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国60周年讲话稿(精选16篇)
庆祝建国60周年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共**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政协,向全市人民致以节日的祝福和诚挚的问候!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华夏大地上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60年来,**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建区设市以来,**大地更是迸发出了蓬勃生机,全市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以工业发展引领一二三产业发展,全市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初步形成了铝、硅、机械、化工、芒硝、建材、竹木、食品加工8大优势产业,建设了11个工业园区。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培育了四川启明星、金象化工、南车集团**车辆厂等一批销售收入上10亿元的大企业。工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成功创建了7个“中国之乡”,一村一品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008年,全市GDP达到343.75亿元,是1997年的3.3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93亿元,是1997年的3倍。
以**城区建设为龙头,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并进,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打造精品城市,实现了城市大变样。五个县城和一批小集镇建设同步推进。2008年全市城镇化率达29.3%,比1997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实现市区到县城半小时,到成都一小时。水泥路通乡率达到84.38%,通村率达到57.5%。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大力推进。去年,全社会用电量总额位居全省第五位。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居全省第四位。全市国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高考录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六区县全覆盖。全市建成了各级各类体育场地1100余个,建成了市广电播控中心、市图书馆、市文化馆,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
对于这种变化,他非常感慨,还向记者讲了一件小事,他说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过一次作文,让同学们想象三十年后的学校。有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三十年后学校里全部是楼房,校园中全部是水泥路,花园里百花争艳,学生们每天坐着汽车去上学。老师在班上朗读这篇作文的时候,竟引起很多同学哄堂大笑。
如今,对于那个时代农村学生所能想象到的美丽愿景都变成了现实。而这位老师所说的还仅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60年前,学校是一个什么样子,大部分人只能从照片或影视资料上得知了。
关键词:土平房砖瓦房大楼房
在《甘肃教育年鉴》中,对解放前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录:1949年解放初期,学校校园里,除了一座2层土木结构的办公楼外,其余皆为土建平房,教学设备总值不到2万元。
解放前,本省4所高校共有校舍建筑面积54052平方米,而且大部分是破旧平房。
西北师范学院作为当时全省的一所高等院校,校舍竟如此简陋,中小学校的情况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有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全省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高等学校为29.8平方米,普通中学为12.0平方米,而小学的数据一直到1978年前都缺失。
到了1966年,西北师范学院才修建了文科楼、理科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楼10余栋和1栋行政办公楼。
建国以来,虽然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广大农村学校校舍依然简陋,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还是很差。
在《甘肃教育年鉴》中,记录了榆中县一所小学的真实情况:在改革开放前,榆中县中河堡小学原是一座破庙改建的,只有两间教室,一间教师宿舍兼办公室。由于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一遇雨天,就无法进行教学。改革开放后,国家补助了200元,社队支援投工200多个,学校自筹资金2214元,新建教室6间,翻修教室6间,土房改瓦房6间,共360平方米。新建会议室、办公室4间,并修建了围墙、厕所。此外,还用勤工俭学收入,购置了文件柜、办公桌椅、教具、取暖烤箱以及体育器材。
这是记录一所农村小学改善办学条件的一个细节。其实,更多的学校大概都是如此,学校的每一个变化,都凝聚了一代人的汗水。
到改革开放初,各级学校办学的物质条件,较之建国初期,已有相当程度的改善。据统计,从1950年到1978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累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612.2万平方米,相当于解放前累计建筑面积的22.6倍。
改革开放后,学校校舍出现了大变化。到1983年,全省高等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91.17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1.6倍;普通中学建筑总面积306.9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98%。
截至1983年底,全省13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共占地5084亩,校舍建筑面积91万多平方米,为解放前夕全省高校校舍建筑总面积的16.8倍。
虽然学校校舍面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底子薄、起点低,加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校舍老化,到八九十年代,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新扩建工作又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在现在看来,这样低层次的要求,竟成了那一代人追求的目标。
1983年,省政府拨出专款700万元支持普及小学教育,用于维修校舍,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与1979年相比,每一小学生平均占有校舍面积也由1.9平方米上升为2.5平方米。同年,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高等学校为52.2平方米,普通中学为3.4平方米。
进入新世纪以来,甘肃学校面貌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随着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学校基础建设得到很大改善。
到2004年,全省87.01%的普通中学、84.90%的小学实现了校园“六配套”;60.44%的普通中学、41.06%的小学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
随着“两基”攻坚的实施,全省中小学校舍建设力度不断增大,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如今,在很多农村地区,学校拥有当地最漂亮的建筑,学生住的是舒适、方便的公寓,有的学校成了当地最漂亮的风景线。
有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校舍面积,普通高校为30.04平方米,普通中学为6.08平方米,小学为4.42平方米,幼儿园为3.76平方米。
关键词:民办公助两条腿走路人民教育政府办
建国初期,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民办公助”成了学校发展的主要形式。国家除了重点对高校和普通中学投入外,小学则更多由人民群众集资办学。
以1950年为例,当年全省教育基建投资总额为24.0万元,其中,高等学校投资额为3.6万元,普通中学投资额为20.4万元,中等师范学校和小学的投资额为零。各级学校年生均占有教育经费,高等学校为276.2元,普通中学35.6元,小学只有5.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省教育投资逐年有所增加,从1950年到1960年,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从372.1万元增加到6384.5万元,年平均增长幅度为32.3%。
