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篇1

政策法规

社会评价

团队建设

工会天地

勤务工作

通知公告

校园新闻

国旗下讲话

德育活动

班情通讯

综治安全

课程安排

计划总结

教育科研

教学资源

教师随笔

学习乐园

我的心声

文体乐园

科技之窗

习作欣赏

文化理念

招生宣传

五彩校园

教师风采

教育科研

班级管理

学生园地

英语天地

后勤服务

家长心声

优秀课件

图象处理

防毒杀毒

美丽校园

教师剪影

学习活动

名师风采

明日之星

家校共建

父母学堂

学子风采

心理导航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 网站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园纵横 | 教师天地 | 学生园地 | 曙光之声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家长学校 | 雁过留声 |

| 教师天地首页

| 计划总结 | 教育科研 | 教学资源 | 教师随笔 |

我校学生在第七届小运会上再获佳„

白果小学新教学大楼动工兴建

挑战自我,开启希望

白果中心学校暑期集训“充电”忙

麻城市白果小学优秀教师系列报道„

报刊登载优秀教师系列展0627--08„

优秀教师系列报道8--倾心培树苗,„

优秀教师系列报道7--体育场上竞风„

优秀教师系列报道6--干踏实事,做„

优秀教师系列报道5--在平凡中追求„

我校学生在第七届小运会上再获佳„

白果小学新教学大楼动工兴建

挑战自我,开启希望

白果中心学校暑期集训”充电”忙

麻城市白果小学优秀教师系列报道„

报刊登载优秀教师系列展0627--08„

优秀教师系列报道8--倾心培树苗,„

优秀教师系列报道7--体育场上竞风„

优秀教师系列报道6--干踏实事,做„

优秀教师系列报道5--在平凡中追求„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何而来?

读《关于爱心和童心的随„

什么是幸福?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 热 ★★★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

作者:pbschool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44 更新时间:2010-1-5 11:28:35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

白果小学 李 慧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和他具有的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师生之爱,有别于亲情之爱,有别于友情之爱。李镇西老师的手记中,仅教育“后进学生”比较有效的具体方法就有十种之多。这些还是他提练归纳出来的。还有更多具体事例中,达不到归纳写出程度的灵机之动就更多了。他不比别的教师多长个脑子,但他的这一个头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智慧?我想李镇西老师在教育中付出的爱心促进和提升了他个人的智力智慧。我们每个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的教师如果也能付出这样的爱心,必然也会激发自己的智慧潜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自己的教育能力的发

展。做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研究型教师,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我最大的感触是——享受教育幸福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才是一个快乐的人。李老师以爱心赢得爱心,以真诚赢得真诚,以民主赢得民主。李老师的生命在与学生的融合中得以灿烂。李老师在博士毕业后,又回到一所中学担任班主任、教语文。但他却一再强调:不要把我的行为看成崇高,其实纯属个人喜好,我就是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使我认识到学生是教师的幸福之源。学生在教师节来临时送我的一张贺卡、一封短信都让我幸福无比。平时的课堂互动,课下交流使我的生活变得开心,生命因此而变得精彩!

教师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上课不能享受到快乐,那么教师的一生就不会快乐。我努力上好每一堂美术课,在与孩子们的共同探讨中,我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李镇西,魏书生,窦桂梅,薛瑞萍,孙双金„„这一个个名字尤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印在了我的心上!

有时候,教育是一种含蓄而明朗的暗示以及暗示之后充满信心的期待。

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如果教育者否定学生的两重性甚至认为学生的真诚不过是在演戏,那么,教师不但低估了教育的复杂性,而且还会伤害了学生心灵中渴望做“好人”的道德萌芽。

当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

我的心里暗自立下誓言我也要做“做最好的自己”,每天都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于是开始每天反省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批改作业是不是比昨天更仔细?今天留下了什么遗憾,明天怎么弥补?”只要认真的对待每一天,争取每天有一点进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想我们一定会走向成功的

教师天地录入:pbschool 责任编辑:pbschool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个教师天地: 爱 心

下一个教师天地: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友 情 链 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2008 bgxx.mcsf.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麻城市白果小学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篇2

李镇西老师在手记一的“爱心与童心”里这样写道“: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当一名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这话但凡教育者都会说,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呢!李老师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他做到了。

