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网站建设方案(精选8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组织,健全制度,整治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居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二、总体目标
基本实现党组织坚强有力、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工作运转协调高效、保障服务功能完善、社会治安良好稳定、社区环境清洁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和谐社区要求。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镇xxxx社区改造建设工作扎实有效进行,成立镇xxxx社区改造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x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党建组织办,办公室主任由xxxx兼任,主要负责对项目改造建设的统一领导和部署,及时掌握项目改造建设的进展情况及问题,并提出工作建议和指导性意见,协调沟通上级部门,对项目进行组织、监督、检查。
四、社区现状
镇xxxx社区地处旧城区商业中心地带,占地面积0.9平方公里。目前,拥有一栋两层楼高的办公用房,自主产权归社区所有,办公和庭院活动场所总占地面积约3320O。但由于办公用房各配套设施不健全、不规范,没有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建设,为社区日常活动及工作开展造成不便。
五、预期改造标准
(一)规范各功能室的设置,完善配套设施,充分发挥各功能室作用。
(二)全面推进党务和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悬挂党务公开栏及各项规章制度,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党建及政务服务工作。
(三)拟建设居家养老活动中心,以“立足社区、面向老人、专项服务”为特点,把社区老年人作为服务对象,为老人提供娱乐、健康咨询、养身健身为一体的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
六、项目安排和资金配套
(一)项目安排
社区改造项目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以能落实改造建设为准,需相关部门共同协办落实。
(二)项目资金
主要来源为上级财政资金拨付与有关部门整合资金。
七、其他要求
(一)加强领导,部门配合,齐抓共建。切实加强对项目改造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在街道办统一领导下,社区要明确职责,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建的格局,共同抓好社区改造建设工作。
(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社区将对办公楼各功能室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搞好设计,高标准,严要求,争取社区办公用房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及时到位。社区将对社区改造建设项目资金进行专人专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严肃财经纪律。
智慧社区的概念是由数字化社区和感知型社区相结合而来的, 利用了现代传感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应用不断发展, 社区将变得更加智慧。
数字化社区是在社区范围内利用多种网络技术及云计算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建立社区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并与政府的共享服务平台互联互通, 建设数据信息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渠道, 体现了社区建设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感知社区是在社区范围内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多种传感器、数据信息处理技术, 为社区内的事物安装传感器并赋予它们生命, 通过智慧管理系统采集数据、管理设备, 将社区建成一个感知物联社区。
2 智慧社区调研报告
2.1 调研情况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 目前已经开始智慧社区建设, 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生态城整体编制了智慧电网规划, 规划内容包括实现全部小区电力Modem接入, 空调、热水器等远程遥控调节开关等。生态城广泛利用风力、光伏进行发电, 利用太阳能进行采热。小区居民持有电卡和能源卡两张卡, 电卡为预付费电卡, 能源卡为水、气合用。未来整体中新生态城能源卡、电卡、电话卡、交通卡计划合为一个。
2.2 存在的问题
社区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包括: (1) 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 有线网速度较慢, 没有考虑无线网络覆盖。 (2) 社区管理存在不便, 小区访客停车难, 小区内车位为业主固定车位, 实现人车分离的管理, 即进入小区后, 即驶入地下车库, 然后车主从车库走到地上, 访客无车位停车;太阳能利用效率较低, 太阳能热水器只能将水加热到30多度。 (3) 缺少便民智慧应用功能, 要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 了解居民各方面需求, 包括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教育、卫生、安全等, 切合实际的为居民开发新的智慧化应用功能, 建设一个让居民觉得最温馨、便利的智慧社区。
3 智慧社区建设内容
智慧社区建设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应用建设两个部分。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3.1 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建设, 结合云计算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 建设现代化社区网络环境。物联感知设备建设, 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现代传感技术, 安装各类传感器, 通过物联网和网络传输, 将传感器信息数据进行处理, 建设感知社区。
3.2 智慧应用建设
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共享服务平台: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共享服务平台可与政府级别的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互联互通, 同时具备人口、经济、法人、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功能, 为社区的智慧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安全防范子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包括出入口管理系统、周界防越报警系统、公共监控系统、访客对讲系统、安防报警系统和巡更管理系统。例如采集出入社区的车辆车牌号、出入时间等信息, 并将数据实时共享给公安局和交通管理部门。用户可安装传感器, 如果发生警情, 智慧社区系统可将报警信息通过网络发送给有关部门应急处理。
智慧管理子系统:智慧管理子系统, 可便与社区管理部门直观、实时管理社区中的每一个事物。包括能源管理系统、公共设施管理系统、特种设备管理系统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例如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对社区内的能源进行统一管理, 动态检测能源设备的运转情况, 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报警, 统计社区用户能源的使用情况, 合理使用能源。与政府应急部门合作, 实现应急信息报送、应急物资调度、应急事件处理、应急处理处置效果评估的全过程管理。