到改革开放初期,教育经费投入更是力度空前。1983年,全省教育经费支出总数为19812.4万元,是1978年的146倍。而1950年全省教育经费支出总数只有372.1万元。据统计,1979年至1983年,全省教育事业费累计达到8.28亿元。教育经费在全省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8.2%上升为12.9%。
与此同时,厂矿企业、乡村集体、社会团体等各方面集资办学,乡村农民集资办学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
当时,有一个口号叫“两条腿走路”,形象地表达了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和人民群众集资办学的现实。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勤工俭学作为学校获得办学经费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推行。
据1982年的统计,全省中学校办工厂157个,年总产值365.6万元,纯收入96.9万元。校办农(林)场农副业纯收入40.3万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甘肃教育走上了快车道,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4年,国家为甘肃省投入8亿元“两基”攻坚专项资金,建成寄宿制学校566所。
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正式启动以来,项目总投资4.2亿元,建成学校396所,新、改、扩建校舍面积55.39万平方米。
2003年启动实施的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至2006年3月底,完成危房改造面积68.97万平方米。
2004年到2006年,中央“两资”投入2.49亿元,在全省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截至2006年底,该工程“三种模式”覆盖学校总数达到了15528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率达到了86%。
2007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支出达176.44亿元,加上其他捐资助学等资金,比起建国初期的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的比例已不是可以用十倍、百倍来衡量了。从2008年开始,随着全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由国家全部投入。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和各类项目的实施,为全省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加快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步伐,撑起了全省教育的一片蓝天。
60年间,在陇原大地上,从窑洞学校到砖瓦房,从马背学校到定点学校,从砖瓦房再到现代化的楼房,在每一代人的记忆中,都有无数让人欣喜的变化。过去艰苦岁月中学子们所住过的窑洞学校、帐篷学校,都留在了那一代人的记忆中,成了一段甜蜜的回忆。
(文中材料、数据引自《甘肃教育年鉴》)
参考文献
反帝批封成伟业,改天换地建丰功。
脱贫致富小康路,转弱为强大国荣。
两奥辉煌歌壮举,一轮花甲颂飞龙。
游梵净山感怀
胡丰庆、
自然馈赠美山崇,天地精华臻太空。
形影声光织灿烂,青蓝紫绿染黔龙。
诗仙词客抒绝境,燕舞莺歌竞演隆。
锦绣江山添异彩,建功立业铸国红。
临江仙·引资项目开工感赋
马朝山
巡看人间真善美,几如民富天安。为招灵鸟驻桑田。明堂筹漏夜,志士闯津关。
汗水浇成春绚丽,更得云雨承欢。却须经意细周旋。千家歌舞起,才是赏花天。
虞美人·荷花
王光弟
灵花玉藕迎骄阳,频频日夜长。红绿丛丛映荷塘,引来蜻蜓粉蝶传香忙。 污泥不染气清扬,着意笑炎凉。亭亭玉立馥芬芳,任凭风雨侵袭亦无妨。
临江仙·时感
张亚平
舵手贤能开福路,成功两制三通。群楼竞秀耸云空。学资农税免,专课助三农。
迈步太空千载梦,还欣奥运雄风。金融海啸我从容。世人多叹羡,举措有神功。
贵阳森林公园
王海潮
春光洒林间,山影映日艳;
樱花附风落,茶树连成片。
拾级登高处,结伴皆休闲;
放眼看机场,跑道在云端。
喜迎建国六十周年
莫文
祖国华诞一花甲,炎黄子孙庆华诞。
民富国强昌盛世,神州载人游宇环。
赞夜来香
王封贤
意态盈盈花穗长,青枝绿叶夜来香。
好花开放满庭馥,未艾方兴锐气扬。
百日何须谁问顾,夜间自会吐芬芳。
不求名誉图呈献,留得馨香给故鄉。
六十抒怀
吴维福
岁月蹉跎六秩秋,须臾小子已苍头。
欣得孺稚多书信,幸遏知音几泛舟。
常把文章为伴侣,总将诗句当朋俦。
笔耕不辍添拙著,仰望百年志未休。
春日农家
陈少芝
大地明媚和风吹,柳枝吐绿送春归。
农家忙完拜年客,即商今春新作为。
黔灵春早
叶海增
花香蝶舞翠满山,潭清鱼戏水潺潺。
钟鸣古刹瑞霭起,鸟歌猴嬉伴晨练。
凯里下司游
杜必成
古街洁净井然明,清水江湲载景丰。
惊喜行舟摩岸宇,频逢钓客网鱼丛。
沙洲踏步三千米,月亮岛迎万里朋。
踏上台亭嘹远近,星辰花木碧波融。
词二首
杨敏修
天净沙·为三钓翁题照
躬腰曲背秃发,秋霜弦月晚霞,耋耄古稀花甲。老有所乐,钓竿鱼篓玩家。
题石刻《暮归》图
牛乐人欢闹昃辉,黄桷浓郁隐柴扉。
“不要看这枚徽章不起眼,它可是我在1959年参加国庆阅兵式而得到的,伴随我已经走过了50个年头了,应该说是非常珍贵的。”提起自己参加过国庆10周年的阅兵式,**老人心中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今年69岁的那一世小说网 http://**,祖籍河北蔚县,1958年应征入伍,1964年退伍转业到八十九团,曾任农工、农机员、农机排长、后勤保管员、车队队长,1998年退休。
入伍后,他分配到了北京军区坦克独立团,当了一名坦克手,由于他勤奋好学,进步很快,先后学了驾驶员,主炮长。1959年3月,他接到命令,与其他人一起到内蒙古包头一家兵工厂接新坦克。他所在坦克团当时有两个营,当新坦克接回来不久,他所在的营就接到命令,到北京天坛进行训练。一直到后来才知道,他的营要参加国庆10周年的阅兵式。能参加阅兵式对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他和战友们训练就更加刻苦了。
1959年10月1日,这是**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由东北军区一个坦克营和他所在的北京军区一个坦克营组成方队,参加北京天安门阅兵式。
“那阵势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当我们的坦克方队通过主席台时,空中是飞机方队。”**当时在坦克内通过潜望镜观望到主席台。他说,他看到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向他们招手致意,当时他的心都快跳出来了,眼泪抑制不住往下流。
阅兵式结束后,他兴奋了好多天都睡不着觉。1960年,他们所在的坦克营又投入了训练,准备参加建国11周年的阅兵式。然而到了8月,部队接到命令,阅兵式取消。虽然取消了,但在国庆这天,部队领导还是带着他们参观了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地方,让他们开了眼界。
后来他与同一个团的92名战友集体转业到八十九团,参加了屯垦戍边建设,把自己的青春汗水献给了兵团事业。
“今年是建国60周年,国家要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如果有条件,我还想到北京去看一下。如果去不了,在电视上也一定要好好看一下。50年过去了,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了,军事力量也更强了,阅兵式一定很精彩。”抚摸着小小的徽章,**充满了期待。
这次阅军,中国海军在世界各国面前勇敢亮相,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的自信。一个大国在他充分自信的时候,会敞开胸怀,自信的与各国交流,慷慨地拿出自己的好东西与人分享,更能虚怀若谷的接受别人的优秀成果,这就是一个真正强盛的大国的风度和气质。
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海上探险,但更多的是屈辱。早在明代中国就屡遭来自海上倭寇的骚扰,清代后期国门更是被来自海上的列强用铁舰轰的粉碎。没落的清王朝也曾拥有过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强大水师,但是,这支水师仍然不能捍卫自己的海疆,仍然不能免于被摧毁的命运。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因为如果没有真正强大的国家实力,没有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切仿佛建立在流沙之上。新中国建国60年,也走过许多弯路,庆幸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审时度势拨乱反正,坚定地实行改革开放,勇敢的打开国门,学习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自信的解放自己的思想,解放人们的思想,给人们表达思想的自由,自信地接受人们的批评并改正之。只有自信的政党才能领导自信的人民,只有自信的人民才能建设自信的国家。过去的一年,中国经历了从自然到政治到经济的不小的困难和**,正所谓疾风知劲草,中国人民以自己前所未有的信念和自信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自信的中国,展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
值新中国诞生60年,世界会继续看到自信而且更负责任的和平正义之国!
