决于被观察的事物, 而且还 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观 察的内容、观察资料的收集直至结果的 分析, 其中都蕴涵着观察者原有的理论 知识。

观察操作渗透着理论。观察几乎都要借 助一定的观测仪器和设备来进行, 因此 要了解仪器、设备的基本构造原理、使 用范围及其稳定性;操作技能本身是理 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体。

“观察语言” 渗透着理论。对观察结果 的陈述必须以拥有合适的概念框架的 知识或理论为前提。

2、观察应该渗透正确的理论 观察中理论的渗透是避免不了的;要完成一个观察过程必须理论的渗透,渗 透正确的理论对于完成观察以及保证观察 的正确性是必不可少的。

避免渗透错误的理论。第二节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一、科学假说的含义与特征(一含义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 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 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 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科学假说的特征 具有一定的猜测性 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具有原则上的可检验性 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指一个假说在 当时当地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不具 有可检验性, 但一旦条件具备, 就 可检验了。

4、一般来说,不应与科学家所处的背景知 识体系中已经经过严格检验的科学事实、规 律或理论相矛盾。

二、科学假说的作用

1、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2、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

3、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4、错误的假说对科学研究也有意义。

三、科学假说的形成(科学发现问题(一归纳主义学派

1、观点

存在着一个形成假说的机械程序, 即归纳法。运用这个机械程序对观察 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就可以得出对该 现象进行解释的假说。科学发现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观察和记录一切事实 分析这些事实并加以分类 由之归纳地导出一般结论 进一步检验这些一般结论

2、评价

优点:肯定了经验材料和归纳逻辑在科 学发现中的作用。

缺陷:科学发现并非仅仅是机械逻辑推 理,更是充分发挥非逻辑思维的创造过 程。

观察材料的收集离不开非逻辑思维。理论假说的提出离不开非逻辑思维。(二演绎主义学派

1、观点

假说形成不受事实与理论的限制, 完 全是一个非逻辑思维过程。

2、评价

优点:肯定了非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中 的作用。

缺陷:夸大了科学发现的非理性特征, 忽略了逻辑思维、科学事实、背景知识 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三辩证的观点

假说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思维过程,它 是在一定的背景知识和科学事实的基础 上,通过逻辑思维(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类比等 和非逻辑思维(想 象力、直觉、灵感、顿悟等的综合使 用而形成的。

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自学

四、科学假说的检验(科学评价(一检验的三个步骤

1、从假说中推导出预期的可观察事实的

陈述,即检验蕴涵。

2、设计实验, 检验假说的检验蕴涵是否 符合事实。

3、作出检验论证

(二科学假说证实的逻辑及困难

1、证实的逻辑公式 H(待检假说;O :检验蕴涵 I:初始条件;气体的最初体积是 1升,最初压力是一个大 气压(初始条件

从波义耳定律推出在温度不变条件,当气体 压力增加到两个大气压,气体体积将会减少 到 1/2升。(由假说到检验蕴涵

现在将气体压力增加到两个大气压,气体体 积果真减少到 1/2升。所以,波义耳定律正确。

2、证实的困难

归纳的困难。观察事实不能证实一个假 说,而只能确证一个假说,即只能对假 说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因为假说的检 验蕴涵是无法穷尽的。

多种竞争假说的困难。对于一个或多个 检验蕴涵,逻辑上可以有无限的假说能 够解释

(三科学假说证伪的复杂性

1、证伪的逻辑公式

2、证伪的复杂性 实验本身的可错性

实验条件不具备;观察受理论影响;实验操 作不当;仪器不精密等。初始条件的可错性 辅助性假说的可错性 假说刚刚提出时不完善

五、科学假说发展的趋势(一科学假说的进化

在实践检验中假说能够说明的事实越来 越多,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越来越大,转化 为理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情况被称为 假说的进化。

判断假说是否在进化不能只着眼于一时一 事,应全面分析。只要假说的基本观念或核 心思想内容在发展中能得到保持而不被否 定,那就要估计假说进化的可能性,并努力 使假说得到发展。