便民服务子系统:便民服务子系统, 是集成了多个便民服务平台, 为社区居民提供最贴心的服务, 是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多彩。例如与政府共享服务系统对接, 发布政府各部门的公开政务和公告。卫生部门可根据智慧社区医疗系统, 统计居民就医情况和身体状况, 保障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利用物联传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 对行动不便、失智老人进行跟踪定位服务, 并将社区老年人情况通过智慧社区网络共享给民政局等相关政府部门。智慧社区的地理信息系统与政府相关部门地理信息系统对接, 为社区居民提供地理信息服务。
4 智慧社区发展趋势
“智慧社区”既是社区建设的一种理念思考, 也是新形势下探索街道公共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利用了现代传感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建立智慧社区, 全力打造“生活服务更便捷、生活环境更优美、生活状态更和谐、幸福指数更提升的智能、人文、宜居的现代新型社区。
参考文献
[1]张云霞, 来勐, 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电信科学, 2011 (12) .
[2]刘杰, 彭宗政著.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胡向东.物联网研究与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 2010 (02) .
[4]李建宁.浅谈物联网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1 (01) .
[5]鲍国志.基于GIS技术的数字社区信息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12.
【关键词】 社区护理;特点;解决方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8-01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的提高,因此,为了顺应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社区护理顺势而生。但是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体系起步较晚,因此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首先,我国的护理医疗资源发展及其的不平衡,而且结构也不够合理,配置也不均匀;其次,社区护理人员严重短缺,而且学历不高,培训不足,缺乏社区护理服务应有的理念、相关知识和技能,素质参差不齐;再次,社区护理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许多的规章制度也不够健全和完备,存在许多的漏洞,致使居民对社区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普遍降低。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改变,适应社区群众健康的需求,为社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护服务、防止社区病人疾病的严重化,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手段。下面笔者就我国社区护理的特点及改善我国社区护理的措施谈谈看法。
1 我国社区护理的特点
1.1 服务的广泛性和综合性
1.1.1 广泛性 社区护理服务的对象一般是辖区内的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其中以社区内人群的健康状况为主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面向全社区居民的服务体系。而且,社区护士还要根据各年龄阶段病人的生理特点,了解疾病产生的因素及其影响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保健措施,防患于未然,保障社區人群的身体健康。
1.1.2 综合性 社区护士不仅要关注、照顾服务对象的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参与一般指导性的临床护理,还要向社区成员宣传、介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教育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知识。而对于情况特殊的病人,还要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直到病人完全康复。同时,社区护士还要在充分掌握社区成员的基本身体状况和需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候诊、出诊、转诊、会诊、定期访视、部分住院等医疗手段,为社区成员提供便捷、高效、价格适宜的医护服务项目。
1.2 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1.2.1 连续性 社区护士对于社区内服务对象的服务不能因为某一疾病问题的解决而中断,而应该在以后的生活中,时时刻刻关注服务对象的身体变化情况,防止其病情的复发和恶化,使服务对象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从而间接提高了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1.2.2 协调性 由于社区护理是处于个人、家庭和医院之间的特殊位置,它需要护士不仅要了解有关病人的家庭状况、文化背景、工作环境、个人信仰等方面的信息,还要协调个人与医院、社区等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便与社会各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为社区居民的看病治疗带来便利。
1.3 价格的合理性 社区护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社区的居民,为社区群众提供快捷、有效、安全的服务,是属于服务性机构,因此社区护理的价格一般都较为廉价和合理,同时也在服务对象的接受、认可范围之内,从而使社区的居民都能够看得起病。
1.4 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1.4.1 自主性 社区护士不像医院的临床护理那样,是在医嘱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而是需要其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方法和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在人群中找出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居民进行治疗。
1.4.2 独立性 同时,在特殊的情况下,社区护士还需要独自为个人或者家庭进行访视,在此过程中,社区护士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立辨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出现紧急状况时能够有能力应对。
1.5 疾病的预防 由于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各种疾病更容易传播和蔓延,因此社区护士必须充分的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社区护理机构还为居民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并且经常性的对辖区内的居民进行健康普查,以便随时了解社区居民的身体情况,控制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使疾病可以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社区还为社区居民进行免疫疫苗的接种,以提高社区人群的免疫水平,为创建和谐社区提供夯实的基础。
2 改善我国社区护理的措施