回忆
是一个不醒的梦
在痴迷的心里
流走的是岁月的水
流不走的是思考
眼前
一条条宽敞的路
让我找到了未来的梦
岁月是岁月里的缘
日子是日子里的心
安宁
让这
个城市多美好
我庆幸
天空飘过云的每一刻
都有花的绽放
顷刻
成为我的全部
为了留下你的美好
我守望在时间的渡口
久久的等在梦的岸边
把你的美丽一遍又一遍的回想
忽然
春水东流
我看到
在岁月的河流中你洗尽铅华
在奔腾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你独立鳌头
“建筑之乡”的殊荣
“全国精神文明县”的称号
那少海之滨的秀美
那马踏湖畔的葱翠
一幕幕,一点点
将我溶化
我愿做一颗卑微的尘埃
飘进你的怀抱
投入你的温存
把你
征稿内容:
1、请读者推举建国60年来我国小城镇 (村镇) 建设重要建设成就、重要指导思想、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关键词汇 (请附简短推荐理由) ;
2、请读者推荐建国60年以来, 长期从事小城镇 (村镇) 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并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人物 (请附被推荐人物事迹和工作照片) ;
3、请读者提出未来我国小城镇 (村镇) 建设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或重要机遇 (请附提出理由) ;
4、建国60周年小城镇 (村镇) 建设成就实例 (请附建设成就图片, 尽可能按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最近时期系列提供) ;
5、建国60年小城镇 (村镇) 建设成就图片报道 (图片内容包括:
乡村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风貌建设、防灾减灾、文物保护、乡镇企业发展等方面;图片附带简要内容说明) 。
征稿截止时间:2009年8月30日
来稿请寄: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小城镇建设》杂志社电子文件请发至:bj_xczjs@163.com xczjs@vip.sina.com电话:010-88362101 68340120 68302719
活动主题: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国产优秀电影进社区
活动时间:2009年7月20日——2009年10月20日
活动内容:
1、在昆仑社区、唐元社区、龙首西北区社区等十余家社区内放映特别推荐的:《英雄儿女》、《李双双》、《西安事变》、《叶问》、《南京!南京!》等30余部影片
2、再次放映期间(7月20日——9月20日)举办影评征文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a、影评文章必须在推荐篇目范围之内进行评论,不得抄袭。
b、字数为600——1500字。
c、对电影创作有较深的认识分析。
d、影评文章需注明作者真实姓名、所在单位及联系方式、以便通知领奖
参赛者详情请登陆:http://sxwl.cnwest.com
http://www.cnwest.com
1949年,历经磨难和疾苦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夏历史由此翻开全新一页。中国人民在自己当家作主摸索前进的征程中,精神焕发,信心百那一世小说网 http://倍,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在建国初期满目疮痍的经济复苏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在风风火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新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边缘发展到gdp总量、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前列,在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中国60年来发生的巨变令世界为之瞠目,中华儿女用60年的心血和汗水谱写出一部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
伴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60年来,生活在天府之国的**儿女,也在默默地为改变家乡的面貌,不辞劳苦,埋头实干,一代又一代传递着发展**、富民强市的接力棒。同样的,这60年来,**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朝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以及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目标快速迈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主城区不断向外扩张,**街道位于**东三环路两侧,理所当然的成为**城市向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部新城的核心区域。幅员面积27.38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5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万余人,城市人口突破10万人,城市化率超过90%。正在建设的10平方公里生态公园、**体育竞技中心等重点项目将加快**融入**主城区的步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实施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从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镇发展成为国际特大城市——**主城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板块。**,正以神奇的变化演绎着新中国发展的奇迹。
财政剧增演绎小康图景
以前,**街道是一个落后的农村建制乡,时称石灵。据档案资料,当时的**除了很少的农业税外,几乎没有一份钱的其它财政收入,全靠上级拨款扶持。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总收入仅767.35万元。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三线调迁军工企业调迁到**,“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大城市对**的辐射力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达10004万元;1993年达3亿多元,1994年达5亿多元,1995年达7亿多元……进入新世纪来,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都以亿元为单位不断向新的记录攀升。
新中国成立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人均纯收入不断实现新突破。198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1元;1990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元;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3000元;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超过6000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接近7000元。
截止上个世纪80年代,**财政收入几乎为零。直至上世纪90年代,**依托军工企业内迁、东部副中心和东部新城建设,引进和建设了新**大学、**第一大车站**车站、10平方公里**公园、**体育竞技中心等重大项目,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2007年,财政收入一举突破1亿元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亿元街道”。
城乡统筹演绎发展新篇
长期以来,**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城乡二元结构相当明显。据当地老人回忆,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农村,仅有的一条街,也是过路街。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东部副中心的建设和**大学的迁入,特别是城乡统筹战略实施后,**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小街摇身一变换新城,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破解。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人口只剩1万多人。这1万多农民虽然仍处农村,但却享受着高度的现代文明。经过不断的建设与改造,农村交通已经四通八达,连接城东新区两大核心组团的十洪路、连接三环路的灵龙路、连接成洛路的东洪路已经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另外,自来水、天然气、光纤、宽带也已通农村。农民的收入也接近市民的收入水平,部分农民的收入已远远超过城市人均收入。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已经和城市没有差别。
如今,**城市化率已经突破90%,成为**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里人和农村人都享受着同等的“城市待遇”。从配套建设来看,完善的基础设施已实现城乡全域覆盖。供水建有**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的dn300mm的自来水管体和2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3万吨;供电有变电站1座,变压器165台,供电总容量2000万kwh;供气站有4座,供气能力达60万立方/日,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龙星公司相连的长输管网双气源供气;通讯有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5万门,余量充
山彤渔火照,图出伏水汪
楚江问钓翁,湘水渡从浪。
崑崙一剑虹,苍穹万弓张。
力兮拔山河,勇兮翻大江。
霜抱琵琶恨,回望断城墙。
墙寒碧血染,塞外饮虏浆。
杜鹃奋啼红,红山深谷访。
昨日风云卷,今朝春雷响。那一世小说网 http://
千钧崔万马,大义举理想。
号吹江南北,金鼓响钟山。
赤旌挥雄师,任党大江南。
简窑话江山,茅坡挽狂澜。
牵龙点清泉,真命解苦难。
海角升华盏,东方儿女赞。
千歌情怀听,万唱上弦弹。
一曲东方红,百姓大解放。
金秋一叶定,复国法共产。
安民大跃进,国立初衷叹。
韬光补前失,养悔尝松绑。
量纳细川水,不息奋自强。
路遥捡力行,鞭远马前壮。
家大业绩大,崇政推明党。
尚智举贤从,上下民心望
华甲千秋诞,和谐共小康。
寄此赤子心,但愿更兴旺。
村里的“老祖太”
一进屋,记者便闻到了阵阵浓郁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刚炒出来的辣椒。黄魏氏老人看到有客人到来,赶紧放下手中的锅,亲切地拉着记者的手,指了指锅中的辣椒,非要给记者装上一瓶。握着老人满是老茧而有力的手,记者心里满是感动,多么朴实的一位老人啊,对冒然来访的记者仍充满热情。
老人在整个党武乡都是出了名的老寿星。提起她,村民眼里都有掩饰不住的骄傲和羡慕。在他们看来,村里有这么一位老寿星,是村里的骄傲,所以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老祖太”。
和谐的长寿之道
老人的儿媳告诉记者,老人这么多年一直是一个人过。记者感到有些好奇,在这个五代同堂、50多个儿孙的大家庭里,老人却一个人居住,生活上是否会有不便。老人的孙子说,老人年纪是大了,但是不想和儿孙们住在一起。因为老人生活很随意,有时候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所以老人觉得自己一个人住就方便多了。平时老人那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子孙们都会主动去帮帮忙。逢年过节,儿孙们就轮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细心地照顾老人。说起长寿这个话题,老人摇摇头说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律,一切都顺其自然。老人40多岁时就开始掉牙,但晚年在吃的方面并没有什么讲究,平时喜欢吃面条、粉和糍粑之类的食物,菜以蔬菜居多,每餐还能吃两小碗米饭。
老人每天早上9点左右起床,然后会到村里走一走、散散步,到亲戚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在村里,老人是出了名的性格好、记忆力好,从来没跟家人或邻居红过脸。
在我们采访期间,村民知道有记者采访老人家,都相继来到老人的家里。主动告诉记者有关老人的事,尊敬之情溢于言表。
村民们告诉记者,每逢乡里赶集,老人都会约上三五个姐妹去街上看看,感受一下乡里的变化;有时候就干脆自己拄着拐杖去,买点肉和蔬菜,老人上街买东西都是自己算帐,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都记得很清楚。然后再慢悠悠地逛回家。村民们都在一旁感叹:“平时我们上街去一趟回来都会觉得腰酸背疼,但老太太却不会,只要逢赶集,她都会去。”老人与家人和村民的和谐对老人长寿有很大的帮助。用老人自己的话说“我走到哪里大家都对我很好,我每天都很开心!”