发展假说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1、坚持假说的基本观念或核心思想,不断 充实内容,补充例证,深化认识。

2、适当修改假说,不断清除错误内容,克 服弱点,弥补缺陷。

3、要有坚韧顽强的精神,敢于坚持不同观 点。(二科学假说的退化

在检验过程中,假说的漏洞越来越多,能够 说明的事实逐渐减少,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越来越小,距离理论的要求越来越远。这种 情况被称为假说的退化。

退化假说所遇到的理论困难:

1、它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解释,逐渐同其他 学科领域中的规律发生矛盾,或者自相矛 盾。

2、它对一系列新发现的事实材料无法作出 合理解释,从而暴露出观点的破绽。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 篇7

1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成果概况

1.1项目概况

2007—200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167个,资助金额2 270万元。各年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均为10项,资助强度为30万元/项;重点项目略有变化,分别为44项、48项和45项,资助强度为10万元/项。

全部重点项目分布在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化学与化工科学、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七大学科。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项目最多,达到75项,资助金额达到930万元,占全部经费的比重为41%;工程与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科学和信息科学较多,项目数分别为44项、27项和17项; 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和管理科学较少,合计仅为4项。

24家依托单位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项目的资助。其中,获得项目数和资助经费最多的单位是中南大学,获得项目64个,经费780万元,分别占总数的38.32% 和34.36%;湖南大学次之,获得项目25项,经费390万元;获得项目较多的单位还有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但经费均在150万元以下。

1.2成果统计

全部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 300篇,出版专著29部,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26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3项,培养高素质研究人才1 841人。每个项目平均产出专利、论文、 专著、获奖及人才培养分别为1.61项、10.05篇、 0.17部、0.74项及11.02人。具体成果如下:

在论文产出和收录方面,发表论文2 300篇,论文产出总量和万元资助论文产出均数逐年增加,万元资助论文产出数为0.73篇。分学科看,信息科学的万元资助论文产出居各学科之首,高达1.12篇。全部论文成果中,世界三大检索系统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收录1 193篇次,其中SCI收录620篇次,EI收录219篇次,ISTP收录81篇次。2007到2009年度平均水平为0.52篇次/万元。分学科看,信息科学总体上保持了在各学科中的领先,高于平均水平,万元基金资助论文收录数为1.17篇次。

在专利成果方面,产生专利成果269项。从专利类型看,发明专利210项,实用新型59项;从专利状态看,授权专利131项,申请专利138项。三年平均万元资助专利平均产出数为0.12项。

在奖励成果方面,获得各级奖励123项,其中国际奖励10项,国家级奖励15项,省部级奖励98项。 三年平均万元基金资助获奖数为0.053项,整体水平保持了逐年增长的趋势。

在专著成果方面,带动出版专著29部。2007年带动出版专著4部,其中主编1部,参编3部;2008年出版专著12部,其中英文专著1部,独著2部,主编或参编10部;2009年带动出版专著13部,其中英文专著3部,独著1部,主编或参编专著12部。

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各类人才1 841人,其中有71人晋升正高职称、有322人晋升中级及副高职称,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23人,博士后35人、博士329人、硕士61人,三年来平均每万元基金经费资助人才培养数为0.8人/万元。分学科看,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的平均水平较高,信息科学与工程与材料科学人才培养增长较快。

在获得其他资助方面,获得国家级和其他省部级计划资助197项,获资助金额达2.49亿元。省自然科学基金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的功能尤其显著, 争取经费合计4 881.8万元,是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的2.12倍。从学科来看,生命科学和工程与材料科学获得的其他资助较高,分别是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额的14.31倍和11.32倍。

在参与学术活动方面,主持召开或参加各类会议和学术活动536次,其中国际会议244次,国家级会议239次,省级会议53次,万元基金资助学术交流数为0.23次。

2绩效评价方法

2.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本文采用多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定量结合评价方法,参考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基础[1-2],根据自然基金项目合同的指标要求,设立6个一级指标体系, 即论文专著、专利情况、获奖情况、人才培养、其他成果、其他资助等。