如何爱学生?不妨用解字的方式来解读李老师“爱”的真谛。

“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从结构上看,“爱”字属于上中下结构, 上部为“爫”,意为用手抓。手里抓着东西给别人,所以爱首先是给予。一个老师所能给学生的无非是两块:一块是学科知识和技能,是为智育;一块是为人处世道理,是为德育。李镇西老师的手记告诉我们, 与智育相比,德育更重要。宁玮成绩不突出,但学习勤奋,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李老师视她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如珍宝,竭力肯定;伍建家发生火灾,李老师号召全班同学为他捐款献爱心……李老师如一位魔法师,变着法将人类的一些美好品质,如正直、 善良、诚实、谦逊赋予他的学生,让他们走出校园后成为对社会有利,至少不会危害社会的人。

“爱”字的中间是一个“冖”,与房屋有关。房屋是用来遮风避雨的,所以爱应该是呵护。李老师是学生的守护者。他尽心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发掘他们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李老师始终坚信,即使是再坏的学生,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是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因此,对于“后进生”出现的错误行为,李老师总是能看到背后的积极思想,如万同上数学、地理课爱说话,不听讲,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调皮捣蛋,但李老师却看到了万同听不懂还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教室里是多么痛苦,故而给他找事做消磨时间——抄 《烈火金刚》。想想自己及身边的老师,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的呢?往往是简单粗暴的,一通狠批算是轻的,更有甚者恶语相加,罚抄、罚站,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辱。对照李老师,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是否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李老师对学生的细心呵护还表现在耐心对待后进生转化中的反复。就像万同,时而好转,时而又犯错,有时还是同样的错误屡犯,但李老师没有放弃他,而是宽容他的错误,寻找时机与他谈心,利用集体舆论引导等,一次又一次将他拉回正道。可以说,后进生转化的反复是正常的,可是我们往往就缺少李老师的这份耐心与宽容。

“爱”字的下部为“友”,这层意思大家一看就懂,意为友善,视学生如朋友。从李老师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育者。班里的管理崇尚民主,凡事集体商量,老师有的是建议、提醒;休息日,他会和学生一起逛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到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他就带他们去吃火锅以表庆祝;学生毕业多年仍与他书信往来,甚至辗转多地就为看他……就是这样,他以一位朋友的身份亲近学生,感化学生,改造学生,从而达成自己的教育目的。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在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秀生、青春期教育、突发事件处理中,方式方法都显得相当睿智,这与他渊博的学识有关,但我认为根本上还是源于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篇3

直到现在,说起创新教育,有些教师首先想到的往往只是思维品质和具体思维方法的培养,比如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以及“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等。应该说,针对学生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僵化思维模式,这些引导和训练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认为,我们更要思考一下,学生原有的创造精神是如何失落的?当务之急,不是对学生进行“从零开始”的所谓“培养”,而是“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首先是要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说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敢想”。创造,意味着思想解放。而学生一旦获得了思想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然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过去的语文教育却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科学。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语文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思想专制。

也许这种“奇怪”的现象不是个别的:有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但在课外却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甚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筹莫展或套话连篇,但私下写的日记或随笔却灵气飞扬……这说明了什么?我认为,这说明人的心灵一旦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我认为,民主教育首先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者理应把学生看作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师见解的复述者,更不能成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道具!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其说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怎样去做,不如说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名家、向一切“权威”说“不”!

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4

高二(9)班主任

陈栋

寒假期间,学校组织班主任学习李镇西老师的书籍,我在网上搜索,从一些网友的评论中了解到李老师出版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令不少读过的人感到震撼,很想拜读。于是我从图书馆借来,花了四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读着读着,我不禁落泪了,被深深地感动了,为那颗爱孩子的心,为那一个个鲜活真挚的故事,为那群可爱的孩子„„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敬佩李老师,为他在教育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爱心、童心、真心、信心、耐心所感动。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才以爱赢得爱,最终取得教育的成功。看着、想着,愧疚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作为一名有近五年教龄的老师,我也爱我的学生。我也会为学生的生病而忧心忡忡,为学生的退步而发愁,为学生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失去了刚毕业时的激情。李老师却能做到始终如一,坚持不懈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那一棵棵幼芽,使他们茁壮成长,这一点深深地震撼了我。