心灵寄托助长寿
二十多年前,老人开始信天主教,直到现在都还会约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姐妹一起唱诗、祷告。老人现在没有负担,也没有多余的想法,但她却叮嘱儿孙们在她死后不要操办葬礼,天主教会的人会来替她安排的。
老人现在最感谢的就是党和政府,她說区政府会经常来慰问她,给她带来了很多礼品,有时还有慰问金;民政局每月也给发200元的补助。她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她也不会过上现在这么好的生活。在她的心里,这位善良的老人永远都记得党和政府的恩情。
姓名 黄魏氏
性别 女
民族 汉
生日 1900年10月14日
住址 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下坝村
文化程度 文盲
职业 农民
病史 无
长寿史 无
生活习惯 每天九点起床,早餐吃面条,然后到村里亲戚或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午饭和晚饭没有固定时间,想吃就吃,有时是面条,有时是粉,有时又是糍粑;吃饭时每餐两小碗米饭。
脾气 温和、随意
喜爱活动 看电视、散步、聊天
长寿秘诀 生活顺其自然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创刊于1987年, 历时20余载, 是国内惟一一本以研究初级卫生保健理论、政策和技术方法为对象的综合指导类期刊。自创刊以来, 始终坚持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目标, 以为读者提供一系列基本的、基础的、有益于保护人群健康的基本理论、政策和方法措施为内容, 大力宣传国家有关初级卫生保健的政策, 介绍国内外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经验, 提供预防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妇幼保健和围产期保健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为普及初级卫生保健知识,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 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了贡献, 被广大读者誉为良师益友。《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
2009年, 将迎来我国建国60周年。多年来, 我国卫生事业领域中出现了许多优秀单位, 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涌现出了大批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做贡献的优秀管理者, 他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管理工作, 紧跟时代, 勇于创新, 带领全体医务人员为我国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迎接和纪念建国60周年, 进一步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 突出宣传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单位和管理者, 从而促进卫生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学习和普及他们的科学管理经验,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社决定从2009年第4期开始, 每期宣传1~2家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标杆单位, 同时, 这些优秀管理者, 也是我国卫生事业领域众多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 也将成为全国卫生管理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此次活动将采取推荐和自荐的方式, 一经通过审核, 我们将指派专门的编辑、记者和您联系采访事宜。
联系人:金 艳 (联系电话:0451-87253030)
你的图案是五星,你融通血脉,你的颜色是鲜红,你砥砺英雄。
你的象征是中华,你升华理想,你的气韵是神圣。你横贯时空。
你的架构虽简洁,你披霜挂雪灿烂生辉,你的内涵却充盈。你临风沐雨挥洒彩虹。
你的衣着
虽朴素,你映照河山飘舞秀美,你的积淀却深厚。你告慰英杰肃然起敬。
你生就新中国问世骄子,你有不可战胜的气概,你抉择共产党核心引领,你有排山倒海的神勇。
你象征各民族阖家团结,你有一往无前的英姿,你承接全世界刮目礼敬。你有雷霆万钧的撼动。
你洗刷列强宰割的屈辱,你开创新元升起,你抚平强寇欺凌的惨痛,你六十华诞隆重。
你劲挺民族振兴的脊梁,你见证民族觉醒,你拓展和谐世界的包容。你昭示祖国繁荣。
你凝聚祖国尊严,你像火炬一路走来,你寄托人民心声。你像火种写满憧憬,你携载历史进步,你像火焰燃起热望,你荡起东方雄风。你像火龙大地升腾。
你蕴含赤子情怀,你是名副其实的星,你激发健儿远征,你是光焰千秋的灯,你高扬国人斗志,你是刻骨铭心的碑,你催化奇迹衍兴。你是发自肺腑的颂。
你唤醒良知,你就是你,渗透光荣的五星...你净化心灵。你就是你,永不褪色的鲜红...你彪炳正义,你就是你,迎风招展的国旗...你彰显公正。你就是你,伟大祖国的身影...万年欢(词牌).国庆抒怀
理言
六十华诞,喜更欢、激情盛举天籁。
强国福民辉煌,锦绣河山。
开国壮语犹记,中国人民站起来。
经沉浮、屡创奇迹,东亚病夫何在?
道是茹苦知甘。
安逸尚记否,多少劫难。
今来兴邦,英杰承启忧患。
拨云医伤除垢,璞见玉、百姓是天。
有这样一面旗
一面五星红旗
她从硝烟弥漫中走来
她在峥嵘岁月中飘扬
每当她迎着朝阳的晨光冉冉升起
每当她披着落日的余晖徐徐下降
我的心中
如潮水般激荡
忘不了,那一年
在重庆 歌乐山
烈
士们用鲜血染红了一面旗
那是英雄们在烈火中永生的红岩魂
那是江姐在渣滓洞中自豪的呐喊
我们有了自己的祖国
忘不了,还是那一年
在北京 天安门
毛主席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那是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魂
那是中国人民向世界庄严的宣告
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我心中
有这样一面旗
一面五星红旗
她从春风化雨中走来
她在世界舞台上飞扬
每当她伴着雄壮的国歌冉冉升起
每当她随着悲怆的哀乐矗立半空
我的心中
如潮水般激荡
忘不了,那一年
巨大的地震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
而废墟中仍高昂地飘扬着一面旗
一面五星红旗
那是中华儿女在灾难面前不屈的抗震魂
那是祖**亲在痛彻中自豪的倾诉
中国,绝不低下高昂的头
忘不了,还是那一年
盛大的奥运会聚集了五湖四海的人
而所有的人都激动地挥舞着一面旗
一面五星红旗
那是五千年文明走向世界的华夏魂
那是全体中华儿女发出的共同心声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那巍峨的高山情
我爱你那广袤的田野美
我爱你那蜿蜒的长江吟
我爱你那咆哮的黄河唱
在我心中
有这样一面旗
一面五星红旗
那是六十年父爱如山
那是六十年母爱如海