二级指标设立的情况是:论文专著指标设4个二级指标,包括论文发表数、论文收录数、累计影响因子和出版专著数;专利指标设2个二级指标,包括发明专利数、实用新型专利数;获奖指标设3个二级指标, 包括国际级获奖数、国家级获奖数和省部级获奖数; 人才培养指标设3个二级指数,包括高学历人才培养数、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数和晋升职称人数;其他成果指标,设3个二级指标,包括软件数据库、图表图集数和新仪器方法数;获得其他资助指标设3个二级指标,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额、其他国家级资助额和其他省部级资助额。

2.2绩效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绩效评价的依据为各项目负责人提供的验收材料及省基金办组织的项目验收评议专家意见,权重各自为30%和70%。各项目单项指标和综合绩效的计算方法如下所示,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德尔菲法,由验收的专家打分确定。

2.2.1单项指标得分的计算公式

其中,Sij:第j个项目第i项分项指标评价得分; Nij:第j个项目第i项分项指标二级指标值;θij:第j个项目第i项分项指标二级指标的重要系数。

2.2.2项目综合绩效得分的计算公式

1)定量评分标准分(Ei)的计算公式

2)项目综合评价加权评分

其中,Si:第i个项目综合评分;Sni:第i个项目第n项分项指标评价得分;θn:第n项分项指标重要系数;Ei:第i个项目定量评分按百分制转换标准分; Pi:第i个项目验收专家评分;αE:定量评分(标准分) 权重;αP:专家评分权重。

3绩效评价结果

采用前述的绩效指标体系和方法,本文对2007—200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验收项目成果进行了绩效评价。在进行学科对比时,由于数理科学、地球科学、管理科学三个学科立项数较少,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只比较化学与化工科学、 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四个学科。

3.1整体绩效稳步提升

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的整体绩效较高,且呈上升趋势。2007、2008和2009年度全部项目的平均绩效分别为81.10、81.63和89.96。2009年度项目的综合绩效比2008年度项目提高10.2个百分点,比2007年度项目提高10.92个百分点。

3.2学科发展潜力凸显

从各学科对比来看,湖南省主导产业相关领域的绩效增长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具体情况是,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综合绩效上升较快,而工程与材料科学和化学与化工科学领域的绩效上升较慢。其中,3个年度中,信息科学项目的绩效由79.01上升到91.1,累计提升16.2%,绩效提升幅度最大;生命科学项目的绩效由79.52上升到90.55,累计提升12.7%;工程与材料科学项目的绩效由82.7上升到90.62,累计提升9.6%;而化学与化工科学项目的绩效由83.13上升到90.35,累计提升8.9%,绩效改善幅度最小。

3.3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绩效突出

与重点项目相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额度更大,产出成果相对较多,绩效较为突出。3个年度项目中,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平均绩效为90.2,而重点项目的平均绩效为82.35,前者高出后者9.5个百分点。以2009年为例,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平均绩效为93.2,高出重点项目平均绩效(89.27)4.4个百分点。

3.4依托单位持续支持

2007到2009年度项目中,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7家主要依托单位平均绩效分别为80.07分、 82.15分和89.47分,每年绩效提高5.75%,接近整体绩效水平提升幅度,较为稳定地发挥了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作用。各依托单位项目成果的平均绩效差距逐年缩小,2007年度为9.04分,2008年度为8.62分,2009年度为2.51分。3个年度项目中,平均绩效水平在85分以上的是湖南工业大学(86.82分)、湖南大学(86.73分)、湘潭大学(86.60分)、长沙理工大学(86.25分)、湖南中医药大学(85.70分)、湖南农业大学(85.69分)。

4对策建议

4.1加强战略引导,统筹部署资源

加强战略筹划,强化培育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引导。统筹把握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提升战略调控能力,有效发挥科学基金作为湖南省战略资源的导向作用。提高项目指南的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充分发挥项目指南和增量经费供给对学科均衡协调、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加强战略咨询,定期听取科技界对科学基金资助管理、学科发展等方面的战略与政策的咨询意见,凝聚专家智慧,组织开展学科布局与建设的政策调研,加强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战略分析,引导学科全面布局与健康发展。