2.1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由于社区护理是一门技术性的服务,目前在我国仍旧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虽然卫生部颁布了许多与社区护理的建设、发展等相关的文件,但是其中仍旧指出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而卫生部以下的各级卫生部门更是少有相关的政策、措施出台。而且,在我国实行社区护理的地区也仅仅只是少数几个发达地区而已。因此,为了更好的实行社区护理体系,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在国家级政策的支持下,再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出诊项目、操作规程、意向协议等具体措施,使得社区护理体系更加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合理性,从而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2.2 加强社区护理的宣传力度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进展的步伐还太缓慢,而且发展范围小且不平衡,因此大多数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防病及保健意识还比较的淡薄,卫生习惯差,而且“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能吃能睡,能工作即是健康”的老旧观念依旧存在于群众的思想中,尽管各种传播疾病不时的在社区蔓延,但是大多数居民依旧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因此,为了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必须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宣传卫生保健知识,让社区居民了解社区护理的方便快捷、经济实惠、服务周到,知道社区护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保健意识。
2.3 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护理成了社区居民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起步晚,我国目前对社区护士的教育还不够的重视,也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发展目的也不是很明确,这使得社区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对专业信念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缺乏相应的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因此国家必须加强社区护士的培训,提高社区护士的准入资格,再在综合医院进行工作实习,以获得能够独立辨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国家的认可,同时还要培养社区护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敏锐的观察力和热心服务的意识等等,这样才能获得社区护理的资格,使得社区护理水平能够满足解决社区群众日常医疗问题的要求,从而免去社区群众为小病而跑去医院排队看病的麻烦。
3 总 结
总而言之,社区护理的出现意味着新一轮医疗体制的改革,也是21世纪卫生保健的新需求,还是社区居民看病和双向转诊的关键环节,它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虽然目前社区护理的实施还存在着重重的困难,但是只要大家积极的去应对,就能够为社会创建一个更加完善、便利的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 汪琳,问明瑶.浅析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2] 邓颖,靳彦,陈萍.我国社区护理发展不足及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0(29).
[3] 龚燕娟,翟惠敏.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8).
经村两委会研究决定,在村内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创建绿色社区的总体规划是:到2011年,用2年左右的时间,把锡坑村建成绿色社区。
创建活动分二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9年,按照创建文明社区的要求对社区的各类设施进行全面的升级,使社区居民生活在良好的绿色环境中;第二阶段,2010年至2011年,全面建设绿色社区,在社区构建起自然和谐的绿色环境、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文明健康的绿色文化。
创建绿色社区,就是以人为本,以居民院落为单位,以群众创建为主体,努力构建自然和谐的绿色环境、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文明健康的绿色文化。
1、建设绿色环境。主要以治理脏乱差、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着眼点,以“五化”(社区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文化)为重点,建设生活便利、花草相宜、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绿色环境。
2、发展绿色环境.首先通过进千家门宣传“绿色社区”市民基本要求、“提倡绿色消费,远离白色污染” 大力宣传创建绿色社区的有关内容及环保生活常识,以此来普及和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创建绿色社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发动居民群众和绿色志愿者队伍清除了楼道内和街面上的乱写、乱画、乱帖,开展卫生大扫除、清除白色垃圾活动,发动党员居民种花种草,窗台阳台开辟小花园,同时加强清洁工的管理,划片到人,责任到头,天天检查,时时监督,做到检查有记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果有污染超标,躁声超标的事件发生反映到社区,社区做登记,能解决的协调解决,不能解决的报有关主管部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二、创建目标
在创建和谐社区活动中,龙擎苑社区被鱼峰区推荐为柳州市“创建和谐社区示范点”。因此,将与创建鱼峰区“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柳州市“社区党校示范点”、“十佳文化社区”工作列入同等重要的工作目标。
三、组织机构
为进一步抓好“创建和谐社区示范点”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创建和谐社区”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高景富(龙擎苑社区主任、党委书记)
副组长:朱远红(五菱柳机党群工作部部长)
李建华(柳州市第24中学校长)
刘名俊(柳州市柳机医院院长)
组 员:李明 黄 由 文琴英 陶 琪 陈桂英 覃旭兴 祝 红 金海宾 周 明
聘请五里亭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少敏为龙擎苑社区“创建和谐社区”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员。
四、工作计划
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发动,使社区居民提高对创建和谐社区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2、加强组织领导。以社区党委为核心,以“创建和谐社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计划方案,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
3、驻区单位联动。根据“社区共建”的原则,以驻区单位联席会议为载体,共商共量,联合行动,促使创建活动顺畅通达。
4、重视资料归档。认真地对创建工作过程中的所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按档案管理要求进行装订、保管。
五、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20--月——9月)
传达动员,学习有关要求和规定,布置相关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对居民的宣传工作。
2、实施推进(20--0月——11月)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以协调方式予以修正弥补;保持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密切联系,寻求指导与支持;注意发挥居民群众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顺利实施推进;对硬件设施、环境卫生加大监控力度;注意收集有关图文资料以整理归档。