万同,一名谁见谁头疼的孩子,纪律观念差,学习不好,打架、闹事,但李老师从未放弃过,他注意着这个孩子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闪光之处,如“爱劳动”“关心集体”等等都被一一作为教育的切入点。为了帮助万同,他一次次找万同倾心交谈,又一次次呼唤全班学生的力量,面对万同一次次的反复,一次次的“旧病复发”,他总是满怀热情和信心鼓励他一次次战胜自己。万同进步了,当身着新装,带着红领巾的万同神情庄重地站在国旗下,当万同响亮的声音从他的心灵传出通过扩音器回荡在校园上空,在晨风中传得很远很远,直至融入那辽阔纯净的天空,我激动得不能自已,泪水夺眶而出。万同的成功凝结着李老师多少心血,凝结着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

不仅是后进生受到李老师无微不至的爱,李老师也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卓越的人才。他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帮助“优生”认识自己,激励“优生”超越自己,训练“优生”受挫心理,培养“优胜”创造能力。一个个优胜脱颖而出,程桦、杨嵩、黄金涛、王铜„„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5

贯穿全书的,是一个“爱”字:“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P26);“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P62);“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P25)”。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以前我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现在我觉得,有两类人是不适于呆在教育战线的,一是把教育当成饭碗的人,一是不具备爱心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李镇西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有他独到的一套。很多班主任在写班主任计划或总结时,都会提到“抓两头,促中间”,都是大而空,没有多少可资借鉴之处。我以前也会这样写,可在具体的做法上与李镇西相比却有天壤之别。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学习。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很关注学生自尊,特别害怕伤害到学生“弱小”的心灵。我也曾经想过要采用集体评议的方法去促进某些学生,可又担心负面影响更大。刚开学的时候,我看到某些班级大张旗鼓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比,并在教室前面大肆张贴,很反感这种做法。一段时间后,一想到期末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综合评比,我又担心没有操作依据,便学着其他班的做法在我班上尝试了一段时间。实际上这种“加分”、“扣分”办法并没有多大实效,我也不太重视这些评分,实际上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不可量化的,学生犯错误也是可以谅解的,要不要学校干什么,要老师干什么?由此看来,我还没有“开创”出自己的一套,缺少自己的理念“操守”。

上次在南海培训时,黄甫全教授就对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做了淋漓尽致的批判。他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故事,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无法检验和保证。由于“隐私”的存在,会导致“掩饰说谎”现象;为了杜撰“美丽故事”,有的“研究者”会“伪造数据”,并对“事件加工”,造成“数据失真”。教育叙事“缺乏普遍的解释力和推广性”,“个体行为,难以群体化”。读李镇西的教育案例,正有同样的感觉。由于地区、年龄差异、个性心理的不同,使李镇西里讲到的很多东西尤其是在“优生”的提高上似乎很难操作。这是个“浮躁”的社会,人们看到的永远是那些成功者的“经验”。比如周弘,在培养失聪的女儿周婷婷成材上,确实非常成功。可他进而要把他的教女经验上升为“赏识教育”,未免有点牵强。不知是“赏识教育”推广者们过分的宣传还是家长们的过分狂热,“赏识教育”每到一地就在一地掀起一股热潮。教育是个复杂的东西,并不仅仅是靠“竖大拇指”就可以成功的。如果“竖大拇指”就可以了的话,周弘也不用打婷婷耳光了。我们社会已经够浮躁的了,我们的孩子已经够脆弱的了,我们并不需要“赏识教育”来加重社会的浮躁,我们更不需要“赏识教育”来弱化甚至消除孩子的受挫能力――当然,教育绝少不了赏识。在一片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参加工作后,该怎么面对社会的阴暗?该怎样应对人生的打击和各种苦难?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篇6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四、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评李镇西的抒情散文教学法 篇7

在李老师这个课例的第一课时, 他用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他看来,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 他 (她) 们朗读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也不一样。以下是这堂课中的一个极小片段:

学生读了一遍后, 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我先抽一位男生:“请你从第一段读起。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 让我和同学们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几天心里, 颇不宁静。”这位男生开始读, “今天晚上, 哦不, 是今晚上, 在院子里坐着, 乘凉, 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 掉字换字不少, 而且读得很快。“同学们, 他读得怎么样?”我问。大家摇头。我问胡迪:“你具体说说。”胡迪说:“他读得太快了。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嗯, 对。是读得太快了。”我说, “给人的感觉, 朱自清不是在散步, 而是在跑步。”学生们轰然大笑。我对胡迪说:“你觉得该怎么读, 给同学们示范一下, 好吗?”胡迪同学的朗读, 吐字清晰, 很有感情。“不过, 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我一句玩笑话, 指出了她的不足。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 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 就应该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对大家说:“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 同学们在读的时候, 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 进入他的内心, 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地流淌出来。

以上教学片段, 揭示了朗读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意义。老师让学生用角色扮演、模仿朱自清的口吻朗读的方法, 展现的是一种多层次的阅读。

在第二课时中, 李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词句, 品味这些词句的妙处, 逐步推敲, 深度揣摩。大致流程如下:找经典———针对难句逐步分析———深度讨论《采莲赋》的增删对文章美感的影响———老师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整合鉴赏方法。在这一课时, 学生和老师都成了鉴赏主体, 老师分别用了朗读、找关键字、仿写、自由讨论等方法来达到鉴赏的目的。

纵观《荷塘月色》的30多个课例, 李镇西的这篇课堂实录是少数能够真正关注到抒情散文“读法”的课例, 可以说是课例中的“另类”。这篇课例把教“读法”、教鉴赏作为教学重点, 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是比较到位的,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 这堂课把多层次阅读和语感教学划上了等号。第一课时中的多层次阅读触及了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语感。关于语感, 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尽管说法林立, 但关于如何找到语感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在这篇课例中, 老师试图通过变换形式的反复阅读来体现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却并未把语感转化成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尝试仍然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 这与传统教学中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熟能生巧”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 在教“读法”的过程中, 老师试图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经验。在这篇课例的结尾处, 老师在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直接搬出了自己的阅读经验, 并以此引领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整体鉴赏。很显然, 这种做法有灌输的嫌疑, 如此一来, 老师的阅读经验变成了教学内容, 学生想学的“读法”变成了对老师阅读经验的模仿。不但教学目标未能达成, 教学内容也出现了偏离。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篇8

李镇西被誉为“中国式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实践一直被其他的学校、老师模仿,本文从爱心教育、民主教育两个方面对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阐释。

关键词:李镇西;爱心教育;民主教育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李镇西老师被誉为中国式的苏霍姆林斯基,其民主教育思想一直为人称道。早先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就对他很是崇拜。2014年李镇西老师来我校讲学,还没见到他是就在猜想:这为深受学生喜爱,备受同行称赞的老师究竟是什么模样,应该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学者吧!一见到他却把我之前的想象都推翻了。我们在观众席入座后,一位穿着衬衣的男老师随即坐在了主讲台上。他坐下后第一个表情是微笑,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是李镇西。开场白简单随意,亲切自然,完全不是想象中的严肃学者。这也为他为什么这么受学生欢迎找到了一部分答案。然后,他便展示了一组照片,照片上的学生眼神清澈明晰,笑容真挚热情;照片上的老师亲切温和,与学生相处融洽和谐。李镇西老师边展示照片,边娓娓地道着这些照片记录的和学生之间的点点滴滴。让我惊讶的是一个从教几十年的老师,竟然记得和他的学生发生的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竟然对这些琐碎的事津津乐道。才一开场,李镇西老师便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还真是不简单啊!接着,李镇西老师用他的教育实践向我们阐释了他的教育思想。

一、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是李镇西老师教育思想的基础。他在讲座中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让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时间里因为你而觉得幸福。听到这句话立刻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以前一直都不清楚老师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是“清规戒律”还是“可有可无”,现在才认知到原来老师之于学生是一种幸福的存在。老师只有有了这一种认知才会知道自己应该把学生摆在什么位置,应该要怎么做。老师只有首先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心里,想给学生幸福,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才能做好教育事业。李镇西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一直都在亲身践行着这一教育原则,而且非常成功。

他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和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从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一颗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爱祖国、爱集体、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家乡。爱自然的爱心;爱孩子,才会想方设法地做好自己每一天的工作。李镇西老师爱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由衷喜悦,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很多的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了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

他爱学生是从很小的事情做起的,在讲座上他给我们讲了这样的一件事:1983 年, 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这年春天他因劳累过度, 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