4.2完善管理机制,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管理思路,改革管理模式,畅通项目链和学科、平台、人才一体化资助渠道,落实科学基金管理责任制,完善评审机制、项目管理机制、绩效评估机制、 信息服务机制。加强省基金对高校、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引导作用,加大青年人才特别的高端青年人才以及人才群体的培养,使之成为湖南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源头力量。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高水平科技资源,实现基础研究水平的跨越式发展[3]。

4.3对接国家资助体系,加强基金顶层设计

注重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和相关工作的衔接,使基金工作始终坚持聚焦国家战略,加强重大科学问题凝练,增强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加快引导湖南省资源投入基础研究工作, 逐渐扩大基金项目在湖南省知识创新体系的区域覆盖范围,逐步丰富知识创新主体的建设,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4]。

4.4建设创新文化引导,展示基础研究成果

引导科技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和价值取向,促进科学道德建设,推动基础研究健康发展。通过严格项目验收环节,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倡导良好科研实践。切实遵循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改进创新研究和人才评价体系,努力营造平等争鸣、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激励创新的学术文化氛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以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基金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科学基金的文化凝聚力。

摘要:地方自然基金项目作为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设计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价方法,对2007—200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自然和女性的悲歌 篇8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还乡》 自然 女性 和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还乡》是哈代第一部重要的悲剧小说,也是一部有代表性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小说以哈代的故乡多塞特郡和附近的农村地区作背景,描绘了英国西南部的风土人情,再现了现代文明对宗法制传统的侵蚀以及现代人与亘古不变的荒原之间的激烈碰撞,表现了女性试图超越内在性的自我,追寻主体性,追求自我实现及她们遇到的种种障碍,反映出哈代作为小说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超越时代的预见性。

本文试图通过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还乡》进行重新解读。重新揭示和发现哈代作品中的深层次意义,使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焕发出熠熠的时代光芒。

一 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关注自然和女性的命运,试图探索普遍存在的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的关系,倡导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有:1 认为女性和自然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如月经、怀孕、生育与自然的生产养育功能联系密切,二者有着共同的命运——被否定和边缘化,或者说是“背景化”(Plumwood)。女性从事的带孩子、做家务活、清洁等传统劳动往往被忽略不记,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女性和自然往往缺席;2 生态女性主义者主张非二元论,即人和其他物种都是独立的个体,是相互依存的。在文明与自然的二元对立里,女性和自然一样代表着原始、被动、情感、柔弱和神秘,需要由进步、主动、理性和强壮的男性来引导和开发;而非二元论拒斥西方传统二元论,提倡女性价值体系。生态女性主义主要代表人之一瓦伦明确指出控制自然与控制女性都是在父权中心体制下运作的,只有推翻父权制社会观,关爱自然与女性的命运、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才能最终使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在20世纪末进入文学领域,它提倡女性价值体系,“女性美德”和“生态原则”成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新标准,为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提供了新思路。凡体现了对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和稳定世界的追求,洋溢着关怀、同情和慈育意识的文学作品就会受到生态女性主义者的极力颂扬;相反,弥散着男性支配、控制欲望、扩张以及功利性的话语,则毫不容情地被抨击。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立场来批评所阅读的文学作品,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论的思想观念。

二 《还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 自然的困境

哈代长期生活在美丽的多塞特郡,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盛赞哈代是“大自然的一位细致入微,炉火纯青的观察者”。哈代用他浪漫的笔调把他对自然的理解表达出来,在他眼中,大自然充满灵性、人性和神性,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两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同时,他也清楚地感到自然正在经历一次变革,正在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袭。