或许这样的划分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但是60年的历史风云, 浓缩在几个阶段, 的确也是有其取舍的遗憾。但, 我们还是选择了这样几个阶段, 来展示共和国的历史变迁, 并且在这样的历史变迁之中, 通过这几位普通的护理工作者的岁月历程, 以此来展示出人与国家同命运共呼吸的岁月。
1949—1956社会主义过渡阶段
时代背景:
1949年10月1日,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 共产党从国民党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 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发展。由此, 这一时期既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期, 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到了1956年, 我国基本完成了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自豪于与共和国同年诞生
湖南省人民医院退休护士张菊香
面对张菊香,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 你会不自觉的被她乐观的心态和淡定的气质所感染。
于1949年9月出生于祁东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张菊香, 出生后几天即是新中国诞生的日子。
建国初期, 多年的战争留给新中国是的满目疮痍。因家庭贫寒, 张菊香的童年时代基本上过的是缺衣少吃的苦日子。但张菊香非常感谢父母, 并没有因为家庭的贫困剥夺她受教育的权利。
7岁读小学的时候, 简陋的启蒙教育开启了张菊香稚嫩的心灵, 她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但每天回到家, 还要帮父母做很多的农活, 如挖猪草喂猪、下田插秧、上山砍柴等等。但张菊香想, 只要让自己读书, 这些苦都算不了什么。
一直到初中毕业, 张菊香都是品学皆优的好学生。而这时,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全面内战”、“革命无罪, 造反有理”的运动使国家的文化与经济严重停滞和倒退, 张菊香的就学之路也因此被耽搁。
直到1969年, 张菊香因思想进步、劳动出色被大队选拔到祁东县卫校学习。1年后她回到所在的村庄, 担任为乡亲们送医送药的“赤脚医生”。
1970年7月, 为落实毛主席“6·26”“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光辉指示, 张菊香作为当地的医学人才被选拔到了湖南省人民医院。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接受了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后, 她成为了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一名白衣天使。
医院专业培训一结束, 张菊香便被派往常德汉寿县疫区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她每天和队友们在疫区穿行, 进行血吸虫病防治情况普查, 掌握第一手的详实资料。当时, 国家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基本上处于无序与无奈的状况。张菊香和队友一起不辞劳苦地工作, 向农民讲解血吸虫病的防治知识, 告诉他们怎样识别钉螺, 了解钉螺的分布及习性以及怎样防护。对患病的农民则上门送药, 教会他们服药的方法。不论是天晴雨雪, 他们从不停歇, 从不间断。他们没有一个人抱怨过条件的艰苦、工作的辛劳, 心里装的是被钉螺折磨的农民兄弟, 还有那些重症患者痛苦的呻吟。
在汉寿的那一年, 当地的血防工作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张菊香也与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树上的桃李成熟了, 老百姓挑最甜的给你送来;家里的母鸡生蛋了, 老百姓积攒着给你留着……有一个大队主任甚至与张菊香结成了姐妹。在回长沙后很多年后, 这位主任每年都会烘焙好当地盛产一种小小的“银鱼”给她送来。
这样的经历让张菊香懂得一个道理:只要是真心对人, 负责任地工作, 总是会被人理解和铭记。
1973年回医院后, 是张菊香真正的护理生涯的开始。她去的第一个科室是当时“谈之色变”的传染科。因当时卫生条件很差, 收治的传染病患者以细菌性痢疾、肺结核、肝炎居多。印象最深的是, 当时治疗菌痢常用针灸治疗, 张菊香每天一上班就端着盘子给患者扎银针, 轻型和急性菌痢一般三天就可明显好转, 一周痊愈出院, 根本不用输液, 只有重症患者才输液治疗。
当时没有现在好的消毒灭菌设备和医护人员防护设施, 只有简陋的洗手设施和熏箱、浸泡消毒设施。对于年轻的张菊香来讲, 这些都还不算什么, 最可怕的是值班时碰到患者死亡, 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工人搬运尸体, 得靠医生护士将尸体抬往太平间。
一次值夜班, 一位肝硬化腹水的病人在凌晨三点死亡, 整个病区除了张菊香, 就是一位姓任的值班医生。医院有规定, 病人尸体不允许在病房过夜。虽然张菊香内心充满恐惧, 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张菊香和任医生料理完尸体, 把尸体抬到了担架上。任医生照顾张菊香个矮力气小, 让张菊香抬着担架的前端。张菊香握着手电筒, 抬着担架, 在寂静的夜里,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让她始料未及的是, 在下楼梯的时候, 尸体的两腿因重力下滑正好叉住了她的腰, 张菊香的恐惧骤然升级到顶点, 吓晕了过去。
此事发生后, 医院才增设了太平间工人, 不再需要医生护士搬运尸体。同事们笑言, 是张菊香这一晕为大家造了福。而张菊香, 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仍会感觉恐怖。
之后, 张菊香被医院任命为急诊科护士长。
让张菊香记得最清楚的是, 一个心脏病的患者留观治疗后病情好转, 自行收拾好东西, 谈笑着准备出院回家, 突然出现晕厥心搏停止。张菊香迅速为他进行心脏按压、吸氧、建立静脉通道, 病人很快转危为安。病人非常感激张菊香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但张菊香说, 挽救病人分秒必争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此期间, 张菊香相继为人妻、为人母, 但当时一家三口只有一间9平米的房子, 每月29.5元的工资让她请不起保姆, 况且请了保姆也没地方住。在休完30天的产假后, 张菊香一狠心把孩子放在床上, 拉好床栏就去上班, 中午回家时孩子饿得嘴唇都哭紫了。因为要工作, 孩子只有56天就被放到幼儿园了。张菊香说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 一想到这些, 就觉得对孩子的愧疚真是太多了。
上世纪80年代, 医院取消陪护, 病人包括喂饭、洗脚、洗脸等基础护理全部由护士承担。而当时一个病区50多个床位只9个护士, 工作量非常大。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 科室同事人际关系特别好, 都互相帮助, 互相爱护, 都自觉提前30分钟接班, 几乎没有正常休过节假日。
大家都知道张菊香家没人照看孩子, 经常主动说:“张菊香你明天休息, ”, “张菊香, 我给您上班, 您回家带孩子去”, 而且从不要张菊香还班。同事的关心和友爱让张菊香无比感动!