弱症, 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他本不打算告诉学生, 想悄悄离开学校, 但还是让学生们知道了。于是, 在离校那天下午他为学生上最后一堂课的时候, 教室里哭成了一片!在住院的一个月里, 孩子们分批分批地去看望他, 为他哭, 为他笑。学生们那样爱他, 使他深深地爱上了他的学生。他甚至偷偷地从医院溜了出来, 带着学生去峨眉山玩了整整一天!晚上回病房被护士长狠狠批评了一顿, 但他觉得那天晚上是住院以来睡得最好的一夜。他经常想:怎样才能报答学生的厚爱?那时, 他住在单身宿舍, 条件很艰苦, 一位家长来学校看他, 很关心他, 第二次来的时候, 给他提来一筐鸡蛋,让他补补身子。人家硬让他收下, 他只好收下了。他感到非常温暖。第二天课间操时, 他用煤油炉子煮一个鸡蛋,然后, 叫来那个家长的孩子, 把热鸡蛋塞给他说:“ 这是你爸爸托我给你煮的, 快趁热吃了!”以后每天一个, 直到吃没为止。李镇西老师周末放假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念自己的学生,每次放暑假只要他出去旅游都会在那个地方给自己的学生写信。李镇西老师就是这样的爱着他的学生们,他的学生们也是如此的爱着他。他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用心的给他们爱和呵护,真诚的与他们相处。这样的教育才真的是爱的教育,这样的老师和学生怎能不和谐呢?

二、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追求, 是李镇西教育思想的核心。李镇西老师认 为“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 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在谈到民主教育时, 李镇西这样阐述: 民主教育“包含了一般人通常所说的‘教育民主’,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民主’。‘ 教育民主’往往侧重于指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比如教育要面对全体,一视同仁, 教育者应尊重和热爱学生等等);而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 , 除了指教育者应该具备的民主思想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体现出的民主精神外, 更多的还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民主素质的启蒙教育, 比如, 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

李镇西老师当班主任时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班规》, 内容基本上覆盖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班规》还专门设了“ 班主任”一项, 对班主任定下许多制约规定。他作为老师严格的遵守着班规,为学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李镇西老师刚任班主任的乐山一中高87 级一班学生正在为参加学校“ 一二·九”歌咏比赛在礼堂排练。可担任领唱的张小琳同学不知何故不愿领唱了, 李镇西老师反复耐心地给她做工作, 可她仍然不愿领唱。“你不唱就给我滚出去!”最后, 李镇西还是忍不住了, 话一出口, 他便意识到自己过分了。张小琳虽然满脸不高兴, 但总算还是唱了起来。事后, 李镇西真诚地向学生道了歉, 而张小琳也真诚地说:“ 不, 还是怪我当时使性子⋯⋯ ”这件事也就算解决了。谁料到, 李镇西第二天早上一走进教室, 就见黑板上写着一行大字:“李老师昨日发火, 罚扫教室一天!”于是, 作为班主任的李镇西只好认罚。他说:“ 看来,面对《班规》, 想赖账也是不行!今天放学后, 由我扫教室, 而且保证教室清洁分数达到10 分, 否则重扫!”他下班后果然留了下来打扫教室卫生。

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不仅体现在他的班主任工作中,在他的语文教学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在语文教师中流传着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我虽然没有亲耳听过李镇西老师的语文课,但是拜读了他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对他的语文课有了一些了解,读的越多越是佩服李老师语文课上的行云流水,润物无声。他每教一篇课文,无非是这样几大步:① 学习字词;②学生交流读后感受;③学生

质疑、讨论,解疑; ④老师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共享。这种再简单再朴素不过的“ 流程”,几乎在镇西先生执教每一篇课文的过程中重演着,任何一位听课的老师都不难“ 学到手”。但镇西先生的课堂教学艺术又是最难学的,难就难在它不假雕琢的朴素,使一切形式上的模仿都归于徒劳。他教学中的所谓“ 随意”,不是那种随心所欲的放任,而是对一切束缚学生个性、漠视学生权利、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规范”的藐视和反叛。他从不会把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解读强加给学生,而是和学生在提问、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话语自由、思想自由。在不经意中给学生以指导,在不经意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李镇西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颇丰,让我明白老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真诚的交流、交往,以我心换你心,才能真正走进对方的心里,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师。教师不是神,不是学生的教条,更不是学生的权威,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会一直记得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让它们指导自己成为更好的老师。