为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夯实和谐社会基础,根据《关于深化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区的意见》(四委〔2005〕32号)精神,区委、区政府决定,在2002年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基础上,利用三年时间,全面推进91个社区的软件升级和硬件改造,不断提高社区建设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区文明程度。现就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完善组织,健全制度,整治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居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把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居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同时,每个社区软硬环境整治、改造计划的提出,都坚持群众满意标准,由居委会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后再确定具体工作计划。
2、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根据各街道和社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每年建成一批达标社区,重点打造一批示范社区。
3、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广泛发动社区内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及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
4、完善设施,强化管理。结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小街小巷改造,重点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社区工作和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同时,职能部门、街道要把城市管理日常工作落实到社区,切实加强管理;社区居委会要加强对社区环境设施的日常管理。
5、分类建设,全面推进。按照不同类型社区分类搞好社区改造升级,在巩固原有亮点社区的基础上,按照和谐社区标准,全面推进全区所有社区的建设达标。
6、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各街道和职能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切实负起责任,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二、总体目标和工作步骤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所有社区达到和谐社区评估标准,基本形成坚强有力、运转协调的组织体系,管理有序、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治安良好的社会秩序,广泛动员、共驻共建的参与意识,诚信互助、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配套齐全、机制完善的服务功能,渠道畅通、救助及时的保障网络,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2005年7月)。利用一个月时间,进行和谐社区建设相关情况的调查摸底,制订出台《和谐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和谐社区评估标准》及相关配套文件,搞好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
2、组织实施(2005年——2007年底)。从2005年开始,按照和谐社区建设评估标准,利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全区所有社区进行软件升级,硬件改造。2005年底以前为第一阶段,以市级文明社区为主体,完成20个左右社区的升级改造;2006年为第二阶段,以区级文明社区为主体,完成40个左右社区的升级改造;2007年为第三阶段,完成剩余社区的升级改造。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计划和安排。
3、申报验收(每年年底)。每一阶段任务完成之后,由社区在自查的基础上将有关申报材料报各街道初审,经街道审核确认后,报区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和谐社区建设评估标准,在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实地勘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人员审议和居民评议情况进行评估,对达标社区分优秀、良好、合格三个层次给予验收,并授予“和谐社区”称号。
4、表彰奖励(2007年底)。全部社区升级改造完成后,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和谐社区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和谐社区建设先进个人”等进行表彰奖励,并在好中选优的基础上命名一批“和谐社区示范点”。
(三)分类安排
1、老城区型的社区。对列入近三年旧城改造计划的区域,抓紧推进改造工作,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完成达标任务。对近期不进行旧城改造的区域,立足现有条件,搞好环境整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积极探索物业管理延伸到旧城居民区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出台相关制度,严格规范街道、居委会房产管理。
2、新建住宅区型的社区。重点是建立组织,完善制度,健全服务体系,规范物业管理,努力探索物业公司与社区居委会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的有效途径,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搞好新建小区的验收,使社区各种组织各尽其责、协调配合、服务居民。
3、“城中村”型的社区。将社区的规划管理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点,防止滥建私房,坚决清除新增违法建筑。同时,结合旧村改造,拆除存量违法建筑,完善社区硬件设施,健全社区组织制度,提升社区建设档次。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1、健全组织网络。按照规定设置社区党组织,配齐配强负责人,全面推广“一管三带一联”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品牌,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引导居委会认真履行自治职能。健全社区服务组织,有序发展民间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使其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持、参与力量。建立社区资源整合机制,有效整合社区内各种协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区民政局要坚持每年对社区工作者的综合培训;有关部门要结合业务工作,组织分类培训;各街道要针对工作重点,加强经常性培训。建立对职业社工的奖惩机制和民主评议机制,增强职业社工队伍活力。壮大各类志愿者服务队,定期组织开展便民服务。
责任部门: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委宣传部、各街道
2、扩大基层民主。在民评民、民评政、民评官“三评”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民主听证会、政务评议会、矛盾协调会“三会”制度,协商解决利益冲突,推进政府决策科学民主。同时,切实落实以“事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监督”为主题的“三公开一监督”制度,定期公示社区公共事务、财务收支等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责任部门: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区监察局、区建管局、区审计局、各街道
3、严格规范管理。进一步健全社区党组织委员会议事规则、“三会一课”、财务管理等制度,完善社区工作程序。探索建立协商对话机制,融洽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居民素质,增强居民共驻共建意识,推进社区管理。居委会要制定工作计划和适合本社区的居民公约,制定并认真执行居委会工作守则。
责任部门: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建管局、各街道