首先,荒原的面貌发生了变化。爱敦荒原上经过多年艰苦劳动开垦出了一块耕地,尽管开垦的过程极其艰辛,但是它原先完整统一的情形,已经被这些强行入侵的田园树林破坏了。尽管古老的爱敦荒原拒绝任何环境上的改变,但还是失去了昔日田园风光。哈代对此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荒原从那以后也日渐失去了往日的面貌和精神,終于也没能抵挡住文明对它的入侵,它终于等到了“最末一次的危机”,等到了“天翻地覆的末日”,预示着自然状态的爱敦荒原与工业文明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悲剧性的。可见,他清楚地知道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其次,乡间传统的风物和田园风光一样在濒临消失,令哈代无比留恋和惋惜。如描写红土贩子文恩——“威塞克斯地区干他这一行的正在迅速灭绝,他现在的地位就跟上个世纪濒临灭绝的渡渡鸟在动物世界里的地位一样。他是把老式过时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流行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的纽带。这一纽带奇特,有趣,差不多就要消亡。”还有那拉车的身材短小、耐苦耐劳的“荒原马”,据英国地志家说从前是爱敦荒原上极普通的马,后来一个也看不见了。

第三,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也是自然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工业文明影响下,人们对乡村变得疏远甚至厌恶。裘德讨厌干庄稼活,一心想进大学城;克林的母亲希望儿子出人头地,逼他离开家乡;爱敦荒原上的人们对克林放弃巴黎珠宝商行业而回归故乡当教师的计划不能理解……这表明村民们对故乡和土地已失去了工业文明前的那种亲密感,削弱了乡村群体的凝聚力,社会差别意识日益增强。这在《还乡》的女主人公游苔莎身上最为突出。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她所恨的荒原,到巴黎那样的繁华都市去。

在先进的时代潮流的冲击下,一向安分守己、忠于自然的人们与骚动不安的现代人的冲突就如同人与自然的冲突注定要发生。随着工业文明的入侵,爱敦荒原失去了往日的威仪和神秘,自然逐渐沦为被人们开发利用的“他者”。人与自然的冲突日益加剧,自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哈代用浓重的悲剧气氛预见了自然与人类悲剧性的结局。哈代在小说中表现出重视自然生态平衡,注重和谐相处的观点与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是一致的。

2 荒原上的叛逆者——游苔莎

19世纪维多利亚的英国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被定义为柔弱顺从、没有欲念,而哈代塑造了游苔莎这样一个叛逆的女性形象,她是哈代笔下第一个真正拥有悲剧意识的人物形象,是《还乡》这部作品的灵魂。

哈代给游苔莎冠以“夜的女王”的称号,她喜欢在“她的冥国”漫游,荒原对她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荒原的精神已经浸入了游苔莎的身体,赋予她神秘内敛的气质,给了她一种庄严和神性。她“本是一副天神胚子,多少准备一下,就能在奥林匹斯山上占一席之地。她那种天性,她那种本能,……不大可能做得了一个模范的女人”。希腊诸神和凡人一样,拥有七情六欲,做事率性而为。游苔莎也像他们那样特立独行,无视世俗社会对女人的规范和习俗的惯例,决不会刻意克制自身的各种欲望。她崇拜有惊天动地成就的大英雄,渴望新奇和冒险。而荒原上平淡的日子压制了她的活泼个性、追求和理想,沉闷单调的荒原让她内心充满郁闷、叛逆和激愤。可以说,游苔莎是哈代小说中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