不知不觉, 张菊香就到了医院政策规定退休的年龄。虽然有着对医院深入骨髓的眷恋, 对护理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 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张菊香自觉地回归家庭, 成为了一名退休人员。
看到医院一栋又一栋的医疗医技大楼拔地而起, 一批又一批的高科技医疗仪器设备接踵购进;看到护理人员学历层次越来越高, 护理服务的内涵越来越精细化、人性化、专业化。张菊香为她一辈子所从事的护理事业无怨无悔, 并且相信目前的护理事业正在破茧成蝶, 虽有阵痛, 确更美丽。
现在的张菊香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 家电、电脑一应俱全, 退休后的生活也丰富多彩。医院为离退休职工配备有休闲娱乐场地设施, 还有定期的体检和保健活动。儿子在新西兰生活, 每次打开电脑和儿子视频的时候, 张菊香都会和儿子讲过去的苦难, 现在的甜蜜, 谆谆教导儿子饮水要思源, 数典不忘祖, 要常怀感恩的心。
祖国60周年华诞, 也是张菊香的花甲之年。不管是那个艰辛年代忍受饥饿的孩子, 还是那个辛劳疲倦的护士, 或是今天这个快乐的老人, 与共和国同年出生的经历, 让张菊香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1956—1966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
时代背景:
1956年9月,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工业化,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场建设热潮──发展经济, 发展文化, 巩固新制度, 建设新国家———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但这个时期有成功, 也有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失误。尤其是1963-1965年, 既是建国以来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三年, 也是左倾错误在党内泛滥的三年, 加上苏联的背信弃义, 自然灾害严重, 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感谢祖国, 祖国让我们的生命精彩
张家界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长尹金芳
1956年出生在芷江县城的尹金芳, 父母均为手工业者, 靠勤劳的双手养家糊口, 然而接下来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撤资等重大事件的接连发生, 无疑是雪上加霜, 让童年的尹金芳常常感受到的滋味以饥饿为主。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没有好好读过书的尹金芳在1970年, 即14岁的时候, 成为了上山下乡的知青, 接受了三年繁重的“劳动改造”的磨砺。之中虽有读书, 但因受文革“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 在校生仍以学工、学农劳动为主。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犹如一股蓄势已久的春风, 迅速地吹向祖国各地。对于知识的干渴与饥饿使尹金芳积极参与刚刚恢复的高考, 靠自己的勤奋与刻苦, 她考入了黔阳卫校, 由此走进了护理行业。
1980年7月, 尹金芳毕业分配到了芷江县中医院。医院当时处于筹建阶段, 工作场地小, 几乎没什么设备, 条件十分简陋。护士要承担很多非护理性的工作, 比如煎药、打扫卫生、送水送饭等等, 工作量相当大。几乎无分工, 40多张床位, 总共只有4名护士, 治疗、护理操作、消毒、人人都得做。
在那公费医疗全额报销的年代, 护士不必像现在一样需随时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工作中能切实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尹金芳与病人相处十分融洽, 受到了病人及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高度赞扬。
1986年, 表现出色的尹金芳作为优秀人才选调入半军事化管理的铁路系统———张家界铁路医院 (即现在的张家界市第二人民医院) , 当时虽是诊所规模, 但门诊与住院部分设。考虑到一起上班的另一护士身体素质稍差, 她便主动要求进住院部倒班, 让该同事留在了相对轻松的门诊部。
上晚夜班的日子, 无论工作多苦多累, 尹金芳都没有怨言, 只是担心小孩没人管。同在铁路系统工作的丈夫常年在外奔波, 夫妻俩聚少离多, 每当值晚夜班, 尹金芳只好把小孩锁在值班室。无人看管的孩子免不了从床上掉下来, 摔个鼻青脸肿, 这令尹金芳心疼而歉疚。为此, 她常常说:“作为一名护士, 我问心无愧;可作为一位母亲, 我真的很不称职!”。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 国家经济迅猛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多诊所一跃发展成为较具规模的综合性医院。张家界铁路医院也随之成了一所拥有内、外、妇、儿、传、五官、眼科、手术室等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1990年, 肯干、能干、吃苦耐劳、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尹金芳被推选为外科护士长。
外科病种多、病情杂, 尤其是铁路意外事件伤害多, 常有成批的伤病患者被送来医院急救, 护理工作的难度之大可想而之。身为护士长, 不仅要有熟练的外伤抢救技术, 而且还要有随机应变的统筹安排以及同其他各部门合作、协调的能力。担任护士长尹金芳感觉肩头沉甸甸的, 每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唯恐有丝毫纰漏而延误伤者的最佳治疗时机。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管理能力, 八小时以外的大部分时间, 尹金芳都一头扎在书籍堆里如饥似渴地吸取“养分”, 并及时地将自己所学在科室姐妹们面前“现炒现卖”。
护士姐妹们对这个“工作狂”既爱又“恨”, 爱的是尹金芳像个家长一样爱护着她们、教导她们、帮助她们成长;恨的是尹金芳太爱唠叨, 一有空就在耳边唠叨:“小李, 5床病人病情观察不仔细……”、“小刘, 3床病人的术前准备工作还要做得再细致点……”真可谓“句句不离本行”。偶尔有人一时难以接受而顶撞她时, 她总是一笑了之, 从不计较, 更不会“秋后算帐”。
随着时间的沉淀与工作经验的积累, 尹金芳的工作日渐得心应手, 多次收到病人的感谢信, 几乎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护士长、优秀共产党员。
1996, 年尹金芳被任命为护理部总护士长。此时的尹金芳不仅一如既往的关心年轻护士的成长, 同时也注重改善护士工作环境, 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尤其在1998年全面实施整理护理工作后, 尹金芳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 但她不再一闲就“唠叨”, 而是将各方面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找个合适的时间统一讨论分析。
有人疑惑尹金芳话怎变少了, 尹金芳笑笑说:我们不仅对病人进行“整理护理”也要对我们自己“整理整理”, 做护士的要首先做到“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状态和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病人, 我老唠叨让你们不开心, 你们又怎样保持健康呢?
一天, 科室同时收住了五个重伤病人, 其中三人是硬膜外出血, 一个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个是脾破裂。硬膜外出血的病人中有个8岁的女孩, 经多日治疗后病情虽渐趋稳定, 但比其他四位病员恢复都慢, 而且精神差, 面容消瘦。尹金芳考虑是营养缺乏, 便耐心地向家属讲解营养对身体康复的重要性, 并指导如何配制营养餐。
家属当时满口答应, 但晚上尹金芳来夜查房时发现女孩的妈妈正在给其喂食米粉。“咦, 那不是早上那碗米粉吗?”尹金芳说。
女孩的妈妈显得很不好意思。“怎么, 她胃口不好, 吃得很少吗?”在尹金芳关切而焦急的目光中, 女孩的妈妈终于道出了“没钱”的实情。
见此情景尹金芳心酸不已, 当场便掏遍衣兜, 将随身仅有的10元钱给了她们母子俩。第二天大清早又提了一大袋衣服到科室, 还在交班会上讲述了女孩的情况并发动大家捐款捐物, 帮助这一家度过难关。
在女孩出院二个月后, 女孩的父母背了沉沉的几麻袋桔子, 走了几十里山路再赶汽车转火车专程来到医院, 为的仅仅只是表达他们全家的一片感激。
2002年, 铁路改革, 医院由原来的国营单位转为事业单位。为响应国家政策, 尹金芳提前离岗休息, 但同年又被返聘回医院工作。
有人不解说尹金芳怎不知享轻福, 还上啥班?尹金芳总是爽朗地说:“既然医院还需要, 我怎么能推脱呢?再说, 既然大家还信任我, 我更应好好珍惜才对呢!”。
迄今的尹金芳常常对后辈说:尽管现在农村也富起来了, 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医疗费用仍是沉重的负担, 在工作中我们更要精益求精, 实现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看到现在一部分年轻人总喜欢提要求, 嫌待遇不好, 她说, 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相比简直是掉进蜜罐了, 想想当年我们走过来的历程, 感激还来不及呢, 人呀要有感恩之心。