4、完善硬件设施。加大社区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通过改(扩)建、调剂使用、置换、清退挤占(挪用)等办法解决好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结合城管体制改革,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搞好新建小区的验收,确保5‰公建配套设施的到位。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功能,普遍建立社区学校(教学点),大力加强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和居民健身路径建设,改(扩)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责任部门:区建管局、区委宣传部、区教体局、区科技局、区民政局、区文化局、各街道
5、整治生活环境。一是在居民楼院、社区广场等区域,规划建设绿地、花园、雕塑等景观和休闲活动场所;各街道、社区要加强对已建成绿地、树木的养护管理,发动社区居民、党员主动认养绿地、树木,自觉保护花坛、绿地。二是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区所有小街小巷的硬化改造;深入开展“两无三化”社区创建活动,加大违法建筑清理力度。三是加强居民生活垃圾收运管理,实现垃圾不落地清运;逐步在居民小区增设生活垃圾桶;全面排查和清除社区内卫生死角;全面落实“门前三包”,整治乱停车、乱搭建、乱张贴、乱设摊现象。四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广场、楼院等区域的亮化设施。
责任部门:区建管局、区城管执法局、各街道
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体活动为载体,以示范创建为手段,以党的建设为关键,努力开拓创新,把社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适应协调、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区和谐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社区建设,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服务,是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开展扶贫济困,帮助困难人群和家庭,提倡互相关爱协作,促进邻里团结,社区和谐。第二,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运作机制。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管理大格局的要求决定的,这是保证社区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原则。第三,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立足实际、创新发展、不断提高社区建
设水平的做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指针,也是做好社区工作的指针。所以,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类指导,才能使社区工作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从所在城市的科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出发,吃透市情、区情,巩固原有的社区建设成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自治长效机制,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的投入,加快建设步伐;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和服务质量,引进和创新各种现代服务形式,努力激发社区活力;积极探索涉农社区的建设新思路,推进城市化进程,在涉农社区的管理体制方面力争有所突破;着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特别是城镇社区建设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职责不明。辖区内原企业单位不少下岗职工,游离于社区管理之外,致使社区管理难;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认可度相对较低,在遇到矛盾纠纷时,社区调解协调化解作用没有很好发挥。二是体制不顺。社区管理体制存在条块分割和责、权、利不配套的现象。现有社区覆盖面不广,特别是社区对企业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没有真正接管。社区的自治意识不强,乡镇与社区仍然保持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没有转变为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三是投入不足。城镇社区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承担大量社会事务,因“费随事转”得不到落实,经费短缺,致使相关工作难以开展。四是待遇不高。按照省市建设社区标准要求,在社区工作者的配备和落实福利待遇相关问题上仍有一定的距离,影响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五是服务不够。目前社区工作主要是行政性事务较多,服务项目少,社区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工作开展少而单一,影响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针对社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理顺体制、健全机构为突破口,以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为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为保障,以星级社区、和谐社区创建为抓手,以先城镇后农村为途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开创社区工作新局面。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乡镇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县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组将定期分析研究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协调和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检查相关部门履行社区职责。县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社区建设规划、相关政策制定和社区管理业务指导。县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二要进一步理顺社区工作体系。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首先要理顺乡镇及各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与社区的居民自治的关系,明确责任主体和职责范围,改变政社不分的体制,实现社区依法自治。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确需社区完成的行政工作和群团工作任务,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经县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组批准后,方可进入。再次,积极探索政府与社区互动的运行机制,真正处理好政府和社区的“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
三要进一步改建社区活动场所。根据省市和谐社区建设标准要求,新建社区和旧城区改建社区,原则上每个社区工作服务用房总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进行配置,规模在2000户以上的小区,要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配置,作为娱乐及办公用房。县区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对项目规划、用地、建设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所在乡镇应参与工程验收,确保社区工作服务用房与小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争取3至5年时间,使所有社区的工作服务用房面积基本上达到350平方米以上。