参考书目

[1]《走进心灵》,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11.P3

[2]《做最好的班主任》, 漓江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读李镇西《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9

-----论后进生的培养

品读李镇西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无不被他的教育观、教育方法和教育理想所折服。无论是书中提到的教育观、班主任的修养还是关于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论述都对我影响颇多。其中关于后进生的转化的论述更是让我回味无穷。

初为人师,就遇到一群所谓的后进生,他们调皮捣蛋、不按时完成作业,经常是一问三不知。我知道后进生是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的难题,许多教师都习以为常甚至放弃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或许是因为我有一个后进生妹妹,所以深知作为后进生所要承受的冷嘲热讽;又或许是作为一名仍满怀理想的新教师,急切的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十分的关注并迫切的想要帮助每一位后进生。初为人师的我一直很困惑,不知该怎样的帮助他们。读完李镇西李镇西先生的书,然后又查找了一些关于后进生的文章,顿时茅塞顿开。

李镇西先生在书中提到‘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源泉,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教师用爱心灌溉,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后进生不是天生的。他们中有的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是父母离异,不正常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有的是身心发展中各种消极因素恶性膨胀的结果。由于后进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们的白眼。他们往往在同学中抬不起头。

面对后进生,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有一颗真诚的心。苏霍林姆斯基曾经说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每一个后进生都一定希望能成为一个好学生,一个好人。面对后进生的种种问题,需要的是教师的理解和宽容,真诚的对待帮助他们。教师不仅要用同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更要偏爱他们,经常找后进生谈心,调查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用爱去感化他们、帮助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一言一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感到亲切,感到可以与老师接近,在相互了解和交流中架起真诚爱护的桥梁,进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导其行”的心理效应。

说到这不得不想起我三年级的一名学生。她出身在一个特殊的家庭,母亲在她一出生便永远离开了她。爸爸忙着赚钱养家也无暇顾及女儿的学习,以至于她从小各科学习就不好,时常低着头不说话。第一次课后小测试,我发现她几乎都不会做,我很生气。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些很简单的题,我总认为他是故意不做的。私下里找到她,我让她看自己的卷子,没等我说一句话她眼泪就留下来。或许是出于不忍,我语气也缓和许多,问她你会吗?她摇摇头。看着她楚楚可怜的样子,我没再说什么就让她回去了。以后的课上里我十分关注她,在大家讨论的时候总走到她身边帮她练习,确定她掌握后我请她起来示范。示范结束后我在全班表扬她,竖起大拇指对她说:“娇娇你真棒!知道她基础很弱,我时常请别的小朋友帮助她,然后我亲自检查他掌握得怎么样,每每通过检查我都会说“娇娇真棒”。通过她的努力英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她班主任时常开玩笑说,娇娇语文数学加起来还考不过英语呢!我想只要我们坚持用真诚的心对待学生,鼓励他们,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走进他们的心灵,相信他们会进步的。

后进生的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教给学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自身的遗传因素、社会及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主观能动性,其中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大部分后进生内心深处都有美好道德的萌芽,但因为自制力不强,或由于失败而引起的自卑感,这些萌芽被掩盖了。教育者的机智在于引导后进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帮助他们发掘闪光点。

教师应善于创设机遇,精心设计一些集体活动,比如召开鼓舞人心的班会,开展精彩动人的演讲比赛,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组织我为班级增光彩活动……,给他们提供发挥优势展现自我的机会,并适时予以激发、加以引导、给予肯定,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用有趣的活动、成功的喜悦、自豪的集体实现由课外到课内的兴趣迁移。实践证明,这不仅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点燃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火花,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上进心。因此对于后进生前进的每一步,教师应尽可能做到多给一次机会,多给一点鼓励;多一些欣赏,多一点信任。因势利导,增强他们克服缺点和错误、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教师既要允许他们的反复,又要坚持不懈的鼓励,引导他们,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