是啊!小溪感谢大海, 因为大海让它奔腾;鱼儿感谢江河, 因为江河让它畅游;小鸟感谢天空, 因为天空让它飞翔;我们感谢父母, 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更要感谢祖国, 因为祖国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
1966—1978十年文革与拨乱反正时期
时代背景:
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文革的指导思想来源于毛主席提出的“四个存在”理论, 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 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存在着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在此基础上, 毛主席提出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这一时期阶级斗争严重, 党内的左倾错误泛滥,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社会动荡, 现在被广泛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动荡不安的灾难性阶段, 常常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
享受着祖国强大所带来的幸福
郧西县人民医院护士韩君
1966年出生的韩君出生在郧西县槐树乡响水沟村。这是一个美丽的山村, 两边是高高的大山, 门前是清亮的河水。但在呼喊着“宁长社会主义的草, 不长社会主义的苗”的年代里, 青山绿水却无法让这里的农民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在小韩君的记忆里, 母亲当时任妇联主任还兼小学民办教师, 在现在的人眼里能有这样的职位应该是一种荣耀, 然而在那个年代里, 干部是属于党、属于人民的, 母亲经常要出去开会。每一次母亲出门就把兄妹三人锁在家里, 以防发生意外。
一个严寒的冬天, 天刚蒙蒙亮, 大队就通知开会, 母亲望着熟睡的女儿感觉放在哪里都不合适, 那时候韩君已经能爬起坐立了。锁在屋里, 怕女儿自己翻身爬出摇窝跌伤, 最后决定放在屋檐下, 来往路过的人群见了会有一个照应。但是, 屋子对面高高的山上时常有狼群出没, 因此母亲的心里是忐忑不安, 走出了好远还是放心不下, 折回来看了好几次才去开会。
韩君的父亲是公社书记, 也许, 担任这个职务肩上的任务太多, 父亲一年中回家的次数极其有限, 父亲这个“高官”并没有给家里带来温饱, 相反一心扑在工作上常常忽视了自己的孩子。
在韩君7岁那年, 一个雨后寒冷的冬天, 路面一片泥泞, 放学回家的她穿着一双破旧的草鞋, 呼呼的北风冻得满是泥水的双脚一落地就疼得钻心。她坐在一块大大的石板上, 抱着双脚不敢落地, 也不敢用手抚摸, 直到一位回家的老师发现了才把她背回了家。后来她发现别人御寒的方法是用剥掉的玉米壳子绑在脚上来挡住刀削般的寒风, 年幼的她也学着这么做, 才没有让自己的双脚冻坏。
多年后她回忆起那个情节, 她说她几乎无法用词汇来形容那种痛苦的感觉。那时候村里人虽然很穷, 但是大多数人都还有解放鞋穿, 她家的草鞋都是哥哥编织的, 父母根本无暇顾及他们。父亲每月有工资怎么就没有给她们买双鞋呢?她说也许那时候的父亲太忙, 回来的太少, 偶然一次回来根本无法感受到孩子的痛苦生活。
让她承受的不仅仅是寒冷, 还有饥饿。不下暴雨的世界, 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然而, 暴雨时常侵袭这个贫穷的小村子。有一年夏天, 刚刚收了土豆, 家里人就把土豆放在红薯窖里, 备在饥荒的时候食用。然而, 一场大暴雨让山体滑坡, 大量的泥石流涌进山脚下的红薯窖。雨停后, 韩君和哥哥姐姐找来木桶将窖里的水拼命地往外舀, 土豆已经发出腐烂的味道, 韩君和哥哥姐姐望着烂掉的土豆坐在窖旁边大哭一场。
为了填饱肚子, 韩君和哥哥姐姐就在门前种上南瓜苗。一段时间后, 南瓜开始开花结果。看着粉嫩嫩的小南瓜, 兄妹三人把南瓜苗当宝贝一样呵护, 幻想着会长出大大的南瓜, 晚上, 还用筛子将南瓜苗盖住, 生怕那些叫喊“不长资本主义的苗”的人给拔掉了。然而, 这精心的呵护没有持续多久, 有一天早上起来, 兄妹三人同时发现南瓜苗还是被人拔掉了。望着皱掉的小南瓜, 望着将死的南瓜秧, 兄妹三人再一次大哭一场。不几日父亲回来, 兄妹几人将境况告诉了父亲, 父亲站在门前, 眉头拧的紧紧的久久不语, 这就是记忆中的父亲。
随着四人帮的粉碎, 国家的一切在走上正规, 尤其是1982年的土地到户。父亲也调往了另一个乡镇任书记, 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 同时, 也基本结束了吃不饱的日子。1984年, 她们一家又随父亲被调往县城。
搬进县城的那一年, 适逢医院的门口农行下设的储蓄所招工, 韩君就被安排在储蓄所上了班。看着同龄人很多都穿上了白大褂, 再加上哥哥姐姐都相继读了专业院校, 韩君决定去读医学专业。那个年代, 医学和护理学分的并不是很清, 医生和护士都差不多, 她选择就读了护理学校, 从此走向了护理生涯。
若干年后, 当护理专业相比其它行业有着说不出的心酸之时, 有人问她有没有为当年的选择后悔, 她说不后悔, 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难处。
1988年, 韩君卫校毕业后正式成为一名白衣天使。
还在医院实习的时候, 韩君恋爱了, 是经人介绍的一位已经工作的医学本科生, 他们的恋爱写下了不少情书。迄今, 韩君偶尔会对科里的小年轻说, 你们有没有人写情书啊, 我教给你们写。虽然年轻人有些不屑, 但韩君就说, 手机短信、QQ聊天那有什么意思, 还是写信好, 浪漫, 感情表达的也深。她说情书年代培养的爱情才长久, 此话于她来说的确很有道理。
结婚后一年, 韩君就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虽然辛苦, 一家人也是其乐融融。时光跨越进90年代,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 人们的眼光也投向更高更远的地方。考研考博成了众多医学生给自己充电深造的选择, 韩君的老公也想给自己一次考研机会, 去感受一番外面的世界。
虽然老公已经不再年轻, 但韩君没有阻拦, 默默的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承担起相夫教子的责任。那一年, 儿子上中学, 韩君除了上班就把所有的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
老公读完硕士在外闯荡, 原想与韩君在外地安家落户, 但韩君不想离开她熟悉的故乡。她老公于2008年底又回到了家乡。由于是医院第一位硕士生, 作为人才引进, 医院给了一笔可观的安家费。韩君的辛苦、劳累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果实。
今年, 更是韩君收获的一年。5月12日护士节, 她被授予了“优秀护士”的称谓, 儿子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国家一本大学。
跨越岁月的年轮, 韩君走过了文革十年所带来的苦难的童年, 享受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雨露阳光, 如今虽已是人到中年, 但这个平凡的小家庭已经步入小康, 享受着由于祖国强大所带来的属于她的幸福,
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
时代背景:
1976年10月, 中共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1979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开始排除“左”的思想影响,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党的十二大以后, 社会主义改革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 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 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1977年冬天, 恢复高考, 被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的确, 那场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考试, 它所恢复的不单单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500多万考生的信心与希望, 它更直接地成为了一个国家得以重新复兴和兴旺的基本。
平凡的徐慧, 不平凡的年代
湖南旺旺医院消化中心护士徐慧
1978, 这个数词, 因为邓小平倡导了改革开放而变得意义深远, 使徐慧这个平凡的人因出生在这个荣耀年代也沾上了光彩。
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工人家庭的徐慧, 一家人挤住在两间灰墙破瓦的小砖房里。虽然忘不了爸妈每天披星戴月地操劳, 临开学前仍硬着脸奔波于左亲右邻之中, 只是为了凑齐姊妹三人的学费, 但也算不愁吃穿, 还能够与两个妹妹手捧着课本围挤在破旧的小木桌边读书。
当时奶奶一直念叨的的话是:“三个妹子都能上学, 好福气啊!”当时, 徐慧对奶奶的话颇不以为然, 渐渐长大才知道, 出生在解放前20年代的奶奶, 经历过怎样水深火热的苦难!因此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出生的自己, 是多好的福气、多么的幸运!