四要进一步整合投入资源。建立财政支持、社会赞助、费随事转、有偿服务等多元化筹措社区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一是将社区工作经费(包括办公经费和社区工作者报酬等各项费用)列入财政预算。依据省市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县区实际,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二是对以后政府部门、乡镇转移到社区的工作职能,逐步实行费随事转,有偿服务。三是对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进行提高,增加提高的经费主要用于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和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广泛动员社区力量,采取盘活自身资源、共建共享、募捐赞助等形式,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五是整合所有投入社区的经费。实行多渠道进、一个管道出,统筹管理,统一使用,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作用。
五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基础。一是增加人员配备。按照和谐社区建设要求,每个社区的专职工作者应不少于6人,除社区“两委”成员外,社区需要增加专职工作人员,由社区向乡(镇)政府申请,民政部门牵头,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向社会公开选聘。二是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出台社区工作者报酬福利待遇有关政策,社区工作者的报酬实行基本工资加奖金的工资结构,实行工作业绩的定量考核,使社区工作者的报酬不低于城镇职工工资水平。三是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实践和定期培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3至5天,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并逐步实行社区工作者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四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人员进社区工作,从根本上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五是从辖区的改制企业单位留守人员中挑选能力较强的到社区工作。
六要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根本目标,把社区工作从繁重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来抓,不断丰富社区的服务内容,强化社区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通过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社区共建共享与政府支持相结合、专业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方式,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等,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
推进社区信息化要体现“三个化”
当前,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管理体制赋予了街道和社区工作越来越多的内容, 党和政府的许多工作都要在社区这个层面上得到贯彻落实。社区建设涉及社区管理、服务、文化、安全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多个方面, 繁重的日常管理事务和大量信息处理工作, 严重影响和制约社区管理效能的发挥, 社区服务更是滞后社区的发展。因此, 社区信息化就是要利用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和手段, 在社区范围内为政府、社区、居民和包括服务商在内的企业、团体搭建互动信息平台, 沟通服务渠道, 使管理更加高效, 服务更加便捷, 社区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 最终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因此, 我认为社区信息化要体现“三个化”:
一是提高管理效能, 体现社区基础数据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是有效整合基层社会的管理和服务, 提升社区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基础。建立社区基础数据采集的统一口径和标准, 在全面摸底、逐户上门的基础上, 建立社区基础数据库和街道数据中心, 由街道管理采集数据、录入数据, 并做好日常更新维护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工作。基础数据库还要将市、区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利用, 如党建、经济、综合、环境、人口、计生、文体、物业、社区自治、社会保障、综合救助、民间团体、社工服务等信息数据, 实现各部门之间、街道与社区之间的资源交换和共享, 有效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重复建设。
二是满足居民需求, 体现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化。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对社区的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等现代通信手段就能就近、及时、便利地接受服务、跟踪服务和反馈服务。因此, 承接服务的平台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完善的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和社区管理平台不但要实现与民政、社保、卫生、计生、人武、治安、残联、社工管理等管理子系统平台承接, 而且还具备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普及和应用性强的特点, 让社区居民通过多种通信终端、电子大屏幕、触摸屏查询台、数字有线电视等, 在社区信息中心、社区图书馆, 甚至在家里都能接受“一站服务、一网受理”的综合服务。
三是增强居民参与感, 体现沟通交流网络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日趋多元化、互动便捷化的信息交流方式来沟通信息、互通有无。网站已成为发表意见、反映民生的重要媒体, 有的社区已在尝试用网络投票方式开展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信息网络能够有效拓展社区居民的参与渠道,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治互助能力, 将成为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手段。
推进社区信息化要顺应居民需求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和平台, 但社区信息化不光是技术的运用, 更重要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即不可脱离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谈信息化, 更不能站在技术角度推进社区信息化。社区工作的内容直接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社区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社区居民需求, 从群众最关心和最需要的服务出发, 提高主动服务的能力。
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为管理和服务, 管理包括了政府管理和居民自我管理, 服务包括政府公共服务、社区公益服务、企业商业服务、居民自我服务等。而单从社区服务来看, 居民的需求上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生存层面需求, 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劳动就业、医疗保障等;二是生活层面需求, 是指提供满足居民提高、改善生活质量所需的服务;三是民主互助层面的需求, 这是为满足居民参政议政、参与民主管理的需求, 如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互助能力, 预防和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 强化社区的整合和稳定机制。这三个层面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社区服务体系。在社区管理功能基本实现后, 信息化建设的中心应该是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