后进生的教育要有个性,不以成败论英雄。苏霍林姆斯基曾说过:“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分数仅仅是评价学生某一方面的一个手段,并不是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依据。由于智力、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后进生很难在分数上取得明显的进步。作为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做到因材施教。后进生往往隐含许多特长,他们有的擅长体育活动,有的喜欢文艺表演,也有的喜爱写作、绘画等等,教师只要善于给他们展现特长的机会,突出他们某一个不被人注意的优势,以此在同学面前树立新形象,并以此作为各方面进步的扩散点。如平时学习成绩差,但又喜欢打乒乓球的同学,教师可以多培养他这方面的特长,让他在乒乓球训练中显露水平,同时教育他没有文化将来当不了优秀运动员,以此驱使他认真学习,全面进步。

李镇西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10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有感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节选《手记一:爱心与童心》

看完李老师的这本书时,让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李老师说的“当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一颗爱心”。文中的事例让我感动落泪之余,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

每每让我对教育感到彷徨时,悬挂在办公室的三条标语给了我提示——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爱岗敬业。如今对这十二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李老师曾在父亲节收到一个来自全班的贺卡,我想正是因为他做到了“爱生如子”,对学生所付出的从未抱怨,而是像个父亲一样自责:我这是在还债。偿还还未得到却注定要背负的学生的债。每篇手记里那和谐的师生关系都如一股清泉,清冽又甘甜,洗涤并滋润着我内心的教育理想。

还记得一次与学生一起在操场上玩耍,我们都玩得满头大汗。最后互相倚坐在升旗台上,看着夕阳西下,一个孩子拿起自己的水杯喝了一口又缓缓得递给我。,这样的感觉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学生对我的信任,而我也由衷地发现了孩子们那颗无比纯洁的童心。无论平时课上是如何地严厉,在这个时刻他们却把我当作一个最真诚的伙伴。

我不知道李老师对学生是如何永葆童心与爱心的,但我知道,与孩子们一起交心的的确确是非常快乐的。也许孩子们会惹很多麻烦,也许他们会非常不听话,当你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记得有个刚转来的新生,平时表现都非常好,上课发言积极,作业完成得工工整整。但是每次到了晚饭点排队总要拖拖拉拉,导致全班每次吃饭都在最后,有些学生便不满起来了,我也为此给他作了规定,必须在铃声打完后赶到操场排队。然而情况并没有因为这个规定而改善,我便在每次排队之前去观察他。我发现他每次排队前的十分钟左右会一直呆在校门口附近张望。后来的谈心中,我了解到这个学生由于刚转过来,对寄宿的生活还不太适应,有次他妈妈在饭点的时候来过学校一趟,所以他才会每次都在这个时候等着。了解到情况后,便跟他家里交流,做好工作。然后,在这一段时间带着他和同学们一起在操场上做游戏。很快,他就融入了我们这个班级。有次,与他家长交流时,家长无意中说到他最喜欢的老师就是我时,内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对寄宿学生来说,我这个班主任就是他们的依靠,哪里弄伤了会跑过来找我处理,哪里难受了会找我解决,哪里有困难了会找我帮助。每天看着他们欢乐的做游戏,每晚望着他们安然入睡,我想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

教育这条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我想这也是我应该还的债吧。

李镇西教育思想培训会感想岳亦鹏 篇11

岳亦鹏

5月5日,我有幸被学校选派参加由中国教育教师网,中教国培教育咨询中心在西北师大举办的对话名师: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全国名师实战论坛,聆听了教育学博士,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关于爱心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班主任为主要内容的报告。

李镇西老师将近六个小时的讲座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领导和教师,他的幽默、他的睿智、他的教育理念都给我深深的感动。

感想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李老师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的关于爱心与童心的随想以及爱学生的点点滴滴的事件是那么的真诚,那么的发自肺腑。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兄长或父亲的那种亲情的爱。爱的让人感动,爱得让人流泪。而我似乎缺少了李老师的这种爱,不尊重学生,靠责备和惩罚等人治手段来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就显得是多么的的简单和不入大雅之堂啊!