年幼时体弱多病的徐慧, 经常深夜被爸爸抱着走几里山路敲开村里赤脚医生家的门, 从那时起徐慧便立志要学医。1993年, 徐慧不顾爸妈的反对, 在报考志愿栏里没有填师范, 而选择了卫校。
中专毕业后, 徐慧被分配至县中医院。当时的徐慧, 18岁, 脸上还带着些稚气。因为实习单位也要留用一批护士, 刚刚走出农村、涉足城市的徐慧, 向往着都市的繁华, 也希望打开眼界, 多长见识, 所以又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了分配的正式编制岗位, 选择留在了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做一名合同制护士。
虽然缘于“合同制”的身份, 徐慧的心里是忐忑的, 但出于对护理工作的热爱, 加上天生的勤奋, 徐慧用微笑与娴熟的“手艺”博得了病友及同事的好评。可是由于当时的医院, 对合同制人员管理制度不完善, 让她们这些合同制护士承担着同样大的工作风险, 得到的报酬却相差悬殊, 这多少让徐慧有些灰心丧气。
一个偶然的机会, 徐慧成为了湘雅二医院的一名合同护士。在这里, 每天都有操着不同口音的求医者从五湖四海而来, 看着无数双求助的眼神投向这一身洁白的工装, 徐慧更加珍惜自己的这份工作, 并且忘记了合同护士的尴尬身份, 以主人翁的姿态将爱心回馈给每一位需要的病人。
为了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并尽可能地抓住晋升机会, 徐慧还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了护理本科。可徐慧渐渐发现, 在公立医院, 合同护士难以取得晋升的机会。
而此时, 祖国前进的步伐已悄然迈入二十一世纪。WTO的进入, 外资入注了医疗系统, 为医疗事业的成长翻开了划时代的一页。
当我国第一家大型综合外资医院———湖南旺旺医院以全新的管理方法、全新的护理模式和全新的服务理念展现在徐慧面前时, 徐慧突然发现, 这正是自己所向往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于是抱着自己的梦想加盟了旺旺医院, 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
来到旺旺医院后, 徐慧深深感受到了旺旺“外秀而内慧”的浓厚的企业文化底蕴———这里有无限大的舞台让护士们自由翱翔与成长。在这里, 没有了公立医院因为是合同护士而得不到晋升机会的苦恼, 没有了同工而不同酬的苦恼, 同事之间友善, 管理上充满人性关怀。徐慧为自己处于这种催人进取的氛围中而振奋和自豪, 从而忘我的工作。
记得一个深秋, 徐慧上晚班接诊了一位患胆囊癌的老爷爷, 因5天未解大便来做低压灌肠, 可是经检查, 老爷爷肛门已充血不能进行灌肠。看到老爷爷那焦急而痛苦的面容, 徐慧毫不犹豫地戴上手套用手指一点一点地将粪便抠出, 完全忘记了脏与臭。十多分钟后, 老爷爷终于露出了一脸的轻松。
崇高源自于微小, 收获来自付出。老爷爷激动地抓着徐慧的手说:“你真好, 比我的亲闺女还好。”
突如其来的病魔让一位乳腺癌的年轻病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徐慧作为她的全责护士, 看在眼里, 急在心里, 寻找各种机会开导她, 和她谈希望, 和她聊孩子。谈到可爱的孩子, 病人笑了也哭了。
徐慧告诉她, 为了孩子, 你要勇敢;为了孩子, 你要坚强的活着, 相信我们的技术、能力与服务;相信自己, 给自己希望与勇气。慢慢的, 这位病人不哭了, 信任的笑容挂在了脸上。不久, 成功地接受了手术, 术后恢复得很好。
每当徐慧和同事们目送着康复病人欢快的身影, 迎来病人和家属声声谢意时, 就觉得所有的辛苦、所受的委屈算不了什么。
从呱呱落地的无知岁月到懵懂的青春年少, 直至现在的成熟稳重, 徐慧目睹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是因为改革开放这不平凡的年代, 才让徐慧有了自由择业的机会。而正是这些挑战和机遇磨练了她, 成就了她, 赋予了她更加美好的人生。
如果命运再给徐慧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徐慧说她还会做一名护士。虽然辛苦, 但能够把爱心送到每一位病人的心里, 与病人共同撑起一片蓝天;虽然平凡, 带来的却是“医者父母心”的充实与满足, 成就的是救死扶伤的不平凡的业绩。
这便是徐慧, 一名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里平凡护士的平凡历程。
在共和国60年华诞之际, 回望祖国风云激荡、波澜壮阔历史, 不由得想起邓小平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非常朴实的话:“国家发展了, 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 这是主席的梦想, 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
这几位随着共和国的进程而生长的护理工作者, 虽然, 她们出身于共和国的不同时期, 但她们却无一例外地在经历共和国最辉煌的时代, 经历着护理事业发展最快节奏的时期。尽管每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但是我们庆幸生活在这样的年代。
人生有涯, 岁月无限!在这举国同庆的时刻, 让我们对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祝福祖国生日快乐!让我们仰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唱起那首嘹亮的歌:
32分钟,送炭的骡子迈动四条健硕的腿
蹄子咔咔敲响石板大道,刚刚离京
32分钟,运河里的粮船离开
码头
过了十五里两岸苇子飘动的水路,行驶顺风
32分钟,迎亲的轿子上下颤
悠
穿过了平原上三个那一世小说网 http://安静的村
子
32分钟,挑担串乡的货郎翻越半座山岭
刚刚把老相好约定的路走了
半程
32分钟,一条决定出走的狗
在官路上转了五个圈圈,又回到飘着炊烟的 寺庙
32分钟,开小差的老兵
回望着远处旌旗飘扬的军营
……
32分钟,我们从一座城市来到另一座城市
从伟大的首都,来到临海而立的**
前朝的王府被称为博物馆和公园
他已不是从前的都城
以往的小码头变为万吨的港口
他已不是从前的小扬州*
我们不是那些缓慢的赶路者
脱下了笨重的衣裳,我们抛下那些久远的时光
远离了那些记忆中叮当响着的风铃
时代,经常被称为时代的列
车
此刻,这个说法多么准确生
动!
此刻,列车和时代互为比喻,一起飞跑前行!
在京津城际列车上
我在本子上写下:城市挽起
手臂
列车、城市、大地、海洋、天空
在时代的五线谱上,用最新
的节奏
写下最新的交响
我的耳畔,有着悄然而沉实
的回声
【庆祝建国60周年讲话稿】推荐阅读:
村民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10-23
庆祝建国60周年演出晚会主持词10-23
“庆祝建国60周年”歌咏比赛活动总结01-04
庆祝建国60周年诗歌征文:辉煌中国60年06-23
新闻工作者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07-02
庆祝建国60周年演讲稿:我的祖国12-07
在庆祝建国56周年升旗仪式上的讲话05-29
庆祝建国70周年作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