社区信息化建设在了解社区服务需求后, 充分体现虚实相辅的特点, 依托互联网 (网站) 、呼叫中心 (电话网) 和社区实际服务网点 (信息点) , 在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上深化便民服务。如在社区老年服务上, 目前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环境下, 辅助于社区网上虚拟养老院、电子保姆、网上教育、网上炒股、社区论坛和短信订制等信息化功能, 既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又能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综上所述, 社区信息化能把早期简单的救急、救济从低级层次有效拓展到更高层次的需求, 为社区服务的科学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推进社区信息化重点是基础平台建设
由于社区人口结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社区信息化建设正处在探索阶段, 即使有了相关规划, 也难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因此, 在社区信息化推进中, 一方面要避免形成信息孤岛, 另一方面又要有社区自身特色。日前, 江苏省出台的《关于江苏省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 将抓好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信息资源共享作为社区信息化的重点任务之一。从各地较为成功的经验中, 也可以看出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重点, 而电信运营公司和社区结合是基础平台最有效的建设模式。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话村通”工程在全国基本完成, 特别是江苏省今年已完成自然村“村村通宽带”的今天, 通信普遍服务的内容和工作重点也将随之改变, 基础电信公司将在“信息普遍服务”上承担更多的义务, 即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普遍服务。正如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所说的, 在解决“用得上”后, 还得解决好“用得好”和“用得起”的问题。毫无疑问, 电信运营公司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主力军, 在加强社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还能在开拓信息资源应用、优惠接入资费、提高宽带网络普及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 社区信息化主要包括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两大基础平台。建设以宽带网、电话网为依托, 政务网为枢纽, 街道为主节点, 形成横联政府业务部门, 纵贯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平台, 实现信息交换的统一政务外网和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建成由社区居民基础数据库、呼叫中心、互联网站、移动短信等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平台应具有延展性并集成多个业务, 平台还要让家庭和个人更易于接入和操作复杂的业务。电信运营公司不但在社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优势, 其本身就是信息服务商, 能有效利用公共电信网络资源, 依托社区电话网、宽带网及3G网, 整合网站、呼叫中心、短信、E-mail、QQ等优势资源, 共同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便民信息等。
推进社区信息化关键是运营模式
众所周知, 社区信息化是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居民共同参与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些地方已取得了符合地方特点的探索经验。比如, 政府统一投资管理, 见效较快的“北京模式”;政府搭台、企业运作, 侧重于电子商务服务的“杭州模式”;政府与基层通力合作, 侧重于横向整合的“广州模式”;以社区为支点, 居民参与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的“上海模式”及江苏泰州海陵区“城乡统筹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等模式。无论是政府统一投资的, 还是政府与电信运营公司等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 在信息基础平台维护、信息服务和业务支撑上, 都存在政府不断为运营和系统升级频繁更新所累, 负担不断加重;合作企业重收益, 忽视公益性, 对无利可图的服务业务缺乏积极性;企业开发的业务和服务难以适应社区实际需求等问题。也就是说, 社区信息化建设要选择运营模式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涉及信息平台、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和管理人员的资金来源, 以维持系统的日常维护和长期服务;二是要选择服务接入多元化途径和低的接入资费, 以提高服务能力和降低运营费用。
我国社区建设从组织到实践, 一开始就是政府行为, 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上不能照搬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 社区建设的资金绝大部分要靠社区经济的发展来解决。社区调动和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 围绕服务办经济, 办好经济促服务。在信息服务上, 政府只能满足公共和公益信息服务的基本需求, 更高需求的信息服务可以让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来提供。同时我国通信管理部门对增值电信业务的经营持开放鼓励政策, 社区经济实体, 如成立信息服务公司, 在获得经营许可即开展电信业务经营, 这为街道 (社区) 经济实体参与有偿信息服务经营提供了发展空间, 也为社区信息化运营模式提供一个新途径。
具体说, 由社区信息服务公司运营和管理各类平台, 如社区呼叫中心、服务网站、信息服务中心等, 政府的电子政务网也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托管。在社区的统一管理下, 通过多途径便捷的平台接入手段, 争取电信运营公司提供较低的平台接入和使用资费, 一方面向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电子政务和其他基本公共信息及服务, 另一方面又引入教育、娱乐、电子商务等有偿服务信息和业务, 通过获得的收入来维持信息化系统的运营, 同时还可以增添社区就业岗位, 留住社区信息化人才。
【关键词】社区经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物质文明;措施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中基础组成部分,因为社区是基层的群众生活共同体,因此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对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发展和壮大社区,必须向着新型、文明、和谐的方向全面发展,促使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进步。其中,社区经济的发展是前提,经济发展好了,能更好的促进精神、政治文明建设。本文主要论述社区经济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
1.社区经济在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
发展社区经济,是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1.1社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这是实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