游苔莎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叛逆精神,她出自本能地对社会习俗不服从。荒原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计较时间的流逝,而游苔莎有一种岁月磋跎意识,她用沙漏计时,测量自己青春年华的流失。“她恨星期天,因为大家都在休息,……在这个讨厌的日子,她嘴里哼着乡下人星期六晚上唱的民谣。而她星期六晚上则唱圣歌”。她憎恨爱敦荒原,感觉自己跟充军发配一样,在这样可怕的抑郁和寂寥的环境下,她非常渴望伟大的爱情,哪怕只有一点。可是荒原上除了韦狄找不到更好的对象,“顶冷淡鄙贱的吻都像荒年的谷价一样贵。”她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加深了她的渴望。她是如此地渴望自由,可是又进退两难。所以,克林的归来让游苔莎看到了脱离苦海、实现梦想的希望。她主动接近克林并与之相爱、结婚。以为克林能帮助她离开荒原,前往繁华热闹的巴黎。然而婚后的生活和她的梦想有着巨大的差距,在极度失望和痛苦中,她请求韦狄帮助她偷偷离开荒原,在滂沱大雨的逃跑路上,在内心一片混乱中,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囊中羞涩,不足以支付她以后的生活费用,想到不得不接受韦狄的资助而委身于他,游苔莎感到对未来的恐惧和失望,游苔莎已经走投无路,在荒原夜晚的狂风暴雨中,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她选择了投水自杀。不自由勿宁死,这充分显示的游苔莎强烈的女性意识。

这样自然状态的游苔莎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习俗是格格不入的。哈代对游苔莎的叛逆性格充满了同情和肯定,她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不逆来顺受,不屈从于环境,体现了哈代对束缚女性的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态度。她清楚自己的行为有悖于当时的社会习俗和道德,但是她不想妥协。她是孤独的,她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女子,没有人了解她,包括她的丈夫克林。在这种意义上说,游苔莎和荒原一样,有着神秘的气质、独立的主体意识和叛逆不可征服的激情。游苔莎的悲劇是父权制社会里有着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妇女的痛苦的挣扎的表现。

3 自然和女性陷入困境的原因

生态女性主义对女性和自然陷入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反思,认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世界观是造成其困境的根本原因。

女性和自然逐渐沦为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言“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男性和女性、理性与自然相对立的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已经被人们广为接受。在这样的价值关照下,女性和自然逐渐沦为被统治和压迫的“他者”,借助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可以看出这种父权制社会观是自然和女性造成困境的根本原因。

哈代在《还乡》中也表明了和生态女性主义相同的观点。这在克林的身上体现得最明显。克林厌倦了城市生活回到家乡爱敦荒原,他怀着远大的理想希望能把先进的思想观念传播给家乡的人们,以启迪民智。游苔莎的确吸引克林,但是克林更看重的是两人的婚姻有助于他事业的成功,因为她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寄宿学校里能作一个很好的女学监。克林不了解游苔莎的需求,就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盲目进行他的计划,结果注定会毁掉游苔莎的幸福和他自己的追求。同样地,克林也不明白爱敦荒原的需求,“他相信大部分荒原人所渴望的知识,是给人带来智慧、而不是带来财富的那类知识。”在克林看来,知识能使人高尚起来,从而改变荒原的面貌,他愿意为此牺牲自己,来为家乡的人们谋福利。而荒原人对他的事业并不理解,他的计划最终失败。哈代以克林“还乡”悲剧性的结局预示着人类应该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父权制社会中,自然和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她们处于困境的原因是二元对立的父权制社会观。所以,在人类利他主义思想指导下,对人类中心主义、理性文明和疯狂欲望三者的批判而追求整体、和谐与仁爱的人文思想构成了哈代对自然、女性观点的主要内容。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哈代就已经洞悉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他反对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入侵及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哈代以异乎寻常的想象力为我们复现了一个有机的自然,以人道的同情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哈代正是以他对处于生存困境妇女的深切关注和对自然的一片痴爱,以他对自然与妇女关系的独特理解,通过自然和女人的悲剧来说明,在父权制社会中,自然和女性一样是作为他者而存在,她们一同受着社会的压迫。哈代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女性和自然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和怀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其观点和今天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几乎不谋而合,像海上的航灯一样具穿透时间的威力。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哈代,张谷若译:《还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 金莉:《生态女权主义》,《外国文学》,2004年第5期。

[3] 谢鹏、郭晶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 波伏娃,桑竹影等译:《第二性》,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5] 张群芳:《哈代的自然观与游苔莎、苔丝的悲剧》,《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10期。

[6] 张宏达:《大自然和妇女——托马斯·哈代的两大创作灵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上一篇:开学竞选班长的演讲稿下一篇:交往礼仪的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