李镇西老师提到他的爱心教育有八个特征: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平等、法制、宽容、妥协、激发创造,这八个特征值得我终生去解读。

李镇西的观点“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我觉得放在家庭教育中,也是正确的。现在的社会现实是—每个家中之只有一个孩子,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把孩子教育好是我们共同的目的。

他把自己的一腔真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爱学校,爱班级,爱孩子,爱自己从事的这份艰辛的职业。正是有了这份深入心灵的爱,才让李老师不管是对自己子女的教育还是对自己学生的教育都取到了巨大的成功。

感想二:善待后进生是爱心多少的标尺

爱生如子,待生如子,是教育成功的最高境界。李镇西对“后进生”的思想改造也给我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承认孩子的不足,引导孩子找出问题解决办法,不断鼓励孩子,孩子有了兴趣,有了信心,学习就会变得容易起来。引导“后进生” 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以帮助他们树立 “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的做法,让我深深折服。

我也是教育者,当我面对着我眼中的差生,我是怎样对待的。对他们,我轻则嗤之以鼻,重则讽刺挖苦。对自己的孩子,我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不管孩子怎样,我们都会发自内心的去关心他,爱他。而我们的后进生,他们的父母也会像我们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着这些孩子——我们眼中的这些后进生。当我们对这些后进生大发脾气甚至把他们说的一文不值的时候,请想一想孩子 的父母,请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孩子也许有一天也会被别人说的一无是处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感受。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其实我们的后进生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当我们对他们施以训斥或责罚,再见面他们都会主动与我打招呼,他们的宽容恰恰是他们的闪光点; 当我们有公共卫生值日任务时他们争先恐后地承担了,他们的热爱劳动恰恰是他们的闪光点;他们蜷缩在教室的一角,不管所学知识怎样深奥,自己怎样听不懂,他们依然坚持在那里,享受着来自于老师的风吹雨打,当你发现了学生的这些闪光点,我相信你永远不会对他们扬起你的拳头; 永远不会用刻薄的语言对他们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在某一个领域用他们的美德去创造最好,最优秀。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如果恨铁不成钢和急功近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不妨向李镇西学习,手持爱的灯盏,用我们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一分鼓励,为他的每一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为孩子点亮了一盏心灯;给犯了错的孩字一点宽容吧,让我们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

感想三:做最好的老师就是不断的超越自己

李老师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老师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也 ——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 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

与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表达的意思 是一样的,都在不断追求“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 最好的自己‟ 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感受着这份“最好”,我要每天审视自己,课上的比昨天进步了没有,今天处理学生的问题比昨天冷静了没有,今天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尽力了没有。要用 “ 好的自己”来教育“好的学生”,凡是做每一件事就必须尽心尽 力,必须尽善尽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做最好的教师就是李镇西老师“自己和自己比”的真实记录,是他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的全程实录。

感想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是超越自己的前提

最佩服李镇西的,是他的坚持。从教二十多年,他每天坚持“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一位同学谈心或笔谈,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还能挤出时间完成这么多工作。每天上好一堂语文课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每天找一名学生谈心也可以做到。但每天与学生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谈何容易?我时常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但与李老师相比,我的时间要充裕的多。那么,我能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 5 分 钟时间与学生谈谈心呢?

感想五:超人的毅力是超越自己的必要条件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成功人士的后面都洒下了许多艰辛的汗水,而我们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我们留下的汗水还不够,还需要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一些人提高了、成功了,但大多数的人都还以失败告终,原因何在?很简单,概括出来就是两个字“毅力”,大多数人都缺乏坚持,很早以前就有专家说过人的一生其潜能都只能开发很少一部分,那怕是爱因斯坦,在社会上的顶尖有成就的人物,其潜能也只开发了百分之几十。我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可能成功,关键是看自己怎样去奋斗,就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我们都要争取去做最好的。

李镇西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心,无论是二十年前寞寞无名的普通教师,还是现在已功成名就的大师,他都坚持这样做,他的毅力可想而知。而我,最缺少的就是坚持。一时心血来潮,做得很好。但热乎劲一过,就放弃了。而这种坚持与放弃之间,造就了成功者与普通人的差距。

感想六:思考和积累是超越自己的关键

李镇西所说的做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童心、有才华的教师,我最赞同。其中,对于“做有情感的教师”我感受最深。我感觉到,身边有“情感的教师”并不多,这些不多的人当中又是班主任居多。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很有一手,但在情感方面很是淡漠。有的甚至看见学生会表现得很厌恶,而我认为这种“厌恶”的表情是学生最害怕、最伤心的,有时比严厉的批评更让人受不了。及时反思并积累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和经验则更是超越自己的最有效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平庸者和名师的最大区别。

上一篇:保安工作一周总结报告下一篇:享受教育学生的幸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