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和繁重,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各项事业都需要大量资金。只有依靠社区自身的资源,积极发展社区经济来提供建设资金,才能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切实的物质保障。
1.2社区经济组织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因此需要大量的就业人员,一般都会就近招工,对社区内待业人员来说,是增加就业的良好机会
社区内的企业和服务行业大多是中小规模,机器设备简单、操作便利、技术和服务水平要求不高,一些社区内的残疾人、下岗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都可通过在社区经济组织就业的方式,获得生活来源,减少了政府压力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社区组织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的一部分,用来解决社区内居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或者部分老弱居民的实际困难,从而创造社区和谐和文明。
1.3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建设资金的增多,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等状况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1.4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与率的有效手段
社区居民在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上具有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社区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的基础。由于社区经济大多数是规模小、分布广,主要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集体经济,因此,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社区内部可以通过合作、合股等形式举办社区经济项目,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大大激发他们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
2.社区经济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改进措施
2.1依托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社区内部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等,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立足于社区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独特优势,力图形成与大市场、大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经济”格局,不断创造出规模经济效益,增强社区经济的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
2.2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建设的经济后盾。就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来说,传统的向群众集资或者等着上级部门拨款都不是长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问题,必须进行自我造血,努力发展本社区的经济建设。社区工作人员要有这种发展经济,自我壮大的使命感,转变思想,提高对社区经济发展必要性的认识,才能积极都脑筋、办实事,将社区经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在理念上对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意义高度重视,主动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知识,引领中国社区经济走向完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
2.3适应市场经济,实现社区经济经营机制的大转换
必须转换社区经济的经营机制。一是在发展方向上,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在管理体制上,要从直接抓生产经营转变为政策指导、监督服务等间接管理上来,充分发挥社区经济内部管理机制的作用,扩大社区经营企业的自主权。三是在经营机制上,要灵活多变,积极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明确企业内部产权关系,全方位放开,让各经济实体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四是在劳动人事管理上,政府及基层社区只管一个法人、一个合同、一个监督机制、一个服务体系,各经济主体可以自主招聘、调动、使用和解聘人员。
2.4强化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
以服务于社区居民为主旨发展社区经济,并通过社区经济的发展来支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达到两个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这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式和重要途径,也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因为,社区服务具有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可以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趋势。它不仅包括满足物质需求方面的服务,而且包括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为此,各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标,走福利服务与经营服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那些直接为广大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学习服务的第三产业,以增强社区经济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主导功能。
2.5加强组织管理,积极推动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前,发展社区经济应在有利于政企、政事分开,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下,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街道和居委会的主体作用,加强基层社区的政权建设和社区经济的管理作用。
总之,社区经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资基础,社区精神文明又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两者要互相促进。当然,一些基层的社区管理者缺乏正确处理社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经验,还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探索出社区经济更好地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模式。 [科]
【参考文献】
[1]张建利,涂品.社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1(05).
【社区网站建设方案】推荐阅读:
生态社区建设方案05-30
社区法治建设活动方案07-19
法律社区建设活动方案06-28
社区建设信访工作方案06-01
城东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方案07-03
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09-07
政协网站建设方案06-14
安防网站建设方案09-17
网站创建方案10-13